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谚语反映的哲学

谚语反映的哲学

谚语反映的哲学
谚语反映的哲学

1、“水是一切的始基”(古希腊泰勒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磁石有灵魂,因为它有灵魂” (古希腊泰勒斯)——“物活论”思想

3、“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此话是对辨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一切都变化,无物常住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5、“道是永恒地存在着,万物都根据这个道而产生”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规律具有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飞矢不动”(古希腊芝诺)——否认运动的连续性。

7、“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古希腊芝诺)——企图否定运动的可能性

8、“所谓学习的人只不过是在回想,而学习不过是回忆罢了”(柏拉图)——否认了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从感觉经验抽象概括出来的,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思想。

9、“有些人具有统治的能力而适于统治人,而农夫和手艺人是用于被统治的” (柏拉图)——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唯心史观

10、“要命令自然都必须服从自然”(英国培根)——要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

11、“知识就是存在的映象” (英国培根)——知识是客观实际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重要原理。

12、“运动是连续地离开一个位置,又获得另一个位置”(英国霍布斯)——把运动归结为简单的机械运动。

13、“在人的本性中,我们发现社会发生争执的三个主要原因。第一是竞争,第二是猜疑,

第三是荣誉。竞争使人求利,猜疑使人求安,荣誉使人求名”(英国霍布斯)——把竞争、猜疑、荣誉看做是社会冲突的基础,抹杀了三者后面的社会物质原因和经济原因,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

14、“所谓实体,我们只能看作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法国笛卡尔)——物质与精神是并列存在的,属二元论思想。

15、“全宇宙中并没有真正静止的点”(笛卡尔)——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恩格斯说这是“辩证法的卓越代表”

16、“物体不能限制思想,思想也不能限制物体”(荷兰斯宾诺莎)——心物平行论观点,属二元论思想。

17、“因为形状不外是规定,规定即是否定,所以形状。。。。。不外是否定”(斯宾诺莎)——对某一事物的规定,即指出此物不是别物,例如确定一个图形是长方形,就等于否定了它是圆形,三角形等其他形状。是正确的辨证的否定观思想。

18、“炎热国家的人民,就象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象青年人一样勇敢”(法国孟德斯鸠)——地理条件决定论

19、“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国家的治乱是由少数人决定的,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20、“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庄子)——夸大了彼此的相对性,否定彼与此在相对中有绝对,抹杀了事物的差别,导致相对主义的错误。

21、“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否定运动的相对静止和

间断性。

22、“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有时一尺显得短有时一寸显得长,事物总有欠缺不全之处,人的智慧也有不明事理之时。屈原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含有辩证法的思想。23、“白马非马”(战国公孙龙)——白马和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谷白马不是马,此观点看到了个别和一般的差别,但夸大了一般和个别的差别性,否认一般和个别的统一,抹杀了白马和马的共性,容易导致诡辩论。

24、“制天命而用之”(战国荀子)——“天命”指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人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掌握它,利用它为人类服务。

25、“形具而神生” (荀子)——形体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是唯物主义思想。

26、“闻之不若见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闻之见之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知之”是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荀子特别强调“行之”认为“行”高于“知”,“知”的目的在于实行它,荀子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27、“循明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韩非子)——要遵循事物的概念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原则来判断是非,用比较和参照的方法来辨别言辞是否正确,是唯物主义认识论。

28、“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典型的形而上学言论,目的在于论证封建统治的永恒性和合理性。

2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彗能)——彻底否认心外物质世界的存在,无限夸大了心的作用,是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30、“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

——此话是马克思主义对哲学实践性的最好说明

31、“太极,理也;阴阳,气也;气之所以能动静者,理为之主宰也”(朱熹)

——唯心主义运动观

3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揭示出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

33、“人为自然界立法”——康德(此处的自然界指人所确立的自然规律,是唯心主义观点。片面夸大了人的能动作用,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34、“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系统观念的正确论述)

35、“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事物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列宁

(普遍性与特殊性不能相互代替,尤其不能用普遍性代替特殊性,因为特殊事物的性质比普遍性丰富的多)

36.理解是一种视界融合——(德国伽达默尔)。每个理解者在理解任何对象之前,头脑中就已经存在某种“视界”,他总是用这种特定角度、特定范围的“视界”来理解事物。而对象的原创作者在创作时有存在“视界”。此命题把人类的理解活动从对以对象为中心转到以主体为中心,揭示了认识的复杂性。

37.“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西周伯阳父

(用两种不同的性质的阳和阴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事生灭。认为发生地震的原因是阴阳失去了平衡,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38.“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西周史伯(“和”是对立面的统一;“同”是简单重复。不同的事物相互结合才能产生万物,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

3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老子

(认为不参加社会实践,不接触客观对象,就能获得认识,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思想)

40.“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事物在量上的微小变化经过不断的积累就最终能够引起质变,属于古代朴素辩证法。

41.“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认为通过挖掘内心世界就最终获得知识,属于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论的错误)

42.“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事不竭。”——庄子(认为有限之中包含着无限,揭示了有限和无限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宇宙在微观上的无限性,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

43.“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董仲舒

(认为帝王的兴亡都是由某种神秘的征兆来决定显示,因而是唯心主义决定论)

44.“一个概念或命题是否有意义的标准在于它们是否有可经验性。”(该命题属于西方实证主义观点,把概念或命题有意义的标准归结为最终能够被感觉到,感觉不到的就没有意义,就不存在,因而最终导致唯感觉论,并滑向唯心主义。)

45.“存在三个世界,世界一是物理状态的世界,包括自然界的物质,一切生物以至人脑;世界二指意识状态的世界,即精神世界;世界三是指客观知识的世界,这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世界,包括语言、科学、艺术和道德等。”(该命题否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最终是一种二元论,因为世界2和世界3都属于意识,而世界1则属于物质。)

1.南柯一梦(槐安之梦、一枕南柯、一枕槐安)——物质决定意识

唐朝淳于棼是读书人。但不得志。有一次,他喝醉酒,倒在庭院的槐树下睡着了。他梦见,槐安国请他去做南柯郡的太守,国王还把公主嫁给了他。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的子女也都很显赫。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国王不再信任他,并免了他的官职。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于是他决定回到自己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堆成的宫殿城池。他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就是这个蚂蚁洞。槐树的树枝,就是南柯郡。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解析:

故事表现了物质和意识或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淳于棼梦中所见,正是他希望改变现实生活中不得志这种客观“存在”的再现。槐安国的“原型”也就是大树下的蚂蚁窝,说明意识的本质从其内容看,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能从客观世界找到“原型”。

此故事充分说明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智慧结晶: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

2.庖丁解牛——掌握规律,得心应手

战国时期,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高超呢?”

庖丁见问,回答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 年的宰牛经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宰牛多了以后,就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我既然连骨肉相连的部件都不会去硬碰,更何况大的盘结骨呢?尽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要特别警惕,瞪大眼睛,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到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宰牛完毕,我提着刀站立起来,环顾四周,不免感到志得意满,浑身畅快。然后我就将刀擦拭干净,置于刀鞘之中,以备下次再用。”

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不能创造或改变规律,但人并不是毫无作为的。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使客观规律为自己的实践活动服务。庖丁的解牛技术之所以高超,在于他掌握了牛的构造规律,做事情自然十分熟练和得心应手。

智慧结晶:

人类用认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克罗齐

3.唇亡齿寒——联系的普遍性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虞国国君见到这许多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故事出自《左传》。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解析: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者。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在了解个别事物时,要注意把握同它有关的周围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分析事物时不要孤立地看问题。不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虞国国君只看到了美玉和宝马,没有看到虢国一旦灭亡,可能会殃及自己的国家,结果是贪小便宜,国灭身亡。

智慧结晶:

这些物体处在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而这种相互作用就是运动。——恩格斯

4.列宁与《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时,俄国已饱受3年帝国主义战争之苦,整个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的边缘。苏维埃俄国迫切需要退出战争赢得和平。在革命胜利后的第2天,苏维埃政权颁布《和平法令》。但是,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集团根本不理睬苏俄的和平建议,苏维埃俄国被迫单独与德国及其盟国开始和平谈判。

1917年,双方代表在德国军队占领的布列斯特进行谈判,并签订了一个为期10天的临时停战协定。1918年开始和谈的第2阶段。德方于2月提出最后通牒,要求苏俄立即缔结和约,放弃从波罗的海沿岸到纳尔瓦、普斯科夫和得文斯克一带领土。苏俄政府代表团团长托洛茨基拒签和约,并以苏俄人民委员会的名义通知德方,苏俄单方面结束战争状态、复员军队,德军遂以此为借口,于2月中旬向苏俄发动全线进攻,占领苏俄大片领土。为了保住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坚决主张立即按德国条件签约;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集团”则要求停止和谈,进行反对德国的“革命战争”;托洛茨基提出不战不和的方案。中央委员会最后终于认同了列宁的主张,通过了按德国条件签约的不平等决议。

1918年3月,苏俄政府代表团在布列斯特与德国签订和约。规定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爱沙尼亚的一部分属德军占领;俄军应完全复员;苏俄要向德国支付赔款等。

《布列斯特和约》对苏维埃俄国是一个“不幸的和约”,但为俄国摆脱战争,赢得了必要的喘息机会,因此,这种妥协在当时情况下是必要的,是有利于革命的妥协。是“交出了次要利益而保存了根本的利益”的妥协。1918年11月,当苏维埃俄国国内政局稳定之时,军队实力增强之际,苏维埃政府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

解析: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及其变化为转移,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反对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坚持用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列宁的做法就是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很好地结合到了一起。

5.田忌赛马——排列顺序的变化引起质变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

这时,田忌抬头一看,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刚才看了赛马,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 孙膑摇摇头说:“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 田忌毫无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 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便站起来讥讽地说:“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 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开始吧!”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齐威王站起来说:“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 孙膑不去理他。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齐威王有点心慌意乱了。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

解析:

质量互变的规律是多方面的,量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引起质变的角度看,量变的基本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事物数量增减变化引起,一是事物构成成分的排列顺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引起。孙膑的建议正是排列顺序引起质变的具体运用。马还是三匹马,但改变了出场顺序,就完全扭转了局面。

此案例说明,要促使事物象好的方面发生质的转化时,除了要注意量的积累,还应把握事物空间“排列顺序”的变化。扬长避短,合理安排,就有可能获得预想的成果。

6.“无中生有”的瑞士——矛盾的转化

瑞士是当今世界的富翁,在全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国家中,瑞士以人均收入4.4万美元而排名第一。瑞士国土7%是山地,自然资源贫乏,地下没有什么可开采利用的东西。用瑞士人自己的话说,历史上的瑞士是个穷得丁当作响的国家。难谋生计的瑞士人,只能去邻国当雇佣军,靠给别人打仗来赚钱糊口。这是一条多么悲壮、艰难的谋生之路!至今为梵蒂冈站岗的礼兵还是瑞士人,虽然只是一种象征,但依稀可以看到历史的陈迹。现代的瑞士,走了一条“无中生有”的路。当今支撑瑞士的产业都与一个“无”字有关,瑞士的富靠的是“无”。

一靠无烟工业,即旅游业。这是瑞士一大产业,每年20%的GDP来自旅游。靠着原来被认为的“穷山恶水”,做山水文章,吸引各国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二靠无形资产,即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瑞士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只有700多万人口的国家,却培养出了像沃尔夫冈·波里这样的一大批世界级的顶尖科学家和科技成果,创造了一批享誉世界的名牌产品。

三靠无本买卖,即金融服务业。瑞士是世界的金融中心,金融业发达世界闻名。小小苏黎世,证券交易额高峰时占到整个西欧成交额的70%。跨越全球的金融服务,让大把大把的钞票装进了瑞士人的口袋。

无烟工业,无形资产,无本买卖,加在一起成了“无中生有”,这“有”不是“小有”而是“大有”。看来,这“无”和“有”也是辩证的。瑞士人把从“无”到“有”的法则,演绎得淋漓尽致。“无”在“有”的面前,常常会激发出“有”的欲望;而“有”在“无”的面前,则会产生“富有”的惰性,常使人变得漫不经心。世界上,常有因为“无”而奋起,使“无”变为“有”者,然而也有因为“有”而不思进取,由“有”变为“无”者。其实“有”和“无”并没有不可跨越的距离,要紧的是应当懂得没有永远的“有”,也不会有永远的“无”。还是两千年前的老子说得好,天下

万物,“无”生于“有”,“有”生于“无”。

7.短缺与过剩的辩证法

前些年,我国电力曾一度出现过短暂过剩。一些地方为了卖电,曾破天荒做起了广告,号召市民多用电,甚至鼓励上马高耗能产业。一些媒体也着力渲染,美国的人均年用电量是我们的多少多少倍,因此我们要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加快生活的电气化速度。包括做饭,用电炉都比用气先进合理等。而我们每个人从小就灌输的口号“随手关灯、节约用电”等,一时间都没了声音。

和西方核电不同,在我国电力作为最重要的二次能源,80%多是由一次性能源的煤炭转化而来。浪费电就是浪费宝贵的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多,人均资源相对匮乏,而能源更是紧张。为了卖电,怎么能号召甚至鼓励大家多用电呢?毕竟,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而不是相反。

果不其然,没几年光景,新的情况出现了,各地先后由卖电难到电力供应紧张再到出现电荒。当然,并不是说今天的电荒完全祸起于当初的鼓励多用电政策。之所以重提旧事,就是希望通过此事引起有关方面重视一个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决策更要有长远眼光。比如目前,由于电力紧张,各地又掀起建设电站新高潮,上千亿资金往电站上投。如果我们总是这样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过不了几年,恐怕又会回到吆喝着卖电的局面。此种发展思路不改,不仅摆脱不了恶性循环的怪圈,而且会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糟蹋掉。

其实,稍有些常识就会明白,对于企业,降低消耗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对于个人,节水节电体现着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对于社会,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因此,对于一时的能源过剩或紧张,即使调整也应该认真分析原因,在供需两个方面来调整,而绝对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多了就让大家多用,少了就多建。记得印度圣雄甘地曾说过:地球是慷慨的,它可以养活我们全人类,但绝对无法满足我们的贪欲。电多了就不再提倡节电,牛奶多了就倒入大海,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人类特别是对子孙,贻害无穷。相反,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任何时候,提倡全民的节俭意识,建立节约型社会才是正路。即便真过剩,我们多为子孙省下一些资源又有什么不好呢?

8.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本来是一个英勇善战,但文化水平很低的军人。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但吕蒙接受孙权的建议,勤于学习读书。后来,当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踉他谈起战略问题来,吕蒙对答如流,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计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吕蒙可谓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

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解析: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不发展不变化的事物的堆积。所谓过程,是说任何事物都处于发展之中,不存在静止不变的事物。人的知识能力,经过主体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发生巨大改变的。用僵化的观点看人看事物是不正确的。

智慧结晶:

事物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

9.塞翁失马——矛盾双方向对立面的转化

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塞翁养了许多马,一天,他的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说这件事,跑来安慰,劝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了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很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邻居听说了,对塞翁的预见非常佩服,向塞翁说:“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

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而已。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一天,他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掉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

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解析: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导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它有两种情形:其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福和祸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就会相互转化。

智慧结晶:哀乐不同而不远,吉凶相反而相袭——、王勃(唐)

10.世外桃源——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解析: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的共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把握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意义在于:矛盾观点是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观点,因此,坚持矛盾的普遍存在是坚持辩证法的前提。根据矛盾普遍存在的原理,我们应当学会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任何试图不承认和回避矛盾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是注定行不通的。没有矛盾的“世外桃源”是根本不存在的。

智慧结晶:

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列宁

11.燕太子丹赠手——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荆轲往见太子丹,于是尊荆轲为上卿,居上舍,太子丹日至其门,供奉太牢,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太子丹与荆轲临池而观,轲拾瓦投龟,太子丹令人捧金瓦而进,荆轲用尽,复进。太子丹与荆轲共乘千里马,荆轲说:“闻千里马肝味美。”太子丹即杀马献马肝。太子丹与荆轲置酒华阳台,酒酣,太子丹进美人能琴者,荆轲说:“好手琴者!”太子丹即以美人献荆轲,荆轲说:“但爱其手耳。”太子丹即断其手,盛以玉盘奉之。解析:

系统是由事物内部互相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所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但又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没有部分,不会有整体;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但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是各个部分有机的结合,其功能大于各个部分机械相加之和,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

部分离不开整体观念,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荆轲喜欢的是一双生在美人身上的能弹琴的“好手”,但一旦从美人身上斩断,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只能是“名义上的手”了。

智慧结晶:

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仍然可以叫做手,但按照实质来说,已不是手了。——黑格尔

12.飞矢不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古希腊的哲学家芝诺有一个所谓的“飞矢不动”的理论。他认为“飞行的箭是静止不动的”。其道理是:箭在飞行的某一时刻,必定是处在某一个位置上,它不能同时占有两个位置;因此,箭在这一个时刻应当是静止的。可是,箭在这一个时刻静止在这个位置上,另一个时刻静止在别的位置上,于是整个过程皆由这样一系列的静止来构成,而静止的总和是不能构成运动的、静止的总和当然还是静止!所以说飞行的箭是不动的。

解析:

芝诺的错误在于:(1)他不懂得运动是间断性和不间断性的矛盾统一。(2)他不知道运动着的物体既在这个点上,同时又不在这个点上而不断向前进。(3)“飞矢不动”的结论是形而上学的看法。(4)他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5)他不了解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的原理。

13.九方皋相马——内容与形式

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个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解析:

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伯乐之子的相马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及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认识的发展过程及科学的思维方法。14. 法国飞行员抓住了飞行的子弹——静止的相对性

第一次大战期间,一个法国飞行员碰到了一件极不寻常事件。这个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什么小玩意儿在游动着。飞员以为这是一只什么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发现他抓到的是……一颗子弹!

然而在法国飞行员的这个奇遇里,却没有什么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这是因为,一颗子弹并不是始终用800~900米每秒的初速度飞行的。由于空气的阻力,这个速度逐渐减低下来,而在它的路程终点(跌落前)的速度却只有40米每秒。这个度是普通飞机也可以达到的。因此,很可能碰到这种情形:飞机跟子弹的方向和速度相同。么,这颗子弹对于飞行员来说,它就相当于静止不动的,或者只是略略有些移动。那么,把抓住自然没有丝毫困难了——特别是当飞行员戴着手套的时候,因为穿过空气的子弹跟空气擦会产生近100摄氏度的高温。

解析:

静止不是绝对不动,而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所谓相对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的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不是绝对不运动。它表现为两种基本情形:第一,事物相对于其他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如果以地球为观察点,则地球上的山脉、房屋都是静止不动的。第二,指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处在量变阶段。如生命有机体在死亡之前,就是相对静止状态的保存。

法国飞行员之所以抓住了飞行的子弹,原因在于运动的飞行员和运动的子弹之间实际上是相对静止的状态。

智慧结晶:运动应当在它的对立面即静止中找到自己的尺度。——马克思

15.“七桥问题”与拓扑学——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

濒临波罗的海,有一座城市,叫做哥尼斯堡(俄罗斯境内)。布勒格尔河的两条支流在这里汇合,然后横贯全城,流入大海。河心有一个小岛。河水把城市分成了4块,于是人们建造了7座各具特色的桥,把哥尼斯堡连成一体。一天又一天,7座桥上走过了无数的行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脚下的桥梁触发了人们的灵感,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居民中传开了:谁能够一次走遍所有的7座桥,而且每座桥都只通过一次?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可是,谁也没有找到一条这样的路线。"七桥问题"难住了哥尼斯堡的所有居民。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传开后,引起了大数学家欧拉的兴趣。欧拉没有去过哥尼斯堡,这一次,他也没有去亲自测试可能的路线。他知道,如果沿着所有可能的路线都走一次的话,一共要走5040次。就算是一天走一次,也需要13年多的时间,实际上.欧拉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解决了七桥问题。剖析一下欧拉的解法是饶有趣味的。

第一步,欧拉把七桥问题抽象成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他想:两岸的陆地与河中的小岛,都是桥梁的连接点,它们的大小。形状均与问题本身无关。因此,不妨把它们看作是4个点。7座桥是7条必须经过的路线,它们的长短、曲直,也与问题本身无关。因此,不妨任意画7条线来表示它们。就这样,欧拉将七桥问题抽象成了一个"一笔画"问题。怎样不重复地通过7座桥,变成了怎样不重复地画出一个几何图形的问题。

原先,人们是要求找出一条不重复的路线,欧拉想,成千上万的人都失败了,这样的路线也许根本不存在的。如果根本不存在,硬要去寻找它岂不是白费力气!于是,欧拉接下来着手判断:这种不重复的路线究竟存在不存在?由于这么改变了一下提问的角度,欧拉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最后,欧拉认真考察了一笔画图形的结构特征。

欧拉发现,凡是能用一笔画成的图形,都有这样一个特点:每当你用笔画一条线进入中间的一个点时,你还必须画一条线离开这个点。否则,整个图形就不可能用一笔画出。也就是说,单独考察图中的任何一个点(除起点和终点外),它都应该与偶数条线相连;如果起点与终点重合,那么,连这个点也应该与偶数条线相连。

在七桥问题的几何图中,A、B、C三点分别与3条线相连,D点与5条线相连。连线都是奇数条。因此,欧拉断定:一笔画出这个图形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不重复地通过7座桥的路线是根本不存在的!

七桥问题是一个几何问题,然而,它却是一个以前的几何学里没有研究过的几何问题。在以前的几何学里,不论怎样移动图形,它的大小和形状都是不变的;而欧拉在解决七桥问题时,把陆地变成了点,桥梁变成了线,而且线段的长短曲直,交点的准确方位。面积、体积等概念,都变得没有意义了。不妨把七桥画成别的什么类似的形状,照样可以得出与欧拉一样的结论。

很清楚,图中什么都可以变,唯独点线之间的相关位置,或相互连结的情况不能变。欧拉认为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属于一门新的几何学分支,他称之为"位置几何学"。但人们把它通俗地叫做"橡皮几何学"。后来,这门数学分支被正式命名为"拓扑学"。

欧拉对七桥问题的研究,是拓扑学研究的先声。在欧拉之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一些拓扑学定理。但这些知识都很零碎,直到19世纪的最后几年里,法国数学家庞加莱开始系底地研究拓扑学,才奠定了这门数学分支的基础。现在,拓扑学已成为20世纪最丰富多彩的一门数学分支。

分析:

这个案例说明,许多重要的科学理论来源于生活,这些理论又反过来指导我们去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据此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和过程,指导实践按照预期的目标发展。反映和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的认识的两个基本规定。欧拉的研究充分表明了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是二者的统一。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哲学是以概念的、逻辑的形式回答有关世界观的问题。哲学提倡思考,注重说理。宗教则树立偶像,提倡迷信与盲从。

世界与宇宙:“世为迁流,界为方位”。(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上下左右为界);“古往今来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世界观:世界观又称宇宙观,它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根本的观点。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意识观等方面。人生观、道德观、科学观等是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哲学,都称之为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既是一元论,又是可知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辨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是迄今为止唯一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生活、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运用。

唯心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都称之为唯心主义哲学。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就是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上学是通向唯心主义的桥梁。形而上学的另一种含义是指研究超感觉、超经验的有形体之外的对象的哲学。

辩证法: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认为,世界是互相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两个对子的关系是交织和从属的关系。交织关系是指辩证法可以和唯物主义结合,也可以和唯心主义结合;形而上学可以和唯物主义结合,也可以和唯心主义结合;从属关系是指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哲学的党性:哲学的阶级性在理论上的体现。即哲学的派别性,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个基本派别。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分为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和唯心主义的可知论。它们的区别在于可知的内容不同。前者认为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后者认为精神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不可知论主张人类不能认识物质世界,主要代表人物是休谟,他认为人类无法认识自然和社会。(彻底的不可知论);另一代表人物是康德。他认为人类可以认识自然的现象,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不彻底的不可知论)。唯我论:“我”是唯一存在的,其他一切都是我的表象,唯我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表现。

先验论:也称为唯心主义先验论,从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由精神派生这一唯心主义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主张人的认识和才能是先于客观事物、先于感觉经验的东西。是先天固有的、主观派生的。

经验论和唯理论:凡是主张经验是人的一切认识的唯一来源的哲学理论都叫做经验论,经验论有唯物的经验论和唯心的经验论之分。同经验论相对,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不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唯理论也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

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的理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都不能把唯物主义一元论贯彻到底,在解释社会历史问题

时,都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彻底的唯一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种性质不同,各自独立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的本原。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实质上否认了物质对精神的本原性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最终会因为过份强调意识的能动性而导致唯心主义。

主观主义:是错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工作中的唯心主义。其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分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或者表现为急噪冒进的唯意志主义倾向,或者表现为落后于实际的保守主义倾向;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或者表现为只承认理论可靠,否认感性认识的教条主义,或者表现为只承认局部经验而轻视理论作用的经验主义。

人本主义:以研究抽象的人为中心并以抽象的人为基础去解释一切问题的哲学学说。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即属于人本主义范畴。

中国古代哲学发展阶段:先秦子学(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阐述儒家经典)——魏晋玄

学(以道学观点解释儒家典籍)——隋唐佛学(释教)——宋明理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清代朴学(质朴之学,讲究训诂考证)。

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以笛卡尔和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认为,只有理性所把握的东西才是普遍必然的,才具有永恒性,理性是人有别于或高于动物的本质所在;非理性主义的代表是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等。非理性主义强调人是世界之本,提出按照人的本性来理解人。

唯意志主义:属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范畴。歪曲、夸大意志的本质和作用,主张意志高于理性,认为意志“创造”世界万物。代表人物是尼采和叔本华。

反映(映象):客观事物在人的感官和大脑中的模写。人的意识是高级的和最复杂的反映形式。正确的反映,往往要经过反映活动的多次反复和社会实践的不断检验才能完成。

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本对立。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积极的反映。

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认识看成是直观的照相式的消极的反映。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和规律性。(镜像反映)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能为人所认识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人特有的精神活动,人类意识以抽象的概念即理性形式为主要特征,既反映事物的现象,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意识的能动性:又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主要表现是:(1)意识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创造过程;(2)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3)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4)意识活动能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只有进入主体认识与实践领域时才能成为客体。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主观世界是指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心世界,是知、情、意的统一体。是一定个人由其各种主观精神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意识和观念系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主观世界的核心。客观世界是指主观世界以外的一切客观事物,包括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主观世界,主观世界能动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其中实践是两者辩证统一的基础。

庸俗唯物主义:主张无神论并肯定物质是唯一的存在,但忽视辩证法,否认意识的能动积极作用,认为大脑产生思想“正向肝脏制造胆汁一样”,抹杀了意识和物质的区别。

运动;变化;发展: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运动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与静止相对应。变化是指事物状态的改变,意味着事物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变化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与凝固相对应。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与倒退相对应。

静止: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

量度,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认识世界的必要前提。

实践:人能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时间: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和不可逆性。

空间: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

实事求是:“实事”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是研究。(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

经验主义(经验论):轻视理论,夸大感性经验,否认感性知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必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狭隘保守,眼光短浅

规律;定律;规则: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属物质范畴,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不可抗拒性

定律是人们在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其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规则是社会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要或统治阶级的意志制定出来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是主观的,属于意识范畴,是可以制定、修改或加以废除的。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规律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要条件具备,它就一定要发生作用。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

庸俗唯物主义:肯定物质是唯一的存在,但它否认意识的特殊性,把人的思维过程简单地归结为生理过程,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物质化、客观化,抹杀了意识和物质的对立与区别,歪曲了意识和人脑的真实关系。

运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存在5种基本形式,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依次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形而上学的矛盾观:形而上学把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相混淆,完全否认了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形而上学者提出一个公式:“是则是,否则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发展过程的哲学学说。在认识论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意识能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二是指意识能通过实践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的自觉能动性,它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指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二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三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其中意识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又仅仅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个方面。

第一信号系统:产生意识活动的过程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进行的。由实物信号刺激所引起的条件反射的一系列神经活动。

第二信号系统:由抽象信号(语言和文字)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的一系列神经活动,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第二信号系统是人所特有的。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决定论和非决定论是在事物普遍联系问题上的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承认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为人的行动受着事物固有联系的制约,只有遵循事物本身的必然联系进行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这是决定论。否认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为人的行动不受事物固有的客观规律的限制,可以从心所欲,这是非决定论。

联系: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联系可分为内部联系和外

部联系。

发展:是指事物又旧质到新质、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发展的最本质的含义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根本矛盾也称基本矛盾,指规定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本质并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的矛盾。非根本矛盾也称非基本矛盾,是指不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的矛盾。

质: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是由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决定的。

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

度和关节点:作为哲学范畴,度与关节点是密切相关的,但二者有不同的内涵。度是关节点之间的范围、区间,关节点是度的端点、临界点,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范畴和哲学范畴:范畴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哲学范畴则是反映事物、现象的最普遍的本质和关系的概念。范畴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唯心主义者否认范畴是现实事物的反映。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范畴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是思维的先天形式;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范畴是事物的本原,是先于客观事物而存在的。

目的论:目的论把因果关系神秘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是为了实现某种预先安排好的某种目的的结果,目的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学说,目的论必然合乎逻辑地得出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最终原因的推论。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自己完善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的发展表现出周期性,即每一事物的发展都是从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新的否定,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即完成了一个周期。在这一周期中,事物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否定,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把前阶段发展的一切成果有用的东西保留了下来。因此,在事物发展的否定即新的肯定阶段,并不是简单地再现原事物,简单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而是一个前进和上升的发展过程。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相对。指自然界、社会本身所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其基本内容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相对。指思维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

循环论: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变,没有质变。事物只是不断地循环往复,简单地周而复始的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循环论否认事物发展的运动,实质上是否认了事物的发展。

内涵和外延:内涵也称“内包”。概念中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外延是概念中所反映的具有某些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所指的一切事物。

假象:假象是指以否定的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与真象相对而言,也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客观现象,属于客观范畴。

错觉:错觉是对事物的现象的错误反映,是跟事实不相符的知觉,与正确的感性认识相对而言,属主观范畴。

庸俗进化论: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世界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

否定之否定规律: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运动,形成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从内容看,这是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运动过程。从表现形式上看,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此规律在事物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经过三个阶段、二次否定,表现为一个周期。这两次否定都是辨证否定,是扬

弃,每一次否定都把事物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马赫主义:即经验批判主义,是19世纪末由奥地利哲学家马赫和德国哲学家阿芬那留斯创立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这种哲学抛弃了康德经验学说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把毫无客观内容的“纯粹经验”或感觉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进一步发挥了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休漠的不可知论。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批判了马赫主义。

内容与形式: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作为社会历史观的范畴。前者是指人们在对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没有认识和掌握之前,行为、活动不得不受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的状态。后者是指人们认识和掌握了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使自己成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从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下解放出来,从而能自觉地改造自己的历史的这样一种状态。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了社会必然规律,便从盲目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获得了自由。

社会革命与改革: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旧的国家政权;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发动的,目的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的形式;改革一般说来不需要采取武装冲突的形式。

爆发式飞跃:与“非爆发式飞跃”相对。指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爆发式过渡,一般是解决对抗性矛盾的质变形式。特点表现为剧烈的外部冲突。例如火山爆发、铀核的裂变、暴力夺取政权等。

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发展过程的哲学学说。在认识论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认识的主体: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的客体:指进入主体的实践范围和认识范围所指的对象。

认识的中介(认识的工具):指联结主体与客体两极,使主体与客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媒介、手段以及运用和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主要由物质性的认识工具、观念性的认识工具和作为感性符号系统的语言工具所组成。

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征。

认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观所感知的关于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感性认识有三环节:感觉、知觉、表象。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感觉、知觉、表象: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知觉是对感觉的综合,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表象是人们对过去感知过的东西在头脑中的再现。表象同感觉、知觉相比,它又带有某种程度的抽象性。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由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抽象概括而成的。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内部特征和根本性质。理性认识有三环节: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概念、判断、推理:概念是对事物的共性和本质特征进行反映的思维形式;判断是运用概念对事物的状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推理是根据已知判断作前提,从而推出结论的思维形式。

认识的主体性:是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自觉地将自身因素投入到认识过程,融合或凝结于认识结果而使认识不可避免地带有的主体属性。

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可靠,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唯理论有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之分。

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可靠,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升华为理性认识。唯理论和经验论都割裂了感性认识

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在思维方法上属于形而上学。经验论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之分。实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夸大书本知识、理性认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主张一切从书本出发,犯了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感性认识,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犯了经验论的错误。

真理:指主观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或主观与客观的相符合。真理具有客观性。

谬误: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背离的认识。

价值:是事物对主体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是对个人、群体及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换句话说,价值是客体的属性、特性同主体尺度的相一致、相符合、相接近,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益关系。真理的价值性:是从真理对主体的意义和效用上的考察,是对真理的作用、意义、功能的揭示和反映,是真理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功能性。它揭示了真理对人的社会存在、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主要是指人的理性思维能力。非理性因素主要是两类:一是在人知、情、意三大类意识要素中,知属于理性因素,而情和意,即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属于非理性因素。二是人的认识过程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猜测、顿悟、直觉、灵感等,它们具有不自觉性、非逻辑性等特点,也被称为非理性因素。

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性原则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

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然后逐个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的基础上,再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的关系是辩证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而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只有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抽象与具体:抽象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而暂时舍弃其他属性、因素的一种方法。具体是多种规定性的综合。有两种具体:一是“感性具体”,它是感觉多样性的综合,是感官能直接感觉到的具体;二是“理性具体”即思维具体,它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规定性的综合,是具体在思维中更深刻的再现。

逻辑与历史统一:是指理论体系的逻辑顺序是客观历史发展顺序的反映。逻辑与历史之所以能够统一,是因为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由历史的东西派生出来的。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对历史的修正。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理想化方法等。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的关系是:其一,辩证思维方法应该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身的方法系统;其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应该把辩证思维方法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础和前提,以推动自己更深刻地进行思维。总之,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哲学方法与科学方法应该是相互促进的。

客体非对象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自我意识:指向人类自身内部的各种关系、体验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自我意识形成对主体的“内在尺度”的认识。

历史选择:社会的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活动。

价值原则: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相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决定论:是一种承认并说明事物和过程具有普遍制约性构思想、观点和理论,是关于事物具有因果联系性、规律性、必然性的学说。

精神客体:是指人类精神生产的结果以物的形式存在,并成为人们实践活动的对象,如以书籍为物质载体的各种理论。

物活论:认为一切物体都有生命、感觉和思维能力。抹煞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别,物质和意识的区别。意识虽然是由物质产生的,但并非一切物体都有意识。

范畴:人们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它是基本的概念,是思维的一种形式。

宿命论:把一切历史事变、社会进程、个人祸福都说成是由“命运”这种超自然的力量预先安排的,认为人

们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所有变革现实的努力都注定是徒劳无益的。宿命论完全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人们安分守己和无所作为;宿命论同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宗教提供理论根据。

反映论:凡是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外界的反映、客观物质是认识的源泉的观点或理论就叫反映论。反映论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知识、才能等是先于客观事物、先于实践、先于感性经验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是人脑所固有的。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根本对立的。绝对主义:又称独断论,是同相对主义对立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学说。它的基本观点是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认为人们一下子就可以穷尽绝对真理。

相对主义:同绝对主义相对立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学说。它的基本观点是夸大认识的相对性、主观性和条件性,否认认识的绝对性、客观性和无条件性,否认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终止的接近。它只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之中有绝对,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

社会形态:标志着社会结构的类型,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的统一体。

思想路线:也叫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路线:党的路线就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准则和总的方针政策。从范围上分,有党的总路线和党的具体工作路线;从内容上分,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等。党的具体工作路线是根据党的总路线制定的,是受总路线制约并为总路线服务的。党的路线正确与否,对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党的组织路线是党关于组织工作的根本方针和准则,它是由党的政治路线决定并为政治路线服务的。我们党的组织路线主要有三个方面组成:(1)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2)正确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培养、选拔、使用干部;(3)教育全党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保证党的路线的贯彻执行。

逻辑矛盾、辩证矛盾:逻辑矛盾是指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的现象;这种矛盾只存在于人类的思维当中(也不是时时都存在这种矛盾),它的存在是主观的。辩证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即对立统一;这种矛盾在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它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质和本质: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决定;质是与量相对应的范畴;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具体的,可以被直接感知。本质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构成,本质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它是与现象相对应的范畴,是内在的、一般的,要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思维:指理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和有概括的反映。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的方法是抽象、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等。

假象、错觉:假象是指以否定的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与真象相对而言,也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客观现象,属于客观范畴。错觉是对事物的现象的错误反映,是跟事实不相符的知觉,与正确的感性认识相对而言,属主观范畴。

历史唯心主义:也叫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观念、理论、意识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历史观:也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领域中的特殊表现。

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主要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

因素。

社会意识:指的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对于自己周围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过程的认识。它是全部社会精神生活及其过程的总概括。社会意识可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两大部分。

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等三大要素。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唯心史观的基本形态: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经济基础:指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生产关系具有两重性:相对于生产力而言,它叫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它又叫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和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

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并贯穿于每个社会形态发展的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是区分阶级的主要标志。

阶层:在同一阶级中,以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少或剥削、被剥削的程度不同而划分的若干层次。是一个阶级中各个成员不同经济地位的区分。

文明:指人类社会开化、进步的状态,表现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方面。文明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

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

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

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

3、产品分配形式。

经济基础: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不包

括生产力,经济基础一般情况下又可以称为生产关系。相对于生产力而言称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称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等。上层建筑包

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其中政治上层建筑中的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社会形态: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形

态、社会政治形态、和社会观念形态的统一体。

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在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种观点被称为群众史观。历史唯心主义主张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这种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英雄史观可分为主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和客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主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表现为唯意志论,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客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表现为宿命论,主张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进程是由神秘的“客观精神”决定。而英雄人物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代理人和体现者。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当事人。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明显地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记,能够影响历史事件外貌特征。历史人物可分为正面的历史人物(杰出人物)和反动的历史人物。

物质文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现实表现。

精神文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

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是指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益成果。

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广义上的和谐社会是指人类社会同一切与之相关的事物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狭义上的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层面本身。指社会管理体系能有效运行,社会的各阶层能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要达到狭义上的“和谐社会”,至少要具备以下条件:在文化上,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在经济上,不同的利益群体能得到恰如其分的,有所差别的,最低是能保证其生存和发展的回报;在社会结构上,社会成员具有流动的途径,社会各阶层之间是相互开放的。一个社会尽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存在等级序列,但这种等级序列不是凝固的,社会中不存在着群体性的排斥制度,这种弹性的社会结构不仅使社会更加稳定,而且使社会充满活力;在管理上,社会的管理体系能有效运行。它既指政府是有权威的,政府的主要方针、政策、制度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拥护,也指政府的各部门和各级组织运行有效,对社会有较强的整合力。

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必然王国是指人为物化的社会关系支配的社会形态;自由王国是指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形态。

人的自由:对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

人的特性:人所具有的特性和属性。主要内容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

人的解放:包括人从自然力和从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两方面的含义。与此相联系的思想解放,是指从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之下解放出来。

人的价值:就人类而言,人的价值是指人类对世界的改造及其成果所能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程度和状况。就个人而言,人的价值一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二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社会意识形式: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形式依据它们是否直接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可以分为意识形态的形式和和非意识形态的形式。属于意识形态的形式的有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思想、道德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属于非意识形态的形式的有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没有阶级性。

趋同论:“趋同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是工业社会的两种形式,两者将遵循“趋同”的道路,共同进入“后工业社会”时代(信息社会)。“趋同论”的错误之处在于片面夸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联系,实质上是只承认两者的统一,否认了两者的区别,是形而上学的片面性。抹杀了两种不同制度之间的本质区别。“趋同论”混淆了社会技术形态理论和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区别。

个人利益;个人主义:个人利益是指个人生活、工作和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即个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个人主义是指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为满足个人的需要、愿望而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个人利益是每个人都必须有的,只要人类存在,个人利益就不会消失;个人主义是私有制的产物,它不可能永远存在,是个历史范畴。个人利益是一种客观事实,是一种社会存在,属物质范畴;个人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价值观念,是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属意识范畴。

关于哲理的谚语_谚语大全

关于哲理的谚语 哲理的谚语 毛毛细雨湿衣服,流言蜚语伤好汉。(蒙古族) 柴经不起百斧,人经不起百语。 人生开地间,劳动最为先。 花开满树红,劳动最光荣。 爱劳动,受尊重。(蒙古族) 劳动是个宝,人生不可少。 雁美在高空中,花美在绿丛中,话美在道理中,人美在劳动中。 不是靠天吃饭,全靠两手动弹。 靠天吃饭鱼上滩,靠手吃饭鸟投林。 改天换地英雄汉,双手就是万宝山。 自己的手就是大自然的统治者。 只要靠劳动,大地最慷慨。(维吾尔族) 劳动万事足。 若要吃得香,两年不离脏。 流多少汗,吃多少饭。 要吃饭,大家干,家里不养闲懒汉。 拿斧的得柴禾,张网的得鱼虾。 劳动可以兴家,淫逸可以亡身。 1 / 7

男儿在劳动中成长,土地在劳动中变绿。(维吾尔族) 劳动能开胃口。(维吾尔族) 劳动的后面跟着幸福。(维吾尔族) 劳动好,生活才会幸福;水草好,牛羊才会肥壮。(塔吉克族) 锄头口上出黄金。 清洁是健康的基础,劳动是财富的基础。(哈萨克族) 财富的父亲是劳动,财富的母亲是大地。(哈萨克族) 金钱是一天的财富,劳动是用不完的财富。(柯尔克孜族) 用劳动挣来的两枚钱,赛过皇上恩赐的一座山。(维吾尔族) 不劳而获的珍宝,不如劳动得来的羊羔。(哈萨克族) 别人给的饭能饱一天,自己劳动得来的能饱一年。(哈萨克族) 偷窃得来的财富有腿,劳动得来的财富有根。(哈萨克族) 园丁爱自己种下的花朵,牧人爱自己放牧的羊群。(柯尔克孜族) 吃鱼的不如打鱼的乐。 红糖甜,白糖甜,不如劳动果实甜。 自己的双手寻来的果实,那怕是酸的,吃起来也象葡萄。(维吾尔族) 脚走的路是手修的。(藏族) 劳动能将戈壁滩变成绿洲,懒惰能将绿洲变成废墟。(哈萨克族) 不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 宝石布满大地,不动手就到不了怀里。(哈萨克族) 2 / 7

哲学名言警句

哲学1-4课名言警句 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2)世界的本原是一团火 (3)气者,理之依也;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与天地;凡可状者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有气。 (4)水是万物的始基。 (5)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 (6)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7)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世界一切运动都是从这地方到那地方,并且都是原子在动 (2)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3)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4)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3、辩证唯物主义 (1)世界联系、发展、并充满矛盾的世界 (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4)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

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 (1)吾心就是宇宙;心外无物;仁者心动;心外无物;心即是天;心者,万物之主(2)存在即被感知 (3)物是观念的集合 (4)我思故我在 (5)人是万物的尺度 (6)万物皆备于我 (7)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8)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9)掩耳盗铃 2、客观唯心主义 (1)理生万物 (2)上帝统治人间 (3)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4)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也没用 (5)超自然的神灵创造了世界,决定着自然、社会、人类 (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7)中外“神创论”, (8)高考算命 (9)未有此气,已有此理;理主动静;存天理,灭人欲;理念世界;理性推理(10)绝对精神

名人名言+俗语谚语+成语佳句!打印出来贴墙上背,小学6年不用买资料

一、常用的名句归类: 序 号 类型例句作者诗题 1劝学 类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 书迟。 颜真 卿 《劝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 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字聿》 2惜时 类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 于晨。 汉乐 府 《长歌行》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 光阴。 3送别 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 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 识君。 高适《别董大》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 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 易 《赋得故草原送别》 4四季 类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 剪刀。 贺知 章 《咏柳》春天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 是春。 朱熹《春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 翁 《游园不值》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雨》 夏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 上头。 杨万 里 《小池》,映入荷花别样红。 杨万 里 秋天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 月花。 杜牧《山行》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 元 《江雪》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柳长 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爱国 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 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清。 文天 祥 《过零丁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 范仲 淹 《岳阳楼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 照 《绝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 乃翁。 陆游《示儿》 6友情 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李白《赠汪伦》

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谚语歇后语古诗名言

小学生谚语大全 一、朋友与敌人 1、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2.邻居好,赛金宝。 3.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 4.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5.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6.交人交心,浇花浇根。 7.岁寒知松柏,患难见交情。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9.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10.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11.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 12.宁喝朋友的白水,不吃敌人的蜂蜜。13.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财。 14.朋友千个少,敌人一个多。 15.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6.弱敌不可轻,强敌不可畏。 二、时间与金钱 17.不怕慢,就怕站。 18.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9.时间像生命,一刻值千金。 20.花儿凋谢不再开,光阴一去不再来。21.今朝有事今朝做,莫将忙事待明天。 2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23.追赶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宠爱他;放弃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冷落他。 24.浪费时间,等于缩短生命。 三、求知与学艺 25.无事不登三宝殿。 26.精益求精,艺无止境。 27.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28.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29.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3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31.水不流会发臭,人不学会落后。 32.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33.不怕学不成,只怕心不诚。 3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5.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36.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 37.早起多长一智,晚睡多增一闻。 38.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四、学习方法 39.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 40.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多练)41.好学深思,心知其义。(多思) 42.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多问)43.三人行,必有我师。(多问) 44.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记)45.书本不常翻,犹如一块砖。(多读) 4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47.常说嘴里顺,常写手不笨。(多写) 五、美好与丑恶 48.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49.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50.多行不义必自毙。 51.家丑不可外扬。 52.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53.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六、勤劳与懒惰 54.勤劳是个宝,一生离不了。 55.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56.细水长流,吃穿不愁。 57.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58.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 59.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 60.勤人睡成懒人,懒人睡成病人。 61.不怕家里穷,只怕出懒虫。 62.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63.天上掉下馅饼来。 七、诚实与虚伪 64.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65.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66.挂羊头,卖狗肉。 67.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68.猫哭老鼠假慈悲。 69.当面是个人,转脸是个鬼。

常见的哲学谚语

常见的哲学谚语 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反映。又如,我们常听到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反映。不过有是歪曲反映,有是虚幻或者是夸大了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关系。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会推动事物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发展。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肉体与精神是统一,不可分离。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物质决定意识 n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n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现象与本质 n 兔死狐悲:“狐悲”是假,“狐喜”是真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n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n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n 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 n 堤溃蚁穴,气泄针芒;防微杜渐;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n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n 田忌赛马、三步走战略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n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名人名言谚语大全

名人名言谚语大全 导读:名人名言名人名言谚语大全 名人名言 1、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鲁迅 2、上天给予人一分困难时,同时也添给人一分智力。——雨果 3、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不能接受放弃!——迈克尔·乔丹 4、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但丁 5、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6、浪费时间是所有支出中最奢侈及最昂贵的。——富兰克林 7、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8、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徐玮 9、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瞿秋白 10、逆境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尽管不能使人变得富有。——托夫勒 11、生活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是人类最大的悲哀。——但丁 12、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13、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周恩来 14、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约翰·雷 15、生命苦短,只是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 16、要我们买他的诚实,这种人出售的是他的名誉。——沃夫格

17、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卡耐基 18、不会宽容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贝尔奈 19、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20、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21、为伟大的事业捐躯,从来就不能算作是失败。——乔·拜伦 22、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者,再接再励。——孙中山 23、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培根 24、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仲 25、燧石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出的光就越灿烂。——马克思 26、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康德 27、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 28、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西塞罗 29、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伯克 30、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米南德 31、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金斯莱 32、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生 33、一个正直的人在无论什么地方应该知道自重。——巴尔扎克 34、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郭沫若 35、对人说不,生命是一切宝物中最高的东西。——费尔巴哈 36、我们是骄傲还是谦卑,全取决于事业的成就。——忒壬斯 37、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马克思

2019根据语境填写词语、诗句、谚语、歇后语、名言等

2019小升初根据语境 填写词语、诗句、谚语、歇后语、名言 1、爸爸这2天打牌运气坏透了,每次都是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2、他居然当着老师的面和同桌打起架来,真是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3、妈妈辛辛苦苦的把东东养大,可东东却一点也不争气,妈妈真是瞎子打蚊子 ---白费力气。 4、奶奶不喜欢看足球比赛,更不了解足球比赛的规则,真是擀面杖吹火—一窍 不通。 5、坚决跟着共产党走,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农民这次是蚂蚁搬泰山--下了狠心。 6、妈妈给我买了漂亮的连衣裙,我穿着正合适,我真是飞机上吊邮筒——高兴 (信)。 7、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8、王丽因没写完作业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李老师询问原因,她只是低头不语,李老师笑着说:“王丽,你这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9、他这次没考好,也是关云长失荆州--吃亏全在大意,小小的失误总是难免的,以后再努力嘛。 10、我走进教室,忽然发现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弄得我:“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时间,我不知所措。 11、班会上,大家都是各抒己见,议论纷纷,只有他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12、“六·一”联欢会上,我们班的同学真是玻璃蛋子变鸡蛋——有一套,表 演了许多精彩的节目。 13、做人要清白,就像歇后语里说的: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由此我想到 了于谦写的《石灰吟》中的诗句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14、才艺展示会上,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挥毫,有的剪纸,有的弹琴……他们的精彩技艺赢得了来宾们的交口称赞。 15、鬼子对雨来软硬兼施,可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16、李曼刚转学到一个新的班级,学习有点儿紧张,但她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不断提高,同学们都说她这是: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哲学谚语格言

17、“怀疑一切”;“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我却不能怀疑我正 在怀疑。”——“我思故我在!”——笛卡儿 18、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 19、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维特根斯坦 20、幸福就是**无痛苦,灵魂无纷扰。——亦壁鸠鲁; 21、科学性的语言游戏希望使其说法成为真理,但却没有能力 凭自己的力量,将其提出的道理合法化。——利奥塔 22、我不同意你所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伏尔泰 23、科学家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 以秩序;艺术才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的把握中给予我们以 秩序。——卡西尔 24、作为瞬间,它当然是短暂的……然而,它却是决定性的, 是充满永恒的。——克尔凯郭尔 25、人生的本质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帕斯卡 26、物体的意义是通过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确定的。——梅罗·庞蒂 27、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 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费希特 28、幸福就是**无痛苦,灵魂无纷扰。——亦壁鸠鲁 29、人生在世,不过是过路的旅客。——托马斯·阿奎那 30、客观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还没有意识的诗篇——谢林 31、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蒙田 32、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

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奥古斯丁 33、人在生存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被动工具。——霍尔巴赫 34、群众永远生活在无知的洞穴之中。——柏拉图 35、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只要是它能够自圆其说,它就具有某种 真正的知识。——罗素 36、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37、我不能给自己或是别人提供那种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乐。这种快乐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也不能围绕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福柯 38、假如进化的历史重来一遍,人的出现概率是零。——古德 尔 39、只有那些从不仰望星空的人,才不会跌入坑中。——泰勒 斯 40、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霍布斯 41、我手中的灯笼使眼前黑暗的路途与我为敌。——泰戈尔 42、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 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卡尔。波普尔 43、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莱布尼茨 44、一开始,问题就是要把纯粹而缄默的体验带入到其意义的 纯粹表达之中。——胡塞尔 45、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属于在,听从在。——海德格尔 46、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伽达默尔 47、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

名人名言谚语大全

名人名言谚语大全 名人名言 1、任何一项劳动都是崇高的,崇高的事业只有劳动。——卡莱尔 2、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萨迪 3、一定要有自信的勇气,才会有工作的勇气。——鲁迅 4、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西塞罗 5、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6、要我们买他的诚实,这种人出售的是他的名誉。——沃夫格 7、燧石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出的光就越灿烂。——马克思 8、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9、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者,再接再励。——孙中山 10、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马克思 11、对人说不,生命是一切宝物中最高的东西。——费尔巴哈 12、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 13、只要与困难抗争,便能使孱弱的筋肉变得坚强。——卓宾

14、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惠特曼 15、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金斯莱 16、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郭沫若 17、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塞内卡 18、缺乏对事业的热爱,才华也是无用的。——尼柯拉耶维奇 19、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长久的。——塞内加 20、少说空话,多做工作,扎扎实实,埋头苦干。——邓** 21、不会宽容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贝尔奈 22、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鲁迅 23、一个正直的人在无论什么地方应该知道自重。——巴尔扎克 24、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周恩来 25、上天给予人一分困难时,同时也添给人一分智力。——雨果 26、真诚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27、为伟大的事业捐躯,从来就不能算作是失败。——乔·拜伦 28、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仲 29、生活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是人类最大的悲哀。——但丁 30、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生 31、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狄更斯

小学生古诗谚语歇后语成语名言积累

班级()姓名()学号() 一、古诗 81、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82、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83、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84、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8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86、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87、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88、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9、虞美人 (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0、相见欢 (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二、成语故事 81、望梅止渴 东汉末年的一个盛夏季节,曹操率军出征。因长途跋涉,士兵们口渴难忍,可又找不到水。曹操心生一计,用马鞭向前一指,说:“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梅子正好给大家解渴呀!”一想到酸酸的青梅,大家口水直流,顿时觉得口渴的感觉缓解了不少,行军的速度也加快了。 [提示] 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82、望洋兴叹 河伯是传说中的河神。有一年秋天,雨水特别多,小河的水不停地流进黄河,黄河的河面一下子宽阔了许多。河伯看到自己如此强大,就得意地向东方奔流。到了入海口向外一望,大海广阔无垠,比黄河不知要宽多少倍,感到惭愧,河伯感叹地说:“见识越少的人,越自以为是,我就是这样啊。” [注释] 望洋:仰视的样子。 [提示] 多比喻做事因为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充分而感到无可奈何。 83、闻鸡起舞

关于人生哲理的谚语俗语

关于人生哲理的谚语俗语 本文是关于关于人生哲理的谚语俗语,感谢您的阅读! 古人对于人生的理解在不断的实践和体验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谚语和俗语。以下是小编搜集的关于人生哲理的谚语俗语,欢迎查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1.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其实宁死不屈是一种精神,能屈能伸是一种随机应变的态度,提示年轻朋友要有一种宁死不屈的奋斗精神,对待机遇要能屈能伸随机应变抓住它,愿前途一片光明。 2.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可俗话又说: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不算是好汉。遇事商量,让人眼界更高,心境更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3.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不能老老实实做人,脚踏实地做事,好高骛远,骄傲自满,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炒鱿鱼,年轻人还是谦虚谨慎一些好哇! 4.最底层的品格道德不要忘记,高层次的精神世界努力追求。用心经营生活,踏实努力工作,创造和睦家庭,真心守护爱情,积极帮助他人,努力实现理想,拼搏开拓进取,磨练精神升华。希望你拥有一个自己的幸福人生,筑造完美世界。 5.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生命有限,时不我待,愿你能惜时如金,及时合理地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过高品质高效率的生活!朋友,愿你只争朝夕,祝你幸福如意!

6.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人世间最宝贵的财富,不是权利,不是金钱,而是时间。愿朋友珍惜每一分,善用每一秒,充分利用时间,实现人生价值。 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是成功的起源,勤奋也使你的求学之路走得高远,但漫漫人生求学路却永远没有终点。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愿你能以苦为乐,学有所获,与书为友,与学为伴。活到老,学到老,一生幸福心情好! 8.“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得住,退得出”不是一种懦弱,而是一种智慧,因为忍得了寂寞,锻炼了独立;忍得了委屈,铸就了大气;退出了纷争,享得了清静;退出了名利,收获了惬意。朋友,愿你有“忍”的度量,“退”的气魄。享受美好幸福的生活! 9.活到老,学到老。人生无尽头,学习无止境,最美的风光在后面,努力吧,我让吉祥如意陪着你,幸福在前面招手;努力吧,我让顺心好运伴着你,祝你学习不断,收获丰满。 10.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不以外表论实力,不以外观谈是非。深入了解,才能判断。用眼用心去交友,用眼用心去做事,愿你成事在手。 11.俗语说:贪睡的猫一定抓不到老鼠,浪费时间的人不会有收获。一日无二晨,时过不再临。愿珍惜光阴,珍惜生命,祝一帆风顺,马到成功。 12.知过不难改过难,言善不难行善难。说得容易,行功才是重

生命哲学名言

生命哲学名言 1、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 2、在我们所具有的一切缺点中,最为粗鲁的乃是轻视我们的存有。 3、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4、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 5、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 6、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谚语相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7、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8、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徐玮 生命 9、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发一分热,发一份光, 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光明。——肖楚女 10、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11、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12、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13、生命是珍贵之物,死是的罪恶。 14、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 潘 1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16、生命是单程路,不论你怎样转变抹用,都不会走回头,你一 旦明白和接受这个点。人生就简单得多了。

17、我们的生命是三月的天气,能够在一小时内又狂暴又平静。——爱默生 18、生命是单程路,不论你怎样转变抹用,都不会走回头,你一 旦明白和接受这个点。人生就简单得多了。 19、有生命,那里便有希望。 20、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 21、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 青年好范畴。——吴玉章 22、生命是单程路,不论你怎样转变抹用,都不会走回头,你一 旦明白和接受这个点。人生就简单得多了。 23、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24、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25、人生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细阅读。为何如此?因为他们只能读它一次。——保罗 26、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 27、生命的意义是在于活得充实,而不是在于活得长久。 28、在我们所具有的一切缺点中,最为粗鲁的乃是轻视我们的存有。 29、人为某事而诞生,并不是为无所事事而诞生。——武者小路 实笃 30、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

名人名言谚语

名人名言谚语 本文是关于名人名言谚语,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2、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 3、嫁给官是官娘子,嫁给屠户翻肠子。 4、寒门出贵子,贫富没有根。 5、勤奋长才干,实践出真知。 6、有粮当思无粮难,莫到无粮思有粮。 7、不笑补,不笑破,就怕日子不会过。 8、宁向直中取,不在曲中求。 9、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10、一问三不知,神仙没法治。 11、同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 12、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13、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 14、有事叫公公,无事脸朝东。 15、刀老石上磨,人笨世上学。 16、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17、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 1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9、一天一根线,十年积成缎。 20、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1、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22、井掏三遍好吃水,人从三师武艺高。 23、为人不学好,枉在世上跑。 24、公鸡打架头对头,夫妻吵嘴不记仇。 25、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26、读书全靠自用功,先生是个引路人。

27、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 28、一壶难装两样酒,一树难开两样花。 29、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30、要知山中路,先问打柴人。 31、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 32、有菜半年粮,无菜半年荒。 33、无妻不成家,无梁不成屋。 34、一回经蛇咬,三年怕草绳。 35、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36、好汉战场施威,损汉内里逞凶。 37、与其仰面求人,不如低头求土。 38、活到老,学到老,还有很多精不了。 39、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40、有志不在年高,无志枉活百岁。 41、东西越用越少,学问越学越多。 42、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4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44、吃饭尝的吃,做事想的做。 45、刀子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46、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47、水滴集多成大海,读书集多成学问。 48、到处留心皆学问,各行都能出状元。 49、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50、家有黄金万石粮,不如送子上学堂。 51、门前车马非为贵,家有书生不算贫。 52、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53、满招损,谦受益,自大一点臭。 54、书是田园笔是牛,功夫下到自有收。 55、牛不训不会耕,马不练不能骑。

根据语境填写词语诗句谚语歇后语名言等

根据语境填写词语、诗句、谚语、歇后语、名言等 1.但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常用唐代诗人(李绅)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来教导我们。 2.但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朝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3.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说明这个问题。 4.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是,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期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我正在(聚精会神)地做作业,忽然,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出现在桌角,抬头一看,妈妈正(满怀期待)地看着我。妈妈对我真是(无微不至)啊!我要用好成绩来报答妈妈,让她(笑口常开)。 6、走进大自然,我们攀登上(巍峨壮丽)的大山,呼吸着(无比清新)的空气,欣赏着(青翠欲滴)的翠竹,(五彩斑斓)的野花,俯视着(硕果累累)的果园,(一望无垠)的大海……这一切令人(兴高采烈)。 7、2009年,十月一日是伟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全国上下的人都(一片欢腾)。60年的日子(弹指一挥),很快就过去了,祖国曾经饱受过(欺凌磨难),但是现在的祖国(生机勃勃),城乡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中的中国令世界(为之震惊),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深感(自豪骄傲),在此我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我更祝愿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考研政治名言俗语哲学道理

政治格言分类讲解 【哲学基本常识】 1、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2、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3、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4、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5、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6、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古代朴素唯物。 7、神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物是观念的集合;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存在就是被感知:主观唯心。 8、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为气本;黑格尔“绝对精神”:客观唯心。 【唯物论】 1、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物质运动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的哲理是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 8、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9、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0、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1、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2、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3、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5、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认识论】 1、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价值观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 3、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社会实践,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4、吃一堑长一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钓多识鱼性,樵多知树名;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⑴理想的实现需要艰苦奋斗精神;⑵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辩证法】 1、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守株待兔:把现象当本质、把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的错误观点。

《生活与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

《生活与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 二、成语谚语 生活与哲学 1、守株待兔 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想问题、办事物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 2、田忌赛马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3、刻舟求剑 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4、揠苗助长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5、按图索骥 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6、智子疑邻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7、审时度势 解析:说明了看问题、做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8、对症下药 解析: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9、对牛弹琴 解析:这个成语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等同属此类。

10、画龙点睛 解析:这个成语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11、本末倒置 解析: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12、唇亡齿寒 解析: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13、竭泽而渔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的是一种违背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它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14、看相知命 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15、故步自封 解析:这个成语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都属此义。 16、水滴石穿 解析: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同属一理。17、适可而止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适度的原则。由于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是这个道理。

为人处世谚语和俗语

为人处世谚语和俗语 1、白日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2、笨嘴拙舌事难办,口齿伶俐路路通。 3、隔壁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4、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5、百病从口入,百祸从口出。 6、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7、得不足喜,失不足忧。 8、不怕明拳打斗.只怕暗掌伤人。 9、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10、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11、得理让三分。 12、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13、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14、灯蛾扑火,惹火烧身。 15、不破不立。 16、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1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8、敌不可纵,友不可欺。 19、不深知,不结交。 20、不贪财,祸不来。

21、多个朋友多条路,少点对头少堵墙。22、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23、多下及时雨,少放马后炮。 24、茶越泡越浓,人情越交越厚。 25、多行不义必自毙。 26、撑船撑到岸,帮人帮到底。 27、鹅毛飞上天,必有落地时。 28、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29、凡事应量力而行。 30、吃亏不算傻,让人不算痴。 31、防在前头,少吃苦头。 32、吃人嘴短,拿人手软。 33、父子不和家不旺,邻里不和是非多。 34、吃水不忘挖井人。 35、富贵深山有远亲,贫穷对面不相认。 36、吃一堑,长一智。 37、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38、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 39、公道自在人心。 40、出门人,处处让三分。 41、恭可平人怒,让可息人争。 42、初生牛犊不惧虎。

43、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44、船到江心补漏迟。 45、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46、观其行而知其言,闻其言而知其心。 47、大恩不言谢。 48、打死犟嘴的,淹死会水的。 49、大理莫让,小理莫争。 50、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51、大人不记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 52、好汉不吃眼前亏。 53、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54、好汉不夸当年勇。 55、大意失荆州,骄傲失街亭。 56、好话不在多说,有理不在声高。 57、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58、黄金有价,信誉无价。 59、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到什么山上唱什歌。 60、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天空。

小学生谚语俗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

小学生必背谚语、俗语、歇后语和名言警句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3、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4、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5、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6、火心要空,人心在实。 7、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8、黄金失去可再得,名誉失去难挽回。 9、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10、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11、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12、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烈火见真金)。 1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14、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15、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16、自古华山一条道。 17、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鹿茸角)。 18、雁门关外有人家,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19、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20、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21、好马不吃回头草,好汉不夸旧功劳。2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23、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4、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25、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做手生。 26、十年河东转河西,莫笑穷人穿破衣。 27、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28、谦虚的人学一当十,骄傲的人学十当一。 2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0、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31、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32、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33、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34、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35、知识在于积累,天才在于勤奋。 36、种田不好误一年,读书不好误一生。 37、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38、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9、铁不冶炼不成钢,人不锻炼不健康。 40、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小学生必背歇后语 1、竹篮打水—―一场空 2、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3、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4、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5、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6、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7、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8、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9、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 10、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11、八股文的格式――千篇一律 12、包拯斩包勉――大义灭亲 13、白骨精遇上孙悟空――原形毕露 14、半斤对八两――不相上下(彼此彼此) 15、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措手不及 16、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17、吃着黄连唱歌――以苦为乐 18、窗户眼儿喇叭――名声在外 19、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打自招 20、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21、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22、凤凰身上插鸡毛――多此一举 23、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24、干打雷不下雨――虚张声势 25、关公当木匠――大刀阔斧 26、关公在曹营――心不在焉 27、过河的卒子――有进无退 28、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29、画饼充饥――自己骗自己 30、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宏大量 31、鸡毛当令箭――轻事重报 32、鸡蛋里挑骨头――无中生有 33、老鼠钻进书箱――咬文嚼字 34、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35、刘备三请诸葛亮――思贤心切 36、李逵卖炭――人黑货也黑 37、梁山上的朋友――不打不成交 38、梁山的军师――无(吴)用 39、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40、林黛玉的身子――弱不禁风 41、马背上看书――走着瞧 42、盲人上大街――目中无人 43、棉花里藏针――柔中有刚 4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4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46、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47、徐庶在曹营――身不由己 48、一只筷子吃藕――专挑眼 49、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 50、诸葛亮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51、中国的功夫――名不虚传 52、猪八戒改阵――倒打一靶 53、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54、张飞用计――粗中有细 55、针尖对麦芒――针锋相对 56、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57、哑巴吃黄莲——有苦自己知(或“有苦说不 出”) 58、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59、秀才的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 人) 60、猴子学走路----------假惺惺(假猩猩) 61、精装茅台------------好久(好酒) 62、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改鞋归正) 63、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 一袋) 64、唱戏的骑马----------不行(步行) 65、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66、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1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