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教案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表内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的含义。本单元内容包括“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第二部分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的含义。

本单元内容创设了许多平均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深刻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引入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进而在乘除混存的情境中,能够识别情境,直观操作,并列出相应的乘法或除法算式,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在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生要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并在除法运算中,逐步摆脱对实物操作的依赖,加强抽象思维,同时在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地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与联系,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及除法打好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运用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到平均分,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这些都为学习本单元内容奠定了基础。

1.强调对除法意义的体验。除法运算的本质就是平均分,教材在引入和建立除法算式前,安排了平均分活动,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并掌握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充分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学生明白除法算式是平均分具体操作过程的算式表示方式,并体会这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也就认识到了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教学方式上要采取乘、除有分有合的策略,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与联系,并且教师要指导学生先弄清两者的区别再体会它们的联系,也就是先分化再贯通

1.设置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除法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的活动,把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几份是除法的实质。教材在教学除法前先组织学生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知道平均分——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分成几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初步形成平均分的概念”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对平均分获得基本的认识,为认识除法的含义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2.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除法的含义。

求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一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计算。教材通过具体的操作,以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能有所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在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1 平均分(一) 1课时

2 平均分(二) 1课时

3 练习二1课时

4 初步认识除法 1课时

5 练习三1课时

6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课时

7 练习四1课时

8 解决问题练习五 1课时

9 整理和复习练习六1课时

平均分(一)。(教材第7、第8页)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通过活动操作,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形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经历平均分的操作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图片(糖块)。

师:同学们,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了,看看他们在忙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情景图)

学生可能会说:

·这些同学在做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他们准备了糖块、苹果、果冻等很多好吃的。他们正在分这些好吃的,可能是想知道够不够吧。

·他们还把整理好的东西放在了箱子里。

……

师:是啊,他们的准备工作很认真。其中有什么问题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教学例1。

师:我们来看看这6块糖,如果要分成3份,该怎样分呢?拿出你的图片分一分。

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组织交流汇报。

生1:我分的第一份是1块糖,第二份也是1块糖,第三份是4块糖。

生2:我分的第一份是1块糖,第二份是2块糖,第三份是3块糖。

生3:我分了三份,每份都是2块糖。

师:同学们都按要求把6块糖分成了3份,其中有的同学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像这样就叫平均分。

2.教学“做一做”。

师:你看下面的分法哪些是平均分?(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题)

生:第一幅图中的每份都是3块,同样多,所以第一幅图的分法是平均分。

师:你能看图完成下面的练习吗?(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然后组织交流汇报:一共有16片枫叶,每4片一份,平均分成了4份。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体验平均分,为学生经历实物分法的探究后抽象出用画图表示分法做准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是平均分了吗?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收集后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1.设计了“分糖块”的情境,通过小数目“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平均分的图形表示对平均分具体操作过程的概括,可以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2.平均分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不必作为固定名词,也不必用固定的语言给它下定义,可以用“分得同样多”“分得一样多”来理解或替换它。教学时必须要人人操作,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A类

把10个松果平均分给2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能分到( )个松果。

(考查知识点:平均分;能力要求:能正确地进行平均分)

B类

把下面的球平均分到两个盘子里。

●●●●●●

●●●●●●

(考查知识点:平均分;能力要求:能正确地进行平均分)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5

B类:

平均分(二)。(教材第9、第10页)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尝试用画图法或摆小棒的方法,帮助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经历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图片(苹果、酸奶、果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继续研究平均分的问题。

1.教学例2。

师:我们已经知道,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那么你有办法把18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吗?每份几个?可以拿出图片分一分。

学生尝试自己分一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组织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

·我是1个1个地分的,分了3次才分完,每份3个。

·我觉得苹果有点多,第一次分的时候每份放了2个,第二次分的时候每份放1个,这样就正好分完了,每份3个。

·我也觉得苹果有点多,所以我分的时候,是3个3个地分的,结果正好分成了6份,每份3个。

师:同学们的这些分法都是正确的,不管是1个1个地分,还是先2个2个地分,再1个1个地分,还是3个3个地分,只要结果是6份,并且每份的个数同样多,就符合要求,就是正确的。具体的分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盒?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做一做”)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结果: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5盒。

2.教学例3。

师:如果把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

学生尝试自己分图片或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组织交流汇报。

生:把8个果冻,每2个一份,分的时候就是把果冻每2个一组分开,结果分成了4份。

师:每份同样多吗?是不是平均分呢?

生:每份都是2个,同样多,是平均分。

师:现在请大家尝试完成下面的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做一做”)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最后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体验平均分。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两种不同分法,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经历由实物分法的探究抽象为画图表示分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了吗?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收集后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1.设计平均分的情境,通过小数目“分一分”的操作活动,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平均分的图形表示对平均分具体操作过程的概括,能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2.结合“分苹果”“分果冻”的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一是知道平均分成几份,问每份分到几个;二是知道每份按几个来分,问能分成几份。在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两种不同分法的同时,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

A类

把30朵小红花,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朵小红花?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考查知识点:平均分;能力要求:能正确地进行平均分)

B类

(考查知识点:平均分;能力要求:能正确地进行平均分)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每人分到6朵小红花。(分法不唯一)

B类:2

练习二。(教材第11、第12页)

1.通过平均分的练习,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

3.通过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重点:通过平均分的练习,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难点:体验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

课件。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这是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除法的基础,你们学会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练习一下,帮助你们巩固学到的知识。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关于平均分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把一些物体分成同样多的几份,是平均分。

·把一些物体按每份是多少的要求来分,正好分完也是平均分。

师:那么把一个具体的数平均分,是不是只有唯一的一种结果呢?我们现在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18个○平均分,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各自的分法。

学生尝试自己分,和同桌交流各自分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后,组织学生交流。

·我把18个○,按每2个一份,平均分成了9份。

·我把18个○平均分成9份,结果是每份2个,与刚才同学的结果相同。

·我把18个○,按每3个一份,平均分成了6份。

……

师:通过刚才的分法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生:同样多的物体按不同的要求分,虽然是平均分,但结果不一定相同。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体会平均分分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枚举法”解决问题】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1.分的数量比较多时,一次分得一样多对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需要通过多分几次来分步完成。促使学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分法。

2.通过变式练习,发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方法或答案。变式练习是提高数学练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A类

把这些花每2朵插在一个花瓶里,需要几个花瓶?

(考查知识点:包含除;能力要求:体会不同情形的等分)

B类

把2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4份、5份、10份,每份各是多少根?你知道怎么分吗?

(考查知识点:等分;能力要求: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等分)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4个

B类:把2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0根。

把2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5根。

把2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根。

把20根小棒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2根。分法略

教材习题

第11、第12页“练习二”

1.第二种分法对

2. 3

3. 4 分法略

4. (1)8 (2)3

5. 4

6. 圈一圈略7 9

7. (1)5 (2)3

8. 24 4

9. 略(答案不唯一)

初步认识除法。(教材第13、第14页)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或说明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重点:除法算式的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

课件。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的运算有加法、减法和乘法,并且知道加法与减法是相对应的,那么有没有与乘法相对应的第四种运算方法呢?那又是什么运算呢?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第四种运算方法——除法。

【设计意图:借助对话,激发学生学习除法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准备】

1.教学例4。

师:请看图,说一说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例4)

生:大熊猫有12个竹笋,它想把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师:是啊,谁愿意帮帮大熊猫,告诉它每盘放几个?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每盘放3个,我是1个1个地分的,这就是我们学过的平均分的问题。

师:像这样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表示是12÷4=3,“÷”是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师:你能像刚才那样完成下面的练习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做一做”)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子里,就是把15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表示是15÷5=3,所以每个盘子里放3条鱼。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表示是10÷2=5,所以每份是5根。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表示是10÷5=2,所以每份是2根。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通过例子去体验把平均分的结果抽象为用除法来表示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教学例5。

师:瞧,大熊猫又忙什么呢?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5)

生:大熊猫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多少盘?

师:能放多少盘?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们可以画图圈一圈,就很容易知道可以放5盘。

师:我们也可以动手摆一摆,还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20÷4=5。这个算式除号前面的数(20)是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4)是除数,得数(5)是商。

师:看教材第14页“做一做”第1题,你能在图中圈一圈,分一分,填一填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后,组织交流汇报。

师: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你都知道了吗?现在我们就来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做一做”第2题)

指定学生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熟记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不同情形,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了解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了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除法表示,并且也会读、写除法算式。你们都掌握了吗?回家给爸爸妈妈讲一讲吧。

初步认识除法

读作:12除以4等于3

1.前面大量的平均分活动,是在学生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或表象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学生从中积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经验,为本节课认识除法做好了准备。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本节课就是如何把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结果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的数学过程。

2.必要的讲解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使学生知道把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并经历把平均分的过程抽象为用除法表示的过程。

A类

如果把左面鱼缸中的金鱼平均分到右面的3个小鱼缸中,每个鱼缸中要放几条小金鱼?

(考查知识点:除法;能力要求:能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B类

幼儿园的阿姨要把这些大红枣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个小朋友分3个,够分几个小朋友?

(考查知识点:除法;能力要求:能运用除法正确列式进行计算)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9÷3=3(条)

B类:12÷3=4(个)

练习三。(教材第15~17页)

1.巩固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进一步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

2.进一步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促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正确列式计算。

难点: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课件。

师:同学们,在最近的学习活动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只要每份分的数目相同,就是平均分。

·我知道了平均分的时候可以说“平均分成几份”或“每份是多少”。

·我还会读、写除法算式。

·我知道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

师:你们最近学会的知识还真不少呢!究竟掌握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既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点,又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师:老师这有4只小动物出的考题,看谁能又对又快地写出除法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第6题)

生1:小熊出的题最好做了,根据它读出的算式“6除以3等于2”很容易就写出了除法算式:6÷3=2。

生2:小猪出的题也比较好做,因为我们已经知道除号前面的数是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是除数,得数是商,所以根据小猪说的“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商是4”,就能写出除法算式是12÷3=4。

生3:小兔子的题我觉得不难,“把20个饺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个”,用除法算式表示是20÷5=4。

生4:最后是小熊猫的题,“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这是“包含除”,意思是28里面包含了7个4,用除法算式表示是28÷4=7。

师:讲得非常棒!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平均分”“包含除”都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设计意图: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及时地梳理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点】

师:同学们,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记录下来,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好吗?

1.让学生看图列式并不困难,让学生理清列式思路、清楚每一个算式的由来是尤其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题,弄清题目要求的是什么,怎么求。

2.设计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加深对应用除法解题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渗透爱护动物的思想。

A类

(1)每个小朋友分2朵小红花,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2)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朵?

(考查知识点:除法;能力要求:能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B类

看图列算式。

×= ÷=

(考查知识点::)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8÷2=4(个) (2)8÷4=2(朵)

B类:2×4=88÷2=4

教材习题

第15~17页“练习三”

1. 8÷4=2读作:8除以4等于2。15÷5=3读作:15除以5等于3。18÷3=6读作:18除以3等于6。16÷8=2读作:16除以8等于2。

12÷3=4读作:12除以3等于4。45÷9=5读作:45除以9等于5。

36÷6=6读作:36除以6等于6。7÷7=1读作:7除以7等于1。

2. 3 6÷2=3

3. 10÷2=59÷3=3分一分略

4. 6 12÷2=6

5. 6 24÷4=6 4 20÷5=4圈一圈略

6. 6÷3=228÷4=712÷3=420÷5=4

7. 2 4 2 4 摆一摆略

8. 5×6=306×5=3030÷6=530÷5=6

9. (1)每2个圈一组。(2)每3个圈一组。

10. 12÷6=212÷2=618÷6=318÷3=6

11.(2)×2=44×(3)=12 3×(2)=6 (5)×4=20

2×(4)=8 三(四)十二二(六)十二(五)五二十五

(三)三得九二(五)一十四(四)十六5×(3)=15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第18、第19页)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体会乘法与除法运算的区别与联系,会运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课件。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猴妈妈分桃”的故事。(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1)

师:有一天,小猴和他的伙伴们下山去玩,走着走着,他们看见路边的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于是他们爬上去摘了一些后,兴冲冲地回家了。猴妈妈看到孩子们拿回来这么多桃子,可高兴了,说:“今天,妈妈给你们分桃吃。”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把教材中的例1编成了一个猴妈妈分桃的故事,并利用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很自然地引入教学】

1.教学例1。

师:小猴们共摘了多少个桃子?

生:摘了12个桃子。

师:猴妈妈打算每只小猴分3个桃子,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该怎样列式呢?

生:这其实就是计算12里面有几个3,所以列式是12÷3。

师:在小组里讨论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得出结果。

学生尝试探究结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探究过程:

学生可能会说:

·我是这样算的:第一只分3个,还剩12-3=9(个);第二只分3个,还剩9-3=6(个);第三只分3个,还剩6-3=3(个);第四只分3个,正好分完。

·我的想法是:1只猴子分3个;2只猴子分6个;3只猴子分9个;4只猴子正好分12个。

·我是画图得出的结果:我用12个圆圈表示12个桃子,每只猴子分3个桃子,所以我就每3个一组圈起来,这样分成了4份,所以可以分给4只猴子。

……

(对于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如果学生能说出来教师要给予表扬;如果学生不能答出来就进入下面的环节,教师作为参与者进行讲解)

师:这些想法都不错。老师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你们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探究并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作为参与者介绍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师:在计算12÷3=?的时候,我们可以想一想“3和几相乘得12”,也就是想乘法口诀“三( )十二”,根据“三四十二”,我们就可以知道商是4。

师:你能用乘法口诀直接计算除法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做一做”)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组织交流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说明应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在交流个性化算法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进而总结出:除以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2.教学例2。

师:同学们,从这幅图中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例2)

生:厨师在蒸包子,每屉有4个包子,桌子上摆着6屉,一共有24个包子。

师:你能选择其中的信息,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1:每屉4个包子,有6屉,计算一共有多少个包子,用乘法计算:4×6=24(个)。

生2:有24个包子,每屉放4个,可以放几屉,就是计算24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

算:24÷4=6(屉)。

生3:有24个包子,平均放在6个屉里面,每屉有几个包子,就是把24平均分成6份,用除法计算:24÷6=4(个)。

……

只要学生的回答合理就要给予肯定,评价以鼓励为主。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乘法与除法的关系,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师:同学们,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规律是什么?

1.设计学生熟悉的情境,从中提出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进而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来解决除法的计算问题,体会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的简便性。

2.理解乘除法关系的本质,乘法是求几个相同的数(部分)的总和,而除法恰恰相反,是把这个总和分成若干相同的部分。因此,利用乘法口诀不仅可以求积,还可以求商。这就是今天教学活动所要发现的道理。

A类

算一算。

24÷3=28÷4=20÷5=

14÷7= 32÷8=42÷6=

(考查知识点:用乘法口诀求商;能力要求:会运用乘法口诀进行除法计算)

B类

根据乘法口诀填空。

2×( )=12 ( )×4=205×( )=25

( )×4=246×( )=18 ( )×3=15

(考查知识点:用乘法口诀求商;能力要求:会运用乘法口诀进行除法计算)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8 7 4 2 4 7

B类:6 5 5 6 3 5

教材习题

第19页“做一做”

1.4 四 4

6 六 6

5 五 5

2. 5 6 5 4 3 3

练习四。(教材第20~22页)

1.巩固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2.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正确计算乘除法。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

师:同学们,根据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要想又快又准地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必须熟记乘法口诀,我们先来一起回忆所学过的乘法口诀好吗?

师生共同回忆学过的乘法口诀。

师:看,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第5题)

生:图中正在进行趣味运动会的比赛,每组有5人,共有4组小朋友在比赛,一共有20人参加比赛。

师: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说说算式的含义。

生:5×4=20(人),含义是每组有5人参加比赛,4组小朋友,求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就是求4个5是多少,根据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很容易计算出结果。

师:谁能根据这幅图中的信息,写出除法算式呢?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1:有20个小朋友参加比赛,每5人一组,求可以分成几组,就是求20里面有几个

5,20÷5=?根据“四五二十”这句乘法口诀就能算出商是4。

生2:有20个小朋友参加比赛,平均分成4组,求每组有几人,就是把20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20÷4=?根据乘法口诀“四五二十”知道商是5。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生:乘法口诀不仅可以用于计算乘法的积,还能帮助我们快速而准确地计算除法的商。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1.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探究什么样的问题用乘法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用除法计算。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乘法口诀的知识,还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更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深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A类

每3个分一组,先圈一圈,再算一算。

○=

(考查知识点:乘除法;能力要求:应用乘除法解决问题)

B类

说说你从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

(考查知识点:乘除法运算;能力要求: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运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圈一圈略12÷3=4

B类:略

教材习题

第20~22页“练习四”

1. 2 想:二三得六

2. 12 4 12÷4=3

3.得数是2的:8÷412÷66÷34÷210÷5

得数是3的:9÷36÷212÷4

得数是4的:8÷212÷3

得数是5的:10÷2

得数是6的:12÷2

4.1 2 1 3 1 6

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除数是1时,商与被除数相同。

例如:9÷9=18÷1=8

5. 5×4=2020÷5=420÷4=5

6. 5 3 6 3 5 6 4 6

7. 1 4 5 2 6 5 4 2

8.只能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的乘法口诀:

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五五二十五,六六三十六,七七四十九,八八六十四,九九八十一。

9. 3 3 5 4 4 4 6

10.第一列:6 48 6 28 2

第二列:6 6 36 5 6

第三列:6 3 19 5 3

第四列:28 4 3 3 4

11.24÷4和24÷6

3×4和12÷4

8÷2和8÷4

12÷2和12÷6

5×5和25÷5

30÷5和30÷6

18÷3和6×3

15÷5和15÷3

12. 12÷3=4(米)

解决问题练习五。(教材第23~25页)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问题中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3.通过参加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重点: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难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蚕宝宝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15只可爱的蚕宝宝,要请同学们给它们分别安排好住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提向,使学生情绪饱满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师:先来看看有什么要求?(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例3①题)

生:要求把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

师:每个纸盒放几只?该怎样解答呢?

生:因为是平均分,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求每份是几,用除法计算是15÷3=5(只)。

师: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吧。每盒如果是放5只,那么3盒就是3个5,也就是5×3=15(只),正好是15只蚕宝宝,说明我们的计算是正确的。以后我们算完习题应该检查一遍,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如果老师把要求改动一下,看看你又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例3②题) 生:我知道了每5只蚕宝宝放一个纸盒,问15只蚕宝宝要用几个纸盒。

师:该怎样解答呢?

生1:求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15÷5=3(个)。

生2:解答之后要检查,3个纸盒,每个纸盒里面放5只蚕宝宝,那么一共就是15只蚕宝宝,说明解答是正确的。

师:对,只有进行细致的检查,才能保证解答结果的正确。

师:比较这两道题,你能发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会说:

·我发现这两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只不过条件和问题有的地方不相同。

·我发现这两道题是有关系的,都是把15只蚕宝宝平均放在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都是5只。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要注重检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作了一定的铺垫,真正体现了教师的引导地位】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精选考试类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 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各科教案类文档,如需要请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

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完整word版)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测试题 一、算一算。(共36分) 1.直接写出得数。(20分) 56÷8= 42÷7= 27÷3= 77+8= 8×7-7= 4×7= 20÷4= 48÷6= 5×9= 45÷5×6= 36÷4= 15÷5= 16÷4= 54-6= 9×3+4= 26-8= 35-7= 30÷6= 72÷9= 63÷7+8= 2.用竖式计算。(16分) 56÷9= 45÷7= 52÷6= 23÷3= 61÷8= 27÷5= 29÷5= 67÷8= 二、填一填。(第2题3分,第3题4分,其余每空1分,共27分) 1.画一画,填一填。 (1)17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个,还剩()个。 画一画:()算式:()(2)17个?,每3个1份,可以分成()份,还剩()个。 画一画:()算式:() 2.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8=?……?中,符合条件的?有()。 3.你能写出哪些不同的算式? ÷4=8...... ÷4=8...... ÷ =8......4 ÷ =8 (4) 4.书架上原有37本故事书,最少添上()本,正好能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最少拿走()本,正好能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

5.一些糖果,平均分给二(1)班第一小组的小朋友,每人分6块,还余了7块,第一小组至少有()名小朋友。 6.有48个桃,每7个装一大盘,剩下的每2个装一小盘,可以装()个大盘和()个小盘。 7.有一列图形,排列规律如下: ??? ? ? ? …… (1)第16个图形是()。(2)第30个图形是()。 8.(1)今年5月1日是星期三,5月30日是星期()。 (2)今天是星期一,妈妈要出差16天(包含今天和妈妈回来的那天),妈妈回来的那天是星期()。 9.有30只鸽子,每4只装1个笼子,装这些鸽子一共需要()个笼子。 10.一本故事书9元,67元最多可以买()本,再加()元可以再买一本。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共4分) 1.()×6<39,()里最大填6. () 2.55÷6=8……7 () 3.40÷9和44÷8的余数都是 4. () 4.20棵树苗,至少拿走5棵树苗,就能够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栽。() 四、选一选。(填序号)(每题1分,共4分) 1.1壶茶能倒4杯,妈妈邀请了13位客人,至少要沏()壶茶。 ①3 ②4 ③5 2.妈妈买了十几个苹果,4个4个地数多1个,5个5个地数多2个,妈妈买了()个苹果。①12 ②13 ③17 3.王阿姨准备了三十几块巧克力,每个小朋友领走5块,最后还剩3块。这些巧克力可能有()块。①31 ②38 ③35 4.12月份有31天,是()个星期零()天。①3 ②4 ③5 五、解决问题。(共29分) 1.学校买回73棵树苗,已经栽了25棵。剩下的树苗每行栽7棵,可以栽几行?(4分) 2.把56本书平均分给明明和他的5个朋友,每人分到几本?还剩几本?(4分)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全集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法的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 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1.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 例1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然后把平均分铅笔的事情数学化,用除法算式表示分法及其结果,联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学余数的知识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2支,可以分给几人?每人分3支或4支、5支,各可以分给几人?这是已经教学过的,“按每份是多少”进行的平均分。学生能够理解这些问题,并自主进入“操作求解”的状态。上面的平均分中,有些全部分完,有些没有全部分完。教材要求学生把分的结果填入提供的表格里,观察表格反思上面的分铅笔活动,体验平均分10支铅笔,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继续分了,从而获得分东西可能会“有剩余”的感性认识。 例题教学的基础知识是:把有剩余的平均分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学生已经知道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已经会写出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知道除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复习总结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1、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2、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的情况。 3、根据统计图表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4、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表格。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一、平均分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 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就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求商的方法: (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的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 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 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商、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 (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 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成轴对称图形的汉字: 一,二,三,四,六,八,十,大,干,丰,土,士,中,田,由,甲,申,口,日,曰,木,目,森,谷,林,画,伞,王,人,非,菲,天,典,奠,旱,春,亩,目,山,单,杀,美,春,品,工,天,网,回,喜,莫,罪,夫,黑,里,亚。 2、平移:当物体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物体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是平移。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才能互相重合。 3、旋转: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一、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求商方法:想“除数×()=被除数”,再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得商。

部编版二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 同学们!一学期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通过自己的努力,你又有了新的进步吧!现在让我们拿起笔,好好读题,认真思考,相信你一定做的很棒。祝你取得好成绩! 一、填一填(12题1分,其余每空1分,总分30分) 1.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8米,读作()米。 2.一千里有()个百,3个百和8个十组成的数是()。 3.24是4的()倍,是8的()倍。 4.把30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列式计算的算式为(),其中被除数是(),商是()。 5.用4,2,0,7这四个数字写出一个不读零的四位数是(),写出一个读零的四位数()。 6.○▲□○▲□○▲□○……第20个图形是()。

7.小红家到体育场的距离是412米,约是()米。 8小贝娜买5个日记本需要15元,9元能买()个日记本。 9.37比63少(),56是()的7倍。 10.4998后面第三个数是(),前面第二个数是()。 11.12+8=20 20÷5=4列综合算式是() 12.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苹果约重200()。一袋面粉重25() 13.一袋砂糖重500克,()袋砂糖正好重2千克。 14. 在○里填上“>、<、=” 6千克○5900克1300克○3千克81÷9○48÷6 6÷2×3○9×4÷6 16÷2○4×2 400克+600克○1千克 2千克300克○2030克1100○1099 849千克○894克 二、我是小法官,对错我来判。(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32—32÷4=0 () 2.所有的锐角都比钝角小。()

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全册)(1)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 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全套详细版

201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小学2018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8—2019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综合复习完整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综合复习完整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计算题 1. 按运算顺序计算。 (1)24+8-6 (2)28÷7×6 (3)3×6÷9 2. 动动脑,做一做。 牛牛在做一道减法题时,把减数241看成了142,得到的差是296,正确的差是多少? 3. 直接写得数 300+700= 30×10= 98-36= 813-489≈ 260-200= 3×32= 500×6= 298-102≈ 70+540= 0×980= 7000-2000= 79×5≈ 4. 想一想,填一填。 (1)61-28+26这个算式,先算______法,再算______法,结果是______ (2)18÷6×5这个算式,先算______法,再算______法,结果是______ 5. 动动脑,解决问题。 1.提出两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对错,若有错请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换算 6. 下列各物体的长度接近50cm的是()。 A .一个杯子的高 B .一支铅笔的长 C .一个乒乓球的直径 D .一课桌的宽度 7. 动动脑,选一选。 1.小明身高1米,小红90cm,谁比较高()。

A .小明 B .小红 C .一样高 2.3米等于()厘米。 A .30 B .300 C .3000 8. 动动脑,解决问题。 1.原来有8000克鱼,卖了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鱼? 2.现有一台天平,只有3个砝码,分别是20克、50克和100克。你能用这台天平想办法称出130克的食盐吗? 9. 动动脑,做一做。 1.在直线上点两点,这两点间的一段叫______ 2.下面测量是否正确。______ 10. 在括号里填上“m”或“cm”。 一张课桌高约75______一条黄瓜长20______ 教室黑板长约4______小明高约130______ 填空题 11. 想一下,填一填。

2020年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0年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 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完整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 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 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 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 2 课时 2.练习.....................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 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 种颜色,出示例1 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生:自由发言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 、" ○"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 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第1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 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 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 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

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出示统计表】 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师电子备课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学科:数学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

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一)课时分配1课时教材分析本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学情分析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法学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包含师生活动)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指导看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18+56=7474-29=45(2)44-17=2727+32=59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 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0分) 1. 下面各数一个0都不需要读出来的数是() A.5007 B. 6090 C.9000 2. 把20-15=5、 5×6=30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正确的 是() A.20-15×6 B. 5×6-20 C.(20-15)×6 按规律往后画,第24图形应画() A. B. C. 4.小红、小芳和小兰进行跳绳比赛,她们跳了100、112、135下, 小红说:“我跳的不是最高”。小芳说:“我刚好跳到100下”。 小兰跳了()下。

A.100 B.112 C.135 5.把3298、4326、2983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A. 2983<3298<4326 B.2983<4326<3298 C. 3298<2983<4326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1.由5个千、8个百和2个一组成的数是() 2.8050读作:();二千零二写作:() 3.一个数的最高位是百位,它是一个()位数。 4.最大的三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它们相差()。 5.小丽同学的体重是25();一个梨子约重200()。 6.写出两道商是5的除法算式()和()。 7.升旗时,国旗的运动是()现象。 8. 800里面有()个百,700是由()个十组成的。 9.在一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除数是7,那么余数最大是( )。 10.用2、0、9、3组成一个四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最小 的是()。 11.一个四位数,它的最高位上的数是6,个位上是最大的一位数, 其余各位都是0,这个数是()。 12. 5050中,从左边数的第一个5表示(),第二个5表示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周第一节 教学内容: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

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

2013年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