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毛概读书报告

毛概读书报告

第一部分文献概述

一《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文献概述

邓小平1992年初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南方城市的谈话要点从实践出发,联系从中国社会主义早期道路探索到实行改革开放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得失,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性的问题的一系列思考与探索,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总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文章分为六个部分,在前两个部分邓小平结合实际着重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改革的动力、体制、目标、原则等的理论阐明。

在第一部分,邓小平从“六四”事件后中国能很快稳定下来没有演变成内战,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的事实出发,强调了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重要性。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作辩证、具体、深入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矫正、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建设性地提出了改革不仅仅是发展生产力也是解放生产力,“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深刻地揭示了我们要在改革中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在改革中前进的客观规律。

在第二部分主要讨论了改革应该采取的态度,鼓励大胆试验。特别是就一直困扰我国改革开放的关于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提出了关于是非判断标准和价值判断尺度,结合特区的建设,以“三资”企业为例说明了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的原则就是“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而不是外资的多少。因为外资也可以为我们所有,也可以用了发展社会主义。紧接着以上讨论,就“计划经济姓社,市场经济姓资”这一严重阻碍深化改革的传统观念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论。这一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明晰了改革的目标选择和经济体制选择。并且提出了允许先富,以先富带后富的共同富裕构想,鼓励了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更值得注意的是邓小平提出的“允许看,不搞争论”的政策,总之,邓小平的这些论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

发,避免一切无谓的争论,理清了传统观念上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或者朦胧认识,将一切时间、精力最大限度的动用起来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接下来的三个部分则是针对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当中的实践,在经济建设、精神建设和人才培养三方面指出了发展未来发展目标和道路。

第三部分,进一步强调了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当中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并且阐述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邓小平纵向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到治理整顿,十几年中在农业、工业、人们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发展经验,说明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必要性。横向比较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过程,说明了坚持改革,就能迅速发展经济的必然性。并且在这一问题上清晰地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强调了人才培养,人才利用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则着眼于改革开放过程中所阐释的问题,强调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要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提高警惕,加强廉政建设,法治建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要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保卫我们社会主义的建设成果。

在第五部分,邓小平以一个老一代领导人的身份,强调了培养合格的新一代接班人的重要性。因为党的基本路线能不能坚持,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并不断发展,政治路线还需要由人组成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在这里,邓小平犀利地指出了在培养、教育后代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对年轻人的培养不够,形式主义过多,实践不够。充满了对中国社会主义的长远建设的考量。

最后,邓小平从国际形势以及社会发展规律出发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和殷切寄托。

综上所述文章的核心就是邓小平在多种场合反反复复提过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文章虽然用“聊天”的形式,却凝聚了一个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主义老战士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对党新一代的接班人,对全党、全国人民的一份沉甸甸的交代,满载了对中国国情的切实考察,充满了对中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牵挂与期望。

二《论十大关系》文献概述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根据所听取的工作汇报,借鉴苏联近期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的缺点和错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为原则,总结了我国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是个主要问题,也即十大关系。

其中第一、二、三点关注的是在经济建设过程当中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问题,在这三个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都结合苏联的经验以及我们的实际问题,从长远建设的角度出发,使得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

第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毛泽东以东欧一些国家和苏联轻重工业发展严重不均衡造成市场供货尤其是粮食供应不足为鉴,从长远的观点出发,提出要在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例,来保障人民生活的需要,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更稳固的基础,并且可以加快资金积累也为重工业提供资金。

第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由于过去国际形势紧张,使得我们对沿海工业采取了消极的看法。在和平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在坚持将大部分新的工业摆在内地平衡布局,积极备战的原则下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的原始资本、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为内地的工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第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在保证国防安全的前提下应该适当降低军政费用以增加经济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加快经济发展,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国防建设。

第四、五、六、七点关注的是不同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在上下级的关系中毛泽东强调统一当中的独立性,在同级之间,甚至是存在矛盾的两个主体之间毛泽东也提倡要尽量协调两者的关系。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得不同主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

第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鉴于苏联和我国自身的经验,我们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毛泽东分别分析了工人和工厂、工厂也国家

国家和农民以及合作社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总之,国家要在统一领导的前提下给生产单位适当的独立权益,使得生产单位有更大的生产活力。国家在鼓励个

人劳动效率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个人的福利和,解决个人的问题才能搞好国家和个人的关系,激发个人的生产积极性。而生产单位和个人之间要协调好分配关系,保证生产单位有效率地切实运行。

第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鉴于苏联过于中央集权,以及我们建国初期的大区制度的经验教训,针对现在部委对地方下的命令过多,地方机动权太小的问题,我们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要增大地方从整体利益出发的独立性。同时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使得地方很好协助中央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地方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包括地方上下级的关系问题和省市和省市的关系,也应在这方面多加研究讨论。

第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考虑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人口比例,地域分配以及历史背景,受苏联民族关系矛盾突出的启示,毛泽东强调要经常关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因为只有融洽的民族关系才能使得各民族都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

第七,党和非党的关系。在处理共产党和民主党关系的问题上,不学苏联的一党制,坚持多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既要和民主党派统一战线,也要积极听取民主人士的意见甚至骂声。

第八、九、十点可概括为政治思想认识上的关系梳理,毛泽东强调辨证统一地看待问题,将一切可吸收利用的加以利用,将不可直接吸收的加以改造再利用。

第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要认清历史和当前形势,肯定当前反革命还有,但已大为减少,不随便杀人特别是机关反革命,而是将这些人劳动改造最大化地加以利用。

第九,是非关系。要认清是非,对待犯错误的人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积极帮助其改正错误,将更多的人团结到革命中来。

第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要批判地学习外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好的方面,并且要谦虚地不断学习。

总之,毛泽东从经济,政治,思想,组织等各个方面以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为出发点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造过程中的是个主要问题,激发了党内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热情,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打下了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读书报告

守望绿色家园

——《论十大关系》思想精髓在环境保护中的运用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66μg/m3,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浓度291μg/m3,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名单上;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加,燃油进口额度越来越大,能源紧缺成为我国发展道路上不可回避的问题;据保守估计,每年因室内空气污染早亡的人数达11万,世界第三个酸雨重灾区,全国七大水

系不同程度污染,断流,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之多!我国仍处于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早期对自然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加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相对落后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我国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生态恶化积重难返。当青山绿水成片消失,对绿色家园的呼唤声越来越响,我们不得不直视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环境保护法规条例相继出台。反观这一系列的变化,不难发现六十多年前毛泽东的重要著作《论十大关系》中统筹协调发展的理念,调动一切积极性的目标,高瞻远瞩的思想无不指引着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攻克一个个难管,共同努力守望我们的绿色家园。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推进环境保护的重点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坚持保护环境,促进发展与生态环境

相协调的首要工作。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环境状况不断恶化就是没有协调好环境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当中没有把环境破坏的代价纳入到整体考虑的范围之中,没有把环境经济价值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衡量体系中来。甚至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肆意开放自然资源,不考虑长远的发展,造成资源枯竭。因此要协调好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重点就是要把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统一看待。首先要建立更全面的经济衡量指

标,例如推广绿色GDP的观念,将环境水平真正纳入到经济建设考虑范围中来。其次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布局;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集约型增长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特别是积极推进甚至奖励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和建设的技术水平;开发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先进实用技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减轻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生态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再次,要建立正确的市场准入规范,进一步规范产品环保标准,严禁非环保产品进入市场,并正确引导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从而利用市场经济自身调节机制导环境友好型和环境保护型的经济增长。只有寓保护于开发,边发展经济边治理环境而不是等到环境破坏到一定程度后再挽救,才能使得环境与经济协调统一发展。

另外,在不影响经济正常发展速度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环境修复的资金投入比例,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将资金投合理规划,在严格监管下有效使用,着重解决目前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例如三北防护林的建设,黄河流域的综合整治等等,因为这些环境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并且修复工程的耗资相对较大,投资短期回报小,然而如果不修复,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不仅会阻碍有关地区的经济健康发展,还会危害所在地区乃至周边和更广范围内的人的生活水平。中央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了共识,“九五”期间,全国完成环境保护投资3460亿元,比“八五”增长1.5倍,占GDP的比重增加了0.2个百分点,达

到0.93%。

中央财政安排用于生态建设方面的基本建设投资达到340亿元,比“八五”期间的365亿元增长了8倍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稳步增加环境方面

的投资,这将对我国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起到决定性的提升作用。

二.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关系

应该认识到环境破坏程度在各个地方是有很大差距的,并且由于历史上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同,环境破坏程度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是有很大相关性的。部分发达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工业的发展较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污染也较严重。而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工业等起步较迟,经济的发展程度有限,并且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还依靠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在环境保护的过程

中要时刻注意社会公正的问题,不能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的政策,这样会使得环境保护的担子很大程度上转嫁到欠发达地区的头上,使他们面对“要温饱还是要环保”的两难抉择。并且由于环境有很大的外部性和不可控性,一个地区的环境恶化会辐射影响到周边地区和所有连带相关地区,以及环境保护工程要求的资金以及技术水平都较高,因此应该强调所有社会成员之间的环境保护共识。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思想教育是很难实现的,必须有坚实的制度保证和经济基础。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深化社会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努力实现广大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增进社会公正。将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进一步结合起来,促进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例如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全面推行“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策。同时,安排一定的财政扶贫资金,开展小流域治理、生态农业和农村能源建设,因地制宜发展薪炭林和经济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对一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和生存条件极端恶劣、自然资源极度贫乏的“自然障碍区”,在统一规划、认真进行社会经济论证,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移民开发,实现异地脱贫,防止这些地区因人口压力过大而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同时也可以逐步推进地区和地区之间的互帮互助,将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好的地区的经验和技术和人才资源带给环境保护薄弱的地区,形成良性的共赢局面而不是破坏—恶化—贫穷—加剧破坏的恶性循环。

三.政府和民间环保组织的关系

由于环境的公共物品性质,政府无疑应在促进环境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世界各国莫不如此。在我国,由于以前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民间环保力量的长期不足等原因,政府更是推动环境保护的重要主体。

然而,环境保护的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并不是唯一的环保主体。甚至,没有政府以外的民间环保主体的监督、呼吁、支持和配合,政府自身并不一定自动履行其环保职责,即使推动环境保护,也难以产生最优效果。事实上,在一些发达国家,正是不断壮大的各种民间力量推动了政府的环保工作,并使环境保护取得实际成效,甚至大大改善了环境质量。例如美国的民间环保组织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野生动物保护学会WCS和塞拉俱乐部等就相当成熟,为美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因此,在我国环保工作中,正确处理好政府环保与民间环保的关系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民间环保组织有从业人员20多万,面向环保志愿者的网站、论坛、组织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民间环保组织正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身体力行地推进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但是行政垄断毕竟还没有完全被打破,大量的城市环保产业仍由政府部门和国有资本高度垄断,不允许国内社会资金有效介入。很多民间环保组织有理想有抱负,有资本有技术就是没有政策的支持,拳脚得不到施展。甚至有一些政府部门固守既得利益,为了牟取自身的利益不让更优的民间资本进入如垃圾处理等环保领域或者对民营企业开发的各种环保技术要么视

而不见,要么口惠而实不至,要么雁过拔毛百般刁难。为了协调政府和民间环保组织的关系,使得民间环保组织的努力不再局限与环保的意义层面而是体现在经济效益和利润上,政府应该在制度上给民间环保组织更多自主权利和政策保障。具体地,首先是给予肯定,包括对民间环保产业行为和效果的肯定。可以用表彰、奖励等方式,对这些环保产业先行者的行为进行肯定并给与鼓舞;也可以利用舆论等力量进行推广。其次是给予扶持,包括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对那些具有巨大产业发展空间和经济底蕴的环保产业,对已经初见成效的环保产业,政府要出面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评估鉴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俱佳的产业行为,政府要积极在税收、场地、发展空间等方面进行政策优惠鼓励。对于因为资金紧张和技术困扰而发展缓慢的民间环保企业,政府应该通过合理融资和提供贷款以及直接的资金扶持等方式,解决实际生产和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帮助民间环保企业发展壮大。其三是转化成果。对于经扶持和支持发展起来的民间环保企业,政府要加强监管,在其经营正常、管理科学、初见效益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论证和评审鉴别,对具有市场潜力、对环保产业发展有示范效应、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的产业进行推广。一方面,使民间环保企业发展成果得到社会的重视和接受;另一方面,扩大民间环保拓荒者的效益、效应,使之在和谐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环境保护工作推进过程中会触动到不同层的部门的既得利益,在我国环境保护实行的是各级政府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的制度。这种做法的初衷是对的,因为各个地方的情况不同,地方政府相较于中央政府的全权管制会有更大的执行力和灵活性。但是由于环境保护政策的贯彻落实主要依靠各级地方政府,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由于各自所代表的公共利益范围的差异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还是存在巨大的利益差异。各级环保部门都隶属于各级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也都高度依赖各级政府的保障,而不是依赖中央环保部门。因此,中央政府的环保主张和相关政策并不一定能够完全贯彻下去。很多环境破坏行为被纵容、被隐瞒,很多环境治理项目不能落实或难以见效,很多环保标准和环保程序不能执行,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形同虚设,此类现象的背后都有地方利益、地方保护的影子。甚至,地方政府本身也直接卷入环境破坏。例如针对很多电解铝工厂(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未批先建的违规行为,2003年出台的电解铝调控《意见》,要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工商、银行等部门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电解铝项目进行限制。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当地GDP的增长,不惜给黑户项目提供各方面帮助。

为此,推进环保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协调,确保中央政府的环保主张和政策能够贯彻下去。以前的《环境保护法》虽然给出了政府环境保护责任的原则性的规定,但是没有给出明确的执行细则,使得相关法律条例缺乏执行力。针对这一问题,今日即将出台的修改后的《环境保护法》就着重规范了政府强化政府环境保护责任,用法律的形式来协调这一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确立“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科学设置环境保护部门,明确内部职责分工。并且建立政府各与环保相关的部门如农业部门、林业部门、水利部门、国土资源部门、海洋管理部门、建设部门等的内部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环保工作的合力,避免环境执法主体林立、权力和责任分散、部门利益分割等问题。其二是确立司法机构的监督机制,强化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管理责任,让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互相平衡互为补充。

五.政府、企业、个人的关系

政府、企业、个人是推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进程的“三驾马车”,仅靠任何一方的努力都远远不够,必须充分发挥三者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政府作为主导,应当通过政策法规加强引导,提高对环保事件的处置能力和效率;企业作为推进环保的有力支持,需加强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个人更应提升公众环保素质,积极主动参与到环保进程中。只有“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才能使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不只是“纸上谈兵”,而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受惠于公众和企业,受惠于社会和国家。

日本在环境保护事业上就很好地调节了三者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典范。日本政府在处理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将三者相结合,在环境保护问题上采取“前后夹击,两头围堵”的策略。通过公布全社会污染控制总目标引导企业进行环保配置,以能源价格等国家政府宏观调控控制企业环保行为,减少企业环境污染;政府在市场上推出绿色环境标志制度,间接鼓励消费者购买环保产品,通过市场手段,淘汰因为环保标准达不到要求而得不到环境标志的企业。政府部门与百姓个人共同努力,迫使各企业向环保方向努力。

而我国在过去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中,引导、鼓励、支持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的机制尚不完善,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改革相对滞后。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对生态和环境投入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制约了生态和环境投入的增长。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发挥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的作用。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直接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调控价格、政府采购和信息发布等手段,促使企业治理污染,居民合理分担环保义务;鼓励公众参与,加强舆论监督,维护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充分发挥环境经济政策作为一种“内在约束”力量,促进环保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成本与行政监控成本等的优势。

六.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在一个经济相互依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全球化时代,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化的政治问题。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环境问题压力。国际舆论对我国过去20~25年所走的“污染-繁荣”的发展道路表示质疑,并认为我国的环境污染已经超越国内经济问题的范畴。像美国《纽约时报》就夸张地称,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的问题。“中国因为它自己的成功而窒息。虽然中国经济获得了一连串两位数的增长率,但这种增长来自于重工业和城市化令人吃惊的扩张,这种扩张需要巨大的能源,中国使用的能源几乎都是来自煤——最容易获得并且最易造成污染的资源”。就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总结的主要表现在:环境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污染物总量大,影响全球环境;与周边国家环境摩擦上升;资源需求增长,影响世界资源供给;环境问题已成为对外贸易制约因素。面对不断增大的来自国际方面的压力我们应该辩证地批判地看待问题。对于国际上环保人士针对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污染问题提出的客观批评,因为中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消耗了较多的资源,由于能源的消耗必然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正确的对待,通过不断的努力和交流来化解这些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环保问题作为攻击中国的手段,将很多违背事实的、没有实际相关性的事件和中国环保挂起钩来意图阻挠中国的经济发展,破坏中国的国家主权完整。我们也要毫不犹豫地进行反驳,坚决捍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果,捍卫国家主权。

另一方面,国际上有很多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的比我们早很多,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不管是在软件方面还是在硬件方面。例如之前提到过的《环境保护法》,就立法保护和政策支持方面主要发达国家,在环保法律框架下,政府加强职能部门分工与合作,提高对环保工作的统筹管理、引导和监督,起到了相当好的效果。德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废弃物回收利用立法,80年代后期,提出“循环经济”的理念。1986年西德颁布了《废弃物管理法》。1994年9月,德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即《循环经济和废弃物处理法》。并根据各行业特点,指定诸如《有机物处理条例》、《电子废物和电

力设备处理条例》等分行业环境保护条例。为德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总体规划。美国虽然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但是其在国内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

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相继出台了《固体废弃物处理法》、《国家环境政策法》、《污染预防法》,当前美国大部分州市已经完善制定了

促进资源再生利用的系列法律法规。

就协调国家政府、市场企业和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关系方面,日本起到了很好的典范作用。

最重要的是国际上有很多新科学技术能够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新的

利器。法国在旧房屋改造降低能耗的项目中将通过不断改进水泥生产工艺和新产品研发,将每吨水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0%,欧洲各国对机动车的尾气吸

收装置进行改造大大降低汽车尾气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改进传统的高能耗产业生产技术,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通过生物科学技术,利用基因重组的手段代替传统化学农药,减少农业种植过程中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等等,都值得我们谦虚学习,尽快学习,学的越多越好。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要求我们刻不容缓地着手解决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权利,生活质量问题,影响着每个人的发展需求。《国务

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指出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因此它需要我们作出切切实实的环保行动,朝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而不断努力。环境保护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全局性工作,这决定了推进环保工作需要我们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从更高的层次对之进行分析和思考;需要我们抓住环保工作中的主要

矛盾,处理好环保工作中的重要关系;而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但其细想精髓——实事求是,辩证唯物法的矛盾观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统筹兼顾以及再其理论基础上建立的科学发展观无不为我们今天推进环境保护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参考文献

【1】杨朝飞.《环境保护法》修改思路[J].生态环境与保护,2007年第5期.

【2】沈颖.当官要过环保关[N]南方周末,2005年9月29日.

【3】章轲.专访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环境问题国际压力正在加大[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06月12日

【4】裴琪.国外环保产业政策及其借鉴ED3.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2009.

【5】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网站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f18851332.html,.

【6】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7】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专项规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