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

1.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既适合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2.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包括病人发生伤病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和运送等环节。

3.危重病(症)救护: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救治设备的重症监护病房,接受由急诊科和院内有关科室转来的危重病人,对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以及继发于各种严重疾病或创伤的复杂并发症病人进行全面监护及治疗护理。

4.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5.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

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6.急救半径是指急救单元所执行院外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它代表院外急救服务范围的最长直线辐射距离。

7.反应时间是急救中心(站)调度室接到呼救电话至急救车到达现场所需时间。

8.“生存链”是以早期通路(呼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环环相扣。定义了第一目击者(第一反应人)、急救调度、急救服务人员、急救医生和护士作为团队,共同为抢救生命进行有序工作。

9.分诊是指对来院急诊就诊病人进行快速、重点地收集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分类、分科,同时按轻、重、缓、急安排就诊顺序的技术。

10.SOAP公式是四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组成。S是收集病人的主观感受资料,包括主诉及伴随的症状;O是收集病人的客观资料,包括体征及异常征象;A是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初步判断;P是根据判断结果,进行专科分诊,按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安排就诊。

11.PQRST公式是五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缩写,适用于疼痛的病人。P是指疼痛发生的诱因及加重与缓解的因素;Q是指疼痛的性质;R是指有无放射痛,向哪些部位放射;S是指疼痛的程度如何;T是指疼痛开始、持续、终止的时间。

12.快速评估是指对来院急诊就诊病人进行有重点地快速收集资

料,并将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分类、

分科,时间一般应在2~5min内完成.

13.动态评估是指对急诊待诊病人进行动态观察,一般应每10~15min 再评估一次,视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分类与就诊顺序等;另外,对留急诊监护室、观察室病人需进行入室再评估。

14.NIBP即自动化无创性测压法,是指用特别的气泵自动控制袖套充气,可定时间段测压,是ICU、麻醉手术中使用最广泛的血压测量方法。

15.CVP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内上、下腔静脉的压力。

16.BE碱剩余,是指在标准状态下(PaCO2为40mmHg,T37℃,HbO2100%饱和)将每升动脉血的pH值滴定到7.40时所用的酸或碱的mmol数。17.AGp:血浆阴离子间隙,是血浆中未定阴离子和未定阳离子之差。18.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系指动脉血单位Hb带O2的百分比。19.时间肺活量:亦称为用力呼吸量或用力肺活量,为深吸气后再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气力呼气,所能呼出的全部气量。可用呼气率测定,1s率88%,2s率96%,3s率99%。

20.生理无效腔:即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的总和。解剖无效腔系指口鼻气管和细支气管这一段呼吸道。肺泡无效腔系指一部分在肺泡中未能与血液发生气体交换的空间。

21.肺泡通气量:通气量中进入肺泡的部分称为肺泡通气量或有效通气量。

22.潮式呼吸:是一种交替出现的阵法性的急促深呼吸后,出现的一段呼吸暂停时间。一般每个周期历时30~70秒,在呼吸暂停阶段病人昏迷,而在急促呼吸阶段病人可有不安及咳嗽表现。

23.哮喘性呼吸:发生在哮喘、肺气肿及其其他喉部以下有阻塞者,其呼气期较吸气期延长,并带有哮鸣。

24.心搏骤停是指病人的心脏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打击,致使心脏突然停搏,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25.心肺脑复苏是指对心搏骤停病人采取的使其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并尽早加强脑保护措施的紧急医疗救治措施。

26.心泵学说当按压胸骨时,对位于胸骨和脊柱之间的心脏产生直接压力,引起心室内压力的增加和瓣膜的关闭,就是这种压力使血液流向肺动脉和主动脉。

27.胸泵学说胸外按压时,胸廓下陷,容量缩小,使胸内压增高并平均传出胸腔内所有大血管,由于动脉不萎陷,动脉压的升高全部足以促使动脉血由胸腔内向周围流动,而静脉血管由于静脉萎陷及静脉瓣的阻挡,压力不能传向胸腔外静脉;当放松时,胸骨由于两侧肋骨和肋软骨的支持,回复原来位置,胸廓容量增大,胸内压减少,当胸内压低于静脉压时,静脉血回流至心脏,心室得到充盈

28.基本生命支持又称初期复苏处理或现场急救。其主要目标是向心,脑及全心

重要器官供氧,延长机体耐受临床死亡时间。

29人工呼吸是用人工方法(手法或机械)借外力来推动肺,膈肌或胸廓的活动,使气体被动进入或排出肺脏,以保证机体氧的供给和二氧化碳排出。

30进一步生命支持主要为在BLS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及特殊技术,建立和维持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识别及治疗心律失常,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改善并保持心肺功能及治疗原发疾病。

31复苏体位:复苏体位病人仰卧于硬质平面,头不高于胸部,并与躯干呈一直线,解开衣领及裤带。

32延续生命支持重点是脑保护,脑复苏及复苏后疾病的防治。即除了积极进行脑复苏,应严密监测心,肺,肝,肾,凝血及消化器官的功能,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

33 LAC-CPR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建立人工循环的新方法。该法是在实行标准的CPR时,由另一名救护者在胸部按压的间歇期间插入一个附加的腹部加压动作。

34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易于操作,稍加培训即能熟练使用,专为现场急救设计的急救设备,从某种意义上讲,AED不仅是种

急救设备,更是一种急救新观念,一种由现场目击者最早进行有效急救的观念。

35.脑死亡包括脑干在内的全部脑组织的不可逆损害。

36.恢复体位病人去枕侧卧位,下颌向前方推出,下侧肢体肘部及膝部屈曲。

37。环状软骨压迫法用力压迫病人的环状软骨,向环状韧带压迫,使气管后坠向后压住食道开口,以减轻胃胀气,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的危险,只有在病人意识丧失时才应用此法。

38.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它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综合证。

39.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但不包括贮存于肝、脾和淋巴血窦或停滞于毛细血管中的血量。

40.微循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血管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和组织间进行物质代谢交换的最小功能单位。

41休克指数:为脉率与收缩压的比值,该指标对地血容性休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正常值在0.5左右。

42.创伤:广义的创伤指机体遭受外界某些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致伤因素作用

43.ISS:即损伤严重度评分,是身体3个严重损伤区域的最高AIS值的平方和。

44.多发伤:是指在同一伤因作用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2个以上的解剖部位或器官受到创伤,且其中至少有一处的可以危及生命的严重

创伤,或并发创伤性休克者。

45.复合伤:

是指人体同时或相继遭受到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致伤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的损伤。

47.放射复合伤:是指人体同时或相继遭

受放射损伤和一种或几种非放射损伤,称为放射复合伤。

48.化学复合伤:是指一种或多种化学致伤因素与其他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损伤,称为化学复合伤。

49.多处伤:是指同一解剖部位或脏器有两处以上的损伤。

50.联合伤:是指创伤造成膈肌破裂。既有胸部伤,又有腹部伤,又称胸膜联合伤。

51.心力衰竭:是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52.心源性哮喘:轻型急性左心衰竭表现为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病人入睡后突然出现胸闷、气急,而被迫突然坐起,重者可出现哮鸣音,于端坐休息后缓解,称为“心源性哮喘”。

53.呼吸衰竭:由于呼吸系统或其他疾患而致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机体在呼吸正常大气压时发生的较严重的缺氧,或合并有二氧化碳潴留,而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及代谢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54肺心脑病:肺性脑病的病人二氧化氮、氮浓度升高会出现中枢抑制,表现为神志淡漠‘嗜睡、昏迷等,称为“肺性脑病”。

55.多气官功能综合征:机体遭受严重创伤、休克、感染及外科大手术等急性损伤24小时后,有两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构成的综合征称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56.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导致肺血管阻力增高、肺顺应性降低、肺泡萎陷、分流量增多、严重低氧血症等特点的一种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

57.阿-斯综合征:由于心排量骤减,脑部缺血而发生短暂的意识障碍、四肢抽搐等临床表现称阿-斯综合征(Adams-Stokes syndrome)。58.心源性休克:因心脏排血功能受损,排血量减少而致血压下降,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起的休克。

59.首剂综合征:某些病人对血管扩张剂特别敏感,首次用药即可发生晕厥等严重低血压反应。

60.氧供:是指组织在单位时间内能获取氧的量;等于心脏指数和动脉血氧含量的乘积。

61.氧耗:等于心脏指数和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的乘积。

62.隐性代偿性休克:是指不具备低血压、脉速、少尿、高乳酸血症、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典型休克表现,但确实存在内脏器官缺血和缺氧的一种状态。

1中毒:某些物质接触人体或进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与液体、

组织互相作用,损害组织,破坏神经及体液的调节功能,使正常生理功能发生严重障碍,一起一系列症状体征。

2急性中毒:指毒物的毒性较剧或短时间内大量、突然地进入人体体内,迅速引起症状甚至

危及生命者。

3中毒后“反跳”:经急救后临床症状好转,可在数日至一周后急剧恶化,甚至发生肺水肿或突然死亡,此为中毒后“反跳”现象。

4迟发型多发性神

经病:个别急性中毒不然在重度中毒症状消失2~3周发生迟发型神经损害,出现感觉、运动型神经病变表现,主要累及肢体末端,且可发生下肢瘫痪、四肢肌肉萎缩等,称迟发型多发性神经病。

5中间型综合症:在急性症状缓解后和迟发型神经病变发生前,约在急性中毒后1~4天突然发生死亡,称“中间型综合征“

6中毒后迟发脑病:中毒病人意识障碍恢复后,经过约2~60天的“假愈期”,可出现下列临床表现之一:①精神意识障碍,呈痴呆、瞻妄或去大脑皮质状态。②锥体外系神经障碍,出现震颤麻痹综合症。③锥体系神经损害。④大脑皮质局灶性功能障碍。

7中暑:是指高温或烈日曝晒等引起提问调节功能紊乱所致体热平衡失调、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或脑组织细胞受损而致的一组急性临床综合

症。

8热痉挛:高温环境中大量出汗导致机体过多丢失盐分而发病。

9热衰竭:高温环境中,大量出汗导致集体水分丢失,周围循环不足,引起虚脱或短暂晕厥。

10热射病:是因为高温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热平衡失调使体内热蓄积,临床上以高热、无汗、昏迷为主要症状。

11淹溺: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中,由于液体从塞呼吸道及肺泡货反射性引起喉痉挛发生窒息和缺氧,并处于临床死亡状态。

12近乎淹溺:从水中救出后暂时性窒息,尚有大动脉搏动者。

13溺死:淹溺后窒息合并心脏停搏者。

14触电:指一定量的电流或电能量通过人体,引起组织不同程度损伤或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15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的分泌减少或相对不足,机体对胰岛素反应降低,致使胰岛素不能发挥正常的刺激组织对葡萄糖摄取和利用,这种现象称为胰岛素抵抗。

16静息能量消耗:是指禁食2h以上,在一定环境温度下,安静或半卧位30分钟以上所测得的机体能量消耗值。

17全营养混合液:将脂肪乳、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电解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各种营养液混合于密封的无菌3L输液袋中,称为全营养混合液。

18肠内营养:系采用口服或管饲方式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能量及营养基质的营养治疗方式。

19代谢调理:是指在营养治疗的同时应用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剂来抑制应激时机体分解激素或细胞因子的产生,调节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减少组织蛋白质分解,使机体物质代谢朝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20咯血:声门以下呼吸道和肺组织任何部位的出血,

经喉头、口腔而咯出称为咯血。

2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的急性出血。

22急腹症:是一类以急性腹痛为突出表现,需要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的腹部疾病。

23超高热危象“是指体温

升高至体温调节中枢所能控制的调定点一上,同时伴有抽搐、昏迷、休克、出血等。

24高血压危象:是指高血压病人在某种诱因作用下,血压在短时间内突然急剧升高,收缩压可达260mmhg,舒张压在120mmhg以上,伴头痛,烦躁及神经功能障碍等表现。

2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指糖尿病人在应激状态下,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加,引起糖盒脂肪代谢紊乱,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改变的临床综合症。

26低血糖危象:当血糖低,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中枢神经异常的症状和体征时,就称为低血糖危象。

27重症肌无力危象:重症肌无力病人若急性发生延髓支配肌肉和呼吸肌严重无力,以致不能维持换气功能即为重症肌无力危象。

护理学常见100条名词解释

1.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磁砒、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 3.健康:WHO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社会学健康观:从个体的社会性角度来反映生命活动的客观性及其本质规律,指出健康是一个人具有正常的社会角色功能,具有执行其社会角色和义务的最佳活动状态,它包括个体、家庭和社区的不同层次水平,包括健康平衡和健康潜能两个重要方面。 5.护理:1980年美国护士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6.护理管理: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护理工作的诸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高护理质量。 7.护理科研:运用观察、科学实验、调查分析等方法揭示护理学的内在规律,磁砒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更新。 8.个案护理:一名护士护理一位患者,即由专人负责实施个体化护理。 9.功能制护理:以工作为导向,将患者所需的护理活动,依工作性质机械地分啪桫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完成医嘱和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 10.小组制护理:以小组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护理。 11.责任制护理:由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按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其结构是以患者为中心,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的所有护理始终由一名责任护士实行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制。 12.系统化整体护理: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方式。 13.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 14.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15.医疗保健服务:是医疗保健机构和专业人员为防止疾病、增进健康而运用卫生资源和医疗手段,有计划、与目的地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活动过程。

(完整版)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版题库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版 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 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 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危重症护士资格认证: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是对急诊和危重正护士的从业资格进行的认证制度,即要求注册护士在经过专门培训获得证书后方可成为急危重症专科护士。 二、选择题 1.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最早可追溯到(C) A.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的建立 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C.克里米亚战争期间 D.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 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神经外科术后病房的建立 2.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何种仪器首次被用于病人救治(A) A.人工呼吸机 B.血液透析机 C.心电监护仪 D.除颤仪 E.输液泵 3.美国医学会于何年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C) A.1970年 B.1971年 C.1972年 D.1973年 E.1974年 4.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医学科学中的第多少个学科(D) A.20 B.21 C.22 D.23 E.24 5.1983年,哪个学科成为美国医学界一门最新的学科(D) A.急诊医学 B.院前急救医学 C.灾害医学 D.危重症医学 E.急求医学

6.在我国,急症医学何年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B) A.1982年 B.1983年 C.1984年 D.1985年 E.1986年 7.国家学位评定委员会何年正式批准设置急诊医学研究生点(D) A.1982年 B.1983年 C.1984年 D.1985年 E.1986年 8.我国第一张ICU病床建立于(B) A.上海中山医院 B.北京协和医院 C.广州珠江医院 D.北京304医院 E.四川华西医院 9.美国的急诊和危重症护士执照有效期通常为(C) A.1年 B.3年 C.5年 D.10年 E.终身 10.上海市急诊适任护士认证工作始于(E) A.2002年 B.2003年 C.2004年 D.2005年 E.2006年 三、简答题 1.简述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起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主要经历了急救护理的建立,危重症护理的建立以及急危重症狐狸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等几个重要阶段,相对应的标志性事件有: (1)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前线的英国伤病员死亡率高达42%以上,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使死亡率下降到2%。随着战场救护的成功实施,急救护理得以建立。 (2)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伤员救护过程中,南丁格尔还首次阐述了在医院手术室旁设立术后病人恢复病房的优点。从此,192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建立了神经外科术后病房。1927年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在芝加哥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建立了休克病房,以救护在战争中受伤或接受了手术治疗的战士。这些都标志这危重症护理的雏形建立了。(3)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铁肺被用于救治脊髓灰质炎病人,堪称是世界上最早的用于监护呼吸衰竭病人的“监护病房”建立。伺候,各大医院开始建立类似的监护单元。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危急重症护理学逐步建立和成熟。

护理学名词解释

7.分级护理:是指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自理能力的评估结果,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 10.主动卧位:即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变卧位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见于轻症患者、术前及恢复期患者 11.被动卧位:即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位。常见于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12.被迫卧位:即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如肺心病患者由于呼吸困难而被迫采取端坐卧位。 13.疼痛:是伴随着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 15.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16.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经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18.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9.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全部微生物的处理。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20.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24.隔离:是将传染源、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隔离的目的就是切断感染链中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之间的联系,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患者、工作人员及媒介物中扩散)。 25:清洁区: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治疗室、配餐室、更衣室、值班室、库房等场所以及病区以外的地区,如食堂、药房、营养室等] 26:半污染区:有可能被病源微生物污染的区。[医护办公室、病区内走廊、检验室等】 27.保护性隔离:以保护易感人群作为制订措施的主要依据而采取的隔离则称为保护性隔离。 10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等。 11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h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12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等 20潮式呼吸,又称陈-施呼吸,是一种呼吸由缓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再经过一段呼吸暂停(5~20s)后,又开始重复以上过程的周期性变化,其形态犹如潮水起伏。 21间断呼吸:又称毕奥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即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常在临终前发生。

急救护理学考试题1.

《急救护理学》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 3分,共 15分 1、院外急救 2、高动力型休克 3、重症监护 4、碱剩余 5、分诊技术 二、填空题(每个 1分,共 15分 1、根据大量急救实践,延期急救期为伤后(小时以后。 2、当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以上时,病人可出现明显的症状。如果出现大出血且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时,就有生命危险。 3、急救盒适用于冠心病人随身携带,一般盒内装有 5个小塑料瓶,瓶内装有( 、 ( 、 ( 、 (和( 五种药物。 4、一般综合性 ICU 要求医生与床位的比例是( , 护士与床位的比利是( ,否则难以完成艰辛的抢救任务。 5、心搏骤停的类型共有 3种,即( 、 (和( 。 6、 BLS 的适应证是( 。 7、心脏按压同时配合人工呼吸,两人操作时,一人先做口对口人工呼吸 1次,另一人做胸外心脏按压(次,如此反复进行。 三、单项选择题(每个 1分,共 10分 1.下列哪项是晚期休克的表现:

( A .口渴 B .全身皮肤湿润 C .全身皮肤紫绀 D .尿量减少 2. 下列中毒表现属烟碱样症状的是 : ( A. 大汗、口吐白沫 B. 瞳孔针尖样改变 C. 肌束震颤 D. 以上都是 3. 下列哪种毒物可致高铁血红蛋白形成 : ( A. 苯胺 B. 一氧化碳 C. 硫化氢 D. 美兰 4. 促进已经被吸收的毒物排出的方法包括 : ( A. 局部冷敷 B. 血液灌流 C. 催吐、洗胃、导泻、灌肠 D. 以上都是 5. 能有效拮抗 ?-内啡肽致病作用的药物是: ( A. 多巴胺 B. 纳络酮 C. 间羟胺 D. 胺碘酮 6.心肺复苏时,抢救心电静止的首选药物是 ( A. 去甲肾上腺素 B. 肾上腺素 C. 异丙基肾上腺素 D. 阿托品 7.心肺复苏早期纠正酸中毒的方法主要为: ( A. 立即静脉注射碳酸氢钠 B. 静脉注射大量维生素 C C. 迅速建立有效气道,加强通气 D. 静脉注射 THAM

社区护理学名词解释

社区护理学名词解释 1.1大卫生观:是指在现代社会,各种卫生问题的解决和主要疾病的防治,必须依靠全社会的支持和协作配合,即为“大卫生观”。 1.2社区护理学:是由护理与公共卫生学结合而成的新兴学科,用以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并在护理实践过程中,为适应社会公众的健康要求逐步形成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1.3初级卫生保健指主要由基层卫生人员提供居民必需的保健服务。 1.9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在发病前期,用增强健康和特殊防护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2.1社区(费孝通的定义):费孝通先生将社区定义为“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民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2.2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理论结合而成,用以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 2.8社区的基本要素:(1)社区是由人组成的(2)社区位于特定的区域范围内(3)社区有其特有的组织和行为规范(4)社区内有其相互沟通的方法 (5)社区成员有共同的需要与问题。 3.1护理模式:是从护理角度陈述护理内涵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并围绕护理这一核心来进行概括陈述。 3.2护理理论:是指通过对护理现象系统的、整体的观察,以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护理现象。3.3适应:可以解释为生物体(人体)调整自身以满足环境需求的能力,或促使生物体(人体)更能适于生存的一种过程,也就是生物体(人体)所具有的各种保护性的调节能力 3.4危机:当某些预期或非预期中所产生的逆境,使人的基本需要受到威胁,自我完整性面临挑战或内心中的平衡遭到破坏时,而平时惯用的应对方式无法解决目前的困境,因而导致情绪障碍、惊惶失措或精神失常,这种情境统称为危机。 3.5正常防御线:指对各种压力源做出适当的调节,维持机体健康的稳定状态。 3.6局部适应综合征:通常是指机体对局部应激源所产生的局部反应。 5.8发病率:是指在一定的观察期间,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数。 5.9患病率:指某个时期内某病的病例数(包括新、老病例,但不包括死亡及痊愈者)与同期的平均人口之比率。 5.10罹病率:指暴露于危险因素的人群中在短时间内发生新病例的频率,是发病率的特殊类型。5.11死亡率:指在一定的时期内死亡人数占同期平均人口数的比例。 5.12感染率:指平均每百名受检者中感染某种病原体的人数。 5.13病死率:指一定时间内忠某种疾病死亡的人数在同期患该病而死亡的人数中的比率。 5.14生存率:又称存活率,是指病人能活到桌段时间的生存频率。 5.15治愈率:表明莱病的治愈人数占受治疗的病人数的频率。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修正版

基础护理学 1.主动卧位: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与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 变卧床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 2.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她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位。 ★★★★ 3.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 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 4.医源性损伤:指由于医务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而造成患者心理或生理上 的损伤。★★★ 5.压疮(pressure ulcer):就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 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与坏死。★★★★★ 6.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s):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广义的讲,任何人在医 院活动期间由于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均称为医院感染。★★★ 7.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s):又称交叉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 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8.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s):又称自身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 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9.消毒(disinfection):就是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环境中与媒 介物上除芽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10.灭菌(sterilization):就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 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与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与真菌孢子。★★★11.随时消毒(concurrent disinfection):直接在患者或带菌者周围进行,随时杀灭或 清除由感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12.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感染源已离开疫源地,杀灭其遗留下来的病 原微生物,应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 13.预防性消毒(preventive disinfection):在未发现明确感染源的情况下,为预防感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氧气疗法 2、入院护理 3、疼痛 1、医院 2、稽留热 3、睡眠障碍 第一章绪论 1.护理学 2.WHO的健康定义 3.护理 5.整体护理 1.护理学: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的科学。 2.WHO的健康定义: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1946年,WHO):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1分),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2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1分)。 3.健康(1989,WHO):不仅是没有疾病(1分),而且包括躯体健康(1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1分)和道德健康(1分)。 1.发展:是生命过程中有顺序、可预测的功能改变(2分),包括身、心两个方面。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1分),是质的变化,一般不容易通过量化的指标来测量(1分)。 2.应激: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1分)做出认知评价后(1分)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及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2分)。 4.非语言沟通:是一种不使用词语(1分),而在沟通中借助动作、手势、眼神、表情等(1分)来帮助表达思想、感情、兴趣、观点、目标及用意的方式(2分)。 5.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1分)对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生命过程反应(1分)的一种临床判断(1分),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应能通过护理职能达到(1分)。 3.护理:美国护士学会认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5.整体护理:以整体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南,实施身心整体护理。 第二章环境 1.环境 2.生活方式 1.环境:人的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是指人的生理,以及思维.思想.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外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组成。 2.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生活方式: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2分)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2分)。 第三章患者入院和出院的护理 2.人体力学 第四章舒适与安全 1.被动卧位 2.被迫卧位 3.疼痛 1.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能力变换卧位,躺在被安置的卧位,称被动卧位。如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2.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2分),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被而被迫采取的卧位。(2分) 3.疼痛:是伴随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1分)而产生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1分),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2分)。 第五章患者的清洁卫生 1.压疮: 1.压疮: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1分),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2分)致使皮肤失去正常的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分)。 1.压疮: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第六章休息与活动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修正版电子版本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 修正版

基础护理学 1.主动卧位: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 意改变卧床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 2.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 位。★★★★ 3.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 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 4.医源性损伤:指由于医务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而造成患者心理或生理上 的损伤。★★★ 5.压疮(pressure ulcer):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 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6.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s):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广义的讲,任何 人在医院活动期间由于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均称为医院感染。★★★ 7.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s):又称交叉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 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8.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s):又称自身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 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9.消毒(disinfection):是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环境中和媒 介物上除芽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10.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 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11.随时消毒(concurrent disinfection):直接在患者或带菌者周围进行,随时 杀灭或清除由感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12.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感染源已离开疫源地,杀灭其遗留下 来的病原微生物,应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13.预防性消毒(preventive disinfection):在未发现明确感染源的情况下,为预防 感染的发生对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环境、物品、个体等进行消毒及对粪便和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 14.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 物侵入人体或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15.无菌区(aseptic area):指经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 16.无菌物品(aseptic supplies):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保持无菌状态 的物品。★★ 17.隔离(isolation):将传染源、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暂时避免和周 围人群接触。★★★★★ 18.体温(body temperature):又称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 神经的温度。★★★ 19.体温过高(hyperthermia)/发热(fever):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 温调节障碍、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体温过高。★★★★

急救护理名词解释(1)

急救护理名词解释总结 第一章绪论 1.急危重症护理:是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抢 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病房救护和各 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第二章院前急救 1.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救护,是指在进入医院前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 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2.灾害护理:护理人员系统、灵活的应用有关灾害护理特有的知识和技能,与其他专业领 域开展合作,为减轻灾难对人类生命、健康所构成的危害而展开的活动。 3.急救半径:急救中心所承担院前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 4.反应时间:急救中心接到“110”呼救电话到救护车到达现场所需要的时间。 第三章急诊课的设置与管理 1.急救绿色通道:对急危重症患者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的原则,延后补办 医疗相关手续。 2.分诊:是指对病情种类和严重程度进行简单、快速地评估与分类,确定就诊的优先次序, 使患者在恰当的时间、区域获得最优的治疗和护理的过程。 3.SOAP公式:急诊科常用分诊公式,S主观感受:收集患者的主观感受资料,即主诉和伴 随症状。O客观现象:收集患者的客观资料,即阳性体征及异常现象。A估计: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得出初步判断。P计划:根据判断结果,进行专科分诊,按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安排就诊。 第四章重症监护 1.动脉血氧分压:指溶解在动脉血浆内的氧所产生的张力,反映了血浆中物理溶解的氧量, 影响血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 2.脉搏血氧饱和度:是通过动脉脉搏波动分析来测定血液在一定氧分压下氧合血红蛋白占 全部血红蛋白的百分百。 3.CVP(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内上、下腔静脉的压力。 4.颅内压(ICP):是指颅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 5.内生肌酐清除率:指肾在单位时间内能把若干容积血浆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

护基名解 1?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围绕和影响个人或集体行为与发展的所有外在因素的总和) 2?分级护理:是指根据对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自理能力的评估结果,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 特级护理(红)--病情危重,随时变化--24h不间断 一级护理(红)--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不能自理病情不稳的患者--1h/次 二级护理(黄)--病情稳定;部分自理--2h/次 三级护理(绿)--病情稳定或恢复,完全自理--3h/次 3,主动卧位: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变卧床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见于轻症患者、术前及恢复期患者) 4?被动卧位|: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位。(常见于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5?被迫卧位|: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肺心病患者必须采取端坐卧位) 6?医院感染:(探)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7?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作用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而非杀灭微生物 8?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9?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清除和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10?无菌技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或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11. 隔离(探):将传染源、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 12. 清洁区:凡病人不进入、未被病原体污染的区域,如治疗室 13?半污染区:有可能污染的区域,如医护办公室 14?污染区: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区域,如病房、患者洗手间 15?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又称关节活动 度。 16. ROM联系:关节活动度练习,是指根据每一特定关节可活动的范围,通过应用主动或被 动的联系方法,维持关节的正常活动度,护肤和改善关节功能的联系方法。 17. 体温过高(探):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C或口腔温度超过37.5C, 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C以上可称为体温过高 18.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C,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C(见于肺炎 球 菌性肺炎、伤寒) 19. 弛张热:体温在39 C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 C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 20. 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C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

急救护理_学作业(13)答案

急救护理学作业答案 作业练习一答案 院前急救 一.填空: 1.3分钟; 10~15分钟 2.气道、呼吸、循环、决定、检查 3.转运前准备、通报病情、通讯联络、病情评估 二、选择题 1.D 2.B 三、名词解释 1.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救护。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主要区别在于有无公众参与。广义的院前急救包括现场急救及途中急救,即病人自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这一阶段的救护,包括在所有出事地点,如工厂、矿山、农村、家庭和交通事故及其他意外发生现场对伤、病病人的初步救护。狭义的院前急救专指从事急诊急救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为急、危、重病人提供的现场急救、分诊分流、转运和途中监护服务。2.危重伤:指那些危及患者生命,需要立即急救,并需专人护送,严密观察,迅速送往医院救治的情况 四、简答题 1.简述院前急救的特点; 答:(1)情况紧急,讲求时效 (2)社会性强,体现政府职能 (3)随机性大,呼叫无时间限制 (4)急救现场条件差 (5)服务对象复杂 (6)对急救人员素质要求高 (7)对症治疗为主 (8)以社会效益为主 2.简述院前急救的原则;

答:总原则:对症治疗 院前急救5原则: (1)先复苏后固定 (2)先止血后包扎 (3)先重伤后轻伤 (4)先救治后运送 (5)急救与呼救并重 3.简述我国城市院前急救的主要模式; 答:1.独立型2.依附型3.单纯型4.指挥型5.附属消防型 4.简述院前急救的护理要点。 答: (1)安置体位 (2)维持呼吸功能 (3)维持循环系统功能 (4)建立静脉通道 (5)外伤的处理 (6)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7)对症治疗 (8)心理护理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一.填空: 1.1:0.3; 1:0.6; 1:3~4 2.急诊;急救;培训;科研 二.选择题 1.E 2.A 三.简答题 1.答: 1)急病人所急,良好的医德和奉献精神 2)强调时间概念,时间是评价工作效率、医护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3)强调急诊抢救成功率。 4)急诊抢救药品与器材配备齐全、质量完好,严格管理。 5)抢救记录及时、真实、完整。 6)建立大型抢救预案、医务人员熟悉危急重症抢救、熟悉抢救仪器操作。 7)抢救组织严密,做到各负其责。 8)预防医护差错发生。 2.答: 1)急诊护理人员要有熟练的护理技术,动作迅速,思维敏捷,身体好,还要有高 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体验 生存质量的概念:(WTO定义)指个体在其所处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背景下,由生存的标准、理想、追求的目标所决定的其目前社会地位及生存状况的认识和满意程度。它包括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状态四个方面。也称生活质量或生命质量。 健康促进的概念: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其自身的过程,是协调人类和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患病的概念: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用下而引起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失与抗损伤的病理过程,是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 需要:是个体、群体、结构对其生存、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成长(growth):又称生长,指由于细胞增殖而产生的生理方面的改变,表现为各器官、系统的体积和形态改变,是量的变化,可用量化的指标来测量。 发展(development):又称发育,指生命中有顺序的可预期的功能改变,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如行为改变、技能增强等。 发展任务:是个体在生命的各特定时期出现的、并依据社会规范需要完成的任务或实现的发展目标,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 成熟:广义的成熟是成长和发展的结果,包括心理社会的发展;狭义的成熟指生理上的生长发育。成熟是一种相对的概念。 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和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 压力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源)指任何能使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刺激。 压力反应(stress response):个体对压力源所产生的一系列身心反应。 适应(adaptation):生物体以各种方式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一种生存能力及过程。 工作压力:又称职业压力,是指当个人的能力与需求不能与工作环境相匹配时所引起的从业人员的身心压力状态。 人际关系:(狭义)指在社会实践中,个体为了满足个体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交往媒介与他人建立与发展起来、以心理关系为主的一种显在的社会关系。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指交往主体对自身、他人以及自身与他人关系的认知,是个体推测与判断他人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及意向的过程,包括感知、判断、评价和推测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档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多尿:指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者 少尿:指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者 无尿:指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或12小时内无尿液产生者 尿储留:指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出 排便改道:指因为疾病治疗的需要,将肠道的一部分,外置于腹部表面,在腹部建立暂时性或永久性的人工造口,以便排泄粪便,也称为人造肛门 尿失禁: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或不受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流出 尿频: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增多 尿急:患者突然有强烈尿意,不能控制需立即排尿 尿痛:排尿时膀胱区及尿道有疼痛感 导尿术:是指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流尿液的方法 留置导尿管术: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存在膀胱内,引流尿液的方法 排便:从大肠排除废物的过程 便秘:指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 粪便嵌塞:指粪便持久滞留堆积在直肠内,坚硬不能排出 腹泻:指正常排便形态改变,频繁的排出松散稀薄的粪便甚至水样便 排便失禁:指肛门括约肌不受意识的控制而不自主的排便 肠胀气:指胃肠道内有过量气体积聚,不能排出 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 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治疗方法 静脉输血:是将全血或成分血如血浆,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等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全血:是指采集的新鲜血液未经任何加工而全部保存备用的血液

新鲜血:指在4摄氏度常用抗凝保养液中保存一周内的血液,它基本上保留了血液的所有成分,可以补充各种血细胞,凝血因子和血小板。适用于血液病患者 库存血:在4摄氏度环境下可保存2-3周,库存血虽含有血液的所有成分,但其有效成分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大量输注库存血可以导致酸中毒和高血钾的发生,库存血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 成分血:是全血经分离后所得到的液体部分,主要是血浆蛋白,不含血细胞,无凝集原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凝集原:由于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能促使红细胞凝集,在凝血反应中起抗原作用凝集素:能与红细胞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 自体输血:是指术前采集患者体内血液或手术中收集自体失血,经过洗涤,加工,在术后或需要时再回输给患者本人的方法,即回输自体血 成分输血:是指输入血液的某种成分。它是根据患者的需要,使用血液分离技术,将新鲜血液快速分离成各种成分,然后根据患者需要,输入一种或多种成分 溶血反应:是受血者或供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或溶解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病情观察:即医务人员在诊疗和护理工作中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受器官及辅助工具来获得患者信息的过程 意识状态: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是对环境的知觉状态 意识障碍: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正常反应的一种精神状态 嗜睡:是最轻度的意识障碍。患者处于持续睡眠状态,但能被言语或轻度刺激唤醒,醒后能正确,简单而缓慢地回答问题,但反应迟钝,刺激去除后又很快入睡 意识模糊:其程度较嗜睡深,表现为思维和言语不连贯,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完全或部分发生障碍,可有幻觉,错觉,躁动不安,谵语或精神错乱 昏睡: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压迫眶上神经,摇动身体等强刺激可被唤醒,醒后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停止刺激后即又进入熟睡状态 昏迷: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可有痛苦表情及躲避反应,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咳嗽反射等可存在,呼吸,心跳,血压无明显改变,可有大小便失禁或潴留。深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肢体呈弛缓状态,深浅反射均消失,偶有深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出现,集体仅能维持循环和呼吸的最基本功能,呼吸不规则,血压可下降,大小便失禁或潴留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

灭菌法: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胸以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 高水平消毒法: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的方法。 中水平消毒法:杀灭除细菌芽胞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的方法。 低水平消毒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办法。 斯伯尔丁分类法: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病人使用前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 中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 低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包括生活卫生用品和病人、医务人员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物品。 预防性消毒:指在未发现明确感染源的情况下,为预防感染的发生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疫源地消毒:指对疫源地内污染的环境和物品的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随时消毒:指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进行的消毒,目的是及时杀灭或去除传染源所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终末消毒:指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皮肤消毒:指杀灭或清除人体皮肤上的病原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 黏膜消毒:指杀灭或清除口腔、鼻腔、阴道及外生殖器等黏膜病原微生物的过程,并达到消毒要求。 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洗手:指医务人员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外科手消毒:指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 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无菌技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无菌区:指经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 非无菌区:指未经灭菌处理,或虽经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无菌物品:指通过灭菌处理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 非无菌物品:指未经灭菌处理,或虽经灭菌处理后又被污染的物品。 隔离:是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病人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清洁区:指进行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病人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病人不应进入的区域。 潜在污染区:也称半污染区,指进行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病人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 污染区:指进行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接受诊疗的区域,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 两通道:指进行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的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 标准预防:是基于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针对医院所有病人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保护性隔离:是以保护易感人群作为制订措施的主要依据而采取的隔离,也称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下或极易感染的病人。入院护理:是指病人经门诊或急诊医生诊查后,因病情需要住院做进一步的观察、检查和治疗时,经诊查医生建议并签发住院证后,由护士为病人提供的一系列护理工作。 入院程序:是指门诊或急诊病人根据医生签发的住院证,自办理入院手续至进入病区的过程。 卧位:即病人休息和适应医疗护理需要时所采取的卧床姿势。 舒适卧位:是指病人卧床时,身体各部位与其四周环境处于合适的位置,感到轻松自在。 主动卧位:即病人身体活动自如,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随意改变体位。 被动卧位:即病人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 被迫卧位:即病人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由于疾病的影响或治疗的需要,被迫采取的卧位。 出院护理:病人经过住院期间的治疗和护理,病情好转、稳定、痊愈需出院或需转院(科),或不愿接受医生的建议而自动离院时,

急救护理学简答和名词解释

第一、二章 名词解释 1EMSS: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2院外急救:指各种遭受危机生命的急危重症病人自发病或受伤开始至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 3反应时间:急救中心调度室接到呼救电话至急救车到达现场所需的时间,反应时间长短是判断院前急救服务功能重要的综合指标之一。 4生存链(参照2010年指南):是以早期通路(呼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环环相扣。 5急救半径:是指急救单元所执行院外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它代表院外急救服务范围的最长直线辐射距离。 6.分诊:根据急诊病人就诊时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分清疾病的轻重缓急和所属科别,进行初步诊断,以便安排救治程序及分配专科就诊的技术。. 7..SOAP公式:subject主观资料;object客观资料;assess评估;plan计划 PQRST公式:provoke诱因;quality性质;radiat放射痛;severity程度;time时间 8.动态评估:指对急诊待诊病人进行动态观察,一般应每10~15min再评估一次,视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分类与就诊顺序等;另外,对留急诊监护室、观察室病人需进行人室再评估。 9.CVP: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胸腔段的压力。. 10.生理无效腔:次吸入的气体,一部分留在从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这一部分气体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解剖无效腔或死腔。其容积约为150ml。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也可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使部分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交换,这一部分肺泡容量称为肺泡无效腔。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一起合称生理无效腔。11.BE:剩余碱是指在标准条件下,即温度38度,SaO2 100%,PaCO2为40mmHg时,将血液标本的Ph滴定至7.4时所需要的酸或碱的量 1.MODS:机体在遭受严重创伤,感染或休克等损害后,同时或序贯的出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功能失常以致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2.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心脏因疾病、过劳、排血功能减弱,以至排血量不能满足器官及组织代谢的需要。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喘息、水肿等 3.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引起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伴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4.ALF:急性肝衰竭是原来无肝细胞疾病的个体,由多种病因导致肝细胞大量坏死或功能障碍而导致的一种综合征。 5.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肺内外疾病袭击后出现的以肺泡毛细血管损伤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于急性肺损伤的严重阶段或类型。 6.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心血管内科)是指由于心脏功能极度减退,导致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并引起严重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一种综合征。 7.首剂综合征:某些病人对血管扩张剂特别敏感,首次用药即可发生晕厥等严重低血压反应。如患者第一次使用某种高血压药物时,由于机体一时不适应,可能会产生心慌、晕尿等不良反应,甚至感到服药后症状加重。 SCA:是指心脏有效泵血功能突然停止引起循环中断。 BLS:(基本生命支持)又称为I期复苏或现场复苏,为专业或非专业人员的徒手抢救。 CPCR:使心搏骤停使病人迅速恢复循环、呼吸和脑功能所采取的抢救措施 ACLS:恢复自主循环后的治疗与监测,包括气道管理与支持、治疗各类心律失常(过快或过慢)、生理状态监控 休克:指由于各种严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全身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器官的微循环灌流障碍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 1.中毒:毒物进入人体后,损害机体的组织和器官,破坏神经及体液的调节功能,使正常生理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即为中毒。 2.毒物:作用于人体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某种物质称为毒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