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听管建刚老师课有感(自拟)

听管建刚老师课有感(自拟)

听管建刚老师课有感(自拟)
听管建刚老师课有感(自拟)

听管建刚老师课与讲座有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

几周前,我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用课程引领课堂”教学研讨会。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管建刚老师执教的《春联》一课,以及他的讲座《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春联》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常常令人觉得枯燥乏味,教学时也没什么好的思路。观摩了管建刚老师的这节课后,我对说明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似乎有了“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通透之感。

这节课,管老师开门见山地引入课题后,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物品的说明文,会介绍物品的作用和特点,让学生找关键句,在关键句中找关键词。引导学生对信息的整体或局部的梳理后,学生能够对说明对象以及本文的说明顺序、作者的写作思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他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并带着孩子们反复齐读。读完后告诉学生这就是读书的方法。本节课的重点学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先指名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的四幅春联,接着师生对读,男女生读,然后又出示了几幅课外春联,让学生把课外的四幅春联替换到课文中去读,让学生体会例子是可以换的,接着带领学生领会春联除了分好类,还要排好序。又让学生把老师课外收集的对仗工整的春联替换课文中的内容反复读,继续让学生体会感受什么是对仗工整。

令我佩服的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读书,走进了春联,走进了说明文,整节课没有任何花架子,学生们真的是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每学到一个环节,管老师带领着学生根据板书回顾整节课的内容和要点,学到后来,老师擦去板书,每个孩子没有板书提示都能准确说出这篇文章的内容和要点。然后老师顺势设计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写商场里的包。怎么分类,就把举例子的三个注意点——“分好类,排好序,不重复”学以致用。从这节课的很多处设计中,我都不禁感叹,这真是一堂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我们上过说明文,可从没像管老师那样,把如何在说明文中举例子指导得这么透彻。

管老师的课,很好地体现了吴忠豪教授说的语文课堂要关注学生的本体性语文知识,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教会学生说明文特点,写作方法的教学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丝毫华丽的包装,没有任何夸大的表演,但却让人感觉简洁而

扎实、高效又富有活力。有人说,走进管建刚老师的课堂,你能听得见笋儿拔节声音,也能闻到花儿散发的芬芳。的确如此,管老师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实际情况,不是直接,武断地指向,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润物细无声的启迪,孩子们乐于接受!在教学中,老师就是要教给学生方法,而这种方法不是空穴来风,是有依据和蓝本的,而最好的蓝本就是课文。原来,说明文应该这么教学:一是多阅读,掌握课文内容,;二是深挖掘,把握写作要点。

管建刚老师《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讲座也让人耳目一新。都说会写的人不会讲,会讲的人不会写。管老师却是一个例外。他会写,也会讲。讲座中,他结合了自己成长的经历,把一个个故事讲得有道理,把一个个道理讲得有趣味。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就像“立波秀”似的令人轻松愉悦。一次次笑声,一阵阵掌声,让我感受到大师的魅力。他说:“阅读是为写作服务”,他的观念近似于“读写结合”但又有很大的不同:他的“写”不是写读后感,不是去写文章的留白处,而是学会文中的写作方法来写作。在讲座中,我们能体会到,管老师遵循的教学理念就是“兴趣”重于“技能”,发现重于观察,讲评重于指导,文心重于文学,生活重于生成,真实重于虚伪。可以想象,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既得鱼又得渔,事半功倍。

管建刚老师那先进的课堂理念,丰厚的的文化积淀,课堂和讲座中流露出的精彩,深深地震撼着我。我期待自己能把所学运用到日常教学中,让阅读教学能为写作服务,让我的学生善于写作,更乐于写作。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聆听!

听张齐华老师《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有感

听张齐华老师《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有感 从最初课堂上蹒跚学步的“丑小鸭”,到如今众多数学教师心目中追随的“数学王子”,有人惊叹于他教学技艺的高速攀升,有人折服于他对数学课堂的深刻见解,亦有人陶醉于他对数学课堂的诗化演绎。因为热爱、执著和超越,张齐华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艺术王国里演绎着精彩自我的真实历程。2011年11月13日上午,我们来到了合肥农业大学听取张老师《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精品课堂展示课,以及《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的讲座。 一走进张老师的课堂,我们就被张老师的“表演”吸引住了。张老师利用课件,以及丰富的肢体语言,让听课的“学生们”感觉非常的轻松、愉快。有人是这么评价张老师的课的——“听张齐华上课,你很难预料到他下一个环节可能会做什么。”张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 张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很多惊喜,张老师的讲座,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张老师毫无保留的向我们传授了他的教学经验,他告诉了我们,对于教学要创新,但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盲目的“为创新而创新”;对于学生,更是要抱着一种宽容、理解和欣赏的态度。并且向我们老师提出了“当孩子们的想法与你发生冲突时,你首先考虑的是什么?”这个问题。

听到张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也许有过,或者将来会有这种类似的情况,当孩子的想法与我们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想到孩子是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且要对孩子提出表扬,并且对孩子提出的不同意见进行分析。正如张老师曾说的“这当中面对的恰恰是一种教育的抉择,而抉择的背后映射的正是为师者思想和人格的魅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这个充满神秘色彩地方,学生一直是我们关注与研究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目的。这一直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这项研究是一项负有重大意义的艰巨而复杂的工程。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听吉春亚老师课后感悟

博达小学语文老师听吉春亚 ——老师观摩课及讲座的感悟摘要 一、通过这次听课,使我们明白了语文教什么?怎么去教?怎样制定语文课切实可 行的教学目标?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以上这些问题,xx老师体会最深,明白了语文课是以培养语文能力及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是语文教学的根。明白了语文课是以学生为主体全程参与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①简简单单地教②清清楚楚地教③扎扎实实地教④富有情趣地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 二、通过这次听课,老师们对于教材本身的理解有了提升,比如:xx老师原来认为 教材就是书本,现在才知道教材不只是书本,而且在我们身边的任何地方、任何静止的、活动的事物都可以成为语文教材,因此我们要放开眼界看教材,不能狭隘的看书本。在培养孩子能力方面,原来只注重灌输知识,现在才明白应该重点培养孩子的能力。吉老师所讲的写作文时可以整合整个单元来看,除了积累本单元的优美词句外,还可以纵观本单元的写作技巧。比如:如何有顺序地写,如何把感觉写具体,如何把文章的内容写具体。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既要从整个单元中找例子,又要从单篇课文中找例子,还要从课后练习题中找例子,学会了从宏观到微观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xx老师听了吉老师的讲座后,感悟颇深,学以致用,在学到《雪儿》这篇课文时,有一段话: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去阳台上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呢?表示看到的事物很多很多,她就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结果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让每位同学大声读出来,并给予鼓励。 三、学到了教语文课的一些特殊训练方法,如:xx老师感悟最深的是如何运用吉老 师的复述记忆法:就是把关键词语用特殊符号记录下来,然后就能准确复述段落内容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捕捉文章的信息,从而形成理解能力,然后做出评价解决问题,也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后又让同学们以你愿意做哥哥那样的人,还是做弟弟那样的人为题;在课堂上完成了对学生写作的训练,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通过吉春亚老师的观摩课和讲座,让我们理解语文的“本真”教育:包含对学 生智力的开发,审美能力的提高,思想教育及精神境界的提升,文化品味的提高,达到以上目标必须依托语言能力的巧妙渗透及展开。xx老师在这一点上感悟颇深。如《两个兄弟》这节课并没有只停留在“有感情的朗诵”这一层面上,来领悟语言表达形式,而是巧妙地以“听、想象、领悟、画、自主表达、有目的地拓展”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催化语文与内容相融,使教学充满“语文味”如品读关键词语、赏析关键段句,补白两兄弟的内心世

听韩兴娥老师课内海量阅读有感

听韩兴娥老师课内海量阅读有感 相公中心小学庞晓敏 韩老师的教学给我们的启示:将语文教得简单一点、扎实一点。 将语文教得简单一点。对于教材,包括补充的,从入学到高年级,韩老师所采用的方法都是以读为主,读熟了就背,背完一篇主动背诵下一篇,这就是学习方法。中低年在阅读中识字,与生字一次又一次的见面,见面多了,识字任务自然就解决了。在低年级用字贴来写字,在中年级做大量的“看拼音写词”练习,为学生制出词语表,将这些作业放在课堂上完成,打牢了学生的写字基础。在理解上,以填空的方式理解文本内容,品味语言表达,突出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少了条分缕析,减少了好多将《教师用书》上的解析文本的情感体验或者是教师个人对文本的体验出售给学生,这也是《课标》所倡导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好多课堂上,我们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去透彻分析,甚至不惜将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总觉得还有意欲未尽的遗憾,有时太多的目标,太多的精辟分析,学生领会多少,是否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很难知道。 将语文教得扎实一点。看似简单,实为大巧若拙。她的课内海量阅读做得细做得实。为了让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她整个暑假都在酝酿这个梦,给新生编能够“自学”的儿歌小册子,在儿歌后面还要配上生字词表。中年级在开学前与实验的老师一起分头为学生准备新学期的“看拼音写词”练习。还有她为每个阅读材料准备的“口头填空”练习,用以检查大家阅读效果,帮助学生感悟体验。为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统一配置,用自印也有购置的,这些都要超前完成,这些文本并不是光为学生准备的,这些也是教材,老师要准备提出的问题,要了解学生易读错的词语,确定经典学习的重点,这些经典如果老师没有读懂,是难以完成这个领学任务的。作为她的备课,最小的单位是一本书,这实际上是一种大气,也是我们所倡导的通读教材,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精髓。 从这些我们也不难想象她教的学生成绩名列前茅的原因:扎实地开展了字词教学,注重学生背诵积累,在阅读文本后的根据内容进行了理解检测练习,厚积薄发的写也以一种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这些也就是我们语文检测的内容,她将这些也融入平常阅读教学中,扎实地开展训练,当然会功到自然成。 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需要一种勇气,一种奉献,更需要一种钻研精神。 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需要一种勇气,如果我们不能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一册教材,但我们可以留一个月的时间来尝试课外阅读,我们一学期不能引进十本,我们可以尝试引进一本。还需要我们摒弃功利的勇气和耐心,更需要我们一切从孩子的立场、体验、收获为出发点去衡量和反思我们的教学,从而坚持心平气和地施教,去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要有一种奉献精神,我们可以按部就班的教我们的教材,我们也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将学生引上自学之路,授人以渔,将学生引上终生热爱阅读之路,需要我们老师先读后引,意味多备几本书的教案,甚至是十几本书,先学生一步,才会实现与学生共读共赏。备课外阅读材料,我们没有了《教师用书》,也没有

教师《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教师《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在教师群体中,总有这样一批出类拔萃者,他们的课堂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喜爱;他们的教学质量优异,受到各方赞誉;他们充满着人格魅力,影响着身边众多的人;他们不停地跋涉探索,找寻着教育的真谛。人们通常称他们为“名师”,他们是教师身边的榜样,是大家学习和追赶的目标。 张贵勇的《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一书,向我们展现了于永正、吴正宪、李镇西、吴非等十二位教师成长的历程,已经从教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事件。虽然每位教师的经历各不相同,性格特征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总能找到这些名师成长旅程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而这,正是广大教师可以学习和借鉴之处。 一、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 几乎所有的名师,都在持之以恒地做一件非常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读书,大量的、范围广泛的阅读。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这是公开的秘密。每个人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都可能成为名师。 闫学说,“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没有什么捷径,无非就是阅读。”吴正宪说:“本领不是天生的,只能不懈努力,拜书本为师。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无捷径。”本书的作者张贵勇也说:“其实,名师的成长没有捷径,无非是苏霍姆林斯

基一直提倡并践行的阅读、反思、实践。” 为什么读书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第一个转化是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第二个转化是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于永正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课内容很丰富,其实是我平时注意积累,注意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尽管有些规划可能是下意识的,自己并不一定非常明晰。有了规划,就会投入,就会运作,也就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但很多人在规划中,并未将读书放入其中,可能觉得读书这件事情比较虚,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不少人觉得读书很重要,但又总是抱怨太忙而抽不出时间来阅读,或许就与此有关。 对此,薛瑞萍有自己的见解:“恋爱的人总有时间拥抱,想读书的人永远都有时间。”闫学说:“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就不愁没有阅读的时间。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张云鹰也说:“读书是人生最合算的投资,是不可缺失的生活方式。”看来,教师应当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将读书这件事情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并让其成为自

张齐华老师经典课例

《倍数和因数》课堂实录 有幸去南京聆听了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因数和倍数》,感触颇深。张老师那崭新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文化底蕴,风趣幽默的谈吐,深深打动了我。他那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令我感触很深。 感触一:充满人性化的评价语 听张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尤其是聆听他那自然、精炼的评价语。如评价作业纸时,张老师说“关于A 这种方法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纷纷举手想要指出错误)可张老师是这样引导的:“能不能从正面的角度说一说,这个同学找出的因数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还有,尽管学生是找错了,他这样说:“其实这个同学挺不容易的,他已经找出不少了,对不对?”……这些人性化的评价语在课堂中还有很多,这些朴实的语言,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的是成功,是对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 感触二: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 关于本堂课的文化气息,是相当浓厚的,张老师一定查阅了不少的资料,进行了创造性的组合和优化,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好处的。“计数器’九颗珠子的奥秘;神奇的完美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数学的奥秘。只有有了文化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而再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只会乐在其中。 感触三:善于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 张老师善于捕捉学生发言过程中的信息,教师大胆地让学生自己找出36的因数和3的倍数,再通过对几份不同作业的比较,一步又一步,层次清晰地得出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联系,交流想法,形成意见,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引导者。”如:“看来这个同学是没有找全,没有找全仅仅是因为粗心吗?是因为什么?”、“他的意思是说用除法来做的话,找一个数的因数,一个个找,还是两个两个找?”……老师亲切的话语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 只是这一堂课上了55分钟,这在日常的教学中是不允许的,但在这节课中,没有这增加的十几分钟,

我心中的玉兰(吉春亚)

我心中的玉兰(吉春亚) 我心中的玉兰(吉春亚) fontsize=“6”>我心中的玉兰-----吉春亚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 我心中的玉兰-----吉春亚(转帖)心随“经典”,轻舞飞扬——听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执教《趣识对联》有感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我有幸参加了在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举行的“全国首届小学语文经典诗文诵读研讨观摩会”。这次研讨会可谓名师荟萃,群星闪耀,无锡市大众影剧院内座无虚席。特级教师精彩纷呈的古诗词教学艺术的展示,令人或感动,或沉醉,回味无穷,受益匪浅。在这些名师中,吉春亚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前一阶段,我们学校掀起了“窦桂梅热”。如果说,窦桂梅老师是一朵激情燃烧的玫瑰的话,那么吉春亚老师则是一朵清新、淡雅的玉兰,呈现出了和谐与宁静、坚定和淡泊的原色;如果说,窦桂梅老师的教学风格如同热情奔放的大海的话,那么吉春亚老师的课堂教学就犹如涓涓流淌的小溪。为了进一步了解吉春亚老师,我专门上网阅读了有关她的资料:吉春亚是北京小学一位青年特级教师,今年四十二岁。(也许是酷爱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缘故,娇小漂亮的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了许多。)她的教学自成一派——带有浓浓“语文味”的且不乏诗情画意的“言语学习型”的教学风格。有权威人士称,她是我国小语界“高效创新诗化教学”代表人物。她曾主持和参与“语文思维训练”和“小学学科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等6项省级课题,其成果获得全国小语会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另还撰写出版了教学专著等书籍18本,又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参考》、《中国小学语文论坛》等报刊发表论文、教学设计百余篇,百余次在全国各地举行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吉老师还特别钟情诗歌散文的创作,已发表的有40余篇,另有20万字的散文书稿即将出版。这次吉老师执教的是“趣识对联”一课。对联,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也是国粹。吉老师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感受到对联形式、内容、意境的美,感悟到经典的无穷魅力。课堂上,在极富韵味的古典乐曲的浸润中,在吉老师富有诗意的语言引导下,一幅幅对联恰似一条条彩带,将大家的心连在一起,又像一杯杯陈年佳酿,飘荡着醉人的醇香。此时,师生们互动无拘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1 作为老师,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备课,批改作业,白天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潜心阅读书籍。忙完一天的事,在爱人和孩子都休息了。没有了白天的喧嚣和繁忙,夜静静的,只有台灯散发出洁白无暇的光陪伴我度过这一天中最为惬意的读书时光。沉湎于窦桂梅的精辟见解和智慧火花中,一天的疲劳和烦心都消失了。原来專家的见解和自己的教学有这么多的不谋而合,教学中的许多困惑在这里得到了解决。自己确实有一种充电的感觉。头脑变得充实了,生活变得丰盈了。虽然自己是美术教师,但是有机会看一看其它学科的文章,有利于课堂的整和,看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感觉窦老师的语文课“小心地”呵护、培养着孩子们精神的成长。她的课堂,吸引我的不光是课堂教学的种种娴熟技艺,也是她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同时有时一个易于感动的,善于发现的,富有激情的学习者的姿态,陪伴、引领年幼的学习者。 一、运用独特的视角理解感悟文本 细细品味窦桂梅老师的每一篇实录,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不同年段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课文,窦老师都能找到一个全新的视角引领学生理解感悟文本。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以往的执教者都落脚在对帝国主义的恨和“雪

我国耻,振我中华”的空洞誓言中。窦老师为了让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情感,而是沉甸甸的思考,上这节课时,窦老师更多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想办法引领学生走进思考的空间。中华的复兴不是靠非理性的仇恨所能完成的,必须让孩子们明白,除了耻辱和仇恨,我们很需要保持理性的反思。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应该是教材的传声筒,而应该是一名有勇气的思想者。运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去引导启迪学生。这是教学的智慧,更是教师的责任。 二、运用激情感染学生 窦老师的语言是激情四溢,很具有感染力。在《秋天的怀念》一文结束后老师深情的说“母亲的好好儿活化作了我的血液,借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是这句话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再读课题。在隽永深情的语境中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极其富有活力,比如评价学生的发言情况“你真用心,谢谢你给同学提的醒儿,要多看书,注意积累”、“你可真会运用语言,读到课外阅读上的话,就在这里用来评价,这就不仅仅是积累这句话了,而是运用语言,表达你的观点。”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就是因为你读的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才得到这样好的评价;你的幽默极富有创造,听你的声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个晏子的笑声,一笑解千“丑”;真是一笑解千“愁”,谢谢你的发现,真棒啊!”等等。 三、运用渊博的知识启迪学生智慧

遇见最好的启蒙老师_张贵勇

未来教育家 未来教育家https://www.wendangku.net/doc/c91139586.html,/wljyj910 2014.09.06 75 记 得三年前的八月,得知儿子哲哲被一所小学录取后,我激动得就像即将背着新书包去上学的是自己一样。 幸运的是,哲哲的班主任张老师有着和 哲哲年龄差不多的女儿。想着她同样为人父母,熟知此时孩子的发育特点,感同身受,在教育上会更耐心、细致一些。而且,我和她都是“70后”,价值观相近,彼此更好沟通。如今回头看,哲哲的确遇到了一位最好的启蒙教师。 一位秉承散养理念的同事曾跟我说,他的孩子大字不识一个,就乐颠颠地上学去了。与之类似,哲哲也没上过学前班,没被刻意教过所谓的基础知识,也是一路笑着玩着就迈进了小学的校门。这样的孩子,往往没有被过早遏制创造力,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会不住地问这问那。就像上学没几天,哲哲就问我:“爸爸,最近是不是小偷特别多?”“为什么这么说?”“我发现啊,最近学校门口多了好几个保安,有时还有警察站岗呢,一定是现在的小偷太不像话了,所以警察出来抓他们。”小家伙不知道,彼时千里之外幼儿园小朋友被砍伤的事件频发,但我佩服他的观察力。 还好,张老师对像哲哲这样爱发问的孩子给予了很多的耐心,注重保护他们的创造力,和他们像朋友一样谈得来。每天放学回来,他都主动给我讲,今天问了张老师什么,张老师是怎么回答的,他又是怎么追问的。当时的对话场景被他活灵活现地描述出来,于我而言,就像在观看一部非常有趣的儿童剧。 一次,哲哲班级组织郊游。四十多个小朋友在农家院里,又是挖红薯,又是摘梨子,玩得不亦乐乎。可在哲哲看来,最难忘的不是这些,而是一路上单独与张老师聊植物大战僵尸的细节,还说,“爸爸,你知道吗?张老师也玩过这个游戏,比我知道得还多,太让我惊讶了”。 如果在玩上,老师也能和孩子成为知音,该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吧。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小学生大多是先喜欢上老师, 才进而喜欢其所教的学科。记得自己刚上小学时,特别喜欢漂亮的班主任。那时候,因为我能写出班级里大多数同学的名字,班主任就“钦点”我为学习委员,一当就是六年。之后的学习时光,她总是鼓励我,在全班朗读我的作文,以至于我爱上了写作,一生与文字为伍。由此可见,好的启蒙老师更多的是用非凡的耐心与爱心,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其成长的引领。 也许,老师不能改变现有的教育体制,不能改变学校教育的生态,但可以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尽量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充满爱和温暖的成长环境,尽量平等看待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硬性无条件地要求孩子服从成人的意志,更不能把自己的成就感建立在孩子身上,让小小的身躯承担太大的压力。好的启蒙老师说不清具体长什么模样,但一定是多鼓励孩子、愿意与孩子交流、不滥用惩罚的那一个。 一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后,班主任张老师的评语让我感动许久: “你听话、懂事,是老师最放心的男孩子。看到课堂上你那专注的神情,老师感到欣慰;看到你在课外,和同学们友好相处,老师为你高兴;当你为同学们带来好看的书籍时,老师为你乐于分享而感动,你的心纯净得像一块水晶,不染纤尘。不足的是,你在书写和细心上还需多努力。新年到了,希望你再接再厉,下学期的你一定会更加优秀。” 这些评语让我依稀看到了一个快乐成长的小家伙,一个逐渐适应学校教育的小家伙,更让我看到了一位优秀启蒙老师的循循善诱与豁达情怀。 其实,人与人的相遇是有缘分的。当家长们把一个个活泼可爱、单纯懵懂的孩子交给学校、交给你时,作为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应更多地呵护童心,与童心相伴成长,就像张老师一样,留给孩子一个阳光灿烂、五彩斑斓的童年。 遇见最好的启蒙老师 张贵勇 中国教育报记者 著有《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爱阅读,致力于推动家庭阅读和教师专业成长 勇思哲言 专栏/书香苑 1

关于听张齐华课心得

关于听张齐华课心得 听张齐华课心得1 “晋江市名师课堂第十七期活动”于8月24日在晋江实验小学举行,我有幸观摩了被誉为“数学王子”的张齐华老师的《平均数》及其报告《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张齐华老师绝妙的设计、睿智风趣的评价、真诚大方的鼓励、恰到好处的引导、必要的拓展与提升,以及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听了他的课,我才知道了数学课堂原来可以如此的美丽,他的课至今让我意犹味尽。 张齐华老师在授课《平均数》时首先以“1分钟投篮挑战赛”的情境导入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代表性”的理解:是用一次投篮投中的个数来代表整体水平还是用几次投篮中的某一次投中个数来代表整体水平呢?抑或是用几次投篮的总数来代表整体水平呢?这体现了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核心,让学生凭直觉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其次,张老师在课上利用直观形象的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也可以),通过动态的“割补”来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为理解平均数所表示的均匀水平提供感性支撑。首先两次在直观水平上通过“移多补少”求得平均数,而不是先通过计算求平均数。

课堂精彩不断,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后,张老师将课堂知识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空间,以加深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识。挖掘生活中典型的小故事,小事例,让学生始终觉得自己的生活中时时有平均数,处处有平均数。实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也把求平均数这节课推向另一个高度。“①姚明所在篮球队的平均身高200厘米”,但在随后出示的篮球队照片中,学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身高都是200厘米,“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而“某队员的身高只有178厘米”,深化了学生对于平均数反映“整体水平”的认识。“②河水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而东东的身高是130厘米,那东东去河里游泳有危险吗?③《20XX 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显示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一位老爷70岁了他看着眼泪都流出来了,他为什么流泪呀?这位老爷显然不懂平均数,你们是学过平均数的,赶紧商量商量怎样劝劝这位老爷爷。你能用所学的知识去劝劝这位老人吗?”两个问题的设计更是对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和检验,唤起了学生的进一步交流的热情。 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堂,让我感受到“思想产生魅力,魅力启迪灵魂”的真谛;聆听张齐华老师的讲座—《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他那精彩的学术报告、精典的学术问答以及高超的教学技艺着实令人叹为观止。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向张齐华老师学习的有:热爱、读书、学习、有心、思考、实践、总结。此外,还需要有创新,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逐步形成自己的风

热门-吉春亚讲座的心得体会3篇

吉春亚讲座的心得体会3篇 她提炼的内容精炼,准确,易懂。她从根、标、线、梯 四个层面来突破,用生动具体的课例阐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做法。对于我们教学设计提出最清楚的要求。“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句话说出了语文课的根本所在。即两个能力:口头能力,作文能力。我们语文归根结底是提高、培养这两种能力。她首先讲了目前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她说到这几点时,我不禁想到了现在我执教的语文课,也就是说她谈到的第二个误区,可是目标不分,尤其是公开课,更得突出。当她讲到就是在用教材教内容,这样教下去何谈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谈不上学生的终身发展,进而也成了孩子们的语言匮乏,写作犯难的原因所在。课堂上的训练点没抓到,胡子眉毛一把抓,虽然把自己搞得很累,自认为传授的知识点很多,但学生的能力又在哪?“胆胆怯怯”、“不敢发言”、“词不达意”、“精神分散”,考察成绩不理想。这都是语文课,说到底还是语文老师的问题。吉春亚老师用自己设计的《临死前的严监生》的课例,现场老师随意点出的《生命生命》设计的解读,让我的思路一下子清朗了。目标是这么定出的,层次性很强,有一条线,串起细节设计,有梯度的让学生来攀。这样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她举出了多个案例来讲解每一个问题。她设计的知识点清楚明了,她的汉字教学隐藏着一种艺术,传承着一个文化。这都是来自她本身的文化功底。言词之中再一次感到了她的聪慧,她的那分执著的科研精神。还有令我佩服的气质高雅的她,在解读中圈圈画画,颇有耐心,讲解清晰,案例典型,

当听说她奔波于全国各地经常做课,手下还收了七八十个小徒弟时,我又一次被她的个人魅力感动,被她精心耕耘于语文教育事业的执著精神所折服。很遗憾的是,美好的时光是短暂的,我们没有聆听到她在作文教学中的高见,但讲座中,我们知道她的语文课堂上重视学生的写话练习,每一堂课最后一个阶梯里是写话,课堂上再现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与训练。我相信在她培养的学生里肯定也有不少个未来的写作能手吧! 课堂的结束,她出示了朱熹的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并用“收获从学习开始,智慧从交流开始”来结束的,鼓励我们老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成为学生最新鲜、最需要的知识源头,引领孩子们成长在语文的这块沃土中。 有幸听了吉春亚老师的《乡下人家》一课,真是有如沐 浴着春光般舒畅,令人心旷神怡。与大家分享吉老师教学与讲座的精彩之处,深知教学的艺术就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勉励自己学以致用。 吉老师讲座感想2017年2月26日,我们老边区实验小学有幸迎来了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吉春亚。吉老师端庄温婉,乌黑发亮的大眼睛处处流露着聪颖的光芒,嘴角总是洋溢着真诚的微笑。她不远万里给我们展示了精彩的课堂教学和耐人寻味的讲座,在讲座中她那独到的教材分析、可行的教学建议、专注的敬业精神时时在我脑海里浮现。如果用词语来概括参加本次活动的体会,那就是幸运和受益匪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这次聆听、欣赏、享受吉大师培训的感受。 一、现场教学,趣味盎然

窦桂梅老师《游园不值》评析

窦桂梅老师《游园不值》教学评析 广西省河池市南丹县大厂镇中心小学李秀 很多年前,曾有幸听过窦老师执教的《游园不值》一课,这一节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时间流逝,可是窦老师的教学风采一如眼前,给我以诸多的启示和思考。 一、体现一个主题 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意境,或借事或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古诗的主题,就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去领略古诗的韵味及诗人的写作意图,在这方面,窦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典范。窦老师上这一课时,正如她所说: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我们来看看窦老师的开课:窦桂梅老师在开篇导入的时候,引入了许多诗题含有?不遇?的诗:《寻隐者不遇》《寻陆鸿渐不遇》《寻西山隐者不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然后告诉学生,不遇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回忆的地方,进而引入和同学们今天的相遇,并让孩子们怀着这种难得的相遇上课。从?不遇?到?相遇?,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窦老师说:好啊,亲爱的同学们,咱们来看!雨过天晴跟着一位宋朝的诗人,他叫―(生接)叶绍翁。师一起来――(生)游园,一起来――(生)游园。在游园的路上我们也来推敲推敲这个――(生)不值。同学们,你们的教材里其实很清楚地写到,这个值的意思就是――(生答)遇。接着就是对诗题的理解,顺势而埋下伏笔。 窦老师所创设的?主题教学?主要是?文化?方面的。她上的是一首

诗,其实她口中流出的就是一首首的诗——这节课中她引用了不下于10节(首)以上的诗句,如?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经典诗句随手拈来,脱口而出,无疑使这节古诗课更具?诗情?;而她那极富感染力的解说和描述极富诗意,例如?就这样,绿绿的苍苔,染着我们的眼睛;红红的杏花,沁着我们的心脾,正是‘风景这边独好’啊!?。这些话语如果按诗行来排列其实就是一首现代的抒情诗。在?与园主人对话?的教学片段中,根据学生的回答她又即席地吟出了?一枝红杏因何来,只因墙外有郎才。春色满园还想看,柴门就为你打开?的?打油诗?,这样的?脱口秀?既显示出了教师的诗才,又使得这节课的诗情更加的浓郁。 我们不得不折服于窦老师的厚实文化底蕴,诚如她所说,要?博览群书,扩展视野,深入思考,方可纵横驰骋于课堂间。? 二、体现教师的语言特点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师生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应认真而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教师的语言应该像蜜,牢牢地粘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要使教师的语言产生春风化雨般的魅力。有人提到:我们教师的语言要善于激趣、深于传情。 窦老师的语言是优美的、煽情的,你听:心里有梦,尽管我看,这也是一种出墙的快乐啊!你说你矮,假如你是一颗小草,你是一朵野花,你可以用你那种子经风而传,依然可以把你的梦想传递出去。你还可以听听你的同伴,把你的慧心去舒展。总之一句话,关不住的是你的――你已经感受到了,一枝红杏因何来,只因墙外有郎才。春色满园你还想看,柴门就为你打开。所以我的朋友,你热爱我的红杏,我这一枝的特别让你想象那份春色满园。这也是对我的园的怜哪!刚才,让杏花和你们说

听蒋军晶老师课有感

听课有感 ——浙江特级教师蒋军晶授课《趵突泉》 杭派活动又开始了,此次小学语文学科可是来了一位“重量级人物”——蒋军晶。而蒋军晶老师执教的《趵突泉》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引导之到位,设计之巧妙,另我叹服。在“辩课”中,蒋老师的一番话更让我深思,他说: “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读一读《趵突泉》,学生自己读,哪些地方他们自己可以读懂,哪些可能读不懂?哪些地方他们会觉得有趣?哪些地方容易被忽略?哪些地方又可能发生理解错误?等等。在这个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有可能是很不一样的。”是呀,只有我们放下教师的架子,少一点“想当然”,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就会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明了了学生的学情,教师的引导就格外重要了。下面,我仅就这堂课的几处精彩设计,谈谈教师是如何进行有效引导的。 为了更好地分析这堂课,我尝试还原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冒”字。 2.通过完成“结构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抓住关键词“冒、冒、冒”通过联系上下文、适时补充资料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大泉的“一年四季,永不停歇”的特点,并感叹大自然的伟大、神奇,并尝试将这种感受读出来。 4.通过比较例句,感受老舍富有情趣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并教会学生品词析句赏析课文的方法。积累好词佳句,背诵描写“小泉”的排比句。 一、“结构图”——给学生一张整体感知课文的地图。 本文的结构非常清晰,利用“结构图”既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又为积累语言埋下伏笔,做好铺垫。此招在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一课也有应用,但作用却不甚相同。 二、“冒、冒、冒”——给学生一把读懂课文的钥匙。 大泉的特点是“一年四季、永不停歇”,从而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如果单是说感受,读文章,学生的感受是不会那样真切的。蒋老师选择了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冒、冒、冒”,由猜测作者意图入手,结合具体词句,适时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单单用老师的总结来向孩子灌输。 三、“比较修改例句”——给学生一枝发现语言秘密的魔棒 本课中“体会作者富有情趣的语言特点”是教学难点。蒋老师并没有生硬地让学生去辨析有无标点的优劣,而是采用比较四组不同例句的方法,一个一个出示,语言的特点逐渐显露出来,也容易被学生捕捉到。有一句俗语用在这儿挺合适:“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蒋老师还是引导着学生从感受、体验入手,以点到面地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相比于让学生一个劲儿地猜要好得多。 当然,教师的有效引导来源于教师准确、全面地研读文本、定位学情,所以发现文章的“教学价值”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前提。 蒋新玲 2015年5月

最好的爱就是陪伴

最好的爱就是陪伴

今天给大家带来分享的是张贵勇 同时介绍一下这个讲座是小莉群转播过来的 转载注明出处嘛哈哈 张贵勇《中国教育报》社资深记者。曾获教育部优秀新闻评选二等奖、中国产经好新闻评选二等奖、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一等奖等奖。 除了新闻人的身份,张贵勇同时还是一位9岁男孩的父亲。在《真正的陪伴》一书中,他把自己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浓缩成教育九个关键词,给父母带来许多深入而生动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上启发和指导。 陪伴孩子大有讲究,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就像有人所说的,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我们只有通过学习、观察、思考、调整,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共享童年的美好。在童年的田园里,我们曾是匆匆过客,从此刻开始,我们不妨放慢脚步,用心灵和智慧陪伴孩子,做孩子幸福童年的守护者。 孩子很小的时候,对大人有依赖感,如果父亲缺位,父爱缺位,对孩子的心理有很大影响。而和父亲在一起的孩子,经常是快乐的、阳光的。 我经常说我喜欢孩子阳光般的笑脸。而只有在父母在一起,孩子才会更多地发自内心地笑出来。 我采访过美国著名的企业家格雷戈里.史雷顿,他在《成就好爸爸》里说过一句话,一个人老的时候,不会后悔当初少加几天班,少挣多少钱,只会后悔当初没有好好陪伴孩子。 我很感动一位老师的改变。 跟大家分享一下。 作为一名80后,常常感觉孩子就是突然闯进生活的第三者,把原有的生活节律完全打乱了,自己稀里糊涂地成了爸爸。我常常限于迷茫和困惑之中,不知道当爸爸该做些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哄孩子?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更不知道该怎样教育引导孩子?我唯一懂得的是,女儿闹脾气哭得很凶时,塞给她一只手机,哭声戛然而止。 而他陪伴孩子之后,如此写道:专心陪伴孩子的这些日子里,我常常恍如隔世,不知道是我在陪伴女儿,还是她在陪伴我,不知是我陪她度过童年时光,还是她在陪我弥补童年的缺憾。 我一位同事,孩子不到两岁时,因为夫妻二人工作都比较忙,就把孩子安排了全托,每周五接一次孩子,有时候太忙就隔上半个月再去接。一开始,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但是,等到孩子长大后,最明显的感觉是孩子和自己不亲,总感

听张齐华老师《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力》心得体会

听张齐华老师《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力》直播课心得体会 今天是3月8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除了收到了美好的祝福外,还在晚上7点的时候有幸聆听了张齐华老师关于“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力”的直播课。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张老师便先带领我们回顾了前两讲的内容: 1.我们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表达力? 2.我们需要学生怎样的表达力? 张老师简明扼要的讲了一些前两讲的内容。我觉得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数学老师,大家都知道数学学习的连贯性较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往往会用到之前学习的内容,所以我们在上课导入时候尽量用“复习导入”,我觉得这对本节课的学习会非常有效果! 张老师在讲授“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力?”中,主要讲述了两个路径。在路径一:用“策略”和“工具”撬动学生的表达中,主要通过四个策略来提升表达力。 在策略2中,张老师通过一些例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表述问题时,如何从“言之无序”到“言之有序”。张老师用了一个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单元中的一道习题,通过小橘子同学的讲述,由于他的无序的表达,让同学们听懵了。其实这种现象我的理解就是:你以为你讲的很清楚了,其实听的人根本没懂。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学生,一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也存在这种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肚子文化讲不出来”。希望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能同时提高老师自己的表达力! 张老师还和我们分享了他到美国学习的一些内容,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策略3中,张老师同样通过一些例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表述问题时,如何从“言之无理”到“言之有理”。张老师用了三个例题,分别讲述了“结合数量关系,说清道理”、“结合运算意义,说清算理”、“透过数学现象,说清原理”。

读《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

读《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 “真正的评课应该给予教师真正超越他原有水平的营养。所以,必须打破低效的平行对话的局限,在更广阔、更宽松的学术空间内,建立志同道合的‘引领’关系。-----窦桂梅 谈到评课,我们常有这样的感慨:评课人讲得口干舌燥,最终的效果却是无关痛痒,于事无补。学校每学期的教学活动月结束以后,就会分组进行评课。在发言之前我总是要绞尽脑汁的回忆课堂、组织语言,打好稿子,准备发言。到底如何科学、全面地评课,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暑假里,我有幸研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在《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一书中窦老师针对语文课堂,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诗歌教学等方面为我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同时也从课堂的应变能力,教师的语言,重难点的把握等方面为我们指引了方向。现在就这本书谈几点自己的收获: 一、语文课堂是生命的课堂。 执教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应为学生主动学习、幸福成长着想,两眼不能死死盯着分数,在无休止的“筛选信息”、“修改病句”、“改变句式”中沦落,消耗学生脆弱的语文热情。语文是有生命的,那字字句句的共情使学生与我们以及作者结为一体。语文的韵味能带活整个课堂。教学时,仅仅是一种感觉好、还不够;仅仅写在教案上,也不够。要想办法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找到一个核心词,即主题,然后走进文字里,琢磨琢磨,体会主题的内涵,从而感受文字的生命。这样,

语词就带动了全篇,就又有了“真正的生命”。 针对这一话题,在《教学韵味,不仅仅是感觉》中,窦老师举了一位语文老师执教的课堂,五年级《枫叶如丹》。开场便以自咏和引读让学生随着语言的“流”,跟着吟诵了《山行》。陈毅的“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欲浓”,使课堂的“语文味”十足,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引入课堂。接着就是读,不要小瞧了“读”这个字,在读中可大有文章,语文的生命在于韵味,那韵味藏在“读”里,只看我们能不能把它挖掘。直至整节课都没能离得了这个“读”。如果这样,“枫叶如丹”这个词及其内在的生命,也许就会成为一个符号,进入学生的心中,并播种在他们的心里。我想,这就是窦老师倡导的品出文字中的“韵味”,而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吧! 二、好课无痕。 “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窦老师说,“好课”是看不出“教”的痕迹的,看似师生随意聊天,可课堂上常常高潮迭起,悬念频生,教师引导学生探奇览胜,流程中往往是山重水复,别有洞天——而这些,其实就是教师经意备课的结果。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的设计过程中,总会刻意准备师生对话。何谓师生之间的真正对话?窦老师的观点告诉我们,对话不是简单的“舌头行为”,以一定区别于“灌输式”的教学。我们的教学,通过对话,借助文本,深入探究,然后每走出文本,形成自己的观点。窦老师建议老师必须读书,善于思考,从历史的高度,文化的高度,哲学的高度,认识“对话”的意义,必须把对话放在高处,方可一览众山小,带领学生走向光明的人

听刘德武老师课有感

听刘德武老师课有感 孟小鱼 有幸听了刘德武老师执教的两节数学课,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是多方面的: 一、一节好课首先老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评价语言具体、实在,具有承上启下的启示作用。例如:在教学《求周长难吗》一课时,刘老师开课直接就问:“求周长难不难”有的学生说难,有的学生说不难。没有任何拖沓的语言,接着刘老师就通过出示练习,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求周长到底难不难。 1、让学生求给定数据的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三角形的周长、4角星的周长。求完之后,再次追问:“求周长难吗”学生答:“不难。” 2、求复杂图形的周长。接着,刘老师又出示了台阶,领奖台,菜地等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来求,当学生发现,任何一个复杂的图形都可以转化为简单图形来求周长的时候,及时追问:“求周长难吗”学生答:“不难。没有多余的一句话。点到为止。 二、名师上课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话:“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时可改为“谈笑间,知识皆被掌握。”那份从容自如,那份潇洒自信,令人叹服!这里我也明白了知识底蕴深厚的人,越是平易近人,越是返

朴归真,亲切自然;越是无知的人才会目中无人,骄傲自大,矫揉造作。 三、一节好的课时刻在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如刘德武老师的这节课中,出示了多个复杂的图形让学生来求周长,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亲身体验到了不管是多么复杂的图形都可以通过平移或是旋转的方法,将它们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简单图形来求周长,就在这一次次的尝试中,刘老师向学生们渗透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把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把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 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认识、应用。”这两节课,刘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创设每个教学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观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老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突出了教师的引领作用,两者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 五、刘老师上的课非常实在,无作秀之感。他设计的教具新颖别致,实用性强,操作简单,利于学生的观察,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其次,刘老师这节课,重点突出,始终以用转化思想求周长为主线,每个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如何通过平移或是旋转的手段进行转化”来设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而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转化形式多样,有小组活动,也有个人思想,课堂气氛挺活跃的。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2000字【精选】【精品】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字 王妍妍 有一本书,你读了后,会有读过50本书的收获,那就是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一个人,你了解后,会不由自主地从他身上汲取力量,让你找到前进的方向,那就是此书的作者常生龙。很多年前,偶然的机会,在新浪博客读到了他的文章,知道了他是一位日理万机的教育局局长,却每天更新博客,每周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每月做个总结,每年做个回顾。博友们都尊称他为船长,觉得是他在引领着大家航行。船长在此书的后记中写道:“我将书放在自己的手提包里,将旅途、会议间隙、饭前饭后、睡觉之前等各种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见缝插针就读上几页。……有一次到韩国出访,一整天的任务都安排得满满的,等回到房间放下行李时已经是夜里11点了,可一本书的读后感还没有完成,怎么办?简单地洗漱后,坐在地板上,将电脑放在腿上,熬夜赶写文章。我心里明白,只要对自己放松一下要求,所有的坚持都会泡汤。就这样,十年下来,我阅读了500多本书,为每一本书都写了读后感,这些读书随想累积起来已超过万字。”相信读到这段文字的每一个人都会对船长的这份坚持和毅力而肃然起敬!那么,这本书,就是从500多篇读后感、多万字中挑选出来的50篇读后感、20万字!这是怎样的精选,怎样的精华?做为读者,能读到这本书,是多么的幸运,多么的幸福!尤其是教师,因为船长就是以一名老师的身份去读书,去思考,去撰写。 他把这本书分为五个专辑: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还没真正走进书本,我就被这五个观点吸引:正如船长所说,“教师是改变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教学,靠我们老师去研究,去探讨,去探索,必定是创造;教育是为了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是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亲子关系、家校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等”,让人们“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所以教育即生活;一所学校就是孩子的社会,“让学生爱上学校,在其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学校即社会;做为教育的实践者,我们需要掌握教育原则,需要归纳教育策略,我们需要理论做支撑,所以,理论是我们的支点;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教育的变革,一股脑儿地冲刷着我们的思想,这就是我们的未来,我们必须去接受。 这本书中呈现的太多方面我都非常喜欢和认同,比如:第2至5页于永正老师写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中的诀窍一“自己先变成孩子”;第27至30页道格·莱莫夫著的《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的“设定高的学习期望”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第31至34页海姆·吉诺特著的《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中的“防止暴力”、“善用鼓励”、“学会倾听”、“拒绝伪善”;第67至70页张贵勇著的《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中的“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阅读有方法,成效见课堂”、第79至82页蔡兴蓉著的《下辈子还教书》中的“语文教师的使命”;第105至108页罗恩·克拉克著的《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点燃孩子的学习激情》中的“给予高期待,收获大进步”、“信任添力量,细节显功夫”;第138至141页苏霍姆林斯基著的“把了解学生的工作落在实处”、“像医生了解病人那样去了解学生”;第142至145页金林祥等著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中的“新教育”、“新学校”、“新学生”、“新教师”等等。 我特别有感触的是船长在第52至55页苏珊·佩罗著的《故事知道怎么办:如何让孩子有令人惊喜的改变》一书中的观点:要善于讲故事。我记得在几年前和科组老师备课时,老师们都反映这届五年级学生属虎,调皮得很,学习习惯差,语言不文明,行为习惯也不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