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民族原始神话中的审美意识分析

汉民族原始神话中的审美意识分析

汉民族原始神话中的审美意识分析
汉民族原始神话中的审美意识分析

汉民族原始神话中的审美意识分析

Analysis of Han Nationality Original Mythology in Aesthetic Sense

摘要

汉民族原始神话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远古先民的生活印记。汉民族原始神话中的审美意识就是劳动人民的审美意识,是质朴的,不自觉的情感体现。远古先民在劳动生活以及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和萌生的审美意识在汉民族原始神话中得到了具体的表现。本文通过对汉民族原始神话的研究来探索汉民族原始神话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汉民族原始神话中的审美意识主要有悲剧美和崇高美,这体现了远古先民审美意识从敬畏自然,认识自然到认识自身、欣赏自身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了审美意识在其萌芽阶段的功利性和局限性。

关键词:汉民族原始神话;审美意识;发展;体现;特征

中图分类号:I01

Abstract

Han nationality original myth is wisdom of working people, the ancient ancestors of living imprint. Han nationality original mythology aesthetic sense i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the working people, is pristine,unconscious emotional expression. Ancient ancestors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course of working life and transform the nature of the obtained and aesthetic sense has been the initiation of specific performance in the original mythology of Han Nationality.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Han nationality original myth to explore the Han nationality original mythology demonstrated by the aesthetic sense . Han nationality original mythology aesthetic sense of beauty and sublime tragedy mainly the United States , which reflects the aesthetic sense of the ancient ancestors from reverence for nature ,understand nature to know themselves ,the enjoy their own development process ,while also showing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n its infancy Utility and Limitations .

Key words: Han nationality original myth;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 Develop; Reflect; Feature

神话是人类的重要文化遗产,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代,是原始思维的产物,是人类精神童年的想象,也是古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神话一般又被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神话是指早期封建社会之前的神话,而广义的神话则认为神话的产生没有时间界线每一个时代都有新的神话不断产生。神话最初是由远古先人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现今见于文字记载的汉民族原始神话已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了。对汉民族原始神话最早的记载多见于《山海经》、《水经注》、《尚书》、《淮南子》等典籍中。汉民族原始神话是人类文明长河中一颗璀璨多姿的明珠,在这些原始神话中表现出了许多虽然处在萌芽阶段但依然难能可贵的审美意识,这些原始、朴拙的审美意识对于后世人审美意识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汉民族原始神话中的审美意识为根后世的审美意识才得以发展成长。

一、汉民族原始神话中审美意识的体现

汉民族原始神话以反映远古先民的劳动生活作为主要内容,体现和记录了远古先民最初的审美感受。汉民族原始神话神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塑造了出了一系列的神话英雄形象,通过对英雄故事的描写,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冲突和斗争,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同时也体现了崇高的人格理想和坚强的生命意志。悲剧美和崇高美是这类神话共同的美学特征。

(一)悲剧美的体现

原始神话中的悲剧与后世的悲剧有所不同,它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斗争,是人在改造自然中遭受的不幸、痛苦和死亡。在中国原始神话中表现人与强大的自然力相冲突、相搏斗的故事中,那些体现人类善良品德,表现人类意志的和愿望的英雄人物或英雄神,经常是悲剧性的形象,比如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等著名故事都是带有悲剧性或悲剧色彩的。

传说精卫是炎帝四个女儿中最小的一个—女娃,但是不幸在一次出去游玩时被东海的海浪淹死,她的精魂化作一只名字叫做精卫的小鸟。她悲恨自己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被无情的大海吞噬,于是她便每日都不知疲倦的从发鸠山衔来树枝石子,发下誓愿要填平东海。[1]但是试想一下,一只小鸟就算日夜不停的忙碌,又怎么可能填平浩瀚无垠的东海,这幅画面带着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一往无前的气魄,是那么的悲壮。它所展示的是人的崇高的意志,坚持的毅力,以及他们不屈服于自然,渴望征服、改造大自然的坚定信念。大禹治水也是极

具悲剧色彩的,鲧的儿子禹接受了天帝的任命去治理在大地上肆虐的洪水,历时多年,先有驱逐共工,再有河伯献土,伏羲赠玉简,获取《水经》,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让大地恢复了安宁。但是大禹为了治水三次路过家门都不能回,而且由于太过劳累瘦的只剩一把骨头,结果脑袋和脖子就显得特别的长。[2]他为了征服自然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这一类的神话已经基本摆脱了对自然神的崇拜和对自然现象的

的神秘化。故事里的精卫虽然是鸟的形象但是它却具有人的性格,大禹治水更是表明了人对于征服自然的坚定的信心,更加表现了人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所要付出的不懈努力和必须做出的巨大牺牲,并且用这些来体现英雄行为的悲壮和伟大。精卫、夸父、鲧、大禹都是美的理想的执着追求者,他们的精神品质是远古先民的审美意识和精神力量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

(二)崇高美的体现

崇高实际上是人征服自然,征服社会前进障碍所显示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是现实对人的本质、人的的实践活动的一种肯定形式。古代神话传说作为人类童年生活的射影,首先映照出来的是人类改变生存环境的历史脚步。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当时的人们并不能够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是把群体智慧当做是某个杰出人物从神那里获得的智慧。《山海经》、《易系辞》等典籍中记载了伏羲氏,神农氏,遂人氏的传说,都体现出了人类从生殖崇拜转向崇拜崇高的审美意识。

伏羲氏学着结绳记事的方法把绳子编织起来,做成渔网,教人民打渔,使人类从陆地走向了湖泊海洋,扩大了人类的生存范围;伏羲又受到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示,发明了“巢居”,既能遮风挡雨,又可以防止禽兽的攻击,人们从此再也不用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了。神农氏尝百草,分辨出了五谷,蔬菜,水果,和药材,并指导人们对植物进行人工培植,使人们不在忍受饥荒。燧人氏钻木取火,教导人类利用火来取暖做饭、驱赶猛兽。[2]

这三个神话故事都是反映了远古人类从绝对服从自然律令,到逐渐地懂得利用自然规律去改变生存状态,神话传说将此类壮举解释为天神使然,这虽然属于幻想和想象,却由此筑起了一座审美大厦。在模仿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于这时代的神话也紧紧的把握

住了时代的脉搏,从人与自然灾害的悲剧性斗争和利用自然律令改变生活的伟大事迹中展示了人的崇高。

悲剧美和崇高美,二者虽有不同但也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神话故事借助人与自然顽强的悲剧性斗争来凸显人类本身的崇高和伟大,以此来诠释崇高美,而悲剧美也正是在崇高的人性和残酷自然环境斗争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正是这种联系使得悲剧美和崇高美在美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着永久的魅力。

二、汉民族原始神话中审美意识的发展

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以认识客观世界为前提条件的。远古人民受生产力的限制,无法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他们以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反映世界。正是这种思维方式使得原始先民的审美意识经历了从敬畏自然,认识自然到认识自身,欣赏自身的发展过程。

(一)对自然陌生及敬畏的阶段。

远古人民的审美意识还处于萌芽状态,审美的要求与功利的要求是融为一体的。人们从功利的角度去赞美力量,人们根据美的理想创造出具有超自然力的怪兽神—自然神。远古人民以自然神作为审美对象,是受到其思维方式所限制的,他们的思维是具象的,依托于现实的,具有动物特征的神被创造出来正是这一思维方式的体现。

远古人民将美的外在形式—动物特征,与美的内在形式—掌控自然的力量,集合在一起,和谐的统一起来以求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众多的怪兽形状的神主宰了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如人首蛇身的女神女娲,她具有化育万物的能力,古代神话中亦有女娲造六畜,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故事。[2]《山海经》之《海外北经》中记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3]炎帝有着人的身子,牛的头颅,且头上有角。皇帝有四张脸以及蚩尤兄弟共八十一人,长着野兽的身子,讲着人话等。[2]

远古人民用人格化的方法同化自然力,创造了许许多多掌握不同力量的自然神,反映了当时人与自然的特殊关系。当人还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的时候,被创造的自然神代表了人类力求在精神上,物质上武装自己的迫切需要。怪兽神的美学价值也正体现在这里。对神的敬畏和赞美,对超自然力的崇拜,是当时人们审美意识的主要内容。

(二)认识自身,欣赏自身的阶段。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人们在劳动生活中越来越居于主动的地位。人们开始把对自然力的崇拜转变为对人类本质力量的化身—祖先神。女娲,大禹,皇帝等祖先神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代表者。他们的出现,标志着远古人民审美意识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对象支配他的力量就是他自己的力量”这是人类审美意识发展的重大进步。

从流传下来原始神话中可以看出,盘古应该是汉民族原始神话中最正宗的开天辟地者,是汉民族原始神话中人类的始祖,[3]而其他的一些神,比如说开凿七窍却精气散尽而亡的混沌,劈开太华山和少华山为黄河开道的巨灵,因为疏忽治水而被天帝放逐到东南荒原里的懒汉夫妻,以及能够生鬼但却吞吃儿子最后掌管鬼蜮的鬼母,[2]严格意义上都是算不上造物主的,因为他们虽然具有非凡的神性,但是他们的身体还残留着太多动物的形象:混沌的形体像黄囊,和大象的躯体一样庞大,有六只脚,背后生有四个翅膀和像狗一样的尾巴,浑然没有面部、更没有耳目口鼻,鬼母虎头龙爪,眉毛像巨蟒,眼睛像龙。

[2]正是由于这些特征所以他们不能被看做是人类的始祖。

自从盘古开辟了天地之后,大地开始活跃起来,有了生机,后来的女娲看见大地间如此美好,觉得天地间再添点什么就会更有生气,于是就有了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所以女娲虽然也具有动物的特征但却可以被称作人类的祖先神,炎帝种植谷物、教化万民,交给人类很多的生存技能和本领,黄帝管理鬼蜮,大战蚩尤,统一各部,二人都被人族敬仰,[2]时至今日我们依然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二位大帝的功绩可见一斑。从这些故事可以明显的看出远古先民审美意识的明显转变,从自然神到祖先神正是远古先民一步步的认识自身,肯定自身,欣赏自身的重大进步过程。

远古先民用想象的方法来解释某种自然现象,夸大并人格化,来表现对自然的恐惧和膜拜。随着先民的认知视野的不断拓展,人类主体意识觉醒,祖先神的出现,标志着远古先民的审美意识有了质的飞跃。人们不再是渴望依靠自然神去控制自然而是要让代表着人的意志的祖先神去创造一个新世界。他们之所以由衷的赞美祖先神是因为他们为人类自身所具有的力量感到骄傲,是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审美理想是促进人们审美意识发展的巨大动力。审美意识的发展又使这种审美理想更加具体化,生动化。

三、汉民族原始神话中审美意识的特征

世界上的几个文明古国,在古代都有着非常丰富的神话,而汉民族原始神话和其他国家的神话比起来,虽然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但也具有其明显可见的特色。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居住在黄河流域,主要是农耕文明,由于大自然的馈赠并不丰厚,生活艰苦,所以远古先民重视实际,希望自然能为人所用,敬畏强大的自然威力,这些文化特点在远古神话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一)审美意识的功利性

远古人民的审美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审美的要求与功利的要求是融为一体的。在汉民族神话中,响彻着劳动的回音,人们从功利的角度去赞美力量,从汉民族古代神话中,我们可以具体、鲜明地看到神话中所歌颂的具有威望的神,或神性的英雄,几乎无一不与劳动有关。像是开天辟地的盘古,炼石补天的女娲,又或者是远古先民根据美的理想创造出的具有超自然力的怪兽神。

神话中的“劳动英雄”,也就是神农,伏羲一类的为远古先民的劳动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在神话中,他们所从事的劳动不再是平常的劳动,而是生上了幻想翅膀的劳动。他们有的是凭借了神力,如女娲补天,有的是借助法宝,如鲧偷取息壤,还有的是借助法术,如大禹变作熊去治水,等等。在生产力低下、长期被生存的困难和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困难所压迫着的原始社会的人们,通过幻想创造这些神话英雄来鼓舞他们劳动的热情和征服自然的决心,这些特殊的劳动方式,劳动英雄,正是远古先民审美意识的功利性的体现。

远古先民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他们希望自己变得更强,他们希望拥有猛兽的牙齿和利爪,甚至像鸟一样飞。所以他们首先把拥有这种特质的动物当做崇拜对象,然后糅合一些其他的特质造出了怪兽神。从《山海经》中的记载我们还可以看到人类有时候直接从怪物神那里获取力量,比如他们取飞鱼“服之不畏雷,可以御兵”。 [3]这些神话传说都体现了出了原始神话中审美意识的功利性。

(二)审美意识的局限性

远古人民受生产力的限制,无法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他们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以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去反映世界,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做出了种种离奇荒诞的解释。

如远古人民解释昼夜交替,四时变化,为:“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3]将昼夜以及四季的变换统统归于一只人面蛇身赤色的怪兽的生活作息。也有神话记载说东方天帝的孩子是十个太阳,每当黎明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就会将一个小太阳洗净,送到龙车上,去到人间为人类送上光明和温暖,当小太阳走进虞渊结束一天的行程时夜幕就会降临。人在幻想之中和太阳一起遨游天地。[5]再有“能兴云雨”的泰逢,“出入必有飘风暴雨”的计蒙,[3]泰逢和计蒙是掌管云雨的神。在远古先民的意识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意识的,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万物有灵”。

尽管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带着一种朴拙的美感,是远古先民敬畏自然,渴望了解自然的真实体现,更是人类审美意识萌芽和创造力的体现,但也直接反映出了在当时有限的社会生存条件下,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受到了巨大的限制,无法客观全面的去分析和理解自然。原始神话对中华文明的美学进程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它仍具有着不可否认的局限性。这种体现于原始神话中的人类文明起始阶段的审美意识尽管有着局限性和功利性,但它所包含的积极健康的审美情感对后人的审美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汉民族原始神话在中国美学史上有奠基之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漫长的历史中审美意识是不断发展的,但对其源头的追溯仍然具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汉民族原始神话作为远古先民审美意识的载体,对其所包含的审美意识的探析不仅是对原始先民审美意识的寻根更是对中华民族群体审美意识的溯源。

参考文献

[1]袁珂.古神话选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8.

[2]刘媛.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

[3]李玉洁.中国古史传说的英雄时代[M].科学出版社.2010.3.

[4]袁珂.中古神话传说从盘古到秦始皇[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11.

[5]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7.

第 6 页

中希神话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中希神话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班级:09汉师1班姓名:谢月兰学号:200942306125 摘要: 在远古时期,中国和希腊有着不同的民族背景和区域背景,所以他们所形成的神话也是不同的。与希腊神话相比,中国神话没有神系和主神;中国神话体现一种道德规范与伦理符号,而希腊神话则表达客观与美丽的个性,古希腊一个重要原则是“神人同形同性”。而它们所折射出来的各自的民族精神,即崇“德”与崇“力”;利他与利己(“神话”与人话);注重和蔼、伦理至上与注重个性、探究哲理;坚韧执着、强烈责任感与崇尚自由、乐观等;这篇论文则从这些民族精神中领略中希不同风格的神话。 关键词:中国希腊神话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神话和希腊古代神话在世界神话体系之林中,具有各自的典型意义。代表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化圈神话上的异同。而这些神话能体现其各自的民族精神,神话与民族精神互为表里,神话是民族精神的最初记录。神话的复兴,有激励民族的特性、促进与保存民族性的价值。在当今世界文化大汇集时代,我们不仅需要挖掘研究我们自己的文化,更要把眼光延及到全世界,不仅学习借鉴世界文化的发展现状和最先进的文化知识,还要挖根朔源,全面了解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发展、走向,以趋利避害,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是如何体现民族精神的。 (一)崇“德”与崇“力” 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的形成,得力于礼仪的、伦理道德的聚合力。在中国古代经过史官文化浸染过的神话中,提倡的是三皇五帝式救苦救难、律已甚严的高尚“圣德者”作为以文化向心力为纽带的庞大稳定政治实体的统治者,以礼仪、道德和仁义来治理国家、团结人民。所以中国神话体现的是一种道德规范与伦理符号,致使其民族精神有明显的伦理倾向,集中体现在中国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

2020年精选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一:水仙女惩罚恶头人 很久以前,仫佬山乡有一条美丽的乐登河,河边有一座美丽的山寨。寨里住着一户人家,家中有母女两人相依为命。女儿的名字叫阿郁,她年轻美丽,而且聪明伶俐,心灵手巧,人见人爱。 寨子里还住着一位名叫侬吉的小伙子。他自幼父母双亡,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在寨子的头人家当长工。侬吉憨厚朴实,而且勤劳能干。平常日子,他经常和阿郁在一起砍柴割草,一起上山下田。天长日久,在共同的劳动中他们之间的感情进一步升华,侬吉和阿郁相爱了。 一天,阿郁正在清清的乐登河边洗衣服,正巧寨子的头人到外面巡寨催租回来,他看到河边的阿郁真好像一棵风中的杨柳,是那样柔媚动人。这个好色之徒立即动起坏心,便和随行的管家暗暗地嘀咕了几句,打算把阿郁娶到家里去做自己的第二房小老婆。 第二天一大早,媒婆便来到了阿郁的家,对阿郁的阿妈说明了来意,接着就嬉皮笑脸地说:“你的女儿真是好福气啊,能嫁到这样的好人家真是天大的造化。”阿郁在一旁听了,十分气愤,真想狠狠地骂媒婆几句,无奈那媒婆有头人做靠山,阿郁只好强忍怒火说:“多谢你的好意了,我们只是一个穷苦的小户人家,而头人有钱有势,高高在上,这门亲事我实在不敢高攀,请头人还是另选高门吧!” 媒婆一听,有些不高兴地说:“你这姑娘,怎么越穷越糊涂了呢?头人家财万贯,良田万顷,对于你来说,这是天下难寻的一门好亲事,多少人想攀都攀不上呢!” 阿妈见媒婆死皮赖脸地纠缠,便对她说:“我女儿的亲事已经定下了,请你回去转告头人老爷吧。”媒婆碰了一鼻子灰,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这时,一个老长工劝他说:“你不要冲动,你和他去拼命只能坏了大事,你一个人斗得过他们那么多人吗?要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我之见,还是赶紧想办法尽快把阿郁救出来。” 阿郁被抢进头人家后,宁死不屈,每天又是哭又是骂,闹得头人家鸡犬不宁。头人为了讨好她,送来很多的金银财宝,阿郁看也不看一眼就扔掉了;端来的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被她统统倒掉了;捧来的绫罗绸缎,全被她撕了。 多少天来,侬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受折磨,却不能帮她逃出来,心急如焚。他去找老长工,请他帮忙想救出阿郁的办法。 好心的老长工交给他一把钥匙,并对他说:“这是关押阿郁房门的钥匙,今天三更,你悄悄地溜进头人的家里,用这把钥匙打开门,就可以把阿郁救出来了。”

人类审美意识发生.

人类审美意识发生 内容提要:辩证发关于普遍联系的学说告诉我们,人类进化的起点恰恰是自然进化的终点。用这种观点来分析问题,我们一方面必须分清人类的美感与动物性快感之间所存在的原则性差异,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类的美感恰恰是从动物性快感中演变、发展、升华的历史结晶。人类的原始快感大致分为“食”与“性”两个方面,前者有着保护个体生存的功能,后者有着维系群体繁衍的意义。然而,尽管中国与西方人的审美意识最初都是从“食”、“性”之类的审美快感中升华出来的,但是由于“宗法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不同性质,致使二者相当长的时间内有着不同的依附对象。关键词:快感;美感;史前;艺术一、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类的美感“美”是随着“人”同时出现的历史范畴,在人类产生以前,自然界无所谓美;在人类出现之后,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也无法欣赏人类所创造的美。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都是人类的特权,是社会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讲,能否创造美和欣赏美,也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标志之一。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问题在于,人本身就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所以人类的这种超生物的精神享受又必然是从动物性的快感中逐渐脱胎而来的。过去,我们一般只是强调二者之间的差别,而往往忽视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把人与动物、人类的历史与自然的历史决然地割裂开来,这其实并不符合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事实上,正像人不同于动物却又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一样,人类的历史不同于自然的历史却又是从自然的历史发展而来的。说到底,人类进化的起点恰恰是自然进化的终点。用这种观点来分析问题,我们一方面必须分清人类的美感与动物性快感之间所存在的原则性差异,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类的美感恰恰是从动物性快感中演变、发展、升华的历史结果。动物性快感与个体和族类的生存欲望密切相关,前者表现为“食”,后者表现为“性”。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食”的欲望,人的个体生命就无法延续;如果没有“性”的欲望,人的群体生命就无法繁衍。从目的论角度上讲,大自然要想使人类生存与繁衍下去,就必须赋予其“食”与“性”快感;从进化论的角度上讲,那些并不具备这些快感的动物或许曾经存在过,但恰恰是因为没有“食”与“性”的欲望而自行灭绝了。或许,动物性快感本身就是多层次的,其中甚至可能潜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科学因素”。例如,人在“吃饱”的前提下何以会生出“吃好”的欲望呢?人对不同“美味”的欲求是否恰恰符合了营养多样化的需要呢?又如,人在与异性“交配”的前提下何以会产生“择偶” 的欲望呢?人对不同“美色”的欲求是否恰恰符合了繁殖合理化的需求呢?例如,有人就曾经指出,选美活动中女性的“三围”指数,恰恰是最易受孕者的体形指标。在原始的人类那里,最初的食、性活动还只是为了满足遗传学意义上的生物本能,然而随着劳动生产和社会实践的出现,这些动物性本能渐渐演化为精神性享受:食不仅仅是为了果腹,而且是一种美味;性不仅仅是为了交配,而且是一种爱情。当然了,这种由动物性快感到人类美感的演进过程是漫长的、曲折的,难以量化分析的,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从一种宏观的尺度上加以把握。“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认为,早在动物进化成人以前,就已经具备了对美的爱好与欣赏能力。而且这种爱好最为集中地表现为择偶时的“选美”活动中,即能领略异性的色相之美。“当我们看到一只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它的色相俱美的羽毛而惟恐有所遗漏的时候,而同时,在不具备这些色相的其它鸟类便不进行这一类表演,我们

[月亮的神话故事]关于月亮的神话5篇

[月亮的神话故事]关于月亮的神话5篇【护士节征文稿】 第一篇关于月亮的神话:神话故事天狗食月的神话传说天狗食月的神话传说 中国的民间传说中,有很多关于月亮的传说,比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等,记得小时候有些小伙伴耳朵后面会长裂口,传说中是因为他们用手指月亮被月亮割耳朵,所以小时候家里老人是不允许小孩子用食指指月亮的。而古代出现月食的时候,就是传说中天狗吃月亮,很多地方救会敲锣打鼓的方式来惊吓天狗,让它把月亮“吐出来”,那么天狗吃月亮的传说是怎么来的呢?

神箭手后羿为民除害,射落了九个太阳,普天下的人都感谢他的恩德;王母娘娘为了奖赏他,便带着众仙女前往后羿打猎的山头来见他。 当时后羿正带着他的猎犬黑耳,在深山里打猎,王母娘娘把后羿喊到跟前,命令一名仙女捧出一个光彩夺目的小匣儿子,取出两颗芳香异常的凡药,嘱咐后羿说:「回去时将凡药煮熟吞服即可以成仙。」后羿接了灵药谢过王母娘娘便欢天喜地带着黑耳回家去。 后羿十分的爱他的的妻子,於是决定与妻子嫦娥有福同享,一起升仙;回家时他便把事情向嫦娥交代一番,留下猎犬黑耳,前往乡亲父老处,准备向他们道别。 嫦娥遵照后羿的嘱托,把凡药放在水里煮熟,等后羿回来一起吃。但馋嘴的她闻到仙药煮熟的香味,便忍不住用勺儿

第二篇关于月亮的神话:外国神话故事太阳和月亮 太阳和月亮本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总是形影不离,一起生活,一起劳动,一起玩耍。这一个不高兴了,那一个一定不开心。那一个有什么喜欢的事,这一个一定笑逐颜开。人们说,世上怕再也找不出像他们这样亲密的朋友了。他俩渐渐长大,到该结婚的年龄了。两人商量着一同去找一个好心的妻子。就在他们刚要动身的时候,月亮的妈妈得急病去世了。月亮伤心不已,再也没有心思出外去找妻子,他要安葬母亲,并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月亮请太阳留下来帮忙,太阳一口答应了。可是太阳只帮了几个小时忙就不乐意了。他觉得婚事比葬礼更重要。便对月亮说: 我们还是赶快走吧,耽搁了婚事,可是大事啊! 那怎么行呢?月亮生气地说:安葬老人是我们后辈起码

中国古代神话与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神话与民族精神 姓名: 学院: 学号: 年级:

摘要:神话与传说是民族性的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灿烂辉煌,古代神话可 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上古时代的中国先民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意愿和幻想虚化成意象集合体,从而孕育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舍己为人、仁爱善良的民族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关键字:神话与传说体现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有很多的神话故事,像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嫦娥奔月、鲧禹治水······中国古代神话主要散见于《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穆天子传》等文献古籍中。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同时也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神话产生在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都十分低下的原始时代,那时人类的意识开始发展,但思维能力极为简单,原始人对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以及人类自身无法进行科学的理解和解释,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狭隘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和幻想,因而认为自然界也像人一样有意志、有性格、有感情,日、月、风、雨、雷、电,都有神在主宰着。这样,就在原始人头脑中形成了自然神的观念。从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对周围世界及其自身的幼稚的认识和虚妄的想象,当然,也可以理解这正是原始人对其周围世界和他们自身的奥秘的某些探索。不言而喻,原始人所创造的这些神以及各种神的威力,只不过是还没有被人们认识的各种自然威力在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幼稚的幻想而已,是原始人通过幻想把各种各样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格化的产物。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中国古代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英雄神们为了达到某种理想,敢于斗争,不屈不挠,与恶劣的环境抗争。如,我们很熟悉的《女娲补天》,女娲补天时面临的是一场大灾难,人类几乎被逼到了无法生存的灭绝境地。此时,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依靠顽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经过艰苦的斗争战胜灾难,终于还人间一个安定的生存空间。从这则神话故事里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人类是面临着怎样的灾难和恶劣的生存状况,先民们把解除灾难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身上,而在其背后,不难看出先民们所希冀的那种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坚毅的民族精神。而这种坚毅的精神在继而出现的精卫和夸父身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的舍己为人,自我牺牲和奉献的民族精神面对恶劣的环境和自然界带来的灾难,先民们顽强斗争时,必然会有牺牲和奉献,这也就孕育出了一种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博大精神和情怀。而这种精神也在那些英雄们的身上体现了出来。如,盗取天帝的息壤用以平治洪水的鲧以及他的后继者禹,还有射日为民除害的羿等。《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鲧禹治水的故事,鲧面对滔滔洪水,违抗天帝的命令,窃来了天帝的息壤用来阻挡洪水。这种违抗天命的结果是鲧被天帝压杀在羽山。为了平息洪水,鲧是牺牲了自己。尽管鲧被天帝压杀了,但是他的后继者禹接过了治水的接力棒,继续坚持不懈的与大自然的灾害斗争着,最终战胜洪水。《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鲧死后三年尸体都没有腐烂,又从肚子里化生出了儿子禹,“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期间“居外十三年,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少数民族故事 中国共56个民族其中除了汉族其他55个都是少数民族 按民族名称拼音顺序排列分别是: 1 阿昌族聚居于云南 2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 3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 5 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 6 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 7 达干尔族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 8 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 9 德昂族散居于云南省西南部

10 东乡族居住于甘肃省临夏东北部 11 侗族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临地区 12 独龙族世代聚居于云南的独龙河两岸 13 我国的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的移民和苏联归国华侨的后裔 14 鄂伦春人世世代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之中 15 鄂温克族世居于额尔古纳河以南的广阔地区 16 高山族生活在中国的台湾、福建、湖北等地 17 仡佬族多数居住在贵州西部 18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 19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 20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一般全国都有 21 赫哲族世居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沿岸 22 回族是中国信仰回教的民族之

一,人口较多,分布在全国几乎三分之二的县23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的基诺山一带 24 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从事渔业为主 25 景颇族居住在云南境内的亚热带山区 26 柯尔克孜族聚居于新疆西部,是个传统的畜牧民族 27 拉祜族聚居于云南 28 黎族生活在中国的海南岛 29 僳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山区,多居于半山以上 30 珞巴族居住在甘肃东南部 31 满族努尔哈赤推行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 32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山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民族 33 门巴族居住在CZ的门隅地区和墨脱县,由于山河阻隔,外人难涉,历史上曾将门巴族的居住地称为“隐藏地”,至今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的对比

神话就是关于神界的故事。统观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中的神界故事系列,大体都有以下一些主题:创世(叙说宇宙的诞生与世界的起源);人类的诞生,灾难(希腊与中国神话中的洪水故事);救世(某个英雄或半神拯救人类);以发明创造为特征的文化超人的出现(如带来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发明用火的燧人氏)……。我们看到,尽管两个民族的神界故事不乏相近之处,但是,他们的具体形态——如完整、丰富程度、叙事风格等方面还是有明显的差异,贯穿其中的主导精神更是完全不同。 一、人性和神性 希腊诸神具有强烈的世俗性和人本色彩。希腊神话中的诸神 , 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 神性成为人性的精妙表现。希腊众神和英雄都是神人同形同性的, 像人一样, 具有人的形象, 也具有人的七情六欲, 甚至奸淫、偷盗和彼此欺诈。许多希腊神话故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极大的感染力。如著名的故事:“金苹果”,传说珀琉斯国王同海洋女神结婚,邀请了所有的神参加婚礼,惟独没请纠纷女神厄里斯。于是,厄里斯决意报复,暗中把一只金苹果扔在欢快的客人们中间,上面写到:“送给最美丽的女人。”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忒都觉得自己是最美丽的,应该得到这个金苹果,于是争吵起来。三位女神从圣山一直争吵到山下,遇见了牧羊人装束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于是请他裁决。为了得到这个金苹果,她们分别以财富、荣誉和美女相许,帕里斯想要得到世上最美的女人,就将苹果给了阿佛洛狄忒。 世上最美的女人是斯巴达王后海伦,在阿佛洛狄忒的帮助下,帕里斯诱走海伦。由此引发了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只因女人的妒忌心所至,竟然怂恿出一场长达10年的特洛伊战争。与希腊诸神不同的是, 中国的神大都是堂堂正正的君子, 形象庄严肃穆、清心寡欲, 心中无我, 是道德的楷模。女娲的传说就是如此,女娲(拼音:nǚ wā),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起初以泥土造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而后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炼五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 《淮南子》云: “女娲宓穆休于太视之下。然而不彰其功, 不扬其声, 隐真人之道, 以从天地之固然。”这里显然是对女娲的称赞。女娲有造人和补天之功, 其功莫大焉。然而, 她并不宣扬, 之所以不宣扬, 就是没有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再如尧舜地位的禅让,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夸父为人类追日而死等等, 都是无我、大公的表现。 二、世俗与高远 由于希腊神形象与文化内涵上与中国神的不同, 使得人们在对待他们的态度上也极为不同。希腊是泛神论者, 信奉多神教。他们在神话中描绘的神灵往往都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 拥有男人和女人具体形象的, 并且可以与之平等交往的神, 与人类没有距离感, 有的也与人类通婚。比如天神宙斯就曾娶了腓尼西亚美丽的公主欧罗巴, 并且还生下了米诺斯和拉达曼提斯两个儿子。还有斯巴达

第五章 审美意识(新)

第五章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指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射和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为“美感”。美感就其内涵来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审美意识是广义的美感。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即指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主体,在接受美的事物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因素的复杂心理现象。审美感受构成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 第一节: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审美意识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并随着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思维能力、客观事物的美,尤其是艺术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变化、发展、丰富和完善。它总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的制约。 审美意识根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就其内容来说,它是审美对象的能动的反映,直接决定于审美对象和社会存在的一定发展状况和水平。就其反映形式来说,它是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于生产劳动,它已为大量的原始艺术的材料所证明。原始艺术史提供的材料充分证明了人类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为生产实践所决定和制约。例如,原始狩猎民族在花草极为繁盛的地方却偏偏以动物为其艺术题材,不去理睬这些美丽的植物;他们的审美意识所以具有这样一种特点,便正是由于他们的“生产力状态、他的狩猎的生活方式则使他恰好有这些而非别的美的趣味和概念”。最初的审美意识还没有同实用和生理快感分开,只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的审美意识才逐渐得到提高和不断丰富,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动物作为当时人们的欣赏对象,也与它的社会功利价值有密切联系。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不能认为,野兽的皮、爪和牙齿最初之为红种人所喜欢,单单是由于这些东西所特有的色彩和线条的组合,这些东西最初只是作为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而佩带的。只是到了后来,也正是由于它们是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所以开始引起审美的感觉。” 除了人的社会生活外,人们对和劳动生产有直接关系的自然事物,如土地、河流、庄稼等,也都发生了兴趣,这些本属于自然领域的客观对象,人们常常把它们当作为社会美来欣赏,带有明显和直接的社会功利观念。以后,随着人的社会生活的发展,不但对与人的劳动生产活动直接联系

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经典传说

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经典传说 据说,太阳和月亮是兄妹,太阳哥哥热情奔放,月亮妹妹美貌害羞。太阳哥哥乘一辆金车,车前有一盏光亮无比的大灯,每天白天在天上从东到西走一趟,把光亮带给人间;月亮妹 妹乘一辆银车,车前也有一盏光亮无比的大灯,每天晚上在天上从东到西走一趟,把银辉洒 向大地。 由于太阳哥哥热情大胆,所以他的光亮天天都一样。月亮妹妹就不同了,她年轻美丽又 害羞,总是躲躲闪闪地不大愿意让人们看见,每个月只有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才肯羞羞 答答地露出脸来,人们只有在这几天才能好好看看她。 天宫里有一只青蛙,他早就爱上了月亮妹妹,想和月亮妹妹谈情说爱,可是他相貌丑陋, 怕人讥笑,更怕太阳哥哥责骂,想来想去,总找不到和月亮妹妹亲近的办法。后来,青蛙终于 有了主意,他在月亮妹妹完全露面的那天,腾空用爪遮住她车前的灯光,这样,不但人们看不 见他们,就连太阳哥哥也看不见他们了。他用这样的办法,寻找机会和月亮妹妹亲近了几回。所以,有的时候,当十四、十五、十六这几天,月亮妹妹该放光辉了,虽然无风无云,月亮却 躲了起来,好一阵,才又慢慢露出脸来,这时候,就是青蛙来找月亮妹妹了。 人们为了让月亮妹妹的银光普照大地,每到这时候,就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弄出各种 响声,直到把青蛙赶开,让月亮重放光明。他们碰上什么就用什么东西敲,从缅寺的钟、磬, 到居家的铜盆、锅盖,以及还没有上瓦的新屋架、猪食槽、牛圈栏杆…… 人们说,在青蛙和月亮妹妹相会的时刻,凡是发出过响声的地方,就会五谷丰登、六畜 兴旺、人人安康。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汉人受到蒙古人的歧视,於是朱元璋率兵起义,反抗元朝的暴政。虽然他多次发动大军攻城,却没有成功。 后来,刘伯温便想一计策,并在饼内及字条分赠同伴,裏面藏了纸条写著“八月十五 夜起义”,於是民众纷纷响应,藉由吃月饼来通知起义,到了那天晚上,京城百姓和明军 裏应外合,因而一举将元军打败。 后来,流传下来,就成为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了! 有关中秋节的神话传说,以嫦娥奔月的故事最为着名了。相传在远古时代,大地有十 个太阳,当时个太阳一起升空,晒得土乾地裂,海水枯竭,民不聊生。这时有叫后羿的英雄,他力大无穷,能开万斤宝弓,射杀各种猛兽。 他同情受日晒之苦的众多百姓,就举起他的宝弓,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 并严令第十个太阳按时起落,造福人民。从此后羿的名字传遍天下,后来他又取了个 贤淑美丽的妻子叫嫦娥。夫妇俩十分恩爱。有一天后羿在打猎的途中遇到一个老道士,老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系别:媒介管理系班级:旅游产业管理学号:20090420105 姓名:方军摘要:神话与传说是民族性的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灿烂辉煌,古代神话可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上古时代的中国先民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意愿和幻想虚化成意象集合体,从而孕育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舍己为人、仁爱善良的民族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关键字:神话与传说体现民族精神 神话产生在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都十分低下的原始时代,那时人类的意识开始发展,但思维能力极为简单,原始人对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以及人类自身无法进行科学的理解和解释,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狭隘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和幻想,因而认为自然界也像人一样有意志、有性格、有感情,日、月、风、雨、雷、电,都有神在主宰着。这样,就在原始人头脑中形成了自然神的观念。从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对周围世界及其自身的幼稚的认识和虚妄的想象,当然,也可以理解这正是原始人对其周围世界和他们自身的奥秘的某些探索。不言而喻,原始人所创造的这些神以及各种神的威力,只不过是还没有被人们认识的各种自然威力在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幼稚的幻想而已,是原始人通过幻想把各种各样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格化的产物。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中国古代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英雄神们为了达到某种理想,敢于斗争,不屈不挠,与恶劣的环境抗争。如,我们很熟悉的《女娲补天》,女娲补天时面临的是一场大灾难,人类几乎被逼到了无法生存的灭绝境地。此时,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依靠顽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经过艰苦的斗争战胜灾难,终于还人间一个安定的生存空间。从这则神话故事里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人类是面临着怎样的灾难和恶劣的生存状况,先民们把解除灾难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身上,而在其背后,不难看出先民们所希冀的那种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坚毅的民族精神。而这种坚毅的精神在继而出现的精卫和夸父身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的舍己为人,自我牺牲和奉献的民族精神面对恶劣的环境和自然界带来的灾难,先民们顽强斗争时,必然会有牺牲和奉献,这也就孕育出了一种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博大精神和情怀。而这种精神也在那些英雄们的身上体现了出来。如,盗取天帝的息壤用以平治洪水的鲧以及他的后继者禹,还有射日为民除害的羿等。《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鲧禹治水的故事,鲧面对滔滔洪水,违抗天帝的命令,窃来了天帝的息壤用来阻挡洪水。这种违抗天命的结果是鲧被天帝压杀在羽山。为了平息洪水,鲧是牺牲了自己。尽管鲧被天帝压杀了,但是他的后继者禹接过了治水的接力棒,继续坚持不懈的与大自然的灾害斗争着,最终战胜洪水。《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鲧死后三年尸体都没有腐烂,又从肚子里化生出了儿子禹,“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期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终于完成了父亲的遗愿,治好了洪水,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鲧和禹父子俩为了治水,一个死一个历尽艰辛,为百姓为苍生的幸福勇于牺牲,福泽后世。从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从中华民族诞生

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比较

神话是远古时代人们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他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它们大多形式朴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人类在同自然的斗争中,无法科学地认识自然,战胜自然,只有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它们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人类的起源,也包括人类的命运。神话一般分为三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战争神话。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古代社会早期东西方各民族之间大多相互隔绝,互不往来。然而,东西方的神话故事,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存在着相似性。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条件的影响,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创世神话是神话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解释宇宙的起源以及万物的生成。在中国神话中,关于宇宙的生成就有多种版本。如《太平御览》中有“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淮南子》中有“古未有天地之时,唯象无形,窈窈冥冥,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阴阳指的是阴神和阳神,阳神管天,阴神管地,这样世界就形成了。古希腊神话中关于世界形成的神话创世纪与之颇有相似之处。在创世纪中,宇宙中的古神卡俄斯生了地母该亚、爱神厄洛斯还有厄瑞玻斯和尼克特两兄妹。厄瑞玻斯意为黑暗,尼克特意为夜晚。而卡俄斯名字意为混沌,与中央天帝混沌相似,这说明中国古代和古希腊的人们对于与宇宙未成时的猜想是一致的。中国的创世神话中,盘古是以牺牲肉体来完成万物创造的。盘古将自己的双眼化成了日月,将四肢和头颅化作了五岳,将血脉化成了长江和黄河,将毛发化成了山林与草木,将肌肉化成了泥土,将筋骨化成了金石。在希腊神话中,其创世神话充满了血腥和征服。宙斯的神界秩序是在代代天神的血肉之躯上建立起来的,这杀戮竟都是至亲骨肉之间的。 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所认为的中心是完全不一样的。希腊神话以神为本,中国神话以人为本。在希腊神话中,一切都围绕神展开,神是整个庞大思想体系的中心。而中国神话中,人类的意志和精神力量是占主导地位的,宇宙上的万物皆为人而存,连神都是为人服务的。在古希腊人们眼中,神主宰着万物。神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是长生不死的,宇宙存在,神便存在,神左右人们的生活,甚至感情世界。在中国神话中,神不是摆布、统治人类、凌驾于人类之上的,而是与人和谐相处,且为人类服务造福的。 在希腊神话中,尽管神有着人的七情六欲,但同人之间却有着严格的界限:所有的人会死,但是神却不死。人与神结合生下的英雄们也不是神,也会死。然而中国神话中,人神之别相当模糊,有些英雄如伏羲、后羿,本身即是神;而玉皇大帝是人升天为神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古希腊神话表现的是人神同构,而中国神话表现人神同一。 希腊神话中的神充满着凡夫俗子的七情六欲,弥漫着人类的生活气息,甚至在道德上十分放纵。以天神宙斯为代表,风流韵事层出不穷,甚至有乱伦现象。而中国的神无情无欲,不结婚不生子。中国的神具有的是神性,更理性;希腊的神具有的是人性,更感性。

浅论当代中国审美观的形成

论文关键词:审美观;传统;中国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而在一百多年来这种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则出现了现代中国审美观。一、前言审美观,简单地来说就是人们对美的看法和观点。其实这个概念是从哲学体系中分出的一个美学概念,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识和能力的总和。二、审美观的产生审美这一活动的产生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人类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其二是个人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从人类诞生之初,人们对审美这一活动就已经有了一些浅薄的意识。但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活动并不是像现在这样主要体现在艺术活动中,而是体现在生产劳动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产劳动是审美的母亲,最早的美与美感都孕育在生产劳动中。但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同样,人们的审美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取向。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件事物的审美观点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审美观的时代性。三、审美观的形成那么中国普遍的审美观是怎样发展、形成的呢?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建立在很强的归纳性分析的基础之上。黑格尔在评价《周易》时说:“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抽象的范畴,是最纯粹的理智规定。”很显然“纯粹的抽象”正是大信息量的具体容纳,它抛弃了许多具体事物的形式外壳,而留其本质。我们祖先最早所认识的“象”,原本是“道”的物化形式,这个道,以依稀朦胧的物象为形式,可以说,自“象”诞生起就具有一种高度抽象从哲学层面上是要高于对事物的模仿的。或许在漫长的文明史中,这种高起点的哲学和美学的抽象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淀才形成的。但是,从我们现在可以了解到的情况看,可以认为中国传统美学自从发端就占据了一个较高的哲学立场。不同的思想理论,导致了不同的好恶标准,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根据整个世界的地域来区分的话,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种观点;而根据时代变迁则可分为传统和现代。在16世纪和19世纪,西方社会分别产生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孕育出现代文明,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审美观。随着时代和国际形势的变迁,中西方文明的碰撞,最早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审美观”也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漫长的积累形成的过程中,道家美学“真”、“味”等带有强烈民族心理的审美命题同时也在稳定地影响着传统建筑的形式,道家美学,对于纯粹的艺术发展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道家师法于天地,抽象于自然的美学观确实为艺术审美明确了方法。”取物观象”的抽象方法需要对艺术表达方式反复推敲,这种对抽象的追寻,也是所有艺术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一个民族文化总是与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风俗、思维方法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作为伦理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把人视为主体,以物相辅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这表明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在对自然物的摄取和创造中,又找到社会意义,使造物的真、美与善统一起来。完美的民艺品都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四、中华特色的审美观华夏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多种文化思想融合的一只大的文化体系,正是这个特点,决定了华夏文化的民族特色,也决定了我国传统审美意识的民族特色。它的多元结构,形成多样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态,在这种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的审美趣味,自然也是多样的。而其特定的历史和民族的内容,在我国美学史上,表现出华夏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意识和美学内涵。这一切,只有深入到深层的文化背景中才能得到解释。我国数千年传统文化史上,儒、道、佛三家,既是各自独立门户,有不同的学说,但又不断互相融合,长期共存,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华夏文化,就其主要特征而言,可以说是人文主义的,或者说是人本主义的。当然我们这里借用人文主义、人本主义这些词语,是为了表述其以人为中心这一本质特征。至于其具体的内涵则与西方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有很大差异。人是社会的人,他不同于一般的动物,孟子说:

关于月亮的传说20则

《关于月亮的传说》 阅读精选(1): 关于月球的几个传说 一、不少文献记载,月亮并非自古就有 古代美洲玛雅人留下了极发达的文化,但是在他们的始于大洪水之前的《编年史》中,人们奇怪地发现,里面竟然没有关于月亮的记载。 距今大约4000年左右,亚历山大里亚大图书馆的第一位馆长在他留下的文献中这样写道:古时,地球的天空中看不到月亮。 《金史天文志》中记载了一条十分惊人的资料:太宗天会十一年十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顷之复故。意思是:金太宗天会十一年(公元1133年)五月(公历6月)乙丑日(15日),月亮忽然偏离了运行轨道,向南而去,不一会,又回到原先的轨道上。 二、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 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 关于月亮,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义等故事。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三、我国古代关于月亮的富有幻想色彩的诗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屈原《楚辞天问》) (意思是:月亮具有什么特性,消亡了又再长起?那好处是什么,而抚育一个兔儿在怀里?)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十夜对月》)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梦天》)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问,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荡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

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如钩?(辛弃疾《木兰花慢》) 四、赏月佳对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十分。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南楼一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 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 五、月亮的美称与雅号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六、月球外星礼貌的传说 传说,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在和代号休斯敦的指挥中心联系时,突然吃惊地说:这些东西大得惊人!天哪!简直难以置信,我要告诉你们,那里有其他宇宙飞船,它们排列在火山口的另一侧,他们在月球上,他们正在注视着我们此时,电讯信号突然中断。阿姆斯特朗看到了什么? 1968年12月21日,美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向月球发射了第一艘探测飞船,当这艘飞船进入月球轨道之后,宇航员在100公里高空用望远镜照相机拍摄了第一张月球背面照片。许多年后,人们在研究这些照片的时候意外发现,在火山口中有一个巨大的圆形物体,它十分规则,不像是自然之物,看上去好像正在着陆或起飞。 从阿波罗8号开始,10号、11号、16号、17号都曾目击或拍摄过月面不明飞行物的照片,甚至早在1966年,美国的月球轨道环形飞行器2号就发现,在月面上有一些排列有序的12~23米高的塔状建筑物,随后,前苏联的宇宙飞船也发现了这些建筑。

少数民族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

在我国的纳西族、瑶族、白族流传不同的《创世纪》、彝族的《梅葛》、《阿细人的歌》,还有《苗族古歌》等。这些作品内容基本相同,主要叙述了古代人民所设想和追忆的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产生,家畜和各种农作物的来源以及早期社会人们的生活。它们共同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十分真切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童年’所特有的‘天真’。史诗充满了各种奇特美妙的幻想和幼稚天真的解释。人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天地日月、山川湖泊、风雨雷电、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等随时都在吸引着人的注意力,引起人 们的思索——这一切是怎么来的? 1、白族的《创世纪》中说,世界是盘古、盘生两兄弟创造的。盘古变成天,盘生变成地,并化身为巨人木十伟,木十伟又变万物:左眼变太阳,右眼变月亮,大牙变石头,小牙变晨辰,头发变树木,耳朵变顺风耳,鼻子变鼻架山,大肠变大河,小肠变小河,心变明星,肝变湖泊,肺变海洋,肚脐变大理海子,气变成风,肌肉变成土,汗毛变成草,骨头变成大崖石,手指脚趾变成飞禽走兽…… 云南白族创世神话说,木十伟是盘古盘生死后所化,他的左眼变作太阳,右眼变作月亮,睁眼是白天,闭眼是黑夜,小牙变作星辰,大牙变作石头等等,是身化万物的创世英雄。(创世神话) 2、彝族长诗《梅葛》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盘古的老虎牙是钉天针,胡子是钉天线。盘古的四大骨头撑天,盘古筋撑地。”“盘古硬毛变成树,软毛变成草,骨头变成石头,虱子变五谷。”“盘古的肚子变成海,大肠变成大河,小肠变成井,盘古尿变成水,脑子变成盐。”至于山川日月、飞禽走兽的形成和产生的解释,就更是丰富多彩了:《梅葛》中说,古时候天与地都是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于是人们打死了一只老虎,用虎骨撑天,剩下的老虎的左眼作太阳,右眼作月亮,虎须作阳光,虎牙作星星,虎肚作大海,虎血作海水,大肠变大江,小肠变成河……虎皮作地皮,硬毛变树林,软毛变成草,细毛作秧苗。看得出,这一切解释完全是在当时的生产水平、生产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一方面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大自然面前,为理解它的变化规律以便战胜它而产生的大胆的幻想;另一方面,在阐述人类进化的历史和社会发展时,又是从劳动创造物质世界的现实出发,因而又充满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因素。当然,这种幻想毕竟是人类幼年时期思维的产物,因此,它又是幼稚的、主观的、不科学的。” 3、盘古盘生云南白族创世神话洪水时代造天地的英雄始祖。盘古、盘生兄弟俩,因钓鱼时钓住了龙王三太子,龙王发怒,一连下了七年大雨,造成洪水泛滥,天崩地裂,日月淹灭,天地一片黑暗。盘古、盘生两兄弟把龙王杀了,由哥哥变天,弟弟变地。天地变得不完整,盘古用云来补天,盘生用水来填地,终于天圆地平。可天小地大合不拢,盘生用缩地法将地缩小,地面出现了皱纹,这就是高山。天地还不稳,兄弟俩用四座大山做顶天柱把天顶住,用四个鳖鱼做支地柱,从此天地稳实。天地造好以后,他们便一起 死去。 4、纳西族祖先依据盖房子必须用支柱的生活经验,推测出最早的天地是混沌未分的,是神的九兄弟和神的七姊妹在“东边竖起海螺柱,南边竖起松石柱,西边竖起宝石柱,北边竖起黄金柱,中央竖起一根撑天大铁柱”,天地才被撑开的。而苗族人民则想得更奇妙:说云和雾相交,生出了两个大鸟“科啼”和“乐啼”,这两个巨鸟相交才生了天和地,然后用斧子劈开,用锅煮圆,用篙枝撑住,天地才分开。但篙枝不牢,“撑天天摇晃,支地地不稳,天是常常垮,地是时时崩”。于是又运金银打造金银柱,才把天地撑开或现在的样 子。 7、昆屯,毛南族创世神。其故事流传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一带。民间传唱他初开天辟地,聚石块成山,聚泥块成地,聚水滴成江河,聚火星成火堆,他还剥开岩石层,使岩层下的人透过气来,但这时 的人以树叶当饭,未有男女婚配。 8、厄莎,云南拉祜族神话中创世女神,传说天地未形成时宇宙像一张悬空的网,于是她决定建造天地。她搓下手脚汗做成金银铜铁四根柱子和四条大鱼,把四根柱子支在四条大鱼背上,将天地分开。天地造好后,厄莎又用自己的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之后又造人类。她种下一粒葫芦籽,结出一个大葫芦,

中国传统图案和传统纹样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图案:梅花、竹、绶带鸟 解题:齐眉,《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案」,有脚的托盘。「眉」与「梅」同音。世称夫妇相敬谓「举案齐眉」。「齐眉祝寿」,比喻夫妻互敬互爱,健康长寿。

图案:鸳鸯、莲花、莲实。 解题:鸳鸯,水鸟名,羽毛颜色美丽,形状象凫,但比凫小。雄的翼上有扇状饰羽。雌雄常在一起。旧时文艺作品中常用来比喻夫妻恩爱。《禽经》载:鸳鸯,朝倚而暮偶,爱其类。据说鸳鸯成对游弋,夜晚雌雄翼掩合颈相交,若其偶失,永不再配。莲实,莲子,喻连生贵子。「鸳鸯贵子」寓意夫妻恩爱,同偕到老。

图案:两条龙、龙珠等。 解题:龙,《说文》十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钜,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珠,指夜明珠、珍珠。《述异记》卷上:「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传说龙能降雨。民间遇旱年常拜祭龙王祈雨。后演成「耍龙灯」的民俗活动,「二龙戏珠」即由「耍龙灯」演变来的,有庆丰年,祈吉祥之意

图案:凤凰、太阳。 解题:凤凰,亦作「凤皇」传说中的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其形据《尔雅·释鸟》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古来有关凤凰的传说故事很多,传统年画,以凤凰为题材的图案运用也较普遍

图案:龙凤呈祥。 解题:龙凤都是传说想象中的生物。不仅形象生动、优美,而且赋予许多神奇的色彩。龙能降雨祈丰收,又象征皇权。凤凰风姿绰约高贵,牵涉许多传说,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吉祥幸福的化身。龙凤又用来形容有才能的人。《南史·王僧虔传》:「于时王家门中,优者龙凤,劣者虎豹。」「龙凤呈祥」图案象征高贵、华丽、祥瑞、喜庆。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中关于各自神仙体系的比较研究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中关于各自神仙体系的比较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本土中国神话(道教)和希腊神话的神仙体系若干主要差异特征的比较研究,力求描绘出两族关于各自神仙体系的框架图。进而从神话为根上溯到民族文化之果,使两族文化的差异呈现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图。 本文从内容上以两族的“创世神话”、“传承体系”、“走下神坛”三题的阶段性差异为切入点,对两族关于神仙体系的多方位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1、创世神话的差异作用且反作用于各自民族传承延续的精神文明——舍身取义与人本主义的迥然不同 2、传承体系的差异体现在类人社会化的程度,归根结底地说:是社会化与家族化的分道扬镳 3、希腊众神与中国仙神逐步走下神坛,此结果是社会发展之必然。仙神类人化程度不同,实则是民族文化的侧重点不同。 4、两族神话的最终发展方向终是与各自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互相依托、传承且逐渐形成各自民族性格。 关键词:希腊神话、中国神话、民族文化 目录 摘要 导论 第一章神话与民族文化

第二章关于创世神话的差异——舍身取义与人本主义 第一节中国盘古开混沌 第二节希腊混沌之神卡俄斯 第三节造成创世神话差异的原因浅析 第三章关于传承体系的差异——英雄传承与生育传承 第一节中国神的英雄传承 第二节希腊神的类人传承 第三节造成传承体系差异的原因浅析 第四章关于走下神坛的差异——尚德精神与人本精神 第一节人神趋近 一中国历史的新晋仙神 二希腊神话中的半神与人 第二节造成走下神坛差异的原因浅析 第五章神话中神仙体系与民族文化的再审视 结论 参考文献 【1】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2】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3】荣格,《神话——原型批评》,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 【4】鲁刚、郑述谱编译,《希腊罗马神话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