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区域及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地形和气候是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植被是自然带的标志(镜子)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划分暖温带及亚热带;800mm年等降水量线——划分湿润区及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

(2)东部季风区的四大亚区的差异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2、差异

一、东北地区

1、在图上填注:

(1)山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

长白山

(2)东北平原的三大组成:松嫩

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3)内蒙古高原

(4)主要河流:松花江、嫩江、辽

河、黑龙江、乌苏里江

2、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

生产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

生产基地。

3、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东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②地形条件:地形影响着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东北地区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农业可多种经营。

③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

④工业发达(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一些工业部门以农产品为原料。形成工促农牧,农牧兴工的格局。);

⑤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东北亚经济合作为本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机遇。

⑥开发时间较晚,地广人稀。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4、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形成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

——主要农作物分布:见课本P65图

②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③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5、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等)

6、东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及途径

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统一,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①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继续强化商品粮等大宗农产品的,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发展,建绿色食品基地。

②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围绕生态建设和农牧民增收两大主题,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③山区农业发展方向:森林保育为核心,发展绿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7、东北大米质量优及气候的关系:东北地区的水稻生长期长;气候寒冷,病虫害少;土壤肥沃,化肥用量少。

8、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该地区农作物生长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低温的劣势是——只能种植耐寒作物,只能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有牲畜过冬的问题。

低温也有好处——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冬季积雪,春季融化,缓解了春旱。

9、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1)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

(2)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率高的原因?(1)地广人稀,人均粮食占有量多;(2)机械化水平高,专业化生产水平高。

(3)及长三角比,东北地区单产低的原因?(1)小麦单产低于水稻;(2)耕作较粗放;(3)复种指数低于长三角。

(4)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发展潜力何在?(1)地广人稀;(2)宜农荒地多;(3)单产有待提高。

10、中国的玉米带在松辽平原,及美国的玉米带相比:

相同点——(1)农业地域类型相同,都属于商品谷物农业;(2)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3)都以玉米为主,单产都较高。

不同点——(1)经营方式不同;(2)区域专业化及现代化程度美国大于中国;(3)我国玉米带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较差,单产较低。

11、辽中南基地——我国最大的重化工业基地

发展条件:工业基础雄厚;矿产能源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不利:水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能耗大。

衰落的原因: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生产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日趋枯竭。

振兴措施: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二、西北地区

(一)西北地区概况

1、范围

(1)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2)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3)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1)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2)景观特色:草原、荒漠为主。

4、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特征——干旱;年降水量少;气温和降水的变率大;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冬春。

5、外力作用: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多风蚀、风积地貌。

6、河流:多内流河(最大的是塔里木河),河流补给方式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及少量山地降水。流量及气温相关,夏季形成汛期,冬季断流。

7、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减少,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这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条件为基础。

由东到西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

8、沙漠中出现绿洲——属于非地带性规律。

9、各地水源——(1)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2)河西走廊的水主要来自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

(3)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水源来自黄河水。

10、西北地区的农田、村镇和城市的分布都成点状或带状。(点状:绿洲。带状:沿河,沿交通干线)

11、西北地区的农牧业:

(1)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2)塞上江南——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发展农业的条件:地势平坦,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灌溉水源充足。决定性和限制性因素:水源。主要农作物:春小麦和甜菜。

(3)新疆长绒棉和吐鲁番哈密瓜、葡萄。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利于糖分累积。

该地区棉花生产的有利条件是: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冰雪融水量较多,灌溉水源较丰富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荒漠化(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气候变异及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4)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2、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成因

3、荒漠化成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1)自然原因:

①干旱?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

(2)人为原因:

①人口激增;

②人类活动不当:三过一不

4、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的土地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原则:维护生态平衡及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3)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措施:水、地、人、林、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农作区:节水农业;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干旱内陆:合理分配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绿洲外围:封沙育草;绿洲前沿:防沙林带;绿洲内部:农田防护林网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

⑤控制人口增长

6、宁夏中卫的沙坡头为保护宝兰铁路免受腾格里沙漠的侵袭(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削减风力,截留水分。不宜大范围推广,原因是成本太高)——草方格沙障属于工程措施

7、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梭梭、柠条、沙拐枣是优良固沙植物)

8、斑点状荒漠化的成因:过度放牧。绿洲地区的荒漠化成因: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过度开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