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重组人干扰素_1b与炎琥宁和喜炎平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对照研究_黄可飞

重组人干扰素_1b与炎琥宁和喜炎平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对照研究_黄可飞

重组人干扰素_1b与炎琥宁和喜炎平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对照研究_黄可飞
重组人干扰素_1b与炎琥宁和喜炎平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对照研究_黄可飞

·基础论著·重组人干扰素α1b与炎琥宁和喜炎平抗呼吸道

合胞病毒感染的对照研究

黄可飞 张国成 刘瑞清 邓军霞 黄艳娴 吕香萍 林海波 刘雪 成胜权 许东亮 曹云新

马福成

【摘要】目的比较重组人干扰素α1b与炎琥宁、喜炎平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小鼠

的抗病毒与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8组,建立RSV感染小鼠模

型,分别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腹腔注射(12.5 μg/kg)、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12.5 μg与

25.0 μg)、利巴韦林腹腔注射(123.3 mg/kg)、喜炎平腹腔注射(61.65 mg/kg)、炎琥宁腹腔注射

(61.65 mg/kg)连续5 d的干预治疗,同时设RSV感染阳性组和阴性对照组。于第6天摘眼球取血,

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CD3+CD4+、CD3+CD8+水平;无菌剖取肺组织,光镜、透射电镜下观察

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肺组织RSV载量。结果成功建立RSV感染小鼠模

型。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RSV感染阳性组小鼠肺组织炎性损伤明显,重组人干扰素α1b与炎琥宁、

喜炎平干预治疗后,小鼠肺组织炎性损伤有不同程度恢复,RSV载量显著下降,其中重组人干扰素

α1b 25.0 μg雾化吸入组小鼠肺组织炎性损伤程度最轻,RSV载量最低,喜炎平、炎琥宁腹腔注射组

次之,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RSV感染阳性组比较,重组人干扰素α1b与

炎琥宁、喜炎平干预各组小鼠外周血CD3+CD8+水平升高,CD3+CD4+与CD3+CD4+/CD3+CD8+水平降

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重组人干扰素α1b 25.0 μg雾化吸入组,调节T淋巴细

胞亚群作用显著,喜炎平、炎琥宁腹腔注射组次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喜炎平与

炎琥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1b与炎琥宁、喜炎平均有抗

RSV及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作用,其中重组人干扰素α1b 25.0 μg雾化吸入组最为显著。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干扰素α1b;感染;药物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α1b, Yanhuning and Xiyanping against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HUANG Ke-fei*, ZHANG Guo-cheng, LIU Rui-qing, DENG Jun-xia,

HUANG Yan-xian, LV Xiang-ping, LIN Hai-bo, LIU Xue, CHENG Sheng-quan, XU Dong-liang, CAO Y un-xin,

MA Fu-cheng.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Affiliated Xijing Hospital, Pediatric Virus Research Center,

Xi’an 710032,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Guo-cheng, Email: zhangguoc@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3043149.html,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compare the effects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α1b,

Yanhuning and Xiyanping on antagonizing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and regulating T lymphocyte

subsets in RSV infected mice. Methods BALB/c mice were divided into eight groups randomly and the

RSV infected-mouse model was established. Groups were given inhaled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α1b

of 12.5 μg and 25.0 μg,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α1b (12.5 μg/kg), ribavirin

(123.3 mg/kg), Xiyanping (61.65 mg/kg) and Yanhuning (61.65 mg/kg), respectively in five consecutive

days. RSV infection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trol groups were also set. The eyeball blood of mice was taken

in the sixth day and the levels of CD3+CD4+, CD3+CD8+ in peripheral blood were test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lung histopathology of sterile sectional lung tissue was observed by light microscopy and transmission

 DOI:10.3877/cma.j.issn.1674-1358. 2013. 06. 004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No. 077BA107A12)

作者单位:710032 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儿科病毒研究室(黄可飞、张国成、刘瑞清、邓军霞、黄艳娴、吕香萍、

林海波、刘雪、成胜权、许东亮),病理科(马福成);第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免疫学教研室(曹云新)

通讯作者:张国成,Email:zhangguoc@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3043149.html,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th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was used to test the RSV load. Results The mouse model of RSV infection wa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Significant inflammatory injury in RSV-infection positive mice’s lungs was observed under light microscope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fter treatments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α1b, Yanhuning or Xiyanping, the mice lung tissue showed recovery of inflammation with different degrees and RSV loa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erein, the group of inhaled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α1b 25.0 μg had the lightest degree of damage and the lowest RSV load. Intraperitoneal injected Xiyanping and Yanhuning groups were less effective.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each group (P < 0.05). Compared to RSV-infection positive group, the CD3+CD8+ level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was increased, while CD3+ CD4+ and CD3+CD4+/CD3+CD8+ levels were decreased in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α1b, Y anhuning and Xiyanping treated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Wherein, the group with inhaled 25.0 μg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α1b showed regulations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significantly, followed by Xiyanping and Yanhuning intraperitoneal injected groups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Xi yanping and Yanhuning group (P > 0.05). Conclusions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α1b, Xiyanping and Yanhuning all played a role in anti-RSV effects and T lymphocyte subsets regulation. Among these treatments, the group with inhaled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α1b 25.0 μg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

【Key words】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terferon α1b; Infection; Drugs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全球婴幼儿及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之一,也是支气管哮喘发生的重要病因。干扰素与炎琥宁、喜炎平虽已用于RSV感染的治疗[1-4],包括雾化吸入及肌注给药,但尚缺乏严格的对照研究的实验资料及依据。本研究比较重组人干扰素α1b与炎琥宁、喜炎平均有抗RSV及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作用,其中重组人干扰素α1b(25.0 μg)雾化吸入组最为显著,现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动物与细胞

选取64只清洁级雌性BALB/c小鼠,体重18~22 g,购自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合格证号SCXK(军)2007-007);RSV A亚型Long株由首都儿科研究所提供;Hep2细胞由本实验室保存。

二、主要药品、试剂与实验器材

重组人干扰素α1b 注射液(商品名:运德素,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产品,50 μg:1 ml/支,批号:20120823);炎琥宁(哈药集团三精加滨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批号:201108132);喜炎平(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批号:20120704);PerC-P/Cy5标记抗小鼠CD3单克隆抗体、PE标记抗小鼠CD4单克隆抗体、EITC标记抗小鼠CD8单克隆抗体及同型对照、红细胞裂解液均购自BD公司。雾化器为德国百瑞有限公司生产。

三、实验方法

1. 细胞培养、RSV悬液制备及病毒滴度测定:

按照本实验室已往报道的方法[2]。

2. RSV感染小鼠模型建立及分组:将6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8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RSV感染阳性组、重组人干扰素α1b(12.5 μg/kg)

腹腔注射组、重组人干扰素α1b(12.5 μg)雾化吸入组、重组人干扰素α1b(25.0 μg)雾化吸入组、利巴韦林123.3 mg/kg腹腔注射组、喜炎平61.65 mg/kg腹腔注射组、炎琥宁61.65 mg/kg腹腔注射

组。除阴性对照组外,其余7组小鼠均给予1%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3 ml/kg),待小鼠麻醉后经小鼠鼻腔滴入,RSV悬液(病毒滴度TCID50= 10-4.6)100 μl,连续2 d。第3天观察小鼠情况显示小鼠烦躁

不安,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类似咳嗽、打喷嚏症状,表明RSV感染小鼠模型建立成功。

3. 药物干预措施:用0.9%氯化钠稀释1支50 μg/ml的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至25 μg/3 ml与12.5 μg/3 ml,分别加入简易雾化器,将对应组小鼠放入5 L透明玻璃圆瓶中,保持空气通畅,连接雾化器进行雾化吸入,15 min/次,2次/d,连续5 d,其余腹腔注射组,按重组人干扰素α1b 12.33 μg/kg、利巴韦林123.3 mg/kg、喜炎平61.65 mg/kg、炎琥宁61.65 mg/kg 连续腹腔注射5 d,各组药物均按应用剂量稀释至0.2 ml生理盐水中。

4. 标本采集和检测:在药物干预的第6天对各组小鼠进行摘眼球取血,抗凝处理后送至本校基础医学部免疫学教研室,采用美国FACSCalibur流式

胞仪检测外周血的CD3+CD4+与CD3+CD8+水平,并计算CD3+CD4+/CD3+CD8+。摘眼球取血后,脱颈处死小鼠,无菌剖取小鼠左肺,切取支气管周1 mm3肺组织,分别进行固定、脱水、浸透、包埋、定位、修块、超薄切片和染色等步骤,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肺组织超微结构改变[2]。余肺组织浸入10%福尔马林溶液充分固定24 h后,送至西京医院病理科,制成HE染色切片后,光镜下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2],无菌剖取小鼠右肺,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小鼠肺组织RSV载量[2]。

四、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者,多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 A法,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法;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者,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光镜下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光镜下(图1 )可见阴性对照组小鼠肺组织小支气管、细支气管腔内无分泌物及炎性细胞渗出;肺泡壁薄,厚度均匀;未见毛细血管充盈扩张,未见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内干净,无异常物质。

RSV感染阳性组小鼠肺组织小支气管、细支气管腔内大量分泌物及炎性细胞渗出;肺泡壁明显增厚,厚度不均,满视野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可见粉红色水肿液生成。

其余各组小鼠肺组织相比于RSV感染阳性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炎性损伤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其中重组人干扰素α1b(25.0 μg)雾化吸入组效果最为明显,可见小支气管、细支气管腔内分泌物及炎性细胞渗出较少,未见毛细血管充盈扩张;利巴韦林腹腔注射组炎性损伤明显,可见肺泡壁明显增厚,厚度不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可见粉红色水肿液生成。

二、透射电镜下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透射电镜(图2)下观察阴性对照组小鼠肺组织可见,肺泡隔宽度适中,无充血、水肿,肺泡腔大小正常,腔内无异物。RSV感染阳性组可见典型肺实变表现,肺泡隔显著增厚,充血表现明显,肺泡腔显著缩小,腔内可见坏死、脱落的碎片,可见大量水肿液。其余各组小鼠肺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肺泡隔明显增厚,肺组织充血,可见凋亡细胞及细胞碎片,其中重组人干扰素α1b(25.0 μg)雾化吸入组较其他药物干预组炎性损伤程度减轻,可见肺泡隔略增厚,肺泡腔大小基本正常;细胞凋亡现象不明显。

三、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肺组织的RSV载量

如表1 所示,RSV感染阳性组小鼠肺组织RSV 载量检测结果最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按重组人干扰素α1b腹腔注射组、利巴韦林腹腔注射组、重组人干扰素α1b (12.5 μg)雾化吸入组、炎琥宁腹腔注射组、喜炎平腹腔注射组、重组人干扰素α1b(25.0 μg)雾化吸入顺序比较,小鼠肺组织RSV载量检测结果依次减低,除喜炎平、炎琥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药物干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F = 62.8,P< 0.05)。

四、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CD3+CD4+与CD3+CD8+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表2),与RSV感染阳性组比较,其余各组小鼠外周血CD3+CD8+水平均升高,CD3+CD4+与CD3+CD4/CD3+CD8+水平均降低,各药物干预组与RSV感染阳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1 各组小鼠肺组织RSV载量(x±s)

组名只数RSV载量

阴性对照组8 —

RSV感染阳性组895178.25 ±13097.17

重组人干扰素α1b腹腔注射组830704.78 ±12458.06

重组人干扰素α1b(12.5 μg)雾化吸入组86739.85±2590.18

重组人干扰素α1b(25.0 μg)雾化吸入组8491.21±55.27

利巴韦林腹腔注射组815173.07±2731.50

喜炎平腹腔注射组85768.37±1973.51

炎琥宁腹腔注射组85889.68±1488.29

F 62.8

P< 0.05

注:“—”:阴性对照组小鼠肺组织RSV载量结果检测阴性

表2 各组小鼠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x ± s )

组别

只数CD3+CD4+(%) CD3+CD8+(%)CD3+CD4+/CD3+CD8+

阴性对照组8 71.84 ± 1.1824.96 ± 1.30 2.89 ± 0.19RSV 感染阳性组

882.45 ± 1.6815.16 ± 1.34 5.49 ± 0.66重组人干扰素α1b 腹腔注射组

878.51 ± 0.8719.16 ± 0.92 4.11 ± 0.24重组人干扰素α1b (12.5 μg )雾化吸入组 876.34 ± 1.6620.19 ± 1.21 3.80 ± 0.30重组人干扰素α1b (25.0 μg )雾化吸入组874.35 ± 1.5022.40 ± 1.43 3.34 ± 0.29利巴韦林腹腔注射组879.11 ± 1.1617.60 ± 1.28 4.52 ± 0.36喜炎平腹腔注射组876.38 ± 1.5820.72 ± 1.05 3.70 ± 0.25炎琥宁腹腔注射组876.39 ± 1.11

21.16 ± 1.04 3.62 ± 0.22

F 43.308 48.668 42.241P

 

< 0.05

< 0.05

0.05

注:a :阴性对照组;b :RSV 感染阳性组;c :重组人干扰素α1b 12.33 μg/kg 腹腔注射组;d :重组人干扰素α1b (12.5 μg )雾化吸入组;e :重组人干扰素α1b (25.0 μg )雾化吸入组;f :利巴韦林腹腔注射组;g :喜炎平腹腔注射组;h ,炎琥宁腹腔注射组

图1 光镜下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HE 染色切片(200

×)

注:a :阴性对照组;b :RSV 感染阳性组;c :重组人干扰素α1b 12.33 μg/kg 腹腔注射组;d :重组人干扰素α1b (12.5 μg )雾化吸入组;e :重组人干扰素α1b (25.0 μg )雾化吸入组;f :利巴韦林腹腔注射组;g :喜炎平腹腔注射组;h ,炎琥宁腹腔注射组

图2

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的超微结构

重组人干扰素α1b(25.0 μg)雾化吸入组与其余各组比较,小鼠外周血CD3+CD8+水平升高,

CD3+CD4+与CD3+CD4/CD3+CD8+水平降低,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喜炎平腹腔注射组、炎琥宁腹腔注射组CD3+CD8+水平高于其他3组(P < 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重组人干扰素腹腔注射组、重组人干扰素α1b(12.5 μg)雾化吸入组CD3+CD8+水平高于利巴韦林腹腔注射组(P < 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重组人干扰素α1b(12.5 μg)雾化吸入组、喜炎平腹腔注射组、炎琥宁腹腔注射组CD3+CD4/ CD3+CD8+水平低于重组人干扰素腹腔注射组及利巴韦林腹腔注射组(P< 0.05),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讨 论

RSV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其主要病变累及毛细支气管,亦可累及支气管和肺泡而致RSV肺炎。本研究采用小鼠经鼻滴RSV法建立感染小鼠模型,这是本实验室已引用多年的技术[1],经过光镜、透射电镜下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肺组织RSV载量,证实给小鼠经鼻内滴入适当负荷量RSV可以建立RSV 下呼吸道感染模型,为研究抗RSV打下了基础。各组药物剂量均按临床小儿RSV感染药物治疗标准剂量换算所得[5]。考虑人与小鼠的剂量换算系数为12.33,即用于人的药物剂量分别为重组人干扰素α1b(1 μg/kg)肌肉注射、喜炎平(5 mg/kg)腹腔注射和炎琥宁(5 mg/kg)腹腔注射。

T淋巴细胞是细胞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中分别是重要的杀伤效应细胞和免疫调节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通过排粒作用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等细胞毒性物质,溶解靶细胞,同时还可通过释放细胞因子诱导细胞凋亡[6-9];调节性T被认为能抑制T细胞及B细胞功能,起到细胞免疫的负调节作用。RSV感染可导致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而目前尚无特效药物。重组人干扰素α1b与炎琥宁、喜炎平已用于RSV感染治疗,可促进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缩短病程。但尚缺乏严格的对照研究的实验资料及依据。从本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重组人干扰素α1b与炎琥宁、喜炎平干预治疗后,小鼠肺组织炎性损伤有不同程度恢复,RSV载量显著下降;重组人干扰素α1b(25.0 μg)雾化吸入对RSV感染小鼠在免疫调节、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肺组织病毒载量测定均较其他药物有明显效果。重组人干扰素α1b(12.5 μg)雾化吸入组与重组人干扰素α1b腹腔注射组在肺组织病理学改变上两组差异并不明显,但优于喜炎平腹腔注射组、炎琥宁腹腔注射组;炎琥宁抗RSV感染作用优于喜炎平,这可能与其中药成分的浓度有关。与RSV 感染阳性组比较,重组人干扰素α1b与炎琥宁、喜炎平干预各组小鼠外周血CD3+CD8+水平升高,

CD3+CD4+与CD3+CD4+/CD3+CD8+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重组人干扰素α1b 25.0 μg雾化吸入组,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作用显著,喜炎平、炎琥宁腹腔注射组次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喜炎平与炎琥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上述各组药物的抗RSV及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作用均强于利巴韦林腹腔注射。

另外,重组人干扰素α1b(25.0 μg)雾化吸入及重组人干扰素α1b(12.5 μg)雾化吸入干预采取给药时间与方法均相同,但在干预RSV感染小鼠的免疫调节、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肺组织病毒载量的检测结果却有显著差异,可见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在对RSV感染小鼠的抗病毒作用中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但本试验只研究了两种剂量,关于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对RSV感染小鼠的治疗最佳剂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周田, 张国成. 糖皮质激素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反复感染小鼠

肺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10(12):732-

734.

2 刘瑞清, 张国成, 黄可飞, 等. 重组人干扰素α1b对呼吸道合胞

病毒感染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肺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9):1639-1644.

3 郜毅清. 喜炎平注射液对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疗效分

析. 当代医学,2012,18(17):134-135.

4 李智文. 炎琥宁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100例观察. 中国临

床实用医学,2010,4(6):93-95.

5 黄继汗, 黄晓辉, 陈志阳, 等. 药理实验中动物间和动物与人体

间的等效剂量换算.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4,9(9):1069-

1072.

6 Watarai H, Seine-Kondo E, Shigeura T, et al.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of invariant natural killer T cells producing T(h)2-and T(h)17-cytokines. PLoS Biol,2012,10(2):e1001255.

7 方青, 刘水平.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效应. 国际生

物制品学杂志,2013,36(2):78-82.

8 Dou Y, Zhao Y, Zhang ZY, et al.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induces higher toll-like receptor-3 expression and

TNF-α production than human metapneumovirus. PLoS One,2013,8(9):e73488.

9

Weiss KA, Christiaansen AF, Fulton RB, et al. Multiple CD4+ T

黄可飞, 张国成, 刘瑞清, 等. 重组人干扰素α1b与炎琥宁和喜炎平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对照研究[J/CD].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3,7(6):810-815.

cell subsets produce immunomodulatory IL-10 during respiratory syncy virus infection. J Immunol,2011,187(6):3145-3154.

(收稿日期:2013-10-12)

(本文编辑:孙荣华)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upper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简称上感,为外鼻孔至环状软骨下缘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少数是细菌。发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通常病情较轻、病程短、可自愈,预后良好。但由于发病率高,不仅影响工作和生活,有时还可伴有严重并发症,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应积极防治。 【流行病学】 上感是人类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多发于冬春季节,多为散发,且可在气候突变时小规模流行。主要通过患者喷嚏和含有病毒的飞沫经空气传播,或经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触传播。可引起上感的病原体大多为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多种类型病毒,同时健康人群亦可携带,且人体对其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短暂,病毒间也无交叉免疫,故可反复发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上感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另有20%~30%的上感为细菌引起,可单纯发生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口腔定植菌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但接触病原体后是否发病,还取决于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淋雨、受凉、气候突变、过度劳累等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致使原存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或者直接接触含有病原体的患者喷嚏、空气以及污染的手和用具诱发本病。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发病。 【病理】 组织学上可无明显病理改变,亦可出现上皮细胞的破坏。可有炎症因子参与发病,使上呼吸道黏膜血管充血和分泌物增多,伴单核细胞浸润,浆液性及黏液性炎性渗出。继发细菌感染者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脓性分泌物。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有以下类型: (一)普通感冒(commoncold) 为病毒感染引起,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烧灼感甚至鼻后滴漏感。咽干、咳嗽和鼻后滴漏与病毒诱发的炎症介质导致的上呼吸道传入神经高敏状态有关。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头痛、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等,有时由于咽鼓管炎致听力减退。严重者有发热、轻度畏寒和头痛等。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可为轻度充血。一般经5~7天痊愈,伴并发症者可致病程迁延。 (二)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 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为咽痒和灼热感,咽痛不明显。咳嗽少见。急性喉炎多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为明显声嘶、讲话困难、可有发热、咽痛或咳嗽,咳嗽时咽喉疼痛加重。体检可见喉部充血、水肿,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有时可闻及喉部的喘息声。 (三)急性疱疹性咽峡炎 多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为一周。查体可见咽部充血,软腭、腭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伴红晕。多发于夏季,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 (四)急性咽结膜炎 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表现为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多发于夏季,由游泳传播,儿童多见。 (五)急性咽扁桃体炎 病原体多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起病急,咽痛明显、伴发热、畏寒,体温可达39℃以上。查体可发现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脓性分泌物。有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而肺部查体无异常体征。 【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检查 因多为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常正常或偏低,伴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者可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二)病原学检查 因病毒类型繁多,且明确类型对治疗无明显帮助,一般无需明确病原学检查。需要时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清学诊断或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确定病毒的类型。细菌

2020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

2020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世界范围内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最重要的病毒病原。RSV感染是造成婴幼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因素。为进一步规范儿童RSV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以国内外RSV最新研究进展为参考,特制定《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 一般治疗 对于急性期患儿应动态观察及评估病情变化,当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0%~92%时,给予氧疗。对于重症患儿,还可选择无创持续性正压通气(CPAP)或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当存在上气道阻塞并引起呼吸困难或喂养困难时可给予口鼻腔吸痰或9 g/L盐水滴鼻缓解鼻塞症状,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若能正常进食,建议继续经口喂养,如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进食后呛奶易引起误吸等情况,可给予鼻胃管营养摄入,必要时可给予静脉营养,以保证体内水电解质内环境的稳定。 药物治疗

1.抗病毒药物 干扰素 对于RSV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在抗感染、平喘、吸氧补液等常规基础治疗上,可试用重组人α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干扰素α1b 2~4 μg/(kg?次),2次/d,疗程5~7 d;干扰素α2b 10万~20万IU/(kg?次),2次/d,疗程5~7 d。 利巴韦林 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证实利巴韦林在治疗RSV感染中的有效性,故不推荐常规使用。 2 支气管舒张剂 支气管舒张剂(如β2受体激动剂)单独或联合抗胆碱能类药物雾化在RSV 感染后引起喘息患儿中的疗效尚不明确。 对于RSV感染伴喘息症状患儿可试用支气管舒张剂,然后观察临床效果,如用药后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可继续应用;如用药后无改善,则考虑停用。 对于RSV感染已经引起呼吸衰竭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的重症患儿,支气管舒张剂还可能增加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的风险,需慎用。

呼吸道合胞病毒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呼吸道合胞病毒 导语:带小孩时间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带好小还就更加困难了。之所以困难,原因就是小孩的身体处于发育阶段,所有的身体器官都很稚嫩,孩子体内对 带小孩时间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带好小还就更加困难了。之所以困难,原因就是小孩的身体处于发育阶段,所有的身体器官都很稚嫩,孩子体内对病毒的抗体还很少,所以小孩很容易患病。有时候在你不知不觉中,小孩子就会得了病,其实根本不是因为你的原因引起的。常见的小孩疾病就有肺炎等,而引起肺炎的罪魁祸首很有可能就是呼吸道合胞病毒。 可能说到呼吸道合胞病毒大家会感觉很陌生,因为平时根本不会涉及到这一方面的知识。但是这个病毒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喜欢找上婴幼儿,从而导致婴幼儿发生支气管炎、肺炎等。那么,到底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呢?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该病经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多见于新生儿和6 个月以内的婴儿。潜伏期3~7日。婴幼儿症状较重,可有高热、鼻炎、咽炎及喉炎,以后表现为细支气管炎及肺炎。少数病儿可并发中耳炎、胸膜炎及心肌炎等。成人和年长儿童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确诊可分离病毒及做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和中和试验。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查鼻咽分泌物中病毒抗原,可作快速诊断。治疗以支持和对症疗法为主,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可用抗菌药治疗。预防同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被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要特别重视一般治疗,注意隔离,努力防止继发细菌或其他病毒感染。如无继发细菌感染,只用中医治疗即可。一般治疗参阅支气管肺炎节,其他可参阅腺病毒肺炎节,由于本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清肺口服液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40例

清肺口服液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性 肺炎40例 (作者: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 作者:王艳艳,袁斌,孙轶秋,刘光陵,徐玲,任现志 【关键词】清肺口服液;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痰热闭肺证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起小儿支气管肺炎的重要原因。有研究发现,304例病毒性肺炎中RSV阳性者占了23.35%,仅次于流感A型病毒[1]。笔者采用清肺口服液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痰热闭肺证,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开展了随机对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中的肺炎喘嗽诊断依据及其痰热闭肺证证候分类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中支气管肺炎诊断依据,并符合以下要求:①年龄在3个月?6岁之间;②血白细胞计数可减少、正常或稍增,增高者不高于12X109/L ;③取鼻咽部分泌物,用免疫色析法

测定脱落细胞中的病毒抗原(RSV)可为阳性。 1.2病例选择 选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盐城市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的住院患儿,共72例。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按照江苏省中医院提供的随机分配表,将72例患儿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32 例),在研究者知晓、患者不知晓的情况下,实施单盲法临床研究。 1.3 一般资料 试验组男23例,占57.50%;女17例,占42.50%。对照组男19例, 占59.38%;女13例,占40.62%。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身高、体重等人口学资料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观察方法 2.1试验用药 清肺口服液,规格:每瓶100 mL,批号020322,室温下保存;安慰剂口服液,规格:每瓶100 mL,批号020322,室温下保存;均由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厂提供。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注射液,规格:每支100 mg,批号020244,室温下保存,由华北制药集团责任公司生产 (冀卫药准字1995第000093号)。 2.2服药方法 试验组口服清肺口服液,剂量:4?12个月10 mL,1?3岁15 mL,3?6岁20 mL,每日3次;加用不含抗病毒、抗菌药物的澄清静脉滴注液,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一、背景资料 1.1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pneumonia)简称合胞病毒肺炎,临床表现为咳嗽、流鼻涕、发烧、有时喘息,与流感症状相似,是一种小儿常见的间质性肺炎,多发生于婴幼儿。由于母传抗体不能预防感染的发生,出生不久的小婴儿即可发病,但新生儿较少见。国外偶有院内感染导致产科医院新生儿病房爆发流行的报道。在北京,48%的病毒性肺炎和58%的毛细支气管炎系由合胞病毒引起(1980~1984);在广州,小儿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的31.4%由合胞病毒引起(1973~1986);在美国,20%~25%的婴幼儿肺炎和50%~75%的毛细支气管炎由合胞病毒引起。 1.2 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 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简称HRSV或RSV)是引起小儿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可引起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RSV为中型单股反链RNA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科,肺病毒属,只有一个血清型。RSV在电镜下所见与副流感病毒类似,病毒颗粒大小约为150nm,较副流感病毒稍小,对乙醚敏感,无血球凝集性,在人上皮组织培养形成特有的合胞(syncytium),病毒在胞浆内增殖,可见胞浆内包涵体。 1.3 RSV分子生物学信息 RSV基因组为长约15.2kb的单股负链RNA,编码11种蛋白,包括3种跨膜包膜糖蛋白(F,G和小疏水蛋白SH),1种基质蛋白(M),4种核衣壳蛋白(N,P,L 和M2-1),2种非结构蛋白(NS1和NS2)为I型干扰素拮抗剂,1种RNA调节因子(M2-2)。其中G和F为主要中和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血清中和抗体和呼吸道粘膜的分泌型sIgA,根据G蛋白抗原性差异分为A和B两个亚型。N,F,P,NS2和M等蛋白可诱导机体产生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s)。 二、RSV疫苗 2.1 RSV疫苗研究背景 由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支气管炎和肺炎的主要原因,也可导致免疫缺陷病人和老年人群发病和死亡。所以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全球最优先发展的疫苗之一。经过多年研究RSV疫苗取得一些进展,但尚未有疫苗上市。目前主要集中在亚单位疫苗和活疫苗的研究上,其中减毒活疫苗和活病毒载体疫苗最有可能用于预防婴幼儿RSV感染而受到关注。 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福尔马林灭活疫苗(FI-RSV)不仅不能防止婴幼儿感染,而且接种后支气管炎和肺炎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大大增加,现在认为至少2个原因导致该结果(1)FI-RSV未能诱导产生高亲和力、有中和活性抗体,也未能产生保护性CD8+T细胞应答,使得FI-RSV诱导产生的免疫力不足以控制RSV感染; (2)FI-RSV诱导产生了Th2偏向的CD4+T细胞应答,介导的炎症反应导致疾病增强作用(ERD)发生。RSV 天然感染不能产生持久免疫力, 反复感染常见,作为疫苗主要目标人群的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难以产生高效价及高亲和力的抗体, 同时体内存在的母传抗体能介导免疫干扰或抑制作用。RSV存在两种抗原亚型(A和B)的RSV, 在同一个流行季节,不同亚型的RSV可引起再次感染等,这些因素对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均提出了很高要求。因此, 一个成功的

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的由来

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的由来 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是一种小儿常见的肺部疾病,多发于婴幼儿。其发病年龄比较特殊,因为一般来讲新生儿是不会有这种疾病出现的,因为它有来自母体的体抗力,但是一般来讲在六个月以后就会有这种疾病的发生。这种疾病除了是自带有外,还感染的原因。所以各位家长要预防次疾病的出现。 病因: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简称合胞病毒,也属副粘病毒科)是引起小儿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可引起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在北京,48%的病毒性肺炎和58%的毛细支气管炎系由合胞病毒引起(1980~1984);在广州,小儿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的31.4%由合胞病毒引起(1973~1986);在美国,20%~25%的婴幼儿肺炎和50%~75%的毛细支气管炎由合胞病毒引起。 病理改变:合胞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2~8天(多为4~6天)。合胞病毒肺炎的典型所见是单核细胞的间质浸润。主要表现为肺泡间隔增宽和以单核细胞为主的间质渗出,其中包括淋巴细胞、

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此外肺泡腔充满水肿液,并可见肺透明膜形成。在一些病例,亦可见细支气管壁的淋巴细胞浸润。在肺实质出现伴有坏死区的水肿,导致肺泡填塞、实变和萎陷。少数病例在肺泡腔内可见多核融合细胞,形态与麻疹巨细胞相仿,但找不到核内包涵体。 诊断:近十年来合胞病毒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占我国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第一位,其症状与副流感病毒肺炎、轻症流感病毒肺炎及轻症腺病毒肺炎临床上几乎无法区别。重症流感病毒肺炎及重症腺病毒肺炎则高热持续,中毒症状及呼吸症状重,临床表现远较合胞病毒肺炎严重。本病诊断主要根据病毒学及血清学检查结果。近年来利用鼻咽分泌物脱落细胞及血清中IgM抗体的间接法免疫荧光技术,ELISA,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APAAP),生物素抗生物素ELISA法,辣根过氧化物酶—抗辣根过氧化物酶法(PAP)、单克隆抗体荧光法等都能进行合胞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综上所述,以上是呼吸道合胞的由来,一般来讲其潜伏期有4~5日,常见的初期症状有咳嗽,鼻堵塞等等。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抗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再搭配消炎药物的等。一般持续治疗三到五天就可以完全康复,当然作为家长,平时也要注意小孩的卫生习惯。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上感约有70%-8O%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另有2O%-30 %的上感为细菌引起,以口腔定植菌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但接触病原体后是否发病,还取决于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淋雨、受凉、气候突变、过度劳累等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致使原存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或者直接接触含有病原体的患者喷嚏、空气以及污染的手和用具诱发本病。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发病。 【病理】 组织学上可无明显病理改变,亦可出现上皮细胞的破坏。可有炎症因子参与发病,使上呼吸道粘膜血管充血和分泌物增多,伴单核细胞浸润,浆液性及粘液性炎性渗出。继发细菌感染者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脓性分泌物。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有以下类型: (一)普通感冒 为病毒感染引起,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烧灼感甚至鼻后滴漏感。咽干、咳嗽和鼻

后滴漏与病毒诱发的炎症介质导致的上呼吸道传入神经高敏状态有关。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头痛、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等,有时由于咽鼓管炎致听力减退。严重者有发热、轻度畏寒和头痛等。体检可见鼻腔豁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可为轻度充血。一般经5-7天痊愈,伴并发症者可致病程迁延。 (二)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 咽炎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为咽痒和灼热感,咽痛不明显。咳嗽少见。急性喉炎多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为明显声嘶、讲话困难、可有发热、咽痛或咳嗽,咳嗽时咽喉疼痛加重。体检可见喉部充血、水肿,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有时可闻及喉部的喘息声。 (三)急性疱疹性咽峡炎 多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为一周。查体可见咽部充血,软愕、愕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疤疹及浅表溃疡,周围伴红晕。多发于夏季,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 (四)急性咽结膜炎 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表现为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多发于夏季,由游泳传播,儿童多见。 (五)急性咽扁桃体炎 病原体多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

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的由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的由来 导语: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是一种小儿常见的肺部疾病,多发于婴幼儿。其发病年龄比较特殊,因为一般来讲新生儿是不会有这种疾病出现的,因为它有 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是一种小儿常见的肺部疾病,多发于婴幼儿。其发病年龄比较特殊,因为一般来讲新生儿是不会有这种疾病出现的,因为它有来自母体的体抗力,但是一般来讲在六个月以后就会有这种疾病的发生。这种疾病除了是自带有外,还感染的原因。所以各位家长要预防次疾病的出现。 病因: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简称合胞病毒,也属副粘病毒科)是引起小儿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可引起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在北京,48%的病毒性肺炎和58%的毛细支气管炎系由合胞病毒引起(1980~1984);在广州,小儿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的31.4%由合胞病毒引起(1973~1986);在美国,20%~25%的婴幼儿肺炎和50%~75%的毛细支气管炎由合胞病毒引起。 病理改变:合胞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2~8天(多为4~6天)。合胞病毒肺炎的典型所见是单核细胞的间质浸润。主要表现为肺泡间隔增宽和以单核细胞为主的间质渗出,其中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此外肺泡腔充满水肿液,并可见肺透明膜形成。在一些病例,亦可见细支气管壁的淋巴细胞浸润。在肺实质出现伴有坏死区的水肿,导致肺泡填塞、实变和萎陷。少数病例在肺泡腔内可见多核融合细胞,形态与麻疹巨细胞相仿,但找不到核内包涵体。 诊断:近十年来合胞病毒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占我国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第一位,其症状与副流感病毒肺炎、轻症流感病毒肺炎及轻症腺病毒肺炎临床上几乎无法区别。重症流感病毒肺炎及重症腺病毒肺炎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心肌酶在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在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临床意 义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杜晓晨,柏振江,华军,谢敏慧 【摘要】目的研究心肌酶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救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94例RSV肺炎患儿分成轻症组、重症组和危重症组,并比较各组间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的差异。结果危重症组患儿的各种心肌酶水平要显著高于轻症组和重症组(P均0.01)。结论心肌酶是RSV肺炎患儿病情的良好指标,且更易识别需要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 【关键词】肺炎,病毒性;心肌酶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最主要病毒性病原体[1]。RSV 的临床感染轻重不一,轻者仅有轻微的感冒症状,重者可出现低氧血症、紫绀、呼吸急促甚至呼吸暂停[2]。国内最近有关重症肺炎病毒病原学研究提示[3]:RSV所占比例超过

半数,达到57%。目前关于肺炎严重程度的判断[4]仍以临床表现为主,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依据。心肌酶作为组织损伤和炎症程度的敏感指标,其变化在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有一定预后价值;但此类病例多为呼吸科普通患者。涉及儿科重症室(PICU)重症病例的类似研究少见报道。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程度RSV肺炎患儿血清心肌酶水平的差异,分析其判断RSV肺炎严重程度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研究对象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救科收治的RSV肺炎194例(急诊病房68例和PICU126例)。所有病例均符合RSV肺炎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痰多、呼吸困难及呼吸暂停等,或有RSV病例密切接触史;②病原学检查:痰RSV抗原阳性;③肺部X线检查:显示渗出影、肺气肿或间质改变。 1.1.2分组据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4]严重度评估指标及是否需要机械通气将其分为:①轻症RSV肺炎组68例;②重症RSV肺炎组96例;③需机械通气的RSV肺炎危重症组30例。68例轻症RSV 肺炎来自我院急诊病房,96例重症RSV肺炎和30例需机械通气的RSV危重症来自我院PICU。 1.1.3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指征30例机械通气患儿均符合毛细支气管炎的气管插管指征[5]:①PaCO2高于7.98~8.65kPa;②经常出现呼吸暂停;③意识状态下降;④氧疗后仍缺氧。

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的检测与分型

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检测与分型 首都儿科研究所 邓洁 大家好!下面我跟大家交流一下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的检测与分型方法。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属于副粘液病毒科的一种RNA病毒。它是造成世界范围内婴幼儿下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特别是2 — 6个月的小婴儿在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后常常可以发生严重的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另外呢它还是引起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加重以及免疫损伤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 呼吸道合胞病毒最早是在1956年在伴有感冒症状的猩猩体内分离到的。在1957年又从患有下呼吸道疾病婴儿的鼻咽分泌物中分离到,由于它在细胞中可以引起细胞融合病变,所以呢就根据它在组织培养中的细胞病变特征呢命名为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呢它是由包裹负链RNA的核衣壳和包膜组成,其RNA全长为15225个核苷酸,编码10个蛋白。其中呢G蛋白和F蛋白呢是位于病毒颗粒的表面,是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主要糖蛋白。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抗原变异,在70年代应用动物高价免疫血清的交叉中和试验即证明呼吸道合胞病毒毒株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在80年代随着特异的呼吸道合胞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发现呢在G蛋白、F 蛋白、P蛋白以及N蛋白等蛋白上存在着抗原的变异性。 呼吸道合胞病毒亚型有什么差异呢?我们说呼吸道合胞病毒分为两个亚型A和B,它们的主要区别呢,主要是在于G、F、N、P蛋白上的抗原组成不同,其中G蛋白的可变性最高。A和B亚型G蛋白之间仅存在5%的抗原相关性,而F蛋白则接近50%。在氨基酸水平上,A和B亚型G蛋白只有53%的同源性,而F蛋白则为89%。 那么呼吸道合胞病毒亚型与反复感染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说由于G蛋白是激发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最主要的病毒抗原之一,而不同亚型呼吸道合胞病毒G蛋白激发机体产生的保护性抗体呢,不能有效地提供亚型间的交叉保护作用。所以亚型的存在呢可能是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反复感染有关。 那么呼吸道合胞病毒A、B亚型的致病性又有哪些区别呢?这都是一些文献的报道,有一些文献报道呢,说A亚型呼吸道合胞病毒呢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另外呢还有的人报道是B亚型合胞病毒,无论是在病毒的滴度、形成细胞融合病变的大小和培养时间上,均明显的较A亚型差。也就是说和上面的那个报道是一致的。另外呢还有人报道是婴幼儿合胞病毒感染以后呢同,对同型G蛋白的抗原反应呢B亚型较A亚型更加强烈和有效。 那么我们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亚型监测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呢呼吸道合胞病毒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目前呢还没有定论,而且呢亚型的存在可能与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反复感染有关。因此我们认为监测人群中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流行以何种亚型为主呢,对流行病学研究及疫苗的发展都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 我国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流行情况是什么的呢?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感染呢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我国南方流行高峰呢主要是在夏秋季,在北方呢则主要发生在冬春季。沈皆平教授以及王之梁教授都曾有过这方面的报道。 呼吸道合胞病毒与流喘肺炎呢,又有什么关系呢?在我国每隔数年就会出现一次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

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观察及护理

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观察及护理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是一种小儿常见肺间质性肺炎,多发生于婴幼儿。由于母传抗体不能预防感染的发生,出生不久的婴儿即可发病。新生儿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感染后病情较年长儿更严重,更易发生暴发感染。RSV已是国外新生儿呼吸道病毒感染最重要的病原,在新生儿病毒感染肺炎中,RSV占81%。我院是基層医院,从去年7月开始引进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呼吸道病毒。2012年7月-2013年2月共收治新生儿RSV 24例,现就其观察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2年7月-2013年2月我科收治82例新生儿肺炎中,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呼吸道病毒,确诊为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24例。24例患者中均为足月儿,男14例,女10例,平均日龄15.3 d,平均住院时间8.33 d。 2.结果 24例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治愈22例,应条件限制转上级医院治疗2例,經随访这2例均治愈出院。 3.护理 3.1基础护理 3.1.1创造良好的环境由于RSV肺炎有很多分泌物,需要经常不断地排泄,室内空气干燥时,气管、支气管粘膜分泌物不易排出会发干,纤毛运动也受限,粘膜下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因此,必须保持新生儿室内空气新鲜,开窗通风2次/d,30 min/次。每天早晚开启空气净化器,4 h/次,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55%-65%。各种仪器及物品表面等每天用500 mg/l二溴海因消毒液擦拭2次,每班予二溴海因消毒液拖地。 3.1.2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每班用1%碳酸氢钠进行新生儿口腔清洁,预防鹅口疮的发生。勤换尿布,避免尿、便刺激,防止红臀发生。每天给新生儿洗澡,并观察新生儿的全身皮肤情况,保持皮肤清洁卫生,防止皮肤感染。 3.2呼吸道护理及时清除口、鼻、咽、喉部的分泌物,因新生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痰液难以咳出,采用吸痰的方法促进患儿排痰,一般在进行拍背或分泌物粘稠者行氧气雾化吸人后进行吸痰,雾化吸入不超过20 min/次,以免引起肺水肿。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先吸引口腔内分泌物,再吸鼻腔。吸痰负压不超过100 mmHg,吸引时间不超过15 s/次。若吸痰后出现青紫,可加大氧流量10%-15%,吸痰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面色,痰液的量,粘稠度以及颜色,吸痰的耐受性及吸痰前后呼吸音的变化,并及时记录H。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3043149.html,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作者:易青梅施弦 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9年第08期 刚出生3个多月的星星突然发热,体温38摄氏度,轻微流鼻涕,吃奶睡觉都正常,因此父母并没有引起重视。3天后,奶奶发现孩子有点不对劲儿,星星的体温已经恢复正常,却突然又升上来了;虽然只是偶尔咳嗽,但是咳嗽的声音很奇怪,喉头发出“呼呼……”的声音,摸 在胸口有点像摸着家里的宠物猫的感觉。这时才着急起来,赶紧到医院检查,经呼吸科医师检查,星星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RSV)感染。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呢?它又有哪些临床表现,又该如何治疗呢?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喘息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约有6 400万儿童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约五分之一的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通常诊断肺炎、毛细支气管炎等)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其中半数以上为1岁以内的婴儿,男孩多于女孩。 早期跟普通感冒相似,以发热、轻微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突然起病;发热通常为中、低热,少数有高热,最高可超过40摄氏度。發热一般不是持续性的,较易由解热药退烧,且体温高低与病情轻重并不完全相关。约1天后出现喘憋或发作性喘憋、呼吸急促,严重者烦躁不安、口唇发紫,重者可伴有脱水、酸中毒、心衰呼衰等症状。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大多数是轻症,家长注意隔离,同时保持孩子足够的液体量,观察孩子的吃奶量、尿量、精神,以及口唇是否干燥等。对喘憋明显的孩子,医生可能会开一些雾化以及化痰平喘的口服药;呼吸道痰多而咳嗽无力的会给予吸痰。家长要观察经过治疗后孩子的呼吸、睡眠情况是否好转。如果鼻塞严重,可予鼻腔清洗。医生评估为重症需要入院治疗者,请尽早积极治疗。 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目前重组减毒活疫苗正在临床试验和评估阶段。呼吸道合胞病毒可以通过咳嗽或打喷嚏排出患者体外,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因此最切实可行的方法还是注意个人卫生;当周围人和家人感冒时,应避免过分亲密接触,如拥抱、亲吻;感冒高发季节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地方,外出时可戴口罩等;同时注意勤洗手,因呼吸道合胞病毒比较脆弱,容易被肥皂、水、普通消毒剂等杀灭。最后强调一点是母乳喂养,特别是人初乳中含有的免疫因子(SIgA),对小婴儿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系研究

当代医学2019年10月第25卷第29期总第544期Contemporary Medicine,Oct.2019,Vol.25No.29Issue No.544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系研究 刘凌志,董必英,郭栋伟 (柳州市中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广西柳州545001) 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病理本质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密切相关,但关于具体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并未完全明确。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在婴幼儿中的感染率较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观察研究表明:婴幼儿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日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现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及其对机体所造成的损害与支气管哮喘发病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已成为全球哮喘病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支气管哮喘的具体发病机制至今未明,其中环境因素如各种变应原、药物以及病原体感染是其发病原因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资料与实验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感染呼吸道病毒密切相关[1]。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在婴幼儿中具有极高的感染率,已有研究证实婴幼儿时期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可参与日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急性发作过程[2-3]。现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关系作一综述。 1呼吸道合胞病毒简介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pneu-monia,RSV)是一种常见的RNA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其基因组为一股单链负链RNA,编码8个结构蛋白和2个非结构蛋白。重要的结构蛋白有融合蛋白F与粘附蛋白G,两者在该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在该病毒引起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4]。RSV可经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常见,尤其是新生儿和6个月以内的婴儿,有研究证实到2岁时,所有婴幼儿均有一次或多次感染RSV的经历[2]。感染RSV后可有高热、鼻炎、咽炎、喉炎及RSV细支气管炎,常表现出反复性喘息症状,部分患者可在以后发展为持续性哮喘[5]。确诊RSV感染可通过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毒、病毒抗原或病毒特异性核酸序列等。利用抗体检测抗原应用广泛但缺乏敏感性与特异性,培养细胞分离病毒可弥补这一缺陷,现在多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查分泌物中病毒特异性核酸序列,可以作快速诊断[6]。 2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机体免疫反应 目前已证实患支气管哮喘的机体会出现免疫功能调节紊乱,主要特征之一是T细胞的活化。免疫学根据T细胞所产生的细胞因子的不同以及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的最终本质差别将T细胞分为Th0、Th1和Th2细胞,Th0细胞又可以分化为Th1和Th2细胞。Th1细胞主要产生IL-2、IL-12、IFN-γ;Th2细胞主要产生IL-4、IL-5、IL-6、IL-10。IL-4和IL-5的分泌会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和IgE产生,因此,Th2免疫反应与1型超敏反应和过敏相关,而导致IFN-γ占优势的Th1免疫反应是具有保护作用的。 RSV感染后可引起机体对其产生先天性与获得性免疫效应,Haynes LM等[7]发现机体感染RSV后,体内Toll样受体4(TLR4)、Toll样受体2(TLR2)与Toll样受体6(TLR6)在对RSV的先天性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Openshaw P等[8]利用Balb/c小鼠模型发现:与其他病毒感染不同,Balb/c小鼠在感染RSV后,CD4+T细胞会对RSV特异性抗原做出反应,并进一步引发Th2免疫反应,导致肺中嗜酸性粒细胞大量浸润,进一步的研究证明,引起上述反应的RSV抗原是其表面的粘附蛋白G。Chang J等[9]研究发现RSV感染后可通过干扰TCR介导的信号转导,进而抑制肺组织中的CD8+T的活性与外周气道中CD8+T的记忆效应,使IFN-γ的分泌减少。之前,Hayat C等[10]已经证明CD8+T可通过分泌IFN-γ减弱RSV 的粘附蛋白G引起的肺组织中的Th2免疫反应。因此,RSV 感染后可通过导致IFN-γ减少,Th2免疫反应增强造成损害。 RSV初次感染后可使机体产生RSV特异性抗体IgE。Da-khama A等[11]利用野生型大鼠发现初次感染RSV后所产生的RSV特异性抗体IgE,在机体再次感染RSV后发挥重要作用,IgE可使野生型大鼠气道反应性增高,气道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气道内所产生的T细胞因子也偏向于Th2表型,而使用抗IgE抗体可通过减少Th2型细胞因子与增加IFN-γ的产生减轻上述效应。2012年Krishnamoorthy N等[12]发现机体早期RSV感染不仅可诱导肺内产生Th2型炎症反应,还可破坏调节性T细胞(Treg)抑制免疫反应的相关功能,从而降低气道对可吸入性抗原的免疫耐受,极大地增加了日后发展为支气管哮喘的可能性。所以机体在早期感染RSV后,通过免疫反应不仅即时对气道造成损害,而且为以后RSV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支气管哮喘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通讯作者:刘凌志,E-mail:275182743@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3043149.html, doi:10.3969/j.issn.1009-4393.2019.29.082--综述-- — —191

呼吸道合胞病毒单克隆抗体使用说明书

Injectable Medication Guideline: Synagis (Palivizumab) Background: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is a common disease of childhood and causes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patients of all ages. Most RSV-infected infants experienc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symptoms, and 20% to 30% develop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with their first RSV infection. Certain conditions increase the risk of severe or fatal RSV infection. These include preterm birth; cyanotic or complicated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especially when the condition causes pulmonary hypertension; chronic lung disease of prematurity, an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or therapy causing immunosuppression at any age. In the U.S., more than 125,000 hospitalizations due to RSV infection occur annually. Outbreaks of RSV usually begin in November or December, peak in January or February, and end in March or April. Synagis (palivizumab), a humanized mouse RSV monoclonal antibody, has been shown to reduce the risk of serious RSV disease and to reduce RSV-related hospitalizations in high-risk infants and children. Synagis is administered at a dose of 15mg/kg once every 30 days. Five monthly doses will provide more than 20 weeks of protective serum antibody concentration for most infants. Synagis is administered intramuscularly (IM). Synagis is not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RSV and it is not approved or recommended for this indication. Synagis is FDA-approved for the prevention of serious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disease caused by RSV in pediatric patients at high risk of RSV disease. Safety and efficacy were established in infants with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 infants with a history of premature birth (≤35 weeks gestation), and children with h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 Synagis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cost. Patients receiving Synagis must meet strict approval criteria. Criteria (based on documented RSV risk factors): ?Infants born at 28 weeks gestation or earlier and who are less than 12 months of age as of November 1st. A maximum of five monthly doses is recommended for patients in this category. ?Infants born between 29 to 32 weeks gestation and who are less than 6 months of age as of November 1st. A maximum of five monthly doses is recommended for patients in this category. ?Infants born between 32 to 35 weeks gestation and who are less than 3 months of age as of November 1st and who have one of the following two risk factors for hospitalization due to RSV: ?Infant attends child care, defined as a home or facility where care is provided for any number of infants or young toddlers in the child care facility; or ?Infant has school age siblings or school age relatives living in the house ?Infants in this category may receive prophylaxis with Synagis until they reach 3 months of age and should receive a maximum of 3 monthly doses. ?Infants with chronic lung disease (CLD) who are less than 2 years of age as of November 1st who are receiving or have received medical therapy for CLD within the past 6 months (includes supplemental oxygen, nebulizer treatments, bronchodilators, diuretics, or chronic corticosteroid therapy). A maximum of five monthly doses is recommended for patients in this category. ?Infants born before 35 weeks gestation who have congenital abnormalities of the airway or neuromuscular disease. A maximum of five monthly doses is recommended for patients in this category. ?Infants and children who are less than 2 years of age as of November 1st with h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 cyanotic or acyanotic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Those most likely to benefit are infants and children receiving medication for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digoxin, diuretic), those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nd those with cyanotic heart disease. A maximum of five monthly doses is recommended for patients in this category. ?Infants and children with immune deficiency who may benefit from RSV prophylaxis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HIV/AIDS), transplant recipients, or children immunocompromised due to chemotherapy). A maximum of five monthly doses is recommended for patients in this category.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