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CMM说明与关键过程域

CMM说明与关键过程域

CMM说明与关键过程域
CMM说明与关键过程域

CMM介绍及关键过程域的分析

一、cmm介绍

CMM它是对于软件组织在定义、实施、度量、控制和改善其软件过程的实践中各个发展阶段的描述。CMM的核心是把软件开发视为一个过程,并根据这一原则对软件开发和维护进行过程监控和研究,以使其更加科学化、标准化、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商业目标。CMM是一种用于评价软件承包能力并帮助其改善软件质量的方法,侧重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及工程能力的提高与评估。CMM 分为五个等级:一级为初始级,二级为可重复级,三级为已定义级,四级为已管理级,五级为优化级。

CMM它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最实用的一种软件生产过程标准,已经得到了众多国家以及国际软件产业界的认可,成为当今企业从事规模软件生产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CMM有助于组织建立一个有规律的、成熟的软件过程。改进的过程将会生产出质量更好的软件,使更多的软件项目免受时间和费用的超支之苦。

软件过程包括各种活动、技术和用来生产软件的工具。因此,它实际上包括了软件生产的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CMM明确地定义了5个不同的“成熟度”等级,一个组织可按一系列小的改良性步骤向更高的成熟度等级前进。

成熟度等级1:初始级(Initial)。处于这个最低级的组织,基本上没有健全的软件工程管理制度。每件事情都以特殊的方法来做。如果一个特定的工程碰巧由一个有能力的管理员和一个优秀的软件开发组来做,则这个工程可能是成功的。然而通常的情况是,由于缺乏健全的总体管理和详细计划,时间和费用经常超支。结果,大多数的行动只是应付危机,而非事先计划好的任务。处于成熟度等级1的组织,由于软件过程完全取决于当前的人员配备,所以具有不可预测性,人员变化了,过程也跟着变化。结果,要精确地预测产品的开发时间和费用之类重要的项目,是不可能的。

成熟度等级2:可重复级(Repeatable)。在这一级,有些基本的软件项目的管理行为、设计和管理技术是基于相似产品中的经验,故称为“可重复”。在这一级采取了一定措施,这些措施是实现一个完备过程所必不可缺少的第一步。典型的措施包括仔细地跟踪费用和进度。不像在第一级那样,在危机状态下方行动,管理人员在问题出现时便可发现,并立即采取修正行动,以防它们变成危机。关键的一点是,如没有这些措施,要在问题变得无法收拾前发现它们是不可能的。在一个项目中采取的措施也可用来为未来的项目拟定实现的期限和费用计划。

成熟度等级3:已定义级(Defined)。在第3级,已为软件生产的过程编制了完整的文档。软件过程的管理方面和技术方面都明确地做了定义,并按需要不断地改进过程,而且采用评审的办法来保证软件的质量。在这一级,可引用CASE 环境来进一步提高质量和产生率。而在第—级过程中,“高技术”只会使这一危机驱动的过程更混乱。

成熟度等级4:已管理级(Managed)。一个处于第4级的公司对每个项目都设定质量和生产目标。这两个量将被不断地测量,当偏离目标太多时,就采取行动来修正。利用统计质量控制,管理部门能区分出随机偏离和有深刻含义的质量或生产目标的偏离(统计质量控制措施的一个简单例子是每千行代码的错误率。相应的目标就是随时间推移减少这个量)。

成熟度等级5:优化级(Optimizing)。—个第5级组织的目标是连续地改进软

件过程。这样的组织使用统计质量和过程控制技术作为指导。从各个方面中获得的知识将被运用在以后的项目中,从而使软件过程融入了正反馈循环,使生产率和质量得到稳步的改进。整个企业将会把重点放在对过程进行不断的优化,采取主动的措施去找出过程的弱点与长处,以达到预防缺陷的目标。同时,分析各有关过程的有效性资料,作出对新技术的成本与效益的分析,并提出对过程进行修改的建议。达到该级的公司可自发的不断改进,防止同类缺陷二次出现。

二、CMM关键过程域介绍

Cmm2的关键过程是:需求管理、软件项目计划、软件项目跟踪和监控、软件转包合同、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这六个关键过程域主要涉及建立基本项目管理和控制方面的内容。

需求管理:在顾客和顾客要求的软件项目之间建立一种一致的、共同的理解,控制系统对软件的需求,为软件工程和管理建立基线,保持软件计划、产品和活动与分配需求的一致性。共同理解是计划和管理软件项目的基础,所以需求管理要求需求文档化,并对需求进行评审。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当用户需求改变时,记录全部改变,并进行评审。

软件项目计划:为实施软件工程和管理软件项目制订合理计划。估计软件产品的规模和所需资源,制定开发进度计划,确定并评估风险,协商有关约定。

软件项目跟踪与监控:对软件项目的执行进行跟踪、监督与控制,以便随时掌握软件项目的实际开发过程。当项目的执行活动与软件项目计划偏离时,项目经理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软件转包合同:选择高质量的软件子项目承包者,并对子合同的执行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对其进行过程监督。

软件质量保证:对软件项目和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和控制,为管理者监控软件项目的过程和产品质量提供适度的可视性。通过评审和审核软件产品和活动,验证是其否与应用的标准和规程一致。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在软件项目组内部解决。内部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质量保证组进行适当的解决。

3级CMM在2级的基础上增加了七个KPA

组织过程焦点:软件组织建立负责软件过程活动的责任和机制,为改进软件组织的整体软件过程能力提供组织上的保证。

组织过程定义:由负责软件过程活动的组开发和维护一组能提高项目软件过程整体效能的软件过程资源的集合,并为在定量过程管理中确定有意义的数据提供基础。

培训大纲:为提高个人的技能和知识进行培训,使其更有效地完成任务。

集成软件管理:协调软件工程活动和软件管理活动,将二者集成为密切相关、定义完整的软件过程。

软件产品工程:协调一致地执行经过定义并综合了所有软件工程活动的工程过程,以便高效地生产出稳定的软件产品。任务:分析分配给软件的系统需求、制定软件需求、开发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软件、编码、测试、集成等,检验其是否满足分配需求。

组间协调:开发软件项目的各小组积极合作,以便使项目更好、更有效地满足用户需求。

同行评审:由同一级别的其他人员对该软件项目产品系统地检测,以便能较早地和有效地发现软件产品中存在的错误,并改正它们。

4级CMM在3级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KPA,关注焦点是建立起对软件过程

和产生的软件产品的定量理解。

定量过程管理:在软件项目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定量控制。目的是定量地控制软件项目的过程性能,在一个可测量的稳定的过程范围内鉴别出变化的特殊原因,并且适时改正促使变化出现的环境。为组织过程定义、集成软件管理、组间协调和同行评审的实践增加一个内容丰富的测量计划。

软件质量管理:定量地评价软件产品的质量,实现具体的质量目标。包括确定软件产品的质量目标,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计划,监控及调整软件计划、软件工作产品、活动和质量目标,以满足客户和最终用户对高质量产品的需要和期望。

5级CMM在4级的基础上增加了3个KPA,关注的焦点是为了实施连续不断的和可测量的软件过程改进,组织和项目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缺陷防范:在软件过程中能识别出产品产生缺陷的原因,并采取防范措施,防止它们再次发生。为了能识别缺陷,一方面要分析以前所遇到的问题和隐患,另一方面要对各种可能出现缺陷的情况加以分析和跟踪,从中找出可能出现缺陷和复发缺陷的类型,并对缺陷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确认,同时对未来的活动预测可能产生的错误趋势。

技术改革管理:确定新技术(包括工具、方法和过程),将其有序地引入到组织的各种软件过程中去。同时,对由此引起的各种标准变化进行处理,使之适应新的需要。

过程变更管理:不断改进组织的软件过程,提高生产率和软件质量,缩短软件产品开发周期。目的是改进软件质量、提高生产率和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只有持续不断地改进组织中所采用的软件过程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既采用缺陷预防的增量式改进,又采用技术改革管理的创新式改进,并使得整个组织可以共享这些改进的成果。活动包括定义过程改进目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和项目定义软件过程,制定培训和激励的计划,促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自觉地参与过程改进活动。

对cmm2到cmm5的关键过程域的分析,需求管理、软件项目计划、软件项目跟踪和监控、软件转包合同、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是cmm的基础。

三、需求管理分析

本人认为这六项里面,需求管理是最为关键,也是一个项目是否能实施、完成的重要基础。对需求管理与需求工程进行如下分析: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是需求工程的两部分,如果没有做好需求开发,那么从需求管理的角度看就会出现重复性的工作。导致需求开发欠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缺乏良好的需求规格说明编写模板

分析一些企业的CMM实施过程,从表面上看,它们的确遵循了先推荐方案再进行评审的基本选择原则,但由于缺乏经验,实际选定的方案常常缺乏客观性,同时在企业的工程和管理机制里又缺乏实践反馈的方法和过程来不断地改进原有的方案。一般来说,大家在一起工作的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种“默契”,而这很可能给以后的工程和管理工作埋下很多隐患,一旦出现意见分歧时,这种默契就不复存在。如果按CMM的要求去做,大量类似的重复工作就会因此出现。改进的方法之一是在整个工程和管理过程中,既保持文档和产品的一致性,又反向追踪需求规格说明更改的程度,并持续改进需求规格说明编写模板。

2、较严重地忽略了非功能性需求

目前,国内的软件客户很少主动提出非功能性需求,但随着客户的逐渐成熟,软件客户对软件的非功能性需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就对软件开发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做好非功能性需求的规格说明编写工作,同样会陷入大量重复工作的包围之中。

如果缺乏非功能性需求的规格说明,将会使一些基础问题直到软件生命的中期才被发现,这将导致大量的文档和产品需要更改,由此带来严重的工程和管理难题。改进的方法之一是调用有相当软件调试和维护背景的资深人员参与需求规格说明的编写,他们的丰富经验往往可以较好地弥补设计开发人员在这方面存在的不足。

3、缺乏对需求文档的配置管理

采用两个需求规格说明编写模板是一种不错的做法:一份给软件客户看,一份留给软件开发小组内部使用,前者的目标是让客户较容易理解,后者则更加专业化。在这种情况下,两个需求规格说明都应纳入配置管理的范畴以便从管理的角度保持其一致性。这还不够,从工程角度考虑,企业还应该形成一套从前者到后者的转化规则。尽管这两个模板的表现形式可能是自然语言,但一个尽可能严谨的规则将大大缩小转化过程中人为自由发挥的空间。需要注意的是,这套规则的建立应从一个项目开始,从基础做起,逐渐完善。例如,首先确定项目的基本名词和动词集合,并规定语句书写规则。

4、需求规格说明缺乏可测试

在需求说明应具备的几个特性里,为什么单单挑出可测性呢?在需求说明编写阶段,主观性对其他特性的影响较大,而一个独立且有经验的测试组对可测性的掌握是从独立于需求规格说明的测试文档出发的。从测试的角度看,很多需求说明是不可测的,这就要求重写这些需求说明,直到可测性得到保证。测试组要求的往往是简洁且准确的说明,而这恰恰是开发人员做得不够好的几个方面之一;另一方面,目前无论是国内的市场还是企业,对测试人员都不够重视,软件企业很少招聘测试人员。实际上,优秀的软件测试人员对保证软件质量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测试部门的经理应该由具有软件开发经验、做过软件开发管理且有相当测试经验的资深人员担任。处理好设计和测试人员的关系是众多国内软件企业应该进一步重视的问题。

5、缺乏较好的需求规格说明转化规范

需求规格说明转化的目的是把用自然语言书写的需求说明转化为更准确的中间形式,这一转化过程也被称为“软件建模”。一般来说,建模可以使需求说明的某些方面更形式化一些,并使设计更加清晰地保持需求继承。通常,不做需求规格说明转化或缺乏较好的需求规格说明转化规范,将造成不同程度的需求说明丢失,从而增加后续管理工作的难度。

需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其后的工程和管理建立基线并保持相关及衍生文档和产品与需求的一致性,因此需求工程完成得好坏对需求管理实施的工作量有很大影响。

软件开发的几个关键过程 三

软件开发的几个关键过程三 - 一.软件项目管理(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SW-CMM将项目管理分为两个部分,即软件项目计划(Software Project Planning)和软件项目跟踪及监控(Software Project Tracking and Oversighting)。 软件项目计划的目的是为完成软件工程和管理软件项目制定合理的计划。 软件项目计划包含估计待完成的工作,建立必要的约定和确定进

行该工作的计划。 软件计划计划首先作出有关待完成的工作和其它定义及界定软件项目的约束和目标(由需求管理关键过程区域的实践所建立的)的陈述。软件计划过程包括以下步骤:估计软件工作产品规模及所需的资源,制定时间表,鉴别和评估软件风险和协商约定。为了制定软件计划(即软件开发计划),可能需要重复地通过这些步骤。 该计划提供完成和管理软件项目活动的基础,并按照软件项目的资源、约束和能力,阐述对软件项目的顾客作的约定。 软件项目跟踪和监控的目的是建立对实际进展的适当的可视性,使管理者能在软件项目性能明显偏离软件计划时采取有效措施。

软件项目跟踪和监控包括对照已文档化的估计、约定、和计划评审和跟踪软件完成情况和结果。基于实际的完成情况和结果调整这些计划。 软件项目的已文档化的计划(即软件开发计划,正如在软件项目计划关键过程区域中所描述的)用作跟踪软件活动、传送状态和修订计划的基础。管理者监控软件活动。主要通过在所选出的软件工作产品完成时和在所选择的里程碑处,将实际的软件规模。工作量、成本和时间表与计划相比较,来确定进展情况。当确定未实现软件项目计划时,采取纠正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包括修订软件开发计划以反映实际的完成情况和重新计划遗留的工作或者采取改进性能的措施。 二.软件需求(Software Requirement) 需求管理的目的是在顾客和将处理顾客需求的软件项目之间建立对顾客需求的共同理解。

关键过程控制程序

关键过程控制程序 编制: 审核: 批准: 版次:_B—1.0— 分发号:______________ 受控状态:_____________ 2018-01-02 发布2018-01-02 实施

目次

目次. (1) 关键过程控制程序. (3) 1 目的 (3) 2 适用范围 (3) 3 职责与权限 (3) 4 工作程序 (3) 4.1 本公司关键过程为生产产品的关键过程 (3) 4.2 关键过程的确定 (3) 4.3 关键过程的评审 (3) 4.4 产品生产关键过程的控制. (4) 4.5 标识 (4) 4.6 不合格品控制 (4) 4.7 记录控制 (4) 4.8 更改控制 (5) 4.9 防护控制 (5) 5 记录 (5)

关键过程控制程序 1 目的 按Q/XX QF01-2018《质量手册》7.5.6关键过程要求规定,识别关键过程,并对其实施有效控制,特编制本程序文件。实施和保持本程序,确保在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关键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在所有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对关键过程的识别与控制。 3 职责与权限 3.1 技术中心是关键控制过程的归口管理部门,对生产产品关键过程进行识别、控制,负责: a) 编制机械加工关键过程明细表; b) 编制关键工序作业指导书; c) 对关键工序工艺文件进行工艺评审; d) 对关键工序在加工时进行技术跟踪,对首件进行工艺、工装验证。 3.2 生产制造中心负责:在关键工序首件加工时,通知工艺人员进行工序验证,并参与验证工 作。 3.3 质量管理部负责对关键过程的监督管理,编制检验规程,对关键过程实施严格的监控和检 验。按评审后的工艺文件、相关标准、产品图纸组织生产,进行过程控制。 4 工作程序 4.1 本公司关键过程为生产产品的关键过程 4.2 关键过程的确定 对产品质量起决定作用的工序,一般包括形成关键、重要特性的工序和加工难度大、质量部稳定、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工序;设计人员对产品进行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关键过程,并在相应的设计文件上做标识。 4.3 关键过程的评审 4.3.1 对关键过程设计参数和制造工艺必须严格审查,在设计评审、工艺评审中应作为重点内 容。关键过程的评审,不必单独安排,可结合其他质量评审实施: a) 设计文件上确定关键过程(特性)的评审,可结合设计评审进行;

CMMI3级过程域(PA)

被访谈角色问题说明 -CMMI3 1)高层经理: 高层经理Sheet页内容; 2)EPG人员: 公共实践、OPD、OPF sheet页内容;3)培训管理员: 公共实践、OT sheet页内容。 4)项目经理: 公共实践、立项与结项、PP、PMC、 IPM、RSKM、MA、REQM、VER、DAR sheet页内容。 5)需求人员: 公共实践、RD、REQM、VER、DAR sheet 页内容; 6)设计开发人员: 公共实践、TS、VER、DAR、PI sheet 页内容; 7)测试人员: 公共实践、VAL、VER sheet页内容;8)配置管理员: 公共实践、CM、VER sheet页内容;9)QA人员: 公共实践、PPQA、VER sheet页内容。CMMI3级过程域(PA): 过程管理 1、OPD:(Organizational Process Definition)组织级过程定义。建立和 维护有用的组织过程资产。2、OPF:(Organizational Process Focus) 组织级过程焦点。在理解现有过程强 项和弱项的基础上计划和实施组织过 程改善。 3、OT:(Organizational Training)组织培 训管理。增加开发人员的技能和知识, 使他们能有效地执行他们的任务。 项目管理 4、PP:(Project Plan)项目计划。保证在 正确的时间有正确的资源可用。为每 个人员分配任务。协调人员。根据实 际情况,调整项目。 5、PMC:(Project Monitoring and Control) 项目监督与控制。通过项目的跟踪与 监控活动,及时反映项目的进度、费 用、风险、规模、关键计算机资源及 工作量等情况,通过对跟踪结果的分 析,依据跟踪与监控策略采取有效的 行动,使项目组能在既定的时间、费 用、质量要求等情况下完成项目。 6、SAM:(Supplier Agreement Management)供应商协议管理。旨在 对以正式协定的形式从项目之外的供 方采办的产品和服务实施管理。 7、IPM:(Integrated Project Management) 集成项目管理。根据从组织标准过程 剪裁而来的集成的、定义的过程对项 目和利益相关者的介入进行管理。 8、RSKM:(Risk Management)风险管理。 识别潜在的问题,以便策划应对风险 的活动和必要时在整个项目生存周期 中实施这些活动,缓解不利的影响, 实现目标。 工程管理 9、REQM:(Requirements Management) 需求管理。需求管理的目的是在客户 和软件项目之间就需要满足的需求建 立和维护一致的约定。 10、RD:(Requirement Development) 需求开发。需求开发的目的在于定义 系统的边界和功能、非功能需求,以 便涉众(客户、最终用户)和项目组 对所开发的内容达成一致。 11、TS:(Technical Solution)技术解 决方案。在开发、设计和实现满足需 求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 现等都围绕产品、产品组件和与过程 有关的产品。 12、PI:(Product Integration)产品集 成。从产品组件组装产品,确保集成 产品功能正确并交付产品。 13、VER:(Verification)验证。验证 确保选定的工作产品满足需求规格。 14、VAL:(Validation)确认。确认证 明产品或产品部件在实际应用下满足 应用要求。 支持管理: 15、CM:(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配置管理。建立和维护在项目的整个 软件生存周期中软件项目产品的完整 性。 16、PPQA:(Process and Product Quality Assurance)过程和产品质量保 证。为项目组和管理层提供项目过程 和相关工作产品的客观信息。 17、MA:(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测量与分析。开发和维持度量的能力, 以便支持对管理信息的需要,作为改 进、了解、控制决策。 18、DAR:(Decision Analysis and Resolution)决策分析与解决。应用正 式的评估过程依据指标评估候选方案, 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 总结CMMI3级的几个重要特点: 1) 明确规定了需求开发、设计、编码、 测试、集成等软件开发各过程的要求。 2) 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利 用组织级的数据来管理项目。 3) 出现了专门针对组织级的PA,要求有 专门的组织来负责过程改进的工作。 4) 提供了一个做出最佳决策的指导,而 这个方法可以用于软件工程,也可以用于 组织级过程改进。 注意:本次评估中只包含除SAM(Supplier Agreement Management)供应商协议管理 外的17个过程域。 SG:特定目标 SP:特定实践 立项管理文档立项管理(Project Initialization Management,PIM)的目的是:(1)采纳符合 机构最大利益的立项建议被采纳,避免浪费机构 的人力资源、资金、时间等。 【√设计】TS-技术解决方案 【√设计】DAR-决策分析与解决 【√设计、开发】VER(同行评审)-验证 【√开发】PI-产品集成

特殊过程、关键过程、

特殊过程、关键过程和 关键控制点辨析 1、术语定义: 1、关键过程: 定义:对产品质量或安全有重大影响,或者工艺参数对最终产品性质或质量有重大影响,或者控制难度较大,或者容易发生偏离的过程,称为关键过程。 未见关键过程的明确定义,在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中有关键质量控制点的要求,在食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中有“关键控制环节”的内容。 在工业产品许可实施细则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中有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控制要求:企业应对生产中的重要工序或产品关键特性进行质量控制,并应在生产工艺流程图上标出关键的质量控制点。 在食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中还有“关键控制环节”一说,与关键质量控制点相似。 2、特殊过程: ISO9000标准的规定:当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使问题在产品使用后或服务交付后才显现时,该过程为特殊过程。 在工业产品许可实施细则中特殊过程的控制要求:对产品质量不易或不能经济地进行验证的特殊过程,应事先进行设备认可和人员鉴定,并按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操作和实施过程参数监控。 未见特殊过程的明确定义。 3、关键控制点(CCP点): ISO22000标准的定义:(食品安全) 能够施加控制,并且该控制对防止或消除食品安全危害(3.3)或将其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是所必需的某一步骤。 综上所述,仅有关键控制点有ISO22000标准的明确定义,关键过程(关键质量控制点、关键控制环节)、特殊过程无明确定义。关键过程只出现在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中,未处现在ISO9000标准中,特殊过程出现在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和ISO9000标准中(未明确其称谓)。关键控制点在HACCP标准中无明确定义(GB/T27341)。 2、针对性: 关键过程(关键质量控制点、关键控制环节):主要针对最终产品质量控制情况而言:该工序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影响程度而言,或者该工序控制的难度和发生偏离的可能性而言。 特殊过程:主要针对该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的可能性或者经济性而言:或者是不能测量、或者是不能经济的测量、或者是测量结果过晚,失去应用意义。 关键控制点(CCP):主要是针对最终产品的食品安全而言:HACCP针对识别的显著危害,ISO22000针对显著危害和实际控制情况。 综上所述,关键过程针对产品质量;特殊过程针对监视和测量;关键控制点针对食品安全 特殊说明:按照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和ISO22000标准,关键过程(关键质量控制点、关键控制环节)和关键控制点(CCP),只出现在生产过程中,是生

关键过程控制程序

目次

目次 (1) 关键过程控制程序 (3) 1 目的 (3) 2 适用范围 (3) 3 职责与权限 (3) 4 工作程序 (3) 4.1 本公司关键过程为生产产品的关键过程 (3) 4.2 关键过程的确定 (3) 4.3 关键过程的评审 (3) 4.4 产品生产关键过程的控制 (4) 4.5 标识 (4) 4.6 不合格品控制 (4) 4.7 记录控制 (4) 4.8 更改控制 (5) 4.9 防护控制 (5) 5 记录 (5)

关键过程控制程序 1 目的 按Q/XX QF01-2018《质量手册》7.5.6关键过程要求规定,识别关键过程,并对其实施有效控制,特编制本程序文件。实施和保持本程序,确保在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关键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在所有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对关键过程的识别与控制。 3 职责与权限 3.1技术中心是关键控制过程的归口管理部门,对生产产品关键过程进行识别、控制,负 责: a)编制机械加工关键过程明细表; b)编制关键工序作业指导书; c)对关键工序工艺文件进行工艺评审; d)对关键工序在加工时进行技术跟踪,对首件进行工艺、工装验证。 3.2生产制造中心负责:在关键工序首件加工时,通知工艺人员进行工序验证,并参与验 证工作。 3.3质量管理部负责对关键过程的监督管理,编制检验规程,对关键过程实施严格的监控 和检验。按评审后的工艺文件、相关标准、产品图纸组织生产,进行过程控制。 4 工作程序 4.1本公司关键过程为生产产品的关键过程 4.2关键过程的确定 对产品质量起决定作用的工序,一般包括形成关键、重要特性的工序和加工难度大、质量部稳定、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工序; 设计人员对产品进行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关键过程,并在相应的设计文件上做标识。 4.3关键过程的评审 4.3.1对关键过程设计参数和制造工艺必须严格审查,在设计评审、工艺评审中应作为 重点内容。关键过程的评审,不必单独安排,可结合其他质量评审实施:

关键过程控制程序文件

Q/JY-TSCX-027 关键过程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了规范关键过程,对关键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特编制本控制程序。 2 适用范围 本控制程序规定了对形成产品质量起决定作用的关键过程的识别、确定、质量控制要求等内容,适用于公司军工产品关键过程的控制,其它产品可参考执行。 3 术语、定义 3.1 关键特性:指如果不满足要求,将危及人身安全并导致产品不能完成主要任务的特性; 3.2 重要特性:指如果不满足要求,将导致产品不能完成主要任务的特性; 3.3 关键件:含有关键特性的单元件; 3.4 重要件:不含关键特性,但含有重要特性的单元件; 3.5 关键过程(关键工序):对形成产品质量起决定作用的过程。关键过程一般包括形成关键、重要特性的过程;加工难度大、质量不稳定、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过程等。 4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程序的引用而成为本程序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程序。 4.1 《GJB 190特性分类》 4.2 《材料代用规定》 4.3 《生产和服务提供控制程序》 5 职责 5.1 技术中心 5.1.1 负责识别和标识关键过程,组织编制关键过程工艺文件,组织对关键过程进行“三定”工作(即定工序、定人员、定设备); 5.1.2 负责组织对生产、检验等人员培训关键过程(工序)控制的技术文件中需要注意事项。 5.2 生产部 5.2.1 参与关键过程“三定”工作; 5.2.2 负责按关键过程控制的相关技术文件要求实施关键过程控制,记录关键过程的实际工艺

参数; 5.3 质量保证部 5.3.1 参与关键过程“三定”工作; 5.3.2 负责关键过程的监督检查,按图样及工艺文件的要求进行关键过程检验,记录关键特性的实测值。 6 工作流程和要求 关键过程控制的详细流程图(附后) 6.1 关键过程的识别和确定 6.1.1 关键过程识别和确定的原则 6.1.1.1工艺室根据设计编发的“关键件(器材)、重要件(器材)明细表”和设计图样上标注的关键特性、重要特性,识别确定关键过程(关键工序); 6.1.1.2 工艺室根据公司技术能力、设备能力、人员能力等情况对加工难度大、质量不稳定、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加工过程,可确定为关键过程(工序); 6.1.2 关键过程识别和确定后形成的文件 6.1.2.1 编制关键过程明细表 工艺室在编制关键件、重要件工艺规程后,按产品编制“关键过程明细表”,经部门领导审批和质量会签,复制分发生产部计调室、质量经理。当发生更改时,应及时更新“关键过程明细表”。 6.1.2.2 编制关键过程(关键工序)工艺规程 工艺室对识别确定的关键过程(关键工序),编制关键过程(关键工序)工艺规程,明确要控制的关键特性、重要特性,要控制的工艺方法和技术要求等。 6.1.2.3 编制关键过程三定表 工艺室组织对关键过程进行“三定”填写《关键过程三定表》。 6.2 关键过程的标识 6.2.1 工艺室在编制关键过程(关键工序)工艺规程时,对于关键件、重要件应在封面加盖“关键件”或“重要件”红色印章;在关键工序的工序号处,加盖“关键工序”红色印章,若关键 关键过程的 识别和确定 关键过程控制有效性的评价 关键过程 控 制 关键过程 标 识

关键生产检验过程识别和控制程序

关键生产、检验过程识别和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了对关键生产、检验过程进行识别,并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内各生产、检验流程。 3术语和定义 本程序采用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及GJB9001A-2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的术语和定义。 4职责 技术部、质量管理部对关键过程进行识别,并报技术部备案。 技术部负责关键过程的监督管理。 质量管理部具体实施关键过程的控制。 5 工作程序 5.1关键过程的识别和标识 关键过程是指对形成产品当前质量、及质量检验起决定作用的过程。一般包括形成关键特性、重要特性的过程;检验操作难度大、检测数据不稳定、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过程等。 5.1.1技术部、质量管理部对产品生产过程、检验过程进行特性分析并形成文字记载,识别关键过程,填写《关键过程明细表》,并经部门负责人会签,技术部备案。 5.1.2关键过程确定后,应在工艺流程图及其相关技术文件上进行标识。

5.2关键过程的控制 5.2.1对关键过程使用的资料、图纸、工艺文件、计算机软件等标识应保持协调一致,现行有效。 5.2.2设置控制点,对过程参数和产品生产、检验关键或重要特性进行监视和控制。 5.2.3对首件产品进行自检和专检,并做实测记录。当测量装置能给出具体测量值时,应记录实测的数据。 5.2.4在产品质量不稳定或采用抽样方案时,应采用适用的统计技术,对产品质量特性趋势进行监视。 5.2.5按照有关可追溯性和批次管理的要求,建立流程卡,作好记录并予以保存,确保其可追溯性。 5.3对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以确保过程的输出满足规定的要求 5.4监视与测量应随工艺流程认真做好记录,字迹工整、清楚,并分类归档,保持其可追溯性 5.5关键过程的管理 5.5.1不定期检查关键过程资料、图纸、工艺文件等的标识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5.5.2不定期检查关键过程的工艺条件、过程记录和质量检验记录等的登记情况。

特性分类及关键过程控制程序

*** 特性分类和关键件、重要件及关键过程质量控制程序 1 目的 单元件特性分类是对产品质量控制的基础。通过对单元件特性的分类,使各类人员了解和掌握设计意图,使产品在形成的全过程主次清楚,重点突出,以便对关键件、重要件实行重点控制,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可追溯性,以保证产 品的最终质量。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技术资料中单元件的分类和标记的类别、形式的标注方法、审批、更改及单元件特性及关键件、重要件和关键过程的质量控制原则。 本程序适用于正式生产的各类产品的特性分类及关键件、重要件和关键过程的质量控制。 3 职责 3.1 设计部门负责对产品进行特性分析,形成特性分析报告,并对产品实施特 性分类,编制“关键件、重要件项目明细表”。 3.2 工艺部门负责编制“关键件、重要件工艺规程、质量跟踪卡、关键过程明细表”并进行质量控制要求并贯彻实施。 3.3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编制“关键件(特性)、重要件(特性)和关键过程检验规范”并进行关键过程质量控制的检查和考核。 4 工作程序 4.1 特性分类 在划定特性类别之前,应对产品进行特性分析(即技术指标分析,设计分析和选定检验单元)提出特性分析资料,并征集有关部门的意见,结合特性分析结果由设计部门根据产品出现故障的严重程度将特性类别分为三类,即关键特性、 重要特性和一般特性,划定的特性类别应该与特性分析保持一致。 4.2 特性分类符号 特性分类符号由特性类别代号、顺序号组成,必要时增加补充代号。 4.2.1 特性类别代号 用大写汉语拼音字母表示。

*** 编写批准修改单号修改 审核日期修改页码审核 标准化备注修改状态批准关键特性:G 重要特性:Z 一般特性:不规定 3.4顺序号 在同一图(代)号的设计文件,按阿拉伯数字顺序表示在特性类别代号后。 关键特性:G1~G99 重要特性:Z101~Z199 一般特性:不规定 3.5补充代号 用大写汉语拼音字母表示在顺序号后。 A—产品单独销售时,该特性被分类为关键特性或重要特性,而在高一级装配中检查或试验时则为一般特性。 B—装配前复检。 C—工艺过程数据作为验收数据。 D—要求特殊的实验或检验。 3.6关键件、重要件标记 标记的形式为等边三角形,规格、尺寸见图10-1 及表10-1。 图10-1 表10-1 规格L C B 字体 1 号标记25 1 1.5 10PB按GB5888 2 号标记7.5 0. 3 0.45 3PB按GB5888 3.7单元件类别的标注 4.3设计资料

生产过程关键控制点监控制度

生产过程关键控制点监 控制度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生产过程关键控制点监控制度 1 目的 跟踪加工过程操作并查明和注意可能偏离关键限值的趋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加工调整。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关键控制点的监控。 3 职责 生产科(车间)负责对(CCP)进行监控 4 程序精确的监控说明一个CCP什么时候失控,当一个关键限值受影响时,采取纠正行动,来确定问题需要纠正的范围。可以通过查看监控记录是否符合关键限值来确定。 监控计划监控计划包括四个部分: (1)监控对象:通过观察和测量来评估(CCP)是在关键限值内操作的。 (2)监控方法: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测量(数量的关键限值)或观察方法进行监控,监控方法要迅速和准确。 (3)监控频率:可以是连续的或间断的。 (4)监控人员:需受过培训,可以进行具体监控工作。 监控对象测量产品或加工过程的特性,以确定是否符合关键限值。 监控方法通常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用来提供快速结果,没有时间去做的分析实验,因为关键限值的偏差必须要快速地判定,以确保产品在销售之前已始采取适当的纠偏行动。监控频率监控可以是连续的或非连续的,如果可能应该连续监控。定期观察这些连续记录,必要时采取措施,这也是监控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发现偏离关键限值时,检查间隔的时间长度将直接影响到返工和产品损失的数量。在所有情况下,检查必须及时进行以确保不正常驻机构产品在交付前被分离出来。 监控人员实施一个计划时,明确监控责任是一个人重要的考虑因素,被分配进行CCP监控的人员可以是: (1)生产技术员。 (2)生产工人。 (3)监督员。 (4)维修人员。 (5)质检员。 由生产技术人员和监督员进行监控能连续观察产品和设备,能容易地从一般情况中发现发生的变化。负责监控CCP的人员必须: (1)接受CCP监控技术的培训。 (2)理解CCP监控的重要性。 (3)能及时地进行监控活动。 (4)准确记录每次监控工作。 (5)随时报告违反关键限值的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纠偏活动。 监控人员的任务是指随时报告所有不正常的突发事件和违反CCP监控的记录和文件必须由实话监控的人员签字或签名。

CMM介绍与关键过程域说明

CMM它是对于软件组织在定义、实施、度量、控制和改善其软件过程的实践中各个发展阶段的描述。CMM的核心是把软件开发视为一个过程,并根据这一原则对软件开发和维护进行过程监控和研究,以使其更加科学化、标准化、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商业目标。CMM是一种用于评价软件承包能力并帮助其改善软件质量的方法,侧重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及工程能力的提高与评估。CMM分为五个等级:一级为初始级,二级为可重复级,三级为已定义级,四级为已管理级,五级为优化级。 CMM它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最实用的一种软件生产过程标准,已经得到了众多国家以及国际软件产业界的认可,成为当今企业从事规模软件生产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CMM 有助于组织建立一个有规律的、成熟的软件过程。改进的过程将会生产出质量更好的软件,使更多的软件项目免受时间和费用的超支之苦。 软件过程包括各种活动、技术和用来生产软件的工具。因此,它实际上包括了软件生产的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CMM明确地定义了5个不同的“成熟度”等级,一个组织可按一系列小的改良性步骤向更高的成熟度等级前进。 成熟度等级1:初始级(Initial)。处于这个最低级的组织,基本上没有健全的软件工程管理制度。每件事情都以特殊的方法来做。如果一个特定的工程碰巧由一个有能力的管理员和一个优秀的软件开发组来做,则这个工程可能是成功的。然而通常的情况是,由于缺乏健全的总体管理和详细计划,时间和费用经常超支。结果,大多数的行动只是应付危机,而非事先计划好的任务。处于成熟度等级1的组织,由于软件过程完全取决于当前的人员配备,所以具有不可预测性,人员变化了,过程也跟着变化。结果,要精确地预测产品的开发时间和费用之类重要的项目,是不可能的。 成熟度等级2:可重复级(Repeatable)。在这一级,有些基本的软件项目的管理行为、设计和管理技术是基于相似产品中的经验,故称为“可重复”。在这一级采取了一定措施,这些措施是实现一个完备过程所必不可缺少的第一步。典型的措施包括仔细地跟踪费用和进度。不像在第一级那样,在危机状态下方行动,管理人员在问题出现时便可发现,并立即采取修正行动,以防它们变成危机。关键的一点是,如没有这些措施,要在问题变得无法收拾前发现它们是不可能的。在一个项目中采取的措施也可用来为未来的项目拟定实现的期限和费用计划。 成熟度等级3:已定义级(Defined)。在第3级,已为软件生产的过程编制了完整的文档。软件过程的管理方面和技术方面都明确地做了定义,并按需要不断地改进过程,而且采用评审的办法来保证软件的质量。在这一级,可引用CASE环境来进一步提高质量和产生率。而在第—级过程中,“高技术”只会使这一危机驱动的过程更混乱。 成熟度等级4:已管理级(Managed)。一个处于第4级的公司对每个项目都设定质量和生产目标。这两个量将被不断地测量,当偏离目标太多时,就采取行动来修正。利用统计质量控制,管理部门能区分出随机偏离和有深刻含义的质量或生产目标的偏离(统计质量控制措施的一个简单例子是每千行代码的错误率。相应的目标就是随时间推移减少这个量)。 成熟度等级5:优化级(Optimizing)。—个第5级组织的目标是连续地改进软件过程。这样的组织使用统计质量和过程控制技术作为指导。从各个方面中获得的知识将被运用在以后的项目中,从而使软件过程融入了正反馈循环,使生产率和质量得到稳步的改进。整个企业将会把重点放在对过程进行不断的优化,采取主动的措施去找出过程的弱点与长处,以达到预防缺陷的目标。同时,分析各有关过程的有效性资料,作出对新技术的成本与效益的分析,并提出对过程进行修改的建议。达到该级的公司可自发的不断改进,防止同类缺陷二次出现。 Cmm2的关键过程是:需求管理、软件项目计划、软件项目跟踪和监控、软件转包合同、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这六个关键过程域主要涉及建立基本项目管理和控制方

福师《软件过程管理》 练习题答案

软件过程与软件管理课程复习题 (一)解释相关概念或术语 1)软件工程 ●是指导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类学科,它以计算机科学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为指导,采用工程化的概 念、原理、方法和技术,进行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并与经过时间证明正确的管理方法与措施相结合,以较少的代价获取高质量的软件。 ●The IEEE Computer Society:是(1) 将系统化的、规范的、可度量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的过 程,即将工程化应用于软件中。(2) 对(1)中所述方法的研究。 2)软件过程 ●软件过程是指软件开发人员开发和维护软件及相关产品(如项目计划、设计文档、代码、测试用例、用户手 册等)的一套行为、方法、实践及变换过程 ●根据IEEE对软件过程概念的解释,软件过程涵盖了软件采购、软件开发、软件维护、软件运行、软件获取、 软件管理、软件支持等7大类的软件活动 ●ISO12207分别将这些活动归结为基本过程、支持过程和组织过程等3大类 3)软件过程工程 为建造软件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工程化活动,包含如下基本活动:过程定义、过程例化、过程模拟、过程运作。 现代软件工程=软件项目工程+软件过程工程,这标志着软件过程的时代的到来。 4)软件配置管理 SCM是标识和确定系统中配置项的过程,在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内控制这些项的投放和变动,记录并报告配置的状态和变动要求,验证配置项的完整性和正确性(GB/T11457-1995软件工程术语)。 针对SCM在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所起的作用,一个完整的SCM环境要求具有版本控制、变更管理、状态统计、和配置审计的功能。 5)CMM CMM是指“能力成熟度模型”,其英文全称为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英文缩写为SW-CMM,简称CMM。它是对于软件组织在定义、实施、度量、控制和改善其软件过程的实践中各个发展阶段的描述。CMM 的核心是把软件开发视为一个过程,并根据这一原则对软件开发和维护进行过程监控和研究,以使其更加科学化、标准化、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商业目标。 6)CMM中的关键过程域 每个软件能力成熟度等级包含若干个对该成熟度等级至关重要的过程方面,它们的实施对达到该成熟度等级的目标起到保证作用。这些过程域就称为该成熟度等级的关键过程域。 ●确定了实现一个成熟度级别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处于级别3的机构,必须解决级别2和级别3的所有关键过程域中的问题 ●每个关键过程域都确定了一套相应的活动,完成了这些活动,就达到了被认为是对改进过程非常重要的一组 目标 ●目标说明了每个关键过程域的范围、界限和意义 ●对于满足关键过程域的机构,一个关键过程域的所有目标都必须实现 ●每个关键过程域的目标总结了它的关键实践 7)CMM中的关键实践 是指关键过程域种的一些主要实践活动。每个关键过程域最终由关键实践所组成,通过实现这些关键实践达到关

福师《软件过程管理》练习题答案教学内容

软件过程与软件管理课程复习题 解释相关概念或术语 软件工程 是指导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类学科,它以计算机科学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为指导,采用工程化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进行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并与经过时间证明正确的管理方法与措施相结合,以较少的代价获取高质量的软件。 The IEEE Computer Society:是(1) 将系统化的、规范的、可度量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的过程,即将工程化应用于软件中。(2) 对(1)中所述方法的研究。 软件过程 软件过程是指软件开发人员开发和维护软件及相关产品(如项目计划、设计文档、代码、测试用例、用户手册等)的一套行为、方法、实践及变换过程 根据IEEE对软件过程概念的解释,软件过程涵盖了软件采购、软件开发、软件维护、软件运行、软件获取、软件管理、软件支持等7大类的软件活动 ISO12207分别将这些活动归结为基本过程、支持过程和组织过程等3大类 软件过程工程 为建造软件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工程化活动,包含如下基本活动:过程定义、过程例化、过程模拟、过程运作。 现代软件工程=软件项目工程+软件过程工程,这标志着软件过程的时代的到来。 软件配置管理 SCM是标识和确定系统中配置项的过程,在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内控制这些项的投放和变动,记录并报告配置的状态和变动要求,验证配置项的完整性和正确性(GB/T11457-1995软件工程术语)。 针对SCM在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所起的作用,一个完整的SCM环境要求具有版本控制、变更管理、状态统计、和配置审计的功能。 CMM CMM是指“能力成熟度模型”,其英文全称为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英文缩写为SW-CMM,简称CMM。它是对于软件组织在定义、实施、度量、控制和改善其软件过程的实践中各个发展阶段的描述。CMM的核心是把软件开发视为一个过程,并根据这一原则对软件开发和维护进行过程监控和研究,以使其更加科学化、标准化、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商业目标。 CMM中的关键过程域 每个软件能力成熟度等级包含若干个对该成熟度等级至关重要的过程方面,它们的实施对达到该成熟度等级的目标起到保证作用。这些过程域就称为该成熟度等级的关键过程域。 确定了实现一个成熟度级别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处于级别3的机构,必须解决级别2和级别3的所有关键过程域中的问题 每个关键过程域都确定了一套相应的活动,完成了这些活动,就达到了被认为是对改进过程非常重要的一组目标 目标说明了每个关键过程域的范围、界限和意义 对于满足关键过程域的机构,一个关键过程域的所有目标都必须实现 每个关键过程域的目标总结了它的关键实践 CMM中的关键实践 是指关键过程域种的一些主要实践活动。每个关键过程域最终由关键实践所组成,通过实现

关键过程控制程序.

佛山市宝铂森金属实业有限公司 关键工序(过程)控制程序版次 A/1.0文件编号BBS-QP-22生效日期2015.5.15编制 王斌会签张琼批准余锦辉1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对形成产品质量起决定作用的关键过程进行识别、确定的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目的在于对关键过程实施有效控制。 本程序适用于空调钣金件产品生产中关键过程的质量控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程序的引用而成为本程序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程序。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程序。 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 3术语和定义 本程序采用ISO9001:2008给出的术语和定义。 4管理职责 4.1质量管理部门对本程序的正确执行在管理上负责。 4.2设计研究部门对确定的产品关键件(特性)、重要件(特性)的正确性负责。 4.3工艺管理部门对本系统生产单位编制工艺规程中确定的关键过程的正确性、完整性负责。 4.4采购部门对关键材料符合技术要求负责。 4.5质量检验部门对生产过程中正确贯彻关键过程控制要求进行监督,并对检测质量直接负责。 4.6各生产单位对生产过程中具体实施关键过程控制的要求负责。 5工作程序 5.1关键过程的识别和确定关键过程一般包括形成关键、重要特性的过程;加工难度大、质量不稳定、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过程。 5.1.1编制关键件(特性)项目明细表 关键过程的 识别和确定关键过程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关键过程控制关键过程标识

工程部部门根据ISO9001:2008的规定,在对产品进行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关键件(特性),并按产品汇总编制“关键件、重要件目录和特性分类表”,经顾客代表审签同意后归档分发给各生产单位和工艺管理、质量管理、质量检验、采购等部门及顾客代表。 5.1.2编制关键项目表 采购部门根据设工程部门编发的“关键件、重要件目录和特性分类表”和产品图样,对确定为关键特性、重要特性的外购器材,汇总编制“关键、重要外购器材项目表”,复制分发质量管理、质量检验和顾客代表。 5.1.3编制关键工序卡片和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卡片 各生产单位工艺室根据设计研究部门编发的“关键件、重要件目录和特性分类表”和零组件设计图,及本单位自己确定的关键过程,在编制新产品研制工艺规程和试(批)工艺规程中,编制关键工序卡片和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卡片,明确要控制的特性、控制的工艺方法和要求等。 5.1.4编制关键过程明细表 5.1.4.1各生产单位工艺室在编制关键件、重要件研制工艺规程或试(批)生产工艺规程后,按产品编制“关键过程明细表”,经审批后归档,由档案部门按规定复制分发。 5.1.4.2工艺管理部门根据各生产单位工艺室编制的“关键过程明细表”,按产品汇总建立关键过程及分布目录,存工艺管理部门。 5.2关键过程的标识 5.2.1工程部门在编制“关键件、重要件目录和特性分类表”的同时,应在产品设计文件和图样上作相应标识。 5.2.2采购部门对确定的关键、重要外购器材,应在“产品外购器材入厂检验项目表”中标识“G”、“Z”或“关键件”、“重要件”;对检验合格的器材,在合格器材卡片上加盖“关键件”、“重要件”印章。 5.2.3各生产单位工艺室在编制工艺规程时,应在工艺规程有关卡片上进行标识。 5.2.4生产单位计调室依据产品“关键过程明细表”,对本单位承制的关键件、重要件的作业指导书进行标识:在封面加盖“关键件”或“重要件”红色印章;在关键工序的工序号前加盖“GG”或“关键工序”红色印章。若“关键过程明细表”更改,将关键件、重要件改为重要件、一般件时,对作业指导书的标识采取划改方法进行更改,在划改处标索引号,签名并注日期。 5.2.5质量检验部门在关键件、重要件的合格证或质量保证单上,应加盖“关键件”或“重要件”红色印章。 5.3关键过程的控制 5.3.1关键过程控制要求 5.3.1.1关键、重要件使用的原材料应符合标准和技术条件,被确定为关键、重要特性的原材料,确需牌号代料时,应经过试验确认,办理审批手续后才能投入生产,采购部门应将试验确认原始记录整理存档。 5.3.1.2操作人员和检验人员应经过技术培训,具备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持有操作证或上岗证。 5.3.1.3关键过程(工序)应实行“三定”:定工序、定人员、定设备。确定的加工、试验设备应处

CMMI过程域之:OPP组织过程性能

CMMI过程域之:OPP组织过程性能 2008-12-17 作者:人月神话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bf10302354.html, 过程性能是对遵循某各过程后所达到的实际结果的度量。注意过程性能的度量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过程的度量(工作量,评审效率,缺陷移除等),一方面是对产品质量的度量(故障数,缺陷密度)等。虽然过程性能包含了质量,单是为了强调质量在过程域里面我们常用的词仍然是质量和过程性能目标,该目标覆盖了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过程性能。 组织预期的过程性能可以用来建立项目的过程性能目标,也是和项目过程性能实际数据进行比较的重要基准。这些信息是项目定量管理的基础,同时执行了定量管理的项目又为组织的过程性能基线提供改进数据。 一旦组织有了关键产品和过程特性的度量值、数据和相应的分析技术,就可以做以下工作: ?确定过程的行为是否一致,过程本身是否稳定(即可预测) ?识别各个过程实施小组之间按照一致的性质范围执行的那些过程 ?建立准则,识别某个过程或过程单元是否要实施统计管理 ?如果要进行统计管理,确定用于统计管理的度量项和统计方法工具 ?识别那些显示出无用的(例如零散的或不可预料的)行为的过程 ?识别组织的标准过程集合中可以加以改进的过程 ?识别那些可能是最佳惯例的过程实施 SG1建立性能基线(PPB)和模型(PPM)。建立并维护用于表征组织标准过程集合的预期过程性能的基线和模型。 ?SP1.1 选择过程 ?SP1.2 建立过程性能度量值

?SP1.3 建立质量和过程性能目标 ?SP1.4 建立过程性能基线 ?SP1.5 建立过程性能模型 组织的过程由一套标准过程组成,每个过程又包括相应的子过程和过程单元。这些过程不可能都实现定量管理,因此选择过程就是要根据业务目标和组织的过程改进目标来选择哪些过程和子过程要进行定量管理。 选择了过程后,就是要对过程的性能进行度量,需要选择那些能够很好的对过程性能进行评价的度量指标。度量值的选择标准是可用的,客观的,能够很好的反映和组织业务目标的关系,能够客观的评价过程的性能。基于以上考虑,可以采用目标问题矩阵这个方法来选择合适的度量值。最终选择的度量值要纳入组织的通用度量值集合。 注意OPP中建立质量和过程性能目标是组织级的,QPM中建立的质量和过程性能目标是考虑了项目本身的业务目标后得出的项目级的。注意了在OPP中的SP1.1和SP1.2会对可能需要定量管理的过程都列出来,给出每个过程的度量值和度量方法。SP1.3是建立组织过程性能目标,根据该目标再来分析对于组织级来讲哪些子过程是需要进行定量管理的。 组织的过程性能目标是以组织的业务目标和组织中项目的历史数据为依据制定的。性能目标包括了过程度量值和质量度量值两方面的内容。性能目标建立后还需要对目标进行优先级排序,当组织业务目标变更了还需要对组织性能目标进行相应的修改。 PPB和PPM的建立 过程性能基线是基于过程度量项或产品的度量项来定义组织级的一个基准,基准包括了均值和允许的上下限范围。比如缺陷密度组织级的过程性能基线是均值在8.3个/Kloc代码。下限是4.8个/Kloc代码,上限是11.8个/Kloc代码。过程性能模型是y=f(x1,x2,x3),是指对应一个过程性能度量项,我们是通过其它过程或产品度量项来评价的,通过建立这种模型在x都已知的情况下我们就能够预测y的性能。四级量化管理的一个重点就是除了要求过程稳定外,还要求过程本身是可预测的。可预测这点就是通过建立过程性能模型PPM来实现的。 OPP过程的输入

CMM说明与关键过程域

CMM介绍及关键过程域的分析 一、cmm介绍 CMM它是对于软件组织在定义、实施、度量、控制和改善其软件过程的实践中各个发展阶段的描述。CMM的核心是把软件开发视为一个过程,并根据这一原则对软件开发和维护进行过程监控和研究,以使其更加科学化、标准化、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商业目标。CMM是一种用于评价软件承包能力并帮助其改善软件质量的方法,侧重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及工程能力的提高与评估。CMM 分为五个等级:一级为初始级,二级为可重复级,三级为已定义级,四级为已管理级,五级为优化级。 CMM它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最实用的一种软件生产过程标准,已经得到了众多国家以及国际软件产业界的认可,成为当今企业从事规模软件生产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CMM有助于组织建立一个有规律的、成熟的软件过程。改进的过程将会生产出质量更好的软件,使更多的软件项目免受时间和费用的超支之苦。 软件过程包括各种活动、技术和用来生产软件的工具。因此,它实际上包括了软件生产的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CMM明确地定义了5个不同的“成熟度”等级,一个组织可按一系列小的改良性步骤向更高的成熟度等级前进。 成熟度等级1:初始级(Initial)。处于这个最低级的组织,基本上没有健全的软件工程管理制度。每件事情都以特殊的方法来做。如果一个特定的工程碰巧由一个有能力的管理员和一个优秀的软件开发组来做,则这个工程可能是成功的。然而通常的情况是,由于缺乏健全的总体管理和详细计划,时间和费用经常超支。结果,大多数的行动只是应付危机,而非事先计划好的任务。处于成熟度等级1的组织,由于软件过程完全取决于当前的人员配备,所以具有不可预测性,人员变化了,过程也跟着变化。结果,要精确地预测产品的开发时间和费用之类重要的项目,是不可能的。 成熟度等级2:可重复级(Repeatable)。在这一级,有些基本的软件项目的管理行为、设计和管理技术是基于相似产品中的经验,故称为“可重复”。在这一级采取了一定措施,这些措施是实现一个完备过程所必不可缺少的第一步。典型的措施包括仔细地跟踪费用和进度。不像在第一级那样,在危机状态下方行动,管理人员在问题出现时便可发现,并立即采取修正行动,以防它们变成危机。关键的一点是,如没有这些措施,要在问题变得无法收拾前发现它们是不可能的。在一个项目中采取的措施也可用来为未来的项目拟定实现的期限和费用计划。 成熟度等级3:已定义级(Defined)。在第3级,已为软件生产的过程编制了完整的文档。软件过程的管理方面和技术方面都明确地做了定义,并按需要不断地改进过程,而且采用评审的办法来保证软件的质量。在这一级,可引用CASE 环境来进一步提高质量和产生率。而在第—级过程中,“高技术”只会使这一危机驱动的过程更混乱。 成熟度等级4:已管理级(Managed)。一个处于第4级的公司对每个项目都设定质量和生产目标。这两个量将被不断地测量,当偏离目标太多时,就采取行动来修正。利用统计质量控制,管理部门能区分出随机偏离和有深刻含义的质量或生产目标的偏离(统计质量控制措施的一个简单例子是每千行代码的错误率。相应的目标就是随时间推移减少这个量)。 成熟度等级5:优化级(Optimizing)。—个第5级组织的目标是连续地改进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