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时练-必修三-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逐题解析版

课时练-必修三-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逐题解析版

课时练-必修三-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逐题解析版
课时练-必修三-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逐题解析版

第一部分

2015年题组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2015·福建文综·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思想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培养人才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弘扬道德,规范言行信息,故B项错误;“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意思是先让百姓富足,然后推行教化,达到移风易俗,故C项正确;教化民众,静心明志是在“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基础上,没有突出作者意思,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安徽文综·36)(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14分)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思想主张

【解析】(1)第一小问社会问题,根据材料“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结合所学,可知生活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是不满于宋明理学空谈心性、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的弊端;根据材料”邪教毒烟受之“,结合所学,可知魏源是批评鸦片战争前后面对以宗教、鸦片为代表的西方侵

略,清政府不知如何正确应对的现状;据材料“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是针对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窃取革命果实,对外卖国,对内专制的事实有感而发;第二小问主张,结合所学,可以从顾炎武的经世致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的思想启蒙等角度分别归纳。这儿要注意的是,题目问的是各自的主张,前两人因为没有实践运动,显得主张比较明显,而陈独秀的主张如果考生不注意,很有可能答成“新文化运动”,这就不怎么贴切了,应该是从思想启蒙、启迪民智、思想解放的角度来表达比较贴合设问原意。

(2)第一小问趋势,紧扣设问,首先要“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和范围)”,实际上考生要善于利用第一问,因为第一问的题目本身事实上就已经说明了材料主要反映的线索,接着“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其实就是要考生在材料主线的引领下进行知识整合,概括性地表达明清到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演变方向,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进行表达,这里尤其要注意题目设问是“趋势”,不要把各领域的具体史实一一罗列,那就偏离设问本意了;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思考,可以从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顺应时代潮流、善于反思现实的具体做法、兼

容并蓄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归纳。

【答案】(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4分)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4分)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4分)(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6分)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8分)

3.(2015·天津文综·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6分)

【考点】(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解析】(2)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二中“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尚安望其致用哉?”可知其主张为学的目的是经世致用;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3)第一小问共同点,根据设问一和设问二可知,孔子和顾炎武都不是在单纯的强调为学和做学问,而是有一定的社会责任;第二小问认识,围绕着社会责任是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的角度考虑。

【答案】(2)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2分)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2分)(3)共同:强调社会责任感。(2分)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4分)

2014年题组

12.、[2014·浙江卷] 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

①苏格拉底②亚里士多德③朱熹④李贽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D [解析] 本题以古代中外思想家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材料中“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是亚里士多德的主张,“去人欲”是南宋朱熹的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是李贽的思想主张。故D项符合题意。

17.[2014·全国大纲卷] 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17.C [解析] 本题以纂修族谱为切入点,考查明清儒学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清修族谱的关键是“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突出的是宗族血缘关系的加强。修族谱说明明清时期宗族观念加强,故排除A项;社会等级主要表现为经济基础和政治地位,故B项不正确;D项本身错误。明清理学盛行,成为凝聚宗族的重要思想基础,故答案为C项。

2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26.D [解析] 本题以人性论为切入点,考查理学思想的内涵,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与天理直接联系,人性不仅仅只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而且也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和运行的根本法则。因此,必须长期坚持、实践。A项表述不完整,B、C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要求。

2013年题组

1.(2013·山东文综·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解析】否定性选择题,李贽生活在明朝中后期,中国有资本主义萌芽但尚未出现资产阶级,故C错误,答案选C 。其他都正确。

【答案】C

2012年题组

1.(2012·广东文综·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材料解读能力。题干提供的观点强调宰相制度的的存在有利于制约君权,换而言之废除宰相制度导致君权极端化。这说明观点主张限制君权,故选A项。

【答案】A

2011年题组

1.(2011·天津文综·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李贽的思想主张,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看,儒学一直是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答案】C

2.(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解析】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C项。

【答案】C

3.(2011·北京文综·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明末清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思想界出现了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答案】D

4.(2011·海南单科·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解析】抓住关键词“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所以B符合题意。

【答案】B

2010年题组

1.(2010·海南单科·7)“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A.格物致知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D.经世致用

【解析】考查阅读理解材料,题目材料为顾炎武文章“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意思是大丈夫之所以学习的原因,是为了明白事理,为了济世救民。如果只是为了吟诗作赋,玩文字游戏,那就成了所谓的雕虫小技,又有什么用处呢?所以选D。

【答案】D

2009年题组(备注:无)

2008年题组

1.(2008·宁夏文综·2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A.李贽B.黄宗羲

C.顾炎武D.王夫之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们的思想,要求对他们各自思想的特点有一个深刻的把握。其中李贽具有“离经叛道”的性格,符合材料体现的意思。

【答案】A

2.(2008·广东单科·3)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

【解析】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为天下万民服务而并非为君主实现其专制统治服务,从自于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反映出其反对封建专制思想,故选C符合题意。

【答案】C

2007年题组

1.(2007·北京文综·14)儒家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解析】D项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故具有民主启蒙思想。

【答案】D

第二部分

1.(2012·浙江文综卷·24)(26分)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

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材料二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材料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9分)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7分)

【解析】(1)结合教材内容回答,思想上,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孔子强调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老子主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围寡民的理想社会,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的。苏格拉底提出“认识自我”,注重道德。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2)李贽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王夫之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3)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增强了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答案】(1)孔子:仁、礼、中庸;(3分)

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3分)

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2分)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2分)

(2)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3分)

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3分)

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3 分)(3)康有为。(1分)《孔子改制考》。(2分)翻译《天演论》;(2分)宣传、提倡进化论、成为维新派的理论武器。(2分)

2.(2012·海单科卷·40)伏尔泰眼中的中国(25分)

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

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这个幅员广大的国家组成一个大家庭。

他们的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吏。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他的宗教就是所有皇帝和大臣的宗教,就是先贤的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节选自伏尔泰《风俗论》

问题:

(1)伏尔泰对中国文明的描绘主要以什么时代为依据?说明判断的理由。(4分)

(2)根据材料,概述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6分)

(3)你如何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15分)

【解析】(1)依据材料中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的身份,推测出伏尔泰描绘的中国文明的时代。(2)材料中“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是对科举制度的赞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说明中国较有完善的法律;“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对中国伦理道德和法律的赞美;儒教不是宗教,更加理性。(3)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抓住关键:伏尔泰的作为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赞美中国文化是有他的现实目的,借用中国文化中的部分内容为法国国内的启蒙运动、反封建斗争服务。

【答案】

(1)答案l:基于有效的证据进行准确推断

·明清时期。因为西欧传教士大批进入中国是在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是在明清时期过1.5亿的。

其他答案:错误的推断,或结论与证据不一致,或只有结论没有理由。

(2)答案l:能全面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中国的君主和政府很开明,有完备的官僚选拔体制;中国有完善的法律,法律是建立在良好道德基础之上的;中国尊崇孔子学说,没有宗教迷狂。

答案2: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充分

其他答案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

答案l:能够将伏尔泰作为文化解读的对象提出观点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是对文化他者的一种理想化诠释,是其将自身的理想与信念投射于他者的结果。

答案2: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的内容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提出观点。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基于当时法国现实问题的思考

答案3:就文本本身的内容提出观点

·伏尔泰对中国的描绘有夸大和误解的成分

答案4: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伏尔泰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反对教会权威。

评分项二:史实

答案1:能提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文本解读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

答案2:能从本文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

答案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

答案4:没有使用文本信息

评分项三:论述

答案l: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

答案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答案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答案4: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组织

答案1:叙述成结构

答案2:叙述连贯通顺

答案3:仅能罗列史实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参考范文:

伏尔泰高度评价赞赏中国文化,但他的解读有美化的成分,有失偏颇,其目的在于借解读中国文化来宣传其改造法国社会的启蒙思想。(总括)

伏尔泰高度评价赞赏中国文化。在《风俗论》中他认为:“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在伏尔泰眼中,中国有开明的政治,“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中国有完备的体制,“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中国有完善的法律,“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中国有良好的道德,“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中国有先贤的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

但是伏尔泰对中国的解读有美化的成分,有失偏颇。“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但是考试的内容只是狭隘的儒家经典,考试的方式只是僵化的八股取士。“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但是,为了维护伦理纲常已经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程度,严重的损害个人正当的权益。“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但是皇权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仍然是人治而非法治。他认为中国并非是专制制度并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

伏尔泰解读中国文化目的在于宣传其改造法国社会的启蒙思想。赞扬中国政治开明、完备的体制是因为他倡导开明君主制,宣扬政治改良。赞扬良好的道德、完善的法律是为了宣扬自由平等、依法治国。赞赏先贤宗教是倡导宗教宽容。这一切均是针对当时法国君主专制、等级森严、教会权威的社会现状而提出的。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寄托的是他顺应资本主义时代渴望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与国家的理想与追求。(概括提升)

3.(2011·重庆文综·37)国家政策与知识分子的命运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年间,朝廷罗致大批文人分批编纂书籍,完成了一大批图书,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前代所不及的。此举被称为是“稽古右文,崇儒兴学”的盛事。但与此同时,又蓄意借此以收缴并销毁一切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先后又制造了50余起文字狱。“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就是笼罩在文字狱之下的知识分子状况的真实写照。——摘编韦庆远《明清史续析》(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的哪些史实?(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史实的影响?(6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清朝文化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史实归纳为正面罗致文人大规模地编纂各类书籍;反面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制造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第二问影响可以从积极方面有利于保存文化遗产;消极方面破坏性:破坏了文化遗产;文化专制:文字狱加强了文化专制,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社会发展: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加以概括。

【答案】一方面罗致文人大规模地编纂各类书籍;另一方面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制造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一方面有利于保存文化遗产;另一方面破坏了文化遗产;文字狱加强了文化专制,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2011·浙江文综·38)(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

【解析】第⑵题关键是要理解顾炎武的话,根据所学知识疏通句意,排除文言文障碍。顾炎武这段话的主旨是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足,并提出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在评价顾炎武这一主张时要有辩证思维。

【答案】(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9分)

5.(2011·江苏单科·21)(12分)“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理学之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2分)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5分)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3分)

(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2分)

【答案】(12分)

(1)政治背景:官僚腐败;政治暴虐(或朝政混乱)。

(2)表象:风俗。

功能: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

(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

(4)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

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6.(2009·福建文综·38)(37分)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李贽《焚书》

材料二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陷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三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静止不懂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除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是,他说:“你们宣布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到判决更感到害怕。”

——摘编自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12分)

(2)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5分)(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9分)

(4)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11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李贽的思想及中西思想的比较。解答第(1)问的关键是正确的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答第(2)问要注意结合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儒学的发展等方面分析。第(3)问要求熟悉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基本状况。第(4)问注意从16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分析理解布鲁诺的话。

【答案】(1)主张:反对将儒学教条化;提出“童心说”;反对歧视妇女。时代背景: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

(2)相同原因:挑战正统,威胁专制统治。相似之处:誓死捍卫自己的信念。

(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

(4)新航路开辟,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深入发展,近代科学兴起,人文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教会统治受到冲击。布鲁诺坚信自己的学说是科学真理,对未来充满信心。

7.(2009·广东历史·26)(14分)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

材料

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的

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据古正美《从

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法瞑目而坐。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1分)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5分)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8分)【解析】第(1)和第(2)问体现了较高的能力要求,而且具有开放性,三段材料,三种不同的结论。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第(3)问首先要清楚,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实际就是儒家思想。三个时期的变化实际就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的表现。

【答案】(1)晚清组。(1分)

(2)①东汉组、宋代组。(1分)②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每组2分,共4分。

如:东汉组的结论可修改为“东汉桓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宋代组可增加其它朝代学生尊师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尊师思想等。

(3)东汉:佛教和道教成为某些帝王的治国理念,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被动摇,佛教、道教产生了较大影响。(3分)

宋代:程颐吸收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和思想,与其它思想家一起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思想。(3分)

晚清:某些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西学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8.(2008·上海单科A组·16)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

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问题:(8分)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3分)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2分)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3分)

【解析】第一问从题意中的“明清之际”可以判断此时的“一些最敏锐的心灵”的思想家是指明末

清初的反封建民主思想家,答出他们的名字即可。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因从明亡清兴的世事变迁的角度来分析。第三问实际上是要求答出他们的主要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将其最主要的、最有代表性的观

点答出即可。

【答案】(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刺激,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

(3)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或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明君贤相”(或答“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王夫之:主张实学,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如将三者的主张概括回答也给分。

9.(2007·广东单科·26)(9分)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

料来分别证明?(2分)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3分)

【解析】第一和第二问体现了较高的能力要求,而且具有开放性,三段材料,三种不同的结论。可

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第三问首先要清楚,中国传

统主流思想实际就是儒家思想。三个时期的变化实际就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的表现。

【答案】(1)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2)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3)(考生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如: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②材料三、四的现象

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学点儒家思想提高个人品德修养

学点儒家思想提高个人品德修养 韩元涛金英 儒家思想之所以作为正统文化统治中国三千多年,不仅是因为它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它“说的都是家长里短”,阐述的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刻道理,符合民众的愿望,有着广泛的群众和社会文化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对照儒家思想去思索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管理团队,如何对待功名利禄,如何做人、做事、做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个快乐的人。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在所难免。一个人从诞生到死亡,既要和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相处,也要和社会中不同层次、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如果你是官员、管理者,你还要和你的上下级合作共事。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独立存在的。与人相处必然给你带来快乐或不快乐,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毫无疑问,人们都愿意使自己生活的快乐一些。那么何为快乐?有人说赚钱最快乐,有人说拥有权力最快乐,有人说健康平安最快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可见,不同的人对快乐有着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很难用一句话概括。因此,我们也很难用我们的标准去评判别人是否快乐。但有一条是共识:要做一个快乐的人,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自我心灵的归宿。具体讲,一是要给自己制造快乐。快乐是别人给的,更是自己营造的。陶醉于学习——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与志同道合的朋友探讨人生和学术——“谈

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回忆生活中点滴的成功——自我安慰,无一不是制造快乐的良方。相反,如果我们不去给自己制造快乐,而是用自己得不到东西去和别人得到的东西相比,我们就会愁眉不展,自寻烦恼。古人说“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欲品自高”。要给自己制造快乐,必须首先做到知足。比如,你家庭幸福、身体健康、工作能力强、教子有方,可就是没有被提拔,在旁人看来你已经足够幸福快乐了,可你偏不知足,偏要去和被提拔的人比,那你不但会感到愤愤不平,甚至痛不欲生。我们不妨试着想一想,当有人住在金碧辉煌的豪宅中而你却住在陋室之中时,你是否淡定地想“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当你的同事、同学身居高位而你仍是平头百姓时,你是否会坦然地想“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当有人锦衣玉食而你却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时,你是否会从容地说“锦衣玉食不足羡,粗茶淡饭保平安”。生活中不是不可以与人相比,而是看你怎么与人相比。如果用你的成功之处和别人的不如意之处相比,你会感到心满意足;反之,用你没有得到或不可能得到的和别人得到的相比,你会感到很委屈、很苦恼。第二要学会给人制造快乐。要做一个快乐的人,不但要会给自己制造快乐,更要考虑别人是否快乐。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是君子所为,也为人所不齿。君子之人认为,给人制造快乐,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此正所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给人制造快乐,不见得有多大的能力,只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即可。当有人走路不小心摔倒时,你走上前去轻轻地扶他一把;当有人过独木桥是,你轻轻地对他(她)提醒一句:“当心掉下去”;当别人帮助了

浅谈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众所周知,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思想核心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社会价值观。说到儒家,肯定不得不提到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孔子的思想可谓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而作为孔子思想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仁学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孔子思想中核心的部分。 一、仁学的发展 仁学思想最早是有孔子提出来的。出生在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混乱时代,孔子目睹了太多的惨剧和暴行,各种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轮番上演。这种情况下使得孔子深刻的了解了各阶级的思想和实际情况,从而提出了仁学思想。“仁”作为一种人格修养,其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就是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升华自身人格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之后,孔子把这种对高尚人性的追求推广到整个社会, 这使得“仁”发展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理想。 后来,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把仁爱从人推广到万事万物,这一转变极大的丰富了仁爱的内涵, 这是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又一次的进步和提升。 其后从汉朝开始,仁学思想随着朝代的更替也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到了宋明时期,儒学代表人物朱熹和王阳明的“以生论仁”更加深化了仁爱的内涵。由于先秦的道德范围局限于人和社会,“以生论仁”

便打破这一禁锢,使仁学第一次具有了生态哲学的意义。这一创举也体现出了一种天人一体的仁学宇宙观,,达到天人的完美合一。 晚清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 开宗明义地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 这不仅使仁学获得了新生,更是把仁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当代社会的许多思想也是继承仁学思想不断演变来的。和谐社会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倡导,其实早在古代,这种意识就表现得尤为突出。自商周以来,许多仁人志士就将“大同”思想作为奋斗的指引。如今仁学也必会随着人们追逐和谐社会的步伐继续发展。 二、仁学的思想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总共出现了一百零八次,而又多出自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之口。其中讲得最为清楚的是颜渊问“仁”的部分。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进一步问,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段话应当看为对“仁”的比较全面的论述,表现出“仁”的基本内容是约束自己的行为来符合礼的规范,不合礼的事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礼的事不要说,不合礼的事不要做。接下来,就仁学思想的几个主要部分做简略的阐述。 (一)、仁者爱人 据《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答道:“爱人”。这里可以将“爱人”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近、相趋、相合。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最全版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 目标解读 明清之际,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 在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称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强调个性发展,痛恨男尊女卑现象,竭力赞颂改革,肯定农民起义。紧随其后的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三大进步思想家在政治上主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在经济上主张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在思想上主张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这些批判性地继承传统儒学的行动,使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进;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从而也使儒学有了又一次发展。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出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课堂大检查 一、选择题 1.(原创)下图是位于福建泉州的号称“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的故居,形成其“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的原因有() ①生活在明朝后期,受教于王学的泰州学派 ②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 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 官场的腐败 ④晚年的入狱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原创)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将李贽迫害致死,下列哪些是其“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表现() ①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②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 ③主张维持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反对追求平等、个性 ④赞扬寡妇再嫁,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3.(原创)对于李贽思想的评价正确的是() A.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 B.他“离经叛道”,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异端分子 C.“敢倡乱道,惑世诬民”,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D.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4.(原创)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类似经历是()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xx和早期儒学: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从“无为”到“有为”: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

儒家思想在我国历朝地位演变的历史原因

、儒家思想在我国历朝地位演变的历史原因(1)xx时期: 儒家思想被冷落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王室衰微,战乱频繁,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权。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维护周礼,这些思想主张无助于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 (2)秦朝时期: 儒家思想遭压制 秦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遭受压制在情理之中。 (3)西汉时期: 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确立。 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的发挥中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xx后直到清末: 儒家思想雄霸统治地位 儒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符合了统治阶级禁锢士人思想、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千方百计的维护。 (5)明末清初受到挑战 明末清初中国开始卷入全球化浪潮,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6)太平天国和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被利用。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儒家思想中的“大同思想”-----实现“天下为公”的社会,很符合当时下层人民的利益。对儒家思想中的这一部分内容的利用有利于调动各阶层参加反清斗争的积极性。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他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7)新文化运动时期: 儒家思想受抨击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扬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目的是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宣扬民主与科学,解放人们的思想。 儒家学说地位变化所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在思想文化的特征: 思想文化必须为专制主义服务,才能生存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由割据到统一的历史趋势。 3、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和现实意义 1、教育理论: 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xx: 孝、xx、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

儒家思想变化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儒学所崇尚的“和为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合观念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心与身的关系以及对促进个人道德修养、社会稳定、国际和平乃至推动人类社会和谐、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兴衰及其原因 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阻碍历史的前进,必然会遭到压制。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处于“独尊”的地位。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的地位。 4.宋朝时期儒家思想被取代。原因: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专制精神的支柱。原因:明清时期统治者为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培养忠实奴仆,采取八股取土的办法,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体为呆板的八股文。这就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治制度的精神支柱。 6.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原因: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把孔子打扮成变革的先师,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以减少变法阻力。 7.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抨击。原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逆流,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这就严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1.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我们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是: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一分为二,批判地加以继承。 2.儒家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过重大的作用。但它也曾成为统治者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一、和谐意识与和平发展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小至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并最终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儒家思想与教师职业道德

儒家思想与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能激励教师为人民教育事业自觉献身精神,能调节教育过程中有关人际间的关系。它不仅对学生起重要的教育作用,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是素来重视师德修养的文明古国,历代的师德有着丰富的内容,这是中华民族丰富的道德理论财富,是我国教师长期实践的结晶。自孔子以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得到不断的扩充和丰富。教师职业道德也承载着儒家思想的内涵。因此学习儒家思想对于教师学习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问题上,孔子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他认为,教师身教重言教,教师的人格感化作用,以身作则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此,孔子要求教师注重自身的修养,孔子提出,教师应诚实,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孔子还提出,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要“躬身厚而薄责于人”。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孔子本人便是一个表率。他崇尚道德仁爱礼义,从不谈怪异、强力、暴乱、鬼神。即“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不信怪、力、乱、神。”他为人认真诚实,“言而有信”。他主张实事求是,曾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他严以律已,勇于承认错误,乐于听取意见,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正因为如此,孔子在其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的高尚人格,受到众弟子的高度钦仰。他们将孔子崇之如日月,爱之如父母,敬之过于尧舜,对他的学说,“仰之称高,钻之弥坚”。至于后世,则更是尊其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感人至深,由兹可见。 成才德为首,树德先树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格的力量更是无言的召唤。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深受教师的影响,作为教师的言谈举止、精神面貌、教学态度、道德情操以及思想作风都会影响学生,对学生的成才极为重要。 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许一句话就会让学生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甚至会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教师的道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社会风气,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步发展。因此,当代教师应该全方位地进行包装自己,用渊博的学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背景 1、政治:①专制统治 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2、经济:①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思想:①程朱理学 ②“西学东渐” 4、问题:商品经济发展与封建制度束缚之间矛盾突出。

二、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例证(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生平:求学→做官→入狱 性格:“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及代表作——《焚书》《藏书》等 ★3、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结合材料习题,我们可以概括: 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

理论。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第二、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他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他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4、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共同的生活背景: a、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b、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 c、自然科学有了一定发展;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解析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解析 【高考导航】 思想文化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在强调以文明史观审视历史的今天,本部分内容在高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题型上,选择题与主观题并重;内容上,儒家思想的内涵和演变是考查的重点,其中明清思想为重中之重。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合当前全球祭孔、开办孔子学院、《论语》热等现象理解儒学与国家建设的联系;二是结合和谐社会构建、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热点问题,理解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三是注意纵向和横向分析、比较。如纵向梳理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横向比较明清民主思想与启蒙运动的异同等。 【考点梳理】 一、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形成 1.源头:百家争鸣 (1)背景: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文化繁荣。 (2)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提倡“无为而治”;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法治”;儒家学派孔子、孟子、荀子。 (3)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透析:①百家争鸣的出现反映了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开始形成的时代特征。②儒家强调道德感化;法家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包含辩证思想。三者互补,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汉武帝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均采用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统治模式。 例1.(2011年上海单科卷,第8题)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参考答案】 B 2.形成与发展:孔子、孟子、荀子思想 (1)创始:孔子。①主要思想:“仁”(核心);德治;有教无类。②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至圣”。 (2)发展:孟子和荀子。①孟子:把“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被称为“亚圣”;《孟子》在南宋被列为四书。②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天人关系上,提出“天有行常”、“制天命而用之”。 透析: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关系: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刻影响,是儒家思想的源头;儒家思想不断吸纳、融合各流派的观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②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体现人文主义精神。③孔孟提出的修身、治国等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儒家思想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介绍李贽其人(学生介绍) 2.“离经叛道”指的是什么? 3.为什么李贽的代表作书名叫《焚书》《藏书》? (以这三个问题引出李贽的异端思想) 阅读:李贽语录 材料一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虽使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无以孔子之定本行赏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卅纪列传总目前论》 材料二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焚书?何心隐论》 材料三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焚书?答邓石阳》 材料四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参见李贽《初谭集》《藏书》 1.让各组同学反复诵读,并归纳李贽的思想主张。 2.(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②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反对抑制人的自然欲求,认为穿衣吃饭便是人伦物理③抨击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 2.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3.(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 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四)研究学习 黄宗羲语录 材料一:“……其未得之(指君主未得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为一人之淫乐。” 材料三:“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二)顾炎武语录 材料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日知录》 材料二:“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根据以上材料,归纳两人主要思想。 展示四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表格(填写著作思想及作用),让各组同学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完成,小组讨论,教师随机抽查三个组在黑板上展示 (五)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我们如何来评价三大思想家呢?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根据学生的看法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生活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问题探究: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试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分析)

论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论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汽车工程学院车辆1205 罗正 0121207250512 摘要: 孔子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巨人,他的思想震古铄今,他开启了儒家学派的大门,他为后世指明了道路,他永远是中华文明史上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 关键字:孔子中国文化教育思想 正文: 其实大家对孔子都比较熟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其实每一个中国人对孔子都毫不陌生,基本每一个人都能背上孔子老先生的几句话,他和他的思想早就扎根在中华民族之中。他在中华文化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来看看孔子的生平,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逝世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贵族。那孔子在中华文化的巨大地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 孔子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其思想观点,集中见这于其弟子编撰的《论语》。

孔子的思想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德教化。孔子的核心思想如下,礼:所谓的“礼”,是指按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在《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人与天地合一”,可简称为“人和天地”的思想。人性天赋,人伦与天道的合一,“人伦者,天理也”。天人感应。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尚中、贵和的思想。各方面的和谐:人与自然;人际关系;治国之道等。尚中,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教育思想:他主张“有教无类”,使一些贫寒之士也受到了教育。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愤不启”等闪耀着教育思想的光辉。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里面有许多

浅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下个人修养的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下个人修养的意义 摘要:传统儒家文化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而言,可谓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它依然熠熠生辉。不仅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还对当下个人修养有着重大的意义。中国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或多或少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往中国人的血脉里注入了“兼恭、宽厚、诚信、勤敏、施惠”的仁人品德;向华夏子孙的个人修养中添加了“自强不强、正道直行”的优秀品德;让炎黄子孙更加注重内心的探索与实践的重要。 关键字:传统儒家文化、个人修养、仁人品质、自强不息、内心修养、意义深远。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想,换言之,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儒家文化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儒家文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和创新,而其对当下个人的意义也分为几个不同的方面。 首先,儒家文化对个人修养的待人接物上影响重大。当下人们所追求的谦逊恭敬、宽容厚道、诚实守信、勤劳机敏,都是源于儒家文化中的“仁”,“仁”是孔孟时期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而“恭、宽、信、敏、惠”也是儒家文化对仁士的五个要求。 “恭”是谦恭。孔子言“恭则不悔”,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自己的人生过的有尊严,不招致无端的冲突乃至灾祸。你就应该毕恭毕敬地对待别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别人。正所谓:不真不诚,难以动人!这想必就是当下我们对人谦恭的依据吧!“宽”是宽厚。孔子言“宽则得众”,在传统儒家文化中讲求折中的思想,凡事都留有余地,所以处理他人对自身造成伤害的情况时,不会把事情极端化处理,而是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这样便能得道众人的拥护。“信”是诚信。孔子言“信则人任焉”,即为守信用的人,人们也愿意相信他。传统儒学思想认为信是立人之本,这对当下个人修养也同样适合。一个人失去诚信,也就失去了信任,而信任本就是人与人之间最为重要的桥梁之一。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真正做到儒家文化中的”信”,又哪里来的作弊,哪里来的假药、黑心肉呢?如果个人修养达到了诚信,又哪里会引来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呢?“敏”是勤敏。孔子言“敏则有功”,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只有勤劳才能获得成功。这告诉迫切渴望成功的当下人,成功并非是凭空而来,只有勤劳才能获得成功,成功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的!当下人渴望成功那颗浮躁的心正是不懂“敏”的意义的体现。再有就是“惠”了,孔子言“惠则足以使人”,字面意思就是说,对别人施以恩惠才能让人更好的为你所用。我想这是当下用人者应该具备的个人修养,就像一位成功商人所说“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只有给员工以足够恩惠,企业才能具有持久竞争力。 其次,儒家文化还影响了当下个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正气直道的民族气节。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那便是理学。而理学也就主导了中华民族精神。 当下我们民族精神中的“自强不息”就是理学大家所提倡的重要精神。在儒家文化中“自强不息”意味着一个人应该:立功、立德、立言。这也就是所谓的“三不朽”!细细想来,这三不朽对当下个人修养也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一个人应该有立功的信念,这倒不是鼓励我们每个人都要汲汲于功名,而是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与追求。这恰恰也是当下许多年轻人所缺乏的东西。另一方面就是立德了,中国古代讲求立德,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的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立德呀!如今社会,“德”字尤为重要,我暂且把“德”简单的理解为道德和品德。良好的品行、优良的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是我们立足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一定程度上讲,一个人的“立德”远比他“致慧”来得重要得多。最后便是“立言”对当下个人修养的意义了。所谓“立言”,便是指提出真知灼见。这是在告诉我们,个人修养里应当注重“言”的质量,也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说话时,应当说那些重要有含量的话。至于废话,多说无益,反倒是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了。“功、德、言”是古代君子自强的内

2015-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选择题 2018年题组 (2018·全国卷Ⅲ·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考点】明清思想观念变迁 【解析】根据材料“京城及江南地区”“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可知当时社会对文化的崇尚,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能体现“迅速提升”学术文化水平,可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士大夫间注重风气,没有体现他们地位的提高,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可排除C项。 【答案】D 2017年题组(备注:无) 2016年题组 1.(2016·江苏单科·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考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的思想主张 【解析】材料“狂狷之士”“儒帽裹僧头”主要体现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他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无法说明他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故A项错误;材料“却收女弟子”只能说明李贽的说法与其他人不一样,不能就此说明明代妇女地位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儒帽裹僧头”“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表明批判传统礼教,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是道家的思想,材料中只是讲述李贽的狂妄不羁,没有提及他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故D项错误。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在先秦,处于私学地位的原典儒学,为它的长远发展奠了基。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始成为官学,两汉时基本完成了对先秦以来道、墨、名、法、阴阳之学的综合吸收,扩大了学术包容的范围而成为文化的宗主。虽两千余年其形成屡经变换,但总的方向是强化封建统治意识。 总之,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并且时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与道德取向,成为中国人的信仰。

人文(儒家思想)篇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和宝贵遗产,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它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等一大批先贤们的智慧结晶,由于篇幅的局限,我们只能做一粗浅的介绍: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春秋)、孟子(战国)、董仲舒(西汉)、程颐(北宋)、朱熹(南宋)、王阳明(明)。 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孔子(前551 - 前 479)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 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创始人。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 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 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 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3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

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开始办学,到去齐国求仕之前,约7、8年时间。这一阶段他的的门徒还不大多,但是办学有成效,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名声。 第二阶段:自37岁从齐国返回鲁国到55岁周游列国之前。这一阶段共计18年的时间。这18年中,孔子虽然有4年多的时间在做官从政,但并没有停上授徒。这一阶段是孔子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阶段。他的教育经验越来越丰富,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所收的弟子越来越多。除了鲁国的学生之外,他的学生中还有来自齐、楚、卫、晋、秦、陈、吴、宋等国的求学者。 第三阶段:自68岁周游列国结束回到鲁国,到他去世,共5年时间。他把精力集中到办教育与整理古代文献典籍上了。这一时期他的学生也很多,并培养出了子夏、子游、子张、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这几个人后来大都从事了教育事业。对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结合,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

儒家思想有那么重的地位研究

儒家思想为什么在封建社会有那么重的地位 1、儒家思想的创始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仁者爱人”,“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孔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2、儒家思想的重要奠基 战国时期的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奠基人。荀子杂取百家,对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思想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 3、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联系在一起,而形成新儒学思想体系。新儒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天人感应”,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来灾异来谴责和威慑,所以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天人感应”和“大一统”的学说,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宋明理学 汉代儒学虽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使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在与佛教、道教的相互辩驳中相互渗透。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理学。 两宋之际,二程和朱熹逐渐确立了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天与人以“理”为原则,“天理”的核心是“仁”。明朝中期,王阳明在南宋陆九渊的基础上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其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理学从哲学方面发展了儒学,为封建等级制度制造理论根据,因此成为官方哲学。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5、儒学思想在批判与继承中重焕生机 明清时期程朱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但随着明清之际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一批思想家强烈反对程朱理学和孔孟之道的“教条主义”、反对专制主义,倡导“经世致用”,重视手工业、商业,主张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 明末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圣人”,否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否定儒家经典的绝对权威,反对理学家的虚伪。明末清初的一批思想家,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面对社会现实,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起来,强调“经世致用”,同时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要求个性解放、平等和自由,并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各级政权机关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