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统计基础部分

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题量少,07、08年分值占3分左右,但是很重要。

本章学习概要:

需要掌握的内容:

1、总体与总体单位(提示:判别,把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

2、指标和标志的概念(提示:判别)及两者区别

3、总体的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4、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的概念(提示:会区别)

第一节统计的涵义

一、统计的概念、统计的三种涵义

●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因此“搜集”即: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基

础阶段)。

●在实际应用中,统计的涵义是指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

二、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统计活动成果的关系。

●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

●总体是客观存在的,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是统计总体,简称总体。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

●总体与总体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可以改变。

例题讲解:

例1.1:对某市工业企业职工收入情况进行研究,总体是:D

A. 每个工业企业

B. 该市全部工业企业

C. 每个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D. 该市全部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总体)

例1.2:要了解某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B

A .该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总体)

B 该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总体单位)

C 该工业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

D 该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

例1.3:构成总体,必须具备:D

A. 总体性、数量性与同质性

B. 总体性、同质性与差异性

C. 社会性、同质性与差异性

D. 同质性、大量性与差异性

例1.4 总体的基本特征有()()()()()。

A.同质性

B.大量性

C.差异性

D.相对性

E.绝对性(06年考题)

二、指标与标志

●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标志是指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属性和特征。或者说,单位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

●标志的分类:

按性质不同:品质标志、数量标志

数量标志又分常量、变量

变量又分连续变量、离散变量

●指标与标志的区别:指标是总体特征,标志是总体单位特征。

例1.4:总体:一年级全体在校大学生。

总体单位:每个一年级大学生。

例1.5:一个总体( D )。

A. 只能有一个标志

B. 可以有多个标志

C. 只能有一个指标

D. 可以有多个指标(07年考题、06年考题)

例1.6 某职工月工资为1800元,“工资”是(B )。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变量值

D.指标(06年考题)

例 1.7 某工业企业作为总体单位时,该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是数量标志;若该企业作为总体,则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是统计指标。

例1.8 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 ) (06年考题)

注:错误同质性,指有共同特征的总体单位组成,注意总体具有各单位差异性!

例1.9 下列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有:A B C D

A商品零售额B工资 C 计划完成百分数 D 合同履约率 E 企业经济类型

例2.0下列各项中,属于离散变量的有: A E

A 全国总人口

B 年龄(统计中认为年龄是连续变量)

C 平均工资

D 钢铁产值

E 某市三资企业个数

第三节统计的任务与过程

●统计的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统计的工作过程划分

●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定性定量的统计认识过程,再由定量定性的认识

第二章统计调查

本章学习概要:

统计调查 1、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的概念、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的概念(结合教材P36例子理解)

2、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1)普查的概念(理解)(2)重点调查的概念(理解)

(3)抽样调查的概念(理解)(4)典型调查的概念(提示:是一种非全面调查)

第一节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作用

●统计调查就是使用明确的概念、方法和程序,以有组织、有条理的方式,从一个总体的部分或所有单元中收集感兴趣的

指标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综合编辑成有用的简要形式的所有活动。

二、统计调查的要求

三、统计调查的种类

●按调查对象范围划分: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是针对有限总体而言的,指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总体单位全部进行调查登记。

非全面调查又称部分调查,是在总体中选择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从所了解的局部数据来了解总体情况

●按调查时间是否连续: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按组织方式分: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例2.1 下述调查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是:B

A 就全国钢铁生产中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B 对全国的人口进行普查

C 到某棉花生产地了解棉花收购情况

D 抽选一部分单位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复查

第二节统计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确定调查目的就是明确调查中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要取得什么样的资料,取得这些资料有什么问题。

二、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报告单位可能是直接承担者,也可能是提交者

例2.2 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的关系是:( b )。

A. 二者是一致的

B. 二者有时是一致的

C. 二者没有关系

D. 调查单位大于报告单位(06 07考题)

例 2.3 调查单位和调查对象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如果调查对象是全部工业企业,则调查单位是( D )。

A.每一工业企业中的每个职工

B. 每一工业企业中的厂长

C.每一工业企业中的每个车间

D. 每一工业企业(06考题)

例2.4 在工业企业设备调查中BCE

A所有的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B工业企业的所有设备是调查对象

C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D每台设备是报告单位E每个工业企业是报告单位

三、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调查资料所属时间。调查期限一般指调查登记工作开始到结束的时间。

例 2.5 调查时间是指开始调查工作的时间。()

错误!调查时间是调查资料所属时间!区分调查时间与调查期限 (07 考题)

四、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调查项目即依附于调查单位的统计标志,其标志表现就是统计调查取得的资料。

●调查表是用来表示调查项目的表格,其目的是保证统计资料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五、调查的组织计划

第三节统计调查方法

一、定期统计报表

●统计报表是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文件,以基层统计的原始记录为依据,自下而上,逐级定期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

种调查方式。

二、普查

●普查即指普遍调查,是依据调查任务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三、重点调查

●重点调查是在全部调查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借以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所谓重点单

位,是指这样一些单位,它们的数目在全部单位数中只占很小的比重,但它们的标

●重点调查在实际应用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重点单位的选择不带有主观因素。

(2)重点调查不能精确推断总体总量。

四、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出适量单位组成样本予以调查,用样本资料推算总体数量特

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五、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任务,在对所研究的现象总体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

行的非全面调查。

例2.6 非全面调查是仅对一部分调查单位进行调查的调查方式方法,下列项目中属于非全面调查的有:ABC

A 重点调查

B 抽样调查

C 典型调查

D 全面统计报表

E 定期调查

例2.7 通过调查鞍钢、首钢、宝钢等几个大钢铁基地来了解我国钢铁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BE)A典型调查B重点调查C抽样调查D普查E非全面调查

六、统计调查方法的结合运用

第四节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一、初级资料搜集的方法

●直接观察法:是由调查人员亲自到现场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和计量,以取得第一手统计资料的调查方法。

●报告法:报告法是由被调查单位按照调查机关的调查方案要求,及时向调查机关报告统计资料的调查方法。

●面谈访问法:是由调查人员与被调查人员见面,取得第一手资料的调查方法。

●邮寄访问法:邮递方式与被调查人员联系,取得第一手资料的调查方法。

●电话访问法:电话访问的形式, 取得第一手资料的调查方法。

●互联网访问法:指利用互联网进行调查,获取调查资料的统计调查方法。

二、次级资料搜集的方法

●通过已经公开出版或发表的资料,对资料的搜集

三、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原始记录,原始资料是按照统计、会计和业务三种核算的要求,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

所作的最初的、直接的数字或文字记载。

●统计台账,根据编制统计表报表、满足经营管理需要而设置,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登记并汇总或积累统计资料的账

●企业内部报表,为满足企业领导和业务部门指挥生产、管理企业和填制国家统计报表的需要而设立的企业内部统计

报表

第五节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一、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

二、控制统计调查误差的途径

(一)控制登记性误差的方法

(二)控制代表性误差的方法

第三章统计整理

07年考题12分

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并掌握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和方法;次数分布的概念;分布数列的种类、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次数分布的表示方法;正态分布的概念;数据的计算机录入汇总与质量控制;统计表的概念、构成、内容、分类以及基本编制规则。

第一节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方法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

(一)统计整理的概念

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对调查所取得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得到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过程

(二)统计整理的任务

统计整理是统计由个别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对总体现象的认识的一个和重要阶段,在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和深化,又是统计分析和预测的基础和前提。λ

二、统计整理的内容

统计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和检查、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汇总并分组,编制统计表与分析表,以及对统计资料进行系统积累。λ

2008年真题:

l进行统计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A )(B )( C )( D )( )。

A.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

B.对各项指标进行分组综合汇总

C.编制统计表与分析表

D.对统计资料进行系统积累

E.与上期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现象本期发展变化情况(任务)

三、统计整理的方法

统计整理的基本方法是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图表。λ

第二节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

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λ

统计分组是统计资料整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它区分总体中性质相异的单位λ

(二)理解统计分组的概念需注意的问题

对象是总体λ

分组标志λ

分组对总体是“分”,对总体单位是“合”λ

二、统计分组的作用

发现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和规律λ

例 3.1:

某班的学习成绩:

90 78 69 59 69 88 90 93 93 89 79 75 78 53 66 63 60 70 80 90 88 87 89 86 49 60 70 83 85 86 87 88 58 66 87 77 78 74 73 69 64 79 75 98 93 71 72 83 82 84 85 92 90 84 88 86 76 76 75 88 50 89 89 84 83 85 83 55 53 30 49 55 59 78 90

经过第二章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学习,我们运用这些调查方法取得社会经济现象的基础、原始的初级资料。比如用全面调查调查得到了全班76名同学本门课程期中考试成绩如下:

这些成绩是全班每个同学的个体数据,仅是原始资料的堆积。从这些数据我们看不出全班同学这个总体的成绩的基本状况:比如全班总平均分是多少?及格人数是多少?优秀人数多少?各档次占多大比例?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如何整理呢?只要按照各种等级进行分组,就能整理出我们想要的结果。

全班76名同学本门课程期中考试成绩分组表

将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划分为性质不同的各种类型(如:企业类型分类)

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情况(例如:三产对经济的不同贡献)λ

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λ

三、统计分组方法

(一)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

根据研究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λ

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λ

根据所处历史条件选择分组λ

(二)分组方法

按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分组λ

按主要标志与辅助标志分组

2008年真题:

下列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B )。

A人口按年龄分组

B在校学生按性别分组

c职工按工资水平分组

D企业按职工人数规模分组

四、统计分组体系

统计分组体系是根据统计分组的要求,对同一总体进行多种不同分组而形成的体系,体系中的各种分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可以加深人们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λ

1、简单分组与平行分组体系

将总体按一个标志分组称为简单分组λ

将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独立的简单分组,就形成平行分组体系。λ

A=总体B=总体C=总体 D=总体 E+F=C=总体A=B=C=D例如:对某校学生先按不同分组,

特点:分组越来越细。每种分类有自己的分组方式。

2、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

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叫复合分组

多个复合分组组成的分组体系就是复合分组体系。

例3.3 :对某校学生分别按年级和性别分组,由此形成的分组体系是复合分组体系

特点:C+D=A C+D=BA+B=总体A≠B

特点:

五、统计工作中常用的分组

按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分组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

按单位隶属关系分组

按地区分组。

第三节次数分布

一、次数分布的概念

二、分配数列的种类

三、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

(一)组距与组数

组距(每组):组距=上限-下限λ例:2000-1000=1000(组距)组数:所分的组的数量λ

(二)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

组距相同的数列是等距数列λ

组距不同的数列叫不等距数列(异距数列)λ

(三)组限与组中值

组限:上限(终点值)下限(起点值)λ

一般上限是最大值,下限是最小值,可以变化。λ

组中值:上限下限的中点λ

例3.4:不等距闭口组

上限:2000、5000

下限:2000

组中值:500、3500 、6500

首组组中值=首组上限-邻组组距/2

末组组中值=末组下限-邻组组距/2

注意:重叠组限(2000、5000)上限不在组内 即:2000与5000 计入下一组

例3.5 :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 ,末组组中值是:

解:邻组组距=2*(200-170)

末组组中值=200+(200-170)

例3.6 :某村农民人均收入最高为426元,最低为270元,据此分为六个组,形成闭口式等距数列,则组距为:解:总的区间=426-270

因为6个组组距=(426-270)/6 =26

(07考题)

例3.7:某班学生的统计学考试成绩为60分以下、60-70分、70-80分、80-90分、90-100分共5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DE

A 某学生的成绩如果是80分,他应归入70-80分这一组

B 第一组的假定下限是50

C 相邻组距组限是重叠的

D 第三组组中值为75

E 它属于等距分组

例3.8 :对一些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不同分为三组:第一组为80%--100%,第二组为100%--120%,第三组为120%以上,则

下列各项中选择正确的有:( ABE )()()()( )。

A.若将上述各组组别及次数依次排列,就是变量分布数列

B.该数列的变量属于连续变量,所以相邻组的组限必须重叠

C.此类数列只能是等距数列,不能采取异距数列

D.各组的上限分别为80%、100%、120%,某企业计划完成程度为100%应归入第一组 E.各组的下限分别为80%、100%、120%,某企业计划完成程度为120%应归入第三组(07考题)

(四)频数与频率

频数: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即:次数λ

频数越大,该组对总体影响越大λ例如 10的频数最大

频率: 频数/总数例:10/21=0.48λ

四、次数分布的表示方法

(一)列表法

第四节数据的计算机录入汇总与质量控制

(一)计算机汇总的步骤

包括编程序、编码、数据录入、数据编辑以及计算和制表λ

(二)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

做好登记与审查工作λ

控制录入质量λ

利用计算机进行审查λ

第五节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概念以及作用

(二)统计表的内容

(三)统计表的分类

按作用不同,广义上的统计表分为调查表、汇总表或整理表、分析表;按主词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复合分组表。λ

(四)统计表的编制规则

例3.9 某公司下属A、B、C三个营销网点,三个网点营销人员的情况如下:

A网点有男售货员18人,其中25岁以下的4人,25-35岁之间的6人,35岁以上的8人;有女售货员30人;其中25岁以下的16人,25-35岁之间的10人,35岁以上的4人。

B网点有男售货员21人,其中25岁以下的5人,25-35岁之间的9人,35岁以上的7人;有女售货员40人;其中25岁以下的20人,25-35岁之间的10人,35岁以上的10人。

C网点有男售货员25人,其中25岁以下的6人,25-35岁之间的10人,35岁以上的9人;有女售货员53人;其中25岁以下的21人,25-35岁之间的20人,35岁以上12人。

根据以上资料,要求:

(1)编制该百货公司营销人员情况统计表,反映营销人员总数、性别构成及分年龄的性别构成;

(2)计算营销人员性别构成百分比。

(07考题)

解:

计算略

课后题:

计算题:

某地企业情况:

1、上述变量数列属于哪种变量数列

2、指出上表中的变量、变量值、上限、下限、次数

3、计算组距、组中值和频率

简答题:

4、试着举例说明品质数列,变量数列。

5、各企业暴雨遭受的经济损失分别按照换算人民币折算和按照地区分布分组,这种分组属于什么分组?

6、企业按资产总额分组()

A 只能是单项式分组

B 只能使用组距式分组

C 可单项式分组

D 无法分组

7、计算机汇总的步骤一般包括()

A 编程

B 编码

C 数据录入

D 数据编辑

E 计算与制表

8、比较法审查是()

A 利用逻辑理论检查指标之间有无矛盾

B 主要审查数据之间的关系

C 利用指标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审查

D 与上期资料进行对照研究

某工厂职工月工资2000-3000元的50人 3000-4000元的30人、4000-5000元的20人。请列出统计表,

9、上述变量数列属于哪种变量数列

10、并计算各种工资段的频率。

答案:

1、等距分组的次数分配数列

2、变量是工人人数

变量值:160-210.、210-260…..

上限是:210、260、310、410、460

下限是:160、210、260、360、410

次数是:4、5、2、3、1

3、组距=50

组中值=(上限+下限)/2 185 、235、……

频率:4/15、5/15 、2/15、……..

4、略

5、复合分组体系

6、 B

7、 ABCDE

8、 B

9等距分组的次数分配数列

10、略

第四章统计指标

第一节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一、统计指标的涵义

统计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及其具体数值的总称。λ

统计指标包含三+三(实际工作)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λ

统计理论和统计设计上讲三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

如果是统计工作,加三要素: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

例: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8万亿

二、统计指标的特点、作用

统计指标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同质事物的可量性;二是量的综合性。λ

统计指标的作用λ

1. 认识的角度:记录社会经济现象变化发展情况的工具,同时,又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规律的手段。

2. 社会管理和科学研究的角度讲,它提供以数量表现的事实,是进行社会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依据。

三、统计指标的种类

总体现象内容的不同(2类):数量指标(绝对数)质量指标(相对数和平均数)λ

例如: 数量指标:企业个数、企业员工数、全国总人口、工资总额(标志总量)

质量指标:人均GDP、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

注意区别标志的数量标志、品质标志。

例如: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 A B C D E

A.劳动生产率

B.工业增加值

C.设备人均拥有量

D.生产税净额

E.人均年收人(2008年考题)

作用和表现形式不同(4类):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从其他角度进行分类

四、统计指标体系

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整体称为统计指标体系。λ

第二节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总量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的最基本的综合指标(绝对数表示)λ

总量指标的作用λ

1. 总量指标是认识现象的起点。

2. 总量指标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国情国力和生产建设成果,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

3. 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等其他形式统计指标的基础。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一)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总体单位总量指标:总体单位数的总和λ例如:职工人数、企业总数、

总体标志总量指标:总体内各个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的总和例如:利润总额、产品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原值、工资总额λ例题:某企业有职工1000人,职工年工资总额(总标志总量)为2846.4万元,要研究该地区40个企业(总单位总量)状况,(本题的前提这里研究的总体是该地区所有企业)

例:下列指标中属于总量指标的有:( A )( B )( D )( F )()。

A.消费品零售额 B. 钢材消耗量

C. 森林覆盖率

D. 年度国内生产总值

E. 车速100公里/小时(07考题)

F. 工资总额

G.商业网点密度

H. 流动资金周转天数

(二)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按时间标准不同)

时期指标:反映总体在某一段时期内累计规模的总量指标。(时期指标具有可相加性)λ例如:某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每月零售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 每月投资额)

例:当年年底职工人数是什么指标?

时点指标: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状态上规模的总量指标(不可累计相加的指标)例如:当年年底职工人数(≠λ每月职工人数)是什么指标(时点)

λ

时点与时期指标的区别:是否可加!λ

例:下列数列中,属于时点数列的有:( A )( C )( E )( )( )。

A. 全国四次人口普查数

B. 某省近5年钢铁产量

C. 某商场各季末商品库存量

D. 某商场1990—2006年商品销售额

E. 某市近5年企业数(07考题)

例:

某企业从业人员2300人,职工年工资总额为5600万元,产品销售额132560亿万元,产品库存量为120箱,设备台数为1113台。以上总量指标依次为( C )。

A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B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c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D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08考题)

例如:

下列数列中,属于时期数列的是(B )( D )

A.全国四次人口普查数

B.某省近5年钢铁产量

c.某商场各季末商品库存量

D.某商场1990—2007年商品销售额

E.某市近5年各年末企业数(08考题)

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原则-

(一)实物单位:台、艘、人、米、立方米……

(二)价值单位: 元、亿元、万元……

(三)劳动时间单位: 工日、工时

第三节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应用对比的方法,将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加以对比计算的一种比值。λ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二)相对指标的计量形式

复名数:分子分母的复合单位计量。例如:元/人、吨/万元λ

无名数:百分数、千分数、倍数、成数。例如:%λ、2倍

(三)相对指标的作用

反映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说明总体现象的质量、经济效益和经济实力的情况。λ

利用相对指标可以使原来不能直接相比的数量关系变为可比。λ

相对指标可以表明事物的发展程度、内部结构以及比例关系,为人们深刻认识事物提供依据。λ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原则

(一)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

属于统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有: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累计完成数/全期计划数)、结构相对指标(部分/总体)、比例相对指标(一部分/另一部分)、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基期)五种。λ

某厂甲种产品单位成本计划降低率为3%,实际成本降低率为6%,则甲种产品单位成本降低率计划完成程度为( B )。A.150% B.96.9%

C.103% D.200% 07考题

X=1-0.06/1-0.03=0.969

(二)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

属于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有:比较相对指标(同类指标比较)、强度相对指标(不是同一个总体的比较)。λ例如:强度相对指标:人口密度:136人/平方公里

(三)计算相对指标的原则

要选择对比的基数,保持对比指标的可比性。λ

第四节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作用及分类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

平均指标是将一个总体内各个单位在某个数量标志上的差异抽象化,以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的总和指标λ

(二)平均指标的作用

可以消除因总体规模不同而带来的总体数量差异,使不同总体具有可比性λ

可以反映同一总体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趋势λ

可以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λ

可以进行数量上的推算和预测λ

(三)平均指标的分类

算数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λ

二、算术平均数

(一)简单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平均数。λ

算术平均数就是对总体各单位的某一数量标志进行的平均即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算术和除以总体单位数。

算术平均数=标志总量/总体总量

算术平均数的特点:①计量单位的名数应当和标志总量的计量单位一致。②分子分母为同一总体,分母是分子的承担者。③数量标志的平均,品质标志不能平均。

例:某班共3人,成绩分别是75、65、80 求平均成绩

X=75+65+80/3

(二)加权算术平均数

平均数的大小受两个因素的影响:1、变量值本身水平的大小;2、标志值在各组出现次数的多少。λ

权数的概念:次数被称为权数,而标志值与次数相乘,则被称为加权。在标志值水平一定时,权数的大小影响平均数的大小:权数越大,平均数就越接近这组标志值;权数越小,平均数就离这组标志值越远。λ

初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基础知识》精选习题一含答案

初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基础知识》精选习题一含答案 1.统计的职能有()。 A.信息职能 B.监督职能 C.执行职能 D.咨询职能 E.决策职能 2.根据组织统计调查的机构不同,我国统计调查项目分为()。 A.地方统计调查项目 B.部门统计调查项目

C.抽样统计调查项目 D.国家统计调查项目 E.定期报表统计项目 3.在设计调查问卷时,下列问项中不符合问项设计原则的是()。 A.您家有几口人? B.您是否文盲? C.您有几个孩子? D.您的存款多少? E.您在哪儿上班? 4.我国习惯上所称的工业包括()。 A.交通运输

B.采矿业 C.制造业 D.建筑业 E.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5.油料产量指全部油料作物的生产量,不包括()。 A.花生 B.大豆 C.油菜籽 D.芝麻 E.野生油料 6.工业中间劳务投入指支付给()的服务费用。

A.金融业 B.文化教育业 C.农业 D.邮电业 E.行政管理 7.建筑业总产值包括()。 A.设备安装工程价值 B.建筑工程产值 C.被安装设备本身价值 D.房屋修理所完成的价值 E.被修理的房屋本身价值

8.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不包括()。 A.回收利用的余热、余能 B.委托外单位加工用的能源 C.用于劳动保护的能源 D.其它非生产消费的能源 E.调出本单位的能源 9.能源生产企业产成品库存主要包括()。 A.盘点中的账外产品 B.未验收入库的产品 C.盘亏的产品 D.代外单位保管的产品

E.尚未拨出的带料加工产品 10.企业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包括()。 A.企业信誉 B.土地使用权 C.商标权 D.长期债劵 E.著作权 11.企业会计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包括()。 A.现金 B.存货 C.无形资产

统计基础知识第二章统计调查习题及答案

贸企业受经济危机影响的严重程度,这种调查方式是( B ) (2010年1) B. 典型调查 C. 抽样调查 D.重点调查 7. 人口普查的调查单位是 (C ) (2009年10) A. 每一户 B.所有的户 C.每一个人 D.所有的人 8. 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总体的所有个体都进行调查,下述属于全面调查的是( (2009 年 1 月) A. 对某种连续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抽查 B. 某地区对工业企业设备进行普查 C. 对全国钢铁生产中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D. 抽选部分地块进行农产量调查 9.统计调查按组织形式分为( C ) (2008年10月) A. 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 B.经常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 C.统计报表制度与专门调查 D.直接观察法 二、多项选择题 1. 专门调查是为了了解和研究某种情况或问题而专门组织的统计调查, 统计基础知识第二章统计调查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 统计调查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验,最适宜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B ) (2012年1月)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重点调查 2?对某市自行车进行普查,调查对象是 (C ) (2011年10月) A.所有自行车车主 B.每一个自行车车主 C.所有自行车 D.每一辆自行车 3.统计报表按填报部门不同.,可以分为(A ) (2011年1月) A.基层报表和综合报表 B.电讯报表和书面报表 C.定期报表和年报 D.基本报表和专业统计报表 4. 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A.作用不同 C.灵活程度不同 5. 下列哪项不是.问卷调查的特点( A ?通俗易懂 (B ) (2010 年 10) B.组织方式不同 )(2010年 1) B.准确性高 C.适用范围广 D.节省调查时间,提高调查效率 6.为了获取最新受经济危机冲击情况, 调查人员专门选取浙江、 江苏两省,深入当地了解外 A.普查 F 列属于专门调查的

统计基础知识大纲

《统计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统计基础知识 学时:开设一学期,周课时5个课时,共计80课时 (其中:讲课学时:56学时,实践学时:17学时) 建议教材:统计基础知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娄庆松、曹少华主编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项经济工作和财会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概述(3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统计的基本职能,理解统计研究的对象、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掌握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教学内容 1.1统计的含义和特点 1.2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二)重点 1、统计和统计学 2、统计研究基本方法 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三)难点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15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统计数据来源的两个方面;理解统计调查的分类;掌握统计调查的概念,各种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的概念、特点、适用条件,掌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程序。

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统计数据的审统计数据整理的步骤、统计数据的汇总;理解组距、组数、组限、频数、频率等概念的涵义;掌握统计分组的意义、作用,掌握品质分布数列的概念、变量分布数列的概念,掌握统计表的结构 (一)教学内容 2.1统计调查 2.2统计整理 (二)重点 1、各种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的概念、特点、使用条件 2、统计分组和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 3、变量分布数列图示法中直方图、折线图的绘制 4、手工汇总方法的划记法、过录法 (三)难点 统计分组和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 第三章统计综合指标(13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及计量单位;掌握总量指标及总体单位总量、标志总量、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掌握相对指标及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掌握平均指标及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掌握标志变异指标及全距、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理解简单调和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一)教学内容 3.1总量指标 3.2相对指标 3.3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 (二)重点 1、总量指标的概念。标志总量与总体总量,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 2、熟练掌握六种相对指标的概念、表现形式、特点和计算方法 3、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4、算术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018年初级统计师基础知识章节预习试题:第三章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法律规定含答案

2018年初级统计师基础知识章节预习试题:第三章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法律规定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统计法》规定,乡、镇人民政府配备(),依法管理、开展统计工作,实施统计调查。 A.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 B.乡、镇统计站 C.独立的统计机构 D.乡镇统计网络 【答案】A 【解析】最新修订的《统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

方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设置统计工作岗位,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统计人员,依法管理、开展统计工作,实施统计调查。” 2.各业务主管部门行政管理所必需的,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技术性的统计工作,只能由()来承担。 A.国家统计机构 B.部门统计机构 C.企业事业组织统计机构 D.民间调查机构 【答案】B 【解析】各业务主管部门行政管理所必需的,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技术性的统计工作,只能由部门统计机构来承担,及时为部门决策和管理提供服务,同时完成好国家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 3.《统计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统计任务的

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统计负责人,是指代表本部门或者本单位履行《统计法》规定职责的()人员。 A.行政领导 B.行政管理 C.统计责任 D.专业技术 【答案】B 【解析】统计负责人,是指代表本部门或者本单位履行《统计法》规定职责的行政管理人员。不设统计机构的部门或单位,一般应由具备统计专业职务条件的人担任统计负责人。统计负责人要由所在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指定,并报所在地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及上级主管部门统计机构备案。 4.加强统计基础建设,是企业事业组织统计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根据多年统计实践经验,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基础建设有两个重点:

统计基础知识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概述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20分) l、统计学是一门( ) A、方法论的社会科学 B、方法论的自然科学 C、实质性科学 D、方法论的工具性科学 2、调查某大学2000名学生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 。 A、2000名学生 B、20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C、每一名学生 D、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3、要了解某市国有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情况,则统计总体是( ) A、该市国有的全部工业企业 B、该市国有的每一个工业企业c、该市国有的某一台设备 D、该市国有制工业企业的全部生产设备 4、变量是( ) A、可变的质量指标 B、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指标 C、可变的品质标志 D、可变的数量标志 5、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 A、标志 B、总体单位 c、指标 D、总体 6、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是( ) A、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B、数量性、大量性、差异性、 C、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D、同质性、大量性、可比性 7、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 A、工人年龄 B、工人性别 C、工人体重 D、工人工资等级 8、标志是说明( ) A、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B、总体单位量的特征的名称’ C、总体单位质的特征的名称 D、总体特征的名称 9、在职工生活状况的研究中,“职工的收入”是( ) A、连续变量 B、离散变量 C、随机变量值 D、连续变量值lO、下列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 A、中等学校数 B、国营企业数 C、国民生产总值 D、学生人数 ll、下列属于无限总体的是( ) A、全国的人口总数 B、水塘中所养的鱼 C、城市流动人口数 D、工业连续大量生产的产品产量 12、某人月工资500元,则“工资”是( ) A、数量标志 B、品质标志 c、质量指标 D、数量指标 13、某单位有500名工人,把他们的工资额加起来除以500,则这是( ) A、对500个标志求平均数 B、对500个变量求平均数c、对500个变量值求平均数 D、对500个指标求平均数 14、要了解全国人口情况,总体单位是( ) A、每个省的人口 B、每一户 C、每个人 D、全国总人口 15、已知某种商品每件的价格是25元,这里的“商品价格”是( ) A、指标 B、变量 c、品质标志 D、数量标志 16、某地区四个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分别为20万元、50万元、65万元和100万元,这里的“工 业总产值”是( ) A、变量 B、变量值 C、数量标志 D、品质标志 17、有四名工人的月工资额分别为125元、140元、165元、200元,这四个数字是( ) A、数量指标 B、变量 C、变量值 D、品质标志 18、某企业职工人数为1200人,这里的“职工人数1200人”是( ) A、标志 B、变量 c、指标 D、标志值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志值有两大类:品质标志值和数量标志值 B、品质标志才有标志值 C、数量标志才有标志值 D、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都有标志值 20、对某地区某日的气温进行测量得到的测量值,使用的计量方式是( ) , A、测量值数据 B、计数值数据 c、排序数据 D、分类数据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l、变量按其是否连续可分为( ) A、确定性变量 B、随机变量 C、连续变量 D、离散变量 2、某企业是总体单位,则数量标志有( ) A、所有制 B、职工人数 C、月平均工资 D、产品合格率 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数量标志可以用数值表示 B、品质标志可以用数值表示 C、数量标志不可以用数值表示 D、品质标志不可以用数值表示 4、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 。 A、工人人数 B、性别 C、文化程度 D、企业经济类型 5、下列属于离散变量的有( ) A、人数 B、身高 C、工厂数 D、机器台数 6、要调查某地区全部成年人口的就业情况,那么( ) A、全部成年人是研究的总体 B、成年人口数是统计指标 c、成年人口就业率是统计标志 D、“职业”是每个人的特征,“职业”是数量标志 7、设某地区五家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分别是25万元、22万元、40万元、33万元 和65万元,则( ) A、“所有制”是企业的品质标志 B、“工业总产值”是企业的数量标志 C、“工业总产值”是企业的统计指标 D、25、22、40、33、65是变量值 8、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和指标这几个概念间相互关系表现为( ) A、没有总体单位也就没有总体,总体单位因此离不开总体而存在 B、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 C、统计指标的数值来源于数量标志 D、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E、指标和标志是只能用数值表现的 9、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有( ) A、民族 B、职业 C、职称 D、文化程度 E、工作年限 10、要调查1000户养鸡专业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可选用的数量标志有( ) A、养鸡专业户的户数 B、每一养鸡户的养鸡数 C、1000户养鸡户的养鸡数 D、每一养鸡户的收入 E、1000户养鸡户的总收入 三、判断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l、统计在研究客观事物现象时,是以客观事物现象的定量认识为基础的( ) 2、统计研究客观事物的现象,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 3、统计总体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 4、工资是离散变量( ) 5、统计研究客观事物现象,着眼于个别的数量特征而不是总体的数量特征( ) 6、某生产组有5名工人,日产零件数分别为60件、6l件、62件、63件、64件,因此说有5个变量( ) 7、用文字表示的指标叫质量指标,用数字表示的指标叫数量指标( ) 8、品质数据用文字回答,但有时也用数值回答( ) 9、标志和指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没有任何的联系( ) lO、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者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构成的整体( ) 四、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计9分)

《统计基础知识》课程教学计划

《统计基础知识》课程教学计划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统计基础知识》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该课程主要了解统计中几个常用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采集与整理、总体变量分布特征的统计描述、抽样技术概述、统计对比与因素分析、时间数列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项经济工作和财会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其具体目标为: (一)能力目标 (1)能树立统计基础知识的新观念。 (2)能使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知识目标 (1)具有统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 (2)具有熟练运用统计知识的基础知识; (3)具有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会计专业的热爱和强烈的事业心;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3)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概述 了解统计的基本职能,理解统计研究的对象、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掌握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了解统计基础知识的含义,了解统计基础知识的对象和职能,以及统计产生与发展。

2、掌握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如: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指标与标志、变异与变量。 (二)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 课程内容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任务、统计调查的种类、我国常用的几种调查组织方式、统计调查方案、数据采集的具体操作方法、科学试验、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 统计数据整理的意义和步骤、统计数据的审核、统计分组、统计分组过程与变量分布的形成——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统计汇总、统计整理结果的显示。 教学要求 1、了解统计数据来源的两个方面;理解统计调查的分类; 2、掌握统计调查的概念,各种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的概念、特点、适用条件,掌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程序; 3、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统计数据的审统计数据整理的步骤、统计数据的汇总;理解组距、组数、组限、频数、频率等概念的涵义; 4、掌握统计分组的意义、作用,掌握品质分布数列的概念、变量分布数列的概念,掌握统计表的结构 (三)统计综合指标 课程内容 总量指标的概念、种类、计量单位、计算;相对指标的概念、数值的计量形式、种类及计算方法;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变量值、平均值与标准差的关系。 教学要求 1、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及计量单位;掌握总量指标及总体单位总量、标志总量、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2、掌握相对指标及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 3、掌握平均指标及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掌握标志变异指标及全距、标准差、标准差系数 4、理解简单调和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统计基础知识第三章统计整理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统计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分组对总体而言是(B )(2012年1月) A.将总体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 B.将总体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 C.将总体单位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 D.将总体单位区分为性质不相同的若干部分 2.统计表中的主词是指( A )(2011年10月) A.所要说明的对象 B.说明总体的统计指标 C.横行标题 D.纵列标题 3.某课题需要搜集资料,课题组成员从《统计年鉴》摘取有关资料,这种资料是( D ) (2011年1月) A.原始资料 B.第一手资料 C.初级资料 D.次级资料 4.按照分组标志性质的不同,统计分组可分为按品质标志分组和( A ) (2011年1月) A.按数量标志分组 B.平行分组 C.交叉分组 D.复杂分组 5.对于不等距数列,在制作直方图时,应计算出( B ) (2010年10) A.次数分布 B.次数密度 C.各组次数 D.各组组距 6.U型分布的特征是( B )(2010年1) A.两头小,中间大 B.中间小,两头大 C.左边大,右边小 D.左边小,右边大 7.在次数分布中,频率是指( D )(2010年1) A.各组的次数之比 B.各组的次数之差 C.各组的次数之和 D.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 8.对企业职工按技术等级分组,这样的分组属于( C ) (2009年10) A.简单分组 B.复合分组 C.按品质标志分组 D.并列分组 9.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表现为( C )(2009年1月) A.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 B.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 C.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 D.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 10.某连续变量数列,其第一组为开口组,上限为500,已知第二组的组中值为540,则第一组的组中值为( D )(2008年10月) A.480 B.420 C.450 D.460 11.反J型分布的特征是( D ) (2011年1月) A.两头小,中间大 B.中间大,两头小

中职统计基础知识试题

C.2004年1月1日到3月31日 D.5天 26、统计数据整理的关键是 A.正确选择分组标志 B.划分各组界限 C.统计分组 D.编制调查表 27、将对比基数定为1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称为() A 系数 B 成数 C倍数 D百分数 28.标准差指标数值越小,则反映变量值 A.越分散,平均数代表性越低 B.越集中,平均数代表性越高 C.越分散,平均数代表性越高 D.越集中,平均数代表性越低 29、在出生婴儿中,男性占53%,女性占47%,这是一个() A比例相对指标 B强度相对指标 C 比较相对指标 D结构相对指标 30、填写统计表时,当发生某项不应有数字时,应用()符号表示 A 0 B —— C × D 。。。。。。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标志与指标的区别和联系? 2、简述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 3、简述统计表的结构? 4、简述总量指标的种类?

5、简述标志变异指标的作用? 三、计算题: 1、已知标志平均数为1000,标准差系数为25.6%(5分) 要求:计算标准差 2、某企业2002年工业总产值计划任务为2500万元,实际完成2850万元;利润总额计划数为800万元,实际利润842万元。要求:计算总产值和利润总额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数。(10分)

(1)栏是;(2)栏是; (4)栏是;(6)栏是 5、某企业甲、乙两个生产车间,甲车间平均每个工人日加工零件数为65件,标准差为11件;乙车间工人日加工零件数资料如下:(15分) 日加工零件数(件)工人数(人) 60以下 5 60—70 9 70—80 12 80—90 14 90—100 10 (1)计算乙车间工人加工零件的平均数、标准差及标准差系数 (2)比较甲、乙两车间哪个车间的平均日加工零件数更有代表性?

能源统计基础知识

能源统计基础知识 一、能源统计介绍 能源统计是对能源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平衡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的统计。它反映能源的发展水平、利用效益、综合平衡等状况,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能源政策、编制能源规划、加强能源管理提供可靠资料,同时也为企业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能源消耗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能源资源勘查和开发力度,能源的生产、供应有了较快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目前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9.7亿吨标准煤,列世界第二位,其中:原煤产量32.4亿吨,列世界第一位,原油产量2.03亿吨,列世界第五位,天然气开采发展迅速,从1980年的143亿立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948亿立方米,列世界第六位,2009年发电量达到3.7万亿千瓦时,均列世界第二位。 但能源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二是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

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而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能源消费量较大,所以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三是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下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四是能源消费结构虽然有所优化,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不合理。如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我国煤炭消费量占到70%,而世界平均只有28%,一些发达国家都在25%以下,我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仅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24%,而世界平均却占到60%,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占到65%以上。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急剧增加,过多的煤炭消费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较大压力。能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问题,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到2010年“十一五”末,单位能耗降低20%,并将其确定为重要经济指标和约束性指标,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 加强能源统计,提供全面科学的节能降耗统计数据,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

关于统计基础知识教学的几个问题.doc

关于统计基础知识教学的几点看法 彭飞 《统计基础知识》是职业学校财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其它专业的重要选修课。但是在职业学校中统计课教学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统计学比较抽象,而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比较低,理解能力不强,以前又没有上过专业课,难以适应,方法也没有掌握,所以学习效果比较差。本文就统计学教学中几个难度较大、容易混淆的问题谈谈己的看法,试图通过这篇文章能够给大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供一点帮助。 ?、统计基础知识的整体框架结构 统计基础知识是按照统计工作过程的五个阶段来讲的,即统计设计、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和数据提供与管理。其中统计设计和统计数据提供与管理因为理论性较强,教材中未提及。因此,实际上职业学校统计基础只讲三个部分:数据采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 数据采集主要有两种方法:统计调查和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本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社会科学领域很少采用。但是在国外统计学的应用范围很广,不仅应用于社会科学,很多自然学科也普遍采用统计方法。因此将实验的方法借鉴到统计学中。但我国的统计中目前还很少采用实验的方法。因此,这一?部分可作简单介绍,主要讲统计调查。 数据整理主要讲方法,包括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 教材的主要部分是讲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统计指标,抽样估计,统计指数, 时间数列(动态分析)和相关分析。 在开始授课的时?候,教师应该将框架结构讲清楚,便于学生整体把握。 二、平均数 平均数是统计指标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平均数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或者初中大多学过一些。 学习平均数首先要搞清分类。平均数分为两大类:静态平均数和动态平均数。按照过去的教学经验,学生很容易混淆。其分类标准教材中讲了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大家应该把握:静态平均数是表示平均每个总体单位(平均每个人,平均每个企业,平均每个学校,…)的水平。动态平均数是表示平均每个时间单位(平均每天,月、季、学期、年…)的水平。 最常用的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在计算时首先要看资料,根据资料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情况,四个公式: 1、基本公式 总体标志总量 算术平均数二 总体单位总量 例如:某班级有50名同学,统计学考试总成绩为4000分,其平均成绩为:

第三章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知识汇总)

- 1 - 第三章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 1、 统一统计原则 6、公共统计原则 2、 独立统计原则 7、诚信统计原则 3、 科学统计原则 8、国家统计优先原则 4、 规范统计原则 9、统计违法必惩原则 5、 如实统计原则 第一节 统一统计原则 ①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②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 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等等 第二节 独立统计原则 ①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不受侵犯。 第三节 科学统计原则 ①国家加强统计科学研究,健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提高统计的科学性。 ②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③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机关应当对统计调查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进行审查。 第四节 规范统计原则 ①统计法将规范性作为立法的一个重要原则。 ②统计调查应当按照统计调查制度组织实施,统计调查制度应当对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对象、调查组织方式、调查表式、统计资料的报送和公布等作出了规定。 统计法的9个基本原则

③严格按照统计法律规定制定统计调查制度并按照制度组织实施统计调查,确保了统计调查过程和行为的规范性,为提高统计调查的可靠性、可信性建立了扎实的法制保障。 第五节如实统计原则 ①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准确,首先是基础资料要真实准确。 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 ③统计机关、统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 ④统计法律制度对不如实提供、搜集、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惩戒措施。 第六节公共统计原则 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资料,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应当及时公开,供社会公众查询。 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公布统计资料。 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资料,由本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公布。 第七节诚信统计原则 ①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不得用于统计以外的目的。 ②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第八节国际统计优先原则 ①统计法律制度制定中始终坚持国家统计优先原则。 ②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应当明确分工,相互衔接,不得重复, ③国家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 - 2 -

能源统计基础知识

能源统计基础知识 一、能源统计介绍能源统计是对能源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平衡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的统计。它反映能源的发展水平、利用效益、综合平衡等状况,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能源政策、编制能源规划、加强能源管理提供可靠资料,同时也为企业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能源消耗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能源资源勘查和开发力度,能源的生产、供应有了较快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目前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9.7 亿吨标准煤,列世界第二位,其中:原煤产量32.4 亿吨,列世界第一位,原油产量2.03 亿吨,列世界第五位,天然气开采发展迅速,从1980 年的143 亿立方米提高到2010 年的948 亿立方米,列世界第六位,2009 年发电量达到3.7 万亿千瓦时,均列世界第二位。 但能源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 ,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 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 ,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二是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而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能源消费量较大,所以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

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三是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下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四是能源消费结构虽然有所优化,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不合理。如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我国煤炭消费量占到70% ,而世界平均只有28% ,一些发达国家都在25% 以下,我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仅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24% ,而世界平均却占到60% ,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占到65% 以上。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急剧增加,过多的煤炭消费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较大压力。能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问题,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到2010 年“十一五”末,单位能耗降低20% ,并将其确定为重要经济指标和约束性指标,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 加强能源统计,提供全面科学的节能降耗统计数据,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 年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立能源统计的指标体系、考核体系。温家宝总理在2006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反复强调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能源统计成为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各级统计部门的光荣使命。2005 以来,在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 (第一章) 1.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还可以反映总体现象数 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如:工业企业总数、工资总额、平均工资、资产总计、利润总额、国内生产总值等。 2.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名称。按其性质不同,分为品质标 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如:性别、工种;数量标志如:年龄、工资。 3.指标都是能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 4.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就称为变异。如:人的 性别标志表现为男、女;年龄标志变现为20岁、30岁等。 5.总体的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6.数量变异标志成为变量,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 数值,称为变量值。 7.连续变量如人的身高、体重;离散变量只能取整数。 (第二章) 8.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9.做好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搜集,关键是抓好原始记录 和统计台账两项基础工作。 10.原始记录必须具有最初性、直接性。 11.原始记录是统计核算的基础,也是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重 要依据。

12.统计台账一般分为进度台账和历史台账。 13.统计调查误差分为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登记误差是可以 避免的,是不可测的;代表性误差是可测的,不可避免的。 (第三章) 14.统计分组、统计汇总和编制统计图表是统计整理的基本方 法。 15.统计分组的原则:科学性、完整性、互斥性 16.统计分组的关键是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17.在组距数列中,各组组距都相等的数列,叫等距数列;各组 组距不相等的数列,叫做不等距数列(或异距数列)。 18.所谓频数,是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也称次数或频数。 频数越大,该组的标志值对总体标致水平所起的作用越大,反之,越小。如:完成件数在500-550件之间的人数为42人,即该组的频数(次数)为42. 19.频率是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总体单位数之比,求得的 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也称比率、比重或权重。由上述例子,频率为42%。 20.各组的频率均大于0,各组的频率总和等于1(或100%)。 21.统计表所要说明的总体及其分组的名称,这一部分习惯上成 为主词,另一部分说明总体的统计指标,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这一部分习惯上成为宾词。

统计基础知识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

统计基础知识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0.5×36=18分) ⒈记述学派的代表人是和,政治算术学派的代表人是,数理学派是。 ⒉统计整理主要是对进行加工整理。 ⒊分配数列包括和两个组成要素。在分配数列中,频数是指。 ⒋数值平均数包括、和;位置平均数是指和。 ⒌编制动态数列的基本原则是保持数列中各项指标具有。具体要求是:第一,数列中各项指标、应力求一致;第二,数列中各项指标的和应一致。 ⒍标志变异指标是衡量平均数大小的尺度,也可用来研究现象发展过程的和等。 ⒎动态分析的任务除了编制动态数列,计算、、和等分析指标外,还可以用来研究现象的长期变动趋势和,并用来预测现象的未来。 ⒏编制综合指数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复杂总体中各要素的问题,另一个是所属时期的确定问题。 ⒐等距抽样按样本单位抽选的方法不同,可分为、和等。 ⒑相关系数大于1,说明现象间存在;相关系数小于0,说明现象间存在;若相关系数等于﹢1,则说明现象存在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1×10=10分) ⒈要研究某市全部工业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 ①每一个工业企业②全部工业企业 ③每一件工业产品④全部工业产品 ⒉要了解某学校全部职工的情况,下列属于统计指标的是() ①该校每一个职工的学历②该校每个职工的工资 ③该校全部职工的学历④该校职工的平均工资 ⒊下列变量中属于连续变量是() ①职工人数②设备台数 ③学生体重④学校所数 ⒋某地区在收割前随机地选取5﹪的麦田,测算其小麦产量来估计该地区的小麦总产量,之中调查属于()①普查②典型调查 ③重点调查④抽样调查 ⒌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500,相邻组的组中值为48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 ①520 ②510 ③500 ④540 ⒍某学校全部学生中,男生占60﹪,女生占40﹪,这种指标属于() ①比较相对数②强度相对数 ③结构相对数④动态相对数 ⒎某企业的税后利润今年计划比去年增长4﹪,实际增长了8﹪,则该企业税后利润的计划完成程度()①8﹪—4﹪②8﹪÷4﹪ ③108﹪÷104﹪④104﹪÷108﹪ ⒏总体中如果各单位标志值的和等于其相应的总体标志总量,若要计算其平均数,则应选用() ①算术平均法②调和平均法 ③集合平均法④三种方法都可以

《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课程平时作业三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 《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课程平时作业三 统计基础知识(6-8章) 第六章统计指数 一、单项选择题 1、反映多种项目或变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为(B)。 A、个体指数 B、总指数 C、综合指数 D、平均指数 2、某企业2007年总生产成本比2006年上升了50%,产量增加了25%,则单位成本提高了(D)。 A、25% B、2% C、75% D、20% 3、若物价上涨,销售额持平,则销售量指数(B)。 A、增长 B、降低 C、不变 D、与物价上涨幅度一致 4、编制总指数的两种形式是(C)。 A、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B、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C、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D、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5、计算商品销售量指数的目的是测定(A)的总变动。 A、各种商品销售量 B、各种商品销售额 C、各种商品零售价格 D、居民购买力 二、多项选择题 1、平均指数(ACDE)。 A、是个体指数的加权平均数 B、是计算总指数的唯一形式 C、是计算总指数的一种形式 D、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指数形式 E、可作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形式来使用 2、三种商品的价格平均指数为105%,其绝对影响为68万元,这表明(ACD)。 A、三种商品的价格平均上涨5% B、由于价格上涨使销售额增长5% C、由于价格上涨使居民在维持一定生活水准的情况下多支出68万元 E、报告期价格与基期价格的绝对差额为68万元。 3、在计算综合指数时,同度量因素时期的选择(ABCD)。 A、应根据指数的经济内容来决定 B、在计算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 C、在计算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 D、在实际应用中,可将不变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 E、应根据基期或报告期资料是否全面来决定 4、下列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ACE)。 A、产品销售量指数 B、产品成本指数 C、工业总产出指数 D、零售物价指数 E、职工人数

统计基础知识期末试题及答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2015级《统计基础知识》试题(范围44-9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 统计绝对数按其所反映的总体内容不同可分为() A.总体单位总量与标志单位总量 B.总体单位总量与总体标志总量 C.总指标与标志 D.实物指标和价值标志 2权数对计算平均数的影响,决定于() A.权数所在组标志值的大小 B.各住组距的大小 C.总体单位数的多少 D.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比重的大小 3.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形式是( ) A.同一总体的不同的部分对比 B.总体的部分数值与总体单位数对比 C.总体变量值总量与总体总频数对比 D.不同总体的两个指标数值对比 4总体的标准差越大,说明() A.平均数的数值越大 B.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大 C.平均数的数值越小 D.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小 5某单位有500名职工,把他们的工资额加起来除以500,则这是() A. 对500个标志求平均数 B. 对500个变量求平均数 C. 对500个变量值求平均数 D. 对500个指标求平均数 6下列总量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是() A. 工业总产值 B. 商品销售量 C. 人口出生数 D. 水库储水量 7.有10个变量值,它们对数值5的离差分别是:-4、-3、-2、-1、0、1、2、 3、4、5,由此可知() A. 这10个数中有负数 B. 这10个数的平均数为零 C. 这10个数的平均数为5 D. 这10个数的平均数为5.5 8.假如各个标志值都扩大2倍,而频数都减少为原来的1/3,那么平均数 ()A. 不变 B. 减少到1/3 C. 扩大2倍 D. 不能预期平均数的变化 9.在什么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可用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 )。 A.权数不等 B.权数相等 C.变量值相同 D.变量值不同 10.如果每一个标志值都增加5个单位,则算术平均数的值()。 A.也增加5个单位 B.增加10个单位 C.保持不变 D.无法判断 11某校2001年在校学生人数6000人,毕业生人数1400人,上述两个指标是( ) A.均为时期指标 B.均为时点指标 C.前者为时期指标,后者为时点指标 D.前者为时点指标,后者为时期指标 12.第一组工人的平均工龄为6年,第二组为8年,第三组为10年,第一组工人数占总数的30%,第二组占50%,则三组工人的平均工龄为( ) A.8年 B.7.55年 C.32.5年 D.7.8年 13.总量指标按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分为() 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B.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C.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D.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14.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测度值中,不用根据所有变量值计算的是()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众数 D.几何平均数 15.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 A.受各组次数的影响最大 B.受各组标志值的影响最大 C.受各组标志值和次数的共同影响 D.不受各组次数的影响 16..根据重复抽样调查资料,某小学一年级优秀生比例为20%,二年级为20%,在抽样人数相等的条件下,优秀生比例抽样误差() A.一年级较大 B.二年级较大 C.相同 D.无法作出结论 17商品库存量是()。

第 3章 统计整理练习题与答案

第 3章统计整理练习题与答案

第 3章统计整理 一单项选择 1、统计整理的主要对象是( B ) A、次级资料 B、原始资料 C、分析资料 D、技术参考资料 2、统计分组时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按照一个或几个分组标志( B ) A、将总体分成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 B、将总体分成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将总体分成数量相同的若干部分 D、将总体分成数量不同的若干部分 3、进行统计分组的关键是( B )。 A.划分各组组限 B.正确选择分组标志 C.确定各组组距 D.计算各组组中值 4、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表现为( B )。 A.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 B.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 C.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 D.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 5、划分离散变量的组限时,相邻两组的组限( C )。 A.必须是间断的 B.必须是重叠的 C.既可以是间断的,也可以是重叠的 D.应当是相近的 6、某连续变量的分组中,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 C )。 A.120 B.215 C.230 D.185 7、在全距一定的情况下,组距的大小与组数的多少成( B ) A、正比 B、反比 C、无比例关系 D、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8、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的区别在于( D ) A、总体的复杂程度不同 B、组数多少不同 C、选择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 D、选择的分组标志的数量不同 9、等距分组适合于( B ) A、一切变量 B、变量变动比较均匀的情况 C、呈急剧升降变动的变量 D、按一定比率变动的变量 10. 某连续变量分为5组:第一组为40~50,第二组为50~60,第三组为60~ 70,第四组为70~80,第五组为80以上。依习惯上规定 ( D ) A.50在第一组,70在第四组 B. 60在第二组,80在第五组 C.70在第四组,80在第五组 D. 80在第四组,50在第二组 11.在分配数列中,频数是指( C ) A.各组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之比 B.各组分布次数的比率 C.各组单位数 D.总体单位数 12、累计次数或累计频率中的“向上累计”是指( D ) A、将各组变量值由小到大依次相加 B、将各组次数或频率由小到大依次相加 C、将各组次数或频率从变量值最低的一组向最高的一组依次相加 D、将各组次数或频率从变量值最高的一组向最低的一组依次相加 13、主词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统计表称为( B ) A、简单表 B、分组表 C、复合表 D、调查表 14、变量数列是( A ) A、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数列 B、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数列 C、按数量标志或品质标志分组的数列 D、按数量指标分组的数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