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归因疗法_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

归因疗法_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

归因疗法_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
归因疗法_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

应用心理学

Ch inese Jou rnal of

1998年第4卷第2期,50~55A pp lied P sycho logy

1998,V o l .4,N o .2,50255

归因疗法——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

Ξ

刘永芳 庄锦英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刘文渊

(济南军区总医院)

摘 要 归因疗法是心理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发展了运用归因理论于治疗实践的两种一般模式:

“真归因疗法”引导患者用准确的归因代替错误的归因,“误归因疗法”引导患者用不准确而有益的归因代替准确而有害的归因。归因疗法受到了其他心理治疗理论的怀疑和批评。关键词 归因疗法 归因理论 真归因疗法 误归因疗法

“归因疗法”

(a t t ribu t i on therap y )就是在心理治疗或咨询实践中,通过引导患者对其症状产生原因的知觉,来控制和消除其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方法,它是由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1~3]发展来的一种心理治疗体系。由于归因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十分重要的认知现象,所以在心理学中归因疗法属于认知疗法的一种。坚持采用归因疗法的临床医生相信,任何心理疾病都和患者对其症状产生原因的不良知觉有关,所以心理治疗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采取可能的方法和手段,将患者的不良归因置换为某种中性的、无害的归因[4]。在这种基本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两种运用归因理论于治疗实践的模式:一种是“真归因疗法”(verid ica l a t t ribu t i on therap y ),即:针对患者对其症状的不准确的归因,诱导其作出准确的归因。这种方法是以假定患者本人的归因不准

确为前提的。所谓不准确是指患者在作出自己的归因时,忽略了某些明显的、重要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归因疗法实际上就是心理医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寻找患者症状真实原因的诊断活动,类似于医疗实践中的诊断过程;另一种模式是“误归因疗法”(m isa t t ribu t i on therap y ),即患者本人并未明显地忽略重要的信息,对自己症状原因的理解也没有明显的不当之处,但心理医生觉得将其置换为某种虽然未必属实,但却对他有益的原因更好,因而有意歪曲信息,诱导患者作出虽然错误但却有益的归因[4]。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两种归因治疗方法,以使读者对归因疗法有较全面的了解。

1 真归因疗法

心理医生的优势就在于他比一般人具有

Ξ与本文有关的信件请寄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250014,刘永芳。

更多的心理健康或疾病方面的知识,能够更准确地找到患者症状的原因,而且许多心理疾病也的确是由于患者对自己症状产生原因的不正确知觉引起的。因此,归因疗法的最普通的形式,就是用对患者症状的更准确的归因,来置换他所持有的不正确的归因。在临床实践中,这个目标是通过向患者表明他忽略了某些重要的信息或欠缺某方面的知识达到的。

在D avison(1976)[5]和John son(1977)[6]所报告的两个临床病例中,典型地说明了通过纠正患者的错误归因,来改变其心理状态的方法。D avison的病人是一位40岁的男性,他的眼部、面部和太阳穴有阵发性的抽搐和颤动。他相信这种强迫性的肌肉颤动是鬼怪缠身引起的,他感到看不见的幽灵正在干扰和侵蚀他的心智,因而非常担心和害怕。这个病人被诊断为妄想性精神分裂症,收入医院接受治疗。治疗者说服这个患者,他的症状是由紧张刺激引起的,可以通过肌肉放松得到控制。这个病人渐渐地接受了这种解释,放弃了鬼怪缠身的信念,心理上的担忧和恐惧逐渐消失了。在John son的案例中,病人也是一位男性妄想症患者,他常常不由自主地产生性觉醒状态。他偏执地相信他的自发的性觉醒,是由来自外界的性刺激引起的,因而为这种羞于见人的行为反应的不可避免而焦虑。治疗者最终使他相信,他的不正常的行为反应并非外界刺激所引起,而是他自己腿部的自发运动引起的,因而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很显然,在这两个案例中,都涉及到了用一种更正常的解释,来代替患者原先持有的难以为他个人接受的解释。而且,这两个案例中,治疗者所提供的新的解释,都是以对患者行为的细心观察为基础的,并依赖于特定的理论模型和使患者经验正常化的要求。以上介绍的两个案例都是在一般的心理治疗过程中,自发地通过置换归因,来改变患者心理状况的例子。除了这种临床实践中司空见惯的再归因手段外,还有一些临床工作者直接借鉴了归因研究的发现,来治疗患者的心理问题。其中最典型的是,以“活动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差异”这种经典的归因现象[7]为依据,通过归因诱导,来控制和改变人际冲突引起的当事人的心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痛苦、焦虑、不安、烦恼、愤怒这样的有损心理健康的情绪体验,大都和对别人行为原因的主观推测有关。哪怕在一个问题上只有些微的分歧,就足以使两个人反目为仇,彼此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他们争论的问题常常是不重要的,但彼此对对方行为原因的推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双方都付出了本不该付出的情感代价,造成严重的心理后果。从“活动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差异”我们知道,人们对彼此行为原因的知觉是有偏向的:活动者倾向于将自己行为的原因看成是由某些无法控制的环境因素决定的,而观察者则倾向于将活动者的行为归因于他的个人倾向或特质。我们还知道,这种归因差异并非彼此出于某种情绪或动机有意而为之,而是由彼此所占有的信息量、所选择的背景事件或注意集中点不同造成的。由此不难推断,在人际冲突场合,如果冲突的双方彼此都能意识到,对方的行为是由某些较少感情色彩的中性因素引起的,他们之间的冲突和由此产生的不适当的心理反应就会大大减少。一些心理咨询工作者从中受到启示,在临床实践中诱导和说服因人际问题而前来就诊的患者,他们对别人行为原因的知觉是有偏向的、不准确的。别人的行为并不是他个人的倾向和特质引起的,而是认识上的偏差造成的。这样,通过将患者对别人消极行为的“倾向”或“特质”归因,置换为较为中性的归因,就能够降低他对别人行为有意性的估计,减弱和消除他的心理上的不适感。目前,这种方法已经被临床工作者运用于治疗夫妻不和、上下级矛盾等引起的心理问题[8]。

事实上,一切心理治疗方法都是以改变患者的归因为特征的。心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心理治疗体系,如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虽然它们在具体的运作步骤和程序上各具特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把改变患者对他们症状产生原因的看法,作为潜在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或环节。例如,在行为疗法中,心理医生引导患者将他们的症状看成是由错误的学习过程引起的;在精神分析疗法中,心理医生诱使患者将他们的情绪和人格问题归因于特殊的早期经验。在这些疗法中,如果患者最终接受了医生让他们

15

归因疗法——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 刘永芳等

采取的方式,来看待自己的问题了,那么治疗就算成功了。在这种意义上,心理治疗就是诱使患者按照医生所信奉的因果模式,解释他个人所面临问题的过程[10]。

一般地说,具有某种心理症状的人,不愿意让别人了解自己目前的状况。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是不正常的,担心不被别人接受而受到异样的对待,因而总是设法隐蔽自己的疾患,勉强地以正常的方式作出反应。这样,他所固有的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就难以找到重新被归因的机会,以致陷于难以自拔的地步。心理医生为患者提供了机会,使其能尽情地倾吐自己的心理问题,正视自己的心理疾患[9]。在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医生不失时机地诱导患者相信,他们的症状其实是很普遍的,这种来自权威人士的信息,有助于降低患者的不适当感、异常感。治疗者再进一步诱导患者相信,他对自己不适当心理和行为反应的解释是不正确的,并运用自己有关的知识及时给出一种合理的解释。一旦患者接受了这种新的解释,他的症状就会得到缓解甚至解除。

2 误归因疗法

改变归因绝不限于用正确的、合理的归因来代替错误的、不合理的归因。在心理学中归因本无对错之分,只有好坏之分,在心理治疗领域更是如此。原因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更改的,但人们对它的知觉却是主观多变的、可以更改的。影响人们心理生活的是他们对原因的主观知觉,而不是原因本身。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看,如果患者对自己症状原因的合乎实际的、无偏的知觉对他是有害的,那么它就是一种恶性的、不良的归因,不妨用一种不那么符合实际但却有益的归因来代替它[11]。这就是误归因疗法的指导思想。事实上,许多心理治疗理论所坚持的病源学观点,未必都是正确的,但用这些病源学观点诱导患者归因至少是无害的,这样看来许多以特定的病源学理论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法都可能被归入误归因疗法的范畴。

在心理治疗领域,误归因疗法的真正的来源是Schach ter和Singer有关生理唤醒认知标志的研究。Schach ter在早期有关人际交往的研究中发现,当人们身处逆境时,常常喜欢和与自己有类似经历的人交往。他由此推断,人们有一种将自己的情绪状态,与处于类似情境的其他人比较,以理解和标志自己的反应的需要。它说明引起一个人某种情绪体验的内在的生理线索,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适合于作多种解释。一个人如何理解和解释自己的情绪状态,依赖于他从外部得到的线索,而不直接依赖于他的生理状态。这就是说,周围环境提供的线索常常被用来标志生理状态,把它标定为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了检验这种假设, Schach ter和Singer(1962)进行了一项经典的研究[12]。简单地说,他们要求大学生被试报告自己是愉快的还是愤怒的。实际上被试的内在的情绪体验完全是由一种药物(如,肾上腺素)引起的,而且所有的被试都被注射了这种药物。但他们发现,被试的报告或行为反应与这种药物所应该导致的情绪状态不符,而和混在他们中间的、未被注射药物的假被试的行为表现一致。很显然,假被试的行为表现被真被试作为一种外部线索,用来标志他们的生理状态了。

首先将上述思想和研究范式与归因联系起来的是Schach ter本人和一位著名的归因理论家联合发表的一篇文章(N isbet t& Schach ter,1966)[13]。在这篇文章中,归因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有关情绪标志的研究中。该文的发表使不少研究者意识到,人们对自己内部状态产生原因的知觉,很可能也是由来自外部的有关线索决定的。于是,一系列旨在验证这种假设的研究产生了,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是V a lin s和R ay关于轻微恐怖症的研究(1967)[14]。

他们向怕蛇的被试呈现一系列的幻灯片:一组被试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蛇,另一组被试看到的是写有“电击”一词的卡片。当“电击”卡片呈现时,给该组被试以轻微的电击。在呈现幻灯片的过程中,让被试听到模拟的心跳声。呈现电击卡片时,该组被试明显地听到自己的心率加快了,而呈现蛇的幻灯片时,该组被试没有听到自己的心率加快。这项研究最关心的是后一组被试的反应,其基本设想是:没有听

25应用心理学?1998年第4卷第2期

到自己心率加快的被试,将以此作为自己不怕蛇的证据,虽然他们实际上很怕蛇。结果发现,在这组被试中,凡是对实验者伪造的心跳声深信不疑的人,都报告自己不怕蛇,而那些觉察到自己听到的心跳声是伪造的体外噪音的人,则较少这样的反应。很显然,相信主试伪造的心率的被试,同时也相信自己面对蛇时心率未曾加快,是自己不怕蛇的证据或表现。来自内部的真实的信息,被来自外部的虚假的信息否定了。总之,该项研究表明,虚假的反馈信息,不仅能够使人们确认自己的情绪状态,而且也能够使人们否定自己的情绪状态。

V a lin s和R ay的上述研究对心理治疗的意义已经不言而喻。如果来自外部的虚假信息真能代替或否定来自内部的真实信息,那么就可望通过向患者提供有关其症状的虚假的信息,来控制其症状。在Ro ss(1969)等人的一项类似的研究中[15],第一次使用了“归因疗法”一词,并详细地讨论了这类研究在心理治疗中的意义。Ro ss等人首先让被试预期,他们将会受到轻微的电击,以引起他们的恐惧感。然后再通过指导语进一步控制被试的恐惧感:告诉一组被试,实验中出现的噪音,将会使他们的耳朵产生轻微的阵鸣(非恐惧组);告诉另一组被试,这种噪音将会使他们吓得发抖(恐惧组)。事实上,提供给两组被试的噪音是一样的。在噪音出现时,给被试轻微的电击,并要求他们做两种作业:完成一种作业使他们得到物质奖励,完成另一种作业使他们避免电击。结果发现,非恐惧组被试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可以避免电击的任务上,而恐惧组被试则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可以获得奖励的任务上。Ro ss指出,所以会产生这种结果,是因为获悉噪音将引起恐惧反应的被试,可以把实际上由电击引起的生理反应,归因于噪音这种来自外部的刺激,不认为他们自己害怕电击,因此宁愿用更多的时间获得奖励,而不愿回避电击;相反,获悉噪音不会引起恐惧反应的被试,当受到电击时,没有理由将由电击引起的生理反应归因于噪音,只好相信自己真的害怕电击,于是宁愿选择回避电击的任务。总之,被试对生理状态的归因不同,导致了其行为的不同!Ro ss明确地指出,让人们将消极的经验归因于某种情绪上中性的因素,有助于提高他们随后在类似情境中应付有关恶性刺激的能力。归因疗法应该被用来训练患者打破消极的情绪体验和某种并非一定会引起这种情绪体验的客观刺激之间的联结。例如,可以通过训练恐怖症患者不再把他们的恐惧反应归因于恐怖刺激(如,蜘蛛、蛇等),而将其归因于特定的药物之类的中性的刺激,来纠正其不适当的情绪反应。

运用误归因技术于临床实践的最好的尝试,是对失眠症的治疗。Sto r m s和N isbet t (1970)用来检验假归因疗法临床效果的试验,也许是所有这类研究中最著名的[16]。像上述各项研究一样,他们巧妙地诱导失眠症患者相信,他们的症状不是由内部的情绪状态引起的,而是由某种情绪上中性的刺激引起的。他们指出,失眠症患者几乎总是带着自发的情绪唤醒状态上床,并联想出许多带有情绪色彩的思想和观念。这种联想将会增加他们的情绪激活水平,使他们更加激动,以致难以入眠。如果失眠者能够将他们自发的情绪唤醒归因于某种中性的因素,那么带有情绪色彩的思想和观念就会较少产生,他们也不至于变得如此情绪化和焦躁不安。基于这种考虑,Sto r m s和N is2 bet t给他们的失眠症患者一种药物,告诉其中的一半被试,这种药物将会使他们在半夜里醒来;告诉另一半被试,这种药物将会使他们安定下来。由于药物是虚假的,可以肯定,这些被试将会发现,他们还像往常一样难以入眠。但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其中的一些被试就能够将他们的失眠归因于药物这种不带情绪色彩的中性因素了。Sto r m s和N isbet t发现,相信药物将使他们半夜醒来的被试报告,他们更易于入眠了,而相信药物将使他们更好地入眠的被试却报告,他们仍然难以入眠。前一组被试显然将原先持有的对自己失眠症状的内归因,置换为药物这种外部因素,因此心理上更坦然了,从而也更易于入眠。

Sto r m s和N isbet t的研究表明,原先仅在实验室中使用的假归因技术完全可以走出实验室,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去。这种技术是相当简单的、廉价的,但又是相当有效的。在此之后一些研究者试图用这种技术矫正口吃、抽烟习惯等症状,有的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有的则不

35

归因疗法——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 刘永芳等

尽如人意。但误归因疗法作为一种治疗心理疾病和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的工具或手段已经被心理治疗工作者所接受,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3 对归因疗法的一些怀疑和批评

虽然归因疗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但它作为一种心理治疗体系不可避免地也受到了怀疑和批评。批评来自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传统的、保守的心理治疗理论,特别是行为主义理论。坚持这种治疗理论的人相信,任何心理疾病都是由不良的环境、恶性的刺激和不适当的学习直接引起的,因此也可以直接通过控制环境和消除恶性刺激而得到治疗,这与患者头脑中发生的认知和判断过程无关。恶性刺激就是恶性刺激,不会因为患者对它的归因不同而不同。身处逆境和遭遇不幸的人总归是痛苦的、悲伤的、抑郁的,不会因为知觉到不幸产生的原因不同而不同。总的来说,人只不过是一种易于被强化的动物,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更是如此,因此只要安排好了强化程序,就能有效地消除患者的心理疾病和不良的行为习惯。没有必要把人考虑得那么理性、那么复杂,因而也没有必要变着法子、绕着弯子来引导和改变患者的归因。归因疗法实际上是用复杂的方法,来达到本来很容易达到的目标的笨办法。

另一种怀疑来自于更加激进的认知观点,认为要想完全治疗患者的心理和行为疾病,就必须把患者彻底地“深耕一遍”,而不是局部的“修修补补”。这就是说,心理治疗实际上是彻底改变患者的认知和信仰结构的过程。任何心理疾病都非一朝一日所形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融化患者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冰山”,单靠改变归因这把火是远远不够的。这种观点并不否认归因疗法的作用,只是怀疑单靠它能否彻底治好患者的心理疾病。改变归因可以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但绝不是心理治疗的全部。使用归因疗法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过分夸大了它的作用。另一方面,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敏锐地发现,不少临床工作者在使用归因疗法时,天真地认为,只要告诉患者他们对自己心理问题的归因是错误的,应该加以改变,患者就会顺从地按照所要求的那样,去对自己的问题重新进行归因。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归因疗法对于治疗心理疾病就不仅仅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是根本无效的。有人打了一个也许不算十分恰当的比方:在归因疗法中,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就像推销商和顾客之间的关系,治疗的效果取决于医生推销“归因”的水平和艺术。引导和说服患者接受新的归因,是委婉的“推销”,而不是强行的“兜售”。总之,更激进的认知观点认为:(1)现行的归因疗法的病源学观点过于狭隘,仿佛归因可以独立于人的整个认知和信仰系统而单独被纠正一样,事实上并非如此。不改变患者的整个认知和信仰系统,他们的归因也不可能被改变;

(2)作为改变患者整个认知和信仰系统的一种方法,应该注意各种具体信仰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奢望一夜之间取得明显的疗效,而是要耐心地将新的丝线织入患者的信仰之网。很显然,这种观点把人设想得更加复杂,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已经够复杂了的归因疗法,在他看来仍然过于简单了。

参考文献

[1]韦纳.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林宗敏译.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86~90

[2]刘永芳.归因理论及其应用.济南:山东人

民出版社,1998:273~299

[3]W einer B.A n a t t ribu t i on theo ry of m o t iva2

t i on and em o t i on.N ew Yo rk:Sp ringger V erlag,1986:1572169

[4]Gou ld R and Siga ll H.T he effect s of em p a2

thy and ou tcom e a t t ribu t i on.Jou rna l of Exp eri m en ta l Socia l P sycho logy,1977,13

(2):4802491

[5]D avison G C.D ifferen t ia l relaxa t i on and

cogn it ive rest ructu ring in therap y.P ro2

ceed ing s of the Am erican P sycho log ica l

A ssocia t i on,1966,12:1772179

[6]John son W G,Ro ss J M and M a st ria M A.

D elu si ona l behavi ou r:A n a t t ribu t i ona l

ana lysis of developm en t and m od ifica t i on.

Jou rna l of A bno r m a l P sycho logy,1977,86

45应用心理学?1998年第4卷第2期

(4):4212426

[7]W a t son D .T he acto r and ob

server :How

a re their p ercep t i on s of cau sa lity d iver 2gen t ?P sycho log ica l B u llet in ,1982,92(2):6822700

[8]Sto r m sM D .V ideo tap y and the a t t ribu t i on

p rocess

.Jou rna l of Persona lity and Socia l P sycho logy ,1973,27(1):1652175[9]M a thaw s A ,M ogg K .I m p licit and exp licit m em o ry fo r em o t i ona l cong ruen t info r m a 2

t i on in clin ica l dep ressi on and anx iety .B e 2havi o ra l R esea rch and T herap y ,1995,33(4):2932303

[10]L anver D ,B a rsevick A ,R ub in M .Spon ta 2neou s cau sa l sea rch ing and ad ju stm en t to

abno r m a l p ap an ico laou test resu lt s

.N u rs 2ing R esea rch ,1990,3(3)9:3052308

[11]B erckm an K L &A u st in J K .Cau sa l a t 2

t ribu t i on ,p erceived con t ro l ,and ad ju st 2m en t in p a t ien t s w ith lung cancer .P sy 2cho logy and H ea lth ,1993,6(2):3052317

[12]Schach ter S and Singer J E .Cogn it ive ,so 2

cia l and p hysi o log ica l deter m inan t s of e 2m o t i ona l sta te .P sycho log ica l R eview ,1962,69(4):3792399

[13]N isbet t R E and Schach ter H .Cogn it ive

m an i p u la t i on of p a in .Jou rna l of Exp eri 2m en ta l Socia l P sycho logy ,1966,2:2272236

[14]V a lin s S and R ay A .Effect s of cogn it ive

desen sit isa t i on on avo idance behavi ou r .Jou rna l of Persona lity and Socia l P sy 2

cho logy ,1967,7(3):2452350[15]Ro ss L ,Rod in J and Zi m ba rdo P .To 2

w a rd s an a t t ribu t i on therap y .Jou rna l of Persona lity and Socia l P sycho logy ,1969,12(3):2792288

[16]Sto r m s M D and N isbet t R E .In som n ia

and the a t t ribu t i on p rocess

.Jou rna l of Persona lity and Socia l P sycho logy ,1970,16(3):3192328

A ttr ibution Therapy :

An I m portan t M ethod of Psychotherapy

L iu Y ongfang Zhuang J i ny i ng

(D ep artm en t of Educati on ,Shandong N o rm al U n iversity ,250014)

L iu W enyuan

(General Ho sp ital ,J inan M ilitary Comm and ,250001)

Abstract

A ttribu ti on therap y is a very i m po rtan t m ethod in p sycho therap y .T here are tw o general m odels of at 2tribu ti on therap y ,the veridical attribu ti on m odel ,w h ich help s p atien ts to m ake a real attribuati on ,and the m isattribu ti on m odel ,w h ich u sually induces p a 2tien t to m ake an un real bu t healthy attribu ti on .R e 2

search resu lts of the tw o m odels are review ed in th is article .

Key words :attribu ti on therap y attribu ti on the 2o ry veridical attribu ti on therap y m isattribu ti on therap y

5

5归因疗法——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 刘永芳等

九种心理治疗方法

九种心理治疗方法 阳性强化法的原理、工作程序、注意事项、适用范围? 一,原理:行为主义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被他的结果所强化;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目标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是阳性强化法。 二,工作程序: 1?确定目标行为:目标行为越具体越好 2?监控目标行为:确定目标行为的基础水平,注意目标行为的直接后果对不良行为所产生的强化作用。 3?设计干预方案,明确阳性强化物:与求助者一起设计,以取得积极配合。强化物可实现,有足够吸引力。 4?实施强化:出现目标行为时立即给予强化,不能拖延。目标行为按期望出现之后,就应当逐渐消除具体强化物,采用间歇性强化或社会性强化物。 5.追踪评估:让求助者学会把干预情境下所获得的效果巩固下来,并主动把疗效 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去。 三,注意事项: 1.目标行为应该单一具体,非常明确。 2.阳性强化物应该适时、适当 3.随时间进程,强化物可以由物质刺激变为精神奖励,待目标行为固化为习惯后,最终可以撤销强化物四,适用范围:调节或塑造求助者的新行为。矫正神经性厌食、偏食,矫正儿童的多动、遗尿、孤独和学习困难,成年人的不良行为。降低焦虑,治疗性变态。 模仿法的原理、工作程序、注意事项、具体方式? 一,原理:建立在班杜拉社会学习论之上的一种咨询治疗方法,又称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以及通过这种行为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以引起他从事类似行为的治疗方法。 二,工作程序: 1,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 2,设计示范行为:根据求助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示范的情境尽量可能真实。示范事件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3,强化正确的模仿行为:给予即时的强化,促进求助者将模仿行为吸收、巩固、融合到自然行为中。 ,注意事项:

合理归因教案

为什么?怎么办? ——合理归因,有效决策 教学理念: 一个人把他(她)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什么,这会影响到他(她)对今后行为的认识,若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能力不足,则当失败时一般不会再去争取胜利;若认为失败是不稳定原因造成的,如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则将倾向于通过再努力,以求成功。 当前对实践应用有较大借鉴意义的归因理论是韦纳的观点,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根据维纳的观点,将这三个维度和四个行为责任因素结合为三维度归因模式。即: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能力强——充满信心、趾高气扬 失败归因:能力弱——丧失信心、听之任之 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成功归因:努力——继续努力争取再胜 失败归因:努力不够——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任务易——提醒自己认真学习 失败归因:任务难——埋怨客观,寄托于减轻任务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运气好——侥幸 失败归因:运气不好——自认倒霉 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地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寻找原因,学生对自己的归因方式不仅反映着他们寻找学习成绩结果的倾向,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影响到其人格特点。因此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类型,引导他们对自己学习成绩、人际关系进行合理的归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显得很重要。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 2、让学生认识到归因方式对行为结果的影响; 3、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认识到归因对行为结果的影响; 2、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 教学难点: 学生如何应用合理归因的方法 教学形式:游戏活动问卷调查分析讨论讲述小结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准备:针线学生分组心理问卷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游戏导入:穿针引线(5分钟)——幻灯一 1、说明游戏规则: ①每组派两位同学参加。 ②一位同学拿针,一位同学拿线,在5秒钟内将线穿过针孔。

心理咨询各种疗法汇总

心理咨询各种疗法汇总第一大类行为疗法汇总(行为矫正疗法)(行为治疗) 名称 工作原理 适用范围 治疗特点 操作程序 注意事项 备注 行为疗法 放松训练 (松弛训练) ⑴训练有意识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降低唤醒、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治疗 ⑵行为疗法,实验基础 ⑴紧焦情绪困扰 ⑵躯体症状的方法 ⑴可观察外在行为改变 ⑵理论假设改变生理反应,主观体验也会改变 ⑴介绍原理 ⑵示范指导 ⑶强化练习①呼吸放松:鼻腔呼吸、腹式呼吸、控制呼吸。②肌肉放松③想象放松 ⑷指导求助者掌握放松方法代替紧张焦虑 ⑴首次放松,示范减轻求助者焦虑并提供模仿信息。 ⑵放松方法可单独也或联合,但不宜多。 ⑶关键是放松,身体肌肉的更精神心理 ⑷集中精力全心投入,避干扰,达到真正放松效果。 ⑸引导语口头录音,口头更易接受和掌握

⑹对想像力强易受暗示效果好,独立强想象差不好。 ⑺最重要目的随时随意放松运用自如。 每日练习1-2次,每次5分钟 阳性强化法(正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 ⑴原理,操作条件反射: ⑵行为后天得被强化结果。 ⑶建立保持行为可进行阳性刺激(奖励)强化,促进行为产生频率,行为以产生或改变。 ①神经性厌食、偏食②降焦虑③治疗性变态④儿童多动、遗尿、孤独和学习困难⑤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奖励目标行为,忽视或淡化异常行为,促进目标行为产生。 ⑴明确目标行为(目标是客观可测可分析反复强化)⑵监控目标行为⑶设计干预方案明确阳性强化物⑷实施强化⑸追踪评估 ⑴目标行为单一具体 ⑵阳性强化适时适当,强化与行为同时强度适当 ⑶随时间强化物可由物质变精神奖励,待目标行为固化为习惯后,最终可撤销强化物。 建立训练良好行为的技术方法。 系统脱敏法 ⑴源于对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沃尔普)被治愈是交互抑制的作用。 ⑵基本思想:让微弱的焦虑刺激重复暴露,同时以放松对抗,使刺激失去作用。猫实验 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 用放松代替焦虑。分:①掌握放松技巧②焦虑情境等级③想象引起焦虑情境,同时放松练习。最后实景中重复练习,逐渐从焦虑情境中脱敏 ㈠学习放松技巧。重点面部肌肉放松。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一般6-8次 ㈡建构焦虑等级。⑴每一级焦虑小到能全身松弛所拮抗程度是治疗成败关键。⑵各等级级差均匀,主要取决求助者本人。 ㈢系统脱敏⑴按等级由小到大逐级脱敏⑵如分数超过25分需要继续放松,反复不限,直到不焦虑,算一级脱敏。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归因》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合理归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理解维纳三 维归因理论,认识到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对人的心态及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2. 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课堂活动,积极进行合作交流与自 主探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运用合理的归因方式,进而产生积极 的 情绪及行为表现。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合理归因所带来的积 极情绪情感,认识到合理归因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具有积极作用,从 而 能够积极进行合理归因,坦然面对成败事件。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到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人的心态及行为 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学会合理归因的具体方法。 2.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对学习生活中的成败事 件进行合理归因,进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及行为表现,促进自己不断进步。 三、教学方法:

游戏法、心理测验法、心理小品、微视频教学法、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反口令” ①游戏规则:教师给出口令,学生做相反动作。例如,教师说“向左转”,那么学生就要“向右转”,教师说“向上看”,那么学生就要“向下看”。 ②寻找游戏中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请参加游戏的同学谈谈游戏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 ③教师总结,并引出主题——《合理归因》 师:刚才大家积极寻找了游戏成败的原因,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历很多事,这些事有可能会成功也有可能会失败,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对我们的行为结果寻找原因,这个过程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归因”。对于作为高中生的我们来说,学习是我们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我们平时也会经历大大小小许多考试,每次考试结束后,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我们的考试成败进行归因。那么以往我们对考试成败

几种常见心理治疗技术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目前都归属于临床心理学的范畴,但它们确实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心理学操作技术。当然,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中国。许多心理咨询门诊实际上也在进行心理治疗的工作,心理咨询似乎与心理治疗同义。在国外,虽然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有不同名称,帮助者与求助者也有不同称谓,但人们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之间有无不同,仍有争议。一些人不赞成对二者进行区分。他们把咨询与心理治疗当作同义词来看待。另一些人则认为,二者是有区别的,但又在二者究竟有何不同上意见分歧。美国人哈恩(M. E. Hahn)的一段话经常被人们引用:“据我所知,极少有咨询工作者和心理治疗专家对已有的在咨询与治疗之间的明确区分感到满意……意见最一致的几点是:(1)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不能完全区别开的;(2)咨询者的实践在心理治疗家看来是心理治疗;(3)心理治疗家的实践又被咨询者看作是咨询;(4)尽管如此,咨询和心理治疗还是不同的。” 为了说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必然先给心理治疗下定义。按照给各类事物下定义的科学原则,心理治疗的定义只有一句话:“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心理咨询的定义也是如此:“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 从定义的内涵来看,两者并无相同之处。一个是“协助”,即协商和协同地进行帮助,另一个则是“矫治”,即有强制性的矫正和按治疗师的方法进行调治。这显然是性质不同的操作。尽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操作本质上不同,但由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常常交互使用,有时也被混为一谈。例如,在咨询过程中,为了使求助者情绪相对平静,心平气和,以便进行心理交流,有时不得不对求助者实施放松治疗,使其情绪稳定下来。又如,在心理治疗时,若遇阻抗,无法切实地执行治疗计划时,往往要转向心理咨询,使用咨询技巧,改善求助者心态,以便使其配合治疗。两种方法交互使用的情况比比皆是,由此便容易使人误解两者就是一回事,无法区分开来。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专家钱铭依教授认为,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北京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专家郝滨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当您遇到生活中的困扰,准备选择一位心理咨询师走入咨询室时,应选择具有心理学、医学或教育学等相关教育背景、接受过专业训练,有长期丰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经验,阅历比较丰富,得到专业心理治疗协会或社会认可的心理咨询师。 尽管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实际应用中也常常结合在一起,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其一、心理治疗的对象是病人,无论是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生理疾病还是社会疾病;心理咨询的对象一般不是病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精神状态基本健康,而心理上存在冲突的亚健康状态的人。 其二、心理治疗的目的着重是解决问题,需要通过治疗程序进行;心理咨询的目的着重是帮助咨客发现问题,靠挖掘咨客自身的能力来解除心理困扰。 其三、心理治疗师与求助者的关系又是医生和病人的关系。病人必须听取医生的劝告、建议并服从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关

心理治疗考题汇总及考点识记

填空题(需识记) 1.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保密 2.弗洛伊德把精神结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称作肛欲期 3.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区别了两种强化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4.以人为中心治疗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 5.以人为中心治疗过程中心理治疗的前提是来访者主动求助 6.格式塔治疗认为来访者人格上的功能分裂状况主要体现为优势力量和劣势力量两种极端的对立

7.选择理论用整体行为的概念来解释选择的行为成分 8.家庭治疗是指通过改变家庭成员围绕症状所表现出来的交往方式,从而达到治疗症状的一种理论 9.脚本分析是交互分析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10.森田治疗认为疑病素质是神经质症发生的基础 11.心理治疗工作者在采用心理测量工具时应严格按照测验指导手册中的规范进行工作,这是心理 治疗专业的伦理道德准则的内容之一 12.治疗师和病人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治疗关系,这是治疗关系的独特性的要求 13.自由联想是心理分析的基本技术之一,即要求来访者不加选择地说出自己想到的任何内容 14.以人为中心的治疗认为价值的条件化是建立在他人评价基础上的评价过程 15.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都是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 16.某种非适应性行为的获益是指这种行为会给来访者本身带来某种好处,或使其避免某种坏处 17.认知治疗技术包括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两大方面 18.认知治疗中将把一切不幸,事故等都归因为自己的过失并不断自责的情况称之为个人化的认知

歪曲 19.森田住院疗法中的第三个治疗阶段被称为重工作期 20.在20世纪50到60年代,我国心理学家和医学工作者一起创造了针对神经衰弱的快速综合疗 法 选择题(混个眼熟) 1.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共同点之一是注重良好的人际关系 2.心理治疗的创立与弗洛伊德的杰出工作有关 3.按照心理分析的观点,治疗师对来访者的情感反应是反移情的表现 4.支持性技术不包括对防御机制的解释 5.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实质是重建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 6.模仿学习的过程包括先观察后模仿 7.自头部至上肢、躯干、下肢一部分一部分地紧张肌肉然后放松的方法是渐进性紧张放松法

犯罪心理学重点

第一套题 1.天生犯罪人论的提出者:龙勃罗梭 2.性犯罪的一般特点: (一)性犯罪人的重复犯罪率较高 (二)性犯罪人的文化程度较低、智力较低 (三)性犯罪人多为青少年 (四)女性性犯罪突出 (五)作案人员广泛,作案手段多样 (六)性犯罪人的心理类型: ①正常型; ②性变态者; ③心理变态者; ④性变态兼心理变态 3.犯罪心理结构的变化发展是什么: (一)潜在形态:当个体不良心理因素不断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以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犯罪意向 (二)恶变形态:犯罪动机的产生、调整和外化行为 (三)衰落形态:实施犯罪行为后的松弛、乏力状态 4.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①认识方面。诈骗者的认识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思维敏捷,反应快,善于想象和联想。

②个性方面。诈骗者给人的外部印象是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等。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模仿能力较强。 ③情绪、意志和习惯方面。诈骗犯罪人的情绪色彩不明显,也没有强烈的情绪表现,作案过程中意志努力也不明显。 5.封建迷信犯罪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①错误的认知:崇尚鬼神,迷信色彩浓厚 ②狂热的情绪、情感:虔诚,畏惧,痴迷 ③坚定的犯罪意志 ④荒谬的动机 ⑤异常的人格特征:否认原来的自我 6.情绪型犯罪是指什么: 情绪型犯罪,又称情感型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呈现出强烈的情绪性因素,由不良的情绪性动机引起的犯罪行为。 7.犯罪心理学研究人的多维视角包括哪些: ①人的物质属性 ②人的生物属性 ③人的思想属性 ④人的社会属性 8.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是什么: ①就作案动机而言,人格变态者多受偶然性动机、情感冲动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用常理解释 ②从作案目的看,人格变态者作案目的不明显

心理治疗方法汇总整理

1、系统脱敏法: 工作原理:系统脱敏法源于沃尔普的动物实验性神经症研究。其原理是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反复暴露,同时要求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即交互抑制),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工作程序: ●学习放松技巧。重点强调面部肌肉的放松,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 一般6-8次即可学会放松。 ●建构焦虑等级。就是对引发求助者特定焦虑的刺激因素进行归纳整理,要求 本人把引起焦虑的事件或情境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求助者给每个事件一个焦虑分数,最小焦虑是0,最大焦虑是100。理想的焦虑等级是级差均匀,每一级刺激因素引起的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弛所拮抗的程度,这是系统脱敏治疗成败的关键之一。 ●系统脱敏。在求助者掌握放松技巧之后,就可以进行脱敏训练。按照设计的 等级表,由小到大逐级脱敏。首先让求助者想象最低级的刺激情境,当感到焦虑紧张时,令其停止想象,全身放松,待平静后重复上述过程。每次放松后由求助者自己给自己的焦虑程度打分,如果分数超过25分,就需要继续放松。反复次数不限,直到求助者不再感到紧张焦虑,此时算是一级脱敏。 接着进行下一级的脱敏治疗,如此进行直到最后一级脱敏治疗。要求在治疗结束后,在现实生活东不断练习,巩固疗效。 注意事项: ●如果引起焦虑或恐惧的情境不止一种,应分别建立焦虑等级表,然后对每个 焦虑等级表逐级脱敏。 ●系统脱敏治疗时想象的次数,因个体和情境的不同而不同。

●在脱敏治疗过程中,当一开始的焦虑分数超过50分,说明焦虑等级表设计 不合理,应重新制定。 ●有的求助者不适合系统脱敏治疗,可以考虑改用其他方法。 2、冲击疗法 工作原理:冲击疗法又名满灌疗法,是暴露疗法之一。其原理:让求助者持续暴露在现实的或想象的唤起强烈焦虑的刺激情境中,引起强烈的焦虑或恐惧反应,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痛苦情绪不给以任何强化,顺其自然,最后迫使导致强烈情绪反应的内部动因逐渐减弱乃至消失,情绪反应自行减轻乃至消除,即消退性抑制。所以冲击疗法总是把危害最大的刺激放在第一位。 工作程序: ●筛选治疗对象。冲击疗法是一种较为剧烈的治疗方法,求助者应作详细体格 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心电图、脑电图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哮喘等患者,同时老人、儿童和孕妇不适合冲击疗法。 ●签订治疗协议。A咨询师已反复讲解了冲击疗法的原理、过程及其效果。求 助者和家属已充分了解并愿意接受冲击疗法。B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将受到强烈的精神冲击,经历不快甚至是超乎寻常的痛苦体验。为了确保咨询过程的顺利进行,必要时咨询师可以强制执行治疗计划。这些治疗计划及其所有细节都应该是经求助者和家属事前明确的。C咨询师应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对治疗全过程负责,对求助者求治的最终目的负责。D如求助者及家属在治疗的任何阶段执意要求停止治疗,治疗均应立即终止。 ●治疗准备工作。确定刺激物,应该是求助者最害怕和最忌讳的十五。治疗室 不宜太大,应布置简单,一目了然,除了特意安排的刺激物外别无其他。求

犯罪心理学及常识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对犯罪心理的探讨却由来已久。我国古代的史书上早就有探讨犯罪心理问题的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公旦就曾对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动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于人性善恶的论战,其实就是对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探讨。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羞恶”、“是非”之心,有些人之所以干坏事,是因为受环境的影响。他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荀子则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的不良本性,只有“师法”,即进行遵守礼义法度的教育,才不会作恶。西汉初期,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认为“圣人”天生性善;“斗筲之徒”天生性恶;“中民”则既可为恶,也可为善,关键在于对其是否进行教化和以刑罚威胁。可见,我国历史上许多政治思想家和学者已有关于犯罪心理的精辟见解,只是未能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 19世纪后期的欧洲,生产力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学科,如人类学、人休解剖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同时,由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犯罪率急剧上升。因此,具体提示犯罪行煌原因、心理机制、犯罪者的人格特征,从而提供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途径,就成了当时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心理学逐渐形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187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K.埃宾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著作《犯罪心理学纲要》。这本著作主要从精神病态的角度研究犯罪人。1889年,奥地利的检察官和犯罪学家H.格罗斯出版了《犯罪心理学》一书,着重研究犯罪者的人格。这两本专著的问世,标志了犯罪心理学的诞生。 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传播比欧美国家晚。尽管我国历史上早就有关于犯罪思想的探讨,其历史比欧洲早得多,内容也更为丰富,但一直未能形成一门系统的独立学科。本世纪30年代前后,西方的犯罪心理学开始传入中国。当时我国有一些学者翻译出版了一批西方犯罪心理学著作,也有学者撰写出版了自己的犯罪心理学著作。同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一样,从30年代到40年代,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缓慢地发展着。建国以后,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一度曾将心理学视为伪科学,50-70年代中期,犯罪心理学一直没有得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直到70年代末,犯罪心理学才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一样开始复苏,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我国许多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法学工作者、表少年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犯罪心理研究,翻译出版和撰写出版了几十种犯罪心理学教材和专著,以及不计其数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的学校从1979年的几所政法院校发展到全国各地的几百所院校。犯罪心理学成为心理学各门支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 82回复1楼2007-02-26 14:37举报| 我也说一句 小镇之月光 半推半倒9少年犯罪心理学第一讲(2003/9/25) 犯罪心理学范畴 狭义: 犯罪行为性质及心理历程 犯罪人之个人特质,环境与情境互动

教案:与合理归因交朋友

教案:与合理归因交朋 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 与合理归因交朋友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姜欢珍 一、学情分析 归因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或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外界环境。当一个人将成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运气、任务难度、能力)时,成功之后难以体会到成就感,失败之后还容易怨天尤人、推卸责任、放弃努力;如果一个人将成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不仅能提高成功时的满意度,失败时也不容易放弃。 高中生经常要对自己学习成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归纳,比如“我为什么成功(或失败) ”“为什么我化学测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他们在归纳成败的原因时,有时正确合理,有时也会出现偏差。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及辩证思维有了较高发展,他们开始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引导高中生进行合理归因,有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激发追求成功的动机,调动内在的潜力,提高学习成绩。为帮助学生学会合理归因,设计本课《与合理归因交朋友》。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归因类型,客观地认识自己考试成败的原因。 2、认识不合理归因产生的不良后果,增进合理归因的信心和决心。 3、掌握合理的归因方法,做一个内控的人,努力把握成功机会。 三、活动准备 1、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归因特点分析表 2、整理箱、漂流瓶、彩纸 3、《袋鼠与笼子》视频 4、powerpoint幻灯片 四、活动主要形式与方法: 游戏体验法、案例分析法 五、活动过程

常用心理治疗方法

常用心理治疗方法 精神分析治疗法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受到无意识动机、冲动和抑制之间的矛盾、防御机制和早期童年经验的重大影响。由于行为的动力隐藏于无意识之中,因此治疗必然包括对植根于过去的内部矛盾进行分析的漫长过程。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格重组的过程。 阿德勒治疗法 根据阿德勒治疗法的理论,人是社会性的,受到社会力量的影响和激发。人类本性是创造性的、主动的、决策性的。这一治疗方法注重个体的整体性以及对主观想法的了解。阿德勒认为与生俱来的自卑感激起要奋发而起的愿望。他说,我们在童年得到自卑的情感,然后我们建立起一种生活方式以补偿这种情感并成为命运的主人。生活方式包括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追求生活目标时采取的独特行为。通过主动、大胆的冒险,并在后果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做出决定,我们可以塑造自己的未来。来访者不被看做是有病的,需要治疗的,而被看做受到了挫折,需要用鼓励来改正错误的自我感知。咨询不是简单的由治疗专家开出改变的处方,它需要共同的努力,要来访者和治疗师朝着双方的共同目标积极工作。 存在主义治疗法 存在主义理论认为,我们通过自己的选择定义自我。虽然外部因素限制着选择的范围,但是生活的主宰最终是我们自己。我们进入的是一个无意义的世界,持久战来自接受孤独,创造一个有意义的存在,因为我们有觉察的能力,我们基本上是自由的。然而,与自由相伴随的,是我们做出选择的责任。存在主义的治疗师们认为,来访者经常有着一个“受限制的存在”,他们只有极少的应对生活环境的方式,常常感到限制或无助。治疗师的工作是面对来访者受限制的生活,帮助他们开始意识到他们对自己造成各种状况应负的责任。作为治疗的结果,来访者能够认识到错误的生活模式,开始接受改变未来的责任。 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法 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方法基本假设是:我们有了解自己的问题的能力,而且,我们自己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资源。 用这种观点看待人,意味着治疗师注重人的建设性的一面。以及人的正确的方面,这一方法把重点放在对自身的感觉上。使来访者通过观察自身而不是注重外部影响,来求得成长和完善。这样,他们不需要来自治疗师的过多干预和指导就能够发生变化。他们对治疗师的需要是理解、真诚、支持、接受、关心和积极的评价。 格式塔治疗法 格式塔治疗法的假设是,如果希望成熟人就必须打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承担个人的责任。治疗师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环境,使来访者充分认训到真实的自我,并认识到他闪是如何妨碍了自己的生活的。来访者通过参与旨在改变和发现生活意义的实验,尽可能多地进行自我治疗。他们被鼓励直接体验冲突,而不是仅仅谈论它们。通过这种方式,他们逐渐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将自己被分离的、未知的部分结合起来。 现实治疗法 根据现实治疗,治疗师的任务是让来访者面对自己当前的行为,评价其所作所为在什么程度上帮助他们实现了自我。一个基本的假设是:如果来访者能审视自身的渴望和需要,他们就会更好地确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否有效。这一方法另外的目的是让来访者探索他们的认知,将他们的需求说出,并自愿参加咨询。然后来访者对行为指示的方向进行探索,并对所作所为进行评价。他们将创立一个希望得到改变的行动计划。由于来访者可以直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而对情感的控制较少,行为就成为治疗的中心。来访者如果愿意接受行动的责任,就能对生活进行有效的控制。 行为治疗法 虽然行为治疗法假定人基本是由学习和社会文化因素所开成,这一方法的重点是令来访者消除不恰当行为和获取建设性行为的能力。行为治疗法是一种系统的方法,它在开始时对个体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定目前的功能水平,这一评估是制定治疗目标的前提。在来访者建立了清晰和具体的行为目标后,治疗师通常会建议最适合达到这些目标的策略。如果来访者在实际生活中愿意练习新的行为,他们就会取得进步。不断的评价是确定治疗步骤和技术效果的方法。 认知-行为治疗法 根据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法(REBT)得知,我们的问题是由对生活状况的感知和思维造成的,而不是生活状况本身造成的,也不是由其他人或过去的事件造成的。因此,我们的责任是对自我打击的思维进行认识和改变,因为这种思维造成情感和行为障碍。(REBT)理论认为人们接受来自外部的行为障碍思维,并不断用主动和指导性的治疗步骤,包括教育、建议和布置作业。它强调教育意味着治疗师作为教师、以及来访者作为学习者的作用。(REBT)虽然它是教学式的和直接的,它主要还是让人根据自己的意愿自己去想、感觉和行动。它重新教育来访者进行自己的思维。治疗师的任务是不断鼓励和提醒来访者去做持续和大幅度改变所需的事情。其他认知-行为治疗法与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法有一些同样的假庙。许多这样的方法假定人们容易学会错误的、自我击败的思想,但他们也能学会丢掉它们。人们通过自言自语使自己的困难持续下去。但通过指出和改正认知的错误,他们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更自我实现的生活。认知重建在这些方法中起着中心作用。通过倾听自己的自言自语,学习新的内部对话,以及学习行为改变所需的应对技术,就能够产生改变。 家庭系统治疗法 最后的这一治疗法所基于的假设,是个体离开家庭系统是不能被充分了解的。系统一部分的变化会引起这一系统其他部分的变化。如果家庭单位产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对个体产生影响。同样,如果系统中的个体发生了变化。整个单位会受到影响。因此,治疗包括在与家庭成员交往的背景下对个体的问题进行评估和治疗。个体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交往。影响着个体的自我概念,与他人的关系和世界观。根据系统理论,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有属于一个家庭系统的感觉,也有分离和个体的感觉。来访者的问题通常被看作是系统功能的症状。家庭系统的模式与内部心理理论相反,那些理论将个体的问题看做内部冲突的结果。家庭治疗法的一些假设的观点包括来访者的行为:(1)也许是为家庭的功能或目的服务;(2)

常见的九种体质及治疗方法

常见的九种体质及治疗方法 1、过敏型体质 形体特征:无特殊或有生理缺陷 常见表现:有遗传疾病,先天疾病,胎传疾病等相关疾病特征 心理特征:情况更有不同 发病倾向:过敏质,血友病胎寒,胎热,胎惊等 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 理疗步骤: 1、进舱之前排空膀胱, 2、进舱前中后要每隔5分钟喝一次小分子水,小口慢咽(共不低于1000ML),用3档或4档理疗就可以,舱内保持45度到50度即可,汗蒸可以不用开。 3、刮督脉膀胱经任脉肝胆经手臂以及手心和手背,每个客户每次刮5到8分钟即可,主要起到疏通作用。 4、建议客户回家做的时候用完舱隔2个小时左右喝绿色蔬菜水果汁(便秘的在汁里加少量的蜂蜜,体寒的加姜即可),或早上空腹喝绿色的蔬菜汁,效果奇佳。

4、进舱前用露卡诺白油涂抹足三里、关元、肾俞效果更好。 5、出舱后用远红外足浴桶30分钟,在足三里穴在再次涂抹白油。 6、出舱后用一个理疗垫围在腰部或腹部:关元、肾俞穴上。 药膳指导:食宜益气固表,如固表粥:乌梅15克,黄芪20克,当归12克,放入砂锅中加水煎开,再用小火慢煎成浓汁,取出药汁后,再加水煎开后取汁,用汁煮粳米100克成粥,加冰糖趁热食用。可养血消风,扶正固表。

2、平和型体质 形体特征:体型均称健壮 常见表现:肤色润泽,发密有光泽,目光有神,嗅觉通利,味觉正常,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安和,胃纳良好,二便正常。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适应能力:对外适应能力较强 理疗步骤: 1、进舱之前排空膀胱, 2、进舱前中后要每隔5分钟喝一次小分子水,小口慢咽(共不低于1000ML),用3档或4档理疗就可以,舱内保持45度到50度即可,汗蒸可以不用开。 3、刮督脉膀胱经任脉肝胆经手臂以及手心和手背,每个客户每次刮5到8分钟即可,主要起到疏通作用。 4、建议客户回家做的时候用完舱隔2个小时左右喝绿色蔬菜水果汁(便秘的在汁里加少量的蜂蜜,体寒的加姜即可),或早上空腹喝绿色的蔬菜汁,效果奇佳。 5、进舱前用露卡诺白油涂抹足三里穴。 6、出舱后可用一个理疗垫围上肩部或足三里穴。 药膳指导:饮食应有节制,不要过饥过饱,不要常吃过冷过热或不干净的食物,粗细粮食要合理搭配,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集及答案.doc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2、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3、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感情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犯罪行为。 4、初犯: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5、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其行为构成犯罪的。 6、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7、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8、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 9、犯罪心理预测: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的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 10、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触犯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1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娇治犯罪的各种策略、方法手段的总称。 12、犯罪心理结构类型: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可以反应不同类型的犯罪所具有的不同犯罪心理状况的特点。 13、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14、累犯: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 15、群体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犯罪群体或落后群体以及副文化群体中,个人与群体的意向、动机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适合犯罪的共同心理倾向。 16、团伙犯罪:是一种以青少年犯罪人为主体,以纠合性的松散结构为特征的违法犯罪群体的总称。 17、犯罪心理矫正:是指在掌握罪犯犯罪心理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监狱常见矫治手段,促使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使其在出狱后能自觉抑制不良的心理冲动,成为守法的公民。 18、内省疗法:让犯罪人与外界隔绝,面壁思过、反省罪错、思考犯罪的原因,进而达到顿悟与转变心理的治疗方法 二、填空题 1、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 2、依犯罪经历的差异,:分为初犯与累犯,偶犯与惯犯

-康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康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一)精神支持疗法 精神支持疗法是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疗法,是心理医生(治疗师)合理地采用劝导、启发、鼓励、同情、支持、评理、说服、消除疑虑和提供保证等交流方法,帮助病人认识问题、改善心境、提高信心,从而促进心身康复。它特别适合病、伤、残者在抑郁焦虑、消极悲观时心理治疗。精神支持疗法的实施过程是首先详细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包括生活条件、家庭情况、社会背景、人际关系及个性特点;其次进行必要的检查或通过病史,掌握其目前疾病状态;然后选定安静环境,进行亲切交谈,由病、伤、残者倾诉其病情(尤其是其心理状况),心理医生细心听取,必要时可作启发提问;最后心理医生根据病、伤、残者诉述及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治疗。每次治疗只能解决部分问题。 (二)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behavior therapy)称条件反射治疗,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一定的治疗程序来消除或纠正人们异常或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疗法。行为疗法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行为疗法强调病人的异常行为或生理功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作用的方法,即学习的方法来矫正或消除,或者可以建立新的健康的行为来替代它们。行为疗法有很多种如系统脱敏疗法、冲击疗法、厌恶疗法、行为塑造法、代币制疗法等,以下扼要介绍两种。 1.系统脱敏疗法首先深入了解病人异常行为表现(如焦虑和恐惧)是由什么样的刺激情境引起的,把所有的焦虑反应由弱到强按次序排列成"焦虑阶层"。然后让病人学会松弛反应,并将其放松的状态与焦虑状态按层次由低焦虑到高焦虑配支寸出现,形成交互抑制或对抗情境,由弱到强一个一个地予以消除(即脱敏),异常行为被克服了,病人就重建了正常行为。2.代币制疗法是通过某种奖励系统,在病人做出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马上就能获得奖励(代币),从而使病人的良好行为得以形成和巩固,不良行为得以消退的行为疗法。这是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特别是条件强化原理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起来的。代币作为阳性强化物,可用记分卡,筹码等形式表示。代币可换取病人所喜欢的物品或进行喜欢、的活动。当病人出现不良行为时还可以扣回代币,实行阴性强化。这种方法可配合病、伤、残者的运动和作业疗法。 (三)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 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为: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心理医生要与病人共同找

犯罪心理学简答题

●简述犯罪心理学的概念与学科性质 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的一门学科;犯罪心理学是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简述犯罪生物学派的主要观点 一、颅相学:相信大脑的形状与头骨能够揭示一个个体的性格与心理发展 二、 ⒈身体表征说:⑴头大;⑵脑半球不平衡;⑶脸部不对称,颚部及颧骨过度发展,上颚变形;⑷眼睛有缺陷和异状;⑸耳朵大小不寻常,类似非洲的黑猩猩;⑹鼻梁扭曲,向上或呈鹰钩状;⑺嘴唇肥大并突出;⑻下巴退缩、过长过短或扁平,类似无尾猿;⑼胸膛的肋骨过多或过少,有多余的乳头,骨盆与正常人差异极大;⑽手臂过长,有多余的手指与脚趾;⑾头发变形,有众多、早熟的皱纹;⑿有纹身的习惯 ⒉天生犯罪论:①人的物理结构决定犯罪倾向的存在;②天生的罪犯是退化的家族的祖先遗传下来的;③纹身是远古人类和那些仍然停留在野蛮状态的人的重要特征 三、体型说:以人的身体结构作为人的犯罪心理发生的基础,从身体的形态来探讨犯罪行为的类型。认为人的体型不同,犯罪几率不同,所犯罪行也不同。体型与犯罪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四、遗传说:如果一般的正常行为与遗传有关,则犯罪行为也应与遗传有关.这个推论就是犯罪遗传说的基础。相信有一种“犯罪基因”会代代相传 五、脑功能失常说:人体脑部遭受伤害而引起脑部功能失常,可能导致机能失调、情绪失控和性格剧变,进而行为异常 六、血型说:血型是遗传的。血型与个体的气质、性格有密切的关系,血型论以此为基础,对不同血型的特质进行了犯罪行为的分析和研究。人类有A、B、AB和O四种血型,每种血型人群的气质和性格不同,犯罪倾向也不同。 犯罪生物论之评价:在犯罪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个体生理素质的优劣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并不是惟一的、决定性的因素。只有通过对个体的综合考察,才能获得有关犯罪心理形成的科学结论。 ●简述古典精神分析学说的主要观点及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贡献。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古典精神分析学派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早期生活经验对偏差与犯罪行为的影响。 本我(非理性,本能欲望,快乐原则)、自我(理智,常识,现实原则)、超我(良心理想至善原则)三者协调发展,则呈现出正常的人格状态;某一人格占绝对优势,则呈现异常人格; 本我、自我、超我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结果:本我过度发展,超我功能不张,导致个人无法以道德良心来规范本我的欲求,极易导致犯罪。超我过度发展,会引起持久的罪恶感和焦虑,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不同人格的发展阶段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一、口唇期(0~1)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导致酗酒,抽烟,吸毒,得到满足导致依赖性人格;二、肛门期(1~3)大小便训练不足容易形成偏执的个性;三、性器期(3~5)恋母(父)情结如果得到较好的解决,则可顺利形成超我;如果得不能解决,就不能更好地抑制自己的本能,长大后可能引起犯罪行为; 四、潜伏期(5~12)对性缺乏兴趣,转向学习、游戏、体育及同辈人团体活动,男女童界线清楚;五、生殖期(12~20)进入青春期发育期,性能量重新涌现,恋母(父)情结可能再次闯入意识,个体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摆脱父母,建立自己的生活;

心理健康活动课 合理归因

第六课合理归因 教学理念: 一个人把他(她)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什么,这会影响到他(她)对今后行为的认识,若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能力不足,则当失败时一般不会再去争取胜利;若认为失败是不稳定原因造成的,如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则将倾向于通过再努力,以求成功。 当前对实践应用有较大借鉴意义的归因理论是韦纳的观点,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根据维纳的观点,将这三个维度和四个行为责任因素结合为三维度归因模式。即: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能力强——充满信心、趾高气扬 失败归因:能力弱——丧失信心、听之任之 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成功归因:努力——继续努力争取再胜 失败归因:努力不够——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任务易——提醒自己认真学习 失败归因:任务难——埋怨客观,寄托于减轻任务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运气好——侥幸 失败归因:运气不好——自认倒霉 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地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寻找原因,学生对自己的归因方式不仅反映着他们寻找学习成绩结果的倾向,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影响到其人格特点。因此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类型,引导他们对自己学习成绩、人际关系进行合理的归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显得很重要。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 2、让学生认识到归因方式对行为结果的影响; 3、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认识到归因对行为结果的影响; 2、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 教学难点: 学生如何应用合理归因的方法 教学形式:游戏活动问卷调查分析讨论讲述小结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准备:针线学生分组心理问卷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游戏导入:穿针引线(5分钟)——幻灯一 1、说明游戏规则: ①每组派两位同学参加。 ②一位同学拿针,一位同学拿线,在5秒钟内将线穿过针孔。 ③要求:开始前两个人都必须将手放下,时间到时拿针的同学必须放手。 ④其他同学监督,用数“5、4、3、2、1停”来帮助计时。

犯罪心理学课程心得范文

犯罪心理学课程心得范文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心理及其规律的科学。最开始了解到关于犯罪行为分析,心理学的应用其实是很广泛而实用的。关于犯罪心理学最初的印象是是于同学推荐看的美剧《犯罪心理》,虽然作为一部美剧为了吸引足够的观众群的兴趣使得每一集的情节紧凑,不会把案例分析的每一步都表现得那么透彻。但这之中表现的各种有关犯罪行为的心理画像和解析过程深深地吸引了我。更提高了我对于犯罪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致。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也有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想要把这一块心理学的有关应用学习得更 为深入的意思。 陈老师的课每次都有去听,虽然PPT的内容总体来说不多,但是讲解很细致丰富。在犯罪心理学这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里,基本原理的掌握是很基础的但也肯定是很必要的。从这学期的学习中我认识到,虽然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犯罪心理学固然有其独特性和特殊性,但是它也是一门十分注重综合的学科,往往在对罪犯进行犯罪心理分析时,需要涉及到基本上所有领域的心理学原理和知识的运用,这跟我们平时学习的专业知识都是分不开的。 除了基本的原理内容的教授,为了让我们更加实质性的学习到罪犯心理学的有关应用,当然,我想国外尤其是美国心理学的发展走在国际前列也是原因之一,这样可以让我们学到更新的知识。陈老师采取了放电影然后分为各个小组自主进行犯罪分析报告的方式。记得在最开始老师说会有血腥恐怖,不知道我们能否接受得了。我的想法

是心理学这一学科性质就已经决定了多少都会接触到人性和世界阴暗的一面,我们能做的就是学着去接受它。这也涉及到一个脱敏的问题,我也曾试想过,不是心理专业的学生,没有犯罪心理学的课程需要,我也不会这样严谨而专业性地去深入探讨其中犯罪行为的深层心理原因。这使我开始以一种科学性的态度去看待那些有变态心理的人甚至是罪大恶极的犯罪者,从最开始的只能理解变态杀人狂犯下罪案是不受自己控制的到能够真实的分析出他们是怎样从平凡的人一步步变成杀人狂魔。而不仅仅是最开始的单纯厌恶和逃避心理,我感受到了这其中心灵的强大与充实。 回顾这四次的课堂任务,我们组采取组长为第一作者,副组长作为辅助,每个组员都要交犯罪心理分析报告的做法。一般是在看完电影之后三天内先自己查阅相关影评和资料有初步想法或者写下初稿,然后开会讨论各自的犯罪心理分析思路,沟通交流,最终定下基本的结构和主题,分派各组员的任务即明确每个人负责写哪一块,交稿后由组长统一完善成一篇完整的犯罪分析报告。一方面是为了加强集体责任感,集思广益,保证报告的质量,这样一来,每次的作业都是组员们的共同结晶。另一方面也带动了组员一起成长,共同学习犯罪心理分析。每次撰写时,除了组里交代的任务,我都根据自己的想法把所有涉及到的罪犯行为都做了心理分析,写成自己的罪犯分析报告。在上课时认真听各组的报告内容以及老师的评述解析,对比自己的不足,加深自己对影片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各种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分析方法,以求在下一次做到更好。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