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学概论周老师视频讲解期末复习题

社会学概论周老师视频讲解期末复习题

社会学概论周老师视频讲解期末复习题
社会学概论周老师视频讲解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C托克维尔)。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B角色冲突)的表现。

3.从(C关系建立的基础)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C归属感)的标准。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B结构性流动)。

8.(D.冲突论)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C表意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

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畸变)。

11.科塞是(B社会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

12.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被称为(B逆向社会化)。

13.社会学界最早对社会资本作出分析的是(B科尔曼)。

14.(C邻里)不属于正式组织。

15.提出中层理论的是社会学家(B默顿)。

16.“社区”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社会学家(B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

17.在一种分层结构中,个人的地位是社会预先规定了的,本人不能自由选择,这种分层结

构是(C封闭性结构)。

18.在对越轨行为的研究中,有一种理论认为一个曾犯过罪的人,在出狱后因为被视为“潜在的犯罪人”,所以容易再次犯罪。这种理论是(B标签理论)。

19.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通信高科技化、文化同质化所带来的全球相互依赖性和整体

意识日益增强,这一趋势被称为(C广义全球化)。

20.在中国现代早期著名思想家中,对社会学贡献最大的是(C.严复)。

21.家庭中的传统功能(B.生产功能)在城市家庭中已基本丧失。

22.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

会制度的(D.反功能)。

23.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C.逆城市化)。

24.人们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横向流动,这种流动是(B.水平流动)。

25.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B.强制性社会控制)。

26.(B.大众歇斯底里)是由一种毫无根据的想法引起的、有很强感染力的行为。27.公认的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奠基人是马克思、涂尔干和(C韦伯)。

28.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

为(C.再社会化)。

29.(C.镜中我)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30. 目标与后果之间的中介变项在社会学上被称为(C.社会机制)。

31.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借鉴了经济学家(A.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

32.非典期间,某些地方政府淡化“非典”情况是抢购风潮发生的重要因素。这实际上就是集

群行为产生因素中的(B.结构性紧张)。

33.基于资本、技术等经济因素的向外扩张,导致世界规模的统一市场和跨国公司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 B.狭义全球化)。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角色失调现象的有( A.角色中断 C.角色冲突 D.角色失败)。

2.属于社会资本特征的是( A.关系性 B. 无形性)

3.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包括(A.符号互动论 C.结构功能理论 D.社会冲突理论)。

4.按照产权的不同,经济制度可以分为(A.私有产权制度B.公有产权制度D.混合经

济制度)。

5.按照社区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类型,社区可以分为(A.亲缘社区B.同事社区C.、邻里社区)。

6.(A.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 B.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D.阶层之间的流动减少)是对

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分层结构定型化的描述。

7.社会控制体系中的非正式控制包括(A.风俗习惯B.宗教信仰C.伦理道德 D.社会舆论)。

8.以下属于行动人群行为的有(A.暴民D.骚乱人群)。

9.米德认为自我包括(B.主我 C.客我)。

10.属于社会资本特征的是( A.关系性 B.无形性)。

11.与初级社会群体相比较,社会组织特征有(B.明确的行动目标D.规范的制度)

12.农村社区形成的三种途径是(A.自然起源B.社会组合C.农村建设)。

13.以下社会分层制度中属于封闭性分层结构的是(A.奴隶制D.种姓制)。

14.以下关于越轨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A.越轨不等同于犯罪B.越轨行为在不同的

文化中是不同的D.越轨有时候只是一种不从俗)。

15.社会化的机构包括(A.家庭 B.学校 C.工作组织 D.大众传媒)。

16.冲突的形式包括( A.口角 B.战争 C.仇斗 D.械斗)。

17.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A.领导的权威性B.成员的认同感C. 外部环境的变化D.群体的人数)。

18.以下哪些类型是韦伯所划分的权威类型(A卡里斯马型权威B法理型权威D传统型权威)。

19. 以下属于当代中国集体行动的是(A.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B.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C.集体上访)。

20.社会化的类型包括(A.初始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再社会化D.逆向社会化)。

21.产生社会互动的条件包括(B. 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C. 互相依赖)

2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 A.领导的权威性 B.成员的认同感 C. 外部环境的变

化 D.群体的人数)。

23.以下哪些类型是韦伯所划分的权威类型(A卡里斯马型权威 B法理型权威D传统型权威)。24.社会学在社区研究中比较重视的社区分类是(B.农村社区D城市社区)。

25.韦伯社会分层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包括( B.威望 C.财富 D.权力)。

26.以下属于人口问题具体表现形式的有(A.人口数量B.人口结构C.人口素质)。

27.以下是集群行为特征的有(A.无组织性B.不稳定性C.非常规性D.易受暗示性)。

三、名词解释

1.代沟:代沟在社会学当中指两代人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的差距,隔阂甚至冲突;代沟的存在反映了两代人在社会化各个阶段上的一种差异,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变化越迅速代沟就越大;代沟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存在于各种社会各个时代,是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文化的变异和扬弃。

2.弱关系理论:社会网络的研究当中,格兰罗维特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一个弱关系理论;他认为测量社会关系强弱的四个维度是互动的频率,情感的强度,亲密关系和互惠的交换;通过研究劳动力市场当中寻找工作或交换工作的过程可以发现在群体之间的主要纽带是联系不多,情感投入较少的弱关系。有学者指出弱关系理论适用于西方社会,在重视人情与关系的中国社会,寻找工作时所使用的社会网络主要是关系。

3.初级群体:我们可以将初级群体定义为:--在群体的内部成员当中他们都是互相熟悉互相了解,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一种群体。分类:家庭,邻里,玩伴。在复杂的社会组织内部的非正式群体,朋友圈,同乡会等,也属于初级群体。

4.社会问题妨碍大多数社会社会成员正常生活、破坏社会正常秩序、阻碍社会发展的问题。具体来说,社会问题有以下四个构成要素。首先,这一问题对社会正常生活有破坏,所以被视为“问题”,其次,这一问题只能从社会层面加以解决,要依靠社会政策的调整,甚至要依靠大多数成员采取行动。

5.镜中我:镜中我是美国社会国家库力自我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库力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库力用镜中我来描绘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的过程。库力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同别人交往进行社会互动,他就不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

6.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关联的模式。社会结构是社会学一种独特的学科视角,是一个对社会具有总体性分析的概念。马克思把社会结构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社会物质存在的基础层次,包括社会制度体系和思想体系。其他一些社会学家也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结构的看法,但随现代社会复杂性的加剧,社会学家后来还用社会结构的概念进一步分析现代社会本身所发生的各种复杂变化。

8.代际流动又称“异代流动”,指同一家庭中上下两代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变动。一般以职业等作为地位特征,以父母和子女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或其它地位作为比较的基点,考察第二代人(子女)与第一代人(父母)相比,看社会地位有无提高,从中找出引起或未引起变动的原因和规律。这种研究尤为重视父母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对子女的社会地位的影响。代际流动的状况,反映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分层体系的变化和发展状况。在封闭的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一出生就注定要在他父辈所属的阶级和阶层里终其一生,子继父业,代际流动很少。在开放的现代社会,每个阶级和阶层的大门都是敞开的,代际流动增多是必然的。发展经济,提高教育水平,强化流动机会的公平机制,是提高代际间向上流动率的基本途径。

9.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要充分理解城市化的社会学含义,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原动力,城市化的进程又进一步促进了工业的发展。第二,城市化的发展还意味现代国家社会治理的复杂化。第三,城市化的趋势也表明了城乡差别不可避免。

10.社会麦当劳化瑞泽尔指出其特点:效率至上,可计算,可预测,可控,现在这四基本原则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整个社会的结构当中去,各个部门,各个研究领域,甚至科研单

位,教学单位等等都在用这从事这种工作,研究。我们把效率至上,可计算,可预测,可控原则应用到方方面面。

11.集群行为社会学上所说的集群行为是指许多人面对某种共同的刺激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自发、缺乏组织、难以预料、没有固定规则和很不稳定的行为。集群行为的第一个特征是无组织性,我们要准确理解这一点,首先,集群行为尽管缺乏组织,但并不等于说它与社会结构毫不相关。其次,集群行为缺乏组织性主要是相对于制度行为而言的,而集群行为本身还有多种类型,在无组织性上仍存在一些差异。第二个特征是不稳定性。第三个是非常规性。第三个是易受暗示性。

12.社会控制是为了维持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正常运行,对可能危害社会秩序的越轨行为和社会问题进行预防和抑制地机制。社会控制的提出与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控制论思想是联系在一起的。狭义的社会控制指的是采取措施对越轨行为和社会问题进行干预。广义的社会控制强调通过规范等对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行为及价值进行指导约束,以调节社会关系,进而防止越轨行为和社会问题的发生。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控制,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在20世纪初提出的。

13.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发生的变化,具体地说,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产生影响,还会英法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并带来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变迁。我们可以在个人生活里看到社会变迁的影响,也会在群体、社会甚至全人类层次看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在社会变迁研究中,社会学家特别关注社会结构的变化,因为结构的变化涉及各个层面关系体系的变动,进而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14.科层制是建立在系统的划分组织权力基础之上、以有效的实现目标为取向、由专业人员按正式规则来运行的管理体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主要方式。按照韦伯对科层制的经典解释,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科层组织内存在明确的内部分工;其二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上下级关系;其三其运行主要依靠书面文件;其五其成员系受过专业训练的技术人才;其六这些成员的职务活动与其私人生活完全分开,成员间纯粹是工作关系。韦伯看来,科层制组织最为有效,也最适合现代工业社会,是一种理性的社会组织。

15.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从宏观层面来说,人们用社会制度来表示与某种生产方式所对应的社会经济形态;中观,顾名思义,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曾提出社会学研究既不应该热衷于过于抽象的宏大理论,也不应停留于具体的经验判断,而是应该注重提出“中层理论”,即在具体经验研究的假设基础上进行有限度的理论探讨。另一种含义是从制度内含来说,社会制度主要是指一个社会比较具体的社会规范体系。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16.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根据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同一社会阶层的成员具有相似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虽然处于同一社会阶层的成员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着较大的共性。同一社会阶层成员的生活方式通常比较相似。韦伯指出,社会阶层是怡特定的生活方式为特征的。

17.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

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18.越轨就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具体的说,就是个人或群体在行动中不遵从自己所属的群体活着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规范。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越轨行为未必就是不可接受到、坏的,甚至恶的行为。默顿指出,反常行为和不遵从行为都属于越轨行为,但

与反常行为相比,不遵从行为通常是可以接受的,甚至不一定被认为是坏的。第二,按照越轨行为破坏社会规范的类型,我们可以把越轨行为分为不从俗、不道德、违纪、违法、犯罪。第三,我们还要注意到,肃然我们对个人越轨行为关注的相对较多,但除个人越轨以外,还有群体越轨,甚至组织越轨。

四、简答题

1.权力分析有哪些基本模式?在社会学研究中,对权力的分析主要有“利益—冲突模式”、“权威—合法化模式”、“生产—运作模式”三种模式。(1分)“利益—冲突模式”关注的核心是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可观察到的利益冲突,也即两人之间的支配关系。(2分)“权威—合法化模式”关注的核心是具有合法性的权力,是制度化的合法权力。即将强制与认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共同行动的能力。(2分)“生产—运作模式”认为权力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和司法领域;权力也不是一种可以被占有、被分配的实体性的物。(1分)权力首先是生产性的实践,而不仅仅是压制性的外在控制;(1分)对权力的分析不应只看到宏大的权力,而应充分考虑权力的微观运作。(1分)

2.韦伯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有哪些?这些标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P140韦伯指出,社会层级的划分必须考虑经济标准、社会标准、社会标准、政治标准、这三重标准。韦伯赞同马克思强调经济因素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但起关键性作用的经济因素不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与否,而是一个人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经济能力。韦伯所说的社会分层的社会标准是社会声望,即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社会中所得到的评价和尊敬。社会分层的政治因素,在韦伯看来就是权力。韦伯把权力定义为人们“在遇到反对时也能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韦伯强调,经济标准、社会标准、政治标准这三条标准虽然互相联系,有时甚至是相互重合,但并不完全等同,也不能互相替代。

3.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无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有哪些区别?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有的区别:“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两个小类。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十人以上群众自发参加的、主要针对政府的群体聚集事件,其间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暴力冲突、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违法行为,对社会秩序造成了较大的消极影响。“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指的是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并没有受到直接损害或威胁,却由于种种原因成为参与这种事件的主力。“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指的是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是因为其利益受到直接损害或威胁而成为参与这种事件的主力。在行动目标和组织机制上,“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差别。就行动目标而言,“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是为了实现群体直接的利益诉求。而在“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中,许多参与者与事件无直接利益关系,多是由于当地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情况长期存在。人们借群体性事件发泄不满情绪。就组织机制而言,“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中,参与者一般彼此熟悉,形成了一定的组织结构,甚至有明确的领导者。而在“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中,许多参与者只是临时起意加入,组织化程度比较低。中国社会1990年代后,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和影响力都呈上升趋势。4.我国195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要充分理解城市化的社会学含义,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原动力,城市化的进程又进一步促进了工业的发展。第二,城市化的发展还意味现代国家社会治理的复杂化。第三,城市化的趋势也表明了城乡差别不可避免。我们可以把中国过

去60多年间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1949-1957的平稳发展时期。随着国内局势的稳定,商业贸易相对平稳发展,特别是1953年开始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气动力中国的全面工业化进程。第二、1958-1965的急速调整时期,在1958-1960年的“大跃进”时期,国家推崇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1960万农民被组织进城。第三、1966-1978的停滞时期。在1968-1975年间,全国动员10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同时还组织了大批干部下放农村。在1949-1978年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由行政主导。第四、从1979年起,与前三个阶段的行政主导型不同,这一阶段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依靠市场的推动,是市场主导型。

5.越轨和犯罪之间是什么关系?犯罪简单的说就是违反法律的行为。而制订法律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个人权利、维护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所以我们可以把犯罪理解为破坏他人的利益,违犯社会规范和破坏社会秩序的严重行为。越轨就是这样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具体的说就是个人或群体在行动中不遵从自己所属的群体或者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规范。越轨行为与犯罪行为时不同的,犯罪行为是被国家法律明令禁止、对其他成员或社会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虽然多数犯罪行为都是越轨行为,但越轨行为中属于犯罪的相对要少得多。就犯罪和越轨而言,有些行为既是越轨也是犯罪,有些行为是犯罪却不一定是越轨,还有很多越轨行为不是犯罪。

6.社会现代化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现代化,简单的说就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过程,具体地说,现代化指的是18世纪前后欧洲社会所经历的种种社会变革过程。社会现代化是社会的整体性变迁过程,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我们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来理解社会现代化的具体含义。第一,从经济生产形势来看,现代化指的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变革。第二,从社会结构来看,现代化一位着社会结构的分化。第三,从社会关系模式来看,由于以家户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不再是社会的主导经济模式,特殊注意的关系模式逐渐衰弱。第四,从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来看,工业化推动了新型组织管理结构的建立,对效率的推崇促进了科层制组织的出现。第五,从政治权力的组织形式来看,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民主制度的发展和现代国家的建立。第六,现代化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第七,从思想观念的变化来看,现代化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以上体格方面并不是现代化的全部含义,但涵盖了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只有这七个方面协调发展,一个社会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的现代化。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可能阻碍现代化的继续进行。

7.社会组织有哪些特征?社会组织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的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政府、学校、医院等。社会组织有以下特点:第一,社会组织时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而有意建立起来的群体。第二,社会组织中的成员主要由业缘关系组成,以利益为纽带,关系不太亲密。第三,社会组织成员之间互动较正式,有明确的规范,限制和约束较大。第四,社会组织有根据组织目标精心设计的结构,结构比较复杂、理性,存在正式的分工,拥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8.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会面对那些特殊的问题?面临的问题主要归纳为四类:错位,失衡,畸变,两难。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错位存在三种不同形式。首先,传统因素的瓦解和现代因素的生成不同步造成的错位。其次,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提出的目标与正在形成的能力之间的错位。再次,其他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效应”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实际情况之间的错位。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面临的失衡现象主要是因为现代化进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在整个国家内迅速展开。相反,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往往会造成地区间的不均衡。畸变指的是一些早发型现代化中的制度和策略,在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变成了似是而非的另一种东西。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现代化中的两难强调的是这些国家在现

代化进程中不得不面对各种矛盾的要求:经纪商既要求解决人民的贫困又要要求增强国家的财力,既推崇效率又要防止贫富差距的扩大;政治上在强化政府能力的同时,又要推进政治民主化、稳定政治秩序;在文化上,一方面要汲取其他现代化国家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又要保护传统文化。

9.社会控制的类型有哪些?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罗斯看来,社会控制既有外在社会力量的施加,也有内在约束力的形成。因此我们可以把社会控制分为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外在控制是指社会依靠那些外在于社会成员的社会力量来促使社会成员服从社会规范,这种控制类型强调的是社会力量的强制作用。内在控制则是社会成员自觉行为。其次,从社会控制的目标来说,我们可以把社会控制分为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罗斯强调,为了保证社会秩序,不但要防止越轨行为的发生,任期要对发生率的越轨行为进行处罚。这就是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的不同目标。最后,按照社会控制的方式,我们可以把社会控制分为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正式控制是通过政权、法律、纪律等正式制度形式来向社会成员明确社会规范,进行社会控制,又叫制度化控制。非正式控制又称非制度化控制。

11.简述城市社区的特点从六个方面下手,第一,从经济基础来看,城市社区的成员职业门类多样,以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社会分工非常精细,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因此城市社区的成员在生产和生活上相互依赖。第二,从人口结构来看,城市的经济活动促进了人口集中,城市社区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第三,从社会结构来看,城市社区成员之间的异质性突出,在职业和生活方式上差异较大。因此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化程度较高,社会分层结构复杂多样,社会流动性也较强。第四,从社会关系来看,城市社区成员的社会互动多发生在“陌生人”之间。第五,从社会控制来看,城市社区秩序主要依靠法律才等正式规章制度。第六,从社区文化看,城市社区的文化多样,因此城市社区成员相对比较容易和接受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念和行为。

12.社会问题的特征有哪些?具有四个特征:首先,社会问题具有破坏性。这是指社会问题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的。破坏性体现在三方面:第一,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降低了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第二,社会问题的存在扰乱了社会生活秩序。第三,社会问题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其次,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有两个含义,一方面,社会问题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社会问题的普遍性强调,社会问题是一直存在的,所有社会中任何时候都存在社会问题。再次社会问题就有复杂性。这主要是就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而言的。一个社会问题的出现,通常是多种因素整合作用的结果,有经济因素,有社会因素,又现实原因,也有历史原因。最后社会问题还具有时空性。我们在上面提到了社会问题的普遍性。就社会问题的存在而言,总体上是超越具体的实践和空间存在的。

14.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功能?答:(一)人格塑造:对人格的塑造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教育是与对受教育者正当的生活方式的锤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使我们获得社会性的成长,它不仅使我们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遵行社会的规范,而且使我们能够以独立、自由和审慎的精神去参与对社会的创造。(二)文化传播: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人类要得以维系,民族要得以持存,文化要得以传播,就要依靠教育制度。教育在传播文化时一般具有比较保守的性格,因为它主要传播的是过去的文本、人物和经验,与鲜活的现实生活、前沿的科学探索往往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是,教育绝不是一古脑地将过去复制下来,它所传递的仅仅是过去那些最有价值、最成熟、最系统的知识与技能,这些经受住了漫长时间考验的东西凝聚着人类真正的智慧,因此,它们最终是要引导我们面对现实生活,走向未来创新的。(三)筛选:现代社会体系的运转是以高度的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不同的社会位置需要不同的技能。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像筛子一样,通过证书或文凭将人们筛选分配到特定的职业岗位上去。

教育的这种筛选功能体现在学校体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教育层次,不同配置和质量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教育,还有同学中不同的学习成绩,这些都会影响到对学生的职业分配。(四)革新:我们前面说到教育制度的相对保守性,但教育制度还存在着另一面性质,即革新创造性。它通过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观念来推进社会变迁。教育的革新性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制度上。也就是说,大学肩负着追求最高形式的学识的使命。大学营造的是自由批判的氛围,培养的是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鼓励的是突破禁区、填补空白的研究成果,这样,就使大学与主流社会自觉地保持某种距离。恰是这种距离,使大学有可能发挥引导社会前进或校正时代谬误的作用。

五、论述题

1.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之后的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答:要理解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应当注意到:我国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之间的差异是“原生性城乡二元结构”、“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和“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这三种二元结构叠加的结构。

首先,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等方面都可以说是泾渭分明。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之间的这种差异就是“原生性城乡二元结构”。这种“原生性的城乡二元结构”表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异并不容易消除。改革开放并没有能够消弭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的这种本质上的二元对立。其次,195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的一系列对城市和农村区别对待的

政策,这些政策造成了“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的进程削弱了我国1950—1970年代形成的“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但这种“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完全消除。一方面,作为“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核心的城乡户籍制度进行了调整。同时,国家也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建立和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另一方面,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但并未根本废除。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不但很难取得城市居民户籍。“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是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第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对立和割裂,这就是“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改革前“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通过农副产品的

生产和消费所达成的联结,已经被改革所弱化。一方面,农产品消费在城市居民消费中的比例降低,农村生产与城市生活的联结削弱了。另一方面,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发展也降低了我国城市居民对本国农业生产的依赖。市场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城乡之间的联结,进一步加深了我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割裂。这是理解近年来我国城乡差距扩大的关键因素。综上所述,要理解今天我国城乡之间的差异,就需要注意到三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叠加。

2.试述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全球化理解为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浪潮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全球性的特殊社会变迁。世界各国对市场体制的强调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进而使整个世界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日益卷入全球化的浪潮。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已经逐渐成为统一的世界中一部分。卷入全球化的浪潮给中国带来了发展机遇。但世界制造业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也加重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不平等地位。此外,在中国卷入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全球化力量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书上举例社会“麦当劳化”。在讨论中国在全球化过程汇总的境遇时,我俄每年既要注意全球化的机遇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要注意全球化同时加深了中国在世界体系中以及中国内部的不平等。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全球化进程在中国的时间,同时也是中国队全球化力量的改造过程,往往可以发展出那些全球化理论的中国特色。也就是说,全球化的中国实践是一个双向过程。在全球化改变中国的同时,中国也在改变着全球性的力量。

3.中国的单位制度有什么样的独特特征?主要体现在改革之前单位对一普通老百姓是非常

重要的,一个人从跨入单位开始,医疗收入个人的发展,住房问题,养老问题都是由单位解决,单位决定了你一生的问题,一直到老的问题都是单位解决的。单位具有特殊性,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的组织,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开放之前大型单位里面有自己的医院,中国单位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社会现象。改革之后,单位组织具有强的制度化程度,突出特点:制度性的依赖,单位对国家全面的依附以及个人对单位的全面依附。单位制度的形成由于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较少的依靠正式的国家机器,而更多的是依靠就业场所这样的基本环节,行政组织的网络去控制这个社会。单位制体制之下更多依靠就业场所控制,从单位外部关系来看单位与市场基本缺乏有机联系的,它与横向上的其它单位也没有什么沟通,单位组织与代表国家的上级单位发生联系,纵向的管理模式,上下级单位之间的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对资源的垄断性的一种配置,这种垄断性配置一方面就造成了单位对国家的全面的依附,另外单位不同等级信息不对称,还有单位内部关系来看,个体对单位有极强的依附性,单位对国家有极强的依附性。

4.请举实例说明,谣言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谣言是如何传播开来的?谣言都是在大众中传播的关于人或事的缺乏根据、不够准确的消息,使故意捏造的。谣言具有似真性,谣言的产生与社会的某种临界状态或某些敏感事情有紧密的关联;谣言与信息的透明度又直接的关联;谣言开始容易停止难;谣言在传播中会被不断加工。,既是某些缺乏根据的信息的传播过程,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产物。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把谣言的传播过程分为磨尖、削平和同化三个阶段。磨尖,即接收者再传播时往往会对原来的信息断章取义,留下符合自己口味和兴趣的东西,或记住给自己印象深刻的东西,而舍弃或以往其他东西。削平,即在传者多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信息添油加醋、添枝加叶,从而使这些信息带有再传者得个人色彩。谣言的终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于很快出现了有力的事实肯定或否定了谣言的内容,得到正式的传闻就进入了正式的传播渠道,而被否定的传闻则立即寿终正寝。另一种是在长期得不到事实证明或否定后自行消失。

5.你对中国社会转型中社会结构变迁有何理解?答: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群体与组织、社会制度、社区等各个社会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关联的模式。我国自19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就已经启动了我国的社会转型。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上。第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改革前,国家垄断了绝大部分的社会资源,民众生活在国家机器的组成单元里,国家与民众构成了直接互动的两层社会结构。改革释放出来了一些不由国家所控制的资源,逐渐形成了“国家—社会中间层—民众”的三层结构。第二,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改革前,我国的

社会阶层结构主要由城乡两大社会群体及城市内部的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三个阶层构成。同一身份内部则具有很高的同质性和平等性改革以来,出现了农民工阶层和私营企业主等新阶层,原有的干部、知识分子和工人各阶层的内部发生了分化同时,在社会阶层的不平等现象日渐突出。第三,社会利益关系结构的变化。首先,社会成员的利益实现路径的变化。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利益分配体系。其次,利益实现机制的变化。也就是整个分配制度从计划调节转变为市场调节。再则,利益差别化格局的形成。我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利益分化,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

扩大。社会结构的这些变化,既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的表现,同时也蕴涵着深刻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对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出了严峻挑战。

6.试述我国城市化面临着哪些困境?城市化滞后:中国城市化的第一重困境就是城市化

滞后。改革开放以后,大量人口迅速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城市化进程以突然爆发的形式呈现

出来。然而,至今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滞后。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革:中国城市化的第二重困难在于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陈世管理滞后:中国城市化的第三重困境是城市管理滞后。一方面,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时间滞后。另一方面,中国城市社区的社会管理水平较低,尚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社会服务。虽然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重重困境,但只有继续推进城市化,才能进一步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单选10多选8名词20间答32论述30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概论》模拟考试(一)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B) A.《原强》B.《群学肄言》C.《社会学原理》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B) A.齐美尔B.达伦多夫C.韦伯D.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C) A.符号B.规范C.礼俗D.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D ) A.偶发群体B.社会类属C.次属群体D.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A) A.博物馆B.图书馆C.俱乐部D.医院 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A) A.水平流动B.向下流动C.向上流动D.其它 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D ) 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A ) 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D) A.偶婚制家庭B.伙婚制家庭C.普那路亚家庭D.专偶制家庭 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D ) A.巴纳德B.涂尔干C.科塞D.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A ) A.文化元素B.文化集丛C.文化模式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C) A.实证主义B.非实证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C ) A.社会动力学B.社会静力学C.社会进化论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A ) A.主动性B.自觉性C.互动性D.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B ) A.工作单位B.家庭C.社区D.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C) A.利益B.需求C.生产D.阶级 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B) A.社区B.群体C.家庭D.法律 18、组织的核心是(B ) A.组织的目标B.权力的划分C.组织的结构D.组织的功能 19、社区的首要功能是(A ) A.经济生活B.社会化C.社会控制D.社会参与 20、社会群体存在的本质反映是(B ) A.生产关系B.社会关系C.组织D.人的本质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 第一节社会互动概述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社会互动:人发生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社会互动是相互依赖性的行为; ?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媒介; ?社会互动并不是非要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能发生; ?社会互动包括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1.合作:不同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相互配合的互动方式。 2.竞争:不同的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 3.冲突:个人与个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等而互相斗争、 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冲突的特点: ?冲突的直接目的是打败对方; ?冲突双方是直接对立关系 ?冲突的双方所争夺的目标既有相同性质;又有不同性质; ?冲突在形式上要比竞争激烈得多; ?冲突双方的利益、态度及意见是根本对立的。 三、集体行为 1.含义:也叫集群行为、大众行为,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 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 2.特点:群体性;自发性;突发性 3.具体表现:情绪;感染时尚;骚动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1.交往:既包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 包括物质交往,叉包括精神交往。 2.主要内容 ①揭示了社会互动的物质条件; ②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互动的根本原因; ③分析了社会互动层次,指出经济互动是其他一切互动的基础。 3.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互动的根本原因 二、符号互动论 1.代表人主要是米德、布鲁默等人。 2.该理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强调人类交往中的象征、 符号和意义的重要性的理论。

社会学考试复习题

《社会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文化: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 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人和技巧与习惯。 3.代差: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 4.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个性和人格及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 过社会文化的同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 社会文化得以延续和积累,社会机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社 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5.社会地位:具有社会意义社会属性就叫做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 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6.什么是社会: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茶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7.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 为模式,它是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8.文化坠距:又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 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 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9.社会互动:一般老说,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 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二简答 1.文化的特点:(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文化的复合性。(3)文化的象征性。 (4)文化的传递性。(5)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坠距。 2.如何正确理解社会角色:(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 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 们行为的期待。(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3.斯梅尔塞的集合形为基本条件说:(1)环境条件(2)结构性压力(3)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 同信念的形成(4)诱发因素(5)行为动员(6)社会控 制能力 4.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社会分层: 5文化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文化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9) 学院专业级班号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 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最系统的冲突论。它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雷克斯 C、霍曼斯 D、帕森斯 2.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的西方社会学者是( )。 A、奥古斯特?孔德 B、赫伯特?斯宾塞 C、埃米尔?涂尔干 D、马克思?韦伯 3.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称( )。 A.社会关系 B.业缘关系 C.结合关系 D.人际关系 4. 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互相接触,其中的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通常将这个文化变迁过程称为( )。 A.社会关系 B.业缘关系 C.结合关系 D.人际关系 5.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是( )。 A.描述性功能 B.解释性功能 C.规范性功能 D.预测性功能 6. 孙本文认为社会的四大要素是:地理要素、生物要素、( )和心理要素。 A.经济要素

B.政治要素 C.文化要素 D.社会要素 7. 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一般具有继承性和不可更改性,这是指( )。 A.户籍 B.身份 C.单位 D.契约 8.岗前培训是( )的重要表现。 A.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9.残疾人群体,在社会学中称之为( )。 A. 偶发聚集体 B.社会类属 C. 大众 D.公众 10.马克思主义群体动力观认为,影响群体行为的内部因素是( )。 A.组织环境 B.经济关系 C.群体利益 D.群体凝聚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7分,共35分) 1、社会学: 2、生活方式: 3、参照群体: 4、社区行动: 5、社会现代化:

社会学概论机考试题

?[单项选择](1/32)、社会学这门学科在19世纪的()发轫了。(2分) ? A 、亚洲 ? B 、美洲 ? C 、南美洲 ? D 、欧洲 ?我的答案:D ?[单项选择](2/32)、()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2分) ? A 、米德 ? B 、埃里克森 ? C 、库利 ? D 、弗洛伊德 ?我的答案:D ?[单项选择](3/32)、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这一假设属于( )(2分) ? A 、符号互动学 ? B 、常人方法学 ? C 、结构功能论 ? D 、社会交换论 ?我的答案:B ?[单项选择](4/32)、核心家庭中包含两种最基本的家庭关系:夫妇关系和( )(2分) ? A 、长辈关系 ? B 、亲戚关系 ? C 、亲子关系 ? D 、亲人关系 ?我的答案:C ?[单项选择](5/32)、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2分) ? A 、超城市化 ? B 、过度城市化 ? C 、逆城市化 ? D 、城市化 ?我的答案:D ?[单项选择](6/32)、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2分) ? A 、帕森斯 ? B 、丁伯根 ? C 、斯宾塞 ? D 、库利 ?我的答案:A ?[单项选择](7/32)、社区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人为规定的。这种划分方法是()。(2分) ? A 、按社区地域广狭分类 ? B 、按社区中人群大小分类 ? C 、按社区的形成方式分类

? D 、按人们的主要活动分类 ?我的答案:C ?[单项选择](8/32)、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2分) ? A 、社会制度 ? B 、社会行动 ? C 、社会结构 ? D 、社会秩序 ?我的答案:A ?[单项选择](9/32)、我国职业分层的基本特点是:职业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2分) ? A 、专业化的程度 ? B 、职务 ? C 、报酬的高低 ? D 、社会声望的高低 ?我的答案:A ?[单项选择](10/32)、对全球化表述错误的观点是( ) 。(2分) ? A 、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 B 、全球化是一个单维度的过程 ? C 、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 ? D 、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 ?我的答案:B ?[判断](11/32)、在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孔德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一术语。(2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我的答案:A ?[判断](12/32)、齐美尔认为各种社会现象、结构和过程最终都是人们之间具体互动的反映。(2分) ? A 、正确 ? B 、错误 ?[判断](13/32)、家庭这种群体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具有满足人类个体和社会需求的一定功能,同时家庭的这种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会发生变化。(2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我的答案:A ?[判断](14/32)、韦伯的科层制是纯粹理想型的。(2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我的答案:A ?[判断](15/32)、城市社区亦即现代社区(2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我的答案:B

中央电大本科《西方社会学》历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

中央电大本科《西方社会学》历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 说明:试卷号:1296 课程代码:02357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社会工作;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纸考、比例50%)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福柯怎样论述西方社会纪律机制的极度扩张? 参考答案: (1)纪律机制扩展为各种机构的普遍性运作方式 (2)纪律功能不仅具有惩罚的消极功能,而且也具有了促进的积极功能; (3)纪律机制渗透到一切非制度化的社会层面,使社会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得到了控制; (4)纪律机制成为国家控制社会的基本手段或基本形式,监狱成为国家机器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21.霍曼斯是如何论述群体凝聚力的? 参考答案: 霍曼斯用成本与报酬来讨论群体凝聚力问题。在他看来,群体凝聚力强弱首先是由成员获得报酬的途径决定的。 凝聚力较强的群体,其成员在群体内部获得的报酬较多,包括成员之间的相互赞许都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这时,成员遵守群体的规范和制度就不必支付较高的成本,成员的向心力和群体的凝聚力都会不断增强。 凝聚力较弱的群体,其成员在群体外部获得报酬较高,由此而把成员的注意力转移向外,而对群体的向心力和群体对成员的凝聚力都将减弱。 群体凝聚力还与成员在群体内活动获得的报酬与他个人独立活动获得报酬的差别相关。22.丹尼尔·贝尔论述的中轴原理具有哪些方法论意义? 参考答案: 中轴原理具有突出的问题意识,中轴原理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功效性。 中轴原理不追求稳定不变的普遍性原则,而是在动态变化中不断概括和回答各种新问题:不同的社会层面中有不同的中心因素或中轴原理,因此,不能用同一种因素作为解释各种社会层面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根据。 用这种“旋转着的中轴”研究社会问题,可以避免决定论,避免用同一种因素作为解释各种社会层面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根据。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

电大社会学概论(专)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电大社会学概论(专)形成性考核答案 图示说明--恭喜,答对了!--抱歉,答错了!--您选择了此项 [第1题](单选题)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第2题](单选题)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赶时髦 B.抢购 C.春游 D.球迷闹事 [第3题](单选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第4题](单选题)“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第5题](单选题)“社会”一词源于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第6题](单选题)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第7题](单选题)“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是什么》 C.《实证哲学教程》 D.《社会学原理》 [第8题](单选题)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第9题](单选题)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A.一人以上 B.两人以上 C.三人以上 D.四人以上 [第10题](单选题)下列不属于集体行为的基本特征的是 A.非组织性 B.突发性 C.反常性 D.冲突性 [第11题](多选题)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A.双方需求的互补性 B.态度的类似性 C.双方距离的远近 D.交往的频率 [第12题](多选题)以下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家庭 B.学校 C.邻里

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答案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二、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 C ) 三、A.历史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阶级斗争理论 D.政治经济学? 四、 五、2.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 ) 六、A.法兰克福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哥伦比亚学派 D.功能学派? 七、? 八、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C )? 九、A.预测性功能 B.规范性功能 C.解释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 十、 十一、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B )? 十二、A.文案法 B.普遍调查 C.实地实验 D.问卷调查? 十三、 十四、5.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 D ) 十五、A.访谈法 B.典型调查 C.观察法 D.个案研究? 十六、

十七、6.在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经验实证主义原则的是( A ) 十八、A.定量分析 B.定性分析 C.实地研究 D.非介入性研究? 十九、? 二十、7.在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 A )?二十一、A.实体性社会结构 B.关系性社会结构 C.规范性社会结构 D.整体性社会结构? 二十二、 二十三、8.人口数量通常是指( B )? 二十四、A.人口素质 B.人口规模 C.人口结构 D.人口分布? 二十五、 二十六、9.人们直接感受文化多样性时的心理现象被称为( C )? 二十七、A.文化冲突 B.文化边际 C.文化震惊 D.文化排斥? 二十八、 二十九、10.“文化自觉”的提出者是( D )? 三十、A.吴文藻 B.孙本文 C.李达 D.费孝通? 三十一、 三十二、11.再社会化也可称为( C )? 三十三、A.反向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三十四、

社会学概论复习提纲与答题要求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的题型与7 答题要求: 1, 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只需要回答要点。2, 简答题(4题,每题8分):只需要回答要点。 3, 论述题(2题,每题24分):尽可能详细地对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进行说明和解释(12分),并尽可能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和论证,着重考察描述与分析的逻辑性、条理性与准确性(12分)。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2014) 第一讲:社会学导论 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条件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 第二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 经典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主张(孔德,斯宾塞,马克思,韦伯,迪尔凯姆) 社会学主要理论视角的主要观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冲突主义理论,符号互动理论) 尝试运用不同的社会学理论视角来解释和分析某些具体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例如离婚率上升、农民外出务工或者社交网络使用率提高等现象)。 第三讲:文化 文化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文化的各个构成要素(符号,语言,价值观,规范,物质文化)的定义分别是什么?主文化、亚文化以及文化滞后(文化堕距Culture lag)的定义。 看待文化的三种态度及其定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中心主义以及文化理想主义。 第四讲:社会化 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定义主要的社会化主体有哪些?镜中我理论与角色借用理论的内容 第五讲:社会结构与社会互动 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先赋地位、自致地位、角色冲突、角色紧张的定义。印象管理的定义 社会互动的具体类型(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强制)及其定义。 第六讲: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的定义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定义 初级社会群体和次级社会群体的定义及其特征群体规范、信息遵从与规范遵从的定义 第七讲:正式组织与科层制 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的定义正式组织中为什么会存在非正式组织(小圈子)? 科层制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科层制的优越性(正功能)与主要弊端(负功能) 第八讲: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越轨、反常越轨、不遵从越轨、初级越轨与次级越轨的定义 关于越轨的社会学理论有哪些,其主要观点如何?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失范的概念以及默顿关于失范困境的反应模式的分析。社会控制、内化的定义。 社会控制的具体手段(强制性的和非强制性的)有哪些? 第九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社会不平等、社会流动、个人流动、结构性流动、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的定义 阶级分层体系与其他分层体系(奴隶制,种姓制,封建等级制度)的主要区别。 西方关于社会分层的两种主要理论视角及其主要内容(马克思与韦伯)。 国内学者关于中国社会分层的主要理论观点(参考更多课外阅读文献了解陆学艺、孙立平、李强、孙立平与沈原等学者的主要观点)。 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结合实例从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角度出发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第十讲:社会制度(以家庭制度为例) 社会制度的定义及其主要类型社会制度的功能 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的定义结构功能理论和冲突主义理论分别是如何分析家庭的?

东师2018年春季《社会学概论(高起专)》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高起专)》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运行条件:社会运行条件是指社会有机体运动、变化、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要素的总和。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业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基本内容社会运行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运行是社会变迁和发展,表现出经常、变异和中断等三种关系;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为交叉渗透、制约、促进和转化等关系。 2.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3.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走向群体、进入社会、适应社会,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理解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4.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连结方,当这种连结遭到破坏而扭曲变形,或这种连结方式与社会发展不适应时,就产生结构性失调。在教育水平、文化类别、宗教、职业、社会地位阶层、组织内雇佣等方面的结构 二、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文化冲突是指文化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两种或多种文化激烈矛盾的状态。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会在价值观、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甚至对立。 答:正确. 俗称文化差异。两个或多个文化背影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持不同的态度。 2.社会安全阀是社会冲突理论中用以表示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概念,是由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 答:错。改正:是由美国冲突论的代表科塞提出的。 3.社会群体是通过稳定而持久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如家庭、学校、工会、机关、邻里等。 答:正确. 4.根据社会约束力由弱到强排列,可以得到如下排列:风俗习惯、宗教、道德、法律。

社会学期末考试题

社会学期末考试题 1、何为功能理论?何为冲突理论?这两个学派的理论家代表都有谁?他们各自有什么不 同的观点?你认为,这两个理论各自的缺陷在哪里? 功能理论是什么: 功能主义的视角强调这样一种模式: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在功能主义者看来,社会结构构成单位的功能可能是显在的(可以意识到和看到的),也可能是潜在的(未意识到和未看到的); 如果社会结构的某一部分阻碍了社会满足其需求,则被视为具有反功能。 代表:奥古斯特·孔德;(提出了功能主义关于社会系统的相互依赖性的基本假设) 赫伯特·斯宾塞:借用当时盛行的生物学跟演化论观点,斯宾塞的社会演化理论强调不同的社会组织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之现象正如不同的人体器官满足不同的生理机能一般。 涂尔干: 塔尔科特·帕森斯:把对社会行动的研究作为全部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行动的基本特征是具有意志性和目标导向。 罗伯特?默顿。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提出了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区分了正功能和负功能,并引入了功能选择的概念 缺陷:功能主义适用于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社会,它过分强调了有助于社会整合的因素,而忽略了导致分裂和矛盾的因素。 冲突论是什么: 冲突论强调人们因为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 该理论认为构成社会的各部分远不是作为整体一部分而平稳运行的,而是互相冲突的,社会秩序尽管存在,但只是社会各部分之间不断进行冲突的一种结果。 代表:马克思;拉尔夫·达伦多夫;C·怀特·米尔斯 缺陷:

4、社会结构由哪些单位构成?请简单对这些单位进行介绍,包括它们的定义与特点。你认为,在虚拟社区中,是否存在相似的群体和组织?请举例说明。 单位构成:身份或地位;角色;社会群体和组织; 身份或地位:1.定义:身份或地位指的是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 2.特点: 角色:1.定义: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即一个人占有的是身份,扮演的是角色。 2.特点: 社会群体和组织:1.定义:一个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合,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享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一些规模较大且更具有结构化的群体被称为组织,即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标而有意识地建立起来的群体 2.特点: 5、媒体是不是一种社会设置?为什么? 社会设置指用来满足社会基本需要的社会结构中相对稳定的一簇要素。 6、想想你曾有过的与你自己的内心会话,你都学到了什么? 7、请简单介绍一下米德的角色置换理论,角色置换怎样减少人们之间的误解? 8、我们曾经学习过以下几种人格发展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角色置换”理论、弗洛尹德的“无意识”理论、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理论以及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请从中任意选取三中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 9、什么是社会分层?根据马克思?韦伯的观点,有哪些衡量社会分层的维度?请举例子详细论述一下。在美国,为什么一名年收入在10万美元左右的男性百人大法官的社会地位要高于一名年收入15万美元左右的女性黑人律师? 10、何为社会分层?我们依据什么对社会进行分层?媒体在塑造个人声望上起到什么作用?

社会学概论期末

【一、冰山理论】一个人的自我像一座冰山,只能看到很少一部分,冰山共分7个层次:行为(可见)、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 【二、“本我、自我、超我”理论】(1)本我:人生而具有无意识的欲望和冲动—婴幼儿(2)自我:自身理性部分,他教给人们学会抑制对快乐的追求和欲望的急切满足(3)超我:看做人的良心的等同物,是社会道德在人的内心的体现,通过自豪感与羞耻心发生作用,来影响自我的决定。*社会化就是个人的欲望与社会的要求不断冲突和调适的过程;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相互冲突的,两者间总是处于长期的紧张状态中。 【三、家庭的功能】(1)社会化功能:社会化始于家庭,家庭是承担社会化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对个人的人格成长(2)生育功能:家庭是目前社会所认可的生育子女、繁衍后代的合法的社会基本制度(3)感情功能:主要表现在宣泄、调节、娱乐等方面,在家庭中可以向家人倾诉一些在正式组织中不可交流的信息和情感(4)性爱功能:起着控制性行为的作用,即社会将人们的性生活限制在家庭范围内,有利于性需要的普遍满足,以及避免由于满足性需要而引起的社会混乱(5)经济功能: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赖、大大减少监督和管理费用、家庭是一个有效率的经济单位。【四:中国离婚率不断上升的原因】(1)经济依赖的减低:女性有独心性和自信心(2)离婚的社会成本降低:社会上道德、政治、文化与法律对婚姻影响力降低(3)希望过高(4)社会流动速度加快。

【五、“镜中之我”理论】:指我们对于别人如何看待和评价我们的理解和解释,包含表现、辨认、主观解释3中过程(1)想象自己是如何出现在别人面前—表现(2)辨认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出现—辨认(3)为自我形象解释这些判断—主观解释。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从认知发展角度来研究人的个性形成,并不完全把儿童看做按照他人要求而逐步成型的适应者,而更多地把这一过程看做她们自己如何根据对世界的认识、能动地安排和调整自己与世界的关系。(1)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智力只通过对外界感知与实际接触表现出来(2)前运算阶段{2-7岁}:还不能进行简单的脑力运算(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思维活动仍和具体的外部世界不能分开(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发展出运用规则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 【六、社区与行政关系】(1)行政区是人们为了社会管理的方便或由于某些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而人为划定的,因而其边界或范围很清楚;社区则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2)社区由于其主要的社会活动或者生活方式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因而只能是单一的形态,行政则可以是多形态的(3)从社区研究的历史上看,对一个社区的分析一般都限定在范围并不是很大的社会区域内【七、什么是城市化?中国应当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化又称都市化,是指“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都市型转化的过程”。|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化,把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1)改革户籍和人口管理制度,实现人

全国2018年4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冶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冶之名的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融合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A.重新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4.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B.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C.群体角色与个人角色 D.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15.在一些农业地区逐步形成大家一起收获庄稼的合作习惯,属于 A.契约式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 自发性合作 D.指导性合作 16.霍尔提出,社会存在不同的个人空间有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17.以个人和社会网络的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同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强势形态和弱势形态 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称为 A.联合家庭 B.核心家庭 C.组合家庭 D.主干家庭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2014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单选题: 1.法国着名社会学家()是经典社会学理论中实证主义传统的集大成者。 A.孔德B.涂尔干C.韦伯D.马克思 2.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探讨了理性资本主义如何在西方基督教世界兴起的问题。A.涂尔干B.孔德C.韦伯D.马克思 3.帕森斯是()的代表人物。 A.社会互动理论B.社会冲突理论C.社会交换理论D.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4.在中国现代早期着名思想家中,对社会学贡献最大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章太炎 5.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被称为()。 A.继续社会化B.逆向社会化C.再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 6.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B.角色冲突C.角色不清D.角色中断 7.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 A.继续社会化B.逆向社会化C.再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 8.()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情境定义B.符号互动理C.镜中我D.印象管理理论 9.社会学界最早对社会资本作出分析的是()。 A.费孝通B.科尔曼C.林南D.格兰诺维特 10.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C.关系建立的基础D.关系的协调程度 11.()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A.关系资本B.社会资本C.经济资本D.人力资本

12.()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 A.情境定义B.符号互动理论C.“镜中我”理论D.拟剧理论 13.()不属于正式组织。 A.学校B.公司C.邻里D.教会 14.根据()的标准,可以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 A.结构特征B.互动关系C.归属感D.从属关系 15.()是指群体内部成员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 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次级群体D.初级群体 16.家庭中的传统功能()在城市家庭中已基本丧失。 A.抚育功能B.生产功能C.赡养功能D.消费功能 17.社会学家()提出了中层理论。 A.帕森斯B.默顿C.韦伯D.福柯 18.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19.目标与后果之间的中介变项在社会学上被称为()。 A.社会结构B.社会制度C.社会机制D.因果关系 20.“社区”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社会学家()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 A.吉登斯B.滕尼C.恩格斯D.哈贝马斯 21.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22.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借鉴了经济学家()的“二元经济”理论。 A.刘易斯B.科瑟C.图灵D.诺斯 23.在一种分层结构中,个人的地位是社会预先规定了的,本人不能自由选择,这种分层结构是()。A.水平结构B.垂直结构C.封闭性结构D.开放性结构

10年1月《社会学概论》期末试卷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社会学概论》试题 2009 年11月填空题 1、派生的社会制度包括政治制度、宗教制度和教育制度。 2、社会学学科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理论社会学、经验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 3、提出“经济人”假设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是泰罗。 4、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5、我国现代化战略的确定的依据是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6、根据人口与地域把社区划分为巨型社区、中型社区和微型社区。 7、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 8、本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我国较早的社会发展工作实践。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晏阳初和梁漱溟。 9、越轨行为是对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违反,是社会控制的对象。 名词解释 1、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涵义。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2、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也称为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互动。 3、群体意识群体意识是基于个人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而形成的责任感,它是个人为了维护群体荣誉、保护群体利益、实现群体目标自己应该做怎样的考虑。 4、个性 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生活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新里特征。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5、社会分层 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是一个组织系统,因之在系统的结构上就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这就叫做社会分层。 简答题 1、简述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1)目标是社会组织生存合理化的根据,是组织承担社会职能的集中体现。组织只有承担有利于社会的职能,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帮助,才能正常运转。 (2)目标是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准。任何社会组织都有自己的特定目标,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组织,只有通过其目标才能区分其性质与职能。 (3)目标是社会组织内部分工合作的基础。各个社会组织根据其目标给其成员下达各种任务,形成工作关系。 (4)目标是团结和鼓舞社会组织成员的力量。成员加入组织都是抱有某种目的,因而组织目标就成为引导、鼓舞成员努力工作的力量。 (5)目标是衡量社会组织活动成效的尺度。组织成员通过工作实现的状态与目标规定的希望状态的吻合程度,来衡量其活动成效的高低。 2、简述社会工作的功能。 (1)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社会工作首先是针对遇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工作者通过向受助者提供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保障他们的生活。 (2)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社会工作注重调动受助对象的内在潜能,促进其发展,社会工作尤其注重预防和发展,其中包括个人能力、群体力量的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