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一)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我国古代:

1.“盖天说”——“天圆地方”——天是一个罩着大地的圆盖,而地像是一个方正的木板。(用圆盖和四方板做示范辅助讲解)

问:那圆盖与地的四个角怎么合得拢呢?

(不需回答)

“盖天说”缺乏科学依据。

2.“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用鸡蛋道具辅助讲解)

教师讲解:“浑天说”与“盖天说”的区别在于“盖天说”认为天是半球形的天盖,且天总在地的上方,天上地下;“浑天说”认为天是整球形的天体,且天包着地,天外地内。另外,“盖天说”认为地是平面的,是四方的;而“浑天说”认为地是曲面的,是圆的。“浑天说”的提出者张衡根据太阳和月球的形状,推测地球是球体。

国外古代:

在古代,国外也有人认为地球是球体,如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等人。毕达哥拉斯是认为大地是曲面的第一人,他提出的依据是海边看轮船时,船去标杆最后消失,船来标杆最先出现,如果站得更高一些,刚刚消失的标杆又看到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依据是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圆弧。

(简略介绍月食现象并在黑板上画个圆表示月球,用圆盖道具当做地球的影子给同学们做示范。)

近代探索:

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4至15页关于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部分的阅读材料。

1.证明地球是球体——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链接历史:新航路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是指欧洲从15世纪开始,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加之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洲和欧洲的路上通道,从而使得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对外寻找的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运动,而历经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探索后,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通道。

讲解阅读部分的内容,带领学生看图2-4。同时简单帮学生复习一下如何看地图(注意图上的0度经线)

提问:

①读图2-4,想一想,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圈,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照着地图先给学生讲解一下地球上的四大洋)

(点名让一名学生回答)

答案: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②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吗?如果不能,那地球还可能是什么形状的?(点名让一名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只能证明地球是一个可以闭合的立体,它还有可能是个圆柱体、圆锥体、圆台······

(展示咖啡罐道具)

以上所述都不足以证明地球是球体,只有当人类亲自踏上太空,亲眼看到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时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

(让学生看课本封面的图片,此即宇航员从外太空看到的地球。)

2.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利用鸡蛋道具和地球仪辅助讲解

地球的实际形状酷似鸡蛋的形状,但为了方便,地球仪被做成了规则的球体。

展示地球仪,该地球仪的比例尺是九千万分之一,由此引出下面的内容。

(二)地球的大小

1.地球表面积约亿平方千米

在黑板上板书*1015平方米,体现数据之大。

(教师打趣道:51后带十四个零,如果是银行账户上的数字多好啊!)

2.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展示纸条道具

(纸条的长度为厘米,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是该纸条的一亿倍。)

3.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提问:拿姚明的身高来做参考系,姚明的身高为米,问多少个姚明首尾相连平躺着可绕地球赤道一圈?

(稍微给学生一点时间动手计算一下,但不点名提问。)

答案:约个。

三.典型例题

1.下列说法中,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说法的是()

A “大洋一号”科考船环球航行成功返回

B 电视塔越高,收视范围越大。

C “神七”拍摄的地球照片

D 日食时,月面上的地球阴影为圆形。

【答案】D

2.下列关于地球形状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天圆地方

B.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C.地球是正圆形的

D.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答案】D

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能证实()

A.“天圆地方”

B.“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C.“地球是一个球体”

D.“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答案】C

4、地球的赤道半径是()

千米千米千米千米

【答案】B

5、地球的表面积约为()

万平方千米平方千米亿平方千米亿平方千米

【答案】C

6、地球赤道的周长约为()

万千米万千米万千米万千米

【答案】A

7、下列古诗中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答案】A

四.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说法的是()

A 站在海边看轮船迎面驶来,先看到桅杆或烟囱,后见到船身。

B 电视塔越高,收视范围越大。

C 飞机越飞越高,最后看不见而消失。

D 日食时,月面上的地球阴影为圆形。

2.下列关于地球形状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天圆地方

B.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C.地球是正圆形的

D.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能证实()

A.“天圆地方”

B.“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C.“地球是一个球体”

D.“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千米千米千米千米

5、地球的表面积约为()

万平方千米平方千米亿平方千米亿平方千米

6、地球赤道的周长约为()

万千米万千米万千米万千米

7、下列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二、读图综合题

8、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在图中空格中填上正确的地理事物名称

(2)地球的极半径比赤道半径_____(长、短)__________千米,平均半径为_________千米。

三、综合题

(1)同学们,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这么漫长的过程,那么你知道我们现在认为的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到底应该是什么形状,思考一下(也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它为什么会呈现这种形状?

在浩瀚的大海中,你的轮船突然遭遇危险,需紧急救援,作为船长的你,该如何准确无误地将自己的位置报告给援救队员?

(3)在一场以“谁最先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为主题的地理讨论中,小周说:“是麦哲伦最早证明的,因为它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西行驶,最终又回到了西班牙。”小张说:“不对,是麦哲伦手下的船员最早证明的。因为麦哲伦在航行途中已经死亡,并没有回到西班牙,而是他的手下的船员回到了西班牙。”小李说:“你们说的都不对,麦哲伦船队向西行驶最终又回到原出发地的事实,不能证明地球一定是球体,只能证明地球可能是一个球体,也可能是一个平面,因为在一个平面上,如果行走路线是一个3600的圆弧,就像一个400米环形跑道,也可以回到原出发地。因此,我认为是第一个从太空看地球的人,也就是前苏联的加加林最早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

同学们,看了上面的讨论,你赞同谁的观点?或者你不赞同上述意见,

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将自己的看法与班级的同学、教师交流一下,相信一定很有趣。

教科版小学科学最新三年级下册科学6.地球的形状

Mark 6.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3.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4.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难点】 1.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2.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教学准备】 纸船、瑜伽球、桌面、大纸板、小立方体、小球、手电筒、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地球) 2.教师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地球究竟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3.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其实在飞出地球之前,人类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那么人类是怎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 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 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张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学生看一看这两张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教师小结:这就是最初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这个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的都是“天圆地方”的猜想,他们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不过,后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 3.课件出示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 教师:可是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并没有被世人所接受,这是什么原因 ll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知识归纳: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为亿平方千米。 3.地球自转与公转: (1)自转与公转比较: (2)公转特征: 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5)五带的划分及其天文、气候特征: 地球仪 新课标导航: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2.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1)南北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0°纬线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北半球0°—90°N, 南半球0°—90°S (2)东西半球的划分 以20°W和与其相对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球的。 东半球20°W-0°-160°E,(<20°W和<160°E,简记为:小于—东) 西半球160°E-180°-20°W(>20°W和>160°E,简记为:大于—西) 凡是小于20度的经线都位于东半球,凡是大于160度的经线都位于西半球, 20度至160度之间的经线,东经位于东半球,西经位于西半球,20°W,160°E经线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半球,而在分界线上。 四、利用经纬网定位 1.已知某点经纬度,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 如:北纬20°,西经40°是指下图中的哪个点 2.根据某点在经纬网图中的位置,能写出该点的经纬度。 如:下图中的B点的经纬度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图

三年级下册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索的艰辛过程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增强学生对于自己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 球形状的一些问题。(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与表达交流的学 习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 程,增强学生对于自己赖以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2、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就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地球仪、火柴棍、纸船。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课时】: 共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就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的科学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地球的形状》。 二、简单交流,了解进程 (一)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请大家说说地球到底就是什么形状的呢? 2、您就是怎么知道的?(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知识) (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如今人类通过科技能从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们就是如何认为地球的形状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2、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展示。 3、填空练习,教师小结。 (1)、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天圆地方)”的猜想。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像一个(锅);地像一个(方形棋盘),就是(平)的。 (2)、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地球就是:(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

教案 课型:学习新知识课 课题:(浙教版)第三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上课时间:2012年11月1日下午第一节 学校: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 班级:七(4)班 教师:刘振东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正式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教师要将教材的内容尽可能生动、明确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转化为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东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并学会联系实际感受地球的形状,探究能真正证明地球形状的论据。 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学方法: 由教师讲述为主,并适当提问学生,引导学生针对存在的地理现象进行思考,了解和探究地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教学用具: 鸡蛋、地球仪、咖啡罐、纸条、四方板、圆盖

教学过程: (划线部分的内容为板书内容) 一、导入 用猜歌词游戏引入课题: 教师(唱):我和你,心连心,同住······ 引导学生回答:地球村 然后由教师为学生讲解地球村其实只是一个比喻,地球是一个硕大的椭球体。 教师展示一颗外形较圆的鸡蛋——地球是一个外形酷似鸡蛋的椭球体,但比鸡蛋大不止千百倍。以后会学到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把地球的内部分为三层,与鸡蛋的内部结构也很像。 二、讲解 (一)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我国古代: 1.“盖天说”——“天圆地方”——天是一个罩着大地的圆盖,而地像是一个方正的木板。 (用圆盖和四方板做示范辅助讲解) 问:那圆盖与地的四个角怎么合得拢呢?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2)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确证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除此之外,月食、海边看行船和“站的看,看得远”都可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最准确也是最科学的是地球卫星照片。 (3)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km (地心到北极的距离(极半径)为6357km ,赤道半径为6378km ), 亿km 2。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 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 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 地球仪上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是没有 的。 (4)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 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 (3)、(4)也是地球与地球仪的区别。 (5)认识地球仪上的一些点和线,由地轴→北极、南极→赤道→纬线、经线 三、 纬线、纬度

a、赤道、纬线的定义;赤道与纬线的关系。 b、纬线的特点:形状:圆圈;指示方向:东西方向;长度变化:纬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在南、北两极分别缩短成点;纬线条数:无数条。 c、纬度: ①纬度的划分:赤道的纬度定义为0°,作为纬度的起始线。从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90°,称为北纬和南纬,分别用“N”和“S”表示。那么,北极为90°N(读法:北纬90°);南极为90°S(读法:南纬90°)。 ②纬度变化规律:纬度由赤道分别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北纬纬度由赤道向北逐渐增大,到北极增大到90°N。南纬纬度由赤道向北逐渐增大,到南极增大到90°S。 ③低、中、高纬度地区的划分:划分的界限为30°和60°。其中低纬度地区范围为0°~30°N和0°~30°S;中纬度地区范围为30°N ~60°N和30°S ~60°S;高纬度地区范围为60°N ~90°N和60°S ~90°S。 ④南、北半球的划分:划分界限:赤道(0°纬线);南、北半球的识别:根据极点周边是海洋还是陆地,其中极点周边是海洋的为北极,也就是北半球;极点周边是陆地的为南极,也就是南半球。

冀人版小学科学新版四年级上册科学5.20 地球的形状 教案

第二十课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2. 能说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3. 能说出地球仪的结构。 4. 能说出在地球仪上找到某个国家的方法。 科学探究 1. 能通过阅读、观察等方式获取有关地球形状的科学事实。 2. 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记录表等方式记录和整理信息,表述结果。 3. 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 能对地球的形状表现出探究兴趣。 2. 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EST) 能说出科技进步对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关于地球形状的阅读资料、地球仪、课件等。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地球形状的资料、自制模型、《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1 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引导: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亲”,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和一望无际的大海,还可以领略山川广布的丘陵和平原(课件出示图片)。那同学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2. 提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些阶段?有哪些假说? (二) 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1) 讲述: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人提出了“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等宇宙思想,但这些都仅仅停留在直觉或猜想的层面。除了以上假说,人们自古以来为探索地球的形状做出了很多努力。阅读你手中的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2) 出示阅读方法:先根据阅读目的来选择有用的资料;再快速阅读找到关键词句后用笔勾画出来,做上标记。 (3) 阅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整理资料。 (4) 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阅读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5) 总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总结为:从直觉(“盖天,说”、天圆地方)到猜想(“浑天说”“宣夜说”),从猜想到验证(麦哲伦,环球航行)再到确认(地球卫星照片),最终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6) 思考:生活中有没有证明地球形状的事例?(在海边看离岸的船只,先是船身隐没,然后才是桅杆,说明海平面并不是真正的平面;远观高塔时,看不到塔身的全部等。) 2. 观察地球仪。 (1) 讲述: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轻易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和认识地球仪吧! (2) 出示观察方法:①观察地球仪的外形由哪几部分组成。②观察球体表面的颜色及线条。 (3) 观察: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 (4)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内容。 (5) 讲解①地球仪绕“地轴”运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仪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地轴”和球体通过固定架固定在底座上。 ②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③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④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_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能用多种方法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3.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能用多种方法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1.每组:有面积不同的洞的纸片两张,排球一个,笔和科学书本自带。 2.多媒体课件辅助。 二、新课引入 由章首导言,借助诗人丰富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进一步详细了解地球全貌的兴趣,从而进入本节课题。 三、新课讲述 1.提问: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回答。 从多种答案的评析中,提出问题:地球是个球体吗?地面是球面还是平面?需要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2.展示古人的地球观:中国古人——天方地圆。(伏笔) 3.地球球形的证明: 学生讨论、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逐个评价、强化,使明确至少包括以下的几种证据。(次序可以有所变动) (1)通过现象证明: a.实验:分别在排球表面和书本表面移动铅笔,观察铅笔长度和铅笔头位置的变化情况。 分析:在球面上,物体的远近不同,所见的长度不同。 展示海边观察逐渐驶近的船只的情景。 得出结论:地球表面是个球面。

b.演示手影、书本影、球影。 通过对比分析:影子的形状可以反衬出物体本身的形状,并直观球体的影子。 展示月食时月面上的地影。 得出结论:地球表面是个球面。(简略介绍亚里士多德。) (2)通过事实证明: a.通过多媒体,模拟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通过讲解,明确时间的意义和作用。 证明地球是个“封闭体”。 b.介绍人类进入太空所见的情景,及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使确信地球是个球体。(简略介绍世界及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激发爱国情怀。) 4.地球是个椭球体: 数据展示:极半径和赤道半径,通过比较,形象展示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扁球体。(简略介绍这是地球自转的缘故。) 地球大小: (1)平均半径:6371千米;(不是极半径和赤道半径的和的平均) (2)大圆周长:约4万千米; (3)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通过学生的计算,近似后得出。锻炼数据的处理能力。 说明地球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巨大而有限的空间! 5.地球是个“梨形体”: 通过图片的展示和讲解。 四、小结 1.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三次飞跃。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和计算精度的提高,人们对地球形状将有新的发展。 3.解释人站在平原上观察大地时:“天方地圆”的感觉的形成原因。(照应开头) 小组活动:分别将有洞的两张纸片紧贴到排球表面,通过洞口观察表面形状。 得出结论:地球巨大而认得视野有局限,造成地面是平的错觉。 五、练习 1.列举能证实地球是个大球体的现象和事实。 2.经过测算,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1.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教学目的: 1、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2、通过做“活动”的问题,认识地球的大小。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出自己对“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看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有关的实验活动、有关的例子和卫星照片,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教学难点: 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圆的吗?怎样知道地球的大小呢?(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略)。 三、出示自学指导: 1、2个不同的“活动小实验”中,得出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最终证明了地球是怎样的? 2、在远古的时候,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是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最终得出什么结论? 3、地球赤道的长度是多少?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是多少? 四、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约5分钟后,进行小组讨论。 五、检测、点评。 1、请个别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活动”,并让学生说出2个实验的结果,其他学生作补充,老师作小结。 小结:在正方体上,先看到小船的船头,再看到船身;在球体上 先看到小船的船帆,再看到船身。证明地球是圆的。 2、指名回答问题2,其他同学补充,老师作点评。 (通过“天圆地方说”、“浑天说”、“卫星照片”进行说明。得出: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请个别学生回答问题3,老师补充。 (赤道的长度是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是6378、140千米) 4、老师提出问题:还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六、学生质疑,老师释疑。 七、检测: 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经科学家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的不规则球体。 2、赤道的长度是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地球的形状1

《地球的形状》创新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 2、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 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学准备: 地球仪、纸船、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件出示轮船在大海上航行逐渐消失的画面。提问:如果这艘轮船一直向着同一个方向航行,它最终会到哪里去呢?学生猜想发表意见。你想不想知道正确答案呢?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 在1519年,葡萄牙有一个航海家叫麦哲伦,他就进行了大胆地尝试, 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验证自己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提问:麦哲伦的轮船从葡萄牙出发,绕了一圈后又回到葡萄牙,我们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地球到底是不是球形的。 (二)探究地球的形状 1、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证明一下。

(1)教师演示小船在地球仪上出港进港的方法,边演示边讲解。小船是由船身和船帆两部分组成的,从你面前开向地球仪的另一面叫出港。从地球仪的另一面向你开来,叫进港。仔细观察船在出港时什么先消失,什么后消失;船在进港时先看到什么,后看到什么。学生分组实验。 说明注意事项:船在地球仪上航行时眼睛看的位置要与地球仪的顶端保持水平,观察船帆和船身的变化。船行进的速度一定要慢。(教师示范观察方法) (学生在记录单上记下船的变化情况。学生实验速度较慢,给足时间,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结果。同学们实验做得非常认真,观察也很仔细。 (2)学生实验,小船在桌面上移动的情形,提出注意事项:视线要与桌面保持平行。(教师示范观察的角度)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猜一猜,小船在桌面上一直走下去,不拐弯,能否回到原地?交流汇报。 你们今天学会了自己动手做实验,能力又提高了一步,以后继续努力。 提问:比较这两个实验船身的变化有什么不同?最后的结果又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 教师:科学探究,不仅要会动手,还要会动脑。 教师小结:船在地球仪上出港时,船身渐渐地先看不见了,只看到船帆,最后连船帆也看不见了。进港时,恰恰相反,先看见船帆再看见船身;在桌面上移动时,帆和船一直都能看到,这与我们在码头看到的轮船行驶中船的变化是一样的。地球仪是球形的,说明地球也是球形的。这与麦哲伦的看法是相同的。 同学们也能像科学家们一样,用实验来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形,你们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努力吧!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内容标准: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树立探索地球奥秘的远大理想。 2.通过动画演示、计算和对比,使学生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并能够感知地球的大小。同时,使学生能够在对比中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将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大小这两个课标点整合成一课时,目的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的升华。虽然难度较大,但意义极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有许许多多像太阳、地球和月亮一样大大小小的星球,它们美丽而又神秘,而能够孕育生命的就是这颗蓝色的星球-----地球。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地球,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球体,而这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之谜。让我们伴随这首敕勒歌穿越到亘古荒凉的年代,感受一下古人眼中的大地。 学生齐读《敕勒歌》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反映出了中国自远古以来很长时期人们对

大地的认识,同学们请看注释。 古人眼中的天和地是什么形状的? 为什么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视野范围狭小,于是人们便把看到的想象成整个大地。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视野不断扩大,一些善于观察的人发现海上来去的帆船在视野中的范围是发生变化的,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又产生了质疑:大地到底是个平面还是曲面?让我们动动手,做个实验来寻找答案。 师生配合做帆船行驶的实验,学生观察并描述视野中的帆船发生的变化。 看来我们的实验结果解答了古人的质疑,大地并不是平面,而像一个倒扣的盘子,于是就有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这个认识比天圆地方有了巨大的进步。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变化着。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测地球是球体。同学们知道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播放月食成因和过程的视频验证。 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测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 可是有人对这个结论产生怀疑。其中可能有哪些原因呢?学生先思考,后讨论。再相互交流、教师总结。 面对怀疑,如果你是亚里士多德会怎么做?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小组:第______组评价:________ 科目地理课型新课教学 课题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课时安排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日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2)能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 3情感目标: 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学习重点、难点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 3.能将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与地球形状的推断联系起来。 学习方法 在预习过程中,通过阅读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资料和地图,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识记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在课本上勾划出重点知识并独立完成预习案;在课堂上,要求同学们自主学习、小组探究讨论、合作交流展示、小组间互相评价、效果检测。 导学过程 教师复备或学生 批注栏 (教材上基础知识) 1、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2、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规则球体。 3、列举几个能够证实地球形状的事例: . 4、地球极半径_ _ 千米,地球赤道半径_ _ 千米,地球平均半 径_ _ 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_______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___ ___平方千米。 合作探究、展示提高-----我参与我快乐 探究活动一: 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第一组讲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预习要求:课本知识点用笔做好批注,独立完成左边的预习案。 预习案(熟悉课本)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3.6“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搜集并整理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时经历的曲折过程,意识到科技发展在人类认识事物方面的重要作用。 2.能尝试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地球是个球体的结论。 3.了解地球形状的基本数据,通过计算,初浅感受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时经历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能尝试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地球是个球体的结论。 教学准备:课件,小船模型(带桅杆)、瑜伽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地球和月球图片 师:我们知道了月球的形状,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问题。 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人类是怎么知道地球形状是一个球体的呢?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 1.师生交流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资料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搜集并整理了关于不同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猜想及学说的资料。首先,就请大家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相应的补充介绍,并进行相应的板书。 (1)古代中国人的猜想: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2)古代印度人的猜想: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海龟又蹲在一种巨大的蛇身上。他们的观点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3)张衡的“浑天说”: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根据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循环交替的现象,提出了“浑天说”,他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三、人类的疑惑 1.月球被地影遮住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所以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2.帆船进港时,往往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提出疑问:地球到底是不是平的? 提出问题: 1.如果地球是平的,远航归来的船只将看到什么现象?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内容标准: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树立探索地球奥秘的远大理想。 2.通过动画演示、计算和对比,使学生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并能够感知地球的大小。同时,使学生能够在对比中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将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大小这两个课标点整合成一课时,目的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的升华。虽然难度较大,但意义极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有许许多多像太阳、地球和月亮一样大大小小的星球,它们美丽而又神秘,而能够孕育生命的就是这颗蓝色的星球-----地球。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地球,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球体,而这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之谜。让我们伴随这首敕勒歌穿越到亘古荒凉的年代,感受一下古人眼中的大地。 学生齐读《敕勒歌》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反映出了中国自远古以来很长时期人们对大地的认识,同学们请看注释。 古人眼中的天和地是什么形状的? 为什么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视野范围狭小,于是人们便把看到的想象成整个大地。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视野不断扩大,一些善于观察的人发现海上来去的帆船在视野中的范围是发生变化的,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又产生了质疑:大地到底是个平面还是曲面?让我们动动手,做个实验来寻找答案。 师生配合做帆船行驶的实验,学生观察并描述视野中的帆船发生的变化。 看来我们的实验结果解答了古人的质疑,大地并不是平面,而像一个倒扣的盘子,于是就有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这个认识比天圆地方有了巨大的进步。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变化着。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测地球是球体。同学们知道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播放月食成因和过程的视频验证。 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测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 可是有人对这个结论产生怀疑。其中可能有哪些原因呢?学生先思考,后讨论。再相互交流、教师总结。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地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地理教案 / 初中地理 / 七年级地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广阔的见识,可以让学生了理解到做人的道理还有生存的意义,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地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通过序言部分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后续具体知识的学习中,也要沿袭这一目标,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轻松有趣地转化为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东西。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明确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肩负着继续探索的重任。 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 通过图片和录像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学会联系实际感受地球的形状,寻找生活中不易被人发现的证明地球真正形状的蛛丝马迹。 【课程标准要求】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大小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方法】 用事实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去观察地理现象,了解和探索地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了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屏幕文字动画进行)

拓展阅读——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的形状,顾名思义,是“球”形的。不过,对于“球”形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从球形最完美这一概念出发,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长期的观察,得出了大地是球形的结论。他的根据有三点:第一,人往北走时,北边的星星越升越高,而南边的星星越来越低;第二,海船远去时,先是看不见船身,最后才看不见船的桅杆;第三,月食时从月亮上看到地球影子的一部分是圆弧形的。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形状所做的科学论证。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也早已提出地球呈现球形的看法。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从此,对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再有人持怀疑态度了,人们便一致把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地球”。 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应该说是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他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严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算出地球的周长约为25万希腊里(39600公里),与实际长度只差340公里,这在2000多年前实在是了不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17世纪末,人们对地球是正圆球的主张开始有了怀疑。1672年,法国天文学家李希通过测定,发现地球赤道的重力比其他地方都小,提出大地是扁球形的主张。 17世纪末,英国大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形,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0多公里。1735~1744年法国巴黎科学院派出两个测量队分别赴北欧和南美进行弧度测量,测量结果证实地球确实为椭球体。 本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通过实测和分析,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738.14公里,极半径为6356.76公里,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为40075公里和39941公里。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 看起来,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其实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练习题 1.古希腊学者是最早提出地球是形的人。 2.地球的赤道半径是千米,极半径是千米,赤道半径比极半径多千米,说明地 球并不是一个球体。 3.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A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4.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 A ①→③→② B ③→①→② C③→②→① D ②→③→① 5.下列事例不能作为地球是球体证据的是() A海边望船,先见桅杆B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C 麦哲伦环球航行 D 地球的卫星照片 6.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8千米 B 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C 地球的表面积是4万平方千米 D 地球是一个正圆形球体 7.“地球是一个正圆形球体,其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8万千米, 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A1处 B 2处C 3处D4处 8.下列古诗中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D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9.假设一列火车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绕赤道行驶一周,需要的时间约为 ()

A 60小时 B200小时C 300小时 D 400小时 10.毛主席的《送瘟神》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该种情况发生在() A 回归线上 B 地球上任意一点 C 南、北两极极点上 D 赤道上 11.读“地球大小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下表中填写相应的内容: 图中字母名称长度(千米) R1半径 R2半径 R 半径 (2)图中阴影部分的圆表示,它的周长是千米。 (3)虽然实际情况中地球的R 1和R 2 不相等,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把地球当作一个 球体的理由是什么?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印度人认为支撑世界的是站在巨龟上的大象,而巨龟又是站在蛇上的。古埃及人认为高高的大山支撑着天空,而星星则在天上垂悬着。 材料二人类首次环球航行示意图。 (1)材料一中,古印度人和古埃及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否正确?请分析原因? (2)人类历史上最早带领船队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该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此次环球航行中次跨越赤道。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一)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我国古代: 1.“盖天说”——“天圆地方”——天是一个罩着大地的圆盖,而地像是一个方正的木板。(用圆盖和四方板做示范辅助讲解) 问:那圆盖与地的四个角怎么合得拢呢? (不需回答) “盖天说”缺乏科学依据。 2.“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用鸡蛋道具辅助讲解) 教师讲解:“浑天说”与“盖天说”的区别在于“盖天说”认为天是半球形的天盖,且天总在地的上方,天上地下;“浑天说”认为天是整球形的天体,且天包着地,天外地内。另外,“盖天说”认为地是平面的,是四方的;而“浑天说”认为地是曲面的,是圆的。“浑天说”的提出者张衡根据太阳和月球的形状,推测地球是球体。 国外古代: 在古代,国外也有人认为地球是球体,如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等人。毕达哥拉斯是认为大地是曲面的第一人,他提出的依据是海边看轮船时,船去标杆最后消失,船来标杆最先出现,如果站得更高一些,刚刚消失的标杆又看到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依据是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圆弧。 (简略介绍月食现象并在黑板上画个圆表示月球,用圆盖道具当做地球的影子给同学们做示范。) 近代探索: 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4至15页关于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部分的阅读材料。 1.证明地球是球体——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链接历史:新航路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是指欧洲从15世纪开始,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加之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洲和欧洲的路上通道,从而使得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对外寻找的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运动,而历经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探索后,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通道。 讲解阅读部分的内容,带领学生看图2-4。同时简单帮学生复习一下如何看地图(注意图上的0度经线)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6课。关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假说,到麦哲伦航海旅行,再到人类登上太空看到地球,当地球的形状第一次呈现在人们面前,才最终确认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事实。 本课学生将重历人类认知地球形状的过程。很久以前,人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但有一些现象,如在海边,人们用望远镜观察到远方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影子总是圆形的,这些现象并不支持古人“天圆地方”的猜测。于是人们猜测地球可能是球形的,而后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为“地圆学”提供了直接证据,人们开始接受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聚焦环节,教师要将学生代入古代的观测条件,让学生从古人的角度去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这个情境营造很重要,也是本课探究的前提。“天圆地方”的观点,是人们根据生活现象观察总结的一个经验性的猜想。但是有一些特殊的生活现象,例如海边的船用望远镜总是先看到帆顶;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影子总是圆形的,人们开始认为地球可能是球形的。探索环节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理解和推测,如果地球是方的,就不能出现“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的现象;如果地球是方形的,那么在月球上的影子也应该是方形的,这与我们的生活现象不符合,所以地球可能是球体。如果地球是球体,那么围绕地球走一周,是可以回到起点的。麦哲伦的航海旅行让更多的人接受了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图片、视频、地球仪等对地球形状已比较了解,知道地球是球体,所以教师在教学前要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通过序言部分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后续具体知识的学习中,也要沿袭这一目标,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轻松有趣地转化为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东西。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明确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肩负着继续探索的重任。 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 通过图片和录像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学会联系实际感受地球的形状,寻找生活中不易被人发现的证明地球真正形状的蛛丝马迹。 【课程标准要求】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大小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方法】 用事实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去观察地理现象,了解和探索地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教学用具】 有关地球的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了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时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 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短片去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课本P3-4两个例证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吗?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4.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想: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被推翻,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能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