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总复习-中国古代史

高考总复习-中国古代史

高考总复习-中国古代史
高考总复习-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

一、原始社会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第二单元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

二、秦汉时期的经济

三、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单元隋唐两宋时期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

二、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三、北宋时期的政治和改革

四、两宋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第四单元元明清时期

一、元朝统治时期

二、明清时期的政治

三、明清时期的经济

四、明清时期的文化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

一、原始社会

1、原始农业的基本状况

①始祖:神农氏

②产生途径:从采集经济到种植经济

③谷物种植:南稻北粟

④耕作形式:刀耕火种(生产力较低)

⑤经济结构:大规模简单协作(生产力较低)

2、原始手工业

①从二里头文化(原始社会后期)开始,我国进入青铜时代。

②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③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

3、原始商业:

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间或氏族内部出现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

1.夏朝、商朝和西周的建立

①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

②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遇事必定要占卜,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③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

2、西周的政治制度

①分封制

(1)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周王室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封赐给臣下,广建子国,用以拱卫周王室。

(2)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主体,还有功臣、姻亲、殷商旧族。

(3)作用: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

②宗法制

(1)含义:以父系血缘为纽带,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的一种制度。

(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3)作用:

?通过血缘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

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3、夏商西周时期经济

?①农业的发展

?(1)农具:耒、耜(材料:木、石)

?(2)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②手工业的发展

?(1)商周青铜技艺高超

?(2)丝织业产生并发展

?(3)官营手工业占主导(明代中叶以前)

?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资金雄厚,规模大;工匠富有经验,职业世袭;产品不入

市场,不计成本,缺乏竞争。

?③商业的发展

?(1)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

?(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 1.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社会转型)

?①政治上: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列国林

?立,战争频繁,陈旧的周制已不能适应新的变

?化,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②经济上: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

?大大提高,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

?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

?③思想上: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解决社会问

?题的方案,改革成为社会的主要呼声。

2.春秋时期的变法

①目的:富国强兵

②内容:

(1)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按土地好坏收税

(2)鲁国初税亩: 按田亩实数收税

③结果:实际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3.战国改革【改革模块】

①目的:富国强兵

②内容:

(1)魏文侯变法(最早)

(2)秦国的商鞅变法(最彻底)

●背景:秦国社会经济落后

●内容:

●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轻罪重刑的严苛法

律,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实行什伍连坐制。

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文化上: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控制。

●结果:遭旧贵族破坏,变法失败

●影响:

沉重打击旧贵族,发展地主经济,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

①井田制的破坏和土地私有制形成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出现

表现:春秋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战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②生产工具的进步和水利

表现:铁犁牛耕出现,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战国)

③小农经济出现(男耕女织)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

时间:春秋后期

特点:生活稳定,有积极性;

是国家赋税徭役的承担者;

难以扩大再生产,近代阻碍了生产发展因素;

较易破产。

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①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②私营手工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3.商业的发展

①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

②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战国

(1)原因: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思想发生矛盾;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2)表现:商鞅变法措施

(3)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巩固地主政权。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1.春秋时期的思想

①孔子的思想和影响【人物模块】

(1)核心:“仁”和“礼”(忠恕之道,正名,中庸之道)

(2)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

(3)天命: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4)教育:“有教无类”,办私学,打破官府垄断教育,扩大受教育者范围

“因材施教”,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5)编订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六经”)

孔子思想由其弟子其整理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6)孔子思想的影响

?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

流。

?思想传播到国外,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违背了社会发

展的规律。

②老子的思想和影响

(1)哲学:《道德经》,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了辩证法思想。

(2)政治:“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3)影响:

●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原始纯朴小国寡民的消极

思想,具有保守性。

③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背景经济:

◆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

◆政治:分封制崩溃

◆社会:大变革统治者急需人才

◆阶级:“士”的崛起

(2)代表人物

◆孟子: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性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哲学思

想,唯物主义);“性恶论”;“礼法并施”(政治思想)战国

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庄子:“齐物”(哲学思想);“逍遥”(人生态度);天与人“不

相胜”(哲学思想)

◆韩非: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主张变法革新。

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以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3)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

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

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 .科学技术

◆①最早指南仪器——司南(战国)

◆②天文:《甘石星经》: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

文学专著。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③数学:九九乘法口诀;筹算计算法

◆3.文学艺术和文字

◆①春秋:《诗经》——最早一部诗歌总集

◆②战国:楚辞——南方民歌、楚国方言、新体诗歌

◆③战国楚帛画——《人物龙凤图》

◆④商朝: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成熟的文字

◆第二单元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

◆1 .秦统一的背景(前221年)

◆①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根本原因

◆②商鞅变法为秦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秦王赢政有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

◆④赢政锐意进取,破格任用一批谋臣猛将

◆2.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①中央:皇权至上(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职能)

◆②地方:郡县制(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③作用:奠定中国二千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对巩固统一,促进

社会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3、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暴政【人物模块】

◆①政治;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②经济:下令”使黔首自实田”;强调百姓要安于农工生产;

奖励移民垦荒;统一货币、度量衡。

◆③开疆拓土:派蒙恬北击匈奴; 修筑万里长城;

◆征岭南,修灵渠,设三郡; 征西南夷,修“五尺道”; 修驰道

和直道,统一车辆形制。

◆④文化:统一文字——小篆

◆⑤暴政:严刑峻法、赋税徭役繁重、焚书坑儒

◆4. 汉朝的政治制度

◆①王国问题的出现——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

◆②王国问题的发展——七国之乱

◆③王国问题的解决——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2)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3)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力量。

二、秦汉时期的经济

1.农业生产和水利的发展

①西汉中期发明犁壁,二牛一人犁耕法

②水利工程:漕渠、白渠

2.手工业:

①丝织业发达

②制瓷业:东汉青瓷

3.商业的发展

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丝绸之路——“丝国”

三、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1.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①背景

(1)随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展,提出新儒学(天人感应)

②确立: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影响

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科学技术

①造纸技术:

西汉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数学:

(1)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周髀算经》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勾股定理。

(2)东汉《九章算术》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③天文:东汉张衡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

④医学:

(1)《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2)《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编著,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被后人称为“医圣”。(3)擅长外科手术的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3.文学——汉赋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1.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模块】

①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社会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尖锐;北方出现民族融合趋势。

②内容: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③意义:

(1)促进了北魏社会完成了封建化;

(2)促进了经济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3)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2.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

①农业的总体特点:

战乱导致北方经济遭到破坏;

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灌溉工具:曹魏马钧翻车(人力)

②手工业的进步:

冶炼业——灌钢法;

制瓷业——白瓷

3.科技文化发展

①佛教兴起和儒学危机

②农学: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③数学:

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达1000年之久。

④书法: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书圣”,代表作《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⑤绘画:

东晋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代表作《女史箴图》

第三单元隋唐两宋时期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

1.三省六部制

①内容:三省是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②作用:

(1)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人物模块】

①背景:

(1)客观上:(吸取隋亡教训)

隋统治残暴速亡,迫使唐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

(2)主观上:(用人与纳谏)

唐太宗从谏如流,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

②内容

二、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1.农业的发展

①生产工具: 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②灌溉工具:筒车(水力)

2.手工业:

①纺织业:唐朝出现缂丝技术

②制瓷业: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3.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特点:

①大运河开通,密切南北往来;

②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密切中外联系;

③长安、洛阳、扬州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④城市布局为坊市制。

4.思想的演变

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5 .科学技术

①印刷术: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唐《金刚经》

②火药: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③天文:唐僧一行创制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

④医学:唐孙思邈著有《千金方》,“药王”

6 .文学艺术

①诗歌

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②书法

隋唐达到新高峰:

张旭、怀素狂草;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

书法理论。

③绘画

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三、北宋时期的政治和改革

1.北宋的政治

①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背景: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

(2)措施:

收精兵:杯酒释兵权;三衙统兵,枢密院发兵,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削实权:分割宰相权力;州郡直属中央,州郡下设通判,文臣担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州郡财赋自留小部分,其余运往京师,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影响: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强化了中央集权;造成“三冗两积”的后果。

特点:强干弱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

②北宋的中央机构:相权被分割。

行政:中书门下

财政:三司

军政:枢密院—调兵(三衙—统兵)

2.北宋中期政治危机和改革

①背景:“三冗”与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庆历新政

仁宗时,范仲淹推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触及官僚贵族利益,遭失败。

③王安石变法【改革模块】

(1)内容

经济: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军事: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教育:改革科举制度、选官制度、学校教育

(2)评价:

●抑制土地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在一定

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

因。

●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根本原因)

四、两宋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1.农业:

中唐以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了北方;南宋时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2.手工业的发展:

制瓷业: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

3 .商业的发展

①货币: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城市商业:

特点:

◆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形成街市;

◆市的启闭不再由官府统一规定,出现夜市、晓市、草市;

◆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 4.程朱理学

◆①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②理学的基本思想

◆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

(1)“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2)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3)存天理,灭人欲

◆③理学的影响: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 5.陆九渊心学

陆九渊: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守仁:③“致良知” ④知行合一(明朝)

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6、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用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7.科学技术

◆①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②火药广泛应用。火器: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

◆8.文学艺术

◆①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②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③绘画:文人山水画兴起;

◆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第四单元元明清时期

◆一、元朝统治时期

◆ 1.中枢权力机关

◆①一省制:只设中书省,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归中书省。

◆②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后宰相权势过重,引起政局

动荡。

◆ 2.手工业:

◆①棉纺织业:

◆宋末元初,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迅速传播。

◆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并加以推广。

◆②制瓷业:进入彩瓷生产时期,烧成青花瓷和釉里红

◆ 3.科学技术的发展

◆①天文学:郭守敬制成简仪;《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②农学: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

◆ 4.文学艺术

◆①散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

◆②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王实甫《西厢记》

◆二、明清时期的政治

◆ 1.明朝中央权力机构

◆①废除丞相: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皇帝亲掌六部.

◆②内阁制度的形成

◆原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事务繁多,设立殿阁大

学士。

◆职责:(1)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2)明成祖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3)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阁臣权力也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

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由皇帝朱批,称“批红”

◆ 2 . 清朝的中央权力机构

◆①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②议政王大臣会议:满洲贵族组成,处理军国大事。

◆③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雍正年间

◆(2)职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

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品级不高,跪奏笔录。

◆(3)影响: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

志。

◆ 3.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人物模块】

◆康熙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①平定三藩:消除地方割据

◆②收复台湾和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

固了祖国的海防

◆③平定准噶尔叛乱势力:打击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④雅克萨之战:抗击了沙俄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影响: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三、明清时期的经济

◆ 1.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

的后面。

◆ 2.手工业发展的新高度

◆①私营手工业:明代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②制瓷业:明朝出现斗彩和五彩瓷。

◆清朝出现粉彩和珐琅彩。

◆③棉纺织业:是明朝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朝后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 3.商业的繁荣

◆①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②经济农作物普遍进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

◆③白银广泛使用

◆④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区域性长途贩运贸易

◆ 4.资本主义萌芽的形成和发展

◆①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出现:明中后期,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工场手工业

◆③特征:自由雇佣的生产关系、增殖利润的生产目的、手工工场的生产组织。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④发展缓慢的原因

◆(1)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占主导

◆(2)官府沉重的剥削: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制约国内市场的发展

◆(3)封建经济政策的束缚:重农抑商,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限制了资本主义发展所

需的劳动力,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与手工业规模的扩大,阻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海禁、闭关锁国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形成和资本的原始积累。

◆ 5. “海禁”与“闭关锁国”

◆①含义:禁止和限制商民出海贸易(广州十三行)

◆②原因:封建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根本原因

◆防止外夷侵略;

◆防范沿海人民聚集抗清。

◆③影响: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四、明清时期的文化

◆ 1.思想

◆①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核心:“致良知”

◆②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李贽: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著《焚书》《藏书》

◆(3)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明末清初)

共同思想:经世致用思想,提倡务实学风;“工商皆本”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著作: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影响:

◆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 2.科学和技术

◆①医药学: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药物分类法,体现生物进化论思

想。“东方医学巨典”

◆②农学: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

◆“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 3.文学艺术

◆①小说: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②书法: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

◆③绘画:明清:八大山人、木刻版画、年画等。

◆④戏曲:京剧(乾隆、同治光绪繁盛期)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 苗伟 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先秦、秦汉时期,是它的产生阶段; 从春秋、战国之际到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理论逐步产生了。其标志是《春秋》、《左传》和《史记》等书所反映出来的对于史学的认识。从《春秋》和《左传》来看,它们的作者已经有了明确的史学意识;从《史记》来看,它更是突出地反映了司马迁的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这可以看作是古代史学理论产生阶段的主要特点。 第二个阶段,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它的形成阶段;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在马、班所奠定的基础上,中国史学有了更大的发展。这时期的史学理论,已不限于提出来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新的探讨,而且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这是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时期。南朝梁人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唐初政治家关于史学的言论。《晋书》卷八二有关史家的传记、《隋书?经籍志》史部诸序等,都是反映这个时期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文献。尤其是刘知几的《史通》,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论,标志着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里程碑。 第三个阶段,是宋元时期,是它的发展阶段; 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中国古代史学有了更大的发展。通史、民族史、当代史、历史文献学等方面,在这时期都取得了许多新成果。史学批评在相当广泛的范围里进一步展开,史学理论在不少问题的认识上更加深入,在表现形式上亦更加丰富了。这几个方面表明,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进入了它的发展阶段。 第四个阶段,是明清(1840年以前)时期,是它的终结阶段。 中国史学发展到明清时期,有两个极明显的特点,一是越来越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二是出现了批判、总结的趋势,同时也萌生着嬗变的迹象。史学理论的发展,也不能脱离这两个特点,而后一个特点表现得更突出。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阶段,其特征便是批判、总结和嬗变。明后期的王世贞、王圻、李贽,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清前期的王鸣盛、赵翼、钱大昕、崔述、章学诚、阮元、龚自珍等,在史学理论方面,各有不同的成就和贡献。 二、中国传统史学的特点 1、历史记载和撰述的连续性 任何一个文明古国都不像中国在历史记载和撰述方面有这种历史连续性。从现在已知传世最早的史书——《春秋》开始,中国的历史记载和撰述从未中断过。如果说从有文字记载开始,现在已知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甲骨文,距今有3600年。尽管我国现在有文字记载的确切年代不像有的古代文明国家那样早,但我国历史的记载、撰述是连续的。“二十四史”记载了

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集锦

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集锦 一 1.2021·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3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 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 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 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解析】光荣革命后,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并未完全剥夺,因此国王“也有权利不 让议会参与”, 这与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无关,故A项错误;“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 让议会参与”,反映出国王已经不可能专权,故B项错误;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内阁不对国王负责,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国王仍然保留“媾和与开战的权力”等 某些名义权力,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21·山东文综·4016分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 乎完全归 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二《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英国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6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两本著作对英国革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有何不同认识。4分

【考点】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可得 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的示范;据材料一“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 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可得出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其他国家 提供了经济上的典范。 2依据材料二中两部著作《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可 以看出“前者是作为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开端认识的,而后者仅仅作为这一变化中的一次 政治革命而已”因此二者不同认识可以归纳为前者强调英国革命的开创性,把它作为世界 近代史的开端;后者也承认英国革命的重要性,但只把它作为政治革命的一部分。 【答案】1贡献:君主立宪制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的示范;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上的典范。6分 2不同:前者强调英国革命的开创性,把它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后者也承认英国革命的重要 性,但只把它作为政治革命的一部分。4分 二 1.2021·福建文综·20图9、10、11是有关美国邦联政府、议会与州关系的一组漫画。该组漫画反 映了 A.邦联政府拥有征税权与财政权 B.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 C.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听命于各州 D.邦联议会财政支出须各州批准 【考点】美国建立联邦制国家——邦联制 【解析】邦联政府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各州联合体,邦联政府没有一个主权国家应有 的宣战、媾和、签约、发行货币、借债、征兵和征税等权力,故A项错误;从图11可以看出,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故B项正确;从图9、10可以看出,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 得到各州的支持,不是听命于各州,故C项错误;邦联议会是各州的一个协调机关,其财 政支出须各州批准说法不正确,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21·北京文综·22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

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教师参考)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 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 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朕、制或诏、玺) 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史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知识汇编

中国古代史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知识汇编 一、科学技术 ㈠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重875千克,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艺已达到相当高水平。中国古代的青铜工艺成就主要表现在青铜器种类多,用途广,规模大,工艺精美,且融实用与艺术于一体。 ⑴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筑,集防洪与灌溉于一体的水利工程,既消除了岷江之害,又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天府之国”千里沃野。 ⑵长城: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后历朝还有修筑。最主要是秦朝和明朝。秦长城东起辽东,西到临洮,全长一万余里。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余里。长城绵延万里,气势宏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⑶隋朝大运河:隋炀帝开凿,2000多千米长,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⑷赵州桥:隋朝李春设计,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拱桥,距今1400多年。 ⑸北京故宫: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是明清两朝皇宫,称紫禁城(宫城),1925年始称故宫。 ㈣四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 ※隋唐时期出现的:雕版印刷术、火药;※宋元时期: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重大成就。 ⑴造纸术:西汉前期出现用麻纤维制造的纸;东汉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材料制成植物纤维纸,它原料易得、质轻价廉,被称为“蔡侯纸”。造纸术后来逐渐传到朝鲜、日本和中亚各国,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引发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便利了文化的保存和交流,不仅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⑵印刷术:①雕版印刷: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②活字印刷:北宋时期(11世纪),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将黏土做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时。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到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欧洲到15世纪才有活字印刷术,比毕升的发明晚约400年(四个世纪)。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⑶指南针:战国时期人们根据磁石特性制成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12世纪时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为宋元时期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和发现美洲提供重要条件。 ※宋朝人的书中谈到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⑷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药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开始应用于军事上,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火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火药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过去单纯以大刀、长矛作武器的状况,引发了世界战争史上武器和战争方式的大变革。 二、思想文化 ㈠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初中历史与社会中国古代史(政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中国古代史(政治方面) 1.夏朝 ⑴约公元前2070年 ⑵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商朝 ⑴公元前1600年前后 3.周朝 西周(公元前1046年) 分封制(意义: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确立了周王权威) 东周(公元前770年) 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4.秦朝 ⑴公元前221年 ⑵嬴政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⑶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①在朝廷: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太夫;②在地方:废分封制,采用郡县制。 示意图 5.汉朝 西汉(公元前202年)⑴前期:①休养生息政策;②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 ⑵汉武帝:①推恩令(意义:削弱王国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使王国再也没有力量和中央对抗了); ②中央:设司隶校尉(监督朝廷中官员和贵族的举止); ③地方: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各地官员的监督) 6.西晋 ⑴266年 ⑵氐族建立前期政权 7.十六国后期 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8.隋朝 ⑴581年,杨坚建立 ⑵首创三省六部制 9.唐朝 ⑴618年,李渊建立 ⑵贞观之治(唐太宗);开元盛世(唐玄宗) ⑶沿袭和完备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意义:三省共同议论国家的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示意图 1

10.宋朝 ⑴960年,赵匡胤建立 ⑵①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②增设机构以分割制衡各级官员权力(影响: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形成“积贫”局面) 11.辽王朝 ⑴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⑵在中央设南,北面官。南:长官用契丹贵族;北:长官用汉人,契丹人。效仿中原制度。 12.金朝 ⑴12世纪初,阿骨打建立金 ⑵①迁都燕京;②改革管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 13.元朝 ⑴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蒙古国 ⑵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北京) ⑶①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②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14.明朝 ⑴1368年,朱元璋建立 ⑵①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政管理; ③设殿阁大学士,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④设专门的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与锦衣卫合称“厂卫”); ⑤设立“廷杖”制度; 15.清朝 ⑴1664年,李自成建立 ⑵效仿明朝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设内阁,置六部,设立军机处附:专题:概括 1.原始社会出现禅让制。后世袭制 2.西周建立分封制,在地方分封诸侯。 3.战国时期秦国:建立县制(商鞅变法); 4.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在中央设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设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5.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6.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7.元朝:设立行省制度: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8.明朝废除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加强中央集权。 9.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使中央集权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 2

2019版高考历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习题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作业 一、选择题 1.下面为《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市形态图,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几何中心被作为布局的核心空间。这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 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 D.君权神授影响城市布局 答案 A 解析据《周礼·考工记》可判断材料与周代礼制有关。根据材料信息“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城市布局体现出明显的等级和秩序,说明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故A项正确。皇权至上是秦朝开始确立的,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仅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君权神授,故D项错误。 2.(2018·湖南衡阳一模)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 ) 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 B 解析材料“小儿子”“夺取”“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说明宗法制遭破坏,结果“韩赵魏三家分晋”,这从反面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稳定,故B项正确。A、C

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3.(2018·河南郑州二模)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这些规定( )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C.实现了文字统一 D.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 答案 B 解析西周时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管理,当时并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可知,此举有利于西周各封国间形成统一的礼仪和官方语言,从而促进了各封国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礼仪和官方语言方面的推广,没有涉及文字层面的统一,故C项错误;雅言的推广仅限于各封国贵族层面,没有涵盖民众层面,各国方言仍旧存在并通行民间,并没有消除地方的语言隔阂,故D项错误。 4.(2018·太原模拟)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根据以上史料能够确定的是( ) A.秦朝设郡数目不一 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 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 答案 D 解析秦朝设郡数目是确定的,只是受到史料的影响而出现分歧,故A项错误;从表中可知,秦朝是否设立洞庭郡存在争议,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材料中对洞庭郡是否存在、与黔中郡的关系存在分歧,故C项错误;不论洞庭郡是否存在、与黔中郡的关系如何,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是肯定的,故D项正确。 5.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设置郡、县两级,郡、县主官都由中央任免。以后尽管地方主官的权力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据此可知( ) A.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B.统一的政权要求中央能有效控制地方

人教版(部编2019年)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四)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课题:中国古代史(四)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教学目标: 1、识记: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②金与南宋的对峙;③宋代经济的发展; ④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⑤宋元时期的都市。 2、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到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战争是短暂的,和平交融是历史主流。。 教学重难点: 北宋的中央集权政治和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导入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该皇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待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小结导入课题。 2、指导学生阅读湘版《中考历史》P.9考纲,明确学习目标,转入本课教学。 二、教学新课: 1、夯实基础:请学生速读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第6-11课的内容,然后思考完成湘版《中考历史》P.9—11的考点扫描填空题。 (1)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大金。 (2)澶州之战后,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之后,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北宋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3)金灭辽后,对北宋发动了战争,北宋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北宋灭亡后,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之后,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宋代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领先于世界地位,南宋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宋朝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杭州;还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考中国古代史易错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考中国古代史易错点总结 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分封制形成以西周之前,不是西周首创的制度,只是盛行于西周。 3、春秋战国时期最受推崇的是法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才正式得以确立。 4、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与地方分权的制度。 5、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6、秦朝采用的是法家思想,西汉前期采用的是道家思想,汉武帝以后采用儒家思想。 7、四大发明的顺序:造纸术(汉)、印刷术(隋唐)、火药(唐中期)、指南针(北宋)。具体来说,西汉时期出现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用麻做的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出现,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唐中期的书籍中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

元时期广泛用于军事并向外传播。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并向外传播。 8、张骞通西域体现的是民族关系;丝绸之路的开通体现的是对外关系;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9、西域,至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而非西藏。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的是汉宣帝,而非汉武帝,汉武帝在位时间是前140—前87年。 10、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不是预报地震的,而是测定地震方位的。 1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发展承上启下,为隋唐的繁荣发展和宋朝的经济重心转移奠定了基础,但经济重心仍在黄河流域。 12、要注意隋朝大运河与京杭运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3、科举制开始出现在隋文帝时期,正式形成是在隋炀帝时期,1905年,光绪帝宣布废除科举制。 14、科举取士制度、三省六部制均正式实施于隋朝,完善与唐朝。 15、武则天在位期间选拔的、破格提拔的贤才有姚崇、宋璟,而后来唐玄宗继续重用过姚崇。 16、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不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是民族之间的兄弟斗争。就正义性而言,北宋时正义性的,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十二)·中国古代的重大战事

中国古代的重大战事 在中国古代史上,伴随着朝代的更替和发展,战争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常见政治现象。在中国古代史的复习中,应注意对中国古代重要战事的掌握 一、中国古代重大战事概况 重要战争战争概况 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与商军战于牧野,商军倒戈,商纣自杀,商朝灭亡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城濮之战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晋国经过城濮之战打败了楚国 桂陵之战战国时期齐魏之间的一次著名战役,也称为“围魏救赵”,齐军击败魏军 马陵之战战国时期齐魏交战的关键性战役,魏国战败,从此,魏国力量大为衰落 长平之战 战国后期,公元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交战,秦军大获全胜。这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 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 秦国的统一战争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东方六国,此后,秦又统一了越族地区; 又击败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 西汉对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27年,匈奴南进,汉派卫青出击匈奴,汉收复河南地公元前121年,汉派霍去病出击匈奴,匈奴退出河西走廊 公元前119年,汉以。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汉大破匈奴,匈奴北徙漠北 东汉对匈奴的战争东汉前期,大将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大败北匈奴 北宋统一中原的战争北宋建立后,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979年,宋太宗消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宋辽战争北宋建立后,为夺取幽云十六州,发动了对辽的战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逼近东京,这时在澶州的宋军击毙辽军统帅,大挫辽军锐气,为宋辽和谈 创造了条件 蒙古及元统一战争蒙古汗国建立以后,发动了大规模战争:蒙古先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后来又招降吐蕃,征服大理。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 靖难之役明建文帝上台后实行削藩措施,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1402年, 朱棣攻破京师,靖难之役结束 明朝抗倭战争明朝派戚继光到浙东抗倭,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在福建、广东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到1565年,东南沿海 的倭寇基本肃清 雅克萨之战明清之际,东北边境空虚,俄国侵略者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并继续增兵,扩大侵略。为了捍卫边疆,康熙皇帝下令组织自卫反击战。1685年和1986年,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俄军伤亡惨重。俄国政府被迫同意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清朝的平定地方叛乱 的战争在清朝统治前期,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先后平定了漠西蒙古准葛尔部叛乱、三藩之乱 等 二、中国古代战争的分类 (1)反对民族压迫掠夺的战争:两汉北击匈奴、完颜阿骨打抗辽、两宋抗金战争等,这些战争维护了边境安全,打击了少数民族贵族南下掠夺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 (2)反对分裂、平定叛乱的战争:唐朝北击突厥的战争、清朝平叛战争,这些战争平定了叛乱,维护了边境的安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 (3)民族争霸、征服战争:春秋战国争霸战争、楚汉战争、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淝水之战、唐末藩镇割据混战、五代十国间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辽宋夏金间的战争、蒙古政权西征等。这些战争造成社会动荡或国家分裂,广大人民群众被迫卷入战争,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因

高中历史之世界古代史高考题汇总

世界古代政治制度 1、【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2、【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 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3、【2015全国Ⅰ卷】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4、2015福建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生活着近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 A: 古希腊文明B: 古罗马文明C: 不列颠文明D: 阿拉伯文明 5、2015江苏“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B: 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C: 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D: 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6、2015安徽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定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A: 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B: 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 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D: 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7、2015四川《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A: 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B: 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 C: 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D: 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 8、2015海南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灭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A: 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B: 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 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D: 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9、【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10、【2016年新课标全国Ⅱ卷】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 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D.政府丧失民众信

以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一)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1、政治:(1)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2)从原始公有制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3)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确立;(4)从分封制到县制、郡县制的产生,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1)农业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开始确立,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2)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兴盛起来,集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封建城市兴起;(3)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开始形成。 3、思想文化:(1)现代汉字的前身甲骨文出现,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奠定了基础;(2)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儒、道、法等主要思想流派均已出现;(3)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和底蕴的文学艺术(如《诗经》、《离骚》)和传统科技(如天文历法和中医学)起步奠基。 (二)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1、政治:(1)统一局面的形成(秦灭六国)和巩固(汉武帝大一统);(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和巩固(汉);(3)拓展疆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如秦在越族地区设三郡、汉设西域都护)。 2、经济上:(1)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的交流;(2)重农抑商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休养生息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重要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形成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确立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实行文化专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巩固统一的要求;(2)封建教育模式逐渐形成,创立了太学和形成了地方教育系统。(3)科技文化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1、政治:(1)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西晋的短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多次局部统一,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民族融合);(2)政权更替频繁;(3)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4)士族制度盛行,成为割据分裂的政治基础。 2、经济:(1)北方的经济几经破坏,几经恢复,延缓了发展的速度;(2)江南经济开发,开始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3)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思想文化:(1)天文、地理、数学等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2)佛教盛行,佛教文化发展;(3)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四)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 1、政治:(1)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时间相对较长;(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3)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2、经济:(1)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繁荣;(2)出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3)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兼收并蓄,科技成就世界领先;(2)教育

2019高考前选择题专练之中国古代史(可编辑修改word版)

【题组24】 名校模拟题之中国古代史 1、据《周礼》记载,大司马的属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ft林川泽之阻”;大司徒的属官土训“掌道(解释)地图,以诏地事”,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这一记载反映出西周 A.中央集权开始萌芽B.分权制约意识巳经出现 C.国家专营局面形成 D.地图绘制已有相当水平 2.对于秦始皇“焚书”事件,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为“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而东汉王充在《论衡·书解》中则记述为“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据此可知 A.两种记述因差异过大均不足为信 B.历史记述会因依据不同而相异 C. 各种历史记述都需通过考古实证 D.时间性决定历史记述的真实度 3.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集权政治的趋向B.宗法观念的消亡 C.生产技术的进步D.礼乐制度的完善 4、《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5、白狄鲜虞建立的中ft国处于赵、燕、魏三国之间。在河北平ft中ft 1 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ft王方壶铭文中也说“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由此可知中ft 国文化 A.认为民生是影响统治稳定的关键因素 B.体现了其对华夏先进文化的认同国 C.反映出分封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D.将教化民众作为治国的主要内容好 6、.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 说成为主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交融的加快B.宗法观念的增强 C.变法运动的推动D.自然科学的进步 7、《诗经》中多篇诗歌描述几位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尹铎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当时 A.争霸战争使人心趋向统一B.政府抑制小农经济的兴起 C.土地制度出现了根本变革D.社会动荡冲击了宗法观念 【题组25】 1.图4 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政治制度1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一) 【秦】(BC220-BC206年)强化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中央:1-确立皇权至高无上。2-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掌行政)、太尉(掌管军队处理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百官);其下设九卿,如丰常(宗庙礼仪)、郎中令(宫廷警卫)、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廷尉(司法)、治栗内史(全国财政税收)等。 地方:郡县制,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郡长官为郡守,县长官为县令/长,县下设乡、亭。(地方官每年要向中央“上计”) 统治手段:扩大军队,指定法律,加强治安。秦有中央常备军驻京师由皇帝直管,外加地方武装管理地方治安,由都尉管理。《秦律》制定,巩固了地主阶级的政权,维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保护了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北征匈奴,南征百越,建设长城等。 【西汉】(BC206-25年)汉承秦制 中央:承袭秦制,皇帝最高统治者,其下设三公九卿。中期之后,改三公名称为司徒、司马、司空,其职责发生变化,九卿职责大致相同。 地方:郡县制;郡国并存制 统治手段:军队、法律、编户制度—户籍制度。中央常备军外加地方预备军,中央军是禁军有南北军组成,守卫京师。地方军有郡都尉或王国中尉主管,皇帝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地方官员无权调动军队,需有虎符才可发兵,皇帝对军事官员有任免权。刘邦令萧何在《秦律》基础上去夷三族及连坐法,增加兴、户、厩律三章,称“九章律”。 汉武帝时(强化中央集权):中央设1-建立中朝机构,扩大尚书台权利,削弱丞相权利。中

外朝的形成,加强了皇权,消弱了相权,达到了权力的集中。(有尚书、中书、侍中组成的内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构,有丞相为首的外朝演变为执行机构)2-京师设司隶校尉。章纠察京师百官(除三公)和三辅、三河(河东、河南、河内)、弘农七郡。3-地方加强控制故设刺史,除了京师直辖区以外的13个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以六条问事”,监察地方官吏和郡国诸侯。—“以内制外,以小制大”。地方割据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得以加强。4-察举制。汉初,一是军功地主,二是郎官才有资格出任官职(任子、资选)。汉武帝时,将举孝廉定为制度。兴立太学,凡考试合格者授官,采取“举贤良文学”、“上书拜官”策试等制度选拔人才,充实和加强了统治机构。5-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削弱诸侯王国权利,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东汉】(25年-220年) 东汉初年对政府机构与职能进行调整的核心是维系专制主义的皇权,通过加强尚书台的权力和强化监察机构,完成了中央政府的重建和调整工作,通过固定州刺史治所和废除郡国都尉,完成了地方政府的建制。 中央:1-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加强尚书台权利,削弱三公权利,司徒即丞相管民政,司空即御史大夫不管监察,改管水利工程,太尉管军事,三公职高,徒有虚名。尚书台成为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设尚书令一人,尚书仆射一人,实际上已经成为核心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是受命办事,三公其他官员,得皇帝批准加“录尚书事”头衔才可参政。2-监察制度。御史中丞,负责御史台监察百官,权利仅次于尚书令。司隶校尉,东汉复制,兼领一洲,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部事务,即是京官,又是地方官,“无所不咎,唯不察三公”。此举是皇帝抑制权臣和贵戚之用。州刺史,在司隶校尉辖区外分十二州,设刺史,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收归刺史,东汉中后期,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且固定州刺史治所,可以处理地方事务,不通过三公,直接向皇帝负责,(州郡县三级)这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废除郡国都尉

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选择题(中国古代史)

高考选择题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先秦 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5.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图5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6.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7.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留。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未能充分发挥文字功能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8.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9.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10.《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