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红薯种植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红薯种植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简介

以项目区农田为红薯种植基地,在当地进行深加工,成立合作社,以农户和公司相结合的方式,生产红薯深加工制品。

项目主体引进国内先进的红薯淀粉加工成套设备,提高淀粉品质,淀粉制品(粉皮、粉条、粉丝)的生产技术,采用先进的全自然无公害粉品生产技术,无公害红薯种植技术达到绿色食品要求,以项目地区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全程技术开发与指导。

目前,我国的红薯制品加工处于低层次相对过剩,淀粉及淀粉制品质量普遍较差,粉品的质量安全也受市场的关注,而优质红薯粉品市场相对短缺,全自然无公害粉品更是少之又少,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以提高红薯制品的质量,提升红薯制品的附加值,带动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

为了确保该项目顺利实施,公司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管理机构,实行董事会监督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1.2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1)本项目适应项目区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的需求,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2)本项目引进设备和采用的生产技术成熟,产品市场潜力巨大,经济效益好。

(3)本项目市场风险小,制定统一措施进行有效的防范和规避,抗风险能力较强。

(4)本项目采用“发苗,回收,深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公司+农户”产业模式。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按照合同发放优质薯苗,提供无公害种植技术及回收无公害红薯,原料100%来源于农户。可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民的利益。

(5)本项目存在资金缺口问题,建议国家财政部门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本项目立意新颖,技术先进,市场风险小,市场潜力巨大,经济效益好,可极大的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对本地区经济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项目方案可行。

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

2.1建设背景

农业综合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农业的重大决策,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一项措施。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要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并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同期《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规划》也将农产品深加工及其转化列入规划当中,作为重点进行支持。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产品安全性是“十一五”时期农产品加工发展的重点,成立以后,不断引进优质红薯品种,提高红薯产量,采用优良性能的机械设备,开展红薯深加工,带动农民种植红薯的积极性,使当地的农民从红薯种植与加工中收益,年增加1000多万元,项目区淀粉及淀粉质量优良,产品供不应求,另外出于发展优质高效无公害的农业的需要,目前的当地加工设备和加工能力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因此必需进行筹建,上新设备,促进红薯加工业的发展。

筹建项目区位于项目区,年可种植红薯2万余亩,年产红薯3万余吨,加工毛淀粉5000余吨,全乡可生产红薯粉品1500多吨,项目建设用地50亩,购置淀粉生产线一条,淀粉制品生产线两条,季节性加工淀粉300余吨及淀粉制品300余吨,解决产区红薯及淀粉的销路。公司年产值能够达到1000 多万元,计划常年性员工100人,季节性临时用工可达300人以上。

2.2必要性

红薯耐旱耐瘠,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其产量经济系数较一般谷物高,近年来随着红薯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开展,种植红薯的效益已超过了许多粮食作物。

红薯淀粉在加工粉丝、粉条和粉皮中,明显优于用薯干做成的淀粉,红薯淀粉的制品备受人们的欢迎。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村的鲜红薯淀粉加工主要是自加工自用,方法也多是传统的手工方法,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比例很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红薯加工量才逐年提高,发展较快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几年时间,机械逐渐代替了手工,加工水平也不断提高,产品大部分作为商品

进入市场。总体而言我国的红薯加工仍是相当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料资料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红薯作为原料其转化途径有:

(1)、鲜食或作饲料,

(2)、作为原料廉价出售给当地或外地的淀粉加工厂,

(3)、加工出来的淀粉受手工生产及工艺技术落后的局限而无法形成规模生产,原料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远远没有发挥红薯淀粉应有的潜力。2、现有的红薯加工设备难以满足普遍的需求

项目地区虽然是红薯淀粉和粉条的生产的主产区,但近几年来因为种植和收取难度较大,整体加工企业少,导致现在种植区域小,因此,提倡农户种植,为农户提供秧苗和收获机械设备、筹建淀粉及淀粉生产线,提高加工量,提高产品质量尤为重要,提高后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可以带动整个项目区仍至全县红薯加工业的升级,形成红薯这个支柱产业并取得长足发展。因此这个项目是完全必要的,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3、质量意识差,产品低层次相对过剩。

由于项目地区红薯淀粉加工机械化程度低,红薯收获后基本自用,少部分被外地企业购买,个别农户加工也是手工操作,红薯清洗不干净,碜杂含量大,且薯块的粉碎和浆渣分离间隔进行,放置时间较长,淀粉因氧化而发生褐变,致使淀粉色泽差,加工出的粉制品呈现黑褐色,商品性差,价格低,加之部分商贩在淀粉中加入滑石粉或其它种类的淀粉,破坏了红薯粉品原有的优佳品质,使红薯淀粉制品低层次相对过剩,而高质量的精制粉品却市场需求旺盛,货源紧缺。

大部分红薯淀粉制品不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在淀粉制品制作中,许多地方为了改变普通红薯粉品的色泽,提高筋度,在淀粉中添加漂白剂和耐煮剂,既破坏了红薯淀粉的优佳品质,又不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更难以通过加入WTO后各国的贸易壁垒。

第三章建设条件

3.1项目区概况

3.1.1社会经济状况

市场分析

我国目前粉丝的销售渠道存在传统渠道和现代渠道两种方式,每种销售渠道的形成和发展都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因素。

(1)传统渠道

传统的粉丝销售渠道是通过流通市场(农贸批发市场)传递到消费者手中,主要是受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影响。粉丝本身就是属于一个传统行业内销售的产品,中国国内市场形态原本是以传统渠道大流通批发市场形态存在的,90%以上的客户原来都是属于坐商,以批发业务为主,即在每个城市边缘地带的大型批发市场内租赁一个门面,有一个较大的仓库,每天有专人坐在门市上等着下游的客户和零售商以及周边的消费者来店内购买货物。生产企业仅只需要对经销商和批发商进行管理,不直接面对消费者,货款结算方式采取银货两讫的方式。

(2)现代渠道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外来大型连锁超市进入国内市场,国内零售市场出现新的格局,作为零售新业态的商超打破了百货商场单一模式垄断市场的格局。国外零售巨头进入国内市场,国内的零售连锁店也如雨后春笋般浮出市场。消费者对购物的环境和一站式的购物理念越来越重视,人们购物场所逐渐转移到商场超市。

部分有眼光的生产企业开始抓住此次发展机遇,把业务重心从以前分散的批发商向大型零售终端转移,抢占尽可能多的好位置,并开始培育自己的经销商管理群,代替企业开发经销商所在地的市场,摒弃以前传统的被动式销售为主动式销售,通过商超超市的发展达到扩张市场的目的。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国内粉丝销售量情况如下:

2006

2007年2008年

年份2005年

国内市场销售量(万

73.98 75.10 83.38 86.85 吨)

同比增长率— 1.51% 11.03% 4.16%

国内主要消费市场分布在广东、湖北、湖南、四川、上海、重庆、北京、山东等地区,其中广东、四川、上海市场地位较为突出。

2008年我国粉丝出口按月统计表

月份当前月当月比去年同期±%

金额(万美

数量(吨)

数量金额

元)

1月7423 1015 -2.5 21.9 2月4650 649 -20.9 -6.2 3月5562 762 70.7 51.3 4月7865 1101 2.9 26.2 5月8353 1057 5.7 15.7 6月8059 992 2.2 5.2 7月8119 1071 17.2 34.8 8月6470 926 -9.6 3.6 9月7214 954 19.6 38 10月7430 963 36.5 47

11月7455 934 5.6 12.9

12月8100 1052 4 6.6

合计86700 11476 ――――

我国人口众多,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观念的改变,国内市场对粉丝的需求将不断增长。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将成为粉丝生产企业新的利润来源。而一批开发能力强、有海外营销经验的龙头企业将成为挖掘国内市场的主要力量。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以及国家刺激经济、拉动消费措施的不断出台,国内对粉丝(尤其是中高档粉丝)的需求会不断上升。这就要求我们在大量生产的同时还要注重产品的质量,注重打造品牌,提升知名度,增强竞争力。。

近三年国内市场需求量

项目2009年2010年2011年

国内市场需求量91.69 101.79 112.1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