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陈永梅六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

陈永梅六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正反比例、比例的应用

教学要求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广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1、重点: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的意义。

2、难点: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关键:理解正、反比例意义,认真分析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教学难点1、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2、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课时安排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3课时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3课时

3、比例的应用 6课时

4、整理与复习 2课时

执教教师陈永梅执教日期2015年月日第四单元第1课时课题1.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重、难点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法情景引入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铺垫孕伏

1、同学们,今天我们数学课上有很多有趣的问题等你来解决,希望大家努力。我们首先来解决两个问题。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2、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

同学们有什么发现?(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探索发现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景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

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2)你知道这些国旗长和宽是多少吗?

出示各图国旗长、宽数据。

测量教室里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操场上的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2.4∶1.6=1.5

60∶40=1.5

然后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值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4∶1.6=1.5,60∶40=1.5.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

提问1:你们发现了什么?

提问2:这两个比怎么样?(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2.4∶1.6=60∶40,提问:

提问3: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提问4: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师生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边举例说边板书.)致名学生回答。

学生口答,集体评价。

学生畅所欲言。

看书。

学生观察,

学生齐读一遍。

(2)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提问5:“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师生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3)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5: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45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80∶2=200∶5)指名学生指出板书出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三、巩固练习

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做一做。

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5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

④做练习一的第3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四、全课小结

学生回顾全课,说说比例的意义学生看书

独立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 ∶ 1.6 = 60 ∶ 40

内项

外项

“比”和“比例”的区别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教学反思

执教教师陈永梅执教日期2015年月日第四单元第2课时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性质。

2、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性质进行判断。

3、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重、难点

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法教法:讲解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

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

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二、新课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提问: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提问7: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

最后师生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

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

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如: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指名学生回答

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然后展示讲评

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板书:─→80×5=2×200

二、实践应用

1、基本练习

判断,媒体出示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⑴6∶3和8∶5 ⑵0.2∶2.5和4∶50

⑶1/3∶1/6和1/2∶1/4 ⑷1.2∶3/4和4/5∶5

2、拓展练习。

比一比,谁写得多。

在1、2、3、4、5、6、7、8、9这九个数中,任选四个数组成比例,并说说是怎样写出来的。

三、归纳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四、反思体验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吗?

五、作业实践

练习中第4题.指名学生回答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80∶2=200∶580×5=2×200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80×5=2×20

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80×5=2×200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教师陈永梅执教日期月日第四单元第 3课时课题解比例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渗透转化的思想,使学生知道事物是可相互转化的。

重、难点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使学生知道事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铺垫孕伏

1、提问。(屏幕出示.)

(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2、将下面的比例改写成不含比号的乘法等式.

10:5=20:10 9∶27=0.7∶2.1

3、把比例10∶12=15∶18写成分数形式__________;写成乘法等式是__________。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出示3∶8=15∶()()=

要求学生填出括号中的数,若学生感到困难,说明要填的那个数可以用x代替。提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比例(板书)

2、了解什么叫解比例。

(1)请同学们翻开书,阅读教科书第3页第一段文字。

(2)指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什么叫做解比例。

3、教学例2。

(1)请一个同学指出在这个比例中,外项、内项各指的是哪些数。

生口述师板书: x ∶ 320 = 1 ∶10

外内内外

项项项项

(2)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将这个比例改写成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乘法等式?

(老师巡视指导.)

指名回答是怎样改写的,根据是什么?

老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10x=320×1(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思考后,指名生回答。

计算汇报,重点说说方法。

学生齐读

齐读例2

同桌互相讨论,

这是一个简易方程,请同学们自行求解.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老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4、教学例3

2.4 x=1.5×6

(1)怎样解这个比例?(学生商量,老师巡视指导,集体纠正.)

5、归纳小结出解比例的一般方法。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改写成方程.

(2)根据以前用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三、实践应用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老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四、归纳小结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五、反思体验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吗?请同学们分四人小组进行商量,

逐题分析解答,汇报。

谈收获。

板书设计

解比例

x ∶ 320 = 1 ∶10

外内内外

项项项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教学反思

教师陈永梅执教日期月日第四单元第 4 课时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铺垫孕伏

1.什么是比例?

2.下面是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二、发现探索

用多媒体课件在刚才准备题的表格中增加列和数据,变成例1.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3)还可以从表中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讨论后先回答第1问和第2问,教师随学生的回答作必要的板书。发现:表中有时间和路程这两种量,并且时间在扩大,路程也在扩大,路程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板书:相关联.

提问2: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呢?可以怎样归纳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

(1)时间和路程是相关联的两种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3)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都是90。

教师在这个表里,作为比值的速度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就说比值一定。也就是:

(板书)路程: 时间=速度(一定).

提问3:能用刚才的方法研究下一个问题吗?

学生研究、分析后引导学生归纳:

(1)表中买布的数量和买布的总价是相关联的两种量,总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2)数量扩大,总价随着扩大;数量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

(3)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是一定的,每米布的单价都是8.2元.它们之间

指名学生回答

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回答以下问题:

学生研究、分析后引导学生归纳:

的关系可以写成=单价(一定)。

引导学生发现归:这两个问题中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引导学生看书后回答: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为=k(一定)。

板书:=k(一定)

教师:请同学们相互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教师: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下,如果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引导学生说出,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与每袋面

粉的重量有这样的关系:=每袋面粉的重量,由于每袋面粉的重量一

定,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指导学生完成第13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1、2题。

四、反思体验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吗?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相互说:这节课我到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学生小结后教师对全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引导学生发现归

学生先相互说,然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板书设计

正比例

=单价(一定)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k(一定)

路程: 时间=速度(一定)

教学反思

教师陈永梅执教日期月日第四单元第 5 课时课题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重、难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铺垫孕伏

1、判断表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1)工作总量(个)80 120 160 320

时间(时) 2 3 4 8

(2)工效(个)10 20 30 50

时间(时)60 30 20 12

2、提问:(1)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2)两种相关联的量

是怎样变化的?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第(2)题中的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你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题.

让学生设计几个长方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24平方厘米(长和宽可以

交换).

(1)学生设计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列出下面表格.

长(厘米)24 12 8 6 4 3 1 …

宽(厘米) 1 2 3 4 6 8 24 …

(2)从表中选取6个长方形,利用多媒体电脑把它们叠放在一个坐标图

上,再把图中的顶点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起来.(电脑演示)

(3)长和宽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变化规律?

相对应的长和宽的乘积都是24.

乘积“24”表示什么?(长方形面积.)你能用式子表示长和宽的关系吗?长×宽=长方形面积(一定)

2.学习例题

(1)屏幕显示例题:

600张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张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每本的张数15 20 25 30 40 60 …

装订的本数40 …

引导发观:察分析表中两种量变化的规律,思考:

①表中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从而归纳出:

装订的本数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的?

算一算表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你能发现什么?

可以发现:每本的张数×装订的本数=总张数(一定)(3)用字母表示上面两个例题的关系式。

想一想,你能用字母把上面的关系式概括出来吗?

x×y=k(一定)

3、引导观察,归纳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尝试根据意义,正确判断。

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

出示: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与每天播种的总公顷数有什么关系?你能用式子表示吗?

(3)列出关系式后,请你判断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天数成不成反比例。

因为: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

已知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就是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天数的积是一定的,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三、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九的第4题。

2、完成练习七的第5题。

四、归纳小结

怎样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吗?

五、反思体验

六、作业实践

3、拓展练习.

如果x和y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已知=y,x和y成什么比例?

教学反思: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课件出示各小题,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出示判断牌.(成反比例时出示“√”,不成反比例时出示“×”.),如果不成反比例,请说明理由.

同桌同学互相举例,再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

长×宽=长方形面积(一定)

每本的张数×装订的本数=总张数(一定)

x×y=k(一定)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教学反思

教师陈永梅执教日期月日第四单元第 6课时课题比例尺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3.能读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4.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重、难点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读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情景引入。

我们可以把地图画在纸上,同样也可以把我们的住房缩小后画在纸上,

这是几天前,我在售房中心看房时,一位售楼先生给我推荐了两套住房,可

是他只给看了一下图纸,我买房的标准是想要面积大一些,我想请同学们帮

帮我这个忙,好吗?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了,目前还不能帮老师确定到底购买那一

套住房,那么,住房平面图与实际的房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

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比例尺)

二、通过制图,认识比例尺。

1、师:课下,同学们已经动手测量出我们教室地面长9米,宽6米。好,

同学们,现在老师就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将教室占地的平面图画在老

师发给的白纸上。”有信心当好这个设计师吗?(电脑出示)学习要求:(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3)写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4)完成后4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

(5)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好的贴到黑板上。

2、汇报。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存在着一种倍数的关系,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比例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个人独立作出平面图;

师:现在你知道什么叫做比例尺吗?比例尺是谁与谁的比?怎么求呢?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比例尺1:300是什么意思?

4、教学[1].

师:现在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看看你们会不会求比例尺?

(电脑出示)一张地图上2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1000米的距离。求

这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练习:(口答)一块黑板的长3米,画在图纸上的长是3厘米,这幅图的

比例尺()。

5、认识比例尺特征:地图上的比例尺一般都写成前项是1的比

(讨论)当你看到比例尺1:6000000时,你想到了什么?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生:前项是1。

三、研究精密比例尺。

1、认识精密比例尺。

师:用比例尺1:300画出来的图和1:5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

(识图)机械图纸、微生物图纸......

2、教学例1

师:我们再来做一道题。在一张精密零件图纸上,用1厘米表示实际距

离1毫米。求这张精密图纸的比例尺。

3、区分数字比例尺。

师:我们刚才学习的比例尺1:300,1:50,20:1......这样的比例尺叫

做数字比例尺。那么,1:300和20:1有什么区别呢?

四、认识线段比例尺。

1、你看到过比例尺吗?在哪看到过?

2、在实际生活中除了数字比例尺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比例尺呢?

打开地图册找一找。

4、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字比例尺。

(1厘米:40千米=1厘米:4000000厘米=1:4000000)

五、巩固练习:

六、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哪些问题

没有解决?

先由学生分别小结后教师再作总结

六、:布置作业

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教学反思

教师陈永梅执教日期月日

第四单元第 7 课时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过程,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重、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小卡片,板书用的相关教具(磁铁、画笔)。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情景引入、观察体验。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一张小卡片纸,上面写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字

号为小5号。

师问:老师来是试试同学们的眼力怎么样?谁能看清上面写着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

先出示生活中经常遇到放大和缩小的现象吗?再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

1、通过演示,感知图形放大的意义。

想一想,以前我们学过拿些平面图形?你想把什么图形放大?

同学互相说自己的理解。

动手操作,亲历把图形放大的过程。

学生可能有:图形的形状没有变化,但图形的边长、周长、面积都发生了变化;也可能有图形的形状没有变化,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图形的缩小。

让学生思考交流,再画一画,说一说。

三、应用练习

1、观察、判断。

出示图片(课件)让学生认真观察,看一看你的眼力如何。

2、完成“做一做”。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交流评议。

引导发现。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图形的形状没有变化,但图形的边长、周长、面积都发生了变化;也可能有图形的形状没有变化,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教学反思

教师陈永梅执教日期月日第四单元第8 课时课题比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2.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铺垫孕伏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本地著名的建筑物录像,紫金、上杭大酒店、烈

士纪念碑等.教师:看了这段录像,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如想知道解放碑有

多高?用什么方法能测得烈士纪念碑的大概高度呢?

有的学生提出用绳子测,马上就有人反对,说爬到解放碑顶上去测实在是太危险了;也有人提出估计或其他方法.

教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天我们还可以学习一种新的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就用比例来解.(板书课题.)

二、探究发现

1、学习例5.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

指导学生思考出:

(1)先算每小时汽车行驶的千米数,再算5小时汽车行驶的千米数。列成算式是:140÷2×5.

(2)先算5小时是2小时的多少倍,再把140千米扩大相同的倍数。列成算式是:140×(5÷2).

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有行驶路程和行驶时间的这两种量,它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题中的“照这样的速度”就说明速度一定,因此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板书:路程时间

140千米──2小时

x千米──5小时

教师:运用前面我们掌握的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你准备用哪方面的知识解答?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要把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度设为x千米,再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一定)”的关系式,列成:140∶2=x∶5.教师: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法验算。

引导学生归纳出:

(1)设要求的问题为x;(2)用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判断题中的两种学生讨论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

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关系;(3)列比例式;(4)解比例,验算,作答。

教师出示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千米?

教师:同学们用前面我们归纳的解题步骤思考这道题该怎样解答?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相互讨论,依靠学生自身努力合作解答例2。

教师:在解答过程中,你发现例2和例1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出两道题都可以用比例解,都涉及路程、时间和速度这样三个量;但例1是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而例2是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题目相同点不同点

例1 都有路程、时间和速度;都可以用比例解。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例2 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教师:你们是怎样解答的?谁来介绍一下?

教师: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多种解法.

教师:如果把这道题改为“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多少小时?”运用比例的有关知识又该怎样解答?

集体订正,然后再完成第62页中的“做一做”。

三、应用尝试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的第3、4题。

四、小结深化

教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好,掌握了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有关知识。同学们知道吗,用比例的知识不但可以解答书中的习题,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比如说我们在前面提到的测量解放碑的高度,就可以用比例有关知识解。怎样解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观察同学们测量的在同一时间内一些物体的高度和它们的影长。

五、反思体验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吗?

六、作业实践。练习五的第3、4题.学生解答。

抽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介绍自己的解答过程,其他学生可以在下面作必要的补充。

学生讨论解答后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路程时间

140千米──2小时140∶2=x∶5.

x千米──5小时

题目相同点不同点

例1 都有路程、时间和速度;都可以用比例解。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例2 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教学反思

教师陈永梅执教日期月日

第四单元第 9 课时课题整理和复习(一)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㈡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重、难点1、正确判断正反比例关系。

2、熟练运用比例尺知识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判断相关联量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比、比例的意义

1、什么是比?

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指名口答,出示表格填空。

意义项数基本性质

比例

二、解比例

1.什么叫解比例?

2.解比例是解方程吗?解方程也是解比例吗?为什么?

3.解比例。

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2题。

过程要求:

学生独立练习活动。

⑵说一说解比例的步骤,每一步运算的根据是什么?

⑶请学生上台板书。

⑷师生共同评价,并强调书写格式。

三、正、反比例的意义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不同点关系式

正比例

反比例

你是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

5、学生通过交流,概括出“一找、二想、三判断”。

一找:哪两种上关联的量。

二想: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

三判断:联系关系式,看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判断成什么比例。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关系式中,两种变化的量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被除数÷除数=商()一定

(2)被除数÷除数()一定

(3)因数×因数=积()一定

(4)因数×因数=积()一定

2.完成课文练习十第1~3题。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一)设

教师陈永梅执教日期月日

第四单元第10课时课题整理和复习(二)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㈡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熟练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重、难点1、正确判断正反比例关系。

2、熟练运用比例尺知识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判断相关联量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

(1)每公顷产量一定,播种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2)总产量一定,每公顷产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从A到B地,所用时间和行走的速度。

(4)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体重。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被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2)前项一定,,()和()成()比例。

后项一定,,()和()成()比例。

二、深化练习

1.利用判断规律,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房屋面积一定,铺砖块数和每块砖的面积。

(2)差一定,被减数和减数。

(3)圆的半径和周长。

2.从汽油的千克数,行的千米数和行1千米的耗油量这三种量中,分别说出谁一定时,谁和谁成什么比例?

3.从每千克花生榨油千克数,花生的千克数和花生油的千克数这三种量中,分别说出谁一定时,谁和谁成什么比例?

三补充:正、反比例应用练习

1、用比例解答下列应用题。

(1)工程队安装一条水管。计划每天安装90米,20天完成。实际只用了15天就完成了。实际每天安装多少米?

(2)工程队安装一条水管。20天安装了90米,照这样计算,15天能安装多少米?全班练习,指名个别板演,后集体订正。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 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房屋。) 2.房屋的发展过程。

陕旅版六年级英语下册Unit6 A School Sale 教学设计

陕旅版六年级下册Unit6 A School Sale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与目标 【单元总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个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生活话题——校园义卖。学生们参与校园爱心义卖活动,用得来的收益去帮助那些贫穷地区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关爱他人的意识,培养他们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思想品质:本单兀的主要功能结构有:There will be a sale at our school. What will you sell? What shall we do with the ... ? We’ll give it to ...要求学生能理解并熟练运用本单元的词汇和功能语句完成会话及相关的语用练习。本单元教学一定不能忽视的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渗透,否则就失去了本单元的话题意义。 本单元的教学分为4个课时。第一课时以Part A中Warming-up部分的活动引入与本单元相关的话题—学具,再进一步学习Let’s learn部分的词汇;第二课时学习Part A中Let’s talk部分的对话内容,学习综合运用含有将来时态的的各种功能结构并进行会话;第三课时主要学习Part B中的Let’s learn more部分,本部分是语篇教学,通过语篇中的描述,进一步学习一般现在时态和一般过去时态的综合运用,加强和拓展运用本单元功能语句;第四课时进行知识巩固,完成本单元Part C部分的其余检测活动。 【单元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一、能听、说、读、写以下词汇: notebook, magazine, glue, story book, model plane, toy car, a pair of scissors。 二、能听懂、会说、会读、会用下列句型: 1. There will be a sale at our school. 2. —What will you sell? —I will sell some ... and ... 3. —What shall we do with the ... ? —We’ll give it to ... 情感目标 一: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关爱他人的意识,养成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

新苏教版小学6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完整版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四单元比例 第五单元确定位置 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七单元总复习 1.数与代数 2.图形与几何 3.统计与可能性 4.制订旅游计划 5.绘制平面图

教学计划 1、学生基本情况:48 人,其中男生25 人,女生23 人,上学期及格人,占%,优秀/ 人,占/ % ,班平均分,其它情况: 六(5)班共有48名学生,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较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2、教育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经常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四有新人”。 (2)智育目标:期评及格率达到100 %,优秀率达到/ %,班平均达到/ (小学对优秀率,班平均不提目标要求) (3)基本技能: ?动手操作能力 ?应用分析能力 (4)单元考试7 次 (5)作业批改:详批/ 次,略批/ 次,查/ 次(详、略主要指作文批改、其余学科均为详批) 3、知识体系及其重点难点: 1、扇形统计图 2、圆柱和圆锥 3、解决问题的策略 4、比例 5、确定位置 6、正比例和反比例 7、总复习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陕旅版小学六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案

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Lesson 1 Xi’an is a beautiful city. 本课谈论的是旅游方面的话题,对话内容侧重于旅游前的准备活动。通过学习使学生乐于并能主动和别人用英语谈论旅游的话题。学生要掌握一些和旅游活动相关的句子和短语,例如Where are you going?\ Who will take you there?\Are you

ready for your trip?\ Shihuang’s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The Bell Tower; the Great Wall; the Weat Lake. 3.理解会用一般将来时态的两种表达法:I’m going to …\ I will… 4. 会说会用常用语:take a picture of…\ be ready for \ ticket. Why are you ticket, too. B: Where are you going? A: I’m going to go to Sichuan.

B: Who will take you there? A: My brother. Where are you going? B: Beijing. I’ll visit my grandparents. 教师利用CAI课件上的景点图片或是照片讲解本课重点词汇和句型。 1)景点词汇教授。 教师播放CAI让学生感知图片,然后出示各个景点照片一一教授。教师用简单

的句型描述一个景点,让学生们猜猜那是什么。 e.g It’s very famous and great. It’s in Xi’an. It’s about the Qin Dynasty. 从而引出秦始皇兵马俑,教师教授英文单词----- Qin Shihuang’s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The Bell Tower 钟楼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部教案(共32课时)

根据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制定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全册共32课时 学校: 姓名: 日期: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全部教案(共8课时) 1.放大镜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陕旅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陕旅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目录 Unit 1 May I Speak to Kitty《PartA》 (2) Unit 1 May I Speak to Kitty(通用) (6) Unit 2 What Would You Like《Part A》 (14) Unit 2 What Would You Like《PartB》 (18) Unit 2 What Would You Like(通用) (23) Unit 3 Who’s That Man《Part A》 (27) Unit 3 Who’s That Man《Part B》 (31) Unit 3 Who’s That Man《Part C》 (34) Unit 4 At the Sports Meeting《PartA》 (37) Unit 4 At the Sports Meeting《PartB》 (41) 《Revision 1》 (46) Unit 5 What Is He Like《Part A》 (50) Unit 5 What Is He Like《Part B》 (54) Unit 6 A School Sale《Part A》 (56) Unit 6 A School Sale《PartB》 (61) Unit7 Shanghai Is in the Southeast of China《PartA》 (64) Unit7 Shanghai Is in the Southeast of China《PartB》 (67) Unit7 Shanghai Is in the Southeast of China《PartC》 (70) Unit 8 What's Your Dream《PartA》 (73) Unit 8 What's Your Dream《PartC》 (77)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2018年陕旅版六年级下册英语教案全册

UNIT 1 May I Speak to Kitt y? 单元总目标: 本单元首先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来观察、移动电话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入怎样用英语打电话,即电话用语教学,以及怎样合理使用手机的话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话用语 难点:怎样在话题讨论中锻炼学生的语用能力及与人沟通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在打电话情境中学会使用电话用语与人进行交流。 课时安排: 本单元的教学共分4课时。第一课时P art A。第二课时Part A、B 。第三课时Part A 、B、C第四课时Part B、C。 知识目标: 一、能听、说、读、写词汇: mobile phone, make a phone call, go on the Internet, send a message, read an e-book, send an e-mail。 二、能听懂、会说、会读、会用下列句型: 1. --- Hello, may I speak to…? --- Sorry, … is out. This is …speaking. Can I take a message? --- Sure. 2.---Hello! Is that…? ---Yes. This is… speaking. Who is that? 3. I won’t use it to go on the Internet or read e-books. I’ll only use it to make phone calls and learn English. 情感目标: 一、引导学生认识移动电话在生活中的作用,并懂得如何合理使用手机。 二、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善于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并引导其树立健康、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能律己、明辨是非的基本能力。 四、能够通过情景交际,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第一课时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扇形统计图 上课时间:月日课型:新授课总课时编号:01 教学内容:教科书六年级下册1—2页例题1和“练一练”,练习一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数据特点。能联系百分数意义,对扇形统计图的数据做简单分析,并能根据扇形统计图进行简单计算。 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能根据统计图的数据做出解释和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扇形统计图的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旁注 一、据案自学 1.知识准备 (1)我们以前学过了____________统计图、__________统计图。 (2)能清楚的知道数量的多少是__________ 统计图。 (3)既能清楚的知道数量的多少,还知道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是______统计图。 2.阅读课本例1 3.整个圆表示我国的陆地__________,每个扇形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知道这种图形叫____________统计图。一、回顾复习,揭示课题 1.师:说一说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及统计图的特点。 2.出示例1扇形统计图 检查课前自主学习内容。 提问:你知道这样的统计图叫做什么统计图吗?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并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交流展示,学习新知 3、提问:观察扇形统计图,你了解到什么? 师:相机说明整个圆代表我国陆地总面积。 师:问怎样从图中看这样的信息。生:学生可能提出山地面积最大,丘陵面积最小。 师:让学生说说怎样比较出来的,4、提问:通过对扇形统计图的观察交流,你能说说扇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据吗?它有什么特点?生回答,师(板书: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关系) 5、提问:我国陆地总面积是多少?学生计算,并且完成书上表格。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长江之歌 教材分析 [题解]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结构分析] 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全诗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教学要求: 1.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依恋荡涤尘埃磅礴灌溉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哺育挽起荡涤尘埃灌溉奔去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2015最新陕旅版六年级下册英语第一单元教案

Unit 1 May I speak to kitty? 共有 4 课时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May I speak to kitty? 教学目标: 1、理解会说会用会写以下单词和短语 Mobile phone.Make a phone call.Go to the Internet.Send a message. Read an e- book. book.Send an e-mail. 2、能准确理解本课内容,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和别人进行打电话练习。 教学重点: May I speak to…? This is … Is that…? Kitty is out. Ask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 Sounds good. 教学难点: 能准确理解本课内容,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和别人进行打电话练习。 熟练运用短语:Mobile phone.Make a phone call.Go to the Internet.Send a message. Read an e- book. book.Send an e-mail. 教学准备: 教师资源包 教学方法:高效课堂模式。 教法:情景教学法,趣味游戏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热身导入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useful? Number the following things from one to five. I… every day. 二、新课展示

Mobile phone.Make a phone call.Go to the Internet.Send a message. Read an e- book. book.Send an e-mail. 2、学生试读 3、引出句型 May I speak to…? This is… 4、讲述知识点 Watch TV.Listen to the radio.Listen to MP3.Play games on the computer. Use a mobile phone. 三、Look and choose What news.Play games and.Listen to music Send an e-mail. Take photos.Call your friends. 四、Let's talk. 1.Kitty is out.Send out. 2.Hello,may I speak to…? 3.This is… 4.Could you please ask… to… 5.I'll tell her when she comes back. 6.Is that…? 7. Who is that? 8. I will use it to make phone calls and send messages. 五、拓展延伸 1、Read the words and the dialogue . 2、Preview part B.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革命理想”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古诗三首》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了诗人们的抱负和志向;《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作者的回忆,描写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牺牲的经过;《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所写的一篇演讲稿;《金色的鱼钩》讲述了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 2 1.会写并掌握26个生字,正确读写6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3.学习并背诵《古诗三首》,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学习 《十六年前的回忆》,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关注人物神态、 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高贵品质;学 习《为人民服务》,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树立为人民 服务的精神;学习《金色的鱼钩》,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无 私奉献的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 2 为人民服务 2 金色的鱼钩 1 口语交际 1 1.选择生活中的某一场合,进行即兴发言。 2.理清思路,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10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读准“燕、劲”等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字,默写《竹石》。 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指导朗读 古诗大多讲究押韵,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朗朗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十足。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有了前面的朗读、感悟的铺垫,后面的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2.借助注释 为了体现“诗意的古诗”,在设计中,我力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必要的理解。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弄清字词意思,再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体验中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马诗》 ?课时目标 1.学习《马诗》,读准“燕”字的读音,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2017-2018学年新苏教版6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四单元比例 第五单元确定位置 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七单元总复习 1.数与代数 2.图形与几何 3.统计与可能性 4.制订旅游计划 5.绘制平面图

教学计划 1、学生基本情况:48 人,其中男生25 人,女生23 人,上学期及格人,占%,优秀/ 人,占/ % ,班平均分,其它情况: 本班六(5)班共有48名学生,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较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2、教育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经常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四有新人”。 (2)智育目标:期评及格率达到100 %,优秀率达到/ %,班平均达到/ (小学对优秀率,班平均不提目标要求)(3)基本技能: ?动手操作能力 ?应用分析能力 (4)单元考试7 次 (5)作业批改:详批/ 次,略批/ 次,查/ 次(详、略主要指作文批改、其余学科均为详批) 3、知识体系及其重点难点 1、扇形统计图 2、圆柱和圆锥 3、解决问题的策略 4、比例 5、确定位置 6、正比例和反比例 7、总复习 4、教研教改自学活动及主要措施: (1)教研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 (2)参与集体备课7 次,相互听课20 节,上研究课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3)帮助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或接受老师指导,或与老师相互帮助。 (4)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提高40分钟课堂效益 ?面向全体学生,加强个别辅导。

新陕旅版六年级下册英语教案

新陕旅版六年级下册英 语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UNIT 1 May I Speak to Kitty? 单元总目标: 本单元首先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来观察、移动电话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入怎样用英语打电话,即电话用语教学,以及怎样合理使用手机的话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话用语 难点:怎样在话题讨论中锻炼学生的语用能力及与人沟通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在打电话情境中学会使用电话用语与人进行交流。 课时安排: 本单元的教学共分4课时。 知识目标: 一、能听、说、读、写词汇: mobile phone, make a phone call, go on the Internet, send a message, read an e-book, send an e-mail。 二、能听懂、会说、会读、会用下列句型: 1. --- Hello, may I speak to… --- Sorry, … is out. This is …speaking. Can I take a message? --- Sure. 2.---Hello! Is that… ---Yes. This is… speaking. Who is that? 3. I won’t use it to go on the Internet or read e-books. I’ll only use it to make phone calls and learn English. 情感目标: 一、引导学生认识移动电话在生活中的作用,并懂得如何合理使用手机。 二、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善于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并引导其树立健康、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能律己、明辨是非的基本能力。 四、能够通过情景交际,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听、说、读、写词汇:mobile phone, make a phone call, go on the Internet, send a message, read an e-book, send an e-mail。 2. 能灵活运用上述词汇。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Let’s learn部分的词汇教学卡片以及P5“读写活动”的课件或卡片。 2.教师准备录音机以及Let’s learn部分的录音磁带。 3.教师准备电脑、收音机、电视、手机等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苏教版第十二册美术教案 课题1:未来的中学生活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绘画能力。 2、引导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注重把握画面的整体性、情节性。 2、突破手法的局限,运用多种手法。 电教、教具、学具准备:范画数幅 教学过程: 一、观察、分析 1、范画出示,师生共赏 2、小组讨论:画面画了哪些内容? 3、学生个别阐述,揭示新课内容。 二、启发学生想像 1、教师启发谈话。 这是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了,一定憧憬过未来的中学生活吧?会有怎样的紧张和欢乐?会有多少有趣的新鲜事等着?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小学阶段会有哪些不同? 2、学生想像,小组讨论。 3、学生个别阐述。 4、提出要求:你能不能也像这些小朋友一样画一幅想像画? 5、欣赏其他小朋友的画,总结画法。 (1)小组观察、讨论。 (2)小结 构图要力求突破常规,做到完整、饱满。 运用自已熟悉的各种工具表现画面。比如:铅笔、蜡笔、水彩,或综合材料。保持画面的整洁。 三、教师指导水粉、水彩等的综合绘画。 四、学生根据想像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播放轻快的音乐。 五、作业的欣赏 (1)展示完成的作业,师生共赏。 (2)将最有意思的作业在橱窗中展示,互相学习。 六、布置下一节课的准备工作。 教后杞记: 这节课旨在引导学生的思维,鼓劲学生用多种工具作画。学生的构思较好,由于事准备工作的不足,许多学生没有运用色彩,画面显得单薄。 课题2:素描欣赏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素描艺术的情感。 2、了解素描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素描的基本知识。 2、研究表现手法,找出与其它绘画的区别。 电教、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素描例作。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素描欣赏 二、素描基本知识讲解 1、什么是素描? 从绘画的表现形式来说,素描就是单色画。我们用毛笔、铅笔、钢笔、木炭条等工具画出来的黑白画,都可以叫素描。 2、素描训练的作用 素描的表现力很强,常用来作为基础训练的手段。 (1)素描主要培养学画者的观察力。 素描的观察方法是全面研究对象的各种复杂关系的基础。即研究三方面关系。研究对象内部内构造与外部形体的相互关系;研究对象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研究对象的本身与周围空间环境的关系。 (2)学会表现方法 表现方法在给画中是一个广泛的问题。在素描中,学会怎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表现出立体感、空间感,怎样用色调来塑造大的形体。 三、欣赏例图 (1)欣赏 《神话传说》毕加索 《白杨道》凡高 《血衣》王式廓 《妻子和我》伦勃朗 (2)思考,小组讨论 比较名作在线条处理、构图形式、风格特征上的异同,完全独立地谈谈你的观感:喜欢或不喜欢哪些作品,为什么? (3)学生阐述 (4)研究例图的表现方法 四、用铅笔、炭笔或钢笔等工具临摹自己喜欢的作品,并试着用学来的方法绘画。教后杞记: 素描是绘画的基础。这节课我以欣赏为主,让学生自已收集了一些材料,先让他们看,然后总结素描的的特点,学生了解了一些素描知识。虽然画得很笨拙,但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感受力。 课题3:色彩画欣赏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色彩画的情感 2、了解油画、水彩画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油画、水彩画基本知识 电教、教具、学具准备:投影:油画、水彩画例子作。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色彩画欣赏 二、油画概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