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方案及教学反思(人教版高一)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方案及教学反思(人教版高一)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方案及教学反思(人教版高一)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方案及教学反思(人教版高一)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方案及教学反思(人教版

高一)

金溪县中等职业学校:::李桃丽

班::::级:2014级高考班::学::生::数:41人::授课时间:2015-4-17

教::::材: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散文阅读与欣赏之《荷塘月色》

授课类型:朗诵+鉴赏

学情分析:中职一年级学生,对作者对散文都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到《背影》,从叙事散文《我的母亲》到写景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再到哲理散文《像山那样思考》,对散文的情感美、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教学方法:

借助导学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点拨法、启发式归纳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

由鉴赏课文。学生则应通过有效预习,大量朗读,质疑提问,讨论交流,点评归纳等方式深入走进文本,适时走出文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诵读能力,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领悟情景交融的写法;(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揣摩散文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与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1.揣摩语句,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特别是通感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时目标

同学们,有一首歌名叫《荷塘月色》,大家喜欢吧?为什么?(学生应该有话说,可以说歌词美,或说意境美,或说曲调美等)谁来清唱几句?(学生积极展示)的确很美,说实在的,我也很喜欢这首歌。不过我今天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我们能不能拿这首歌的曲调作为朗诵朱自清先生的同题散文《荷塘月色》的背景音乐呢?(学生积极发言可能意见不一)到底能不能,我们今天就来开始学习这篇散文,希望通过这堂课,同学们能给我一个完整的答案。(出示课件,揭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效果

1.介绍作者--我认识的朱自清(生平经历、创作成就、感人事迹)

师适时补充,特别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有知识分子的一面。(出示幻灯片)

2.检测字词的理解和运用(出示幻灯片)

3.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采莲赋》的内容。

三、再读感知

1.师生简单复习朗读技巧(出示幻灯片),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完成下列问题。

①.找出文章主要写景段落和主要抒情段落,同时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直接抒情)的语句,体会其情感。

主要写景的段落有:::::::::::::::::::::::::::::::::::::::::::::: 主要抒情的段落有:::::::::::::::::::::::::::::::::::::::::::::: 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主要有:::::::::::::::::::::::::::::::::::::::::::::

②.理清线索

作者的情感脉络:::::::::::::::::::::::::::::::::::::::::::::::::::: ::::::::

作者月下散步的游踪:::::::::::::::::::::::::::::::::::::::::::::::::::: :::::

2.对子之间交流朗读成果,并朗读抒情的段落和句子。

3.全班展示汇报朗读成果

(1)请基础一般的学生展示答案,其他同学补充。(师出示幻灯片,点拨归纳)

(2)请2-3个同学朗读自己最有体会的语段,然后生生之间积极点评,师适时点拨。

四、思考提问

1.听配乐朗读(可以试着闭上眼睛听),对比自己的阅读体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2.就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认为需要讨论探究的问题,批注在课本上。

五、课堂小结

师再提出导入环节中的问题:朗诵同题散文《荷塘月色》,能不能用同题歌曲的曲调作为背景音乐?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意境和情感主旨等分析作答。(师出示幻灯片,点拨归纳)

六、布置作业

1.朗诵课文第4-6段。试着鉴赏作者写景的技巧,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2.把课堂上质疑的问题加以分类,课外查阅资料,试着解决。

3.有兴趣的同学画一幅荷塘月色图。(可以画在纸上,也可以用多媒体制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提出课时目标

1.文章记叙了作者深夜独游清华园荷塘的经过,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为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处处写景,时时

抒情,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交织杂糅的复杂感情。(师出示幻灯片)

2.小组交流质疑的内容,重点内容及小组难以解决的问题再在全班研讨。

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如:①.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②.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③.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来?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④.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候,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景物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3.前面我们已了解到,本文主要描写的景物是“荷

塘”“月色”。品鉴散文,除了品味作品的情感美,还应赏鉴它的景物美、语言美。这节课,我们的重点是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荷塘月色图(含学生画作)展评

1.从这些画面你会联想到文中哪些语句?

2.分析图画和文中描写语段的区别及产生区别的原因。请举例说明。

要点:①“图中景”和“文中景”

②图较直观,文多含蓄(文中有一些精美传神的语句)

③人的学识、生活经历

3.图画和文段语句比较,你更喜欢哪种方式?为什么?(提示:可以从描绘景物的技巧及效果来比较)

三、思考质疑

关于文章的写景技巧、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大家还有什么不懂得问题?

四、朗诵比赛

(采用小组积分制,成绩最后的要被罚表演节目。鼓励学生当堂背诵精彩的语段或句子)

五、课堂作业

《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是很高超的。美的语言、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并不是靠词藻堆砌、靠粉饰来写就的,散文的语言美就要表现在语言的“生活化与艺术化”的统一上。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除“亭亭”一词外,都是口语,“叶子出水很高”是写实的一笔,不需要修饰已经达到“准确”了。但作者不满足“摹形”,他要传荷叶之神。于是,抓荷叶的状态特征以裙作比,“亭亭”二字便成了点睛之笔,一位临风起舞的窈窕淑女的美姿出现了,那展开旋动的裙与硕大舒展的荷叶融合为一体,荷叶的动态美便跃然纸上,心形兼备。

请同学们也找这样的例句进行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理解。(100字即可)

先小组交流,后各小组推出2-3段质量更高的文字作全班展示,并说明推荐理由。

六、课堂小结

借景抒情:作者层次有序地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动静结合,运用鲜明的比喻,通感手法,由远及近,从里

及外地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无边风光。作者时而又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别出心裁的虚实为用,浓淡相宜地勾勒了整个荷塘的月夜风采。作者努力挖掘蕴含在大自然中的诗意,让声、光、色、味都透出神韵,共同点染荷塘月色绰约的风情。这样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不仅使作品富有诗情画意,也使作品具有情趣美。

语言美: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典雅清丽、新颖自然(朴实自然美)。《荷塘月色》保持了这一特色。朱自清很注重语言的锤炼,且以轻笔淡彩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荷塘月色》中动词与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准确而传神地渲染和强化了诗情画意(含蓄美),而且节奏明朗,韵律协调(音乐美)。

以学生小结为主,教师借助相关幻灯片做补充,并提示学生做笔记。

七、课后作业

1.背诵第4-6段。

2.书面完成练习二、三、四题。

3..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在某种意义上说,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是朱自清的一个“梦”。说说你对这个“梦”的理解。

【教学反思】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现代课堂的主旋律。这两堂课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处处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本;学生自主预习,适时合作,积极探究,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求知欲和展示积极性得到满足。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我明白了新课堂教学要学会巧妙“借力”。一、借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成果展示,教师能准确地调控课堂。二、借助学生的爱好特长,能增添课堂的情趣。三、借助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启发,学生能爬得更高,钻得更深。

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与实践,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两节课在这方面表现得较突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朗读、理解、品味、鉴赏,处处扣住文本,在学生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过程中,点滴地渗透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的目标要素。

为了当好现代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对话者、促进者。我在课前做足工作。尽管这篇文章教过多次,但每一次都要反复品读文章,查阅资料积累教学素材,探究新的教法,总结更好的学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但从这两堂课看来,学生虽会积极质疑,但质疑的内容探究意义不大,今后还要加以训练。从课后作业反馈情况看,【创读延伸】第二题就三校生而言设计得偏难,提示得不够。后来想想,其实可以拿陶渊明的“梦”、杜甫的“梦”等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荷塘月色教案 (3)

《荷塘月色》教案和教学反思 旧口高中郑启发 教学目的 一.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 二、解题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写作背景 [提问]: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三、请学生听朗诵带,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提问]:怎么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解答]:全文分三大段: 一段(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四、释义: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说明

《荷塘月色》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临邑一中高中语文刘翠翠 【课程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散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审美,学会鉴赏美的能力。《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鲁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的“走进自然”第三单元“写景状物散文”第二课,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篇目。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通过细腻的描写,把自己的淡淡的愁绪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使人读之陶醉。它是一篇独具特色的写景抒情散文。这篇课文情景交融,意蕴深厚,作者通过对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精彩描写,表达了自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文中比喻、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典雅秀丽,让人读后满口余香。 这一单元教学的任务是: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验作者独特的情感。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1.理解作者独特的内心体验。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 【学情分析】本文学习主体为高一学生,本文是作者在特定年代、特殊时期表达自己独特心情的一篇佳作,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可读出景色,但难以走进作者的心灵。为了解决学生阅读隔靴搔痒的感觉,课前让同学们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真正走进作者。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这既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设计思路】学习散文,就要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学习这类文章,首先要明确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神就是散文的中心,也就是散文所抒的情。这种情在文字上往往不是直露无遗的,而是通过精巧、缜密的构思,富有华彩或哲理性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深婉迂曲又自然而然地表现的。 教学时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的,引领学生从欣赏景物入手,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理清作品的线索(明线和暗线),欣赏文中之景,领会文中之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来分析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 三.情感态度个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了解背景 (一)【导入课文】 课件投影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是?(周敦颐) 莲就是荷花。周敦颐笔下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优美。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跟荷花有关文章——朱自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

海南省海口二中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 1、背景音乐 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 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 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 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还被誉为什么? (生:民主战士) 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 (二)讲授新课 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 (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 刚才这位同学复述作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 (生补充:作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精选《荷塘月色》教学反思三篇-2019年精选学习文档

精选《荷塘月色》教学反思三篇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一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篇文章,我听过许多老师讲过公开课。可以说,几乎每个老师的讲法都不一样--有的着重于品味语言;有的偏向于体会作者的感情……听得越多,便越觉得这篇课文不好讲,尤其是要讲出这篇文章的精妙之所在,真是难上加难。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篇文章,我听过许多老师讲过公开课。可以说,几乎每个老师的讲法都不一样--有的着重于品味语言;有的偏向于体会作者的感情……听得越多,便越觉得这篇课文不好讲,尤其是要讲出这篇文章的精妙之所在,真是难上加难。 一篇文章的学习,不可能种种能力面面俱到,只能突出其中一两个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突出重点,“小切口,深挖掘”。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语言运用的 理解。语言文字可以表现多种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摄影美……如何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这些美呢?选取什么样的切口呢?我陷入了深思。 一段《神秘园》中的音乐飘了过来。是的,美妙的音乐能给人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其实,美丽的文字也有这样的审美功效。艺术是相通的。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引导学生动

用他们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感觉、凭借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来体会这篇文章的美。 在讲文章的第四、五自然段的时候,我发动学生动用所有的感官来欣赏这两段文字,然后问他们:“在这两段文字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同学们读着、讨论,教室里非常热闹。 把这种浓厚的学习气氛推向高潮的,还是关于第六自然段的讨论。我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用一种艺术形式来表现第六自然的内容,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是画?是音乐?是舞蹈?还是别的?”大家的回答比较一致,都认为应选择一幅画来表现这段文字所传达的内容。我的下一个问题接着来了:“绘画有很多种类,按照表现技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画和水墨画等等。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会选择哪一种绘画技法来表现这段文字呢?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呢?” “素描!”一个声音很快地响起。 “来,来,你说说看,为什么选素描呢?” “因为素描画简洁。第六自然段描写的景物不多,就只有树和山,如果用别的画来表现,画面就会显得比较杂乱。” 这个心直口快的孩子很自信地坐了下去。教室里忽然一片寂静。有的学生在点头,有的学生却皱着眉在摇头。一只手高高地举起来,是个秀气的女孩子。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评委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陈莲 【教学目的】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感受朱自清高洁的人格魅力。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初步感知课文; 2、品读课文第二部分(集中写“荷塘”写“月色”的4、5、6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复习描写荷花的诗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山头”—杨万里 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4、5、6段) 提问:文章集中笔力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4、5、6自然段) (一)品读第4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2、让学生为这一段文字取个小标题(学生可能会取“荷塘月色图”、“荷塘图”等等,结合文题归纳出最合适的——月下荷塘图) 3、师:这段文字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按什么顺序排列? 明确:细致描绘月下荷塘的容貌,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荷韵 这些景物按照由上而下,由近而远,由静而动的顺序排列。 (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比喻和拟人的用法) 先找出用了比喻的句子;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 a.例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舒展、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圆形舒展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

《荷塘月色》教学后记

《荷塘月色》教学后记 今天这节课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难点是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两个“淡淡的”。 上课的铃声响了,夹着沉甸甸的教案,我信步走上讲台,环顾四周,却发现台下寂然无声。几个学生漫不经心地收拾着作业本,更多的学生则无精打采地趴在桌子上。我的心猛地一沉,看来我精心设计的教案怕是要化为泡影了。“上课!”我一声断喝,几排学生歪歪扭扭地站起来,随即又稀稀拉拉地坐了下去。看来我精心设计的教案只能化为泡影了!我强忍住心中的怒火,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荷塘月色”这个标题,就听到台下一个学生阴阳怪调地读着“荷塘——月色”,他的声音引来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我灵机一动,走下去拍拍他的肩膀大声说到:“大家还真别笑,他的发音不仅带有梅派京剧的风味,而且还给了我一个启发,我们先给他一点掌声好不好?”同学们将信将疑地鼓着掌,我随机提出一个问题:“大家想一想,…荷塘月色?这个标题从文章内容看是并列短语还是偏正短语?”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气氛开始活跃起来。 解决了这一问题,接着我告诉学生鉴赏散文有两种基本方法:“知人论世”和“披文以入情”。前一种强调创作背景,后一种强调文本阅读。在简单地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之后,我开始让学生自由阅读文本,勾画文中表明作者情感的语句,整体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几分钟后有学生站起来说这篇文章主要抒发作者的人生苦闷,理由是老师刚刚介绍的创作背景以及文章开篇的那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话音刚落,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反驳:“既是写苦闷,作者又为何在第二段中说…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一个心情郁闷的人还有心思…享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吗?因此,我以为文章抒发了作者沉浸于荷香月色中的喜悦心情。”不少同学齐声鼓掌。于是我提议大家把第三段文字齐读一遍,读完后掌声再次响起。显然,掌声是属于那位站起来反驳的同学的。在如雷的掌声中,我看到第一位发言的同学,脸有些红,嘴不停地嗫嚅着,显然他心有不甘。我觉得我应该给予他一些“精神支援”。于是我把激励与期待的目光投向他,大约两秒钟后,他果然又一次站了起来,缓缓地说道:“我知道大家都倾向于喜悦这种说法,但我仍有疑问,作者的心情既然是喜悦的,为何在第六段文字中说…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见作者的喜悦只是暂时的,他根本无法忘记尘世的苦闷,因为对荷塘优美的景色而言,他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去欣赏,而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___文档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 作者文集:会员类型:高一教案加入时间:2011年10月16日18:9 荷塘月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花卉引导同学回顾思考有关荷花的诗文,以及人赋予它的特定文化内涵(出示幻灯片),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教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幻灯片出示) 二.课文阅读: 1,配乐朗读 2,同时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相信优美的诵读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 问题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 师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问题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学生朗读 问题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学生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方案

荷塘月色 宁国成(宁国成——陕西省旬阳中学) 一、概述 ·高一语文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2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大概需要3课时。 ·本单元——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就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独具魅力,被称为写景的好手。并且在景物描写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壮年时期的作品,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现代白话文的典范。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强化诵读,批文入景,缘景悟情;结合写景片段,体会语言美,意境美;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把握作者不满现实,追求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精神并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美点、亮点,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人生。 <二>教学重难点 (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散文,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素雅、超凡脱俗的月下荷塘图。教材中要求的是欣赏文章的意境美,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使注意从意境这方面进行切入来学习欣赏这篇文章。“意境”顾名思义,即“意”与“境”的组合,意为作者的情感,而“境”则为外在事物,所谓“意境”即为作者内在情感与外在景物的有机结合,情景交融。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注意让学生体会荷塘之美,月色之美,以及在描写荷塘月色时所用的语言之美,并探究语言刻画的手法,其次是让学生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索朱自清先生在本篇文章中蕴藏的情感,紧扣开头的第一句(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对全文进行思想感情上的分析,因此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鉴赏文章的语言,欣赏美丽的荷塘月色之景,第二课时从景入情,对其情感和所表达的思想进行分析,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散文就是美文,是文质相称,形神俱美的艺术品),古人说“文因质立,质资文宣”。散文的美表现咱内容和形式上的完整结合。《荷塘月色》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最为得意的地方就是评点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评点课文时,学生对于文章的点评非常到位,甚至于有些学生的点评替代教师的讲析,例如:有一位学生说:文中的第四段中曲曲折折的荷塘,“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形状的不规则也写出了荷塘回环曲折的美感,而田田则写出了荷叶之多,亭亭写出了荷叶之高,荷叶的

动感,荷叶的美,叠加了袅娜,节奏羞涩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娇羞之态,像少女一般的美,而写流水则脉脉一词来描述,把水写活了,写出了人的感情。 本节课的不足,是在引导学生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的时候教师只注重了自己的预设,而忽略了在此中的引导,以至于教师一味的把学生往自己设定好的路子上引,却引不过来,学生不明白教师在想的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此,让我感觉到在预设与生成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略。

1、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 教学重点]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技巧,同时调动学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引导他们认真感受和体验作品中优美的意境,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实感和经验;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学习文中的比喻、比拟、通感、映衬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分析、品味语言的形象性的绘画美,揣摩丰富的情味,同时揣摩文中的一些炼字炼句必须反复推敲涵咏,从中嚼出艺术的真趣。 [ 课时安排] 两课时 [ 课前准备] 教师:《荷塘月色》朗读带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制成卡片。 [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绪和思想感情脉络,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探寻作者心情变化的触发点。 [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 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 板书一] 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 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 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 2、关于《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

《14.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和教案(共两篇)

《14.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教师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确目标 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三、品读语言 (一)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读这两段,请大家用心感受这幅荷香月色图(配乐朗读) (二)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荷叶,荷花,荷香,流水) 1、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变成这个样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好?下面我就把咱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一个方面对比分析,讨论一下,朱自清先生文笔高明在哪里,推举一个代表发言。(分组分任务)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弥望、袅娜、羞涩。 明确:(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是田田的叶子。”(指导舒缓朗读) (2)“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高中语文课后反思范文大全

高中语文课后反思范文大全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话题,高中语文课堂反思性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大意义。下面是有高中语文课后反思,欢迎参阅。 高中语文课后反思范文1 本文可以说是初中阶段最难的一篇古文了,为了落实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学生畏惧学习古文的困难,设计了讲故事比赛,要求学生讲《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就接着提醒他们:“宋朝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们是否知道,这又是一段怎样的故事?”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已经被激起,我想本课教学的序幕已经拉开了! 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往往把握不住;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入。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

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掌握。 高中语文课后反思范文2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散文,是必修二中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中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素雅、超凡脱俗的月下荷塘图。教材中要求的是欣赏文章的意境美,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使注意从意境这方面进行切入来学习欣赏这篇文章。“意境”顾名思义,即“意”与“境”的组合,意为作者的情感,而“境”则为外在事物,所谓“意境”即为作者内在情感与外在景物的有机

荷塘月色 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一直以来就是中学课本的经典作品,也被世人所传诵。脍炙人口的景色描写和作者淡淡的心境,极其符合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中对恬淡、宁静生活向往的情绪。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师对此课文的处理慎之又慎,生怕一个不慎,被别人小瞧。也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每每讲到此文,大多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半步。多少年来,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此文中学到的东西大致相同,特别是课文的结构极其的相似,就是环形结构,起点既是终点。而主旨呢?也多是在时代背景之下那种淡淡的喜悦兼有淡淡的哀愁。 对此文,教师很少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提倡的是有效教学,是探讨式的教学。所以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大胆摒弃了以往对文本处理的思路。而是采用全新的理念。 首先,在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上,我并不先去强调当时的时代背景,而是紧紧抓住课文的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让学生不要顾忌其他,只要能够理解“心里不宁静”是种什么感觉就是。因为文本本就是这样,非常的清楚,学生每个人都有过不宁静的感觉。如果再融进其他的东西来理解,就会把问题复杂化,抽象化,那样反而加大了理解的难度。也会使教师的讲解难以有个重点的话题一贯讲解的全过程。当然,这样处理我也有自己的理由,就是我认为这篇文章绝对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没有任何的关系。原因一是:本文前后都提到了自

己的妻子。开头是“妻在屋里拍着润儿,哼着眠歌”,这句话暗示我们,此时的家庭生活根本没有作者什么事。一般来说,家庭生活,在晚饭后,才是其乐融融之时,是父母逗玩小孩之时,是夫妻闲聊之时。可此时的朱自清呢,在妻子的眼里似乎是个多余的人。文章的结尾处,等朱自清回家后,妻子在已和孩子睡熟。按照过去“礼教”或者“相夫教子”对女性的要求来讲,妻子是无论如何也要等丈夫回家的,可是,朱自清告诉我们,妻子并没有等他,人家早已经进入梦中,而且是睡熟。有过这样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此刻,夫妻之间肯定是闹了矛盾。 其次,稍稍了解朱自清生平的话,也就知道,朱自清的家庭生活并不十分愉悦,而且孩子过多,一个搞学问的人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的,可他的家庭并不能满足他这样最简单的要求,所以因孩子的吵闹,矛盾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我们没有必要从政治的角度去美化一个作家,生活的真实才是最美的的东西。而且,就只理解是因为家庭的矛盾导致作者外出散心,学生更容易把握、理解,也更能让学生体会伟人的日常生活。 正因为我是这样考虑文章的主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这样确定此文的教学思路: 一个人在心情极不越快的时候,往往想借助一些外界的东西来排遣心中的郁闷。于是,我先提问学生在郁闷、不愉快的时候大多采用什么办法?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但是最终会落在:环境、情绪、发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篇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教师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教学反思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介绍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写什么) 1.解题辅助理解 “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 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 教学重点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 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 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周敦颐却 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 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 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 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

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 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 求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 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 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 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2、关于《荷塘月色》: 三、播放朗读录音,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同时布置问题让学生思考 同学们可以暂时放下手头的一切闭上眼睛去欣赏一下这篇优美的散文,体味一下作者的感情,并且考虑以下问题 问题: ⑴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 播放录音的同时在黑板上板书重、难点字词,录音完后引导同学一起解决。 四、整体把握课文;理清作者的行踪和思绪,揣摩表现作者思想 感情的语句 刚才大家带着我的问题一起欣赏完了本篇课文的优美富有感情的朗读带,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感情充沛,语言优美啊?听完了录音后,我们开始进入文章的学习。首先,请同学们思考朗读前布置的第一 个问题(问题略) 明确:作者的路线可总结为:出家门走小路观荷塘观四周回家门 (1段)(2~3段)(4~6段)(7~10段)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9、《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胪溪中学黄娜娜 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2、欣赏清秀隽永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梳理文中作者心理变化的脉络; 2、重点分析第四至第六自然段,欣赏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大家还记得这段文字来自哪篇文章吗?是谁写的?(朱自清的《春》) 那么,我们以前还学过朱自清的哪一些文章?(《匆匆》、《背影》等) 大家觉得朱自清的这些散文有什么样的特点?(质朴而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诗意的景物,动人的细节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 二、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作家、学者。著有《踪迹》、《背影》、《你我》、《欧游杂记》等。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国民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摆脱这惶恐,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然而,作者毕竟是个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的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西院,有一天晚上,由于心情烦闷出来散步,因此写下了这篇《荷塘月色》,文中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四、释题 《荷塘月色》可理解为:荷塘和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月下的荷塘。这就巧妙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即先写“荷塘”,再写“月色”。 五、初读课文 1、字音 乘(chéng)凉煤屑(xiè)踱(duó)独处(chǔ)的妙处(chù) 颤(chàn)动霎(shà)时媛(yuán)女纤(xiān)敛(liǎn)裾(jū) 沾裳(shāng)嬉(xī)游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于1927年7月写作的一篇写景抒情 散文。由于时代久远,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感受,不易为 现代青少年所理解,教学上有一定难度。但这又是一篇文情并茂的 优美散文,其语言精妙传神,是学生品味语言好教材。笔者把这篇 课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掌握方法上”,“拈精摘要”, 大胆取舍,主要抓住描绘“荷塘月色”的的三幅图景,教会学生掌 握品味语言方法。 1、诵读精彩文段: 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 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 鉴别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表情朗读,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和形象生动的词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耳醉 其音”、“心醉其情”。 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诵读描绘“荷塘月色”的部分。除齐读外,或让学生先听录音,体会范读 的速度,声调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学生自己试读;或让学 生自读,便于自己体味、揣摩;或由一人范读,其他同学聆听,然后 共同评论其优劣。 2、抓住关键词语: 在景物描写中,关键词语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点,又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塘里的景色有: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描写荷塘 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一切都显得那么得宁静、和谐、自由,与作者“求静”的心态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写景物形态的词语起到了渲染环境及刻画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属关键词语。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点缀”、“袅娜”、“羞涩”等,无不与表现人物思想情绪、感情色彩密切相关。 体味本文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还应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叠字的运用。比如,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 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 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塘中的 月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 视觉向听觉转移。 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人进入一种幻境。作者锤炼语言 的另一方面,是许许多多叠字的运用,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时又加强了语意,给人一种音韵 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真是比比皆是,匠心独运。 此外,一些数词、量词,甚至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样要引起重视。 3、体会深层含义: 学生找到这些关键词语后,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我让学生思考:“‘云’、‘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却以为是恰到好处呢?”“蝉声与蛙声很热闹,为什么作者 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逐步明确这实际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历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自 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彷徨,思想矛盾复杂,于苦闷中想求得一时的解脱,因此踏上了求静之路,来到了日日曾 走过的荷塘。欣赏着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宁静,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