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6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蓝本(全)--已排版

2016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蓝本(全)--已排版

2016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蓝本(全)--已排版
2016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蓝本(全)--已排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

一、填充题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民族发展( 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过程中的产物。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民族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

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的(社会)根源,实现民族平等。

只有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不断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

民族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通过民族的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出来。

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因而也决定着民族之间( 矛盾)的状况,即民族问题。

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文化发展的需求。

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 1.9万)公里。

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度、(政教合一)制度、(土司)制度、封建王公制度、血缘家长制度以及(原始民主)制度等。

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 1.9万)公里。

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度、(政教合一)制度、(土司)制度、封建王公制度、血缘家长制度以及(原始民主)制度等。

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 保障族籍权利)、( 参政权)、发展经济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一个原则。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二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个行政级别。

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三大形式。

少数民族干部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民族工作中,依靠(自身优势)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少数民族干部具有汉族干部所无法取代的优势和作用,培养和任用少数干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实了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尽量吸收培养(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以要培养适当数量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迅速大量地培养(科技)专业人才,是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的希望所在。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因地制宜。P143)2.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式扶贫。

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集约型)的、(素质和效益较高)的经济增长方式。

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民族教育专门法)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办学形式)、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等。

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

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

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形成)规律、(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主义时期发展繁荣的)规律。

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了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和(文字的统一)。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落后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无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阻碍)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要所在。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民族风俗习惯的(人为改革)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和更为深入的信仰。

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外在条件。

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信仰)问题与(政治)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并存。

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单项选择题

(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B.重视政策的运用C.理论和政策兼纳D.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D )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A.理论性B.学术性C.实用性D.政治性

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 D )的问题。A.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发展C 民族之间矛盾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 B )。A.政治发展B.经济发展C.文化教育发展D.社会发展

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A )。

A.夷狄B.族类C.夷族D.蛮夷

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 C )时期。

A.春秋战国B.秦汉C.南朝D.隋唐

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血统B.语言C.风俗习惯D.自然力

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D )。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

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D )。

A.1954年B.1965年C.1978年D.1987年

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D )

A.氏族 B.氏族 C.部落联盟 D .民族

民族发展,是以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 B )的质与量的提高。

A.变化 B.演进 C.进化 D.形成

民族( D ),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A.融治 B.演变 C.退化 D.同化

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 C)同化。 A.自觉 B.自由 C.自然 D.自愿

P50)1.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C )的关系。

A.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C.民族群体之间D.民族个体之间

P51)2.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D )的关系。

A.不同民族之间B.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C.各民族与各自治机关之间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P52)3.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 B )决定的。A.结构B.性质C.社会基础D.发展规律

P52)4.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 )。A.平等B.团结C.互助D.和谐

P61)5.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D )。

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C.互助与互利D.和平与发展

P69)1.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C )。

A.自然因素B.文化因素C.社会因素D.经济因素

P66)2.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 A )、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A.民族与阶级B.民族与部落C.民族与氏族D.民族与部落联盟

P68)3.现今世界上共有(C )多个民族,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正在消失。

A.10000 B.12000 C.3 000 D 1000

P79)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 D )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

A.不同发展水平B.不同历史传统C .政治利益D.经济利益

P90)1.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C )个国家接壤。

A.7 B.8 C.10多D.20多

P90)2.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市都有(A )以上民族共居。

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

P90)3.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C )。A.44% B.54% C.64% D.74%

P90)4.我国大陆地区的(B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

A.24个B.31个C.36个D.41个

P91)5.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B )。

A.16个B.18个C.19个D.20个

P98)6.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B )的问题上。

A.加强民族区域自治B.加快经济文化发展C.提高文化教育水平D.扩大民族干部队伍

P103)1.(A )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A.民族平等团结B.民族区域自治C.民族经济发展D.民族文化教育发展

P102)2.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C )。

A.基本出发点B.前提C.根本原则D.总政策

P106)3.我国有约3 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 200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B )。

A.1/2 B.1/3 C.2/3 D.2/5

P110)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C )。

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B.自治机关的民族化C.自治权的行使D.自治机关的民主化

P110)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A )。

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B.自治机关的民族化C.自治权的行使D.自治机关的民主化

P111)3.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C )个。

A.135 B.145 C.155 D.165

P121)4.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C )个。

A.28 B.35 C.44 D.55

P122)5.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B )。

A.中央集权制B.民主集中制C.地方自主制D.政治协商制

1.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A),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A.《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对西北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

2.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少数民族干部从1950年的1万多人发展到现在的( D)。

A.260多万人 B.270多万人 C.280多万人 D.290多万人

3.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B )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A.彻底解决民族问题 B.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D.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

P140)1.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D )。

A.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B.平等、团结、互助C.平等、团结、互助、和谐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P140)2.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 )。

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B.帮助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P144)3.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C )。A.有利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B.帮助和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D.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

P145)4.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这一行动叫做( D )。

A.西部开发B.手拉手行动C.阳光工程D.对口支援

1.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B)。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制度文化 D.民俗文化

2.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急需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 A),造成教育落后,导致出现经济发展迟缓的状态。

A.科技人员和教员 B.科技人员 C.教员 D.研发人员

3.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民族教育发展的( D)个。

A.基本前提 B.必然要求 C.必然结果 D.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4.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 A )上。

A.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B.民族语言的发展 C.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 D.民族文化结构的改善

1.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D)种。

A.12 B.13 C.14 D.15

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A)。

A.满、回 B.回、壮 C.满、壮 D.满、蒙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 A)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的形式的拼音文字。A.11 B.12 C.13 D.14

P172)1.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 B )。A.一种突变B.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 C .民族的进化D.民族的发展

P176)2.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D )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

A.传承性B.演变和发展C.变异性D.传承性和变异性

P177)3.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 C )。

A.原则性B.灵活性C.原则性和灵活性D.前瞻性

P188)1.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D )。A.6千多万人B.7千多万人C.8千多万人D.1亿多人

P187)2.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C )。

A.佛教和道教B.佛教和基督教C.佛教和伊斯兰教D.佛教和原始宗教186)3.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C )。A.奴隶主阶级B.地主阶级C.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

P191)4.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B )。A.自主、自立、自生B.自治、自养、自传C.自办、自收、自支D.自立、自养、自强P191)5.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 C )。

A.弘一法师B.延参法师C.赵朴初居士D.青莲居士

三、多项选择题

P2)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

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C.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P5)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E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P6)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CE )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D.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P3)4.民族理论( ABCDE )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C.是一门实践科学。D.是一门交叉学科E.是一门新兴学科

P9)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ACE )等基本属性。A.自然属性B.人文属性C.社会属性D.文化属性E.生物属性

P12)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 )。

A.血统B.生活C.语言D.宗教E.风俗习惯

P12)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DE )。

A.共同语言B.共同地域C.共同文化D.共同经济生活E.共同心理素质

P17)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ABCD )。

A.奴隶制民族B.封建主义民族C.资本主义民族D.社会主义民族E.共产主义民族。P20)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ABDE )。

A.民族特征B.历史依据C.现实依据D.民族意愿E.就近认同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ABE)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C.渐进式发展 D.突变式发展 E. 跳跃式发展

2.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ABC )

A.社会生产 B.社会分工 C.内部交往程度 D.外部交往程度 E.地理位置

3.民族发展包括(BCD ) 等

A.原生态发展 B.经济发展 C.政治发展 D.文化发展 E.次生态发展

4.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 ABCDE ) 等内部和外部条件。

A.民族结构 B.民族素质 C.民族关系 D.自然环境 E.社会环境

5.强迫同化是(ABCD)

A.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B.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 D.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E.民族融合的结果

P52)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ABC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D.习俗交流交融关系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P56)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ABCE )。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D.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P54)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BCE )。

A.民族团结的实现B.民族利益的照顾C.民族权利的保障D.民族经济的进步E.民族发展的促进

P58)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ABC )。

A.自然因素B.民族自身因素C.社会因素D.经济因素E.政治因素

P58)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ABCD )。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D.民族间通婚情况E.民族间经济交流情况

P77)1.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ABD )。

A.普遍性B.国际性C.不定性D.敏感性E.连锁反应性

P68)2.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DE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

A.民族自身的发展方面B.民族与阶级之间C.民族与国家之间D.民族的活动中E.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P78)3.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 ABDE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A.地域B.民族C.体质D.经济E.文化

P81)4.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BCDE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A.政治问题与军事问题交织在一起B.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C.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D.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E.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P89)1.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有(BD )。A.维吾尔族B.壮族C.蒙古族D.满族E.回族

P96)2.以下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是(BCD )。

A.《阿诗玛》B.《格萨尔》C.《江格尔》D.《玛纳斯》E.《嘎达梅林》P91)3.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大体有如下类型(ABCE )。

A.封建制度B.封建农奴制度C.奴隶制度D.资本主义制度E.原始公社制度残余P98)4.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到(ACDE )。

A.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B.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C.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D.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P101)1.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包括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ABCD )的平等。

A.地位B.待遇C.权利D.利益E.财富

P103)2.(BCDE )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A.实行邦联制B.实现民族平等C.加强民族团结D.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E.从而使我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P102)3.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要是(ABCE )。

A.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B.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C.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D.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环境保护的义务方面完全平等E.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P102)4.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 ABDE ) 。

A.和睦B.友好C.融合D.联合E..协调

P107)5.保障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以下重要意义(ABCD)。

A.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B.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C.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D.有利于国家的稳定E.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P116)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ABCDE )。

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P118)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主要有(BCDE )。

A.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C.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D.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E.有利于巩固

祖国的统一P119)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ABCDE )。

A.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B.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C.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D.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E.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民族化

P121)4.民族自治机关建设要注意的民族特点包括(ACE )。

A.民族干部B.民族文化C.民族语言文字D.民族风俗E.民族形式

P123)5.处理好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有(ABC )。

A.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B.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C.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D.充分尊重各民族的自主权E.积极促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1.少数民族干部是(ABCDE)。

A.党和政府联系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 B.各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标志 C.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D.把千百万各族群众组织起来从事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 E.带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前进的先锋。

2.当前,迫节需要调整少数民族干部的结构比例,其中主要包括( A BCDE)。

A.数量结构 B.文化知识结构 C.专业结构 D.分布结构 E.年龄结构

3.随着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基本完成,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除培养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以外,还必须在少数民族中加速培养(AB)的方针、原则。

A.科学技术干部 B.理论干部 C.军事干部 D.管理干部 E.文化干部

P139)1.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ABCE )。

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B.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D.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富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P146)2.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ABC )。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D.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E.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民族教育(ABCD)。

A.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B.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D.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E.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2.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BCDE)。

A.民族教育与宗教的联系紧密 B.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

C.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

E.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3.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BCDE)。

A.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结构 B.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 C.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

D.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 E.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

1.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ABCE)。

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

D.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E.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

2.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BDE)。

A.独立 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

3.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BCDE)。

A.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进行民族识别

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语言简志

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4.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ABCE)

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D.回文六协 E.蒙文八协

P179)1.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ABCE )。

A.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B.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C.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D.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融合作用E.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P176)2.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 ABCDE )。

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B.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C.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D.是否有利于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E.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P171)3.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的基本特性包括:(ABCDE )。

A.民族性B.群众性C.传承性D.变异性E.敏感性

P170)4.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包括如下方面:( BCDE )

A.遗传原因B.自然原因C.经济原因D.历史文化原因E.宗教原因

P181)1.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ABDE )。

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C.宗教的传承和发展D.宗教的行为和活动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P188)2.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有(ABCDE )。

A.群众性B.民族性C.国际性D.长期性E.复杂性

P187)3.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ABCDE )。

A.东正教B.佛教C.天主教D.伊斯兰教E.基督教

P190)4.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ACDE )。

A.维护法律尊严B.维护社会稳定C.维护人民利益D.维护民族团结E.维护国家统

四、辨析题

P2)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错,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P7)2.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错,必须有正确理论指导)

P6)3.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错,民族改成民族观)

P7)4.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对)

P9)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P11)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还有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P20)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

1.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错,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2.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对,抄一遍)

3.民族融合,是指部分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组合成为新的民族的现象。

(错,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4.民组组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合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错,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

5.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对

P50)1.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一概纳入民族关系之中。(对)

P50)2.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同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错,民族群体间的关系)

P50)3.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对)

P56-57)4.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错,民族平等有不完全性)

P58)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只会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错,也会给民族关系带来一些消极因素的作用)P87)1.封建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并具有两个历史发展趋势,即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民族间联系

不断加强,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错,封建社会改为社会主义社会)

P66)2.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关民族问题概念的理论观点是最基本和最基础的理论。(对)

P67)3.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

P79)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错,结尾加上文化事业)

P89)1.目前我国并不是所有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成分均已确定。(对)

P98)2.我国的民族问题就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错,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与民族关系方面)

P101)1.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的总政策。(对)

P107)2.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保障族籍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参政权;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及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的权利;保障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错,保障的是权利和利益)

P112)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错,把人民政府去掉)

P110)2.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问题就是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错,还有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P112)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不仅指自治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对)

P114)4.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特指行政管理权。(错,还包括地方性立法权等)

P116)5.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所创造的一个重要原则。(错,不是创造,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原则,结合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民族情况决定的)

1.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对,抄一遍)

2.目前少数民族干部中最缺少的是管理干部,最多的是党政干部。

(错,目前少数民族中党政干部最多、管理干部少、科技干部更少的不合理结构。)

3.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干部培养方针已经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不断走向法制化。(对,抄一遍)

P143)1.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靠国家的帮助。(错,不是主要的,是必要的必须的)

P144)2.当前,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应由上级国家机关统一制定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方针、措施。(错,民族地区根据本民族、本地方的特点,制定、调整生产建设方针、政策和计划,避免“一刀切”加快经济建设事业发展)

P146)3.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需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乡镇企业。(错:大力发展个体、私营、外资经济)

1.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对我国目前在民族地区实行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是使之在民族地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2.中国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对,抄一遍)

1.民族语言具有稳定性,它将永远存在。

(错,民族语言文字随民族的形成而形成,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最终也将随着民族的消亡而消亡。)

2.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时期。

(错,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和文字的统一。)

1.中国的法律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对)

P174)2.一个民族中,说不上好坏的一般的风俗习惯,对民族社会生活不起明显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这种情况被称为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错,是中性作用)

P177)3.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对)

P177)4.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对)

P185)1.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对)

P183)2.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基本消失,因此宗教会很快消亡。(错,宗教将长期存在下去)

P190)3.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宗教宣传可以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也可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错,任何人或者组织不得加以干涉)

P192)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强调的就是一个内容: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错,不仅这一个内容)

五.论述

(1)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P6-7

答:(1)学习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

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指明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科学的民族观。中国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公民都有一个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再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2)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工作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制定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这就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特别是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以及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民族理论,从而把握我国民族政策的理论依据,弄懂它的内容和精神实质,从而提高我们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同时,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了解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方法,也有助于我们在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工作的过程中,明确政治方向,总结经验教训,开拓创新思路,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3)学习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但是,这些研究都必须在一定的民族观指导下才能进行。民族研究的各门具体学科一般都只是从某个侧面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某种现象进行具体的研究,所揭示的只是民族发展的某些个别方面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则不然,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进行概括,所揭示的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所揭示的许多规律,对民族研究各门学科都具有

指导意义。

(2)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答:斯大林在1913年主张的是民族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等四个特征说。经过长期的思考与

实践2005年中国共产党集中国、世界的民族理论之大成提出了: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

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与斯大林的民族基本特征论述更加视野宽阔,全面合理。

(3)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民族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

答:民族同化是指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了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组成部分的社

会现象和社会过程。它分为强迫和自然同化两种。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其多在

民族迁徙中造成的。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这与民族同化

现象不同。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差别最终消失。民族消亡

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历史上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民族消亡是民族自

我发展、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

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各民族平等和谐、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是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1)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更为普遍,民族关系更加密切。

(2)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增多,差别性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

(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兴旺发达。

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明显存在并存;民族团结的大趋势与民族主义(包括民族分裂主义)思想有所滋长并存;民族间互助合作的发展与民族间(经济领域)竞争增强并存;民族共同发展趋势

与民族间发展差距拉大并存;民族联系交往增多与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内聚力增强并存。

(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发展趋向?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按照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是按照效率进行分配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也是各民族之间的一种利益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说更是这样。公平合理的利益划分,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的不合理,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因此,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加以解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与效率的矛盾将在民族问题上有明显的反映。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社会

主义的民主政治原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要求统筹兼顾平等与效率,包括民族平等和经济效率。只能兼顾,实现平等前提下的效率,效率基础上的平等。既要有较高的经济效率,又要有较高的民族平等关系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的发展,将是在效率较量中提高自身效率的发展,将是在竞争环境中提高自身民族素质的发展,将是在平等的环境中提高自身享受平等权利能力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问题将大量地发生在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问题上。它们历来是民族问题上的

敏感因素,也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力将受到考验,并将得到加强。哪个民族更快地、更好地转轨到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民族就会得到更快和率先发展的机遇。我国各少数民族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向现代文明迈进。

(6)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答:民族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

(1)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民族团结是人民团结的重要标志。民族问题的存在程度和解决状况,直接影响着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的程度和状况。

(2)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我国的社会稳定以稳固的民族大团结为前提、为基础。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发生的民族问题,会迅速影响到其他地区,波及影响面广,连锁反应大。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和传播媒介现代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3)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和有利的国际环境。民族关系状况是国内环境中的重要内容。民族问题影响社会发展是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4)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民族发展是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不加速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会影响和制约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那么国家的现代化社会发展也是不完整的。

(7)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的含义。

答: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要是:

(1)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从一个国家来说,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世界范围来说,世界所有民族一律平等。民族部分大笑一律平等;民族无论先进与落后一律平等;聚居和散居民族一律平等。

(2)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不仅在政治上完全平等而且在经济上完全平等,还要再文化上完全平等,以及一切社会生活领域内完全平等。

(3)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不仅在执政党的党规及国家的法律中要有民族平等的明确规定(纲领、政策、法律),而且要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实施和保障,还要大民族(原来的压迫民族)采取措施,包括招股、帮助甚至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抵偿生活上实际形成的不平等。

(8)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其主要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答: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主要内容:(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首要问题。

(2)设立自治机关: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

(3)行使自治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其实质是要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使有着一定的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有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保证各少数民族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和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9)当前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1)拓宽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渠道。

(2)重视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廉洁自律、敬业勤政、奉公守法、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队伍。

(3)重点选拔少数民族经济、科技和管理人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加强少数民族中高级后备干部、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

(5)拓宽乡镇基层后备干部的来源。

(6)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7)注重少数民族干部观念的不断更新。

(10)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有哪些?

答:(1)坚持改革开放,积极稳妥地方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坚持“五个统筹”,坚持因地制宜。

(3)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想结合的方针。

(4)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方针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布局规划,民族地区依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措施。

(6)实行“对口支援”,帮助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7)采取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11)论述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答: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族教育是关系到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与否的大问题。

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民族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优化。民族素质的提高,主要靠民族教育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使全民族的思想理论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得到提高,心理、意识素质得到优化,身体素质也逐渐得到提高,使这一民族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文明民族。

民族教育发展是民族经济腾飞的前提条件。民族教育是民族经济状况的反映,民族教育反过来也影响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重视民族教育的投入,培养出大批有用人才,就会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护士民族教育,文盲人口不断增加,专业人才缺乏,民族经济就会遇到劳动者素质低、技术人才不足而带来的诸多问题。

民族教育是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水平,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民族教育发展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人民的教育和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将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力,民族交往中的相让、相容、相互尊重的自觉性将会提高,这些将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12)联系实际谈谈怎样理解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

答: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如下:

(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适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的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民族语言文字对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依赖性。

(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社会的主要交际工具,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但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并不排斥语言文字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而发展。

(3)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

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适指民族语言文字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民族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在几笔词汇、语言结构、使用习惯等方面不断改进,使旧有的、失去生命力的词汇逐渐淘汰,而代表时代脉搏和新生事物的新词汇不断被创造出来,使语言文字在内容和使用手段上更富有时代感。

(4)民族语言的交融性

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即指民族语言将随着民族关系的改善,经济文化联系的增强,各民族的语言词汇中出现“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的现象。这一特点无疑取决于民族间日益增强彼此间的合作和联系这一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间彼此学习语言

文字的现象增多,民族语言交融现象也增多。

(13)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178

答: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原则:

(1)坚持群众自愿。党和国家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明确指出,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与否和如何改革是本民族自己的事,由本民族群众自己决定。因此,在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群众自愿的样子,并在衢州自愿的基础是领导要带头,反对任何强迫命令和包办代替。

(2)注意调查研究。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多样性特点和多重性功能,在民族风俗习惯的广告过程中,不能只看其表象和形式,浅尝辄止,而应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全面考察,对其良与陋、益与害,作出正确的判断,使“精华”得以发掘并真正发挥其自身特有的活力和价值;也使落后的、有害的“糟粕”得到正确的人事并被摈弃。

(3)遵循循序渐进。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民族性和群众性,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每一步都牵动千家万户。因此,改革必须立足于全局,进行整体规划。另外,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改革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又不能搞“一刀切”。改革应当按照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现状,有区别地分步骤、岑层次进行,使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层次的每一项具体措施都与当地的接受和传承能力相适应。

(4)尊重客观规律。一定的方式习惯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改革方式习惯的目的是使其适应变革了的和正在变革的经济基础和在其之上的上层建筑。因此,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虽然必须在充分认识和能动把握它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于未来方式习惯就行超前预测,以此使近日的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自身发展轨迹的必经阶段,而不致发生相悖或偏离,但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施却不能超越这一必经阶段。当今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实践,不能是认为的、脱离时代的“超

前”改革。

(14)怎样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答: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将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贯彻执行。它绝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的政策,只要宗教存在,这一政策就有效。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法律含义是,对国家来说,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包括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别种宗教的自由;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都是自由,都受到法律保护,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加以干涉。

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也就是说,国家承认现存宗教这个客观事实,国家不干涉正当的宗教活动,对国家来说自己是个人的私事,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国家一律不加以干涉,每个公民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而且这个选择允许有变化。这是国家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之一。总之,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信教的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任何背离这个基本点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错误的,都应该受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决抵制和反对。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本)》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本)》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 )。 A.弘一法师 B.延参法师 C.赵朴初居士 D.青莲居士 2.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急需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 ),造成教育落后,导致出现经济发展迟缓的状态。 A.科技人员和教员 B.科技人员 C.教员 D.研发人员 3.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 A.夷狄 B.族类 C.夷族 D.蛮夷 4.我国有约3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200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 A.1/2 B.1/3 C.2/3 D.2/5 5. 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这一行动叫做( )。 A.西部开发 B.手拉手行动 C.阳光工程 D.对口支援 6.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 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B.帮助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7.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 )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A.彻底解决民族问题 B.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辨析题

第一章绪论 四、辨析题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2. 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错、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必须有正确理论的指导 3. 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 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错、关于民族观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4.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正确、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第二章民族

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包括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和生物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民族是在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心里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辩证的科学的运用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第三章民族发展 四、辨析题 1. 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错民族分化, 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它往往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 2. 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错、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2020年电大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填充题 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民族发展( 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 1.(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D )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D.政治性

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 )的问题。 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 B.经济发展 多项选择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 )。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C.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E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 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E )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D.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民族理论( ABCDE )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C.是一门实践科学

电大-民族理论-单选题

1.(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A A. 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A A. 理论性 3. 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的问题。D D. 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B.经济发展 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 B.族类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时期。C C.南朝 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D D.自然力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D.斯大林 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D D.1987年 1.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D D.民族 2. 民族发展,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 )的质与量的提高。B B. 演进 3. 民族(),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D D. 同化 4. 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同化。C C. 自然 1.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的关系。C C.民族群体之间 2.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的关系。A A.不同民族之间 3.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决定的。B B.性质 4.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 D.和谐 5.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D D.和平与发展 1.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C C.社会因素 2. 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 )、民族与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A A. 民族与阶级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多选题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DE )。 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E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 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E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民族理论( ABCDE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C.是一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E.是一门新兴学科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C.社会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 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 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 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A.民族特征 D.民族意愿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 ABE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E.跳跃式发展 2.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ACD )。 A.社会生产C.内部交往程度D.外部交往程度 3.民族发展包括 ( BCD )等。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展 4.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 ABCDE )等内部和外部条件。A.民族结构B.民族素质C.民族关系D.自然环境E.社会环境 5.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 ABCD ) 。A.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B.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D.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ABC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 ABCE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 BCE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E.民族发展的促进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 ABC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 ABCD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1.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ABD )。A.普遍性 B.国际性 D.敏感性 2.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 DE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D.民族的活动中E.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3.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 ABDE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A.地域B.民族D.经济E.文化 4.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 BCDE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B.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C.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E.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2017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 1、民族(理论)得研究对象就是世界上普遍存在得民族与民族问题,目得就是揭示民族与民族问题得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得矛盾、问题. 2、民族理论学科就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得一门独立得学科。民族理论学科得主要研究对象就是民族与民族问题.它就是从总体上对民族与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得研究,揭示民族与民族问题发展得最一般规律得科学。同时,又就是研究正确解决与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得途径、(方法)得科学。 3、民族得发展,一般说来,主要就是民族得(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得全面发展。但就是,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得作用。 4、民族发展(规律)得研究,就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就是最基本得研究. 5、民族问题(发展规律)得研究,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得最基本得前提与条件。 6、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得形成与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得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得含义。 7、民族得共同历史渊源主要就是指民族起源得( 族体)渊源与(地域)渊源等。 8、宗教在有得民族形成特别就是(生形态)民族得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得分类,以(民族属性)与( 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10、我国得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得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与现实)得(民族特征)与主观上得(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得.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得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民族得形成,就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得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就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得产物。 13、民族形成得一般规律就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得民族就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得特殊规律,就是指在民族形成后得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得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得民族,即(原生形态)民族. 14、民族发展得基本趋势,就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15、民族(融合) 就是民族消亡得途径与方式。 16、民族(消亡)就是民族融合得实现结果。 17、自然同化就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得、自愿得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得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她民族一部分得现象。它就是由不同民族之间(自然得)、(自由得)、(自愿得)发生发展得。 18、民族关系既就是一种(社会)现象,也就是一种(历史)现象,还就是一种社会关系.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得成员之间发生得关系就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就是这种关系中就是否具有(民族性)得内容。 20、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得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与发展( 平等)、团结、互助、( 与谐)得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当今世界,(与平与发展)就是国际民族关系得总得发展趋势。 22、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得发展趋势之一就是民族平等得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并存。

2019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2017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 1.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 )渊源和(族体 )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次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 民族特征 )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 )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 A.夷狄 B.族类 C.夷族 D.蛮夷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汉 C.南朝 D.隋唐 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血统 B.语言 C.风俗习惯 D.自然力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D )。 A.1954年 B.1965年 C.1978年 D.1987年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还有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 五、论述题 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13 相同点: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不同点: (1)视野更加宽阔,更侧重于人类社会发展中从部落发展而来的民族,可涵盖现今的绝大数民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梳理

一、填充题 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 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 原生形态)民族。 14.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 )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15. 民族(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6.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7.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 自然的 )、( 自由的) 、( 自愿的)发生发展的。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民族性 )的内容。 20.2005年5月27日,胡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 平等 )、团结、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22.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并存。

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1

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1

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1(四选一题) 答题时请注意根据参考答案作一些删减 第一章问题讨论小组讨论 【探讨题目】 联系中国社会实际阐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 【活动步骤】 本次活动共25分,活动步骤具体如下: 1.请自行写出一篇不低于300字的发言提纲。(10分) 2.将自己的发言提纲展示于网上讨论平台,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之间讨论并互评。(15分)3.任课教师对以上活动予以总结,在课堂上或网课讨论区进行讲评 1、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 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翻身解放;引导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确认五十六个民族成份,实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生产力,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历史性飞跃;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事业,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大力培养少

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密切了党同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系。新中国成立近六十年来,不论面对什么样的风险和考验,中国始终保持了民族团结、政治安定、社会稳定。 党的民族政策,既全面考虑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事实,又全面考虑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在发展水平和文化风俗上存在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基本事实;既深刻总结了中国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也积极借鉴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既保持基本原则、基本理念的稳定性、一贯性,又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因而具有历史和现实的科学依据,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我们党的民族政策,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处理民族问题的智慧和心血,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严格执行民族政策,直接关系到党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直接影响到党的民族工作的成败,直接决定着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团结。历史经验证明,中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只有在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前提下,才能得以真正搞好和切实加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也只有在搞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凡是民族政策执行得好的时候,民族关系就健康发展,民族团结就不断巩固;凡是民族政策执行得不好的时候,民族关系就遭遇波折,民族团结就受到破坏。 第二章问题讨论 【探讨题目】 1.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特征的理论同斯大林的理论的同异。 2.联系中国某一民族的实践说明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 【活动步骤】 本次活动共25分,活动步骤具体如下:

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 1. 民族( 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可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中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 )—民族,经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经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 原生形态)民族。 14.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15. 民族(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6.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7.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它民族一部分的现象。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 自然的 )、( 自由的) 、( 自愿的)发生发展的。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民族性 )的内容。 20. 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 平等 )、团结、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22.现阶段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并存。 23 、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 )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24.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 社会 )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017年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2015 2016 2017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填充题 1.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 保障族籍权利)、( 参政权)、发展经济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2.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3.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4.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6.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7.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8.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9.民族发展( 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10.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11.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P13)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12.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13、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过程中的产物。 14、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15、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16、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7、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8、民族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19.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P50)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 20.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21.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2.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23.民族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通过民族的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出来。24.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因而也决定着民族之间( 矛盾)的状况,即民族问题。 25.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文化发展的需求。 26.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27.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集约型)的、(素质和效益较高)的经济增长方式。 28.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

2020年最新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题 说明:(1)少数题号上加□的是《复习指导书》以外的习题。 (2)题后的页码指教材的页码,供答案索引。 一、填充题 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P1 2. 民族理论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 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及民族问题的途径、的科学。P1 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P4 4.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P2 5.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P2 6.随着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P9 7. 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渊源和渊源等。P13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P15 9.民族的分类,以和为基本依据。P17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和主观上的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P20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P27 12.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走向崩溃,氏族、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P27 1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P47 14.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 民族。P47 15.民族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P44 16. 民族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P44 17.民族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P47-48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P49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的内容。P50 20.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P52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2

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正确的答案是“对”。 不加速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会影响和制约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那么国家的现代化社会发展也是不完整的。 正确的答案是“对”。 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正确的答案是“对”。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55个。 正确的答案是“错”。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的重要意义包括: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 正确的答案是“对”。 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44个。 正确的答案是“错”。

民族问题的发生、存在范围、民族问题表现形式是与民族特征相联系着的。民族问题发生在民族和民族之间,也存在于民族和民族之间,并不发生在、存在于民族内部。 正确的答案是“对”。 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并把它作为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正确的答案是“对”。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自治权的行使。 正确的答案是“对”。 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采取了实际生活中的贯彻和保障措施,也进行了多次全国范围的民族政策再教育,注意反对和克服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正确的答案是“对”。 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 正确答案是:18个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 正确答案是:经济利益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正确答案是: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个国家接壤。 正确答案是:10多 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答案是:根本原则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正确答案是:自治权的行使 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正确答案是:64% 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个。 正确答案是:155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个。

电大本科2017-2018-2019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2017 2018 2019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填充题 1.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 保障族籍权利)、( 参政权)、发展经济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2.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3.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4.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6.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7.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8.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9.民族发展( 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10.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11.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P13)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12.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13、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过程中的产物。 14、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15、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16、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7、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8、民族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19.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P50)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 20.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21.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2.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答案解析

一、多项选择题 1.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 ABCE ) 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B.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D.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富 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2.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 ABC )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D.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 E.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民族教育( ABCD )。 A.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B.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D.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E.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4.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BCDE )。 A.民族教育与宗教的联系紧密 B.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C.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 E.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5.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BCDE )。A.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结构 B.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 C.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D.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 E.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 6.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 ABCE )。 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D.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E.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 7.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 BDE )。

A.独立 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 8.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BCDE )。 A.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进行民族识别 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语言简志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9.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ABCE) 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D.回文六协 E.蒙文八协 10.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 ABDE )。 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C.宗教的传承和发展 D.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11.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有( ABCDE )。 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长期性 E.复杂性 12.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 ABCDE )。 A.东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E.基督教 13.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 ACDE )。 A.维护法律尊严 B.维护社会稳定 C.维护人民利益 D.维护民族团结 E.维护国家统一14.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 ABCE ) A.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B.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 D.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融合作用 E.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15.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 ABCDE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