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范氏家训

范氏家训

范氏家训
范氏家训

范氏家训(五字经)

满树桃花嫩种在小池坡花落又何为片飞打心波本是好晴日漂花遮人目欲待手拂去蝴蝶绕人足

人生一小品因果相生灭今果明日因今因明日果善人有善福恶人有恶祸种稻人得稻种荷人得荷

人性沾兽意仁爱以洗洁信心致成功顿悟大知觉种恶天报应来迟与来早感恩少妒恨饶人少烦恼

世间美丑多何必钱挂帅良知在心中好运自然来成败一瞬间善恶只一念坏事不可做天地有法眼

贤哲几句话一生用不尽苦学加道德沙尘变黄金众人同一心福禄寿不缺夫妻同小舟争吵情易灭

忍住一口气暂勿强出头一诺值千金宽恕慎开口见财应知廉欺骗应知耻教育新生活民族忠孝子

富勿忘节俭贫须改浮躁前途欲大发读书是正道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勿溺爱子女行正兴家国

做事知礼义做人知诚信充满想象力创意最先进了然心慈悲助人即助已天道酬忠勤云桥自已起

家富重扶贫家贫重气节勿作忘恩徒敬长敬无私和气令人喜暴怒伤自身劳动要敬业负心不可行

路长知车速日长知心术花无百日蕊树无长青株三年建华厦烧绝只一夕人熟惊真面挑拨小人性

相交互有益相争生恶缘大道戒刚强退步事易全

但求人品好勿贪权

李氏祖训

李姓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李氏祖训 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 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 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 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家训 敬祖宗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子孙之身,祖宗之所遗也。尤木有根无根则枯,如水有源无源则涸。子孙永世得享,承国乐利之泽,祖宗积庆之所致也。不敬祖宗则忘本,忘本则枝叶不昌。故岁时祭祀,晨昏香火,必敬必恭,无厥无慢。至於立身修德,无忝所生,此尤敬祖宗之大本大原。凡我族人念之。 敦孝悌 父母之恩,天高地厚,恩情罔极人伦。十月怀胎,三朝乳哺,推乾就湿,保抱抚摩,忧疾病,闻饥饱,调寒暑,父母受尽万苦千辛,方得子女成人长大。为子女者即幸遇父母有寿,急急孝养,难报天恩。人生时日限也,万一错过,殁后即披麻带孝,三牲五鼎,竟亦何裨?且孝则天佑,不孝则天谴,吲敢拂违,自罹罪罟。凡我族人念之。

中国传统家训思想的两重性分析

2011年第10期总第288期前沿F or w ard Positi on N o 102011 Su m N o 288 中国传统家训思想的两重性分析 朱明勋 (内江师范学院文新学院,四川内江 641000) [摘 要]中国传统家训思想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是二者的混合物。其精华主要表现在:在为人处世上提倡与人为善、在自处上提倡慎独、在持家上提倡勤俭、在为官上提倡清廉、在读书上提倡读书做人等五个方面;其糟粕主要表现 在:在处理家庭关系时有严重的上下尊卑等级观念、对妇女有严重的歧视、在择业上重仕农轻工商、教子有严重的迷信思想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传统;家训;两重性;精华;糟粕[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8267(2011)10-0054-03 [作者简介]朱明勋,男,湖北大悟人,文学博士,内江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家训文献与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传统家训的两重性是说它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是二者的混合物。我们在研究我国传统家训的时候,必须要对这个问题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 所谓精华,就是指蕴含于我国传统家训中的值得今人或后人去弘扬的思想或精神。概括说来,我国传统家训中的精华部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在为人处世上,我国传统家训教诫子孙要宽宏大量,忍让为怀,与人为善。如唐人朱仁轨在 诲子弟言 中说: 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 宋人苏洵在 安乐铭 中说: 宁可人来负我,不可我去负人。 杨继盛在 杨忠愍公遗笔 中说: 宁让人,勿使人让;吾宁容人,勿使人容;吾宁吃人亏,勿使人吃吾之亏;宁受人气,勿使人受吾之气。 古人的这种忍让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正因为基于上述考虑,故他们提倡 与人相 与,须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为人所容 [1] 、 一人可处,则人人可处,独病在吾有所不尽耳。是以君 子不求人,求己;不责人,责己 [2] ,有人甚至还认为与人相处不但要让,还得积善: 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善须是 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 [3] 、并且还要 我有德于人,无大小,不可不忘;人有德于我, 虽小不可忘也 [2] 。从这些教诫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人的那种大人大量、与人为善的高贵品质。 在自处上,他们强调要 慎独 ,要完善自我,不可有丝毫欺心欺天之举。如明人杨继盛在 杨忠愍公遗笔 中说: 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深夜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念,便禁止勿思。方行一事则思之:以为此事合天理不合天理?若是不合天理,便止而勿行;若是合天理,便行。不可为分毫违心害理之事 清人曾国藩在 谕纪泽纪鸿 一信中对这个问题论述得更为明白,他说: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 大学 之 诚意 章,两言慎独。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 大学 之所谓自慊, 中庸 之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 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清康熙帝也说,人若能 慎独 ,则行事可 不愧 54

重家教--立家规--传家训--正家风(完整版)

重家教立家规传家训正家风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个家庭就像一个小团队,要想让自家的小团队幸福和谐有爱,延续家兴业旺的传统,必须要有相应的约束,家庭才能幸福和谐,夫妻恩爱,妇贤子孝!家兴业旺,我家为了和谐、文明、健康、富有的目标,制定出我们杨家的家教家风家规家训和大家分享下: 一、家教: 1、励志上进的教育(博学通览,学无止境,多多益善) 2、修身养德的训诫(修身必使其身心处于清静无为境界,然后通过自强不息地学习,升华对天时地利社会物候能够做出正确的认识与判断,形成各自独特的见解,从而指导个人的思想行为,很好地服务于社会,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把所获成果贡献给社会,让民众分享,不擅自奢华浪费) 3、勤俭节约的提醒(勤俭节约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处世为人的规劝(通过修身养德最终还是如何落实到处世为人的实际行动上。) 二、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

1、尊师重教增长知识(尊敬师长,是儒家传统,所以不需多言,相信大家都会理解。); 2、诚实守信遵守承诺有时间观念。(信用是做人的名片,一定说到做到,做事情不拖拖拉拉); 3、和睦友邻与人为善(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和左邻右舍相处好,给孩子营造好的生长环境,); 4、夫妻恩爱尊老爱幼(家庭氛围的基石); 5、尊重孩子善于学习,(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现代社会,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也需要被尊重,他们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想怎样就怎样,一点也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是不对的,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人每个阶段都需要学习,只是每个阶段学习的内容不同而已,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6、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社会在发展,诱惑越来越多,在任何环境下都要保持自己的做人准则) 7、孝顺父母懂得感恩;(如果孩子不懂感恩,根源一定在父母,有熊孩子一定有熊家长) 8、乐于助人不求回报;(帮助他人是快乐的根源,正所谓,送人鲜花,手有余香) 9、进餐礼仪(一个孩子的家庭教养和人品,往往在餐桌上一览无余,良好的进餐礼仪,对孩子的人际交往以及未来的成长发展都有很大帮助,所以进餐的基本

古人10句家训家族兴旺千年

古人10句家训家族兴旺千年 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曾子杀猪教子、孟母三迁等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详,传统家训家规中,包含了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 而且,家规家训都非常质朴、实用。可以说,这些古代的家规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是对所有中华儿女的殷殷教诲...... 01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曰: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认为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起了做买卖。 母亲觉得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于是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 02 司马谈《命子迁》 《命子迁》: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学富五车,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 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03 诸葛亮《诫子书》 《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 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崔氏家族百年家训

崔氏家族百年家训 河北省行唐县庄头村崔氏家族,系当地近代史上的名门望族,诗书继世,人才辈出,其传承近200年不绝的《崔氏家训》成为整个家族的精神核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崔氏子孙。至今,全村1200多名崔姓族人,以家训为宝,家家悬挂家训,人人能流畅地背家训,并且族人们都按照家训中的教诲去做人做事,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崔氏独有的良好家风。崔氏家训背后,是一个大家族重文化、礼仪、孝悌传家的历经200年的传奇故事。 《崔氏家训》妇儒皆知庄头崔氏不只是成人,而是在孩子婴幼儿阶段强化家训教育,目前庄头崔氏几乎都会背家训。让崔家56岁的老媳妇贾清琴很自豪的是,自己的孙辈都能熟背《崔氏家训》,2岁多的小孙女崔家诺刚一学说话,儿媳就教她背家训,一有客人来,小家诺就高兴地用童音呀呀诵来:爱国守法,为官必廉;聚财万千,济贫更贤;远恶近善,心有佛龛;祖宗虽远,祭奠往返;五伦孝首,父母必然……或许小家诺还不懂得家训的意思,但她知道,她背诵家训,是奶奶、爸爸、妈妈都高兴的事。而她7岁的哥哥崔家成则有了自豪的理解,“这是我们崔家的传家宝。” 家训端正地悬挂在贾清琴家客厅中最显眼的墙上,有了它,使得这个普通的农家平添了几分文化气息。“俺家从小就按

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教育孩子们,两个儿子、两个媳妇可孝顺了!”说此话时,贾清琴很幸福。听说村里崔家的孩子们都会背家训,在采访现场,正巧有同族9岁的小朋友崔天开和崔家成一起玩耍,他们俩很自然地一口气把家训背完,让记者感到很震惊。恪守家训的崔氏族人崔氏东院后裔,61岁的崔世勇的老屋里收拾得很整洁,家训端挂在中堂,左边精心装裱着父母的照片。听说采访,崔世勇打开了话匣子:“我的爷爷崔炳麟信息灵通,思想意识超前,受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他办起了全县第一家羊毛厂和肠衣厂,到清末民初成了家产显赫的商贾之家,我二爷爷生两女无子,我的曾祖父以上几代又是单传,再加上我家殷实的家境,我的二爷爷若在一般人家,完全可以纳妾续后。然而崔家把家训的告诫放到第一位,“一夫一妻,切勿淫乱”,在崔氏家族,“纳妾”自然是一种耻辱,是永远抬不起头来的事情,情况严重的还会被逐出家族,不得入谱和入坟。不光我二爷爷恪守家训,坚决不纳妾,从庄头始祖发展至今,无论是绅士商贾还是平民百姓,都没有纳妾之人。男子只有在妻子死后,才可以续弦。建国后出台了《婚姻法》,夫妻感情实在不合,才有离异再娶的个别现象。”在今天看来,“一夫一妻,切勿淫乱”的思想在崔氏家族里教诫的力量仍然是巨大的,崔氏的族人在家训的教诲下没有迷失方向,崔家目前在外发财、做官者甚多,在男女关系上都不敢越雷池。崔

庞氏家谱与家训

【谱名】:山西代县《庞氏家谱》道光年修 【版本】:道光丙戍(1826)手写稿本 【册数】:一册全 【开本】:24.5*15.7 【修撰者】:庞铭等 【始迁经历】:应府公原籍东城洪武七年迁于代州【收藏情况】:中国家谱总目无录

一、《庞氏家谱》① 补谱序(代州)本族原籍东城人氏,自洪武七年迁于代州。始祖育子三人:长名大海、二名大江、三名大山。一居代之西小关,一居代之赤土沟,一居崞邑大方堡(大方村、天元堡),此庞氏之宗续也。迨至闯贼兵烬之,后宗续失传。不惟赤土沟与大方堡之相传不得其详,即吾宗一派,自应府而上亦[难]获其详矣。敬将我耳所闻、目所见者谨书之,以俾(使)后裔之追祀,不忘耳庶几②…… ①本谱由大方堡庞凯后人收集整理于壬辰(2012)年 ②庶几: 希望、但愿

二、关于“天元堡”、“大方堡” 1.《崞县志》有关记载:“大方堡,又名天元堡,周一百四十丈,高二丈,始筑已古①,明正德十年重修”。 大方堡位于雁门关②西南方,明朝于雁门关多次整饬关防,加强防御措施。《山西通志》载:“正德十一年,都御史李钺于雁门东筑七堡,以遏山阴、应州、浑源之冲;雁门西筑四堡,以遏马邑、朔州之冲。 ①“天元”之“元”,是蒙元之“元”,抑或是其他? ②洪武二年,大将军徐达等筹备山西、北平边。又诏山西都卫于雁门关、太和岭口并武、朔诸山谷凡七十三隘俱备戌兵”(《明·兵志》)。洪武五年,代州设振武卫,辖军伍,置知州,理民政,于雁门关设千户所。明洪武七年谪降代州之吉安侯陆亨筑雁门关城。

2. 《续修崞县志》有关记载:“大方堡,又名天元堡,周一百四丈,高二丈,始筑失考,明正德十年重修”。 3.相关图片

宁氏家训

宁氏家训 国法家规,乃治国齐家之本。无法则无以富国安民,无规则无以兴家育人。今立家规,劝勉族人。 一、爱国家 国而后家,公而后私,此乃大义。国家富强,人民安康;国家衰败,人民遭殃。凡宁氏子孙,要识大体,重大局,守法度,完赋税,应征战,尽公民之义务。为官者廉洁奉公、勤政爱民,不以权谋私,不贪赃枉法;为民者应忠于职守,报效国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有所需,勇于献身。 二、守孝悌 祖德宗功,父母恩惠,不可一时不思;兄弟姐妹,手足之情,不可一日忘怀。饮水思源,慎终追远,当为传家之本;赡养父母,尽心孝顺。更是人子之道。兄弟姑嫂,和睦相处,善则相勉,过则相济,难则相助,力戒同室操戈,祸起萧墙,贻笑乡里。 三、重教育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教育是摆脱贫困,启迪智慧,提高文化,练就本领,培养人才之伟业,此乃百年大计,务须倍加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均不能忽视。父母家长,乃子弟启

蒙之师,当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不溺爱、不放纵,教养之责,义不容辞。抚育子弟可节衣缩食,励志求学当惜时如金。 四、善修身 “读书博其浅,修身端其品”,实为至理名言。礼义忠信,重在力行。不好逸恶劳,不招摇撞骗,不吹赌淫嫖。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身处逆境,万物阿谀谄佞;位尊家富,更须谦恭待人。施惠不望报,受恩莫望情。孤寡当怜悯,贤者宜尊敬。淡泊以明志,清心以治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常思己过,以求至善。 五、择良友 良友启善辅仁,损友伤道败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择贤而交,当慎之又慎。品德学粹,直谅多闻,乃择友之标准,奸诈邪恶,不仁不义,久狎必受其害。损友敬而远之,益友宜相亲近;所交在贤德,莫伦富与贫。交友贵在恒,切勿交浅言深。如有绝交也要扬人之善,不阴损别人。 六、专本业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进步,一日千里。如无专业知识,难于安身立命。士、农、工、商,七十二行。都是正份。凡宁氏子孙,务须立其志,

《周氏家训》新家训家规选

《周氏家训》新家训家规选 周姓出自周昌、周任之后。《河图运录法》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有大将周昌,商代有太史周任,两人后代均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境)、浔阳(今属江西)、临川(今属江西)、陈留(今属河南)、沛国(今河南、安徽、江苏境)、泰山(今属山东)、河南(今属河南)等地。出自姬姓,始祖后稷。后稷母亲为姜螈,父亲为帝喾。西周初年人们就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到文王姬昌时,以国为氏。周姓主源另有一说,即东周时期周公黑肩(即周桓公),曾率军协助周桓王讨伐郑国。后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公黑肩卷入其中被杀,后辈子孙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周如锡字彦德, 唐咸亨二年辛未(671) 六月初六午时生。圣历(698 -700 ) 登进士,累官至粵东高州(今广东茂名)刺史。会番贼(外敌) 警边(入侵) ,奉诏征南大元帅水陆马步都统,授左金吾卫上将军。平定广西钦、横、廉、白、贵、郁六州,加封金紫光禄大夫, 左散骑常侍。因议事不合贬道州司马。时兄如鍉为道州刺史,同择宁远九疑大阳洞望岗居焉。名曰﹕周家屋地。公娶蒋氏夫人,生育十八位以“弘”为辈字子与兄育六位“弘”为辈字子同被唐名相周墀誉为“二十四才

子”,皆为国用《周氏家训》是周恩来六伯父周嵩尧在扬州弥陀巷撰写完稿的。周氏从1017年始祖周敦颐至今近1000年间,唯一留存于世的长篇《周氏家训》全书近8000字,11项,42页。中心内容是教化孙辈如何做人。研究《周氏家训》,无疑对研究探讨周恩来的一生乃至其伟大人格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周氏始祖的文心诗魂说到周氏,必先说周氏始祖。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被绍兴宝佑桥周氏尊为始祖,而周恩来就是宝佑桥周氏的后代。 周敦颐的《爱莲说》便是他人格的写照。《爱莲说》脍炙人口,“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周敦颐逝世时,其莫逆之交、曾任德化县尉的潘兴嗣亲见其家服饰之物,“止有一敝箧,钱不数百”,人莫不叹服。他把所见写在了墓志铭上。其墓在庐山脚下九江市东南郊。传说,有人不信周敦颐之清贵,认为权倾一方,墓内定有不少陪葬物,就用炸药炸开墓茔,谁知确如墓志所说。周恩来故居里有个童年读书房,房中间的八仙桌是当年家塾老师坐的,墙上的《爱莲说》是周敦颐的千古名作。《爱莲说》两旁的对联是“未熟黄梁弹指光阴经富贵,无欺暗室居心忠厚即神仙。”这副对联深刻体现了周家“视富贵如浮云,以忠厚为家风”的优良传统。它使走进这里祭奠的周家后代,或是前来拜谒的华夏后人,都可以感到,在周恩来身上焕发出的文心诗魂与气节风骨。

蒋氏家训,姓蒋的人都要看看!

蒋氏家训,姓蒋的人都要看看! 一、敬天地人禀天地之正气以生,终身戴天而不知其高;履地而不知其厚。履载之恩,何能酬报。古帝王郊祭天,社祭地,岂敢责之凡民顾不敢祭者,各安其分而不敢不敬者,各尽其心。惟是勿指日月,勿唾流星,勿以晴雨过久而生怨怼,勿以风雷失常而形慢易。曰时曰旦之中,常若有毋敢戏渝,毋敢驰驱者,正不徒每日晨昏一炷香已也。至于天高地下,所称聪明正直之神,亦须虔诚礼拜。是又本敬天地之心,所推而及之者也。二、爱国家尺地莫非国土,一民莫非国民。我中华民国纪元二十六年,罚弗及嗣,尝延于世。即如税敛一事,有较诸夏之助、商之贡、周之徹、而更见其薄者,厚泽深仁,沦肌浃髓。愿吾族士者,学优而仕,尝思为国效劳。即农工商业,亦须循名分乐输将,毋犯国律。庻可为盛世良民也。三、孝父母父母恩同天地。不有父母,身从何来。幼则三年怀抱,长则课耕读,授室家,爱之无所不至。岂人子而故可漠然于父母乎!如是则安可以不孝?顾孝本可多端,兹举人子所当为所能为者,如下首宜养体,次宜养志。饮食人之大欲。高年之人所需尤甚,因筋力就衰,非肥甘不足以适口。而人往往不能致者,或因兄弟各炊,彼此推诿;或因家计稍促、矫语艰难。独不思父母当初,不以子多,不以家贫而失慈爱。尤宜思独有何推诿

乎?今而后,贫则菽水可以承欢;富即鼎烹不为过。此孝之以养而见者也。养志,如士当思扬名以显亲;即农工商贾,亦当为父母争气,务使人之敬己者,并敬己之父母。重己者亦重己之父母,此孝之以尊而见者也。人子读书明理,幸遇父母贤智,左右就养。固自无方设性情执拗,行事偶乖。为子者当下气怡声,委曲以谏,即挞之流血而不敢怨。又一家之中,有能奉养尽道,父母必钟爱焉。不可以父母所爱之子,视同仇敌。大拂乎父母之心,推而言之。凡冬温夏清,昏定晨省,出必告,返必面。奉命承教,总期父母之心怡然快然而后已,此孝之以顺而见者也。人之父母半就襄颓矣,而已之父母康强;人之父母不偕齐眉矣,而已之父母具庆。人子处此幸也何如,若是则孝因喜生。人子强壮之年,岂父母而犹是强壮之日。未几而毛发为之脱落矣、未几而齿牙为之动摇矣。语曰:“风前烛,瓦上霜,诚危之也”,若是则孝以惧迫至。若远遊人万不得已之事,亦必有方,使父母心无挂虑。凡此皆人所当为所能为之事。且尤必励志修业,谨身慎行,慰亲之望、安亲之心。斯为孝子。至扬名显亲,尤人子所当自勉矣。愿吾族为子者,永切望云之念;常存爱日之心。庶不至读蓼莪而陨涕,抚而兴怀也已。四、和兄弟兄弟云者,以同父同母而言之也。同禀父母之气,同分父母之形。难乌乎急,曰兄弟也;侮乌乎御,曰兄弟也。语云,“如手如足”。言其痛痒相关。今人往往异视焉者,或

李氏家规家训

李氏家规家训 敬祖宗,敦孝悌;睦宗族,端伦常;友昆仲,和夫妇;教子孙,尚勤俭;恤孤寡,戒唆讼;安生理,勿非为;忌毒染,慎嫁娶;勉诵读,重交游;谨丧祭,远酗酒;出异教,省自身。 敬祖宗: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子孙之身,祖宗之所遗也。尤木有根无根则枯,如水有源无源则涸。子孙永世得享,承国乐利之泽,祖宗积庆之所致也。不敬祖宗则忘本,忘本则枝叶不昌。故岁时祭祀,晨昏香火,必敬必恭,无厥无慢。至於立身修德,无忝所生,此尤敬祖宗之大本大原。凡我族人念之。 敦孝悌: 父母之恩,天高地厚,恩情罔极人伦。十月怀胎,三朝乳哺,推乾就湿,保抱抚摩,忧疾病,闻饥饱,调寒暑,父母受尽万苦千辛,方得子女成人长大。为子女者即幸遇父母有寿,急急孝养,难报天恩。人生时日限也,万一错过,殁后即披麻带孝,三牲五鼎,竟亦何裨?且孝则天佑,不孝则天谴,吲敢拂违,自罹罪罟。凡我族人念之 睦宗族: 宗族者,同宗共祖之人也。虽有亲疏贵贱之别,其始同出于一人之身,故尧典曰亲睦九族,周室则大封同姓宗亲之

谊,由来重矣。今世俗薄淡间,有挟富贵,而厌贫贱,恃强众,而凌寡弱者,独不思富贵强众,皆祖宗身后之身耶?观于此,而利与害共,休戚相关,一体同视可也。倘有博众以暴寡,藉智以欺愚者,当睦宗族为念,凡我族人戒之。 端伦常: 尊卑有别,长幼有叙,乃定於天人,忤长上乃乱天伦也。须坐则让席,行则让路,口勿乱宣,事不乱专。智不敢先,富不敢加。谦恭逊顺,绝去骄傲放肆之态,方是为伦常之理。先贤云:幼而不事长,贱而不事贵,不肖而不事贤,谓之三不祥。子弟者不肯安分循理,任情倨傲。行不让路,坐不让席,揖不低头,言不逊顺,曾不思尔将来也。做人尊长,尔做窳劣示人,亦将忤尔忤人,实所以自忤。凡我族人念之。 友昆仲: 兄弟姊妹,同气连枝。父母左提右携,前襟后裾,飨食传衣,亲爱无间,且一本所生,同胞共乳,除却兄弟姊妹,更有谁亲?且从父母分形而来,子女之身来自父母,若兄弟姊妹相戕,是戕父母矣。念及父母安忍戕兄弟姊妹乎。勿听他人离间撺掇。兄弟姊妹中纵有不是,大家逊让些何妨?若锱锱铢铢计较多寡,彼此相戕,则父母之心不安,死亦不能瞑目。诗云: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凡我族人念之。

傅氏家规、家训

《傅氏家规、家训》 《傅氏家规、家训》在中华传统法系中,规约戒谕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作为国家法律的补充形式,通过调整家族关系,维护家族秩序,起到由下而上的维护和加强国家统治的作用。规约戒谕是各地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族人的家族法规,是家谱中常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名称和种类很多,如家约、家戒、家法、诫谕、家规、家议、家典、家、宗禁、祖训、族约、祠约、规、规约、规条、规矩等,相当于家族法规,容广泛,基本上为修身、齐家、忠君、敬祖、互助、守法等方面。在傅姓族谱中,记载规约戒谕的种类很多,现只选录两则于后。省兴国县傅姓家规十条(1)遵纪守法,恪守公德,不酗酒闹事,不聚众斗殴,不赌博盗窃嫖娼。(2)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按科学办一切事业,艰苦创业,自学成才。(3)孝敬父母,敬待祖辈,生活照顾,疾病要医治,年老要瞻养,寿终要安葬。(4)尊祖敬宗,和族睦亲,做到尊老爱幼,敬大恤小,耿新别疏,互相谅解。(5)搞好家庭团结,做到大小和睦,夫妻恩爱,兄弟互恭,婆媳互敬,妯娌互和。(6)工作认真负责,做事谨慎肯干,积极完成任务。(7)生活勤俭朴素,持家节约俭用,不铺浪费,不怠慢懒惰,不好逸恶劳。(8)待人和气诚实,不骄傲,不粗暴,不阴险奸诈,不献媚取宠。(9)做事讲求信义,反对

口是心非,言行不一,阳奉阴违。(10)团结乡邻,友爱街坊,做到患难相顾,疾病相扶,守望相助,喜庆相贺。蓬安傅姓家训七篇第一篇:敬老处家教子为人修身莫忘本,百事首重养育恩。侍奉父母要孝敬,衣食起居应关心。问寒问暖常照应,和颜悦色多亲近。双亲高寿是福星,让其愉快度晚景。自己尊老树标兵,儿一定会效仿。若是忏逆不孝人,情理不容留骂名。兄弟姊妹要和顺,互相尊重团结紧。遇有家事起矛盾,不可反目成仇人。彼此谅解最要紧,事事顾及手足情。夫妻和谐心相印,相亲相爱情长存。计划生育当响应,不可重男把女轻。教育子女尽责任,严格要求永记心。从小引导求上进,年少壮志才成名。疼爱子女爱在心,切莫挂在嘴上吟。培养成才善指导,耐心细致育子。望吾后裔家和顺,家庭和睦万事兴。第二篇:兴家立业致富农耕商学动脑筋,创业勤俭是根本。耕作养殖求先进,运用科技把产增。家牧果蚕种养勤,鸡鸭鱼猪全经营。商业生意有学问,薄利多销信息灵。发家定要靠勤奋,吃唱玩乐是败根。有钱办事件件顺,无钱寸步难前进。家富莫忘贫困境,积蓄能保富长存。精打细算心有秤,莫把钱财当水倾。应办之事也应省,不可浪费图虚荣。兴衰成败无定准,贫富全是自造成。征途处处有艰辛,坎坷道路人必行。兴家立业观古今,士家经商总要勤。第三篇:劝学育人成才读书勤学人之本,增长知识靠书引。学海茫茫无止境,成功之道勤为径。滴水穿

刘氏家谱,族规,家训(汇总整编)

刘氏家谱族规 总则 盖闻国有典,乡有约,家有训。从来尚矣今。 圣天子雅敷文教,圣谕六条,推广为一十六条。可见作人化远,虽山陬海澨,一道同风,莫不共仰。圣治曷敢乱我王章者乎。吾刘氏之谱,原有家规增减,附入谱牒者,欲其用垂永远。大约先德行而后文艺,崇正道革、浮磨靡训、家之龟鉴,而保族之良法也。后之人观,咸而振兴焉!自是相渐成俗,习以性成。家诗书、户礼义,庶几哉族称,仁厚之里,人为三代之遗,启后承先,端有赖于斯乎。 一曰建祠宇 古者建立祠庙,所以妥先灵,崇祀典垂诸。世使世世子孙敦木本水源之思,兴春霜秋露之感,无忘亲,好故先后祖灵。非是不集各支子姓,非是不齐族中尝罚,非是不行佥议,非是不妥。况吾族祠宇,在先辈素有建立之志,或阻于时势之维艰,或溃于人心之不一,故有志而未逮也。今裔孙洪元、世模、世熹、世瑞、世城、世晟等,痛先灵之无归,愤美业之罔建,因纠同志,竭立经营,成此创举,以慰先人之愿,以贻子孙规祈。我后裔守此成业,整修维勤,毋致颓庶,不负我辈仁孝之心矣。 一曰谨祭祀 古之仁人孝子,粢盛必洁,祭服必备,诚有见于祭祀之当谨也。不然则列神主,具幤帛、陈牲体齐,戒沐浴百拜,祭奠者皆虚文耳。

大家世族,行之不替。愿我子孙勿忘根本,兴岁时、伏腊之思、修禴祠、尝之典。主祭者如质神明,助祭者毋恣玩,庶乎宗庙其飨之矣。 一曰孝父母 经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故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诚、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所以为尽子职也。昔文王事王季以孝,武王事文王亦孝,孝父母者子亦孝之。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然,则孝也者贵乎修身,谨行不辱其亲,又非独三牲、五鼎徒口腹而已。鸣呼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可不省乎! 一曰和兄弟 应氏曰:棠棣之诗先以死丧孔怀欲其兄弟之相恤也继之以急难御侮欲其兄弟之相救也。盖谓兄弟者,一本所分,亲爱之情,根于天性。奈何以小言而伤和气,竞财产而致操戈哉。柳氏家训曰:人家兄弟无不义者,多因娶妇人入门,异姓相聚,争长较短,偏爱私藏,以至背戾。分门别户,遂若仇,仇其然乎。愿为男子者,勿为妻所惑,残此同气之恩也。 一曰睦宗族 宗族盛大者,为人所忌妒。而家贵福泽,故宜互相保全之法,要视为一体,毋论亲疏,必有、无相济,患难相恤,忧乐与共,过失相规,然后情爱日加,和气致福,而族类永保矣。如有以强欺弱,以富辖贫,以智弄愚,以众暴寡,以搬斗启争竞之,路以教唆开设狱之门,遂致家设篱藩,庭分吴越,内变生外,侮作是自,为败宗之门也。鸣

家训浙江嘉兴望族查氏的 传家宝

家训浙江嘉兴望族查氏的传家宝 家训:嘉兴望族的“传家宝”2014年04月11日10:11:33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查济民与夫人江南多巨族。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期,嘉兴城乡商品经济日趋繁荣,人文荟萃,有“浙西首蕃”之称。而在经济和文化相互激荡的背后,是诸多世家大族的繁衍和崛起,地域成为著姓望族生息发家的舞台。望族坚持德教为先,注重家族成员的伦理行为规范。出仕,为官清正,造福百姓;居乡,热衷公益,乐善好施;居家,诗礼传家,崇文厚德。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虽有质的不同,传统的家族制社会也经历了巨大变迁,但家庭这个社会的基本细胞仍内含着教育功能,绵延千年的各式“家训”,如今依旧影响着“家风”的形成。广义的家训包括族规、家训、遗书、遗言、分家析产书、家书等。历史上家训文化绵延亘长,周王室成员的训言或许可看作是古代成文家训文化的始祖。在总结商亡之教训过程中,周公旦主张以德治国,并以此训诫周氏王室成员。经过秦汉的发展,隋代出现了被后人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二十篇,成为后世家训作品、家训思想的典范。无论是影响遐迩的望族,还是名闻村落的家族,在扎根嘉兴繁衍生息的过程中,留下了汗牛充栋的训言。可以说,一个家族遗留训言的多少关系到家族的兴衰,一般训言多且丰富的

家族通常兴盛时间较长,如《钱氏家训》、《查氏家训》、鲁宗道《家训》、华亭支孙植《家训》和《嘉言便录》、大易支孙氏《家训》、石庄沈宏光《两山训戒》、虹霓堰屠朝宣《宝德家规》、蒹葭围马维铉《教家箴》、卢锡爵《训家大要》、北溪戈定《戈溪训言》、蒋元《训蒙大全》、名臣过庭训《名言类纂》等等。这些训言大部分围绕传统伦理规范,告诫子孙世守德业,有的则讲述先祖创业的历程和经历的艰辛。当然,这其中瑕瑜互存,既有诸多封建性的糟粕,也有普世的人伦美德,更有先祖对后裔殷切期待,具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千百年来,日日月月岁岁,这些训言有的已为地域人群口口相传,升华为俚语民谣,有的则如同遗珠散落人间角落,尘封于历史文本。海宁查氏:诗礼传家,讲信修德我今年老,戒尔诸孙:凡在童稚,读书为本。勤俭为先,兼知礼仪。及其成人,五常莫废,出则有方,入则孝悌。兄弟之间,本同一气,切勿相争,自相弃矣。妯娌之间,纺织为最,虽云异姓,和如姐妹。戒尔子孙:毋贪于酒,酒能乱性,亦能招祸;毋贪于色,色能丧身;毋学赌博,赌则败家;毋好争讼,讼则受辱。凡此四事,警之戒之。和于邻里,睦于亲切。择良而交,见恶责己,毋堕农事,毋失祖业,顺之则行,逆而则止。言必择善,行必和缓,毋以暴怒,招其祸衍。食但充口,毋贪美味;衣但蔽寒,毋贪绫绢。非礼勿取,量力节俭。凡使奴婢,亦当宽缓。凡此

张谷英村家训族戒

张谷英村家训族戒 张谷英村家训族戒是维系张氏家族延绵至今的精神支柱,它融合了孝、和、勤、廉等传统儒家理念。自始祖张谷英公定居于湖南渭洞笔架山麓,殷切希望子孙贤达,传世百代。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他,深知勤耕苦读乃家庭、家族兴旺必经之道,常常谆谆教诲后人。后世子孙据其理念总结出了“耕读继世,孝友传家”的治家格言。 随着张氏一族的兴旺,后世子孙迫切感受到必须建立一套众人皆尊崇的行为规范。1768年,张炳、张默斋、张祖武、张煌等人合族众议,主持编订了《张氏家训》16条、《族戒》5条,并列入族谱,以期著书立言、教育后人。张谷英村家训族戒三个字为一句,涉及家庭家族、子女教育、道德修养、个人言行等诸多方面,家国情怀跃然纸上,体现了孝字当先的儒家思想。张氏族谱历经6次修订,1990年又新增《家训》9条,以期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张谷英村家训族戒精神内核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孝当先,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爱国爱家;二是和为贵,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处事方圆;三是勤耕读,即自强不息、爱岗敬业、知书明理;四是崇廉洁,即尊崇廉洁、修身养德、立命之本。 张谷英村 张谷英村,又称“天下第一村”、“民间故宫”,位于湖南岳阳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五万余平方米,为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古民居建筑群。今天的张谷英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张谷英村由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组成,总面积为51000平方米,大小房屋1732间,天井206个,巷道62条,古屋环山而建,长达1公里。古屋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其布局依地形采取“干枝式”结构,主堂与横堂皆由数

传承好家风好家训书信600字

传承好家风好家训书信600字传承好家风好家训书信600字的范文有耐心?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关于《传承好家风好家训书信600字》的范文,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传承好家风好家训书信600字一: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我健康茁壮地成长着。我的身上已深深烙上了家风的印迹:孝敬长辈、勤劳节俭、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等。 我要夸夸我的好妈妈。有一次,我的八十高龄的太公不小心摔了一跤,在医院里住了三个星期还是不见效。他吵着要回家,我们拗不过他,于是就把他接回了家。妈妈为了减轻爷爷奶奶的负担,主动提出不上班,在家照顾太公。妈妈每天起早贪黑地悉心照顾太公。一日三餐要喂给他吃,还要给他洗脸、洗脚。要知道,我妈妈可是有洁癖的哦!一天,妈妈端了一盆热水放在太公床前,掀开太公的被子,顿时,一股难闻的气味扑鼻而来,我立即闪到一边。妈妈对我说;“敏敏,快过来,帮妈妈一起把太公扶起来,我要给太公洗脚。”我只好一手捂着鼻子一手去扶。妈妈耐心地、细致地给太公洗好了脚,用干毛巾擦干了脚,然后用指甲钳小心翼翼地修剪那凹凸不平的指甲,还不时地问:“爷爷,痛吗?如果痛的话就跟我说。”见妈妈蹲着剪很费力,我就端了一张小凳子,让妈妈坐着剪,妈妈笑着说:“嗯,我丫头也懂事

了!”听了妈妈的夸奖,我也不由自主地当起了妈妈的小助手,一会儿扶着太公,一会给太公敲敲背,我发现太公的脸上有了笑容。 从那天起,我也学着妈妈照顾太公,给他端茶、端饭,给他讲故事、说笑话,逗太公开心。在我们的悉心照料下,太公的病终于好了。 我从妈妈身上学到了孝敬长辈、乐于助人,从爷爷奶奶身上学到了勤劳节俭,从爸爸身上学到了诚实守信,这些良好的家风伴着我健康成长! 传承好家风好家训书信600字二:在我的心里,家是菜园,我是菜苗,一个茁壮成长的苗,而陪伴了我十三年的家风则是甘露雨滴。是家风耐心的历经春夏秋冬滋润我,没有家风的滋润,我就不能够茁壮成长。 家风伴我从懵懂无知坐向成熟,一步步在人生的阶梯上踏上脚印,是它塑造我的无形力量—家庭的生活方式。在模糊的记忆中,妈妈教我懂礼貌,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等。品质方面严格把关。 时间不紧不慢的流逝,事情一次一次的发生。外面闪耀的阳光直直的射进了窗户,我们家的争议声又一次直逼耳际: “你说你都多大了,干什么都干不好。瞧瞧,让你给你倒杯水,干嘛倒那么满,撒的到处都是。”一向宠爱我的

贡氏祖训

贡氏祖训 贡氏祖训来源于丹阳柳茹《贡氏宗谱》,共24条,涵盖了续宗谱、修祖坟、护家祠、诚祭祖、孝父母、尊长辈、和兄弟、读经书,择婚姻、立嫡子、族同宗、助寡孤、勤农事、敬自然、勿奢侈、尚节俭、心术正、言忠信、知不足、交君子、戒诉讼、禁赌博、纳税粮、谨藏谱。这二十四条部分可能是祖文公的教诲。因为关于纳税粮一条讲“故文公家训,所以谆谆于国课早完也。"即说明要早完课税是祖文公之训,因此称为祖训。从南宋初,武德大夫贡祖文弃官归隐柳茹,历经宋元明清,贡氏家族在柳茹世泽武德家声,方兴未艾,应得益于世代恪遵祖训。 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言行都有良好的约束作用。先祖贡师泰在《谢氏家训序》中对家训作了精辟的论述:“奔马之逸,御之以衔;飙轮之驰,止之以柅;家范之放,正之以身。盖身犹器也,家犹水也。器圆则水圆,器方则水方。子能正其身,家其有不正呼?然正身亦有道矣。持之以敬,示之以廉,守之以信,而又处之以均平,抚之以宽厚,则如水在器,虽欲不为圆方,得呼?”师泰公把家训比为御马的衔,刹车的柅,盛水的器。水形随器,家风尊训。在新的时代里,尽管祖训中有少部分对子孙的告戒已经不合时宜,但祖先“较量古今,斟酌时势,曲体人情,采圣贤己验之格言,为百代可继之良法,以之治家而家齐,

以之立身而身修”的大部分淳淳教导,至今仍是为人立世宝贵的金玉良言,当与各地贡氏后裔交流时就会发现,尽管迁徙异地、年湮世远,但贡氏尚善重义的家风、言忠信、行笃敬等特质深深地留在贡氏后裔的血脉之中。 南迁始祖武德大夫贡祖文像 一、贡氏祖训 吾族自文宪公南渡以来,世笃忠贞,家传清白,贻谋燕翼,佑我后人,子姓番昌,甲于江左。第恐丁户日繁,贤愚岐出,或流于不肖,以坠厥家声,于是较量古今,斟酌时势,曲体人情,采圣贤己验之格言,为百代可继之良法,以之治家而家齐,以之立身而身修。庶几世世相承,垂于勿替,所有遗训开示于左。

重庆秦良玉家规简介及注释

中纪委国家监察部拍摄 《执干戈以为社稷》专题片选题主材料 ——秦良玉和秦氏“家规家训”解读 童中安 秦良玉简介 秦良玉(明万历二年即公元1574正月—清顺治五年即公元1648年5月),二十四史(明史卷270列传158)唯一登录的巾帼英雄,字贞素,忠州(今忠县)人。秦良玉出生于一个岁贡生的家庭,她自幼深受家庭“执干戈以卫社稷”思想的影响,从其父秦葵操练武艺,演绎阵法,显露出一般女子所难企及的军事才能。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4年)秦良玉嫁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为妻,她激励其夫要报国图志,并亲自在石柱创建了一支“戎武肃然”为远近所惮的“白杆兵”。 秦良玉是我国正史登录的名符其实的土家族女英雄,她一生捍卫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平叛乱“功第一”;率兵援辽,血战浑河,立下赫赫战功;万里请缨,北上进京勤王,平定围困京城的永平等四城,再建“首功”,明嘉宗授予她四川都督检事,并充总兵官,诏加二品,予以封诰并赐“忠义可嘉”匾额。明崇祯皇帝(明思宗)优诏褒美,召见平台,赐四诗旌其功。南明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清军攻占北京,大举南下,狼烟四起,遍地干戈。此时秦良玉已年过七十,还毅然接受南明隆武政权赐封的“太 1

子太保忠贞候”封号和铜质“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官印,继续高举抗清复明的旗帜,保境安民。清军入川后,所向披靡,唯秦良玉不屈,以石柱县城附近的万寿寨为据点,任坚持抗清斗争,确保了石柱一方平安,最终保持了爱国爱民的晚节。秦良玉卒于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享年83岁。葬于石柱县城东三公里左右龙河北岸边的回龙山(今石柱县三河乡鸭桩村)。其墓碑谥文,彰示了这位女丈夫、巾帼英雄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赫赫功勋:“明上柱国光禄大夫镇守四川等处地方提督汉土官兵总兵官持镇东将军印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贞侯贞素秦太君墓”。 2

中国人千年不衰的家训(祖训)

中国人的家训(祖训) 【家训】 中国古代家训,是一个巨大的传统文化宝库。从先秦到明清,我国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有的堪为经典。为了更好地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社会各个家庭良好家风的养成和实践,本刊特从立身、治家、敬业、处世四个方面选取部分经典家训,供读者参考。 【立身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选自三国·诸葛亮《诸葛亮集》) 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少欲知足,为立涯限。 (选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少年须常有一片春暖之意,如植物从地茁出,天气浑含,只滋根土,美闷春融,绝无雕节,自会发生盛大。 (选自明·彭士望《耻躬堂文集》) 【治家篇】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饥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选自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如有不是,何妨面责,慎勿藏之于心,以积怨恨。天下甚大,天下人甚多,富似我者,贫似我者,弱似我者,千千万万。尚然弱者不可妒忌强者,强者不可欺凌弱者,何况自己骨肉。有贫弱者,当生怜念,扶助安生;有福强者,当生欢喜心,吾家幸有此人撑持门户。譬如一人左眼生翳,右眼光明,右眼岂欺左眼,以皮屑投其中乎?又如一人右手便利,左手风痹,左手岂妒忌右手,愿其同瘫痪乎? (选自明·王夫之《姜斋文集》)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 (选自宋·司马光《家范》) 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人不通今古,牛马如襟裾。 (选自清·周希陶《增广贤文》) 【古典书城】 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 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润之。 (选自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子孙以忠信谨慎为先,切戒狷薄。不可顾目前之利而妄他日之害,不可用一时之势而贻数世之忧。 (选自清·张履祥《张园先生全集》)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

《家风家训》观后感

《家风家训》观后感 《家风家训》观后感 金茵中小学三年级三班田铭泽 看完了《家风家训》,我感触很深。 首先讲的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曾氏家训》。当时曾国藩和左宗棠同时在朝为官,被称为湖南双雄,都是一代明臣。《曾氏家训》主要讲的是以诚为本,以孝为先,修身齐家,心系天下。曾国藩晚年都在坚持每天读书。他教育子孙:人之气质唯有读书可以改变。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曾国藩的谆谆教导和家风传承仍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然后讲的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它一共十二篇,四万多字,加的主要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读书做人是颜氏家训的根本。 最后讲的是李世民的《帝范》。讲述的是从个人修养到治国根本,还讲到了钱镠的《钱氏家训》,说到钱氏后人在宋朝就出现了三百五十多位进士。上世纪八十年代,现代伟大的爱国科学家钱伟长就是钱氏后人。他放下美国的八万美元的年薪,决然回国。 家风是立身做人的行为守则。无形的家风必须依赖有形的家教。 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所以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教和家风直接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开展。我们每个家庭能做得就是树立纯正严明的家风家训,并以此来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人。而我们个人能做得

就是严格要求自己,从名人家训实验中学习合适自己学习的道理,勤奋学习,诚为本,孝为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指导教师:刘华杰 拓展阅读: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施行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亲密联络,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读者一起来赏析。 1.周公的《诚伯离书》 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管理办法,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屡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屡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