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重点知识整理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重点知识整理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重点知识整理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天文

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

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

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4、五纬:金、木、水、火、土

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

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

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7、有关天象的词:

“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

“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

“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

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12、分野:

《史记·天官书》:“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说某星是某国

第二章历法

1、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

2、阴历: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

阳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

3、我国古代历法:阴阳合历:平年十二个月,六个大月各30天,六个小月各29天,每三年闰一个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大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调和相配

4、置闰:三年一闰,五年再闰。殷周时代已经置闰,闰月一般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但无定制。有时一年再闰,所以会有“十四月”,这种现象在春秋时代以后消失。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这是因为当时沿袭秦制,以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年终

5、月份: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照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除了日月季年意外,还有更大的时间单位:

十九年为一章,四章为一蔀(76年),二十蔀为一纪(1520年),三纪为一元(4560年)

6、二十四节气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7、二分二至

二分《尚书·尧典》把春分称为日中,秋分叫做宵中

《吕氏春秋》统名之曰夜分,因为这两天昼夜长短相等

二至《尚书·尧典》把夏至称为日永,冬至叫做日短

《吕氏春秋》分别叫做日长至、日短至

8、干支纪日

9、每个月有特定名称的日子:

第一天:朔最后一天:晦大月十六、小月十五:望近在望后:既望

10、一天之内的纪时法:

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

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

太阳西斜叫做昃,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

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相继的两个时段。昧旦又叫昧爽,是天将亮的时间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食时或蚤时;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晡时

11、每个月的特殊称谓

先秦时代,每个月都有特定称谓。例如,正月为孟陬,四月为除,九月为玄,十月为阳

12、月建

“月建”即把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历)配子,称谓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约,如此周而复始

13、纪年法

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汉武帝以前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直到旧君出位为止。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元,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两种纪年法是过去史家所用的传统纪年法。

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岁指太岁

①岁星纪年法: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份,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古人认为岁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

假如某年岁星运行到星纪范围,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

②太岁纪年法:古人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份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其安排的方向和顺序正好和十二次相反

因为岁星纪年法使用不方便,为此,古代天文占星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做太岁(《史记·天官书》叫岁阴,《淮南子·天文训》叫太阴),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一致,并用它来纪年。

例如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在析木(寅),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寅”

《春秋》和《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以建亥之月(夏历十月)为岁首,但是夏正比较适合农事季节,所以并不称十月为正月,不改正月为四月。

汉武帝元封七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大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和魏明帝是一度改用殷正,唐武后和肃宗时一度改用周正外,一般都用夏正

15、一些节日

(1)元旦:正月初一日

(2)人日:正月初七日。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3)上元:正月十五日。旧时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

(4)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在春分前后。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秋分前后

(5)寒食:清明前二日

(6)清明:四月初五日

(7)花朝:二月十二日。又叫百花生日

(8)上巳:原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旧俗以此日临水祛除不祥,叫做修禊。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后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9)浴佛节:四月初八日。传说是释迦牟尼的生日

(10)端午:五月初五日。人们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

(11)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

伏),总称为三伏。据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

(12)七夕:七月七日

(13)中元:七月十五日

(14)中秋:八月十五日

(15)重阳:九月初九日

(16)冬至

(17)腊日:一般解释为十二月初八

(18)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第三章乐律

作为音级,宫商角徵羽等音只有相对音高,没有绝对音高

十二律分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做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叫做六吕。合称律吕4、乐调:音阶的第一级音不同,意味着调式的不同:以宫为音阶起点的是宫调式,意思是以宫作为乐曲旋律中最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以徵为音阶起点的是宫调式,意思是以徵作为乐曲旋律中最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

5、九宫:五宫四调

五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

黄钟宫、夹钟宫、林钟宫、夷则宫、无射宫

四调:大石调(大食调)、双调、商调、越调

第四章地理

1、州

①禹: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②舜:十二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青州、营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

雍州

③汉:十四州:增加交州和朔方

④东汉:十三州:司隶、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益州、荆州、交州

⑤晋初:十九州:司隶、豫州、兖州、徐州、青州、雍州、凉州、秦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梁州、益州、宁州、荆州、交州

2、郡

①秦:三十六郡:

著名的有:陇西、颍州、南阳、邯郸、巨鹿、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琅琊、汉中、巴郡、蜀郡、长沙、黔中

后来增加:桂林、象郡、南海、闽中。共四十郡

②隋:取消郡

③唐:州郡迭改,都是行政区域

④宋:废郡

3、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

4、道:唐代的道士监察区,略相当于汉代的州。

①贞观年间,分全国为十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

②开元年间,分为十五道:增加京畿(治长安)、都畿(治洛阳),把山南分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把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

5、路:宋代的路最初是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粉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最初分全国为十五路,后来分为十八路、二十三路,和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

6、省:本来是官署的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域名称,简称为省

7、府

①唐:依唐代制度,大州称为府,因为这些州都置有都督府或都护府,府隶属于道

②宋:隶属于路

③元:有的隶属于路,有的直辖于中央

④明清:改州为府

8、军:宋代的行政区域,一个军等于一个州或府,直辖于路

9、县:是地方基层行政区域。秦汉的县属于郡,后代的县属于州或府

第五章职官

1、中央官制

(1)战国:国君之下分设将相,分掌文武二柄

楚国的最高长官成为令尹,次于令尹的是武官上柱国

(2)秦代:皇帝之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私=寺组成中枢机构

(3)汉初:沿袭秦制,汉武帝以后,丞相权力逐渐缩小

西汉末: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号称三公(三司)汉光武帝时,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反而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府

(4)魏:改尚书台为外围执行机构,另设中书监、令为首长的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5)南北朝:设以侍中为首长的门下省,形成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

(6)唐:改中书省为内史省,改侍中为纳言

唐高宗、武后和玄宗是,三省名称曾有几度改变:

尚书省:中台、文昌台

中书省:西台,凤阁、紫微

门下省:东台、鸾台、黄门

(7)宋: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

(8)辽:北、南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

(9)明: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以翰林院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草拟诏谕。大学士后来号称辅臣,首席辅臣有元辅、首辅之称

(10)清:沿袭明制,雍正设立军机处

2、九卿

①奉常:后来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

②郎中令:后来改称光禄勋,管宫廷侍卫

③卫尉:汉景帝时改称中大夫令,管宫门近卫军

④太仆:管皇帝车马

⑤廷尉:汉代有时称大理,是最高的法官

⑥典客:后来改称大行令、大鸿胪,管理少数民族来朝事宜

⑦宗正:管理皇族事务

⑧治粟内史:后来又称大农令、大司农,管租税赋役

⑨少府:管宫廷总务

廷尉、典客和治粟内史掌管政务,其余六卿掌管皇帝私人事务

3、汉代加官:

①侍中:出入宫禁,成为皇帝的亲信

②给事中:掌顾问应对

③诸吏:对宫廷官员进行监察和弹劾

④中常侍:在禁中侍奉皇帝

⑤散骑:皇帝骑从

4、六部

①吏部:掌官吏的任免、铨叙、考绩、升降等

②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③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

④兵部:掌全国军政

⑤刑部:掌刑法、狱讼等

⑥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的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为侍郎

5、监察官

①战国时代:御史。记事之官兼纠察之职

②秦汉:侍御史

③元:御史台

④明清:督察院,首长称为左、右都御史

6、台谏

①汉:西汉有谏大夫,东汉称为谏议大夫,是属于光禄勋的专职谏官

②唐:除谏议大夫外,曾设补阙、拾遗,三者各分左右,分属门下、中书二省

③宋:左右补阙改为左右司谏,左右拾遗改为左右正言,后并入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首

④隋唐:给事中与谏官同居门下省,负责审阅各部奏章和封驳中书省所拟的诏旨

⑤明:给事中负责稽查六部,并兼任前代谏议、补阙、拾遗之职,后俗称给谏

⑥清:雍正时,给事中和御史同属督察院,这样,御史也就成为台谏了

7、文学侍从

①汉:选文章经术之士待诏金马门,或供奉辞赋,或讲论六艺群书,没有特定官号

②唐初:设翰林院,是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不是中央机关

唐玄宗也翰林待诏草拟诏令、应和文章。后另建学士院,入院的成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

③宋:学士院改称翰林学士院

④明清:翰林院

8、武官:汉代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9、地方官制

①春秋:邑县。邑县长官,鲁卫称宰,晋称大夫,楚称令尹

战国:郡的长官为守,掌军事为主;县的长官为令,掌民政为主

②秦汉: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令;不及万户的县,长官称长

汉武帝:每州置刺史一人监察所属郡国

③隋唐:州的长官是刺史,郡的长官是太守

④唐:每道一位巡察使、按察使;边境数州为一镇,设节度使等

10、品阶勋爵

①品:古代把职官分为若干等级,统称为品

②阶:唐代把前代散官官号加以整理和补充,并重新规定品级,作为标志官员身份级别的称号,称为阶

③勋:唐代又取前代某些散官官号略加补充作为酬赏军功的勋号,称为勋。有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轻车都尉、骁骑尉等,共十二级

④爵:旧说周代封爵有公侯伯子男五等,汉代封爵实际上只有王侯二等

第六章科举

1、汉:察举

被举荐的吏民经过皇帝“策问”后按等第高下授官,有所谓“对策”和“射策”

2、魏晋:察举孝廉、秀才,逐渐形成九品中正

3、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

4、唐:曾设明法、明经、明算诸科,而以进士(重文辞)、明经(重经术)为主

5、宋:王安石建议废除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

6、清:先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庠生,俗称秀才,是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第七章姓名

1、女子出嫁以后的姓名

①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

②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

③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

④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

2、氏

①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

②卿大夫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③以所居的地名为氏

④以官名为氏

⑤古人还有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的

⑥以技为氏(巫、陶、甄)

3、注

①上古称呼妇女可以在姓下加“氏”字

②在某些情况下,族和氏是同义词

③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

④后世有非汉族的复姓

4、谥号

①表扬: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叡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②批评: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

③同情: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

5、避讳:改字、缺笔

第八章礼俗

1、阶级、阶层

奴隶:最初所谓“众”、“奚”、“仆”、“臣”、“妾”都是奴隶

奴隶可以贩卖,也可以被当做牲畜来屠杀

2、冠礼:周代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礼前先筮日(选定加冠日期)、筮宾(选定加冠来宾)。贵族男子二十岁结发加冠后可以娶妻,贵族女子十五岁许嫁时举行及笄礼后结发加笄

3、婚姻

春秋时代,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妻(嫡夫人),女方以姪(兄弟之女)娣(妹妹)随嫁,此外还有两个和女方同姓的国家送女儿陪嫁,亦各以姪娣相从,统称为“媵”(地位高于妾)古代婚姻据说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做六礼。分别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4、丧

人将死时叫做属纩。据说古人把新絮放在临终的人的口鼻上,试看是否断气

古人初死,生人要上屋面向北方为死者招魂,这叫做“复”,复而不醒,再办理丧事古人死后,要沐浴,入殓。小殓是给尸体裹上衣衾,越是贵族,衣衾越多。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

入殓后,停丧待葬叫做“殡”。后世所谓出殡是指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

送葬的规矩是白衣执绋,唱挽歌

5、葬

殷代奴隶主有人殉的制度,后世以“俑”代替、陪葬品还有青铜制器,玉制、骨制的装饰物以及其他饰物

第九章宗法

1、族:表示亲属关系

①九族: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

②三族:(1)父、子、孙

(2)父母、兄弟、妻子

(3)父族、母族、妻族

2、昭穆:周代贵族把始祖以下的同族男子逐代先后相承地分为“昭”“穆”两辈

3、大小宗:嫡长子孙这一系是大宗,其余的子孙是小宗

4、亲属:亲属关系拉得远、名称分得细

5、丧服:居丧的衣服制度,分五个等级,叫做“五服”

①在丧期中可以看出重男轻女的情况

②在丧服中又可以看出嫡庶的分别甚严

③在丧服中明显地表现了血统亲疏的等级

第十章宫室

1、宫:整所房子,外面有围墙

2、室:其中的一个居住单位

3、廊庑:汉代帝王宫殿和将相之家独有

4、台:高而平,便于了望

5、榭:台上的木构建筑,只有楹柱没有墙壁

6、观:宗庙或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

7、阙:两观之间有一个豁口

8、砖:战国遗址在墓中发现过空心砖

9、斗拱:是我国古代高级木结构建筑里的重要构建,同时有装饰的作用

第十一章车马

略啦!

第十二章饮食

1、五谷:稷、黍、麦、菽、麻

2、六谷:稻、稷、黍、麦、菽、麻

3、谷:百谷的总称

4、禾:本来专指稷,后来逐渐变为一般粮食作物的通称

5、粟:本来是禾黍的籽粒,后来也用作粮食的通称

6、粱:稷的良种

7、糗:粮食炒成干粮叫糗,也叫糇粮

8、三牲:古人以牛羊豕为三牲。祭祀时三牲齐全叫太牢,不用牛叫少牢

9、干肉:上古干肉叫脯,叫脩,肉酱叫醢

10、羹:一种是不调五味不和菜蔬的纯肉汁,是饮的;另一种是肉羹,把肉放进烹饪器里,加上五味煮烂

11、醍醐:上等的乳酪

第十三章衣饰

1、衣:广义:指一切蔽体,包括头衣、胫衣、足衣

狭义:指身上所穿的,当衣和裳并举的时候,就只指上衣而言

2、冠: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样式和用途与后世所谓的帽子不同

3、冕:黑色,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最初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都戴冕,所以有“冠冕堂皇”。“冠冕”可以用作的仕宦的代称,它又被用来比喻“居于首位”

4、弁: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有爵弁,有皮弁

5、帻:包发的巾,有压发定冠

6、帽:据说是没有冠冕以前的头衣

7、衣(上衣):古人衣襟向右掩,用绦系结,然后在腰间束带

8、带:一种是丝织的大带(用来束衣的,叫做绅),一种是皮做的革带(叫鞶,用来悬佩玉饰等物的)。“搢绅”是把上朝时所执的手版插在带间,后来成为了仕宦的代称,而“绅士”的意义也由此发展而来

9、玉:玉器不但用于祭祀、外交和社交等方面,而且用于服饰

①珩:上端是一枚弧形的玉

②璜:珩的两端各悬着一枚半圆形的玉

③琚、瑀:中间缀有两片玉

④冲牙:两璜之间悬着一枚玉

10、裘:古人穿裘,毛是向外的,否则不容易看见裘毛的色泽

11、裼:在行礼或接见宾客时,裘衣上加的罩衣,否则会被认为不敬

12、袍:长袄,据说里面铺的乱麻,一般穷到穿不起裘的人才穿袍

13、衮:是太子和最高级的官吏的礼服

14、屦:有麻屦、葛屦

15、舃:是屦的别名。单底叫屦,复底叫舃

16、屐:木头鞋

第十四章什物

1、席:长短不一,长的可坐数人,短的仅坐一人

2、烛:先秦时已有烛,但不是蜡烛,是和庭燎是一样的东西,都是火炬

3、耒耜:耕田的工具

4、鼎:煮肉盛肉的,一般是圆腹三足,也有长方形四足的,是方鼎

5、簋:古人盛饭盛菜不用碗,而用簋,一般圆腹圈足,两旁有耳,是青铜或陶制的,也有木制竹制的

6、爵:是古代饮酒器的通称,但是作为专名,爵是用来温酒的,有三足,下面可以举火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公共关系学重要知识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 公共关系:公关室一个组织为了塑造良好形象,以传播沟通为手段,对公关关系的一种持久的策略活动。 社会组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和社会集团。 公众:指与特定的公关关系主体相互联系、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是公关传播沟通对象的总称。 传播: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信息传递、收受、交流、分享与沟通的过程。 人际传播:指的是个人与个人间一对一直接的信息交流沟通方式。 大众传播:传播者借助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出版物、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将大量复制的同一信息,传播者分散的社会大众。 知名度:指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以及组织社会影响的广度,它是评价组织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 美誉度:是指一个组织获得公众欢迎、接纳、信任的程度,是评价组织声誉好坏的社会指标。 名誉度:社会组织所获得的特定荣誉,这种荣誉代表着一种既定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组织形象: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媒介在公众心目中的一种综合反映,亦即公众对组织的全部看法和综合评价。 公关策划:社会组织公关人员为了实现某一公关目标或解决某种公关问题,对即将开展的公关工作进行主题构思,方案设计,策略谋划的思维运作过程。 礼仪: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并得到共同认可的各种行为规范,它是以一定的程度方式来表现律己,敬人的行为。

二、简述题 (一) 1、人类早期的准公关的表现及特点? 政治生活中:告知、劝服、宣传意识及其实践活动;民心、民众、舆论意识及其实践活动;联盟和危机意识及其实践活动 经济生活中:交流意识;招牌意识 人们日常交往中:形成了以人和修睦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处理观念体系 表现:自觉程度上:明显自发性,盲目性 其发挥作用的社会领域和规范:带有强烈政治色彩,伦理色彩 2、现代公关兴起的主要原因?社会历史条件? 主要原因:现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公关提供了现实的土壤、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是公关发展的政治前提、现代传播的长足进步为大规模开展公关提供了技术手段。 社会历史条件: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现实土壤)、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政治前提)、现代传播的长足进步为大规模开展公关提供了基数手段 2、试论公关在我国兴起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公共关系事业的兴起奠定了客观基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公关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3、你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对不对,为什么? 这种观念是片面的,a.一个产品本身质量好,有很多消费者会主动的选择它,但是并不能使效益达到最大化,如果想要达到更好的效果,对该产品进行必要的公关宣传活动是必不可少的,b.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与人,公司企业之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公共关系学复习要点(整理版)复习课程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公共关系的涵义。 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运用信息交流的手段与其相关公众之间取得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的一种管理活动; 公共关系是组织的一种管理职能,这种管理职能的本质属性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管理对象是“信息”、“关系”、“舆论”、“形象”这些无形的资产;管理手段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传播沟通手段;管理目标是调整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提升组织无形资产的价值,从而使组织整体资产增值; 公共关系重在“关系”,这种关系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不同于其他具体的社会关系,与其他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相伴随 2、公共关系学中“形象”的内涵 在公共关系学中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一个组织社会形象体现了它的社会关系状态和社会舆论状态。公共关系是一种以塑造组织形象为己任的传播管理艺术。 形象的意义: 首先,“形象”其本质是重视组织信誉。 其次,公共关系将建设和完善组织形象的内涵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形象的外观。 再次,公共关系塑造的是组织的整体形象。 最后,公关形象是通过组织的传播活动去影响公众的观念和态度而形成的。 拓展:并说明组织形象有哪些层面构成。 组织形象即组织的实际状态和行为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反映,亦即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对组织实际状态和行为的认知和评价。这种认知和评价体现为组织在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由以下八个层面构成: (1)组织的产品形象(2)组织的管理形象(3)组织的人员形象,即公众对组织的人员所形成的认知和评价(4)组织的环境形象(5)组织的文化形象(6)组织的社区形象(7)组织的标识形象(8)组织的媒介形象。 2.公共关系观念应该包含哪些观念?这些观念的内涵是什么? 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包括: (1)形象观念,表现为主体在决策和行动中高度重视自身的声誉和形象投资、形象管理、形象塑造,将信誉和形象视作组织的无形资产、无形财富,把树立和维护良好的组织形象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2)公众观念,表现为领导者和管理者高度重视公众的利益,将公众的意愿作为决策和行动的依据,将符合与满足公众的要求作为组织的价值追求,并以此作为制定组织的经营方针和管理政策原重要原则。(3)传播观念,表现为经营者和管理者强烈的传播意识和沟通欲望,自觉地利用一切传播的机会和传播媒介去影响公众、引导公众和争取公众,并善于运用双向沟通的方法去赢得公众的理解、信任与好感。(4)协调观念,表现为善于调节、平衡和统一各种不同的关系、不同的利益、不同的要素,努力在矛盾中求和谐,在动态中求平衡。 (5)多赢观念,表现为将平等互利、追求多赢赢作为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将自身的发展与对方和他人的发展联系起来,通过协助对方、满足他人来争取多方的共同利益。 (6)服务观念,则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奉献精神,用服务去赢得好感和信誉。 (7)危机观念,防患于未燃的意识.指在组织发生形象受损或预测到即将发生危机时,组织所采取的一系列与社会公众积极沟通、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的公共关系的传播沟通的管理活动。 除此之外,公共关系观念还包括现代的信息意识、整体意识、社会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等等。3.何为媒介公众? 媒介公众指新闻传播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如报刊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编辑、记者。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整理.doc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管理职能。社会组织主要通过自身形象设计、双向信息传播和广泛的社会 交往,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并达成和谐的交往状态,为自身事业的发展创造最佳的社会环境,实现组织既定目 标。 是公众对于社会组织的总体评价,是社会组织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 1. 特征与风格(内在、外在) 2?知名度与美誉度 3? 组织形象定位 1. 组织形象的主客观两重性 2. 组织形象的多维性 3. 组织形象的相对性 4. 组织形象的相对稳定性 公共关系学:是研究公共关系活动现象及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 学科包括:1?公共关系理论 2?公共关系实务 3?公共关系发展史 学科性质:以公共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边缘、新兴的应用学科。 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的主体)、传播(公共关系的手段)、公众(公共关系的客体) 是指由一定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结构或团体。 1. 互利性 2?营利性(经济组织) 3?服务性 4? 公益性组织 是指个人、组织、社会之间信息的传递、接收、交流分享与双向沟通的过程。公共关系传播是指传播双方通过 一定媒介,使信息达到交换、融解。 1. 确定对象 2.拟定内容 3.安排具体形象 4.选择媒介 5.反馈效果 1. 有利于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 2.有利于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公共关系的工作既包括与它有关系的组织内外的个人,也包括与它有关系的其他社会组织。 2. 传播的效能性 4.社会组织、传播、公众的统一协调 1.社会组织的主导性 3.公众的权威性

< 一 >、中国古代: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公共关系萌芽。 中国古代的公共关系思想以“礼之用,和为贵”为特征 (1) 在观念认识上,重视民众舆论,强调 “仁者” 爱人。 (2) 在行为规范上,讲究 “礼”、“信”。“礼” 就是行为的方式和沟通的手段,其核心是互敬、平等和谦和。 “信”强调知行,言行合一。 (3) 在交往方式上注重 “人和、平等、谦让”。 (4) 讲究语言传播的经验和技巧。 <二 >、古代西方: 古代西方注重现实的处理。 古希腊人对于沟通技术非常推崇。 1. 东西方人类历史上统治者都重视宣传舆论。 2.东西方社会发展中,都重 视沟通与交往。 3.早期公共关系活动零碎而不成体系。 4.20世纪初,公共关系随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1 .萌芽阶段(巴纳姆时期): 代表事件: 便士报”、 报刊宣传运动” 代表人物:菲尼斯 泰勒巴纳姆 19世纪30年代,美国报界以《纽约太阳报》为首引领了一场 便士报”风暴。 从此美国报纸由贵族化走向了大众化。 报刊大众化引起政府部门及各类巨头的高度重视。 在巴纳姆时期,践踏公众利益的卑劣行为,损害了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完全违背公共关系的诚信宗旨,是美国 公共关系史上不光采的一页。故历史上称为“反公共关系时期” 、“公共关系的黑暗时期”。 2 .产生阶段(艾维李时期)|: 代表事件: 揭丑运动”(又称 扒粪运动”清垃圾运动”)。 代表人物:被尊为 公共关系之父”的艾维李。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1%的人,占据财富的 54%。 资方非人性化”的行为导致社会环境的严重恶化。 1. 以事实为依据 3. 立足于有效沟通 1. 认清沟通的公众对象 3. 立足于有效沟通 1?行为主体:组织机构。 4. 本质:双向的信息交流。 2?以沟通为手段 4?坚持对社会负责的原则 2?明确沟通的主要目标 4?真诚是公共关系人员的信条 2.沟通对象:相关公众。 3?工作手段:传播沟通。 5.目标: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可变性 3.复杂性和多样性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篇 【其他企业范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篇(一):三峡民间故事 三峡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人们俗称“讲古”,重庆话为“摆龙门阵”,它起源于民间,根植于传统,乡韵深长,是民间口头文学中较为广泛的体裁和形式。 三峡盛产民间故事家已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刘德培融糅着泥土真实的口头民间文艺作品,是他在时空的演化和阅尽人间沧桑中诞生出的绝世珍品,作品折射出来的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已超越了作品的外在形态,以生活的本真状态出现却又负载着某种历史文化内涵的带有原生性的乡土艺术,已抵达一种大俗大雅的理想境界。刘德培以超强的记忆力传承鄂西地区民间口头文学遗产,成为享誉海

内外的民间文学的“活化石”。刘德培的故事保留着民间文学所特有的“有头有尾,一线到底,交待明白,引人人胜”和“朴实无华、不枝不蔓”等表现手法的风格,又有自己的创造。他讲的故事情节构思奇巧,语言生动诙谐,常于结尾处显绝妙,创造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三峡一带善讲者众多,刘德培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他传讲各类民间故事512则,谚语干余条,民歌千余首,谜语600多则,以及大量的民俗文化资料,为传承、弘扬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刘德培被喻之为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着眼于内容,民间故事含幻想故事、历史故事、智慧人物故事、生活故事以及动植物故事等类别。 幻想故事是民间故事的一个重要类别,它以超现实的幻想构成离奇的故事,通过幻想来表达和寄托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表达人们对于痛苦生活处境的不满和改变这种处境的强烈愿望,想象丰富而奇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色彩斑斓、神人交会的超现实图景,充满着浪漫色彩。展翅飞翔的雄鹰能够背负善良的弟弟去太阳山捡宝,同样也能把贪心的哥哥托运到黄金耀眼的罪恶渊薮中去;蟒蛇变化为英俊的少男娶员外三小姐为妻,从而使她得到人间得不到的温柔,狐狸精的美丽绝伦和妖娆贤淑也就使农田劳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整理(00182)

公共关系学 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论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其目的是建立一种与这些公众互相信任的关系。 公共关系状态:是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 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活动是指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工作。 公共关系观念(形象观念、公众观念、传播观念、协调观念、互惠观念、服务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它不仅指导着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且渗透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着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管理和行为准则。 公共关系具有的五个基本要素: 1、) 2、 3、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机构; 4、公共关系的沟通对象是相关公众; 5、公共关系的工作手段是传播沟通媒介; 6、公共关系的过程是信息的双向交流; 7、公共关系的目标是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公共关系相关概念: 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 * 公众——公共关系的对象; 传播——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和方式; 关系——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 舆论——社会上大多数人对组织的态度; 形象——组织在公众中的认知和评价; 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人群关系——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 公共关系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时间——公共关系思想的萌芽,亚力士多德《修辞学》 巴纳姆时期——神话与欺骗制造假新闻“清垃圾运动” 艾维李(公共关系之父)时期——公共关系职业化 爱德华·伯尼斯时期——公共关系科学化《公众舆论的形成》,爱德华·伯尼斯公共关系思想重要特点是“投公众所好”主张 公共关系操作中的若干范畴:交际、宣传与新闻、广告、营销推广、公共事务、游说、开发、论题处理、危机管理 公共关系的五大功能:收集信息、辅助决策、传播推广、协调沟通、提供服务; .

中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苟于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一、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着:《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 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5、世界四 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6、苏轼的散文代表 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 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 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 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 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 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 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10、岁寒三友:松、竹、梅。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19、四书五经是儒 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23、五行:金、木、水、火、土。24、永 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25、古

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着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着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

公共关系学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 ??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一)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机构。 (二)公共关系的沟通对象是相关公众。 (三)公共关系的工作手段是传播沟通媒介。 (四)公共关系的过程是信息的双向交流。 (五)公共关系的目标是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简述) 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包括了一部分人际关系 从方法上看,公共关系实务也包括了人际沟通的技巧,即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说服技巧。 ??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论述) 1.从主体上看,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人际关系行为主体仅是个人。 2.从对象上看,公共关系的对象是与组织相关的所有公众及其舆论,而人际关系则包含许多与组织无关的私人关系对象。 3.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的管理活动与职能,处理的是组织事务和公众事务。 4.从方式上看,公共关系十分强调运用公众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方式作远距离、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人际关系则比较局限于面对面、个体对个体的交流方式。 ??公共关系与人群关系的联系。(论述) 人群关系主要是指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内部关系是公共关系的基础,与内部公众沟通,协调内部关系也是公共关系实务的重要内容。 ??公共关系与人群关系的区别(论述) 1.公共关系不局限于组织和群体内部的传播沟通,还包括大量的外部关系,要面对复杂的社会公众环境。 2.公共关系不局限于管理现场直接面对面的群体关系和个人关系,还需要特别关注不直接见面的、远距离的公众沟通,并十分重视公众环境的长远变化和发展趋势。 虽然公共关系和人群关系同属于组织关系范畴但它比人群关系的内容更复杂,范围更广阔。 3.“人际关系“和”人群关系“均侧重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角度来探讨人和人的关系,而公共关系则从信息传播沟通的角度研究人和人的关系。 人群关系论是人际关系学在组织应管理中的用;公共关系学又是人群关系论的进一步发展。 ??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 (一)公共关系适应了对外开放的需要 (二)公共关系适应了体制改革的需要 (三)公共关系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公共关系适应了安定团结、社会稳定的需要 ??辅助决策(辅助决策职责-简答:练习) 1.为确立决策目标提供咨询建议 2.为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公共关系的决策咨询作用还表现在为决策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提供各种社会信息,完善各种公众咨询渠道,开辟各种信息来源,包括广泛的外源信息和及时的内源信息,并根据决策目标将各种信息整理、归类、分析、概括、提供给最高管理层或各个专业部门作为决策的客观依据。 3.协助拟定和选择决策方案 4.从公众关系角度评价决策效果 ??传播推广(公共关系的宣传职责?问答:练习) 公共关系在组织经营管理中发挥宣传推广的作用,即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将组织的有关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播出去,争取公众对组织的了解和理解,提高组织及其产品、人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组织创造良好的公众舆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主要表现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珍藏版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珍藏版)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作文辅导 1207 0018 :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一章天文 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 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 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4、五纬:金、木、水、火、土 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7、有关天象的词: “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 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整理 一.概念 1.公共关系:是组织为了获得公众的理解,信任支持和发展,对与公众相关的无形资 产方面进行的传播和管理。 2.资产:组织控制的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财富 3.无形资产:无实物形态,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知识产权,制度管理,关系形成 的信任,信息,组织文化,创新力,品牌综合印象) 4.公关意识:是组织认识到公众影响自身发展,自觉处理好与公众的各类事务和关系, 满足其需求,获得其理解支持,自觉维护自身良好形象的意识。 5.伯斯:出生于维也纳的奥地利裔美国人,将公共关系付诸于实践与教育。著作有《舆 论的形成》《公共关系学》《舆论》,其主要理论:投公众所好。他进行公共关系咨询,也策划过著名公共关系活动。 6.艾维·:美国著名作者。“现代公共关系之父”实践:新闻代理,化解危机,创立 职业。主要思想:讲真话,坦诚。 7.巴伦姆:作为马戏团主,他承接新闻代理业务。夸不实的宣传,“公众都是该死的” 策划愚弄公众。 8.扒粪运动:1903-1912年,2000多篇揭露实业界丑闻的文章(记者揭丑) 9.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简称“组织”,是劳动分工和社会的产物,有自己既定的奋斗 目标,组织离不开部的管理分工与协作,有其特定的制度与文化,必须与环境进行整合,是具有独立地位的社会机构。 10.组织形象:公众对组织各方面的总印象,总体评价。 11.组织文化:组织共享的价值观,符号,意义,信仰,假设,期望的总和。 12.系统:系统是相互关联并组成一个整体的一组事务。 13.知名度:知名度是表示一个组织被公众知道,了解的程度,社会影响的广度和深度, 即是评价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 14.美誉度:指一个组织获得公众信任,好感,接纳和欢迎的程度,是评价组织声誉好 坏的社会指标,即组织社会影响的美丑好坏。 15.认可度:公众对组织观念上的认同,行为上的选择。 16.忠诚度:公众不仅认可,并且非常满意有很高的心理占位和偏爱。 17.公众:与组织直接或间接联系,正在或将会影响其形象塑造,目标实现等利益的特 定群体,个人。 18.目标公众:某项活动顺利实现所要进攻的重点。 19.首因效应: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 (时间长,欺骗性) 20.移情效应: 指“爱屋及乌”,把对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和事物 上来的现象。 21.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 象。(某事物有A,便有B,实则无B) 22.流行心理:指社会上相当多的人在较短时间,对某种行为方式的遵从和追求使某种 行为方式在整个社会中到处可见。 23.社会刻板印象:对某类人持有一套固定,笼统,共同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判 依据。

2019高考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2019高考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一、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公共关系学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 1、“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Public Relations,也可称为“公众关系”。 2、公共关系的定义: A、管理说:突出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美:雷克斯·哈罗) B、传播说:公共关系的传播属性。(英:费兰克) C、传播管理说:强调PR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职能。 美,詹姆斯·格鲁尼格:PR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D、咨询说:PR的决策咨询功能。《墨西哥宣言》E、关系说:公众性或社会性的关系或活动。(美:蔡尔兹) F、协调说:是关系说的深化,指协调组织与公众间的关系。 G、形象说:为组织塑造良好的形象。 3、美国《公共关系季刊》详细罗列了公共关系的14种特征。 4、确定PR本质的依据和方法: A、分析构成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要素。(PR三要素:组织、传播、公众) B、分析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本质联系。 组织传播沟通公众 (主体)(客体) 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是: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 现代公关传播的本质特征是:组织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双向性” “传播沟通”是现代公共关系理论的精髓,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5、理解公共关系本质属性的三个角度: A、PR的“关系”性质: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 B、PR的“职能”性质: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即传播(沟通)管理。 (现代组织经营管理的“四大支柱”:资金、技术、人才和PR) C、PR的“科学”性质: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一门以传播学和管理学为主要依托的传播管理学或组织传播学。 (总之,PR是组织的“传播沟通关系”,组织的“传播沟通职能”,组织的“传播管理学科”,“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是其本质属性。) 6、公共关系状态:一个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基础、结果) 7、公共关系活动(实务):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和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工作。(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志:是否有现代的公共关系意识和科学的公关理论作指导。) 8、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它指导着公关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渗透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着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9、组织:是PR活动的主体,即PR的承担者、实施者、行为者。 10、公众:是PR传播沟通的对象。 11、传播沟通:是PR活动的过程和方式。 PR的方式: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公众传播、大众传播;言语沟通、文字沟通、非语言文字沟通的方法等;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实物媒介的技术等。 组织与公众联结的方式、公共关系的运行机制就是传播沟通。 12、关系: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性质和程度,是衡量公共关系状态的客观标志。(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特指组织与公众间的关系;二是特指信息交流的关系。) 13、舆论:在PR中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 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看法和意见的总和,是大 多数人对组织的看法和意见的公开表达。 14、形象: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 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 15、与PR相关的两个“关系”概念: 人际关系:指个人关系、私人关系,即个人在 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 互影响。 人群关系:指群体内部活动和组织管理过程中 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16、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及区别: 联系: A.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包括了一部分人际 关系。 B.从方法上看,公共关系实务也包括了人际 沟通的技巧,这也有助于组织公共关系的成功。 区别 A.从主体上看,公关的主体是组织,人际的 主体是个人。 B.从对象上看,公关的主体是公众,人际的 主体是私人关系对象。 C.从内容上看,公关是组织的管理活动与职 能,处理的是组织和公众事务;人际处理的完全是 私人事务。 D.从方式上看,公关强调远距离、大范围的 公众沟通,而人际则局限于面对面、个人对个人的 交流。 17、公关与人群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A.人群关系指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内部关 系同时也是公关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B.公关也要借助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公 众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以科学的处理公众关系。 区别: A.公关不局限于组织的内部沟通,还包括大 量的外部关系,而对复杂的社会公众环境。 B.公关除了要管理面对面的群体和个人关系, 还要关注远距离的公众沟通,并重视其变化和趋势。 (人群关系是人际关系学在组织管理中的 应用,公共关系是人群关系论的进一步发展,将人 际关系的管理从组织内部扩大到组织外部。三者有 联系也有区别)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 1、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职业和学科,最早产生于美 国。 2、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是早早问世的公共关 系的理论书籍。 3、美国19世纪中叶风行的报刊宣传活动是公共关 系的发端,其代表人物是巴纳姆。 4、19世纪30年代,美国掀起了“便士报”运动,即 报纸以低廉的价格和通俗的内容去争取大量的读 者,使报纸完成了大众化、通俗化的飞跃。有些公 司为了省下广告费,雇佣志人制造新闻来扩大影响, 报纸为了迎合读者也乐于发表,这两样的配合就出 现了报刊宣传活动。 5、1903年-1912年,有20000多篇揭丑文章发 表,同时还有社论等,形成了美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清 垃圾运动”。(又称为“扒粪运动”、“揭丑运动”) 6、1903年艾维·李开办了第一家宣传顾问事务所, 他也是第一个职业公共关系人。 1906年他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原则宣言》。 他被称为公共关系之父及先驱者,提出的“说真话”、 “公众必须被告知”等论述, 使PR的研究上升为带有规律性的原则和方法,推 动了该学科的发展。 7、1923年,爱德华·伯尼斯出版了公共关系理论发 展史的“第一个里程碑”的专著――《公众舆论的形成》。 (1928,《舆论》;1952年,《公共关系学》) 他把公共关系从新闻传播领域中分离出来,并进行 研究,使之最终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新兴学科。 8、1947年,波士顿成立了第一所公共关系学院; 1952年,美国的卡特利普和森特俩人出版了《有效 的公共关系》,论述了“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 在美被誉为“公共关系的圣经”。 9、1998年,美公关学者詹姆斯·格鲁尼格主持的“卓 越公共关系和传播管理”课题研究接近尾声,涉及卓 越传播的三个层次:传播核心层、知识核心层、文 化核心层。(“普遍原则,特殊运用”、“放眼全球, 立足本地”) 10、1948年,美国全国公共关系协会(PRSA)成 立,并制定了“公共关系人员职业规范守则”。 1955年,国际公共关系联合会(IPRA)在英国成 立。 1978年8月,世界公共关系协会在墨西哥召开 大会,定义了公共关系。 11、80年代开始,美国博雅公共关系公司、希尔- 诺顿公共关系公司、爱德曼公共关系公司都在中国 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机构。 1985年,深圳大学开设了PR专科,1994年, 中山大学开设了本科。 1986年,我国第一家专业公关公司――中国环球公共 关系公司在北京注册。 1986年12月,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公共关系协会。 1987年5月,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 1991年4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 1999年12月,广东省举行了首次初级“公关员”职业 上岗培训和考试,标志着中国的公共关系已经正式 步入职业化的阶段。 2000年,全国推行了公关员的职业上岗考试,标志 着我国的公共关系已开始走向职业化和行业化的道 路。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职责和功能 1、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责:收集信息、辅助决策、 传播推广、沟通协调、提供服务 2、收集的信息包括有: 与组织有关的信息:产品形象信息、组织形象信息 组织环境中的各种社会信息: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科学等 3、辅助决策: A.为确立决策目标提供咨询建议 B.为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C.协助拟定和选择决策方案 D.从公众关系角度评价决策效果 4.传播推广: A.创造舆论,告知公众 B.强化舆论,扩大影响 C.引导舆论,控制形象 (传播推广是PR活动的主要方式,也是其 关键环节。) 5.协调沟通: A.协调内部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 B.开展社会沟通,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协调沟通是PR的根本职责。) 6.提供服务: A.在组织内部为各个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服 务 B.在组织外部提供社会服务 7.与公共关系职能相关的活动范畴:交际、宣传 与新闻、广告、营销推广、公共事务、游说、开发、 论题处理、危机处理 8.公共关系对组织的直接功能表现为:树立组织 形象、协调组织的关系网络 9.树立组织形象的原则:有效性原则、总体性原 则、符号化原则 10.树立组织形象的意义: A.组织形象是组织的无形资产 B.良好的组织形象能够激励士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