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巴斯斯巴大学与坎特伯里基督教堂大学哪个好

巴斯斯巴大学与坎特伯里基督教堂大学哪个好

巴斯斯巴大学与坎特伯里基督教堂大学哪个好
巴斯斯巴大学与坎特伯里基督教堂大学哪个好

巴斯斯巴大学与坎特伯里基督教堂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具体请咨询留学360专业顾问团队

巴斯斯巴大学

巴斯泉大学(巴斯斯巴大学)是英国唯一一所荣获“创造性和艺术”与“企业和就业能力”两项“优质教育中心”(CETL)的大学,在“教学质量评估和满意度”上位列英国高校第一,并作为英国国家创新行业的“卓业授课与学习中心”获得英国政府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的资金支持。大学位于城市巴斯,巴斯是英格兰唯一一座名列世界遗产的城市;它的罗马时代的浴室和乔治时代的建筑及古老的修道院都世界闻名。著名的女作家简·奥斯汀也曾经居住在这里。这里的购物中心、剧院和众多的美术馆为它增添了国际气息,但是另一方面又不失传统风格,被誉为是英国最古典美丽的城市。

坎特伯里基督教堂大学

坎特伯里基督教堂大学是附属大学的公立学院,位于风景宜人的历史古城坎特伯里中心。学校为海外留学生设有完善的英语语言课程。专业范围涵盖了教育学、工商管理、艺术类等科目。

最新导游基础知识重点复习:基督教教堂

导游基础知识重点复习:基督教教堂 基督教国内教堂 1.天主教堂 中国天主教堂建筑沿袭了欧洲天主教堂的风格,建筑风格大多为哥特式。 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位于上海市徐家汇,始建于1906年,1910年竣工。是一幢典型的法国哥特式双尖顶建筑,钟楼高约60米,堂内可容纳3000余人。现为天主教上海教区的主教座堂。 上海佘山圣母教堂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佘山,初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1924年将原堂拆除重建,1935年竣工,新建教堂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风格。教堂内有紫铜圣母像一座,高4.8米,重1200千克。是中国天主教徒在东南沿海的主要朝圣地之一。 北京西什库天主教堂又名“北京北堂”,位于北京西城区西什库大街,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西什库天主教堂是一座典型的西欧哥特式建筑,系仿造巴黎圣母院的式样而设计的,是北京地区的天主教堂。教堂的顶端有许多高耸挺秀的尖塔,青石墙基,墙身全用城砖砌成。因为该教堂采用中国材料,由中国匠人施工,所以其木雕、石刻等均富有中国气韵。 广州圣心大教堂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全为石块砌成,故又称“石室”。教堂系法国哥特式建筑,建筑雄伟,雕工精细,可与巴黎圣母院媲美。教堂由法国人设计,中国工匠建造。 2.新教教堂

基督教新教的神学理论注重内心直接与上帝沟通,而不倚求于外在的形象媒介,故建筑不像天主教堂和东正教堂那样注重造型工艺。 上海沐恩堂沐恩堂又名“慕尔堂”,位于上海人民广场东侧西藏路上,建于1929年。现存建筑面积尚有4000余平方米,为一座红砖凹凸墙面的哥特式建筑。教堂原建筑除圣殿大堂与其他为传教服务的附属设施外,还辟有阅览室、女校、琴室及幼儿园等。 福建莆田大教堂建于1915年,内设3000余座位,是当时亚洲的教堂。教堂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以宏伟坚固而著称。 南京圣保罗教堂位于南京市太平路,始建于1922年。教堂的建筑用材料十分考究,所有的窗座、门扇、钟楼顶屋、城堡式的垛堞和封盖以及堂内柱脚、拱座等全部采用高资山的白石。堂内的圣坛、洗礼池和栏杆柱等也都用白石磨光精制而成。 3.东正教教堂 中国的东正教教堂主要集中在哈尔滨,有近20座。其中的有尼古拉大教堂、圣母安息教堂、圣母领报教堂和圣索菲亚中央教堂等,尤以尼古拉大教堂最为。除哈尔滨外,上海、天津、北京、新疆等地也有少数东正教堂。

基督教景观的城市空间演化与影响——以明朝中叶以来的上海基督教教堂为例

2012年5月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2-05-02 作者简介:魏良臣,西北大学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基督教景观的城市空间演化与影响研究 ———以明朝中叶以来的上海基督教教堂为例 魏良臣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摘要]自唐朝以来,基督教想传入中国的行动就从未停止过,但由于统治阶级的原因以失败告终。随着国门被战争打开,基督教真正传入中国是在明朝中叶后,并在中国落地生根,逐渐发展起来。本文选取了最具代表的实宗教体景观— ——教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城市的相关因素对其分布规律及空间演化的影响,剖析基督教在上海乃至中国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宗教景观;布局演化;上海基督教堂[中图分类号] K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2]专辑-0057-02 一、研究地与研究时期的选择(一)研究地选择:上海 上海, 坐落于中华大地的东南,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良好的水运条件,在鸦片战争前夕就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东亚的主要商业枢纽。随着《南京条约》签订,上海成为中国首批涉外港口, 外国人可以通过上海进入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往来。因此,上海外贸经济发展迅速,为基督教的研究提供了充实的理论基础。此外,江浙一带的南京等地遭受“太平天国”运动影响,城市动荡不安,上海由于政策的原因成为当时中国相对安全和平稳的传教城市, 提供有利的传教环境,避免了战争对教堂及传教具有的毁灭性影响。 (二)研究时段的选择:明朝中叶后 由于中国封建儒家文化的冲击及政治局势的变动,早于明朝的数次传教运动之间缺乏传承,最终以失败告终,其中的借鉴意义相对较弱。根据史料可证,天主教于明中叶传入我国, 而新教于天主教传入后两百年后再传入上海。上海第一所基督教教堂的原型也是在该时期(1640年)建成,所以可以基本确定基督教最早是在明朝中叶传入上海。因此我们的调查研究以明中叶为节点,讲述明朝中叶至新中国成立,上海基督教堂的布局与演变。 二、基督教教堂各时期分布规律 (一)上海市基督教教堂的总体发展态势 基督教伴随着其第三次大规模的在华传教行动,于明代初期传入上海(新教则是在第四次传教行动中, 由传教士普鲁士人郭士立传入上海)。尽管基督教入华已久,但由于国 人深受孔儒之道的教化,加上历代帝王的政策打压,基督教一直无法在我国真正扎根。 随着1842年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通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正式授予了外国传教士在上海设立教堂、医院、学校并进行传教行为的权利,但基督教整体发展态势缓慢, 至1850年,上海仅3间基督教教堂(圣三一堂、第一浸会堂、圣母圣心堂),且建筑简陋、人数稀少,经常需要修缮。随着国人对这一外来文化的认可度逐渐加深,基督教不断壮大自身。1843年至1899年仍是上海基督教教堂的快速发展阶段,教堂数量迅速增长,全市教堂总数达300余所。1900年至1927年,由于租界界线在列强的计谋下被逐渐打破,教堂的受众面域空前提升,加之“五四”时期学生与工人阶级对基督教的推崇,基督教进入空前繁荣阶段,全市教堂总数达600多所。1928年至1949年期间, 基督教教堂的成长在政治、战争局势不稳定的情况下艰难发展。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基督教的自立运动受到很大的挫折,教堂到1935年只剩下200多处,1938年日军侵入上海后,许多教堂损毁于战火之中,其数量锐减。 (二)各时期教堂分布规律1.萌芽期(1640—1842) 随着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上海既是南北洋海运中转港, 又是江河海水运枢纽,在国内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早期的上海还不能算是核心城市,但是已经具有了空前的发展潜质。与此同时,实时的许多官员都接纳了基督教, 第一位传教人为明代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徐光启,历史上常以1608年徐光启引入天主教作为上 7 5

上海市部分著名建筑名称中外文对照表

上海市部分著名建筑名称中外文对照表建筑中文名称外文名称 卜内门大楼 The Brunner, Mond & Co.Building 三井洋行大楼 Mitsui Bussan Kaisha 三井银行大楼 Mitsui Bank 三菱银行大楼 Mistubishi Bank 大世界 Great World 上海电力公司大楼 Shanghai Power Company 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楼 The Shanghai Cotton Exchange 上海邮政大楼 Shanghai Post Office Building 上海总会大楼 The Shanghai Club 上海总商会议事厅(上海电子元件研究所南楼)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上海特别市图书馆 Shanghai Library 上海特别市政府大厦 Government Office Building 上海特别市博物馆楼 Shanghai Museum 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大楼 Y.M.C.A. Building 凡尔登花园,白费利花园(长乐村) Verdun Terrace, Beverly Gardens 大上海大戏院 Metropolis Theatre 大光明电影院 Grand Theatre 大华公寓 Majestic Apts. 大来大楼 Robert Dollar Building 大新公司 Sun Co., Ltd 女青年会大楼 Y.M.C.A. Building 广学会大楼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Building 飞龙大楼 Joffre Arcade 马立斯住宅(瑞金宾馆一号 Morriss Estate 马勒住宅 Moller Mansion 中山医院院舍 The Liang Tsai Hall of the Chung San Memorial Hospital, Shanghai 中央研究院 Institute of Science 中央造币厂厂房 Shanghai Central Mint 中汇银行大楼 New Chung Wei Bank Building 中行大楼 The Bank of China Hongkew Branch

圣三一教堂(上海)历史

圣三一教堂历史 上海圣三一主教座堂是中国上海市现存最早的基督教新教英国圣公会主教座堂,位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九江路219号,俗称“红礼拜堂”。这座教堂曾是英国圣公会设立的侨民教堂、英国圣公会华中教区主教座堂、中华圣公会主教院主教座堂,现在又成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两会”)总部附属大教堂。 ●侨民教堂时期 圣三一座堂从创始之日起,就是一座专门为英国侨民中的英国国教圣公会教友服务的教堂。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上海成为规定向英国商人开放的5处港口之一。1843年11月,上海正式开埠,英国领事和一批英国商人从广东来到这里,不久划定了租界。随着上海口岸贸易的繁荣,数年后在此居留的外国侨民数量迅速增加,其中以英国侨民占据主导地位,而英国侨民中国(圣公会)教友又占有较大的比重。他们最初是在英国领事馆内举行礼拜。1847年,在上海居留的英国圣公会教友在当时租界的西部建造了一座小型的简易教堂,建造教堂的基地系由英商电话公司老板贝尔捐献。教堂前的街道也因此称为教堂街(Church Street),直到1865年才改名为江西路(Kiangsi Road)。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在华英美侨民被日军关押进集中营,圣三一座堂,连同英童公学均为日军占据。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侨民才得以收回圣三一座堂。 ●中华圣公会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大部分英国侨民起初并未撤出上海,圣三一座堂仍然维持着英国侨民座堂的特色。 1953年,圣三一座堂的英国业主被通知已经欠下了高额房地产税,于是将圣三一座堂交给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圣三一主教座堂赠予全国三自筹委会;全国三自筹委会又将该堂移交给同一教派背景的中华圣公会。中华圣公会总议会接收圣三一座堂后,进行了一次修缮,许多捐款来自于曾在该堂礼拜的圣保罗堂的教友。在1955年教堂修缮工程完工后,举行感恩、祝圣礼拜,圣三一座堂成为中华圣公会的总座堂,由主教院主席陈见真主教直接掌管。 ●联合礼拜时期 1958年,在献堂献庙的高潮中,黄浦区原有的8座基督教堂和5处布道所中,天安堂、第一浸会堂等被献给政府,慕尔堂(改名沐恩堂)、圣彼得堂、圣三一座堂和浦东福音堂4座教堂被保留下来,作为黄浦区基督教举行联合礼拜的场所。这一时期,附近其他教派的教堂,如山东路天安堂(属于中华基督教会,原由伦敦会开辟)的信徒,也被并入圣三一座堂,同时,圣三一主教座堂仍继续沿用圣公会传统的公祷书。 ●被占用时期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在声势浩大的破四旧高潮中,所有宗教活动均被禁止,圣三一主教座堂连同上海所有的宗教机构一同作为“四旧”被关闭,附近江西中路原培成初级中学一些红卫兵受指使纵容,侵占了圣三一座堂。圣品人被勒令接受批斗,然后被遣送到工厂、农村进行体力劳动。教堂左侧的钟楼最具宗教特色的哥特式建筑物,那尊尖塔作为帝国主义侵略的标志,被红卫兵用一辆载重四吨的卡车牵覆毁坏。几天后即有幕后机构派出成年人士神秘进驻,接管了教堂图书档案楼及全部神职人员的办公生活区域,实施系列查抄并悉数没收。此后几个月里,那些十四、五岁的红卫兵占据大堂礼拜区域,大肆破坏了教堂内的宗教设施,那座国内稀有珍贵的古管风琴也同时被损坏。教堂祭坛前不远处有个通地室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