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必修4第二单元

必修4第二单元

必修4第二单元
必修4第二单元

《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

设计者:王艳芳审核人:宫春平李保平授课时间:

课时:2课时课型:综合解决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背诵这两首词。

能力目标:理解这两首词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

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情感价值观:学生体会和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蕴含在作品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望海潮》如何通过特定的意象组合展现杭州人物之盛和风光之美的

2.分析《雨霖铃》如何做到融情于景,景情交融的。

教学难点以画入词,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材概述: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以先行者角色开启了宋词天地的重要词人,柳永的地位是无可代替的。学习宋词从他的两首传世佳作《望海潮》《雨霖铃》开始,最合适不过了。《望海潮》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其写景壮伟、声调激越,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艺术上的精妙值得我们研究。《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艺术上情景交融、虚实兼写,铺叙与点染紧密结合,一直为后人称道,而其哀怨伤感的基调、真切诚挚的感情同样打动了千年来无数的读者,学习时应品读与赏析结合、艺术与情感并重。

思路方法:

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朗读式、合作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在教授这两首词之前必须让学生重温有关词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生平和一些背景知识,这当然离不开教师的讲解;词在古代就是配乐而唱的,其语言富有音乐性和抒情性,惟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品味其中的妙处,故在教学中最好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此外还要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词的方法,启发学生把握词中所选的特殊意象,深切感受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深沉真切的情感,从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第一课时,教授《望海潮》。

教学设想:复习词的知识;学生简介作者,听录音朗读,初步感知词的内容;感受作者笔下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分析词中写景的妙处;背诵全词。

第二课时,教授《雨霖铃》。

教学设想:复习词牌,检测第一首词的背诵情况;听录音朗读,初步感知词的内容;反复诵读,品味词的语言,以画入词,感受词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的情怀;背诵全词。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综合解决课授课时间:

一、导入新课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是一个平民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是什么样的

一首诗能有如此大的魅力?

二、简介词的知识及作者

1、词的产生和流派:

词,是诗歌的一种,产生于晚唐,当时“燕乐”兴起,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导致了以娱宾遣兴为目的的曲子词流行,吸引文人参与创作。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二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的别称。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每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平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平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阙”或“片”。

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2、柳永的生平简介: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结合现实生活解说柳永的影响力)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三、走进词作

朗读指导,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后作朗读要求。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阙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2)学生朗读体味。

四、鉴赏词作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

明确:①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②:“东南形胜”三句从地理条件、悠久历史来说的,“烟柳画桥”六句是从风景美丽和人口众多来说,“市列珠玑”三句是从人们生活的城市的商业发展来看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③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2、分析词的上阕。

明确:“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 三吴都会”,是从历史悠久着笔的。杭州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开头三句,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自“烟柳”一句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表现都市人烟稠密。“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绿树环抱,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怒涛”两句,写钱塘江潮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用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况,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极写杭州的繁华。市场上商品丰富,商业繁荣,市民家家户户罗绮盈箱。只抓住“珠玑”“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富裕反映出来。最后,再用“竟豪奢”,暗写杭州富民比夸争富,反映了杭州这个都市繁华和奢侈的一面。

3、上阕就杭州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那么,下阕围绕西湖,又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请结合本文来说说。

明确:“重湖”三句写了西湖与众不同的美丽景色,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

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十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如此美丽,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是“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词人笔锋一转,从自然写到人物。“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晚上,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声和采菱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说渔翁、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

4、结尾的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结尾处词人描写达官贵人到此游乐的场景,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煊赫气势。诗人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①问:最后两句是写给谁的?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词中“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驰”指朝廷。这样一来,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它是作者纯粹的奉承之辞。

②这样的奉承之辞,有些评论家说,它是完全游离于主题之外的,跟本文无关,你认为呢?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不是游离于主题之外,而恰恰相反,它点明了全词的主题和写作目的。因为本身这首词就是作者路经杭州时,写给地方长官的投赠之作。作者想通过它获得长官的召见和赏识,那么必然会对长官进行奉承。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整首词的艺术性。对此,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5、鉴赏词的艺术特色。

明确:《望海潮》是慢词,所以在艺术手法上与小令有所不同。本词重在用铺叙的手法,例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另外,这首词的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望海潮》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上阕用“怒涛” “霜雪” “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出现了“三秋桂子”这样干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五、总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六、作业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综合解决课授课时间:

一、解题

《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词牌名。(课文注释)取自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

二、诵读词作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本词的理解,带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 老师范读,请学生闭眼,认真听朗诵,在听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朗诵者的停顿及音调上的变化,从中感悟本词的感情,体会词的音韵、节奏之美。

3.学生一起诵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风格及作品的意境。

三、赏析词作:

(一)、让学生把上下篇内容生动地描述出来。

教师示范:一个秋天的傍晚,一场暴雨刚刚停歇,蝉凄切地鸣叫不已,词人面对着长亭,心情更觉悲凉。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他的心爱之人为他送行,两人面对美酒佳肴却毫无心情,正在恋恋不舍之际,船夫催促着“开船喽——开船喽——。”两人双手紧握,泪眼相对,有千言万语要说却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词人想在即将踏上的旅途中只有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霾,空旷的天空。

小结:上篇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篇紧承上篇:是词人想象别后的情状,小船临岸,词人酒醒只见习习晓风吹拂杨柳,一弯残月挂在天空。词人现在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总结:全词凄凉的意境让我们感觉的浓浓的别离之情。

过度:我们的生活里也有别离的苦痛,如何把它用文字表达出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雨霖铃》的写法。

(二)、赏析词的意境

1.提问:大家一起说说,本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情景交融(板书)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凡诗词,一般都具有情景交融这个特点,那么这种艺术手法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下面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准备派代表发言)

①用哀景和乐景同写悲情

(作者在词中选用了哪一类景?这种景怎么表现作者的情感?)

A. 秋雨黄昏送别图“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高柳乱蝉嘶”。“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褒《送别裴仪同》、“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王昌龄《少年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B.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C.“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好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这种欢乐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沉入了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个地方是以“乐景写悲情”。与前面几处的景物描写是有区别的。(迎娶刘兰芝的场面)②景情水乳交融,妙合无痕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a.“柳”的情感内涵。

“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b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曹植“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

怀”、李清照“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c.虚中有实,虚景实写,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他写的是真景物,汴河堤畔,本多垂柳。杨柳岸三字随手拈出“本地风光”,令人感到亲切、自然。一夜行舟,醒来时早已置身于寥廓开阔的山驿水程中,所以唯觉晓风清冷、唯见残月凄楚,晓风残月四字便写出了此种扁舟晓行的真切风光。

d.写出幽美深约的新境界

常人在离别时,往往能深切的感受到它悲哀的一面,而优秀词人却在此同时写出了它的美:夹岸残柳,参差拂动于秋风之中:孤舟离人,黯然独对天边残月,悲剧性加上美感,凄清加上丽景,词人在舒缓而哀恻的声调中传递出一种抑郁惝况的凄情和烟水迷离的凄美来,这种“绮怨”的风味,正是最典型的“婉约”词的风味。

e.情景妙合无痕

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含蓄蕴藉。

③浓情郁结于心、难于化解

(教师简述:全词始终笼罩在一股化不开的浓情里面,开篇这份离情就已慢慢酝酿,离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情感到达高潮;离别之后,这种愁绪仿若绕梁的余韵始终萦绕在词人的心头,此时此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四.小结

细致深入、动情用心地体悟了字里行间散发的魅力,我们被和谐的音律打动,被隽永的语言吸引,我们更惊艳于凄美的意境,伤怀于哀婉的离情。大凡好的作品,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点知识的补充,几次能力的训练,它所馈赠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升华。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用自己多情多思的心灵去感知绵绵文化的经纬,悠悠生命的掌纹!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词作

课外收集具体事物在诗词中的意蕴

六、课后反思: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设计者:王艳芳审核人:宫春平李保平授课时间:

课时:2课时课型:综合解决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3.感受苏轼的旷达和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综合解决课授课时间:

【教学要点】

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苏轼(036 ~1101 )字子瞻,四川眉山人。1056年(仁宗嘉?元年)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次年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 三苏" 。同年,因母丧返川。1060年,苏轼再入京,次年,任凤翔府签判。1065 年(英宗治平二年),还朝,值史馆,次年,苏为卒,扶丧回川。1069年(神宗熙宁二年),苏轼又返朝。历任官职,直至1072 年,才通判杭州。1075 年起,历知密州、徐州、湖州。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突遭逮捕,审讯,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他经营东坡,务农,号东坡居士。

苏轼本来一帆风顺,为什么会遇到坎坷呢?

当时朝廷政局多变。王安石两相两罢,有一些乘时而起的小人,得了权势。在新政首领王安石等人或隐或罢之际,如果苏较得到朝廷重用,岂不是于他们不利?于是,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从苏轼知湖州的谢表中嗅出了苏轼对皇帝不忠的味道来。御史李定等人,更在谢表之外,搜罗苏轼的诗作,加以" 分析",罗织罪名,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 。因为苏武谢表中有" 知其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其中" 新进"二字,正好触犯了李、舒辈的忌讳。苏轼的诗作中,反映民间疾苦,他写过旧妇则,反映过变法中确实存在的问题,表示对新政的不满。因为说了真话,让李、舒辈抓到了把柄,苏轮自被逮讯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章爆、王安石等),最后,神它才决定不杀苏武,而以贬满了事。

总之,苏武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三、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2、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板书)

上阕:(赤壁)(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 雄姿英发所慨: 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

四、词句鉴赏

①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②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③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④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明确:a、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b、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c、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⑤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五、探究思考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

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六、品读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⑴烘托: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

⑵映衬: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甲”,一方面“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①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②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嫌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七、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情

八、、布置作业

①比较阅读:将《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柳永《雨霖铃》作比较,重点从“情景、事情、情感”三方面去展开。

②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板书设计:

(板书)

上阕:(赤壁)(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 雄姿英发所慨: 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九、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综合解决课授课时间:

【教学要点】

学习《定风波》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听听这些词句是谁写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是苏轼的名句。苏轼,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二、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吟啸xiào一蓑suō烟雨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学生自由朗读

4.找同学朗读,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四、重点探究、拓展

1、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有风雨,

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板书:任(“徐行”)

——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板书:无(“回首”)

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板书):归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一心渴望退隐,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3、大家再考虑:东坡为何不躲雨?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五、问题探讨

是不是大家都喜欢苏轼?

是或不是。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

——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六、反馈达标

我们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七、课后反思: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设计者:王艳芳审核人:宫春平李保平授课时间:

课时:2课时课型:综合解决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教学重难点:

1、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是本课教学重点。

2、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法、诵读法

第一课时综合解决课

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知人论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

为同社生,号“辛党”。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可以说是个非常特别的词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以往我们接触过的很多诗人词人们,有的是以落魄书生形象出现的,比如杜甫,柳永这样的,要么就是官场失意之人,比如陶渊明,白居易这样,还有的,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学者型的,比如苏轼这样的,有自己独特且成体系的世界观,又是诗人,又有点像哲学家。但总的来说,这些都是文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给人一种有点弱不经风的感觉。而辛弃疾不是,辛弃疾在还没有凭借他的词作出名之前,是个地地道道的民族英雄,是以一个武将的身份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的。这和岳飞似乎有些相似。史书上记载,辛弃疾出生在北方,是山东济南人,长得是那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一看就是一副英雄的模样。但当时的宋朝已经偏安江南,山东已经被金人占领,已经不属于宋朝的国土。用今天的概念来套的话,当时的山东就是个殖民地。大家想想,生长在这个地方的人,一个从小就颇有英雄胆识的人,他对于国家,对于国土,是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辛弃疾青年时期最名动朝野的有这么一件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济南人耿京聚众数十万反抗金朝的暴虐统治,辛弃疾也乘机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队伍奔耿京部下,为掌书记,并劝耿就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次年正月,受耿京的委派,辛弃疾等人赴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面见宋高宗。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辛弃疾等人获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直奔济州(今山东巨野)有五百万之众的金兵营地,将张安国生擒绑缚于马上,疾驰送到建康处死。那一年,辛弃疾只有22岁,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吧,那么年轻。而且就兵力来讲,50人对5百万,这个比例大家可以算一下,足可见辛弃疾的厉害!大胆地猜测一下,他的本事,应该不会太次于岳飞的。但他和岳飞却又很不同,首先是际遇不同。岳飞是一直执掌兵权,可说是戎马生涯,大半生都是在打仗,但辛弃疾却在那次以后,几乎没有再打过仗。为什么呢?首先,南宋的皇帝,大多都是很没什么胆识的皇帝,满足于一时的安逸和繁华,觉得守着南宋这么个半壁江山就可以了,而辛弃疾却一致劝诫,要收复北方河山,他与当权者的政见显然是不相容的,所以皇帝不喜欢他。其次,大家知道,一个皇帝,他要守住自己的权利和作为皇帝的尊严,他是非常忌才的,辛弃疾的文才武工都太强,又有胆识又有智谋,当权者自然心里不爽,但碍于辛弃疾的名声实在是大,于是只能安排他做一些地方上的小官,而且一直被调任,目的就是不让他在地方上组织比较有实力的兵力,完成他的复兴大计。辛弃疾很有才,有才的人自然比较狂放,不怎么知道收敛,加上他的爱国心,就更加不知道怎么在官场上隐藏自己的抱负,这可以说辛弃疾坎坷一生的一部分原因,于是他的后

半生,在没什么实权的情况下,只能用作词来遣散自己的心情,来抒发自己的胸怀。古时候的文人有一个特征,就是他们不是为创作而创作,他们大多是因为胸怀郁闷,才希望从创作文学作品中得到慰藉,辛弃疾也是。他和岳飞的不同,根本就是在他没有岳飞的戎马生涯,没有怎么在沙场上报效国家,没有事先理想的遗憾使他比岳飞更抑郁。而他和我们学过的陆游也不同,陆游也是爱国诗人,但他首先是个文人,一生没怎么上过战场,他诗作里的战场其实都是臆想,都是歪歪,而辛弃疾是有实战经验的,他也确实有军事才华,所以他也比陆游更抑郁。大家知道,如果一个东西你从来没得到过,也倒就不去想了,而你得到过,又被人抢走,你时时刻惦念着,又不能去做,才是最郁闷。辛弃疾就是这么个状态。所以他的词,有很深厚的感情基础,是不做作的。而他的经历和性格,又使他的词风真正有了豪放的疏狂的味道,意境是很深远的。

二:词作分析

提问:首先请大家默读这首词的上片,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词中给我们传达的一些具体信息,比如彼时所处的季节、诗人所处的具体位置,已经他看到的景物,听到的声音等等。

明确:季节:秋(清秋)

位置:建康赏心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看到的景物:水、天(水随天去秋无际),山岭(遥岑、玉簪螺髻),落日、楼(落日楼头),吴钩(把吴钩看了)

听到的声音:鸿雁的叫声(断鸿声里)

提问:辛弃疾的词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明确:悲愁,孤独

提问;那从刚刚我们提炼的景物中,有哪些东西可以表达出他的这种心情呢?首先我们来看这个“悲”的情绪。

明确:秋、断鸿。另,作者也有直接写去他这个情绪的句子:献愁供恨/江南游子/无人会,登临意。

在词中,往往词人的情绪是一个连锁反应,悲愁,愤懑,孤独也并不是区分的很明显。所以我们可以整个宏观地把握上片的情绪,显然是负面的,是不快乐的,这是辛词的基本基调,其实也和他的生活际遇有很大的关系。

提问:我们说过,辛弃疾作为一个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加之他性格的疏狂气,他的词是很大气的,那么从上片他的描写的景物来看,哪几处也证明了这一点呢?

明确:山岭、落日、楼头,这些都是远景,词人也写到了是远目,可见他视线的开阔。一个词人他看东西的习惯,往往和他的性格气质很相近,婉约派的词人往往注重细小物件,而辛弃疾却有胸怀河山的气魄,可见他的胸襟之大。

讨论:把吴钩看了后,为什么要紧接着把栏杆拍遍呢?这两句在逻辑上有什么关系?表现了词人此时什么样的心情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吴钩是吴地盛产的一种宝剑。辛弃疾早年厮杀战场,看到兵器总会勾起他戎马生活的回忆,对自己生活经历的不平和愤懑之情油然而生。拍栏杆是一个动作,是对他这种情绪的一个具体表现。用动作反应心情,自然,生活,让人感同身受,使得词显得平易近人。因为愤懑而拍栏杆,就和我们因为兴奋而拍大腿一样,是个很自然的反应,让人读起来,非常亲切。

总结:上片虽然重在写景,但却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使得我们很容易把词的内容和词人的心情,他的生活遭遇联系在一起,也能初尝豪放词的一些特点。

导入:在读下片之前,要和大家交代一下辛弃疾写词的一个习惯,就是他特爱用典故,所以后世之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吊书袋”。他的很多词,都有典故,那些特别经典的,大多典故特别多,一串一串的有如江河奔腾之势。所以辛词的文化内涵是很深厚,通常引经据典好不畅快,极能显示出他的旷世才华。这和陶渊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人很不一样,这是他词作的独特风格。当然,我们不能以典故的多少来论诗词作品的优劣,典故也不是证明一个诗人或者词人文才的唯一标准,希望大家可以掌握辛弃疾在运用典故时的很多特色,从而看出其中的好处。

提问:请大家默读下片,把其中的典故梳理一遍,总结出这些典故所讲的内容。

明确:一共有三个,第一个讲了游子季鹰思乡的故事。第二个讲了刘备讽刺许祀心无报国之志的故事。第三个讲了桓温感叹流年飞逝年华苍老的故事。

提问:作者写典故,实则是为了写自己。他是在利用典故道出自己的心声。那么这三个典故分别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声呢?

明确:第一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归乡的心声,他本是山东人,却在江南羁留了数十载,内心自然也有思乡之情。如果加深联想,我国古代的政权中心都是在北方,而南宋,就像一个游子一样,因为战乱而羁留他乡,作者就此也有借自己思乡之意道出了收复北方河山的心愿。

第二个典故表面是借许祀自嘲自己没能尽力说服统治者收复北方,实则是在嘲讽统治者如许祀一般不知心忧国家命运。

第三个典故第一层含义是在哀叹自己年华的老去,人老了,越来越难以实现心中抱负了。而从更深一层看,也有隐射国家的意思,随着南方的暂时安定,政权中心和统治者人心越来越涣散,北伐的可能也越来越小,偏安江南到底是暂时的,从这里也表现出辛弃疾对于国家前途的深深忧患。

提问:从分析这三个典故,我们也可以总结一下典故的作用是什么呢?

明确:1,使得作者的感情表达更含蓄。2,用委婉的语气达到讽谏的作用。3,增强词的文化内涵。

提问:在三个典故之后,作者在词的末尾写到了“红巾翠袖”,大家知道,红巾翠袖就是女子的意思。那作者为什么会提到女子呢?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探讨这个问题。

明确:从词的感情基调来看,整首词以沉郁为主,特别是运用了典故,使得感情更为内敛含蓄,甚至有了那么些压抑。而提到女子,特别是用了红、翠这两个比较表明颜色比较鲜艳的词,则能词的整个感情基调稍微带动起来一点。虽然也只是擦去英雄泪,似乎还是很沉重,但到底有了寻常人间的气息。所谓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辛弃疾在到位地表达了自己的寂寞之心的同时,也表达自己渴望寻常儿女感情的隐秘愿望,使词看上去更有鲜活的气息,显得不那么死气沉沉了。

总结:辛弃疾是中国古代的文人中,非常特别的一位,他有文人的气质,但也有武将的豪迈,这一对看似矛盾的东西反映在他的词作中却是显得那么和谐。文学的魅力,就在于这其中隐藏着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在这挣扎中显示出的张力,这是人内心的真实形态,也是文学要表达的永恒主题。辛弃疾以他独特的词风做到了,虽然他一生无法作一名将军收复河山,但却为后世留下了耀人的文学作品,让后人理解他复杂矛盾而痛苦的内心,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第二课时综合解决课

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朗读全文,纠正读音。

舞榭歌台(xiè)佛狸祠下(bì)

二、解读典故、分析诗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

物,再无处可寻了

提问: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虚景。

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03年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04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20年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提问: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看注解8:此时作者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

提问:此时,作者提到如果仓促北伐,必将会导致失败。其中隐含了作者的一个意思,是什么?

明确:作者自我推荐,实际上是向建议:只有我这样的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获取胜利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善用人,必将导致失败了。但是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说会失败,而是回想当年,描绘了一幅失败的时候的凄惨景象: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军投靠南宋王朝的时候,也就是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步山的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

提问: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谁呢?

明确: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看注解11 :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提问:作者有什么感想?

明确: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提问:此处作者回忆当初扬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惨景象,本来是不堪回首的。此处为什么要写作“可堪回首呢”?

明确:为了让统治者知道,用人不当导致战略失误,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因此,就更应该慎重,那么朝廷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才呢?最后,作者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然可以为国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颇。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

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

作业:比较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作者:

出生地所处时代经历做官写作时的年龄

苏轼四川眉县北宋中期冤狱、坎坷文官,颇有政绩47岁

辛弃疾山东济南南宋初年建功立业,不得重用武官,战功卓著66岁

作品: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环境:长江、赤壁、乱石、峭壁、惊涛、故垒

多实景描写,诱发联想,景在一起长江、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

联想到的虚景,景是分散的

联想到的虚景多于实景

人物周瑜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

情节观景——感慨英雄——超脱旷达孙仲谋、刘裕、廉颇

刘义隆、佛狸、张浚

比较讲解:

首先苏轼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气风发,就算是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也只是作为文官的地位,所以苏轼的词中我们看不到像辛弃疾那样的金戈铁马之声,更多的是一种胸怀的旷达。

而辛弃疾则是北方民族,我们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较凶悍。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南方能够打败北方而统一全国的朝代,就算是明朝从南方建立政权,但是政权最终的稳定却还是在北方。出身于军队将领,他的诗词中自然有一种军人的坚毅、果断,兵甲之声充塞于耳。

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详解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一、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1、我国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政府的主要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加强社会建设。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政府的作用: (1)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2)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服务。 4、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帮助,监 督政府行为,使我们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二、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1、我国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政府工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2、具体要求: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必须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工作着力点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上)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国政府在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 4、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发展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 和行政诉讼制度。 5、公民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有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促使政 府不断改进工作。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一、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政府依法行政 1、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表现。 2、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4、依法行政的意义: (1)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力和自由; (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4)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5、为什么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 ①由国家性质以及政府性质决定,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②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贵州省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4课《诗经》两首《氓》同步练习

贵州省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4课《诗经》两首《氓》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攻坚 (共1题;共5分) 1. (5分)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将________子无怒乘彼垝________垣夙________兴夜寐 渐车帷裳________ 咥________其笑矣 二、解释2--5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共4题;共6分) 2. (3分)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戏剧社________ 文学社________ 摄影小组________ 3. (1分)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古义:________ 4. (1分)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古义:________ 5. (1分)三岁食贫 今义:确数,三古义:________

三、文言知识细梳理 (共8题;共16分) 6. (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 .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 . 《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 . 《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7. (2分) (2019高一上·双鸭山期末) 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 . 槌床便大怒至于顿丘 B . 处分适兄意人生几何 C . 羁鸟恋旧林忧思难忘 D . 复得返自然约为婚姻 8. (2分) (2019高二上·北京期中) 下列选项中横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 . 行李之往来 C . 汉亦留之以相当 D .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9. (2分) (2018高一下·东台月考) 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B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测试题完整版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 元测试题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基础知识(共2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是( ) A .骤.雨(zh òu ) 纶.巾(l ún ) 一蓑.(su ō) 还酹. 江月(l èi ) B .罗绮.(q ǐ) 豆蔻. (k òu ) 吟.啸(y ín ) 揾. 英雄泪(w ēn ) C .遥岑. (c én ) 憔悴.(cu ì) 料峭. (q i ào ) 重湖叠巘.(y ǎn ) D .凝噎.(y ē) 樯橹.(l ǔ) 玉枕.(zh ěn ) 鲈鱼堪脍. (hu 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参差 天堑 竞豪奢 暮霭 B .今宵 羌管 雨林铃 故垒 C .雨具 箫瑟 念奴娇 芒鞋 D .巷陌 烽火 醉花阴 凄残 3.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故垒.西边(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 B .还酹.江月(以酒洒地,以表凭吊) C .倩.何人换取(请求) D .怎生.. 得黑(怎么生得) 4.下列诗句朗读音节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B 、念去去/千里/烟波 C 、便纵/有/千种/风情 D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5.下列句子没有语句倒装现象的一项是( ) A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B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C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6、下列对词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运用对仗和互文的手法,写出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面。) B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形象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谈笑间”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周瑜指挥若定的风度和出众的才干。) C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通过描写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凉的氛围,有声有色地写出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 D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以廉颇自况,自以为虽然老了,但还能参加抗金战斗。) 7.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B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C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D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8.下列修辞手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9.古诗词中有些常见的意象往往赋予特定的含义,下列各项中不搭配的一项是( ) A 芭蕉、梧桐------孤独、忧愁 ,离情别绪 B 梅花、菊花、蝉---高洁品格 C 白云、明月 -----孤冷凄清、高洁美好、思乡念亲 D 红豆-----男女爱情或亲情

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测试

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测试 政治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考试范围:哲学第二单元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20小题,每题3.0分,共60.0分。) 1. 2009年2月22日。山西焦煤集团屯兰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调查组副组长、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赵铁锤说,从初步了解的情况看,这起事故是屯兰矿南四采区12403工作面区域发生的瓦斯爆炸事故,事故反映出该采区存在四个问题:通风管理不到位,瓦斯治理不彻底,现场管理不严格,安全措施不落实。这说明 ( ) ①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阻碍作用②人类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世界 ③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是相互决定的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 美国纽约有一种特别的迎接新年的方式,人们直接把信件.成绩单.银行账单,或者把不开心的事情写在卡片上,投入时代广场上的一台巨大粉碎机里粉碎,从而以崭新的心情迎接新年。该做法D ①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②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虚幻的反映 ③体现了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④承认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 国家发改委在官方网站刊登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问卷调查。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法定节假 日形成连休,可形成“黄金周”和“小长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天人们开始反思集中休假、集中出行所造成的利于弊。 A、意识能够反作用客观事物 B、认识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C、主观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D、知识构成不同,人们的认识必定不同 4. “在每个人的身上/阳光同样的明亮/在每个人的心中/阴影却有浅有深”。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 ) 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C.物质决定意识D.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5.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人们的传统认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提高我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2)要用发展的观点处理和解决问题(3)要以保护环境为主,发展经济为辅(4)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难以两全 A(1)(2) B(2)(3) C(1)(4) D(3)(4) 6. 齐白石有一句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画虾腿,最初如实地画十对,后来改为八对、六对,最后变为五对时方觉得更为传神。这一过程,从科学实证的角度看,是越来越不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则越来越像。齐白石画虾表明 A.科学比艺术更加深刻地反映客观世界B.艺术比科学更加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 C.艺术追求美,但与科学一样都包含真理性认识 D.艺术反映事物的外在联系,不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 7. 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凭借“艾滋病鸡尾酒疗法”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年度风云人物。如今,已经与艾滋病毒博弈了20多年的何大一尝试开发一种新疫苗,这种疫苗能为人体装配上一套现成的抗体武器,这就免除了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前期工作,疫苗一进入体内,就能动员免疫系统立刻投入战斗,不久的将来,人类将摆脱艾滋病这个恶魔。这表明( ) A.人们的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就能达到目的 B.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 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D.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8. 从2009年9月1日起到9月16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广泛征集市民的建议,为2010 年拟办实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 )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构想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构想 【内容简介】本单元学习宋词。选取四位作家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创作中有代表性的词作。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柳永词以纤细婉约为主要风格,“景中见情,缘情设景”,词律谐婉,拓宽了宋词的艺术空间;苏轼词具有高度的个性化,具有豪迈奔放、旷达洒脱、疏朗刚健的独特风格,具有“无事不可入”的特点;辛弃疾词“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壮词中始终洋溢着一派爱国激情,大量用典构成“博喻”,形成了豪放洒脱的风格;李清照词是我国文学史上才学卓越的女作家清新委婉,感情真挚,寓情于景,层层渲染。 【学法指导】词的学习重在诵读和理解。诵读的关键在节奏和情感的领悟和把握,要读而能背;理解的关键在于能够联系词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去了解作者的内心,知人论世,将作品放在生活、社会背景下理解,找准词眼,把握基调,根据意象,领会意境。难点在于利用想象和联想,补充词意的空白,把握词中的艺术境界。 【教法指导】古人云: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一个有效手段,本单元教学要建立在熟能生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读的作用;然后紧扣一些要点和关键,教会学生学会抓重点,抓关键,从关键性的语句和章法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学会理解。扣住景物特点和情感表达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理解,使学生学会一些鉴赏的基本方法。 【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倚声填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2单元word试题

《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真理与追真理 一、选择题: 1.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 A.阶级性B.反思性C.实践性D.科学性 2.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 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目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厦周边省市的海桩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据此回答3-4题。 3.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4.农艺师能使洋菜“本土化”,是因为

A.主观联系是对客观联系的反映 B.客观联系是主观联系的外在表现 C.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 D.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事物新的具体联系 5.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A.一概而论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D.三人成虎6.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B.千虑一得C.百感交集 7.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 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8.“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个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 “这句话是说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9.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④知是行之始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测试题 班级姓名 一.基础知识(共3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是() A.骤.雨(zhòu)纶.巾(lún)一蓑.(suō)还酹.江月(lèi) B.罗绮.(qǐ)豆蔻.(kòu)吟.啸(yín)揾.英雄泪(wēn) C.遥岑.(cén)憔悴.(cuì)料峭.(qiào)重湖叠巘.(yǎn) D.凝噎.(yē)樯橹.(lǔ)玉枕.(zhěn)鲈鱼堪脍.(h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参差天堑竞豪奢暮霭 B.今宵羌管雨林铃故垒 C.雨具箫瑟念奴娇芒鞋 D.巷陌烽火醉花阴凄残 3.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故垒.西边(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 B.还酹.江月(以酒洒地,以表凭吊) C.倩.何人换取(请求) D.怎生 ..得黑(怎么生得) 4.下列诗句朗读音节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B、念去去/千里/烟波 C、便纵/有/千种/风情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5.下列句子没有语句倒装现象的一项是() A.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B.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6、下列对词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运用对仗和互文的手法,写出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面。)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形象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谈笑间”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周瑜指挥若定的风度和出众的才干。) C.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通过描写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凉的氛围,有声有色地写出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以廉颇自况,自以为虽然老了,但还能参加抗金战斗。) 7.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B.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C.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D.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8.下列修辞手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9.古诗词中有些常见的意象往往赋予特定的含义,下列各项中不搭配的一项是()A芭蕉、梧桐------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B梅花、菊花、蝉---高洁品格 C白云、明月-----孤冷凄清、高洁美好、思乡念亲 D红豆-----男女爱情或亲情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根据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B、词是兴于唐代胜于宋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因为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 C、苏轼的词改变了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词风,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 D、旧体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古体诗,唐代以后的统称近体诗。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9分,每小题3分) 苏词 傅成穆俦 ①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

必修四第二单元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第二单元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四)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五)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六)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七)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八)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九)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及方法论意义 (十)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方法论意义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客观事物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②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 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物质的指导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意识对于 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氓》学案

《诗经·氓》教案 学习目标: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2反复诵读,体会感情3、品味语言,赏析形象 导语:在古代诗歌中也有很多“薄命红颜”和“痴心女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中国诗歌《氓》中的“痴心女子”。让我们带着爱心去关注她。 一、读诗(检查预习) (一)读通 要求:(1)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语句。(《氓》是典型的四言诗,二二节拍)。 (2)读完后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集体正音。 (二)读懂读懂词句含义,理解文章大意。 1、用幻灯片出示全文,标出重点字词和重要句子。 2、把第一段讲给同学们听(“痴心女子”的心声是用四言古诗诉说出来的,我们能不能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替她诉说?) 氓啊,我们初次相识时,你是那么憨厚,你抱着布匹到我这儿来换丝,其实你不是来换我的丝呀,你是向我来求婚的,我看你那么憨厚,就爱上了你。你走的时候,我送你一程又一程,送过淇水后,一直送到你顿丘,我们是那样恋恋不舍。路上你和我商定婚期,这对我来说太突然了,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我们实在是没有好的媒人,可是你听到这儿就生气了,我心里是多么盼望和你在一起,我说你不要生气了,我们的婚期就定在秋天吧! 或者第三段:桑树的叶子在夏天里是那样的茂盛,就像我们女人的容貌和爱情,可是呀,斑鸠鸟啊,不要吃太多的桑葚!可是呀,女人呀,不要和男人沉湎于爱情,男人沉湎于爱情,是可以解脱的,而女人沉湎于爱情,是无法解脱的。 或者最好一段:本想和你白头到老,可是你这种行为真让我心生怨恨。淇水再宽也是又岸的,湿地再大也是有边的,可是我痛苦却没有尽头。想起我们少年时候,在一起玩耍,那是多么的快快乐乐,说说笑笑是那样亲切。你的誓言是那么诚恳,我是万万想不到你会变心的。唉,现在你既然变了心,我又能怎样呢?算了,我不想这些事了。(或者,唉,现在你既然变了心,我就不想这些了。) (三)读深 以关键句子为例,指导学生读出情感。 1、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知识点填空及主要问题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是物质的 (一)什么是物质 1.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物质客观性),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______。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__(万事万物的客观属性) 注意:物质不同于具体物质 (二)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产物,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劳动起决定性作用) ②人类社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体系 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二、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规律的特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 4.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 一、意识 (1)从起源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_________; B.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______。 ②意识更重要的还是___________的产物,是劳动和实践的产物; A.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B.劳动和社会实践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C.劳动和社会实践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2)从生理基础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②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______活动实现的 (3)从内容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意识的内容是_________,形式是_________,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③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意识的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必修四理解性默写 一、《望海潮》 1、《望海潮》中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三句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2、《望海潮》(柳永)词中的“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3、《望海潮》(柳永)词中的写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与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的句子是:“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4、《望海潮》(柳永)词中写杭州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的句子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5、《望海潮》(柳永)词中的“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这几句词人选取了代表杭州湖山之美的两种典型景物,写出了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 6、《望海潮》(柳永)作者生动描绘的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的名句是:“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7、《望海潮》(柳永)词人写达官贵人游乐场景的句子是:“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二、《雨霖铃》 1、《雨霖铃》(柳永)词中交代出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的时间、地点,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的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雨霖铃》(柳永)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3、《雨霖铃》(柳永)中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两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所描写之景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 4、《雨霖铃》(柳永)下片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二句是感慨深秋季节的个人的离别之苦,进而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

人教版高中最新语文 必修4第二单元测试

必修四第二单元测试 一、名句默写 1.念去去,千里烟波,。多情自古伤离别,,!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4.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5.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6.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众里寻他千百度,,。(辛弃疾《青玉案》) 8.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 殊《蝶恋花》) 9.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晏几 道《临江仙》) 10.试问闲愁都几许?,,。(贺铸《青玉案》) 11.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李清照 《渔家傲》) 12.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 二、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概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请在下表中填入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僧庐听雨 2.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3.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四、阅读下面辛弃疾的这首词,解答1—4题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 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 2.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 A.设问借代 B.设问比拟 C.夸张比拟 D.夸张借代 3.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 4.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五、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1—3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对诗句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赞周郎埋下伏笔,创造出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框架图

《生活与哲学》总论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美 生活处处有哲学 好 生 活 的 向 导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生 活 智 慧 与 时 代 百哲学的基本问题 精 舸 神争 流 的 思 想 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 哲学的本义 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真正的哲学的作用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何者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是什么 可知论 有无同一性 不可知论 与生活的关系 为什么 对哲学的影响 根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基本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 辩 证 唯 物 论 世界的 物质性 探 究 世 界 的 本 认识运动 质 把握规律 意识的 本质 把 握 思 维 的 奥 妙 意识的 作用 自然界的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具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物质性物质的含义 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物质生活基本要素的客观性 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依赖于物质 运动是物质固 运动的含义 有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含义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展的产物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的一系列 反射活动实现的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人能够能动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的改造世界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 一切从实际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 辩实践的含义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 证人的认识实践及其特点 唯社会历史性 从何而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主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义 在实践中追求真理是客观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 和发展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识 论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 1认识具有上升性

精选-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文档

2019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 2019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是由古猿转化而来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6.什么是静止?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区别: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②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英语必修一第二单元重要知识点整理

1.be patient with sb. 对某人有耐心 Eg: You will have to be patient with my mother, for she is going rather deaf. 你得对我母亲有耐心,因为她耳朵越来越背了。 !:be out of patience with sb. 对…忍无可忍 do sth. patiently = do sth. with patience 耐心的做某事 impatient 不耐烦的,没有耐心的 2.avoid doing sth 避免做某事 Eg:I have attempted to avoid meeting Tom since our quarrel. 自从吵架以来我一直试图避免遇见汤姆。 !:后面加动词ing形式的动词有很多,主要有: ○1avoid(避免)、miss(错过)、delay/put off (推迟,拖延) ○2suggest/recommend(建议)、finish(完成)、practice(练习) ○3enjoy(欣赏、享受)、imagine(想象)、can’t help(忍不住) ○4admit(承认)、deny(否定)、consider(考虑) ○5escape(逃避)、risk(冒险)、mind(介意) ○6succeed in (成功做)、be worth (值得做)、give up(放弃) 3.admit sb. to/into sp. 准许某人进入.. Eg:The old man opened the door and admitted me to/into his house. 老人打开门让我进屋去。 !:○1sb be admitted to sp 某人被允许进入… He was happy to be admitted to b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他很高兴被北师大录取了。 ○2admit 还有“容纳”的意思 Eg:The meeting room can admit/hold/contain/seat 200 people. 这个会议室能容纳200人。 4. appreciate (one/one’s) doing sth. 感激某人做某事 Eg:I would appreciate your calling back this afternoon. 如果你今天下午能给我回电,我将非常感激。 !:○1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sb would/could do 如果某人做了…我将非常感激。 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would turn the music down. 如果你能把音乐声音调小一点儿,我将不胜感激。 ○2appreciation 欣赏;感激 She shows little or no appreciation of good music. 她对于好音乐少有或没有欣赏能力。 5.respect 尊敬;着眼点、方面;敬意、问候 Eg:Please respect yourself. 请你自重。 !:○1respect sb. for sth. 因为某事尊重某人。 ○2show respect for sb. 对某人表示尊重 Children should show respect for their teachers. 孩子们应对老师表示尊重。 ○3in all respects = in every respect 在各个方面 I can’t match you in all respects. 在各个方面我都无法与你匹敌。 ○4in respect of 就…而言,在…方面 Your article is wonderful in respect of style but unsatisfactory in other respects.

人教版英语必修一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英语必修一第二 单元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Reading Step I Greeting and revision T: Good morning / afternoon, boys and girls! First I will check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you have previewed. (pages 11-12 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Parts1-4) Teacher shows answers on the screen. T: 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 and check your answer.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 S: Are “such as” and “for example” the same? T: OK. I’ll give you two examples: 1.He knows five languages, such as Russian, French and Spanish. 2.The differences in the spoken language are greater. For example, Americans say dance [d?ns], and in southern England they say [d?ns]. Students ask any questions and teacher explains to them in class. Step II warming up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Let t he students know of world English. T: So much for the words. Can you name some countries in which English is spoken? Ss: Of course. America, Britain, Canada, Australia… Teacher writes American, British, Canadian, and Australian on the blackboard. Then add English to these words. T: Are these Englishes the same? S1: I think they are the same. They are all called English. S2: I don’t think so. As I know BE and AE are different in spelling, pronunciation and so on. T: Well, turn to page 9. Read the Warming Up. Please answer the questions below. Ss: (scanning) There is more than one kind of English. T: Please go on reading and try to tell AE words from BE words below. After reading, the students give their answers. T: Who will show your answer? S: I think “mum, in a team, rubber, petrol” are BE words. And “mom, on a team, eraser, gas” are AE words. T: Can you give them a name? Ss: World English. T: Very good. Step III Pre-reading Activate the students’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English. T: From Warming Up we know 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 in the world. How 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 and why do so 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 Please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 few minutes later. Sa: Maybe 1000 million people speak English today. Because many countries were colonies of England, so English is spoken as a first or second language in many countries. Sb: We can’t get the exact number. More and more people begin to learn English because English is the working language in the United Nations. Everywhere children go to school to learn English. T: Excellent! About 1500 million people speak English as their first,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But they don’t speak the same kind of English.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