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计时双基练19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计时双基练19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计时双基练19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计时双基练19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计时双基练19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xx·南昌模拟)一位学者说,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这主要是由于两国在建国初期某种相似性决定的。这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 )

A.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B.都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

C.经济形势都是异常严峻

D.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

解析中国与苏联均是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因此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成为当务之急,故选B。

答案 B

2.歌曲《小燕子》作于1957年,是电影《护士日记》中的一首插曲,歌曲第二段的歌词为:“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这段歌词告诉我们,歌曲的创作背景是( )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一五”计划

C.“大跃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从时间“1957年”排除“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材料信息“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反映的应该是“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建设的情况。

答案 B

3.(xx·石家庄高三质量检测)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人民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企业时采取了“不打烂旧机构”和“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做法。这一做法( ) A.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发展生产

B.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C.实现了对原有企业的和平赎买

D.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

解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提到的没收官僚资本企业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生产。B、C、D三项均与材料和史实不符。应选A。

答案 A

4.下图为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比重(%)图。据此可知1956年我国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是( )

A.32.2% B.53.4%

C.85.6% D.92.9%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956年”可以判断是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公有制经济包括国营、合作社、公私合营经济等部分,因此选D。

答案 D

5.(xx·华中师大附中模拟)有历史学家评论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约为38%和187%。”这从根本上取决于(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指令性经济计划的实施

C.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

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解析1953—1957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既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也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后者是根本性的因素。

答案 B

6.(xx·衡水中学模拟)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第3期《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一文中,比较明确地提出“把一个合作社变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的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这里的“人民公社”() A.仍然与农业合作社性质完全相同

B.克服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C.体现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D.有利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解析人民公社强调“一大二公”,比农业合作社的规模更大、公有化程度更高,所以A项说法不对;“人民公社”是“左”倾错误的体现,故排除B项;C项符合题意,从农业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公社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D 项错误。

答案 C

7.(xx·嘉兴模拟)“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 )

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解析本题首先可从时间上排除D,因为“文化大革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劳动号子中对花生壳的浮夸特点判定,B正确;A、C都是20世纪50年代,但A是正确的探索,不具有浮夸特点,C“欣欣向荣”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 B

8.(xx·北京海淀期末)对下表中数据变化的解释准确的是 ( )

农轻重产值比重变化表(%)

B.“大跃进”运动提高农业和轻工业产值

C.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二五”计划后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史实A是在1953—1956年;B和C是在1958年;1960年开始调整农、轻、重比例,故选D。

答案 D

9.(xx·无锡高三期中)下图是我国1957—1962年的炼钢指标,从中得到的历史结论是 ( )

A.大炼钢铁运动浪费了大量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

B.“大跃进”时期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盲目发展重工业

C.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一大二公”,快步进入共产主义

D.“大跃进”时期兴起了全民炼钢运动,重工业得到飞速发展

解析图片反映我国1957—1962年的炼钢指标不断增加,说明盲目发展重工业,故B 正确。图片只是反映指标增加,并没有反映资源浪费,故A不正确。大炼钢铁运动是“大跃进”的表现,人民公社是在农村,故C不正确。“大跃进”时期兴起了全民炼钢运动,盲目发展重工业,破坏生产力,但材料体现的仅是“指标”,并不能从中得出我国“重工业得到飞速发展”的结论,故D不正确。

答案 B

10.(xx·河南三市调研)1957年7月31日,《浙南大众报》发文说:“‘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抱着狐狸精当美女’,恋恋不舍。”上述材料说明 ( )

A.文章极力宣传人民公社化运动

B.“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

C.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

D.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解析“包产到户”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尝试,由题干内容来看,《浙南大众报》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还有人对“包产到户”持肯定态度,反映了两种不同意见的交锋。

答案 C

11.(xx·河北省名校联盟高三质检)“大跃进”期间,安徽省少数农民搞起了责任田:“定产到户,超额归己”。到1961年底,全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对此给予了极大支持,这反映了(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安徽开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

C.农民自发纠正“左”倾错误

D.中央领导人一致支持安徽实行责任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关内容。由“大跃进”“到1961年底”可知,当时正是我国“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的时期。由安徽省少数农民搞责任田且受到部分领导人的支持可知,农民群众自发纠正“左”倾错误,C项正确。A、B两项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答案 C

12.下表为“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 )

经济开始出现回升③“文化大革命”时政治动乱,但仍促进了经济发展④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经济迅速回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从表格数据看,“文化大革命”初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之后的经济回升与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有关,②③的表述错误,答案为C。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宿愿。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杨先材《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材料二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图

——《中国现代化历程》材料三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是什么?(12分)

(2)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当时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了什么问题?它在生产实践中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3)为纠正材料三在实践中的错误,中共中央又采取了什么方针?取得了哪些成就?(6分)

解析第(1)题注意对比材料一、二的数据和特点描述得出结论。第(2)题注意结合时间来联系当时的经济政策来回答。第(3)题注意材料的描述是对工业大跃进的认识,结合20世纪60年代初的政策来回答即可。

答案(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必要性:我国工业基础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

(2)反映党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出现“左”倾错误;对经济建设还缺少经验。

影响: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成就: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

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材料二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

——《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谭震林)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9分)

(2)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原因何在?(11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6分)

解析第(1)题注意材料中涉及的几个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工业总产值、主要工业产品种类。第(2)题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对材料进行分析,特别是透过材料准确认识人民公社的实际作用。第(3)题注意对材料一、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即可。

答案(1)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成就尤为突出。

(2)没有。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上“左”倾错误的扩大;农业生产并没得到实际重视;自然灾害严重;中苏关系恶化。

(3)实事求是;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应片面发展某一方面等。U 32208 7DD0 緐~b35164 895C 襜22747 58DB 壛21045 5235 刵8\28636 6FDC 濜33547 830B 茋20599 5077 偷^40076 9C8C 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