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分析深圳近十年常住人口完成

最新分析深圳近十年常住人口完成

最新分析深圳近十年常住人口完成
最新分析深圳近十年常住人口完成

分析深圳近十年常住

人口完成

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度数学建模

大赛参赛论文

●选择赛题:【A】【B】【C】【D】

注:用2B铅笔将所选择的题目涂黑

●论文题目:深圳人口与医疗需求预测

●参赛队员个人信息:

注:前五栏为四号宋体,最后一栏用黑色中性笔签名。

深圳人口与医疗需求预测

摘要:“深圳人口与医疗预测”模型通过对深圳市人口年龄分布情况、户籍和非户籍人口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利用数学知识联系实际问题,在合理简化假设基础上,利用matlab 作出相应的解答和处理。

针对问题一,我们通过对深圳市历年人口数据的分析建立矩阵。利用Matlab 最小二乘法散点拟合,构造一个解析函数。并利用Logistic 增长模型,得出年份与年末常住人口的函数模型,预测出未来十年深圳市人口数量增长趋势。人口增长趋势大致呈二次函数形式。得出未来十年人口数据为:2011P =1077.7万人,,2015P =1238.4万

人,

,2020P =1432.9万人。运用所给数据,得出儿童、青壮年、老年在不同年份中

的比例模型,再通过matlab 最小二乘法拟合散点得出函数关系。计算得出未来十年人口结构发展趋势,人口结构大致呈“S ”型发展。2011()N 儿童=9.9866%,

2011()N 青壮年=87.0193%,2011()N 老年=2.9941%,

,2020()N 儿童=11.2340%,

2020()N 青壮年=84.9727%,2020()N 老年=3.7933%.通过对年龄结构与患病率的相关,患

病率和住院率相关,住院人口数和床位相关的分析,建立模型,预测出未来十年全市和全区医疗床位需求。以2011年为例:罗湖区1Q =2128,福田区2Q 3060,南山区

3Q =2534,宝安区4Q =9329,龙岗区5Q =4622,盐田区6Q =733,总体床位需求Q 总=22406。

针对问题二,我们通过网络资料查阅及之前数据分析得出因医疗条件改进导致患病率的下降比例。用已知数据求解出A 病占B 人群的百分比,再通过已经预测的B 类人群的数量求出A 病在未来的病例数。建立模型:医院应当设置的床位数=医院每天就诊人数×平均住院天数。在求解过程中考虑因医疗条件改善导致的住院周期的降低。

一、问题的提出

深圳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30多年来,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市、区及社区医疗服务系统,较好地解决了现有人口的就医问题。

从结构来看,深圳人口的显著特点是流动人口远远超过户籍人口,且年轻人口占绝对优势。深圳流动人口主要是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企业一线工人和商业服务业人员。年轻人身体强壮,发病较少,因此深圳目前人均医疗设施虽然低于全国类似城市平均水平,但仍能满足现有人口的就医需求。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和政策的调整,深圳老年人口比例会逐渐增加,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这些都可能导致深圳市未来的医疗需求与现在有较大的差异。

未来的医疗需求与人口结构、数量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合理预测能使医疗设施建设正确匹配未来人口健康保障需求,是保证深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然而,现有人口社会发展模型在面对深圳情况时,却难以满足人口和医疗预测的要求。为了解决此问题,请根据深圳人口发展变化态势以及全社会医疗卫生资源投入情况(医疗设施、医护人员结构等方面)收集数据、建立针对深圳具体情况的数学模型,预测深圳未来的人口增长和医疗需求,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问题一:

分析深圳近十年常住人口、非常住人口变化特征,预测未来十年深圳市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发展趋势,以此为基础预测未来全市和各区医疗床位需求。

问题二:

根据深圳市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患病情况及所收集的数据,选择预测几种病(如:肺癌及其他恶性肿瘤、心肌梗塞、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小儿肺炎、分娩等)在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就医的床位需求。

二、问题的分析

问题一:对深圳未来人口及结构的预测问题,重点是求未来十年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在短期内其年龄结构恒定。通过对所给数据的分析,分别建立年份矩阵A和年末常住人口数矩阵B,借助matlab最小二乘法散点拟合,得出年份与年末常住人口的函数关系式,通过二次函数的基本特征求出环境可容纳的人口最大数量K。通过Logistic增长模型,得出每一年的人口增长率,再运用matlab最小二乘法散点拟合,得出人口增长率与年份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得出未来十年深圳市每年的人口增长率。运用Logistic增长模型,得出深圳市未来十年的人口数量发展趋势。

按照年龄划分儿童、青壮年、老年三个年龄层,求出三个年龄层的比例模型,得出关系函数。计算得出未来十年的结构发展趋势。通过如下关系:年龄结构和患病率相关,患病率和住院率相关,住院人口数和床位有关,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得出未来十年的床位需求数。

问题二:对不同疾病在不同类型医疗机构就医床位需求预测的关键是医疗条件改进后,各患病比率的下降比。利用问题一得到的深圳市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发展趋势。选择较简单的小儿肺炎和急性阑尾炎进行分析预测。通过资料差得医院每天就诊人数和平均住院天数,得到医院应设置的床位数。通过上网咨询得到医疗条件改善后各病的下降比例。求得所需床位数。

三、问题假设

1、假设本问题所使用的数据都是真实有效的。

2、假设深圳处于一个长期稳定状态,无战争、瘟疫等突发事件影响。

3、假设各地区的病患无交换流动现象,只限于本地区活动。

4、假设未来十年深圳市民生育观念、生育能力不发生变化。

5、假设未来十年深圳市生育政策不发生变化。

6、假设0-14岁为儿童,15-60为青中年,大于60岁的为年老者。

7、假设同一年龄段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8、假设小儿肺炎就只发生在0-9岁的青少年身上。

四、建模过程

问题一:

1)定义符号说明:

P: 深圳市总人口数N: 各年龄层所占的比例

i

i Q : 各区域床位需求 Q 总: 全市床位需求

A : 2000年-2010年的年份矩阵

B : 2000年-2010年的年末常住人口数矩阵

i b : 每年年末常住人口数 t : 年份 ()x t : 年末常住人口数 E : 相对误差

K : 环境可容纳的人口最大数量 0x : 初始时刻人数

r : 人口增长率 0t : 初始时刻 1a : 全市的儿童比例 2a : 青中年人口比例 3a : 老年人口比例 Y 总: 全市医疗床位总需求 n Q : 各区医疗床位需求 D : 各区年龄结构比例

W : 全区总人数 R : 全市总床位数 Z : 住院率

2)模型建立:

①通过所给数据,列出2000年至2010年的年份矩阵:[]0,1,2,3,4,5,6,7,8,9,10A =, 2000年至2010年年末常住人口数矩阵:{}i B b =(1,2,

,10i =)。

Matlab 最小二乘法散点拟合

Matlab 最小二乘法基本思路:利用离散点上的数据集 ,构造解析函数,使原离散点尽可能接近给定的值。 Matalab 函数:()polyfit ,,p x y n =

说明:x,y 为数据点,n 为多项式阶数,返回p 为幂次从高到低的多项式系数向量p.x 必须是单调的。

多项式曲线求值函数:()polyval 调用格式:()y polyval ,p x =

说明:()y polyval ,p x =为返回对应自变量x 在给定系数P 的多项式的值。

利用matlab 最小二乘法散点拟合得出年份t 与年末常住人口数x(t)的函数关系式:2

() 1.463719.1144703.315x t t t =++.

由此得出2001--2010年原始数据与拟合后所得数据的对比表:

表1

年份原始数据(人数:万人)拟合所得数据(人数:万人)

2001 724.57 723.8931

2002 746.62 747.3986

2003 778.27 773.8315

2004 800.8 803.1918

2005 827.75 835.4795

2006 871.1 870.6946

2007 912.37 908.8371

2008 954.28 949.9070

2009 995.01 993.9043

2010 1037.2 1040.80

得到折线图,如图所示:

根据公式

()

1

102

2

1

i i

i

E x y

=

??

=-

??

??

∑,计算得出相对误差

1

E=11.497.

蓝线为深圳常住人口原始数字的曲线,红线为拟合模型的曲线,通过对比我们发现,通过拟合模型预测的值基本与实际人口吻合,但还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减少误差,我们又从中选择了2005年-2010年的人口数量进行拟合,得到年份)

(t

x与年末常住人口数的函数关系:

2

()0.142143.8719612.3229

x t t t

=-++,

得出2005—2010年原始数据与拟合后所得数据的对比表:

表2

年份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原始

数据

827.75 871.1 912.37 954.28 995.01 1037.2 拟合

结果

828.130 870.438 912.46 954.204 995.660 1036.88

深圳市2000年与2010年人口普查(深圳杯)

xx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01-4-17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 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省、市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市4万多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目前,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 一、全市普查登记人口 全市按 2000年11月1日0时普查标准时间登记的人口为700.84万人[注3](以普查登记人口为基础,结合第四季度我市人口变动情况,按1999年可比口径计算,2000年深圳市人口统计年报的年末常住人口为 432.94万人)。 其中本市户籍人口121.48万人[注4],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 1990年7月1日0时的64.3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57.10万人,增长88.69%。平均每年增加5.53万人,年平均增长6.34%。 二、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 全市人口在普查标准时间的地区间分布及人口密度如下: 地区别 全市合计:

#特区内: #xx: xx: xx: xx: 特区外: #宝安区: 龙岗区: 普查登记人口数 (人) 909325 774766 722093 152367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11652 362032 三、家庭户人口2000年11月1日0时,全市共有家庭户118.3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311.31万人,占总人口的44.42%;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63人,比 1990年7月1日0时的3.50人下降了0.87人。 四、年龄构成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1亿(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1953年新中国人口普查结果为5.8亿(不含台湾、港澳)。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东汉末年处于人口低谷、所占比例可能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中国历代人口变迁的特点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人口数量的衍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6000万增加到1850年的4.3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年平均增长率仅约1‰。

常住人口登记表的填写

常住人口登记表的填写 一、填报说明 常住人口登记表的填写除要求使用铅笔填写的项目外,应使用黑色或蓝黑色墨水钢笔书写,字迹要清楚、工整,有涂改的应保留原被涂改内容的痕迹清晰可辩。同时,登记表填写不允许留有空页或空面(正反面)。 1、登记对象:⑴户籍在本乡镇(街道)的常住人口;⑵户籍在本乡镇(街道)的流出人口;⑶户籍不在本乡镇(街道)的嫁入人口; ⑷父母户籍是本乡镇(街道)生育(抱养)后未入户人口;⑸在本乡镇(街道)有固定居所,常住3月以上的流入人口。 2、户类型及编码:户类型□内填写:A、户籍在本县(区)内并在本乡镇(街道)居住;B、户籍在本县(区)但整户流出一年以上;C、户籍从本县(区)迁出但仍在本地居住;D、户籍是本省外县在本地居住3个月以上;E、户籍为外省在本地居住3个月以上的; F、集体户; G、其它户类型。 户编码:每一类型户的编码以村民小组(社区)为单位进行编排,编码用四位数码,如0001、0002、…;一人户的统一使用集体户,户类型为F,代码一律是9999,每个村民组(社区)的所有一人户填写在一张表上(不够的另用一张表)。 3、门牌号:为本户住房所处村组或街道社区的统一门牌编号。 4、姓名:已经入户的,以户籍姓名为准;未入户的,填写现用名;未起名的,用铅笔填写小名。 5、与户主关系:本人是户主的,填写“户主”。户内其他人员按本人与户主的血亲或姻亲关系等写明具体称谓:“妻子、丈夫,父亲、母亲,子女(养子女),儿媳、女婿,孙子、孙女,外孙(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姊妹,堂(表)兄弟姐妹”等,以上不能概全者,填写“其它”。 排列顺序为:户主及配偶,户主的长子(媳)及其所生子女,次子(媳)及其所生子女,女(婿)及其所生子女,户主的(岳)父

深圳近十年常住人口

深圳近十年常住人口、非常住人口变化特征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深圳常住人口为1035.79万,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相比,深圳10年间增加常住人口335万人,年均人口增长3.98%。 具体变化特征如下。 一.家庭户人口 根据普查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350.32万户,家庭户人口为740.2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11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63人减少0.52人。 深圳家庭的小型化,比其他城市更为明显,新婚家庭居多,未来对住房、教育、医疗等社会需求较大。 二.年龄构成 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01.88万人,占9.84%;15-64岁人口为915.64万人,占88.40%;65岁及以上人口为18.28万人,占1.76%。 深圳仍属于年轻人城市,全市人口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深圳还处于旺盛的“人口红利”期,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88.40%,比广东省的76.36%高出12个百分点;按照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占7%以上即达到老年社会的标准,深圳离进入老龄化社会还较远。 三.性别构成 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561.40万人,占54.20%;女性人口为474.39万人,占45.80%。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118.34,同2000年“五普”的97.74对比,10年间,深圳市人口性别比上升了20.6个百分点。同期,广东省人口性别比上升5.2个百分点;全国总人口性别比下降1.5个百分点。 实际上深圳常住人口性别由“男少女多”转为“男多女少”的现象,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已经显现。主要原因是深圳过去十年坚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三来一补”等需要大量女性劳动力的加工装配型产业逐步萎缩或外迁,信息、通讯、金融、现代服务等男性占主导地位的高端产业逐步增长,“人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1949 13,913,927 1950 14,711,260 1951 14,413,123 1952 17,236,621 1953 16,745,695 1954 18,513,434 1955 18,612,172 1956 17,364,027 1957 18,998,424 1958 17,135,981 1959 13,059,787 1960 14,684,726 1961 11,414,017 1962 20,923,112 1963 27,866,189 1964 24,144,848 1965 24,799,129 1966 24,828,470 1967 21,736,582 1968 27,718,516 1969 25,018,386 1970 28,012,344 1971 25,160,381 1972 24,800,391 1973 23,630,435 1974 22,874,423 1975 21,136,635 1976 20,491,797 1977 17,931,155 1978 18,831,591 1979 18,924,822 1980 18,393,809 1981 19,122,938 1982 23,100,427 1983 20,065,048 1984 20,313,426 1985 20,429,326 1986 23,190,076 1987 25,282,644 1988 24,576,191 1989 25,137,678 1990 26,210,044

1991 20,082,026 1992 18,752,106 1993 17,914,756 1994 16,470,140 1995 16,933,559 1996 15,224,282 1997 14,454,335 1998 14,010,711 1999 11,495,247 2000 13,793,799 2001 17,020,000 2002 16,470,000 2003 15,990,000 2004 15,930,000 2005 16,170,000 2006 15,840,000 2007 15,940,000 2008 16,080,000 2009 16,150,000 2010 15,740,000 2011 16,040,000 2012 16,350,000 2013 16,400,000 2014 16,870,000 2015 16,550,000 2016 17,860,000

整理常住人口登记表_《常住人口登记表》使用说明

《常住人口登记表》使用说明 1、《常住人口登记表》是你的集体户口薄,可用于证明你的户口状况。 2、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留存你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原件,毕业离校时要将此表交回保卫处方可办理户口迁移。 3、要妥善保管《常住人口登记表》,若遗失要及时登报挂失,声明作废,凭登报挂失证明方可补办。 《常住人口登记表》使用说明 1、《常住人口登记表》是你的集体户口薄,可用于证明你的户口状况。 2、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留存你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原件,毕业离校时要将此表交回保卫处方可办理户口迁移。 3、要妥善保管《常住人口登记表》,若遗失要及时登报挂失,声明作废,凭登报挂失证明方可补办。 《常住人口登记表》使用说明 1、《常住人口登记表》是你的集体户口薄,可用于证明你的户口状况。 2、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留存你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原件,毕业离校时要将此表交回保卫处方可办理户口迁移。 3、要妥善保管《常住人口登记表》,若遗失要及时登报挂失,声明作废,凭登报挂失证明方可补办。

《常住人口登记表》使用说明 1、《常住人口登记表》是你的集体户口薄,可用于证明你的户口状况。 2、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留存你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原件,毕业离校时要将此表交回保卫处方可办理户口迁移。 3、要妥善保管《常住人口登记表》,若遗失要及时登报挂失,声明作废,凭登报挂失证明方可补办。 《常住人口登记表》使用说明 1、《常住人口登记表》是你的集体户口薄,可用于证明你的户口状况。 2、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留存你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原件,毕业离校时要将此表交回保卫处方可办理户口迁移。 3、要妥善保管《常住人口登记表》,若遗失要及时登报挂失,声明作废,凭登报挂失证明方可补办。

中国历代人口普查

:xx 古代人口曾八落八从 201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新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正式拉开帷幕。人口普查是现代各国政府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国力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方法。早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就已经开始了人口普查。那么,中国最早的人口普查究竟从何时开始,在技术条件落后的过去,人们又是如何进行大范围的人口普查并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大禹 传说中最早的人口普查 人口数字具体到个位令人生疑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的徐铭东老师说,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曾讲到,从原始社会末期大禹治水以后,就有统计人口的数据,为。但专家认为,这个数据肯定不能作为准确数据,因为并没有文献流传下来,且这个数据具体到个位数,更难使人相信了。 徐铭东说,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先民们就意识到人口普查的重要性,比如春秋时期的管仲就曾经提出实行四民分业定居及书社制(按社登记户口),强调城乡人口、军民人口的适当比例,认为“其野不足以养其民”,比例失调,则“国贫民饥”。而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也指出,如果人口与资源失衡会带来很严重的问题,他说,过去男人不耕田、女人不织布,还是有丰富的草木果实和野兽的皮衣可以穿,因为人少资源多,而如今一个人有5 个儿子不算多,但如果每个儿子又有5 个儿子,如此往复,人口越来越多,而资源还是那些,那分到的就变少。 正因如此,所以了解人口数量以实施相应措施显得相当重要。那么,中国有文献记载,最早实施的人口普查开始于何时呢? xx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人口普查 为“避税”夸大官奴婢数量 《汉书·萧何传》中记载,在反秦战争时,刘邦的军队进入秦都咸阳,萧何

就先把秦朝丞相御史收藏的图书收缴上来了,所以刘邦知道此时的人口已由原3000 万降到1300 万左右。可见秦朝时期是做过户口统计的,但是后来这些户口资料全部散佚。所以现在我们知道的最早的人口调查数据是在西汉末年,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 年)的户口数,这是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第一个比较完整 的户口统计。 不过这些户口统计数据还是存在误差,主要是夸大了官奴婢的数量。徐铭东分析,这是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西汉时期,很多奴仆被编入官府的户籍,没有徭役,但要对官员加倍征收人头税。但是有一种是不收税的,就是官奴婢。元帝时朝廷各官府奴婢就有十余万,很多贵族官僚也是奴婢成群,他们将其他人员也算作官奴婢不上报。 东汉 最为细致的古代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与选美同时并进 西汉末年,战乱和天灾使人口从6000万降至2100万。这2100 万的数字是经过东汉对户口调查得来的。 东汉对户口调查,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东汉时的户口调查称为“案比”,即案验、比较。 常常在每年8 月举行,同时,宫廷还会派人来“算人”,就是朝廷派人挑选少女入宫,凡是良家少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如果姿色端丽的就可以入宫选妃子。 东汉每年的户口调查规模也是非常之大,从县到乡,上至80 岁老人,下到6 岁以下孩童,都要一一进行调查。东汉户口调查的内容也很细,连身高、相貌都要调查,这些从现在一些考古实物中也可得到证明,在一片汉代的《居延新简》上就写有: “戍卒南阳武当县龙里张贺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这里面包括的信息有郡、县、里、姓名、年龄、身高、肤色。 这个叫张贺的人出生在南阳郡武当县龙里,30 岁,身高七尺二寸,肤色

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簿填写说明

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簿填写说明 一、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簿应使用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字填写,民族自治地区可使用本民族的文字或选用一种当地通用的民族文字填写 二、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簿可用计算机填写,也可用手工填写。凡用手工填写的,应使用黑色或蓝黑色墨水钢笔书写,字迹要清楚、工整,不得涂改 三、填写内容相同的,要将内容都写上,不得以“同上”或其他符号代替 四、有关登记项目的填写 (一)常住人口登记表的填写 1、户别--分“家庭户”和“集体户”。以家庭关系为主的公民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或单身居住独立生活的填“家庭户”;相互之间不存在家庭关系的居住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寺庙等单位集体宿舍的公民,填“集体户” 2、户主姓名--填写户口登记立户的户主姓名。户主应由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担任 3、与户主关系--本人是户主的,填写“户主”。户内其他人员按本人与户主的血亲如姻亲关系等写明具体称谓。具体排列顺序为:户主,户主的配偶,户主的子女,户主的孙子女,户主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户主的兄弟、姊妹,户主的旁系亲属和其他亲属等 4、姓名--填写本人姓名的全称少数民族和被批准入籍的公民,可依照本民族或原籍国家的习惯取名,但应本栏中填写用汉字译写的姓名。如本人要求填写本民族汉字或外文姓名的,可同时在本栏中填写弃婴,可由收养人或收养机构按照上述原则为其取名5、性别--填写“男”或“女” 6、曾用名--填写本人过去正式使用过的姓名 7、民族--按照国家认定的民族的名称填写全称。本人是什么民族就填写什么民族。新生婴儿填写父母的民族,如父母不是同一民族的,其民族成份由父母商定,选填其中一方的民族。弃婴,民族成份不能确认的,应按照收养人的民族成份填写或由收养机构确定一个民族。外国人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如本人的民族成份与我国某一民族相同,就填写某一民族,如“朝鲜族”;没有相同民族的本人是什么民族就填写什么民族,但应在民族名称后加注“入籍”二字,如“乌克兰(入籍)” 8、出生日期--按照公历,用阿拉伯数字填写本人出生的具体时间,如“1992年6月27日8时20分”。本人只记得农历日期的,须换算成公历后填写如果出生日期不详,应由本人或其亲属确定一个日期弃婴,如果出生日期不详,可由收养人或收养机构确定一个出生日期 9、监护人--新生婴儿申报出生登记以及16周岁以下的公民补建常住人口登记表时,户口登记机关应为其填写或补填父亲、母亲等监护人的姓名弃婴,应填写收养人姓名或收养机构名称 10、监护关系--按监护人与新生婴儿及16周岁以下公民的血亲关系或收养关系写明具体称谓,如“父亲”、“母亲”等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弃婴,此栏不填 11、出生地--填写本人出生的实际地点,城市填至区或不设区的市,农村填至乡、镇,但须冠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或通用简称。如“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河南省郑州市”、“辽宁省黑山县黑山镇” 弃婴,如果出生地不详,应以发现地或收养人、收养机构所在地作为其出生地 12、公民出生证签发日期--用阿拉伯数字填写公安机关签发公民出生证的具体日期(从颁发公民出生证之日起填写 13、住址--填写本户常住户口所在地住所的详细地址。住址前须冠以省、自治区、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1949 13,913,927 1950 14,711,260 1951 14,413,123 1952 17,236,621 1953 16,745,695 1954 18,513,434 1955 18,612,172 1956 17,364,027 1957 18,998,424 1958 17,135,981 1959 13,059,787 1960 14,684,726 1961 11,414,017 1962 20,923,112 1963 27,866,189 1964 24,144,848 1965 24,799,129 1966 24,828,470 1967 21,736,582 1968 27,718,516 1969 25,018,386 1970 28,012,344 1971 25,160,381 1972 24,800,391 1973 23,630,435 1974 22,874,423 1975 21,136,635 1976 20,491,797 1977 17,931,155 1978 18,831,591 1979 18,924,822 1980 18,393,809 1981 19,122,938 1982 23,100,427 1983 20,065,048 1984 20,313,426 1985 20,429,326 1986 23,190,076 1987 25,282,644 1988 24,576,191 1989 25,137,678

1990 26,210,044

1991 20,082,026 1992 一 18,752,106 1993 17,914,756 1994 16,470,140 1995 16,933,559 1996 15,224,282 1997 14,454,335 1998 14,010,711 1999 11,495,247 2000 13,793,799 2001 17,020,000 2002 16,470,000 2003 15,990,000 2004 15,930,000 2005 16,170,000 2006 15,840,000 2007 15,940,000 2008 16,080,000 2009 16,150,000 2010 15,740,000 2011 16,040,000 2012 16,350,000 2013 16,400,000 2014 16,870,000 2015 16,550,000 2016 17,860,000

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194913,913,927 195014,711,260 195114,413,123 195217,236,621 195316,745,695 195418,513,434 195518,612,172 195617,364,027 195718,998,424 195817,135,981 195913,059,787 196014,684,726 196111,414,017 196220,923,112 196327,866,189 196424,144,848 196524,799,129 196624,828,470 196721,736,582 196827,718,516 196925,018,386 197028,012,344 197125,160,381 197224,800,391 197323,630,435 197422,874,423 197521,136,635 197620,491,797 197717,931,155 197818,831,591 197918,924,822 198018,393,809 198119,122,938 198223,100,427 198320,065,048 198420,313,426 198520,429,326 198623,190,076 198725,282,644 198824,576,191 198925,137,678 199026,210,044

199120,082,026 199218,752,106 199317,914,756 199416,470,140 199516,933,559 199615,224,282 199714,454,335 199814,010,711 199911,495,247 200013,793,799 200117,020,000 200216,470,000 200315,990,000 200415,930,000 200516,170,000 200615,840,000 200715,940,000 200816,080,000 200916,150,000 201015,740,000 201116,040,000 201216,350,000 201316,400,000 201416,870,000 201516,550,000 201617,860,000

中国历代人口统计一览表

中国历代人口统计一览表 战国末年: 公元前221年,估计全国总人口2000万。 西汉: 公元2年,汉平帝元始2年,全国有户1223万,总人口5959.4978万。汉书-地理志下 东汉: 公元57年,汉光武帝建武中元2年,全国有户427.9634万,总人口2100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75年,汉明帝永平18年,全国有户586.0573万,总人口3412.5021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88年,汉章帝章和2年,全国有户745.6784万,总人口4335.6367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105年,汉和帝元兴元年,全国有户923.7112万,总人口5325.6029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156年,汉桓帝永寿2年,全国有户1067.7960万,总人口5647.6856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三国: 魏:公元263年,魏元帝景元4年,全国有户66.3423万,总人口443。2881万。晋书-地理志 蜀:公元263年,蜀汉后主炎兴元年,全国有户28万,总人口94万。通典-食货七 吴:公元280年,吴主皓天纪4年,全国有户52.3万,总人口200万。晋书-地理志 西晋: 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有户245.984万,总人口1616.3863万。晋书-地理志 南北朝: 刘宋:公元464年,宋武帝大明8年,全国有户90.687万,总人口468.5501万。通典-食货七 北魏:公元525年,魏孝武帝正光年,全国有户500万,总人口3200万。通典-食货七 北齐:公元577年,北齐幼主承光元年,全国有户303万,总人口2000万。通典-食货七

南陈:公元589年,陈后主桢明3年,全国有户50万,总人口200万。通典-食货七 隋: 公元609年,隋炀帝大业5年,全国有户890.7536万,总人口4601.9956万。通典-食货七 唐: 公元649年,唐太宗贞观22年,全国有户300万。?? 通典-食货七。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全国有户615.6141万,总人口3714万。资治通鉴-卷208 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全国有户841.2871万,总人口4814.3609万。新唐书-地理志 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13年,全国有户906.9154万,总人口5288.0488万。新唐书-地理志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14年,全国有户891.4709万,总人口5291.9309万。通典-食货七 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2年,全国有户293.3125万,总人口1690万。通典-食货七

正文--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

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提纲) 一、引言 二、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一)深圳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 (二)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三、当前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意识淡薄,管理方法相对滞后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难解决 (三)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四)流动人口各管理部门协作效果不佳 四、加强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建议 (一)更新管理理念,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二)切实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三)加强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保障力度 (四)加强各部门间的协作 五、结语

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内容提要:随着深圳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外来人口流向深圳成为深圳市流动人口,这些流动人口在加快深圳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为城市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深圳市流动人口的特点,讨论了深圳市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当前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服务意识淡薄,管理方法相对滞后;(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难解;(三)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四)流动人口各管理部门协作效果不佳。加强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建议如下:(一)更新管理理念,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二)切实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三)加强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保障力度;(四)加强各部门间的协作。 关键词: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流动人口最多的国家。城市流动人口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对流动人口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是开展社会管理的重

深圳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深圳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常住人口1035.79万 昨日从深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新闻通报会上获悉,深圳常住人口为1035.79万。记者同时了解到,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相比,深圳10年间增加常住人口335万人,年均人口增长3.98%。 全市总人口1322万 “深圳常住人口十年来年均增长3.98%,低于上一个十年(1990-2000)6.34%的增长,但仍快于全国(0.57%)、全省(1.90%)的平均水平。”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过去十年,深圳人口仍增长较快,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人口流入量较大。十年来,深圳经济保持较高增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吸引了大量市外人员到深圳工作和生活。深圳常住人口中,约有798万人是非户籍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77%;二是户籍人口增长较快。十年间,深圳采取多项措施,降低了入户门槛,加快了户籍人口增长步伐。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达251.03万人(未剔除流出市外半年以上人口),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21.48万人相比,10年共增加了130万人,增长1.1倍,年平均增加13万人,年平均增长7.53%。 1035.79万的人口数字是否偏少?统计局负责人表示,这一数字是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统计时点的常住人口数据,而这一时点的全市总人口为1322万,与我市相关部门此前公布的数字相当。 性别结构男多女少 “深圳男少女多的人口性别结构在十年中已悄然改变,现在与全国一样,也是男多女少。”统计局人士介绍。 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561.40万人,占54.20%;女性人口为474.39万人,占45.80%。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118.34,同2000年“五普”的97.74对比,10年间,我市人口性别比上升了20.6个百分点。同期,广东省人口性别比上升5.2个百分点;全国总

中国1949年至2019年历年出生人口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1949-2020)1949年:1275万 1950年:1419万 1951年:1349万 1952年:1622万 1953年:1637万 1954年:2232万 1955年:1965万 1956年:1961万 1957年:2138万 1958年:1889万 1959年:1635万 1960年:1402万 1961年:949万 1962年:2451万 1963年:2934万 1964年:2721万 1965年:2679万 1966年:2554万 1967年:2543万 1968年:2731万文革不耽误生孩子1969年:2690万

1971年:2551万(1971年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1972年:2550万 1973年:2447万 1974年:2226万 1975年:2102万 1976年:1849万文革结束经济崩溃小天灾生育下降1977年:1783万 1978年:1733万 1979年:1715万 1980年:1776万(1980年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1981年:2064万50.60后进入结婚生育期 1982年:2230万 1983年:2052万 1984年:2050万 1985年:2196万 1986年:2374万 1987年:2508万 1988年:2445万 1989年:2396万 1990年:2374万 1991年:2250万

1993年:2120万 1994年:2098万经济不景气 1995年:2052万 1996年:2057万 1997年:2028万 1998年:1934万金融危机水灾人口也生得少了? 1999年:1827万 2000年:1765万 2001年:1696万 2002年:1641万 2003年:1594万(2003年开始,中国每年人口出生数开始基本稳定。) 2004年:1588万 2005年:1612万 2006年:1581万 2007年:1591万 2008年:1604万 2009年:1587万 2010年:1588万80后一代进入结婚生育期,高成本导致多数人生一个或者晚生?2011年:1600万 2012年:1635万 2013年:1640万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1950 14,711,260 1951 14,413,123 1952 17,236,621 1953 16,745,695 1954 18,513,434 1955 18,612,172 1956 17,364,027 1957 18,998,424 1958 17,135,981 1959 13,059,787 1960 14,684,726 1961 11,414,017 1962 20,923,112 1963 27,866,189 1964 24,144,848 1965 24,799,129 1966 24,828,470 1967 21,736,582 1968 27,718,516 1969 25,018,386 1970 28,012,344 1971 25,160,381 1972 24,800,391 1973 23,630,435 1974 22,874,423 1975 21,136,635

1977 17,931,155 1978 18,831,591 1979 18,924,822 1980 18,393,809 1981 19,122,938 1982 23,100,427 1983 20,065,048 1984 20,313,426 1985 20,429,326 1986 23,190,076 1987 25,282,644 1988 24,576,191 1989 25,137,678 1990 26,210,044 1991 20,082,026 1992 18,752,106 1993 17,914,756 1994 16,470,140 1995 16,933,559 1996 15,224,282 1997 14,454,335 1998 14,010,711 1999 11,495,247 2000 13,793,799 2001 17,020,000 2002 16,470,000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数目

中华民国: 公元1913年,民国2年,全国总人口43200万。民国二年世界年鉴 公元1928年,民国17年,全国总人口47478万。民国十七年户口调查统计报告 公元1947年,民国36年,全国总人口46100万。中华民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国和国:公元1954年,全国总人口60266万。 公元1969年,全国总人口80671万。 公元1981年,全国总人口100072万。 公元1995年,全国总人口120000万。公元2000年,全国总人口130000万。 中国历代人口: 公元纪年 人口数(万人) 公元前5000 出现原始农业 493 公元前340 战国初期 3000 公元前221 秦朝初期 2000 公元前202 西汉初期 1300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6300 157东汉桓帝永寿三年7200 265 三国末期2500 300晋惠帝永康元年3379 368~407 十六国东晋中后期3128 520 南北朝中期5240 581 南北朝末期4430 609 隋炀帝大业五年5542 624 唐高祖武德元年2274 755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8775 860 唐懿宗咸通元年6700 960 五代十国末期3979 1110 宋徽宗大观四年 11946 1207~1223 南宋宁嘉宗十六年 12540 1351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 9730 1566 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 16480 1661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8490 1691 清圣祖康熙三十年11023 1751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20560 1805清仁宗嘉庆十年33218 1851 清文宗咸丰元年43216 1874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35890 1912 中华民国元年44294 1949 民国三十八年54545 1950 55196 1951 56300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50715教学内容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 计5071 5

1949 13,913,927 1950 14,711,260 1951 14,413,123 1952 17,236,621 1953 16,745,695 1954 18,513,434 1955 18,612,172 1956 17,364,027 1957 18,998,424 1958 17,135,981 1959 13,059,787 1960 14,684,726 1961 11,414,017 1962 20,923,112 1963 27,866,189 1964 24,144,848 1965 24,799,129 1966 24,828,470 1967 21,736,582 1968 27,718,516 1969 25,018,386 1970 28,012,344 1971 25,160,381 1972 24,800,391 1973 23,630,435 1974 22,874,423 1975 21,136,635 1976 20,491,797 1977 17,931,155 1978 18,831,591 1979 18,924,822 1980 18,393,809 1981 19,122,938 1982 23,100,427 1983 20,065,048 1984 20,313,426 1985 20,429,326 1986 23,190,076 1987 25,282,644 1988 24,576,191 1989 25,137,678 1990 26,210,044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中国每年出生人口数 1976年-2000年

中国每年出生人口数1976年- 2000年 年份比例总数男女1976年出生 50.92% 20,491,797 10,435,196 10,056,601 1977年出生 50.86% 17,931,155 9,119,685 8,811,470 1978年出生 50.55% 18,831,591 9,519,345 9,312,246 1979年出生 50.45% 18,924,822 9,548,059 9,376,763 1980年出生 50.64% 18,393,809 9,315,481 9,078,328 1981年出生 51.00% 19,122,938 9,752,137 9,370,801 1982年出生 51.02% 23,100,427 11,786,950 11,316,732 1983年出生 51.21% 20,065,048 10,275,677 9,789,371 1984年出生 51.53% 20,313,426 10,468,201 9,845,225 1985年出生 51.88% 20,429,326 10,598,460 9,830,866 1986年出生 51.85% 23,190,076 12,023,710 11,166,366 1987年出生 53.87% 25,282,644 13,619,530 12,663,114 1988年出生 52.00% 24,576,191 12,779,621 11,796,570 1989年出生 52.16% 25,137,678 13,110,848 12,026,830 1990年出生 52.69% 26,210,044 13,811,030 12,399,014 1991年出生 53.16% 20,082,026 10,674,963 9,407,06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