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化现状——传统丧失

中国文化现状——传统丧失

中国文化现状——传统丧失

如果一个民族将本民族的文化丧失了,那么这个民族的存在也将是不可能的。

——江泽民

多少年来,我们都在喊着这样一个口号: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我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去做。我们发展了经济,可回头看看,我们的文化已经千疮百孔,很多都已经丧失了。

国家现在取消了五一黄金周,将假期分给了传统节日,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我们的传统已经丧失了许多,政府已经注意到了。但尽管我们做了各种努力,还是晚了。现在端午节被韩国申请为传统节日,日本人宣称屈原是他们国家的人并为国际上多数学者所接受(因为中国拿不出屈原的真迹,而日本人倒是有不少),所以现在端午节彻底被“外国化”了。情人节我们过的是西方的,虽然也有人过七夕,但我总觉得有点临时抱佛脚的意思,因为我们也是为了和外国的情人节对抗才将七夕定为中国情人节的,它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意思,其实这也是传统文化被西化的表现。现在的学生从小到大都要学英语,考研还要接受“英语一票否决制”,有多少人才学贯古今、胸怀大志,就因为英语给耽误了。古时中国人谦让有礼,现在常为一点小事而大打出手,反倒是日本人因礼貌而赢得了世界的好评。

说了这么多例子,那传统文化丧失的原因是什么呢?1840年,鸦片战争惊醒了沉睡的中国人,人们第一次开始怀疑传统的意义与正确性。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我们抛弃了绝大部分传统文化,从一个德国老头那里拿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仰它。本来发展的挺好,可谁知来了一场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人彻底丢掉了两千多年的积淀。现在我们又重新提出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谁也没告诉我们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啊。于是,有人把“君权”神授当成精华,把当官为民当成糟粕;把张扬自大当成精华,把谦虚礼貌当成糟粕;把急功近利、叛逆极端当成精华,把淡泊宁静、中庸和谐当成糟粕。于是,我们扔掉了鲁、川、粤、淮等知名菜系,改吃麦当劳和肯德基,吃出了一代“臃肿儿童”;我们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送给日本,却去庆祝耶苏的诞生;我们号称“诗的国度”,却硬让学生精通英语。诸如这样的事情还很多,不对比你不知道,其实有时我们做的很可笑。

不论你承认与否,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丧失,这将会带来一系列的恶果。

要从媚洋的文化盲视中走出来,在我看来,关键是走近经典,创新经典。当代文化应该多元化,但是,多元不应没有文化主调。这个主调,就是中国文化经典。

“经典”在中国历来是一个“大词”,它具有的神圣性和标准性,使其拥有独特的话语权,一种使一切非经典力求超越自身而向上跃升的动力。然而近20年来,经典似乎也走下了“神坛”,变得不那么至高无上,甚至在商品大潮中还不断被消费化、炒作化。相反,倒是文化自我命名或经典通涨的观念盛行,文化经典的意识在消费的浮躁中和世俗的言路中,丧失着自己的品格和尺度。

这样一种“反经典”、“伪经典”的文化,看似一副休闲做派或前卫的个人秀,实质是用西方现代文化和后现代艺术的低俗性和虚无性,来修改中国文化经典的内涵,并盼望着能成为这个无经典时代的“经典”。这样一种倾向是值得警惕的。

走近什么,同时意味着远离什么和走出什么。走近经典,就是要从一个世纪的文化虚无主义中走出来,走近中国文化经典,从大量古今优秀经典作品中吸取养分,再结出自己的新果来,按照这样的文化理念创作出的作品,才可能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并能揭示出当代文化精神的症候。

必须承认,在力图媚洋的文化虚无主义中,走近中国文化经典,实现“再中国化”的路程是艰难的。要实现这一点,核心是在创造经典中,寻找到一种国际性的审美共识。要从本土主义文化出发,提出世界主义的文化观。就是说,文化不仅仅是东方化的审美需要,也是整个人类的审美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中国文化输出、中国文化影响他国。

一个能够广泛影响世界的大国,一定是一个思想家辈出、经典不断,在参与世界知识体系建构的知识生产中不断推陈出新的国度。对于中国来说,我们不能成为拼凑他国思想文化的百衲衣,而是以中国经验、中国元素,构建社会生活理念和生命价值观,成就自己文化形象的高度和宽度,从而在文化价值观上,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前进的文化力量。

传统文化的复苏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好在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我们也自发捍卫起民族文化来,相信在自发的讨论中,精华与糟粕也会清晰起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