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致杜鹃》、《归鸟》看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诗的异同

从《致杜鹃》、《归鸟》看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诗的异同

从《致杜鹃》、《归鸟》看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诗的异同
从《致杜鹃》、《归鸟》看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诗的异同

2008年6月

第2期第76页一、相似的意象寄托

湖畔诗人之一华兹华斯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情感,他的一篇《抒情歌谣集》再版前言拉开了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帷幕。当时声势浩大的工业革命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所引起的恐慌使英国人对当时的社会极其反感。华兹华斯厌恶世俗流行的金钱交易,退而向往隐居生活,全身心地描述他所心仪的世界:湖泊、江河、草原、森林、蓝天、白天,通过回忆中世纪的古朴自然之美来批评资产阶级。与18世纪崇尚理性的启蒙主义相比,诗人更在乎人的精神及感情生活,通过歌吟自然来传达他的诗意情怀。常被拟人化的大自然在他的作品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而“鸟”这个欢乐的精灵,在诗人的田野里飞翔着、高歌着,定格了别样的意蕴。

在《致杜鹃》中,诗人叙述了这样一个诗意情景:一个春天的清晨,诗人躺在如茵的草地上,听着忽远忽近的杜鹃声声,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回想起小时候听到这种声音他也同样地兴奋:曾经欣喜如雀地在村中、在草地上到处寻觅那可爱的杜鹃,可怎也找不到杜鹃的踪影。如今诗人又闻“天籁之音”,美好的回忆在心中荡漾开来。诗歌是这样开始的:啊,快乐的客人!我听见了/听见了你的歌声我真欢欣。/啊,杜鹃!我该称你做鸟儿呢?/还是一个飘荡的声音?几句话淋漓尽致地抒写了诗人听到杜鹃鸣叫时的欣喜之情。后两句更是神来之笔,是“鸟儿呢”还是“飘荡的声音”,让人自然联想到在春天常闻杜鹃其声少见杜鹃其影的事实,使这可爱的杜鹃鸟儿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真可谓匠心独具。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当时的情形:“当我躺在草场上/听到你那重叠的声音……”试想啊,诗人躺在阳光灿烂和鲜花馥郁的草地上,听到了小鸟重叠的叫声在山谷回荡。那忽远忽近的鸣叫声仿佛“向我倾诉/一个梦幻中的事情。”这使诗人联想翩翩,从季节的春天联想到人生的春天——童年,似乎回到了金色的童年时代,伴着神秘的鸟语再度踏入幻想境界,在诗人眼里,杜鹃已经不是一只简单的鸟儿,而是“一个声音,一个谜”,一个让诗人年幼时魂牵梦萦、不断寻觅的“一个憧憬,一个爱恋”。诗人把糅合在一起的视觉、听从《致杜鹃》、《归鸟》看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诗的异同

张宏儿

摘要:以《致杜鹃》和《归鸟》为文本,从意象和情结两方面着手,对湖畔诗人华兹华斯和田园诗人陶渊明作了比较分析,指出:华兹华斯对自然极为崇拜,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想象全部投于自然,自然在他看来就是神灵;陶渊明寄情于自然,但在歌颂自然的同时,其内心却充满矛盾喻痛苦。

关键词:华兹华斯;《致杜鹃》;陶渊明;《归鸟》;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08)02-0076-04

————————————

收稿日期:2007-11-15

作者简介:张宏儿,女,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8月第3期第77页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觉意象隐去,使杜鹃化作无影的精魂、无形之声,具有一种朦胧美,诗人又把抽象意象“谜”上升为感情的象征“一个憧憬,一种爱恋”,使杜鹃的形象升到了最高境界。其间的寓意是深刻的耐人寻味的。

华兹华斯曾对法国大革命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和热情,因为他向往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理想,后来雅各宾派的滥杀和拿破仑的对外侵略,使他对现实的世界不再有幻想,于是,他隐居英格兰北部湖区,与自然为伴,在诗野中与自然对话着,诗意地表达他对理想人生的诠释。

诗歌结尾充满了诗情画意:“啊,幸福的鸟儿,你使我们栖身的大地,/又成为缥缈的仙境,/那是你合适的家园。”这结尾流露诗人对理想的热切渴望,尽管经历了人生的风雨起伏,但热爱自然之心不变,美好的理想未灭。杜鹃的美妙歌吟,使我们凡俗的充满悲凉、辛酸、痛苦的天地变成了仙灵境界,也只有这么优美的境地才适合杜鹃这样的精灵憩息。杜鹃的歌声代表了大自然的呼唤,仿佛使大地回春,成了世间万物理想的家园。这正是诗人梦寐以求的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他的心声在大地回响,他的挚爱在自然融解。

如果华兹华斯的《致杜鹃》是一首缅怀童年、追忆理想、回归自然的抒情诗,那么与其遥隔时空的另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归鸟》,同样借助这“鸟”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真挚情感、古典式的拥抱。

陶渊明一生中始终贯穿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即表现出仕和归隐的反复,也表现为归隐以后内心的苦闷和愤懑。对“鸟”的吟咏歌颂贯穿着陶渊明诗歌创作的全部过程,他笔下的“鸟”的形象,渲染、烘托着诗人的主观情绪,清晰完整地勾勒出诗人的情感轨迹和心路历程。随着岁月的流淌、社会环境的改变,几度出仕归隐的经历,陶渊明的思想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其不同时期诗歌中的“飞鸟”形象也随之发生着微妙变化。诗人自29岁初仕到义熙元年(405)十一月辞彭泽令归隐,多年的仕途坎坷,使他饱尝了仕途的痛苦,也看透了官场的腐朽,所以在长期的出仕与归隐的思想矛盾与斗争之后,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的道路,并从此不再出仕,重新回到了那时令他遐想留恋的大自然的怀抱。《归鸟》一诗,全面歌吟了诗人这一时期悠然自得的心境: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

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失路,欣及旧栖。

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

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矰缴奚施,已卷安劳!

不再对现实有幻想的陶渊明终于归田了,从形体上、精神上都释然了。其笔下的鸟就是这样一种放飞自然的形象。这首以鸣鸟喻自况的抒怀咏志诗,抒发他自己归隐田耕的喜悦情怀和充实愉快的田居生活。归鸟的一举一动无不与诗人自己的遭遇相一致。归鸟与诗人一样也曾有远大的前程抱负,也曾振翅而飞,而且“远之八表,近憩云岑”,但随着环境变迁,归鸟只能“翻翮求心”、“岂思失路,欣及旧栖”。去林而返的归鸟正是诗人自我的化身,与诗人归隐之路是那样的契合。他最初为了实现自己的豪情壮志而出仕,最终却因“世与我而相违”不得不归隐田园。“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诗中之鸟生机盎然,跃动、无忧无虑,它不必担心遭遇网罗,也不必在日暮时漂泊无依,它无限深情地依恋着养育它的树林,它的生命也只能在这里书写淋漓。陶渊明就如此地借托“翼翼归鸟”抒发了他对田园的眷眷深情,他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止泊之处——田园。鸟之于山林,恰如陶渊明之于田园,山林为鸟栖息之巢,田园则为诗人生命与精神的止泊之处。

随着陶渊明的“翼翼归鸟”,我们也感觉到了随飞鸟波动的英国诗人的心绪,看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鸟”作为一种意象,它的象征内涵有着深厚的积淀。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东方,还是

2008年6月第2期第78页

张宏儿:从《致杜鹃》、《归鸟》看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诗的异同

西方,它是自然的精灵,自由的化身,它承载着诗人“飞翔着的梦”。无论是湖边漫游的华兹华斯,还是躬耕田园的陶渊明,他们都借托这“鸟”的意象,唱出了对自然的满腔的爱,抒发了回归自然后“鸟鸣”般的喜悦。

二、不同的自然情结

环境的熏陶,生活的经历,加深了两位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他们出于对现实的失望退而归隐。在他们的心目中,大自然是人间的净土和乐园,是真善美的体现,于是一首首情浓意远的田园颂歌在他们笔间流溢。

而两位诗人对自然的爱,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可谓鸟栖一处各鸣其声。华兹华斯对自然的爱,蕴含着博爱理想的追求。在他看来大自然仿佛有一种神灵存在,能感发人心,能安抚人类受伤的心灵,启迪人性中的博爱善良,与大自然的交流,也就是与上帝交流,诗人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契合。在《致杜鹃》一诗中,他选择了满布鲜花阳光的山谷草地作为背景来吟咏杜鹃,杜鹃的鸣叫仿佛成了联结自然和人的纽带,是大自然对诗人心灵的奇妙召唤,它滋润人的心田,纯净人的灵魂,使世界变得美好,使大地“似乎再现缥缈的仙境”。此外我们从诗中发现,童年在诗人心目中也有一种特殊的含义,诗人觉得人在童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自然的亲密感,人们应该努力保持这种对自然的挚爱,才能愉快地度过一生。就人类而言,自然是工业文明前人类社会的童年,而人的一生中,童年又是最纯真的年代,所以自然和童年都是诗人珍爱的,自然就像杜鹃那样可爱,人们应该珍爱它,与之融为一体,才能保持人类如童年般的爱的天性。在诗人的灵魂中除了美丽的自然景象、奉为神明的自然外别无所有。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很少能够找到对社会的批评和反抗。在我徜徉于《致杜鹃》的诗野中,只感觉那杜鹃的“天籁之音”、那如画的田野,除此,它是透明的,折射不出世俗的纷扰。从这个层面看,华兹华斯是个彻底的田园皈依者。

至于陶渊明,他对自然的爱,蕴积着对自由的向往。他从小在接受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教养时,也受到道家的顺应自然、崇尚精神自由的思想濡染。他虽有拯救黎民于水火的良好愿望,却根本没有机会去实践自己的抱负。他回归自然了,未能实现的愿望使他不得安宁,最终他决定放弃官职过田园生活。在如此未酬壮志、潦倒清贫之中,他是无法完全陶醉于自然的。他试图使自己满足于质朴的乡村生活乐趣,恪守着老庄的顺应自然的信条——“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但艰难生活的苦恼,使他的诗歌既反映了儒家“大济苍生”的思想又表达了道家“寄情山水”的愿望。这种矛盾又联系的结合成了陶渊明田园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虽是“翼翼归鸟”,但仍是“相林徘徊”,是由于环境的不利,只能“翻翮求心”,大有一种“世与我而相违”的无可奈何,他内心深处反抗尘俗,但无法也不能逃避人生。诗人借托“鸟”追求着自然与灵魂间的联系,但掩饰不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生活的痛苦。

我们试想啊:轻轻吹拂的晨风,清脆悦耳的鸟鸣,葱翠欲滴的树林。面对这如诗的情景,确实释放了陶渊明长期受压抑的心情,但他心里想的是喧闹纷繁的人间社会。就如他在《饮酒》诗中写的虽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诗人的内心仍摆脱不了“车马喧”的阴影。虽是“心远地自偏”,但无法完全拥有自然的无拘无束的情怀。这便有了“身在曹营心在汉”之嫌。

如果华兹华斯面对上述情景,他便会久久俳徊于斯,从中感悟到上帝的智慧之光,他认为自然是他的整个世界,他能全身心投入,忘却现实社会的存在,他将外在的自然人性化,由外向里渗透,与人心交融,他在乎的是客体的力量。而陶渊明追求着自然与灵魂间的联系,“归鸟”形象是诗人超越人生、追求自我价值理想和人格理想的象征体,包含着诗人全部的情感。对“归鸟”生命形式的写照,实际正是陶渊明对自我生命形式的思考,肯定“归鸟”,也就是肯定自我的选择。陶渊明他在乎的是主体价值,将内在的人性自然化,由内向外伸展。

综上所述,《致杜鹃》和《归鸟》都是鸟儿的歌声引发出来的动人的诗篇,体现了两位牧歌田园诗人对自然的挚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美好理想的向往,是对人类美好情感的至情书写。然而由于境遇不同,文化传统的不同,华兹华斯对自然极为崇拜,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想象全部投于自然,自然在他看来是象征,是神灵。陶渊明寄情于自然,歌颂自然的同时,内心是矛盾的、不平静的。

2008年8月第3期第79页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参考文献[1]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2]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3]王玉琴.意象诗歌写作的焦点[J ].语文月刊,2001,(7).

[4]于菲.中国古代文学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5]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6]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选[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The Similarities andDifferences ofthe Poems by Wordsworthand T ao Y uanming From T o the Cuckoo and The HomewardBird

ZHANG

Hong-er

With To the Cuckoo and The Homeward Bird as the examples and starting from image and complex,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lakeside poet Wordsworth and idyllist Tao Yuanming.It points out that Wordsworth extremely adored the nature and put all his subjective feeling and imagination into the nature,which was spirit for him,while Tao Yuanming gave himself to the nature and his heart was full of contra-diction and pain while paying a tribute to the

nature.

Wordsworth;To the Cuckoo;Tao Yuanming;The Homeward Bird;comparison

(责任编辑竺小恩)

Foreign Trade of Zhejiang in Yuan Dynasty

YANG Ni WANG

Ding-guo

China had a vast territory in Yuan Dynasty and the foreign trade then was continuously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Song Dynasty.Among this,Zhejiang foreign trade was a major part in the whole foreign trade in Yuan Dynasty.Japan and Korea were the major trading objects.Starting from the trade with Japan and Korea in Yuan Dynasty,this paper expounds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of Zhejiang foreign trade in Yuan

Dynasty.

Yuan Dynasty;Zhejiang;foreign trade

(上接第75页

华兹华斯诗歌鉴赏

华兹华斯《早春遣句》赏析 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喜庆生机昂扬的季节。在春季,我们欢喜,尤其是看到那嫩绿的树芽,看到欢腾的动物。然而,在华兹华斯的《早春遣句》中,春的天籁之音竟把“悲哀的思潮带上我的心头”,他悲伤地想到“人又是怎样对待人的”。接下来,诗人有用真挚的笔调描写了醉人的早春场景,而后笔锋一转有回到了“人又是怎样对待人的”这一思考性命题上。由此可见,这是一首目的性明显的诗歌。诗人第一节提出的“竟把悲哀的思潮带上我的心头”让读者不由得想:是什么使诗人在如此欢快的美好的情景里竟哀思涌动?欢快的场景描写又和“悲哀的思潮”形成的强烈的对比。读者的思想、情感一开始就随着诗人的思想、情感流动,诗人由此达到了传递情感的目的,达到作诗的目的。 躺在这曼妙的深林里,听着城市中不可能听到的天籁,感受到城市中不可能看到的早春自然景象,敏感的诗人,敏捷地思考,沉思着,并将这种景象用平实真诚的语句传达给城市中的人们。“诗人决不是单单为诗人而写诗,他是为人们而写诗”,那么这首诗诗人的目的是什么呢? 这首诗流露出的是一种浓烈的情感。诗人感受着花朵的绽放,鸟儿的雀跃,嫩枝的萌芽,感受着着春的喜悦,春的生机。全诗共六节,诗人却用了三节来描绘这些场景,让读者迷醉其中,与前面两节和最后一节诗人的悲叹——“人是怎样对待人的?”形成浓烈的对比,浓厚的控诉无奈之感在此时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震撼人心了。因此,诗人作诗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认知到自身的缺失,诗人在叹息:人们对自然的忘怀就是对自身生命的忘却。 “通过我的感受,大自然,把人类的灵魂和她的杰作联接起来了”,诗人是通过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和沉思,将普通人不易觉察的真理、思想、情感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诗人用一种朴实易懂的语言,用人与自然的互动而非大自然拟人化自我表述的方式,表达了一种深沉浓烈的感情。这使得人们更能够感受到诗人作诗的目的。 读罢全诗,一种思考,一种热情不断萦绕在读者的心中,读者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随之增强和纯化。这是诗人作诗的最终目的。

赏析--致云雀之欧阳光明创编

心灵的礼赞与哲理的思考 欧阳光明(2021.03.07) 《致云雀》是雪莱最好的抒情诗之一,自他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许多评论家的赞扬。它是内容与形式,理想与情感,诗人自我与诗中形象的完美结合,是雪莱抒情诗中的珍品,它的修辞和深刻的意韵至今仍散发着无穷魅力。 雪莱是十九世纪初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才华横溢,诗艺精湛,与拜伦、济慈并称于世。在狂热的革命思潮中长大的雪莱深受自由与激进派思想的影响,信奉革命方式推翻腐朽的政府坚信只有不断进行社会改革,才能真正根除罪恶的社会根源。他把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暴政的憎恶都深深地融汇于诗作当中。除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西风颂》外,最有名的当数《致云雀》。雪莱的《致云雀》为人们刻画了一个浪漫主义时代的美好的理想形象:那冲霄而上的大自然的精灵,在天空上向人间唱着优美的歌曲。这首诗写于他创作高峰期的1820 年,两年后,诗人便不幸辞世,而这首诗被人们公认为雪莱的“好诗”,连浪漫派前辈大诗人华兹华斯读后都自叹弗如,觉得他自己写的同名的诗歌与雪莱的这首诗简直不能一比。《致云雀》是内容与形式,理想与情感,诗人自我与诗中形象的完美结合,是雪莱抒情诗中的珍品,至今仍散发着无穷魅力。 双关。在第20 诗节中的第100 诗行中,“Thy skill to poet were,thou scorner of the ground!”“ground”在这里可以有两层意义。它可以指相对于天空的真实的土地,也可以指相对于雪莱所信

仰的理想世界的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世界。 在形式上,雪莱在这首诗中采用了五行一节的形式:前四句扬抑格三音步,第五句抑扬格六音步。每节的押ababb 的韵。每节的最后一句产生了极强的效果:强烈感情的即兴的,自然的流露在内容上,雪莱歌咏了一种小鸟——云雀。它构巢于地却狂喜,高飞,狂喜歌唱,直冲云霄,摆脱所有的来自于大地的约束,人们只能听它的歌声。正是这种小鸟触动了诗人的诗情。开篇的呼告:“你好啊!快乐的精灵!”将诗人的喜悦和激情尽情挥洒而出,奠定了诗歌明快的基调。此后,作者以优美流畅的语言,新奇的比喻来赞美心中可爱的精灵。他将飞速上升的云雀比作“一片烈火的青云,/掠过蔚蓝的天心”,“似不具形体的喜悦/刚开始迅疾的远征”,一下子使诗的意境为之开朗,他将边飞边鸣的云雀比作“昼空里的星星”,只闻其声,却不见其形。他更将云雀比作“隐身在思想的光辉只中的诗人”、幽居深闺以歌解愁的少女、传播晶莹亮光的流莹、输送芬芳的玫瑰。全诗虽未曾直白或详尽地记述云雀的形态和行动,但句句紧扣云雀的特点,以美而不俗的文笔写尽云雀的神韵和作者倾注它身上的感情。 事实上,云雀此时已不是自然界的生灵,它更是一个象征,是雪莱艺术追求的负载者。云雀的振翅高飞体现着诗人的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态度。云雀的隐形不露,播洒歌声体现着诗人不求名利,只为唤起人间的爱与同情。云雀的歌声是自然清新。雪莱的作品也是简单,不做作,挣脱技巧的束缚,自然而然地放歌。此外,诗人还更进一步地探讨了云雀歌声充满魅力的内蕴所在:它是“对

高一上册雪莱《致云雀》赏析

高一上册雪莱《致云雀》赏析 赏析 诗歌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表现了诗人自己的美好理想和对光明的追求。 诗歌多处都抒发着雪莱自己的强烈情感,描写自己对事物的内心反映和情绪体验。如在第八节,雪莱直接把云雀比作诗人,说云雀“像一位诗人,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吟诵着即兴的诗韵,直到普天下的同情都被从未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他以“即兴”再次强调好的艺术品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又以“思想的明辉”突出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最后两行则宣扬了诗人的神圣使命,也就是雪莱一再论及的“唤醒同情”。而以人们“从未留意过的……”一句则表明诗人比一般人敏感,是“感受性最细致,想象力最博大的人”,“立法者和先知”,应该有能力有责任,揭示出常人未曾留意的真理。第九节,他把云雀鸣声比作怀春少女为了“排遣她为爱所苦的情怀”而唱出的“甜美如爱的歌曲”。除了这些诗中还描写了草地、萤火虫、玫瑰、草地等这些自然中的景物,在最后用了三个词概括出来“明朗、欢悦,、清新”。诗人又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诗歌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报负。 另外这首诗特别富于幻想性,虽然《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但是,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而诗中描

绘的生活不是如现实生活一般黑暗,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状况。《致云雀》一诗通过云雀的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理想中的形象,他想和云雀一样,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了对于云雀这一种鸟的特殊的喜爱,作者将云雀比做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前。诗歌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描写自然景象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作品想象丰富,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极富幻想和夸张的表现出了云雀这一形象的实质意义。这部作品共21节气势宏伟,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想象奇特,语言瑰丽。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 原文: 你好呵,欢乐的精灵! 你似乎从不是飞禽, 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 以酣畅淋漓的乐音, 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5华兹华斯文献综述

华兹华斯文献综述 当我们在品读诗歌时,经常想要找出诗人写作的目的,想要知道他的思想,兴趣,一切的一切。不管身处何时何地,在诗人们当中,有太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这些对于学习诗歌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旨在对比李白和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的修辞特色。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常常被认为是中国诗歌界的文化领袖。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在向往自由、寻仙问道的同时又渴望济世救民。他有一种很强烈的“入世”思想,但又不想被俗世所束缚。政治上的不如意让他转而热爱自然,远离政治争斗,创造了一大批光辉灿烂、传承千古的华美篇章。华兹华斯被称为“桂冠诗人。他自小的经历造就了一颗自然纯朴、充满童真的心。法国大革命失败后他便在自然和过去中寻找希望。这两位伟大的诗人都写出了许多自然诗歌,但是方法各异。尽管他们在语言运用上有很多相似性,但由于社会背景以及生存年代的差异性,两人不同的表现风格还是显而易见的。对二者各自的研究很多,但是对他们的对比研究却鲜少见到。由着这种想法以及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本文诞生了。本文主要从修辞美学方面解释二者诗歌的特点,并总结出二者的相似点与不同点。通过对二者诗歌研究的综述,可以得知这两位世界著名的诗人在中外诗坛的地位以及影响力。对中西自然诗歌发展的研究使大家能以开阔的眼界将二者的诗歌放在一个大环境中来分析、研究它们在山水诗歌史上与众不同的特点。本文运用的诗歌修辞理论,虽然是关于中国诗歌研究的著作,但笔者希望它可以运用在外国诗歌中。分析部分主要是从字词、句子、篇章、修辞以及文体方面对诗歌修辞特点进行分析。在表现他们诗歌艺术特色方面,修辞起了很大作用。通过对诗歌修辞美学效果的研究,可以发现李白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存在着相同点不同点,他们都热衷于使用自然、平实的语言来表情达意,他们都希望能够在自然中寻得栖息之所。但是在文学创作方面,李白更喜欢使用慷慨激昂的语言和描述恢弘大气的场景,而华兹华斯则善于运用普通的语言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景色。归根结底,这些都是由于二者相似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社会背景所造成的。 华兹华斯与李白自然诗歌中修辞美学效果对比研究_朱凌奕 露茜”组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组诗具有浪漫

《致云雀》雪莱 教学设计 - 副本

《致云雀》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战争等使得欧美资产阶级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但之后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的重新勾结,以及一系列战争的爆发,使得人民的自由又受到了限制。在雪莱创作这首诗时,黑暗与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圈地运动和经济危机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 《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中的精品,几乎融入了雪莱全部的个性气质,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这首诗借助云雀翱翔天际的情景,体现了雪莱美好公正的社会理想,表现了雪莱对光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 【教学目标】 1.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2.分析文中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本文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的内涵以及表达效果。 3.理解本诗起承转合、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等在结构安排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云雀的象征意义和本诗的结构特点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知道这是谁的诗句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今天学的这首诗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呜叫有感而作 二、走进作者 雪莱(1792-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1822年7月8日在海上遭遇风暴

去世,不满30周岁。他的墓志铭是引自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句子: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 奇的瑰宝。恩格斯称他是“天才的预言家”,此外,雪莱还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致云雀》。雪莱的诗歌象征意义很强,常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力量以寄托自己对光明、自由的追求。雪莱作品中的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自由手法、奇妙无穷的比喻与语言的音乐性,构成了雪莱抒情诗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 三、多样朗读,感知文本 1、自由大声朗读文本,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同桌听。 2、毛遂自荐朗读,其他同学做好评价。(提示:语调、语速、情感) 选择最喜欢的章节读 3.教师示范朗诵(或背诵),学生小声跟读。 提示:学生注意老师示范朗诵过程中的节奏、抑扬、语调等,尤其是注意情感。 4.学生反复朗诵,注意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错误,读出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来。 四、诗歌结构特点 问题1:全诗共21节,题目《致云雀》,你觉得写了的云雀的哪些内容?(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抓原文的词语,也可自己概括) 参考:云雀的特点(快乐的精灵)、云雀的歌唱等 问题2:哪一小节能够涵盖主要内容呢?哪些小结是写的云雀的特点?哪些小结写的是云雀的歌声? 明确:第1小节,诗人总体评价云雀及其歌声。2-4节是云雀飞翔 从5--12节是云雀的歌声,13-17歌声神圣、欢快的原因,18-21,人鸟对比,表达愿望。

2021年华兹华斯诗歌原文五首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欧阳光明(2021.03.07)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 A host , of golden daffodils , Beside the lake , beneath the trees ,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 They stretch'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 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 I gazed ——and gazed ——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 For oft ,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margin n.页边空白;差额;余 地,余裕;边,边沿 sprightly adj.愉快的,活泼的 jocund adj.快乐的,高兴的 pensivea.深思的,哀思的,忧沉的 bliss n.狂喜,福佑,天赐的福 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 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1; I had no human fears: She seemed a thing that could not feel The touch of earthly years. No motion has she now, no force; She neither hears nor sees; Rolled round in earth’s diurnal co urse With rocks, and stones, and trees. My heart leaps up when I behold A rainbow in the sky: So was it when my life began; So is it now I am a man; So be it when I shall grow old, Or let me die! 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I could wish my days to be Bound each to each by natural piety. The World Is Too Much With Us The world is too much with us; late and soon, Getting and spending, we lay waste our powers: Little we see in Nature that is ours; We have given our hearts away, a sordid boon!

《致云雀》课堂练习

《致云雀》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是在古今中外__________的书籍中淘洗出的精品,经受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和__________。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书展期间发布了“2019新时代上海大学生经典阅读指数”,数据显示,大学生经典阅读的范围比较狭窄,()。其次是经典阅读愈加浅层化。具体表现为快餐式和功利式的阅读,人们越来越不愿认真、耐心阅读,而转向浏览网页式的跳读和浏览,经典往往读得__________。最后是缺乏经典阅读的氛围。学校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和技能掌握,校园缺乏人文内涵。同时,家庭普遍缺乏读书氛围,不读书、读书少的家长不在少数。针对这一现象,专家指出,经典不是死的__________,它是有着强大活力、能参与到当代文化建构、并深刻影响到人类灵魂的文化遗产。人们从经典中不仅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神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浩如烟海诠释支离破碎标本 B.汗牛充栋诠释分崩离析标本 C.浩如烟海解释支离破碎范本

D.汗牛充栋解释分崩离析范本 【答案】A 【解析】第一空处,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汗牛充栋:指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形容藏书很多。此处的语境为形容古今中外的书籍多,所以应该用成语“浩如烟海”。 第二空处,诠释:指说明,解释;对一种事物的理解方式;或者是用心感受的一种方式,一种方法;也可理解为:对某事的讲解、证明。解释:分析阐明,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此处的语境为精品经受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从不同视角的理解,此处应该用“诠释”比较合适。 第三空处,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支离,零散,残缺。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不可收拾。此处的语境为人们对于阅读经典采取浏览网页式的跳读和浏览,所以经典往往读得零散破碎,不成整体,所以此处应该用成语“支离破碎”。 第四空处,标本:枝节和根本;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加工整理,供教学、研究用的动物、植物、矿物等的样品;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医学上指用来化验或研究的血液、痰液、粪便、组织切片等。范本:典范的样本(多指书画)。此处的语境是指经典不是像那些经过加工整理,供教学、研究用的动物、植物、矿物等的样品一样,它是有着强大活力的,所以此处应该用词语“标本”。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尽管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已不足三成,而从来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有三至四成

华兹华斯《咏水仙》赏析

华兹华斯《咏水仙》赏析     咏水仙文/ 华兹华斯(英国) 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 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 突然我看到一大片鲜花, 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 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它们随风嬉舞,随风飘荡。 它们密集如银河的星星, 像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它们沿着海湾向前伸展, 通往远方仿佛无穷无尽; 眼看去就有千朵万朵,万花摇首舞得多么高兴。 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欢跳, 却不如这水仙舞得轻俏;诗人遇见这快乐的旅伴, 又怎能不感到欢欣雀跃进;我久久凝视--却未领悟 这景象所给铁精神至宝。 后来多少次我郁郁独卧, 感到百无聊赖心灵空漠;这景象便在脑海中闪现, 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

顾子欣译华兹华斯 作者简介 ( 1770-1850 )是英国 浪漫派诗人。他生于律师家庭,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毕业后到欧洲旅行,在法国亲身领略大革命的风暴。 1795 年移居乡间,与诗人柯尔律治相识,共同出版诗集《抒情歌谣集》,1800 年《诗集》再版,华兹华斯为之写了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后思想渐趋保守,晚年被封为“ 桂冠诗人” 。 华兹华斯的诗歌描写湖光山色和田园生活,歌咏大自然的美,是"湖畔派"诗人的主要代表。他的诗风格淳朴,清新自然, 故享有“ 自然诗人” 的美称。重要作品有长诗序曲》、《远游》;诗歌《露西》、《咏水仙》、《丁登寺》和不朽的征兆》等。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从法国回来不久。诗人带着对自由的向往去了法国,参加一些革命活动。但法国革命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随之而来的是混舌L。诗人的失望和受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后来在他的朋友和妹妹的帮助下,情绪才得以艰难地恢复。这首诗就写于诗人的心情平静之后不久。 在诗的开头,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朵孤独的流云,孤单地在高高的天空飘荡。孤傲的诗人发现一大片金色的水仙,它们欢快地遍地开放。在诗人的心中,水仙已经不是一种植物了,而是一种象征,代表了一种灵魂,代表了一种精神。 水仙很多,如天上的星星,都在闪烁。水仙似乎是动的,沿着弯屈的海岸线向前方伸展。诗人为有这样的旅伴而欢欣鼓舞、欢呼跳跃。在诗人的心中,水仙代表了自然的精华,是自然心灵的美妙表现。但是,欢快的水仙并不能时时伴在诗人的身边,诗人离开了水仙,心中不时冒出忧郁孤寂的情绪。 这时诗人写出了一种对社会、世界的感受:那高傲、纯洁的灵魂在现实

华兹华斯诗歌的语言特色

华兹华斯诗歌的语言特色 一、对大自然充满虔诚的爱由于生活在英格兰西北部的湖区,他从小喜爱大自然。自然中的花鸟树木、湖光山色深深地吸引着他,并渐渐进入他的作品。华兹华斯表现在诗作中对自然的情感已经不能用我们所习惯的诸如“欣赏”、“放情”等范畴来界定了,以“对自然虔诚的爱”来概括较为合适。华兹华斯将自然看成是自己的精神家园,将自己的道德与自然的外在形象相联系。他把自然看成自己的朋友、母亲,或慰籍者――既可以平等地与其交流,聆听她的教诲,接受她的滋养,更可以在人生失意时从中得到安慰,包扎好伤口,再重新站立起来。他笔下的湖光山色、流水行云、歌鸟林禽、树丛野花,这其中蕴涵着诗人与大自然的契合,对宇宙万物的热爱。如,在《黄水仙》中他将自然视为人的精神依傍:“独行徐徐如浮云/横绝太空渡山谷/突然在我一瞥中/金色水仙花成簇/开在湖边乔木下/微风之中频摇曳/有如群星在银河/行影绵绵光灼灼/湖畔蜿蜒花茎长/连成一线无断续/一瞥之中万朵花/起舞翩跹头点啄”。一开始,诗人写出独自徘徊无所寄托的心情,恍惚得有如天空漂浮的一朵孤云。当他看见湖畔黄水仙,有如少女在微风中翩跹起舞,又如银河里闪烁的万点繁星时,他的愁云才渐渐消散,代之以满心喜悦。诗人接触到大自然,有如旅人到家,航船着陆,心灵与造物合一。正像他在《丁登寺》中所表达的一样,无论在何种时间,何种环境,回想起自己曾经有过的与大自然的交往都能有一种归家的感觉。二、丰富而独特

的想象力华兹华斯在其漫长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创作了无数经得起考验的佳作。在这些佳作中,华兹华斯运用自己推崇的写作原则,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摄取描写的对象。华兹华斯独特的写作风格就在于,他不是单纯就事论事,就景论景,他赋予这些事物与景色一定的想象力。华兹华斯独特的想象力就在于,他的想象力的保持是与对大自然的虔诚分不开的,而自然又是与童年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在华兹华斯的写作技巧中,想象、童年、自然就融为一体了。他在《致杜鹃》中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艺术手法:杜鹃的歌声远远飘来,把诗人带回到童年的黄金时代,在林中,在草场,在大自然怀抱中享受到无比幸福。然而,这首诗的涵义远不止如此,诗人的想象飞得更加遥远,他把杜鹃声幻化成“一个谜”、一种“希望”、一种“爱”,甚至成了“缥缈的仙岛”的象征,引起诗人无限的欢乐和向往。这首诗与其说在歌颂杜鹃,不如说是借题发挥,沉醉于幻想的仙境之中。这里,想象、童年、自然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在《我心驿动》中,华兹华斯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证明他对童年的态度: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儿童在哪些方面是成人的父亲呢?我们相信,从儿童到成人的发展过程对应的是人类从原始到文明的发展过程。诗人笔下的童年生活像是乐园,那时人是完整统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协调一致的。自然界现象在成年人看来已经是司空见惯,所以熟视无睹。可是在儿童眼睛里,自然界的现象样样新鲜。他们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对这些现象编织出许多美丽的幻想。这里,诗人用简单的语句将想象、童年、自然三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不觉

赏析致云雀终审稿)

赏析致云雀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心灵的礼赞与哲理的思考 《致云雀》是雪莱最好的抒情诗之一,自他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许多评论家的赞扬。它是内容与形式,理想与情感,诗人自我与诗中形象的完美结合,是雪莱抒情诗中的珍品,它的修辞和深刻的意韵至今仍散发着无穷魅力。 雪莱是十九世纪初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才华横溢,诗艺精湛,与拜伦、济慈并称于世。在狂热的革命思潮中长大的雪莱深受自由与激进派思想的影响,信奉革命方式推翻腐朽的政府坚信只有不断进行社会改革,才能真正根除罪恶的社会根源。他把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暴政的憎恶都深深地融汇于诗作当中。除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西风颂》外,最有名的当数《致云雀》。雪莱的《致云雀》为人们刻画了一个浪漫主义时代的美好的理想形象:那冲霄而上的大自然的精灵,在天空上向人间唱着优美的歌曲。这首诗写于他创作高峰期的 1820 年,两年后,诗人便不幸辞世,而这首诗被人们公认为雪莱的“好诗”,连浪漫派前辈大诗人华兹华斯读后都自叹弗如,觉得他自己写的同名的诗歌与雪莱的这首诗简直不能一比。《致云雀》是内容与形式,理想与情感,诗人自我与诗中形象的完美结合,是雪莱抒情诗中的珍品,至今仍散发着无穷魅力。 双关。在第 20 诗节中的第 100 诗行中,“Thy skill to poet were,thou scorner of the ground!”“ground”在这里可以有两层意义。它可以指相对于天空的真实的土地,也可以指相对于雪莱所信仰的理想世界的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世界。

在形式上,雪莱在这首诗中采用了五行一节的形式:前四句扬抑格三音步,第五句抑扬格六音步。每节的押 ababb 的韵。每节的最后一句产生了极强的效果:强烈感情的即兴的,自然的流露 在内容上,雪莱歌咏了一种小鸟——云雀。它构巢于地却狂喜,高飞,狂喜歌唱,直冲云霄,摆脱所有的来自于大地的约束,人们只能听它的歌声。正是这种小鸟触动了诗人的诗情。开篇的呼告:“你好啊!快乐的精灵!”将诗人的喜悦和激情尽情挥洒而出,奠定了诗歌明快的基调。此后,作者以优美流畅的语言,新奇的比喻来赞美心中可爱的精灵。他将飞速上升的云雀比作“一片烈火的青云,/掠过蔚蓝的天心”,“似不具形体的喜悦/刚开始迅疾的远征”,一下子使诗的意境为之开朗,他将边飞边鸣的云雀比作“昼空里的星星”,只闻其声,却不见其形。他更将云雀比作“隐身在思想的光辉只中的诗人”、幽居深闺以歌解愁的少女、传播晶莹亮光的流莹、输送芬芳的玫瑰。全诗虽未曾直白或详尽地记述云雀的形态和行动,但句句紧扣云雀的特点,以美而不俗的文笔写尽云雀的神韵和作者倾注它身上的感情。 事实上,云雀此时已不是自然界的生灵,它更是一个象征,是雪莱艺术追求的负载者。云雀的振翅高飞体现着诗人的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态度。云雀的隐形不露,播洒歌声体现着诗人不求名利,只为唤起人间的爱与同情。云雀的歌声是自然清新。雪莱的作品也是简单,不做作,挣脱技巧的束缚,自然而然地放歌。此外,诗人还更进一步地探讨了云雀歌声充满魅力的内蕴所在:它是“对同类的爱”,是对“痛苦的绝缘”,是对生命和世界中一切美好事物的爱和追求。这哪里是一只小

华兹华斯诗歌TheDaffodils的及物性分析_赵昉

摘要: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以社会学为导向的功能语法,这就为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通过这个系统理论,对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代表作《水仙花》进行及物性和作格分析,可以从语义层面上解读该诗的语言特征和性质。 关键词:华兹华斯《水仙花》;纯理功能;及物性系统;作格分析 一、引言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华兹华斯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开创了英国文学浪漫主义时代,在诗学理论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他终生久居于田园乡野,用英国诗人从未用过的清新、自然的语言来写诗,成为“讴歌自然的诗人”,体现了深刻思想、真挚感情与朴素语言的完美结合。在《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序言中他提出了诗歌写作的一系列全新观点,被誉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宣言书(张鑫友,2002)。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研究基础,尝试用体现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统对华兹华斯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水仙花》进行及物性和作格分析,从语义层面上解读该诗的语言特征和性质,探讨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欣赏华兹华斯诗歌的可行性。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语篇分析 1.韩礼德的纯理功能思想 韩礼德(M.A.K.Halliday)发展了伦敦学派中弗斯(J.R. Firth)理论的诸多思想。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以社会学为导向的功能语法,并且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它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并将在新世纪语言学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黄国文,2000)。Halliday在“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一书前言中明确指出,他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韩礼德,1985)。系统功能语言学本身就是一种语篇语言学,它清晰地描述语言各个层次及它们之间的实现关系,说明语言是如何使用的,同时对语言的纯理功能(metafunctional)网络系统,以及它们子系统的概念和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系统描述(方琰,2005)。 Halliday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即语言所必须完成的功能。这种功能当然是千变万化的,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可以把它们归纳为若干个有限的抽象功能,这就是“纯理功能”或“元功能”,这是语言用途所固有的。纯理功能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是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这是“经验(experiential)”功能。在语言中还有“逻辑”(logical)功能,以表现为并列关系和从属关系的线性循环结构的形式出现。由于两者都是建立于说话人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与其他功能相比较是中性的,因而可统称为“概念”(ideational)功能(胡壮麟,1989)。它包括及物性(transitivity)、语态(voice)和归一度(polarity)。(2)语言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等功能,语言的这一功能称作“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语言的人际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参与者的意义潜势,包含用于表达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所有语言用法,是语言的参与功能。人际功能是通过语气(mood)、情态(modality)和语调(key)三个语义系统来实现的。(3)实际使用的语言基本单位不是词或句这样的语法单位,而是表达相对来说是完整思想的“语篇”(text)。“语篇”(textual)功能就是指语言有将任何书面或文字话语拼成连贯与统一的功能,它是通过主位-述位(theme-rheme),已知信息-新信息(given-new)和衔接(cohesion)来实现的。 2.及物性系统 及物性是英语中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指的是句中意义的表现方式,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的所见所闻用语言表现出来。根据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及物性功能由三部分组成:(1)过程:通过小句中的动词体现;(2)参与者:由人或物来表现;(3)环境成分:在小句中由时间、地点和方式状语来体现(李国庆,2005)。如下所示(Halliday,1994:109): 依据Halliday的“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004年新修订的第三版)对小句及物性六个基本过程的类型、范畴意义及主要参加者进行归纳(Halliday,2004:172),及物性对概念功能的履行是通过过程来表达实现的。及物系统包括六种不同的过程:(1)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2)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3)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4)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5)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6)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根据及物性系统理论的框架,对具体语篇进行分析,在过程选择中体现语篇发话人对事件的态度、立场以及发话的目的。 3.作格分析 作格分析是在及物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及物性分析的补充。作格是一种语法格的名称,它指的是小句中表示“施事”(agent)或动作的外在原因成分所具有的形式。作格分析与及物分析不同:及物分析所关心的是一个过程是否涉及参与者,即一个动作是否延及某个实体;而作格分析所探讨的是分清造成一个动作的原因究竟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 “中介”(medium)是每个过程都必须具有的成分,它相当 华兹华斯诗歌The Daffodils的及物性分析 赵昉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 62

William Wordsworth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华兹华斯(1770.4.7~1850.4.23)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1770年4月7日生于北部昆布兰郡科克茅斯的一个律师之家,1850年4月23日卒于里多蒙特。8岁丧母。5年后,父亲又离开了他。亲友送他到家乡附近的寄宿学校读书。1787年进剑桥大学,曾在1790年、1791年两次访问法国。其间与法国姑娘阿内特·瓦隆恋爱,生有一女。1795年从一位朋友那里接受了一笔遗赠年金,他的生活有了保障,也有了实现回归大自然夙愿的可能,便同妹妹多萝西移居乡间。1797年同诗人柯尔律治相识,翌年两人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1798~1799年间与柯尔律治一同到德国游历,在那里创作了《采干果》、《露斯》和组诗《露西》,并开始创作自传体长诗《序曲》。1802年与玛丽·哈钦森结婚。此时开始关注人类精神在与大自然交流中得到的升华,并且发现这一主题与传统的宗教观实际上并行不悖,因此重新皈依宗教。同时,在政治上日渐保守。 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在1797~1807年。随着声誉逐渐上升,他的创作逐渐走向衰退。到了1830年,他的成就已得到普遍承认,1843年被封为英国桂冠诗人。由于他与柯尔律治等诗人常居住在英国西北部多山的湖区,1807年10月的《爱丁堡评论》杂志称他们是湖畔派的代表诗人。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英国西北部的湖畔有一些诗人聚集,其诗作多描写湖区,故称他们为“湖畔派”。 早期诗歌《晚步》和《素描集》中,对大自然的描写基本上未超出18世纪的传统。然而,从《抒情歌谣集》开始,一反18世纪的诗风,将一种崭新的风格带到诗歌创作中,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新时代。他为《抒情歌谣集》的再版所写的序言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他的作品还有《不朽的征兆》以及由《序曲》和《漫游》两部分组成的哲理性长诗《隐者》等。 1770年4月7日,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出生在英国坎伯兰郡的考克茅斯。华兹华斯排行第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其父是个律师。华兹华斯8岁丧母,13岁丧父,少年时期一直在几家亲戚的监护之下,住在寄宿学校中,与兄弟姐妹们分开生活。五个孩子从父亲那里继承的遗产主要是对一位贵族的8500镑的债权。但这贵族在1802年去世之前,一直不愿偿还这笔钱,可以说,华兹华斯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是十分贫寒的。但是他生活地区的美丽自然风光,疗救和补偿了他在物质与亲情上的缺失,因而华兹华斯的对早年的回忆并不觉得贫苦。他对自然有着“虔诚的爱”,将自然看成是自己的精神家园。受学校老师的影响,开始写诗。华兹华斯的第一首诗歌完成于1784年。 -------------------------------------------------------------------------------- 1787年他进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熟读了希腊拉丁文学,学习意大利文、法文和西班牙文。1790年和1791年两次赴法。当时正是法国大革命的年代,年轻的华兹华斯对革命深表同情与向往。回国后不久,局势剧变,华兹华斯对法国大革命感到失望。1795年,他和妹妹多萝茜以及诗人柯勒律治居住在北部山地的湖区,并在

2020年华兹华斯诗歌原文五首

作者:旧在几 作品编号:2254487796631145587263GF24000022 时间:2020.12.13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margin n.页边空白;差额;余地,余裕;边,边缘 sprightly adj.愉快的,活泼的 jocund adj.快乐的,高兴的 pensive a.沉思的,哀思的,忧沉的 bliss n.狂喜,福佑,天赐的福 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 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1; I had no human fears: She seemed a thing that could not feel The touch of earthly years. No motion has she now,no force; She neither hears nor sees; Rolled round in earth’s diurnal course With rocks,and stones,and trees.

《2.4 致云雀》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上册)

致云雀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雪莱的相关常识,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诗歌,概括诗歌内容。 3.赏析诗歌使用的浪漫主义手法,理解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理想的追求。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重点词语、句子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意象的特点,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 分析文中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诗歌中云雀的形象。 2.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技巧。 3.评价诗人雪莱的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云雀吗?听到过云雀的叫声吗?这样的声音会引发你的哪些想象和联想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雪莱笔下的云雀,诗人从云雀的叫声中联想到了什么,又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他想借助云雀表达什么。 二、作家作品 雪莱,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保守的贵族家庭。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1811年,诗人因为写作哲学论文推理上帝的不存在,宣传无神论思想,被学校开除。1818年迁居意大利,与拜伦成为好友。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代表作有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倩契》《西风颂》《致云雀》等。 三、关于诗歌

抒情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通过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 抒情诗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颂歌、情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四、写作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五、解题 云雀,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高空振翅飞行时鸣唱,接着作极壮观的俯冲而回到地面。以食地面上的昆虫和种子为生。有高昂悦耳的声音。 六、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精神。 七、再读诗歌,解读意象 1.诗歌中的“云雀”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云雀”这一形象? 诗中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 云雀的振翅高飞,体现了诗人的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态度。云雀的隐形不漏、播撒歌声,体现了诗人不求名利。 云雀代表了光明、欢乐、自由、对生活充满的热爱。这一意象是诗人理想化中的自己,展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理想形象。诗人通过云雀这一意象,表达自己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情感。 2.《致云雀》中,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①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②诗人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的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轻云、星星、诗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