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核心重点.

最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核心重点.

最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核心重点.
最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核心重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a.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理论来源: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空想社会主义。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个伟大发现: a.创立了唯物史观; b.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列宁:建立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①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其中:①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决定作用;②分配、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包括:①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②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生产物质内容m 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形式g社会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紧密地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这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的。 4、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新增)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要遵循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生产的社会条件包括多方面内容,有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但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条件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建立符合社会生产为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并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时地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更好地符合和推动拉力的发展。 5、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新增)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作用的发挥有两个层次:①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经济体制。我们在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的条件下,必须对其具体形式(经济体制),按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行调整、改革、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所以,重视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 a.以客观经济条件为基础,随客观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 b.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不能任意创造、消灭和改造规律; c.对人们的经济活动的支配和制约往往带有强制性。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又有自身特点: a.经济规律-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随客观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自然规律-随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需要很长的时间。 b.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自然规律-可以不依赖于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 c.经济规律-带有阶级背景,即与一定的阶级,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自然规律-无阶级背景。第二章商品和货币一、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二因素:①使用价值;②价值。二者的关系:①二者统一,缺少任何一个都将不能成为商品②二者矛盾: a..同一商品的生产消费者,二者不可兼得; b.使用价值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范畴。 c.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与人的关系,是历史的范畴。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①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 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有:①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②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③生产过程中分工和协作的合理程度;④生产管理的效能;⑤生产的适度规模;⑥自然资源的丰度。 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①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商品经济;②是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为主;③是资本家(企业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即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东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使资本价值不断增殖的需要。二、货币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四个阶段:①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③一般价值形式;④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决 | 定 |====>职能: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贮藏手段;④世界货币;⑤世界体货币 3、货币的流通规律货币的流通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的

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一定时间内流通所需的货币量会发生变化。 4、纸币和信用货币纸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信用货币(存款货币):可用于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如:银行券、支票、汇票、期票等。 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现象。通货紧缩:与前者相反。它们都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三、价值规律

1、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基础影响价值<===>价格 <---供求关系货币表现形式

2、价值规律是商品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来进行。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作用及其实现表现形式:在商品交换中,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主要作用:①自发调节社会经济资源;②刺激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优胜劣汰。

4、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具有客观性、有效性,但也有局限性(调节自发性、盲目性、时间滞后性,从而造成资源使用的浪费,必须将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四、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理论 (新增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性 a.科学的理论在本质上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b.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斯大林都根据他们所处历史时期的特点、任务,建立和运用、发展劳动价值论,揭示“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 c.今天我们面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同样要结合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新现象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新任务,来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又是时代发展、革命和建设实践发展的要求。 2、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 a.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①“总体工人”创造价值。②“总体工人”的范围不断扩大,科技劳动、管理劳动等要求我们对劳动的种类的认识不断拓展。不能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局限在直接生产劳动上面。 b.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创造精神财物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要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3、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前提价值创造 <---财富生产 \ / 生产活动的结果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又不完全等同: 1、①财富(使用价值)-生产物质内容(人类劳动和自然物质);②价值-人类劳动的结晶(不饱含任何自然物质 2、二者并不是同比例增长的:①财富的增长与生产力水平及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成正比;②价值的增长不一定与财富的增长成正比。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的总公式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一般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的区别①流通形式不同 W-商品;G-

货币商品流通形式:W-G-W 资本流通形式:G-W-G ②流通目的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为买而卖资本流通的目的:为卖而买③流通内容不同商品流通中:交换的是等价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中:起点与终点的货币量不等,终点大于起点。G-W-G+Δg 资本总公式:G-W-G'(G+Δg)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矛盾:根据价值规律,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在流通领域价值不能增殖;但是资本经过这个流通过程,却产生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原因: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①劳动者有人身自由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出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另外,还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特点: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能为他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二、剩余价值的生产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①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②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有两个重要特点:①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已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②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 2、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个部分:①必要劳动时间;②剩余劳动时间。 3、资本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下掩盖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及意义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C 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V 意义:①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的源泉-可变资本;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③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率等奠定了基础。 5、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土地没有价值,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是劳动产品,有价值。它们与劳动

力结合将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所以生产资料的价值和价的保存或转移,都是劳动的结果。 6、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m'=m/v 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它们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它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两种方法常常是被同时被用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具有暂时性。 9、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劳动力: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商品。劳动:劳动力的使用,必须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不能成为商品。 1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1、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内容: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加强对雇佣者劳动的剥削。原因:①它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②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③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过程。三、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任何社会再生产都饱含两方面内容: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社会再生产按规模分为:①简单再生产-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②扩大再生产-将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和劳动力。其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2、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3、资本有机构成物质形式-资本的技术构成:生产资料/劳动力价值形式-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4、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资本积聚和集中是单个资本总额增大的两条途径和形式。资本积聚: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把原来分散的、众多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区别:①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集中-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只是改变社会资本总额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②资本积聚-其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的绝对数额的限制从而增大比较缓慢;资本集中-不存在这种限制,从而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资本。联系:①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实力增强,从而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②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个别资本总额越大,越有条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大资本的积聚。 5、资本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要改进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据点比重缩小-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或绝对减少。-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形成相对人口过剩。这不仅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四章资本循环的周围,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一、资本循环和周转 1、资本循环产业资本顺次地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的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2、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①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②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 3、资本的周转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资本循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揭示价值增殖;资本周转-从资本周转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速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以厂房建筑、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和辅助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区别:①价值周转方式不同;②周转速度不同:固-慢;流-快;③价值回收方式不同:固-分批;流-一次全部回收;④实物更新方式不同:固-短期内不需更新;流-不断更新。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间的关系①划分依据不同:不变可变-依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固定流动-依据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②划分目的不同:不变可变-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固定流动-揭示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5、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固定资本按其磨

损原因不同分为:①有形磨损(物质磨损):使用时间、自然力作用引起;

②无形磨损(精神磨损):生产率的提高、新技术的应用。折旧:按固定资本磨损程度,以货币形式逐步提取累积补偿的办法。以货币形式逐年提取的资本价值叫折旧费。 6、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构成。周转次数: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 7、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①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②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8、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①加快资本周转可节省预付资本;②加快资本周转可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1、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 2、社会总资本运动单个资本运动与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共同点:①运动内容相同:包括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消费;②运动形式相同:采取三种职能形式;③运动过程相同:三个阶段;④运动目的相同:为了价值的增殖。区别:①单个资本运动只包含生产消费,而不包含个人消费;总资本运动二者都包含。

②单个资本运动只包含资本流通,而不包含一般商品的流通;总资本运动二者都包含。 3、社会总产品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4、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替换)问题。 5、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①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I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II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②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剩余价值(m)构成。 6、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①I(v+m=IIc ②I(c+v+m=Ic+IIc ③II(c+v+m=I(v+m+II(v+m 7、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①外延扩大再生产:增加生产要素数量,扩大生产场所;②内涵扩大再生产:生产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及生产要素质量。 8、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前提条件:①为了获得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追加的生产资料,第I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

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②第II部类一年中所生产折全部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外,也必须有一定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I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等于第II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9、资本运动和再生产包含着适用于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撇开资本主义形式,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适用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第五章剩余价值的分割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1、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由此,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利润。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利润率利润率=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①剩余价值率;②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成反比③资本周转速度;与利润率成正比④不变资本的节省。 3、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其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其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①各部门利润率水平;②利润率不同的部门的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的大小。 4、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商品的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规律也发生作用。 5、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①发展了劳动价值论;②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③从整体上揭露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无产阶级要解放必须联合起来反对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 6、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实质其实质是这些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及其职能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职能: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2、商业利润商业利润:是资本家通过购销差价,按平均利润的要求,从产业资本家剥削来的剩余价值所瓜分到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并剥削包括商业职工在内的雇佣

工人的关系。 3、资本主义的商业形式①批发商业;②期货市场;③零售商业;④消费信贷;另外还有服务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三、借贷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是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转让给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商业资本)使用的货币资本。特征:①它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即商品资本;②它是一种所有权资本;③它具有不同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 2、利息和利息率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其本质是借贷资本家通过借贷关系从职能资本家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利息量取决于借贷资本的大小和利息率的高低。利息率: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的比率,简称利率。一般情况下:0<利息率<平均利润率 3、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银行职能:①借贷中介②支付中介银行资本的构成:①银行家自有资本②吸收存款的借入资本银行利润=由贷款利息(高)-存款利息(低)-银行业务费用;来自于职能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所以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4、股分资本和股息股分资本: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雉起来的企业资本,其组织形式是股份公司。股息:股票持有者按股票数额从企业盈利分配中获得的收入,它来源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四、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形式及其本质形式:①级差地租:分为级差地租I;级差地租II ②绝对地租本质:体现了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2、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同农业地租 3、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实质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其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①地租量大小;②存款利息率的高低。五、国民收入的再分配1、国民收入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总和。 2、决定国民收入量及其增长因素主要有:①社会投入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量;②社会劳动生产率;③生产资料的消耗情况。 3、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在与社会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的各个阶级之间进行的分配。再分配:通过国家财政和收付服务费的方式进行。来源于税收和发行政府债券,用于军事、行政、公共工程、社会福利、及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开支。第六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①自由竞争资本主义②垄断资本主义 2、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 生产集中->垄断 3、二战后生产集中、垄断程度提

高二战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生产集中->跨部门集中。从生产集中看:①兼并的对象:从大企业兼并中小企业发展到大企业之间的相互兼并,甚至中国兼并;②兼并的方式:从横向、纵向->混合兼并。 4、垄断和竞争并存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5、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在内容、形式、目的、手段上都有新的特点。 6、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走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来源:①垄断企业内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②存在于垄断企业外部,通过价格等机制转移到垄断企业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7、垄断价格垄断价格:指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分为:①垄断高价②垄断低价垄断价格的形成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只是进一步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8、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根据列宁的分析,作为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垄断资本主义具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①垄断组织在经济生产中起决定作用;②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③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④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⑤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私人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①1914-一战前:形成时期;②一战-二战结束初期:不稳定发展期;③二战后-现在: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具体表现:①科技革命推动生产迅速扩大与消费需要相对狭小的矛盾;

②部门间相互依赖加深与私人资本相互竞争加剧之间的矛盾;③社会化大生产对社会固定资本投资的巨大需求与私人垄断酱积累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④高科技的研究开发、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之间矛盾;⑤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为争夺国际市场、加强国际竞争实力的问题更加突出等。 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和调节的内容、方式内容:①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规范市场的经济活动;②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协调资产阶级各集团间的经济利益;

③调节宏观经济的运行,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方式:①国家财政政策的调节;②国家货币政策的调节;③计划调节;

④社会福利政策;⑤立法、行政措施。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实质:从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借助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参与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双重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既有促进作用又有其局限性。促进:①促进经济发展;②缓和经济危机;③推动科技进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④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矛盾;⑤通过社会福利和收入政策直接干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历史局限性:①国家干预不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群众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②国家调节不能克服无政府状态、不能消除部门之间比例关系的破坏和经济结构的失衡;③国家干预经济不能解决失业、贫富悬殊的问题,不能消除大量贫困问题,不能消除阶级对立;④不能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第七章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一、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1、国际分工与生产国际化国际分工:社会分工越出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二战后,国际分工达到新阶段。生产国际化:生产过程本身越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它是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发展的表现。国际分工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又推动着国际分工不断深入。 2、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资本国际化的动因,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则是资本国际化的条件。 3、资本国际化的形态三种:①商业资本国际化;②借贷资本国际化;

③产业资本国际化。 4、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作用形成于19世纪未20世纪初,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它的数量、规模都有很大变化,在全球经济生活中具有巨大影响。作用:①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②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③推动了国际技术交流;④扩大了国际贸易;⑤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相关国家金融市场的冲击,操纵国际市场价格造成市场垄断,加剧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扭曲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等。 5、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标志:①世界经济的信息化;②形成世界经济体系;③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④跨国公司日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6、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①加强了各国协调合作机制的发展;②为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多方面的挑战和压力,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导致南北

差距、贫富扩大等。 7、经济全球化要达到共赢和共存的目的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本质是按资本及其实力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矛盾贸易:顺差->减少矛盾;逆差->激化矛盾。投资:发达国家对外资输入既鼓励又限制限制、既利用又排斥。使之在国际投资领域的矛盾和磨擦更加复杂。金融: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巩固或加强各处货币地位而展开斗争;②围绕不同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而纠纷不断。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国际协调为本国私人垄断资本对外进行经济扩张服务。形式有: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的特征和实质实质: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特征: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和控制。 2、发展中国家力争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第八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一、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及其主要表现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①资本主义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②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③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实质与根源表现:危机期间,商品大量积压或被人为毁弃,大批工厂减产、停工或倒闭,生产急剧下降,工人大批失业,金融企业倒闭,信用关系崩溃,整个社会经济生产一片混乱。实质: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过剩。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危机的周期性周期性一: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周期性地反复出现。它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紧密联系,一般说一个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繁荣)四个阶段。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1、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必要的条件①资本主义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准备了物质条件,即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②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发展,产生和锻炼了完成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无产阶级。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加深和激化,在现实运动的形式是复杂的,时

而激化,时而缓和,起伏交错。运动中有多种因素作用,科技革命、资本占有形式的调整、政策变化、革命条件成熟状况等都使基本矛盾运动呈现复杂性和曲折性。从而使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历史过程,并具有长期性。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测试(闭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生产力是() A、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B、生产物质的能力 C、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D、人们发现并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商品与货币的关系 B、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C、政治与经济运动的关系 D、世界经济走向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研究生产力的内容和要素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批判 D、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4、社会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

由()关系组成的体系。 A、生产、分配、占有、消费 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C、分配、占有、交换、消费 D、生产、交换、盈利、消费 5、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7、资本积聚()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8、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G—W…P…W’—G’ B. W…P…W’

多项选择题(32分) 1、货币是() A、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B、一种特殊等价物 C、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具有流通手段的金属 2、货币的职能有()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F、国际货币 3、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 A、竞争规律 B、供求规律 C、盈亏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4、生产社会化,是指() A、劳动过程本身的社会化 B、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论重点内容归纳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重点内容归纳(参考): 1、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含义是什么 答: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 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列宁对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 答:(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列宁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 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 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3、运动的含义。 答: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 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答:(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 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5、实践的范畴、特征、形式和作用。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上篇总论 第一讲导论(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 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 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 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要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汇总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答:(1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圾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答:(1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2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为我所用。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借鉴意义。 4.什么是劳动、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 答: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什么是生产资料?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6.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答:(1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 )构成生产力的因素。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还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生习题 一、单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方式 D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2.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基本经济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3.商品是() A劳动产品 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C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D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商品的效用决定的 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成反比 B.成正比 C.没有关系 D .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6.价值形成发展到货币形式以前顺次经过() A.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B.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 D.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A具有使用价值 B是商品,具有价值 C是金银 D能够分成若干等份 8.观念上的货币可以作为() A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D贮藏手段 9.在1只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2把石斧是() A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 B处在等价形式上 C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 D处在一般等价形式上 10.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是() A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B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 C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 D经过商品交换 11.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 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1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 ( ) A.W-G-W’ B.G-W-G’ C.G-G’ D.G-W…P…W’-G’ 13.资本的总公式是() A.W-G-W’ B.G-W-G’ C.G-G’ D.G-W…P…W’-G’ 14.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明价值增殖产生的具体所在() A.发生在G-W购买阶段的货币上 B.发生在W-G售卖阶段上 C.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上 D.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15.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浅析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浅析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摘要:通过审视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着重分析了 其在定量分析、方法引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据此得出了应当从推进研究方法 多元化、推动行为主义革命和激励方法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努力的结论。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价值取向;方法缺陷;绩效体制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6-0180-02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从 翻译、介绍、述评西方相关著作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 的进步,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它们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 了重要依据。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当前还存在诸多 缺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尚未真正出现。因此,归纳分析当前学科 研究方法的不足,寻找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趋势 我国国际政治经济相关研究自建国之初即有学者有所涉及,但是,当时的研 究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以政治立场为取向,政治色彩和意志形态色彩比较浓厚, 研究方法也基本采用传统的政治、历史研究方法。六七十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理 论界掀起了科学行为主义革命,大批属于自然科学和数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 型等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这次革命带来的方法论革命极大地丰富了作为社会科 学的国际关系的方法论范畴。而到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 国际关系中分离出来时,方法论革命带来的成果已经体现在其研究成果中。金德 尔伯格、吉尔平等提出的霸权稳定论即运用经济学和数学方法,从货币、价格等 角度论述了霸权国制定的价格体系、提供的公益等与世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在其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基本延续了这一研究方法,纷纷将统计分析、博弈论、公共选择等理论引入其研究,力图使之定量化、 精确化、可验证化。 我国国际政治经济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之后,在翻译引进述评西 方相关著作的同时,已经有学者意志到了革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随着与西方学 术界交流的日益密切,加上我国跨专业互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数学 研究方法被引入国际政治经济学范畴,研究成果的定量化、精确性日益受到学者 的重视和推崇。 二、当前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只有短短30多年的时间,而在我国的发展更是只有20多年,因而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在本体论、认志论、方法论、范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不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科研 究相比,在学科的独立性、方法的多元性、研究绩效激励体制方面则存在着明显 的差距。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实际上是经济学与国际政治因素的结合,而其 诞生时日又适逢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影响举足轻重的第二次论战,即传统主义 与科学行为主义的论战,这次论战在国际关系学科中掀起了一场方法论革命,大 量自然科学与数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型等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得益于此, 国际政治经济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即具有研究方法多元化的优势,例如作为其诞生 标志的“霸权稳定论”,其提出者金德尔伯格和吉尔平即应用经济学范畴的“公益”、“价格”、“搭车”等理论论述霸权与国际体系特别是国际经济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和每章重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和每章重点汇总

————————————————————————————————作者:————————————————————————————————日期: 2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2、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3、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5、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教条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4、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卷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题(大一上学期) 一、填空 1、商品的价值量是什么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3、单位商品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成反比) 4、资本的概念(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两个必要条件(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6、年剩余价值的概念(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7、借贷利息量是在(0)和(平均利润)之间。 8、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创业利润、个人联合)来实现统治的。 9、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是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价格之差。 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1、生产产品的劳动二重性和二因素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1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 13、工资的本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15、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I(v+△V+m/v)=II(c+AC))。 16、生产价格=成本+(平均利润)。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8、租种劣等土地的资本家需要缴纳(绝对地租),租种优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租种中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19、金融寡头在政治上(个人联合)实现其统治的。 20、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在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生作用不同)。 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和流动资本)。 2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 22、具有占有和创造剩余资本是(产业资本)。 23、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国际政治经济学讲义

《国际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关系学院杨毅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世界体系中的经济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以及信息)的跨国流动对国际体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内部政治结构和过程的影响,反之亦然。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从研究议题上看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全球层面的问题,包括国际贸易体系、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跨国生产(跨国直接投资)、国际环境、国际秩序(资本主义体系)以及全球化;一类是区域层面的问题,包括区域化、国家联盟经济;一类是国家层面的问题,包括发展问题、转型问题,经济安全问题、国家竞争力问题等。 本课程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注重政治和经济相结合,在教学上旨在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形成与演化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框架,明晰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政治与经济、国家与市场、权力与财富之间的关系。本课程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注重分析性和描述性相结合;同时注重从国际关系中的现实问题出发,注重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培养既懂政治又明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教学内容与课程安排 在课程安排上,本课从导论、范式及专题三个方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进行介绍。导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学科发展过程、研究议题及研究方法;范式部分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解释和分析国家政治体系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关系;专题部分则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具体问题领域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与市场、权力与财富的关系有更直观深入的了解。 课程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讲导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含义;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它的建立与发展对国际关系理论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界定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霸权衰退”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的确立 2、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转向 四、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在中国

马克思主义原理重点(个人整理).

绪论 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 2. 德国古典哲学代表性人物:黑格尔,费尔巴哈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昂立圣西门,沙尔傅里叶,罗伯特欧文 3.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科学品质——与时俱进的科学性 4. 马克思主义的特征(本质属性 :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 ,实践性 5.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6.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章 7.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8.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9. 哲学的基本问题(2个方面 : (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10. 对哲学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11.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2.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管映像 13. 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高等生物的感觉和心理 (3人类的意识 14.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2坚持了能动的可知论和反映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15.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16.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使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7.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实现性 18. 为什么实践是人的实践方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卷(B)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卷(B) 试卷说明:本试卷共有六大题,47小题,满分100分。请将答案全部按规定填写到答题纸上。 一、单项选择题(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不同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说明这两种商品必定具有在质上相同的东西。这个同质的东西就是商品的() A 供求关系 B 使用价值C价值 D 效用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 A 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 经济规律 D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3、资本总公式是() A W—G—Wˊ B G—W—Gˊ C G—W—G D G—Gˊ 4、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按照顺序先后采取了() A 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B生产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 C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 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 5、垄断资本在国外设立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是 A生产资本输出 B 对外经济援助 C 政治上控制输入国 D 借贷资本输出 6、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A 生产 B 交换C分配 D 消费 7、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发生流通中货币量持续地严重过多或过少现象直接原因是() A 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能使货币在世界范围内 B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能自觉地调节货币流通量 C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能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 D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能自觉地对货币需要量进行科学预测流通,从而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8、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赢利,就必须使自己生产商品的() A必要劳动时间等于剩余劳动时间 B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 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9、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 A 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B 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C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D 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 10、垄断组织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依靠其垄断地位而规定的市场价格是 A 生产价格 B 成本价格 C 垄断价格 D 内部价格 11、以下属于某一社会经济制度特有的经济规律是() A 价值规律 B 货币流通规律 C 剩余价值规律 D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2、资本周转速度与() A 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B 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C 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D 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13、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剩余价值的关系是() A 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小于剩余价值 B 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等于剩余价值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一、课程特色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94年起为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成为国内最早开设该课的院系之一。1999年,该课程入选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2004年又入选骨干基础课建设项目。 教学组在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争取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积极向国际一流水平努力。在具体工作中力争体现该课程的三大特点:(1)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2)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3)注重解答现实问题,鼓励政策、对策研究。 二、教学内容 经过多年努力,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完善的课程框架。授课的核心思路是全面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沿革发展和主要内容,继而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凭依,讨论和分析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追述国际体系的变迁。 课程一般分为六个版块。第一部分是主要的理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产生过程、关注重点、主要流派、研究方法。集中分析和讨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世界市场与民族国家的相互作用。 第二和第三部分的重点是考察世界市场体系,分析它如何依靠经济与科技的力量不断扩展,又如何为国际政治环境所左右。其中第二部分介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分析方法,回顾两次相互依存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历史,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做出对比分析。第三部分介绍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讨论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浮动汇率体系等国际货币制度的优势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原理重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特征、学习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斯密、李嘉图)、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2)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特征的具体体现: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观;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 (3)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首先,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其次,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最后,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努力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首先,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其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再次,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最后,将马克思主义化作自觉的行动。 2.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1)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认识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根据这一规定,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3)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4)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唯一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商品和货币 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货币 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价值规律 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作用及其实现。说明:本章的名称从原来的“劳动价值论是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础”改为“商品和货币”,但内容未变。只是删掉“商品、价值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社会经济关系”知识点,但这个观点在有关知识点还是要讲的。此外,“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两个知识点的位置作了调整。 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资本主义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资本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资本循环和周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