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

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

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
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

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

根据2003年4月中、下旬分别在长春市、兰州市举办的《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

采量评价技术培训研讨班》上宣讲材料和对有关开展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工作问题的研究结果,水利部水规总院整理了《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工作的技术要求和方法》。可供北方地区(指松花江、辽河、海河、淮河、黄河、西北诸河等6个水资源一级区——下同)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从事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工作的技术要求和方法》中,涉及的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等,除特别指明者外,均系指浅层地下水。

一、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工作的组织和准备工作

北方地区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建设兵团都必须组建专门的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技术工作班子。负责组织推动的各流域机构工作班子需要2-3人(其中,明确1人为技术负责人)。面积较大,特别是平原区面积较大的省级单位,工作班子需要4-5个人;面积较小(如:10万km2以下)的省级单位,工作班子也不宜少于3人,各省级工作班子应明确1人为技术负责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建设兵团,从专门的技术工作班子成立之日起,到向有关流域机构提交符合本次评价要求,可以参与流域机构进行水资源一级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成果汇总的有关成果,大约需要5~6个月左右的时间。

准备工作包括以下两部分:

1、制定工作程序(可参考本文“二”),并对每道工序作出人员分工和大致完

成时间表。

2、绘制“工作底图”。工作底图的比例尺由各流域机构会同有关省(自治区、

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确定,但必须以1:100万电子图为基础进行缩放,且缩放倍数必须是整数;工作底图的地物应尽量少(以便于标示基本资料及专业内容),但必

须标绘出国界、海岸线、省级和地级两级行政区界线、县级行政区首府(含)以上城镇、经纬度线(线距5°,可标在图框上)、方向标、图例、比例尺、骨干河流、山丘区与平原区界线(可采用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第一次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水资源一级区界线、水资源二级区界线和水资源三级区界线以及矿化度M=2g/L的界线(可暂用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第一次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等。由于调查收集基本资料、绘制工作过程草图、成果草图及正式成果图,都需要工作底图,消耗量大,所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都需要绘制多幅工作底图(约20张以上)。

二、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的工作程序

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的工作程序(次序不可颠倒)依次是:

1、基本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整理。

2、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类型区的划分。包括:绘制《北方平原区2000年年均浅层地下水埋深分区图》(图编号“附图2-6-1 ”),绘制《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类型区分布图》(图编号“附图2-6-2 ”)。

3、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4、矿化度不大于2g/L的各均衡计算区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包括:

1)平原区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及地下水蓄变量的计算;

2)平原区水均衡分析;

3)平原区总补给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4)山丘区各项排泄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5、矿化度大于2g/L的各均衡计算区各项补给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6、绘制《多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模数分区草图》(图编号:“附图2-6-3 ”),绘制《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模数分区草图》(附图“2-6-4 ”),绘制

《北方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模数分区草图》(图编号:“附图2-6-5 ”)。

7、矿化度不大于2g/L的计算分区(计算分区指“水资源三级区套地级行政区”——下同)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度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8、矿化度大于2g/L的计算分区各项补给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9、平原区各矿化度分区的计算分区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及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以及附图2-6-3、附图2-6-4及附图2-6-5正式成果图的绘制。

10、计算分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

11、绘制《北方平原区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模数分区图》(图编号“2-10-1 ”)。

12、大型、特大型浅层地下水水源地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的核算。

13、填制各成果表。

14、编写文字报告。

三、基本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整理

要求收集和分析整理如下各类基本资料:

1、地形地貌、植被、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特征等资料。其中,水文地质特征资

料以钻孔岩性特征资料和水文地质图(含剖面图)为主,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示出各钻孔位置及编号;要求记录各钻孔所揭示的包气带各岩土层顶底板埋深、厚度及岩性特征,浅层地下水各含水层、各弱透水层(又称“隔水层”)顶、底板埋深、厚度及岩性特征。

2、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资料。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出各选用水位监测井位

置及编号;要求记录各选用水位监测井1980-2000年期间诸年的地下水水位,地下水埋深动态监测数值;要求绘制拟作为分析水文地质参数的各水位监测井1980-2000

年期间相关年份的地下水水位、地下水埋深动态过程曲线。此外,还要求各选用的监

测井的监测资料,必须真实、可靠。

3、1980-2000年期间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资料。要求区分出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用于农田灌溉的水量,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示出各井灌区范围和编号;记录各地级行政区中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以及各井灌区1980-2000年期间年均用于井灌的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和井灌亩次定额。

4、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示出各种

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如地面塌陷、地裂缝、海水入侵、咸水入侵、土地沙化等)发生位置、范围及编号,并记录各生态环境恶化现象的状况。

5、引灌资料。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示出各个干、支两级渠系的位置、名称;记

录各干、支渠系的长度、渠首引水量、渠系有效利用系数、渠系衬砌状况等;在工作底图上标示出各渠灌区范围和编号;记录各渠灌区斗渠渠首引水量和渠灌亩次定额。

6、平原区骨干河道资料。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示出各骨干河道的位置、名称以

及水文断面的位置、编号;记录各骨干河道中输水河道(段)的长度、过水时间、河道水位以及各水文断面的流量。

7、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示出水均衡试验场、抽(压)水试验井孔的位置及编号,记录水均衡试验场、抽(压)水试验井孔相应试验成果;收集前人其它有关试验、研究和评价成果。

8、水文气象资料。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示出各选用降水站、水面蒸发站、水文

站的位置和编号;记录各选用降水站、水面蒸发站、水文站的相应分析成果。

四、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类型区的划分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类型区(以下简称“地下水类型区”)划分的目的是确定各个具有相似水文地质特征的均衡计算区。均衡计算区是选取有关水文及水文地质参数值和进行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和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最小单元。可见,正确划分地下水类型区是一项关系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成果精度的重要基础工作。

1、本次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类型区要求按3级划分:

1)根据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将评价区划分为平原区和山丘区2个I级类型区。平

原区是指海拔高程相对较低、地面起伏不大、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较厚的宽广平地,地下水类型以第四系孔隙水为主;山丘区是指海拔高程相对较高,地面绵延起伏、第四系覆盖物较薄的山地或丘陵,地下水类型以基岩裂隙水或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为主。被平原区围裹、连续分布面积不大于1000km2的残丘,可划归平原区;被山丘区围裹、连续分布面积不大于1000km2的山间平原,可划归山丘区。本次评价的山丘区与平原区界线可采用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第一次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

2)根据次级地形地貌特征和地下水类型,将平原区划分为一般平原区、山间平

原区、内陆盆地平原区和沙漠区4个II级类型区;将山丘区划分为一般山丘区和岩溶山区2个II级类型区。一般平原区是指以海洋为邻的平原区;山间平原区是指四周被群山环抱、分布于非内陆江河两岸的平原区;内陆盆地平原区是指四周被群山环抱的内陆性平原区,该区往往与沙漠区接壤;沙漠区是指发育在干旱气候区内、沙石裸露、植被稀疏矮小的平原区,又称荒漠区。一般山丘区是指由非碳酸盐岩构成的山地(又称一般山区)或丘陵(又称一般丘陵区),地下水类型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岩溶山区是指由碳酸盐岩构成的山地,地下水类型以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为主。当某一山丘区内,一般山丘区和岩溶山区相互交插分布时,可以其中分布面积较大者确定为一般山丘区或岩溶山区。本次评价规定,应将连续分布面积大于1000km2的山间平原或内陆盆地平原,从山丘区中单独划分为山间平原区或内陆盆地平原区。本次评价还规定,沙漠区可不进行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

3)根据水文地质条件,主要是包气带岩性特征和地下水埋深,以及矿化度为2g/L 的界线,将平原区中各II级类型区,分别划分为若干个均衡计算区;根据被选用水文站控制的流域和未被选用水文站控制的流域,将山丘区中各II级类型区,分别划分为若干个均衡计算区。各个均衡计算区都称为III级类型区。在平原区的各II级类型区,正确划分III级类型区(即:均衡计算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平原区中各II

级类区的均衡计算区划分,依据是包气带岩性分区和1980-2000年期间年均地下水埋深分区,即:以包气带岩性分区与1980-2000年期间年均地下水埋深分区相互切割的区域,作为均衡计算区,虽然,同一均衡计算区,具有相同的包气带岩性和1980-2000年期间年均地下水埋深。当包气带岩性分区与1980-2000年期间年均地下水埋深分区相互切割的区域较小时(例如:计算面积不大于50km2),可不单独划分为均衡计算区,并将其拼入相邻的均衡计算区。显然,同一均衡计算区,不允许跨越I级、II级类型区。

2、包气带岩性分区图的绘制

1)首先,根据下列2条原则,确定各钻孔所揭示的包气带(当包气带厚度大于

6m时,采用0-6m包气带区间——下同)岩性名称:

①当某一岩性的岩土层累计厚度大于3m或大于包气带厚度的50%时,则以此岩性确定为该钻孔所揭示的包气带岩性。

②当有2个或2个以上不同岩性的岩土层累计厚度都大于1m、且小于3m时,则以最靠近地表面的那一岩性,确定为该钻孔所揭示的包气带岩性。

2)然后,根据确定后的各钻孔所揭示的包气带岩性,在工作底图上勾绘包气带岩性分区图。北方地区包气带岩性,可采用8级,即:卵砾石、粗砂、中砂、细砂、粉细砂、亚砂土、亚粘土、粘土。

3、1980-2000年期间年均地下水埋深分区图的绘制

可根据各选用水位监测井1980-2000年期间地下水埋深动态监测资料,确定各选用水位监测井的年均地下水埋深,据此,勾绘1980-2000年期间年均地下水埋深分区图。地下水埋深(用“Z”表示——下同)分区采用7级,即:Z≤1m ,1m

4、绘制《北方平原区2000年年均浅层地下水埋深分区图》(图编号“附图2

-6-1 ”)

根据各选用水位监测井2000年地下水埋深动态监测资料,确定各选用水位监测井2000年年均地下水埋深,据此,勾绘《北方平原区2000年年均浅层地下水埋深分区图》。地下水埋深分区采用8级,即:Z≤1m ,1m

5、编制《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类型分布图》(图编号“附图2-6-2 ”)。

参照《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试行)》(以下简称“补充细则”)中第49页至第50页(经本文勘误改正后的)相关内容编制。

五、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地下水赋存于地质介质中,其补给、径流和排泄受水文地质条件的制约。在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中,除了地下水实际开采量(采用调查统计方法定量)、河川基流量(采用直线斜割法或加里宁试算法定量)、山前泉水溢出量(采用调查统计或实测法定量)等3项排泄量之外,其他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和地下水蓄变量,都是依据相关的水文参数、面积、时间和水文地质参数进行定量。其中,水文参数(如:降水量、水面蒸发量、引灌水量、水位、河川径流量、水力坡度等)、面积和时间,有的可直接采用地表水资源量评价成果,都比较容易确定;而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分析、确定出一套符合评价区实际情况、可供各均衡计算区取值的水文地质参数,直接关系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成果的精度。各单位从事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工作的技术人员,特别是技术负责人,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常用的水文地质参数主要有:给水度(μ)、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潜水蒸发系数(C)、渗透系数(k)、渠系渗漏补给系数(m)、修正系数(γ和λ)、渠灌田间入渗补给系数(β渠)、井灌回归补给系数(β井)等。这些水文地质参数的定义、影响因素和分析确定方法,可参照“补充细则”中第5页至第14页的相关内容。

在分析确定各个水文地质参数时,必须注重以下5点:

1、针对各水文地质参数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不同影响因素组合条件下的相应

水文地质参数值。有些水文地质参数的影响因素比较单一,例如给水度μ值和渗透系数k值,主要影响因素是岩性特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针对评价区(主要是平原区)岩性特征,分析出一套不同岩性特征条件下的μ值和k值;有些水文地质参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例如,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值,主要影响因素有降水量、地下水埋深和包气带(当包气带厚度大于6m时,主要为0-6m区间——下同)岩性特征;又例如,渠灌田间入渗补给系数β渠值,主要影响因素有灌溉亩次定额、地下水埋深和包气带岩性特征;再例如,渠系渗漏补给系数m值,主要影响因素有渠系衬砌情况、过水时间、渠道水位、渠系两岸地下水埋深及包气带岩性特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建设兵团应针对评价区(主要为平原区)相关影响因素的组合情况,分别分析出一套各影响因素相互组合情况下的α值、β渠值、m值等的关系曲线或取值表。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建设兵团分析确定的各个水文地质参数,应包

括与评价区(主要为平原区)中划分的各均衡计算区的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岩性特征、降水量、灌溉亩次定额、渠系衬砌情况等实际情况一一对应的各水文地质参数的取值要求,这样,才能保证根据分析确定的各个水文地质参数结果,对各均衡计算区做出相关水文地质参数的取值。

3、在分析确定各个水文地质参数时,采用的有关资料(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

抽水试验资料、均衡试验场资料等),必须是1980-2000年期间的,不允许采用1979年(含1979年)以前的资料,尽量避免采用2001年(含2001年)以后的资料。

4、据大量的实验研究成果,当地下水埋深大于6m(有些实验研究成果为5m或

8m)时,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值,不再随地下水埋深的继续加大而变化,也就是说,大埋深(即地下水埋深大于6m、或大于5m、或大于8m)时,α值的主要影响因素只有降水量和包气带岩性2项;小埋深(地下水埋深不大于6m,或不大于5m,或不大于8m)时,α值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降水量、地下水埋深和包气带岩性3项。

5、少数省份,由于缺乏有关资料,难以分析确定某些水文地质参数。这些省份,可以借用相邻省份有关水文地质参数的分析确定成果,对本省份内评价区(主要为平原区)中各均衡计算区进行相关水文地质参数取值。必须着重指出,这些省份,必须对评价区(主要为平原区)中各均衡计算区相关影响水文地质参数取值的影响因素搞清楚,根据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水文地质参数取值。

六、矿化度不大于2g/L的各均衡计算区的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1、平原区各均衡计算区的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和地下水蓄变量的计算

1)平原区各均衡计算区1956-2000年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的计算

要求按下列2个步骤计算:

①采用“补充细则”中第16页公式(10)计算1980-2000年21年(或1980-2000年期间不少于10年)逐年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其中,降水量P采用相应计算年份的降水量;α值根据均衡计算区计算年份汛前10-30天地下水埋深Z的均值、年降水量P和包气带岩性特征,从相应包气带岩性的P-α-Z关系曲线(或相应包气带岩性、降水量、地下水埋深取值表)中查得;计算面积F为均衡计算区的计算面积(可

以均衡计算区总面积中扣除水面面积和其他不透水面积得出——下同)。

②根据1980-2000年21(或1980-2000年期间不少于10年)逐年计算的降水入渗补给量Pr,以及相应年份的降水量P,建立P-Pr关系曲线,并根据1956-2000年逐年的降水量P,在P-Pr关系曲线上查算1956-2000年逐年的降水入渗补给量Pr,作为1956-2000年逐年的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以1980-2000年系列的年均Pr值,做为多年平均Pr。

在计算逐年的降水入渗补给量Pr时,当P-α-Z关系曲线(或α取值表)是根据年降水量P分析确定的结果时,α取值和Pr计算应采用年降水量P;当P-α-Z

关系曲线(或α取值表)是根据年有效降水量P有效分析确定的结果时,α取值和Pr 计算应采用年有效降水量P有效。

2)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1956-2000年逐年河道排泄量系列的计算。

按照“补充细则”中第26页及第27页的相关技术要求,对平原区各均衡计算区逐一进行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1956-2000年逐年河道排泄量系列的计算。

3)平原区各均衡计算区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蓄变量的计算

采用“补充细则”中第24页公式(19)进行计算。其中,计算时段t采用可代

表近期条件下(即1980-2000年期间——下同)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蓄变量的时间段,即t=t2-t1,t1为计算时段的初始时间,t2为计算时段的终止时间,t的单位为年(即:a);计算时段初地下水水位h1为t1时刻的地下水水位,计算时段末地下水水位h2为t2时刻的地下水水位,h1、h2的单位为米(即:m);给水度μ值采用地下水水位变幅带(即:h1-h2区间)的给水度;计算始、末分别采用地下水水位h1、h2时,当h1>h2时,Δw为“+”,表示该计算时段消耗了地下水储存量;当h1<h2时,Δw为“-”,表示该计算时段增加了地下水储存量。(计算时段始、末分别采用地下水埋深Z1、Z2时,当Z1>Z2时,ΔW为“-”;当Z1<Z2时,ΔW为“+”)。

4)平原区各均衡计算区多年平均年地下水实际开采量的计算

地下水实际开采量是北方平原区主要排泄项之一。通常,地下水实际开采量是以行政分区为单位调查统计得出。应根据行政区近期条件下的多年平均年地下水实际开采量,按照均衡计算区内相应行政分区近期条件下多年平均年地下水实际开采量所占

的合理份额,确定各均衡计算区的多年平均年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在确定“所占的合理份额”时,应适当考虑面积和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在相应行政分区上开采强度分配等因素。

5)平原区各均衡计算区其他各项补给量、排泄量的计算

其他补给量包括:河道渗漏补给量、库塘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人工回灌补给量,山前侧向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其他排泄量包括:潜水蒸发量,河道排泄量和侧向流出量。这些补给量和排泄量,均要求计算近期条件下的多年平均值,可参照“补充细则”中第17页至第23页的相关规定进行计算。

2、平原区水均衡分析

本次评价规定,当均衡计算区由一个或一个以上水资源三级区的平原区组成时,以均衡计算区作为水均衡分析的单元;当一个水资源三级的平原区由二个或二个以上均衡计算区组成时,以相关的各个均衡计算区的集合作为水均衡分析的单元。

各水均衡分析单元的水均衡分析,可参照“补充细则”中第24页至第25页的相关要求进行。

3、平原区各均衡计算区总补给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经过水均衡分析并符合计算成果的精度要求,即可计算各均衡计算区多年平均年总补给量和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近期条件下各项多年平均补给量之和为多年平均年地下水总补给量;近期条件下多年平均年总补给量减去近期条件下多年平均年井灌回归补给量的差数,为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

4、山丘区各均衡计算区各项排泄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1)山丘区的各均衡计算区,要求计算河川基流量、山前泉水溢出量、山前侧向

流出量、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量和潜水蒸发量。

2)山丘区的各均衡计算区1956-2000年河川基流量系列的计算

山丘区的均衡计算区,一些被选用水文站控制,另一些未被选用水文站控制。其中,被选用水文站控制的均衡计算区,要求进行逐个选用水文站1956-2000年河川基

流量系列计算,其计算结果分别作为各选用水文站控制的均衡计算区的1956-2000

年河川基流量系列;未被选用水文站控制的各均衡计算区,可采用类比法,根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植被、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特征(统称“下垫面条件”——下同)相同或相近的被选用水文站控制的均衡计算区河川径流量与河川基流量的关系曲线,按照未被选用水文站控制的均衡计算区,1956-2000年逐年的河川径流量进行1956

-2000年逐年河川基流量进行查算(详见“补充细则”第31页中,经勘误改正后(4))。此外,选用水文站应同时满足“补充细则”中第28页至第29页所规定的5个选站要求,或本次地表水资源量评价河川径流量选用水文站中适宜进行河川基流量计算的水文站。

被选用水文站控制的均衡计算区,1956-2000年河川基流量系列的计算,按下列2个步骤进行:

①选用水文站(以下简称“单站”)1980-2000年期间年河川基流量的计算

根据单站实测逐日河川径流量资料,点绘年河川径流量过程线图,采用直线斜割法(注:本次评价规定以直线斜割法为基流分割的标准。年河川径流量过程线为连续峰型的地区,可采用“加里宁试算法”或“加里宁试算法的修正或改进法”进行基流分割,但必须对其分割结果,按直线斜割法的分割结果进行适当修正),分割单站1980-2000年期间不少于10年(其中,应包括该单站1980-2000年期间年河川径流量最大和最小的年份)的逐年实测河川基流量。若选用水文站有河川径流还原水量时,应对分割的逐年实测河川基流量进行还原,形成逐年的天然河川基流量。根据单站逐年分割并做了还原计算的天然河川基流量及相应的逐年天然河川径流量,建立单站天然河川径流量(R)与天然河川基流量(Rg)的关系曲线,即:R-Rg关系曲线。其中,直线斜割法中退水段转折点(又称“拐点”)的判定方法,以及实测河川基流量的还原方法,参照“补充细则”中第29页至第30页的有关规定执行。

②单站1956-2000年河川基流量系列的计算

根据单站1956-2000年逐年的河川径流量(采用本次地表水资源量评价中该单站,或相应于该单站控制流域上的,经还原和一致性修正后的河川径流量成果),从单站R-Rg关系曲线中,分别查算1956-2000年河川基流量系列,即为该单站所控制均衡计算区的1956-2000年河川基流量系列。

3)山丘区各均衡计算区,1980-2000年逐年山前泉山溢出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及潜水蒸发量的计算。

参照“补充细则”中第32页至第34页的相关内容进行计算。

4)山丘区各均衡计算区1956-2000年近期条件下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的计算

参照“补充细则”中第34页的相关内容进行计算。

5)山丘区各均衡计算区近期条件下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参照“补充细则”中第34页的相关内容进行计算。

七、矿化度大于2g/L的各均衡计算区各项补给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本次评价规定,山丘区地下水均作为M≤1g/L矿化度分区;平原区矿化度大于2g/L 的各均衡计算区;只要求计算近期条件下多年平均年降水入渗补给量和地表水体补给量(计算方法同矿化度不大于2g/L的均衡计算区),并以这2项补给量之和作为近期条件下多年平均年总补给量和地下水资源量。

本次评价还规定,矿化度大于2g/L的平原区,不进行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且

计算的地下水资源量不纳入水资源总量。

八、绘制《多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模数分区草图》(图编号“附图2-6-3”);绘制《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模数分区草图》(图编号:“附图2-6-4”);绘制《北方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模数分区草图》(图编号:“附图2-6-5”)

根据各均衡计算区的计算结果,参照“补充细则”中第47页至第50页的相关内容分别进行绘制。

九、矿化度不大于2g/L的计算分区,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

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计算分区,可能由单一的平原区构成,也可能由单一的山丘区构成,还可能由平原区和山丘区共同构成。

1、由单一平原区构成的计算分区,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量及地

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首先,确定构成计算分区的各个均衡计算区(这些均衡计算区可能只有一部分参与构成该计算分区)的计算面积和各项补给量模数(以原均衡计算区各项补给量分别除以原均衡计算区总计算面积的商数表示)、各项排泄量模数(以原均衡计算区各项排泄量分别除以原均衡计算区总计算面积的商数表示)、地下蓄变量模数(以原均衡计算区地下水蓄变量除以原均衡计算区总计算面积的商数表示);然后,采用面积加权法,对计算分区的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分别进行计算,各项补给量之和为该计算分区的地下水总补给量,该计算分区地下水总补给量减去该计算分区井灌回归补给量的差数为该计算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其中,降水入渗补给量、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要求计算1956-2000年系列;其他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地下水总补给量和地下水资源量,要求计算近期条件下的多年平均值。此外,计算分区的多年平均年河道渗漏补给量、库塘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以及由地表水为补给水源的人工回灌补给量之和为该计算分区的多年平均年地表水体补给量。本次评价要求,将各计算分区地表水体补给量中由跨水资源一级区调水形成的部分和由本水资源一级区引水中的河川基流量形成的部分,分别区分出来;其中,由本水资源一级区引水中的河川基流量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可根据引水中河川基流量所占的比例系数,乘以地表水体补给量,以其乘积数定量。

2、由单一山丘区构成的计算分区,各项排泄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首先,确定构成计算分区的各个均衡计算区的计算面积和各项排泄量模数(以原均衡计算区各项排泄量分别除以原均衡计算区总计算面积的商数表示);然后,采用面积加权法,对计算分区的各项排泄量分别进行计算,各项排泄量之和为计算分区的总排泄量,亦即该计算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或降水入渗补给量。其中,河川基流量(即山丘区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降水入渗补给量(即:山丘区总排泄量,亦即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要求计算1956-2000年系列。

本次评价规定,以1980-2000年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的均值,作为山丘区近期

条件下的多年平均年降水入渗补给量(亦即:近期条件下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

3、由平原区和山丘区共同构成的计算分区,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

蓄变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以及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间重复计算量的计算。

1)首先,分别对构成计算分区的平原区、山丘区和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分别进行计算,计算方法分别同“由单一平原区构成的计算分区”和“由单一山丘区构成的计算分区”。

2)然后,按照“补充细则”中第35页公式(26),计算近期条件下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

3)最后,计算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间重复计算量:

山丘区河川基流量、平原区地表水体补给量、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3项之和,再减去平原区由本水资源一级区引水中河川基流量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即为由山丘区和平原区共同构成的计算分区,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间重复计算量。

十、矿化度大于2g/L的计算分区,近期条件下多年平均年各项补给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

计算方法同矿化度不大于2g/L计算分区,补给量只有降水入渗补给量和地表水体补给量2项,且只计算近期条件下多年平均数值。

十一、平原区各矿化度分区中各计算分区的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以及附图2-6-3、附图2-6-4及附图2-6-5正式成果图的绘制

根据本次地下水水质评价中平原区矿化度现状分区图(图编号“附图8-2”),将矿化度M=1g/L、2g/L、3g/L、5g/L的分区界线绘到附图2-6-3、附图2-6-4和附图2-6-5等成果草图中,将平原区划分为M≤1g/L、1g/L5g/L等5个地下水矿化度分区。按以下3个工作步骤,对各矿化度分区中各计算分区的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及地下水资源量分别进行计算:

1、比较工作底图上“暂采用的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第一次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的2g/L界线”(以下简称“暂用界线”)和“本次地下水水质评价中平原区矿化

度分区图确定的2g/L界线”(以下简称“确定界线”)。当“暂用界线”与“确定界线”不整合时,以“确定界线”为准,根据“确定界线”附近相关均衡计算区和计算分区的各项补给量模数、各项排泄量模数、地下水蓄变量模数等,按照“不整合”面积,修正、调整相关均衡计算区和计算分区不整合区域的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等,计算经修正、调整后的矿化度不大于2g/L的各均衡计算区和计算分区的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等,计算经修正、调整后的矿化度大于2g/L的各均衡计算区和计算分区的各项补给量、地下水资源量,并依据修正、调整后的成果,绘制附图2-6-3、附图2-6-4和附图2-6-5各幅正式成果图;当“暂用界限”与“确定界限”整合时,不必修正、调整矿化度不大于2g/L的和矿化度大于2g/L的各均衡计算区和计算分区的各项补给量、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蓄变量等,且原绘制的附图2-6-3、附图2-6-4和附图2-6-5各幅草图,可直接作为正式成果图。

2、根据正式成果图中各计算分区的各项补给量模数、各项排泄量模数、地下蓄水变量模数等,以及被矿化度M=1g/L界线分出的M≤1g/L和1g/L< p>

3、根据正式成果图中各计算分区的各项补给量模数和地下水资源量模数,以及被矿化度M>5g/L、5g/L≥M>3g/L和3g/L≥M>2g/L三个矿化度分区的面积,对各计算分区中M>5g/L、5g/L≥M>3g/L和3g/L≥M>2g/L三个矿化度分区的各项补给量和地下水资源量分别进行计算。

十二、填制各矿化度分区各计算分区地下水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及地下水资源量成果表

1、需填制的成果表包括:

1)附表6-1-1 《计算分区平原区(M≤1g/L矿化度分区)浅层地下水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及蓄变量》;

2)附表6-1-2 《计算分区平原区(1g/L<>

3)附表6-1-3 《计算分区平原区(M≤2g/L矿化度分区)浅层地下水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及蓄变量》;

4)附表6-2 《计算分区山丘区(M≤1g/L矿化度分区)浅层地下水各项排泄量》;

5)附表6-3-1 《计算分区(M≤1g/L矿化度分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成果》;

6)附表6-3-2 《计算分区(M≤2g/L矿化度分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成果》;

7)附表6-4 《计算分区(M≤1g/L矿化度分区)1956-2000年降水入渗补给量Pr及Pr形成的河道排泄量系列成果》;

8)附表6-5 《计算分区平原区(M>2g/L各矿化度分区)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各项补给量及资源量》。

2、各成果表表式样附后。

3、各成果表的填表要求,参见“补充细则”中第51页上数12行至21行。

十三、各计算分区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

本次评价规定,北方地区各平原区M≤1g/L和1g/L<>

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参见“补充细则”中第37页至第40页。

十四、绘制《北方平原区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模数分区图》(图编号:“附图2-10-1”)

根据计算分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成果,参照“补充细则”中第47页至第50页的相关要求绘制。

十五、大型、特大型浅层地下水水源地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的核算。

参见“补充细则”中第42页。

十六、填制各计算分区各矿化度分区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年可开采量成果表和大型、特大型浅层地下水水源地多年平均年资源量、可开采量及超采区状况成果表。

1、需填制的成果表包括:

1)附表6-10-1 《计算分区(M≤1g/L矿化度分区)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年可

开采量及水质状况》;

2)附表6-10-2 《计算分区(1g/L<>

3)附表6-10-3 《计算分区(M≤2g/L矿化度分区)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年可开采量及水质状况》;

4)附表6-6 《大型、特大型浅层地下水水源地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可开采量及超采区状况》。

2、各成果表表式样附后。

3、各成果表的填表要求,参见“补充细则”中第51页上数12行至21行。

十七、编写文字报告的要求(从略)。

地下水资源管理(全)

1、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涵义:在充分了解地下水资源和开发利用状况以及动态变化的前提下,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实施组织、协调、监督,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2、地下水资源管理主要内容:(1)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2)地下水资源规划;(3)地下水资源管理;(4)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5)地下水资源保护;(6)地下水动态监测与信息发布。 3、地下水资源管理系统:集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利用规划,调查分配,取水许可实施及监督管理和保护等组成的整复杂体系。这是社会政府对地下水资源管理的职能的系统体现。涉及到自然,人,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对方面多层次因素集技术性,政策性,社会性为一体,内涵丰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4、地下水资源规划概念: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且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的要求,从地下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的实际出发,针对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为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强化管理、有效保护而进行系统的规划工作,从而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5、地下水资源规划原则:(1)地下水与地表水统一规划原则;(2)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3)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4)坚持可持续利用,力争供需平衡的原则。 6、地下水资源规划内容:(1)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2)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3)需水预测;(4)供水预测;(5)供需平衡分析;(6)未超采区开发规划;(7)超采区开发规划;(8)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7、水资源承载力: (1)水资源开发规模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在一定社会技术经济阶段,在水资源总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所获得的最合理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 (2)水资源承载最大人口论,水资源承载力为:在某一具体的发展阶段下,以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前提,在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条件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人口容量 (3)水资源支撑社会经济系统持续发展能力论,水资源承载力是: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胜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 8、地下水功能区划的目的:为充分发挥地下水的多种功能,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加强地下水管理,编制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工作十分必要和紧迫。而开展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工作,建立地下水管理制度的基础技术平台,是进行地下水规划、指导开发利用行为、保护生态与环境和加强地下水管理的基础工作。 9、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原则:(1)人水和谐、可持续利用;(2)保护优先、合理开发;(3)统筹协调、全面兼顾;(4)以人为本、优质优用;(5)因地制宜、突出重点;(6)可操作性强、服务管理;(7)水量、水位和水质并重。 10、地下水功能区划类型: 一级功能区:(1)开发区:指地下水补给、赋存和开采条件良好,地下水水质满足开发利用的要求,当前及规划期内(2030年,下同)地下水以开发利用为主且在多年平均采补平衡条件下不会引发生态与环境恶化现象的区域;(2)保护区:指区域生态与环境系统对地下水水位及水质变化较为敏感,地下水开采期间始终保持地下水水位不低于其生态控制水位的区域;(3)保留区:指当前及规划期内由于水量、水质和开采条件较差,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或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但作为储备水源的区域。。 二级功能区。 11、地下水资源保护目的:地下水资源的保护目标不仅包括水质,使其不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污染,还要保护水量的可持续利用。新时期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应把提高地下水资源保障能力、改善人民群众的饮水质量和生存环境质量、保护生态、减轻或避免地下水不合理利用产生的地质灾害等放在重要位置,实现从重开发、轻保护到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战略转变,加强水源保护,减少人为水灾,促进人水和谐。 12、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的技术路线: (1)工作范围核定:根据地下水超采范围,合理核定工作范围。 (2)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调查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主要部门、开采井的地区分布和数量、超采地下水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等;整理、核算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开采量和可开采量;分析超采的主要原因和地下水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压采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基础。(3)制定不同阶段治理目标:根据超采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评价结果,制定不同阶段地下水压采目标。 (4)替代水源分析:根据有关成果,分析可作为地下水压采替代水源的水量,分析不同阶段当地地表水开发利用量及其它水源开发利用量中可作为地下水压采替代水源的水量,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已有规划成果,通过供需分析来确定地下水压采的替代水量。 (5)确定地下水压采量:根据替代水源水量或供需分析结果,结合地下水超采区现状评价和工程配套措施情况,确定不同阶段地下水压采量。 (6)落实压采措施:根据地下水压采目标、压采量和已有的工程情况,地下水管理现状,提出压采实施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地下水压采的配套工程列入当地有关的规划体系。 (7)建立方案实施的保障体系:地下水压采涉及到很多部门,从管理、监测等方面提出系统的

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评价复习资料: 1~什么是水资源评价?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评价? (1)水资源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调查和可供水量的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 (2)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科学地评价本地区水资源的状况,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合理的水资源评价,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资源评价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与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等的制定等一系列的根本依据就是水资源评价结果。 2~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水资源分区? (1)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2)尽可能保持流域、水系的完整性;供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一个区域内;边界条件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基本上能反映水资源条件在地区上的差别,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基本相似的区域划归一区;尽量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按以上原则逐级分区,就全国而言,先按流域和水系划分一级区,再根据水文和水文地质特征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划分二级或三级区。 3~水资源评价在水资源规划、管理中有何作用? 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作用,水资源评价对水资源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 4~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资料收集:在分析计算降水量之前,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比 较可靠的分析成果。因此,除了在水资源评价区域(流域或地区)内收集雨量 站、水文站及气象台(站)资料,还要收集区域外围的降水资料。 资料审查:(1)与邻近站资料比较:具体做法有两种,点绘逐年降水量等 值线图及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相关分析法即绘制审查站年或月降水 系列同邻近站(单站或多站平均)的相应系列间的相关曲线图,对离差较 大的点据进行审查或修正。(2)与其他水文气象要素比较:年(时段)降 水径流关系法 5~资料的一致性审查:(1)单累计曲线法(顺时序);(2)双累计曲线法(逆时序) 6~代表性分析:周期分析,差积曲线法,滑动平均值过程线法;稳定期与代表期分析,累计平均值过程线法 7~干旱指数:反映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用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 9~论述题: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1)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直接影响:我国的用水量以农业用水量为主,故农业水利措施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最大,跨流域调水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更大,人类活 动对径流的时程分配以及对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 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间接影响:水量平衡方程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其他因素必须随 之而变,这种自动的调节变化,就是人类活动间接影响所致,灌溉和排水:大规模的灌溉增大 了蒸发,减少了径流量,灌溉还能活跃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增强“三水”转化,在有地下水 开采系统的地区,年净流量有可能增加,地表径流量则明显减少;水库等蓄水工程:对降水和 蒸发、径流、地下水、泥沙等均有影响;城市化:改变局部的小气候,对水文循环影响显著, 蒸散发的减少增加了径流量,整治河道可以增大泥沙的输送能力,不透水面积增加降低地下水

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情况介绍

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情况介绍 水资源与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水资源已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国土整治规划的制约条件之一。建国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一直重视我国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以期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有利的数据保证。 一、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情况 地下水资源在我国水资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其分布广、水质好、不易被污染、调蓄能力强、供水保证程度高,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利用。尤其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许多地区和城市,地下水成为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水源。据计算我国可更新地下淡水资源总量为8700亿方,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31%,其中地下淡水开采资源为2900亿方。微咸水开采资源130′108m3/a(见表1)。平原区(含盆地)地下水储存量约23万亿立方米,10米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储存量相当于840毫米,水层厚度,略大于全国平均降水量648毫米,这个比例与世界地下水储存量的平均值相近似。 目前,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主要是以孔隙水、岩溶水、裂隙水三类为主,其中以孔隙水的分布最广,资源量最大,开发利用的最多,岩溶水在分布,数量开发均居其次,而裂隙水则最小。在以往调查的1243个水源地中,孔隙水类型的有846个占68%,岩溶水类型的有315处,占25%,而裂隙水类型的只有82处,仅占7%。 从目前的供水情况看,全国地下水的利用量占全国水资源利用总量的16%,其中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是华北地区,其地下水供水量占全区总用水量的52%。预计在21世纪,我国淡水资源供水需矛盾突出的地区仍是华北、西北、辽中南地区及部分沿海城市。 受我国水资源及人口分布、经济发达程度、开采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区域我国城市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目前全国有近400个城市开采地下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300多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每年水资源缺口大约为1000万方,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以地下水水源地做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城市超过60个,如: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济南、海口、西安、西宁、银川、乌鲁木齐、拉萨等;以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供水的城市有:北京、天津、大连、哈尔滨、南京、杭州、南昌、青岛、郑州、武汉、广州、成都、贵阳、昆明、兰州、长春、上海等。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计算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水资源分析计算中,查清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时空分布特点,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循环补给规律,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转化关系,不仅能为农业生产、水利规划提供科学根据,而且也能为城市规划、工业布局及国防建设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区域地下水资源分析计算的对象一般指浅层地下水,评价的重点是水量。多数地区以分析矿化度不大于2g/L的淡水资源为主,有些地区对矿化度2~5g/L的微咸水及大于5g/L的咸水也进行计算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计算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大储量法、地下水动力学法、数理统计法及水均衡法等。水均衡法建立在地下水各补给项、各排泄项和地下含水层蓄变量等区域水平衡分析的基础上,是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常用的计算方法,本章将主要介绍这种方法。 第一节概述 一、地下水的垂直分布 地面以下水分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可以按照岩石空隙中含水的相对比例,以地下水面为界,划分为两个带:饱和带和包气带。在包气带,岩石的空隙空间一部分被水所占据,还有一部分为空气所占据。在大多数情况下,饱和带的上部界限,或者是饱和水面,或者覆盖着不透水层,其下部界限则为下伏透水层,如粘土层。 包气带(充气带)从地下水面向上延伸至地面。它通常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带: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管带。土壤水带的水分形式主要有结合水、毛细水和一些过路性质的重力水。中间带的水为气态水、结合水和毛细水。毛细管带内的水分含量随着距潜水面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在毛细管带中,压力小于大气压力,水可以发生水平流动及垂直流动。 饱和带岩石的所有空隙空间均为水所充满,有重力水,也有结合水。重力水是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 图5.1 地面以下水的分布

地下水资源现状

地下水资源现状

濮阳市地下水资源状况 水资源与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水资源已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国土整治规划的制约条件之一。 地下水资源通常是指作为工农业和生活水水源使用的地下水。生产和生活需要利用而又可能利用的地下水,统称地下水资源,在一定期限内,能提供给人类使用的,且能得到恢复的地下淡水量,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由于地下水资源具有分布广泛、便于就地开采使用、水质较优、不易被污染、动态稳定、调蓄能力强等特点,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利用。但是,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不应超过补给量,否则会给环境带来较大危害,比如区域形成大规模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地下水污染等严重地质灾害。为了合理地、长期地使用地下水资源,在开发之前,一般均应对其量和质作出评价,以便据此制定其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规划。 一、我市地下水资源现状(埋深、动态变化) 濮阳市地处豫北黄河冲积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据濮阳气象站1954—2005年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608.3毫米,蒸发量1678.0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水量1067.6毫米(1963年),最小年降水量仅204.5毫米(1966年),年内降水量分配不均,多集中在7—9月份,而蒸发以5—6月份最为强烈。

气象条件决定了濮阳市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地区,濮阳市是我省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之一,水资源总量仅为7.53亿立方米,居全省的第14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21立方米,仅相当于全省的1/2,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0,一般干旱年缺水1.89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缺水2.96亿立方米。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及降水时空变化的影响,并且无蓄水工程,濮阳市的地表水资源实际可利用量很小,除引黄供水之外,地下水(特别是浅层地下水)是濮阳市重要的供水水源。特别随着我市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我市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加上水环境和水质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市地下水资源来源主要是浅层地下土层贮藏的地表渗水,以北金堤为界,黄河流域因受黄河侧渗的影响,地下水补给及时,水位偏高,一般在2--8米。海河流域因超采严重,加上外来水源少,补给欠缺,造成全市地下水量严重下降,已形成我省豫北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主要分布在北金堤以北的海河流域,漏斗区面积181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3%,最深地下水埋深南乐寺庄乡达30米,平均埋深23米(上世纪70年代平均埋深7米,90年代平均埋深20米,水文局提供)。 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是地下水采补均衡状态的直观表征,也是检验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方案执行情况(效果)的客观依据。为了给濮阳市区城市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自1989年起,市节水办在濮阳市区(城市规划区)建立了地下水动态

水资源评价与衡量考试复习总结材料

1.水资源:可以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应当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得以利用。广义:地球上一切具有直接利用或潜在利用价值的天然水。狭义: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社会直接利用,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保证,并能在短时期得到恢复的天然水。 2.水资源评价:是指对于水资源的源头、数量围及其可依赖程度、水的质量等方面的确定,并在其基础上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的可能性。 3.水资源评价分区:是在一个时期相对固定并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分区模式,以利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各项水利规划都采用统一的基本资料,也有利于不同时期规划成果的参照与比较。 4.大气水:以水汽、水滴和冰晶形式存在于大气中的水。大气水是降水的来源。每天全球有12%的大气水降落到陆地或海面上。其全球大气水平均更新时间为8.1天。 5.干旱指数为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比值,是反映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蒸发能力是指充分供水条件下的陆面蒸发量。 6.地表水资源的概念:广义的地表水资源,是指存在于地球表面不同形态的水体总量,包括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沼泽水和海洋水等。狭义的地表水资源,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 7.还原计算的概念:通过一定的途径,将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有明显影响以后的观测资料“还原”到其本来面目,即不受人类活动明显影响的状态,以保证样本的一致性。这种计算过程常称为还原计算。 8.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在可预见的时期,在统筹考虑河道生态环境和其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9.允许开采量: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的条件下,不引起水质恶化和水位持续下降等不良后果时开采的浅层地下水量。 10.给水度:含水层的释水能力,表示单位面积的含水层,当潜水面下降一个单位长度时在重力作用下所能释放出的水量,数值上等于释出的水的体积与释水的饱和岩土总体积之比。 11.渗透系数: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它定义为单位水力梯度下的单位流量,表示流体通过孔隙骨架的难易程度。 12.导水系数:具有一定粘滞度的地下水在单位水力梯度作用下,通过单位宽度含水介质的流量。 13.水资源管理:为了保证特定区域可以得到一定质和量的水资源,使之能够持久开发和永续使用,以最大限度的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而进行的各项活动(包括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 14.地下水资源:赋存于地壳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本身又具有不断更新、恢复能力的各种地下水量可称为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具有可恢复性、调蓄性和转化性等特点。 15.水均衡法:水均衡法实质上是用“水量守恒”原理分析计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通用性方法。 16.水资源总量:某特定区域在一定时段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补给的有效数量总和,即扣除河川径流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部分。 17.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保证特定区域可以得到一定质和量的水资源,使之能够持久开发和永续使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的要求而进行的各项活动(包括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 1.水资源的特性 答:1)循环性和有限性:地表水和地下水不断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开发利用后可以恢复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水量评价:是对地下水源地或某一地区、某个含水层的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所用计算方法的适宜性、水文地质参数的可靠性、资源计算结果精度、开采资源保证程度所做出的全面评价。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就是要回答一个地区或流域有多少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地区分布、时间变化、质量标准、可靠程度)。同时还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少水量(各种用水的现状,近期和远景预测),以及供需平衡存在的问题。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用于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4种评价方法:开采—试验法、补给疏干法、水文分析法、开采强度法。 1、开采—试验法 在地下水的非补给期(或枯水期)按接近取水工程设计的开采条件进行较长时间的抽水试验,然后根据抽水量、水位降深动态或开采条件下的水量均衡方程求解出水源地枯季补给量,并以此量作为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 1、1适用条件 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如果一时很难查清补给条件而又急需做出评价是,则可打勘探开采孔,并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抽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直接评价开采量,这种评价方法,对潜水或承压水,对新水源地或旧水源地扩建都能适用。对于含水性不均匀的岩溶地区最为常用。主要适用于中小型水源地。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做区域性的水资源评价。 1、2计算方法 完全按开采条件抽水,最好从旱季开始,延续一至数月,从抽水到恢复水位进行全面贯彻,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形: (1)稳定状态:在长期抽水过程中,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趋于稳定状态,抽水量大于或等于需水量;抽停后,水位又能较快恢复到原始水位。则说明抽水量小于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有补给保证的,这时,实际的抽水量就是要求的开采量。 (2)非稳定状态: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不稳定,继续下降;停抽后,虽然水位有所恢复,但始终达不到原始水位,测说明抽水量已经超过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没有保证的,这时,可按下列方法评价开采量:

水资源调查评价

第三章水资源调查评价 第一节水资源分区及评价方法 一、水资源分区 1、水资源分区目得 水资源分区就是水资源量计算与供需平衡分析得地域单元.水资源得开发利用与水环境得保护与治理受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工农业布局、市镇发展、水资源特点以及水利工程设施等诸多因素得制约.为了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与治理水环境,既反映各地区得特点,又探索共同得规律,展望同类型地区得开发前景,需要对水资源得开发利用进行合理得分区。按分区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揭示其供需矛盾,提出解决不同类型供需矛盾得相应措施。 2、水资源分区得原则 (1)照顾流域、水系与供水工程供水系统得完整性。 (2)分区要体现自然地理条件得相似性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得类似性。 (3)尽可能保持行政区得完整性,以利于水资源得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配与取水许可制度得实施。 (4) 考虑已建、在建水利工程与主要水文站得控制作用,有利于进行分区水资源量计算与供需平衡分析。 (5) 本次划分水资源调查评价按《浙江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划分区手册》与有关规定执行. 3、水资源分区 根据上述目得、原则与温岭市得实际情况,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将温岭市划分为二个水资源分区,即温黄平原区(Ⅰ)与玉环区(Ⅱ).详见附图水资源分区图。 Ⅰ分区为温黄平原区:位于温岭市北、中、东部区域,该区地势西部高,主要为山丘;中东部低而平坦,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为温黄平原得主要产粮区。范围包括太平、城东、城西、城北、横峰五个街道,泽国、大溪、松门、箬横、新河、石塘、滨海、石桥头、温峤(约占60%)九个镇.土地面积737、0Km2,耕地面积47、44万亩,其中水田40、19万亩,旱地7、2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9、88万亩,占耕地面积得84、1%。该区就是金清水系得主区域,无大型骨干蓄水工程,旱涝灾害较频繁,就是防旱防涝得重点。 Ⅱ分区为玉环区:位于温岭市西南部低山丘陵区域,该区地貌属沿海山区与小平原。范围包括城南、坞根、温峤(约占40%)三个镇。土地面积188、8 Km2。耕地面积7、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上篇] 2010-03-26 | 作者:| 来源: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大中小】【打印】 【关闭】 水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是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核心。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问题是一个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水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水资源问题非常重视,要求全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水资源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水资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我国的水资源大为短缺,我们过去的认识很不够,必须引起全党十分重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地认识和掌握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是实施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原地质矿产部组织开展了第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于1984年底提出了评价成果:即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8717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2940亿立方米。自第一次评价工作距今近20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地下水开采量急剧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区域水循环条件已发生了改变,导致地下水资源无论在数量、质量和区域分布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次评价成果已不能反映当前地下水资源的实际状况。为此,国土资源部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对全国地下水资源进行了重新计算和评价,提出了评价成果。 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是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统一组织,中国

水资源评价报告

某县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提要]:本文对某县水资源总量进行了估算,同时对某县水资源统筹开发、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看法。得到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1.45亿m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1650m3,比全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还低504m3的结论。 [关键词]:水资源、调查、评价 1.概况 某县位于湖南中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11°53′至112°46′,北纬27°55′至28°29′;处于中低纬度区,属中亚热带与亚热带的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8℃,无霜期达296天,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358mm,西部因靠近暴雨中心,年雨量达1600mm以上。 全县总面积2906km2,总人口1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0万人),耕地面积76667hm2,其中水田68000 hm2,年工农业总产值为20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为154亿元),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实力前沿的县。 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平,地貌因处于山地与平原交接带,故兼有山、丘、岗、平四种类型,东西部相对最大高差为1042.1m,地表植被覆盖好。 本县水系较为发育,境内有沩水与靳江两水系,均注入湘江。沩水水系尚有乌、楚两大支流,辖流域2447km2,某县境内占2300km2,为全县面积的77%;另外还有河长10km以上的溪流46条,5km以上溪流114条,水库山塘广为分布,这就为较好地利用水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开矿、采砂等人类活动造成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水源污染日趋严重,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已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2 地表水及水资源总量估算 2.1降水计算 受县区垂直差异和地貌、植被等因素影响,降雨在时空方面分布是不均匀的。总趋势是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在西部山区沩山,年降雨量达1600毫米以上,而东部丘陵区的道林,年降雨量只有1282mm。在时间上,年际和年内变差也较大,降雨量最大的1969年为1723mm,降雨量最小的1978年为1199毫米,两者相差1.4倍。而年内降雨一般集中于4-7月份,降雨量为全年降雨量的55-60%。为有较好的代表性,共收集了本县13个水文雨量站和邻县8个水文雨量站的资料作降水计算,计算时利用宁乡、黄材、石坝子三个雨量站有同期28年的较长

水资源评价复习题

.简答题 1. 水资源评价的概念、类型以及内容 水资源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而言,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极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调查和可供水量的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 水资源评价活动的内容:①水资源基础评价;②水资源利用评价;③水环境评价;④引发灾害评价。 现代水资源评价类型:①水资源质量评价;②水资源数量评价;③水资源环境效应评价;④水资源综合评价;⑤水资源价值评价。 2. 地下水系统的组成、结构及类型 地下水系统的组成要素有二:一是有赋存予岩石孔隙中并不断运动着的水;二是具有空隙的岩层。 地下水系统的结构可以分为两类,即硬结构和软结构。硬结构是指介质的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软结构是指地下水的运动形式、水量与水质的时空分布格局及不同子系统间水量、水质的交换关系。 地下水系统有两种类型,即地下水含水系统(由边界圈围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地质体)和地下水流动系统(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统一体)。 3. 区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与局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不同 区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一般是在较大的地区,针对一个或若干个地下水系统,开展

的水量计算和可利用程度的分析评定工作;局域地下水水量的评价一般是在区域水量评价基础上,对地下水系统的某一子系统进行的水量计算和成井条件的分析论证。 无论在评价范围、时序、边界的确定上,还是在计算成果的内涵上,局域水量评价与区域水量评价都有所不同。 局域水量评价的评价范围小,时间序列短,更突出的是评价区的边界往往更具人为性,如按行政区界限,或人为圈画的均衡区边界来处理。因此计算出的补给量、储存量仅仅反映了系统某一局部的水量输入特征和储存状态,不能代表地下水系统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全貌。所以,只能称为水量计算,而不能称为补给资源量、储存资源量计算。 4. 地下水水量补给量的计算方法( 或地下径流模数法) ⑴ 水量均衡法: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利用均衡方程计算。 ⑵ 地下水文分析法 基本原理:一个地下水系统就其水量循环过程来说,无论补给方式多么复杂,补给 量总要转化为地下径流量,而地下径流又会在适当的地点溢出地表,成为地表水。如果 已知地下水的总径流量或总排泄量,则可推算出地下水的补给量。地下水文分析法实质 上属于水量均衡法的范畴,但其适用条件较特殊,即地下水的补给量全部转化为地下水的泄流。 常用方法:地下径流模数法和基流分割法。 地下径流模数法:单位面积上产生的地下径流量,称为地下径流模数。 计算公式:M=Q/F M为地下径流模数,m3/(s?km2);Q为测流点处的地下径流总 量,m3/s;F 为测流点控制的上游总汇水补给面积,km2。 地下径流模数是区域平均的概念,即在同一流域或同一地下水系统的不同地点是一个相同的定值。 5. 水环境容量的概念及类型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不影响水的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

水资源评价复习题

一.简答题 1.水资源评价的概念、类型以及内容 水资源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而言,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极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调查和可供水量的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 水资源评价活动的内容:①水资源基础评价;②水资源利用评价;③水环境评价;④引发灾害评价。 现代水资源评价类型:①水资源质量评价;②水资源数量评价;③水资源环境效应评价;④水资源综合评价;⑤水资源价值评价。 2.地下水系统的组成、结构及类型 地下水系统的组成要素有二:一是有赋存予岩石孔隙中并不断运动着的水;二是具有空隙的岩层。 地下水系统的结构可以分为两类,即硬结构和软结构。硬结构是指介质的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软结构是指地下水的运动形式、水量与水质的时空分布格局及不同子系统间水量、水质的交换关系。 地下水系统有两种类型,即地下水含水系统(由边界圈围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地质体)和地下水流动系统(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统一体)。 3.区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与局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不同 区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一般是在较大的地区,针对一个或若干个地下水系统,

开展的水量计算和可利用程度的分析评定工作;局域地下水水量的评价一般是在区域水量评价基础上,对地下水系统的某一子系统进行的水量计算和成井条件的分析论证。 无论在评价范围、时序、边界的确定上,还是在计算成果的内涵上,局域水量评价与区域水量评价都有所不同。 局域水量评价的评价范围小,时间序列短,更突出的是评价区的边界往往更具人为性,如按行政区界限,或人为圈画的均衡区边界来处理。因此计算出的补给量、储存量仅仅反映了系统某一局部的水量输入特征和储存状态,不能代表地下水系统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全貌。所以,只能称为水量计算,而不能称为补给资源量、储存资源量计算。 4.地下水水量补给量的计算方法(或地下径流模数法) ⑴水量均衡法: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利用均衡方程计算。 ⑵地下水文分析法 基本原理:一个地下水系统就其水量循环过程来说,无论补给方式多么复杂,补给量总要转化为地下径流量,而地下径流又会在适当的地点溢出地表,成为地表水。如果已知地下水的总径流量或总排泄量,则可推算出地下水的补给量。地下水文分析法实质上属于水量均衡法的范畴,但其适用条件较特殊,即地下水的补给量全部转化为地下水的泄流。 常用方法:地下径流模数法和基流分割法。 地下径流模数法:单位面积上产生的地下径流量,称为地下径流模数。 计算公式:M=Q/F M为地下径流模数,m3/(s·km2);Q为测流点处的地下径流总量,m3/s;F为测流点控制的上游总汇水补给面积,km2。

02第二章 地下水资源调查

第二章地下水资源调查 第一节地下水资源调查的目的、任务及工作步骤 一、地下水资源调查的目的与任务 地下水资源调查又称水文地质调查,其目的是查明天然及人为条件下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和运移特征,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变化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以及环境问题防治提供所需的资料。 虽然地下水资源调查的任务,视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精度要求而定,但都应查明地下水系统的结构、边界、水动力系统及水化学系统的特征,具体需查明下面3个基本问题: 1)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查明含水介质的特征及埋藏分布情况。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查明地下水的运动特征及水质、水量变化规律。 3)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化学成分,还要查明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条件。 地下水资源调查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其复杂性是由地下水自身特征所确定的。地下水赋存、运动在地下岩石的空隙中,既受地质环境制约又受水循环系统控制,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因此地下水资源调查需要采用种类繁多的调查方法,除采用地质调查方法之外,还

要应用各种调查水资源的方法,调查工作十分复杂。地下水资源调查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其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工程项目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和环境保护服务,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这就要求地下水资源调查人员既要掌握地下水的基本理论并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又要熟练掌握地下水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还要熟悉一些非专业的技术在地下水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方法。 二、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的步骤 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一般分三步进行,即准备工作、野外工作和室内资料整理工作。 (一)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技术准备及物资后勤管理工作准备,而其核心是技术准备工作中调查设计书的编写。 1.地下水资源调查设计书的定义 设计书是调查工作的依据和总体调度方案,是完成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的关键环节,在编写设计书之前应充分收集、整理、研究前人资料,如水文、气象、地理、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等资料,根据现有资料,确定调查区的研究程度,对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存在问题有初步认识。 当缺乏资料或资料不足时,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踏勘,获得编制设计书所需的资料。

水资源评价

名词解释:1)水资源:可以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应当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得以利用。2)干旱指数:一个地区气候的干湿程度,用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3)水资源总量: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4)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5)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允许从含水层中获取的最大水量。6)允许开采量: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的条件下,不引起水质恶化和水位持续下降等不良后果时开采的浅层地下水量。7)给水度:含水层的释水能力,表示单位面积的含水层,当潜水面下降一个单位长度时在重力作用下所能释放出的水量,数值上等于释出的水的体积与释水的饱和岩土总体积之比。8)渗透系数: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它定义为单位水力梯度下的单位流量,表示流体通过孔隙骨架的难易程度。9)导水系数:具有一定粘滞度的地下水在单位水力梯度作用下,通过单位宽度含水介质的流量。10)水资源管理:为了保证特定区域内可以得到一定质和量的水资源,使之能够持久开发和永续使用,以最大限度的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而进行的各项活动(包括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 简答题:1)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地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大。 2)水资源评价:目的—查清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的水帐和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内容—通常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的调查和可供水量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作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前提、水资源规划依据、保护和管理水资源基础。水资源评价和管理的任务:1水资源的调查工作:1)研究特定区域内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其转化关系;2)阐明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3)分析计算需、供水量。2水资源的供需分析;3寻求优化方案—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评价和管理的内容:水资源区划;水资源量的计算;水质评价;水资源供需分析;水资源开发规划;水资源系统分析;水资源管理。 3)差积曲线:将每年的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离差逐年依次累加,然后绘制这种差积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进行周期分析;基本特点是曲线上一个完整的上升段表示一个丰水期,一个完整的下降段表示一个枯水期,一上一下或一下一上组成一个周期。主要用途—进行资料代表性审查,判断样本资料的统计特征能否很好地反映总体的统计特征。 4)由各分区的降水量推求区域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与不同频率的降水量: 先计算各分区的多年平均及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将各分区界线标绘在评价区域年降水量均值等值线图上,用求积仪量算各分区所包围的等值线间的面积,采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出各分区的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并计算各频率的年降水量。再计算全区域多年平均及不同频率年降水量—全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等于各分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之和。但全区域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不能用各分区不同频率年降水量相加来计算,需要首先推求全区域年降水量系列,经频率计算后方可得到全区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 5)还原计算成果的检查—单项指标的检查;上下游、干支流及区间水量平衡检查;用径流深和降雨径流关系检查;各种影响因素的序列对照及统计参数检验。 为了使河川径流及分区水资源量计算成果基本上反映天然情况,并使资料系列具有一致性,满足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的分析计算要求,凡测站以上受水利工程及其他人类活动影响,消耗、

地下水资源的重复量计算(1986年)

地下水资源的重复量计算(1986年) 地下水资源的重复量计算 (11986年) 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者之间,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作用,往往会相互转化,特别是地表 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问的转化更为频繁.根据资源量只计算一次的原则,把排泄和补给量项中,或 山丘与平原区的水资源中的重复计算或重复利用的量项分别清楚是十分必要的.依照现行的水资源 开发方式和评价方法,重复计算是由于分区(分不同的计算区),分类(分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 及?[总(计算水资源总量)而引导出来的重要问题,如果单独计算某一计算区某个资源量而不汇总 时,则没有重复计算量的问题,但无论评价什么资源,大都免不了要汇总,要汇总便应扣除重复计 算量,否则就会夸大资源量.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可把重复计算量分为两类,一类是地表水资源与 地下水资源间的重复计算量;另一类是地下水资源问的重复计算量.现在把这两类重复量的概念和 计算方法分述如下. 一 ,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间的重复计算量 地表水资源一般指天然地表水资源,它由河川径流和还原水量组成,为简便计算,这里仅以河 川径流来代表地表水资源.同样地下水资源也应指地下水天然资源,这里所指的是"细则"规定的 现状条件下的地下水资源.河川径流与地下水资源问的重复计算量的概念和计算

问题分述如次: 1,山丘区的河川基流量,即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全部是河川径流的重复计算量. 设山丘区的河川径流为Rm,地下水资源为Gm,重复计算量为Drgm,则山丘区的水资源总量 Wm为 Wm=Rm+Gm—Drgm (1) 式中:Gm由二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河川基流Q基,也是地下水资源的主要部分.如图中的BDACB 所示.另一部分为山前侧向流出量Q删港,如地下水资源图中的ACBA所示.故山丘区地下水资源 Gm为 Gm=Q基+Q侧津 (2) 地下水资源与河川径流间的重复计算量是Q基,即山丘区重复Drgm图中的阴影部分.所以山丘 的水资源总量,是河川径流加上山前侧向流出量,即: W=R+(Q基+Q侧溶)一Q墓=R+Q侧港 (3) 2,平原区的地表水体补给量,即平原地下水资源的一部分,既是平原区河川径流的重复计算量, 又是山丘区地下水资源的重复计算量. 先叙述平原地表水体补给量与平原区河川径流的重复问题.平原的地表水体补给,包括湖泊, 水库,河道,渠系,田问灌溉和人工回灌补给量.这些地表水体一部分来自平原本身,另一部分来 自上游山丘区,来自山丘区的水量放在后面叙述,这里先研究来自平原区本身的水量,设平原区的 河川径流为R,地下水资源为G,重复计算量为Dgp,则平原区水的资源总量w为: WpRp+Gp—Drgp (4) 79

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技术要求

GWI-D5 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6年06月

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技术要求 (GWI-D5,2006版) 1 前言 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内容,是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北方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调查评价”中的“地下水功能评价专题研究”建立的“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方法”(记作GWFS,Groundwater Function Systems)的应用,主导是全面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弥补以往地下水评价中偏重资源评价而对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评价重视不够的问题,服务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目标下国家需求,为更好地发挥地下水“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整体的最佳效益而提供科学依据和科技支撑。 本技术要求仅是针对“GWFS”更好地应用而制定,主要服务于正在开展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北方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调查评价”。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下水功能评价工作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主要工作内容及评价标准、所需资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与步骤,以及地下水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本技术要求主要适用于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水系统。 3 引用标准 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 15218-94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GB/T 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167-93 水文地质术语 SL/T 238-1999 水资源评价导则 SL 286-2003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 GWI-D5(2004)地下水功能评价技术要求 4 术语与基本概念 4.1 地下水功能(Groundwater Function) 地下水功能是指地下水的质和量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对人类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