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总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总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总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总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土地含义: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上由气候、地貌、水文、地质、土壤和植被等要素构成,

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种种结果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2.土地既是劳动的对象,又是生产资料,但并非所有的土地都可以作为生产资料。

3.土地资源调查是指运用土地资源学的知识,借助有关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

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和历史演变规律及其生产潜力、适宜性、限制性、土地利用特点、权属关系和管理状况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它包括土地要素调查、土地类型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其目的是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4.土地资源评价就是针对特定的利用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土地资源以及与土

地利用有关的经济社会条件进行综合考察,阐明土地资源对某种用途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及土地利用效率,建立一个土地资源评价系统,并将土地资源评价结果表示在专题地图上。

5.土地资源评价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及土地经济

评价等;根据评价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根据综合性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根据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农业用地评价、林地用地评价、城镇对地评价、自然保护区用地评价等。

6.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1.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2.是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

规划的基础和前提;3.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点手段和内容;4.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7.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1.查清土地资源的数量和结构;2.查清土地资源的质量和特性;

3.查清土地资源的权属和分布;

4.查清土地利用的问题和成因。

8.土地调查与评价的主体指的是对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负主要责任的组织或个人,即调查

评价者或执行者。土地资源是调查与评价的客体。但是客体并非是土地资源的全部属性,而是那些对土地利用和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特性。

9.土地系统的构成要素即子系统来分类,也就是从纵向来划分,通常可分为以下基本类型:

1.农田系统

2.林地系统

3.草地系统

4.水域系统

5.荒漠系统

6.市地系统

按土地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分系统来分类,也就是从横向上来划分,可分为

1.湿润赤道带土地系统;

2.湿润热带土地系统;

3.湿润南亚热带土地系统;

4.湿润中亚

热带土地系统;5.湿润北亚热带土地系统;6.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土地系统;7.湿润半湿润温带土地系统;8.湿润寒温带土地系统;9.黄土高原土地系统;10.半干旱温带草原土地系统;11干旱温带暖湿带荒漠土地系统;12.青藏高原土地系统

10.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1993年发表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中的五个标

准进行:1.生产性2.安全性3.保护性4.可行性5.接受性

11.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是:1.土地面积辽阔,类型多样2.耕地比重小,人

均耕地少,后备资源不足3.山地多、平地少,开发利用难度大;4.难利用土地面积大,水热条件制约严重;5.土地资源利用区域差异明显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12.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运行管理包括1.开展教育培训2.建立运行管理体系(这方面内

容较多,可以参见书P16)

第二章

13.国外最早的土地资源评价是俄罗斯著名土壤地理学家道库恰耶夫提出的。

14.土地评价作为一个学科的的形成,在世界上有两个标志:a.美国在1940年后为了确定

在什么地方、那些土地作为农业利用的潜力最高,那些可以开发,那些土地应作为农业所用需要保护等,在全国范围进行土地潜力评价。于1961年发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LCC),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土地评价工作系统。b.联合国粮农组织为了全世界统一土地评价的方法,汇总了多国土地评价成果,于1976年正式出版了《土地评价纲要》,提出了一种各国通用的、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

15.我国古代的土地资源评价著作有:《禹贡篇》按土色、质地和水分等将土地分为3等9

级。《周礼》根据地形和土壤性质,将土地分为山地、川泽、丘陵、坟衍、原隰5类。《管子?地贡篇》根据地下水位、植被、土壤性质和生产力差异,将土地分为3等18类,每类又分为5种,共90篇。

16.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是一个五级分类系统,即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

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

17.农业生态带(AEZ)方法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为了获取农业发展规划所需的资料,进行世

界别是非洲热带地区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的过程中创立的。它是土地评价中的一个里程碑,主要定量化方法被引进到土地适宜性评价中。

第三章

1、土地评价的内容通常包括土地资源的质量评定、土地资源制图和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的量算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但核心部分是土地资源的质量鉴定。

(1)鉴别土地的质量,重要的是鉴定方法和鉴定指标的选取。

(2)土地资源制图是把质量鉴定的结果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反应出不同等级土地资源的空间位置。

(3)数量的量算是以土地资源图为基础,采用适当的方法,获取各等、级土地资源的数量。

2、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是路线调查法和典型调查法

3、土地资源评价定量方法

层次分析法(analysis hierarchy process 简写为AHP)评价(详见P42-43)

在土地评价和研究工作中它可以解决两类问题:在评价和规划过程中确定多目标的排序;在评价某一地块时可以将它的多用途优化为单一用途。

AHP 的基本步骤:建立问题的递阶层结构(AHP最重要一步);构造两两比较法判断矩阵(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之后,上下层次之间元素的隶属关系就被确定了);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相对权重;计算各层元素的组合权重。

聚类分析评价法(详见P47——49)

聚类分析评价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多元统计分类法,它可避免传统分类法的主观性和任意性的缺点。但也应指出,当对土地诊断数据处理不当,一味追求方法的新颖时,有时的分类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聚类分析就是根据土地诊断指标(变量)的属性和特征的相似性或亲疏程度,用数学方法把它们逐步地分型划类,最后得到一个能反应土地质量各因素之间、因素与评价结果之间亲属关系的客观的分类系统。

(1)聚类分析的数据处理聚类分析是根据变量的值予以分类,它涉及通过各种来源和手段所得到的有意义的土地资源数据。由于因素(或指标)的量纲、数量级和数量变化幅度的差异,可能突出某些量级大的变量对分类的作用,而压低甚至判处了某些量级很小的变量对分类的影响,为此,要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变换。<1> 数据的对数变换 <2>土地质量数据的标准化

(2)聚类分析的统计量将土地评价工作由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类,就需要选择合

适的数量指标作为分类的一句。聚类分析的依据,就是将个地点要素间或特征值(变量)间的相似程度或相关程度作为分类统计量。

常见分类统计量:相似系数:描述土地资源数据之间相似程度的一种指标

距离系数:以点之间的距离来表示两个扬鞭、两个要素之

间的相似程度的统计量。

4、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

土地资源点此的一般程序主要包括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和监察验收等四个阶段。

(1)准备工作

a组织准备

b制定工作计划

c资料准备

d 用品准备

(2)外业调绘

a路线调查

b制定工作分类系统

c室内预判

d境界、土地权属界和地类调绘

e补测

f样区调绘验证

(3)内业工作

a转绘

b 量算面积

c编图与图面整饬

d成果整理

(4)检查验收

5、土地资源评价的一般工作程序

土地资源评价程序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室内准备工作、野外调查和成果整理。

(1)室内准备工作

a商讨(评价的目的;评价地区的基本情况;确定对成果的要求)

b 资料收集

c 评价系统的准备(拟订系统;确定评价因素和评价指标)

d 拟定工作方案

e 队伍组织

f 后勤保障准备

(2)野外调查与制图

a 调查研究

b 制图(土地系列制图;遥感调绘制图)

(3)成果的整理与提交

a资料的分析处理(样品分析;资料整理)

b 评价系统的订正

c 图件整饬

d 面积量测

e 编写评价报告

评价任务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区域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特征描述,即提供区域概况信息;

评价原则、土地质量评定指标和评价系统的分析与论证;

各类土地特征描述、利用的适宜性以及既能获得较好的产出效益,又

保持持续利用所需的经营管理技术;

按照为每类土地预定的利用方式,对环境效益的预估以及经济和社会

效益的预测;

土地环境退化所采取的措施;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以及对其不合理利用所应采取的措施;

各类资源的数量;

区域土地合理利用结构的建议;

f 鉴定验收

第四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一、土地利用分类的依据和原则

(一)土地利用分类的依据

土地利用分类的依据是土地用途,它强调土地利用分类依据不同地域单元上的人类活动,即土地利用地域单元的功能或用途。

(二)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

1、土地利用方式多样性。不同的土地资源具有不同的生产利用方式和结构特征。

2、地域性。各地土地资源在利用方面由于受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具有明

显的地域差异性。

3、多层次系统性。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具有由大到小、有高级到低级的差异。分类

要从大类分起,逐级细化;层次清楚,从属关系明确;同一地类只能在一个

大类中出现,不肯呢个同时出现在不同的大类中。

4、实用性。类型建明、标准易于判别、含义力求准确、命名尽可能与习惯称谓一

致。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1937年,金陵大学教授卜凯(Buck)编著的《中国之土地利用》是我国第一本涉及土地利用分类的著作;40年代初,老一辈地理学家任美锷教授,在组你尝试进行土地利用调查时,综合地将土地利用分为了5大类。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技术途径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的一般程序

(一)面积量算(p64)(了解)

1、面积量算原则

(1)图幅为基本控制。是指一切量算工作最终都要吻合于图幅的理论面积,这样使得部分面积的可靠性最高。

(2)分幅进行量算。面积量算工作一幅一幅进行,有利于分布在不同图幅的单位汇总出可靠的面积,也有利于同图幅内相邻单位量测面积的闭合工作。

(3)按面积比例平差。除道路、河流等线状地物外,其他同一级内各部分面积都应参加量算、平差。闭合差>允许误差,重新量算;反之,平差。

(4)自下而上逐级汇总。逐级将分布在相邻图幅上的同一单位的面积汇总成整体面积。

2、量算方法

(1)解析法。利用平面几何求积公式计算土地面积的方法。

(2)图解法。量算分割成简单几何图形的图,运用标准量算工具,分别计算后汇总。要求对同一几何图形利用不同要素量算两次。

(3)方格法。将方格膜片放在测算图形上,数出网格数,乘以平行线距离。每个图形应当蒙图和查算两次,蒙图时改变透明方格纸方向。

(4)求积仪法。用手扶跟踪图形轮廓,自动读数。使用同样的求积仪必须对统一图形量算两次。

(5)计算机面积量算方法。即智能型图形数字化仪法,系统由硬件设备系统和软件系统。

3、面积量算步骤(p66)

(1)控制面积量算:查取图幅理论面积确定量算工具单位面积值

确定控制区界限量算步骤计算与平差。

(2)碎部面积量算:求积图斑划分求积图斑编号碎部图斑的量算

第三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p74)

概念: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的调查,以保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现势性,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准确可靠的现势材料。

核心任务:更新调查通过对实地发生了的变化加以调查、记载,在此基础上更新原有相关部分资料,从基层资料起并按汇总系统自下而上逐项更新有关资料,从而形成新的与实地变化状况相一致的资料。

一、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技术特点

1、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与现状调查的关系(p74)

两者区别: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种普遍性的调查,在此之前没有进行过此类调查,通过该次调查建立起土地资料档案,建立起调查制度。更新调查是对已有土地资料更新为目的的调查。

两者联系: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整个土地资源调查的开端,而更新调查是进一步的延续,是为了使得原来的调查成果更具有现势性,更为全面、规范、实用。

四、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

(三)文字报告

分类: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报告,主要针对更新调查工作情况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阐述;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分析报告,主要针对土地利用分类成果数据的变化、分

布的准确性、合理性及原因进行分析。

第五章

1.土地类型:由区域内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遵循各自的分异规律,并与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有规律的大小不同的、相对均一的地域组合单元。

2.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这些土地单位构成一个土地等级系统或者通俗的说形成一个土地单位等级阶梯。处于同一级别的土地单位,不仅在土地的综合属性上有相对一致性,而且在土地利用性质上也有相似性。

3.土地分级系统简介(了解)

1)英澳学派的土地分级系统

2)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土地分级系统

3)美国、荷兰的土地分级系统

4)我国的土地分级系统(*)

4.土地分类:将各个个体土地单位,按质的共通性或者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与归并,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

土地分类技术要点

(1)土地类别应构成一个有逻辑性的土地等级系统;

(2)土地分类只能在同一级别土地单位上进行;

(3)需一定的分类指标才能进行土地类型的分类

指标:互斥性、明确性、层次性

与分级相比:分级要求上下兼容;而分类则要求同级互斥,否则遇到一块土地不知该分到哪个类型。

5.土地类型的命名

采用要求:科学、简明、准确。目前不统一,主要有3种。

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植被(土壤)、地貌的两名法,如草灌丘坡地、黄红壤山坡地。优点:直观,可直接反映土地的特征和分类标志。缺点:名称烦琐。

使用普遍群众习惯的名称:川地、塬地、梁地、沙田、围田、坑田等。优点:简练、形象、生动,便于使用和理解。缺点:同样名称的在不同地区可能指不同的土地类型。

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以澳大利亚、英国为代表。如澳大利亚的“纳珀比土地系统”或“沃伯顿土地系统”。

6.土地类型结构的类别:

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空间结合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单位内部结构等不同类型。从科学、实用和简明的角度出发,我们将土地类型结构归纳为以下三类:空间结构: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又称土地的空间组合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一定的格局或者图式。土地空间结构是所有土地结构类型中最直观表现的形式,它反映出土地类型群体关系在空间上的有序性。土地空间结构根据其内部土地类型的组合形式,可归纳为以下两大类:

A 递变型组合指各种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按一定方向和方位发生依次变化,构成一定的系列,如:丘陵或山地内部自下而上的层状组合;海积平原中沿海岸带的条带状组合等等。

B 重复型组合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不按一定的顺序更替,而是呈相间排列或斑块状等形式出现,构成重复、分散的复区。如:遭受冲沟切割的台地区,分布有浅凹地的草原等等。在实际研究中,常用一些形象化的名称去对土地的空间结构进行描述和分类。比如梅成瑞在宁夏北部干旱区的研究中,根据土地类型的组合及地貌、土壤和水文条件的差异,在该区划分出四种土地结构:

带状结构:分布于河套平原及清水河谷底。东起黄河,西至贺兰山麓,自东向西依次出现浅色草原土土质平原,中盐化和重盐化土质平原,轻盐化土质平原和灌淤熟化土平地,草原淡灰钙土土质平原和沙质平地,洪积沙砾戈壁等土地类型。

环状结构:封闭洼地及小型山体周围的典型土地结构,物质能量交换明显地具有由高向低转移的特征。例如兴仁堡盆地,周围低山丘陵区为丘陵半荒漠地,山麓为低盐淡灰钙土土质平地,它们成环行带状分布,盆地中心为盐湖。

扇状结构:见于贺兰山东麓沿断裂带构造线与平原交界处,地貌为100多个大小不一的洪积扇连接而成的洪积扇群。

树枝状结构:低山丘陵土地类型组合的典型特征,由丘陵和沟谷两种土地类型组合而成。

空间结构应当注意的是:

土地的空间结构往往随地而异,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一般来说,平原地区的土地空间结构往往不甚明显。在丘陵山区,由于受地形和水系切割的影响,土地空间结构则比较明显,常常可以根据地形和水系的排列形式加以识别和判断。

数量结构: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包含哪些土地类型,它们各占多大面积比例。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实际上是指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确切地说,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是指同一级土地类型之间在数量方面的对比关系。在实际研究中,常常用一些指标来表示这种对比关系。(103-104各种数量指标)

第六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1.土地适宜性评价: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

2.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则:1、综合性与主导性相结合;2、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3、针对性与因地制宜相结合;4、当前利用与持续利用相结合;5、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3.《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项目研究中制定的全国土地资源评价分类系统,该分类资源系统由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类等、土地限制性和土地资源单位5级组成。

4.评价因子选择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关键性步骤。

评价因子空间属性数据库建立方法主要有三类:1、GIS与空间差值模型集成法;2、GIS与多元统计分析模型集成法;3、因子分布图数字化赋值法。

5.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划分单元最为常见的方法主要有5种:1、以土壤类型(土属或土种)图的图斑为评价单元;2、以土地类型图的图斑为评价单元;3、以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图斑为评价单元;4、以一定大小的栅格为评价单元;5、利用评价因子空间数据库,借助DIS进行两两叠加并经拓扑分析后形成的最小图斑为评价单元。

6.限制因子判断法原理

该方法实际上反映了土地质量的最小-最大原理,其基本方法是选取若干个限制因子作为评价因子,各限制因子均按其对各类适宜性限制程度及其规律进行指标分类,并规定相应的指数赋值;然后对照所指定的分级标准及其指数赋值逐一评定被评价单元各个限制因子的级别;最后以限制因子评定的最低级别来确定评价单元的适宜类。

第七章

农用地分等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自然质量条件、平均土地利用条件、平均土地经济条件下,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农用地等别的过程。

农用地定级指在行政区(省、县)内,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和实际情况需要,遵照与委托方要求相一致的原则,即主要考虑定级目的,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农用地级别的过程。

农用地分等的目的:

1)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科学量化农用地质量及其分布;

3)提高农用地的管理水平;

4)为落实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实现区域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科学核算农用地生产潜力提供依据;

5)为征地制度改革、土地整理、基本农田保护、粮食安全保障等提供科学依据。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对象

按照国家《农用地分等规程》的规定,农用地分等的工作对象是县级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易农未利用地,暂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规划中划定的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按照国家《农用地定级规程》的规定,农用地定级的工作对象式县级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暂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保准样地是指在一定的栽培管理技术条件下,在农用地分等对象所在区域内,农作物产量水平最高的若干个农用地分等单元。

设置标准样地的原则

1、分层设置原则

(1)标准样地分国家级、省级和县级分别设置;

(2)国家级标准样地分省布设,每省设置10-15个;

(3)省级标准样地分县布设,每县设置5-10个;

(4)县级标准样地分乡(镇)布设,每乡(镇)至少设置1个;

2、生产条件最优原则标准样地是区域内气候、地形、土壤、灌溉排水、土地利用、农业

生产条件等综合条件最优的分等单元。

3、稳定性原则标准样地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分等单元。

农用地定级的方法:因素法、修正法、样地法。

第八章——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一、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概述

1.城镇土地的形成:城镇土地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未利用的土地或农业用地改造而来的,是城镇景观替代自然景观或农业景观后而形成的土地利用方式。

2.三次大的变化:第一次,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经历了由渔猎到农业的革命,未利用土地开始变为农业用地,农业生产需要定居,出现了农牧业村舍,产生了乡村聚落。第二次,城镇的出现,定居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未利用土地开始变为可利用土地,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乡村聚落逐渐演化成城镇。第三次,世界性的城镇化过程,大量的农业用地变为建筑用地,城市土地规模不断的扩大,城镇土地的形成与扩张是城镇化的空间表现形式。

3.城镇土地的特征:(1)、使用功能的工程比(2)、空间区位的特殊重要性(3)、开发经营的高度集约性(4)、用途变更的极端困难性

二、城镇土地分等指标体系的确定

1.城镇土地分等指标体系的确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进行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的选择,然后进一步对各因素因子赋予权重。

2.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选择原则:目标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3.城镇土地等的划分原则:(1)、城镇土地等按照综合分值分布状况划分,不同土地等对应不同的综合分值区间;(2)、城镇土地等划分数目要适当,根据不同区域的行政级别、所包含的城镇数量、差异复杂程度而定,一般为3-8等;(3)、任何一个综合分值只能对应一个土地等;(4)、等别划分应体现相同等别内土地质量的相似性、收敛性以及不同等别间土地质量的差异性、离散性。

三、土地级别的划分和验证

1、土地级别划分的方法:(1)、总分数轴确定法。(2)、总份频率确定法。(3)、总分剖面图法。

第九章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一般是指区域土地在一定物质生活标准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即土地的人口承载量。

二、土地承载力的内涵:1、生物生理性的土地人口承载量

2、食物消费水平的土地人口承载量

3、土地的极限(理想)人口承载量

4、土地综合承载力

三、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内容:

1、各类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包括农、林、牧业利用的土地资源之间的比例,水资源与土资源的配合,天然草场、饲料与牲畜数量的协调等。

2、资源结构与农业生产结构之间的平衡关系。

3、不同土地资源类型内部光、温、水、养分等诸因素的平衡关系。

4、人口需求与土地资源生产力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

5、通过上述层次的反馈机制研究,寻求提高承载能力的途径和措施,探讨人口适度增长、资源合理利用、能源保证供应、环境有所改善、经济以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与政策。

四、土地生产潜力研究是土地承载力研究的核心。

五、土地生产潜力的三大类计算方法:趋势外推法、潜力递减法、经验公式法

六、生态足迹计量分析的重点是生态足迹计算。

七、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对生物、水体、空气、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现象。

八、土壤环境容量:亦称土壤对污染物的负载容量,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即保证农产品的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污染环境时,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九、水环境容量:水体环境在规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的污染物量。

第十章

1、土地生态评价是以土地生态类型为基础,着重进行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为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国土开发和环境综合整治服务。土地生态评价应在一般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生态补充评价,这些生态特性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与土地生态系统的现实生产力对比;自然结构与功能同目前土地利用结构功能的适应性;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条件的影响。

2、土地适应性分析是由美国宾夕法泥亚大学的麦克哈格教授提出来的。在他的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出土地适宜性是指由土地的水文、地理、地形、地质、生物、人文等特征所决定的土地对特定、持续用途的固有适宜性。

3、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土地生态系统通过物流、能流、信息流等生态系统过程,形成和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效用,包括具体的物质产品(如食物、医药产品、矿物质等)和无形的效用(如生物多样性维持、水循环过程的调节、美丽的风景等)。

4、土地生态风险是指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或保护过程中,由于对系统认识不充分,导致土地及与之有关联的系统结构异常,物流、能流、信息流等受阻,使生态环境恶化,并最终波及人类自身利益。通常的土地生态风险包括泥石流发生、水土流失、区域性降雨减少,山体滑坡、人居环境恶化、气候异常变化、疾病流行、生物多样性丧失、森林覆盖率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等。

5、土地污染主要由人类干扰引起。按照土地组成要素,土地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按照污染物类型,土地污染包括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等。土地污染重点研究土地污染的类型、程度及其影响。

6、根据土地生态风险评价的动机,可将评价分为三种形式:源驱动评价、效应驱动评价和暴露驱动评价。源驱动评价的特征是已知风险源,但暴露和响应都未知。效应驱动评价的特征是现场已观察到效应,但暴露的范围和风险源都处于未知状态。暴露驱动评价的特征是风险源是未知的,但已观察到异常的暴露,效应尚不能确定。

第十一章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一、一些学者关于集约利用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观点:

1、投入程度观;

2、产出效益观;

3、利用强度观;

4、城市布局和用地结构的介入;

5、其他观点。

二、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从土地利用成效角度出发,土地集约利用应当包括三个层面

的含义:

1、土地产出的高效化。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土地利用实

现最佳的产出投入比的过程。

2、土地布局和土地结构的合理化。考察土地集约利用的效果不应仅考察单一的土

地利用方式,而应当将研究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一并考虑,实现不同土地

利用方式的高效协作。

3、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化。土地利用的产出效益应当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

环境效益三方面。

三、评价标准的设置: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应针对不同指标特征和区域自身特征,采用

不同方法设置不同区域评价指标的标准值。

1、采用国家或地方制定的规范标准;

2、采用国内临近区域内同规模、同类型区域的最高水平值;

3、采用该区域的历史发展趋势确定的合理水平值;

4、参照发达国家相关标准;

5、专家咨询;

6、对区域内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四、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模型:重点是基于协同论的评价模型。

协调度C函数表示为:见P238(11-7)

协调度C介于0—1之间,当C>=0.8时,协调度极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高度协调;当0.6=

0.2=

系统处于极不协调状态。

五、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结果的应用。土地集约利用成果的应用领域几乎涵盖了

从规划编制与管理、用地管理、市场管理到资产管理、地价管理(含税费管理)等城市用地管理的各个方面,具体表现为:

1、评价结果对城市规划的指导性;

2、评价结果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指导性;

3、评价结果促进政府对土地市场的有效调控;

4、评价结果有助于土地资产和地价管理。

十二章

1、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特征:(1)、时空尺度性 A、时间尺度可持续强调的是人类世代,其本意就是时间上的延续。 B、空间尺度土地利用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类进行的,不同空间尺度的土地利用单元会导致决策者的总体目标存在差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侧重点也不会完全相同。(2)、系统的整体性和开放性(3)、主体多元性和目标多样性(4)、系统的动态性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的内在机制:(1)、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土地资源数量的有限性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客观必然性。(2)土地可持续利用实现的内在机制 a、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土地可持续利用强调的是土地的集约利用和生态化,使土地利用系统产生由无序到有序、低级无序到高级有序的演化,并生成更高的系统结构和功能。 b、从耗散结构理论来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为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达到某一“临界限制”时,通过涨落发生非平衡相变,在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同时,由原来的无序混沌状态变为时间、结构和功能上的新的有序稳定状态,形成耗散结构分支。

4、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5、1979年,地理学家吴传钧首次提出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即人地关系的概念。

6、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系统分解法、评价指标筛选方法、评价指标确权方法、综合评价方法等。(了解)

第十三章土地资源动态监测

第一节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概述

1.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含义和特点::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就是指为了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治理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的调控,依据土地资源调查的相关规程,通过综合运动3s等先进技术手段以及综合处采用室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宏观调控与微观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实现对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结构、生产力、空间布局、利用方式及其动态变化的观测、调查和分析的手段。

2.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特点:监测成果的多样性、监测体系的层次性、技术要求的区域性、技术手段的综合性。(具体可见P261)

第二节基于3S技术的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方法

1.“3S”是指:遥感(remote sensing,简称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

2.遥感的分类

(1)根据传感器工作平台的高度不同,遥感可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

(2)按所利用的电磁波光谱段分类可分为可见光/反射红外、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三种类型。

(3)按研究对象分类,可分为资源遥感和环境遥感两大类。

(4)按应用空间尺寸分类,可分为全球遥感、区域遥感和城市遥感。

3.遥感应用于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发展趋势

(1)遥感监测的方式、方法和监测内容不断深化和细化。

(2)监测从宏观走向微观、从辅助手段走向常规手段,监测工作更紧密地服务与土地资源管理。

(3)监测区域为经济相对发达、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比较频繁的地区,从过去单独的城市和

近郊县为主跨行政区域的组团型经济共同区域转变。

(4)项目实行公开招标方式选择承担单位,并建立项目监理制度。

4.矢量结构、栅格结构和层次结构是GIS的三种基本数据结构形式。

5.GIS的功能

(1).空间数据的录入

(2)空间数据的查询

(3)空间数据的分析

5.GIS应用于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特点

(1)数据库的复杂性

(2)数据处理的动态性

(3)数据量庞大性

6.GPS系统包括三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GPS信号接收机。

7.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测距交汇确定点位。

8.GPS的主要特点:

(1)全天候工作,且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

(2)GPS信号覆盖面遍布全球,不受地理空间的影响。

(3)地点、定时、定速、精度高,。

(4)速度快、节省时间、操作方便、效率高。

第三节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案例

1.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退化的动态变化具有以下特点:(具体可见P278)

(1).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

(2)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的转换

(3)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改良

(4)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自然演替

第十四章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图件的编制

1、土地资源调查成果图包括:土地类型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等图件。

2、底图内容的选取

底图内容包括:居民地、境界、水系、地貌、道路。

3、制图综合的主要方法

(1)分类分级:地图上专题要素的质量差别通常是以分类来体现的,随着地图比例尺的缩小或用途的改变。地图能够表达的事物愈来愈少,这就需要通过合并

或删除来减少它的类别。同样,合并相邻级别,可扩大分级的间隔范围,

从而减少分级的数目,达到综合的目的。

(2)化简:表示专题要素的重要特性,删除不重要的细部。

①内容取舍

②形状的简化

详见P284

4、土地权属界线图的编制

编制的内容和方法:详见书P286

5、数字地图制图的基本流程:(详见书P288)

(1)编辑准备阶段

(2)数字化阶段

(3)数据处理和编辑阶段

(4)图形输出阶段

6、地图数字化与图形要素编辑

(1)地图数字化是将模拟形式转换为数字方式的主要途径。

跟踪式数字化仪操作步骤为:初始化控制点输入;确定图形显示窗口;跟踪数字化

编辑;保存。

扫描式数字化仪操作步骤为:扫描图形预处理;扫描模式设置;分辨率设置;调整

亮度及对比度;设置扫描范围。

(2)图形要素编辑对于通过数字化输入到计算机的数据,都会出现误差,我们要对

这些数据进行检查,并在图上进行一些地图内容的添加。

编辑内容包括:图形修改、增加、删除和拼接。

土壤调查报告

珠晖区土壤资源调查 调 查 报 告 学院: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安全工程 组长:马晔 组员:李梓榆马小林宋旭仇乐王月日期:2016年5月3---5月17日

前言 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更好的学习理论,我们进行了为期9天的土地资源调查实习.这段时间中我们组6个同学在衡阳市珠晖区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土壤样点,并在对此进行探究。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是多种自然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包括机械支撑作用,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供应与协调。土壤容重、孔隙度、质地等物理性状是影响土壤水分、通气状况和肥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对林木根系、土壤稳定性和抗蚀能力有重要影响。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它们的含量水平及其植物有效性受气候、地形、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等因素影响。土壤中(尤其是表层土壤)的养分在地表径流和渗流的作用下,会部分地进入附近水体,对水质造成一定影响。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有助于了解土壤的现实肥力水平和生产潜力,进一步认识植被与土壤的相互作用规律,为调查区的林分改造和植被恢复提供背景资料,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壤质量对附近水体的潜在影响。 学习野外认识岩石特征、地貌类型、观察和描述土壤的方法及五大成土因素和人为因素与土壤形成关系,熟悉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外业调绘、土壤图件和调查报告的编写。 据了解,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主要包括汞(Hg)、镉Cd、铅Pb、铬Cr和类金属砷As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锌Zn、铜Cu、镍Ni等元素。主要来自农药、废水、污泥和大气沉降等,如汞主要来自含汞废水,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废气沉降,砷则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过量重金属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乱、营养失调,镉、汞等元素在作物籽实中富集系数较高,即使超过食品卫生标准,也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此外汞、砷能减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细菌活动,影响氮素供应。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不易随水淋滤,不为微生物降解,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潜在危害极大,应特别注意防止重金属对土壤污染。一些矿山在开采中尚未建立石排场和尾矿库,废石和尾矿随意堆放,致使尾矿中富含难解的重金属进入土壤,加之矿石加工后余下的金属废渣随雨水进入地下水系统,造成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 主体 土壤是在岩石风化的基础上受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地形、母质、植被、时间以及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只有认清这些土壤形成因素对土壤发育和土壤性质作用,才能够在生产实践中通过控制土壤形成因素并发挥有力的因素的作用,是土壤的的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了解岩石特性、土壤发生发展规律及土壤性质与外界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摸清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我们人士土壤本质,促进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和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基础。通过地质学、土壤学和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综合教学实习,能很好的把理论与实践问题结合,并对自然景观、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同时锻炼学生们的独立工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农村土地资源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经营管理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4年9月2日到2015年1月28日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目的:主要从农村土地现状及经营规模、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研究当前影响农村农业经济的因素及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现状,包括主要做法和措施等,提出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及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的意见和建议。 众所周知,土地是人类进行各种生产生活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产和资源,农村土地尤其耕地是粮食的母亲,它浓缩了千千万万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保障权。依据《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是一种集体所有制形式。按用途可划分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农村土地管理就是依照《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行使对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行为的管理,对土地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职能。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根据调查,我认为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一、“空心村”现象严重,农村新建住房缺乏规划,管理很不规范。 二、矿洞开采破坏土地、污染环境。 三、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没有建立土地市场机制,土地缺乏流动性,土地的资产价值不能显化,土地利用效率很低。 四、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不够完善,由此诱发了大量土地违法行为,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如何才能有效的加强农村土

地管理呢? 1.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工作的监督 农村土地权流转工作是对现有农村生产关系适应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局部调整,是对农村家庭承包制的进一步完善,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是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延续和发展。这些必然要求县、乡(镇)相关的政府部门把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纳入工作范围内,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土地流转管理,规范我县农村土地管理工作。首先是确立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规范流转的形式,明确流转的操作程序,规定对违规失范行为的处理办法;第二是规范流转合同,参照农业部第47号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加强土地流转合同的指导、签订;第三是农经部门要恢复、覆行农业承包合同的签证、仲裁职能。 2.积极探索,不断提升土地流转的开发档次 一是以“三个有利于”原则,探索土地流转形式的多元化。即只要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农户的增收,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管怎么样的土地流转形式,都可以运用并推广。二是面向市场,努力提升土地流转的开发档次。坚持以土地流转为载体,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将流转的土地区域办成结构调整的“示范园”,办成应用推广新科技的“试验区”,办成财政增长的新型社区。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几年来,我省、市一直把搞好土地有序流转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的大事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对依法推进土地流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作为一名乡镇农办人员,为深入了解我镇土地流转情况,于2011年3月15日—2011年3月22日对我镇辖区内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为期7天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镇辖区内土地流转的现状 截止2010年末,全镇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7417公顷,涉及943个农户,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0.8%和总农户的11.2%。其中流向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的为173公顷,占流转总量的2.3%;流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178公顷,占流转总量的2.4%;流向农户的7068公顷,占流转总量的95.3%。在土地流转总量中转包的5599公顷,出租的742公顷,互换的37公顷,转让的660公顷,入股的178公顷,其他形式的200公顷,分别占流转总量的75.5%、10%、0.5%、8.9%、2.4%、2.7%。流转的土地中自发流转的6897公顷,占流转土地的93%;流转出的土地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占流转总量的80%以上,种植经济作物和蔬菜占流转总量的10%左右。流转期限以中短期为主,5年以下流转面积占88.4%,5~10年占4.3%,10年以上占7.3%。由于我镇采取土地入股等形式,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数粮大户,搞土地规模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发挥了规模效益。一是促进了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通过土地入股流转,使农村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有能力经营的农民集中,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二是实现了转移劳动力和农民增收双赢。农村土地流转后使一些会手艺、头脑活、善经营的农民摆脱了土地束缚,或打工,或经商,服务于二、三产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活跃和繁荣了城乡经济,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三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通过成立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规范土地流转操作程序,加快土地流转进程,采取公司+流转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形式,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现代装备、现代管理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和推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实习报告 王洋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 专业班级: 2012级土地资源管理五班 学号: 033120512 姓名:王洋 指导教师:霍习良王殿武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2015年8月1日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观察不同地貌类型的成土条件,土壤类型和土壤的利用状况。 2.认识不同条件下的土壤形成的条件、土壤剖面特点。 3.学会观察和描述土壤剖面的方法。 4.通过实习掌握土壤调查的方法以及野外工作步骤。 5.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土壤形成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出改良利用的具体措施。 二.实习准备 1.工作底图、调查工具、交通、经费的筹备 2.实习动员会:安排各项工作 3.资料及业务准备 三.实习地区概况 1 白洋淀:白洋淀是中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旧称白羊淀,又称西淀。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汇水形成。。这里水产资源丰富,淡水鱼有50多种,并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现有大小淀泊143 个,其中以白洋淀、烧车淀、羊角淀、池鱼淀、后塘淀等较大,总称白洋淀。面积336平方千米。白洋淀属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干燥度1.40),大陆性气候特点显著(大陆度64.3)。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 2.易县 2.1气候条件: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平原区年均温11.4~1 3.5℃,≥10℃的积温4065℃,无霜期186天,年降水量564mm;山区平均气温9.4~9.7℃,≥10℃的积温3880.7℃,无霜期160天,年降水量668mm。

土地资源调查实习报告

一、引言 农村土地调查,即查清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和权属等情况;城镇土地调查,掌握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围、界线、数量和用途;基本农田调查,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并登记上证、造册;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地籍信息系统,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土地资源调查报告是资源调查的真实文字记录,是极重要的成果资料之一,它要求对整个调查工作系统的工作总结和技术性的总结探讨。编写好报告不仅对系统、全面、科学管理土地十分重要,而且对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充实、发展土地科学,造就一大批土地科学人才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土地资源调查结束后,一定要严格要求编写好土地资源调查报告。通过本次实验,学会利用有关资料和图件,撰写地、县、乡级各类土地资源报告和专题报告。 二、杨庄镇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莱芜地处东经117°19′~117°58′、北纬36°02′~36°33′之间。杨庄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杨庄镇地处泰山东麓,莱芜市西部平原,西与泰安市接壤,汶河、汇河交汇于此。面积58.8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15026户,48808人,耕地面积3588公顷。 行政区划:杨庄、大埠头、小埠头、燕家庄、东李家庄、西李家庄、陈徐、西宅科、张里街、朱屈街、冷家庄、西杨庄;陈东、陈西、陈北(三村合称陈家楼);高家店、前郭庄、后郭庄、水西官庄、张家泉、巩家庄、刘家店、李家堂、镇武庙、谭家庄、侯家洼、罗家洼、司家岭、胡家宅、孟家官庄、太平官庄、凤凰官庄、梅家官庄、尹家庄、马村(原名马家庄)、营房、蔺家庄(蔺家庄、王家庄)、石家河、大桥沟、小桥沟、阎桥(阎桥、小阎桥)、雪岭、龙尾、上马家泉(上马家泉、马家庙)、下马家泉。 (二)自然条件: 地理条件优越,地貌多样,山区、丘陵、平原三分天下,各占其一,主要种植烤烟、果品、中药材、花生等经济作物,森林覆盖率达36%;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矿、钛铁矿、白云母等,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全镇的支柱产业,其中龙头企业兴盛矿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矿山”,并成功在香港上市。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齐长城遗址、曹操回马岩、五山溶洞、鸽子崖、汞丹山林场、驻地广场、千年银杏、龙山文化遗址、抗日烈士陵园等名胜古迹。 (三)社会经济情况: 杨庄镇地处泰莱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种植业发达,是莱芜市“三辣生产基地”。全镇生姜面积12135亩,大蒜25000亩。全镇依托资源优势,建有恒温库21座,库容6万吨,成规模农副产品加工厂22家,年加工生姜6万吨,大蒜5万吨,80%销往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国家,有9家企业有自营进出口权。全镇经济发展、政治和谐、社会稳定,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无邪教乡镇、平安建设先进乡镇、群众信访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56亿元,工业总产值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税9.7亿元,境内税收1.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29元。全镇现有工业企业127处,年创工业产值16460万元,实现利税524万元,成为全镇经济的重要支柱。莱芜市风机厂、莱芜市兴华机械厂、莱芜年阀门厂、莱芜市东方摩托车汽缸厂、莱芜安王锅炉制造有限公司是杨庄镇骨干企业,其中限额以上企业8家。 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全面实施工业带动战略,靠龙头企业拉动经济增长、培植、扶持优势企业不断壮大,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推动镇村企业上台阶、快发展。杨庄镇是莱芜市农业大镇,全年粮食总产达1.9万吨。近几年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科技、流通、储藏加工三大龙头的作用,加快了农业生产化进程,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良性循环格局。杨庄镇个体私营经济呈现蓬勃发展势头。 杨庄镇把园区环境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本着“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先后投资400多万元,规划方田65个,建成万亩生姜、大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打牢创汇农业基础。投资近千万元,新建双龙路、鑫源及供水、排水、变电、通讯设施,进一步提高了园区“四通一平”质量。园区管委会严格实行“一个头对外,一个漏斗对内”的封闭管理模式和“一个站式”服务,建立投资企业包干责任制,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创造优良投资环境。 2002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32元。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农村土地调查报告范本

Screen and evaluate the results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analyze the deficiencies, learn from them and form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农村土地调查报告

编号:FS-DY-48943 农村土地调查报告 几年来,**市一直把搞好土地有序流转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的大事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从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出发,积极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取得了较好成效。截止XX年末,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81574公顷,涉及55700个农户,分别占承包耕地面积的10.8%和总农户的11.2%。其中流向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的为1907公顷,占流转总量的2.3%;流向农民专合作组织的1980公顷,占流转总量的2.4%;流向农户的77687公顷,占流转总量的95.3%。在土地流转总量中转包的61574公顷,出租的8143公顷,互换的389公顷,转让的7252公顷,入股的1980公顷,其他形式的2236公顷,分别占流转总量的75.5%、10%、0.5%、8.9%、2.4%、2.7%。流转的土地中自发

流转的75873公顷,占流转土地的93%;乡村组织提供信息流转的1461公顷,占流转土地的 1.8%;委托乡村组织流转的4240公顷,占流转土地的5.2%。流转出的土地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占流转总量的80%以上,种植经济作物和蔬菜占流转总量的10%左右。流转期限以中短期为主,5年以下流转面积占88.4%,5~XX年占4.3%,XX年以上占7.3%。由于**市采取土地入股等形式,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数粮大户,搞土地规模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发挥了规模效益。一是促进了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通过土地入股流转,使农村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有能力经营的农民集中,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二是实现了转移劳动力和农民增收双赢。农村土地流转后使一些会手艺、头脑活、善经营的农民摆脱了土地束缚,或打工,或经商,服务于二、三产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活跃和繁荣了城乡经济,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三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通过成立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规范土地流转操作程序,加快土地流转进程,采取公司+流转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形式,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投

土地资源调查练习题

简答 1、计算耕地图斑净面积时需扣除田坎。 答:指处于图斑内或图斑边界上的单线线状田坎。具体指南方》1.0米,北方》2.0,米且小于20米的田坎。 2、田坎系数测算 答:田坎系数测算指田坎占扣除其他线状地物后耕地图斑面积的比例。 程序方法:1、分区,按地貌类型将调查区域分为丘陵,山区和高山区。 分组,在每一区内按照不同的坡度级(2-6,6-15,15-25,25以上)和耕地类型(梯田和坡耕地)进行分组。 确定样方。在每一组内布置30个以上均匀分布的样方。 田坎测量。长度在调查地图上量取,田坎宽度实地测量。 田坎系数计算。包括每一样方的田坎系数和每一组的平均田坎系数。 田坎面积扣除,根据每组每组平均田坎系数逐一扣除图斑内田坎面积。 检查验收。 3、具体工作中,如何得到田坎面积? 答:全站仪野外测站点,cad展点、绘图保存为dxf文件,用mapgis转换dxf文件为wl线文件,进行线编辑然后拓扑检查,线工作区提取弧,拓扑重建构面,空间分析对田坎进行缓冲分析,工程裁剪,将区属性参数导出,得到各id参数。 4、如何理解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的关系? 答:联系:1、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范围相衔接。 均以县级行政单位统一调查。 区别:1、依据规程不同。前者依据的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后者依据的主要是《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2、范围不同。前者包括全国大陆和海盗,后者范围为城市和建制镇。 3、调查单元不同,前者是图斑,后者是宗地。 4、内容都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但各有侧重,前者侧重地类调查,后者侧 重权属调查同时还包括地籍测量。 5、方法方面。确权方法相同,但依据的证明材料不同,面积量算方法相同,但 图斑面积需要平差而宗地面积不需要平差。 6、主要成果不同。前者为土地利用现状图,后者为地籍图和宗地图。 5、什么是土地调查 答:土地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自然属性和土地权属等社会属性及其变化情况的调查,监测,统计,分析的活动。 如何进行面积的量算 答:程序,控制面积量算,碎部面积量算,面积汇总统计。 控制面积量算 在图幅结合表中查询图幅理论面积 采用解析法等精度较高的量算方法,得到控制单位面积。 以图幅理论面积为基本控制,逐级平差后得到各级控制面积。 碎部面积量算 将所有区域里的图斑进行编号。 采用解释法图解法等面积量算方法量算图斑面积,其中解析法指由实地测量的角度,长度,坐标精确精算面积,包括几何解析法和坐标解析法。图解法指由图上测出的几何要素计

土地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土地利用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国土资源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活动专题调研第五调研组 按照局党组统一部署,局学习实践活动第五调研组组长魏钦稳副局长带领局利用处、土地市场服务中心、土地储备中心,围绕落实国土资源“保增长、达小康”措施,建立“开源节流机制、市场配置机制”,紧密结合“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规范有序、保障有力、调控有效的机制,加强土地市场监管,努力增强房地产市场调控能力”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对全市2007年至2009年一季度土地利用情况调查,实地赴通州听取了通州市国土资源局的情况汇报,与部分国土资源所、开发企业代表进行座谈,并深入镇街厂区等进行现场调研,了解基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经验、破解土地利用保增长和促进节约集约利用的方式方法,为市局探讨和加快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土地利用管理和节约集约利用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近年来,全市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等文件精神,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部门协调配合,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及时提供用地保障,为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

供了有效支撑。 1、土地储备机制全面建立,宏观调控作用不断显现。 1998年,市土地资产储备投资中心经市政府批准率先成立,之后,各县(市)也相继建立了土地储备机构,充实了人员,明确了职能,土地储备机制全面建立。(表一) 全市共收储土地6143公顷,供应4299公顷,在储面积1844公顷,银行贷款余额50.45亿元。在储备土地性质上,主要以经营性用地为主,部分县(市)已将工业用地纳入收储范围。土地储备资金运作规范,主要来源于财政拨付的资金、从国有土地收益中安排的专项基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等。土地储备资金均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用于土地储备,受同级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通过建立“多渠道进水,一个水池蓄水,一个龙头出水”的土地收储供应机制,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和调控。土地储备近年来在推进地方城市建设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表二) (单位:公顷、万元)

土地资源与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土地资源与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土地资源与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土地资源与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1 今年暑期期间,根据学校的分配指示我参加了毕业实习。来到了国土资源局实习和工作,回首实习这几日的点点滴滴,心中顿生了许多感触。二十几年的学生生涯将要接近尾声,本次实习是我跨入社会进行的一个热身运动。实习中的每一天,让我感触颇深。不仅很好地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际中去,而且学到了很多学校接触不多的东西,在过去四十多天实习中,通过不断地学习认知,不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社会阅历。也使我重新的对自我的能力以及各方面都有了全面审视。 一、实习单位概括 我的毕业实习单位是国土资源局,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国土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并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研究拟定我区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的具体管理办法,经审议批准后组织实施;组织编制和实施全区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

划、地质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参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的审核;指导、审核镇、街道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的编制;组织实施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负责对全区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土地、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矿产的采矿许可、储量、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矿业管理,矿产规划、;依法保护土地、矿产等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承办并组织调处权属纠纷,查处违法案件;土地利用、测绘、执法。还有土地证的发放、土地的丈量,土地的确权,土地权的变更等。 二、实习内容及过程 7月初刚到国土资源局,在局里领导和其他老员工的帮助下,我慢慢的了解许多在实际工作中要用到的知识。我发现在工作中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要有一套学习知识的系统,遇到问题自己能通过相关途径自行解决能力。在领导的指导下,我第一次把学会的软件应用到了实际工作中,并熟练地掌握了土地系统的专业软件MAPGIS 的操作,我发现MAPGIS是款很实用的软件,它具有面向地理实体的空间数据模型,可描述任意复杂度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完全表达空间、非空间、实体的空间共生性、多重性等关系;具备海量空间数据存储与管理能力,矢量、栅格、影像、三维四位一体的海量数据存储,高效的空间索引;标准自适应的空间元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元数据的采集、存储、建库、查询和共享发布,支持SRW协议,具有分布间索能力。最重要的是支持真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能进行三维海量数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

编号:FS-DY-20291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 几年来,**市一直把搞好土地有序流转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的大事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从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出发,积极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取得了较好成效。截止XX年末,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81574公顷,涉及55700个农户,分别占承包耕地面积的10.8%和总农户的11.2%。其中流向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的为1907公顷,占流转总量的2.3%;流向农民专合作组织的1980公顷,占流转总量的2.4%;流向农户的77687公顷,占流转总量的95.3%。在土地流转总量中转包的61574公顷,出租的8143公顷,互换的389公顷,转让的7252公顷,入股的1980公顷,其他形式的2236公顷,分别占流转总量的75.5%、10%、0.5%、8.9%、2.4%、2.7%。流转的土地中自发

流转的75873公顷,占流转土地的93%;乡村组织提供信息流转的1461公顷,占流转土地的 1.8%;委托乡村组织流转的4240公顷,占流转土地的5.2%。流转出的土地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占流转总量的80%以上,种植经济作物和蔬菜占流转总量的10%左右。流转期限以中短期为主,5年以下流转面积占88.4%,5~XX年占4.3%,XX年以上占7.3%。由于**市采取土地入股等形式,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数粮大户,搞土地规模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发挥了规模效益。一是促进了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通过土地入股流转,使农村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有能力经营的农民集中,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二是实现了转移劳动力和农民增收双赢。农村土地流转后使一些会手艺、头脑活、善经营的农民摆脱了土地束缚,或打工,或经商,服务于二、三产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活跃和繁荣了城乡经济,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三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通过成立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规范土地流转操作程序,加快土地流转进程,采取公司+流转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形式,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投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DOC)

一、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中央把防治土壤污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并明确要求“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2003年12月3日,曾培炎副总理曾批示要求“环保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就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状况恶化,查清异常原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要求“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近年来,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一些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清、原因不明和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掌握土壤污染情况,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环保系统监测、科研队伍为主体力量,同时联合中科院、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等土壤学界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参与调查工作。环保总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全国生态现状调查、全国典型地区土壤环境质量探查、菜篮子种植基地、污灌区和有机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监测调查等大型调查项目。2005年,环保总局在沈阳、南京、广州等三市组织进行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试点工作,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环保系统拥有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目前全国共有2289个环境监测站、46984名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拥有相当数量的大型仪器设备,加上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力量,完全能够满足调查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项目总体目标

土地调查报告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1.实验目的:利用Arcgis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表示土地类型及其数量、质量、空间分布。查清第五幅图所表示的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并掌握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数据,同时通过对ArcGis软件的学习,了解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绘制技巧,进一步加强我们对课堂中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将课本知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增强我们的操作能力,培养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次实验充分了解通过Arcgis软件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操作流程和原理,尽量做到学以致用。学会独立安装Arcgis 软件,并且熟悉Arcgis软件的基本操作。 2.实验任务:解译图像,分清图内地类,用途和道路的分布和分界;利用ArcGis面积汇总,统计各种地类的面积,分析土地利用的结构;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了解其利用布局;成果质量评价,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利用老师所给的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毕岗村土地利用数据资料,通过Arcgis软件相关操作,进行八公山区毕岗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并编绘成图。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 1.实验内容:查清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量算地类面积,汇总面积和各地类面积。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总结及评价。 2.实验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部统一地类标准; 2.熟悉土地类型调查的基本内容,程序,原则及相关方法; 3.熟练掌握ArcGis软件的各项应用功能;将编辑后的属性表数据值导出至excel表格中,进行同类代码地块的面积求和与周长的平均值运算。 4.通过实验对土地类型调查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实验过程与步骤描述 1.打开ArcGis软件,添加第五幅的原始地图数据。 2.打开arccatalog建线、面文件,设置坐标为(WGS-1984-UTM-Zone-48N) 3.调出“编辑器”工具栏,在对话框中选择“线”图层,在“编辑器”选项中点击“开始编辑”,首先勾勒出整个边框,然后依据图片中各个地块的形状、颜色、纹理、阴影等特征,勾出地块,注意相交形成闭合的图形,可以通过打开捕捉节点来完成。在打点的过程中,尽可能把图片放大成栅格大小,打点均匀,使得打出的点集形成的线最大程度的符合目标图片的地块形状。隔段时间注意保存,以免发生死机、重启等现象。编辑完成后,点击“保存编辑”,“停止编辑”。结果如下: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名词: 1、土地类型的定义可描述为构成土地各个自然要素的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地。 2、土地利用分类就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以及其她因素进行的综合性分类。 3、土地利用类型就是根据一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对土地利用现状所进行的划分 4、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就是利用前一次土地利用的详查的结果作为基础,与当前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比较,对于利用性 质、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线状地物与面状地物)进行调绘、填图、登记与权属确认等工作。 5、土地利用制图单元 6、土地评价即土地用于规定目的时对土地性能的评定 7、土地评价单元把整个评价范围内的土地按照土地质量组合方式,划分成的一个个的土地类型单元。 8、土地特性就是指各种可以直接测量或估测的土地属性,可用于区别不同适宜性的土地单元,用做描述土地质量的一种方法。 9、土地质量就是由一组具有共性的土地性质的综合表达形式,它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影响某一方面的土地适宜性。 10、土地质量评价就是根据土地特性及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土地质量,在一定条件下估算土地质量的等级并以 一定的方式描述出来的一整套方法与过程。 11、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就是指分析与评定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与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的过程。 12、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土壤、气候、地形等)以及它们之 间的综合作用相互作用对各种可能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潜在生产能力的影响,依此进行的土地综合评估与分等定级的过程。 13、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就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与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不同质量土地的 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相同投入条件下土地的不同产出量经济指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与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与适宜程度的过程。 14、农用地分等定级就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 别的过程。 15、标准耕作制度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与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16、基准作物就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指全国比较普遍的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按照不同区域生长季节的不同,进一步区分的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一季稻、早稻与晚稻等7种粮食作物。 17、指定作物就是指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18、农用地分等单元 19、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就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 量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20、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21、农用地分等指数 22、土地利用系数现实土地利用水平,它用单位面积的实际标准粮总量与理论标准粮总量之比表示,反映的就是当地社会开发利用土地的平均水平,代表着社会经济条件、生产集约化水平的程度 23、土地经济系数就是当地制定作物的“产量—成本”指数与区域“产量—成本”指数的比值,亦即区域的投入—产出水平,反映了农用地经济效益水平的差异 二、问答: 第一章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1为什么要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的主任务就是什么? 土地资源调查就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与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其目的主要就是: 1)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数据 2)为土地评价与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与属性数据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 1.土壤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阐明其土壤类型、形成原因、分布规律以及肥力特征,然后提出合理改良利用该土壤的依据和措施 2.土壤制图: 在土壤调查的基础之上,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用线划符号通过制图综合把测区的土壤类型及分布状况缩绘成平面图的过程。 3.工作底图和土壤草图 工作底图是绘制土壤草图的地形图或遥感资料。土壤草图是野外直接在工作底图上绘制出来的。 4.比例尺的种类、特点(适用范围)及影响因素 比例尺种类适用范围 祥比例尺:1:200-5000,制图单位:变种 大比例尺:1:1万-2.5万土种(复区) 中比例尺:1:5万-20万亚种(复域) 小比例尺:<1:20万土类(复域) 影响因素:①农业用地方式耕地、园地、绿地、牧草地 ②地形切割程度和土壤复杂状况 ③调查面积大小 5.怎样选择工作底图 ①在外出调查之前,需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向测绘部门收集有关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②每幅相同图件至少要准备双份,供草测和清绘适用。③为根据规程的具体要求准备好地形图,还需了解各级不同比例尺地形图的特点及我国地形图的分幅编号,以及测图单位、方法和时间,以把握住图件的质量。 6.准备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①图件的准备②遥感资料的准备③调查工具的准备 7.各成土因素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A.气候因素研究 调查内容 1.近代气温;光、温、水 3.古气候:第三纪,温暖,湿润,形成红土状堆积物 第四纪:早,炎热,湿润,古城黄土 中,干热,离石黄土 晚,寒冷,马兰黄土,颜色为灰棕色 调研方法 1、地理景观研究法(分析资料)气候带→气候型→气候亚型 2.小气候的观测与调查 3.相关分析法 B.地形因素研究 调查内容 ㈠大地型地貌 1.高原:由于内营力作用使大面积抬升,形成高原(>1000M) 边缘山地,剥蚀山地,坡状高原 2.山地:地壳运动上升再经外营力风化,剥蚀,形成山地(>500M) 山地由海拔高分为低山 500-1000,中山1000-3500

关于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资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资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化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农村土地资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为更好的了解农村土地资利用状况,优化农村土地资的利用,为新农村建设提出切实可行且有针对性的建议,暑假期间,我对××村的土地资利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并总结归纳如下。 调查目的:通过对××村土地资利用状况的实地调查,以小见大,比较客观地把握农村土地资使用的现状,主要是找出当前土地使用过程中的弊病,从而为优化土地资配置,提高土地资利用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提出切实可行且有针对性的建议。 调查时间:2009年8月9日——1日 调查人员:××× 调查地点:××××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访谈、查阅资料 调查内容:土地资使用状况(包括土地类别、有效使用情况、土地规划现状等等) 一、××村土地资使用状况及特点 ××村是一个土地资相对匮乏的村庄(在当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人口712人,拥有土地面积近80亩,其中耕地面积641亩,林地约0亩,建设用地(包括道路、桥梁、河滩等)19亩。 经调查,××村的土地使用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耕地面积少,地少人多 该村耕地共分三等,分别为 一等(平整黄土地)、 二等(洼地、沙土地等)、三等(岭地、拓荒地等),(注:图不一)各类土地都比例如下图所示。全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9亩/人,且三等地占了近1/4的比例,良田面积偏少,再加上一些不当经营状况,住房挤占耕地,使耕地面积越发紧张。 单位:亩 2 地块多,单块面积小,缺乏集约性 虽然人均耕地面积很少,但地块较多,平均每户耕地多于块,这就使得单块耕地面积太小,不适合农机的推广使用,集约性差,严重束缚了劳动力。

关于农村土地利用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利用的调查报告 目前关于农村土地的使用存在很多的情况,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不仅是三农问题需要解决的重点也是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根据学生暑期实践调查要求,更好地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不断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根据农村目前土地使用现状结合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进行了一项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情况的调查。一、调查方向: 耕种用地,个人住房建设用地,公共施设和公益事业基础建设用地。 二、调查目的: 锻炼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研究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调查能力,深入农村基层一定程度了解我国现有城乡土地差别的根本原因,同时也为探讨规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避免重复浪费而导致国家土地资源无形流失,一定程度为帮助改善农村现有土地使用不规范的现状提供一定的切实理论数据。 三、调查意义: 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方法,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模式。构建更加合理的农村土地使用方向,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合理科学规划、优化用地结构。为城乡统筹搭建了平台,开辟新的途径,也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前提条件。切实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等方面问题,响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积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四、调查内容: 暑假期间我集中对湖北省麻城市*镇*村的土地使用情况作了一项基本调查,本次调查基本以走访和搜集基层档案资料调查为主,配合当地领导对该村的农业情况作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这次报告主要从农村土地使用中的(包括耕种用地,个人住房建设用地,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做一个简要的说明和了解,大致了解该村的土地使用方法和方向,从而扩展到省和国家的地位上。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更加真实的反应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和一些被忽视的方面。为共建和谐家园,促进国家农业发展和基层改革做一项基本参考;促使我们国家的基层建设更加的完善和提高;使农村的发展成为强国富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法宝;保障农业处于发展上升趋势。因此根据从当地实际出发,结合党和国家的基层发展方针和“三个代表”思想路线,以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的思想路线紧密围绕农村发展做了本次调查和报告。把基层呼声引入国家力量之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加快我国农村发展步伐的重要性和严峻性。从而铸就强大的农业基础,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稳步发展做出贡献。 1、耕种用地 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1.0米,北方宽<2.0米的沟、渠、路和田埂。包括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2005年度土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