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武术简史

中国武术简史

第二章 中国武术简史
第一节 中国武术的起源
中国武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活动中。早在100多万年前,在生产资料异常贫乏,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条件下,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采集和狩猎活动。人们在与禽兽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奔跑、跳跃、拳打、脚踢、躲闪等技法,还拿起石头木棒与野兽抗争。早在50万年前的“北京人”的遗址就发现了大量的原始工具如石刀、石锤、骨器等,正说明了此点。木棒更是广泛使用的武器。原始人类徒手和使用器械本能的、自发的防卫和攻击动作逐渐形成有意识的运用这些格斗技术并加以不断的经验积累,这些击打技能虽然是原始的、低级的却为武术的形成准备了一定的先决条件,我们将其视为武术的萌芽。因而,中国武术产生于远古时期的人类生产劳动、社会宗教活动之中。
在原始人群的生存竞争中,人与人的格斗与武术的萌生更有着直接的联系。新石器时代末期,由于私有制的产生,氏族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使用武力就成为掠夺财富、争夺领地的主要手段。古籍记载的黄帝与炎帝的战争、炎帝与蚩尤的战争等都属于原始部族战争。手中的武器随作战的需要不断改进。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镞、骨镞、石矛、石斧、石铲、石槌等多种石兵器,表明原始战争促进了武器的制作和技击技术的发展。为了适应原始社会战争的需要,把战场上的搏斗经验加以总结置于军事训练之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原始武术与军事斗争紧密相连,结伴而行。
原始社会人们在与自然和疾病的长期斗争中,从生产和军事活动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意识到体质的健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为了强筋骨、增体力、除疾病,使体质增强以利于生产和军事战斗,于是有了体育的要求。如《吕氏春秋》里说“昔阴康氏之始,民气郁阏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这个记载表明在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代,人们已创作了一种唤做“舞”的运动形式来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在原始社会出现的猿猴舞、雀鸟舞、熊舞等以模仿动物动作为内容的各种“舞”,《尚书》里把它唤做“百兽舞”。通过“熊经鸟伸”的体育活动达到健身却病的目的。后来的“五禽戏”、“象形拳”,即是这种运动的延续和发展。
角抵戏是一种以军事战斗技能为内容而以搏斗形式出现的体育运动。《述异记》记载“蚩尤”部落“头有角 …… 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以这种运动来训练战士,并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由此可见,武术在原始社会随着军事活动和强身除病的需要,成为军事训练和体育的手

段。
第二节 历代武术发展简介
武术作为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是同步的。商周时期,出现了“武舞”,武王伐纣前夕,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有“庠”、“序”等学校,其中把射、御、习舞干戈列为教育内容之一。随着军事斗争的加剧,不仅促使武术兵器由简单到复杂,向多元化发展,而且促进了攻防格斗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雄图霸,很重视技击术在战场上的运用,春秋初期管仲在齐国招募全国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众者”(《国语?齐语》)来训练军队。齐桓公春秋两季举行“角试”来选拔天下豪杰俊雄,以勇授禄。
“吴王好剑,百姓多疮癍”(《汉书?马廖传》),“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庄子?说剑》)。剑客、剑士、剑家的出现,反映了剑术开始从军事战场脱胎出来,步入宫廷和广大民间,与军中武艺并行不饽。应运而生的剑论在《吕氏春秋》《庄子?说剑》中均有记载,论述精辟,至今仍不失光彩。当时煅铸工艺发展,在吴越出现了制剑精良的名师大匠。
秦、汉、三国时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武术的多样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汉以来盛行角抵、手搏、击剑等。《汉书?武帝本纪》载:“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可见做为一种竞技运动形式已为群众所喜欢。随着“宴必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形式出现,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以助兴为由拔剑起舞意在刺杀刘邦的故事,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这一时期,有较多的武术著作问世。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兵伎巧十三家中,就收入了《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武术流派雏形开始出现,如曹丕在《典论?自序》中谈到剑术已有“法”而且各异,便证实了流派的形成;刀已取代了剑在军事上的地位,而剑却在非军事用途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汉代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东传日本。
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术在与文化的交融中逐渐与养生相结合。然而由于玄学盛行,追求练丹与长生不老,其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据南朝宋延年《皇太子释奠会》诗云:“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当时是指停止战争,提倡文教。
隋、唐年间,少林武术已开始产生,唐代长安二年开始实行武举制,用考试的方法选拔武勇人才,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武举制的创立激发了更多人的习武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对唐代尚武之风的盛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时

剑术的发展遍及朝野,文人、武将、妇女、道家擅长剑术的人大有人在,如诗人“李白少年学剑术”。唐玄宗时,人称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为当代“三绝”。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对公孙氏的剑术做了十分生动的描述。目前我们看见的“剑”就是在这个时期定型的。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如“英略社”、“弓剑社”、“相扑社”等。社的形成为民间武术传授交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宋代城市发达,在一些娱乐性的群众游艺场所如“瓦舍”、“勾栏”中出现了大量以武卖艺为职业的民间艺人。他们的表演不仅有单练还有对练,极大地促进了套子武艺向表演化方向的发展。“十八般武艺”词在此时的《翠微北征录》中出现。
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大发展时期。其重要标志是武术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技艺都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繁荣局面。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
自明代始,以戚继光、程宗猷、茅元仪等为代表,对宋以来的武艺技法和教学训练总结出较为系统的基本理论。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何良臣的《阵记》都总结出拳术是学习器械的基础,并且明确提出武术的健身强体的功效。在清代,武术与道教养生的导引术进一步结合,并逐步形成武术内功。在此基础上,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注重内练的新拳种出现并迅速发展。此后,冷兵器在军事上的地位明显消退,由于武术具有健身、防身、自卫的功效,所以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原来主要是口传身教的武术技术,用文字和图记录下来,作为习武练艺的范本。到了清代,大量的武术专著问世,如吴殳的《手臂录》、程真如的《娥眉枪法》、黄百家的《内家拳法》、张孔昭的《拳经拳法备要》、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等,这些著作中包括拳械的图谱、口诀、技法、拳理以及练气诀、养气论等,使武术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明代拳法有三十二式长拳、六步拳、猴拳、八闪翻、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棍技有少林棍法、紫微山棍、张家棍、青天棍等。枪法有杨家枪法、马家枪法、李家短枪、沙家杆子、六合枪、娥眉枪法、少林枪法等。刀法有单刀、双刀、偃月刀等。剑法有茅元仪《武备志》博采海外所得二十四剑势、郑若曾《江南经略》记载的“剑法六家”,其它还有明程子颖《武备要略》中记载的叉、硬鞭套路等。明代武术套路在种类、内容的丰富和结构、布局、完善严

谨上都是前代不能比拟的。到了清代,拳术和器械的种类就有62种之多,包括不同拳种、器械的对练。著名的少林拳、内家拳、太极拳、八卦拳、八极拳均形成于明清。因此,中国武术经历了漫长的历程,直到明代才逐渐露出近代武术运动的雏形。
在旧中国时期,中国武术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各种思想激烈交锋,土洋体育之争,以及连年战火等都影响到武术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武术仍呈发展趋势,并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一些变化。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火器的大量输入,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的军事实用价值功能弱化,中国传统武术为人重新认识。当时有识之士倡导“强国强民”。一些以研究和开展武术为宗旨的武术社团纷纷建立。如当时上海有“中华武士会”、“致柔拳社”、“武当太极拳社”等,北京有“北京体育研究社”、“中华尚武学社”,天津有“中华武士会”等许多武术组织。1909年霍元甲在上海创立精武“体操学校”,1910年改为“精武体育会”,其规模最为庞大。孙中山曾题匾“尚武精神”。它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为主旨”,广罗全国武术名家,融合各家之长,消除门户之见,传播推广武术。以上海的总会为中心,逐步向外发展,后来在一些省市建立了精武分会,还在南洋一带建立了海外的精武分会,将中华武术传播到了海外。
国民政府于1928年在南京建立了“中央国术馆”,内设武当门,有高振东任门长,少林门由王平任门长,后相继在24个省市建立了国术馆。县级国术馆达300余,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国术馆系统。中央国术馆曾在1928年和1933年在南京举办过两届国术国考,进行拳术、长兵、短兵、散打和摔跤的比赛,还组织过一些规模较大的武术表演活动,如1929年的“杭州国术馆游艺大会”以及各种国术训练班组织武术学术研究活动,创办了《国术旬刊》等,对当时武术发展起到一定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体育大量传入中国,体育在学校的位置得到确立,一些学校相继在体操中增添了武术课。
1936年8月,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由11人组成的中国武术队前往表演。有太极拳、拳术、器械的单练和对练,历时一个小时,博得万余观众的赞誉。武术队还应邀到法兰克福和慕尼黑进行表演,反映十分强烈。武术队的表演向世界体坛展示了中国武术,揭开了近代武术对外交流的序幕。
第三节 现代中国武术发展概况
一、 武术在国内的普及和开展
早在1952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华体育总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给新中国的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号召“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作体操、打球、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53年,武术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和人民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在国内得到了大力普及和蓬勃发展,而且走上世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
(一)建立了武术管理机构
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了武术座谈会,倡导发展武术运动。1953年在天津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武术是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为了推动武术及民族形式体育的发展,国家体委成立后,下设武术竞训处,领导和管理全国的武术活动。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北京成立。其任务是团结全国武术工作者继承、发掘、研究整理武术遗产,推动群众性武术运动,开展科研活动,宣传武术知识,协助国家体育部门研究审定武术竞赛规则,组织全国性武术比赛,审定考核等级教练员、裁判员,开展国际武术交流活动和友好往来。
198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主持全国的武术工作。1995年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运动管理中心。
1982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这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最重要得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三十几年来武术工作的经验,制定了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武术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任务,为武术工作指明了方向。
1986年原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武术训练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突出项目特点,加强攻防技能,严格动作规格”的武术技术训练发展方向。
1994年12月,在天津又一次召开了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武术的技术发展方向,着力改革和完善武术的竞赛办法,大会讨论通过了《武术裁判员管理办法》《中国武术段位制》等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1998年4月改称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直属国家体育总局,是国家体育总局实施对国内武术工作领导的最高权利机构。
(二)武术竞赛制度不断完善
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成立后,武术即定为表演项目,并在北京举办了12个单位参加的武术表演大会,开始试行打分的方法。1957年第一次把武术列为国家体育竞赛项目。之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和表演。
在“文化大革命”中武术事业遭到了严重摧残。1972年以后,武术同其他一些体育项目开始恢复,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和表演在停顿了6年之后又开始举办。1972年11月在济南举行的全国武术表

演大会,表演项目达1000多个,包括各种拳术和器械的单练、对练、集体基本功的表演。套路自选项目在结构、难度、腾空和跳跃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在比赛中突出了速度和节奏,技术有了新的发展。1974年8月又在西安举行了全国武术比赛大会。1975年9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三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按团体、全能、单项和集体表演进行。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体育经拨乱反正,迅速恢复,武术也开始出现新的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工作方针,把武术工作提到应有的位置,给武术运动带来了青春活力和生机。1977年、1978年先后在内蒙古、湖南湘潭举行了全国武术比赛,以套路为主的竞赛项目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武术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1979年以前我国武术竞赛基本上是以套路为主的单一竞赛形式,随着武术的发展,加速了武术竞赛制度的完善。
套路竞技比赛:套路竞技比赛逐渐形成了以甲、乙级队团体、个人锦标赛,少年“武士杯”比赛,太极拳、剑、推手赛等为主要形式的竞赛制度和以武术馆、校为对象,以及民间传统武术内容的竞赛,构成了较为完善的全国武术竞赛制度,基本上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水平、不同兴趣爱好的人们的需要。
自1958年国家体委制定了第一部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竞赛内容的《武术竞赛规则》至90年代制定的91年、96年竞赛规则,武术竞赛规则历经了七个版本。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不断修改,促使武术套路竞技水平向前发展。根据国内、国际武术发展的需要,于2002年又推出了一部新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新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推出和采用必将对武术套路竞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985年1月国家体委颁布了《武术运动员等级试行标准》,分为武英级、一级武士、二级武士、三级武士、武童等五个等级,迄今已有464名优秀运动员获得武英级称号。
散打竞技比赛:1979年3月国家体委决定将散手列为试验项目。1980年初步形成散手竞赛规则后,在北京举行了首届全国武术对抗项目表演赛,经过七届表演赛试验,于1989年国家体委颁布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并开始正式举办全国武术散手擂台赛。1990年又颁布了《武术散手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全国武术擂台赛的举行,标志着一个以武术套路及武术散手竞赛为基本框架的新的全国武术竞赛制度的产生,从而改变了以往只搞套路单一竞赛制度,丰富了武术的竞赛内容。武术散手自1991年第七届全运会起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从1994年

开始举办“全国大学生武术比赛”。武术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都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三)群众性武术活动蓬勃开展
80至90年代以来,群众性的武术活动更是蓬勃发展,对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人民体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各种形式的武术馆、站、社、校等相继成立,形成了一个宣传、传播、推广武术,组织群众开展武术活动的广阔而坚实的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种形式的武术馆、站、校就有万余个,入校习武的青少年有几百万人,各种形式的辅导站、教拳点数以万计,全国参加武术活动并以武术作为健身主要手段的人数约6000万人。从1992年开始,国家体委在全国范围开展评选“武术之乡”的活动,更进一步推动了群众武术活动的开展。
李梦华同志讲,作为体育项目的武术,在我们项目中仅占1/50,但我们要以百分之50 的精力去重视它。伍绍组同志指出武术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一个单一的体育项目,它几乎是城乡居民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的一半。自1992至1997年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多次进行了“全国武术之乡”,“全国先进武术馆校”的评选工作,表彰了群众武术活动开展好的单位,并组织了“全国武术之乡”,“全国先进武术馆校”“革命老区”“少数民族”等形式的武术比赛,并开展了“中华武林百杰”评选活动,从而大大推动了群众武术活动的普及和提高。
1994年,国家体委提出“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武术在这两项计划中均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台使太极拳这一科学的健身方法更加普及,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练武热潮,习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除专业队外,大批民间团体、社会团体、民间自发组织习练太极拳以及群众性的民间活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太极拳迎来了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发展。
1999年10月15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办了“纪念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发表20周年和庆祝中国武术协会成立40周年”万人太极拳表演。
为了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1998年1月正式颁布由国家体委批准实施的《中国武术段位制》。同年4月组成全国高段位评审委员会,对各地首批申报武术高段位(七、八、九段)者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共有112位申报者获准授予武术高段位。首批高段位授段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后,各级考评委员会成立,4年来全国广大武术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和武术爱好者的热情参与,全国已有64378人获得了武术段位。其中,九段6人,八段40人,七段462人。《中国武术

段位制》的建立使广大习武者有更浓厚的兴趣从事武术活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2002年又进行了晋段的评审工作,截止2003年4月高段位(七、八、九段)已达到688人。
为了有利于全国武术传习者在中国武术协会的领导下,按照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为武术能在“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中发挥更多的作用,为武术运动的社会化和国际化发展,于2002年7月中国武术管理中心在多年准备之后正式启动武术会员制,并推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管理办法》。
(四)学校武术得到推动
自1960年开始,业余体校增设了武术班,大、中、小学也都把武术列为体育教学的必修内容。学校武术教育也呈现了一派生机,校园内掀起了武术热,以武术作为强身健体,提高身心素质的手段。1992年在武汉举行的大学生运动会首次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使学校武术教育从单一的课程教学,向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发展。
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视,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表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学校体育正向着健康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武术具有健体、防身、娱乐、观赏等多种功能和价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当前,教育部2000年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制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以及高中《体育与健康》教科书都有武术内容,包括基本功、拳械套路、攻防格斗技术以及健身功法等。使学生通过武术的学习和锻炼增强体质,培养终身体育习惯,并通过武术的学习,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二、武术在世界上的影响和推广
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武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世界的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概括起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增加互访援外,增进各国友谊
早在1974年6月,中国武术代表团访美,受到总统尼克松、国务卿基辛格在白宫接见。先后在夏威夷、旧金山、纽约和华盛顿表演16场,观众达10万人次。随后中国武术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中国武术代表团先后到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东南亚各国,以及非洲等40多个国家进行了访问表演,并派出教练员援外教学,到中国学习武术的团体和个

人络绎不绝,武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和欢迎。
(二)建立国际组织,举行国际赛事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形势的发展,近20年来,中国武术逐步走向世界,武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在世界上都取得了可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兴起了武术运动,各洲的武术组织也相继成立。
1985年8月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在中国西安举行。来自法国、日本、美国、摩洛哥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参加了比赛。
1990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目前拥有来自五大洲86个国家和地区的会员协会。1994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被世界单项体育联合会正式接纳入会。
1987年9月在日本横滨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并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
1991年在北京举办了第11届亚洲运动会。武术被列为亚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1994年9月在日本广岛举办的第12 届亚运会,中国武术队获五枚金牌。1998年在曼谷举行的第13 届亚运会除武术套路项目参加比赛外,散手也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这是散打第一次列入综合性运动会。中国队获得了五个级别的全部冠军。
1991年10月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中国北京举行,共有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并规定每两年举行一次世界武术锦标赛。
2001年由国际武术联合会审定推出了第二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并决定在第七届世锦赛上全部使用。迄今为止世界武术锦标赛已举行了七届,每次比赛的参赛人数和参赛运动员的水平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第七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于2003年11月2日至8日在澳门举行。
在世界竞技场上散打运动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于2002年7月在上海举行了第一届世界杯武术散打赛。
(三)推广健身武术,健康世界人民
2000年4月中国武术协会开始着手制定太极拳全球化发展战略—太极拳健康工程。太极拳健康工程,是将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一个品牌,系列、持续地推向世界。
太极拳健康工程包括太极拳活动月、举行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推行太极拳辅导员制,加强新时期太极拳理论研究等一系列内容。2000年5月中国武协启动太极拳健康月活动,决定将每年的5月定为太极拳月。2000年7月国际武联执委会一致表示支持中国的5月太极拳月活动,并将5月定为世界太极拳月活动。这一决定一经传出,立刻受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太极拳爱好者的积极响应。
2001年3月22日至26日,“寿比南山”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在海南省三亚市如期举行。该次活动引起国内外太极拳习练者的强烈反响。4000多名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参加了学习、交流和比赛。国务院副

总理李岚清致信大会希望太极拳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一坐桥梁,为人类健康,为世界和平、进步与发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向大会发来贺词,予祝大会圆满成功。武术管理中心和武术协会决定每两年举行一次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把这项活动坚持下去,让他成为全世界太极拳爱好者共同的节日。2001年3月25 日在三亚海滨举行的迎朝阳,申奥运“万人太极拳晨练”已作为规模最大的晨练活动被载入世界吉尼斯之最。
(四)源于中国 ,属于世界
1998年11月2日,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正式向国际奥委会递交申请,加入国际奥委会,这标志着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武术终于向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武术走向世界,进军奥运会这是中国武术界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理想。
2001年7月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取得成功,使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成为可能。在武术运动向世界推广之际,他所植根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所认识和喜爱。“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已成为沟通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和桥梁。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运动项目正在走向世界,它必定在全世界大放异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