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必修四 第三单元 必备内容

政治必修四 第三单元 必备内容

政治必修四 第三单元 必备内容
政治必修四 第三单元 必备内容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记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按照实践的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联系,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联系是多样性(条件性)的。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意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4.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5.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取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6.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7.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8.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食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食物,它在旧事物中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3.判断一个事物究竟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的新或旧,不是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是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4.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5.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苦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6.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7.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走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形式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善于抓住机遇,才能赢得主动和优势,加快发展。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钥匙。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同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3.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这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全面)的看问题,一分为二的观点就是矛盾的观点。

4.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这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发放解决矛盾。

5.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食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一是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统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便也各有其特殊性。这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

7.由于事物范围的及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问题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9.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是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统一)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1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离开了对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就无法区分事物,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

1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指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客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同时增添旧事物中没有符合客观规律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2.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现存事物必然灭亡。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这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4.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5.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它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入手,不能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考虑;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更要看到实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形而上学基于它对世界的理解,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或者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辩证唯物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反应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期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期积极推进作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4.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生产满足吃喝住穿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5.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茶里的变化发展,迟早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详解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一、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1、我国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政府的主要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加强社会建设。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政府的作用: (1)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2)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服务。 4、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帮助,监 督政府行为,使我们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二、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1、我国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政府工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2、具体要求: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必须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工作着力点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上)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国政府在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 4、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发展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 和行政诉讼制度。 5、公民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有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促使政 府不断改进工作。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一、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政府依法行政 1、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表现。 2、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4、依法行政的意义: (1)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力和自由; (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4)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5、为什么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 ①由国家性质以及政府性质决定,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②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们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2、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我国的国家机构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4、人大代表的产生: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直接和间接)产生。 5、★人大代表的职责: ①权利:人大代表享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②义务:人大代表应该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体(政权组织形式) ①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物的政治制度; ②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③组织原则: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④民主集中制: A、含义: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B、表现:a、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b、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c、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复习提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人民就可以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即通过选举人民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才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7、★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根本原因: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意义:A、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B、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C、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D、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③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 ④优越性:A、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B、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C、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D、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高考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考点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2、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 考点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2、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3、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一个理解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钥匙。 4、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考点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 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1含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表现: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联系是具体、有条件的。 (3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 3、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体现: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事物的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联系和认为事物联系。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的多样性: ⑴原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表现: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 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3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联系;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考点四: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思维导图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思维导图 人大——国家权力机关 1.为什么: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 我国权力机关的地位和要求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2.怎么做: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⑴立法权。⑵决定权。⑶任免权。⑷监督权 人大代表的职权 ⑴议各项议案。⑵表决各项决定。⑶提案权。⑷质询权。 2.怎么做(坚持什么样的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民主基础上集中,集中指导下民主。 3.怎么样:

党——国家的执政党,领导力量 1.为什么: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党的性质宗旨的体现 党的执政理念,指导思想的体现 党的领导力量和地位的要求 2.怎么做: 领导: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3.怎么样: 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体现人民的主人公地位 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威信,推进党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国家: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党派,政协——国家的参政党 1.为什么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民主党派和政协的性质决定的(参政党,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要求的 2.怎么做 一个参加、三个参与 参加国家政权 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订和执行。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 3.怎么样 充分发挥政协与民主党派的作用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测试卷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首播引发了“全民自检”,其微博话题迅速登顶热门榜,点击量有18万余次。此类比赛对汉字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 ①让人们体会中国汉字源远流长,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之根②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制定标准,提高汉字运用水平③展现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④摆脱文化产业发展的危机,发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产业 A.①③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对于我们要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理解正确的是( ) ①自觉地认识到自己固有文化、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短处 ②正确认识西方文化,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是平等交流与对话③正确理解传统文化,既不盲目自大,也不过分自卑④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 ) 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③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④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13年6月20日上午,我国航天员王亚平在队友聂海胜、张晓光的陪同下进行了空中授课活动,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本次科普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 ) ①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②实现学校自然科学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统一③让青少年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④通过太空应用展示我国的综合国力居世界之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现在90后人群,或者包括80后段人群以及其他人,在QQ上或其他文字交流区大量使用自己编造的不规范汉字,这种趋势越来越普遍,甚至成为90后的一种认知标签。汉字

人教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思维导图

人大——国家权力机关 1.为什么: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 我国权力机关的地位和要求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2.怎么做: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⑴立法权。⑵决定权。⑶任免权。⑷监督权 人大代表的职权 ⑴议各项议案。⑵表决各项决定。⑶提案权。⑷质询权。 2.怎么做(坚持什么样的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民主基础上集中,集中指导下民主。 3.怎么样: 党——国家的执政党,领导力量 1.为什么: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党的性质宗旨的体现 党的执政理念,指导思想的体现 党的领导力量和地位的要求 2.怎么做: 领导: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3.怎么样: 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体现人民的主人公地位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威信,推进党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

和纯洁性 国家: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党派,政协——国家的参政党 1.为什么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民主党派和政协的性质决定的(参政党,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要求的 2.怎么做 一个参加、三个参与 参加国家政权 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订和执行。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 3.怎么样 充分发挥政协与民主党派的作用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笔记

2013-2014学年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基础知识整理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1.古代辉煌的历程 发展时期殷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明清 文化思想天命神权思 想、“敬德 保民”思想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有意识地统 一思想和文 化 儒家思想 进一步发 展 古代中华 文化高速 发展,并 以广泛吸 收外域文 化 延续隋唐文化的 辉煌、并在史学、 文学艺术、科学 等方面成就巨 大,并产生宋明 理学 近代西方文 化传入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发源时期, 对早期中华 文化产生深 刻影响 初步形成 时期,逐 渐形成了 古代中华 文化思想 雏形 促进了统一 的民族文化 的发展,在 中华文化史 上具有划时 代意义 确立了儒 家学说的 至尊和正 统地位 进入气势 恢宏的全 盛时期 推动中华文化发 展,其中宋明理 学对后期封建社 会影响较大 中国传统文 化开始面临 冲击 举例青铜器、甲 骨文诸子百家统一文字和 度量衡;修 筑长城 佛教、道 教和儒家 和谐共存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①含义:“源远流长”是相对与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的断代而言,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②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上所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中华民族自古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益没落(内因)和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外因) (2)如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①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我们要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中华文化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区别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特点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长期居于世界前列,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作用中国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

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测试

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测试 政治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考试范围:哲学第二单元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20小题,每题3.0分,共60.0分。) 1. 2009年2月22日。山西焦煤集团屯兰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调查组副组长、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赵铁锤说,从初步了解的情况看,这起事故是屯兰矿南四采区12403工作面区域发生的瓦斯爆炸事故,事故反映出该采区存在四个问题:通风管理不到位,瓦斯治理不彻底,现场管理不严格,安全措施不落实。这说明 ( ) ①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阻碍作用②人类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世界 ③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是相互决定的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 美国纽约有一种特别的迎接新年的方式,人们直接把信件.成绩单.银行账单,或者把不开心的事情写在卡片上,投入时代广场上的一台巨大粉碎机里粉碎,从而以崭新的心情迎接新年。该做法D ①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②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虚幻的反映 ③体现了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④承认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 国家发改委在官方网站刊登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问卷调查。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法定节假 日形成连休,可形成“黄金周”和“小长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天人们开始反思集中休假、集中出行所造成的利于弊。 A、意识能够反作用客观事物 B、认识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C、主观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D、知识构成不同,人们的认识必定不同 4. “在每个人的身上/阳光同样的明亮/在每个人的心中/阴影却有浅有深”。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 ) 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C.物质决定意识D.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5.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人们的传统认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提高我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2)要用发展的观点处理和解决问题(3)要以保护环境为主,发展经济为辅(4)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难以两全 A(1)(2) B(2)(3) C(1)(4) D(3)(4) 6. 齐白石有一句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画虾腿,最初如实地画十对,后来改为八对、六对,最后变为五对时方觉得更为传神。这一过程,从科学实证的角度看,是越来越不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则越来越像。齐白石画虾表明 A.科学比艺术更加深刻地反映客观世界B.艺术比科学更加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 C.艺术追求美,但与科学一样都包含真理性认识 D.艺术反映事物的外在联系,不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 7. 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凭借“艾滋病鸡尾酒疗法”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年度风云人物。如今,已经与艾滋病毒博弈了20多年的何大一尝试开发一种新疫苗,这种疫苗能为人体装配上一套现成的抗体武器,这就免除了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前期工作,疫苗一进入体内,就能动员免疫系统立刻投入战斗,不久的将来,人类将摆脱艾滋病这个恶魔。这表明( ) A.人们的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就能达到目的 B.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 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D.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8. 从2009年9月1日起到9月16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广泛征集市民的建议,为2010 年拟办实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 )

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点体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考点78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考点79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考点80 人大代表的产生 考点81 人大代表的职责 考点8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考点83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2)我国的政党制度 考点84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考点85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考点86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考点8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我国的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考点88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考点89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考点90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考点91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考点92 我国的宗教政策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考点92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考点93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考点94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 我国民主主体即人民---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 人民与公民区别:人民是政治概念,公民是法律概念,共同点:公民中绝大多数都属于人民 2.人民代表(地位、产生、权利、义务) ⑴法律地位: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⑵与人民关系:人民代表来自人民,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⑶产生与任期:任期都是5年

间接选举:①全国人大代表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代表③市、自治州人大代表(县以上) 直接选举:④县、自治县、区人大代表、⑤乡、民族乡、镇人大代表(县及县以下)⑷权利: 审议权:审议各项议案 表决权:表决各项决定 提案权:人大代表有权依法,向人大提出议案。 质询权:人大代表有权依法,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 ⑸义务: ①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法律规定的职权,行使国家权力。 ②人大代表要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3.人民代表大会 ⑴性质: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⑵与其他机关的关系: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⑶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①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②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③任免权: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的权力。 ④监督权:是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 ⑷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⑸全国人大常委会: 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代行其部分职责。以便更好发挥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常委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是人大的辅助性工作机构,如预算委员会。 ⑹权力机关体系: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 各级人大。地方人大与全国人大一起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体系。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⑵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Ⅰ(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岭南文化能与基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和睦共处,而且敢于和善于同异质文化进行直接嫁接,拿来为我所用,形成独 特的文化流派。这表明岭南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它的() A.独特性 B.多样性 C.开放性 D.包容性 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华文化也处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据此回答第2~4题。 2.近代中华文化衰微主要是由于() A.文化本身的保守主义传统 B.封建统治的没落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C.中国文化重视经验和技能而轻视理性与反思 D.中国文化本身缺乏宗教信仰的浸润 3.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主动发起“文化自救”的先驱者之一,其行动具有标志性意义。这一典型事例从一个侧面表明() A.拯救民族文化不需要外域文化的帮助 B.只有全面接受工业文明理念才能走向现代化 C.只有先学习西方文化才能拯救中华文化 D.中华文化的发展需要每个中国人的文化自觉 4.每年山东曲阜举行隆重的祭孔大典时,海外华人、华侨和侨界领袖一齐前来参与祭孔大典活动,港澳台地区也派出了祭孔参访团

前来祭祀。同时,我国台湾、香港等地以及世界各地的孔庙也举行祭孔活动。举行祭孔大典() ①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②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③有利于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④是文化复古主义的重要表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我国至今使用的许多民族乐器,都是从汉代开始由各边疆民族地区陆续传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很早就在祖国的艺术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材料告诉我们()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B.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独领风骚 C.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D.不同区域的文化,显示出不同的特色 6.从孔子学院到“中法文化年”;从《茉莉花》、《云南映象》走出国门,到动画片《中华小子》热播法国并摘得法国动画大奖;从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版权被韩国人抢购,到上海城市舞蹈公司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卷起强劲的“中国风”……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越来越热。这些现象表明() A.中华文化能够取代其他民族文化 B.中华文化呈现多国文化的丰富色彩 C.世界各国文化逐渐被中华文化同化 D.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得到广泛传播 7.红色旅游是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来看,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 ①加强革命传统教育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③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④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教材第二单元阐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如何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第三单元进入《收入与分配》的学习,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第三单元与第二单元呼应,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将视线由财富创造引向财富分配,引导大家进入新的经济生活领域。而财富分配包括个人参与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两个方面。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是如何分配以及分配好财富的意义。本框题主要学习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消费、投资方式、效率与公平、市场经济等知识联系紧密,同时又给下一框题的公平与效率话题奠定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 2.能力目标: 能分析各种分配方式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初步认识在未来经济生活中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时,自己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如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初步树立“社会人”意识,认同并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立志让自身的才能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有用要素;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懂得效率的意义,增强效率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积极意义。教学难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 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互动研讨、分析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2单元word试题

《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真理与追真理 一、选择题: 1.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 A.阶级性B.反思性C.实践性D.科学性 2.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 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目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厦周边省市的海桩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据此回答3-4题。 3.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4.农艺师能使洋菜“本土化”,是因为

A.主观联系是对客观联系的反映 B.客观联系是主观联系的外在表现 C.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 D.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事物新的具体联系 5.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A.一概而论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D.三人成虎6.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B.千虑一得C.百感交集 7.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 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8.“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个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 “这句话是说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9.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④知是行之始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知识点填空及主要问题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是物质的 (一)什么是物质 1.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物质客观性),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______。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__(万事万物的客观属性) 注意:物质不同于具体物质 (二)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产物,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劳动起决定性作用) ②人类社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体系 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二、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规律的特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 4.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 一、意识 (1)从起源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_________; B.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______。 ②意识更重要的还是___________的产物,是劳动和实践的产物; A.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B.劳动和社会实践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C.劳动和社会实践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2)从生理基础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②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______活动实现的 (3)从内容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意识的内容是_________,形式是_________,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③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意识的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练习:第3单元综合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朱相远在《中华世纪坛序》中写道:“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A.博大精深的特征B.源远流长的特征 C.神秘莫测的特征D.求同存异的特征 2.据报道,牛津大学出版社双语词典项目经理朱莉·克里曼表示,“Tuhao”(土豪)、“Dama”(大妈)和“Hukou”(户口)等词语已经在牛津英语词典编著者的关注范围内。如果这些词语的影响力持续的话,会考虑在2014年的更新中把它们加入词典之中。这一现象表明 ①中文在全球影响力日益提升②英国人的文化自信心逐渐丧失 ③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④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③④ 3.福建地处东南沿海,自晋唐以来,南渐的中原文化和闽越文化相融衍生,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闽都文化等区域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异彩纷呈。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 A.人们需要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化 B.福建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D.我国各民族文化各具独特的个性 4.“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八年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一些史书典籍的新品种或新版本,深入发掘了一些史书典籍的学术价值。下列有关史书典籍的说法正确的是A.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唯一见证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C.史书典籍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5.2014年10月10日至13日,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举办。各少数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博览会上的少数民族展厅别具特色,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②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④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A.①②B.②③

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知识总结

第二单元:辩证唯物主义(偏重唯物主义) 主要内容:物质、运动、规律、意识、认识、实践、真理。 若答题时,要求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作答只能考虑以上观点的内容。 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偏重辩证法) 主要内容: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意识。 若答题时,要求从唯物辩证法角度作答只能考虑以上观点,要注意区分唯物主义的观点,不能混淆。 唯物辩证法正确揭示了世界的状态: (1)世界是辨证的。即世界本身是联系、发展、矛盾着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 (2)世界是唯物辨证的。即世界的联系、发展、矛盾是客观的,既不是“绝对精神”赐予的,也不是主观臆造的。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一:联系 联系(what)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性质: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普遍性what:(1)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横向(空间)、纵向(时间)。事物之间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整个世界How: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性:what: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人能改造联系的具体形式)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how)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来把握事物,切忌随意性。 多样性:why(1)事物的多样性,(2)事物联系形式的多样性。形式: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外部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How: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what 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内涵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3、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5、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6、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各项职能,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职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第二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政体: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叫做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2、我国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4、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5、民主集中制的体现:

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关系上,人大代表民主选出,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决策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7、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8、决定因素: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内容: ①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③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 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3)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4)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10、如何认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作用及关系? 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其领导方式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但党委并不能取代人大、政府和政协的职能。人大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进行监督,从而避免政府决策失误;政府通过行使国家职能,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条件;政协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促进政府政策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点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重点理解:1、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敬德保民,产生影响-----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华文化初步形成-----秦统一,统一的民族文化发展,划时代-----汉代,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隋唐,吸收外域文化,全盛时代-----宋元明,延续隋唐辉煌,在史学、文学和科技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产生影响后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明清,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3、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5、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是中国人民勤劳、只会和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6、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7、在中华文化中,勤劳和勇敢紧密联系在一起。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8、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而不断丰富的过程。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9、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主要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10、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主要包括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二、中华文化的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三、怎样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奠定坚实的基础。 3、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精神,使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有保持时代性。 4、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5、立足社会实践,深入群众,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1、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内容极为丰富,文学艺术在世界文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我国幅员辽阔,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3、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兄弟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的丰富色彩。 4、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