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教材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的限度学案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的限度学案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的限度学案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的限度学案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1.了解可逆反应的含义。

2.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

衡。

3.能描述化学平衡状态,判断化学反应是否

达到平衡。知道外界条件能影响化学平衡状

态。

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认识化学反应是有一定限度的,可通过改变外

界条件调控化学反应的限度。

2.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影响化学反

应限度的因素。

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

1.可逆反应

(1)概念: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特征

①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

②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不可能全部转化成产物,反应只能进行到一定的程度,这就是该化学反应在这个条件下所能达到的限度。

③在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用“”代替“===”。如N2+3H2

高温、高压

催化剂2NH3,其中氮气与氢气生成氨的反应称为正反应,氨分解为氮气和氢气的反应称为逆反应。

2.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1)以反应2SO2+O2

催化剂

△2SO3为例,在一定温度下,将0.02 mol SO2和0.01 mol O2通入1 L密闭容器中,依据反应进行阶段填空。

(2)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3.化学平衡状态

(1)

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随时间

的延长而发生变化,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2)特征

可逆反应=动态不变≠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反应m A(g)+n B(g)p C(g)+q D(g)

混合物体系中各成分

的含量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一

平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平衡各气体的体积或气体体积分数一定平衡

总体积、总压强、总物质的量一定

不一定

平衡

反应m A(g)+n B(g)p C(g)+q D(g)

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 A的同时生成了m mol A 平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 B的同时消耗了p mol C 平衡

v(A)∶v(B)∶v(C)∶v(D)=m∶n∶p∶q

不一定

平衡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了n mol B的同时消耗了q mol D

不一定

平衡

压强m+n≠p+q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不变) 平衡

m +n =p +q 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不变

)

不一定 平衡 混合气 体的平 均相对 分子质 量(M r ) 当m +n ≠p +q 时,M r 一定

平衡

当m +n =p +q 时,M r 一定 不一定 平衡

温度 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当体系温度一定时(其他条件不变)

平衡 体系的 密度(ρ) 密度一定 不一定 平衡 其他

若体系颜色不再变化等

平衡

(1)当反应过程中可变量不变时,则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2)恒量在反应过程中始终不变,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1.判断正误

(1)NH 3+HCl===NH 4Cl 和NH 4Cl=====△

HCl ↑+NH 3↑为可逆反应。( ) (2)可逆反应达到最大限度状态也是反应停止状态。( ) (3)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控制可逆反应的反应限度。( ) (4)可以通过延长时间增大可逆反应的反应限度。( ) (5)2SO 2+O 2

催化剂

△2SO 3反应中,v (SO 2)∶v (O 2)=2∶1 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

答案:(1)× (2)× (3)√ (4)× (5)×

2.在容器中充入SO 2和只由18

O 组成的氧气(18

O 2)。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下列关于18

O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存在于O 2中

B .只存在于O 2和SO 3中

C .只存在于SO 2和SO 3中

D .SO 3、SO 2和O 2中都有可能存在

解析:选D 。可逆反应的特征是在同一条件下,正、逆反应同时进行,故18

O 在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子中均可能存在。

3.下列对于可逆反应2M(g)+N(g)2P(g)达到平衡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M 、N 全部变成了P

B.反应已经停止

C.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

D.反应混合物中c(M)∶c(N)∶c(P)一定等于2∶1∶2

解析:选C。可逆反应的转化率达不到100%,即M、N不可能全部变成P,A错误;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0,即反应没有停止,B错误;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C正确;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c(M)∶c(N)∶c(P)不一定等于2∶1∶2,D错误。

化学平衡移动与影响因素

1.实验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实验原理:二氧化氮(NO2)通常为红棕色气体,四氧化二氮(N2O4)通常为无色气体。在常温常压下,二氧化氮就能转化为四氧化二氮,且反应是可逆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2(g)N2O4(g)。

(2)实验过程与实验现象:将封装有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混合气体的装置两端的球形容器分别浸入冷水和热水中,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浸入冷水中的容器里的气体混合物颜色变浅,浸入热水中的容器里的气体混合物颜色变深。

(3)现象分析:其他条件一定,降低温度后原平衡状态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导致二氧化氮的浓度减小,四氧化二氮的浓度增大;升高温度后原平衡状态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导致二氧化氮的浓度增大,四氧化二氮的浓度减小。

(4)实验结论

①温度改变,会使可逆反应2NO2(g)N2O4(g)的化学平衡被破坏,且被破坏后的可逆反应在新的条件下建立起新的化学平衡。

②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

(1)概念:已达化学平衡的可逆反应中,当条件改变时,原来的化学平衡被破坏,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起新的化学平衡的过程。

(2)影响因素:温度、浓度、压强等。

1.化学平衡移动的理解

(1)化学平衡移动过程可表示为

某条件下化学平衡v正=v逆≠0

――→

条件改变

v正≠v逆平衡被破坏――→

一段时间后

新条件下化学平衡v′正=v′逆≠0

(2)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是不同程度地改变了v 正和v 逆,只有条件改变后v 正≠v 逆,平衡才发生移动。

2.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3)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可逆反应:

(4)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如H 2(g)+I 2(g)2HI(g)],改变压强,化学

平衡不发生移动。

3.化学平衡的相关计算——三段式法

(1)建立解题模式的方法:①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找出各物质的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③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计算。

例如: m A(g)+n B(g)

p C(g) + q D(g)

起始量/mol a b c d 变化量/mol x (耗) nx m (耗) px m (增) qx m

(增) 平衡量/mol a -x b -

nx m c +px m d +qx m

(2)对于反应物:转化浓度=起始浓度-平衡浓度;对于生成物:转化浓度=平衡浓度-起始浓度。三个量中,只有转化浓度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起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则是任意的。

(3)转化率的计算:A 的转化率=已转化量

起始量×100%;“量”指物质的量、浓度、体积、质

量等。

1.判断正误

(1)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 (2)对于平衡:2NO 2

N 2O 4,改变条件使平衡发生移动,气体颜色一定加深。( )

(3)对于化学平衡,改变条件使v 正和v 逆同时改变,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 (4)降低温度一定引起化学平衡移动。( )

(5)引起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是v 正、v 逆不同程度地改变。( ) 答案:(1)× (2)× (3)× (4)√ (5)√ 2.对于密闭容器中的反应2NO 2(g)

N 2O 4(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若升高温度,则下

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

B.混合物的颜色加深

C.NO2的转化率减小

D.NO2的体积分数减小

解析:选D。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体系中NO2的浓度增大,即NO2的含量增大,NO2的转化率减小,混合物的颜色加深。由于化学平衡向逆反

应方向移动,则体系中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增大,而气体的总质量不变,根据M=m总

n总

可知,气体

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

3.如图所示,烧瓶A、B中装有相同浓度的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中间用止水夹K夹紧,烧杯甲中盛放100 mL 6 mol·L-1盐酸,烧杯乙中盛放100 mL冷水,两烧杯液体温度相同。

(1)写出烧瓶中存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前两烧瓶中气体均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色。

(2)现向烧杯甲的溶液中放入25 g NaOH固体,同时向烧杯乙中放入25 g NH4NO3固体,搅拌使之溶解。某同学又用温度计测量两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发现烧杯甲中温度______(填“升高”或“降低”,下同),烧杯乙中温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发现烧瓶A中气体颜色变深,烧瓶B中气体颜色变浅。

(3)由此,该小组同学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NO2和N2O4两种气体存在以下平衡:2NO2(红棕色)N2O4(无色),实验前两烧瓶中气体均呈红棕色。

(2)NaOH固体与盐酸反应为放热反应,使溶液温度升高。NH4NO3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

(3)通过对比烧瓶A、B中气体颜色的变化可知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答案:(1)2NO2N2O4红棕

(2)升高降低烧杯甲中NaOH固体与盐酸发生的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使溶液温度升高;烧杯乙中NH4NO3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

(3)温度升高,气体颜色变深,说明平衡2NO2N2O4向生成NO2的方向移动;温度降低,气体颜色变浅,说明平衡2NO2N2O4向生成N2O4的方向移动

课堂小结

化学反应的限度????

?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等、动、定、变化学平衡移动与影响因素:温度、压强、浓度等

1.下列反应不属于可逆反应的是( ) A .二氧化硫溶于水 B .氨溶于水 C .工业合成氨

D .水电解生成H 2和O 2与H 2在O 2中燃烧生成H 2O

解析:选D 。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称为可逆反应,因此选项A 、B 、C 都是可逆反应。D 项中氢气与氧气反应需要点燃,水分解需要通电,反应条件不同,不是可逆反应。

2.已知一定温度下,N 2和H 2反应生成2 mol NH 3时放出的热量为92.0 kJ ,将此温度下的1 mol N 2和3 mol H 2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时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 )

A .一定大于92.0 kJ

B .一定等于92.0 kJ

C .一定小于92.0 kJ

D .不能确定

解析:选C 。合成氨反应为可逆反应:N 2+3H 2高温、高压

催化剂2NH 3,1 mol N 2和3 mol H 2不能完全转化为2 mol NH 3,故反应放出热量小于92.0 kJ 。

3.假设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观察分析,符合图中变化的化学反应为( )

A .A 2+3

B 2

2AB 3

B .2AB 2+B 2===2AB 3

C .2A 2B +5B 24AB 3

D .2AB 2+B 2

2AB 3

解析:选D 。由题图可知反应物用AB 2、B 2表示,生成物用AB 3表示,反应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说明该反应不能进行到底,为可逆反应,结合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B 2+B 2

2AB 3。

4.对于密闭容器中的反应:N 2(g)+3H 2(g)

2NH 3(g),在673 K 、30 MPa 下,n (NH 3)和

n (H 2)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a点B.b点

C.c点D.d点

解析:选D。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时,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5.在温度和容积不变的条件下能表明反应3Fe(s)+4H2O(g)Fe3O4(s)+4H2(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B.Fe3O4的物质的量不变

C.v(H2O)=v(H2)

D.反应不再进行

解析:选B。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发生变化,容器中压强始终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Fe3O4的物质的量不变,各组分浓度不变,达到平衡状态,故B 正确;v(H2O)=v(H2)不能判断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 错误;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故D错误。

6.在2 L密闭容器中,800 ℃时,反应2NO(g)+O2(g)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间/s 0 1 2 3 4 5 n(NO)/mol 0.020 0.010 0.008 0.007 0.007 0.007

(1)上图中,A点处v(正)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v(逆)。

(2)上图中表示NO2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用O2表示0~2 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________。

(3)下列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v(NO2)=2v(O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v逆(NO)=2v正(O2)

d.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4)下列能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加快的是________。

a .及时分离出NO 2气体

b .适当升高温度

c .增大O 2的浓度

d .选择高效的催化剂

解析:(1)由题图可知A 点后n (NO)呈减小状态,则反应2NO(g)+O 2(g)2NO 2(g)正向

进行,v (正)>v (逆)。

(2)该反应正向进行,则c (NO)由逐渐减小到保持不变。表中表明,反应从开始到平衡,

n (NO)减小 0.020 mol -0.007 mol =0.013 mol ,则n (NO 2)增加 0.013 mol 。该反应容器的容

积为2 L ,则平衡时c (NO 2)为0.006 5 mol·L -1

,则表示NO 2变化的曲线是b 。表中表明,在0~2 s 内Δn (NO)=0.020 mol -0.008 mol =0.012 mol ,则Δn (O 2)=0.006 mol ,容器容积为2 L ,则Δc (O 2)=0.003 mol ·L -1,反应时间为 2 s ,根据v =Δc Δt

,可得v (O 2)=1.5×10-3 mol ·L

-1

·s -1

(3)化学平衡状态中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则v 正(NO 2)=2v 逆(O 2),v (NO 2)=2v (O 2)不能说

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而v 逆(NO)=2v 正(O 2)能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说明反应已经到达平衡状态。气体质量守恒,容器容积不变,则容器内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不能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

(4)其他条件一定,升高温度或增大浓度或使用催化剂,都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答案:(1)大于 (2)b 1.5×10-3

mol ·L -1

·s -1

(3)bc (4)bcd

等级性测试

1.以下对可逆反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任何可逆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

B .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和电解水这两个反应不是可逆反应

C .可逆反应达到最大限度时至少有一种反应物反应完全

D .可逆反应达到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解析:选C 。可逆反应是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此类反应无法进行完全,都有一定的限度,故C 项错误。

2.一定温度下,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s)+2B(g)C(g)+D(g),当

下列物理量不发生变化时,能表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①混合气体的密度 ②容器内气体的压强 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④B 的物质的量浓度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④

解析:选A 。因为A 为固体,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容器内气体的压强和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始终不变,而气体的质量却在变化,当气体质量不变时即达到平衡状态,而ρ=m V

,所以ρ不变可作为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3.已知汽车尾气无害化处理的反应为2NO(g)+2CO(g)N 2(g)+2CO 2(g),下列说法不

正确的是( )

A .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降低

B .使用高效催化剂可有效提高正反应速率

C .反应达到平衡后,NO 的反应速率保持恒定

D .单位时间内消耗CO 和CO 2的物质的量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

解析:选A 。升高温度、使用催化剂都会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既包括正反应速率也包括逆反应速率,A 选项错误,B 选项正确。反应达到平衡后,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C 、D 选项正确。

4.如图所示是可逆反应2HI(g)H 2(g)+I 2(g)在反应过程中的反应速率(v )与时间(t )

的关系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t 2~t 3,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B .t 2~t 3,反应不再发生

C .t 2~t 3,各物质的浓度之比一定等于2∶1∶1

D .若向容器中加入2 mol HI ,则最终可生成1 mol H 2和1 mol I 2

解析:选A 。由图像可知,t 2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A 项正确;但平衡后,反应仍在进行,只不过此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浓度不再发生变化,B 项错;达到平衡后,各组分的浓度并没有确定的比值关系,C 项错;因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加入2 mol HI 时,最终生成H 2和I 2的物质的量一定小于1 mol ,D 项错。

5.反应:2SO 2+O 2

2SO 3在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已知反应的某一时刻SO 2、

O 2、SO 3浓度分别为0.2 mol ·L -1

、0.1 mol·L -1

、0.2 mol·L -1

,当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为( )

A .SO 2为0.4 mol·L -1

、O 2为0.2 mol·L -1

B .SO 2为0.25 mol·L -1

C .SO 2、SO 3均为0.25 mol·L -1

D .SO 3为0.4 mol·L -1

解析:选B 。由题目中的数据可知,达到平衡时,SO 3不可能全部变为SO 2与O 2,即SO 2达不到0.4 mol·L -1

,O 2也达不到0.2 mol·L -1

,A 错误;达到平衡时,SO 2与SO 3不可能都增多,C 错误;达到平衡时,SO 2与O 2也不能全部转化为SO 3,即SO 3达不到0.4 mol·L -1

,D 错误。

6.在下列说法中,可以说明恒容密闭容器中的反应:P(g)+Q(g)R(g)+S(g)已达平

衡状态的是( )

A .反应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 .P 和S 的生成速率相等

C .容器内P 、Q 、R 、S 四者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1∶1

D .反应容器内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变化

解析:选B 。该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相等,容器内压强始终不变,A 错误;P 的生成速率等于S 的消耗速率,若P 和S 的生成速率相等,则正、逆反应速率相等,B 正确;反应容器内P 、Q 、R 、S 四者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1∶1,但不一定不变,所以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C 错误;该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相等,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始终不变,D 错误。

7.下列各关系式中能说明反应N 2+3H 2高温、高压

催化剂2NH 3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A .3v 正(N 2)=v 正(H 2) B .v 正(N 2)=v 逆(NH 3) C .2v 正(H 2)=3v 逆(NH 3)

D .v 正(N 2)=3v 逆(H 2)

解析:选C 。A 项中都是正反应速率,不能确定是否达到平衡状态;B 项中v 正(N 2)≠v 逆(N 2),不是平衡状态;C 项中v 正(H 2)=v 逆(H 2),处于平衡状态;D 项中v 正(N 2)≠v 逆(N 2),不是平衡状态。

8.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2A(g)B(g)+3C(g)在下列四种状态中,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的是( )

选项 正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

A v (A)=2 mol·L -1·min -1 v (B)=2 mol·L -1·min -1

B v (A)=2 mol·L -1·min -1 v (C)=2 mol·L -1·min -1

C v (A)=1 mol·L -1·min -1 v (B)=2 mol·L -1·min -1 D

v (A)=1 mol·L -1·min -1

v (C)=1.5 mol·L -1·min -1

示A 的生成速率,正反应速率表示A 的消耗速率,二者相等,则说明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9.向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SO 2和NO 2,使反应SO 2(g)+NO 2(g)SO 3(g)+NO(g)在一

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正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由图可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反应在c点达到平衡状态

B.反应物浓度:a点小于b点

C.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Δt1=Δt2时,SO2的转化率:a~b段小于b~c段

解析:选D。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各物质的浓度不再改变,其实质是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c点对应的正反应速率显然还在改变,故一定未达平衡状态,A错误;a到b时正反应速率增大,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不断减小,B错误;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减小,但正反应速率增大,说明体系温度升高,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即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C错误;因为正反应速率:a~b段小于b~c段,Δt1=Δt2,故SO2的转化率:a~b段小于b~c段,D正确。

10.在溶液中,反应A+2B C分别在三种不同实验条件下进行,它们的起始浓度均为c(A)=0.100 mol·L-1、c(B)=0.200 mol·L-1及c(C)=0 mol·L-1。反应物A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①比较,②和③分别仅改变一种反应条件。所改变的条件和判断的理由是: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②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________;实验③平衡时C的浓度为________。

(3)该反应进行到4.0 min时的平均反应速率:

实验②:v B=________;实验③:v C=________。

解析:(1)②与①相比,平衡时反应物A的浓度不变,但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缩短,说明化学平衡没有发生移动,只是反应速率加快了,由于该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改变压强不

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改变温度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和使化学平衡移动,所以反应②应为使用了催化剂。③与①相比,达到平衡时间缩短,A 的平衡浓度减小,说明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改变的反应条件为升高温度,该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2)对于实验② A + 2B

C

初始浓度/(mol·L -1

) 0.100 0.200 0 变化浓度/(mol·L -1

) 0.040 0.080 0.040 平衡浓度/(mol·L -1) 0.060 0.120 0.040 故平衡时B 的转化率为0.080 mol ·L

-1

0.200 mol ·L -1×100%=40%;

对于实验③ A + 2B

C

初始浓度/(mol·L -1

) 0.100 0.200 0 变化浓度/(mol·L -1

) 0.060 0.120 0.060 平衡浓度/(mol·L -1) 0.040 0.080 0.060 故达到平衡时C 的浓度为0.060 mol·L -1

(3)该反应进行到4.0 min 时,实验②中,A 的浓度为0.072 mol ·L -1

,减少了0.028 mol·L

-1

,则参加反应的B 的浓度为0.056 mol·L -1

,故v B =0.056 mo l·L -1

4.0 min

=0.014 mol·L -1·min

-1

;实验③中,A 的浓度为0.064 mol·L -1,减少了0.036 mol·L -1

,生成的C 的浓度为0.036

mol·L -1

,故v C =0.036 mol ·L -1

4.0 min

=0.009 mol ·L -1·min -1。

答案:(1)加催化剂;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平衡时A 的浓度未变 升高温度;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平衡时A 的浓度减小 (2)40% 0.060 mol·L -1

(3)0.014 mol·L -1

·min -1

0.009 mol·L -1

·min -1

11.Ⅰ.一定温度下,在2 L 的密闭容器中,X 、Y 、Z 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从反应开始到10 s 时,用Z 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①混合气体的压强;②混合气体的密度;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⑤混合气体的颜色;⑥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1)一定能证明2SO2(g)+O2(g)2SO3(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一定能证明I2(g)+H2(g)2HI(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

解析:Ⅰ.(1)从反应开始到10 s时,Z的物质的量增加了1.58 mol,则用Z表示的反应

速率为1.58 mol

2 L×10 s

=0.079 mol·L-1·s-1。

(2)根据图像可知,X和Y的物质的量减小,是反应物,平衡时变化量分别是1.20 mol-0.41 mol=0.79 mol、1.00 mol-0.21 mol=0.79 mol;Z的物质的量增加了1.58 mol,Z是生成物。根据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等于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2Z(g)。

Ⅱ.混合气体的密度是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与容器容积的比值;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与总物质的量的比值;混合气体颜色的深浅与有色气体的浓度有关;在任何时刻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1)反应2SO2(g)+O2(g)2SO3(g)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减小的可逆反应,因此混合气体的压强、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和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均可以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反应I2(g)+H2(g)2HI(g)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由于碘是有色气体,则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变可以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答案:Ⅰ.(1)0.079 mol·L-1·s-1

(2)X(g)+Y(g)2Z(g)

Ⅱ.(1)①③④(2)⑤

12.在2 L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m X(g)+n Y(g)p Z(g)+q Q(g),式中m、n、p、q为化学计量数。在0~3 min内,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物质X Y Z Q

起始/mol 0.7 1.0

2 min末/mol 0.8 2.7 0.8 2.7

3 min末/mol 0.8

已知:2 min内v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2 min内Z的反应速率v(Z)=__________。

(2)起始时n(Y)=__________、n(Q)=__________。

(3)化学方程式中m=____________、n=____________、p=__________、q=__________。

(4)对于该反应,能增大正反应速率的措施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增大容器体积B.移走部分Q

C.通入大量X D.升高温度

(5)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 .反应停止了

B .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均为0

C .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相等

D .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解析:(1)0~2 min 内,Z 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改变量为

1.0 mol -0.8 mol 2 L

=0.1 mol·L -1

则2 min 内用Z 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 mo l·L -1

2 min

=0.05 mol·L -1·min -1

(2)因为v (Z)∶v (Y)=1∶2,则说明Z 、Y 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为1∶2,因为Z 减少了0.2 mol ,所以Y 增加了0.4 mol ,则Y 起始时的物质的量为2.7 mol -0.4 mol =2.3 mol 。因为2 min 内v (Q)=0.075 mol·L -1

·min -1

,说明Q 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为0.075 mol·L -1

·min

-1

×2 L ×2 min =0.3 mol ,则起始时Q 的物质的量为2.7 mol +0.3 mol =3.0 mol 。 (3)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m ∶n ∶p ∶q =0.1

mol ∶0.4 mol ∶0.2 mol ∶0.3 mol =1∶4∶2∶3,则m =1,n =4,p =2,q =3。

(4)增大容器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故A 错误;移走部分Q ,Q 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故B 错误;通入大量X ,X 的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C 正确;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故D 正确。

(5)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没有停止,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0,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一定相等,故选D 。

答案:(1)0.05 mol·L -1

·min -1

(2)2.3 mol 3.0 mol (3)1 4 2 3 (4)CD (5)D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 N/N(A) 2.物质的量n(mol)= 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1.2《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教案

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第2课时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学习目标: 1.知道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2. 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及主要化学性质(与水、碱的反应),认识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3. 认识氯气及含氯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体会科学的研究程序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氯气的物理性质及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旧知回顾]1.钠和钠的氧化物具有哪些性质? 钠能与非金属单质、水反应,钠的氧化物与CO2、H2O反应。 2.在研究钠的性质,钠的氧化物的性质过程中,我们使用了那些研究方法? 分类法,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 3.通过上面对钠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几种基本方法有所了解。回忆一下我们的研究过程,我们是按什么样的程序来研究钠的性质呢? [讲解] [过渡]一般来说,我们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都是通过这样的几相关步骤[板书]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二、推进新课 教学环节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板书]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投影] [过渡] 下面我们按照这样的程序来探究氯气的性质。 教学环节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板书] 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观察] 取一只盛满氯气的集气瓶,瓶后放一白纸,让学生观察氯气的颜色,稍打开玻璃片,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的氯气飘进鼻孔,闻气味。 [演示实验]氯气的溶解性实验:取一支盛满氯气的试管,将其倒扣在水槽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总结板书]1.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可溶于水(常温下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解释及结论 用比较法归纳出物质的通性及特性 观察物质的外观 预测物质的性质 可以运用分类法,根据物质所属类别或利用有关反应规律预测物质的性质 验证预测并作出新的预测 实验和观察 发现特殊现象,提出新的问题 进一步研究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检测题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第二章检测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其内层是用铝箔包裹的、并已加工好的真空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化学物质反应,此时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最合适的选择是() A.浓硫酸与水B.生石灰与水 C.熟石灰与水D.氯化钠与水 解析:浓硫酸溶于水虽然放热,但浓硫酸是液体,又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适宜给食品加热;而相同质量的生石灰和熟石灰分别溶于水,前者放出的热量比后者多,氯化钠溶于水能量变化不明显。 答案:B 2.人造卫星常用的一种高能电池——银锌蓄电池,它在放电时的电极反应为:Zn+2OH--2e-===ZnO+H2O Ag2O+H2O+2e-===2Ag+2OH-,据此判断氧化银是() A.负极,被氧化B.正极,被还原 C.负极,被还原D.正极,被氧化

解析:原电池就是把氧化还原反应拆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部分,分别在两个电极上发生,使电子经外电路移动,从而产生电流。 答案:B 3.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 .铁与盐酸反应 B . C 与CO 2共热 C .碳酸钙的分解 D .Ba(OH)2·8H 2O 晶体与NH 4Cl 晶体反应 解析:Fe +2HCl===FeCl 2+H 2↑,放热反应;C +CO 2===== 高温2CO ,吸热反应;CaCO 3=====高温CaO +CO 2↑,吸热反应;Ba(OH)2·8H 2 O +2NH 4Cl===BaCl 2+2NH 3↑+10H 2O ,吸热反应。 答案:A 4.假设某化学反应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观察分析,符合图中变化的化学反应为( ) 反应前 反应后 A .A 2+3 B 2 2AB 3 B .2AB 2+B 22AB 3 C .2A 2B +5B 2===4AB 3 D .2AB 2+B 2===2AB 3 解析:由图可知反应物用AB 2、B 2表示,生成物用AB 3表示,反应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说明反应不能进行到底,为可逆反应,结合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可知反应方程式为2AB 2+B 22AB 3。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教案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方法】实验、多媒体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D1]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D2

鲁科版化学必修2知识点 高三化学笔记

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第1课时 原子核 核素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可忽略。 (3)带电特点: 微粒 质子 中子 电子 带电特点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不带电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序数=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5)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A Z X 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具体的X 原子。 二、核素 1.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比较 元素 核素 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 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一种原子即为一种核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 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间互称为同位素)。 相同元素组成,不同形态的单质 本质 质子数(核电 荷数)相同的 一类原子 质子数、中子数都一定 的一类原子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 核素的互称 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范畴 同类原子,存 在游离态、化 合态两种形式 原子 原子 单质 特性 只有种类,没 有个数 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 同 由一种元素组成,可独立存在 决定因素 质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组成元素、结构 原子A Z X 原子核 质子 Z 个 中子 N 个=(A -Z )个 核外电子 Z 个

举例H、C、N三种 元素 1 1 H、2 1 H、3 1 H三种核素 234 92 U、235 92 U、238 92 U互为同位 素 O2与O3 2.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联系 三、原子或离子中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原子或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及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1)质子数+ 中子数= 质量数=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核电荷数 (3)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电荷数 (4)阴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电荷数 (5)除1 1 H外,其它元素的原子中,中子数≥质子数 2.原子的质量数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原子的质量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区别原子的质量数是该原 子内所有质子和中子 数的代数和,都是正整 数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指该原 子的真实质量与12 6 C质量的 12 1 的比值,一般不是正整数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由天 然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 原子质量与其在自然界中所 占原子个数的百分比的积的 加和得来的。Ar=Ar l*a1% +Ar2*a2%+ 联系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的质量数相等 第2课时核外电子排布 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依据:电子能量高低、运动区域离核远近。 2.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 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K L M N O P Q 最多容纳电子数 2 4 8 2n2 离核距离近远 电子能量低高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里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n表示电子层) 3.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1节认识化学科学 一、化学的含义和特征 1、化学的含义: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 的自然科学。 2、特征: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3、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化学的形成和发展 1661年,英国,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诞生。 1771年,法国,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 1803年,英国,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 三、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的存在状态:物质都是有元素组成的,元素在物质中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 存在,在这两种状态下,分别形成单质和化合物。 2、研究物质的顺序:金属非金属→氢化物 ↓↓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 碱含氧酸 ↓↓ 盐盐 3、氧化物的酸碱性:

第2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一、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一)Na 的性质 1、物理性质: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熔点为97.8℃,沸点为882.9℃,密度为0.97g/cm 3。 2、化学性质: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Na +(稳定结构),还原性极强。 (1)与非金属反应:①4Na+O 2====2Na 2O ②2Na+O 2====Na 2O 2 ③2Na+Cl 2====2NaCl ④2Na+S==== Na 2S (2)与水反应:2Na+2H 2O====2NaOH+H 2↑现象:浮:Na 浮在水面上;熔:融化成一 个小球;游:四处游动;响:发出咝咝响声;红:试液变红。 (3)与酸反应:2Na+2HCl====2NaCl+H 2↑ (4)与盐反应:①2Na+2H 2O+CuSO 4====Cu(OH)2↓+Na 2SO 4+H 2↑ ②6Na+6H 2O+2FeCl 3====2Fe(OH)3↓+6NaCl+3H 2↑ ③4Na+TiCl 4(熔融状)高温Ti+4NaCl (5)Na 在空气中的一系列变化: Na ?→?2O Na 2O ??→?O H 2NaOH ???→?O H CO 22,Na 2CO 3·10H 2O ??→?风化 Na 2CO 3 4Na+O 2====2Na 2O → Na 2O+H 2O====2NaOH → 2NaOH+9H 2O+CO 2====Na 2CO 3·10H 2O → Na 2CO 3·10H 2O 风化Na 2CO 3+10H 2O ↑ 3、Na 的保存:钠通常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4、Na 的用途:钠和钾的合金可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高压钠灯;金属冶炼。 (二)Na 2O 的性质 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不可燃。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Na 2O+H 2O====2NaOH (2)与酸反应:Na 2O+2HCl====2NaCl+H 2O (3)与非金属反应:Na 2O+CO 2====Na 2CO 3 3、Na 2O 的用途:制NaOH ,Na 2CO 3 (三)Na 2O 2的性质 1、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2Na 2O 2+2H 2O====4NaOH+O 2↑(放出大量的热) (2)与非金属反应: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放出大量的热) (3)与酸反应:2Na 2O 2+4HCl====4NaCl+2H 2O+O 2↑ 3、Na 2O 2的用途:作供氧剂、漂白剂、强氧化剂 【向NaOH 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至过量】:无明显现象,加热溶液后生成气体。 2NaOH+CO 2====Na 2CO 3+H 2O+O 2↑ → 2NaHCO 3加热Na 2CO 3+H 2O+CO 2 ↑ 【向Ca(OH)2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至过量】:先生成沉淀,后沉淀消失,加热溶液后生成沉 淀和气体。 Ca(OH)2+CO 2====CaCO 3↓+H 2O → CaCO 3+H 2O+CO 2===Ca(HCO 3)2 → Ca(HCO 3)2加热CaCO 3↓+H 2O+CO 2↑ 点燃 点燃 点燃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 子 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 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 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 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 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 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 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 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 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 N/N(A) 2.物质的量n(mol)= 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鲁科版高中化学目录(最新整理)

(鲁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目录 必修一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1、走进化学科学 2、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3、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2、电解质 3、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1、碳的多样性 2、氮的循环 3、硫的转化 4、海水中的化学元素 第四章元素与材料世界 1、硅、无机非金属材 2、铝、金属材料 3、复合材料 必修二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 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2、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3、化学反应的利用 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1、认识有机化合物 2、石油和煤、重要的烃 3、饮食中的有机化合 4、塑料、橡胶、纤维 选修一 主题一呵护生存环境 1、关注空气质量 2、获取安全的饮用水 3、垃圾的妥善处理与利用 主题二摄取益于健康的食物 1、食物中的营养素 2、平衡膳食 3、我们需要食品添加剂吗 4、正确对待保健食品 主题三合理利用化学能源

1、电池探秘 2、家用燃料的更新 3、汽车燃料清洁化 主题四认识生活中的材料 1、关于衣料的学问 2、走进宝石世界 3、如何选择家居装修 4、金属制品的防护 5、几种高分子材料的 主题五正确使用化学用品 1、装备一个小药箱 2、怎样科学使用卫生 3、选用适宜的化妆品 选修二 主题一空气资源、氨的合成 1、空气分离 2、氨的工业合成 3、氨氧化法制硝酸 主题二海水资源、工业制碱 1、海水淡化与现代水处理技术 2、氯碱生产 3、纯碱制造技术的发展 主题三矿山资源硫酸与无机材料制造 1、“设计”一座硫酸厂 2、陶瓷的烧制 3、金属冶炼和金属材料的保护 主题四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 1、从石油中获取更多的高品质燃油 2、源自石油的化学合成 3、煤的综合利用 主题五生物资源、农产品的化学加工 1、由大豆能制得什么 2、玉米的化学加工 主题六化学·技术·社会 1、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制 2、药物的分子设计与化学合成 3、化学·技术·可持续性发展  选修三 第一章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模型 2、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1、共价键模型 2、共价键与分子的立体构型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硫的转化》.doc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硫的转化》 一、选择题 1. 绿色植物是空气天然的“净化器”,研究发现,1公顷柳杉每月可以吸收160kg SO2,则1 公顷柳杉每月吸收的SO2的物质的量为 A.164kg B.2.5mol C.2500mol D.2500g/mol 2. 二氧化硫和氯气均有一定的漂白作用,前者是因为它与水生成的亚硫酸可与有色有机物加 成得到无色物质,其过程可逆:后者是因为它与水作用生成的次氯酸具强氧化性氧化有色物,其过程不可逆。若将相同条件下等体积的这两种气体混合后通入到溶有品红和硝酸钡的水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A.溶液很快褪色 B.溶液不褪色 C.出现白色沉淀 D.无明显现象 3. 为了提高SO2的转化率,通常通入过量的空气,使SO2充分和O2反应,则从接触室导出的混 合气体含有 A.SO3、O2B.SO3,O2,N2 C.SO3,SO2,O2,N2D.SO3,N2 4. 除去SO2中的SO3,并得到纯净的SO2,最好使混合气体通过 A、水 B、NaHSO3饱和溶液 C、NaHCO3饱和溶液 D、98.3%浓硫酸 5. 为了降低硫氧化物造成的空气污染,可以在含硫的燃料中加入生石灰,这种方法称为“钙 基固硫”,则燃料燃烧过程中的“固硫”反应为 A. B. C.D.

6. 接触法制硫酸中,进入接触室的气体必须净化、干燥,其主要原因是 A.防止催化剂中毒 B.提高反应效率 C.提高SO2转化率 D.防止环境污染7. 工业上生产硫酸,回收尾气中气体,选用的试剂是 A. B. C. D.浓 8. 在工业生产硫酸中,在吸收塔内用来吸收三氧化硫的是 A. B.稀 C.浓 D. 9.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每次空气质量测定中SO2的最高浓度限值如下左表所示。 浓度限值/(mg·m-3)分组第一小组第二小组一级标准二级标准三级标准抽气次数100120 0.150.500.70SO2含量/(mg·m-3)0.0640.53 该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分成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使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和溶液A。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空气中SO2的含量。当反应恰好完全进行,记录抽气次数和结果如下(假设每次抽气500mL)。 小组的测定结果正确。 A.第一B.第二C.都正确 D.都不正确 10.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每次空气质量测定中SO2的最高浓度限值如下左表所示。 浓度限值/(mg·m-3)分组第一小组第二小组一级标准二级标准三级标准抽气次数100120 0.150.500.70SO2含量/(mg·m-3)0.0640.53 该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分成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使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和溶液A。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空气中SO2的含量。当反应恰好完全进行,记录抽气次数和结果如下(假设每次抽气500mL)。 判断该地点的空气中SO2的含量属于级标准。 A.一级B.二级C.三级 D.四级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X )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是2n 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加上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ⅦA 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 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 一、 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钠Na 1.钠与空气反应 ①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 2==2Na 2O ②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 2=====△ Na 2O 2 2.钠与水反应 2Na+2H 2O=2NaOH+H 2↑ (反应物系数为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 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过氧化钠Na 2O 2 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 2O 2+2H 2O=4NaOH+O 2↑(反应物系数为2) 2.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反应物系数为2)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NaHCO 3和Na 2CO 3 1.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Na 2CO 3+ HCl = NaCl+NaHCO 3 (先无明显现象) NaHCO 3+ HCl = NaCl+H 2O+CO 2↑(后产生大量气体 较快) 在盐酸中加入碳酸钠溶液:Na 2CO 3+ 2HCl = 2NaCl+H 2O+CO 2↑(产生大量气体 较慢) 2.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 2CO 3+CO 2+H 2O=2NaHCO 3 3.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 3=====△ Na 2CO 3+H 2O+CO 2↑ 4.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 3=Na 2CO 3+H 2O 二、 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氯气Cl 2 1.与金属单质 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 2=====点燃 2FeCl 3 (剧烈燃烧 红棕色烟) 铜丝在氯气中燃烧:Cu+Cl 2=====点燃 CuCl 2(剧烈燃烧 棕黄色烟) 2.与非金属单质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 2+Cl 2=====点燃 2HCl (苍白色火焰 产生白雾) 3.氯气与水的反应 Cl 2+H 2O=HClO+HCl 4.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Cl 2+2NaOH=NaCl+NaClO+H 2O (氯气的尾气处理) 5.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 2Cl 2+2Ca(OH)2=CaCl 2+Ca (ClO )2+2H 2O CaCl 2和Ca (ClO )2叫漂白粉 漂白粉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 2+H 2O=CaCO 3↓+2HClO 三、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理量-物质的量 单位-摩尔(mol ) ①n= N/N A N 代表微粒个数 N A 阿伏加德罗常数 N A ≈6.02×1023 mol -1 2.物质的摩尔质量M ②n= m/M M 代表物质质量 M 为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单位g ?mol -1

(完整)高一化学必修一(鲁科版)方程式大全,推荐文档

高一化学必修一(鲁科版)方程式 钠及其化合物的相关反应: 1、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 2 == Na 2O 2 钠与氧气在常温下反应:4Na + O 2 == 2Na 2O 2、Na 与H 2O 反应:2Na +2H 2O == 2NaOH +H 2↑ 3、Na 2O 2与H 2O 反应: 2Na 2O 2+2H 2O == 4NaOH +O 2↑ 4、Na 2O 2与CO 2反应: 2Na 2O 2+2CO 2 == 2Na 2CO 3+O 2 氯气的相关反应:1、实验室制Cl 2 : 4HCl(浓)+MnO 2 == Cl 2↑+MnCl 2+2H 2O 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 + 3Cl 2 == 2FeCl 3 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 + Cl 2 == CuCl 2 4、钠与氯气反应:2Na + Cl 2 == 2NaCl 5、氯气与氢气反应:Cl 2 + H 2 == 2HCl 6、氯气与水反应: Cl 2+H 2O == HCl +HClO 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 2 + 2NaOH == NaCl + NaClO + H 2O 8、次氯酸光照分解:2HClO == 2HCl + O 2↑ 9、工业制漂白粉: 2Cl 2+2Ca(OH)2 == CaCl 2+Ca(ClO)2+2H 2O 10、漂白粉漂白原理: Ca(ClO)2+H 2O + CO 2 == 2HClO +CaCO 3↓ 11、漂白粉长期置露在空气中:Ca(ClO)2 + H 2O + CO 2 == CaCO 3↓ + 2HClO 2HClO == 2HCl +O 2↑离子检验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 2++ SO 4 2— == BaSO 4↓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 2+ + CO 32— == CaCO 3↓ 3、银离子的检验: Cl — + Ag + == AgCl ↓铁的相关方程式 1、铁和稀盐酸Fe +2HCl == FeCl 2+H 2↑ 铁和稀硫酸Fe +H 2SO 4 == FeSO 4+H 2↑ 2、铁置换金属铜Fe +CuCl 2 == FeCl 2+Cu 铁置换金属银Fe +2AgNO 3 == Fe(NO 3)2+2Ag 3、铁和非金属反应:3Fe +2O 2 == Fe 3O 4 Fe +S == FeS 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 2O 3 + 6HCl == 2FeCl 3 + 3H 2O 氧化亚铁与稀盐酸:FeO +2HCl == FeCl 2+H 2O 磁性氧化铁和稀盐酸:Fe 3O 4+8HCl == FeCl 2+2FeCl 3+4H 2O 5、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 2 + Cl 2 == 2FeCl 3 点燃 光照△△点燃点燃光照点燃点燃加热

鲁科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全册)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鲁科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全册)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_doc

Z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 A 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三周期元素11Na 12Mg 13Al 14Si 15P 16S 17Cl 18Ar (1)电子排布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原子半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3)主要化合价+1 +2 +3 +4 -4 +5 -3 +6 -2 +7 -1 — (4)金属性、非金属性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加— (5)单质与水或酸置换难 易 冷水 剧烈 热水 与酸快 与酸反 应慢 ——— (6)氢化物的化学式——SiH4PH3H2S HCl — (7)与H2化合的难易——由难到易— (8)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增强— (9)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 式 Na2O MgO Al2O3SiO2 P2O5 SO3 Cl2O7 — 最高价 氧化物 对应水 化物 (10)化学式NaOH Mg(OH)2 Al(OH)3 H2SiO3H3PO4 H2SO4 HClO4 — (11)酸碱性强碱中强碱两性氢 氧化物 弱酸中强 酸 强酸很强 的酸 — (12)变化规律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化学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化学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某无色溶液中加入BaCl 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 A .一定有23CO - B .一定有+Ag C .一定有24SO - D .无法肯定 2.某氯化镁溶液的密度为1.18 g ?cm —3 ,其中镁离子的质量分数为5.1%。300 mL 该溶液中 Cl — 离子的物质的量约等于 A .0.37 mol B .0.63 mol C .0.74 mol D .1.5 mol 3.下列各组物质中,所含分子数相同的是 A .5.6L N 2 (标准状况)和11g CO 2 B .10g H 2 和10g O 2 C .9g H 2O 和9mol H 2O D .标准状况下22.4L H 2O 和22.4L N 2 4.下列物质不能.. 由单质直接化合生成的是 A .FeCl 3 B .CuS C .SiO 2 D .Al 2O 3 5.把过量的CO 2通入下列溶液中,最后仍有白色沉淀的是 A .Na 2SiO 3溶液 B .CaCl 2溶液 C .Ca(OH)2溶液 D .NaOH 溶液 6.下列物质中,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是 A. (NH 4)2SO 4 B. Al(OH)3 C. Na 2SO 4 D. Mg(NO 3)2 7.元素X 的原子核外第三层上有3个电子,元素Y的负二价离子离子核外有10个电子,则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 .XY 2 B .X 2Y C .X 2Y 3 D .X 3Y 2 8。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A .K 2SO 4 === 2K ++SO 4―2 C .C a (N O 3)2 === Ca 2+ +2(NO 3)2- C .B a (O H )2 === Ba 2+ +O H 2- D .A l 2(S O 4)3 === 2A l 3+ +3S O 42― 9.下列离子中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Na +、K +、OH -、Cl - B .Na +、Cu 2+ 、SO -24、OH ― C .Ba 2+ 、Na +、SO -24、Cl - D .Ba 2+、HCO -3、NO -3、H + 任城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