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现如今,亲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问题已经成为家长乃至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经常性的热门话题。然而我们也发现,当我们的家长们在面对普遍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自私自利、性情怪异、好吃懒做、唯我独尊、蛮横无理等问题时,几乎是众口一词的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向社会和孩子,却很少有人能反躬自省从自身查找问题产生的根源。这样的态度不仅丝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进一步加剧亲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我们的家长们陷入更深层的困惑和迷茫之中。

其实,《三字经》早就说过“子不教,父之过”,孩子出了问题,是父母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是父母的过失,抱怨任何人都是没用的。法国作家福楼拜尔也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控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里。”因此,作为家长与其说整日里在那里怨天尤人,还不如把功夫用在自己身上,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教儿教女先教己,学做人父,学做人母,尽快提升自己的素质,以合格的家长培养高素质的孩子,才是解决亲子矛盾的根本办法。

那么,作为家长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呢?中国古代儒家学说中有一种说法叫做:“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借鉴这种观点,我个人认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至少应该扮演好三种角色,即:君、亲、师。

一、君

所谓“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领导者。领导者的职责很多,但对下属的管理和教育则是其中一项最基本的职责。而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其实就是一个领导者。更何况,父母本来就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律监护人,所以,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家长的一项主要职责。那么,作为家长要怎样才能成功的扮演好“君”的角色呢?第一,要了解孩子。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只有了解孩子才有可能做到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对孩子思想和行为加以引导和纠偏。而了解孩子需要的是理智和智慧,而不仅仅是感情。《大学》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喜欢他(她)们,而知道其缺点和不足;恨铁不成钢时又能看到其优点和长处,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所以为人父母,如果不是用心、用理智、用智慧去和孩子沟通的话,了解孩子就是一句空话。对于孩子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家长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反躬自省,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十五》)意思是,多责备自己,尽可能少的去指责别人,这样就会远离怨愤。比如说,孩子有了过错,作为家长首先要反省自己事先是否已经尽到了告知的义务,如果没有,那是家长自己的错,你就没有理由惩罚孩子。孔子还说过:“不教而杀谓之虐”(《论语尧曰二十》)家长自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孩子有了过错就惩罚他,这是虐待,是不可取的。即使是在家长已经做得很好的情况下,孩子犯了错误,作为家长也要切忌冲动和感情用事,而应冷静对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免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走极端。对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最好的管教就是用心去发现,然后加以引导和鼓励。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经在母亲节寄给母亲的一张贺卡上写道:“我爱您,妈妈!您从来不说我比别的孩子差,您总是在我做的事情中,不断地寻找值得赞许的地

方。我怀念和您在一起的时光。”很显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多给孩子以赞许,不仅有助于成就孩子健全完美的人格,更有利于加深亲子之间感情。第二,尊重孩子。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第九》)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如果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自尊心不能给以足够的尊重,而是经常性的用简单粗暴、甚至是打骂的方法进行管教的话,不仅可能造成孩子人格上的缺陷,更有可能会在亲子之间形成感情上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痕。第三,宽容但不纵容。孩子有了过错,作家长的要一定要宽容,允许他们犯错误,因为成年人也同样会犯错误。但是宽容不是坐视不管,把宽容变成纵容则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所以,面对孩子的过错,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智慧将其转化为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他还只有11岁的时候,有一次在院子里踢球不小心将邻居家的玻璃打碎,邻居因此向他索赔12.5美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可以买100多只母鸡。里根因此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拿出了钱,但却告诉他:“你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这钱是借给你的,一年之内你必须还我。”里根从此到外面打工,终于在半年后还上了这笔钱。里根后来当了总统以后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

二、亲。

就是说作为家长要慈爱自己的孩子。也许有人会说,这话说得有点多余,即使是一只小鸟对自己的孩子都会疼爱有加,哪有做父母的不知道慈爱自己的孩子呢?事实也确实是这样。任何人都清楚,爱孩子是父母的一种天性,具有自我强化义务的特点,即使在被法律和社会规范忽略的情况下,也不会有丝毫的影响。但问题在于如何慈爱孩子?这个很重要,如果慈爱用错了方法,在家长的主观愿望看可能是为孩子好,但结果可能并不是那么回事,可能害了孩子,甚至连整个家庭都会被毁掉。有一个案例。说的是有这样一对夫妻,很会挣钱。但是由于常年在外做生意顾不上照顾孩子,总觉得对孩子有亏欠,所以就在花钱上尽可能地予以弥补,平日里可以说是要多少给多少,从来不打折扣,后来一个月竟然要花到一万多元,而这时孩子还只是一个中学生而已。父亲终于醒悟了,觉得这样下去不得了,必须停止。于是就把孩子送到西藏当了两年兵,希望能借助于解放军这座大熔炉改变他的恶习,但这时已经晚了。孩子从部队回来以后,照样花钱如流水,比在家时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父亲于是狠下心来,坚决不给,结果被儿子雇凶杀死。不仅如此,因为保险柜的钥匙在他母亲手里,所以把母亲也给杀了。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得很清楚,我们不能说案例中的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我们必须说,这种爱是一种被扭曲的爱,是溺爱,溺爱才是毁掉这个家庭的致命杀手。如果我们的家长对过分溺爱孩子的危害不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许这样的悲剧就会在我们的身边重演。所以,慈爱孩子同样需要理智,需要智慧。有一位优秀的家长以《藏起一半的爱》为题写了一篇短文,谈了他自己对亲子之爱的看法。他说:“我说对孩子要藏起一半的爱,不是说只给孩子一半的爱,减少对孩子的爱,而是说家长应理智的爱孩子,赋予爱以更加广博、更为深刻的内涵。”换句话说,家长爱孩子还可以有更多、更好的方式。古人云:“习劳者知恩”。孔子也说过:“爱之,能无劳乎?”(《论语宪问十四》)你既然爱自己的孩子,怎么可以不让他劳作呢?所以,中国古代教育孩子都是从洒、扫、应、对这样一些生活小事开始的,就是要让孩子在做家务和学习接人待物的过程中感受作父母的艰辛,由此来培养孩子的感恩心和责任感的。而感恩心和责任感恰恰又是孩子

成“龙”成“凤”所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条件。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只要基础打好了,又何愁孩子不会成才呢?但是,我们现在看到有很多家长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对孩子百般宠爱,无条件的包办孩子的一切家务,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使孩子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所有恶习,这样的孩子视父母的辛劳付出为理所当然,感恩心、责任感自然无从谈起,像这样的孩子即使是考上了名牌大学,读了硕士、博士,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又有何用呢?

三、师

“师”就是教师。即家长还必须为孩子扮演好一个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内涵是什么?唐代儒学大师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它首要的、第一的职责就是传“道”。这个“道”就是孝道。韩愈大师之所以把传授“孝道”作为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因为“孝”是做人的根本。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第一》)孔夫子也说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所以,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首要职责就是要对孩子实施“孝”的教育。这就是所谓的“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道理。“孝”要怎么教?教育当中最为省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身教,家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出榜样,孩子自然会跟着学。有一位女教师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深感自己在孝道方面距离经典的教诲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她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赶上来。“五一”长假这一天,她回到父母的家里,正好遇上她的生日。于是,在开饭之前她先搬了三张椅子,请外婆、爸爸、妈妈坐好。然后对着父母讲:“我已经35岁了,三十五年来让父母操了不少心,也做错了很多事。现在我已经学习了圣贤的教诲,往后我一定要尽力做一个孝顺的女儿。今天是我的生日,更是母亲的受难日,所以我要向母亲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说完就拜了下去,这第一拜下去,母亲的眼泪就流了下来;第二拜下来,在旁边看着这一幕的儿子,不由自主的走到自己的爸爸身边,开始帮他按摩。其实,这个时候并没有任何人对孩子说一句话,而他只是看到母亲在拜她的父母,在行孝道,是那德行的力量给他带来的震撼,所以他不由自主地觉得也应该为自己的父母做点什么。后来回到家里,一进门,这个孩子就对着父母讲:“明年我生日也要拜你们两个。”可见,要想让孩子接受孝道,懂得孝,我们家长在家首先要先尽孝道,做一个好的榜样给孩子看。但是,如果家长反其道而行之,忤逆父母,那么孩子也一定会效法。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个男人很讨厌他的父亲,于是就给他的父亲找了一条毛毯让他出去“闯闯”。这时他不会说话的儿子突然张嘴说话了,他说:“父亲,你不用给爷爷一条毛毯了,给他半条足够了,剩下的半条你好好收藏起来,等我长大后可以把它给你,也让你到外面闯闯。”孩子的话让这位父亲幡然悔悟,急忙留住自己的父亲。《大学》说:“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所以,为人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不仅要把“孝”这个做人的根本道理作为一种经常性的理念传授给孩子,更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尽可能多的为孩子树立好的典型,千万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否则,将来后悔都来不及。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含答案

第三单元 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课文,勾画关键句,能够梳理文章结构,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通过讨论交流,能品味出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预习导航】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辜.(gū )负罪孽.(niè ) 惶.恐(huáng) 履.行(lǚ ) 遵循.(xún ) 幼稚.(zhì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1)刹:刹那(chà) (2)横:专横(hèng ) (3)担:承担(dān ) 刹车(shā)横竖(héng )担子(dàn ) (4)称:称赞(chēng ) (5)创:创造(chuàng ) (6)节:节外生枝(jié) 对称(chèn)创伤(chuāng )节骨眼(jiē) 归根结蒂:蒂,花或瓜果连接枝茎的部分。形容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4.默读全文,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 1 ~ 3 自然段):论述人从婴儿到儿童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 第二部分(第 4 ~ 7自然段):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 第三部分(第 8 ~ 10自然段):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合作探究】 1.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对爱的感受变化有什么特征?请迅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信息补充下列表格。

2.作者认为母爱与父爱在性质上有哪些根本区别?各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阅读课文, 3.《爱的艺术》一书指出,爱是一种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学到手的能力,这一点对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请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示例:一个好的母亲应该喜欢孩子成长、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她应该克服惶恐不安的情绪;一个好的父亲在指导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宽容、耐心,使孩子逐渐相信他自己最终能把握自己。

儿童性格特点有哪些

儿童性格特点有哪些? 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性格会影响到孩子成长的很多的方面,有些孩子在性格方面也会存在一些缺陷,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引导。家长们首先要了解儿童的性格,那么儿童的性格特点都有哪些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儿童的性格特点! 学龄前儿童的性格特征: 求知欲强:爱学习,有各种各样的兴趣,注意力比较稳定,善于把开始的事一直做到底。 富于友爱感:爱和其它小朋友一起玩,玩时能友好相处,善于把自己的愿望与集体相结合。 爱劳动:自主能力强,穿衣、吃饭都要求自己做,主动帮成人做事。 有同情心:关心老人,愿意帮助他人,不欺侮比自己小的孩子。 道德感和美感:具有爱人民、爱祖国的萌芽,喜爱唱歌、跳舞、朗诵诗等。 克服困难的态度:遇到困难努力去克服,并想出办法去完成任务。 独立性逐步得到发展。 家庭对孩子性格是有一定影响的,常见的影响有: 1、家庭气氛: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相反,父母间的争吵、隔阂、猜疑甚至关系破裂(父母离异或父母病故)青少年犯罪率高。 2、家庭结构:有研究表明,来自两代人家庭的儿童在好奇心、坚持性、伙伴威望、与人关系及对劳动态度上均优于来自三代人家庭的儿童。这主要与三代人家庭中祖(外祖)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等因素有关。 3、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在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普遍的社会,如果不注重对独生子女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教育,很容易使他们形成任性、不关心别人、自私等不良性格。 4、教养方式 (1)父母过于保护孩子,则孩子被动、依赖、沉默、缺乏社交能力; (2)父母教养意见有分歧,孩子就警惕性高,两面讨好,易说谎,投机取巧; (3)父母教养比较民主,则孩子独立、大胆、机灵、善于与别人交往协作,有分析思考能力;

探究现代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探究现代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班级:高一11班 课题组成员:吴泽光周晓彬陈新佳苏朝杰蔡晓虹郭晓敏黄锡洪 周旭洲林佳琼陈丹娜 指导老师:陈洪章 一、问题的提出: 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过“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又有多少人真正体会到它的内涵呢? 父母拼死拼活地工作供我们读书,为我们的健康成长尽可能地创造更好的条件,满足我们的需求,虽说与父母同住一个屋檐下,可是我们了解父母吗?父母的内心在想些什么,我们知道吗? 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离开父母,去开创各自的天地,我们与父母生活的时间是多么短暂、有限。曾有一个小孩,他的父母对他是关怀备至,日子久了,他也深感父母的不易。于是,他发奋学习并立誓一定要报答父母。大学毕业后找到了工作还结了婚,心里还想着:等我买了房子后有了钱,我一定望父母享享清福,可是等他买完房子后有了钱,又想买车,直到他买了车又有了钱,他的父母已经双亡……这个故事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我们的父母为我们所付出的心血难道只是想换回我们的报答吗?父母难道图的是所谓的“养老送终”吗? 为解答以上的问题,我们高一(11)班组成一个研究小组,进行一次以“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为课题的研究性活动。 二、研究目的: 〈1〉了解现今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的一些矛盾,想出如何解决消除这些矛盾,想出如何消除这些矛盾的方法; 〈2〉了解父母的内心世界,更深入地体会父母,寻找学习新动力,提高学习质量; 〈3〉提高搜剪信息、分析问题、协作等能力; 〈4〉增强组员间的合作精神,增进友谊。 三、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在班主任老师指导下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落实组员分工,制定课题研究 的调查卷、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组员分组到各班宣传、调查研究,由资料组到校图书馆查资料或上网查 询,收集资料后再进行组织、统计等; 第三阶段:正值高一级家长会议的召开,我们连同高三的学姐、学兄进行我们的“小 记者”采访活动; 第四阶段:我们根据收集的资料,再一次分析、研究,得出一些相关数据,开始撰 写初步研究报告; 第五阶段:全体研究成员集中开会,发表建议,提出看法,交谈研究过程的体会, 最后撰写成正式的研究报告。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感受不同阶段的爱及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2、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及难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教学方法】1.勾画圈点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键句子。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多媒体播放阎维文的《母亲》歌曲并出示相关歌词,出示朱自清《背影》中的句子“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其中的背影,让朱自清几次潸然泪下。 母爱与父爱相比,哪个更伟大?母爱与父爱有什么区别?今天我们来通过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找到答案。(多媒体出示课题) 二、解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对象:母亲、父亲、孩子内容:爱(三点一中心)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全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明确:纵向展开论证暗含横向论证 爱的能力发展爱的零体验——爱的初体验——爱的成熟体验 爱的对象发展母亲——父亲 综合,使爱达到成熟(多媒体出示板书) 2、全文的结构层次:(多媒体出示板书) (一)、(1~3段):爱的能力的发展。 (二)、(4~8段):爱的对象的发展、原因。 (三)、(9~10段):总结全文,构建健康而成熟的灵魂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 3、方法:通过抓关键句理清全文思路及主旨 ①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②一个成熟的人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③总结句: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此句内涵:1)、总结爱的对象发展三阶段(人同母亲关系紧密——人同父亲关系紧密——“达到综合”),2)、揭示出爱的能力发展和爱的对象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爱的对象发展促进爱的能力发展,并最终促使爱走向成熟。) 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 四、文本探究

关于孩子性格的发展过程

关于孩子性格的发展过程 导读:性格是个性的核心,是人在对客观事物表明态度时采纳的行动方式。性格的形成有遗传阻碍,但要紧靠生活环境和教育。 性格的进展有以下特点:随年龄的进展逐步形成,但婴幼儿时期是关键;性格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固性;在强大的外来阻碍下,某些性格特点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人的性格专门复杂,由许多特点综合反映,如:对现实的态度,即对人对己、对工作、对团体的态度;意志方面,如道德规范、行为操纵能力、克服困难的毅力等;在情绪方面,如不同情绪体验、操纵水平和自我调剂能力等。性格有主动性和消极性之分,前者如机警、大胆、独立、善协作、善摸索;后者如任性、顽固、被动、投机取巧等。各种性格特点可在一个人身上混合存在,形成几种主体特点。 按照艾里克森的个性进展论,性格是在人的内动力和外环境产生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进展起来的,具有时期性:婴儿期(信任—不信任),所有生理需要都仰赖成人,如果与成人无依恋关系,将产生不安全感和情绪咨询题;幼儿期(自主—怀疑),开始有自理能力,学会言语,产生自主性,但仍需依靠成人,故依靠性和违拗性行为交替显现;学龄前期(主动—内疚),自理能力提升,有主动行为,但经常因失败而产生败兴和内疚;学龄期(满足—自卑),因学习能力提升和某些行为得到认可而满足,又因经常失败而产生自卑;青春期(自我评判—自我意识纷乱),发育接近成人,认知能力提升。如果对自己的体格、智能、情绪等感到满足,行为得到社会认可,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决的意志,自我评判即差不多确立。但青春期心理进展似骤风暴雨,如果因为性发育的困惑得不到正确疏泄,或在感情、伙伴关系、职业选择、价值观上处理不当,可发生自我意识纷乱,使潜在的消极性格特点浮升为主体特点。 小儿没有社会体会,集体观和自我意识未形成。然而家庭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家庭成员的关系、家长的育儿态度等,都给性格的形成打下深深的烙印。因此,婴幼儿期是性格的形成时期,又是奠定性格特点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养育态度对小儿的性格形成有重要阻碍。养育态度较民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_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阅读答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_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阅读答案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出自高二语文下册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至于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则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母亲的乳房不再是惟一的食物来源。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orG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

亲就微笑;如果 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五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大多数8岁到10岁的儿童他们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要被人爱,无 条件地被人爱。8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 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在他的生 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但从爱的最初阶段到爱的成熟阶段还会持续许多年。进入少年 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就不会再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

浅谈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摘要: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父母应赋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不只是物质上的,重要的是一个使孩子赖以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环境的影响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特别是儿童阶段,孩子思想尚未定型,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并善于模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家庭教育环境的各种影响,他们往往都不加取舍地去接受。因而父母的言行、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印痕。 关键词:家庭氛围教养方式孩子性格 孩子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环境是家庭。父母则是家庭中最早、最直接与孩子接触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亲情决定孩子对其父母怀有高度依恋,也使得父母亲成为子女教育最直接、最权威的人选。但是家庭教育不会像学校教育那样有计划性,有时是通过亲切的教诲和诱导,更多的则是无形中的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时时事事来进行的。家长的个性品质、受教育程度、言谈举止、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影响并塑造着孩子性格的成长。 好的家庭环境将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良好的习惯。 一、家庭氛围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如果说孩子是一粒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家庭氛围便是空气和水。家庭氛围属于家庭的精神环境,它往往是无形的。可见,家庭氛围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宁静、和谐、团结,上进的家庭氛围会给孩子一个温暖安全的生活港湾,孩子会拥有更多无形的拼搏进取的力量去健康生活,高效学习。而嘈杂、争吵、懈怠、落后的家庭氛围则难以培养出健康、乐观,积极进取的优秀孩子。家庭的不良氛围,比如玩牌、酗酒、打麻将、吵架、唱歌,跳舞等这些不但让孩子无法进入学习状态,还会让孩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染上各种不良习惯。 “家庭被称作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一个人自从呱呱坠地到会爬、会说、会跑,无不与家庭成员朝夕相处。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以及父母的关系,父母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形成的家庭氛围等等都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般来说,家庭各成员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互相关心和支持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积极的影响。相反,家庭成员之间存在明显强弱对比,存在隔阂,猜疑,经常争吵、打架,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在宁静、和谐、愉快、舒适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与生活在气氛紧张及冲突家庭中的孩子,在性格上有很大的差别。在宁静、和谐、愉快、舒适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在家里有安全感,精神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能积极主动的完成学习或其它任务。生活在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经常情绪不稳定,容易

关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的调查报告

关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的调查报告 8班成员:张译、杨添怿、洪佩珊、文雅、陈枫、王祎萱 社会在发展,父母们的工作也越来越忙,他们似乎有做不完的事情,每天回到家里都十分疲惫。我们是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只有周末才能回到家,在家里呆短短的一天又踏上回学校的路途。 “可是就算是短短的一天,父母还是会经常问三问四的。”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这样说,“上次我回去的时候,发现我的日记本居然有被翻过的痕迹,这让我很气愤。”还有的同学说:“我现在都不敢把那些关于我隐私的东西放在家里了,太不安全了。其实也不是我愿意这样,只是他们这样不信任我,我也没办法啊。” 听到这些,让我们想到其实生活中也或多或少的有过这样的事情发生,只是有的时候,就当作不知道,让它过去了。也没有特意去关注过这个问题。可是当身边的同学不断地发出这样的抱怨时,让我们不禁想到这或许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个别现象,而有可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于是这就引发了我们对于这个课题的调查。 一、调查问卷 1.你的父母有没有侵犯过你的隐私,如偷看你的信件、日记、手机信息、通话记录等? A. 经常 B. 有过 C. 几乎没有 D. 从来没有 2.你对于家长这样的行为持何种态度? A.无所谓,反正也没有什么可看的 B.可以理解,但是不赞同 C.认为这完全不可以接受 3.当你发现家长侵犯你隐私的时候,你会... A. 大吵一架,认为这真是太过分了 B.装作不知道,以后小心点就好了 C.和父母好好谈谈这个问题,以达成共识 4.自己在成长中的烦恼、心事会不会和父母交流? A. 常常,认为这样对两方都好 B. 有时候吧,看有没有时间啰 C. 几乎没有,但问起的时候会说 D. 完全不会,说了他们也不会懂 5.你是否希望和父母交流自己的烦恼,或者说隐私? A.当然,这样可以增进了解 B. 无所谓,怎样都好 C.不希望,说了他们也不懂 6.父母是否信任你? A.很信任 B.还比较信任 C.表面而已,实际常常旁敲侧击地提起 D.完全不信任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为人父母已做了大半辈子的工作,大多数人都在为生活养家糊口、结婚生子、孝敬父母、奉献社会,为了这样那样的关系在维系着其中的亲戚朋友。如果我们仔细回想人生无外乎就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在这几个阶段中人们大多数做的最多的就是工作一身都是在为子女操劳,也许有的人会认为,我是为我自己、为家人、为子女,那么就这样一句话来分析,这里面存在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你本身就是在撒谎,二是你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 既然子女和父母的关系如此重要,那么现在已身为父母的我们真正能给予孩子多少,每天有多少隐形的行为是在时刻影响着孩子,你对孩子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正大于负还是负大于正。结合我对这一话题做得调查与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在此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我们才可能说到要成为这样的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可能很多人都会说,孩子只要高兴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都随便他,做父母的不过多的干涉,难道这真的是在为自己的孩子着想,为孩子好吗? 孩子长大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1、心存感恩,有孝心的人

2、了不起的企业家 3、被人尊重的人 4、一个平常的人 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不要太在意外在的问题,如果你发现自己没有在意的时候,往往会收获很多的惊喜。信任与自主 第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稳定关系能创造一种情感上的安全感。当所有人都不能信任是父母是一个值得信赖永远站在背后支持 你的人,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被称为家“安全感的依赖”。父母亲的支持“带给了孩子内在的安全感,”这便反映在孩子的能力以及他们更愿意探究周围的未知世界等很多的方面。” 第二,和孩子之间相互信任的这种关系能使孩子感受到你对她的信任。当你夸奖、告诉孩子她很棒或明显的表现出你对孩子很信任时,这样的鼓励和信任会使她更加相信你。父母给予孩子的关怀和帮助是发自内心的,如果在孩子心中你得到了信任那么你也可以和孩子讨论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第三,现在得孩子都希望父母给予自己一种权利,就是“自主权”有了这种权利孩子就会更开放、更诚实地告诉 她正在做什么、想什么,并有可能向你袒露她内心的情

孩子学习的好坏与性格有很大关系

孩子学习的好坏与性格有很大关系 12-23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这些性格是从小不同的家庭教育所塑造的。有些孩子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喜欢安静;有些孩子性格外向,喜欢热闹,善于交流。不同性格的孩子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都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小学阶段孩子的性格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家长要在塑造孩子性格方面多多用心。 性格是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性格的塑造是决定孩子一生命运的大事,不可忽视。人的性格千差万别,对学习的影响也是各有不同,良好的性格会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成效,而不良性格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几种性格对孩子的学习有着不良的影响,一是自卑,有的孩子因为家庭条件、相貌、身体原因以及其他的原因,有着较强的自卑心理。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使他对自身的能力没有正确的评价,在学习中不断有着消极的暗示,认为自己很差,自己做不到。与同学不能正常的交往,孤僻不合群。在课堂上不敢积极回答问题,害羞,不敢表现,容易被老师忽视。这些心理因素,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得不到正常发挥,学习成绩始终上不去,进而产生更严重的自卑,形成恶性循环。二是懒惰,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容易被父母娇惯,养成懒惰的习惯,最终成为不良性格。懒惰使学生在学习上缺少吃苦精神,不能按时完成规

定的学习任务,严重影响到学习效果。三是粗心,表现在生活中和学习中马马虎虎,粗枝大叶,丢三落四,在作业或考试中经常卷面混乱,写错别字,弄错小数点,看错题等等。对于这种性格,家长或老师往往不在意,经常说某某学生学习不错,就是有点粗心,轻描淡写,使学生也产生粗心大意无关紧要的观念。但事实说明粗心是学生进步的很大的障碍,特别是小学生,如果不及时纠正这个坏习惯,一旦形成性格,那么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一生。还有一些性格,比如依赖、任性、偏执、妒忌、自负、拖延等等,都会压抑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和思维潜能的发挥,从而有碍于学习活动的展开,阻抑人的成才,从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学习成效。 学习的方法 外向型的孩子性格比较爽朗大方,但也比较粗心大意。他们的学习方法通常比较主观,喜欢利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但有时候会过度相信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外向型孩子遇到困难喜欢主动向别人请教,不过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假如您的孩子属于外向型性格,家长要不耐其烦的给孩子讲解问题,锻炼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给孩子提供高效率的学习方法,避免孩子走入“自以为是”的怪圈。 内向型的孩子性格比较温顺安静,普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他们通常在家长和老师面前比较乖巧听话,会及时的完成作业,也会听从家长的话。内向型的孩子喜欢一个人独自学习,偏爱安静的他们不喜欢学习的时候被别人打扰,遇到问题喜欢独立思考。他们的学习方法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案 郭 建 政 汝州市第三高级中学 二○一○年十一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著作《爱的艺术》;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2、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3、尝试对生活现象、社会现象进行理性思考。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抓观点、找依据、理结构、做评析)的解读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学会感恩,学会博爱,激发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难点:理解母爱与父爱对培养健康而成熟心灵的作用。 【教学策略】 1、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里体悟父母之爱。 2、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形成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父母、爱别人。 3、教学方法以点拨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为主。 【教学用具】 ppt课件、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反复读课文,注意品味理解文中加着重号的词句;勾画关键词句及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一、第二题。 2、回忆体现父母之爱的生活细节、小事,写出发言提要,以备课堂交流。 课堂学习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1、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2、在音乐的旋律中,讲述汶川地震中的一个小故事。 救援人员在一所坍塌的民宅废墟里,搜寻到了一位母亲。她已经停止呼吸,却至死保持着一个姿势:双手撑地,双膝跪地,上身向前匍匐,背部早被压得变形,却依然努力拱着。救援人员见她已死去,转身离开,但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来到这位母亲跟前,将手费力伸进女人的跪姿之中,惊喜地大叫:“有孩子,还活着!”孩子被成功救出。他只有三四个月大,被包在小被子里,在里氏8级的大地震中竟毫发未损,酣睡如初。随行的医生发现被子里有部手机,屏幕上显示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假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一则19个字的、关于“爱”的短信,刺痛了全中国人的眼睛,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则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的理论。文章按儿童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阐述了父母之爱与人的情感和心智成熟的关系,揭示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 我们都在父母爱的怀抱里成长,但我们是否能够说得清父母之爱有什么不同,以及父母之爱究竟给了我们什么呢?现在,让我们通过研读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的文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做一次“寻

分析孩子性格

四种性格类型,测一测,你和孩子属于哪一种右脑教育是爱的教育,爱是催化剂,是右脑开发的激励因素,使右脑“路径”积极地与左脑联系在一起,使整个大脑能够共同和谐工作。左右脑的完美结合,加速了我们的学习进程。 右脑教育是召唤者,因为右脑要靠爱与支持来开启。右脑教育中充满拥抱与赞扬,微笑与鼓励;你越重视开发右脑的能力,你就越会关爱自己,更会关爱他人。 对父母们来说,右脑教育最大的挑战是:你到底真心爱孩子吗?爱孩子,而不是给孩子压力。因为右脑教育是一种心灵教育,以一体感、协调、和平为基础,透过心灵得到对方的感应。“心”的教育就是“认同、爱、夸赞”,父母给孩子爱心,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才有助于右脑潜能的开发。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若父母认为孩子不行或漠不关心,孩子就往往不行。只有父母先改变,孩子才会改变。所以改变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心态至关重要! 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是需要学习的。目前,对孩子关爱不够、沟通不足、教育方式不当,过度关注学习成绩而忽略其他营养,从而诱发的种种心理疾病在学生中具有普遍性。那家长应关注孩子什么呢? 一、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帮助孩子体验成功 从孩子有自我意识起,他们就有了自己的情感、自尊,也逐渐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依赖,他们需要有人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当今孩子们所追求的东西中,最重要的应该是爱和成就感。给孩子

爱,首先给他自尊和自信;让孩子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冤枉时,他的心灵得到关爱了吗?你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当你抱怨孩子没有自尊心、没有自信心,是否想一想,你给了孩子自尊心、自信心了吗?你是否因唠叨、责骂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你是否了解孩子在你的唠叨、责骂甚至痛打后的感受吗?你是否了解因为你的批评式教育,孩子很难得到赞美而丧失了自信心吗? 自尊、自信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标志,家长每天一定要尽可能抽出时间来和孩子交流沟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话;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和自主性,减少对孩子们的溺爱与迁就, 培养孩子的平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成败,胜不骄、败不馁。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及合群、协作的素质。进行恰当的挫折教育,从小锻炼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要给予支持和鼓励,鼓励他自己独立地去克服困难,家长不要加以干涉和包办代替,这对培养孩子克服挫折和困难的能力会有很大作用。 二、关注孩子的人格发育,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培养下一代,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工程,0至14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人格在这一阶段基本定型,健全人格是儿童心理承受力的支撑点,不要因过分追求分数而忽略了孩子的人格培养,更不能培养出高分但人格有缺陷甚至人格分裂的孩子。 儿童健全人格应包括:有不断增强的独立自主性;喜欢学习、

关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的调查报告

关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的调查报告

关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的调查报告 8班成员:张译、杨添怿、洪佩珊、文雅、陈枫、王祎萱社会在发展,父母们的工作也越来越忙,她们似乎有做不完的事情,每天回到家里都十分疲惫。我们是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只有周末才能回到家,在家里呆短短的一天又踏上回学校的路途。 “可是就算是短短的一天,父母还是会经常问三问四的。”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这样说,“上次我回去的时候,发现我的日记本居然有被翻过的痕迹,这让我很气愤。”还有的同学说:“我现在都不敢把那些关于我隐私的东西放在家里了,太不安全了。其实也不是我愿意这样,只是她们这样不信任我,我也没办法啊。” 听到这些,让我们想到其实生活中也或多或少的有过这样的事情发生,只是有的时候,就当作不知道,让它过去了。也没有特意去关注过这个问题。可是当身边的同学不断地发出这样的抱怨时,让我们不禁想到这或许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个别现象,而有可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于是这就引发了我们对于这个课题的调查。 一、调查问卷 1.你的父母有没有侵犯过你的隐私,如偷看你的信件、日记、手机信息、通话记录等?

A. 经常 B. 有过 C. 几乎没有 D. 从来没有 2.你对于家长这样的行为持何种态度? A.无所谓,反正也没有什么可看的 B.能够理解,可是不赞同 C.认为这完全不能够接受 3.当你发现家长侵犯你隐私的时候,你会... A. 大吵一架,认为这真是太过分了 B.装作不知道,以后小心点就好了 C.和父母好好谈谈这个问题,以达成共识 4.自己在成长中的烦恼、心事会不会和父母交流? A. 常常,认为这样对两方都好 B. 有时候吧,看有没有时间啰 C. 几乎没有,但问起的时候会说 D. 完全不会,说了她们也不会懂 5.你是否希望和父母交流自己的烦恼,或者说隐私? A.当然,这样能够增进了解 B. 无所谓,怎样都好 C.不希望,说了她们也不懂 6.父母是否信任你?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优秀范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优秀范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2、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3、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的思路,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的内涵。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教学方法 1.勾画圈点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键句子。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一): 冰心的小诗里说:“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歌颂了母爱的伟

大。有人说:父爱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孩子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温暖而执着。当然,这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请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 导入课文(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那么,如何来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二、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明确*的思路。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明确:概括地讲,这篇*谈了“爱”。具体如下: (一)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1—3) (二)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4—8)

父母和儿女的关系

读一本好书,仿佛是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翻开《父母规》一书,从《开篇诵》起就有一丝清凉之气扑面而来,真是“千教万教,家教最重要”。温涛先生研究和实验的家庭教育问题,让我醍醐灌顶。慢慢读去,细细品味,一直徜徉于清风拂面的家庭教育智慧中,书中的每一篇都如同涓涓细流浸润着我的心。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导师,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模仿是人类的最基本的最初本能,人最初就是靠模仿获得生存的,孩子天生就是模仿天才,而父母是孩子最早、最亲密、最直接的效仿对象。温先生在“父母重”中“关乎国”里讲,“父母修,子女正,家道齐,天下平”,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国家,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大家庭。父母修好了,子女自然就正了,家道自然就齐了,天下就太平了。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但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我们要给予他足够的尊严。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给孩子足够的自信,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有力量的,这才是一个有智慧的父母应该做的。孩子不是我们的梦想寄载体,可是有许多父母,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寄托的孩子身上,甚至孩子成为父母工作中或者生意中的筹码和赌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精神意识世界的污染日趋严重,远离生命的本来面目,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等待我们的心灵成长。让孩子在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下自由的发展。 温先生对“父母重”中的“关乎家”的阐述,轻轻地叩开了我的心扉,让我豁然开朗,对家庭教育的智慧更生敬仰之心。温先生讲,“子女者,亲有别,善恶缘,父母结。”人生中,有三种最亲密的关系,第一是和自己的父母,第二是和自己的伴侣,第三是和自己的孩子。子女是一个人生命之中最亲密的人之一,父母和子女之间是非常大的缘分,但是,缘分有善缘也有恶缘。如果父母能够认识到自己和孩子的差异,尊重孩子,慈爱孩子,孩子自然会尊敬、孝敬父母,茁壮成长。任何阶段的疏忽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孩子小的时候,做父母的多陪伴、多鼓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我对此深有体会。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授课人: 一、标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 2、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筛选信息,区别父爱与母爱的本质,重新认识爱。 2、引导学生学会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三)、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享受爱的同时,学会付出爱,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从理性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联系实际,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关爱别人。 (二)、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2、文章结构和思路分析。 五、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 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下面的两首诗! 母亲写给父亲 有一种爱无论你身在何方都说风 都能感受她的温暖能将石头吹裂 有一种爱无论你身陷何境都说雨 都能感受她的心跳能将钢铁锈蚀 你快乐,她幸福。都说岁月 你悲哀,她哭泣。能把你的脊梁压弯 只有她惟有你的意志

永远不需要珍藏百折不挠千磨不变 却永远不会忘记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 父爱和母爱,是中国人心中永远亲情的象征,那么,在西方哲学家的眼中,父爱和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站在另一个角度,站在理性的高度;爱重新审视这份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多媒体展示) 弗洛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获得别人的爱。 三、知识积累,检查预习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全文,并完成教师出示的练习。 1、给下面的字注音 一刹(chà )那给(jǐ)予罪孽(niè )咄咄(duō)逼人 渊(yuān )源履(lǚ )行归根结蒂(dì)秩(zhì)序休戚(qī)相关 2、解释下列词语 节外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归根结蒂: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四、理清文脉,整体把握 文章一共10段,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浏览全文,概括每段内容。 教师:通过大家共同讨论,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多媒体展示) 第一部分:(第1—3段)爱的能力的发展。 发展过程:无爱—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第二部分:(第4—7段):爱的对象的发展。 过程:母亲父亲 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五、品读课文,深入探究,具体分析 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找出关键语句。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能达成共识的小组内部解决,解决不了的,向老师请教(后教师进行点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意识。 (一)、细读第一部分内容,认识人在成长过程中对爱的情感变化。

儿童气质和性格的关系

儿童气质和性格的关系 *导读:儿童气质和性格的关系是什么?气质是天生的,而 性格是后天慢慢形成的。那么儿童气质和性格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小编现在就来告诉大家:儿童气质和性格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请知晓。 *一、儿童气质和性格的关系 气质和性格都具有稳定的、不易改变的特点,但又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气质一出生就有,它具有先天的生物学基础,更多是一种遗传密码在起作用。柏尔曼的气质激素理论认为,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不同,会激活身体的不同机能。比如肾上腺发达的宝宝,情绪容易激动;而甲状腺不足的宝宝,则表现出迟钝的样子。气质特点中有50%是不可改变的,另外50%可在后天生活环境、 人生经历、社会交往等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性格是在出生1~2年后逐渐形成的。我们常说的谦虚或骄傲,诚实或虚伪,勤劳或懒惰,勇敢或懦弱等,都是指人的性格特征。性格一经形成就会比较稳定,并且会贯穿在人的全部行动中。

气质没有好坏之分,而性格是有好坏之分的。先天气质会影响后天性格的形成。所以,父母需要顺着孩子的气质特点,寻找适合的养育方式。如果教育和引导不当,会使孩子形成不好的性格特征。比如,情绪反应激烈的宝宝,如果教育不当,可能会形成脾气暴躁的性格。顺从、平和的宝宝如果引导不好,可能会形成懦弱的性格。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对亲子搭档也是独特的。找到亲子间最好的组合方式,按照宝宝的气质,而不是你的需要,来调整你们亲子间的关系。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艺术潜能 艺术是宝宝认识和把握这个世界的方式之一,是对世界认识和表达的一种方式。3岁前宝宝的艺术能力,指宝宝能够在艺术活动中具有初步的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的能力,

与父母的关系和与子女的关系

与父母的关系和与子女的关系 同辈朋友们聚在一起的时候,与父母的关系和与子女的关系是常有的话题;与晚辈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也几乎是必有的内容。作为交流与关系研究者、咨询师,我看到很多人陷于亲子关系的怨恨、冲突、苦恼、纠结、折磨中;身为父母的女儿和女儿的母亲,亲子关系中的问题令我更多一层的感同身受与同情的理解,对于如何解决亲子关系中的心理创伤问题着力思考,也屡屡有写作的冲动,终于把冲动落实为行动,乃是突然灵光闪现,觉得在理论上找到了出路。这个理论就是南非转型后,为解决种族隔离时代的人权问题而采取的“真相与和解”模式,以及受害方体现的宽恕精神。 以我的浅见,我们的文化对亲子关系没有太多的关注,很多人处理亲子关系的方式源自父母,有意识的思考和作为不多,尤其是不少的父亲,要么缺位、淡漠,要么专制、粗暴,面对亲子关系的问题无可奈何,束手无策,家庭幸福与快乐水平也因此打折扣。

帝王专制两千多年间,占据中国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家规定“父为子纲”,子女附属于父母,甚至不掌握自己的生命权,所谓“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跟谁结婚、生活一辈子的大事也与子女本人无关,要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个时候当父母要容易多了,不会存在今天意义上的亲子关系冲突,或者子女“妄议”父母,或者公开挑战、指责父母养育自己的方式不当并因此要为其成年后的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承担责任之类。 如果说我们的社会在百年来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迁,那么,亲子关系、亲子权力地位的变迁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的父母程度不同地延续着传统的亲子关系观念,生育目的是“传宗接代”、“养儿防老”;教育手段是“黄荆条子出好人”。那个年代,能够吃饱、穿暖,就算得上是幸福的童年,精神、心理的关照不在议事日程上。 处于传统向现代过度的我们这代人已经萌发了个人权利意识,我们了解但已开始超越传统的亲子关系规定,由此也同持传统亲子关系观念的父母有了代沟和冲突。我们很多人年过半百,只要父母还在,仍然还要被当成孩子、接受父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范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范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希望你们能喜欢。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4、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委我爱你”。 能力目标: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给大家说两个真实的事例。举秦怡和史铁生母亲的例子。(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 二、弗罗姆及《爱的艺术》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使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集体朗读) 三、知识积累,预习检查 1、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罪孽秩序刹那咄咄逼人惶恐休戚相关归根结蒂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爱情:(狭义)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广义)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同性恋等) 节外生枝: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