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气候变暖对华北冬小麦种植界限及生育期的影响_李祎君

气候变暖对华北冬小麦种植界限及生育期的影响_李祎君

气候变暖对华北冬小麦种植界限及生育期的影响_李祎君
气候变暖对华北冬小麦种植界限及生育期的影响_李祎君

麦类作物学报 2013,33(2):382-388

Journal of Triticeae Crops

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5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1.1359.S.20121225.1737.014.html

气候变暖对华北冬小麦种植界限及生育期的影响

李祎君1,梁宏2,王培娟2

(1.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摘 要:为了揭示冬小麦的物候变化态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以气温的空间变化替代其时间变化,分析了不同升温幅度对华北冬小麦生育期,尤其是对升温较为明显的秋冬季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

着气候变暖,冬小麦冬前生育期呈推迟趋势,而越冬之后各生育期呈提早趋势,越冬期缩短。当气温升高1℃

时,冬小麦播种时间将推迟4d左右,越冬开始时间由11月底推迟到12月中旬,返青时间由3月初提前到2

月中旬,越冬开始至返青的间隔时间将缩短40d左右;当气温升高1.5℃时,播种时间将推迟10d左右,越冬

时间将由11月底推迟到12月底,个别暖冬年份将推迟至第二年1月初,返青时间提前至2月上中旬,越冬开

始至返青的间隔时间将缩短50d左右;若气温继续上升,越冬开始至返青的间隔时间可能仍会持续地缩短,但缩短的幅度将可能减小。

关键词:冬小麦;气候变暖;种植界限;生育期

中图分类号:S512.1;S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41(2013)02-0382-07

Effects of Climate Warming on the Planting Boundary

and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Winter Wheat

LI Yi-jun1,LIANG Hong2,WANG Pei-juan2

(1.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81,China;

2.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Base on climate warming,the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of North China becomes warmer andwarmer,at the same time,the main producing areas for winter wheat is changing.Research on theimpact of climate warming of North China on winter wheat growth is realistic significance.Tempera-ture changes in future had been varied by variations of latitude,the effect of different amplitude in ele-vated temperature on winter wheat growth were analyzed.In the study,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winter wheat sowing time and average temperature was observed that as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d by 1℃,the sowing date would be delayed for about 4days,as the temperatures increased by1.5℃,sowing time would be delayed for about 10days.With climate warming,the duration of over-winter time of winter wheat would be shortened:when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by 1℃,the overwin-ter time changed from November to late December,while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d by 1.5℃,the o-verwinter time would be delayed to the end of November to January of the next year.As temperaturesincreased,the time of turning green had been found in ahead of schedule,when temperature increasedby 1℃,the duration of winter wheat during winter time would be shortened to 40days;when temper-ature increased by 1.5℃,the duration of winter time would be shortened to 50days.If the air tem-peratures continued to rise,wintering time might still continue to be shortened,and the shortening of

* 收稿日期:2012-09-24 修回日期:2012-10-1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0CB951304);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0Y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01170)。

作者简介:李祎君(1980-),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气象和气候变化研究。E-mail:liyj@cams.cma.gov.cn

amplitude would be reduced.

Key words:Winter wheat;Climate warming;Developmental stage;Planting boundary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近5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增加0.22℃/10年,高于全球或北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度。据预测,与1961-1990年的30年平均气温相比,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将可能增加1.3~2.1℃,2030年可能增加1.5~2.8℃,2050年可能升高2.3~3.3℃,2100年可能升高3.9~6.0℃,2020年最大增温区域在华北、西北和东北的北部。气温如此强烈的升高,将会极大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将改变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和布局[1]。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年平均气温明显升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1-4月显著增温,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生长季降水量减少,且夏季和冬春季日照时数减少,使得光照变差。空间上,华北地区南北温差呈减小趋势,而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则相反。总的来说,近20年华北地区作物生长季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干旱化日趋严重。冬季温度的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影响较大,冬季温度升高会造成冬小麦冬前旺长和生育进程提前。试验调查表明,暖冬年份冬前温度偏高,越冬时间推迟,麦苗生长旺盛,至越冬时生长量较大,群体茎蘖数偏多,生育进程提前。一般播种越早,密度越大,在基肥中氮肥越多的地块,春性品种表现越突出[2];冬小麦旺长和生育进程提前使得入冬后作物的抗寒性、抗病力大大下降,更容易遭受冻害。同时,冬季温度偏高,致使病虫安全越冬,病源、虫源较多,使得春后病虫害发生时间提前且较为严重。凡冬前旺长严重的地块,纹枯病、白粉病发生率都较高。华北地区是我国冬小麦的主产区之一,种植面积占全国冬小麦种植面积53%左右,产量占全国总产6成以上。在气候变暖,特别是不同升温(1℃/1.5℃)情境下,该区域冬小麦生长发育受影响程度及物候演变趋势关系到未来我国夏粮安全。为了能够清楚、定量化地掌握华北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可能情况,本研究以近20年该区域冬小麦生育期实际观测资料为依据,探讨了冬小麦不同生长时段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以揭示冬小麦的物候变化态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同时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的影响、调整区域农业等人工管理生态

系统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研究区域位于华北冬小麦主要种植区,主要包括京津冀地区和河南、山东、山西等6个省市。该地区处于北半球中纬度气候脆弱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大部地区气温上升,其中华北地区呈暖干化趋势。从近50年的气温变化来看,华北地区最低温度显著升高,特别是近20年来,平均最低温度以每10年约0.5℃的速度上升(图1),进入2000年之后出现多个暖冬,冬季增温明显,纬度越往北增温的趋势越明显。从降水来看,该区域近50年来变化不显著,在每年600mm上下波动,近10年波动幅度略有增加(图1)

图1 华北地区近50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

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

Fig.1 Variations of average air temperature,maximumand minimum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during the last 50years in North China

·

·

第2期 李祎君等:气候变暖对华北冬小麦种植界限及生育期的影响

在研究区域内按照温度的纬度分布特征选取了三个冬小麦站点:保定(38.51°N,115.31°E)、济南(36.36°N,117.03°E)和郑州(34.43°N,113.39°E)(图2),三个站点均有灌溉条件,因而可以认为冬小麦生长不受水分条件的制约(降水的影响可以忽略),热量条件是造成站点间冬小麦生育期早晚差异的主要原因。从近10年三个站点的年平均气温变化来看(图3),保定站与济南站的温差基本稳定在1.0℃左右,而保定站与郑州站的温差约为1.5℃。以气温的空间变化代替其时间变化,即三个站点因纬度由高到低产生的温差可被看作某一站点随气候变暖而产生的增温。本研究将保定站气温作为基准,称为A情景;保定站随气候变暖增温1.0℃称为A1情景(济南站气温);保定站增温1.5℃称为A2情景(郑州站气温)。据此,即可实现以华北冬小麦近20年实际观测资料为依据,探讨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种植北界及未来不同增温情景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避免采用模式模拟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小麦的生长发育状况,因而更具可靠性。本研究所用气象资料来自华北6省区1961-2010年200多个气象站的逐日数据;生育期资料为保定、济南、郑州农业气象观测站1992-2010年冬小麦的实际观测资料,观测的生育期包括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抽穗、乳熟和成熟,基本涵盖了冬小麦整个生育期的主要发育阶段。本研究选取处于秋冬和初春季节冬小麦的主要生育期进行分析,这些生育期所处时段对气候变暖较为敏感,相对而言气温升高对其影响也较大。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候变暖对华北冬小麦种植北界的影响冬小麦种植区域受气候、品种越冬性和栽培技术等因素的限制而具有一定的边界,因而冬小麦种植的北界不仅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同时还与生产条件及品种特性有关[3]。一般而言,冬小麦种植北界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温度、水分和积雪条件,气候变暖特别是冬季变暖为冬麦北移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我国学术界目前普遍认为,年绝对最低气温-22~-24℃,最冷月月平均最低气温-12℃,为冬小麦种植的北界[4]。据此定义,将1961-2010年50年按照年代划分,每10年为一个年代来探讨冬小麦种植北界的变化情况。受最冷月平均气

温与年最低气温两个因子的制约,冬小麦的种植北界随着气候变暖而变化,既有连续性又有局地性(图4)。20世纪60年代,冬小麦种植区大体上包括河北、山西大部、河南、山东全省,种植北界位于华北北部;20世纪70年代前期,由于灌溉条件进一步改善又连续遇上暖冬,冬小麦种植北界在山西大幅度向北推进,除了五台山和吕梁山北段管涔山区外,山西全省基本均有冬小麦种植。但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北方连续遭受严重冻害,冬小麦北界地区死苗相当严重,有的甚至绝收。因而,20世纪80年代河北冬小麦种植北界较20世纪70年代有所后退,张家口和承德两地区仅有部分冬小麦种植;20世纪90年代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气温升高明显,

冬小

图2 观测站点的地理位置

Fig.2 Geographical locations of sites used in this stud

图3 济南、保定和郑州站近10年年平均温度的变化

Fig.3 Variation of average temperature at Jinan,Baodingand Zhengzhou during the last 10years

·

·麦 类 作 物 学 报 第33卷

图4 华北地区冬小麦种植北界的变化

Fig.4 Variation of the Northern boundary for winter wheat planting in North China

麦种植北界向北扩展了50~100km,且从海拔1 800~1 900m向2 000~2 100〗m扩展,种植面积扩大了10%~20%,仅在河北北部边缘以及海拔高度2 000m以上的北部山区未有种植;2000年之后,随着气温进一步升高,冬小麦种植北界继续向北推进,但在华北北部的偏北地区大部受传统种植方式影响,大面积的冬小麦种植仍较少。

2.2 气候变暖对华北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2.2.1 对播种期的影响

冬小麦的播种时间与平均温度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且这种相关性在纬度偏北的保定站更为显著,热量条件对纬度偏北站点的限制作用大于纬度偏南的站点,与实际情况相符。近20年保定、济南和郑州站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的年份分别占79%、78%和69%,三个站点冬小麦播期均呈明显的推迟趋势。一般而言,冬小麦播期较常年提前7~10d,冬前热量充沛,会使冬小麦由壮苗转变为旺长苗;若秋季热量增加,而冬小麦播期不变,在越冬之前冬小麦易形成旺长麦苗,对其安全越冬极为不利。华北地区入冬前后剧烈强降温和冬末春初的强烈冻融,易造成冬前旺长麦苗遭受严重冻害,影响来年生长。因而,随着气候变暖,尽管冬小麦播种还受到前茬作物成熟腾茬和人为因素等的影响,但为趋利避害,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是必然趋势。适当晚播是适应当前气候变暖,尤其是冬季热量资源增加的有效措施之一。2.2.2 对越冬期的影响

华北冬小麦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0℃以下时,冬小麦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冬前是冬小麦出叶、生根、增蘖的重要时期。冬小麦单位面积穗数主要取决于冬前发苗程度,冬前温度偏高,有利于促进早发,提高冬前总苗数和单株分蘖数[9]。但冬季气温升高,也会导致越冬期缩短,不利于冬小麦的春化,还会因高温增加水分的无效消耗及病虫的危害程度,使冬小麦生长后期的水分胁迫

·

·

第2期 李祎君等:气候变暖对华北冬小麦种植界限及生育期的影响

图5 1993-2010年冬小麦越冬时间变化Fig.5 Variation of overwintering time of winter

wheat at Zhengzhou,Jinan and Baoding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93to 2010

及管理难度加大[1]。从近20年来冬小麦越冬时间变化来看(图5),冬小麦开始越冬时间的早晚与平均温度关系并不显著,但随着冬季气温升高,冬小麦越冬时间有推迟的趋势,这种推迟趋势随着纬度的增高而更加显著。另外,越冬期气温的升高对冬小麦春化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既而对种植的品种(冬性强弱)也产生重要影响。2.2.3 对返青时间的影响

日平均气温稳定回升至2~3℃时,麦苗开始返青;4~6℃为返青适宜温度。由于气温的升高,冬小麦播种、越冬开始时间大多呈推后趋势,从返青开始,各生育期提前趋势较为明显。总体来看,随着气候变暖,冬小麦全生育期呈缩短趋势,本世纪的前5年间生育期较上世纪80、90年代缩短5d左右。从近20年冬小麦返青时间来看,保定、济南站冬小麦返青时间提前的年份均占71%,返青期呈明显的提前趋势;郑州站冬小麦返青时间提早的年份约占56%,也呈提前趋势。与另两个站点相比,近20年保定冬小麦不论是播种、越冬开始,还是返青,时间变幅均较小,呈稳步推迟或提前的变化趋势,可能与其纬度较为偏北有关。2.2.4 对生育期间隔日数的影响

张谋草等[11]指出,随着气候变暖,每10年播种至越冬开始期间隔日数缩短2.4d,越冬开始至返青间隔日数缩短了6.8d。在本研究中,三个站点近20年越冬开始至返青的间隔日数变化并不显著,但呈缩短趋势(图6),纬度越偏南,越冬开始至返青的间隔时间越短,反之亦然。有研究表明,受气候变暖影响冬小麦播种期推迟,返青及返青后各生育期(乳熟期除外)普遍提前;越冬期缩短和全生育期显著缩短[12]。从三个站点冬小麦播种、越冬、返青等生育期变化来看,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结论基本一致。

2.3 增温幅度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2.3.1 冬小麦播种时间的变化

从三个不同温度情景来看,A情景播期最早,A2最晚,随着气温的升高,冬小麦播种时间是逐渐推迟的(表1)。当气温升高1℃(A→A1),播种时间约推迟4d,当气温升高1.5℃(A→A2),播种时间约推迟10d;随着气温升高,冬小麦播种时间并不是等时间长度的推迟,而是播期推迟时间随之逐渐增长。随着气候变暖,特别是秋季气温升高,可利用热量资源增加,冬小麦播期推迟后在入冬之前热量条件仍能满足形成壮苗的温度要求,但这种推迟趋势将会导致冬小麦冬前生长期极大缩短,对后期产量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图6 冬小麦越冬开始至返青间隔日数的变化

Fig.6 Variation of interval days from overwintering to turninggreen for winter wheat at Zhengzhou,Baoding

and Jinan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92to 2007

表1 不同增温情景下冬小麦播种、越冬、

返青、越冬开始至返青间隔时间

Table 1 Interval days between sowing,overwintering,turn greening time on different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气候情景A A1A2

播种10月5日10月9日10月15日

越冬11月26日12月12日12月25日

返青3月8日2月16日2月14日越冬开始至

返青间隔时间102d67d53d

·

·麦 类 作 物 学 报 第33卷

2.3.2 冬小麦越冬时间的变化

从三个不同温度情景来看,A情景越冬开始最早,A2最晚,当气候变暖之后,冬小麦的越冬开始时间将推迟,且随着气温升高,推迟天数增加。当气温增加1℃(A→A1)时,冬小麦越冬开始时间由11月底推迟到12月中旬;当气温升高1.5℃时(A→A2),越冬开始时间将由11月底推迟到12月底,个别暖冬年份还将推迟至第二年1月初。越冬期推迟对冬前冬小麦增加分蘖及壮苗越冬较为有利,也使得冬前生长期有所延长。2.3.3 冬小麦返青时间的变化

从三个不同温度情景来看,A情景返青时间最晚,A2最早。随着气温升高,冬小麦返青时间呈现提前的趋势。当气温增加1℃(A→A1)时,冬小麦返青时间由3月初提前到2月中旬;当气温升高1.5℃时(A→A2),返青时间提前到2月上中旬。与其他两个生育期相比较,冬小麦返青时间与平均气温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这也可以解释气候变暖,特别是初春季回温迅速使得冬小麦的返青时间提前,整个越冬期大大缩短的原因。但春季增温幅度没有秋冬季节显著,返青时间的变化幅度也相对较小。

2.3.4 冬小麦生育期间隔时间的变化

由上述结果可知,温度升高,冬小麦生育期冬前推后,越冬后提前,全生育期天数缩短,在其他类似的研究中也得到相似的变化规律。钱锦霞和溪玉香[13]指出,山西省冬小麦播种期总体上呈推后趋势,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气温的升高更为明显,播种日期大约推迟7d左右;越冬期中部地区有所推后,南部地区相对比较稳定;返青日期提前,尤其中部地区较明显,提前约10d。在本研究中,随着气温持续升高,越冬开始至返青期间隔时间有明显的缩短趋势,且缩短的幅度随着气温的升高逐渐减小:当气温升高1.0℃(A→A1)时,冬小麦的越冬开始至返青期间隔时间缩短40d左右;当气温升高1.5℃(A→A2)时,间隔时间缩短50d左右;若气温继续上升,越冬开始至返青期间隔时间可能仍会持续地缩短,但缩短的幅度将可能逐渐减小。

3 讨论

3.1 农事活动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给冬麦北移研究带来困难

随着气候变迁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冬麦的种植北界一直是变化的,持续不断地向北推进,在其他相关研究中[5-8]也得到与本研究一致的结论。但上述研究均未提及人为因素在冬麦北移过程中所占的影响份额,给出的是气候与人为活动共同影响的一个综合结果。近年来对冬麦北移研究较少,且对气候变暖的认知越来越为大众所认同,吸取气候变暖以来多次冬小麦越界种植失败的经验教训之后,人们不再盲目地安排生产活动。因而,2000年之后为了规避气候风险,冬小麦种植北界几乎没有较大的变化。

农事活动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人为干扰之后,气候变暖对其的影响在一定程度被削弱甚至没有,而且人为因素又是处于一个没有固定模式的变化中,给气候变暖研究带来较大的难度。如何将气候变暖中人为因素提取出来,仅关注气候的影响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其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随着此类研究的深入,将人为因素作用剔除,或者精确给出气候变暖对冬麦北移定量影响的需求也变得愈来愈迫切。

3.2 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的不确定性

随着气候变暖,本研究得出冬小麦冬前生育期存在普遍推迟的趋势,而春季生育期则呈提前的趋势,导致整个冬季停长时间大大缩短。也有一些研究[10]表明,西北地区冬小麦冬前生长期变化不明显,仅冬前分蘖期显著缩短,导致冬前和返青时分蘖显著减少;而春季各生育期间隔日数没有明显缩短的趋势[12]。还有研究[9]指出,西北地区冬小麦播种期呈现逐年推迟的趋势,冬、春季增温导致冬小麦春季生育期普遍提前,其中返青期以每年0.57d的线性趋势提前,冬小麦全生育期以每年0.91d的线性趋势缩短,越冬期以每年0.85d趋势缩短,但冬小麦越冬开始时间没有明显变化。由此可见,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不同区域如西北和华北,虽然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但冬小麦生育期对气候变暖却表现出不同的响应。

赵苗稳等[14]研究指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西部旱地冬小麦越冬开始至返青期间隔时间延长,其余各生育期间隔日数均明显地缩短。上述结论与本研究的结论相反,可能是由于河南西部受干旱影响较为严重,初春热量条件改变对冬小麦返青时间的影响有限,主要仍受水分条件的

·

·

第2期 李祎君等:气候变暖对华北冬小麦种植界限及生育期的影响

制约,因而与本研究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这也从一个方面表明,即使同一区域(华北),受农业基础设施、灌溉等条件的制约,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也存在不确定性。万信等[10]认为,虽然冬小麦生育期缩短,但温度对冬小麦的不同生育期影响并不一致,如播种至开始越冬,期间的积温和平均气温呈减少趋势;开始越冬至返青,期间积温和平均气温却呈增加趋势。由此可见,冬季增温幅度大于秋季,冬小麦冬季生长期虽有缩短,但期间的温度仍维持较高水平,积温反而增加。气候变暖导致冬小麦全生育期缩短,但生育期内的积温呈增加的趋势,热量条件仍十分充足,在本研究中也发现了相似的变化规律。随着气温的进一步升高,只要冬小麦生长发育的水分条件得到满足,其生育期仍可能缩短,最终将达到一个极限值,即使气温再升高,冬小麦生育期也不会相应地继续缩短。此极限值是否存在,其值大小将可能受到冬小麦品种、生产条件、气候背景等因素的制约,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需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讨论。

参考文献:

[1]袁雅萍,蒲金涌.气候变暖对天水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593-17595.[2]董昀,刘成,王映红,等.暖冬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对策[J].作物杂志,2008(4):95-95.

[3]刘德祥,董安祥,邓振镛.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5,21(1):119-125.

[4]郝志新,郑景云,陶向新.气候增暖背景下的冬小麦种植北界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1,20(3):254-261.[5]金善宝.中国小麦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61:870-884.

[6]潘铁夫.吉林省气候变暖与农业生产[J].吉林农业科学,1998(1):86-89.

[7]邹立坤,张建平,姜青珍,等.冬小麦北移种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气象,2001,22(2):53-57.

[8]张强,邓振镛,赵映冬,等.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28(3):1210-1218.

[9]裴洪芹,杜立树,张可欣,等.气候变化对临沂冬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10):2974-2976.

[10]万信,王润元.气候变化对陇东冬小麦生态影响特征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4):80-84.

[11]张谋草,赵满来,红妮,等.气候变化对陇东塬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5):232-235.

[12]毛玉琴.甘肃东部气候变化及冬小麦生长发育响应特征[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6):258-262.

[13]钱锦霞,溪玉香.山西省冬小麦主要发育期特征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1):438-443.

[14]赵苗稳,张国莉,尚晓立.气候变化对豫西旱地冬小麦生育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2):15776-15778.

·

·麦 类 作 物 学 报 第33卷

冬小麦生长周期

冬小麦生长周期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小麦的生长周期 以冬小麦为例(播种时间:9月下旬~10月上旬) 一、 小麦的一生是指从种子萌发到产生新的成熟种子的整个过程,小麦一生的时间长短,受生态条件和栽培条件的影响很大,冬小麦生育期为230~270天。小麦的一生中,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将小麦的一生划分为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挑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十二个生育时期。 1 .播种期:播种的日子。 2.出苗期:全田50%子粒第一片真叶露出胚芽鞘长出地面2厘米时,10月上中旬左右。 3.分蘖期:全田50%植株第一个分蘖伸出叶鞘~2cm时,10月中下旬左右。 4.越冬期:日平均气温降到2℃左右,小麦植株基本停止生长的日期,11月底12月初。 5.返青期:第二年春天,随着气温的回升,小麦开始生长,50%植株年后新长出的叶片(多为冬春交接叶)伸出叶鞘1~2cm,且大田

由暗绿变为青绿色时,2月下~3月上 6.起身期(生物学拔节):麦苗由原来匍匐生长开始向上生长,年后第一叶伸长,叶鞘显着伸长,其第一伸长叶的叶耳与年前最后 一片叶的叶耳距达,基部第一节间微微伸长,三月中旬。 7.拔节期(农艺拔节):小麦的主茎第一节间离地面~2cm,用手指捏小麦基部易碎发响,四月中上旬。 8.挑旗(孕穗期):植株旗叶(最后一片叶)完全伸出(叶耳可见),4月下旬。 9.抽穗:穗子顶端或一侧(不是指芒),由旗叶鞘伸出穗长度的一半时,4月下旬~5月上旬。 10.开花:全田有50%植株第一朵花开放,开花顺序中下→上部→下部,5月上、中旬。 11.灌浆:子粒外形已基本完成,长度达最大值的四分之三,厚度增长甚微,5月中旬开始灌浆。 12.成熟期:①蜡熟期:籽粒大小、颜色接近正常,内部呈蜡状,子粒含水22%,茎生叶基本变干,蜡熟末期子粒干重达最大值,是适宜的收获期。②完熟期:籽粒已具备品种正常大小和颜色,内部变硬,含水率降至20%以下,干物质积累停止,6月上旬。

中国的小麦品种概况及用途

中国的小麦品种概况及用途 陈西鸾 1 小麦品种概况 小麦是我国粮食系统中的重中之重;是营养比较丰富、经济价值较高的商品粮。小麦籽粒含有丰富的淀粉、较多的蛋白质、少量的脂肪,还有多种矿质元素和维生素B。小麦按播种季节分,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小麦品质的好坏,取决于蛋白质的含量与质量。一般,春小麦蛋白质含量高于冬小麦,但春小麦的容重和出粉率低于冬小麦。 硬冬白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优质强筋小麦:面筋数量较高、筋力较强、品质优良具有专门加工用途的小麦。 按照国标,优质小麦分为两类,即优质强筋小麦和优质弱筋小麦。 2 硬冬白麦和强筋小麦的用途 2.1 硬冬白小麦用途 由于国标没有规定内在品质,所以硬冬白小麦期货交割的货物比较杂,既有内在品质较高的品种,也有较低的品种,因此用途不一。在没有强筋小麦期货时,硬冬白小麦期货交割标准的用途比较广。但有了强筋小麦期货后,硬冬白小麦中能够达到强筋小麦标准的,就专门用做面包、饺子、拉面等,这样强筋小麦的大部分就从硬麦中分离出来。从期货交割的标准来说,硬冬白小麦一般稳定时间在8分钟以下(不排除有8分钟以上)。因此,达不到强麦标准的硬麦大部分用做馒头、面条、饺子等。

2.2 优质强筋小麦用途 优质强筋小麦主要用于加工制作面包、拉面和饺子等要求面粉筋力高的食品。其中面包全部用优质强筋小麦,对小麦品质要求最高。为了提高面包粉质量,国内一些专用粉厂还经常在国产优质强筋小麦中添加进口高筋小麦。加工饺子粉,也要优质强筋小麦混配,提高面粉质量,增加食品的口感。另外,对于一些质量较差的小麦,添加优质强筋小麦,改善内部品质,加工馒头和其它面食。如东北地区用优质强筋小麦与春麦搭配,改善春小麦粉的质量。 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与普通小麦标准相比,主要增加了以下指标:小麦粗蛋白、湿面筋、面团稳定时间、降落数值和烘焙评分,这些指标主要是衡量小麦面筋值的含量及质量、小麦蛋白质含量、发酵品质(降落数值)和加工面包食品的质量。

冬小麦施肥技术

冬小麦施肥技术 开春后冬小麦进入返青阶段,接着是分蘖期至拔节期,这两个生育期对于高产冬小麦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春季追肥的重要时期。春季冬小麦的追肥主要是氮肥,年后冬小麦所需的磷钾肥是靠基肥、种肥和土壤库供应的。 冬小麦返青后,立即进入以根、叶、蘖为生长中心的时期,在氮营养吸收规律上,虽然数量要求不是太多,但是当年冬小麦的产量水平对此时期氮营养供应丰富或缺乏的反应却非常敏感,这也叫氮营养临界期,氮营养不足,出现根少,苗小尤其分蘖少,群体不够,难获高产;此时如追氮肥过多,造成叶大、蘖多,群体过大,消耗太多,将来必定穗粒少、粒重轻,还贪青晚熟也难获高产。因此,在正常苗情的情况下,追施氮肥的总量应控制在纯氮为6-8公斤/亩的范围内为宜。 至于何时追肥,追1次还是追2次,这既要看当前苗情,又要瞻前顾后。苗情的主要指标是看群体状态,按群体状态确定追氮肥的次数和数量。所谓瞻前顾后先要考虑年前的基肥施用和苗情长势,如果基肥中已经氮肥过多,造成冬前麦苗过旺,春季就少追氮肥,晚追氮肥,或者因旺苗消耗太多,也要及早施肥,否则小麦后期的穗粒和成熟期都会出问题。反之,晚播小麦、弱苗状态,就要早追肥,促进分蘖,正常苗情下起身期追一次肥,如尿素的施用量15-20公斤/亩就可以,而对于强筋小麦,则要在扬花期加1次追肥,施尿素4-5公斤/亩,增加小麦中蛋白质含量。

1.重施基肥. 2.少施种肥. 3.巧施追肥. 1.重施基肥。一般每667m2施优质有机肥2000kg。根据小麦吸肥规律,高肥水地块每667m2应施尿素4~7 kg或碳酸氢铵23~38 kg、磷酸二铵15~17 kg、氯化钾12~17 kg,也可选用45%复合肥50 kg 或40%小麦专用肥50 kg。中低产肥地块每667 m2应施尿素2~5 kg或碳酸氢铵5~12 kg、磷酸二铵18~22 kg、氯化钾9~12 kg;也可选用45%复合肥或40%小麦专用肥40~50 kg或36%磷酸二氢钾复合肥50 kg。缺锌地块可配施硫酸锌2 kg。 2.少施种肥。施种肥是最经济有效的施肥方法。一般每667 m2施尿素2~3 kg,或过磷酸钙8~10 kg,也可用复合肥10 kg左右。微肥可作基肥,也可拌种。作基肥时,由于用量少,很难撒施均匀,可将其与细土掺和后撒施地表,随耕入土。用锌、锰肥拌种时,每千克种子用硫酸锌2~6g、硫酸锰0.5~1g,拌种后随即播种。 3.巧施追肥。追肥包括两种:⑴土壤追肥。追肥的时间一般在拔节期,追肥量看苗情而定,小麦分蘖多,苗情好、长势旺盛,应适当晚施,并减少施用量,可在拔节后每667 m2尿素15~20 kg或氢铵40~50 kg。小麦分蘖少,苗情不好,长势弱,应适当早施,并加大用量,可在返青后每667 m2施尿素20~25kg或氢铵 50~70kg。但对于地力差的土壤,氮肥用量不宜过大,以每667 m2施尿素15~17kg为宜,施用不宜太晚。但当基肥未施磷肥和钾肥,且土壤供应磷、钾又处于不足的状况时,应适当追施磷肥和钾肥。对于供钾不足的高产田,也可在冬前撒施150kg左右的草木灰。对供肥充足的麦田,切忌过量追施氮肥,且追肥时间不宜偏晚,否则,易引起贪青晚熟,招致减产。⑵根外喷肥。由于麦田后期不便追肥,且根系的吸收能力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日趋降低。因此,若小麦生育后期必须追施肥料时,可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这也是小麦增产的一项应急措施。每年5月下旬是干热风多发季节,用0.2%磷酸二氢钾叶面喷肥1~2次,间隔5~7天,可有效防治干热风危害。 营养特性 小麦生长发育需氮、磷、钾、铜、锌、锰、硼等多种元素,每形成100公斤小麦籽粒需纯氮2.8公斤,五氧化二磷1公斤,氧化钾2.4公斤。需肥量随产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由于不同化肥当季利用率的不同,一般每亩麦田全生育期需施纯氮12~15公斤,五氧化二磷4~8公斤,除中低产田外,还需施钾肥(氧化钾)3~6公斤。养分吸收率随小麦生育期而不同。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分蘖到越冬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13.5%,拔节到孕穗期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 37.3%;小麦对磷、钾的吸收,随生长的推移而增多,拔节后吸收率激增,占总吸收量40%以上 的磷、钾是在孕穗以后吸收的。锌、硼、锰等元素根据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因缺补缺,针对性使用。在分期施肥上,按小麦需肥特性,遵循“重施基肥、巧施追肥、补施微肥”的原则,合理调剂。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摘 要:目前我国农业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 变,增长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有效解决“结构、品 种、质量、效益”问题,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已成为 我国新阶段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对于农作 物栽培管理的研究,要继续围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挖掘作 物高产潜力等技术进行攻关和技术集成,同时还要注意在农 作物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如果在农作 物栽培管理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将为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 出巨大效益。 关键词:东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冬小麦的种植,不但提高了小麦的单产,而且又改善了 形式 1.清种。河滩地和非河滩地均可种植,冬麦平作、开沟 、播前准备 新冬 22 号等优良品种;播前每 100 公斤种子用 200-300 克的多菌灵或 15%的粉锈宁拌种防治小麦病害。 2. 选择地块:选择地势平坦,耕性良好,排灌配套,土 面粉的品质,是一种替代春小麦栽培的好作物。 、种植 播种。灌水地块种植水浇冬麦,产量高、效益好。 2.间种。 实行米麦间种,大垄双行, 2.2 种植。玉米垄距 80 厘 1.选用优良品种:选用丰产性好,抗逆性好的。 新冬 20 号,

层深厚,土壤肥沃的地块。最好集中连片种植,便于统一机 械作业和栽培管理。 3. 灌足底水;要求灌匀灌透,不冲不漏,每亩灌水量不 少于 80-100 立方米。 4. 施足基肥:按照此土配方结果,降低成本,提高肥料 利用率。一般底肥每亩施优质有机肥 1000-2000 公斤,尿素 10 公斤,三料磷肥 20-30 公斤翻地前均匀撒于地面,结合翻 地施入。 5.播前整地:灌底水后,适耕状态耕后耙磨,做到地边 整齐,土地平整土地松碎,上虚下实,田间清洁,度适合。 二、播种 1. 适期播种:播种时间可根据当地气象预报确定。适期 生长时间大于零度积温 500-600 度,当地平均气温 15-17 度, 2. 抓好播种质量: 采用 15 厘米等行距条播, 要求做到播 行端直,下粒均匀,接茬准确,深浅一致,覆土良好,镇压 确实,同时带肥下种,种肥以每亩 5 公斤左右的氮磷复合肥 为宜。亩播种量 20-25 公斤,早播易少,晚播可以适当增加 播种量。 播种是培育壮苗的关键,冬小麦自播种到越冬前有 50-60 天 易形成壮苗有利于安全越冬,小麦生长适中 ,易获得高产。 按正常年份我县适宜播种期 9月 25日-10月 25日。

南方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南方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1整地和播种方法 将土壤耕后整成1.5~1.8米宽度的畦(包沟),排水沟深25厘米以上。 若沟播则开播种沟,播种沟距20 CM,撒播则不需开播种沟。 小麦基本苗控制在12~16万左右(根据千粒重计算实际用种量)。 2 施肥方案 在中等肥力的田地中,总施肥量为:N:P2O5 :K2O为10kg:5kg:5kg 2.1基肥施用 氮肥的50%以及全部的磷肥和钾肥作基肥,即: N:P2O5 :K2O约为5:5:5,可用15:15:15的复合肥33公斤做基肥。 2.2追肥 早熟种在4叶期,中、晚熟种在拔节期分别追施氮肥总量的50%,即纯氮5 kg/亩(46%的尿素约为10 kg/亩)。 2.3抽穗开花期叶面追肥 当抽穗开花期出现缺肥状况,如叶片发黄,用0.2%磷酸二氢钾,2%的尿素,每亩喷施75~100公斤。每喷雾器(15公斤装)加入磷酸二氢钾30克、尿素300克和洗洁净(白猫或巧手)20克。 3水分管理 小麦播种后一般立即灌溉一次,促齐苗、全苗。南方小麦生育期的自然降雨一般可满足其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若遇自然降雨不足时可实施人工灌溉。可采用跑马水,或在排水沟中灌水保持一晚第二天排干的方法供给小麦生育期所需水分。遇雨水多时注意排水。 4病虫草害防治 播种、覆土、灌溉后后喷施丁草胺用于防除单子叶杂草,对于防除双子叶杂草,苗后推荐使用使它隆(商品名又称“塔隆”)或二甲四氯。 抽穗开花期若发生白粉病,可用粉锈宁或多菌灵防治,发生赤霉病可用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防治,可结合喷施叶面肥进行。 5 收获 小麦黄熟期(穗和茎杆变黄,籽粒变硬)时收获。 6 水旱轮作冬种小麦轻简化栽培方案简介 在水稻收割后(最好是稻田尚潮湿时),每隔2米开排水沟,然后撒播小麦干种子,播种后将开排水沟掘出的土壤进行覆种。其他栽培措施参照以上“南方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冬小麦生长周期

小麦地生长周期 以冬小麦为例(播种时间:月下旬月上旬) 一、 小麦地一生是指从种子萌发到产生新地成熟种子地整个过程,小麦一生地时间长短,受生态条件和栽培条件地影响很大,冬小麦生育期为天.小麦地一生中,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将小麦地一生划分为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挑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十二个生育时期. .播种期:播种地日子. .出苗期:全田子粒第一片真叶露出胚芽鞘长出地面厘米时,月上中旬左右. .分蘖期:全田植株第一个分蘖伸出叶鞘时,月中下旬左右. .越冬期:日平均气温降到℃左右,小麦植株基本停止生长地日期,月底月初. .返青期:第二年春天,随着气温地回升,小麦开始生长,植株年后新长出地叶片(多为冬春交接叶)伸出叶鞘,且大田 由暗绿变为青绿色时,月下月上

.起身期(生物学拔节):麦苗由原来匍匐生长开始向上生长,年后第一叶伸长,叶鞘显著伸长,其第一伸长叶地叶耳与年前最后 一片叶地叶耳距达,基部第一节间微微伸长,三月中旬. .拔节期(农艺拔节):小麦地主茎第一节间离地面,用手指捏小麦基部易碎发响,四月中上旬. .挑旗(孕穗期):植株旗叶(最后一片叶)完全伸出(叶耳可见),月下旬. .抽穗:穗子顶端或一侧(不是指芒),由旗叶鞘伸出穗长度地一半时,月下旬月上旬. .开花:全田有植株第一朵花开放,开花顺序中下→上部→下部,月上、中旬. .灌浆:子粒外形已基本完成,长度达最大值地四分之三,厚度增长甚微,月中旬开始灌浆. .成熟期:①蜡熟期:籽粒大小、颜色接近正常,内部呈蜡状,子粒含水,茎生叶基本变干,蜡熟末期子粒干重达最大值,是 适宜地收获期.②完熟期:籽粒已具备品种正常大小和颜色,内部变硬,含水率降至以下,干物质积累停止,月上旬. 二、

冬小麦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一、播前准备 (一)建设高产稳产田,满足小麦对土、肥、水的要求 1、深耕整地。随着种植制度的改革,复种指数的提高,复播面积不断扩大,由于农时季节紧迫,一年中只有种麦前一次深耕整地机会,整地质量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而且还关系到下茬作物的生长,所以,小麦播种前的深耕整地是关系全年产量的一次耕作,必须予以足够重视,确保耕作质量。 深耕要逐步加深,一年加深一点,不宜一下耕得太深,以免将大量的生土翻出。具体耕地深度,机耕的应在25-27厘米;畜力犁地耕到18-22厘米。根据各地的大量资料表明;深耕由15-20厘米加深到25-33厘米,一般能使小麦增产15-25%。 播前的整地应该达到“深、细、透、实、平、足”的质量要求。深: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逐年加深耕作层;细:就是把土块耙碎,没有明暗坷垃;透:就是耕透耙透,不漏耕漏耙;平:就是耕前粗平,耕后复平,作畦后细平,使耕层深浅一致,达到上平下也平;实:就是表土细碎,下无架空暗垡,达到上虚下实;足:就是麦田墒情要适宜,底墒要足。精细深耕整地,是确保播种质量,以利小麦发芽出苗和幼苗生长,夺取小麦高产的重要措施。 在一年一作的休闲旱麦田上,要大力推广闻喜县东官庄“四旱三多”纳保结合的蓄水保墒耕作技术。四早就是:早灭茬,破土保表墒;早深耕,纳雨贮深墒;早细犁,破垡活土匀墒;早带耙,立足秋旱收全墒。三多就是:多浅犁,多细犁,多耙地。具体做法是:小麦随收随灭茬,伏前抢墒深耕,雨后抢墒犁地耙地,伏天多犁多耙,犁后带耙。把深耕提前一个节令,把立秋带耙改为伏里带耙,立秋后多耙少犁,播种前无雨只耙不犁。 2、施足基肥。小麦是需肥量较多的作物,为使小麦在冬前能够很好地出苗、分蘖和扎根,长成壮苗,安全越冬,并满足以后各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必须施足底肥。特别是我市麦田,旱地麦占到小麦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由于冬春雨雪稀少,表土比较干旱,追肥施入较浅,不易发挥肥效,施足底肥就显得更为重要。 基肥的施用,应掌握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配合的原则。提倡三肥底施一炮轰,农谚有:“三追不如一底”,“年外不如年里,年里不如掩底。”充分说明了施足基肥的重要性。一般我市常用亩施肥量,农家肥60-80担,碳铵50公斤,磷肥50公斤。在施肥方法上,基肥要结合深耕整地,均匀撒施翻埋在土里,切忌暴露在地面上,以免肥分损失,化肥要提倡深施。施肥量较少,应采取集中施肥法;施肥量较多的还是以普施为好,然后翻耕。 小麦在播种的时候,用适量的速效氮素化肥作种肥,能促进小麦生根发芽,提早分蘖,有显著的增产效果。特别是旱地麦、晚茬麦、薄地麦增产幅度更大些。各种试验证明:化肥用量以每播5公斤种子用纯氮0.5公斤比较安全,超过纯氮1公斤就能造成缺苗。一般亩用4-5公斤硫酸铵,种麦时与种子混播或集中沟施均可。 3、浇足底墒水。足墒下种是确保苗全苗壮的重要增产措施,我市入秋以后,一般雨量逐渐减少,当秋作物收获后,土壤墒情已显不足,有水浇条件的一定要浇足底墒水,这不仅满足小麦发芽出苗和苗期生长的需要,保证苗全苗壮,而且为中、后期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一般认为小麦种子发芽的临界土壤含水量为15%,土壤含水量低于17-18%时,就应浇底墒水。在秋作物收获较晚的地方,为争取时间,在前茬作物收获之前,可以带茬洇地,腾茬后即可整地播种;对腾地较早的地块,在不误适时播种的情况下,也可先耕后涸,待墒情适宜时,再整地播种。底墒要浇足,一般浇水量每亩60立方米左右。 对于灌溉条件较差或根本不能灌溉的旱地,一方面要多保蓄伏雨、秋雨,防旱蓄墒,一

冬小麦中后期高产管理措施

冬小麦中后期高产管理措施 玉田县冬小麦播种面积30多万亩,播种基础较好,优种覆盖率高;今年冬季气温偏高,冬小麦带绿越冬,越冬死苗率低,苗情是近几年来较好的一年。小麦即将进入返青、起身、拔节阶段,是促弱苗转壮、保壮苗稳健生长的重要时期,也是调节小麦群体合理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做到分类指导,科学管理。 标签:冬小麦高产管理措施 一、早春促苗早发 1.压麦 早春麦田镇压是一项提墒控旺、节本增效的重要农艺措施,可以提高土壤墒情,提高地温,减轻因早春干旱或冻害造成的死苗。一般麦田压麦1-2次。镇压要做到“两个宜早,三个不压”,即整地质量不好的麦田宜早镇压,墒情不好的麦田宜早镇压,提早接通土壤毛细管提墒;清晨不压麦,土壤墒情过大时不压麦,植株结冰时不压麦,以免压碎麦叶和破坏土壤结构。 2.锄划 锄划和镇压要结合进行,一般先压后锄。镇压锄划的时间应在2月中下旬至返青期进行。锄划深度1-2厘米。可以增加土壤表面积,充分接受阳光,进而提高地温,促进麦苗早发稳长。同时清理冬季覆盖物、枯草和树叶等杂物,以免影响光合作用。各类麦田在早春地表开始融化,墒情适宜时都可进行镇压、锄划。对旱地麦田、秸秆还田或秋种时整地粗放、坷垃多的麦田进行镇压、锄划,保墒抗旱更为重要。 二、科学肥水,合理促控,分类管理 要科学运筹肥水,分类进行管理,要先管旱情重和苗情弱的三类麦,再管二类麦,最后管一类麦。 1.三类苗管理 以促为主。三类苗返青始期亩总茎数小于45万,多属于晚播弱苗,由于群体小,难以形成适宜的亩穗数,春季肥水应以促为主。春季肥水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返青期5厘米地温稳定于5℃左右时开始追肥浇水,亩施尿素5-7公斤和适量的磷酸二铵,促进春季分蘖增生,提高分蘖成穗率;第二次在拔节期进行,随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提高穗粒数。但是,土壤墒情好的晚播、无分蘖、群体小的麦田,第一水不要过早,待长出新蘖后再浇水追肥,以利于迅速提高地温和地表温度,促早春分蘖,适当增加亩茎数。

冬小麦

北地区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范围是什么?这里冬小麦与春小麦的种植范围是什么?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湿润区:东南大部、东北的东北部 半湿润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我国小麦三大产区: 1.北方冬小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这里冬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左右。其中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诸省区; 2.南方冬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这里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种植冬小麦有利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其特点是商品率高。主产区集中在江苏、四川、安徽、湖北各省。 3.春小麦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该区气温普遍较低,生产季节短,故以一年一熟为主,主产省区有黑龙江、新疆、甘肃和内蒙古。 为什么东北地区适合种植春小麦,华北地区适合种植冬小麦? 因为东北地区气温太低,如果种冬小麦,会冻死,所以只能种春小麦,春天的低温足以使小麦经过春花作用,从而开花结实。而华北地区冬天温度只有零下十几度,不会冻死。经过春花作用以后,小麦就能开花。 东北平原种冬小麦的吗? 东北不种冬小麦,通常种春小麦。 冬小麦:9、10月份播种,次年4、5月份收割(主要在长城以南); 春小麦:春节后播种,8、9月份收获(主要在长城以北). 简单的说,冬小麦是可以过冬的,春小麦不能. 华北冬麦区,是我国主要的冬麦区,播种面积占我国的47%,总产占我国的53%。一般年份冬麦可安全越冬,大于0℃积温4100℃。可供小麦、早中熟玉米的两熟。水是决定播种面积的限制因子。黄河以北地区多种在灌溉地上,黄淮平原是旱地麦适宜区,生产潜力大。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种植面积占12.3%,总产占45%。3-5月江淮平原光温水较协调。3-5月降水量大于450mm的地区属不适宜种麦区。该区小麦商品率较高。 东北春麦区,黑龙江、吉林温度低,春麦适宜。 西北春冬麦区,灌区和黄土高原区。除南疆外主要是春小麦,南疆冬小麦,适应好,生产力高,品质优。 西南麦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四川冬暖,温水适宜,但光照少,病虫严重。高原光照强,灌溉成熟期温度低,利于高产。 青藏高原冬春麦区,光温水配合利于小麦生长、抽穗-成熟期长达50-80天。

冬小麦生长发育的气候指标

冬小麦生长发育的气候指标 小麦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栽培面积3000万亩(200万公顷)左右。淮北平原冬小麦区和江淮丘陵冬小麦区是我省小麦的主产区。其中淮北平原冬小麦区占全省的2/3以上。 温度 小麦属温凉作物,生物学零度为5℃。各生育时期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如表1。 表1. 小麦各生育时期对温度条件的需求(℃) 时期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 萌芽2~4 15~25 32~37 出苗3~5 15~18 32~35 分蘖0~3 10~17 28~23 越冬- - - 拔节8~10 12~16 30~32 抽穗9~10 13~20 32~35 开花9~11 18~24 30~32 灌浆~黄熟10~12 18~22 32~35 表2. 冬小麦各发育期活动积温及间隔天数(合肥) 发育期间隔天数活动积温(≥0℃) 播种~出苗11 134.9 出苗~三叶14 137.7 三叶~分蘖20 116.4 分蘖~起身74 250.8 起身~拔节25 181.7 拔节~孕穗25 314.0 孕穗~抽穗11 157.6 抽穗~开花 6 99.1 开花~乳熟17 336.4 乳熟~黄熟15 261.9 黄熟~成熟8 132.6 全生育期226 2123.1 2. 降水 表3. 淮北地区冬小麦生育阶段需水规律* 生育期播种~出 苗出苗~分蘖分蘖~拔节拔节~孕穗孕穗~乳熟乳熟~成 熟 全生育期 起止月日28/10~5/ 11 6/11~5/12 6/12~23/3 24/3~13/4 14/4~15/5 16/5~1/6 28/10~1/6 天数9 30 108 21 32 17 217 阶段需水量 ( mm) 8.7 18.0 100.9 77.2 174.3 75.6 454.7 需水强度 ( 0.96 0.60 0.93 3.68 5.45 4.45 2.10

地理春冬小麦区别

春小麦: 是指春节过后播种的,8、9月份收获的,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 春小麦的抗旱能力极强,株矮穗大,生长期短,适于春天播种,但不如冬小麦粉好吃。 春小麦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种的,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所以在开春后才种,称为春小麦;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冬季播种夏季收,比如我国东北就是春小麦,华北及其以南是冬小麦。 冬小麦: 是指在9、10 月份播种,次年4、5月份收获的,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冬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抗寒的能力极强,其幼苗能够过冬,在春天来临时,幼苗分孽很快,扎蹲长大,冬小麦磨出的粉很好吃。 冬小麦应是秋播春末收获的。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 与国外的联系:1.美国中部农业区,有小麦带和玉米带,可以认为是一个平躺的“小”字,中间一竖为一根玉米棒(玉米带),类似于我国的长城,两旁即为小麦带,北为春小麦,南是冬小麦;2.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因其纬度较低,气候较为温暖,因此种植的只能是与我国华北地区类似的冬小麦。 东北平原由于温度太低,所以不能种冬小麦,成为春小麦的主要分布区;而华北平原则成为冬小麦的一个重要分布区(47%)。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3、4月份,由于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上,因此不适宜种春小麦。 以播种期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我国以冬小麦为主。 我国小麦三大产区: 1.北方冬小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这里冬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左右。其中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诸省区; 2.南方冬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这里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种植冬小麦有利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其特点是商品率高。主产区集中在江苏、四川、安徽、湖北各省。 3.春小麦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该区气温普遍较低,生产季节短,故以一年一熟为主,主产省区有黑龙江、新疆、甘肃和内蒙古。 冬麦:9、10月种,次年4、5月收(长城南);春麦:春节后种,8、9月收(长城北).冬麦是可以过冬的,春麦不能. 华北冬麦区,是我国主要冬麦区,播种面积占47%,总产占53%。一般冬麦安全越冬,可供小麦两熟。黄河以北种在灌溉地上,黄淮平原是旱地麦适宜区. 长

冬小麦生长周期

小麦得生长周期 以冬小麦为例(播种时间:9月下旬~10月上旬) 一、 小麦得一生就是指从种子萌发到产生新得成熟种子得整个过程,小麦一生得时间长短,受生态条件与栽培条件得影响很大,冬小麦生育 期为230~270天。小麦得一生中,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将小麦得一生划分为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挑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十二个生育时期。 1 .播种期:播种得日子。 2、出苗期:全田50%子粒第一片真叶露出胚芽鞘长出地面2厘米时,10月上中旬左右。 3.分蘖期: 全田50%植株第一个分蘖伸出叶鞘1.5~2cm时,10月中下旬左右、 4.越冬期:日平均气温降到2℃左右,小麦植株基本停止生长得日期,11月底12月初。 5、返青期:第二年春天,随着气温得回升,小麦开始生长,50%植株年后新长出得叶片(多为冬春交接叶)伸出叶鞘1~2cm,且大田

由暗绿变为青绿色时,2月下~3月上 6.起身期(生物学拔节):麦苗由原来匍匐生长开始向上生长,年后第一叶伸长,叶鞘显著伸长,其第一伸长叶得叶耳与年前最后 一片叶得叶耳距达1、5cm,基部第一节间微微伸长,三月中旬。 7.拔节期(农艺拔节):小麦得主茎第一节间离地面1、5~2cm,用手指捏小麦基部易碎发响,四月中上旬。 8。挑旗(孕穗期):植株旗叶(最后一片叶)完全伸出(叶耳可见),4月下旬、 9.抽穗:穗子顶端或一侧(不就是指芒),由旗叶鞘伸出穗长度得一半时,4月下旬~5月上旬。 10.开花:全田有50%植株第一朵花开放,开花顺序中下→上部→下部,5月上、中旬。 11.灌浆:子粒外形已基本完成,长度达最大值得四分之三,厚度增长甚微,5月中旬开始灌浆、 12、成熟期:①蜡熟期:籽粒大小、颜色接近正常,内部呈蜡状,子粒含水22%,茎生叶基本变干,蜡熟末期子粒干重达最大值,就是 适宜得收获期。②完熟期:籽粒已具备品种正常大小与颜色,内部变硬,含水率降至20%以下,干物质积累停止,6月上旬。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鼎城区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鼎城区属于长江中下游冬麦(秋播)区,适合种植弱冬性(或春性)的小麦品种。 1、选用良种,进行种子处理。鼎城区主要以湘麦、郑麦、扬麦系列良种为主,如郑麦9023、北农矮抗58、扬麦158等。播前晒种,用25%多菌灵或15%粉锈宁拌种,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黑穗病,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2%-0.3%。 2、精细整地,适时早播。深耕能加深耕作层,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土壤养分的转化。俗话说:“土地不深翻,麦根没处钻”,“深耕加一寸,顶上一遍粪”。一般深耕25厘米,要逐步加深,一年加深一点,不宜一下耕得太深,以免将大量生土翻出。播前的整地质量应达到“齐、平、松、碎、净、墒”。秸秆直接还田的要清除过长的破碎秸秆。整地时要把土地耙碎、耙透,使耕层深浅一致,表土细碎,达到上虚下实、地面平整的标准。 冬小麦的播种时期必须做到适时,既不过早,也不过晚。误期晚播,气温低,出苗延迟,苗不齐,长势弱,冬前分蘖少或无,次生根数少,麦苗抗寒力减弱,容易受冻害;同时,由于冬前低位蘖少或缺位,分蘖成穗率低,亩穗数少;晚播抽穗开花延迟,成熟期拖延,子粒形成和灌浆在高温条件下进行,速度加快,历期较短,粒重降低。过早播种,较高温度条件导致植株生长过速,幼苗素质嫩弱,易受病

虫危害,造成缺苗断垄,成穗数减少;如果是春性品种播种过早,麦苗生长迅速,分蘖多,旺而不健,干物质积累少,有的甚至在冬前拔节,这样,越冬时很易受低温冻害;旺长麦田冬季消耗土壤养分较多,春季很易脱肥。 鼎城区在霜降至小雪(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日平均气温在15℃-16℃时播种,一般以条播为主。每亩播种8公斤-10公斤,以达到15万-20万基本苗。 生产上一般要求分蘖节应距地表2-3 厘米,即播种深度应掌握在4-5 厘米左右。此外,高质量播种还要求播深一致,下子均匀,避免疙瘩苗或断垄现象发生。对于半冬性品种,冬、春应合理调控群体,使群体、个体充分协调。 3、科学施肥。应掌握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配合的原则。麦田必须多施农家肥作基肥。在增施农家肥作基肥的同时,还应注意合理施肥。有机肥、磷肥、钾肥、微肥作底肥一次施入;氮肥作底肥(一般占40%-50%),追肥在拔节期进行。 施足基肥:亩施有机肥2000公斤,碳铵30公斤、磷肥30公斤、钾肥10公斤,或复合肥20-25公斤,加硫酸锌1.5公斤。 施好苗肥:小麦2-3叶时看苗施尿素5公斤-8公斤。 重施拔节孕穗肥:小麦8-9叶、植株基部第1节间伸长时结合灌水,看苗每亩追施尿素7公斤-10公斤。 喷施叶面肥:在开花期叶面喷施0.5%-1%的磷酸二氢钾、2%-3%的尿素溶液,每亩喷50公斤。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冬小麦高产栽培 摘要:我团有效积温2600-3000℃,适宜冬小麦的生长,近几年单产较往年有所提高,但还没有挖掘出最大潜力,还有提升空间。 关键词:冬小麦高产栽培 1、精细整地 小麦的根系比较发达,其中70%集中在距地表10—30 厘米的耕层内,播前做好精细整地工作,对于促进小麦根系的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氮、磷配合,三肥坐底 据研究表明小麦施肥实行粗、细结合,氮、磷配合,采用粗肥、氮肥、磷肥“三肥坐底”的方法,是一项显著的增产措施,也是培育冬前壮苗的有效手段。增施有机肥料,可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是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根本途径之一。因此,要本着“粗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通过各种途径,广辟肥源,为麦田备足底肥。一般重施底化肥的麦田,要比在年后追施同等肥量的麦田苗期生长快、长势壮,越冬死苗少、成穗率高、增产显著。一般保肥能力强的粘质土壤,可将全生育期氮肥总量的一半以上坐底施用;保肥能力较差的沙质土壤适当少些,约占全期氮肥总量的40%左右坐底为宜。根据大量试验证明,一般亩产500千克以上的麦田,需施优质土杂肥5000千克以上,标准氮、磷肥各50千克,硫酸钾10千克左右。 2.1、适墒播种 水分是种子发芽、出苗的必要条件。小麦种子必须吸收相当于本身重量45%左右的水分才能发芽。水分不足,往往成为影响出苗和提高小麦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所以足墒下种是确保苗全苗壮的重要措施。我团近几处秋季雨量逐渐减少,且前茬作物灌水较少,待秋作物收获后,土壤墒情已显不足。所以浇足底墒水,不仅能满足小麦出苗和苗期的生长需要,而且为中、后期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一般认为,沙土地含水量若小于15%一16%;二性土含水量小于17%一18%;粘土地含水量小于20%,都应在浇足底墒水后

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

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及其以南的地区,秋种夏收。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种植和收获季节大致与冬小麦一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农谚:“寒露籽,霜降麦”,说的是当地一般在寒露时种油菜,霜降时种小麦。它们一般在端午前后收获,北方地区收获季节要晚些。故称夏收作物) 2、棉花的分布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春种秋收 3、水稻在全国种植普遍,可结合各地的种植制度来确定其种植和收获季节。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故将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段时间称为双抢),晚稻是夏种秋收(11月初收完)。还有一种是稻麦连种,即当地的冬小麦收获后再种水稻,则这种水稻是夏种秋收(它收获不久再种小麦或油菜)。一般考试只考双季稻。在南方有些地区(如海南)可种三季水稻。 4、花生的分布更为广泛,经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最多,为春种秋收,其他地方(如浙闽丘陵、两广丘陵、云贵等地也有较广的分布,一般也是春种秋收。 5、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平原。根据当地一年一熟的情况,可推测出是春种秋收。 (1)稻谷集中产区主要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平源、丘陵地区;川、滇、黔、鄂、湘、桂、粤、闽、赣、浙、皖、苏、沪13个省、市、区 (2)小麦冬小麦在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种植广泛,集中产区则以秦岭—淮河以北,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和山西5省为主,其次是长江中下游的安徽、四川和江苏等省份。 春小麦分布以长城以北及青藏高原以北地区为主. (3)杂粮我国把玉米、高粱、谷子、薯类、大豆等统称杂粮 ①玉米:遍及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区,以华北、东北和西南各省最为集中,其中以华北最多,东北次之。 ②高粱: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种植,东北和黄河中下游各省分布最集中 ③谷子:也称粟(小米)主要分布在黑、内蒙古、晋、冀、吉、豫、陕、鲁、辽9省区 ④薯类:以甘薯为主,主要产区是珠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以及华南、西南的部分丘陵山区。马铃薯生产以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各地为主要产区,其中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国一半以上。 ⑤大豆:遍布全国

2016-2017年国家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品质分析结果及汇总表-最新

附件5 2016-2017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品质分析结果 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按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要求,我中心对2016-2017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3个区试组340份样品、337个品种进行了品质测定。 一、送样情况 2017年我中心陆续收到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和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各送样点寄送的品种337个、样品340份,每份样品量在1~2kg之间。中心对样品进行了品质测定。样品情况汇总见表1。 二、试验设计 1.方法标准 容重:GB/T 5498-2013《粮食、油料检验容重测定法》 水分:GB/T 5497-1985《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定温定时烘干法) 粗蛋白质:NY/T 3-1982《谷物、豆类作物种子粗蛋白质测定法(半微量凯氏法)》 湿面筋:GB/T 5506.2-2008 《小麦和小麦粉面筋含量第2部分:仪器法测定湿面筋》 稳定时间:GB/T 14614-2006《小麦粉面团的物理特性吸水量和流变学特性的测定粉质仪法》2.品种分类标准 依据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印发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品种分类见表2。

表2 品种分类 3.3、2017年新实行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中对优质小麦的规定 优质品种:满足下述各项相关指标要求的强筋、中强筋和弱筋小麦为优质品种。 强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4.0%、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30.5%、吸水率≥60%、稳定时间≥10.0分钟、最大拉伸阻力Rm.E.U.(参考值)≥450、拉伸面积≥100cm2,其中有一项指标不满足,但可以满足中强筋的降为中强筋小麦。 中强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3.0%、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28.5%、吸水率≥58%、稳定时间≥7.0分钟、最大拉伸阻力Rm.E.U.(参考值)≥350、拉伸面积≥80cm2,其中有一项指标不满足,但可以满足中筋的降为中筋小麦。 中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2.0%、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24.0%、吸水率≥55%、稳定时间≥3.0分钟、最大拉伸阻力Rm.E.U.(参考值)≥200、拉伸面积≥50cm2。 弱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2.0%、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24.0%、吸水率<55%、稳定时间<3.0分钟。 三、品质检测结果与分析 2016-2017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品质检测数据详见附表1。 参加测定的样品共340个,依据《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小麦》标准进行分类评分,2017年达到强筋小麦品种指标的有29个品种: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21个,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6个,黄淮冬麦区旱地组2个;达到弱筋小麦指标的品种有18个: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8个,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5个,黄淮冬麦区旱地组5个(表3-1)。 2015-2017年连续2年参加品种比较试验的品种有94个(见附表2),其中达到强筋小麦指标的品种有7个: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丰德存麦21、山农116、西农235和新麦45,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济麦55和冀麦U80,黄淮冬麦区旱地组中麦35;达到弱筋小麦指标的品种有9个: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丰韵麦6号和中苑1号,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石13-6609、冀麦782和粮圣101,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冀麦325、长9499、长7080和运旱1512(表3-2)。 表3-1 2016-2017年1年度达标小麦品种(原标准)

冬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精

冬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精 ---秀芳书店--- 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1/3以上的人口以小麦为主粮。在我国冬春小麦兼种,但以冬小麦为主。冬小麦总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以上。现将冬小麦高产关键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选择优良品种 小麦籽粒品质、产量性状既受品种遗传控制,也受栽培措施的影响。究其关系:遗传是内因,栽培措施是外因。因此选择优良品种是实现冬小麦优质、高产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在选择品种上,按照“专家推荐、市场认可,群众欢迎,不求新求异”的原则选用品种。所选品种应为通过河南省或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我区种植的小麦品种。 适宜我区种植的品种一般要求为中筋和中强筋小麦品种,且以半冬性品种为主,弱春性品种为辅。主要有矮抗58、周麦18、周麦22、豫麦70-36、豫麦49-198、豫农416、众麦1号、周麦16、新麦18、郑麦9023、郑麦366、西农979等品种。 二、科学施肥,精细整地 (一)秸秆还田:实现亩产550 kg以上的高产,必须以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土、肥、水条件为基础,施肥要重视有机肥的使用,施用有机肥主要是为了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还可以改善小麦品质。前茬玉米收获后及早粉碎秸秆,秸秆切碎长度≤10厘米,均匀撒于地表,用大型拖拉机耕翻入土,耙耱压实,并浇塌墒水。同时,每亩应补施尿素5公斤,以加速秸秆腐解。 (二)科学施肥 只有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才能够培肥地力,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科学施肥原则要求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合理分配氮肥基追比例;磷、钾肥依据土壤丰缺状况实行恒量监控;中微量元素因缺补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应增加磷肥施用量。根据产量指标合理施肥:(1)亩产500公斤左右麦田每亩施纯氮(N)12~14公斤,磷肥(P2O5)5~7 公斤,钾肥(K2O)4~6 公斤;(2)亩产600公斤以上麦田亩施纯氮(N)15~18公斤,磷肥(P2O5)8~10公斤,钾肥(K2O)5~8 公斤。(3)大力推广化肥深施技术,坚决杜绝地表撒施;中、高产麦田应将有机肥全部、氮肥的50%,磷、钾肥全部施作底肥,第二年春季在小麦起身拔节期再追施剩余的50%氮肥。亩产60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田应将有机肥全部、氮肥的50%~40%,全部的磷、锌肥和50%钾肥施作底肥,第二年春季小麦拔节期再追施剩余的50%~60%氮肥和50%钾肥。 (三)土壤药剂处理 小麦播种期是各类地下害虫活动最猖獗的时期,结合整地是防治小麦地下害虫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在地下害虫重发区每亩可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0.3公斤,加水1~2公斤,拌细土25公斤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或使用

冬小麦不一样时期的浇水时间及要点介绍

冬小麦不一样时期的浇水时间及要点介绍 小麦是在我国关键农作物之一,而如今更是冬小麦的关键期,在冬小麦的栽种全过程中,稍有不留意,就会有将会进到到冬小麦的栽种错误观念,轻则危害到小麦出苗,重则将会导致烂种死棵。农民们都了解,在栽种冬小麦时,最重要的,便是浇水了。 在冬小麦栽种后一般都是适度浇1次催苗水以加速麦种出苗,这关键是由于小麦出苗对*壤环境湿度有规定,适合出苗的*壤环境湿度在75%上下。自然,要完成小麦增产创收,不但必须栽种后适度浇水,小麦的好几个生长发育环节都必须浇山泉水。那麼该怎样浇呢? 1、蒙头水 即小麦在栽种后出苗前,为促进撒播的種子尽早出苗而浇的水。蒙头水不一定都必须浇,这关键在于*壤苗情是不是优良。假如麦地环境湿度自身就适度,则可以不浇或是晚浇蒙头水;但针对华北地区由于比较旱灾,一般全是必须在栽种后立即浇蒙头水的。浇蒙头水要把握好需水量,浇水不适合过多,使*壤轻度潮湿就可以,要不然非常容易导致*壤结块,减少*壤的透气率,不利小麦出苗。

2、越冬水 越冬水为确保小麦安全性越冬的关键对策。这是由于水的热导率很大,越冬时假如*壤较为潮湿,则有益于缓解土壤温度的猛烈转变,从而减少小麦的冷害水平。浇越冬水的机会要把握好,不适合太早或过晚,本地溫度降到3℃上下时就可以刚开始浇水。小编故乡,一般在10月底11月初开展的。浇水量要适度,一样不适合过多,最好是浇水后适度培土松*。 3、返青水 初春之后,依据*壤有机质、越冬前浇水等状况,决策是不是浇返青水。针对*壤富饶、冬前浇水充裕的麦地,并不浇返青水,只必须适度培土隔热保温,推动小麦大蘖生长发育。当然,针对*壤贫乏、旱灾降雨少、晚播小麦等状况,提议立即浇返青水,特别是在华北地区要高度重视返青水的灌溉。浇水時间应依据本地气温骤降状况而定,一般在4月中旬开展。 4、抽穗水 小麦进到拔节期,是对水、肥要求的充沛阶段,这时应融合上肥来浇水,通常必须肥水齐施,以推动地底根茎比较发达,提升孕穗期的穗粒总数 5、孕穗水 小麦孕穗期用水量是全部生长周期里数最多的情况下,*壤中水份充裕是危害小麦保花增粒的关键要素。尽管孕穗水要求大,但不可以大水漫灌,特别注意浇水的使用量,以防导致小麦烂根。浇水時间要灵便把握,小麦孕穗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上下。但假如抽穗水浇得过晚,孕穗水可推迟到4月底灌溉;假如未浇抽穗水或*壤过旱灾,能够在4月初提早浇孕穗水。 6、注浆水 一般在小麦抽穗后15-20天内适度浇小麦注浆水,有益于麦粒有机化合物的累积,从而提升小麦粒重,以提升亩产量。注浆水不适合过晚。此外特别注意,在高溫低温干燥并随着中风大、降水等气温,不适合灌溉浆水,以防止引起小麦倒伏。 之上便是冬小麦不一样阶段浇水的关键点,要想增产小麦,科学规范的浇水不容忽视。栽种冬小麦的农民,要依据小麦发肓的需水特性,浇好之上的6种水,浇水时使用量必须遵照“少量多次”的标准,期待以上内容对栽种小麦的农民们可以有一定的协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