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主义批判

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主义批判

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主义批判
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主义批判

2009年5月第33卷第3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May2009

Vol.33No.3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主义批判

任 军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宁夏银川 750002)

摘 要:自然主义批判始终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自然主义不仅在逻辑上是背谬的,同时它也是自然态度的极端化,并对生活世界本体论进行了颠倒,因此,胡塞尔现象学对自然主义的悬搁

的目的在于回返到生活世界之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超越论的悬搁,以进入超越论主体性的领域。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自然主义批判

中图分类号:B51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09)03-0014-06

胡塞尔一生都在为完成通往超越论现象学之路而努力,而这种努力同时可以视为他对自然主义进行批判的历程。至迟从1911年发表的《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开始,胡塞尔就坚信“对自然主义哲学进行彻底的批判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这是因为“自然主义从一开始便极为果断地遵循着对哲学进行严格科学改造的观念,自然主义甚至始终相信,它已经用其早期的和现代的形式实现了这个观念”。[1]6-7胡塞尔毕生致力于建立一门真正的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2]359但他认为这种科学在现象学之前“尚未开始”。[1]2而在1935年题为《欧洲人危机中的哲学》的维也纳讲演中,胡塞尔指出欧洲危机的原因“并不是由于理性主义的本质本身,而仅仅在于将它肤浅化,在于它陷入‘自然主义’和‘客体主义’”。[3]404此时,胡塞尔将自然主义与客体主义看作是导致欧洲科学危机、哲学危机、理性危机和主体性危机的根源。由此可见,对自然主义进行批判始终是胡塞尔现象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分析和讨论胡塞尔的自然主义批判思想有助于我们清晰地理解和把握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

一、自然主义的逻辑背谬

胡塞尔认为,自然主义之所以不能像现象学一样担当严格科学之大任的理由在于:自然主义“本身带有那种为所有确切意义上的怀疑理论所特有的背谬”,这种“不公开的”背谬就是“唯一理性的事情就是否认理性———无论是理论理性,还是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1]9-10自然主义之所以会出现背谬,在于“所有经验科学的方法最终都恰恰会回归到经验之上”。[1]15胡塞尔对自然主义的这种“背谬”的批判首先是以对经验主义的批判为基础的。

在《逻辑研究》第一卷中,胡塞尔已经完成了对经验主义的批判。经验主义之所以是有缺陷的,是因为它的意义性标准没有同这个标准自身所规定的条件相一致。在“关于经验主义的几个原则性缺陷”一节中,极端经验主义被胡塞尔视为同极端怀疑主义同样“背谬”。怀疑主义的确切概念是与经验主义相符合的,无论这种经验主义是极端的还是温和的。[4]9经验主义的逻辑基础是单称经验判断,但它却通过归纳来间接证明经验原则和普遍规则。而胡塞尔的问题是:如何能够保证这些推论的真理性?什么原则能够保证这种归纳并支配这种间接推论?经验主义者诉诸休谟意义上的心理学规律,并将判断的有效性同其心理学意义上的起源混淆起来,将朝向实事本身和以间接经验来获得的知识的有效性混淆起来,并由此成为心理主义的一种。但是,经验主义“忽略了这一点:如果根本就没有一种对间接

收稿日期:2009-01-20

基金项目:浙江省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课题(NM05Z X01)

作者简介:任军(1970~),男,宁夏固原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

设想的明晰证实,就是说,如果没有一种根据直接明见的一般原则以及有关论证来进行的证实,那么整个心理学理论、整个建立在间接认识基础上的经验主义学说本身也就没有得到合理的证实,它们因而可能只是一种随意的设想,并不比成见好多少”。[5]72-73

事实上,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之后的整个运思生涯中经常回到这些论述中,并将其作为对抗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基本论证。[1]9[6]26-27他认为,除了以间接认识为基础的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经验批判之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经验批判仍然是可能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一种对整个经验一般提出质疑并且同时对经验科学的思维提出质疑的批判”。[1]15而现象学的任务就在于证实间接认识所依赖的最终原则是一种直接的明察,即绝对真理的被给予。[2]123由此,胡塞尔断定:“物理的自然科学不是特殊意义上的哲学,它们永远不能被用作哲学的基础,并且只有根据先行的哲学才能获得为形而上学目的而进行的哲学评价。”[1]14

除了这种“P是~P”的自我否定式的背谬之外,胡塞尔也将用自然主义认识论来解释知识本身可能性的做法称为循环论证的背谬:“任何把认识论建立在心理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做法都是一种背谬。”[7]30用所认识的来解释如何认识,这避开了认识论的根本问题。从根本上说,自然主义基于这样一种信念:纯粹的物体世界完全不同于生活世界中的主观显现,但又是这些显现的因果之源。通过理想化和数学化,这个物体世界获得了一种实在超越的客观性状态,它是所有显现的原因和解释模式。但是自然主义态度所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科学知识本身的可知性问题。自然主义认为物体或者物质的领域是主观显现或者主体性的来源、原因和本体,但它没有也不可能解释超越知识的有效性是如何可能的。如果我们以诉求于自然主义心理学和自然主义认识论的方式来解释自然知识本身的可能性,就会出现循环论证的错误。“如果我们想期待自然科学本身来解决任何一个附着于自然科学本身的问题,即一个完全贯穿地、自始至终地附着于它的问题,或者甚至只是认为,自然科学可以为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提供某些前提,那么这都将意味着我们置身于一个背谬的循环之中”。[1]16

以上两种背谬,即自我否定式的背谬和循环论证的背谬可以称为形式意义上的背谬,除此之外,自然主义还有一种内容或者质料意义上的背谬。在《形式逻辑与超越论的逻辑》中,胡塞尔用“形式学说”、“归结逻辑”和“真理逻辑”这三个层次来区分背谬问题。形式学说针对的是诸如“或者所有与但是”这种不具备判断形式的字符串(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四研究中已经作了交待),归结逻辑针对的是诸如“P是~P”这种不合乎矛盾律的形式背谬,而真理逻辑负责约束归结逻辑的规律和判断的纯粹形式,[8]所以真理逻辑层次上的背谬判断就是那种语法构形正常和形式一致,但是在质料或者内容上不一致的判断,例如“某物不能显现”这种表述。胡塞尔认为,自然主义落入质料背谬的原因就在于它对第一质性和第二质性的区分。

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I)》第40节指出,自然主义对第一质性和第二质性的区分实际上已经将它们划分为几何—物理的客观质性和感觉经验的主观质性。这种区分是将不可测量的感觉质性同事物本身切断,并让我们相信,与通过科学方法获得的那些“真实事物”的物理学—数学质性相比较而言,所有物体性对象的直接经验质性只是一种“显现”而已。胡塞尔之所以拒绝纯粹“物理事物”的概念,就是因为“物体存在本质上是显现的存在,它通过感性侧显作用呈现”。[9]84他认为,“一种根本错误的看法是认为,感知(而且任何各按其自身方式的其它种类的物直观)并未达到物自身”,而“其意向对象的意义,即作为感知所与物的对象的意义就在于,本质上只有通过这种侧显的感知才能够去感知”。[9]62-63

自然主义的“事物”概念会先天地否定直观充实的可能性,或者说,被充实的感知的意向相关项的可能性会被需要这种充实的意向行为所拒绝。在胡塞尔的含义理论中,某种认识行为如果在明见性的整个等级范围内是必然空泛的,那么其认识价值为零。这样,认识就会和“圆的方”这个表述同样背谬。[6]86-88而且,胡塞尔认为“事物”在原则上是一个可感知的实体,并因此是一个自身包含着先天被感知可能性的含义表达。[6]62-63[9]151-152但是,如果“事物”这个符号意向意味着可被感知的先天可能性(这是某个“事物”在质料意义上的本质部分),而“事物”又被定义为是同所有可感知的质性相分离的纯粹物体,就会形成一种质料的背谬。

二、自然主义对自然态度的极端化和对生活世界本体论的颠倒

在胡塞尔看来,自然主义不仅在逻辑上是背谬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意味着某种危险。[1]6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自然主义态度“流入”自然态度所面对的生活世界之中,并进行了一次本体论的颠倒。[10]58-64从生活世界之中产生的自然科学成就,渗入我们对世界的直接经验中。自然科学所构造出的意义积淀以及它们向生活世界的嵌入,遮蔽了联结生活世界的对象和科学世界的高层次对象的意义链,并促成了对生活世界本体论的颠倒。

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模糊的类型学的世界。这种类型学为那些精确的类型学关系,即自然科学的表述提供了真理奠基。[11]这里所说的“现象”是那些在一般类型学形式中展示自身的生活世界中的实事、事态或者对象、关系。而“这个前科学地(原初地)纯粹通过经验而对于我们存在的世界本身,通过它的不变的本质类型,预先向我们提供一切可能的科学课题”。[3]271

生活世界概念与自然观点或者自然态度的“总命题”直接相关,而自然态度在胡塞尔现象学中,首先意味着人对在先被给予他的世界进行任何哲学反思之前所具有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人是如此自明,以至于人置身于其中而浑然不察”。[12]55黑尔德曾经从发生现象学的角度对自然态度与自然主义态度的内在关联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自然态度中的主体直向地生活在世界中,其注意力完全投入到经验对象中而忘却了主体自身,没有意识到他要对这种态度负责。同时,每一个对象意识都预设了世界的存在和可经验能力的整体联结,世界的存在是具体对象存在的必要条件,世界信仰是与具体对象的意识必然相关的。因此,对主体的忘却和世界信仰是自然态度的两个定义性因素。[13]79在这种态度中,世界始终是作为所有种类自在存在的实在之普全体而存在着的。

在自然主义态度中,作为普遍视域的世界再次成为一种未经审视的预设。同自然态度不同的是,这种态度将世界作为一种逻辑—理论的或者科学经验的预设,而这种经验的目的则在于寻求克服日常世界经验的主观相对性。这种职业兴趣在普遍的世界视域之内建立了一种新的职业视域,也就是说,在世界之中产生了一个特殊世界,作为普遍视域的世界随之被忘却。[13]93-94同时,近代科学使得自然态度中

,因为它将这个世界看作一种无限的理念,即一种非相对的真实的自在世界,并将科学实践看作对应于无限世界的形式性技能。主体的遗忘在这里达到了一种极端的形式:“主体在一种对真实的无限世界的绝对非主观相对的自在存在的信仰中忘却了自身。”[13]100在自然态度中,世界在视域性和非课题性的意义上是自在存在的,这个成见在近代进行了极端化和普全的扩展,即借助于方法理想化的方式(这些方式包括数学化、因果律以及第一质性和第二质性的区分等)而制作出客观自在存在的概念。同时,自然主义通过理想化的抽象方式将生活世界中的现象还原或者转变为所谓的原始事实,并将其看作自然科学中最简单的和最本质的因素,其他所有非本质的因素都被看作纯粹现象的东西并被归入主体性之中。

在胡塞尔看来,这种理想化和摆脱所有主观性并力图达到绝对客观性的尝试本身就是一种主观的趋向,而且从根本上忽略了这一点:这种尝试本身就产生于自然态度的基本趋向之中,而理想—客观的存在完全可以构造性地回溯到主体的经验和方法制作之上,[2]273-274主体在一种同前科学世界没有任何关系的极端客体主义中被完全遗失了。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自然主义是植根于自然态度之中的,前者是后者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

黑尔德认为,以自然主义和客体主义的形式为世界的自在存在进行辩护的“极端形态就是现代客观性科学。这种科学自以为公正地对待了世界的自在存在,所以就自信是知识的完成。但由于这种科学认识不到,世界的自在存在是不能与世界的非课题性相分离的,而世界的非课题性也是不能与世界的境遇性相分离的,所以,这种科学实际上把知识带入其最深刻的危机之中了”。[12]57自然主义和客体主义在当代导致了实证的自然科学概念的主宰地位,其结果就是科学、哲学和生活意义之统一性的完全丧失,而这又与自然主义对生活世界本体论的颠倒是一脉相承的。

这种颠倒可以被分为这样三个步骤:第一,自然态度的存在确然性转借给了自然科学的真理相关项,“对象性”因此成为一个“非相对的真理本身的理念”;[3]338第二,自然科学的态度或者自然主义态度对自然态度所固有的信仰确然性进行了具体化,并设定了一个普全统一体的自在世界,即所谓“真实自

然”的理念;第三,自然科学在其实践成就的配合下,回返到了生活世界并对其进行了自然主义的支配,哲学也因此成为对自然科学进行辩护的哲学,追随自然科学的方法,并采取了与自然科学相同的前提。[1]8-12这实质上就是对科学主义在近代以来试图支配人类全部知识领域的一个简要描述。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胡塞尔现象学为什么要以生活世界本体论对这种自然主义的本体论重新进行一次颠覆,而这种颠覆为什么又要以对自然科学或者自然主义态度进行悬搁这种方式来进行:胡塞尔的目的就在于“论证哲学进行超越论的—现象学的转向的不可避免的必然性”。[3]2

三、自然主义的悬搁和现象学的悬搁

在《现象学的心理学》中,胡塞尔认为近代科学试图实现一种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已经是一种方法的人为产物”。这个人为产物就是被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所支配的数学性的物体自然,即“理念化了的自然”,它是与“前科学的直观的自然”相对而言的。[3]65作为一种预先建立起来的兴趣,它意味着“在其根本方法上要对属于直接体验之物的所有‘纯粹主观’特性进行持续的排除”。[14]这种排除方法的目的是达到某种纯粹物质的、物理的和数学的领域,而这个领域是对任何心灵的和主体的东西进行排除之后的剩余物。这种排除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种自然主义式的悬搁。

针对这种自然主义的悬搁,胡塞尔现象学意义上的悬搁可以被看作一种“反悬搁”。扎哈维认为,现象学的悬搁可以“使我们从某种自然(主义)的独断论中解脱出来,并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自身的构造(认知的、意义给予的)作用”。[15]46这种方法同时具有双重目的:首先要使对自然态度本身进行规定的普全存在信仰失去效用,同时也要使所有在对象方面的理论成见受到排除。[2]129从胡塞尔著作文本来看,胡塞尔现象学所执行的悬搁方法始终与自然主义批判思想紧密相关。

“悬搁”最初与“无前提性”这个要求有关。从《逻辑研究》开始,胡塞尔就将现象学指明为一种“科学的科学”,它的任务是提出和发展一种“科学论”。[5]8-16实证科学无法对其自身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预设进行反思,而现象学的任务就是要对实证科学所预设的所有最基本主张和假设进行揭示和考察,[15]44这就要求这种“科学论”必须坚持“认识论研究的无前提性原则”,也就是说,“与纯粹认识论有别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对超越的‘心理’实体和‘物理’实体的证明”,同时,现象学要从所有“关于‘外部世界’的存在和自然的问题”中脱离出来。[16]在这个时期,他认为现象学是一种描述心理学,而以“无前提性”形式出现的“悬搁”主要发挥的是一种限制性的作用,它所关心的主要不是对“外部世界”的解释问题。

在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的转向中,悬搁开始逐渐发挥出其主动性作用。例如,在《现象学的观念》“现象学考察的第一阶段”中,胡塞尔认为实证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精神科学以及数学和逻辑学等形式科学)都依赖于超越的认识,这些科学涉及“超越的可疑”。但是问题在于:“认识如何能够超越自身,它如何能够切中在意识框架内无法找到的存在?”[7]5因此,“所有超越之物(没有内在地给予我的东西)都必须给予无效的标志,即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有效性不能作为存在和有效性本身,至多只能作为有效性现象”。[7]7在《观念I》中,现象学通过悬搁可以“获得一个新的存在区域”。[6]45在这一领域中,“我们并未失去任何东西,而只是得到了整个绝对存在,如果我们正确理解的话,它在自身内包含着、‘构造着’一切世界的超越存在”。[6]76

胡塞尔在后期著作中非常明确地认为,悬搁首先是针对自然主义而言的。在《经验与判断》中他将这两个步骤描述为:“向建构起这一预先被给予的世界的超越论的主体性的回溯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 1.从预先被给予的世界及其一切意义积淀物、及其科学和科学规定回溯到原始生活世界;2.从生活世界追溯到它本身由之产生的那些主观作用。”[10]67-68而现象学悬搁的第一步就是要对自然主义态度进行悬搁,例如《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第35节的标题:“超越论的悬搁之分析学。第一步骤:对于客观的科学之悬搁。”[3]164

对自然主义进行悬搁,首先必须将自然科学嵌入生活世界的客体主义或者自然主义的先天结构分离出来。这意味着要对所有客观科学的有效性予以加括号或者排除在外,这也意味着要“将诸客观科学之认识的任何共同悬搁起来,将关心它们的真理和谬误的任何一种批判的态度悬搁起来”。在这种悬搁之后,科学家和科学依然保持着“在预先给定的生活世界的统一关联中的一些事实”。[3]164但是这

种悬搁所带来的是:我们不再生活在自然主义的有效性和兴趣中,也不再生活在实证科学的特殊世界中,这种悬搁可以让我们变成对所有客观的理论—逻辑构成物没有兴趣的旁观者。

第一阶段的悬搁所达到的目的是:随着对自然科学的悬搁以及相应地回到事物本身,我们也随之回到了原初的前理论的经验世界,即生活世界之中。因此,黑尔德的这个判断是准确的:胡塞尔是从对近代科学即自然主义态度的批判开始他在《危机》中的现象学引论工作的,通过这种批判,胡塞尔让我们回返到自然态度之中,并让生活世界问题浮现出来。“生活世界概念应归于对传统哲学问题,特别是对作为哲学引论的超越论哲学的胡塞尔解决方式的语境中”。[13]79-80对客观科学(自然主义态度)的悬搁,可以让我们看到“客观的—逻辑的先天性和生活世界的先天之间的划分”。[4]171对客观科学进行悬搁是研究生活世界本质的必要条件。仅此而言,就足以显示出这种悬搁的意义。同时,这种悬搁也可以看作是胡塞尔对他自己早期持有的那种“通过一种跳跃就达到了超越论的自我”的笛卡儿式悬搁的反省和纠正。[3]187-188

但是,回到自然态度中并不意味着完成了超越论现象学的悬搁任务,因为在自然态度中仍然隐匿着最终的基础与根源,即超越论的主体性。胡塞尔认为这个基础和根源“不能在自然的世界生活的态度中研究。因此需要一种彻底的态度改变,一种十分独特的普遍的悬搁”。[3]179这种改变就是“对自然态度的彻底改变”,[3]180即超越论的悬搁。在这个阶段的悬搁被执行之后,“世界意识摆脱了它的匿名状态”,我们不再生活在自我和世界的客体化之中,隐匿的领域就此可以被揭示出来,因此“就已经实现了对超越论的东西的突破”。这种领域就是“整体的普遍的主体性领域”。[3]315“在这里绝对不存在任何客体性的东西;这里存在的只是作为我的(超越论的自我的)现象的客体性、事物、世界以及有关世界的科学(因此也包括所有的实证科学和哲学)”。[3]308-309

四、结 语

从以上的分析和讨论可以看出,胡塞尔现象学始终与自然主义针锋相对。首先,自然主义在形式逻辑的层面上存在着自我否定的背谬和循环论证的背谬,同时又在超越论逻辑的层面上存在着质料背谬。

,都是胡塞尔现象学所不能容忍的,因为这既会使自然主义陷入怀疑主义的境地,又无法让知识得到真正的真理奠基。其次,自然主义在处理同自然态度的关系时同现象学的态度背道而驰,现象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悬搁方法使得自然态度向现象学态度回返,而自然主义却对自然态度进行了极端化,并对为科学世界提供基础的生活世界进行了本体论意义上的颠倒。胡塞尔现象学要对自然主义本体论重新进行一次颠倒,应针对自然主义式的悬搁方法进行反悬搁,回到前理论的经验世界,最后再执行超越论的悬搁,让我们回返到超越论主体性的领域,这正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最终目的。

恩布里认为,“自然主义曾经是、现在仍然是现象学的主要对手”。[17]在思想趋向上,自然主义依然在当代哲学领域大行其道。例如赫尔德和斯特劳就认为,目前美国哲学的一个明显倾向是诉诸自然主义,不仅有以往的自然化的伦理学、自然主义的认识论,还有自然化的语义学,自然化的信念、意向和心灵,因此,自然主义已经成为当代美国哲学的重要特征。[18]限于篇幅,本文不对这种境况进行讨论。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忘记的是,今天我们在进行哲学之思的时候,之所以还能在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之间寻找平衡,还有对怀疑主义的警觉和对健康的理性的最终信念,[1]4胡塞尔批判自然主义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德〕胡塞尔.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M].倪梁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倪梁康.现象学的始基:对胡塞尔《逻辑研究》的理解和思考[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5]〔德〕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一卷[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6]〔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I)[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8]HUSSERL E.For m a l and T ranscenden ta l L og ic[M].C A I RNS D,trans.The Hague:Martinus N ijhoff,1969:55-56.

[9]〔德〕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二部分[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10]〔德〕胡塞尔.经验与判断:逻辑谱系学研究[M].邓晓芒,张廷国,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1]LOH MAR D.Husserlπs Type and Kantπs Sche mata:Syste matic reas onsf or their correlati on or identity[M]∥JANSE N J,Z AVOT A G,trans.W E LT ON D,ed.N e w Husserl:A C ritica l R eader.B l oom ingt on:I 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3:102.

[12]〔德〕黑尔德.世界现象学[M].孙周兴,编.倪梁康,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3]HE LD K.Husserl neue Einf hrung in die Phil os ophie:der Begriff der Lebens welt[M]∥L ebens w en lt und W issenshaft:S tud ien zum V erh ltn is von Ph no m enolog ie und W issenshafttheorie.GETH MANN C F,H rsg.Bonn:Bouvier, 1991.

[14]HUSSERL E.Pheno m enolog ica l Psychology:L ectu res,summ er se m ester,1925[M].SCANLON J,trans.The Hague:Martinus N ijhoff,1977:39-40.

[15]Z AHAV ID.Husserlπs Pheno m enology[M].Stanf ord:Stanf 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16]〔德〕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部分[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16-17.

[17]E MBREE L.Encycloped ia of Pheno m enology[M].Dordercht/Bost on/London:Klu wer Acade m icPublishers,1997: 480.

[18]江怡.当今美国实在论的自然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J].厦门大学学报,2004(6):13-20.

Husserlπs Phenom enology and Cr iti que of Na tura lis m

REN Ju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N 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N750002)

Abstract:The critique of naturalis m is the quintessence of Husserlπs phenomenol ogy.According t o Hus2 serl,l ogically2absurd naturalis m radicalizes the natural attitude and reverses the ont ol ogy of the living world.

I n Husserlπs phenomenol ogy,the epoche of naturalis m is required for the return t o the living world.Further2 more,the epoche of transcendence can highlight subjectivity.

Key words:Husserl;phenomenol ogy;critique of naturalis m

责任编校:杨国平

关于胡塞尔现象学意向性认识

浅谈胡塞尔现象学之意向性行为 摘要: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以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和康德、笛卡尔哲学为主要思想渊源,试图通 过现象学方法建立一门严格科学的哲学。他的思想直接引起了一场现象学运动,形成一种以现象学 方法为主要特征的广泛的哲学思潮,对整个现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现代西方哲学最 重要的成果之一。可以说,不了解现象学的哲学家,在欧陆哲学中几乎不可能站到思想的前沿。本 文借以对胡塞尔现象学理论基础意向性行为的着重梳理,为以后现象学的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打下 基础。 关键字:胡塞尔现象学现象学理论的基石意向性行为 现象学在20世纪的西方产生发展并十分流行,与其他一些思潮,比如生命哲学、克尔凯郭尔的 生存哲学、弗洛伊德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等,一起极深刻地影响了欧陆哲学的发展。但是,在这 些思想中,广义的现象学最有方法论的新鲜含义和纯思维的穿透力。主要通过它,现代西方哲学中 的欧陆思潮与传统的西方哲学保持了内在的联系,现象学的词源可以追溯至18世界法国哲学家兰伯 尔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著作中,但其含义与后来有所不同。在新的视野和语境中理解老的 问题,现象学被赋予了特殊且意义深远的新时期含义,比如传统的存在论(本体论)、认识论、伦 理学、宗教哲学和美学问题。 而对现象学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便是德国犹太裔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23岁时在维也纳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并从事过短期的数学方面的工作。1884年至1886年, 他在维也纳听到了F. 布伦塔诺(Brentano, 1838-1911)的课,后者关于“意向性”的讲述使得他 的思路大开,从此决定献身于哲学事业。1891年他发表了《算术哲学》一书,对数学和逻辑的基础 从意识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它的“心理主义”倾向受到了现代数理逻辑的创始人弗雷格的批评。1900年至1901年,胡塞尔发表了两卷本的《逻辑研究》,对逻辑研究中的心理主义、包括他自己的 一些过去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清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用“意向性”这个居于主体和(感觉 经验)对象之间的更本源的思路来理解“意义”的纯构成,并以此为基点,论述了现象学的一些基 本思想和方法。此书标志着二十世纪现象学运动的开始。1901年,胡塞尔到哥廷根大学任教。其后,他经历了某种思想危机,最后以1913年发表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一书作结,完成了从“描述现象学”到“先验现象学”的过渡。这之后,他对于意向性构成的思想又有更丰富 的论述。1916年,胡塞尔受聘于弗莱堡大学,接替新康德主义者李凯尔特的教席,并与海德格尔相识。1928年,发表了《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讲座》(海德格尔编辑)。1929年出版了《形式的和 先验的逻辑》。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他更多地关注“主体间性”问题,而且提出了“生活世界”的学说,撰写了《笛卡尔的沉思》和《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由于纳粹对于犹太人的迫害,胡塞尔晚景凄凉,1938年去世时弗莱堡大学哲学系只有一人参加他的葬礼。 胡塞尔认为哲学从一开始就想要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但不幸的是,一直到他那时为止,哲学还 根本不是这样一门严格的学问。虽然有过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和康德等人的努力,但哲学一 直未找到一个真正严格的起点。所以,“作为科学它还没有开始”。在胡塞尔看来,其原因在于哲 学家们还未能真正摆脱根深蒂固的“自然主义”的思想方式。采取这种思想态度的人将我们认识的 对象和认识的可能性都视为现成给予的和不成问题的。所以,这样的认识和思考从一开始就已经处 在某种前提规定的框架中,而缺少一种体验的和反思的彻底性。在这个意义上,这种思维和它所依 据的经验不是一个真正的起点,也不可能有一个内在严格的构成机制。因此,对于胡塞尔来说,找 到一个“无(现成)前提的开端”就成为一切抱有严格科学“理念”的哲学探索的最重要的任务。 而这个“理念”或“观念”(Idee)只有在一门“纯粹的现象学”或“现象学的哲学”中才能实现。 现象学最重要的贡献是揭示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思考方法的可能,一个看待哲学问题更原处的视野。在他看来,以前所有的哲学都还不是一种具有自身规范性或完全自立的学问,总已包含了某种外在 的前提,以至各种任意的思想能够在哲学中泛滥。胡塞尔去获得这种最终的严格性的策略是:找到 一个无可怀疑、无所预设的绝对确定性,并且在此确定性中发现某种可以构成客观性的机制。他之

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简介

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简介 首先要了解他思想中的三个概念:描述法、自由想像法、地平线法。(一)描述法描述法是指,如果想分辨一样东西,先不要认定它是什么,而要先作一个客观的描写。然而,描写是相当困难的,并且每个人对同样一种东西的描写可能不太一样。因此,必须把所要描写的对象直接凸显出来,周边的东西先存而不论,一样一样地排除,此时就要配合自由想像法。(二)自由想像法 先举个例子:如果想要知道“人”到底是什么,那么可以问:“如果一个人车祸受伤.断了一只手,这样还算是人吗?”当然,这样叫做独臂人。接着继续问:“那么如果断了两只手.还算是人吗?”当然还算,因为这样叫做无臂人。相同的,断了一只脚叫做独脚人;就算两只手、两只脚都断了,也还是人。那么到底要到什么程度才不算是人呢?思考到最后,可能会认为如果没有头就不算是人了,因为我们从来不曾见过一个没有头的人。这就是自由想像法。使用自由想像法去认识一个人时.也是如此,我们必须要间:“如果少了这项特色,他还是他吗?”现象学的目的就在于让人知道一样东西的本质。假设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本质是什么,首先就要把我们能够掌握的、关于这个人的所有现象写下来,譬

如:身高、体重、家世背景、念什么科系、成绩如何、有什么嗜好、参加什么社团等。写下来之后,开始使用自由想像法,亦即问自己:“如果他少了这一样条件,他还是他吗?。(譬如:如果他身高没这么高,他还是他吗?)按照这种方式把每个细节一一问消楚,最后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些条件是绝对不能少的,一旦缺少了这些东西,他就不再是他了(如:他非常勇敢、非常诚实等)。涌常这些东西会g跟一个人内心的价值观有关,而不是与外在条件有关。由此可知,认识一个人的时候,不应该被外表所迷感,因为外表很多条件部是可以去掉的。把这些外在条件去掉之后,内在特质才会凸显出来。如果没有经过这种现象学的思考过程,就很难发现一个人的本质真相,以至干容易被外表迷感.举例来说.电现新闻的主播一个个都很上相,每天报新闻看起来好像很有见解,但是他们真的很明智吗?这就说明了,判断任何东西的时候,不能只看外表.而要问:“什么是它的本质?进而使用描述法与自由想像法去思考,如此才能发现真相。(三)地平线法.那么,地平线又是什么呢?英文是horizon ,有时候也翻成“视野”或是'视域”。人看任何东西都有视域,而这个视域就是我们所能见到的世界。例如.当你走在原野上,看到远处有一根尖尖的东西,很像犀牛角,也很像是教室的塔尖.但你不知道它是什么。就像我们有时候看电影,会着到一个人在原野上走了很久,看到远处有一个尖尖的

胡塞尔现象学的目标

胡塞尔现象学的目标 胡塞爾現象學的目標 張典 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胡塞尔表达他非常怀念席勒—贝多芬的欢乐颂体现出来的古典人文主义精神,胡塞尔将这样的人文主义视作古希腊罗马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古典理性精神在十八世纪的复现,与这种古典人文精神的健康相比,当下社会的精神显得颓败,二者形成了鲜明对照。[1]那么,欧洲已经遇到精神危机,胡塞尔的诊断:胡塞尔从欧洲科学精神的反思开始,欧洲科学的危机直接决定了欧洲哲学的千年王国的分解,普遍整体的哲学让位于经验性的实证哲学,普遍哲学瓦解,理性信仰崩溃,古典素朴的欧洲人性也崩溃了。欧洲科学的危机表现在科学丧失了周围生活世界(Lebensumwelt)。那么,胡塞尔为什么认为人性的危机来源于科学的危机?什么是周围生活世界? 胡塞尔的分析,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是一种生活的技艺(τ?χνη),那时的周围生活世界就是指自然和人的精神和谐一体的世界,人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人性没有分裂的,那时的数学和几何学来源于生活,是为了生活。胡塞尔分析,

欧洲科学的危机从伽利略开始,伽利略开始近代性,伽利略使自然精确数学化、纯几何学化、理念化,几何学实际上是数学的直观。伽利略作为纯几何学的继承人,这种直观的概念化,已经不是古希腊罗马的几何学了,伽利略的几何学已经抽空了活生生的生活体验,此后人们对几何学的精确体系的来源、动机不作应有的反思。自伽利略起,理念化的自然就开始不知不觉地取代了前科学直观的自然。[2]笛卡尔进一步开始二元论:自然世界和心灵世界二分,笛卡尔开辟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两条道路,一条道路,笛卡尔通向英国的经验论,到休谟那里达到高峰;另一条道追求先验超越论,到康德达到顶峰。康德第一次建立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方法,康德自己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前言说的,先验感性直观的建立是认识论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这个哥白尼式的革命其实就是现象学革命。胡塞尔现象学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克服康德的现象学中的心理学残余,为哲学的前年王国建立牢固的根基。近代欧洲科学的开创者伽俐略、笛卡尔为起点的科学方法中本来就隐藏着本真的方法的丧失的原因,而致使欧洲科学精神被技术化的功利主义而抽空,陷入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之中,这是欧洲科学精神危机的根本问题。[3] 胡塞尔思考的科学精神分裂为二,近代性的独立的数学-物理模式成为科学精神的主流形态,一种纯观念的科学,这种科学其实不是关注自然实际的科学,明天是刮风下雨,或风和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意义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意义 摘要 “存在在意识中的消融”是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思想的核心。胡塞尔认为,我们所能看到的事物只是“自在的对象”并不是“意向对象”,但是能被我们直观把握的对象或者说“明白清楚的感知”的对象是我们的意识中构造自身的,超越人的内在意识或者说在人的内在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客体自身是不可能获得明见性的。因此,胡塞尔从思维的自明性出发,主张对一切事物的存在乃至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存在问题作“悬搁判断”或者放到括号中去,存而不论,来追求哲学的绝对自明的开端。通过现象学的还原,给所有的超越之物贴上无效的标志,使“存在”回复到“意识”中,对象在意识中构造自身,回到纯粹现象本身,即“回到事实本身”。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意义 一、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内容 如何认识这种既非物质又非感性经验的“自我意识”呢? 胡塞尔认为,这既不能采用传统哲学的方法,也不能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应采用他所特有的现象学的方法,即现象学还原法。所谓“现象学的还原”,就是要从自然科学的认识还原到思维的直观认识,从超越的认识还原到内在的认识,亦即还原到纯粹的主体性上去。用胡塞尔自己的话说,“现象学的还原就是说: 所有超越之物( 没有内在地给予我的东西) 都必须给以无效的标志,即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有效性不能作为存在和有效性本身,至多只能作为有效性现象”。胡塞尔谈到过多种还原,但主要有两种: 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他主张通过先验还原引导人们进入哲学的观点,通过本质还原引导人们进入本质的领域,从而使人们领会或把握先验的“纯粹意识”。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不分先后。 (一)先验还原 先验还原又称悬置( epoche) 或括号法。“悬置”这个术语来源于古希腊怀疑论哲学家,意思指中止判断或将判断搁置起来,对一切给予的东西打上可疑的记号这一点同笛卡尔的“我在怀疑”有异曲同工之处。胡塞尔借用这个术语来表示现象学对经验的事实世界采取的一个根本立场。例如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时,

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发展

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发展 文章作者:陈高华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以胡塞尔的四部主要著作为路标,绍述了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发展路程:从现象学的建立,到先验现象学的转变,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提出,生活世界理论的探讨,勾勒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描述心理学、先验现象学、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生活世界理论 象20世纪初众多的西方哲学家一样,胡塞尔(E·Husserl)也是从数学入手开始其学术生涯的。起初,胡塞尔在大学里学的是天文学和数学,热衷于对数学基础的探求,并在维也纳大学取得了数学博士学位,后来还成为了当时著名的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K·Weierstrass)的助手,在这里,魏尔斯特拉斯的人格和学问对胡塞尔有深刻的影响,同时,数学所要求的明晰性和精确性也始终影响着他。对数学基础的探求使他转向逻辑的基础的探求,这种对数学和逻辑的基础的探求使他一步步地进入到哲学的领域。在他的同乡,后来成了捷克斯洛伐克第一任总统的马萨里克(T·Masaryk)的引导下,胡塞尔重返维也纳大学,听了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布伦塔诺(F·Brentano)的课,最终在布伦塔诺的影响下,胡塞尔完全地转向了哲学,开始了其一生的“哲学漫游”。他后来回忆说:“我是听了布伦塔诺的讲演之后才决心选择哲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的,这是因为他的讲演使我树立了这样一种信念:哲学也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它也能以最严格的科学精神来对待,而且必须以这种精神来对待。”[1]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胡塞尔把建立一门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从而为其它一切科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作为其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标。胡塞尔的一生是典型的德国学院哲学家的一生,就象海德格尔曾经对亚里士多德所做的描述一样,“他生出来,他工作,他死了。”[2]不仅如此,胡塞尔还视哲学如同他的生命,对哲学有一种献身精神,是一个有着宗教般虔诚的哲学家,为此,胡塞尔为了建立他心目中的严格科学的哲学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而他自称是一个哲学的“永远的”探索者和漫游者。我们且不管事实上胡塞尔是否达到了他心目中所谓的“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也不管别人怎样对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所作出的评价,至少在胡塞尔看来,他的现象学就是这样一门严格科学的哲学,他甚至不无自豪地宣称:“现象学可以说是一切近代哲学的隐秘的憧憬。”[3]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胡塞尔的现象学仍属于近代西方哲学的传统,而胡塞尔则可能是现代西方哲学家中最后一位传统意义上的“纯粹哲学家”,盖因在他之后的现代西方哲学家们,几乎没有人象他那样把哲学当成一门严格科学去追求,也没有哪个哲学家再去探寻一种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基础;相反,他们试图把哲学排除在科学之外,同时去消解作为一切科学的基础。也许,正因为这一点,胡塞尔及其现象学更显其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 胡塞尔的思想以《逻辑研究》为标志,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前现象学时期和现象学时期,笔者基于考察的需要,在这里主要对胡塞尔现象学时期的思想发展作一描述性的绍述。这一简单的绍述则是以胡塞尔的四部主要著作为其“路标”。 (一)《逻辑研究》与现象学的建立 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一卷发表于1900年,正是这部著作的发表标志着现象学的建立,“现象学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4]由于这部著作是对心理主义的批判,胡塞尔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又被称为批判心理主义(反心理主义),胡塞尔自己则称这个时期的思想为“描述心理学”的现象学。

胡塞尔空间现象学构造基本理论

胡塞尔空间现象学构造基本理论 在对事物感知的现象学分析中,胡塞尔通过现象学还原,把所谓空间直观看作感知的综合,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观,下面是搜集的一篇关于胡塞尔空间现象学构造探究的,欢迎阅读参考。 视觉领域作为意向活动的诸意向相关项的实显性和潜在性之复合体,是以共现的方式在动感系统这一“环境( 背景) ”中显现的。而就作为意向相关项的视觉领域而言,每个意 向相关项的显现即是一个图像,诸意向相关项的显现流即是诸图像显现流形体的视觉领域。事物显现被还原到作为意向相关项的视觉领域的图像显现,相应地事物显现中的对象之间的间距和位置等空间形式也被还原到视觉领域的图像显现中,因此作为空间形式的定位、场所、疏离、间距等因素首先获得现象学上的区分。在事物讲座以及其后,尤其在施泰因整理的 1916 年胡塞尔对空间系统构造的文稿中,胡塞尔给出了现象学空间构造的系统勾勒,其中的关键就是从单眼、双眼以及头部动感系统构造的视觉空间缺乏深度维度,导引出身体的行走动感是构造三维视觉空间的深度维度的关键。而这也成为理解胡塞尔空间现象学的关键环节①. 一、单眼动感系统、双眼动感系统与视觉空间 胡塞尔分析视觉空间构造是从视觉领域的最底层阶开始的。首先不考虑身体其他部分的动感系统,或者说将其他动感系统设定为零,即保持不动。在这般情况下分析视觉领域的显现与眼睛动感系统的关联,以至于随后即使考虑到其他动感系统的运动,改变的也只是我们从原先单纯眼睛的动感处境过渡到一个动感流形。但是无论在单纯眼睛运动系统还是包含其他运动的动感流形,作为眼动领域的相关项就是对象的面( Seit) 的显现,胡塞尔 称之为“被构造对象之同一的、纯粹眼睛运动的面”,这是进一步构造的基础层阶。 眼睛运动的动感系统作为还可分为单眼的动感系统和双眼的动感系统两个部分。双眼可以分别闭上,形成两个单眼领域,即左边的领域和右边的领域。胡塞尔认为:对于视 觉领域而言,“动感系统是一个二维流形,我们可以在平面的观念下表象它:零点( 眼睛 的静止位置) 、右-左和上-下方向,被质性化为优先的坐标系统。视觉感性领域 ( Sehsinnfeld) 类似地被规定为二维的,即零点和两个主要方向( 坐标方向) ”①.针对这样的 状况,贝奈特解释道:“在单眼的动感系统和相应的视觉领域,显示出一个平行的结构化 作用:零点……右-左方向,上-下方向。单眼视觉领域是一个可能运动的二维连续 统。”②胡塞尔强调有些视觉图像的变化只发生在双眼的感知中,在与双眼的动感进程相 关的视觉图像显现中,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图像、一个视觉的感觉侧显分 解为两个图像,或者说两个图像交融为一个图像。”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 与现象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的词项是“意向性”。意向性学说宣布一切意识行为都指向某种对象。它首先表示的是心灵的或者认知的意向,而不是实践的意图。在现象学里,“意向”(intending)指的是我们所拥有的与对象意识的关系。意向性是现象学里必不可少的起点概念和基本概念,它始终是前现象学心理学和先验现象学的共同主题。意向性学说对胡塞尔的哲学具有重大意义,是因为他看到了解决传统哲学问题的契机。 标签:胡塞尔;意识;意向性 一、什么是“现象学”? 现象学作为哲学概念最早是由康德同时代的哲学家朗伯尔特提出的,他将人类经验的虚幻称为“现象”,把现象学定义为“关于假象的理论”[1]。康德的“现象”意指实实在在意识中的显现,黑格尔哲学从一种历史视野中视现象学为一门科学,它描述了自然的现象性的意识通过科学与哲学的方式,达到绝对知识的发展过程。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以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和康德哲学为主要思想渊源,试图通过现象学方法建立一门严格科学的哲学。他的思想直接引起了一场现象学运动,形成一种以现象学方法为主要特征的广泛的哲学思潮,对整个现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现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可以说,不了解现象学的哲学家,在欧陆哲学中几乎不可能站到思想的前沿。 “现象学”字面上就是“关于现象的学问”,胡塞尔爱说“科学”,所以现象学对于他就是关于纯现象的科学。正如他所说:“现象学是一门关于现象的学问。”[2] 二、意向性的形成基础 胡塞尔认为:“我时代的真正的唯一有意义的斗争,是在已经崩溃的人性和尚有根基并为之保持这种根基,或为新的根基而奋斗的人性之间的斗争。”[3]这是支配胡塞尔一生思想发展的基本理念。他首先使逻辑和数学被确定为纯粹的先验科学,将它们奠定在相同的意识结构的基础上。然后逐渐扩大意识内容的本质,阐明对象性的构成及其意识的相关性。 意向性首先表示的是心灵的或认知的意向,而不是实践的意图。简单地说,意向性就是我们心理活动是关于外部世界的意识。 布伦塔诺在《经验观点的心理学》中提出了唯心主义的“意向性”概念,认为可以把心理现象定义为是通过意向把对象包含在自身中的现象。他提出意向性的两种含义:第一,意识的内容可以包含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第二,指意向活动与某种对象有关。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接受了布伦塔诺关于意向性的后一种含义并加以发挥,意向性问题成了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分析的重要主题。他认为,人的意识都是关于某物的意识即总是指向某个对象,意识活动的这种指向性

胡塞尔现象学阅读法_学习方法

胡塞尔现象学阅读法 胡塞尔现象学阅读法 何为现象学? 现象学,指的是一种表象的科学(JohannHeinerichLambert)。它认为我们可以透过对表象的研究,进展到真理。现象学处理的是我们外在感官的动静,事物向我们表现的方式(康德),现象学指那些看似独立于意识表现的表象世界如何源于意识本身(费希特)。 胡塞尔与现象学 至于启发胡塞尔使用现象学的,是物理学家马哈在1894年建议使用“一般物理现象学”,作为描述我们的物理经验,以作为一种更具一般性物理理论的基础。 描述而非解释因果关系 现象学在胡塞尔,最初被视为“描述心理学”。后来在《逻辑研究》中,才正式定名为“现象学”。对胡塞尔来说,哲学的核心任务在于描述,而非因果关系的解释。 无预设原则、直观、回到物自身 胡塞尔强调现象学的“无预设原则”,抛弃哲学的理论化的可能性。重视对现象本身的仔细描述,只对“直观”中的与料有兴趣。胡塞尔用现象学,重新思考哲学,釐清概念,从直观洞见“回到物自身”,重新检视所有的知识概念基本意义、有效性与证明,强调直观经验的优先首要性,并从此形成更广泛的理性批判。

存而不论、自然搁置、超验还原 胡塞尔对于扭曲与阻碍我们认识日常生活经验方式的意识结构 与内容检查模式,提出了强烈的质疑。胡塞尔则提出了对自然世界“存而不论”,“自然搁置”的“超越还原”,以便将衬托出现象的中心基本性质。 放入括弧 胡塞尔把自然世界“放入括弧”里,要求我们把过去所有的一切都放在括弧里,放在一旁,不要让这些所产生的联想,影响到我们对于现象的观察,进而妄加推断。我们必须拒绝所有原有的假设或前提,只单单接收现象所给我们呈现的东西,使先于判断的经验从而可能。 对于我们来说,过往的生活世界,无形中替我们形成了一个充满预设、想法、偏见、知识的领域。我们所生活的生活世界,早已充满各种见解知识判断传统道德法律科学知识偏见,我们并不是直接的生活在生活世界里,从生活世界里直观并得出结果,而是生活在诸多的预设和前提下,透过建构的概念世界,建构我们所经验到的生活世界。 上帝的眼光、无所不在的角度 为了重新认识世界,我们必须拥有一种“上帝的眼光”或“无所不在的角度”,放下一切过往的预设,回到零点,以直观洞悉物自身。 预设常常成为思考问题的阻碍。预设就是“下条件”。当你拥有的条件越多,就越容易被条件所引导,无法看见事物的本然面貌。因为你心里已经接受了事物可能性,是在某些条件下所呈现的状态。然而,这已经不是事物原本的呈现状态,是遭受预设扭曲、建构过的状

胡塞尔现象学美学

艺术直观与现象学直观 ——埃德蒙德·胡塞尔致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的一封信 哥廷根,1907年,1月12日 Hoher Weg7号. 尊敬的冯·霍夫曼斯塔尔先生! 您对我说过,不断地像潮水般涌来的信件使您的日子颇为艰难。但您的精美的馈赠给我带来极大的愉快,所以我必须向您表示感谢。恶有恶报,于是您也得承担这封信的后果。未能及时表示感谢,在此敬请原谅。我早就在试图综合我的一些想法,现在突然成功了,犹如天赐予我。我得赶紧把这些想法固定下来。您的那几个“小短剧”还一直在我身边放着,尽管我只连续地读了其中一些,它们仍然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 您的艺术将那种“内心状态”描述成纯粹美学的状态,或者,实际上不是描述成纯粹美学的状态,而是把它提高到纯粹美学之美的观念领域之中,我对这种在美学的客体化之中的“内心状态”尤为感兴趣;就是说,我不仅作为艺术爱好者,而且作为哲学家和“现象学家”对此感兴趣。为了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清晰意义和为了把握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我曾进行了多年的努力,我所得到的恒久的收获就是“现象学的”方法。它要求我们对所有的客观性持一种与“自然”态度根本不同的态度,这种态度与我们在欣赏您的纯粹美学的艺术时对被描述的客体与周围世界所持的态度是相近的。对一个纯粹美学的艺术作品的直观是在严格排除任何智慧的存在性表态和任何感情、意愿的表态的情况下进行的,后一种表态是以前一种表态为前提的。或者说,艺术作品将我们置身于一种纯粹美学的、排除了任何表态的直观之中。存在性的世界显露得越多或被利用得越多,一部艺术作品从自身出发对存在性表态要求得越多(例如,艺术作品甚至作为自然主义的感官假象:摄影的自然真实性),这部作品在美学上便越是不纯。(这也包括各种各样的“倾向”。)自然的精神态度、现时生活的精神态度完全是“存在性的”。我们将那些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事物、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在科学中所谈的那些事物看作是现实,而感情行为和意愿行为则建立在这些对存在的看上:喜悦——此物在,悲哀——彼物不在,愿望——那物应当在,如此等等(它们等同于情感的存在性表态):这是与纯粹美学直观以及与此相应的感觉状况所具有那种精神态度相对立的一极。但这同样也是与纯粹现象学的精神态度相对立的一极,在现象学的精神态度中,所有哲学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因为现象学的方法也要求严格地排除所有存在性的执态。首先是在认识批判之中排除所有存在性的执态。①(①原注:我在这里略去了与此相平行的各个领域,即对“实践理性”、“美学理性”,以及整个“评价理性”的哲学批判不谈。) 一旦认识的斯芬克斯提出它的问题,一旦我们看到了认识可能性的深邃问题,这些认识仅仅在主观体验中得以进行并且可以说是把握了自在存在的客观性,我们对所有已有的认识以及对所有已有的存在——对所有的科学和所有被宣称的 现实——的态度便会彻底改变。这一切都是可疑的,都是难以理解的,都是莫名其妙的!要解这个谜,只有站在这个谜的基地上,把一切认识都看作是可疑的并且不接受任何已有的存在。这样,所有的科学、所有的现实(也包括本身自我的现实)都成了“现象”。剩下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在纯粹的直观中(在纯粹直观的分析和抽象中)阐明内在于现象之中的意义;即阐明认识本身以及对象本身根据其内在本质所指的是什么,同时,我们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超越出纯粹

胡塞尔现象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胡塞尔现象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邓小红刘志忠 教育学术月刊2008.6 EDUCATIONRESEARCHMONTHLY 摘要:在简要分析作为哲学的现象学和作为方法的现象学后,文章指出现象学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方 法论和本体论两个层面。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教育影响 作者简介:邓小红,男,江西省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级教师(江西南昌330046);刘志忠,男,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福建厦门361005)。 一、关于胡塞尔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具有特定内涵,但胡塞尔自己本人对其现象学的描述却多种多样,散见于他的许多著作中:“ 现象学标志着一门科学,一种诸科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但现象学同时并且首先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特殊的哲学思维态度和特殊的哲学方法。”……但是无论如 何,胡塞尔现象学所展示的关于“ 本质科学”的主旨和追求“作为科学哲学”的理想始终是非常明确的。 (一)本质直观 本质直观的方法可以说是唯一一种贯穿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它的提出伴随着胡塞尔对近代哲学传统的 突破,特别是对近代哲学关于“ 直观只能将个体之物作为自己的对象,而观念之物或一般之物要通过抽象才能被我们所获得”这样一种看法的突破。所以,在胡塞尔看来,直观可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个体直观和观念直观。 直到《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为止,胡塞尔仍然认为,本质直观必须以一个或几个经验、一个或几个个体直观为基础。然而到1927年夏所做的“ 现象学的心理学”的讲座中,胡塞尔引入了“变更”这个概念,“ 变更”被看作是“通过想象来摆脱事实之物的关键步骤”。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本质直观理论,即“本质直观的变更法”。在胡塞尔现象学中,本质直观和个体直观 是相互联系的,本质直观要以个体直观作为“奠基”。 本质直观和个体直观在联系之外,还有两个不同之 处:第一,感知和想象的差异在本质直观中不起作用。 在个体直观中,感知和想象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前者是对一个对象的原本性把握,后者是对一个对象的影像性把握;感知和想象作为第一性和第二性层次一同构成个体直观的总体。而在把握先天对象的过程中,原本与影像的差异不起作用;而从意识活动的角度来看,这也就意味着,感知和想象的差异在本质直观中不起作用。第二,在对本质的把握中,存在设定与存在的不设定也不起作用。也就是 说,本质直观在对本质的把握中,可以将存在“ 搁置”而不去考虑。如果进行本质直观的人对作为基础的个别直观中的对象的存在不感兴趣,而只对通过本质直观而把握到的本质的存在感兴趣,那么本质直观同时也就意味着对 个体对象的存在设定的扬弃,这种状况为“本质还原”。 而本质还原还只是对个体的和经验的存在所进行的“暂时性”排斥,只有先验还原才是对个体的和经验的存在所进行的“恒久性”排斥。 (二)反思 反思是指我们的意识目光不是像我们在日常生活 中所做的那样,直接指向自然世界、 社会世界和人,而是反过来朝向我们意识本身的活动。现象学反思是现象学 还原的一种途径。胡塞尔指出:“ 我们不是去进行那些杂多的、相互交替的意识行为,从而素朴地将那些在其意义中被意指的对象设定并规定为存在着的,或者以这些对象作为假设的开端,由此推出一定的结论,如此等等;而是要进行‘反思’,即使这些意识行为本身和其内在意义内涵成为对象。在对象被直观、被思考、被理论地思维并在某种存在变式中被设定为现实的同时,我们不应按照它们在那些意向中所显现或生效的那样将它们设定为现实,恰恰相反,那些非对象性行为才应成为我们所要把握,所要理论设定的客体,我们应当在新的直观行为和思维行为中去考察它们,分析、描述它们的本质,使它们成为一种经验思维或观念直观思维的对象。”所以说,只有通过反思,我们才能直观到事实的源泉与现象的本质。 (三)“ 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的思想是胡塞尔后期的主要思想。虽然胡塞尔本人并没有给予“生活世界”以明确的界定,但我们从他的思想中可以了解和体味“生活世界”的内涵,其中人文精神应是其原初之意。 胡塞尔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精华。他提出的“生活世界”,正是为摆脱科学和哲学对人本身及世界的遮蔽而进行的尝试,追问前科学的世界有助于人本身的发展和有助于揭示人的本性的存在。这样做,正是对任何独断论的拒绝和维护主体性原则的表达。“生活世界”所具有 22

什么是现象学

什么是现象学 什么是现象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问,这里关键是对“现象”的理解。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事物本身”。“现象”的本意就是显现出来的东西,“事物本身”在传统哲学中一般理解为隐藏在现象背后或深处的本体或本质。而现象学所理解的现象就是事物本身。“显现”不仅是对感官,而且也是对一时的显现,感官只能认识事物的外表或某一侧面,一是缺能认识事物本身或本质。此外,意识的活动与事物的显现不再处于主客观的两极。“显现”本身已经是通过意识活动在意识之中的显现了,因此是意识的自我显现。因此现象学就是对意识的研究,并且通过意识的自我显现解释事物本身。不能用简单的主观或客观论来宰制现象学。他有“万物皆备于我”的极端主观唯心,也有“无物即无我”的镜像主观唯心。庞蒂说的好:现象学的收获莫过于把极端的主观主义和极端的客观注意在关于世界和合 理性的概念中结合起来。在中国,有人这样看现象学:1. 在中国哲学家,现象学几乎被视试金石。凡自以为有哲学修养的人,必须就现象学知识做一个表态。凡是能够对现象学说三道四的人,即使不说明他是有哲学修养的人,至少也说明他是开放的、新一代的哲学研究者。2.究竟什么是现象学?你去问哲学界的人,人们会告诉你多种答案,比如:现

象学由胡塞尔创立。现象学的精神就是“面向事实本身”(也译为“面向事情本身”、“面向实事本身”、“面对事实本身”、“面对事本身”、“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的方法就是本质还原、本质直观……由此,究竟什么是现象学,还是没有答案。3.现象学究竟是否由胡塞尔创立,看起来确定无疑,但在胡塞尔之前,早已经出现现象学的理论与实践。这样看来,现象学是否由胡塞尔创立,也难说。4.其实,所谓现象学,就是哲学。现象学是哲学的别名。既然现象学就是哲学,为何在哲学之外,另立新概念?原因在于:哲学这个词语虽然遗传下来,但哲学精神早已经被人丢失、遗忘、遗弃。“现象学”新概念抬头,不过是以新概念的名义对哲学精神的召唤和提示。所谓“现象学哲学”,其实是“新哲学”或“元哲学”。5.现象学,就是诚实的哲学。所谓现象学精神,就是哲学精神;所谓现象学方法,就是哲学方法。 6.如果说有所谓的“现象学精神”或“现象学方法”,那么,现象学精神或现象学方法可以归拢为三点:第一,批判主义。对任何独断论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在未经确证以前,一律悬疑。第二,反思主义。思考人的意义,把“人”视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把“人的问题”视为思考的中心议题,比如:人如何幸福?人如何正义?自我与他人构成什么关系?第三,本质主义。不迷恋不相信事物的表象,追寻表象背后的本质。为了寻找本质,需要经常返回事物、词语

美学--论胡塞尔现象学美学

论胡塞尔现象学美学的基础 ——意向性理论 哲学1301 20130238 田云 摘要:胡塞尔作为20世纪现象学派的创始人,现象学的思想贯穿在他整个思想体系当中,他的美学思想就深受现象学的思想内涵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现象学意向性理论。意向性理论的研究改变了人的思维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了美学的研究方法。要研究美学离不开我们对现象学的意识性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现象学,现象学美学,意向性理论 一、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内涵 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基础,胡塞尔是以意向性理论为基础来构建他的哲学体系,因此他的美学思想也就是建立在这种意向性的理论之上的。胡塞尔对意向性问题的探讨是从表达入手的。表达是其意向性理论的基础。在他看来表达是意义的记号,表达的物质外壳是字符或语音,表达的内容是意义。表达的意义是我们通过一些特定的行为把现实当中的物质赋予特定的含义。但是在另外的一个方面,当我们看一行字或听一句话的时候,我们又把意义在意识中再现出来。这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赋予一个东西特定的含义再在一定的时间通过一定的行为在有需要的时候在拿出来用。因此离开了人的意义意向的行为,任何记号都不可能成为有意义的语言。胡塞尔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意向行为与记号的关系:假如我们走到一个清真寺去,我们不懂阿拉伯文字,我们看到墙上用阿拉伯文字雕刻的可兰经的经文,我们可能会把它们当成装饰性的图案。胡塞尔写道:例如让我们设想,某些圆圈和半圆的曲线条最初给我们一种纯粹的美的感觉,后来我们突然想到它们可能是字符或文字的记号。其差别存在于什么地方呢?○1其差别显然在于我们的意向行为不同。开始时我们没有把这些线条与意义联结在一起,所以我们把它们当作引起美感的图案,后来我们想到这些线条表示意义,于是我们就把它们当作文字了。 除了表达这个基础的研究之外,胡塞尔还重视对表达意向性活动的不同阶段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意向行为,意义和对象。“每个表达不仅意味着什么,

概述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的思路_百度

概述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的思路 现象学由德国犹太裔哲学家胡塞尔创立,它最重要的贡献是揭示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思考方法的可能,或一个看待哲学问题的更原初的视野。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23岁时在维也纳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并从事过短期的数学方面的工作。1884年至1886年,他在维也纳听到了F. 布伦塔诺(Brentano, 1838-1911)的课,后者关于?意向性?的讲述使得他的思路大开,从此决定献身于哲学事业。1891年他发表了《算术哲学》一书,对数学和逻辑的基础从意识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它的?心理主义?倾向受到了现代数理逻辑的创始人弗雷格的批评。1900年至1901年,胡塞尔发表了两卷本的《逻辑研究》,对逻辑研究中的心理主义、包括他自己的一些过去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清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用?意向性?这个居于主体和(感觉经验)对象之间的更本源的思路来理解?意义?的纯构成,并以此为基点,论述了现象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方法。此书标志着二十世纪现象学运动的开始。 1901年,胡塞尔到哥廷根大学任教。其后,他经历了某种思想危机,最后以1913年发表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以下行文中简称《观念1》)一书作结,完成了从?描述现象学?到?先验现象学?的过渡。这之后,他对于意向性构成的思想又有更丰富的论述。1916年,胡塞尔受聘于弗莱堡大学,接替新康德主义者李凯尔特的教席,并与海德格尔相识。1928年,发表了《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讲座》(海德格尔编辑)。1929年出版了《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他更多地关注?主体间性?问题,而且提出了?生活世界?的学说,撰写了《笛卡尔的沉思》和《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由于纳粹对于犹太人的迫害,胡塞尔晚景凄凉,1938年去世时弗莱堡大学哲学系只有一人参加他的葬礼。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思路。 胡塞尔认为哲学从一开始就想要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但不幸的是,一直到他那时为止,

胡塞尔

胡塞尔 胡塞尔哲学思想的发展可分为3个时期: 前现象学时期(1900年以前)、 现象学前期(1901~1913) 现象学后期(1913年以后)。 前两个时期主要是批评19世纪各种经验论的心理主义,发展布伦塔诺的意识意向性学说,建立了从个人特殊经验向经验的本质结构还原的“描述现象学”。他提出了一套描述现象学方法,即通过直接、细微的内省分析,以澄清含混的经验,从而获得各种不同的具体经验间的不变部分,即“现象”或“现象本质”。这一方法又被称作本质还原法。胡塞尔倡导的早期现象学运动,主张在各人文学科内运用现象描述或本质还原法,从中获取较直接、较真确的知识。 意向性: 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意识本身,尤其是意向性活动或意向关系。意向关系既包括意向作用,又包括意向对象。 他认为,意向对象不是客观实体,意向作用也不是经验性活动,它们分别是聚结于意向关系体内的特定方面。他主要研究对象在意识中的显现方式,即对象的“透视性形变”、显现时的清晰度,以及意向关系体的统一化作用。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最终演变为更彻底的主观先验唯心主义。目标是使现象学还原深化为“纯粹意识”或“纯自我”,以便使知识的“客观性”或确定性

建立在纯主观性的基础上。经过这一还原,一切经验性内容都将被排除,只留下“纯粹意识”或“先验意识”,包括所谓先验自我、意向作用和意向对象。他认为,先验自我是意识和意向结构的最深核心,同时也是推动心理活动和引发知识结构的总根源。 意向性本来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术语,胡塞尔的老师布伦塔诺借用它来区分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认为心理现象乃是“通过意向的方式把对象包于自身之中”。胡塞尔据此认为,意识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总是“对某物的意识”,即必然是指向某种对象的。不过他并不认为一切意识行为都是意向性的,比如某些情感行为就不直接指向对象,但他强调,一切非对象性的意识都是以对象性的意识行为为基础的,因此,意向性也就成了意识活动的根本特征。 与他的整个现象学思想一样,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他最初对于意向性的分析是从表达活动入手的。在他看来,表达就是有意义的记号,表达的外壳是字符或语言,表达的内容则是意义,此意义是我们通过赋予意义的行为加到表达的物质外壳上去的。因此,与表达活动相伴随的意识行为就包含三个环节:意向行为、意向内容(意义)、对象。胡塞尔说“每个表达不仅意味着什么,而且涉及到某种东西;它不仅有意义,而且与某个对象发生关系”。或者说,“表达通过意义指示对象”,此对象既可以是实在之物,也可以是观念对象或想象之物。对于胡塞尔来说,这里的关键在于区分表达的意义和对象。在他看来

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主义批判

2009年5月第33卷第3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May2009 Vol.33No.3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主义批判 任 军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宁夏银川 750002) 摘 要:自然主义批判始终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自然主义不仅在逻辑上是背谬的,同时它也是自然态度的极端化,并对生活世界本体论进行了颠倒,因此,胡塞尔现象学对自然主义的悬搁 的目的在于回返到生活世界之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超越论的悬搁,以进入超越论主体性的领域。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自然主义批判 中图分类号:B51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09)03-0014-06 胡塞尔一生都在为完成通往超越论现象学之路而努力,而这种努力同时可以视为他对自然主义进行批判的历程。至迟从1911年发表的《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开始,胡塞尔就坚信“对自然主义哲学进行彻底的批判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这是因为“自然主义从一开始便极为果断地遵循着对哲学进行严格科学改造的观念,自然主义甚至始终相信,它已经用其早期的和现代的形式实现了这个观念”。[1]6-7胡塞尔毕生致力于建立一门真正的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2]359但他认为这种科学在现象学之前“尚未开始”。[1]2而在1935年题为《欧洲人危机中的哲学》的维也纳讲演中,胡塞尔指出欧洲危机的原因“并不是由于理性主义的本质本身,而仅仅在于将它肤浅化,在于它陷入‘自然主义’和‘客体主义’”。[3]404此时,胡塞尔将自然主义与客体主义看作是导致欧洲科学危机、哲学危机、理性危机和主体性危机的根源。由此可见,对自然主义进行批判始终是胡塞尔现象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分析和讨论胡塞尔的自然主义批判思想有助于我们清晰地理解和把握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 一、自然主义的逻辑背谬 胡塞尔认为,自然主义之所以不能像现象学一样担当严格科学之大任的理由在于:自然主义“本身带有那种为所有确切意义上的怀疑理论所特有的背谬”,这种“不公开的”背谬就是“唯一理性的事情就是否认理性———无论是理论理性,还是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1]9-10自然主义之所以会出现背谬,在于“所有经验科学的方法最终都恰恰会回归到经验之上”。[1]15胡塞尔对自然主义的这种“背谬”的批判首先是以对经验主义的批判为基础的。 在《逻辑研究》第一卷中,胡塞尔已经完成了对经验主义的批判。经验主义之所以是有缺陷的,是因为它的意义性标准没有同这个标准自身所规定的条件相一致。在“关于经验主义的几个原则性缺陷”一节中,极端经验主义被胡塞尔视为同极端怀疑主义同样“背谬”。怀疑主义的确切概念是与经验主义相符合的,无论这种经验主义是极端的还是温和的。[4]9经验主义的逻辑基础是单称经验判断,但它却通过归纳来间接证明经验原则和普遍规则。而胡塞尔的问题是:如何能够保证这些推论的真理性?什么原则能够保证这种归纳并支配这种间接推论?经验主义者诉诸休谟意义上的心理学规律,并将判断的有效性同其心理学意义上的起源混淆起来,将朝向实事本身和以间接经验来获得的知识的有效性混淆起来,并由此成为心理主义的一种。但是,经验主义“忽略了这一点:如果根本就没有一种对间接 收稿日期:2009-01-20 基金项目:浙江省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课题(NM05Z X01) 作者简介:任军(1970~),男,宁夏固原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

胡塞尔现象学

一、胡塞尔现象学的性质 1.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康复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人们便力求探讨认识论上的真理、绝对真理,尽量排除“意见”(doxa)。这种精神铸造了欧氏几何等一大批学术理论成果,开创了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我们只要把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和中国古代同样的“勾股定理”比较一下,就可见出理性原理和实用(测量)规则的区别。正如罗斑所言:“东方的科学在它存在过的这许多世纪之中,甚而至于和希腊科学接触之后,都从来没有超出实用的目标,或对细微末节的好奇心,以提高到纯粹的思辨和决定原理的阶段”,而希腊人则“并不是直接着眼于行动,而是寻求基于理性的解释;是在这种解释,和在思辨之中,他们才间接地发现了行动的秘密”[2]。超越事实和自然物,自由地思考,认识自己并为自己作论证,这被古代希腊人视为最崇高的事业,最理想的精神生活。 然而,近代科学理性的兴起,逻辑和实验方法的完善化,使西方理性精神朝可操作的事实世界片面发展了。知识的异化掉转头来和自然物、人造物一起反对人自身,理性、科学从理想的生活方式跌落为技术,甚至沦为杀人的手段(如两次世界大战所表明的);真正合乎人性的生活则失去了纯正理性的指导,陷入了非理性和疯狂。西方的理性病了,而这也意味着西方的人性病了。 要治疗这种世纪病,单靠“让人间充满爱”这类软弱无力的呼吁是远远不够的。西方人有理性主义的传统,相信事物本身的规律和有说服力的逻辑,只有对理性本身进行治疗,才能给西方文化提供真正有效的免疫力,在可靠的人性基础上重建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但另一方面,对理性的治疗也不是要抛弃一切现代科技理性的成就,而是要对之进行“反思”和回溯,看看它是从哪里走到现在的片面化境地来的,并找出它最初之所以可能的根据。那个原始根据本身是健全的、合理的,只是被现代科学理性给遗忘了。现代自然科学自以为是自足的,绝对的,可以凭自己决定一切、规范一切,却没有意识到它自己首先是被规范的,是由独断的假定所支配的(如假定客观对象的绝对存在)。它从不对自己的前提和基础进行反思,却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和衡量哲学,甚至认为自己就是第一哲学。 十九世纪以来,西方人开始感到这种科学主义的苍白和虚假,它远离人性和真正的生活。在艺术领域,印象派反对科学的透视法,强调色彩、感觉,主张“用自己的眼睛看”(莫奈);在文学中,意识流小说和心理现实主义兴起,也是为了用这种方式表现真正的、人性的真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