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谈谈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谈谈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谈谈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谈谈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谈谈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结果是全国上下都在搞探究教学。其实,学生学习方式一般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优缺点,接受学习的优点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学习则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在短期内难以学到很多知识。从化学教材分析来看,有些内容宜采用接受性学习,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的书写、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的教学等;有些内容应采用探究性学习,如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分析教材,才能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不宜什么内容都采用探究教学。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并不是两个极端,而是相互渗透的,在探究学习中可能有接受学习的成分。比如当学生探究过程中普遍出现迷茫时,教师可采用必要的启发式讲授,从而使探究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林华2

3

课堂教学关系到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对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构建,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过分注重预设而很少关注生成,教师备课只考虑如何教,强调教学结构严谨、语言精炼、进度把握准确以及完成任务不折不扣。这种课堂教学沉闷、封闭、机械、程式化,学生几乎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创意。其实,真实的化学课堂教学并不是预设不变的。其原因有三:首先,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就不可避免地在教学中产生大量生成性教学资源。其

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也会出现与教师预设不相同的情况。最后,即使是传统教学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出现的新情况。既然课堂教学不是预设不变的,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不能厚此薄彼。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预设方案宜粗不宜细,教师只需设计大致的探究活动框架,设计主要问题,为“自主、合作、探究”提供平台,给师生留有广阔的发挥余地。可以说,课堂教学的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事实上,课堂教学真正的精彩往往是其生成的部分,而并非其预设。记得一次笔者上氧气的性质和制法的学生分组实验课,在实验中,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未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口,木条仍可复燃,实验事实怎么与课本上的说法不一致?”笔者当时一怔,这可是上课前没有想到的。但笔者抓住

这个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好时机,和学生们共同做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最后大家得出结论:只要集气瓶里的氧气达到一定的浓度,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就可以复燃,不一定要盛满氧气。这样就推翻了课本上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的科学精神,成为本节课最精彩的部分。

浅谈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06-05T11:48:41.29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1期作者:刘永玉[导读]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老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些学习方式引进了课堂。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古浪教育工作站733109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老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些学习方式引进了课堂。但是也发现,这些学习方式有的只能在公开教学上运用,有的流于形式,更有的根本不敢谈起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对学习方式不甚理解,尤其是对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两类学习方式的内涵与应用有误解。 一、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比较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下简称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已经以定论形式展示,不需要学生去独立探索和发现,只要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具有实质性联系的固定点,使之相互作用,实行新知识意义上的同化,从而扩大或改组认知结构。发现学习是由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这种学习方式不呈现学习结论,是由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教学活动形式,它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前提,给学生提供观察、调查、假设、实验、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比较这两种学习方式,探索学习比较开放,它更重视学生学习动机和独立思考,更强调过程。正如布鲁纳认为,了解一般的有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这种学习方式花费的时间较多。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习材料对原认知结构具有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二是学习者必须具备这种学习的心向。如果同时具备这内外两个条件,同样能激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就容易造成死记硬背。由此可见,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利弊,各有其适用的范围。 二、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灵活选择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它对促发求知欲、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作用无疑是明显的。笔者认为,教学中学生能探究得知的教师不要替代,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要暗示,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还必须看到,并非所有的知识学生都能探索得出,有些教学内容是约定俗成的,绝不能靠学生去发现,而且也发现不了。探究学习是一种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也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应该看到,接受学习不等于死记硬背,不能说教师讲解就导致机械学习。只要学生对新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又处处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考虑,促使学生能主动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内因外因均具备,即使前进的步子小一些,也是有效的学习。 理解了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类学习方式的内涵及其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以下一些理念: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要善于依据不同学科和学科中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 第二,学习方式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宜,不能“一刀切”。“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学生个性不同,“探究式”也好,“接受式”也罢,只要是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那才是最有效的。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应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二者不可偏废。重视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打好基础,没有一定的基础,一味地强调探究学习是不可取的。探究性学习不只重形式,更要重视实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式。要从实际出发,适合运用哪种学习方式就用哪种,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们在课堂中灵活地运用适合于学生自身的教学方法对于完成教学目标是大有裨益的。有些内容如果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然而有的内容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既节省时间又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何乐而不为呢?总之我认为,只要能完成教材及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师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都是可以的,不一定确定谁主谁辅,可以“你方唱罢我登场”,“不看过程看结果”,“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而同归罢了。

最新-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精品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鲁平 江苏省昆山市兵希中学 摘要初中数学的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索问题中主动思考。 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和动机,研究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心理,通过学生的行为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创造情景,烘托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在数学问题中亲自动手解决问题。 就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根据数学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探索;引导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正所谓一切的学科都起源于生活、取自于生活,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学科,要学好数学,探索数学问题,就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 而数学作为三大科目之一,对学生的重要性不可谓不大,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就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那么,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呢? 一、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激起探索欲望 数学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如何,学生对此并不熟悉,这也是我们教师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数学教学中灌入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所以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数学不再是学生心目中不实用的科目,这样就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比如,让学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做课后作业时需要多长时间,上下学需要多长时间,遇到雨天要增加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出门才不会迟到。 而在此基础上,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应利用生活中学生会遇见的问题,与自身的数学知识相结合起来开展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用处,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起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欲望。 二、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

问什么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1. What is the scope of Sociolinguistic research? 问:什么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答:广义的把从不同角度去考察语言的都看成社会语言学等等范围,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哲学等等。狭义的是研究语言使用中的变异现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异指语言运用上的变化和差异,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语言上的变体表现出来。具体来说,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包括: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 2)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标准语和土语、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等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交谈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5)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 最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的延伸,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社会语言说的研究会取得更大更多的成就,同时也对我们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Generalized to study from different angles to the language areas are regarded as social linguistics, etc。Such as sociology,

anthropology, ethnology, psychology, geography,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 on. Narrow the variation in use of language phenomen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environments. Variability refers to the change in language and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use of different language variants shown. Specifically, social linguistics includes: (1) The language of a country or region, such as two-word system status, bilingual, multi-lingual or multi-dialect situation; (2) variations in various languages, including regional dialects and social dialects, standard language and dialect, formal and informal language body language bod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tructure and social function; (3) The conversation scenarios and sele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de and the Code Selection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4) Social and different languages or language groups on evaluation and attitude variations and the resulting social effects; (5) The social,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asons, as well as language contact caused by changes in the way of language and law, and so on. In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linguistics is constantly extending the scope; I believ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浅谈地理课堂中的探究式教学

浅谈地理课堂中的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应学习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程也大力倡导在学科课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习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地理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创设新疑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质疑 质疑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之一,质疑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创造的起跑线。探究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式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质疑是开展探究教学的第一步。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最好选择一些实践操作性强,资料来源丰富,学生感兴趣的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地理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如在讲授《四大区域》时,我有意将教材的编排做些改动,将全国分为两大部分:东部和西部。结合西部大开发,要求学生6至8人为一组,以“走进西部”为课题,对西部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他们查阅各种资料,并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分别从自然、经济、人口、交通、环境、资源等方面阐述西部大开发的目的和意义,并就“怎样对西部进行开发”、“开发西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接受学习(一)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接受学习(一)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代写论文课程改革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均是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这两种学习方式对人的发展都是必要的。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正确地对待接受学习:明确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寻求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融合;倡导把建构主义理论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加以整合的创新学习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方式;接受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一时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基础教育课堂中能否废止接受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接受学习?笔者拟就上述问题作点探讨。 一、关于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 1.两种课堂学习模式的比较 最基本的课堂学习模式包括接受模式和发现模式,或者称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在一些教师的心目中,探究学习有被神化的倾向,俨然成为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实际上,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并不是以某种学习方式为条件,接受学习不等于机械学习,探究学习也不等同于意义学习。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各自适合运用的情况。从学习内容看,接受学习适合已定论的学习材料,探究学习适合未定论的需要继续探索的具体材料;从学习效果看,接受学习对学习内容掌握的速度快、系统性强,探究学习速度慢不成系统,但记得牢、易迁移,有利于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从组织形式看,接受学习适合集体教学,探究学习适合小组学习或个别教学。1]由此可见,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两种学习模式对人的发展都是必要的。在人的认知活动中,二者往往相辅相成,结伴而行。接受学习是探究学习的基础,探究学习是接受学习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需要说明的足,在接受学习中,我们倡导的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关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接受学习的三种类型。一是机械性接受学习,指的是学习者不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完全是注入式的死记硬背的学习;二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指学习者缺乏学习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进行的学习;三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指学习者以思维为核心的一种理解性的学习2]。新课程所摒弃的是前两种接受学习,我们所提倡的是第三种接受学习。水平高的教师善于在接受性教学中,渗透研究性、探究性的观念、原则和方式,达到发现的目的。 (2)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心理过程。有意义接受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倡导的一种学习模式。它是指在学科学习中,将有意义的材料同业已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有关知识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掌握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方式。奥苏伯尔接受学习的理论基础是他的认知结构同化论。他认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不是机械的,也不是被动的。相反,他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重建和改组。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心理过程是:在认知结构中找到同化新知识的原有有关知识;经过同化学习机制,运用分析思维和演绎推理方式,使新知识与原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找到新旧知识的本质联系,进而概括出新的规律性知识,重建新的认知结构;然后,再在运用新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检验、巩固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实现新知识的迁移3]。 (3)有意义接受学习也符合学校的教育教学规律。有意义接受学习是人类传承文明、保持文化传统的基本方式。在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间内,不可能将大多数内容由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等方式来建构,有效的和主要的方式只能是接受学习,这已被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证明。接受学习的教学内容以现成的、定论的方式系统地呈现,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

自主学习探究

自主学习探究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了使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地实施,就要优化课堂教学,优化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一年来我们致力于建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现将模式介绍如下,供同行们参考并予以指正: 一、模式流程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出现问题、启发诱导自主探究、设疑质疑合作探究、解惑释疑分层练习、内化知识深化练习、拓展引伸 二、具体操作方法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教师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同学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同学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 2、出现问题、启发诱导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同学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同学积极考虑,让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使其发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3、自主探究、设疑质疑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身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给同学以足够的

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同学围绕探究的问题,自身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身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倡议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同学,充沛发挥同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合作探究、解惑释疑 组织小组学习:通常同桌或四人异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学习,让每个同学都发表自身的见解,充沛发挥生生间的互补作用,为全体同学,尤其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考虑的效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效果,培养同学的群体意识和合作能力。 组际交流:对小组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结果,,运用分析、比较、讨论等方式进行集体交流,促进同学自我考虑、积极交流、融会贯通,在各自得出的结论之间建立联系,以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正确处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关系 ------冶父山镇罗岗小学高岳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人为地分开和割裂,要高度重视他们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合理组织和科学调控,尽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从而发挥最大效益,是语文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一、正确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效率低下。学生手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忙于穿梭,疲于应付,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摆摆花架子,充其量只是漫无目的的自由,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究其根本,在于认识上的误区,以为自主就是完全放开,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活动,教师袖手旁观,不加干涉,不做有效引导,这种放野马式的自主有百害而无一利。其实自主与引导密不可分,不能人为分开,高效的自主离不开教师有效的引导。小学生处在学习的起步阶段,知识面窄、学习经验不足、学习方法单调、处理问题能力薄弱,在如何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等解决问题的时候,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启发。因此教师要注意角色的合理定位,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提供排除障碍、解决问题方法和措施,使其尽快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1)增加学生自主时空 实施学生自主学习,要给学生充裕的时空,教师少讲、精讲,可讲可不讲的地方就坚决省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弄懂掌握的的内容,教师就不必事无巨细地重言倒语,只在介绍背景、方法方式、升华提高、活动场地等方面提供帮助即可。这样增加学生的活动时空,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开阔的空间去读书、思考和体验。 (2)扩大学生选择权利 学生学习往往受老师画的条条框框的制约和束缚,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享受高度的选择权。学生有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和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合作者,事倍功半,成效明显。 二、正确处理好合作与自主的关系 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并不矛盾,也无谁优谁劣之分。善于自主学习的学生,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和合作;喜欢和人交流的学生,引导他们要学会进行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有机整合和交叉效应才是上策。 (1)加强合作的针对性。 合作任务要明确,具有针对性。要选择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开展合作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合作不能漫无目的和随便随意,要精心挑选。 (2)加强合作过程的有效性。 合作的过程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给予学生一定的个别自主学习的时间,要求学生在思考有一定的结果时,理清自己的思路,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做到讨论交流时胸有成竹,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认识,做合作的主人,而不是充当观众和听众。合作过程中学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要随便插话或打断别人的话,最好快速记录别人发言要点。自己发言时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也可结合别人的发言谈论话题。在充分交流基础上整合观点,进而形成集体意见,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果实和喜悦。 三、正确处理好探究性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在课程中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但并非贬低自主性学习的价值。探究性学习和

浅谈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毕业论文

【标题】浅谈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 【作者】黄华蓉 【关键词】探究式课堂教学探究学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合作交流 【指导老师】冉彬 【专业】小学教育 【正文】 1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形成与发展 1.1探究式课堂教学提出的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以书面习题为主,而很少布置如查阅资料、社会调查这一类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需要改变。 1.2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形成与发展 明确把“探究学习”作为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首倡者是美国课程专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1]。1961年,他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了“作为探究的理科教学”的观念,认为传统的课程对科学进行了静态的、结论式的描述,这恰恰掩盖了科学知识是试探性的、不断发展的真相,极力主张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对世界进行探究。在施瓦布等人的推动下,探究教学在英美等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先后涌现出几种著名的探究教学模式,如:萨其曼的探究训练模式、施瓦布的生物科学探究模式、马希尔斯和考克斯的社会探究模式,以及学习环模式和5E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于提高综合国力和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国都普遍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探究教学的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 (1)国外发展情况 以英美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推动探究教学的发展。英国推出《1998年教育改革法案》,首次将科学课程与英语、数学并列为三大核心课程。而在科学课程中,特别强调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后出台了两部具有纲领性的科学教育文献。一是1990年美国科学教育研究会提出的《2061计划》,二是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1996年推出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这两部文献都强调探究教学的重要性。后者甚至认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就是探究”,并对探究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标准。 (2)国内发展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少地方也开展了探究教学实验研究,其中上海市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尤有影响。不久前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

浅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浅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襄阳市新华路小学:王艳红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我通过教学和研究发现,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组活动形似,而神不似 合作探究学习不仅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仅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停留在表面,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更多深层次的问题。我在执教“找规律”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练习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习题: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小棒,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摆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摆出一个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三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在实际教学中观察发现,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优等生参与的机会更多、扮演了一种小老师的角色,待优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优等生中获得信息,待优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收获比在班级教学中的收获还少。 (三)学生间的合作少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影响合作探究学习的顺利开展。有一位教师上一节“统计”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教师把各种颜色的花分给学生,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摆出象形统计图,统计每种花的数量;强势的学生把卡片全部拿去,不让其它同学摆,其它同学据理力争。然后两个人才一起操作。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才造成上述问题。 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这些现象,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

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一.背景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堂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课堂,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从解决问题中增强信心,从不断体验中获得新知。打破长期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这种课堂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人材的成长,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型教学结构。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高效掌握知识,迅速增长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知识源于行动”和“认识发生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观点,认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是教育的最高原则。只有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设,并给予相对合理的证实或否定,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要通过参与式的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教师的角色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课堂上,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切磋;活动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生活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分享。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欣赏。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教师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学生合作,让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使之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高,这是现代教学中一个值得关注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标》中恰当把握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得到落实。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趣探索,激发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阵地,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是激发灵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的重要推力,它就象一块磁铁,深深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考、探求新知识。 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先给学生讲了《小熊分西瓜》的故事:熊妈妈买了一个西瓜,要分给三个儿子,给了他们1/3、2/6、3/9三个分数,要他们选择自己要得到的西瓜数量,大哥说我比较大,给弟弟分多一点吧,选择了1/3,二哥也说,我是哥哥,多的应该给弟弟,它就选择了2/6,三弟没办法只好选择了3/9。然后,

我就问同学们:“大家说,三个小熊说的对吗?它们到底得到了多少西瓜呢?”这时,他们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好奇,有的同学带着我的问题通过画图得出三个分数一样大,也有的同学用把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发现1÷3、 2÷6、3÷9三个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相同的数,商不变。看到同学们为了解决问题,得到结论,都纷纷使出自己的本事,各显神通,我真替他们高兴。就这样,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独立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自主探索的的机会,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中培养创新精神。 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把自己剪好的松树、衣服、五角星、蝴蝶等图案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图形所具有的性质,通过“看”、“折”、“比”,独立思考,得出结论:“这些图形都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能够完全重合.........”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这个教学中,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过程,理解了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因此,数学活动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合作探索、增强创新意识 小组交流、合作探索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互递、知识互补的一种方式,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在愉

浅谈探究学习的优势

浅谈探究学习的优势 探究性学习的几点优势。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了教与学的和谐。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地将原有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运用数学知识,使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积累的数学知识、技能,只有在不断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它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探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特别是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面临问题时,要运用哪些数学知识?怎样去运用这些知识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他们必须做出明确的认识。因此,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得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感受,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更加深刻地感悟出数学知识的实际作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究性学习中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遇到的新情景,怎样去实现问题的解决?肯定没有现成的方法和措施,需要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去探寻和发现。所以说,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良好契机。活跃了学习的气氛,达到了课堂氛围的和

谐。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了学习动机与效果的和谐。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达到了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和谐。师生互相促进,达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每个人都被各种各样的“问题”所包围。教师协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会层出不穷。因此探究性的学习,有助于教师面对教育的新需要,学生的新需要,问题解决学习的新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找到发挥指导、组织、参与作用的最佳切入点,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与时俱进”地得以优化。 探究学习注意的问题。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处理好踊跃发言与相互倾听的关系;处理好激励评价与客观评价的关系;处理好直觉猜想与客观验证的关系;处理好组内合作与组间合作的关系;探究性学习的建议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意识和能力,达到让学生“乐学、活学、学实、学活、会学”的目的,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 的思想。教师在前面十个学会的基础上,要主动实现五个超越:超越工作、超越课本、超越课堂、超越学校、超越讲授。这里的“超越”都是在尊重原有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不能绝对化,在数学学习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需要探究,也并非所有的内容都能有效探究。探究学习的成功与否,还在于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因此“探究性学习”并不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相抵触。正确处理好“探究”与“传授”的关系,进行有效学习才是探索教学方式改革的硬道理。

探究式学习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 教育心理学依据知识内化途径(皮亚杰认为有同化和顺应两条)的不同,把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此,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旨在通过探究学习来凸显学习的问题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一、探究学习的本质属性和教学意蕴 1. 探究学习的本质属性 第一,问题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

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探究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探究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开放性。人是开放性的存在,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地生成。这是开放性立论的人学依据。可以说,开放性的精神正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所谓“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六大解放”表面上看解放的是学生的身体,实质是解放学生的心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正是学生主动、生动发展的摇篮,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能自由的想象而不担心其怪诞离奇;能大胆的思考而不考虑其是非正误;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全面展示自己的个性。这正是探究学习的精神要旨。 第三,创新性。创新表现为突破和超越,它针对已有的东西,即书本上写的东西,教师讲的东西和学生自己已经掌握的东西。“尽信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方式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方式 数学学科定安县实验中学张楠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般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来看,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通过网络环境、解题反思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方式来学习。学生只要能运用好的学习方法,就等于找到了捷径;学生只要养成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就等于建立了一种自我调节的推进机制。在长期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下,让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途径发展,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不断调节,自我完善。 关键词:有效教学;自主探究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学生自主性学习,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各种教学技术的支持。在新课程教改中,本人对不同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二、解题反思模式下的自主探究学习 在学习中形成反思习惯对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目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习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自己内隐思维活动的调节,控制过程展示出来,问题解决后不要停止,应立即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后的反思,并把反思中的得失板书出来,使学生能够效仿。 2、教师要启发学生解题思路的发现和结论的猜想,并树立自觉的猜想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猜想的主动意识,鼓励学生从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出发,大胆猜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进行自主学习。 3、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4、反思题目结论,进行解题成果的扩大,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而且还要将反思对象扩展到学生作业后要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有了作业反思的要求,师生在教学上便产生了互动和交往,根据从学生的反思老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等很多有利于教学的信息。 案例1:在讲解《勾股定理》时,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b a ,,斜边为c ,那么一定有222c b a =+。 问题提出:那么当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那么斜边为多少? 这是一个典型的利用勾股定理解题的题目,我们的做法是根据勾股定理再结合平方根的知识,得到斜边的长度为5254322==+。 引导学生对题目的结果进行反思:从具体再到抽象,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相同题目的解题公式:任意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b a ,,斜边为c ,那么一定有222222,,a c b b c a b a c -=-=+=。 通过这个问题的反思,使学生自己应用知识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具体——抽象——具体”的形成过程,完成知识的自主探索学习。 5、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外,用一段时间进行专门解题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

宏观与微观社会语言学的探索

宏观与微观社会语言学的探索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科学,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 语言学的发展。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1857-1913)首先提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向,他认为language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即平时热门研究的语言系统或是总结语言的使用。另一方面便是言语(parole),即社会语言学,语言的当代的使用偏好均为当代社会的研究方向。布莱特(W.Bright,1966-)他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变异。费希曼(Fisherman)他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微观社会语言学从语言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方言和语言变异。考察社会因素对语言结构的影响。宏观社会语言学则以社会为出发点,研究语言在社会组织中的功能。 对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诸多角度进行塔索,我这里将以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研究,同时这里的微观与宏观研究不完全与费希曼相同,这里的宏观主要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风俗习惯对社会语言学的影响,微观只要是指个体或企业,名人对社会语言学的影响。 宏观因素。 宏观因素主要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风俗习惯等因素。政治主要指政治事件,法律观念以及因政治引起的军事行为所造成的影

响对社会语言学的影响。经济主要是指经济的发展商品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开拓所给语言学带来的影响。文化科技主要指文学、宗教、哲学、艺术、科技为社会语言学所带来的变革。风俗习惯主要指民族的风俗习俗、方言俚语为社会语言学带来的变化。 政治对语言学的影响 政治对语言学的影响可以从英语的发展史中就可以明晰。英语的发展可以说是典型的窃取其他语言为己用的语言发展类型。英语的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英语的起源,其次为核心英语词汇的产生发展,然后是英语的爆发和完善期,最后为核心词汇的固定边缘词汇爆发时期,也可以说是当代英语的成熟期。 起初,英语属于一种西日耳曼语言。古英语是一个多样化的群方言。罗马人入侵时尚不存在英语,威尔士英语。公元五世纪日耳曼部落盎格鲁-撒克逊等部落定居不列颠,他们留下众多农耕词汇,包括sheep,ox,earth和wood等词。北欧海盗也为英语带来了众多以sk 开头的词汇如sky和skirt,与此同时,从五世纪开始,古英语的元音就开始有了,由“开”向“闭”的发展趋势。九世纪英语的辅音系统受到外来部族的影响逐渐稳定,资产阶级革命后一系列政治性的活动催生了一大批英语词汇。 经济对语言学的影响 经济对社会语言学的影响主要是从中世纪开始加大的,之前的英国史主要表现为外来势力对本土英语的催生,中世纪之后,英国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繁荣,同时也加大了与外部势力的交流,借鉴和吸纳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