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1.世界上第一份中文报刊:马礼逊,米怜《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补充:

a,《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葡萄牙文)报纸

b,《杂闻篇》马礼逊,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2,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3.1919,徐宝璜《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

4.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

5.1931年10.23日在上海成立的《中国新闻学研究会》是我国第一个研究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学术团体。

6.《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斯诺

7.反映陕甘宁边区的情况的通讯录《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西北近影,陕北之行)的作者:范长江

8.《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5日创刊于香港。

9.《民报》同盟会的机关报,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10.1918年成立于北京的新闻编译社创办人是

11.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主办的报纸中最有影响力报纸是《新华日报》1938年10.26出版,至1947年2.28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

12.1919年7月14日,湖南省学联刊物《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

毛泽东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湘江评论》“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宗旨”。毛泽东为创刊号撰写创刊宣言及长短文二十余篇,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揭露和抨击。

13.《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年7月21日在天津创刊,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恩来任主编。对开大张日报,有时发行号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设有“主张”、“时评”、“新思潮”、“新闻”、“国民常识”、“函电”、“文艺”、“翻译”等8个栏目。其宗旨是:宣传新思潮,报道与评论国内外时事和全国学生运动,指导革命青年学生的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14《.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15.王韬(1828年11月10日-1897年5月24日),原名王利宾,字兰瀛。后改名为王瀚,字懒今,字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外号“长毛状元”,清末杰出的思想家,政论家。十八岁县考第一,王韬于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循环日报》

16.王韬政论文特点:一是风格迥异,为后来的报人发展成为“报章文体”;二是第一次把那个时代文人的民族意识写进报刊当中,使之不报刊思想融合在一起。

17.宋代小报:“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和“邸报”一样,“小报”并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流行于社会上的“小报”也并非出于一人一家之手。“小报”云云,只是当时人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小报”很可能在北宋初年都进奏院成立以后不久,就以和封建官报相对的民间报纸的面目出现了。

18《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报刊,旬刊,1898年12月23日

在日本横滨创刊,样式和《时务报》相仿,每期3万多字,线装书式。编辑水平比《时务报》有明显提高,栏目丰富,门类清楚,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并开办了中文报刊上最早的时事短评专栏“国闻短评”。

19.梁启超的办报情况

办报思想:梁启超,中国以政治家身分从事报刊活动的第一人,是办报高手亦是理论大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许多办报主张。他创办主持的《时务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是在我国报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三份重量级报刊。这三份报刊是梁启超先生在改良运动中创办的,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机关报,宣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新民主义等思想主张。虽然它们肩负的舆论使命不尽相同,但仔细分析每份报刊的具体内容,不难发现它们在新闻言论方面的特色还隐含着主办者梁启超先生从“一党之报”——“一国之报”——“世界之报”的办报思想的转变。本文结合梁启超所创办的典型报刊,研究他在《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中提出的“有

一人之报,有一党之报,有一国之报,有世界之报。以一人或一公司之利为目的者,一人之报也;以一党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党之报也;以国家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国之报也;以全世界人类之利益为目的者,世界之报也”的办报思想。立足三份报刊的原始文本,以梁启超先生办报思想的演变为视角,试图通过具体的文本依据来探索梁启超办报思想的变化过程,归纳他的办报主张。本文重点探讨梁启超的报刊定位思想,研究一人之报、一党之报、一国之报、世界之报的主张及在实践中的体现。同时,探讨梁启超为了符合其定位主张在言论和新闻信息方面的主张实践。梁启超认为报刊言论要力求“五本”,新闻信息要“富”“当”“确”“速”,既能保证报刊的公共性,又能实现其主张,至今仍对我国的新闻事业有着重要的启发,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0.新青年改组:改组后的《新青年》扩充了编者作者队伍,内容上加强了社会主义的宣传,但是它仍然保

持原来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面貌,与在北京的编者作者保持联系,照旧采用他们的来稿。这

样,既争取了原有民主主义作者、读者,同时也避免反动当局的注目。尽管如此,《新青年》

还是遭到了胡适的反对。1920年底至1921年初,他写信给陈独秀,指责改组后的《新青年》

“色彩过于鲜明”,提出要《新青年》迁回北京编辑出版,发表一个“不谈政治”的声明。他还

在北京同人中散布说:“今《新青年》差不多成了Soviet Russia 的汉译本”,“北京同人抹淡的

工夫决赶不上上海同人染浓的手段之神速”。这时陈独秀应孙中山邀请去广州工作,《新青

年》由陈望道主持编辑工作。胡适又寄明信片给陈望道,反对“把《新青年》作宣传共产主义

之用”。胡适的主张受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没有实现。

《新青年》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报刊之一。改组后的《新青年》,向广大读者进行了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激励、团结许多人从民主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和干部

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积极准备。

21大公报的办报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

22申报史量才改革:

政治态度的转变:(保守→拥蒋→抗日)

《申报》在史量才接办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一家只注重经营,而在政治上极为保守的资产阶级报纸。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申报》采取拥蒋立场。

九一八事变后,在民族危亡之际,《申报》改变了政治态度,转向积极宣传抗日和要求民主。它发表了许多态度鲜明的政治时事评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抨击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国内各党各派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主张国民党改变军事“剿共”政策;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要求“停止训政,实行宪政”。

业务上的改革:

①加强新闻,改进本埠新闻报道,在南京、汉口等29个城市设分馆,增加各地通讯;

②改革副刊“自由谈”,把它办成具有时代性的思想文化园地,推动

了杂文的发展,鲁迅用40多个笔名在该刊上发表了140多篇杂文;

③改进副刊和增刊,以适应各种类型读者的需要,它的副刊和增刊各有特色;

④出版书刊。有《申报月刊》、《申报年鉴》、《中华民国新地图》等;

⑤兴办社会文化事业,有流通图书馆、新闻函授学校、业余补习学校、《申报》服务部等。申报馆成为一个以报纸为中心的庞大的文化事业群体。

23.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

内容: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2、要不要进行民主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局地权。

4、进行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招致瓜分。

结果:这场大论战持续到1907年冬,以〈新民从报〉的停刊而宣告结束。〈民报〉大获全盛

影响: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的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作了组织上的准备,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

24汪康年的办报活动

汪康年,中国报刊史上一位杰出的报业经营家和社会家,更是一位新闻奇才。1896年,他和黄遵宪、梁启超等共同创办了维新派的著名刊物《时务报》,1909年汪康年又与王慕陶等人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海外通信社——远东通信社,远东通信社的创办,开辟了一个国人向国际传达声音的窗口,在沟通中外信息,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51岁的人生生涯,汪康年始终把人生经历放在自己钟爱的新闻岗位上,他不仅创办了著名的《时务报》报纸,还创办了诸如《时务日报》和《京报》等报刊,在我国新闻史上留下了不能忘却的记忆。从新闻史角度而言,这样的一位新闻人物不应该被我们忘却。1860年至1911年的清帝国,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汪康年的一生就在这样的社会中成长和度过。自从1896年创办《时务报》走上报业道路开始,他的一生就与报业联系在了一起。在新闻思想方面,除了受王韬等前人影响外,他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新闻思想,如何认识报纸,他有自己的“报者如兵器”的认识观,并充分地认识到了报纸的“上传下达”、“及时”和“要有社会责任心”的功能,同时还充分重视发挥报纸的监督社会作用;在新闻自由领域,他更主张报纸言论要多样化,给予报纸充分的自由;在他的报业实践中,他更发扬了不畏强权,坚持独立办报的工作作风,给新一代的新闻从业者树立了典范。在新闻实践上,无论是在报纸的编辑方面,还是在报纸的发行方面,他都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报纸小页张双面印刷的编排形式,被后来的报纸所效仿,竭尽全力销售报纸的发行方式,更使得报纸的发行量一路飙升。远东通信社的创办,他更是背后的重要支柱,正是他和王慕陶的经

常交流,才使得远东通信社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扭转了国际舆论一直被外国人垄断的局面,从此国人在国际舆论上也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在新闻思想的指导下,汪康年努力践行着他的新闻梦想,在欲与王韬试比高的想法激励下,他的新闻活动对新闻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继王韬、梁启超等人之后,他更成为新闻思想上的殿军人物,承袭王韬等人的新闻思想,同时又不同于梁启超讲究技巧的宣传方式,形成了自己踏实稳健,务实写作的办报风格;他是新闻业务的创新者,在世俗偏见中,他坚守自己的编辑方式,最终赢得了世人的认可,他的成绩固然让人羡慕,但他那种改革创新,不被世俗所左右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他的报业不仅限于国内,也延伸到了国外,他充当与国外联系的桥梁,促进了新闻界的交流与合作,也推动着中国报业朝着一个崭新的方向发展。本文就围绕着他的办报活动展开,通过对他的办报经历的阐述,来探讨他在新闻思想和实践中的贡献,最后联系历史揭示他对新闻界的重要影响。

贡献:汪康年是维新时期著名的改良派报刊活动家,一生创办近1O 种报纸。他对中国早期报纸的经营管理和业务改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称为“一代报王”。汪康年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报刊活动家,使当时的报纸内容向现代化革新并树立了现代报业的观念。当时中国报业刚刚起步,缺乏经营管理经验,而汪康年“殚精竭虑”,在经营报馆时很注重报纸的成本、利润及广告发行等问题,开创了中国报馆商业化经营的新时代。

25.我国新闻工作在五四时期的改革

1、政论的发展与自由讨论风气的出现:《新青年》、《每周评论》及《湘江评论》等,一方面采用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的述评形式及时评论国内外大事,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另一方面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倡导学理讨论自由,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2、倡导新文风:《新青年》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同时使用新式标点符号,引起我国报刊文体的空前变革。

3、新闻业务的改进:⑴报纸版面编排改进,重要新闻作头条,重视标题制作,专栏增多且注意创新;⑵重视直接采访,国际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开展:①1918年12月胡政之以《大公报》记者的名义成为采访巴黎和会的唯一的中国记者;②瞿秋白,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记者,从1921到1922年间,旅居莫斯科采写了许多新闻、通讯及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如实地、深刻地报道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产生了巨大影响;③周恩来采写的旅欧通信。

4、杂志革新,尤其是报纸副刊发生了突破性革新,从消闲性质成为传播新文化的重要阵地,出现了四大著名副刊:⑴北京《晨报》的副刊《晨报副镌》,孙伏园主编,发表了鲁迅《阿Q正传》;⑵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一个;⑶《京报副刊》,孙伏园主编;⑷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

5、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

⑴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标志着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该会出有《新闻周刊》,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学会聘有两名导师:徐宝

璜、邵飘萍。

⑵徐宝璜,我国早期著名新闻教育家、新闻学者,所著《新闻学》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

⑶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学专著

26.《京报》的名称起源于明朝中后期,在此之前被称为邸报,是由通政使司或内阁在北京出版的半官方性质的中文期刊。由官方特许经营的报房投递。由于《京报》只是从政府专设机构中誊抄官方拟向公众传递的资讯,只能起到公告板的作用,故不能算作现代意义上真正的报纸。民国初年影响巨大的《京报》则由邵飘萍创刊于1918年10月5日。1926年4月,《京报》揭露事件真相惹怒了当权军阀,招致邵飘萍被杀害而停刊。1929年,在邵飘萍夫人汤修慧女士的主持下,《京报》得以复刊,并一直坚持到“七七事变”后而正式停刊。

27.成舍我(1898—1991),中国近代著名报人,在中国新闻史上享有很高声望与影响。原名成勋,后名成平,舍我为其笔名。湖南湘乡籍人,出生于南京下关。从1913年他为安庆《民岩报》撰稿,到1988年在台北创办《台湾立报》,直至1991年去世,从事新闻业近77年,一生参与创办媒体、刊物近20家,直接创办12家,遭遇挫折无数,也是个人力量从事新闻教育事业最长、影响重大的新闻教育家。

28.民国暂行报律事件

1912年3月4日刚刚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维护社会秩序,规范报纸的言论,颁布了《民国暂行报律》,并

“希报界各社一律遵守”。该报律文辞简约,共三条。

一)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

新闻杂志已出版及今后出版者,其发行及编辑人姓名,须向本部呈明注册,或就近地方高级官厅呈明,咨部注册。兹定自令到之日起,截至阳历四月初一日止,在此期限内,其已出版之新闻杂志各社,须将本社发行及编辑员姓名呈明注册;其以后出版者,须于发行前呈明注册;否则不准其发行。

(二)流言煽惑应受惩处

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除停止其出版外,其发行人、编辑人井坐以应得之罪。

(三)失实,污毁名誉应受处罚

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被污毁人得要求其更正。要求更正而不履行时,经被污毁人提起诉讼时,得酌量科罚。[1]

29.客里空:原为苏联剧本《前线》中的一个新闻记者名,此人惯于捕风捉影,捏造事实。后遂用以泛称新闻报道中虚构浮夸的作风或爱讲假话、华而不实的人

30横三民:1912年创办的份报刊,分别为民进党系统的《民权报》,国民党那个系统的《中华民报》、《民国新闻》。三份报纸皆有一“民“字,且皆以反袁态度激烈著称,故称”横三民“。

31竖三民:“竖三民”报-一指的是1909年到1910年间,于右任在上海相继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因三个报纸均以“民”字打头且一脉相承,故民国以后,被人简称为“竖三

民”.

32.时务文体是创新型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时务文体”是维新派创造的新型的报章文体,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文体在梁启超的《时务报》用的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更加熟练,又被称为“新民文体”。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像梁启超的文章那样谈论时务、宣传维新变法的文章,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33,洋旗报:以外商名义出版的报纸。

34四大队:

35,红中社:红中社名词解释:全称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新闻机构。1934年10月,红色中华通讯社随中央红军长征。1937年1月,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根据中央的决定,在延安更名为新华通讯社。

36.韬奋精神:韬奋精神是指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韬奋精神的核心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人民大众的进步和民族的解放为目的:以人民大众的立场为出发点;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要求等方面。邹韬奋的办报活动(6刊一报)

邹韬奋,是中国现代著名新闻记者、

报刊活动家、政论家及出版家。他一

生中,前后创办和主编过“六刊一

报”,其中有: 《生活》周刊、《大

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日

报星期增刊》、《生活星期刊》、

《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三日

刊。

37.苏报案:ノ1903年6月,从日本回国的青年革命家邹容出版了一本宣传革命的小册子

《革命军》, 《苏报》刊文对其加以

大力介绍和鼓吹,随后《苏报》发表

了章士钊、章太炎等的一系列具有强烈革命色彩的文章, (章士钊《读

《革命军》》,章太炎《康有为与觉

罗君之关系》)从而引起清政府和帝

国主义的恐慌。章太炎1903年6月发表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驳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主张,并以轻蔑的口吻直呼光绪帝

为“载湉小丑”说他和慈禧太后都

是“汉族公仇”)成为直接导火线。清政府不惜以出卖沪宁铁路筑路权为交

换条件,要求将章、邹交给清廷审

判,但遭到了租界当局的拒绝。7月15日,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邹等(《苏报》)为被告,洋人

做法官的特殊审讯开始。最后判决:

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

《苏报》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

37.

办报目的:主持公理、指斥时弊、为人民奔走呼号。

新闻工作的原则:客观、真实、公正、全面、超然

他主张记者要与党派划开界限,成为“超然不党之人”,“主持清议”,“予以忠告”,“无所偏倚”。努力超越现实政治,坚持报纸的公共性,避免使舆论成为私利的工具。

四能思想”: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38,邵飘萍新闻思想与办报活动

39,范长江新闻思想,办报活动,主要成就

40,于右任……同问

411956年改革情况

. 《人民日报》的改版:

①目的:率先行动,为全国新闻界改革做出了典范。它的改革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扬成绩,纠正缺点错误,求得更大进步。

②做法特点:

1) 发扬全党办报的传统。先取得中共中央的关怀和领导;再发动广大读者参与报纸的改革。

2) 编辑部全体人员开展报纸工作讨论,既务虚又务实,思想解放,措施落实。

3) 广泛征求读者的批评和意见

4) 研究和借鉴国外报纸的有益经验

③初步成果:

1) 新闻报道面扩大了。

2) 言论质量提高了

3) 创办了文艺性综合副刊

4) 读者的声音增多了

④新闻界改革工作的全面展开

1) 报纸工作的普遍改革

中央和省市日报学习讨论中共中央批转《人民日报》改版的报告,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经过半年的边讨论边改革,许多报纸都有不少的改进。

一些党外报纸和公私合营报纸,更加注重通过改革使自己的报纸更加有特色。

2) 新华社和广播工作的改革

收获(意义与影响)以《人民日报》为首的我国新闻工作的改革,是建国以来新闻界的一件大事。这次改革历时一年多,为如何办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共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初步经验,具有深远的意义。

50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51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内容及意义

1.他指出新闻事业在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的党通过千百万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你们(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就是千百条线索中很重要的一条。报纸每天和群众见面,每天把党的政策告诉群众”。另外,他也强调人民的意见和呼声通过新闻工作反映给中央的重要性。

2.他谈到新闻工作者责任,强调新闻工作者应该对党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3.他提出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①要有正确的态度,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独立地做艰苦的工作,要做艰苦的理论工作和群众工作,不能采取轻率的、哗众取宠的、客里空式的态度,而应当采取负责的、谨慎的、

严肃的态度去做工作;

③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修养,熟悉马列主义;

④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刘少奇的这篇讲话是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文献。它阐述了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作用和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对当时乃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的开展有强烈的指导作用,对现在复杂形势下新闻工作的展开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53,第三条道路:参考答案"第三条道路"出现于国共两党激战之际,主张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代表人物多是民主党派成员。

54拒检运动:拒检运动实质是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结果通过废除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和办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