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生物

古生物

古生物
古生物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

1969年韦他凯尔(Whittaker)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五界:

原核生物界:没有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主要是细菌和蓝绿藻。

原生生物界:比较原始的真核生物,是具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包括藻类生物和原生生物类。

植物界:可以依靠叶绿素等色素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获取能量而营自养生活。

真菌界:是低等的真核生物,只能直接从外部环境吸收化学物质进行营养代谢并获得能量,如蘑菇、木耳等。

动物界:是靠捕食其他生物获得能量且能运动的生物。

一、进化学说

2、进化思想的先驱

18 世纪,法国博物学家布丰最早科学地涉及了进化观念。他认为:

①生物为生存而斗争,繁衍速度要超过资源承受力;

②同一类物种具有共同的祖先,不同类群物种没有共同的祖先;

③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引起生物演变;

④物种之间形态有变异,不能相互交配;

⑤物种绝灭是不能适应正在变冷的地球。

3、早期系统进化学说的创立

19世纪,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一个进化学说。主要观点如下:

①生物进化的原因:低级生物(植物和无脊椎动物)进化是由于对环境缓慢变化而无意识地生理反应引起的;脊椎动物进化则是受内在意志或欲望及器官的使用程度影响,即器官使用法则(用进废退法则),如洞穴鱼类眼睛的退化;

②获得性遗传:后天所获得的进步性状可以遗传下去,如铁匠强壮的肌肉会遗传给后代。4.近代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

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给自然科学带来新的世界观。达尔文在书中提供了大量证据说明生物是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达尔文进化学说主要内容包括变异和遗传、自然选择和性状分歧,认为生物的进化速度主要是渐变的。

适行生存(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

5、大进化与小进化

进化可以在生物组织的不同层次上发生。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的进化称为小进化。

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被定义为大进化。

生物学家研究现生生物居群和个体在短时间内的进化,就是小进化。

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在研究现代生物和古生物资料基础上,研究种和种以上高级分类群在长时间(地质时间)内的进化现象,即大进化。

6、小进化的机制

(l)突变:生物体的DNA发生改变。

(2)迁移:居群间的个体移动或基因流动。

(3)遗传漂变:由于偶然性所造成的小居群遗传结构改变的进化机制。

(4)适应:在生物组织层次上,结构都与功能相适应。

(5)自然选择:具有最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的个体有较大的生存和繁衍机会。

7、大进化的型式

(1)适应辐射: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2)趋同与平行演化:趋同是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方向改变。

(3)线系渐变与间断平衡:

二、物种及其种的形成

1、物种的概念

生物种是指可以相互交配而且与其他种群的个体有生殖隔离的自然群体。换句话说,生物种即指在自然环境状况下所有潜在的能相互交配,并能生育后代的群体。

2、成种作用

一个物种内部分异而形成新种的过程就是种的形成,意味着一个线系的分支事件。另一种情况是一个物种经进化在表型上发生显著改变,产生新种。

三、地球生命产生的三个阶段

(2)形成生物大分子阶段

(3)形成生命阶段

四、早期生物演化

经历了4次重大事件)

事件一:从非生物的化学进化,发展到生物进化

相关概念: 保存于寒武纪以前岩石中的化石---早期生物

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而最早的化石记录在38亿年----南非东部Barberton镇无花果树组的燧石中的许多单细胞生物,球状、棒状,直径17-20微米。它们可能是一些藻类演化的先驱。

最早的化石记录表明非生物的化学进化发展到生物进化(最早生物)

事件二:生物发生分异,多样性增加

Ar叠层石内原核生物藻丝体(Australia)

(19亿年)中的线状细菌和念珠状蓝绿藻

事件三: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

前寒武纪叠层石及其藻细胞

事件四:后生动物出现

Ediacara 动物群

Ediacaran 动物群

Ediacaran 动物群

五、显生宙的生物演

1、小壳动物群的出现和分异

2、澄江动物群

3、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4、动物体分化重大事件

5、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发展

6、生物的绝灭与复苏

早期小壳动物群

1.小壳动物群(Siberia)

小壳动物群个体微小(1-2mm),主要为海生无脊椎动物,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等小壳动物群始于震旦纪末期,大量繁盛于寒武纪初期

动物界完成了从无壳到有壳的演变,它是继埃迪卡拉动物群之后生物界又一次质的飞跃

2、澄江动物群

澄江动物群地址

澄江动物群景观复原图

澄江动物群中的鱼类

3、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4、动物体分化重大事件单细胞→多细胞(原生→后生)

?最低等多细胞动物—两层细胞、无组织,为侧生动物(海绵动物、古杯动物)

?低等真正后生动物—两胚层(内、外胚层)、无典型器官(腔肠动物)

?两胚层→三胚层,中胚层形成复杂的组织和器官(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

苔藓动物、棘皮动物、脊索动物)

?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发展→人类的高级神经系统

5、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发展

6、生物的绝灭与复苏

(1)灭绝生物种系的终止、不留下后代

(2)假灭绝pseudo-extinction

生物种系演变为新种系,而旧类别消失

3)背景灭绝background extinction

4)集群灭绝mass extinction

(5)生物复苏

大灭绝后的生物群,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及对新环境的不断适应,逐步回到正常发展水平

绝灭适应回复正常繁荣

biotic recovery

(6)生物演替

种系代谢

父种被其子种所代替而衰退灭亡。

生态代谢

生物竞争胜利者扩大生存环境,失败者丧失生活领域以至退出历史舞台

一、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1、古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它研究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化石,研究内容包括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分布演化、生态等。地史时期的定义

古生物学的基础工作包括:

1 化石的采集和发掘

2 化石处理和古生物复原

3 古生物鉴定和描述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进而研究各类生物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和进化规律

地史学的研究对象为形成于地史时期的地层

所谓地层是指地球表面保存的层状岩石的综合,包括沉积岩地层、火山岩地层和变质岩地层

一是研究地层的形成顺序、时代,划分地层单

位,建立地层系统和进行地层时空对比

二是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分、沉积相及其时空分

布特征研究地层形成的古环境、古地理及

其演化

三是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合、沉积古地理、古生

物地理、古气候、古地磁及其他构造标志

恢复地层形成的古构造背景、古板块分布

格局及其离合史

地史学任务包括:

①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形成和发展的

生物进化史

②研究地史时期古地理变迁的

沉积发展史

③研究地史时期大陆和海洋板块的格局、板块离合过程、构造演化历史的

构造运动史

(一)化石的定义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与一般岩石的区别化石区别于一般岩石在于:它与古生物相联系,具有生物特征,如形状、结构、纹饰、有机化学组分等;或者具有生命活动信息:生物遗迹、遗物、工具等

(二)形成化石的条件

1) 生物本身的条件

2) 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

3) 埋藏条件

4) 时间条件

5) 成岩石化条件

石化作用(petrifaction)的定义定义: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

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石化作用方式

置换作用矿质充填作用碳化作用

原生动物是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只有一个细胞

?原生动物没有真正的器官,但细胞分化产生“类器官”

如鞭毛、纤毛、伪足就是运动类器官。

?原生动物个体微小,由细胞质+细胞核组成,一般需用

显微镜才能看到,属微化石。有些原生动物具有骨架

或坚硬的外壳。

?原生动物分布广泛,生活在淡水、海水、潮湿的土壤

地史分布:早石炭世晚期出现;

早、中二叠世最繁盛;

晚二叠世末灭绝

蜓类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广、数量多、特征清晰,是全球C-P纪重要的标准化石,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

一,蜓类的演化趋向

壳体变大:小者<1mm,大者可达数cm

壳形变化:短轴型(透镜形)

?等轴型(圆球形)

?长轴型(纺锤形,长圆柱形)

旋壁构造复杂化:单层?三层?四层?蜂巢层

?出现副隔壁

↗少数平直

隔壁褶皱:平直?两端褶皱?全面褶皱

旋脊:粗大?细小?消失

↘变成拟旋脊

隔壁、旋壁、旋脊在演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隔壁平直或轻微褶皱旋壁四层式或三层式旋脊显著

隔壁褶皱强烈旋壁蜂巢层式旋脊不发育或消失

隔壁平直出现副隔壁拟旋脊发育

低等植物包括菌类和藻类

大多分布在前∈纪

28亿年前——柱状叠层石

27-25亿年前——锥叠层石为主

20-6.8亿年前——分叉柱状叠层石

自O纪以来为小型分叉叠层石,不再形成

繁殖器官:原始类群:为孢子囊,载孢子囊的叶称为孢子叶

隆起部分为头鞍和颈环,其余扁平部分称颊部

颊部构造:面线将颊部分为固定颊和活动颊

二,三叶虫的地史分布

分布时限:寒武纪至二叠纪

最繁盛期:寒武纪,占统治地位

退居次要:奥陶纪,不占统治地位

急剧衰退:志留纪至二叠纪,只留少数类别

灭绝:二叠纪末

三,腕足动物

纤毛腕:腕腔内有两条环状或螺旋状的纤毛腕,四周有细密的纤毛。功能是纤毛腕的挠动和纤毛的蠕动,造成水流循环,将食物送进口内;并具呼吸功能。纤毛腕的支持骨架可保存成为化石

背腹:一般两壳大小不等,

背壳较小,腹壳较大

前后:

壳喙:壳体最早分泌的硬体部分,呈鸟喙状

茎孔:壳喙附近的一个圆形小孔

壳喙及茎孔一方为后方,壳体张开一方为前方

边缘:壳喙旁边缘为后缘,

相对的壳体增长方向为前缘,

两侧边为侧缘

侧视:

从侧缘方向观察壳体凸度,名称的前一个字指背壳,后一个字指腹瓣壳

壳的外形

平凸型凹凸型凸凹型双曲型

前视

壳的外形

直缘型单褶型单槽型

壳的纹饰

同心饰放射饰网状饰剌、瘤等

共生生物:Pz许多具铰腕足类与珊瑚、软体动物、苔藓等礁相生物伴生化石腕足类大多生活在浅海区

古代腕足类的生活环境为:

大多数生活在温暖、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中

但中生代以来发现它们与某些深水类别共生

古代腕足动物生活方式

固着型腹壳自由躺卧型穴居型假漂浮型

腕足动物地史分布

始现于早寒武世

三次大繁盛:奥陶纪、泥盆纪、石炭-二叠纪

二叠纪末急剧衰退

进入中生代,数量虽然还较多,但己明显进入衰退期,而双壳动物却大发展

新生代,腕足动物面貌己接近现代

四,笔石纲

1、一般特征

海生,个体小,群体动物

几丁质硬体,经石化升馏作用而保存为碳质薄膜化石

绝灭生物,生活于中寒武世-早石炭世

奥陶纪-志留纪标准化石

主要有两大类

树形笔石类:树枝状,底栖固着

正笔石类:列式,漂浮生活----指相化石

胞管由胎管侧面的一个小孔出芽生出

正胞管和副胞管

胞管类型

均分笔石式单笔石式卷笔石式半耙笔石式耙笔石式纤笔石式栅笔石式叉笔石式瘤笔石式中国笔石式

地史分布

地史分布∈2 — C1 始现于中寒武世

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

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

志留纪开始衰退

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

早石炭世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

(笔石完全绝灭)

五,两栖类动物的起源

可能是由鱼形动物中的总鳍鱼类演化而来:

总鳍鱼类中有一类具内鼻孔及肉质偶鳍,能够在环境多变的淡水水域中生活。

但也有人认为肺鱼类可能是有尾两栖类的祖先

六,脊椎动物演化中的几件大事

颌的出现水生?陆生羊膜卵变温?恒温,卵生?胎生

脊椎动物的地史分布

最早发现于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中

泥盆纪:鱼类的时代

石炭-二叠纪:两栖类的时代

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

新生代:哺乳动物时代,

鸟类、硬骨鱼类全面发展

七,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后期智人

能人的特点

直立行走制作原始工具,不会用火

八,鸟纲

鸟纲起源

起源:由爬行纲的一支演化过来

过渡型化石:始祖鸟、中华龙鸟

主要特征

最成功的飞行脊椎动物,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37.0-44.6 C),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身体流线型,具羽毛,前肢成翼,骨骼致密轻巧,髓腔大

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造巢、孵卵、育雏),保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遗迹化石

遗迹化石定义

遗迹化石是古代生物在底层内或底层层面上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留下的遗迹被沉积物充填、埋藏后,再经后期成岩的石化作用而形成的。

简单地说,遗迹化石就是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遗迹化石的主要种类

(1)足迹(2)足辙迹(3)拖迹(4)爬行迹(5)停息迹(6)潜穴(7)植物遗迹(8)生物侵蚀遗迹

(一)遗迹相的概念

遗迹相是指一定沉积环境条件下的遗迹化石组合,是根据同一或相似沉积环境条件下多种遗迹化石

的组合特征或遗迹群落来体现的。

单个遗迹化石往往不能确切解释某沉积环境,或者说不具有绝对标准性;在建立遗迹相或进行遗迹相分析、对比时,应考虑遗迹化石组合或群落的总体面貌。与该组合或群落在时间和空间上反复出现时,便可确定为遗迹相。

遗迹相模式

国际上被多数学者公认的遗迹相模式有12种,其中陆相3种、过渡相3种、海相6种

遗迹化石对地质学的意义

1、古生物方面的应用

弥补无遗体化石的时期生物活动证据。

2、地层学方面的应用

遗迹化石、遗体化石和岩性资料结合划分地层更可靠。但很多情况下遗体化石非常贫乏,而遗迹化石往往很丰富,可以补充遗体化石在划分对比地层方面的不足。

3、沉积岩石学方面的应用

生物成因构造在成岩作用中自始至终对沉积物既有破坏和改造作用,也有建造作用。

4、在古生态学和古环境解释方面的应用

可根据遗迹化石群确定古海洋的深度分带。温度和盐分的变化对遗迹化石反应强烈。

造迹生物居住的底层性质,包括颗粒度分布,有机质食物含量,压实和固结程度对遗迹化石的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是地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地层划分-------

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或属性把岩层

组织成不同的单位。

?地层对比-------

根据不同地区或不同剖面地层的各种属

性的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的地层时代或

地层层位的对应关系。

?地层对比的类型也与组成地层可划分的属性有关。根据地层不同的物质属性,可以进行不同的地层对比。

现代地层学更强调地层的时间对比,甚至将时间对比作为地层对比的同意词。因此,地层的时间属性对比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对比。

一,地层的物质属性——地层划分的依据

1岩石学特征

地层的岩石学特征是认识地层的最重要内容和划分地层的最重要基础。它包括组成地层的岩石的颜色、矿物组分或结构组分和沉积构造等。

在岩石地层划分中,首要考虑的是组成地层的岩石特征。岩性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连续岩层可以划分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岩性不同的地层体应该划分为不同的岩石地层单位。

2.生物学特征

主要包括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组分(类别),以及生物化石的含量、生物化石的保存状态等。

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在认识地层和地层划分对比中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年代学的意义,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类别不同,可以反映地层形成的时代不同;

二是环境学的意义,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类别、含量、保存状态及相互关系的变化可以反映它们形成环境的差别

3.地层结构

地层结构是近年来地层学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组成地层时岩层在时空上的组构方式。

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大多数地层是由有限的岩层类型构成的,这些岩层通常又以规律的组合方式组构在一起。因此,根据岩层的组构方式划分地层的结构类型可作为地层划分的依据。

?均一式结构互层式结构夹层式结

4.地层的厚度和体态

5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层的接触关系是地层的重要物质属性之一。它在识别地层结构、划分地层单位中具有重要作用。整合

假整合(平行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二,地层对比的原则和方法

?地层对比是在空间上延伸一个地层单位的重要手段。它在古地理、古构造及矿产资源调查和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它是沉积地质和沉积矿产研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原则

一是地层的物质属性相当的原则。

二是不同类型或不同地层单位的地层对比

不一致的原则。

时间属性进行的地层对比才具有时间对比意义

地层对比方法

1岩石学的方法

以地层的岩石学特征进行的地层对比常用标志层法

?对比不是时间对比,因为穿时普遍性存在原理决定了绝大多数岩石地层单位是穿时的。

2生物学的方法

?生物层序律:“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的时代相同,

不同时代的地层所含的化石不同”。

标准化石法:

标准化石是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生物组合法:

化石组合是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的所有化石的综合。根据化石组合

所限定的界线不仅可以进行地层划分和建立地层单位,也可以进行地层对比。

3.构造运动面的对比

?利用地层中的不整合面进行地层对比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由于不整合界面代表一次区域性的

地壳运动,所以有较大的分布范围,因此可以用来作为地层对比的界线。如果不同地区的地层为连续可追索的不整合界面所限定,这些地层是可以对比的。

不整合界面可以作为一个等时面,但紧邻该面上下的地层是不等时的。

4.同位索年龄测定与地层对比

5.磁性地层对比

三、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

主要的地层单位分为两类:

一是以建立局部地层系统为目的,主要以区域性特征为依据的岩石地层单位系统,以及为改善、补充和验证该地层系统的其他地层学分支所提供的地层单位(如地震地层单位、构造地层单位、化学地层单位及生态地层单位等),所有这些地层单位之间的界面一般是穿时的;

二是以建立全球性年代地层系统为目的的年代地层单位系统,以及为完善和验证该系统服务的生物地层单位和磁性地层单位,这些地层单位之间的界面是等时的。

(一)岩石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

组群段层

(二)年代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

宇界系统阶

(三)生物地层单位

1.延限带

2.顶峰带

3.组合带

(四)层型

在地层划分和建立地层单位的过程中,对于新建的地层单位必须采用优先权法则,并为命名的地层单位指定一个代表该单位的地层模式,该模式即为层型。

层型是命名的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的概念和含义的体现者

(五)地层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的岩石学及地层结构等特征确定的,而这些特征是随沉积环境

的变迁或沉积作用方式的演变而变化的。因此,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不一致,或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斜交。这种现象称为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或时侵。

?其次,生物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界线也是不一致的,或者说生物地层单位也具穿时性。

?生物地层单位的生物带仅仅是指所含某类化石或化石组合的地层,不含该类化石或化石组合的地层不属于该生物带。

时带是某一类化石或化石组合所占有的时间间隔内的所有地层,而不管该地层是否含有该化石(六)年代地层表和地质年代表

?年代地层表与地质年代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年代地层表是由地层组成的物质单位

?地质年代单位则是地质时间单位

它们是相互严格对应的关系。年代地层单位包括从太古宙到第四纪的整个地质历史时间内形成的全部地层。

前寒武系

1地层研究方法

?(1)同位素年龄测定(2)构造一岩浆旋回法(3)岩石学方法(4)生物地层学方法

?早古生代的主要特征

? 1 生物界—寒武纪生物大暴发;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环境分析、地层对比、生态分异、生物分区);植物登陆;奥陶纪末期生物集群绝灭事件。

? 2 属加里东构造阶段,末期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陆相沉积、生物上陆)

? 3 沉积类型复杂多样。

?一、寒武纪的生物

? 1 小壳动物群2 澄江动物群3三叶虫

?(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

?寒武纪三叶虫属种繁多,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显,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

依据)

?寒武纪次要生物门类

?腕足、古杯、海绵等

?晚寒武世为生物变革期,

?出现角石、笔石和牙形石

?奥陶纪生物最能体现早古生代生物界特点

?地层意义重要的门类——笔石

?三叶虫地层意义下降;

?次要生物门类:鹦鹉螺、牙形石、腕足

?三、志留纪生物

?重要化石门类:笔石次要门类:珊瑚、腕足、三叶虫

?四射珊瑚腕足

?华北板块寒武纪典型剖面: 山东张夏剖面

?奥陶纪典型剖面:宜昌黄花场剖面

?河北唐山剖面

?中奥陶世开始的全球性加里东运动,使华北整体抬升为陆,此后直至晚石炭世,我国基本保持了“南海北陆”的古地理格局

世界上两栖类动物数量的正在快速减少

晚古生代结束,生物集群绝灭:

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绝大多数腕足类,

笔石,蜓,竹节石, 三叶虫

华南板块典型剖面:桂中泥盆系剖面(象州型)

桂北泥盆系剖面(南丹型《代表:较深水滞流贫氧裂陷槽沉积

》)

晚石炭开始结束了持续约120Ma的“南海北陆”状态

华北板块主体自二叠纪起已基本脱离海洋环境

中生界

生物史: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

沉积史:陆相沉积、成煤时期

构造史:联合古陆走向解体

中国三叠纪地史表现为

在时间上的二分性

在空间上的三分性.

*印支运动

冀北辽西剖面反映印支运动后,燕山运动前,东部隆起带内小型断陷盆地的形成—发展—衰亡过程(侏罗纪) 第四纪植物地理分区:泛北极植物区(包括我国北方)、南极植物区、热带植物区

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意义

1 .欧亚板块碰撞,特提斯(Tethys)洋闭合,青

藏高原强烈上升.

2.奠定和形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格局,

孕育出长江,黄河大江东去的地理面貌.

3. 环太平洋外带(地震、火山及板块构造)

及内生矿产的形成

3 大陆继续分裂

古生物习题

《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教学(自学)基本要求 适用层次:所有层次适应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使用学期:2007春自学学时:80面授学时:40实验学时:6 预备知识:《地球科学概论》、《沉积学》、《构造地质学》 使用教材:《古生物学教程》范方显主编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 《地史学》温献德主编石油大学出版社1998

编写者:吴智平 《古生物地史学》平时作业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古生物 2.化石 3.原地埋藏 4.异地埋藏 5.物种 6.终极绝灭 二、简答 1.化石形成的条件 2.石化作用及其形式 3.化石的保存类型 4.古生物学研究的意义及作用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世代交替 2.双形现象 3.标准化石 二、简答 1.原生动物门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其 可分为哪几个纲? 2.有孔虫的一般特征 3.“虫筳”的演化趋势及演化的阶段 性? 4.“虫筳”的旋壁结构及类型 第三章 1.简述腔肠动物门的一般特征2.简述珊瑚纲的一般特征 3.简述四射珊瑚的隔壁类型 4.简述或图示四射珊瑚的骨骼构造组合类型5.简述四射珊瑚的地史分布特征 6.对比横板珊瑚与四射珊瑚的形态、结构差异 第四章 1.简述软体动物的一般特征? 2.如何判断腹足类壳体的旋向? 3.双壳类的铰合构造由哪几部分构成,铰合构造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4.双壳类生活方式有哪几种形式? 5.以直壳类头足类为例,了解头足类壳体的主要构造 6.图示头足类的缝合线类型及其地史分布。 第五章 1.简述三叶虫纲的一般特征 2.图示三叶虫头甲的形态结构 3.图示三叶虫尾甲的形态结构 4.简述或图示三叶虫的地史分布特征 5.简述介形虫铰合构造的组成及类型 6.解释介形虫的性双形现象 第六章 1.简述腕足动物的一般特征 2.图示腕足动物壳体的外部形态、构造特征3.腕足动物的腕骨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4.简述或图示腕足动物的分类及其地史分布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古生物学理论1.古生物学概念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化石定义 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条件有哪些 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硬体、矿物成分)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方面要求水动力弱,还原条件,细 菌分解作用少、酸碱性) 3)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 4)时间因素(时间长) 5)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 化石保存类型包括哪些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包括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 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来生物软体的印痕 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核化石:即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相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 核 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 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仍可残留在岩石中 化石化作用定义 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 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 化石化作用类型有哪些 石化作用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 2)置换作用 3)碳化作用 2.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5界分类系统包括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3.国际命名法规-------双名法(P26)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暨第29届学术年会 第二号通知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将于2018年9月17日至19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本次会议将选举产生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开展以“新时代的古生物学-学科交叉与技术创新”为主题的系列学术交流,评选和颁发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八届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第四届青年古生物学奖、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以及研究生优秀学术报告奖等。现将有关会议情况通知如下: 一、会议组织机构 1. 主办:中国古生物学会 2. 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3. 承办: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河南理工大学 4. 协办: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资源地层学与古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重点实验室造山带与地壳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教育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 5. 指导委员会: 吴新智殷鸿福汪品先张弥曼周志炎郑守仪戎嘉余陈旭邱占祥舒德干周忠和邱铸鼎项礼文曹瑞骥穆西南汪啸风沙金庚郝守刚朱敏 6.组织委员会: 主席:杨群 副主席:孙革邓涛童金南姚建新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元青王训练王永栋王宇飞王向东王汝建王丽霞王怿王原牛志军邓胜徽邓涛白志强冯庆来冯卓巩恩普同号文吕厚远朱怀诚任东华洪向荣刘羽刘家润郑卓郑晓廷许晓音孙革孙元林孙春林孙柏年苏新杨群吴亚生陈木宏张兆群张兴亮张志军沈树忠武涛欧阳辉罗辉季强金建华周传明孟庆金赵丽君胡东宇姜宝玉姚建新袁训来徐星高林志陶庆法姬书安黄清华黄智斌彭光照彭进童金南谢树成詹仁斌 秘书长:王永栋

古生物图谱(恐龙类)

生活在七千万年前,体长可达17米,站立时高达6米,体重有8吨以上。是最大的食肉恐龙之一。嘴巴张开可咬住篮球那么大的物体,颌上有匕状的牙齿,性情极为凶猛。 肿头龙 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长可超过4米,头顶肿大,好像长着一个巨瘤,用两条粗壮的后腿走路,是鸟脚类恐龙的一种。

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高约2米,是一种灵活的食肉恐龙。肋骨不整齐,第二趾变大,并生有一个巨大的弯刀形爪子,是进攻和防御的武器。尾巴像一根从粗到细的棍棒。 幻龙 生活在一亿九千五百万年前,四肢上有发达的蹼,能在水中游泳。颈长,可自由活动,从它的颌骨和牙齿来看,是以捕捉鱼类为食的。 拟棘龙

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前颌骨和鼻骨在头顶上形成一根长长的管状嵴。好像一只角。嵴的中间是空的,有人推测可以扩大发声音量和改善嗅觉。 禽龙 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长可超过8米。后腿粗壮,像柱子,前肢的大拇指变大,好像尖利的钉子,可以用来抵御敌害。 钜齿龙 生活在二亿三千万年前,体长3米以上。尾巴很短,四条粗壮的腿用来支持其身体的巨大重量,脚短而宽阔,便于在地上行走。从它的细小牙齿来看,这种动物是吃植物的。

巨扁肯氏兽 生活在二亿三千万年前,身体短宽,肢体粗大,上有许多粒状突起,头大尾短,上下颌骨的外表很像现代龟类的喙。 楔齿龙 生活在二亿三千万年前,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恐龙。前颌骨,上颌骨和下颌骨的前端,有巨大的匕首状牙齿,嘴能张得很大,咬合有力,可以捕食大型脊椎动物。 甲龙

生活在大约一亿年前,体长可达6米以上,背部宽大。头顶和整个背部有一层坚厚的多边形骨板。体躯两侧有长骨刺,尾部末端有一个锤头状大骨块。 须基龙 生活在二亿八千五百万年前,脊椎棘很长,上有不规则的许多短刺,有点像船帆。这种帆状结构对动物有什么意义,至今还不清楚。 中龙 生活在二亿三千万年前,身体细长,有一条长而灵活的尾巴。上下颌有许多长而锋利的牙齿,是一种适合捕食鱼类的小型水生爬行动物。 鱼龙

参观中国古生物馆-游记感受

参观中国古生物馆 游记感受 路边的小树长出了嫩绿的芽,迎春花绽放了一张张美丽的笑脸,小草也钻出了土地。在这样春光明媚的天气里,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中国古生物馆。 进馆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二层高的恐龙,随着讲解员叔叔的讲解,我知道这是马门溪龙,它是世界上最长的恐龙,我觉得作为人跟马门溪龙比起来,简直太渺小了。接着叔叔还给我们讲解了怎样区分食肉恐龙还是食草恐龙,原来区别的关键还是在牙齿,又尖又利而且身体短而壮的是食肉恐龙,又平又顺而且体型庞大的是食草恐龙。 接着我们来到了二楼,看到了镇馆之宝中国第一龙许氏**龙。为什么说是中国第一龙呢?是因为许氏**龙的化石是由中国人发现并组成的,以前的恐龙化石,都是外国人发现并组成的。所以,许氏**龙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龙。 随后,我们来到下一个展厅我们体内的鱼,原来鱼是人类的祖先,我们都从鱼演化而来。单从外形,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将水中畅游的鱼儿与我们本身联系在一起。但是人类的确是从鱼演化而来。从鱼到人,经历了漫长且时而暗流涌动、时而波涛汹涌的演化历程,其中包含脊椎动物进化历程中的九次重大革命,无论从外形、身体结构,还是生活方式上都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这里,我第一次才知道水中原来也有吸血鬼,七腮鳗,很像我们吃的鳗鱼或黄鳝:身体长长、圆圆的,嘴呈圆筒形,没有上、下颌,口内有锋利的牙齿,体长可达60百米以上。它有7对略呈椭圆形的鳃孔,所以叫做七鳃鳗。现生七鳃鳗吻部长着圆圆的吸盘,能吸在其它鱼类身上,再用舌头和牙齿吸食其血肉,直至猎物剩下一副骨架,所以被称为鱼中的吸血鬼。另外还有水中的蓝精灵拉蒂迈鱼,它是活化石,同时还是恐龙时代的幸存者,它的同族早已灭绝。 真是不看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有趣的知识,今天的旅途我非常愉快,我希望用纸和笔记录下我每一次的小游记。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古生物学 1.化石的定义;化石的保存类型 (1)化石的定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它必须具有诸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生物特征,必须是保存在地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地史时期指全新世以前,即1万年或1.2万年) (2)化石的保存类型:根据化石的保存特点,大体上可以将化石分为4大类,即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1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本身几乎全部或部分(特别是硬体)保存下来的化石。 变化实体:由生物硬体部分经不同程度的石化作用形成; 未变实体:在特别适宜的情况下,其硬体与软体可以比较完整的保存而无显著的变化。 ○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根据其与围岩的关系,可分为4类: a.印痕化石: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印痕。 b.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如贝壳)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c.核化石:即由生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外核和内核两种。 d.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质充填所形成的化石。 ○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分为痕迹化石和遗物化石) ○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保存为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蛋白质、脂肪酸、氨基酸等仍可残留在岩层中。 2.生物的生活方式;海洋生物环境分区 (1)(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 ○1底栖生物:指生活在水层底部,经常离不开基底的生物。底栖生物如果生活在基底表面以上则称为表生生物(a.营海底爬行或跳跃生活——底栖活动型;b.营海底固着生活——底栖固着生物),生活在基底表面以下的生物称为内生生物(a.营潜穴;b.营钻孔)。 ○2游泳生物:体流线型、两侧对称,运动、捕食和感觉器官较发达。 ○3浮游生物:体呈辐射对称,微小,骨骼不发育或质轻,壳常多刺。 (2)海洋生物环境分区:主要是根据水深和其他相关条件。 ○1滨海生物区:位于海岸附近的高潮线和正常浪基面之间。由于临近大陆,常出现海湾泻湖、河口、三角洲、岛屿等;波浪和潮汐作用较强,环境因素昼夜变化较大;生物缺乏,常具有坚硬的外骨骼或营潜穴、钻孔生活,或牢固地附着生长在岩石上。 ○2浅海生物区(正常浪基面至深度200m):从潮汐带向下至大陆架与大陆斜坡的交界处,海底地形比较平缓,水体不深。浅海区的上部(一般在50m以上)阳光充足,藻类繁盛;50m 以下的浅海区阳光减少,由于光照不足,几乎无藻类;盐度变化不大,含氧量充足,生物种类比滨海区生物的种类要多,生物丰度较大,多为底栖爬行或底栖固着生物;有肉食类和草食类。 ○3半浅海或次深海生物区(深度200~1000m):从陆棚边缘至深海盆地的地区,即大陆斜坡地带。海水平静,温度、盐度比较稳定,含氧量稍低;没有藻类生长,造成草食性生物的绝迹及肉食性动物的减少。底栖生物以食腐类生物为主。 ○4深海生物区(深度超过1000m):指大陆斜坡以下的深海底部,是一个黑暗、寒冷(2~10℃)的深渊;主要为浮游及游泳生物,底栖生物少见。

Section制作柱状图

Section最开始为剖面图工具,后来与单位的钻孔柱状图功能集合,组合成由MapGis二次开发的有两大主要功能以及其他专业的地质辅助编辑制图软件。利用Section制作剖面图的功能,相信很多童鞋都已经清楚了,很多人也已经掌握了其实用方法,但是,从论坛的反应来看,制作钻孔柱状图的功能似乎很多都不懂,不知怎么做。可能有很多童鞋对数据库不熟悉,总感觉Section做钻孔柱状图很神秘,难以掌握。我也对数据库不熟悉呵。没有关系,下面我给大家讲解一下利用Section制作钻孔柱状图的过程。希望对正在迷茫的童鞋能顺利的掌握。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暂时不设计太多的其他自定义,只讲解钻孔柱状图最基本的操作步骤,其他方法另行介绍。以示例的柱状图数据库为演练素材,废话少说大家准备好了吗,准备开始操练了! 准备工作 1、花纹库 每个矿区都有各自的岩性等等。因此,建议在做一个新的矿区的时,建立一个矿区的系统库。现在我们这个稀土矿区同样如此,由于岩性比较单一,所以建立本区域内的系统库并不很难。在输入钻孔柱状图的时候需要用到花纹库,因此先建立花纹库。 花纹库编辑属于MapGis的基本功能,详细请参阅MapGis相关功能,网上也有相关的教程。操作在菜单“系统库\编辑图案库”下面。 编辑花纹库的时候请注意记录“图案编号”对应的花纹名称。以备编辑花纹库代码表时所用。 2、数据库 由于对原数据库进行了部分修改,因此Section需要使用20090805e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中有一个示例钻孔,大家可以拿来对照,制作钻孔柱状图。 在Section工具栏中DB按钮或者菜单的钻孔数据采集提示“注册数据源”,就是需要先连接钻孔的数据库。3、钻孔图形表头 2011-3-22 16:32 上传 下载附件(56.27 KB) 表头 最原始的表头如上图所示,保存在ZKTablerHead.sec文件中,该表头只能在Section中修改,配合数据库的参数选择-栏目选择进行修改!还有就是在最开始可以连接数据库,从数据库中来初始化表头(柱状图\设置表头\初始化表头,然后保存表头)。

《古生物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5分,共12分) 1.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是地质学与生物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地质时期生命起源与演化的科学。课程内容包括:①理论古生物学,主要讲述生物分类、生命起源与生物演化和绝灭等基本理论;②门类古生物学,主要介绍各种化石的基本特征、分类与地史分布等,这对于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恢复古环境以及研究地壳的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①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构造、分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生、生物演变和环境适应,乃至生物的生理和生物化学等; ②研究古生物的地质时间含义、古生物的兴衰与迁移、古生物地理以及古生物与能源、矿产等。 2.地史学; 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包括宇宙圈)间的耦合关系;在空间上已经扩大到了全球大陆,海洋和深部岩石圈,在时间上已经追溯了40亿年左右。地史学是一门涉及了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历史性均很强的学科。 3.化石 指保存在沉积地层中,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古生物残留的有机组分。 4.标准化石 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 5.实体化石 指生物的遗体或其中一部分保存为化石。可分为未变实体化石和变质实体化石。 6.遗迹化石 指古代生物生活时期在生活场所留下的各种痕迹。如足迹、粪便、潜穴等 7.模铸化石 指古代生物遗体在沉积物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和复铸物。常见的有: 外模-生物外表特征保留在围岩上的印模; 内模-生物内部特征保留在围岩上的印模; 内核-生物遗体中空部分的充填物; 复形-生物遗体溶失及其内部空间的充填物; 铸形-生物遗体溶失被其它物质注入。 8.物种 物种,简称“种”,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与其它生物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9.双名法 2. 生物的命名方法 (1)命名法规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2)学名(名称)

中国古动物馆简介

中国古动物馆简介 Paleozoological Museum of China 发布时间:2016-07-21编辑: 中国古动物馆(英文简称PMC)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创建的,中国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系统普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及进化论知识的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古动物博物馆。它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和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1995年12月,中国古动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按照生物的演化序列,中国古动物馆分为两馆(古脊椎动物馆和树华古人类馆)、四个展厅(古鱼形动物和古两栖动物展厅、古爬行动物和古鸟类展厅、古哺乳动物展厅、古人类与旧石器展厅),并包括东厅、贵宾厅等特展厅。依托研究所近百年收藏的20余万件标本,展出了从中精选的有代表性的藏品近千件。展品之精美、种类之齐全,堪称亚洲第一、中国之最。这里陈列着自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至距今1万年前的地层中产出的史前各门类古生物化石和旧石器标本及模型,包括无颌类和有颌类鱼形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和古人类化石及旧石器等,全面展现了史前动物和古人类的自然遗存及其生命演化的宏伟历程。 中国古动物馆展出的珍贵展品中包括来自非洲的特殊礼物“活化石”拉蒂迈鱼、亚洲最大的恐龙马门溪龙、被称为“中国第一龙”的许氏禄丰龙、被编入我国小学课本的古动物黄河象的骨架,以及神秘的“北京猿人”头盖骨丢失前复制的仿真模型等。最近馆内又增添了长有羽毛的恐龙、世界最早具有角质喙的古鸟类、世界首枚翼龙胚胎、中生代能吃恐龙的哺乳动物等在世界上引起轰动的珍稀标本。通过我们丰富的展品和故事,以及集科学性、互动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多种多媒体电子游戏设备,观众可以在游乐的同时全面、系统地了解史前生命演化的知识。 中国古动物馆创办的“小达尔文俱乐部”,定期组织专家科普讲座、野外考察、化石发掘、筛选和修理,以及模型制作等科普教学活动,是中小学生古生物爱好者的课外学堂。

野外矿物岩石鉴定的理论与方法

野外矿物岩石鉴定的理论与方法 应部分读者的强烈要求,新增了关键词检索功能,可迅速获得丰富的地球科学知识和信息。检索方式是:在微信下方文本输入框内,每次输入“关键字”+“序号”,获得5条信息。例如,先输入“矿物1”,立刻获得5条信息,如果都不是你想要查询的内容,则再输入“矿物2”或“矿物3”等,直到满意为止。如果输入了不存在的关键词及序号,则将显示关键词提示。 《贵州地调》微信版共有8个栏目,至目前各栏目设置的关键词如下: 一、地调文化、技术质量、安全管理散文1;散文2;诗歌1;宣传1;宣传2;安全1;安全2;鲁迅1;论文1;质量1;二、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变质岩1;岩浆岩1;沉积岩1;岩石1;岩石2;矿物1;矿物2;矿物3;矿物4;矿物5;矿物6;地球化学1;三、普通地质、旅游地质地球1;地理1;地图1;地质公园1;地质公园2;自然保护区1;自然保护区2;旅游1;旅游2;旅游3;旅游4;旅游5;旅游6;旅游7;旅游8;旅游9;旅游10;苗族;侗族1;女儿国1;四、构造地质、区域地质及区调工作构造1;构造2;构造3;构造4;地层1;五、地层、古生物、生物古生物1;古生物2;古生物3;生物1;生物2;生物3;六、

矿产地质矿产1;矿产2;矿产3;矿产4;矿产5;矿产6;矿产7;矿产8;矿产6;矿床1;矿床2;矿山1;钻探1;金矿1;煤矿1;宝玉石1;宝玉石2;稀土1;成矿1;七、水工环环境1;地貌1;灾害;抽水1;八、其它英语1 源于百度文库,在此对作者-中国地大(北京)地学院白志达老师及向网络分享者表示敬意! 一、地调文化、技术质量、安全管理秋日杂感-星夜流萤-乡愁随想心灵的游记(山花,幽兰,野炊)我的驻村成长历程(贵州省地调院周武)深山里的花季,是什么诱惑了她?拓荒随笔贵州省地调院物探项目队野外工作纪实用双脚丈 量雪域高原——记贵州地调院西藏项目队长马德胜流星-迷 失-清明思-敢问一生情系百姓饮水难,探采结合引清泉(贵州省地调院报道)拓荒者的情怀(贵州地调2014诗画集-1)贯彻落实三个《条例》, 健全劳动保护网络质量管理重在始终——贵州省地调院12幅区调项目成果验收地勘行业挑战和机遇并存,地勘队伍需促改革谋新篇野外工作毒蛇防治知识荟萃(PPT+文本+视频,请转发)野外涉水行车安全常识野外地质工作技巧:走路、爬山篇(美女教您爬山哦!)野外生存常识(不仅仅适用于地质工作者,请转发)野外工作安全及旅游安全常识:野外弟兄们、驴友们收藏吧野外常见动物咬蜇伤的防治(很实用,喜欢就转发)其实,鲁迅,是干地质的-千真万确!鲁迅先生的地质情结鲁迅文集《中国地

古生物复习题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古生物学部分 一、填空 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三种方式。 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和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 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趋同、趋异和并行 6、判断几个物种是否为同一物种的标志是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背景绝灭,,恐龙的绝灭属于集群绝灭。 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游泳、浮游和底栖 11、树形笔石的生存时代中寒武世至早石炭世 12、有孔虫的分类地位是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目 13、构造分析法中,升降运动的分析标志是水深、沉积厚度和平行不整合;褶皱运动的分析标志是角度不整。 14、“虫筳”的分类地位: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目“虫筳”亚目 15、依据“虫筳”的轴率可以将其分为:短轴型、等轴型和长轴型 16、“虫筳”的繁盛时代是:C、P 17、腔肠动物的体形有:水螅型和水母型。 18、珊瑚的横向构造包括:横板、鳞板和泡沫板。 19、按照四射珊瑚骨骼的组合类型可以将其分为: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和泡沫型。 21、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包括:连接孔、连接管和连接板。 22、在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虫筳、横板珊瑚、四射珊瑚和三叶虫等。 23、虫筳的旋壁的微细构造的类型有原始层、致密层、疏松层、透明层和蜂巢层。 24、三叶虫头鞍的演化趋势是由前窄后宽到前宽后窄,头鞍沟的演化趋势是由多到少。 25、根据三叶虫头甲和尾甲的相对大小可以将其分为小尾型、异尾型、等尾型和大尾型。按上述分类莱得利基虫属于小尾型。 26、三叶虫生活在浅海环境中,是寒武纪、奥陶纪时期的标准化石。鹦鹉螺

远古恐龙教案

1.索伦龙是一种巨大的兽脚亚目食肉恐龙。索伦龙具有又长又厚的头骨,并长有数十颗如同利刃的利牙。通过与类似物种的比较,研究者认为索伦龙的身长可达到12米,体重达到8.25吨,是目前最大的食肉恐龙之一。索伦龙生活在白垩纪中期森诺曼阶到白垩纪晚期的土伦阶,与棘龙、鲨齿龙、三角洲奔龙等巨型食肉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北非地区。 2.西雅茨龙是生活在美国的一种巨型食肉恐龙,生活在白垩纪中期到晚期的白垩纪,生存年代为9900万年至9300万年前的白垩纪森诺曼阶,是体型仅次于棘龙、霸王龙、蛮龙、马普龙、鲨齿龙、南方巨兽龙、奥沙拉龙、魁纣龙的食肉恐龙,是体型第九大的食肉恐龙。根据研究证明,和极其著名的远亲霸王龙一样,西雅茨龙也拥有着大型的头颅骨、粗壮的躯体和长而发达的双腿,但它的前肢的发达和爪子的大小明显强过远亲霸王龙。 3.南方巨兽,体型小于棘龙、霸王龙、蛮龙、马普龙、鲨齿龙、魁纣龙,是体型第七大的食肉恐龙,巨兽龙生存在白垩纪中期(1亿年至9500万年前的森诺曼阶)的阿根廷,硕大而狭长的长嘴巴长着一口很锋利但单薄的牙齿。它有很可怕的咬合力和很快的撕咬速度以及如同餐刀一样锋利的薄牙,它走路用两条小短腿。根据化石标本显示,南方巨兽龙最大个体长13.5米,高3.81米,重达9.2吨,头颅骨长度175厘米。 魁纣龙的名字含义是“暴君巨人”,最大体长接近13米长,最大体重9.3吨,体型仅次于棘龙、霸王龙、蛮龙、鲨齿龙、马普龙、南方巨兽龙,是体型第七大的肉食恐龙。骨骼的结构表明魁纣龙的亲缘关系属于在南方巨兽龙和鲨齿龙之间的恐龙,魁纣龙属于鲨齿龙亚科,亲缘关系更接近南方巨兽龙和马普龙,而离鲨齿龙相对较远。魁纣龙分布在阿根廷,是最早出现的鲨齿龙科之一,生活在白垩纪早期的阿弟普阶到白垩纪中期的阿尔布阶,生存年代为1.18亿年-1.1亿年以前。体重指数和身体粗壮度超过了除霸王龙外的所有兽脚亚目和食肉恐龙,但头部比例比南巨小一些,体重指数和身体粗壮程度在食肉恐龙里仅次于霸王龙。它有着中等大小的前肢和爪子,但在鲨齿龙科里比其他近亲都要大。和其他近亲一样,魁纣龙也被认为是以中到巨型蜥脚亚目恐龙为主要食物的。目前已发现了两个较为完整的骨骼化石和60多颗来自于两个个体的完整牙齿化石。由于外表相貌、骨骼构造、名字含义以及生态霸主地位都与著名的霸王龙酷似,也被一些恐龙爱好者称为“阿根廷的霸王龙”。 奥沙拉龙是种巨大的兽脚亚目恐龙,生活在9800万至9300万年前白垩纪中期到晚期森诺曼阶的巴西,属于兽脚亚目坚尾龙类中的棘龙科棘龙亚科。体长达到了13米,身高3.4米,重约9吨, 霸王龙,又名暴龙,属暴龙科中的一种,名字的意思是残暴的蜥蜴王。是史上最庞大的肉食性动物之一和最著名的食肉恐龙,它是最晚出现的恐龙之一,体长11-14.6米(15.3米是顺弯体长)。平均臀部高度3.5米,最高4.2米。平均高度5.2米,最高6米(从地面至头部)。平均体重9吨,最重14.86吨,头部长度1.3~1.55米。咬合力居陆地生物和食肉恐龙第一(咬合力可达20吨),同时也是体型最为粗壮的食肉恐龙。霸王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MAA)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的白垩纪最末期,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非鸟类恐龙种类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以及墨西哥,分布范围较其他暴龙科更加广泛,是最晚灭绝的恐龙之一 埃及棘龙意思为“有棘的蜥蜴” ,是种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白垩纪的非洲,约为11200万年到6500万年前。棘龙最初是在1912年德国·由古生物学家恩斯特斯特莫发现于埃及,并在1915年加以叙述、命名。最初的标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摧毁,但最近几年发现了其他的头颅骨、爪子、胳膊、尾锥、头冠等身体部分的化石。棘龙的背部有明显的长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经棘延长而成,长度可达2米,长棘之间推断有皮肤连结,形成一个巨大的帆状物;然而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些长棘是由肌肉覆盖着,形成隆肉或是背脊。对于这帆状物的功能,目前已有数种看法,包括调节体温、视觉展示物。棘龙的头颅骨长宽但是较矮,外形类似上龙类,棘龙被认为是以中型鸟臀目和蜥脚类恐龙以及鱼类为食。一项针对棘龙科牙齿的氧同位素组成研究,推测棘龙是陆地动物,但也偶尔会在水域中栖息,类似北极熊。根据最近的估计,棘龙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龙,甚至大于暴龙、蛮龙。这些推算显示棘龙身长18-22米,高度约为4-5米,体重为15-22公吨. 梁龙是最容易确认的恐龙之一,有着巨大的体型,长颈及尾巴,及强壮的四肢。梁龙全长27米。由于背部骨骼较轻,使得它的身躯瘦小,只有十几吨重,体重远不如迷惑龙和腕龙。它的牙齿只长在嘴的前部,而且很细小,这样它就只能吃些柔嫩多汁的植物了。鞭子似的长尾巴可以帮助它抵御敌害,也可以赶走所到之处的其他小动物。梁龙的脑袋非常小,所以它不聪明。梁龙是草食动物。吃东西时,它不咀嚼,而是将树叶等食物直接吞下去。

古生物学适合地大学子复习资料大全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以化石为对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古生物学以化石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地质时代中的生物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的科学。)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具备生物特征:形状、结构、纹饰、有机化学成分、生活活动痕迹等。或者具有生命活动信息:生物遗迹、遗物、工具等。)假化石与化石相似,但与生命活动无关,主要是矿物集合体、泥裂、砾石、矿质结核、树枝状铁质沉积物等。如姜结石、龟背石、鹅卵石等。古生物的时间界限: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即全新世以前 化石形成的条件:1.生物本身的条件1)生物硬体矿化硬体矿化程度 矿化组分比较稳定的是方解石、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不太稳定的是霰石、含镁方解石2)有机质硬体如几丁质薄膜、角质层、木质物等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即生物死后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物理条件、化学条件、生物条3.埋藏条件:与埋藏的沉积特性质有关: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冻土等;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的生物遗体。 4.时间条件 a 埋藏前的暴露时间 b 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 c 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 d 石化作用时间 e 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 f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 5.成岩石化条件 a: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b: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化石的保存类型:a实体化石(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b模铸化石(印痕:生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痕、印模: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核:生物硬体所包围的内部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形成的化石、铸型:原壳体被全部溶解后,沉积物在原空间再次充填形成的化石)c遗迹化石(包括痕迹和遗物)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d化学化石(分子化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 化石的用途:a.确定和对比地层时代;b.阐明古地理、古气候;c.阐明某些沉积矿产的成因和分布 标准化石:地质历史时期中,演化迅速、生存时间短、数量多、平面分布广泛,能准确确定地层年代。 指相化石:能指示特定沉积环境的化石。 早期生物的发生和演化四大飞跃: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学科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及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体要求如下: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和较高的综合素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服从组织分配,愿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2、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地质基础理论以及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工作。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大学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 3、坚持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2-3年,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的时间各占一半。 硕士生应在规定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若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经院校学位委员会审查,学校批准,可进行论文答辩毕业,通过者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三、研究方向 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结合本学科专业当前发展的方向,可设置出本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3个。 1、油气区古生物学 2、勘探地层学与油气储层预测 3、油气区古生态学与沉积学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包括学位课、选修课和实践课,课程总学分为34或以上。学位课为必修课,含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学分不低于20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实践课为必修课,含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学分为2学分。 理科硕士生选修数学课程的总学分不少于5学分,其中学位课中数学课等于或大于2学分;外语课总学分为6学分,提倡加强更多的外语课,通过考试取得相应学分,但不计入34学分内。 (一)学位课六至八门(共21学分) (1)公共学位课3门,10学分 包括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一外国语。 (2)专业学位课5门,11学分 本学科点的专业学位课包括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地层学原理与方法、古生态学与古遗迹学、地质统计学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二)选修课20门(38学分) 选修课由指导教师和研究生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以及研究生原有的基础和特长,爱好共同确定,给研究生留有充分的自学时间和选修的灵活性,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至少2学分,以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但所选课程学分不低于12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应阅读60篇以上的中、外文文献资料,且外文资料比例应占三分之一以上,并做到有检查,有考核。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汇总+中国地质大学

一、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古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 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历史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和生物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质记录 以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为线索,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体及其相关各个地质和生物学方面 化石的定义: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痕迹 化石形成的一般条件:古生物死亡埋藏石化发掘 1、生物本身的条件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 3、埋藏条件 4、时间条件 5、成岩石化条件 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现生生物:已记录170多万种,估计有500-1000多万种?? 古生物:已记录13万多种,大量未知 化石的保存类型: 实体化石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模铸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生物体的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痕。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内模、复合模。 核化石生物硬体所包围的内部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形成的化石。内核,外核。 铸型化石原壳体被全部溶解后,沉积物在原空间再次充填形成的化石。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化学化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 二、 自然分类:按照生物亲缘关系所作的分类 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辅助分类单位:亚sub-,超,super- 种的定义:由杂交可繁殖后代的一系列自然居群组成,物种之间是生殖隔离的。它们具有:??共同的起源??共同的形态特征??共同的地理区??共同的生态环境 古生物学种的特点:??共同的形态特征??构成一定的居群??具有一定的生态特征??分布于一定的地理范围 古生物的命名:单名法?? 用一个词来表示生物分类单元的学名AnthozoaAnthozoa(珊瑚纲)ClaraiaClaraia(克氏蛤)?? 用于属以上分类单元的命名?? 其中第一个字母用大写?? 属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双名法?? 用于种的命名Claraia auritaaurita((带耳克氏蛤)?? 即在种本名之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 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 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三名法?? 用于亚种的命名Claraia auritaauritaminorminor ((带耳克氏蛤微小亚种)?? 即在属名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 亚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 亚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优先律: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 常用代号:cf.——conformis相似种,sp. nov. ——species novum新种 生物学分类系统:

古生物鉴赏

古代生物资料 一、巨型羽翅鲎。巨型羽翅鲎与Arthropleuria 类似,所不同的是,前者生活在海洋。这种“海蝎”(只是外形与蝎子相像)的体长超过8英尺(约合2.43米),是体型最大的外形好似玩具的螯虾,生活在距今3.9亿年前。第一种从水中移居到陆地,并知道如何蜕壳的动物。 中文学名:巨型羽翅鲎 二名法:megalograptus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 肢口纲 种:巨型羽翅鲎 海蝎子拥有坚固的防护——覆盖着脊、爪和盔甲。它们用6条腿走路,后面还有2条扁平如桨的腿。一旦离开了水,它们便会行动笨拙。如果在水下,则可以游上一段距离。它们通常是海底的居住者,但是也能在淡水中和陆地上生活。巨型羽翅鲎在海底漫游,寻找三叶虫和其它住在沙子和淤泥里的动物。它也吃自己的同类。巨型羽翅鲎只能通过蜕壳才能生长。刚蜕完壳时,它和其它同伴聚集在浅水区寻求数量上的安全。在蜕壳期间,它利用自己躯体暂时柔软,且邻居数量众多的优势来交配。 二、鹦鹉螺 (学名:Nautilus )是海洋软体动物,共有七种,仅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在现代仿生科学上也占有一席之地,1954年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诞生,许多国家的潜艇也以“鹦鹉螺”命名。 中文学名: 鹦鹉螺 拉丁学名: Nautilus ,Pompiplius 界: 动物界 门: 软体动物门 纲: 头足纲 亚纲: 四鳃亚纲 目: 鹦鹉螺目 科: 鹦鹉螺科 属: 鹦鹉螺属 种: 7种 命名时间: Blainville, 1825 英文名称: Ammonite 鹦鹉螺有螺旋状外壳的软体动物,是现代章鱼、乌贼类的亲戚。柔软的身体占据壳的最后一室,其他部分则充满空气以增加浮力。鹦鹉螺的贝壳很美丽,构造也颇具特色。这种石灰质的外壳大而厚,左右对称,沿一个平面作背腹旋转,呈螺旋形。贝壳外表光滑,灰白色,后方间杂着许多橙红色的波纹状。这在各国发行的鹦鹉螺邮票上均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壳有两层物质组成,外层是磁质层,内层是富有光泽的珍珠层。壳的内腔由隔层分为30多个壳室,动物藏身于最后一个隔壁的前边,即被称为“住室”的最大壳室中。其他各层由于充满气体均称为 “气室”。每一隔层凹面向着壳口,中央有一个不大的圆孔,被体后引出的索状物穿过,彼此之间以此相联系。被截剖的鹦鹉螺,像是旋转的楼梯,又像一条百褶裙,一个个隔间由小到大顺势旋开,它决定了鹦鹉螺的沉浮,这正是开启潜艇构想 的钥匙。 生活环境 鹦鹉螺基本上属于底栖动物,平时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层用腕部缓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它们能够靠充气的壳室在水中游泳,或以漏斗喷水的方式“急流勇退”。在暴风雨过后,海上风平浪静的夜晚,鹦鹉螺惬意地浮游在海面上,贝壳向上,壳口向下,头及腕完全舒展。这类动物有夜出性,主要食

古生物图谱-动物

古生物图谱 雕齿兽 生活在五百万年前,身上有坚固的骨板组成的硬壳,貌似龟壳。头顶也盖着厚壳。尾巴由同心骨甲环组成。腿和脚都很粗壮,支撑着臃肿笨拙的身躯。 真岳齿兽 生活在二千六百万年前,体形和今天的绵羊差不多,身体较长,四肢较短,脚上有四个趾, 常成群在地面上觅食和活动。 雷兽

生活在二千六百万年前,身高可达2.4米,头上长有一对巨大而相连的角,形状像槌,可以攻击敌害。尾巴细短,与巨大身躯很不相称。 石爪兽 生活在一千二百万年前,体形与现代马差不多,脚上有爪,形状像石块,所以叫它石爪兽。 小古驼 生活在二百到三百万年前,身体轻巧、四肢很长,奔跑迅速。其生活习性近似现代的羚羊。

巨猪 生活在二千六百万年前,身体有1米高,个头比现代的野猪还大一些。 郊猪 生活在三千七百万年前,个头和家兔差不多,身体较长,四肢较短,趾上长爪,它能够十分 灵活地攀爬树木。

沙加兽 生活在三千七百万年前,通常出没于峻峭的山区或树林里,以食草为生,是现代蹄兔的祖先, 但在亲缘关系上和鼠类更接近。 栉齿鲸 生活在三千七百多万年前,体形庞大,外貌和现代鲸差不多,但鼻孔长在头部前端,牙齿长 得像梳子。主要吃鱼类。

高骆驼 生活在二百到三百万年前,四肢和颈部特别长,头部离地可超过3米,适应于吃树上的嫩叶, 所以人们又叫它“长颈骆驼”。 箭齿兽 生活在二百至三百万年前,体高可超过1.8米,是种大如犀牛的哺乳动物。体形硕大,每 天要吃大量植物。

古长颈鹿 生活在二百到三百万年前,外貌和今天非洲扎伊尔的获枷狓十分相似。现代的长颈鹿就是由 它进化而来的。 埃及重脚兽 生活在三千七百万年前,大小似现代的犀牛,身躯笨重,四肢粗壮,脚宽阔而展开,头上有一对巨大的、并列生长的角,身后有一条细短的尾巴。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化石的保存条件: (1)自身条件需要有能够保存下来的硬体,以矿质硬体为佳。软体不利于保存 (2)埋藏条件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 (3)时间因素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过程 (4)成岩作用的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保存条件石化作用即形成变质实体化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 a充填作用生物硬体内部的各种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所充填的一种作用。能使硬体变得更加致密。 这种石化作用没有改变生物体原来的组织结构,但增加了重量和成分。如龙骨(中新生代脊椎动物化石)。 b交代作用(交替作用)生物硬体被埋藏后,不断被地下水所溶解,同时又被地下水所携带的矿物质所交代。这种石化作用保持了生物硬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构造(有时可以以分子进行交代,因此可以看清其细胞结构),但它改变了生物硬体的成分。 c升溜作用这些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氧、氢、氮)在地下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被遗失掉,留下比较稳定的炭质形成薄膜。如: 植物的xx、笔石和某些节肢动物。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本身(特别是硬体)保存下来的化石

①未变质实体这是在特殊条件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原来的生物硬体和软体完整的保存下来成为岩石。 ②变质实体——生物遗体经不同程度的石化作用,全部硬体或部分硬体保存为化石。 (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铸型等总称 ①印痕化石生物体印在岩层中的顶底层面上的痕迹,一般是扁平的生物或不太硬的生物所形成。 ②印模化石具凸凹壳的生物体印在围岩上的痕迹 a.外模——生物体的外凸部分印在围岩上的凹形,相反地体现了生物壳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b.内模——生物壳的凹面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相反地为凸形,反映了壳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构造 c.复合模—内模和外模重叠在一起的化石 ③核化石反映生物壳内外空间形态的整体,这样的复铸物称为核。 外核——当生物壳体溶解后,外模使其填充物保持了壳体原来的外形,但它们没有内部构造,是实心体。 内核——壳体内部的空腔被填充后的形态体 ④铸型化石。外内模之间的壳被溶解后,填充物又在原来的地方铸成了形态逼真的“壳”。这种“壳”没有壳的微细构造,但有内核或内模特点: 铸型化石在大小、形态和表面装饰等方面与原生物体一致,但内部构造完全不同。 (3)遗迹化石在地史时期的沉积物中所保存下来的生物活动时留下的遗迹或遗物。 (4)化学化石古生物体中的有机质保存在地层中,但它经过了一定的分解才能保存到现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