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航天意义

中国航天意义

中国航天意义
中国航天意义

中国走自主航天的意义

一、前言

当今世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只有俄罗斯和美国两个国家。而能够独立研制对接机构的只有目前美国用于空间交会对接的对接机构一般都是向俄罗斯采购的。早在我国上载人航天工程的起步阶段,载人航天工程决策层就已经就交会对接技术到底是走引进成熟技术、购买现成产品的道路,还是走主要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走独立自主研制的道路进行了充分调研。

神舟系列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即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由13个分系统组成。其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首发,2011年11月初“神州八号”发射升空,12年间,神舟系列飞船共发射了8次。在这12年里中国无数科研人员为此而奋斗不息。

二、回顾神舟飞天路,探析神一到神八的变化

(一)神舟一号:中国飞船揭开神秘面纱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经过21小时飞行,在完成预定的科学试验后成功着陆!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一号考核了飞船重要的5项技术:舱段连接和分离技术、调姿和制动技术、升力控制技术、防热技术和回收着陆技术。中国第一艘神舟号无人飞船的发射升空,揭开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新的一页

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我们的飞船比美、苏晚40年才发射,但飞船技术水平要和他们现在的相当,要体现技术进步,不能照抄,要迎头赶上。短短七八年的时间,中国航天人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

(二)神舟二号:第一艘正样飞船全新亮相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神舟二号飞船成功发射。虽然也是无人飞船,但这是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它的各项技术状态和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发射完全是按照载人

飞船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的。飞行期间,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取得了大量数据。

时任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神舟二号飞船飞行试验实现了留轨技术。飞船在弥补神舟一号设计不足方面的基础上,对工程总体和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考核,并且进一步检验了总体技术方案和各系统技术方案的正确性和匹配性。

(三)神舟三号:搭载“特殊乘客”

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成功发射的神舟三号飞船上,搭载了一个特殊乘客——“模拟人”。这套拟人载荷系统可以模拟航天员在太空生活时的多种重要生理参数:脉搏、心跳、呼吸、饮食、排泄等等,并随时受到地面指挥中心的监控。

与前两艘飞船相比,神舟三号飞船具备了航天员逃逸和应急救生功能,并对降落伞系统进行了大的改进和完善,确保在回收过程中能够安全着陆。

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这艘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要进展,为不久的将来把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神舟四号:经受严峻考验

2002年试验涉及测控与通信、飞船和火箭、发射场、主着陆场和备用着陆场、航天员、陆地和海上应急救生等系统。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共设计了8种救生模式,以确保在不同阶段若出现意外都能保证航天员安全返回。值得一提的是,神舟四号飞船在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低温的考验后成功发射,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

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这次发射是在严寒的条件下使飞船顺利升空,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奇迹。这一切证明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已进入成熟期。

(五)神舟五号: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

2003年10月15日注定要载入历史的名册。这一天,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航天员杨利伟也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当杨利伟经过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返回陆地后,着陆场沸腾了,所有的人都在欢呼。杨利伟迈出舱门面对欢呼的人群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俄、美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原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说:我们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历史任务,这

是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中国为和平利用空间做出的重大贡献。

(六)神舟六号:一个筋斗351公里

这是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中国第一次将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飞行中,费俊龙上演了经典的一幕:他半蹲在地上,用双手撑住船舱地上的两个固定物,然后突然向前,完成了中国人在太空的第一个前滚翻。接着,费俊龙又翻了三个筋斗。以神舟六号每秒7.8公里的速度计算,费俊龙的一个筋斗“翻”了大约351公里。可能连费俊龙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个“违规”的动作永久留在人们的记忆。以神舟六号任务的完成为标志,中国已经跨入了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计划。

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表示:两名航天员从返回舱出来到轨道舱进行

空间科学和技术实验的操作,这实际上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七)神舟七号:在太空中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又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像一个从水中慢慢上浮的潜水员,航天员翟志刚头先脚后,出现在太空中。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从神舟七号进入太空。这一刻,浩瀚太空留下中国人的足迹。从这一刻起,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

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共进行了19分35秒。期间,翟志刚与飞船一同飞过9165公里。实现太空行走,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航天大国,都是历史性的一步。这一刻,无疑是历史性的!

(八)天宫神八对接

北京时间11月3日凌晨1时30分,在浩瀚的太空中,渺如沙粒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小型空间试验站在距离地面343公里的太空轨道上,成功“牵手”。这一刻,让无数航天人流泪动容。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原总设计师王永志说,交会对接是载人航天工程中难度最大、最为光辉的技术亮点。

小结:神一到神八的飞跃式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航天技术的成长壮大,但成功与风险总是并存的。从神舟系列的自主研发中,我们不难总结出其面临的风险和困难。其中,总的来说,一则是技术跨度大,二是任务风险大,三是航天员操作强度大,四是实施难度大,最后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参试系统庞大。

三、航天系列自主创新分析

分析我国航天系列的创新,首先,我们得了解相关自主创新内涵。并通过对自主创新的了解进而分析我国航天系列的自主创新分析,做到所谓的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一)相关自主创新的知识点

1、自主创新的定义:

自主创新能力是通过建立新的技术水平或改变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推出新产品、新技术的能力。

2、自主创新的分类:

渐进的自主创新、根本的自主创新

①渐进的自主创新:

通过原有技术的融合或引入研究中的技术以建立新的技术平台集成创新,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在充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地消化吸收和在创新②根本的自主创新:

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发明出全新的技术,由此开发出全新的或第一代的技术。

(二)我国的自主创新模式

1982年,许庆瑞教授率先提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的观点。

20世纪90年代,许庆瑞、吴晓波等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技术创新的组合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创新管理(TIM)理论。

1991年,提出我国及一般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现实的“二次创新”理论模型。

1994年,陈劲在“31模式”基础上提出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三种学习模式。

2006年,陆峰指出:自主创新必须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和核心内容。

(三)我国航天技术自主创新的方式和特点

总结中国航天发展的历史实践,最为突出并贯穿始终的就是自主创新。通过几代航天人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努力,中国航天建立了完整配套的导弹武器、运载火箭、卫星、飞船等各类航天器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体系,研制了各类导弹武器装备,掌握了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捆绑火箭等多项运载火箭技术,形成了不同轨道、不同类型的多种应用卫星系列,实现了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中国航天创造性地、不断地运用系统哲学思想、系统工程理论、现代管理技术,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

基于此,我国的航天技术自主创新的方式和特点总结如下:

①建立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相结合的创新模式

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和实践过程,技术创新背后的基本哲学是将技术能力和市场需求联系在一起,从本质上讲,创新过程是价值追加过程和战略优势形成过程。航天技术创新是将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两种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相互作用,实现航天科技发展。

一方面要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潜在需求,做好航天创新规划,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创新方向;通过顶层设计确定发展项目、创新重点;通过技术论证确定总体方案,特别注重根据中国实际选择可行的技术途径。另一方面要注重科学技术发展态势的分析,以新的观念集成现有科技成果,开展创新活动,研究开发满足或可能满足现实需要的产品。

②采用系统集成与重点突破的创新方式

航天产品是集众多高技术为一体的复杂系统,具有高度系统性、复杂性、严密性和集成性。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集成创新的方向,把总体技术创新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以总体设计部为龙头做好系统集成。同时,抓好专业核心技术的创新,把对全系统有至关重要影响的局部,包括分系统、单项产品、甚至单项技术等核心技术,作为重点突破的方向,以突破发展的瓶颈。集成创新、核心技术创新是航天自主创新的重点。

③选择预先研究和积累跨越的创新路径

自主创新一定要以持续的技术积累作为基础,不能急功近利。预先研究是技术积累的途径,技术积累是跨越发展的基础。预先研究不够,技术储备就不足;技术储备不足,跨越发展就难以实现。中国航天每一次跨越发展都是以若干年甚至十几年的持续技术积累作为基础的。

④注重航天技术与组织管理的一体化创新

中国航天所形成的系统工程组织管理体系,有力地支撑了航天科技的创新发展。其中,航天工程实践形成的一个总体部、两条指挥线的组织体系,是航天技术与组织管理的一体化创新,反映了系统科学的思想。总体设计部是集成创新的龙头,负责总体设计、系统协调,是总设计师实施技术抓总的技术支撑机构。两条指挥线即两总系统,是以总设计师负责的技术线和以总指挥负责的指挥线。技术线由总设计师、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及单项设备、部件的主管设计师和设计师组成。指挥线由总指挥、各研制单位的主管领导、计划调度系统、机关职能部门有关人员组成。两总系统适应了航天工程项目技术上大量的组织协调、决策指挥的客观需要,它可以不受行政建制的限制,进行跨建制、跨部门的技术决策、指挥和协调。航天系统工程的优势在于可有效配置创新资源,有助于集中力量,集智创新,是航天集成创新的重要保障。

中国航天把企业使命定义为“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倡导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以国为重、以人为本、以质取信、以新图强”,始终致力于把创新的理念融入员工的脑海中。

(四)我国航天技术自主创新的机制体系

①驱动战略+评价体系=创新动力

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作为我国国家战略安全的主要维护者,近年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科技创新作为提升业绩、航天报国的首要驱动力。在中国航天科工的展室里,保存着中国第一件发明专利和第一件实用新型专利的证书。

这套体系,覆盖了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千名研发人员拥有授权发明专利量、新产品销售比重等指标,更根据航天高科技密集的特点,提出了附加评价指标,如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掌控度、研发人员与创新团队的数量和质量、自主创新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等等。有了它,

中国航天科工清楚认识到自身在军工行业中的发展状况和能力,创新发展愈发加速。

②创新架构+专业整合=创新成就

在我国军工领域,“预研”这个词汇备受重视。它代表着在国内甚至国际范围内最先进、最超前的预先研究和探索工作。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正是这一理念的缔造和践行者。

长期以来,中国航天科工秉承航天优良传统,将“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创新模式和研发路线发扬光大,在我国的科技创新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探索一代”阶段,他们密切跟踪世界和国内最新技术发展态势,在航天防务、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三大主业上不断产生新的思路和设想,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注入了源泉。

在“预研一代”阶段,他们注重先期技术开发、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着力关键技术攻关和新技术研究,突破了一批制约新系统、新产品实现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军工企业,承担着众多国家任务。如何在此基础上搞好创新?中国航天科工成功地将国家重大专项、

③“虚拟型号”+军民结合=快速转化

一项潜力巨大的技术、项目,通常在民营企业能够以最快速度转化为成果、效益;而在军工企业,转化速度往往要慢上几十倍。这种现象常让许多“军工”人感叹。

中国航天科工认为,成果转化慢,就必须对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行创新。他们抓住机制创新的关键点,在自身成果的快速转化上收获了许多心得。

四、总结:航天事业的意义

1. 载人航天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之一,它的发展取决于整

个科技水平的发展。同时,它也影响这整个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同时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从而可促进和推动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国家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可以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整体科学技术和高科技产业水平,如系统工程、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系统、推进能力、环控生保技术、通信、遥感以及测试技术等诸多方面。它也能体现这个国家近代力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水平。没有航天医学工程的研究与发展,要想把人送进太空并安全、健康而有效地生活和工作是不可能的。美国赫赫有名的"阿波罗"计划从1961年开始实施至1972年结束,共花费240亿美元,先后完成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它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苏联的政治目的,同时也带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特别是推进、制导、结构材料、电子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能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中国科技力量的跨越式发展。

2.发展载人航天是当今各国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各发达国家都在发展战略上都将增强综合国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核心就是高科技的发展,而载人航天技术就是其主要内容之一。一个国家如果能将自己的宇航员送入太空,不仅仅是国力的体现,而且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前民众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特别是现在的“神州飞船”计划一旦获得成功,将如同60年代的“两弹一星”工程一样,引起全世界的注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毫无疑问,在地球资源日渐枯竭的未来,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日渐重要。而载人航天技术显然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已知浩瀚的太空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巨大宝库,载人航天事业就是通向这个宝库的桥梁。“太空工厂”可以几乎像是在变魔术一般,在微重力、真空和无对流的条件下,制造出地球上难以形成的合金材料和其它的相关产品,可以想象如果说前三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那么这次由太空技术引发的“新工业革命”最终将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现有模式,“Made In Space”的字样将充满整个市场的各个角落。中国要想在未来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离不开开发太空资源的基础——载人航天技术。

除了以上几点,载人航天事业的从分发展将标志着人类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以往只有在科幻电影中才能见到的镜头,将一步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实现。人类转移到其他星球上居住和生活将不再是幻想,完全可以开发出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间,来解决现在生活空间越来越拥挤的现状,特别对于中国。到了那个时候,人类又将面临着更多新的考验和抉择。

航天事业是一项具有国际竞争性的事业。航天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作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航天大国,美国、前苏联/俄罗斯对航天技术的垄断和封锁,众所周知。我国航天事业是在西方封锁、前苏联不肯给予支援的情况下艰难起步的。从一开始,我国就坚定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航天事业的决心。正是在这一正确原则的指导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我国才从最初拥有自己研制的液态火箭开始,逐步拥有了自己的卫星,直到今天成功发射自己研究设计的载人飞船。如果没有自发研制并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实力和经验,也许今天我们就没有自己设计的“神舟”飞船。

只有自强,才能合作。和平开发太空是大势所趋,中国也参加了一些国际合作,例如与欧盟合作开发卫星导航系统。但是航天事业中的国际合作多数是强强合作,合作各方都具有相当的实力。例如,俄罗斯可能计划与美国合作开发“和平-2号”轨道站和空天飞机;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欧空局11个成员国正在联合执行阿尔法号永久性国际空间站计划等。这些国家和组织都具有相当的科技实力。如果我国没有自己的实力,没有具有自己产权和特色的技术和优势,国际合作又从何谈起?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妨碍我国借鉴其他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并与其合作;相反,它为我国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和发展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够自主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载人航天器,充分体现了我国自身的航天技术实力,从而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称为“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也许这才是令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等国特别关注并关心中国是否寻求国际合作的真正原因。因此,我国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路,是航天事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更是我国航天事业自立、自强的正确之路。只有自立,才能自强;只有自强,才能合作。

航天事业是一项关系全局的产业。航天技术的开发和突破不仅对于航天事业本身的发展非常关键,而且对于带动其他相关学科和产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载人航天工程实施10年来,我国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了我国航天科技及相关学科的水平,特别是信息、材料、能源等21世纪新兴学科领域的整体水平,不仅为航天工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空间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广泛需求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这些基础和后盾的坚实就在于我们坚持了独立自主。

B11122

叶晓威

20114012220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和太阳同步轨道(SSO)的长征系列火箭。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

关于中国航天飞船发展史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航天飞船发展史的调查报告 郴州市九中209班贺虹莎 【摘要】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关键词】中国航天, 飞船发展史,稳定发展. 【正文】 一、简介中国航天发展史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2008年9月25日~28日,航天员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因为有人出舱活动时,必须要有三个人协同完成。2008年9月27日16点30分,景海鹏留守返回舱,另外两人分别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出品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兼任气闸舱的轨道舱。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待命,实现了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 2011年11月1日~17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中国航天事业现状和未来

中国航天事业现状与未来 从1956年至今,我国航天技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并成功发射了15种类型、近50颗人造地球卫星和3艘试验飞船。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有12种型号,具有发射低地球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等多种轨道有效载荷的运载能力。截至目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8次发射;其中对外发射成功22次,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送入太空。从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6次发射成功。 从“东方红”卫星上天到“神舟”飞船遨游太空,空间技术通过空间应用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民用航天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最近几年,我国卫星应用蓬勃发展,民用卫星已广泛应用于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和导航定位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现已建立了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普查、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微重力试验、空间科学研究等卫星应用系统。 1、卫星遥感 我国有600多个单位、近万名科技人员直接从事卫星遥感研究、试验和开发应用工作,初步形成一支领域广泛、专业基本配套的卫星遥感应用队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遥感中心等单位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卫星和气象卫星数据,使卫星遥感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国土资源调查与开发、农业资源规划和估产、森林草原监测和保护、环境灾害监测与评估、海洋资源调查与开发等方面的应用迅速发展。 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数万米地物照片和其它卫星获得的地物信息,经国家经济和科研部门处理分析后,从中获取到许多用其它手段得不到或难以得到的资料,为国家进行国土规划和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利用返回式遥感卫星照片,国家有关部门曾组织进行了京津唐、塔里木盆地、黄河三角洲等7个区域的资源和环境调查,各有关单位开展了其它方面的多项专题应用。实践表明,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照片具有视野宽阔、信息量丰富、直观性好、清晰度高、能提供宏观和实用性强的第一手普查资料等特点,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 中国已建成能接收各类(光电型、雷达型)资源卫星数据的遥感卫星地面站。利用该站发布的数据,各部委和各省市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国土整治和规划、土地利用和普查、农作物估产、地质勘探、重大灾害评估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在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和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之际,遥感卫星地面站根据卫星获取的微波遥感资

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名录

目录 1.1 火箭研制及商业航天飞行服务 (1) 1.1.1 零壹空间——专注于低成本小型运载器的研制、设计及总装 (1) 1.1.2 翎客航天——从探空火箭起步 (1) 1.1.3 金海洋航天——太空边缘跳伞 (2) 1.2 小卫星星座 (3) 1.2.1 科创航天 (3) 1.2.2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的商用遥感卫星星座 (3) 1.2.3 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公司——不做卫星,只是遥感卫星运营和数据挖 掘 (5) 1.2.4 九天微星——利用卫星提供大众服务平台 (8) 1.2.5世域天基-----天基互联网与空间计算 (8) 1.2.6 外空网公司——微小卫星网络平台 (9) 1.2.7 华讯公司——“天地一体”卫星宽带网络综合服务商 (9) 1.3 其他 (11) 1.3.1鹊迅信息——太空虚拟现实 (11) 1.3.2 光启科技——卫星天线 (11) 1.3.3 深圳东方红海特——小卫星制造公司,无星座部署计划 (16) 1.3.4 上海小卫星工程中心——微小卫星研制单位 (16) 1.4 国外航天互联网 (17) 1.4.1 O3b公司——卫星互联网得到Google投资后并不算成功 (17) 1.4.2 一网公司——当前正热的卫星互联网 (18) 1.4.3 SpaceX——Elon Musk计划打造星球级移动互联网 (18) 1.4.4 铱星通信公司——早期卫星数据服务公司开始向互联网转型 (19) 1.4.5 Kymeta——卫星通信服务 (20) 1.4.6 三星——要4600颗卫星建太空互联网,但仍是“纸上谈兵” (20)

2 互联网大佬公司对航天的投入 (21) 2.1 国外 (21) 2.1.1 Google (21) 2.1.2 微软系 (21) 2.1.3 Facebook (22) 2.2 国内 (22) 2.2.1 腾讯 (22) 2.2.2 阿里巴巴 (23) 2.2.3 百度 (23)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中国航天发展规划

中国航天发展规划(收集整理)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于1992年正式启动。初期目标是将航天员送入太空。远期则包括建立永久空间站以及月球探索。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第一步是进入太空,而进入太空轨道飞行器被命名为神舟号飞船,最多乘员三人。飞船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 工程由航天员、空间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和空间实验室八大系统组成。其中,载人飞船系统和空间实验室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第八研究院为主负责研制,运载火箭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负责研制;空间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为主负责研制;航天员、发射场、测控通信及着陆场系统由相关研究单位负责研制建设;测控通信设备主要由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有关厂所负责研制。 概述:三步走: 第一步:1999-2008——载人飞船(神一至神四:无人上天;神五至神七:载人上天) 第二步:2011-2013——空间交汇对接(天宫一号和神八、神九、神十空间对接探索) 第三步:2020以后——空间试验站:(长期性航天空间站,辅助其他航天工程开展工作) 发展历程:迄今,神舟号飞船共进行过7次发射,前4次为无人发射。 神舟一号 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运载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任务概况: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考核运载火箭性能和可靠性,验证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包括发射、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地面设施在内的整个系统工作的协调性。 神舟二号 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零分 运载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任务概况:试验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诸多领域的实验。 神舟三号 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运载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航天系统单位

[转]面向航天系统的单位据说比较好的(以下转载自西祠胡同)一院:一部、12所、14所二院:二部、23所、25所 三院:三部、33所、31所 五院:501、502、503 排名如下,供大家参考: 第一:一部,501 第二:三部,502 第三:12所,33所,14所,25所 第四:二部,23所,31所,503 现在过去能排队分房子的有501,502,33所 工资最高的应该是1部、3部、33所,好点的室硕士8万问题不大 发展前景最好的应该是501、1部 车最多的是3部,33所 综合地理位置以及实力来看12所最好 一院一部,二院二部,上海八院,还有航天测控我都面试过,都基本拿到了OFFER,其他的院所也有所了解,据我打听待遇都差不了太多,二院二部主要是在市区,而且不提供住宿,这样要自己租房,待遇一算就低了。至于奖金和发展前途,总体发展前途一院一部和五院几个所好一些,属于科技集团,卫星火箭发展火,宣传也好。二院三院属于科工集团,搞导弹相对低调一些,这几年没有科技火,投入也少,它们总体部招的人也少,二院搞防空导弹,属于防御武器,三院搞岸舰导弹,主要属于进攻武器,国家这几年投入三院多点,所以奖金可能比二院多点。另外,本人签二院二部了,希望以上能给大家一点参考,不过其实这些真的很难说,要综合自己情况考虑。 航天\科工\所属单位大整理 *****航天科技集团与航天科工集团分家之前的设置****** 航天一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航天二院:地空导弹研究院(长峰集团) 航天三院:飞航导弹研究院(海鹰集团) 航天四院:航天化学动力研究院(固体)西安 航天五院:空间技术研究院 航天六院: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内蒙古) 航天七院: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 航天八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局) 航天九院:航天基础电子技术研究院 航天十院:航天时代仪器公司(北京)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下属五个研究院,两个基地 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第一研究院) 航天化学动力技术研究院(第四研究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五研究院)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第八研究院) 中国航天电子基础技术研究院

中国航天简介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间技术 1. 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是一个底子薄、人口多、工业基础差的发展中国家,因而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不同年代,始终根据国家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选择有限目标,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和壮大的策略。我们首先发展了进入空间的能力,随后发展了空间应用的能力,在国家经济实力壮大之后,开始发展载人航天的能力。现在我们正在发展深空探测的能力。经过5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航天工业基础能力和配套能力。实践证明,我们走过的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之路。 1. 进入空间的能力 开展航天活动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拥有进入空间的能力。因此, 中国航天事业的早期活动集中在火箭技术的开发研制上。1970年,我们在中程导弹的基础上,研制了首枚液体运载火箭长征1号,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中国开展航天活动奠定了基础。 在以后的30多年中,长征火箭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运载能力和可靠性不断提髙。1981年,实现了一箭三星发射:1984年突破了低温发动机技术,成功地将通信卫星送入地球静止轨道:80年代末,掌握了运载火箭捆绑技术,1990年长征2号6捆绑火箭首发成功,为中国的大型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打下了基础。 90年代,长征运载火箭的可靠性获得了极大提高,从1996年10月至今,已经连续进行了59次成功的发射,将载人飞船和各种卫星送入不同轨道。 2007年7月初,长征火箭刚刚完成了第101次成功发射。目前,长征运载火箭己形成了谱系,具备了9.5吨的近地轨道、5.5吨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可以满足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各类有效载荷的需要。 2、空间应用的能力 当火箭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之后,我们正式启动了卫星研制计划,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于1970年4月发射成功。此后,我们在通信、遥感、导航定位和科学实验卫星四个领域,逐步形成了广播通信卫星、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海洋卫星、导航卫星、科学实验卫星等7个卫星系列。至今,我们研制并发射了 80多颗卫星,目前在轨运行的有28颗卫星。 中国幅员辽阔,拥有13亿人口,发展广播通信卫星是造福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1984年,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发射成功,开辟了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新时代。此后,发展了东方红2号甲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通信广播卫星。近期成功开发的东方红4号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设计寿命15年,输出功率10.5千瓦,适用于大容星通信广播、电视直播等,将满足中国卫星通信的需要。目前我们利用这一平台已研制并发射了鑫诺2号直播卫星、尼日利亚通信卫星,并正在为委内瑞拉制造新的通信卫星。

中国载人航天成就简介

中国载人航成就简介 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 “神舟一号”:实现天地往返重大突破 1999年11月20日凌晨,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 鲜为人知的就是,这枚载人航天工程的“先锋官”,竟就是由地面试验用的电性能测试飞船临时改装而成的。作为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神舟二号”:中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中国第二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至此,飞船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7天。围绕着飞船的测控与回收,中国航天测控人员决战太空,展开了紧张的工作。 “神舟二号”就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与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其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它的发射完全

就是按照载人飞船的环境与条件进行的,凡就是与航天员生命保障有关的设备,基本上都采用了真实件。 “神舟三号”:载人航天安全性提高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于4月1日返回地面。 “神舟三号”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与血液循环等重要生理活动参数。飞船工作正常,预定试验目标全部达到,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与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相比,“神舟三号”飞船的发射,在运载火箭、飞船与发射测控系统上,采用了许多新的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神舟四号”:突破中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 2002年12月,“神舟四号”在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低温的考验后,于30日0时30分成功发射,突破了中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2003年1月5日,飞船安全返回并完成所有预定试验内容。 “神舟四号”飞船就是在“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飞行试验成功的基础上,经进一步完善研制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相同。“神舟四号”飞船就是第四艘无人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与附加段组成。飞行中,飞船相继完

航空航天系统各单位(详细介绍)

航天系统 原来航天系统是由国防科工委归口管理的,在1998年以前,国防科工委是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双重领导的机构,既带有军队性质,又是政府部分,1998- 1999的改革后,国防科工委的军队职能划给了解放军总装备部,成为了一个纯政府部门。这样,航天系统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军队系统和非军队系统。军队部分的航天系统主要包括酒泉、西昌、太原三大卫星发射中心和各航天测控中心(北京、西安、远望等等),以及一些航天事业和航天工程的领导机构,比如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等。各单位的职能从名称上就一目了然,比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就是负责卫星发射的,如此等等。非军队系统包括政府部分的国家航天局,国家航天局国防科工委下属的一个部分,管理民用航天事业、对外代表国家。真正的航天科研体系已经改组为了企业体制,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这两个集团下属的各研究院/所/事业部,是中国航天的主要科研力量。也就是说,航天大部分型号产品都是他们研制的。 航天科技集团实行母子公司体制,下设7个大型研制实体: 1)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运载火箭与战略导弹 2)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 3)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卫星与飞船 4)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 5)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运载火箭、导弹、卫星、飞船 6)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原航天科技集团九院、十院合并重组而成电子技术、导航技术 7)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 航天科工集团实行事业部体制,下设四个事业部和六个研究院,在六个研究院中,有四个研究院与四个事业部是一体的,还有两个研究院没有编入事业部体制 1)中国航天科工信息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第一事业部(航天科工一院)宇航与信息技术 2)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第二事业部(航天科工二院)防空、防天技术 3)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第三事业部(航天科工三院) 飞航导弹技术 4)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第四事业部(航天科工四院)运载技术与特种地面车辆 5)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六院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 6)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七院北京建筑设计 补充: 1)航天科技集团和科工集团在研究院编号上已经有了重复,科工集团一院的说法还很少出现,所以现在提到一院基本上都是CALT 2)科技集团没有二院和三院,而科工集团的二、三事业部(二、三院)是以原来的二院、三院为主组建的,所以提到二院、三院,基本上还是原来的二院和三院。 3)原航天总公司四院是从事固体发动机研制的,总部在陕西,有一个大的科研基地在内蒙,就是四院驻内蒙指挥部,又叫河西公司;99年分家的时候,四院给了科技集团,但河西公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1975-2008)1956年2月,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1956年3月,国务院制订《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12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956年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1956年5月10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58年1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年至1967年)发展规划纲要。1958年,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581”任务,成立了“581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8月,第一设计院成立。11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区的一片稻田里,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火箭飞了八公里。9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2年3月21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 1963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1964年4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中国载人航天成就简介

中国载人航天成就简介 “神舟五号”:中国首位航天员进太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飞行任务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神舟六号”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这也是世界上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飞船进行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神舟七号”飞船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神舟七号”飞船候补梯队航天员分别为陈全(指令长)、费俊龙、聂海胜。主要任务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27日,翟志刚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天宫一号”: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2011年11月3日凌晨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 2012年6月18日下午与神舟九号对接成功。 神舟十号飞船也在2013年6月13日13时18分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据相关专家透露,天宫一号在寿命末期,将主动离轨,陨落南太平洋。 “神舟八号”: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八号飞船,是一艘无人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飞船,于2011年11 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 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 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神舟九号”:中国首位女航天员

近几年中国航天发展

近几年中国航天发展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离这一年结束的日子只有一个月零9天。在7年时间里每天数着日历倒计时过日子的航天人中,许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觉。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奢望。在新的战鼓声中,“神舟二号”又开始起步了。正在驾驶隆隆天车挺进太空的中国航天人,必须为一个民族的理想去争分夺秒! 不久,第二艘飞船“神舟二号”被制造出来,它的性能比“神舟一号”更加先进,保证安全与维持生命系统的设备安装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 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 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我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士表示,虽然“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国研制飞船的起点更高。“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 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10月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人飞船前,中 国宣布最快在3年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计划今年3月开始启动,目前进展顺利。另悉,若一切顺利,10年后,月球上将可能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航空航天系统各单位

原来航天系统是由国防科工委归口管理的,在1998年以前,国防科工委是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双重领导的机构,既带有军队性质,又是政府部分,1998- 1999的改革后,国防科工委的军队职能划给了解放军总装备部,成为了一个纯政府部门。这样,航天系统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军队系统和非军队系统。军队部分的航天系统主要包括酒泉、西昌、太原三大卫星发射中心和各航天测控中心(北京、西安、远望等等),以及一些航天事业和航天工程的领导机构,比如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等。各单位的职能从名称上就一目了然,比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就是负责卫星发射的,如此等等。非军队系统包括政府部分的国家航天局,国家航天局国防科工委下属的一个部分,管理民用航天事业、对外代表国家。真正的航天科研体系已经改组为了企业体制,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这两个集团下属的各研究院/所/事业部,是中国航天的主要科研力量。也就是说,航天大部分型号产品都是他们研制的。 航天科技集团实行母子公司体制,下设7个大型研制实体: 1)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运载火箭与战略导弹 2)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 3)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卫星与飞 船 4)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 5)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运载火箭、导弹、卫星、飞船 6)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原航天科技集团九院、十院合并重组而成电子技术、导航技术 7)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 航天科工集团实行事业部体制,下设四个事业部和六个研究院,在六个研究院中,有四个研究院与四个事业部是一体的,还有两个研究院没有编入事业部体制 1)中国航天科工信息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第一事业部(航天科工一院)宇航与信息技术 2)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第二事业部(航天科工二院)防空、防天技术 3)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第三事业部 (航天科工三院) 飞航导弹技术 4)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第四事业部(航天科工四院)运载技术与特种地面车辆 5)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六院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 6)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七院北京建筑设计 补充: 1)航天科技集团和科工集团在研究院编号上已经有了重复,科工集团一院的说法还很少出现,所以现在提到一院基本上都是CALT 2)科技集团没有二院和三院,而科工集团的二、三事业部(二、三院)是以原来的二院、三院为主组建的,所以提到二院、三院,基本上还是原来的二院和三院。 3)原航天总公司四院是从事固体发动机研制的,总部在陕西,有一个大的科研基地在内蒙,就是四院驻内蒙指挥部,又叫河西公司;99年分家的时候,四院给了科技集团,但河西公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概况和成就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概况和成就 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 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 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 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实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2003年底,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将中国的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2005年10月12日早上9时“神舟六号”飞船载著两位中国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 发射升空。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3位中国宇航员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成功将人送入太空的国家。它向世界宣示,中国从此进入强势 的航天时代。 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仿制别人到自行研制,走过了艰苦的创业、配套 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阶段。实现了中华飞天梦,为国民经济建设、国 防建设、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突出贡献,增强了我国的综 合国力。 神一到神十发射历程 神舟一号中国飞船揭开神秘面纱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发射: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返回: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 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经过21小时飞行,在完成预定的科学试验后成功着陆。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一号考 核了飞船重要的5项技术:舱段连接和分离技术、调姿和制动技术、升力控制技术、防 热技术和回收着陆技术。 神舟二号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发射:2001年1月10日1时0分03秒

中国航空航天发展史简介

中国航空航天发展史简介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一九九0年四月七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中国航天史创下九项第一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国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一九九二年启动实施,短短四年时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成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该中心地处起源于祁连山的弱水河畔,平均海拔一千一百米,地势平坦,多属戈壁和沙漠。自然环境恶劣: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最低气温摄氏零下三十四度,最高气温四十二点八度。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即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由13个分系统组成。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