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传统民乐发展研究

中国传统民乐发展研究

中国传统民乐发展研究
中国传统民乐发展研究

中国传统民乐发展研究

学校:江西财经大学

学院:国际学院

课程号:08A42

上课时间:周一下午五六节课

任课老师:李霜

学号:0121114

姓名:刘逸菲

目录

引言...................................... - 2 - 中国民族器乐基本介绍...................... - 2 - 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现状................... - 2 - 中国民族器乐的前景展望与建议.............. - 4 - 参考文献.................................. - 5 -

引言

有着五千年浩瀚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其源远流长、辉煌灿烂而备受世人注目,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族器乐一直都有着举重轻重的影响地位,它与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并列,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其中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相传至今的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的、具有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而今,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西洋风”席卷中国文化领域,我国民族器乐发展艰难行进在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之间,呈现出复杂的生存状态,也正遭遇着巨大考验。

中国民族器乐基本介绍

中国民族器乐随着时代推移新品种不断增多,因而有作分类的必要。追溯最早将乐器予以分类的,当始于西周时的"八音"。其分类法是以乐器的制作材料为依据,《周官*春官*大师》载:"皆播之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此分类法虽不尽科学,自周朝至清朝三千多年来,却始终占着传统地位,可见其对中国传统乐器的分类影响甚巨。而今,我们大致将其分为以下几类:成型于商周的打击乐器,如“八音”、鼓、编钟、编磬、锣;成型于汉晋的吹管乐器,如笛、箫、唢呐(波斯传入的乐器)、笙、埙、巴乌;成型于盛唐的弹拨乐器,如琴、瑟、筝、箜篌、阮、琵琶、柳琴、弦子、月琴、扬琴;成型于明清的拉弦乐器,如二胡、板胡、高胡、中胡、京胡、拉阮。

民族器乐曲按传统习惯分为“单曲”与“套曲”两类。单曲多为单一独立的曲牌。套曲由多个曲牌或独立的段落联缀而成。如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曲,晋北的八大套等。如按乐曲的曲式结构类型分,主要有变奏体、循环体、联缀体、综合体等,其中以变奏体、联缀体最为多见。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现状

中国民族乐器既有如此渊源的历史和深邃丰富的内涵,按理来说应该从古至今都应深深融入国人的生活里,繁盛不息,然而事实上,我们的民族器乐却面临着重重困境、发展举步维艰。据各种资料表明,问题大致分以下几种:

1、欣赏接受比例偏低

一个在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艺术传播系音乐学相关专业的200名学生中进行的问卷调查,请被调查者选择一项自己最喜好的音乐形式,并简要说明自己对中国民族器乐的想法。从数据统计来看,选择流行音乐的人数为124,占到调查总人数的62%,其次为西方经典音乐52人,占26%;最后为中国传统音乐24人(民族器乐16人,民歌8人),仅占调查总人数的12%。调查的对象是具备一定音乐基础,且接受过中

国民族民间音乐相关课程学习的大学生,若是换做普通大众,结果恐怕更加不容乐观。由此可见,中国民族器乐在当今社会的欣赏受众很少,接受空间狭小。

从器乐学习的角度来看,民族乐器的学习普及取得了历史性飞跃。以古筝学习为例,据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秘书长、中央音乐学院王中山教授介绍,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学习古筝的人数约为1000多人,目前则已达300万人左右。可以说,当今的民乐学习普及率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然而,从社会发展横向比较来看,民族乐器的学习普及程度远远低于西洋乐器。

2、现代传媒生存空间狭小

中国民族器乐在广播、电视、影碟等现代传媒中的生存空间狭小。以武汉地区楚天音乐台(105.8兆赫)、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道(103.8兆赫)和湖北交通音乐台(107.8兆赫)三家电台的调查为例[3]。三台每天合计播送音乐节目的时间为2250分钟,其中流行音乐1290分钟,占到播送时间的57.7%,中国民族器乐仅有255分钟,占到总时间的11.3%。另外,三台共开办涉及传统民乐的节目11个,其中7个属于综合性节目,专题性节目仅有4个。可见,中国民族器乐的播出时量远低于流行音乐,且品种地位边缘化。在图书音像出版市场中,国内只有香港雨果公司和台湾风潮公司从事传统民乐方面的音像出版,内地无一家以此为主的音像公司。至于乐谱的出版发行,只有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等少数在从事,而且范围狭窄,数量很少,定价昂贵。

3、教育及创作的孤芳自赏

中国民族器乐无论教学,还是创作,都体现出专业化特征,这也是传统民乐在城市的主要存在方式。开设传统民乐相关课程教学的主要集中在音乐院校、师范院校以及少数其他艺术院校,普通大众没有系统学习的机会。在民族器乐的创作方面,国内外从事民乐作品创作的作曲家,大多出身专业音乐院校,游走于精英音乐阶层。他们的民乐新作基本上只在专业学习者中传播,很多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作品仅在国外演出市场上演,面向国内普通民众的新作演出基本没有。传统民乐创作似乎是少数专业音乐院校的独家专利,新人新作在国内处于孤芳自赏的境地。

4、传统曲目资源开发不足

中国民族器乐的体裁非常广泛, 曲目资源也很丰富, 但是现世演奏曲目不多。普通大众所知道的民族器乐曲目无非就是《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百鸟朝凤》、《春江花月夜》等,众多民乐艺术团体演出的作品,亦是千篇一律,缺少独具特色的曲目。事实上,中国民族器乐有着丰厚的曲目资源储存,大量曲目处于待开发状态。以琴曲为例,至清末存见的琴谱曲集有150余种,各种琴曲达3000首以上,可是现在反反复复演奏的依然是《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寥寥数首。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耗时30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民间音乐采风收集整理工作,完成包括《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等在内的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全套共10部,抢救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料,发掘了丰富的曲目资源,遗憾的是,其中绝大多数只是流于一纸符号。这样的现实造成传统民乐曲目的狭窄老化,无法适应当代听众的审美习惯和多元化欣赏口味,在无形中打击了大众对民族器乐艺术关注和欣赏的积极性,丢失了大批受众。

5、民乐表演的商业化和西洋化

近年来,很多音乐工作者都在用各种形式进行尝试和探索,以期能够重现中国民族音乐昔日的辉煌。“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就是尝试中的一种,但是也备受争议。应该说,“女子十二乐坊”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为中国民乐注入了某种活力,重新吸引了大家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女子十二乐坊”却过于注重表演形式以及纯粹的商业运作。每一次的演出总是“形式大于内容”,观众在“大饱眼福”之后仅仅记住了那些悬在腰际的胡琴和炫目的表演,至于听到了什么恐怕没有人能够

想起了。另外,因为现今西洋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发展,使得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被逐渐西洋化。像中国的民族乐器交响乐团,将西洋的管弦乐器的演奏方法揉杂于甚至替代于传统的有民族特色的管弦乐器的演奏方法,也将西洋音乐的内涵意境融入中国传统民乐。这也就使得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过分西洋化,从而迷失了自我意义。

上个世纪30年代,“瞎子阿炳”华彦钧为生活所迫流浪卖艺,可是一曲《二泉映月》却引来多少知音!其中的其弓法和指法,琴筒置放坐位置,其角度与琴弓形成的最佳着力部位,指法把位的选择,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像二胡这件乐器的传统坐式演奏,是由乐器构造和演奏要求的细腻复杂技巧决定的,其弓法(包括分弓、连弓、连断弓、颤弓、顿弓、跳弓、飞弓以及连续推拉弓等)和指法(包括按音、揉弦——即吟音、泛音、颤音、滑音、拨弦等)都是经过历史演变与沉积才最终形成确定的,这也就成了这门民乐的灵魂与精髓。而如果将其商业化、西洋化,必然丢失其真我,而失去它的意义与欣赏观众

中国民族器乐的前景展望与建议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彭修文先生等老一辈民族音乐家历经将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使得中国民族音乐焕发了新的光彩!在这50年当中,中国民族管弦乐队曾经创造了无数辉煌,谱写了无数动人的乐章!《将军令》、《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良宵》、《瑶族舞曲》、《丰收锣鼓》、《月儿高》、《秦·兵马俑》、《北京喜讯到边寨》等曲目的不朽旋律,早已融化在民乐人的生命和血液之中。如今,如潮的掌声渐渐远去,光辉与繁盛的昔景也不复存在,也我们必须正确面对中国民乐整体在低谷中徘徊的现状。

保护民乐艺人在民间街头表演很有必要,这将促进民乐在民间群众间的影响与流传,使得民众更好的认识了解到民族器乐,这是千百年来民族器乐得以流传与亲近民众最有效的方法。同时,我们应该让中国的民乐回归大众,要多开展有小巧灵活,贴近大众的特点的小型民乐演出,在发掘民乐的灵魂与精髓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并对演出进行重新包装中国的民族音乐向来是紧扣时代脉膊,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创新的,并且契合了一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走向和要求。中国的民乐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和极其独特的个性,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所在。但由于时代的发展,有些民间乐种和传统曲目在形式、结构、音响,乃至思想性、表现力等方面,都已经与现代人的意识和审美情趣拉开了距离。我们在继承的同时,就有必要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使民乐不再成为古老的代名词。中国的民族音乐如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一样,博大精深而又善于随时吸取外来元素的精华以不断丰富自身;而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族音乐又极富个性,那就是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我们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中国的民族乐器很奇特,每一件乐器的特有音色会立即唤起人们特殊的情感呼应和心灵共鸣。因此,中国民乐的改革和创新绝对不能丢掉传统,不能丢下传统的本质的演奏方法和其文化内涵,民乐的形式再怎么变,民族神韵、纯正的民乐文化所蕴藏的那种独特表现力和鲜明个性是绝对不能丢弃的,否则民族的元素会沦为“摆设”,甚至走入低俗的误区。

如果这样的尝试可以逐渐发展而形成规模,那么接受中国民族音乐熏陶的群体就会更加庞大,那么我们国家的各个群体,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从音乐中体验的民族感情将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并以此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因此对民族音乐进行改革使其获得更好发展的意义不仅仅在音乐本身,这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中国民族音乐》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d25837.html,/view/222147.htm?fr=aladdin

【2】百度百科:

《民乐》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d25837.html,/link?url=FqusIePjliYgYNwHcK29nhrvtTLOIy0Lremsk5OsEQtfb45pe1S _WlA35ndtw62MT2kjpFcZBi2rcKjeWe-DEa

【3】百度文库:

《中国传统民乐繁荣与发展的社会因素分析》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d25837.html,/link?url=LQpj2dy8xo-OtkGt1jKKnK9zbpyXGsu5vUSft0oy0biO4ssUF XfXW2DcfpfNHLOl9Cl1wZaRVU0r79UHxQoIKGwkeETSYS4Y q-f9VwPh6YG 【4】中国艺术报:

《让中国的民族音乐回归大众——对中国民乐未来发展的思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d25837.html,/ysb/2009-06/30/content_16952185.htm

【5】周云:

《中国民乐发展调查》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d25837.html,/html/150/2011/6/30/624281.shtml

【6】光明日报:

《从新民乐发展看文化创新》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d25837.html,/01gmrb/2003-09/17/17-907E0D394EAAFA8F48256DA30082F98F.htm 【7】丁艳:

《中国民族器乐生存现状调查与分析》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d25837.html,/forum-viewthread-tid-49666-from-portal.html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本文将通过对中国产同文化的概述及对现状的分析,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预测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便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应对措施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穆斯林文化,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哲学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建筑园林文化,节日文化,中国性文化,中国中医药文化等,是东方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综合思维模式的典范。 它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它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理性选择问题。当人们站在文明转折点的立交桥上重新审视这个文化世界的时候,既会有对未来的展望,又会有对过去的眷恋;既会有欢乐的憧憬,又会有痛苦的牺牲,历史的转折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近百年来,国人对以传统文化的态度可谓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 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一切外来的思想文化,都经过了也都必将经过已有的中华文化体系的熔炼,其精华被吸取之后,又将生发出全新的更加灿烂博大的中华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现状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外交流,这无疑对我国国民视野开阔和思维开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但在此同时,国外文化及文化产品也随之进入我国,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和近年来韩流的席卷。自打美国电影进入我国境内后,一系列大片已在中国人心中打上深深烙印,而国产电影则受强烈冲击。外来文化的进入程度较高,但明显也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

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第一章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2 、了解民歌与民间音乐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 1 、传统音乐的历史概况 2 、民歌的特征 三、教学时间:四学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 (2 学时)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悠久历史 1 、原始社会时期 A )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的20 余支骨笛,能准确奏出七声音阶,距今约7000 ——8000 年。(1986 ——1987 年发掘) B )浙江杭州湾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160 余支大小与形制不同的骨笛,已有开管乐器、闭管乐器、拉管乐器三类不同的管乐器的雏形。 2 、先秦时期 A )殷商甲骨文中的“乐”字、“鼓”字、“艺”字等。 B )春秋时期孔子编辑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歌曲总集。 C )周代的“八音” D )钟属乐器(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十二律俱全,可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音阶) 3 、汉、魏晋时期: ?相和大曲: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套曲。 ?鼓吹乐的发展。 4 )隋唐时期: ?西域音乐盛行。主要有: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康国乐、安国乐、疏勒乐。?法曲、鼓吹、古琴音乐等。 ?说唱音乐形成(寺院的变文讲唱为标志) 5 、宋代:词乐、古琴音乐的高度发展 6 、金元时期:戏曲音乐与说唱音乐 7 )明清时期: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间音乐均得以发展。(从明代的四大声腔到清代的京剧的产生) 第二单元 (2 学时) (二)、民间歌曲的界定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歌是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和情感体验。 民歌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体裁以及专业音乐形式。可以说,民歌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内容提要:中国传统音乐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创新是其发展的唯一途径。本文认为创新要在理念上超越自我,突出特色,贴近时代,走向市场。 关键词:传统音乐;继承;发展;创新 在当今社会,经济的繁荣与生产力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商品经济对传统音乐的不断冲击。大量的流行音乐,电影电视音乐,网络音乐等等渐渐成为了社会音乐文化的主导。而内涵丰富的传统音乐则逐渐在人们心中淡化。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青年一代不了解传统音乐,甚至越来越多的人在大流音乐中迷失了方向。绝大多数的人知道“四大天王”是谁,但几乎没人知道四大名旦为何物;很多人会弹奏钢琴吉他,却不知道缶是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状况令人担忧,中国传统音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笔者的故乡湖南怀化有一种流传上百年的剧中——“麻阳花灯戏”,而在各乡各村曾经都活跃过一支支花灯戏班子。每逢秋收时,人们围着晒谷坪,点上篝火,唱起了花灯戏。清脆悦耳的唱腔和幽默风趣的表演,表达者人们欢庆丰收的喜悦;女儿出嫁时,幽怨的哭嫁歌诉说着母女之间的依恋之情;老人离世时,哀伤悲痛的花灯调则寄

托了人们对逝者的怀念……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花灯戏被各种大流音乐所取代,甚至被看成是极为老土,不上档次的小儿戏。随着花灯艺人先后离世,当年那种从年头唱到年尾,曾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花灯戏已经淡出历史舞台,那些回味无穷的唱腔、调子、动作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据报道,此类现象绝非个例,整个传统音乐界都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中国传统音乐该如何继承该怎样发展。 一、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没有继承这一稳固的根基,发展就如同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如《流水》在我国被代表为知音的象征,在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号航天器收录了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去茫茫宇宙为人类寻觅“知音”。岂不知,从战国时期至今的2000余年里《流水》产生过很多个版本。但无论如何变化,它始终表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样才能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历久弥新。中国传统音乐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富文化遗产,还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我们还要树立对传统音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的继承中国传统音乐。另一方面,发展是继承传统音乐的目的和归宿。继承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没有发展,继承就不会产生新的血液,就不会有生命力。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试想,当初的《流水》如果没有千百年来人们的传承和创新,很有可能就会销声匿迹。所以,我们应该在继承中谋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继承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民族民间歌曲欣赏论文

浅谈汉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及其艺术特征与情感传播姓名:钟彩霞专业:学前教育班级:15级2班 汉族民间音乐文化源远流长,被人们广泛传播,一代一代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歌曲中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期望,薪火相传,可以说是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 汉族民间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五部分。 1.民间歌曲 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情感体验和音乐艺术的情感表达方式。汉族民歌主要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在此我重点说说山歌。 山歌多在野外歌唱,环境空旷,不受劳动的限制,歌唱者可以无拘无束地抒发内心情绪,因此,山歌的特点一般是节奏比较自由,音调比较悠长,在演唱时,往往可以根据歌唱者当时的情感需要,时而延长、时而缩短它的节奏,曲调也有自由的变化。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客家山歌是客家人表情达意的特殊方式,它承载着客家人真挚的思想感情。在客家山歌中,数量最多、最精彩的是爱情题材的山歌。歌者大多数是不识字的耕夫农妇,歌声缘情而发,天真而又直率,艰辛的劳动和朴实无华的生活是他们创作的灵感

来源。客家爱情山歌语言生动朴素,贯穿歌中的感情真挚热烈,抒发了客家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和思念之情,表现爱情的悲欢离合。他们借山歌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例如,青年男女初次相识,互相有了好感,男方会用山歌试探对方的心意:“十八老妹嘀嘀亲,浑水 过河不知深,丢个石子试深浅,唱支山歌试妹心。”他们还借山歌表 达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又如:“生要恋还死要恋,不怕刀枪架眼前。杀头好比风吹帽,坐监好比游花园。”这首山歌直接表现爱情中的男 女为了爱情不怕死不怕受折磨,为了两个人的爱情敢于冲破一切势力,敢于用热血和生命为代价,生死都要相爱的信念,去追求诚挚的爱情,这就是他们冲破封建罗网的最直接呐喊。 2.民间歌舞 我国汉族民间歌舞的主要种类有:秧歌、花灯、花鼓、采茶。东 北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汉族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汉族民间歌舞。东北秧歌同其它民族舞蹈一样,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动律特点。东北秧歌的上身动律以及手巾花的各种舞法等都展现了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并反映了东北人民豪爽、泼辣、热情的个性。“东北秧歌在风格上以热情、火爆、泼辣、幽默著称。动作既 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哏,哏中有俏,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体现其风格的要素主要有韵律、体态、动作、节奏、服饰、道具。韵律、体态和手巾花集合在一体的动作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浅谈中国传统民歌的概念、起源与传承

浅谈中国传统民歌的概念、起源与传承 【摘要】当今社会上有许许多多声乐比赛,一般将歌手按照唱法的不同,分为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三类。民族唱法的歌手经常被人想当然的认定为是唱民歌的,由此及彼,她们所演唱的诸如《亲吻祖国》、《黄河渔娘》等歌曲也被认定为是中国民歌。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本文旨在讨论民歌以及中国传统民歌的定义。只有对中国传统民歌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有利于中国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歌;概念;起源;特征 一、民歌及传统民歌的概念 民歌是民间歌曲的简称,是指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即兴创作的一门艺术。它通常是用来传承民族历史、宣扬道德规范、表达思想情感、配合风俗活动。有的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进行劳动时兴之所起喊的劳动号子,因此民歌具有创作的即兴性;民歌一般是没有记谱的,主要靠演唱者口头流传,具有传播的口头性;许多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民歌通常不知道作者出处,一首民间歌曲可能在最初为一个人创作,在不断流传的过程中,不同的演唱者会对歌曲加入自己的音乐处理,最后形成稳定的版本,因此民间歌曲又具有创作的集体性以及传播的变异性。 传统民歌是指历史上产生的、绵延流传至今的民间歌曲。如侗族的大歌和习俗歌、苗族的哭嫁歌、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川江号子、江浙的小调等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各有各的传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从共通性的角度出发,可以将传统民歌的特性总结如下: 1、民族性:传统民歌记载着本民族的历史、习俗、文化,使得传统民歌浸染着各民族独特的风格; 2、地域性:根据地域的不同,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民歌种类,大致可以分为蒙古草原民歌、黄土高原民歌、西南高原民歌、中南丘陵地区民歌等等; 3、普遍性:传统民歌产生之初是社会底层人民抒发情感、记录生活的一种情感需要,而这种情感需要是普适的; 4、民间性:传统民歌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这一特点使之能够被大众普遍接受,并广为流传。 二、中国传统民歌的起源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甚至早于文字的产生。长久以来,人们通过唱歌来传承民族历史,表达思想情感。根据史学记载,我国古代就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为四个大的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四大阶段):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从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国文化已有200万年的历史。 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 原始艺术主要有:模仿劳动动作的舞蹈,以及陶塑、陶绘和木雕、骨雕。 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 1.时间:夏、商、周时期,具体是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共约1800多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2.各代文化特征 夏文化特征:尚忠。 从鲧、禹治水的故事可知,恪尽职守,英勇无畏,实干苦干,是夏文化的基本精神气质。商文化特征:宗教色彩很浓,可称之为神本文化。 西周文化特征: (1)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即人本文化取向。 (2)农耕文化取向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的总特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浪潮。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荀子是最杰出的思想家。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总特征:制度化、模式化、程序化。 又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汉时期: ①开拓、进取、创新是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②思想文化统一。最重大的文化活动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社会虽动荡,但文化多元,生动活泼,是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②兴起了一股新的文化思潮——玄学。玄学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着眼点在于思考个体的人生意义与价值,崇尚精神自由。这影响了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 ③佛教与道教勃兴,发展到隋唐时期,与儒学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成熟期(隋、唐——南宋) 隋唐时期: ①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隆盛时代,气度恢宏、史诗般壮丽。有一种“有容乃大”的气派。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唐型文化”的特点是:开放、外倾、色调热烈。

中国传统音乐价值与创新性发展路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d25837.html, 中国传统音乐价值与创新性发展路径 作者:任国菊 来源:《启迪·下旬刊》2020年第01期 摘要: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涌现出数不胜数的优秀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自文明出现以来,主流的传统音乐走向不断发展,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陶冶着同时期文人雅士的情操,也为后人留下了优秀的文化瑰宝。然而在当今欧美音乐文化和日韩音乐文化的影响下,不少国人开始更倾向于潮流的外国音乐文化,因此如何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也是这个时代音乐人,文化学者和大众都应该深思的问题。本文就中国传统音乐价值和创新性发展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给中国优秀传统音乐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价值;创新性发展 不少学者认为某个时期音乐的价值取向是由音乐产生的环境背景,音乐内容的主角和创作者,以及该时期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音乐产生的环境背景决定着素材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音乐作品的质量高低,音乐内容的主线故事与创作者的个人音乐素养的高低,影响整个音乐作品的受众面的大小,该时期的历史条件决定着该作品的未来走向,是被统治阶级“封杀”,还是继续流传受益后人。当然影响一件传统音乐作品价值高低的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总结与归纳,制定出合理的创新性计划,才能让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绽放出更多的魅力。 1 对中国传统音乐价值所在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传统文化大家园中一直是朵瑰丽的奇葩,绽放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有着无可替代和无可比拟的位置。在每一个时期,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中,音乐文化绝对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能够对该时期,该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讨学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了解该时期以及该地区的文化价值取向。因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一直被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通过挖掘中国历史上涌现出的优秀文化作品,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音乐作品流传千古,必然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后人如果可以将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当代中国主流音乐文化增添色彩,这将对我国现代的文化取向发展,发挥出不可磨灭的作用。 2 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创新的必然性 当今时代是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俗话说得好,“落后就要挨打”,如果不能及时的紧跟时代潮流进行自我发展和创新,我国的音乐文化将会很快被火爆的欧美音乐文化市场和日韩音乐文化市场所挤压,一代又一代的人经过耳濡目染,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外国文化熏染而摒弃和忘却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是势在必行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高二(1)班张慧 提要:所谓传统文化,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 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过去;发展;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统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庞大的有机体,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读,加上解读者视角和认识的差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乃是正常现象。愚见以为,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陈寅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很值得注意。他的见解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要点: 1.中国文化可分为制度层面和非制度层面。“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

中国传统音乐基础(DOC)

中国传统音乐基础复习纲要 第一章汉族民歌与歌舞 1 民歌的基本特征:口头性、集体性、风土性 2 民歌发展史: ⑴先秦《候人歌》黄帝《弹歌》 周代《诗经》,十五国风共收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民歌3000多首,地域 包括黄河流域的陕、晋、豫、鲁及长江流域的鄂和川东. 楚国南部的祭祀歌曲《九歌》 ⑵秦汉魏晋以后把所收民歌称为“乐府”,著名篇目有《陌上桑》《焦仲卿妻》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北方的歌包含在“相和歌”中。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民歌成就颇高,有《敕勒歌》《木兰辞》;南方民歌成就突出是吴歌和西曲,吴歌是江苏一带民歌基础上加工而成,西曲兴盛于长江中游一带。 ⑷隋、唐、五代、宋些民歌被精选,加工,填词成为“曲子”,这样的“曲子”敦煌约保存有590首词,80支曲。到宋代,宋词成为高峰。 ⑸元、明、清明中叶出现歌词集和曲谱集。《挂枝儿》,明代冯梦龙编辑并评论的民歌集。 3 民歌分类法: 劳动号子:节奏规整,音调高亢 山歌:适于自由抒发内心情感,旋律悠长,节奏自由 ⑴体裁分类法音乐经过反复加工,旋法细腻,结构规整 小调:(分为吟唱调、摇曲和时调,时调是由艺人在公众场 合演唱的小调,音乐形式较成熟,传唱变异中,音 调骨架较固定) ⑵“色彩区”分类法:强调区域地理文化特征对民歌风格的影响。苗晶、乔建中 以全国汉族民歌为对象写出专著。 ⑶其他分类法:行政区划分类法即按省分类,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是比较 实用的分类形式。 4 与民歌的流传发展相关的重要背景因素 ⑴地理环境⑵历史条件与社会习俗⑶方言(由于民歌由土地而生,用方言

演唱,依方言而传播,所以口头方言声调对民歌旋律走向的影响是直接的。⑷人口迁徙⑸经济的影响。 5 主要歌种和歌舞种类介绍 ⑴信天游,流行于陕北,脚夫中间传唱最多。“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起兴《赶牲灵》 ⑵山曲,流行于山西河曲,保德,偏关及陕西府谷,神木一带,其曲调为上下句,两句的前半句往往相似或相同,有时仅仅是乐句的落音不同。旋律的跳进多,起伏大,频繁的跳进赋予山曲以鲜明的特色和粗狂的性格。《走西口》 ⑶开花调(石占明)演唱,流行于山西太行山区的左权、武乡一带,“开花”起兴,音调简洁,风格秀丽,以级进七声性音阶为主。 ⑷花儿(朱仲禄),流行于甘、青、宁夏等地。《上去高山望平川》 ⑸客家山歌,今天分布于粤、闽、赣交界处及湘、桂、台等地。流传于广东兴宁,梅县一带的客家山歌称“兴梅山歌”,流行于江西兴国县一带的称“兴国山歌”。 ⑹秧歌,汉族民间歌舞种类,广泛流行于黄河以北地区,集中于春节前后。 ⑺花灯,流行于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的民间歌舞,发展为地方戏后叫“云南花灯”“贵州花灯” ⑻花鼓,汉族民间歌舞,流行于安徽、长江中下游地区,山东及西北地区。 第二章说唱音乐 1“什样杂耍”是旧时民间艺人们对他们练习表演的各种技巧、功夫的通称。包括:“吹、打、拉、弹、说、学、逗、唱、变、练”十种。 2“撂明地”是指在某种固定场合(一般多是在游人集中的各类市场里)有一块固定的地方,四周摆几条长板凳围出场子,艺人可在中间表演。 3曲艺传说是东北“俗曲艺人改进会”的简称,在1949年的全国第一次交代会上,大家一致通过了用“曲艺”这个名字来命名这个艺术门类,后又将其中的杂技单独分开,成立杂技表演组织。 4通常曲艺的品种分为十大类:评书评话类、相声类、鼓词类、弹词类、牌子曲类、琴书类、渔鼓道情类、走唱类、杂曲类、板诵类。这十大类中除掉前两类:评书评话类和相声类,后面八类就是本书的研究对象----说唱音乐中的曲种。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对它的认识与评价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 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方兴未艾,引起人们对经济以外诸如政治、文化等问题的思考,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将导致文化全球化。诚然,经济全球化会加强各个地区文化的联系,对文化交流有一定影响,但是不可能消除各地区文化的民族特色,更不会导致文化全球化。每个国家和民族在政治上是独立的,在文化上也是独立的,各民族应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文化只有样式不同,才能更丰富。丰富多彩、百家争鸣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今全球化越演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已经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也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对待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时,应该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价值,可以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下去。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易传》中提出“自强不息”,也称为“刚健”。中国从19世纪初就受到外国的侵略,在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就表现出了一种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同样是一种自强不息、永远向前的精神;二是“和谐”。春秋初年,史伯提倡“和”,“以他平他为和”,意思就是,对于不同事物要肯定它的不同的特点,这样事物间才能保持平衡。而“和”即“和谐”。 但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封建主义和小农经济的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它的确包含一些陈腐的内容,如专制主义传统、惰性等。这些内容是为适应封建社会和小农经济的社会背景而产生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我们不能够全盘照搬,不能够全盘继承和弘扬,我们应该通过合理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西方文化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西方文化传统中讲究逻辑推理,所以,西方的逻辑学发达。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注重分析,而中国自古就缺乏分析方法。二是西方的自然科学相对发达。例如在数学方面,虽然中西在数学方面各有特点和贡献,但尤其在几何学方面中国却不如希腊。三是西方文化的文化创新速度要比中国快。 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不同文化间的碰撞,面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张岱年先生运用哲学的方法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 “文化综合创新论”就是要运用唯物辩证主义的思想来对待文化问题。文化的综合创新,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结合起来,在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基础上而努力有所创造。如今,我们的任务就是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它包括先进的自然科学和先进的人文社会科学。 科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国家、民族之间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更多了。我们在对其他民族文化兼容并包的同时,也应该采取主动回应的策略,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优秀的文化,同时传递我们由于进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欣欣向荣的信息。加快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步伐,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单就现阶段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开展的文化交流来看,我们似乎“拿来”的多,“送去”的少。近年来,国家也搞了一些对外文化宣传活动,如:中国文化美国行、中国文化法国节等等。但这种“送去”的工作还不够。在“送去”的同时,“拿来”的工作也还要继续做。世界上各地区间在文化方面应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可以借鉴的就是民主制度。民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的内容,儒家追求“天下为公”,道家的“无为”都是民主的思想内容。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实践,在这种条件下,就需要对西方的民主文化进行借鉴,然后再逐步发展中华民族的民主文化。 经济的全球化加强了各国家、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联系,但绝不会消除各民族的各种样式文化的特色。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吸取西方文化的成就,同时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是综合创新。我们必须坚持以唯物辩证主义思想指导文化研究,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保守主义。因此我们要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型的中国文化。而它的前提是,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这样才能具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才能具备文化进步的基础。同时,还要看到中国文化在近代落伍了,必须吸取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尤其是民主与科学。建设新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离开了它,就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有学者曾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发扬自觉性、坚持前进精神,以和为贵、宽容博厚精神。这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文化。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新的文化有自己的一些特点:第一,新的文化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更加深刻;第二,新的文化必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第三,新的文化必然大力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人的合理需求;第四,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就是生活,文化就是创造; ——传统存于现在,我们的传统就在于我们的现实;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保护的思考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多民族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其他古国都相继亡国的情况下,中国何以能生存并长处与世界强国之列有其必然原因。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民族传统音乐根深叶茂,这些散落在民间的优秀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至今还有很多有待后人去发掘和发扬。但是文化是会遗落的,在人们恍惚间不知已有多少文化永远离开了我们,永远成为了历史。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在这个被西方文化包围着的时代,在这个既愤怒又悲凄的时代,我们渐渐失去了民族的历史,抛弃了中国的精神,不是很可悲么! 一、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没有继承这一稳固的根基,发展就如同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如《流水》在我国被代表为知音的象征,在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号航天器收录了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去茫茫宇宙为人类寻觅“知音”。岂不知,从战国时期至今的2000余年里《流水》产生过很多个版本。但无论如何变化,它始终表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样才能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历久弥新。中国传统音乐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富文化遗产,还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我们还要树立对传统音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的继承中国传统音乐。另一方面,发展是继承传统音乐的目的和归宿。继承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没有发展,继承就不会产生新的血液,就不会有生命力。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试想,当初的《流水》如果没有千百年来人们的传承和创新,很有可能就会销声匿迹。所以,我们应该在继承中谋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继承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民歌赏析之沂蒙山小调

班级:2011级英语3班姓名:林琳学号:2011415078 课序号:01 中国民歌赏析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活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从中国民歌的地域分布来看,大概可以分为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汉族民歌区是六个区中最大的一个,而山东民歌则属于东北区部平原民歌支区,山东民歌是山东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一个璀璨明珠。山东民歌种类多,分布广,分布范围大,其中尤以小调歌曲所占比例大,也是最能代表山东民歌的一种音乐体裁。其小调代表作《沂蒙山小调》是山东民歌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也是最能代表山东民歌的典范作品之一。 走进沂蒙山区,这首沂蒙山小调在山里,在田间,四处回荡,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经唱了60年,60年里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人们认识沂蒙山,就是从听了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历史和文化,悠远而古老。 在这片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土地上,两千多年里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将近百年的时间里,沂蒙山人用勤劳勇敢写下过辉煌的篇章。千百年里,沂蒙山人用歌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传递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从远古一直延续到今天。 正月里来什么花,先开先败,什么人手挽手走下山来,正月里来什么花先开先败,什么人手挽手走下山来,正月里来迎春花,先开先败,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来,正月里来迎春花先开先败,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来。 在沂蒙山,老百姓个个都能唱上几句民歌,姑娘们聚在一起,最快乐的事就是唱上几首歌,歌词既有祖辈上传下来的,也有现编现唱的。沂蒙山里的歌,真实记录了百姓的劳动和生活。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也时常破坏抗日根据地。他们利用当地反动势力——黄沙会,与我抗日军民对抗。为扫除抗日障碍,我费东工委和行署,向黄沙会会员做下大量艰苦细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反动派的严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终,我军不得不决定使用武力解决。当时抗大文工团的任务就是以文艺宣传为武器,积极配合这一行动,全团一面在前线开展对敌人的政治攻势,一面深入到黄沙会最盛行的沙沟峪、马头崖等地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同时搜集创作素材。《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上白石屋村一间筒陋的民房里创作—出来的。歌曲一经传出,就以其通俗、易懂、生动的歌词,美妙动听的曲调,很快传遍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各抗日根据地,受到了广大军民的普遍喜爱。以后又流传到华北、东北各抗日根据地。 后来,人们根据形势的不断发展,又对歌词内容相继作了修改、充实和完善,渐渐撇开了反对黄沙会的词句,换上了抗日救国,反动投降的内容,给它注入了

中国传统吟诵音乐及其唱法

中国传统吟诵音乐及其唱法--李明 2012-06-22 11:53:32 【读、吟、唱】 中国传统吟诵音乐,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特有的音乐,文人音乐。吟诗和弹古琴,是古代文人的绝活,琴不一定人人会弹,诗却是每个读书人都会吟的,吟诗是古代文人音乐生活的一个重要部份。我国传统读书人,常用朗诵(默诵)、吟诵和歌唱三种方法,去体味和欣赏古诗词,对各类古文,则只用朗诵和吟诵二法,鲜闻有歌唱的。 轻读默念乃至高声朗诵,都不超出语言音调范围。虽说中国语言音乐性很强,有平、上、去、入声调变化,但毕竟不是音乐,很难用乐谱记录。吟诵虽然注重语音因素,接近语言音调,但只要略为夸张,就音记谱,削语音之足适音乐之履,就可以合乐。吟诵音调大多是一字一音,即使多音,也是语音范围内的音,为了突出语言效果,才作较大的音程跳动。严格地说,吟诵可细分两种,一种接近语言,近似速度缓慢的朗读,另一种音乐性强,吟诵音调其实就是一首歌曲。歌唱音调完全可以合乐,节奏、旋律性强,乐曲形式的起、承、转、合、变化、终止,也比较完整。 朱自清在《论朗读》一文中说:「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像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解欣赏,用不着看。吟好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将那些不自然的语言的口气慢慢显示出来,让人们好捉摸着。桐城派的因声求气说该就是这个意思。」他又引近人黄仲苏在《朗诵法》一文中的话:「所谓吟者……声韵应协,音节和谐。吟哦之际,行腔使调,至为舒缓,其抑扬顿挫之间,极尽委婉旋绕之能事……盖吟读专以表达神韵为要。……吟读较咏读为速,而比之诵读则较缓。」他又举钱基博在《朗诵法》序中,论因声求气法,引曾国藩的话说:「如四书,诗、书、易、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慨,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这里说到朗读、吟诵、歌咏的区别和功用,非常精要。所谓「因声求气」,就是通过人声演绎,表达诗文内在的气韵和精神。一般来说,朗读和接近语音的吟诵,适宜表现刚健豪放、率直明快的各类古文,而接近音乐的吟诵、吟唱则适宜表现温柔敦厚、含蓄秀美的诗词韵文类作品。 【今人体味和欣赏古旧诗文的三种方法】 读(朗诵、默诵)──古代语音(古方言和官话) 、方言今音、普通话 吟(吟诵)──接近朗诵语音的吟诵(普通话或方言,乐音、非乐音) (吟唱)──依字行腔,接近音乐的吟唱曲(全为乐音,且有一定的歌曲形式) 唱(音乐)──传统的古代诗词歌曲、琴歌等 现代创作的古旧诗词艺术歌曲和流行歌曲 【吟诵有悠久的历史】 古人读书讲究师承,发蒙早的,童年时代已跟先生学会了吟诵腔调,及后,又把这种吟腔传授给子弟或学生,于是,这种吟腔便世代相传,虽然在承传过程中,语音、腔调变化在所难免,但是基本音调仍会得到保存,我们从一种吟腔,也许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年代。 吟诵音乐源远流长。《周礼.春官.大司乐》称:「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东汉经学、训诂学家郑玄注云:「兴者,以善物喻善事(善用比喻),道(同导)者,言古以剀(音凯,剀切教导)今也,背文(直言,言语)曰讽,以声节之(有一定的旋律和节奏规律)曰诵,发端(提问)曰言,答述曰语」。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言部注:「诵……为吟咏,以声节之」。郑、段二家,将吟诵和歌咏等同看待,没有分开。笔者试释于下:兴,起兴,常以丰富想象之比喻引起,犹今之引子,开场白(曲)。道,引导,以古切今,报导国家、社会生活事物,传导官方消息,反映民众心声,犹今之新闻播讲。由于方言及书面语言难懂,必拉长语调,以吟唱方式处理,也以此吸引听众。讽,带有讽剌、劝谏内容,或复述口头、书面语言,陈说民情,有如今之韵白、道白或吟诵。如实唱出各地民歌,则音乐性极强矣。诵,有一定的音调节奏,近口语为朗诵,近歌唱为吟诵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教学文案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

第一讲绪论 1、名词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答: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与“新文化”相对】 2、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两者有何区别? 答:文化本义:文,纹理。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化,教化,使人与人和谐融洽。 文化定义:广义: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总之,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切活动及结果。 3、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A、时代性——承传与变异B、地域性——差异性C、民族性——与地域性紧密相连D、阶级性——E、同一性——超自然性与超个体性 4、文化有哪些作用?请简单分析。 答:A、满足需要的功能。B、认知的功能。 C、规范的功能。 D、凝聚的功能。 分析,暂略 5、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点?请简单阐释。 答:(1)崇尚统一,追求稳定(2)伦理至上,群体至上(3)尊老尚古,贵中尚和(4)兼容并包,丰富多彩,非宗教性、泛道德性、内倾性、重乡土情谊 第二讲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一)

《周易》的哲学观 名词解释:《周易》 1、《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的地位。 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源头活水。 2、《周易》一书的组成部分。 答:《易经》和《易传》 3、《周易》卦形中的两种基本符号及其代表意义。 答:阴阳二爻 阴(--)代表阴、柔、女、妻、臣、弱、小、暗、偶数等,代表静态的。阳(——)代表阳、刚、男、夫、君、强、大、明、奇数等,代表动态的;阴阳爻象的形成,本于古人对自然万物的直接观察,象征着广泛的相互对立的种种事物、现象。 4、《周易》的核心思想及其变化观是什么? 答:变化观: 1、矛盾观 2、发展观 3、内外因结合的动力观 核心思想: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矛盾运动之中,并在阴、阳的作用中向前发展。“三易”:变易、简易、不易 (上面四个小问题,可以成为该名词解释的主要内容) 5、“三才”指什么? 答:天—人(君子)—地 1、人取法天地之性,与自然相融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