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_张威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_张威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_张威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_张威

2002年3月

第3期(总168期)中国工业经济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Mar.2002

No.3

【产业组织】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

张 威

(机械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 100044)

[摘要] 产业集聚是提高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构建了产业集聚的衡量指标体系,并依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进行了定量分析,揭示了集聚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指出了集聚地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产业集聚;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4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2)03-0055-09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装备制造业分为6个大类。表1给出了1999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六大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及占总计的比重。

 表11999年装备制造业六大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单位:亿元、万人、%

行 业

工业总产值

(90不变价)

工业总产值

(当年价)

工业增加值

(当年价)

资产

合计

流动资产

年平均余额

固定资产

原价

固定资产

净值

负债

合计

产品销售

收入

利润

总额

本年应交

增值税

就业

人数

装备制造业

总计

17216.015915.14130.223217.112301.010110.86690.814742.615093.4586.0549.91177.5普通机械制

造业

2603.42693.9743.64548.62443.12119.81385.12942.52468.062.0107.3302.4占总计的比重15.116.918.019.619.920.920.719.916.410.619.525.7

专用设备制

造业

1900.51980.7515.73115.21675.51480.6932.32048.81795.640.966.3218.5占总计的比重11.012.412.513.413.614.613.913.911.97.012.118.6

交通运输设

备制造业

3832.33859.61006.46599.63227.52968.32011.74203.93786.3117.2157.0278.0占总计的比重22.324.324.428.426.229.430.128.525.120.028.623.6

电气机械及

器材制造业

2539.42536.7653.93275.61787.31383.5952.12103.42315.982.985.8183.6占总计的比重14.815.915.814.114.513.714.214.315.314.115.615.6

电子及通信

设备制造业

5814.04333.11074.34947.42767.91852.91210.12976.74225.8265.3116.6151.5占总计的比重33.827.226.021.322.518.318.120.227.945.321.212.9

仪器仪表文

化办公用机

械制造业

526.4511.1136.3730.7399.7305.7199.5467.3501.817.716.943.5

占总计的比重3.13.23.33.13.23.02.93.23.33.03.13.7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报》计算;统计范围为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装备制造业企业。

[收稿日期] 2002-02-25

[作者简介] 张威,机械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一、产业集聚的定量分析

1.产业集聚衡量指标体系

图1 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衡量指标体系

产品市场占有率是衡量产品国内市场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区域装备制造业重点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的比较,可以清楚地反映某产品在某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工业增加值、资产合计、实收资

本、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出口交货值、新产品产值及就业人数等辅助指标,可以表明区域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及作用。利用该指标体系对产业集聚状态进行的定量计算,见表2和表3。 表2

1998年区域53类重点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

单位:%

序号装备制造业(小类)名称

东部地区

合计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中部

地区西部地区

合计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全国总计其中东

北地区1锅炉制造业(3511)62.7133.0327.081.2923.1514.1411.083.0610013.422内燃机制造业(3512)78.6648.3320.301.2410.6210.729.671.05

1007.133汽轮机制造业(3513)

66.3659.506.080.7816.6317.0117.0110014.94内燃机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3515)

80.78

52.5026.84

0.43

11.497.737.07

0.66100

1.975金属切削机床制造业(3521)70.8737.5427.053.9913.5315.68.057.5510013.536锻压设备制造业(3523)76.8041.0328.166.5219.393.811.35

2.461002.077起重运输设备制造业(3531)87.3057.5017.6010.449.13

3.572.491.081006.188泵制造业(3533)75.1038.7128.856.7219.435.473.591.881009.629

风机制造业(3534)

76.8139.5533.642.297.9515.244.5910.6510016.4310冷冻设备制造业(3536)94.7351.3135.417.845.070.200.2010026.1511轴承制造业(3541)

68.7738.6024.793.1322.858.383.464.9210017.9912液压件及液力件制造业(3561)82.7941.1536.453.4614.762.452.220.2310011.0013矿山设备制造业(3611)

50.3315.6031.331.8038.7210.955.095.8610016.4914冶金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3613)55.7423.0032.200.1621.6522.6118.094.5210020.9415电工专用设备制造业(3615)51.1820.1830.850.1521.5927.2327.2310014.0216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3617)85.9348.0718.8616.434.099.984.775.211002.8317石油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3621)53.2318.1532.482.6029.9816.792.4714.3210021.2918化学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3622)81.0042.1831.706.9912.256.756.290.461008.1719塑料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3625)94.5738.7022.3631.054.760.670.671000.4920印刷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3627)

89.7548.3930.5110.088.042.210.092.12

1002.8921食品饮料烟草专用设备(3631)68.0922.6417.9024.7021.3510.5610.220.341001.9122纺织服装皮革专用设备(3635)84.2858.3520.124.4614.281.440.850.591001.8923拖拉机制造业(3641)

52.93

14.69

34.75

0.66

38.81

8.26

4.52

3.74100

4.18

续表2

序号装备制造业

(小类)名称

东部地区

合计

长江

三角洲

环渤海

地区

珠江

三角洲

中部

地区

西部地区

合计

西南

地区

西北

地区

全国总计其中东

北地区

24机械化农机具制造业(3642)57.1414.2340.830.7431.9010.960.5710.3910010.11 25环境保护机械制造业(3677)92.2357.6327.035.007.000.770.430.3410016.31 26铁路机车制造业(3711)53.5551.291.8630.1616.2916.050.2410028.73 27铁路客车制造业(3712)47.9123.9024.0152.0910048.67 28铁路货车制造业(3713)19.160.7518.4149.6931.1516.3314.8210027.44 29载重汽车制造业(3721)30.638.7818.560.8959.459.929.040.8810038.74 30客车制造业(3722)76.2731.4123.9511.1317.576.165.930.231008.91 31小轿车制造业(3723)77.4654.5322.010.9222.5410017.47 32微型汽车制造业(3724)73.376.7615.868.8225.511.121.121007.51 33特种车辆及改装汽车制造业(3725)64.7129.6921.795.5723.0712.229.562.661003.19 34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3727)65.6140.1819.343.3429.295.14.830.271008.83 35海洋运输船制造业(3761)92.6542.4234.2212.716.460.890.8910028.96 36飞机制造业(3771)20.1411.778.3744.6035.2617.5517.7110021.92 37发电机制造业(4011)52.5224.4316.664.0424.0523.4319.833.6010010.75 38电动机制造业(4012)36.8322.436.7623.165.662.842.826.53100

39变压器制造业(4021)79.3122.3330.4723.959.7310.966.814.1510013.26 40电线电缆制造业(4041)81.3343.2024.0911.5712.845.834.201.631004.21 41传输设备制造业(4111)77.2259.089.876.6318.024.762.831.931001.44 42交换设备制造业(4112)93.0837.4118.2836.782.914.012.131.881001.05 43通信终端制造业(4113)94.8425.414.9560.973.052.111.300.811000.78 44雷达整机制造业(4121)55.6530.8822.000.039.0835.2722.6012.6710021.03 45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4141)94.8614.7156.5222.432.552.591.620.9710010.54 46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业(4143)95.2733.588.4836.993.331.401.220.181003.11 47半导体器件制造业(4153)86.4739.0916.1523.366.217.326.830.491007.34 48集成电路制造业(4155)99.5537.7410.8250.150.230.220.140.081001.17 49电子元件制造业(4160)91.0326.5918.9738.903.265.711.264.451003.35 50工业自动化仪表制造业(4211)72.9546.4922.763.223.9423.1113.849.271005.81 51电工仪器、仪表制造业(4212)77.3150.4221.603.8012.879.821.238.591008.13 52环境保护仪器、仪表制造业(4221)83.3341.5141.730.091.8614.8114.81100

53汽车仪器、仪表制造业(4222)80.0763.634.9911.2218.921.010.950.06100

注:国内市场占有率系指按地区计的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该行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1998年统计年报》计算;统计范围同表1;东北地区系指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

2.生产集中度的现状

(1)重点装备的国内市场实现程度。通过表2进行53类重点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的比较:

①12项普通机械制造业重点装备。东部地区市场占有率最低为62.71%、最高达94.73%,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低的为33.03%、最高的达59.50%,较为突出的有汽轮机、起重运输设备、内燃机零配件、冷冻设备、内燃机、锻压设备、金属切削机床、轴承等;环渤海地区最低的为6.08%、最高的达36.45%,相对突出的有液压件及液力件、冷冻设备、风机等;珠江三角洲地区最高的为10.44%,其他均较低,相对突出的有起重运输设备。中部地区市场占有率最低的为5.07%、最高的达23.15%,相对突出的有锅炉、轴承、泵等。西南地区市场占有率超过10%的只有2项,最高达17.01%,相对突出的有汽轮机、锅炉、内燃机。西北地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达10.65%,其他均较低,相对突出的有风机。此外,东北地区市场占有率超过10%的有7项,最高达26.15%,相对突出的有冷冻设备、轴承、风机、汽轮机、金属切削机床、锅炉等。

②13项专用设备制造业重点装备。东部地区市场占有率最低为50.33%、最高达94.57%,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低的为14.23%、最高的达58.35%,较为突出的有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化工专用设备、纺织服装皮革专用设备、印刷专用设备、塑料工业专用设备、环保设备等;环渤海地区最低

表31998年各省市区域装备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装备制造业的比重单位:%区域省市工业增加值资产合计实收资本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出口交货值新产品产值就业人数

东部地区

长江三角洲

环渤海地区

珠江三角洲

其他东

南沿海

上海12.1711.0212.3712.7832.0211.7611.475.86

江苏13.2711.6412.1914.5413.2815.4117.3212.25

浙江6.155.176.196.6611.576.542.965.23

小计31.5927.8330.7533.9856.8733.7131.7523.34

山东7.786.005.087.499.934.915.687.52

辽宁5.006.936.525.161.887.345.957.46

北京5.625.215.265.518.242.0411.893.20

天津4.254.254.034.548.856.094.022.97

河北3.183.043.032.681.991.091.584.11

小计25.8325.4323.9225.3830.8921.4729.1225.26

广东12.0210.3311.6813.1512.2234.3411.077.64

福建2.351.802.362.272.294.760.721.55

广西1.041.381.141.13-0.110.262.341.47

合计72.9166.9370.0375.99102.2794.5775.0059.36中部地区

湖北6.145.735.374.510.630.633.155.39

吉林2.913.702.812.992.220.297.192.96

河南3.503.293.023.031.600.381.895.22

湖南1.452.131.991.47-0.200.461.753.07

黑龙江1.472.411.741.47-0.790.510.732.99

安徽1.601.571.441.43-0.190.381.982.25

江西1.251.531.141.100.100.251.042.06

山西0.801.141.180.61-0.450.130.551.91

内蒙古0.260.370.410.22-0.090.030.020.48

合计19.3821.8719.1016.832.843.0618.3026.33

西

西南地区

西北地区四川2.603.323.082.34-0.800.621.994.29重庆1.011.521.991.05-0.560.211.151.75贵州0.510.931.020.50-0.950.100.351.28云南0.480.770.740.49-0.280.340.510.90小计4.606.546.834.38-2.591.274.008.22陕西2.293.192.811.99-0.490.901.853.73甘肃0.390.660.550.33-0.960.050.481.28新疆0.200.340.250.24-0.220.020.220.39宁夏0.200.290.290.18-0.070.070.110.39青海0.050.170.130.06-0.780.060.040.28小计3.134.654.032.80-2.521.102.706.07合计7.7111.2010.877.18-5.112.376.7014.31

全国总计100100100100100100100100其中东北地区小计9.3813.0411.079.623.318.1413.8713.41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1998年工业统计年报》整理(工业增加值为当年价)。

的为17.90%、最高的达40.83%,相对突出的有机械化农机具、石油工业专用设备、冶金工业专用设备、电工专用设备等;珠江三角洲地区有4项达10%以上,最高的为31.05%,其他均较低,相对突出的有塑料工业专用设备、食品饮料烟草专用设备。中部地区市场占有率最低的为4.09%、最高的达38.81%,相对突出的有拖拉机、矿山设备、机械化农机具、石油工业专用设备、电工专用设备。西南地区市场占有率超过10%以上的有3项,最高的达27.23%,相对突出的有电工专用设备、冶金工业专用设备,西北地区市场占有率超过10%以上的有2项,最高的达14.32%,相对突出的有石油工业专用设备、机械化农机具。此外,东北地区市场占有率超过10%以上的有6项,最高的达21.29%,相对突出的有石油工业专用设备、矿山设备、冶金工业专用设备、机械化农机具。

③11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重点装备。东部地区市场占有率最低的为19.16%、最高的达

92.65%,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除5项较低外,其他均在23.90%以上,最高的达54.53%,较为突出

的是小轿车、汽车零部件及配件、海洋运输船、客车、特种车辆及改装汽车;环渤海地区最低的为8.37%、最高的达51.29%,较为突出的有铁路机车,其他市场占有率也较高;珠江三角洲地区除客车相对突出些外,其他均较弱。中部地区汽车工业整体市场占有率较高,除客车和小轿车相对低些外,载重汽车高达59.45%、铁路客车高达52.09%、铁路货车高达49.69%、微型汽车高达25.51%、汽车零部件及配件达29.29%,飞机也高达44.60%。西部地区市场占有率达10%以上的有4项,较为突出的有飞机、铁路货车等。此外,东北地区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的有6项,最高达

48.67%,较为突出的有铁路客车、载重汽车、海洋运输船、铁路机车、飞机等。

④4项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重点装备。东部地区市场占有率最低的为52.52%、最高的达

81.33%,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低的为22.33%、最高的达43.20%,较为突出的有电线电缆、电动机;环渤海地区的变压器较为突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变压器,中部地区的发电机、电动机,西南地区的发电机,东北地区的变压器等均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⑤9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重点装备。东部地区市场占有率均在55.65%以上,最高达

99.55%,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低的为14.71%、最高的达59.08%,该领域整体实力较强,突出的有传输设备、半导体器件、交换设备等;环渤海地区突出的是电子计算机整机;珠江三角洲地区除传输设备、雷达整机较低外,其他均较高,突出的是通信终端设备、集成电路、电子元件。中部地区除传输设备有一定的市场外,其他均较低。西部地区雷达整机的市场占有率高达35.27%(西南和西北分别为22.60%、12.67%),高于长江三角洲和中部地区4.39和26.19个百分点,其他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均较低。此外,东北地区的雷达整机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

⑥4项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重点装备。东部地区市场占有率在72.95%以上,最高达83.33%,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在41.51%以上,最高达63.63%,整体实力突出;环渤海地区较为突出的环境保护仪器仪表达41.73%。其他地区市场占有率均较弱。

(2)地区装备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所占的比重。

①东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资产合计、实收资本、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出口交货值、新产品产值、就业人数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依次为72.91%、66.93%、70.03%、75.99%、102.27%、94.57%、75.00%和59.36%,分别约为中部地区的4倍、3倍、4倍、5倍、36倍、31倍、4倍、2倍,约为西部地区的10倍、6倍、6倍、11倍、107倍、40倍、11倍、4倍。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装备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所占的比重,除出口交货值略低于珠江三角洲地区0.63个百分点、就业人数低于中部地区和环渤海地区2.99和1.92个百分点外,其余六项指标所占比重均为最高,特别是利润总额尤为突出,分别是环渤海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1.84倍和4.66倍,地位显赫。1998年该地区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资产合计、实收资本、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出口交货值、新产品产值和就业人数,分别占全国装备制造业的31.59%、27.83%、30.75%、33.98%、56.87%、33.71%、31.75%、23.34%,居国内领先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全国乃至全球范围装备制造业的各种生产要素正向该地区集聚,新的生产力布局正逐步形成。1998年该地区装备制造业实收资本达1572.54亿元,位居全国之首。其中,国家资本和法人资本达707.95亿元、外商资本达367.25亿元、港澳台资本达102.92亿元、个人资本达140.66亿元,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格局已初步显现。

以大连、天津、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装备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所占的比重,除出口交货值分别低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12.87和12.24个百分点,居第三位,就业人数低于中部地区2.99个百分点,高于长江三角洲地区1.92个百分点外,其余指标均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居第二位。1998年该地区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资产合计、实收资本、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出口交货值、新产品产值和就业人数,分别占全国装备制造业的25.83%、25.43%、23.92%、25.38%、30.89%、21.47%、29.12%、25.26%,具有重要的地位。1998年该地区装备制造业实收资

本达1223.39亿元,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中,国家资本和法人资本达704.62亿元、外商资本达277.44亿元、港澳台资本达35.35亿元、个人资本达67.89亿元。国有经济成分较大,外资资本也大量登陆。

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装备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出口交货值高达34.34%,位居第一,就业人数占7.64%,仅略高于西北地区1.57个百分点,资产合计略低于西部地区0.8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高于中部地区9.38个百分点,分别低于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44.65和25.97个百分点外,其余四项指标所占比重均低于中部地区。1998年该地区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资产合计、实收资本、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出口交货值、新产品产值和就业人数,分别占全国装备制造业的12.02%、10.33%、11.68%、13.15%、12.22%、34.34%、11.07%、7.64%。外资推动带来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积累了大量物资财富,一个具有发展新兴产业的良好投资环境正在形成。1998年该地区装备制造业实收资本为598.03亿元,其中国家资本和法人资本206.72亿元,外商资本137.34亿元,港澳台资本156.27亿元,个人资本27.06亿元。港澳台资本雄居全国之首,国有经济成分较低。

②中部地区。装备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就业人数高达26.33%,位居第一,利润总额和出口交货值略高于西部地区,其余五项指标所占比重均高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居第三位。1998年该地区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资产合计、实收资本、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出口交货值、新产品产值和就业人数,分别占全国装备制造业的19.38%、21.87%、19.10%、16.83%、2.84%、3.06%、18.30%、26.33%,称其蓄势待发毫不为过。1998年该地区装备制造业实收资本达976.61亿元,高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中,国家资本和法人资本略高于环渤海地区,为742.83亿元,外商资本为70.67亿元、港澳台资本为18.18亿元、个人资本达48.46亿元,国有工业仍居主导地位,外向型经济落后。

③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所占的比重,除资产合计和就业人数高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居第四位外,其余六项指标所占比重均为最低。西北地区除利润总额略高于西南地区

0.07个百分点外,其余指标均落后于西南地区。

④东北地区。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所占的比重,除就业人数略低于西部地区0.9个百分点外,其余指标均高于西部地区;出口交货值、利润总额分别高于中部地区5.08和0.4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资产合计、实收资本、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产值和就业人数,比中部地区分别低10.00、8.83、7.21、4.43、12.92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几乎占据了重点装备产品的2/3的国内市场,已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集聚地。长江三角洲地区装备制造业是东部地区的重中之重,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缩影、方向和希望。电子工业专用设备、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已成为带动长江流域形成良性互动的“领头羊”;珠江三角洲地区电脑资讯产业发达。中部地区的汽车工业整体实力较强。西部地区军事装备实力较强大。此外,东北地区在重大装备领域实力强大。东北、西南、西北等大多数老工业基地,由于地处边远、没有出海口、交通及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传统产业比重过大,需要解困的国有企业集中,思想观念更新和体制机制转换难度大等原因,虽拥有较大的资产和就业人数,但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利润水平较低。

3.集聚的影响因素

(1)区位优势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均GDP居前的省市,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也较强。1998年东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为29.4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97个百分点,是带动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该地区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基础最雄厚,有充分的经济技术和对外合作优势的地区,总体已达到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因此,该地区在21世纪仍将是中国经济的重心和龙头,是中国对全球经济事务

产生重大影响的支柱和主体,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与世界经济融合度最高的地区,是牵引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承接世界产业、资金、技术和贸易转移的最具比较优势的区域。

(2)吸引和利用外资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我国利用外资虽居世界前列,但外资大部分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利用外资额不足全国的10%,西部地区利用外资额仅为全国的1.2%,差距较大。据对《中国统计年鉴》(2000)“1992及1998年各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的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国实际利用额的比重,由1992年的32.78%降至1998年的27.40%,下降了5.38个百分点,但名列第一位;长江三角洲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国实际利用额的比重,由1992年的19.45%升至1998年的24.47%,名列第二位,上升了5.02个百分点;环渤海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国实际利用额的比重,由1992年的18.51%升至1998年的22.80%,上升了4.29个百分点,名列第三位;中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国实际利用额的比重,由1992年的6.64%升至1998年的9.43%,上升了2.79个百分点,居第四位,与前三位相比差距较大;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国实际利用额的比重,由1992年的1.84%降至1998年的1.20%,下降了0.64个百分点,始终居最末位,与三大经济核心区相距甚远。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在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资本结构多元化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活性因子。随着外资大规模的进入和私营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有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发生了变化。1998年全国装备制造业的实收资本为5112.70亿元,其中国有资本所占比重为38.47%、集体资本所占比重为12.01%、法人资本所占比重为17.92%、个人资本所占比重为6.41%、港澳台资本所占比重为7.12%、外商资本所占比重为18.06%,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经济唱主角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呈现资本结构的多元化。据对国家统计局1998年统计年报中装备制造业实收资本的分析:①第一种类型———“混合经济主导区”。国有经济份额在30%以下,其他经济份额在70%以上,有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和福建5个省市,是外向型经济和私营经济较发达、混合经济成分较大的地区;②第二种类型———“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并重区”。国有经济份额在30%以上,港澳台及外商资本份额在20%以上或接近20%,有天津、海南、北京、山东、辽宁、重庆6个省市;③第三种类型———“国有经济优势区”。国有经济份额在30%—60%之间的有河南、河北、四川、安徽、黑龙江、吉林6个省市;④第四种类型———“国有经济主导区”。国有经济份额在60%以上的有湖北、陕西、湖南、江西、广西、山西、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新疆、宁夏、青海、西藏14个省市自治区。分析表明,“混合经济主导区”和“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并重区”的装备制造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竞争力较强,而“国有经济优势区”和“国有经济主导区”的装备制造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相比之下呈不断递减的趋势,竞争力较弱。

二、装备制造业集聚地的展望

1.集聚地的雏形及特色

(1)长江三角洲地区———以“汽车零部件”、“电子专用设备”为特色。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优越、经济基础雄厚、科教水平较高、智力资源富集、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是我国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以微电子、光纤通信、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汽车零部件的铸锻毛坯件、大型结构件和一般小件,中国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出于全球生产布局的考虑,也会在其合资企业生产部分关键零部件出口,为其在世界其他地区的整车厂提供配套服务。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包括安徽)“汽车零部件世界级供应基地”有望应运而生。

(2)东北地区———以“重大装备成套”为特色。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是20世纪50—60年代中期国家重点建设的、最完整的老工业基地。辽宁、黑龙江的许多重大装备及其成套代表着中国的先

进水平,有许多“第一招牌”和“零的突破”,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和中国工业的重要装备部。

辽宁的矿山设备、石化及其他工业专用设备、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环境保护机械、计算机和燃气轮机制造业都位居全国前列,不仅规模宏大、基础雄厚,有一批全国同行业的排头兵企业和驰名产品,而且具有成套的综合能力。辽宁在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以重大装备生产经营为主,大企业多、骨干重点企业多、国内同行业的排头兵企业多,长期从事重大装备的开发、试制、生产和经营,已汇集并培育出大量的、具有丰富的技术生产和经营经验的工程技术与生产经营型人才。

黑龙江的大型压力容器、大型矿山设备、大型连铸连轧设备、重型数控机床、大型电站成套机组、核电设备等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几乎垄断了国内大型加氢装置市场,在新材料、冶炼、锻造、机械、探伤等关键材料和工艺方面有很好的技术储备。

(3)珠江三角洲地区———以“电脑资讯产业”为特色。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电脑、家用电器、微电机等已成为出口的拳头产品。1998年广东装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出口产品产值率、“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均居全国之首,已成为世界电脑资讯产品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4)中部地区———以“综合性和专业化装备工业基地”为特色。中部地区是机械工业“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所在,在重型矿山设备、发电设备、电机和电器、机床与工具、交通运输设备、农机产品、石油及石化通用机械、机械基础件、仪器仪表和工程机械等行业,云集了一批骨干企业,拥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资产存量较大。整体上既非东部发达、也无西部落后,无论生产规模还是经济效益均处于中间位置。汽车工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较高档次的轿车到微型车、客车、轻型卡车和载重汽车等,规模较大、种类较多。

(5)西南地区———以“优势资源和强大的国防工业科研生产能力为特色”。1998年西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达7700多亿元,占西部地区的67%,占全国的9.7%,是我国西电东送的能源基地、有色金属基地、磷生产基地、热带亚热带农作物基地、旅游基地,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60%,煤炭储量占全国的10.7%,天然气储量约占全国的60%。该地区军工企业密集,有许多高校和研究院所、有大量的高科技人才、有熟练的产业工人、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有几十年积累的加工技术、有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和先进设备、有一大批具有一定行业优势的配套产品,有较强的综合性工业基础。

2.集聚地的发展方向

(1)长江三角洲地区———应成为“全球装备工业加工制造中心”和“全国装备工业制造中心”。有重点、有选择地吸收大型跨国公司、出口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加工制造业的外资,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从加工组装和零部件制造的阶段逐级向核心部件及芯片制造阶段、研究与开发阶段升级。下大力气抓体现国家实力和水平的重大装备成套中的系统集成,重点开拓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进一步提高作为全国“高精尖新”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和作用。

集中有限的人、财、物,充分依托区域优势,选择有比较好的基础或国内制造能力尚很薄弱但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带动作用强、目前或近期能形成优势的产业进行重点支持,如①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在与跨国汽车集团的合作中,将上海建成中国的底特律,以此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形成良性互动;②以上海微电子产业基地为依托,抓住目前国际上集成电路生产线能力过剩的机遇,加强国际合作,与国内厂家共同联合引进,进口设备必须同时引进技术;将设备研制与工艺开发相结合,将产学研机构与用户相结合,从制造的基础技术做起,并对相关的基础技术加以综合集成与应用。形成能够提供8英寸硅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专用设备和生产线的能力,跟踪和掌握研制12英寸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专用设备的关键技术。

上海作为国内企业走向世界、国外公司投资内地的窗口,作为联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通道,已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能走“东莞模式”仅仅做境外大公司的加工生产基地,比较现实的是“在跟随引进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主发展的能力,进而走自主发展的路”:总体上采取跟随,在有优势的某些方面和领域,集中力量,实现突破;在“点”上

的合资要有控制力,某些产品和技术的引进,要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形成自主技术;产、学、研结合,制造单位和用户单位结合,形成两个“链接”;上海资源缺乏,土地稀缺,寸土寸金,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学习国外大公司的做法,到上海以外的地区去控制和主导一部分制造企业。

(2)东北地区———应成为“东北亚地区装备工业加工制造中心”和“全国重大装备制造基地”。积极承接重型制造业国际转移中比较复杂的有成熟技术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工序和非核心技术的零部件或配套产品。通过合作、合资、加工贸易以及有选择的并购等方式,充分吸纳国外先进适用技术和资金。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重大装备领域,创建产需结合、优势互补的大型工程承包公司,包括工程设计、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售后服务,对工程所用设备的技术、质量、价格及工程进度等负完全责任。努力发展与主要用户行业的设计院、工程公司或国外大公司的紧密合作,突破重大工程项目的成套设计和承包这一传统的薄弱环节,造就跨越用户与制造商之间的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承包与全程服务于一体的新型企业。

(3)珠江三角洲地区———应成为“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对于依赖对外开放的珠江三角洲,应与港澳在资本、技术、信息和人才等方面实现双向流动,由目前的垂直型分工转变为水平合作,把当前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逐步向内地转移,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信息密集型装备制造业。充分利用东南沿海的区位优势,扩大和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继续大力发展以电脑资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

(4)中部地区———应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和“辐射西部的前哨”。积极实施“东引西进”,一方面,大力发展与东部的经济技术合作,吸引东部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作内地的生产车间或基地,在支持沿海地区产业不断升级的同时,也使自身闲置的生产能力得到最大释放;另一方面,也要制定“西进”规划,为开发西部作好物质技术准备,扩大装备制造业产品在西部市场的占有份额。

(5)西南地区———应成为全国“资源深加工业基地”和“军民结合型国防装备的研发生产基地”。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应与老工业基地的技术优势、产业优势相结合,把劳动和资源优势凝聚到附加值高的产品中去。大力改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投资环境,努力降低能耗、加强营销、扩大出口、提高效益,打破地区和部门分割,致力于军民结合,使自身国防军工和科研力量集中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 C hina

ZHANG Wei

(Academ y of Machiner y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100044,China)

A bstract: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is an important method of enhancing the competitive power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The paper builds index system evaluating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ratio and mak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relevant statistic data from State Statistical Bureau.At the sa me time the paper reveals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status quo and characteristic of E M, deeply analyzes effecting factors and points the microcosm and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of E M.

Key Words:equipment manufacturing;industrial concentration;index system

〔责任编辑:李海舰〕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现阶段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2009年、2010年连续2年产业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10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201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约1.6万亿元销售收入,约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左右。整体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围绕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迫切要求,开发出了一大批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如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发电机组、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成套设备、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800KV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百万吨乙烯装置所需的关键装备、超重型数控卧式镗车床、精密高速加工中心、2000吨履带起重机、ARJ21新型支线飞机、“和谐号”动车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气象卫星率先实现业务化运行,已初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格局。

中国装备制造业行业概况

装备制造业将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原动力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是解决就业矛盾的重要领域,是高新技术的载体也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动力。对于仍处在工业化中期的中国而言,制造业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的。今后10到15年内,中国制造业将会上升至世界第三位。虽然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但中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主要还将依靠工业,而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将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原动力。目前中国工业总产值占GDP的50%,并且每年增长速度都比GDP的增速快2到3百分点。工业中,采掘业受资源的限制不可能快速增长,因此制造业仍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 “制造业是夕阳产业”的说法一度甚嚣尘上。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是解决就业矛盾的重要领域,是高新技术的载体也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对于仍处在工业化中期的中国而言,制造业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中国制造业居全球第四位,几十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维持在40%;中国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于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将近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机器,创造了中国接近3/4的外汇收入。 当然,目前技术含量高的“中国制造”产品在全球市场上还远未形成主流,但在制造业生产环节方面,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这不仅体现在高速、优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上,更多的体现为中国这些年发展所积累的

大规模加工组装业优势和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巨大的市场规模上。”这种比较优势就是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保证。这使得至少在今后50年,制造业都会是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虽然中国在劳动力和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会持续相当长时间,但中国也正大力提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去年,中国启动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近5年内,中国政府将出资8亿元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重大项目。中国的“十五”计划也明确表示,将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加速制造业的技术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据悉,新材料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工业瞬息万变动化系统、数控机床、光电子器件等将是中国重点支持的领域。 此外,中国政府还将采取有效的措施营造有利于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政策环境,其中包括制定鼓励发展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工艺和装备的技术政策,执行有效的财政和金融扶持政策,以及鼓励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的企业发展等。针对中国长期的比较优势和正积极培育的竞争优势,经济学家预测,未来20年中国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仍将高于GDP的增速,10到15年内,中国制造业将会上升至世界第三位。 “中国装备”远离“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中国装备”却难以装备“中国制造”,两者的距离越来越远。作为新兴的汽车生产大国,中国的汽车产量去年突破325万辆,而所用的机床70%来自国外;作为传统的纺织工业大国,中国高档纺织制造业却基本没有原创技术,设备和原材料也靠国外进口;中国造船产业近年来已跃居世界前列,但船体材料和技术大多依赖国外。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工业司副司长李冶介绍,中国装备工业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四,但出

中国产业集群名单

中国产业集群名单 一、浙江省 温州鹿城区 1、中国皮鞋产业集群 2、中国打火机产业集群 温州龙湾区 3、中国人造革产业集群 瑞安市 4、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集群 5、中国休闲鞋产业集群 苍南县 6、中国印刷产业集群 温州瓯海区 7、中国锁具产业集群 乐清市 8、中国中低压电器产业集群 永嘉县 9、中国拉链产业集群 平阳县 10、中国塑编包装产业集群 嘉善县 11、中国木业及家具产业集群

12、中国皮革加工产业集群桐乡市 13、中国毛衫产业集群 平湖市 14、中国光机电产业集群海盐县 15、中国紧固件产业集群湖州市吴兴区 16、中国童装产业集群 安吉县 17、中国竹加工产业集群杭州市萧山区 18、中国钢结构产业集群桐庐县 19、中国制笔产业集群 富阳市 20、中国白板纸产业集群宁波市 21、中国西服衬衣产业集群余姚市 22、中国模具产业集群

23、中国家用小电器产业集群宁海县 24、中国文具产业集群 义乌市 25、中国小商品产业集群 东阳市 26、中国木雕产业集群 永康市 27、中国五金产业集群 诸暨市 28、中国制袜产业集群 玉环县 29、中国中低压阀门产业集群台州市路桥区 30、中国金属固废处理产业集群温岭市 31、中国注塑鞋产业集群 黄岩区 32、中国塑料模具产业集群 台州市 33、中国缝纫机产业集群

34、中国轻纺产业集群 嵊州市 35、中国领带产业集群 舟山市 36、中国渔业加工产业集群 二、广东省 深圳市 37、中国通信电子产业集群 广州黄埔区 38、中国日用消费品产业集群广州市增城市 39、中国牛仔服装产业集群 广州市 40、中国汽车制造产业集群 广州市番禺区 41、中国珠宝首饰加工产业集群广州市花都区 42、中国皮具产业集群 广东汕头市澄海区 43、中国玩具礼品产业集群 东莞市

中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前景与对策

******海量免费资料尽在此 数据库浏览中国商业报告库中国资讯行提供 正文显示:在线词典 【行业分类】环境保护 【地区分类】中国 【时间分类】19991207 【文献出处】经济研究参考 【标题】中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前景与对策('99文献)(7766字) 【副标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岳颂东 【正文】 环境保护产业是以防治城乡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环保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至今发展仅仅20年,分析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展望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景,克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完善环保产业振兴的政策体系,将使我国环保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一、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1998年1月--6月为期半年的调查统计,到1997年底全国(除西藏、宁夏、海南以及台、港、澳地区,以下同)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9090个(企业单位7617个,事业单位1473个),其中专业单位5995个,占单位总数的66%,兼业单位3095个,占单位总数的34%。职工总数169.9万人,其中企业单位148.5万人,占职工总数的87.4%,事业单位21.4万人,占12.6%。环保产业拥有固定资产720.1亿元,其中企业单位620.9亿元,占86.2%,事业单位99.2亿元,占13.8%。环保产业年产值521.7亿元,当年实现销售收入459.2亿元,占总产值的88%,当年实现利润58.1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2.6%。调查显示,从1989年到1997年8年间,我国环保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综合性的新兴产业,具备了初步的产业规模,对我国的环保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环保产业纵向与自身相比,发展是不慢的;但是横向与其他产业相比,其发展则呈现如下几个特征: 1.产业的总量规模依然不大,发展潜力十分看好。 1997年环保产业年总产值为521.7亿元,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这对于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十分严重的我国来说,确实不是很大。另外,在全国7617家企业中,固定资产小于1500万元的小型企业占90%左右,大中型企业占10%左右,即便在总量规模不大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商业模式分析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按照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现阶段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 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的提法其实与当前全球兴起的工业4.0提法是一脉相承的,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无非是更针对当前国情状况和需要,其实质仍处于工业4.0趋势的范畴。工业4.0的提法最早由德国政府提出,也被认为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旋律。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国很大程度上在处在一个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周期中,制造业大国地位也在这段时期内得到了确立和巩固。这个时期的制造业演进的突出特点为主要依靠资源与投资拉动,注重生产能力的扩张,制造业偏生产型特征,产业分工大部分集中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而且这种演进模式很大程度上挤压了环境生态。从制造业升级路线来看,经过十余年的成长,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及现代管理等环节与理念已经深深植入,初步具备了现代制造业的雏形,要扭转大而不强的窘境,抓住当前世界工业信息化趋势并迎头赶上迫在眉睫。特别是我国当前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已经显现,倒逼效应显著。政策和行业层面上政府推动转型和升级的决心很大,未来的制造业将以信息化融合为重心,呈现依靠技术进步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更加注重技术能力积累,制造偏向服务型,向世界制造业价值链高端挺进,环境友好等特征。 图1、全球制造业价值链演进趋势

国内部分工业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的经验做法

快研发速度。因此,产业集聚区的战略转型,也将从强调引进大公司大企业向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使产业集聚区成为培育、造就产业集聚技术企业的摇篮,从根本上提升产业集聚区的自主研发能力,形成一批根植性强的自主创新产业。 四、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转变 我国产业集聚区多以园区开发为主,较少涉及高科技产业开发和培育,经济增长过分依赖道路、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成片开发。而这些只是为发展产业集聚技术产业提供了空间载体,并不能代替产业集聚技术产业开发和培育,且不可持续。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未来产业集聚区必将走向综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房产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房产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 五、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区向现代化综合城市转型 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演进,必然涉及到新的城市功能配套,城区建设方面的任务逐渐增加。因此,未来产业集聚区不能只定位为一个产业集聚地,还要定位为一个人气的集聚区、文化的扩散区、资本的融通区,应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 国内部分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的经验做法宁波产业集聚区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二次创业”的核心 —2— 1、大力发展产业集聚技术产业。围绕“三区一城”建设和打造国内一流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坚持新能源与节能、半导体与光电、新材料三大高技术制造业和研发设计、企业总部、软件与服务外包三大高技术服务业的“3+3”产业互相促进、并重发展的总体框架,同时密切关注全球产业和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发展新经济。一是下大力气抓龙头企业培育。宁波产业集聚区根据企业的销售规模、发展速度、创新能力、团队素质等指标,选择一批有一定产业规模、产品市场前景好、掌握一定核心技

湖南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实施方案

湖南高端装备制造项目 实施方案 规划设计/投资方案/产业运营

报告说明— 减速机作为机械设备的重要驱动部件,在产品设计、工艺技术方面有一定技术门槛,对于产品的设计水平、加工精度、运行平稳性要求高,对减速机制造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制造水平的提升,减速机行业的技术门槛不断提高,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期内突破技术壁垒。 该减速机项目计划总投资10590.4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813.9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3.78%;流动资金2776.5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6.22%。 达产年营业收入18549.00万元,总成本费用14207.33万元,税金及附加192.06万元,利润总额4341.67万元,利税总额5132.58万元,税后净利润3256.25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876.33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1.00%,投资利税率48.46%,投资回报率30.75%,全部投资回收期4.75年,提供就业职位307个。 工业机器人主要包括控制系统、动力系统及本体机械结构三大部分。减速机是动力系统子结构传动装置的核心零部件,其主要功能是达到减速增矩的作用,从价值量看,减速器占比机器人本体制造成本的30%以上。2017年,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达13.11万台,同比增长68.10%。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为34.6万台,较2016年同期增加17.69%。在本

体销量爆发,国际巨头产能不足的背景下,国内减速器生产商迎来宝贵的窗口期实现放量,部分厂商率先拿到超万台的需求大单。主要结合量、价的角度分析国内减速器市场。

第一章基本信息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及背景 湖南高端装备制造项目 减速器是一种由封闭在刚性壳体内的齿轮传动、蜗杆传动、齿轮-蜗杆传动所组成的独立部件,用于低转速大扭矩的传动设备,把电动机、内燃机或其它高速运转的动力通过减速机的输入轴上的齿数少的齿轮啮合输出轴上的大齿轮来降低转速,增大扭矩。 减速机应用范围广泛,市场规模较大,行业内企业众多,市场分散度高。一部分企业侧重于生产广泛适用于各下游行业的通用减速机,规格以中小型为主,产品呈现模块化、系列化的特点,所属行业为通用减速机行业。另一部分企业主要生产适用于特定行业的专用减速机,规格以大型、特大型为主,多为非标、定制化产品,所属行业为专用减速机行业。以上两类企业的产品差异大,相互竞争较少。 (二)项目选址 某产业园区 湖南省,简称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界于北纬 24°38′~30°08′,东经108°47′~114°15′之间,东临江西,西接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c157169.html,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问题研究 作者:饶伟涛 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2期 【摘要】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它是为一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和基础设备的首要产业。本文主要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当前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议,用以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 【关键词】中国装备制造业现状发展问题优化措施 历史经验和现实选择都一再证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想经济得到稳步增长,就必须大力发展制造业(Kaldor,1967),技术自主创新和自主扩散的增长源泉也来自制造业(Hersh,2003),寻求制造业稳健发展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所期盼,是经济独立和繁荣的重要保证(李斯特,1961)。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不断提升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进而主导全球价值链分工,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定的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战略目标。 一、中国装备制造业当前发展现状 (1)产值现状:千亿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不断增加。2004-2018年时间段内,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呈直线上升态势。从67937亿元增加到510540亿元,增速高达6倍。2012年环比增长10%,2014年为5.5%,2016年却降至4.2%。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下降。从具体行业来看,截至2017年,计算机、通信设备产值最高,第二是交通运输设备,2004年产值是13795亿元,2017年已达到135677亿元[1]。 (2)贸易现状:贸易额持续增长,出口比例不断递减。装备制造业各行业出口交货值及占比不断上升。2009年是36272亿元,2018年增至76534亿元,增速达8%。但是,出口比重不断下降,2008年是35.4%,2018年已经降至17.8%。这说明我国对装备制造业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也说明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的萎缩导致出口比例的降低。从具体行业情况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出口比重最低,仅为7.3%。 (3)国际竞争力现状:TC指数不断上升,但差距仍旧很大。从2004-2018年整体上来看,日本的TC指数最高,国际竞争优势最强。在2010年前后发生变化,2018年为0.41。韩国排名第二,之后是德国、中国和美国。中国TC指数不断上升,到2016年已經提高至 0.12。美国和日本TC指数不断下降。由此可见,次贷危机对各国影响巨大。 二、中国装备制造业当前发展主要问题

环保产业发展趋势

环保产业发展趋势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海量免费资料尽在此 数据库浏览中国经济新闻库中国资讯行提供 正文显示:在线词典 【行业分类】环境保护 【地区分类】中国 【时间分类】 【文献出处】国际商报 【标题】中国环保产业发展趋势(1077字) 【副标题】一丁 【正文】 “九五”期间我国经济基本保持了7%的增长速度,预计“十五”仍将以较快速度增长。今后5年,我国环保产业将在现有基础上以不低于15%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5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将突破1400亿元,约占当年GDP的1.4%。其中环保产品500亿元,环境服务500亿元,与环境有关的建设400亿元。 “十五”后,我国环保产业将以不低于12%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其总产值将超过2500亿元,约占当年GDP的2%。其中环保产品的总产值达到800亿元,环保技术服务体系的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与环境有关的建设体系总产值达到700亿元。 根据我国“九五”环境保护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要求,从解决21世纪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出发,今后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城市污水治理设备、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及各类监测设备,及其相应的高新技术开发及产品生产,积极发展环保服务市场和环保资本市场。 水污染治理方面,急需草浆造纸黑液全套治理技术,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治理技术、湖泊富营养化防治技术等。 空气污染治理方面,需要大型燃煤电站脱硫技术和中小型工业锅炉简易实用的脱硫技术和设备、袋式除尘和静电除尘高新技术、汽车机内净化及尾气净化的有效处理技术。 固体废弃物处置方面,城市垃圾需要卫生填埋、堆肥、焚烧等处理技术和管理经验;工业固体废弃物需要资源综合利用和有害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设施。 在自然生态保护与恢复方面,需要生态技术、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 环保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点就是环境监测仪器。将开发各污染源在线监测仪及数据传输系统,大的烟尘、烟气排放口,污水处理出水口和重要水质监测断面实现在线监测,以及数据采集处理和通讯网络等。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商业模式分析

从制造业演进的路径来看,前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管理驱动下量变积累的过程,典型的案例就是我国过去十多年制造业大国地位的夯实。而一旦迈入第四阶段,随着制造业与信息技术融合,量变有望转化为质变,因为这种“融合”将造就制造业向新的业态形式转变。 传统制造业与信息化融合后可以让传统制造业产品有一个质的提升,例如传统制造业产品融合了传感器、工控机、数控技术、激光技术等以后可以提升为机电一体化产品,如若再融合总线、微处理器、网络技术等要素,可以提升为数字智能化产品。对传统制造业产品的改造实现恰又能给予行业本身的发展以正反馈,装备制造业自身肩负着为用户实施信息化和适应市场提供先进、实用装备的任务,产品和装备的数字化有利于提升整体制造业的生产力水平,也能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图2、“融合”实现对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改造

“融合”会促使传统制造业衍生出新的工业要素,最为突出的改变体现在研发设计制造过程中的数字化DIY以及生产模式和制造模式的改变。 从产品研发设计的维度来看,“数字机”样式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流程。传统制造业模式下的研发与设计往往是是一个产品画一个图纸,生产模式为一场一地一个区域,设计研发的产品往往要生产出来以后才能鉴别是否可用。而“数字机”样式下产品的定义方式发生质的变革,产品的设计生产模式呈现异地协同全球化趋势,产品设计生产可以做虚拟仿真,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可以看到产品的性能,甚至你可以去体验。 信息技术使装备制造业更好、更快、更省、更可靠地制造出新产品。波音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使波音777的研发周期缩短40%,工程返工减少50%。 信息化融入生产制造过程后,厂商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有利于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决策,而传统的制造业偏重于工艺手段上的电气化、自动化,并未对整个工业领域产生全范围、多层次的变化影响。未来的制造模式将偏向于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低成本、研发周期短、柔性生产、环境友好等特征。 表1、高端装备制造业同传统制造业模式有质的区别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发显著,经济全球化下产业转移速度明显加快,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用户需求变化加快,传统的生产型制造对环境资源的压力加大,信息化的融入更是使得传统的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愈发急迫。 当前,制造业的高端环节逐步分化出来,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更加明显,正在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向基于产品提供综合服务的模式转变;制造业的高端环节,如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逐步分化出来。 图3、受金融危机影响GE服务收入占比几十年来的升势有所降温

中国装备的制造业的国内外现状,趋势

中国装备制造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它的各项经济指标占全国工业的很大比重;是高技术的载体及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通道,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的信息技术、核技术、空间技术等,无一不是通过装备制造业创造出来的,可以说装备制造业是高科技的载体;是产业升级的手段,生产工作母机、提供重大装备;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在高技术和数字化战争时代,装备制造业生产武器装备水平的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同时,必须指出的是,装备制造业还是国家的战略产业,它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决定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关键因素。 一、发展过程 观察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演变是和中国产业发展政策紧密相联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以及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可以将其划分为起步阶段(1949~1978年)、成长阶段(1979~1996年)和起飞阶段(1997年至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机械装备工业进行了一系列改组、改造工作,同时筹建大型骨干装备企业。经过四个五年计划,中国装备工业在曲折前进中仍然取得了一定成就,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水平、门类比较齐全的装备制造体系 1979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对外开放中取得了迅速发展,技术进步的模式、方法和途径有了很大变化。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特别是鼓励利用外资;以逐步降低关税和本币较大幅度贬值等方式推进出口替代。逐步完成从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上升;市场经济几乎解决了所有传统领域中的经济短缺现象;许多传统产业开始进入了成熟阶段,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工业生产大国。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2009年、2010年连续2年产业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若干各具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雏形:珠江三角洲通讯设备与计算机制造基地;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东北重大成套装备制造基地;西南西北国防装备制造基地。 二、存在问题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技术装备制造业还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高精尖设备技术受制于人,这对于一个谋求自主发展的主权国家的安全是十分危险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国家重视不够及其战略的失误和滞后。1956年到1976年20年间,我国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期,导致我国装备制造业长期落后先进国家。 第二,许多重大技术装备仍然依赖进口。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装备制造技术落后5~20年。一般低水平加工能力和普通机械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成套设备大部分却不能制造,如燃气轮机、核电设备、高速铁路设备、干线飞机、数控加工中心等。 第三,数控系统、发动机和关键部件是装备制造业的薄弱环节。数控系统是装备的神经系统,代表着装备的自动化水平。发动机制造技术落后直接制约我国飞机、船舶、汽车等行业的发展。关键部件和基础元器件落后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第四,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绝大部分为国有企业,分布在老工业基地,改革步伐迟缓,官僚体制严重。设备制造企业与使用企业之间缺乏利益联结机制,除政府重点扶持企业外,其余处于萎缩状态,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第五,缺乏具有总体设计、成套能力和系统服务功能的总承包企业。装备制造业需要研

最新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趋势及分析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趋势及分析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c157169.html,编辑。 摘要: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基本呈现增长趋势,但制造业总体空间集聚程度一般,区域特色有待加强;产业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布基本与从技术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路径一致。 关键词:产业集聚;地理集中指数;镖靶模型 一、产业集聚程度测度方法 (一)产业基尼系数 通过某一产业在区域上的分布相对于整体经济活动的偏离程度来界定该产业的区域集中状况。 由于该系数没有考虑到企业规模差异,因此系数大并不一定表明存在产业集聚现象,而且在比较不同产业的集聚程度时,会由于各产业中企业规模或区域大小的差异而造成误差。 (二)区域规模优势指数 区域规模优势指数也称为区位商,是分析区域产业集聚的规模指标,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相对集中度。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i表示第i个产业;j表示第j个地区;X ij 表示第j个地区的第i产业的产值指标。区域规模优势指数表示该地区某行业的规模在全国的位置。指数越大意味着该地区该产业的地方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明显,集聚能力越强。相对于基尼系数,该指数能更好的从区域角度分析产业地方专业化程度,以反映产业集聚能力。 (三)H指数 H指数指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index是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重要指标。 其中,x代表产业市场总规模,X j 代表j企业的规模,s j ,=X j /X代表第j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Ⅳ代表该产业内部的企业数。日指数实质是赋予每个企业的市场份额s j 的一个权重,通常对大企业给予的权重大。H指数在测度产业集聚水平时具有三个优点:一是能准确反映产业或企业市场集中程度,因为它考虑了企业的总数和企业规模两个因素的影响;二是能及时反映市场垄断与竞争程度的变化。由于日指数是用市场相对规模的平方之和测定产业集聚状态,所以H 值对市场占有率较大企业的份额变化特别敏感,而对市场占有率很小的企业份额变化反映相对迟钝;三是对产业内企业的合并与分解反应灵敏且计算方法相对容易。H指数的缺点是对数据的要求较高,而且含义不直观。 (四)产业地理集中指数 为解决产业基尼系数失真的问题,Ellision和Glaeser利用源于企业定位选择概率模型的镖靶模型,构造产业地理集中指数来测定产业空间集聚程度。

高端装备制造业龙头股一览表

高端装备制造龙头股一览表:股票代号 企业优势 主要产品 1.巨轮股份(002031 ) 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 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 2.中国重汽(000951 ) 15吨以上载重汽车最大 载重汽车 3.河北宣工(000923 ) 年产2500台配件250吨 推土机 4.*ST汇通(000920 ) 中国铁路工业第一股 铁路运输专用设备 5.云内动力(000903 ) 西部最大柴油机企业 柴油机

6.中鼎股份(000887 )资产重组转型在即 汽车橡胶(资讯,行情)零部件 7.三环股份(000883 )新项目年产一万台 重型货车 8.秦川发展(000837 )国内占有率75% 齿轮磨床产品 9.江淮动力(000816 )产销增长绝对额第一 小型柴油机 10.烟台冰轮(000811 )国内唯一自主知识产权 自制螺杆制冷压缩机 11.山推股份(000680 )市场占有率42% 推土机/挖掘机

12.石油济柴(000617 )中石油集团实际控股 柴油机 13.西北轴承(000595 )西部最大轴承企业 石油机械轴承 14.苏常柴A (000570 )技术领先优势明显 单缸柴油机 15.柳工(000528 ) 年产超过2万台整机 装载机 16.徐工科技(000425 )全年出口量增长73.5% 特种装载机 17.沈阳机床(000410 )产量五年增长878.5% 数控机床 18.中联重科(000157 )

汽车起重机占有率25% 汽车起重机 19.中集集团(000039 )集装箱50%占有率 集装箱/登机桥 20.*ST建机(600984 )国内占有率第一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21.北方创业(600967 )铁道部招标中标 铁路车辆 22.上柴股份(600841 )子公司前景看好 大功率发动机 23.上海机电(600835 )控股子公司发展稳定 旋挖钻机/液压抓斗 24.厦工股份(600815 )国内占有率18.51%

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研究

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研究摘要: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等特点,能够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梳理,从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和有效途径三个方而分别进行阐述并总结,以期为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研究文献;综述 0引言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具有中国现代特色的专有名词。作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之一,以先进技术为指导,为各产业提供富含高端技术和高附加值的装备产品,对我国高端领域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方向引领着我国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高端装备制造业处于整条生产线的中枢地位,其发展水平决定了该产业的发达程度。由其特点可见,技术创新是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1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 孙韬[门认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会逐渐向国际化、信息化、智能化、环保化方向发展。于兆吉等[2]指出,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目标是要在环保的基础上获取最大利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孙景新[3]认为,中国经济要想从资源消耗型粗放式发展转变为向技术、知识密集型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可作为突破口。马玉山在“2015中国制造业创新论坛〃中指出,高端装备制造业在精细

化管理的基础上,要加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研发出更完善的创新产品。 2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Song [5]指出,美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建立离不开政府的政策鼓励支持,如减少税收、给予投资补贴、建立研发试点机构等。日木政府为提升国内装备制造企业技术的竞争优势,在国内建立"官产学〃联合组织和国外高端技术引进研发机构。可以看出,政府支持是影响其国内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Lee, Tang-Chih 提出,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水平与其生产技术的先进水平呈正相关。根据美国经济生产的基本情况发现,投资于IT行业的比重在持续增长,且消费者对其生产或消费的装备水平升级有更大需求[6]。Yam [7]根据香港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发现外部投入的增加可有效促进企业的自主研发创新及合理配置可利用资源。AdegokeOke [8]以英国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企业中劳动灵活性与混合灵活性的相互作用对产品创新的影响。高丹丹[9]将R&D人力资源、R&D 资木投入以及创新产品研发相关的费用归为技术创新投入因素,将申报的专利数、己成功授权的专利数以及研发出的创新产品数归为创新产出因素。王佳瑶[10]以知识基础存量、知识流动能力、知识创造能力三个维度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构成要素,政府因素、市场因素、技术因素是促进技术创新出现的主要原因。 3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途径 Om恰等[22]指出,加强企业生产链中各环节的沟通与协调可有效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发展方向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装备制造业标准占总数的50%以上,基本形成了适应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装备制造业标准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接轨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70%以上,重大装备国产化程度大幅提高,产品整机质量与可靠性水平明显提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在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国际贸易、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支撑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016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依然延续良好发展势头。2016年上半年,我国装备工业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其中,规模以上装备工业增加值实现稳步增长,船舶工业实现好转,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展望下半年,我国装备工业总体发展将继续“平稳回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领域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船舶工业将逐步好转、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将出现新起色。 但在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我国装备制造业仍然存在出口交货值增速持续下降、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投资需求持续低迷、新兴产业过剩风险增加等问题。近年来全球经济状况转变,作为全球装备制造业第一大贸易国,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中国制造业人工成本迅速攀升,部分产业“去产能、去库存”的任务仍然严峻;另一方面,周边新兴经济体的“供给替代”作用开始逐步显现,这一切都要求中国必须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的贸易方式转变,必须在新兴产业和核心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首先须加强自主创新,提高行业竞争力。一是按照《中国制造2025》等部署和要求,加快组织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等,启动建设一批重点装备制造领域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基础共性技术、集成创新能力等进行攻关,推动试点示范应用。二是继续组织实施装备领域科技重大专项及科研或产业化专项,论证启动机器人、3D打印等一批新兴成长性产业扶持专项工程,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三是加快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等创新应用政策的制定和推进,鼓励制造企业与使用部门共同开展研发,促进研发成果应用。四是鼓励产学研用加强合作,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加快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平台、行业检测试验服务平台,加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其次应加快提升智能制造发展水平。一是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动智能制造在生产工艺过程、企业管理和服务、能源管理、物流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加快开发一批智能装

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现状展望及建议

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现状展望及建议 2018年前后,中国环保产业大面积遭遇了投融资困境。分析当前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事业的发展态势,特别是2018年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事业面临的问题,需要从整体的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出发,结合金融和环保产业发展的内生逻辑,依托具体的客观情况进行系统研判。 内外因素造成2018环保产业投融资困境 在发展需求旺盛,政策空间和利好不断的客观条件下,2018年中国环保产业仍然遭遇了严重的投融资困境,其中包括债务问题严重、融资渠道萎缩、资金成本急升、信用风险剧增等困境。综合来看,2018年环保产业投融资困境的出现源于多重因素。 从2017年末开始,我国金融“去杠杆”的力度不断加大。随着“资管新规”和PPP清库等工作的实施,环保产业中此前由于早期大幅扩张导致的资金压力进一步升高。与此同时,一些环保企业由于资金空转抬高实体企业融资成本,杠杆无序扩张,刚性兑付等问题开始显现。 与此同时,整体经营状况趋紧的情况下,部分环保企业的债务违约事件,对于资本市场信心造成了影响。2018年上半年间,盛运环保、神雾环保、凯迪生态等债务违约和东方园林发债失利等事件导致了资本市场信心的波动。与此同时,伴随着2018年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资本市场整体的风险偏好减低,对于环保企业融资投放则更加紧缩。具体来看,2018年环保产业遭遇的投融资困境,主要源于和体现在长期积累的以下问题:股权质押风险高企;PPP项目慎贷甚至停贷;融资成本和期限错配问题严重;融资两极分化,中小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等。此外,如环保产业价税政策执行慢或执行不到位,地方政府的不科学执法等问题也对环保企业造成了较大影响。 对于未来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的展望和建议 (一)宏观政策环境长期利好,针对环保产业投融资政策目标更加清晰 从整体宏观政策的形势观察,环保产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护体,将在未来长期发挥重要作用。预计2019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针对环保产业政策利好仍将不断释放,针对环保产业投融资的总量仍将保持继续增长态势。

高端装备制造业全球空间分布版图!

高端装备制造业全球空间分布版图! 【导言】 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加快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化、现代化是推动工业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战略转变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许多地方都在建立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园,整理了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空间分布特征分享给大家。【正文】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五个重点子领域,即航空装备、卫星制造与应用、轨道交通装备业、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业,在全球的分布不均。欧美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欧洲、俄罗斯等)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处于全面领先地位,韩国、新加坡等国正齐头赶上,除中国、巴西、印度等少数国家之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装备制造业都比较落后。 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空间分布格局 1、美国

美国的航空产业、卫星及应用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和智能装备制造业目前在全球都处于顶端地位,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各州以及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 美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空间分布格局 2、欧洲 欧洲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西欧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荷兰、与北欧的瑞典、挪威等发达国家。 欧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空间分布格局

3、俄罗斯 俄罗斯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在航空和卫星及应用上很突出,航空及卫星基地基本都分布在俄罗斯的西南部。俄罗斯的多家知名飞机制造商如米格、苏霍伊、图波列夫、伊留申、米里和卡莫夫等都聚集在俄罗斯的西南部。在卫星发射方面,俄美合资、俄罗斯控股的国际发射服务公司(ILS)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份额仅次于阿里安公司,其总部也坐落于俄罗斯的西南部。俄罗斯的卫星导航系统“格洛纳斯”导航系统,目前已被俄罗斯90%以上的民用领域使用。 俄罗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空间分布格局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机制的文献综述 产业聚集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显著特征。关于产业聚集机制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同学科和流派从不同的视角比较、分析了产业聚集问题,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产业聚集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新古典学派、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产业聚集机制理论可以分为理论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三个阶段。近年来,由于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我国产业集聚现象在各区域都较为明显。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产业集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国内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产业聚集机制的影响因素、产业集聚机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一、国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 17世纪创立的古典生产区位理论,包括河流、交通、资源等自然因素,被认为是产业集聚力的来源,且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中研究成果颇丰。Krugman等人从经验上证明了一个地区优越的自然属性在城市区位的形成上具有先天比较优势(Fujita和Mori,1996;Krugman,1993;Matsuyama和Takahashi,1998)。1977年,Dixit和Stigliz联合发表了《垄断竞争与产品的多样性》一文,开创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建模技术,学者们开始从不完全竞争范式中探寻解释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集聚机制。Marshall(1920)是最早从外部性中寻找企业集聚机制的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认为规模经济应有内外之分,内部规模经济是企业内部生产能力的扩展,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外部规模经济包涵范围广,主要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分工协作,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力市场、技术知识及基础设施的共享。Harris最先提出企业应靠近大市场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市场潜力理论(Harris,1954)。而Puga(1999)的研究表明当产品的运输成本与工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成本较低时,会促使企业分散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Papageorgiou和Thisse(1985)假设企业与消费者数量呈正态分布,企业希望选择靠近大市场区域从事生产活动,且生产者集聚带来产品多样化引致偏好多样化的消费者集聚,从而,推动了土地租金价格上涨和厂商之间竞争加剧,进而形成均衡的空间集聚分布。Fernandez(2005)在地区政府的财政收支与地方公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市场规模及投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市场规模及投 资前景分析2015年12月15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2015全国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现场经验交流会在西安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提出,做好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行动计划的制定工作;集中力量建设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做好重点领域标准的制定工作,软件和系统方案的提供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升智能制造支撑能力;重点突破自主安全可控的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与工程应用,抓好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积极推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以及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工作。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我国装备制造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信息技术与优秀制造技术高速发展,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深度和广度日益提升,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巨大智能制造装备实现突破,2010年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及其系统等部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领域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 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速将超30%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2012年的销售收入约为2.58万亿元。按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6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15%;根据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上下卷)》,2011-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32.3%。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 到25%,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二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3万亿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收入十二五期间年复合增长率27.23%,十三五期间年复合增长率24.58%:根据《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0年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及其系统等部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领域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发展目标,到2015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0亿元,年均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