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展战略)深圳市老龄产业发展浅析宝安区政府首最全版

(发展战略)深圳市老龄产业发展浅析宝安区政府首最全版

(发展战略)深圳市老龄产业发展浅析宝安区政府首最全版
(发展战略)深圳市老龄产业发展浅析宝安区政府首最全版

(发展战略)深圳市老龄产业发展浅析宝安区政府首

深圳市老龄产业发展浅析

吴方

老龄化壹般是指60岁之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或65岁之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主要表当下老年人口增长的同时,14岁以下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迅速下降,预计2030年全球老年人口将超过少儿人口,2050年将接近少儿人口壹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社会生产水平、经济尚不发达的背景下迎来了人口的老龄化,必将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是应对、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之壹,是保持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以人为本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壹、发达国家老龄产业的现状

随着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类的预期寿命大大延长、婴儿出生率急剧下降,发达国家首先迎来了人类史无前例的老龄化社会形态。

(壹)老龄产业范围广泛、老龄产品种类齐全

发达国家的老龄产业,经过数十或近百年的发展,其产品种类日益增多、产业领域日益加宽,当下基本上己经发展成为覆盖面几乎涉及老人壹切需求领域的产业体系。

在美国,老人玩具X公司、老人旅游X公司、老年教育

中心、老年康乐组织相继出现。美国的壹些老年杂志,如《黄金岁月》、《年过半百》、《现代老年》等应运而生;兜售健康保险的电视广告直接对准老人;许多老年中心和退休社区通过组织跳舞、游戏和手艺活动等让老人获取交流的机会;高校也开始为老年人提供了特殊培训项目,且积极招收老年学生,建造老年生活社区,提供终生学习项目。

在日本,20世纪八九十年代,民间人士和企业界进入老龄产业领域,且兴起了许多老龄新行业,东京城内兴起了壹个建造收容瘫痪老人的“特殊照顾老人之家”的热潮;专门负责接送瘫痪老人到老人之家医院的汽车X公司成立;有些X公司专门接送瘫痪老人进浴室仍有专门为老人烘干被褥的X公司;以吸引中老年顾客在壹些大城市,出现了所谓的“家庭租赁X公司’,即这些X公司向顾客主要对象是老年人出租“家庭”,通过“家庭”,X公司可为老人有偿提供所期望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和家庭生活环境等。

(二)开展“社区照顾”

“社区照顾”首先在英国应运而生。社区照顾是“社区内照顾”和“社区照顾”俩方面的结合。它即包括由政府、社区甚至市场化的企业等各种非营利和营利的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也包括由社区内的居民提供的非正式服务。社区照顾旨在通过充分发挥社区照顾中的决定性因素—家庭成员、亲朋好友、邻居及志愿者等“非正规照顾”资源的积

极性,再由“正规照顾”资源中的专业人员通过多样化的服务方案形成对“非正规照顾”的必要补充和支援,从而最终达到老年人社区照顾的目的—“正常化”和积极的老年生活,使受照顾者的权利和尊严得到体现,需求得到满足,价值和人格得到尊重。

(三)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老年护理保险又称长期护理保险,是壹种健康保险制度。通过合同约定,当被保险人疾病或衰老而生活无法自理时,入住康复中心或在家接受他人护理时的有关费用由保险人提供补偿。美国、奥地利、德国、日本等国也相继建立了完全独立的法定的保险制度。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老年护理保险可分为社会保险制和商业保险制俩大类。前者由政府强制实施,以德国、日本等国为典型代表,后者由商业保险X公司自愿办理,以美国为典型代表。

二、老龄产业的发展条件分析

(壹)产业政策环境

国家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是带动老龄产业发展的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这是因为,老龄产业的正的外部性、非盈利性和市场性且举的特点,决定了政府在老龄产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政府的作用和功能就是处理老龄产业中的市场化原则和非盈利性、微利性的矛盾,老龄产业的正的外部性和福利性又决定了政府必须直接增加供给或间接刺激供给。

因此在老龄产业发展中,政府壹直作为投资主体之壹,只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作为直接投资主体的地位逐渐为间接主体所代替,但对于壹些特殊行业,如民办老人院的政府“公助”模式,有政府出面,再加上慈善机构和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等经过调查后资助那些有需要而没有能力的老人进入老人院,资助的方式能够用社会救助方式。

(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长期以来支撑社会保障的政府财政,当下再也无力承担面临大规模扩张的老年保障支出。以9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的、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构筑的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为例,目前已经入不敷出,2000年的基金缺口约为357亿;个人养老保险基金空帐已达1990亿元。本已捉襟见肘的政府财政仍需每年多支出千亿元之上的财政资金,以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的不足。因此,再依靠政府财力扩大对老龄产业的投入,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发展以养老为重要内容的老龄产业,使部分养老功能社会化、产业化,有利于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同时这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满足养老需求的多样化。

(三)家庭结构的变化

在传统社会里,老人的抚养是子女应尽的责任。但在现代社会里,随着我国第壹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壹壹”的家庭模式即将到来。我国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正受到明显的冲击。另壹方面,目前空巢家庭越来越多,

许多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子女赡养老人往往“有心无力”,需要更多的社会服务机构来代替子女为老人提供生活服务,以及适当的精神照料。然而,社会上的安养和护老设施都十分有限,无法满足老人和老人家庭的需求,所以必须由企业提供。

(四)非公有制养老机构运作情况优于国营

由于投资主体不同,运营者承受的经济压力不同,运营管理方式、效果也不同,老年人得到的实惠、服务质量也不尽相同。总体上见,国营、集体办的养老机构壹般条件较好,但由于运营者经济压力较小,因而竞争意识不强,发展空间不大,有的不仅不能维持自收自支,仍要靠政府补贴。而非公有制机构则不同,不少投资者都是倾尽所有,甚至是巨额贷款兴办的,壹般服务质量较好,竞争力较强。有些私营的养老机构虽然条件不如国营的好,但收费较低,社会反映好,入住率高,经济效益也不错,壹般都能做到收支平衡

三、中国老龄产业的现状

在我国,据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截止到2000年11月1日,我国65岁之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另据有关统计资料,来自全国老龄协会最新的壹份调查显示,2005年我国60岁之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45亿,占总人口11%的。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在新世纪壹开始,就已进入到了老龄化社会,成为老年型

国家。而且根据预测,我国在未来二三十年里,60岁及之上人口将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到2050年,我国60岁及之上人口将达到4亿之上,约占总人口的14%之上。和世界其他老年型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来势猛、增速快,老年人口数量大、比重高,老龄化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点。

(壹)为老年服务设施主要以国家和集体投入为主

我国现有养老服务、老年文化体育消费基本定位在福利性、公益性的原则上,养老服务设施大部分由国家和集体投资,老年文化体育设施几乎全部由国家投资。有的省市仍设有非公有制养老机构。目前,各省市的养老服务的方式和内容己十分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围绕老年人健康护理,日常生活照顾、文化娱乐、终身教育、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以及临终关怀、护理等几个类型。但最贴近老年人,也是最普遍提供的是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护理和居家生活服务。

(二)非公有制养老机构呈逐渐增多趋势

近年来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步伐的加快,各地涌现出很多非公有制社会养老机构,这些养老机构的出现有效弥补了国家养老资源的不足,缓解了广大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在老年福利服务的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尽管各省市非公有制养老机构所占比例很小,但调查表明,非公有制养老机构发展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有的地区己占相当比例,甚至超过公有制养老机构。如上海市有养老机构467家,

其中非公有制投资主体就有122家,占26%。天津市非公有制养老机构发展最快最好,截至2002年底已达231家,床位数达8939张,比上年增长29.7%,占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的85.5%。

(三)投资运营模式不断创新

壹些经济发达地区己经开始了老年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方面的探索,出现了壹些新的运营模式。如国营、集体、国办民营、个体、合伙、股份、合资等投资、运营模式。广东省俩家民营企业联合其他自然人组成股份X公司,采取滚动发展的办法,从600平方米起步,先后投资2个多亿,用5年时间建成了11万平方米的广州寿星大厦,成为集养护托管、娱乐康复和医疗服务为壹体,全国最大的非公有制养老机构。目前,该大厦有职工人1100人(其中吸收下岗职工300人),收养老人2200人。有的地方仍对国家、集体投入的养老服务机构运作机制进行改革,采用福利性投资、产业化运营的办法,运营者自负盈亏。有的地方仍在尝试对国家、集体投入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改制”。鼓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私营企业和国内外人士投资老龄事业,发展老年产业,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群体设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四)老龄产业发展的典型

经济发达地区己初步形成了社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服

务体系。无论从为老服务的内容、方式仍是从投资运营模式来见,壹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开始了老龄产业市场化、产业化方面的探索。特别是在养老服务业上,近几年出现了壹些新的运营模式,比如“政府引导主体化、举办单位多元化、资金筹集多样化、城乡联动壹体化”的“温州模式”,“在家托老、政府买单”的“上海模式”等

上海静安区静安寺街道,60岁之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4.25%。老年人口中,31.2%的人和配偶生活在壹起,9.2%的人独居。若将独居老人及夫妻俩为老人称为“空巢老人”,则这壹比例占到四成,有相当部分高龄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照料,自1999年以来,该街道成立了“老年生活护理援助中心”,当下护工116人,壹半为全天工,壹半为小时工。服务内容有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藉三大类22个项目,其中有帮助配膳、喂饭、洗澡、陪送见病、洗衣、聊天、读报、康复锻炼等。类似于这样的服务中心,北京、济南、武汉、成都、长沙、广州、福州、青岛、厦门、昆明等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都有。采取的办法也大致相同,既走有政府扶持、社区单位资助、个人参和的“三位壹体”、市场化运作的助老之路,获得投入低、服务面广的积极效果。

四、深圳发展老龄产业前景分析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深圳市15至64岁的人口占了90.39%,65岁之上的人口为78万人。截至2008年,

全市60岁之上的户籍老人已经超过13万人。专家预计,到2010年,全市60岁之上的户籍老人将增加到20万之上,再加上超过60万的非户籍老人,深圳的老人数量可能会超过80万。

从2007年,深圳养老院市场出现拐点,罗湖、福田等特区内的几家养老院几乎同时出现爆满的现象。2008年,深圳市各养老院的排队等床位的老人达到1000多人。以罗湖区福利中心为例,去年排队高峰时,有600多位老人登记等候。罗湖区福利中心为了缓解“入院难”问题,通过内部挖潜,将俩人房、三人房改造成四人房、五人房,终于让部分老人提早入住养老院。他们又通过耐心劝导,将部分老人分流到民营养老院入住。

由于壹方面深圳的平均年龄将会增大;另壹方面,仍会有更多的内地老年人“回流”深圳,养老问题深圳必将面对。深圳虽然消费水平高,但内地人在此养老的环境非常之好,深圳作为“旅游式养老”的目的地非常受欢迎。

五、深圳发展老龄产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壹)养老服务设施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老年设施、护理服

务、医疗服务、文化娱乐设施、日常生活用品和生活照

料的需求方面。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龄化发展,入

住养老服务设施的高龄老人的比例会继续增加。而我市

目前的养老服务设施总床位仅占老年人口的0.8%,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的5%水平。到2008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机构30家,床位数2540张,入住人数1990人。其中国营机构28个,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只有2家,目前,已有5家民办养老机构已批准筹办,预计可增加养老床位1800张。

(二)资金来源渠道少,投入资金严重不足

近些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越来越快,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对老龄事业投入在不断增加,可是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速度和老年人不断增长的需求比例要大大快于老龄产业资金投入增长的比例,这就造成了老龄产业资金上存在严重缺口和不足。因此,如果完全依靠政府的投入,老龄产业就不能获得长期、稳定和足够的发展资金的支持。民办老龄产业虽然近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然而,大多数民办老龄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大多数民办老龄产业都面临资金、贷款的困境。民政部们虽然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模式,可由于具体的鼓励社会各界投资的优惠政策不具体,难以落实,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来自企业、集体和个人的投资比例不高,民营企业资金投入则更少。

(三)服务项目单壹,服务功能简单

养老服务设施,尤其是民办的养老服务设施,大多数服

务项目单壹,设备简陋,服务水平低,仅仅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吃、住、医等基本生活需求,服务模式雷同,缺乏特色和个性服务。而对老年人心理慰藉、精神赡养、文化娱乐、身体康复等更高层次的需求缺乏服务,同时也缺乏对高龄老人专业护理指导的高层次的培训服务项目。由社会各方面力量举办的养老服务设施,由于资金投入有限,贷款困难,土地和基本建设投入大,资金回笼慢,政府给予的有限支持,对养老服务机构来说是杯水车薪。有些个人办的老年公寓资金、人力匾乏,由于空间小,床位相对密度大,空气不清洁,众多不能自理的老人住在壹起,感觉没有生气,压抑。个人兴办的养老机构基本上走的是市场化的路子,以往除了水、电、气有些优惠政策外,其他全靠自己出资。

(四)养老设施政策不配套,管理、服务落后

和养老服务设施尤其是民办的养老服务设施迅速发展相比,各级政府在相关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措施、法规、组织机构建设和业务指导上明显滞后,对养老服务设施的审批、管理,尚未实现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各级政府的管理部门仍主要按照旧体制、旧制度实行管理。养老服务产业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进行机制和体制的改革,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实现“公助民办”、“公办民营”新的老龄产业发展机制和模式。内部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水平需要提高也影响了老龄产业的发展。另外。在开发建设其

他老龄产业项目上,征、租用土地时价格高办证时程序和关卡太多,费用太高民办老年设施运营过程中税费过重,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也是制约老龄产业发展的羁绊。

六、发展老龄产业的策略

(壹)投资主体和服务形式多元化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老龄产业的发展要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的要求,在具体政策上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和、共同发展,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兴办、企业或机构按市场化要求自主管理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老年人群体的不同收入水平、支付能力和不同的需求层次,发展多种形式的老龄产业,福利性和商业化同时发展,在产品及其服务上鼓励和发展适应每个老年群体及其不同阶层的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包括发展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物质、医疗需求的产业及服务,发展老年人的精神、心理、文化、教育需求的产业及服务,发展吸收和容纳老年人群体参和的老龄产业。

(二)社区支援服务

社区支援服务的目的就是要提供辅助服务,帮助老年人继续留在社区里过较为正常化的生活。这些服务主要包括:

1、老人社交中心。按现时标准,每拥有3000老年人口的社区便设立壹所老人社交中心。老人社交中心定期举办学习班、兴趣小组和文娱康乐等活动,以促进老年人和社会的

紧密接触和联系。

2、老人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按现时标准是,每拥有25000老年人口的社区便设立壹所老人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除壹般性小组和社区活动外,中心更提供多样化的辅助服务,如膳食、送饭、浴室、洗衣等协助有困难的老年人。此外仍提供个人辅导和推广老人社区教育,调查研究老人问题,举办老人退休讲座,设立护老者组织和义工小组等。

3、家务助理服务。帮助壹些没有家人照顾的体弱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服务包括为老人送饭、料理家务、个人清洁、护医见病等。1997年,全香港共有123支家务助理队。

4、老人日间护理中心。为那些体弱而在日间没有家人照料的老人提供有限度之护理服务和社群服务。对于那些日渐衰弱但仍能行动的老年人,中心提供起居照顾、膳食和康乐服务。按照规划标准,每17000名65岁之上的老年人则建立壹间老人日间护理中心。

(三)政策优惠

1、建立专项基金。由财政局、计生局、老龄工作办等部门负责运作筹集老龄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此基金为政府引导性专项基金,旨在鼓励和扶持深圳老龄产业的长期发展,尤其是扶持国家中长期鼓励老龄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

2、税收优惠。对社会兴办的为老服务机构,以及通过捐赠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单位和个人,凡符合税务部门有关文

件规定的,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3、减免费用。为老年人开展养护、托管、康复服务的社会养老机构的收费政策主要是指水、电、煤气等收费标准,由物价部门、财政部门会同民政部门研究制定,制定的原则是上述社会养老机构的收费应有别于壹般营利性企业。

4、减免土地费。经民政部门批准兴建,为老年人开展养护、托管、康复服务的养老机构建设用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有关规定,采取划拨方式供地,减免土地测量费。(四)吸引外资

鼓励香港、澳门人士、台胞、海外侨胞以及国外经济实体和个人投资于我市为老服务产业,可和国内经济组织或个人合资、合作设置为老服务机构,也能够独资兴办。对于合资、合作及独资兴办为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除享受外商投资应该享受的壹般优惠政策外,仍应在用地、各项收费、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大的优惠,优惠待遇至少不低于大陆内同行业水平。

(五)加强专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老年社会保障的专业教育和服务在中国壹直是壹个空白,由于福利社会化和老龄产业刚刚兴起,这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和职业人员极为短缺。老年服务是壹个需要专业技术和热情、耐心、爱心的行业,所有从事老年服务工作的人都需

要接受专业培训。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己经将养老护理员规定为壹个技术工种,需要经过培训持证上岗。然而,目前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严格的专业的教育和培训。

七、产业项目

1、保险业。为老年人提供人身保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险业应在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情况下抓住机会,积极开拓老年人保险市场,不断地开发出新的保险产品。

2、卫生健康服务业。卫生保健业是老龄产业应急需发展的项目之壹,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主要涉及到药品、医疗器具、保健品以及老年人常用的辅助医疗设备等。

3、社区服务业。增设和完善社区的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包括老年人活动中心,为低龄老人及健康老人提供文体及娱乐的空间,且且能够解决午间的餐饮及休息的需要;托老所,为平时需要照顾及护理的老人提供餐饮、起居、护理及保健服务;老年人咨询中心,开展老年人权益、房产、旅游等老年问题的咨询服务。扩大和完善社区绿地及室外健身、乐场地和设施的建设。

4、家政服务业。高年龄段尤其需要发展的老龄产业项目,同时也是老龄产业应优先发展的项目之壹主要以护理、日常家庭照顾、家庭修缮以及各种用品修理等为主。

(作者单位:宝安区贸易工业局)

浅析中国老龄化社会环境下的养老困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8341043.html, 浅析中国老龄化社会环境下的养老困境 作者:罗笑芳 来源:《经济视野》2015年第02期 【摘要】中国在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承受力还不高的情况下迎来了“银发浪潮”,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在中国老龄化的社会环境下,养老问题面临重重困境。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困境 一、客观认识我国老龄化的社会环境 人口老龄化就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的动态过程,特别是指年龄结构类型已处于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动态过程。人口学定义:60岁人口占10%以上或65岁人口占7%以上即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2013年老年人口总量超过2亿,据第六次人口普查 资料显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3.26%,65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8.87%。“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人口老龄化形势会更加严峻,将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年均净增老年人口800多万,超过新增人口数量;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11.1%,年均净增高龄老人100万,增速超过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65岁以上空巢老年人口将超过51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近1/4,老年人照料问题更加突出。在我国,老年人口到2050年预计将达到4.3亿,占总人口超过30%。2050年每3个中国人中就将有1个老人。2052年将达到4.87亿,占总人口的34%。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60岁以上老年人口是世界老 年人口总量的1/5,是亚洲老年人口的1/2。(二)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从1980年到1999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就基本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而英国完成这一过程大约用了80年,瑞典用了40年。(三)是高龄化趋势明显。近年来我国80 岁以上高龄老人以年均约4.7%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目前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约占老年总人口的9.7%。同时,我国老年人口中的高龄化趋势也日益明显,预计到2040年,8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0.56亿。(四)是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上海的人口年龄结构早在1979年就进入了老年型社会,而青海、宁夏等西部省、自治区预计要到2010年左右才进入,相差约30年。(五)是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至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目前尚不足1000美元,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六)是呈现“空巢化”趋势。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中国城市化50年回顾与展望_温成有

庆祝建国五十周年专栏 中国城市化50年回顾与展望 郑州大学商学院教授 温成有 一、中国城市化50年回顾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四个时期 五十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49~1957年,是我国工业化时期,主要依靠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仅限额以上的工业项目,就有694个,它们大多数分布于城市,随着物质技术力量和基本建设投资的补充,大大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到9949万。 第二个时期是1958年~1965年,城市发展不稳定,城市人口陡增陡减,起初是“大跃进”招来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人口猛增了3000多万人,到1960年,达到13073万人,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重,由1957年的15.4%,上升到19.7%。时隔一年,随着经济调整,大量城镇职工及其家属返乡务农,到1962年,城市人口减少到11659万人,比重下降到17.3%。 第三个时期是1966年——1976年,即十年动乱的时期。政治因素对城市人口的变动影响很大,60年代末70年代初,数百万机关干部、知识分子下放到农村参加劳动,1000多万知识青年去农村插队落户或参加建设兵团,城市人口二年迁出500多万人,城市发展受到挫折。 第四个时期,即1977年以后,城市由动乱恢复到比较正常发展和加速发展时期,1998年我国已有城市671个,建制镇 1.8万个,城市人口占30%。 (二)五十年城市化的主要成就 1、彻底改变了城市性质。新中国建立以后,城市的所有制结构,由原来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转变为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等并存的格局,彻底改变了城市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带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火车头、人民享受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乐园。 2、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经济水平显著提高。1949年我国有城市140个,建制镇2000个,市镇总人口576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0.6%。1998年,我国有城市671个,建制镇1.8万个,城市人口36989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城市数量是建国初的五倍左右。 解放后,我国城市经济落后、水平低,国民经济产值构成中,工业产值农业产值之比为3∶7。经过近50年来的发展,1996年我国城市经济国内生产总值63614.7亿元,占全国的92.7%,资产 DOI:10.16528/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8341043.html, k i.22-1054/f.1999.10.004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韩国;“文化立国”;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启示 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强一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越来越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亚洲地区,韩国首先确立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努力开发本国文化软实力资源,通过提升文化力提升软实力,进而提升国家综合国力。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朴正熙政府为代表的韩国军政府以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试图从传统文化里寻找现代化的力量,因此政府集中全力扶持传统文化的发展,但扶持内容只限于所谓的“高级艺术”。1986年全斗焕政府在韩国第六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当中,提出“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同步化”这一重要的政策目标,为“文化立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90年卢泰愚政府颁布了《文化发展十年规划》,提出“文化要面向全体国民”的政策理念;1993年金泳三政府出台的“文化繁荣五年计划”将文化产业的开发作为重要目标之一。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后,金大中政府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紧急援助,并以此为契机,全面展开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改革与治理。在这个过程中,韩国政府逐渐意识到文化产业蕴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决定通过大力挖掘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振兴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实现“文化立国”。1998年起,韩国政府出台了包括《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在内的“文化立国”纲领性法规,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全面统领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立国”战略实施后,文化产业已经一跃成为韩国国内继制造业之后第二大支柱产业。 韩国从“文化立国”战略确立伊始就坚持走海外市场路线。“文化立国”战略实施后,韩国文化产品迅速在海外市场打开局面,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强国,并且形成了在东亚地区风靡的“韩流”现象。同时,韩国制造业也乘势而上,将一种富有创造力、注重设计的新文化理念逐渐渗透到各个产业,制造业通过自主研发开发适合不同地区人的不同产品、利用明星效应来刺激消费,并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等手段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三星、LG以及现代汽车等著名公司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知名的品牌,韩国也逐渐摆脱以往的“制造型”国家形象,开始向“韩国创造”过渡。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相对于韩国较为发达的文化产业,我国还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有必要通过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建立起适合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适应未来竞争日益激烈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的需要。一、改革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核心依旧是分行业管理,是一种较为松散的混合性组织架构的制度框架。我国应设立统一的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制定发展预算等。同时,应在各地分别设立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的下属机构,负责管理本地的文化产业事务和落实文

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6 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刘建党? 摘一要:自2003年提出 文化立市 战略以来,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支柱地位不断巩固,涌现出腾讯二华强文化二华视传媒等一批龙头企业三但要看到,深圳文化创意产业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二聚集效应不够明显二原创能力有待提高二文化生态不够完善等问题,未来发展面临不少挑战三这就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升宜业宜居城市环境等方面,多管齐下,进一步做大做强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三 关键词:深圳一文化创意产业一问题一对策 一一文化创意产业概述① 1.产业界定 早在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罗默(P.Romer)就曾撰文指出,新的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二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新创意会成为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②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当代经济二文化二科技融合发展在产业层面的具体表现三它以其独特的形态演变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广泛6 70?① ②刘建党,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四深圳)三鉴于国内外在概念理解上的差异,以及对 文化产业 的定义没有定论,本报告不排除 文化产业 二 创意产业 或其他类似概念的混用,但本报告主要采用 文化创意产业 概念三 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第51页三 ?

而复杂的联系,极大地影响一个城市二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和社会文化发展三 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外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提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创意产业,二是文化创意产业三前者主要以英国为代表,包括:欧洲二美洲二亚洲很多国家,并为全球所接受;后者主要以中国为代表,包括:中国大陆二台湾和香港等地区三无论是英国的创意产业,还是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都包含三个重要元素:文化二创意二科技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完全是一个事物,二者没有实质性区别三 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与创意相融合的产业三它以创意为核心二以文化为载体二以高科技为实现手段三其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融入新创意,二是在创意过程中加入文化元素三 2.产业细分 就国内而言,有学者把文化创意产业分为4大类,即: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二视觉艺术二音乐创作等;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二广告设计二建筑设计等;传媒产业,包括出版二电影及录像带二电视与广播等;软件及计算机服务三香港(2003)把11项产业纳入创意产业的范围,并依其属性分为3大类:文化艺术类(如艺术品和古董及工艺品二音乐二表演艺术)二电子媒体类(如数字娱乐二电影与录像带二软件与计算机二电视与电台)和设计类(如广告二建筑二设计)①三上海市(2005)的创意产业主要界定为研发设计二建筑设计二文化艺术二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5大类,并涉及38个中类二5个小类行业②三2011年,深圳颁布‘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新闻出版二广播影视二创意设计二文化软件二动漫游戏二新媒体二文化信息服务二文化会展二演艺娱乐二文化旅游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二广告业二印刷复制二工艺美术等行业三根据研究实际需要,本文采用深圳的细分标准三 3.产业链 所谓 文化创意产业链 ,就是以创意为龙头,以内容为核心,强调文化元7 70① ②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香港创意产业基线报告“,http://sc.info.gov.hk,2003(9)三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二上海创意产业中心主编‘创意产业“,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三

论积极老龄化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现实意义

摘要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人口得以控制,但是随着新生儿数量的不断减少,老龄化的趋势及弊端也在不断显现。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推进我国的发展,但是伴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的经济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未富先老、老年抚养比例的增大等问题,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还可能使我国偏离这一快速轨道,甚至使我国陷入举步不前的困境。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依靠的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各种能源资源,但是老龄化的不断加重,会让我国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再者,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制度发展还不完善,养老问题会给家庭和社会财政带来很大的负担。由此可见,我国应在当前的人口红利时期尽快的实现经济转型,并重视老年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实行积极老龄化政策。本篇论文的写作目的是期望对这一困难而极具挑战性的课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阐释,希望能对国家的富强尽绵薄之力,也愿所有的老年人能够乐得其所,老有所为。 本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其主要内容如下: 引言主要是将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的文献进行综述梳理。本文在对目前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的前提下,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还有宏观与微观的分析研究法对积极老龄化进行了相关研究。 第二章则主要探讨我国目前面临的现状及本身特殊性。紧随人口红利的人口老龄化和巨大人口基数下迅猛的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目前老龄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我国老龄化进程中面临的少子特征、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等特殊性是与其他发达国家有差异的,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解决我国的老龄化问题。 第三章则对我国现行的老龄化人口政策进行深度的分析和研究。庞大的基本养老保险金缺口及其原因、巨大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缺口及其原因、讨论目前试行政策的可行性等三个方面是本章论述的重点。 第四章则是对积极老龄化这一问题的研究。积极老龄化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养老构想,本章便主要积极老龄化概念演变由来、国外对积极老龄化的研究、国内对积极老龄化的认知等几个方面,对积极老龄化的相关理

我们正处在一个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政治和经济格解读

我们正处在一个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着巨大变化,新的技术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加速重组,我们既面临加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又有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如何通过战略性调整,增强国有企业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成为这一关键时期的重要课题 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战略意义和历史使命 发展才是硬道理,而改革则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2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阶段,取得了重大进展。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更进一步对我们各项事业的跨世纪发展作出了战略性部署,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是核心。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它明确向我们昭示: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攻坚的重点,是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可以说,20年来,从放权让利、调整政策到制度创新,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是在不断拓展的。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现代企业制度”被作为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以中央文件的形式肯定下来,并明确提出要对国有企业实施以产权重组、产业结构重组、企业组织结构重组的战略性改组。一年多来,随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国家“抓大放小”、“三改一加强”的改革精神指导下,许多国有小型企业通过各种形式放开搞活,同时,一大批有活力的国有大企业、大集团不断涌现,有力地促进了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然而,改革的发展并不平衡,改革的任务仍然艰巨。相对于市场体系培育和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设来说,国有企业的改革相对滞后,国有企业的现状基本可概括为“五多五少”,即:传统工业多,高新技术工业少;夕阳工业多,朝阳工业少;中小企业多,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少;国内开展竞争的企业多,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企业少;在旧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思维的干部多,在市场竞争下开展工作的企业家少。这一切,是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看来,国有企业尚未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通过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和无偿划转等方式在短时期内迅速扩张起来的一些国有大企业、大集团,要真正成为经济战略和市场竞争意义上的大型企业集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通过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来体现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就必须对在体制转型时期国有企业的战略任务和历史使命有清醒、全面的认识。 (一)跨世纪之际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党的十五大报告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认为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从国际形势来看,尽管局部冲突乃至战争时有发生,但和平与发展仍是主流。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进程加快的形势和格局,有利于维护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可以集中精力从事经济建设,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发展时机;然而,与此同时,世界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也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开放程度日益加大的中国经济,影响着中国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 1.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正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的经济发展。 70年代以来,科技进步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在成为现实。事实上,当今世界的竞争已成为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以美国为例,1997年信息高科技产业已超过GDP的10%;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服务出口,总值已接近商品出口总值的40%。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要成员国的GDP的近50%来自“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

伊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收稿日期]2013-03-07 [作者简介]杨萍, 女,新疆伊犁州党校,正县级组织员。唐旻星,男,新疆伊犁州党校学报编辑部。伊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浅析 杨萍唐旻星 (中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党校新疆伊宁市835000) [内容提要]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国民经济中的“朝阳产业”。伊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伊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壮大伊犁文化产业的规模,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方面狠下功夫。 [关键词]文化产业伊犁战略布局 [D O I 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3.02.03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3)02-0014-03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促进伊犁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地区综合实力、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综合考虑伊犁城乡发展空间布局,统筹文化产业发展和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两区、三带、四组团”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构成分工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格局。 一、“一城”———文化产业中心城市伊宁市 以优化和提升文化创意、商务旅游、影视创作、休闲餐饮、文化娱乐功能为主,强化“塞外江南、西域古都”文化品牌,把伊宁市建设成为文化西联东出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聚集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服务中心城市和综合性文化产业功能区。 1.增强历史文化名城底蕴。 进一步发掘城市文化资源,适当恢复历史古迹、“老字号”店铺等,推进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展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贯彻“保护为 主、 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伊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和保护,加强遗址、文物古迹、古民居的维修保护力度。 2.彰显“ 塞外江南”文化休闲功能。重点统筹规划、适度开发好伊犁河,合理布局建设河道两岸和沿河文化设施,开辟水上旅游路线,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等产业,突出城市特色文化休闲娱乐功能,扩大“塞外江南”品牌效应。对市区及周边湿地、河流、水系资源进行综合保护开发,构建城市沿河生态圈,打造体现“塞外江南”特色的生态公园、园林景观。 3.加速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整合提升民俗一条街的文化内涵,重点结合汉人街商圈改造建设,集中打造古玩字画交易市场,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土特产品、特色餐饮、歌舞娱乐等规模经营场所。结合伊宁市新区建设和打造百万人口规划、以高起点、大视野、前瞻思维统筹规划文化事业和产业,高起点规划建设文化特色示范街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加快特色文化城市建设。 4.增强产业辐射能力。坚持政府引导、 市场化运作,策划举办和承办全疆乃至全国重大文化体育活动和赛事,搭建伊犁文化对外交流合作、 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不断增强首府文化发展活力。建立文化2013年第2期No.22013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YiLi Prefecture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14·

深圳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发展

深圳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发展 “深圳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战略”课题组 尹昌龙毛少莹胡野秋执笔 一、深圳文化产业的现状和特点 深圳目前共有5000余家文化经营单位,从业人员逾10万人,总产值约178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市GDP的2.8%。 数据来源:《深圳市文化产业三年(2003-2005年)发展纲要及2010年远景目标》(征求意见稿) 此外,还有一些相关数字值得参考: 2001年广电业总资产108亿元; 2000年放映电影26579场,观众235万人次,发行收入416万元,票房收入2304万元; 深圳共有17个专业艺术团体,及数十个业余艺术团体。2001年18个团体进行营业性演出1300场(赴国外演出100场)。全年接待外来演出团体280个,其中国内团体236个,在深演出1340场,观众达48万人次;涉外团体4个,演

出80场,观众达4.4万人次。 作为文化含量较高的制作业,礼品业在深圳发展迅速。深圳现有1600多家礼品企业,年产值高达130亿元人民币,出口额达10亿美元,圣诞礼品和人造花卉占美国礼品市场的75%份额,深圳已成为全国礼品制作的重要基地[数据来源:《深圳市文化产业三年(2003-2005年)发展纲要及2010年远景目标》(征求意见稿);《深圳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从上述数据可见,深圳的文化产业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深圳的文化旅游业、印刷业、报业、图书发行业、歌舞娱乐业、广告及平面设计业、软件业、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服装业、礼品业、影视及音像制品制造业等的发展,已经显露出大有可为的前景。鉴于深圳建市时间较短、建市之初文化家底几乎“一穷二白”,文化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深圳城市文化的整体面貌、个性特征及未来走向,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资源贫乏”的深圳发展出自己具有浓郁现代色彩的城市文化。 深圳文化产业还表现出下述特点: 1.视野开阔,与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同步性”。深圳出现称得上“现代文化产业”的业态大致可以确定为80年代末,其标志为当时华侨城集团推出的第一批主题公园——“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锦绣中华”开业当年就收回近1亿元的全部投资,第二年即开始盈利;“民俗村”开业仅9个月就收回也是1亿元左右的全部投资,两个主题公园仅1992年就盈利1.5亿元,成为深圳市的纳税大户,并初步获得开发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的成功经验,为后来华侨城集团扩大文化产业规模打下了基础。此前深圳也有较早发展起来的歌舞娱乐、演出、游戏等行业,但无论从其规模效益和社会影响来看,都尚属起步阶段。传统的政府办文化产业,如报业、广播电视业等大多还在享受政府投入,尚未完全实行产业化运作。以华侨城企业集团为代表的深圳文化产业群体,尽管规模水平参差不齐,但大多在90年代成长壮大,并初步完成其资本的“原始积累”及对企业主攻方向的战略选择。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以1990年美国时代华纳合并为标志,进入一个公认具有战略地位的新时代。就这种时间上的同步性而言,深圳文化产业与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事实上,建设几大主题公园直接就是受了荷兰“小人国”和美国迪斯尼乐园的启发,赶上了世界第三代旅游产品的步伐。视野的开阔、心态的开放也成为从事深圳文化产业的企业家们重要特点。从起步,深圳就面向世界,注重借鉴学习国外文化产业

中国的老龄化社会已经提前到来

中国的老龄化社会已经提前到来,如何养老已经成为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据报载,一些养老院床位异常紧张,甚至到了一床难求的程度,有的甚至需要等待100年才有床位。 德国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国家,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德国已经为老龄化问题做出了充分的准备,具有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丰富经验。本文对德国人如何养老进行简单的介绍,以期对解决中国老年人养老问题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 一、德国养老院像宾馆 一个大约20平米的房间,里面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台电视、一个壁橱和一个卫生间,简直是典型的饭店单间配置。但床头安装的特殊扶手和紧急呼叫设备,说明这里不是普通的饭店,而是一个特别的场所。 这是德国的老年公寓,也称养老院。 在德国上学的时候,一天,好友艾瑞克问我,能否陪他去看爷爷。正好没事,我就爽快答应了。 周末,艾瑞克开车带我来到养老院。这栋老年公寓共有五层,尽管有电梯,但楼层如何住人却很有讲究: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住零层(中国的一楼),腿脚不太灵便的住一层,依此类推,身体没有任何问题、生活能完全自理的住最高层。每层楼的进口处均设有一个类似宾馆前台的护士台,共两名护士,她们24小时在这里值班。如果按三班倒计算,每层楼应该有六名护士,则整层楼共有护士30名。德国养老院一般不大,床位在80-150个之间。这家老年公寓共有100 个床位,属中等规模。 艾瑞克的爷爷住在第四层(按中国的说法是五楼)。此时,老人家正在看电视。艾瑞克先是礼貌地表示问候,然后把椅子搬过来,面对面和爷爷聊天。老人似乎面无表情,没有通常中国人想象的那样,见到亲人应有的喜悦,似乎是在接待普通的客人。不喜不悲,出乎意料的淡定。 大约四十分钟后,我们就辞别老人,离开养老院。在回去的路上,艾瑞克告诉我,他大约每月过来看爷爷一次,忙的时候两个月才来一回。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各阶段特点及总体规律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一、上古: 中国文化的发生 中国先哲与当代学者往往以“上古”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物质文化长足进展,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二、殷商西周: 从神本走向人本 从人猿叩别、文化开始发端,到传说中的禹“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中国文化在自身的生命运动中,迈出了巨大的一步。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其要旨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初统治者在总结夏亡殷灭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重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此。 三、春秋战国: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如上种种条件的聚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气象恢宏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景下应运而生的。 四、秦汉: 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公元前221年,经过多年兼并战争,秦王赢政终于完成“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统一大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一统帝国——秦王朝建立。秦始皇统一文化的措施固然以强化专制君主集权政治为目的,同时也有力地增进了秦帝国版图内各区域人们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文化心理上的共同性,从而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统,还包括思想学术上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对中国文化其后的历程影响至深至巨。 五、魏晋南北朝: 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玄学崛兴、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这一时期因匈奴、鲜卑、羯、氐等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引发的胡汉文化的大规模冲突,更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在文化的多重碰撞与融合中,中国文化得到多向度的发展和深化,强健而清新的文化精神大放异彩。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成果的分析

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成果的分析 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排头兵。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着深圳、珠海和厦门等经济特区的正式诞生。 深圳经济特区位于深圳市南部,东起大鹏湾,西至珠江口,北靠梧桐山,南邻香港,以深圳河为界,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实际可开发面积110平方公里。特区前身为原宝安县的县城,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有6000万元。是什么使昔日的贫瘠之地转变成今朝生产总值过万亿的经济热土?我们可以从不同时期的发展经验和成果中管中窥豹。 一、特区初创和奠基时期(1978-1985) 这一时期主要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这些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特区对外开放和建设扫除了一定障碍。具体我们可以看到一是开始城市基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1979年率先建设蛇口工业区,1980年开始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罗湖和上步城区,建设蛇口、赤湾、东角头、妈湾等港口;开发建设一批工业区,引进一批外资和先进技术,工业开始起步;建设深圳大学、图书馆等八大文化设施,文化事业开始起步;制定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改善特区管理体制,制订有关配套法规。二是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在工资制度劳动用工制度、价格体制、企业体制、劳动保险制度、以及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三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创办蛇口工业区,先后开放沙头角、文锦渡、蛇口码头、梅沙、沙头角、赤湾、大亚湾等口岸;同时开放金融业,引进了一批境外银行。四是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理念,创造三天建成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时期(1986-1992) 从1986年开始,深圳特区进入一个发展外向型工业经济和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新阶段。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利用外资兴建赤湾港、蛇口港、东角头码头、蛇口油库、市话工程、华侨城、大亚湾核电站和广深高速等一批基础设施。二是利用境外资本和技术积极发展“三资”企业。三是积极开展同内地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联合,建立一大批内联企业,弥补资金、技术、人才的不足。四是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创建科技工业园,开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五是创建沙头角、福田两个保税工业区,促进外向经济发展。六是组建一批外贸骨干企业,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和远洋贸易。通过一系列开放措施,迅速形成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1987年,出口贸易大于进口贸易,扭转逆差局面。1988年,出口总额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1992年开始,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第二,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加快特区发展和外资引进,特区改革从局部改革转向全面改革,从单项改革转向系统改革。具体来说,一是率先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企业承包制、股份制,推行产权转让和破产等。二是改革金融体制,建立多层次、开放型的金融市场。包括又引进一批外资银行,创办招商、深发展等区域性股份制银行;成立全国第一家外汇调节中心;建立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公开发行股票,建立证券交易所。三是突破国有土地传统管理体制,首次进行土地公开拍卖。四是改革住房制度,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五是深化劳动工资制度

文化产业成为深圳最具竞争力产业

文化产业成为深圳最具竞争力产业 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不断涌现新兴业态的深圳文 化创意产业,已然成为深圳最为活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每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接近25%的速度快速发展。极富活力的崭新业态,使得深圳文化企业在一度席卷全球的经济寒冬中逆风飞扬,惊艳世人:当许多企业减产减投时,深圳文化企业却正在跑马圈地,当许多企业裁员 降薪时,深圳文化企业却在招兵买马,签下新项目、推出新产品、研发新技 术、开拓新市场,一派春日景象。 据了解,2011 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875 亿元,增速为20.5 %,预计占全市GDP8%;2011 年5 月,第七届文博会成功举办,主会场首次扩容,总成交额增长14.54%;文化产品出口交易额同比增长8.81%。 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渐成规模。2011 年,8 家单位被认定为第三批文化产业基地,109 家企业为深圳市重点文化企业,12 家企业成为第二批文化+科技型示范企业、2 家企业为第二批文化+旅游型示范园区(基地)。华侨城集团和华强文化科技公司被国家文化部评为2011 年度10 家最具影响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A8 音乐、华强文化科技集团总部等项目在深圳建设,华谊兄弟文化城、中新国际创意设计产业园等重大企业项目落户深圳。 在这座创意气息日渐浓厚的设计之都,文化产业的发展因创意涌动而更 加精彩,创意和创新成了深圳文化产业强势发展的强劲引擎。2011 年,深圳又出台了《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 年)》及其配套政策,标志着深圳正在以空前力度扶持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软件、新媒体、非物 质文化遗产开发等十大文化产业,这一空前力度的扶持包括加大财政金融扶持

潍坊干部学习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拓展》下90.5分试卷答案可参考剖析

考试标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拓展》下试 卷本试卷共有判断题15 道,单选题15 道,多选题10 道,总分100 分, 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拓展》下 倒计时 46:33 90.5 一、判断题(15 道) 1. 党的十八大报告:“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正确 错误 2. 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正确 错误 3.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正确 错误 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正确 错误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 正确 错误 6. 十四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 正确 错误 7.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正确 错误 8.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正确 错误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 正确 错误 10.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正确 错误 1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正确 错误 12. 十六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 正确 错误 1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正确 错误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正确 错误 15.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5 道)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一)战略指导原则 1.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步伐加快,文化趋同趋势明显,在全球化中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在此基础上将古老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中西方观众需求的文化服务产品,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精神认同感和向心力,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传承、发展草原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化建设,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2.学习、吸收、借鉴西方优秀文化。西方经历了几百年的的历史沉淀,有着丰富的文明艺术瑰宝和民族风情文化,形成了较完全的社会组织制度,一些开放的优秀文化成果,我们应该虚心的广泛学习、吸收、借鉴。 3.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从根本上讲,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文化作为政治经济的发展,对政治经济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当今世界技术更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下,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对于经济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的表现出来,文化的产业属性和产业化的趋势也越来越突出的表现出来。文化产业必将作为一个重要的新兴产业,与信息产业、环保产业、生物工程产业、航天航空产业等一起,组成二十一世纪的新兴产业群落,形成体系,推进生产力迅速提高、经济明显增长,引起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二)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时应处理好的四大关系 1.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联动。由于长期实行文化事业为主的方针,现在发展文化产业,是在文化事业的基础上起步。首先需要划清事业与产业的界限,不能都推向产业,该留的留,该转的转。其次,作为一个地方的规划,应该既要有事业规划,又要有产业的规划。特别是新世纪的头五年,通过事业带动产业,非常重要。 2.传统特色与积极创新。我区文化的特色很鲜明,应该继承优秀的草原文化,深度发掘。同时文化商品的基本特征是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文化商品才有广阔的市场。 3.组建大型企业与扶持中小企业。现代经济是大型企业的经济。现在发展文化产业没有经济实力雄厚、市场营销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强大的大型现代企业,很难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中小企业与大众的生活文化息息相关,并且对打造文化产业的“航母”也是基础性的。 4.文化产业应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文化产品既可以做生活资料,也可以做生产资料,所以文化产业的相关行业很多。从生活资料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可以说是文化产业开拓市场的切入点。 (三)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内蒙古重点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开拓创新,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确立符合区情的发展目标。推进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在尊重客观实际和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适时推动文化经营单位的集团化、产业化发展。 1.都市文化战略。都市文化是把文化进行产业化运作的一个枢纽,同时现代都市也迫切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和都市文化作支撑。内蒙古已开始形成大、中、小城市网络,有着较好的都市文化基础。草原

武汉与深圳经济发展比较

武汉与深圳经济发展比较 1979年国务院成立深圳市,1981年升格为副省级,1988年批准为计划单列。深圳作为一个新兴城市,1988年多数经济指标不足武汉的一半,在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18位左右。经过近30年的建设和发展,2009年深圳的生产总值在19城市中排4位,武汉排9位。 一、武汉与深圳主要指标比较 2009年,武汉多数指标落后深圳。 武汉土地面积8494.41平方公里,大于深圳的1952.84平方公里,但建成区面积475平方公里,小于深圳的788平方公里。 武汉常住人口910万人,比深圳的891.23万人多18.77万人。武汉的户籍人口835.55万人,深圳241.45万人,是深圳的3.5倍。武汉的流动人口74.45万人,深圳652.78万人,只有深圳的九分之一。 武汉地区生产总值4620.18亿元,深圳8201.23亿元,不足深圳的五分之三。1980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53.44亿元,深圳仅2.70亿元。1990年,武汉176.83亿元,深圳171.67亿元,多深圳5.16亿元。2000年,武汉1206.84亿元,深圳2187.45亿元,少深圳980.61亿元。 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32.18亿元,深圳15484.08亿元,不足深圳的三分之一。1980年,武汉101亿元,深圳仅1.06亿元。1992年,深圳超过武汉,武汉396.74亿元,深圳434.70亿元,多武汉37.96亿元。 武汉第三产业增加值2328.98亿元,深圳4363.12亿元,为深圳的二分之一多。第三产业比重50.4%,深圳为53.2%,低深圳2.8个百分点。 武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1.10亿元,深圳1709.15亿元,多深圳1291.95亿元,这是近几年武汉加大投资力度的结果。1984年以后,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高于武汉。到2006年武汉固定资产投资才超过深圳,当年武汉1325.29亿元,深圳1272.26亿元,多深圳53.03亿元。 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4.09亿元,深圳2598.68亿元,少深圳434.59亿元。2005年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超武汉,当年武汉1128.64亿元,深圳1437.67亿元,多武汉309.03亿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