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河基础知识试题(黄委会事业单位考试)

黄河基础知识试题(黄委会事业单位考试)

这个问题是是阿发该数据库汉库克山东啊啊啊光水电就封口费搞施工山东省是是爽肤水是

黄河基础知识测验

一、选择

(1)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非常重视治黄工作,1952年,()第一次出京视察,就选了黄河,并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

(2)黄河流域既有丰富的资源,又有严重的自然灾害,上中下游治理开发的侧重点分别为()。

A.上游水能资源开发,中游水土保持,下游通航

B.上游水土保持,中游农业开发,下游防洪

C.上游水能资源开发,中游水土保持,下游防洪√

(3)黄河流域中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第一。黄土高原的黄土主要是()。

A.经过风力搬运和堆积√B.岩石就地风化形成的C.由流水搬运来的

(4)黄河之所以被称为黄河,其原因是()。

A.河水中包含大量的黄土物质,水色为黄色√

B.黄河流域是黄种人的故乡

C.黄帝陵在黄河流域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主要原因是()。

A.气候湿润,终年多雨,雨水冲刷力强

B.天然植被遭到破坏,黄土疏松,易受雨水侵蚀√

C.流域中地震强烈,滑坡严重

(6)黄河流域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危害严重。黄河流域的三大自然灾害是()。

A.旱灾、洪水和水土流失√B.蝗灾、水灾和地震C.风灾、水灾和泥石流

(7)在黄河中游地区,厚层的黄土经流水切割后,形成了十分独特的地貌形态,其中最独特的有()。

A.塬、梁、峁、沟√B.丘陵、平原、山地C.河谷、高原、丘陵

(8)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称为悬河,又称地上河,黄河下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悬河,它的形成原因是()。

A.河道流经地势较高的地带B.泥沙大量淤积,河床抬高√C.由以上两个原因造

成的

(9)进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平均每年4亿吨淤积在河道中,使河床平均每年抬高()厘米。

A.5B.10√C.15

(10)黄河平均每年将12亿吨泥沙输送入海,这部分泥沙()。

A.淤在河口,每年造陆25—30平方公里√B.污染了海洋C.对海洋生物有害(11)199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黄河面临污染和断流的双重压力。70年代年黄河断流的年份最长历时21天,1997年长达()天。

A.133B.218C.226√

(12)山东省境内现行黄河河道的历史()。从1855年开始

A.仅140年左右√B.超过500年C.达1000年

(13)从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938年,黄河决口泛滥的年份和次数分别为()。

A.385年,1100多次B.543年,1590次√C.700余年,1800多次

(14)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调查结果、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黄河河源为()。

A.扎曲B.卡日曲C.玛曲√

(15)河流季节性、周期性的涨水时期叫汛期。黄河一年内四季均有汛期,分别叫桃汛、伏汛、秋汛、凌汛。其中危害最大的是()。

A.桃汛、伏汛√B.伏汛、凌汛C.秋汛、伏汛

(16)1972年以来黄河发生断流,90年代以来,连年断流,造成很大的灾害。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是()。

A.天然径流大幅度减少B.人类引水量增多C.全球气候变暖使黄河流域变得干旱√

(17)山西省芮城县西侯遗址发现的远古人类用过的石器表明,黄河流域的人类活动出现在()万年以前。

A.50B.180√C.200

(18)在现在人类大量种植的粮食作物中,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三种起源于黄河流域。

A.小麦、大麦、大豆B.小米、高粱、大豆√C.玉米、小米、高粱小麦西亚传入,玉米美洲传入

(19)已有的考古发现表明,黄河流域人类用火最早始于西侯度文化,比北京人用火早()万年。

A.50B.80C.100√

(20)如何治理黄河,是一个跨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根治黄河下游的出路在于()。

A.加强中游的水土保持B.疏浚下游河道√C.人工改道

(21)壶口瀑布是黄河上著名的景观。由于水流的强烈冲刷,瀑布的位置不是固定的。一二百万年以来,壶口瀑布向()公里。

A.下游移动了20B.上游移动了65√C.上游移动了100

(22)汉哀帝初期,()应诏上书,提出了治河见解,成为保留至今的我国最早的一篇比较全面的治河文献。“治河三策”

A.贾让√B.郑国C.郑逢

(23)汉明帝执政以后,于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决定修治黄河。()主持这次规模较大的治水活动,历经一年的时间,使黄河和汴渠都得到了控制。

A.汲仁B.王景√C.何愍

(2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黄河命名的著作是()。

A.裴秀的《吐蕃黄河录》B.贾耽的《吐蕃黄河录》√ C.裴秀的《西域黄河录》(25)明代后期的治河活动出现许多治河人物,并著书立说,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刘天和的《河防一览》B.潘季驯的《两河经略》√ C.万恭的《天让书》

(26)据文献记载,从元初至清末,黄河决口,曾使()七次被河水淹没。现在在地下三四米处才发现明代屋项。

A.开封城√B.洛阳C.桐城

(27)公元1128年,南宋赵构政权为阻止金兵南进,东京留守在()掘开黄河,造成黄河长期南泛,夺淮入海。

A.河北巨鹿B.河南铜瓦厢(清末)C.河南商丘√

(28)在黄河上游,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提水工具(),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

A.银川桶车B.西宁吊车C.兰州水车√

(29)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磴口附近黄河干流上的()水利枢纽,建于60年代初期,引黄河水送往河套灌区。

A.小浪底B.三盛公√C.万家寨

(30)1950年开始兴建的(),开辟了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先河,灌溉着新乡等一市五县60万亩耕地。

A.人民胜利渠√B.人民公社渠C.人民新乡渠

(31)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小枝螺旋互生,呈刺状,果为浆果,色橙黄或桔红,沿枝条密布。它耐干旱,是黄土高原主要的水土保持树种之一。

A.剑麻B.仙人掌C.沙棘√

(32)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治理黄河的专门机构是()。

A.中央水利局黄河行政署B.黄河水利委员会√C.两河治理行政公署

(33)黄河可供给我们使用的水量是()亿立方米。

A.20亿B.370亿√C.800亿

(34)()市历史上曾有过水源富足的骄傲。黄河、贾鲁河、熊耳河和金水河皆从城市周边和市内蜿蜒而过。但随着自然环境、气候的变化,70年代后,城市用水基本上只靠黄河

过境水。

A.郑州√B.洛阳C.新乡

(35)就目前市场水价格而言,1000立方米黄河水只能换来()矿泉水。

A.1瓶√B.10瓶C.100瓶

(36)黄河水污染使生态环境恶化,生物种群多样性丧失。黄河原有鱼类()种,其中有()到目前已经绝迹。

A.100,1/4B.150,1/5√C.180,1/2

(37)今()的巨鹿古战场是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统治的决定性一战的遗址,“逐鹿中原”这一著名成语即由此而来。

A.河北怀来县B.河北平乡县√C.河南中牟县东北

(38)1939年作于延安、以黄河两岸人民抗日救国的英勇斗争为题材,塑造中华民族巨人般形象的《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是()。

A.冼星海√B.聂耳C.贺绿汀

(39)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6万人,击溃黄河对岸国民党军队的坚固防线,胜利渡过黄河。刘邓首长及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是从()渡过黄河的。将军渡A.河南台前县孙口渡口√B.河南孟津渡渡口C.山西风陵渡渡口

(40)1995年6月17日,在黄河下游的()市建成了“黄河水体纪念碑”。这座碑由

1093个容积为0.53立方米的钢化玻璃罐组成,分别注入了从河源到河口每隔5公里为一段所取的水样,形成了一条微缩黄河。

A.山东济南市B.山东东营市√C.河南开封市

(41)人类全程漂流黄河发生在1987年,由中国漂流队最终完成这一黄河漂流壮举。这支中国漂流队由()三个省市的黄河漂流探险队组成。

A.山东、河南、上海B.山西、河南、北京C.河南、北京、安徽√

(42)由于黄河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主要经济区,因此,夏商两代曾10多次迁都,()没有离开黄河两岸的谷地与平原地带。

A.7次B.9次C.始终√

(43)“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洲的交通道路。其主要路线的东端起自()。

A.渭水流域√B.汾河流域C.淮河中部地区

(44)唐朝中叶“安史之乱”之后,由于()全国人口大规模南流。

A.外寇入侵,国土沦陷√

B.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黄河流域农业经济衰退

C.朝廷的安排

(45)黄河沿岸()称为我国“黄金走廊”和“冶金谷”,镍、铂、钯、锇、钌、铑等矿产资源的探明储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A.石安以北地区B.包头一带C.以兰州为中心的地区√

(46)稀土被称为“21世纪的资源”,在黄河流域的()地区稀土矿储量达1亿吨,分别占全国和世界总储量的97%、80%。

A.内蒙古河套√B.黄土高原C.河西走廊

(47)()大桥是黄河上游最长的铁路桥,全长10.5公里。

A.兰州黄河铁路B.潼关黄河铁路C.新菏铁路长东黄河√

(48)古代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畜牧业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被称我国“三大名马”。

A.河曲马、伊犁马、三河马√

B.蒙古马、大通马、伊犁马

C.三河马、蒙古马、伊犁马

(49)黄河发源于()。

A.青海省唐古拉山北麓B.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C.西藏巴颜喀拉山北麓

(50)黄河源头的河水主要补给形式是()。

A.冰雪融水√B.降水C.地下水

(51)黄河上、中游的分界处是()。

A.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B.陕西和山西交界处的壶口镇C.河南境内的湖口镇

(52)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处在()。

A.陕西省孟塬B.河南省洛阳C.河南省孟津√

(53)黄河流域最大的两个淡水湖泊是()。

A.扎陵湖和鄂陵湖√B.青海湖和星宿海C.青海湖和鄂陵湖

(54)黄河在兰州以上流域面积不及全流域的3/10,而河水量却占全河的3/5,其主要原因是()。

A.这一河段汇入的支流多

B.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补给充足

C.这一地区气温低,蒸发微弱

(55)黄河的凌汛(即冰块堆积成坝阻塞河道)主要发生在()。

A.内蒙古河套地段和下游山东境内√

B.青海东部黄河大拐弯处

C.兰州附近多峡谷地段

(56)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黄河河源地区进行大规模考察是在()。

A.唐朝B.宋朝C.元朝√

(57)我国详细记载黄河流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的著作是()。

A.《江道论》B.《江源考》C.《禹贡》√

(58)解放前,黄河是一条灾难深重的河流,()是闻名于世的三大灾源。

A.落差大、水流急、河道窄

B.泥沙淤积、容易决口、经常改道√

C.河道呈“几”字形、支流多、暴雨多

(59)黄河下游流域范围十分狭窄,几乎没有什么支流汇入,这是因为()。

A.下游河段筑堤防洪所致

B.长期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所致

C.两岸植被茂密,涵养水源作用比较强√

(60)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措施中,比较有效合理的是()。

A.在坡地上修筑水平梯田,在河口打堤淤地

B.植树种草、绿化荒山

C.应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

一、流域基本情况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海拔1000~2000米之间的世界上最大、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海拔100米以下的黄淮海平原,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3万平方公里。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干流河道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39.6万平方公里。在黄河流域内该河段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上部的兰州以上黄河水量的主要来源区、沙量相对较少;二是中部的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水力资源丰富;三是下部的河套平原是黄河流域最富饶的地区之一,存在一定的防洪防凌问题。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干流河道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该河段具有四个特点:一是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为黄土高原地区,暴雨集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是黄河下游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二是上部的河口镇至禹门口河段和下部的潼关至小浪底河段水力资源较丰富,并且距电力负荷中心近;三是河口镇至禹门口区间煤炭资源丰富;四是中部的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河道宽浅散乱,存在一定的河道治理问题,三门峡水库运用对本河段以下的潼关至三门峡大坝河段也造成了一定塌岸问题。在本河段汇入的渭河和在中游下部汇入的沁河等重要支流的下游地区经济社会较为发达,存在一定的防洪问题。桃花峪以下为黄河下游,干流河道长786公里,流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除艾山附近为山区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约束洪水泥沙。由于泥沙淤积,使该河段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河道成为淮河和海河的分水岭。黄河下游堤防保护是因黄河在历史上决口改道淤积形成的、绝大部分属于淮河和海河流域的、我国最大的平原——黄淮海平原,是我国经济社会的核心地区之一,历史上堤防频繁决口改道,黄河洪水泥沙对黄淮海平原带来巨大灾难,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黄河流域有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区)的340个县(市、旗),2005年人口11275万人,耕地面积24362万亩,国内生产总值12150亿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流域战略地位重要,区域优势明显,土地、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

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

黄河下游堤防保护的黄淮海平原包括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和河北5省的部分地区。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洪水泥沙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造成了巨大灾难。根据历史洪泛情况,结合现在的地形地物变化分析推断,在不发生重大改道的条件下,洪水泥沙波及范围约12万平方公里,涉及5省110个县(市),2005年区内人口9064万人,耕地11193万亩,国内生产总值10615亿元,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区内还有石油、化工、煤炭等工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黄河堤防一旦决口,除洪水淹没带来的直接损失外,洪水携带的泥沙沙化农田,压没城市、农村、道路和工矿,堵塞治淮、治海水系和灌溉渠道,巨大的间接损失难以计算,破坏的生态环境长期难以修复。黄河下游防洪治理历来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也是黄河防洪的重中之重。

二、洪水泥沙及河道冲淤

(一)黄河洪水特点

黄河洪水按其成因可分为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两种类型。

暴雨洪水主要来自中游地区和上游兰州以上地区,洪水发生时间为6~10月。兰州以上地区雨区广,降雨强度较小,洪水洪峰流量不大,历时较长,是宁蒙河段的主要成灾洪水,但只能形成中下游洪水的基流。中游地区暴雨频繁、强度大、历时短,形成的洪水具有洪峰高、历时短、含沙量大、陡涨陡落的特点,是黄河下游的主要成灾洪水。中游大洪水按来源区分为两种类型,以三门峡以上来水为主的洪水称为“上大洪水”,以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来水为主的洪水称为“下大洪水”,“上大洪水”与“下大洪水”不遭遇。

经对设计洪水分析计算,流域面上水土保持、水库建设(以下游防洪为主的水库调节超标准洪水除外)和水资源利用对中常洪水影响较大,对设计洪水影响不大,对中常洪水的影响使河道冲淤特性变化较大。

冰凌洪水主要发生在黄河下游及上游宁蒙河段,黄河下游多发生在2月,宁蒙河段多发生在3月。冰凌洪水峰低量小、历时短、来势猛、水位高,防守难度大。

(二)水沙特点

黄河水沙具有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显著特点。主要表现三个特点:一是水少沙多,进入黄河下游天然水量仅有560亿立方米,输沙量高达16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28.6

千克每立方米,实测最大含沙量911千克每立方米(1977年),输沙量和含沙量均为大江大河之最;二是水沙异源,水量主要来自上游兰州以上,沙量主要来自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兰州以上来水占全河55.6%,远超过流域面积占全河流域面积30%的比例,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来沙占全河91%,远高于流域面积占全河46%的比例;三是天然水沙量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汛期7~10月,水量约占全年的60%,沙量更为集中,占90%,且往往集中在几场洪水,水沙量年际间变化也很大,沙量更为集中,往往集中在几个大沙年份。

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大规模开展了水土保持,20世纪70年代已经初见成效,到规划现状年,平均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左右,约占来沙量的20%,总减少量约达100亿吨,为减少下游河道淤积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用水发展,利用黄河河川水资源量已达360~400亿立方米,占黄河水资源量的60~70%,年平均入海水量由20世纪50~60年代的500亿立方米左右降低到20世纪90年代的119亿立方米。在水资源利用时,非防洪水库对中常洪水拦蓄利用,使水流过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自然情况相比,水沙关系进一步恶化。

到本世纪中叶,即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按规划全面实施生效时,年平均进入黄河的沙量仍有8亿吨左右,仅占自然情况下的50%,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增加,若不考虑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向黄河补水,输沙入海水量将进一步被挤占,水少沙多和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三)河道淤积

1952~1997年下游河道实测淤积泥沙92亿吨,河床普遍抬高2~4米;1996年8月,花园口站洪峰流量76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位却比1958年的22300立方米每秒大洪水高出0.91米;目前黄河下游河道比两岸的黄淮海平原地面高4~6米,局部河段高出10米以上。

由于水沙关系恶化,1986年以来黄河下游中水河槽和滩地的淤积比例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对防洪安全极为不利的河床形态。1952~1986年,在三门峡水库拦沙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约35亿吨的情况下,下游河道淤积66.7亿吨,其中滩地淤积56.4亿吨,占85%;中水河槽淤积10.3亿吨,占15%,滩面和中水河槽基本同步升高。1987~1997年,下游河道淤积25.3亿吨,其中滩地淤积7.8亿吨,占31%;中水河槽淤积17.5亿吨,占69%,中水河槽抬升的速度,远远超过滩面抬升的速度。目前已经形成主河槽高于滩面3~5米、滩面高于背河地面3~5米的“二级悬河”,主河槽过洪能力由5000~6000立方米每秒衰减到20世纪90年代的2000~3000立方米每秒,最小只有1800立方米每秒,河床横比降远大于纵比

降,“横河”和“斜河”发生几率增多。

由于水沙关系恶化,上游内蒙古河道由自然状况下的微淤型变为剧烈淤积河道;使渭河下游由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改为蓄清排浑后的基本冲淤平衡转为淤积性;使潼关高程迅速抬高至328米左右且居高不下。

2000年正式投入运用的小浪底水库,利用拦沙库容拦沙100亿吨,并且利用拦沙期较大的库容和正常运用期10亿立方米库容长期调水调沙,在拦沙期内,使下游河道减淤相当于20年的淤积量76亿吨,萎缩的中水河槽泄洪排沙能力恢复到4000~5000立方米每秒。拦沙期完成以后,由于小浪底水库长期调水调沙库容所限,每年只能减少下游河道淤积0.4亿吨,下游河道每年还要淤积2.6~3.0亿吨,中水河槽逐步萎缩。

三、防洪形势

人民治黄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黄河防洪治理,始终把保障黄河下游防洪安全作为黄河治理的首要任务。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以中游干支流水库、下游河防工程、分滞洪区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调控洪水工程体系,初步形成了以上游水土保持、中游干流水库、下游河防工程、两岸滩地放淤和河道挖河疏浚的“拦、排、放、调、挖”泥沙处理和利用体系,同时,还加强了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和人防体系的建设。依靠这些工程措施和沿黄广大军民的严密防守,取得了半个多世纪伏秋大汛不决口的辉煌成就,扭转了历史上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在保障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同时,也加强了上中游干流及主要支流的治理,并初见成效,大大减少了水患灾害。

虽然黄河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黄河是一条河情特殊、极其复杂难治的河流。

当前黄河水土流失治理减沙的比例远小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今后这种局面还要长期存在,水少沙多问题更为突出,水沙关系更为不协调,下游“二级悬河”加剧,“地上悬河”形势严峻。小浪底水库拦沙期的拦沙和调水调沙作用,可以使下游河道在2020年以前基本不淤积,“二级悬河”的局面得到遏制,但拦沙期结束以后,水沙关系依然不协调。由于小浪底水库长期有效库容所限,下游河道又要恢复全面淤积,中水河槽逐步萎缩,“二级悬河”又开始发展;同时由于堤防质量差,河势游荡多变,大洪水和中常洪水仍有决堤的可能;东平湖滞洪区围坝质量差,退水困难,湖区安全建设遗留问题较多,分洪运用难度很大;河口不断淤积延伸,引起下游河道溯源淤积。下游滩区居住有179.3万人,安全建设滞后,没有淹没补偿政策,滩区经济发展与治河矛盾突出;洪水泥沙威胁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黄河下游防洪减淤体系的构建任重道远。

上游内蒙古河道由自然状况下的微淤型变为剧烈淤积河道,渭河下游淤积问题还没有解决,潼关高程在328米高程居高不下,宁蒙河段、中游小北干流(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河段和潼关至三门峡大坝等干流河段,以及沁河下游、渭河下游等主要支流防洪工程不完善。流域病险水库多,城市防洪设施薄弱;非工程措施不完善,流域防洪形势仍很严峻。

加之人水关系不协调,“与河争地”、“与河争水”现象严重,加剧了河道萎缩,排洪能力急剧下降,防洪保护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减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防洪减淤面临的挑战增多,困难更大。

四、防洪减淤目标

(一)近期目标

近期到2015年,河口村水库投入运行,开工建设古贤水利枢纽,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的下游水沙调控体系,结合水土保持措施,利用小浪底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实现下游河道不淤积和4000立方米每秒左右中水河槽的塑造,逐步恢复主槽行洪排沙能力;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潼关高程不超过328米;基本完成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强化河道整治,初步控制游荡性河段河势;实施东平湖滞洪区工程加固和安全建设,保证分洪运用安全;利用初步建成的黄河防洪减淤体系基本控制洪水,加上沿河军民的严密防守,确保防御花园口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堤防不决口。

基本控制人为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按照先粗后细的原则,粗泥沙集中来源区1.88万平方公里基本得到治理,平均每年减少入黄泥沙达到5亿吨;实施小北干流无坝放淤工程,淤粗排细,减轻小浪底水库及下游河道淤积,并为有坝放淤积累经验;基本完成滩区安全建设,建立滩区淹没政策补偿机制,保障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加强河口治理,相对稳定入海流路。

黄河上中游干流、主要支流,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潼关高程不超过328米,重点防洪河段的河防工程基本达到设计标准,大中型病险库除险加固全部完成,黄河流域及下游沿黄防洪任务较重的14座城市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

加强防汛指挥系统、防洪调度系统、调水调沙系统等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为突破口,以建设“数字黄河”工程为重点,基本实现防洪非工程措施及管理现代化。

(二)远期目标

远期到2025年,建成古贤水利枢纽,基本形成黄河下游的水沙调控体系,利用古贤水库拦沙和以小浪底、古贤水库为主的联合调水调沙,2020年以后60年,下游河道由剧烈淤

积变为微淤状态,基本维持中水河槽过洪流量;潼关高程降低1.5~2米;开展挖河固堤,局部河段初步形成“相对地下河”雏形;根据河道淤积情况,适时加高加固堤防,维持下游中水河槽稳定,基本控制下游游荡性河段河势。

继续开展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按照先粗后细的原则,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以外的多沙粗沙区5.98万平方公里基本得到治理,平均每年减少入黄泥沙达到6亿吨;开展小北干流有坝放淤,尽量延长古贤水库和小浪底水库拦沙库容使用年限,减轻下游河道淤积;完善现有政策补偿机制,为滩区群众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适时开工建设黑山峡水库,今后长期利用黑山峡水库对龙羊峡、刘家峡水库反调节,调水调沙,基本恢复和维持黄河上游内蒙古河段自然情况下的冲淤变化特性,基本恢复和维持中水河槽排洪能力。黄河上中游干流、主要支流防洪河段的河防工程达到设计标准,重要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

五、防洪减淤体系布局

在认真总结黄河治理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黄河洪水、泥沙的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对黄河防洪的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拟定防洪减淤的总体布局如下:

按照“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洪水和“拦、排、放、调、挖”综合处理泥沙的方针,由黄河堤防和控导工程等河防工程,已建的小浪底、三门峡水库和规划的古贤、黑山峡水库等干流7座骨干工程及支流骨干水库,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中下游两岸滩地放淤,局部畸形河段和河口地区挖河清淤疏浚、下游东平湖为主的滞洪区,构成防洪减淤工程体系。与防汛指挥系统、洪水预报与调度系统、调水调沙系统和沿河军民严密防守等非工程措施,构成完整的防洪减淤体系。该防洪减淤工程体系分为以下4个体系和布局:

下游河防工程,已建的小浪底、三门峡和支流伊河陆浑、洛河故县水库,规划的支流沁河河口村水库,下游东平湖、北金堤滞洪区,构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处理洪水工程体系,调蓄超过堤防设计标准以外的洪水。

在干流上已建的小浪底、三门峡、龙羊峡、刘家峡和规划的古贤、黑山峡、碛口七座骨干水库,在支流上已建的伊河陆浑、洛河故县水库和规划的沁河河口村、泾河东庄水库,构成水沙调控体系。利用中游骨干工程的拦沙库容拦沙和以中游骨干工程为主调水调沙,减少下游河道淤积,恢复和维持中水河槽过洪能力,控制并降低潼关高程,并控制性调节洪水。利用东庄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减轻渭河下游河道淤积。利用黑山峡水库基本恢复内蒙古河段自然冲淤情况,基本恢复中水河槽的泄洪排沙能力,并为中游水库调水调沙提供动力。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采取先粗后细的原则进行,中游小北干流滩区和温孟滩区采取淤粗排细的原则放淤,水沙调控体系中的拦沙水库采取拦粗泄细的原则运行,构成黄河粗泥沙防治的三道防线。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水沙调控体系、下游河防工程、中下游滩地放淤和局部畸形河段、河口地区挖河清淤疏浚构成“拦、排、放、调、挖”处理和利用泥沙、减少下游河道淤积的布局。

六、防洪工程体系建设

(一)水沙调控体系

水沙调控体系具有调蓄洪水、拦减泥沙、调水调沙三大功能,对黄河下游及上中游河道、渭河下游防洪减淤具有重要作用。根据黄河下游、黄河内蒙古河道、渭河下游河道的淤积状况和洪水控制调节情况以及其他因素,规划安排抓紧开展古贤水利枢纽、河口村水库、东庄水库前期工作,深入论证黑山峡水库开发方案,近期建成河口村水库,开工建设古贤水利枢纽和东庄水库,远期建设黑山峡水利枢纽。

古贤水利枢纽为干流控制性骨干工程,坝址位于晋、陕峡谷的下段,可以控制河龙区间的全部洪水和入黄泥沙9.38亿吨(约占全河泥沙的59%)。水库总库容153亿立方米,有效库容48.5亿立方米,拦沙库容104.5亿立方米。利用古贤水库拦沙和以小浪底、古贤水库为主联合调水调沙,2020年以后的60年,下游河道每年淤积量由2.6~3.0亿吨减少至0.9~1.2亿吨,基本维持中水河槽过洪流量4000立方米每秒左右;可以减少禹门口至潼关河道淤积量54亿吨,相当于该河段52年的淤积量,可使潼关高程降低1.5~2米,潼关高程降低,对渭河下游治理具有巨大作用。水库运行还与小北干流放淤配合,塑造高含沙水流,实现有计划的人工放淤。该水库还可以减轻三门峡水库的淤积。古贤水库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运行,在水土保持、小北干流放淤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弥补经济社会挤占河道输沙用水的配合下,可使下游河道在100年或更长时间内不显著淤积抬高,潼关高程得到有效控制。

(二)放淤工程

在黄河干流部分河段引洪放淤是处理泥沙的重要措施之一。规划放淤滩区包括:中游的小北干流滩区、温孟滩区,下游的陶城铺以上滩区。根据现状水沙条件和滩区经济社会状况,选择小北干流滩区进行放淤。

黄河小北干流滩地面积广阔,居民稀少、生产相对落后,是堆放黄河泥沙的理想场地。以淤粗排细为目的,将黄河部分粗泥沙堆放于此,延长黄河小浪底水库拦沙减淤寿命,减轻

下游河道淤积。初步分析,采取有坝放淤措施,335米高程以上滩地可放淤100亿吨左右,相当于小浪底水库的拦沙量,可继续减缓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抬高,还对降低潼关高程十分有利,是处理泥沙和有效降低潼关高程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规划近期开展无坝放淤,减轻小浪底水库及下游河道淤积,并为有坝放淤积累经验。

(三)河防工程

河防工程是防洪减淤体系的基础,其建设的重点是黄河下游,包括标准化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挖河固堤及“二级悬河”治理等,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按照“稳定主槽、调水调沙,宽河固堤、政策补偿”的方略进行下游河道治理和解决滩区群众的问题。规划近期建成标准化堤防,基本完成河道整治,结合调水调沙,基本稳定中水河槽,开展挖河疏浚,治理“二级悬河”,减少中常洪水直冲大堤的“横河”、“斜河”等不利河势的发生几率,防止洪水冲决大堤。

远期视河道淤积和河势变化情况加高加固大堤,进行河道整治,调水调沙,完善滩区政策补偿机制,进行入海流路治理。

黄河下游河道高悬于黄淮海平原之上,是防洪问题历来十分严重的根本原因。从长远考虑,有计划地利用黄河泥沙,坚持不懈地采取放淤固堤、挖河固堤等措施,淤高背河地面,构筑“相对地下河”,扭转“地上悬河”造成严重威胁的被动局面。

通过综合治理,使下游河道在遭遇不同量级的洪水时,都能顺畅地排洪排沙入海:即在中小洪水时,水流在中水河槽中行进,减少洪水漫滩;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时,全面漫滩行洪,利用广阔的滩地滞洪沉沙,淤滩刷槽,扩大主槽过洪能力,依靠标准化堤防约束洪水,洪水漫滩后,安全建设设施保障生命财产和乡镇企业安全,造成的灾情损失由国家通过补偿政策,给予淹没损失补偿。既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又使下游滩区群众安居乐业,和全国人民一道建设小康社会。

同时,加强黄河宁蒙河段、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潼关至三门峡大坝等上中游干流河段,以及沁河下游、渭河下游等主要支流重点防洪河段的堤防、险工、控导护岸等河防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流域防洪能力。

(四)分滞洪工程

当黄河下游发生超过堤防设防标准洪水时,为了减少洪灾损失,需要使用分滞洪区分滞洪水,牺牲局部保全大局。目前黄河下游分滞洪区共有五处,即东平湖滞洪区、北金堤滞洪区、大功分洪区、齐河及垦利展宽区。作为分滞洪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

制约,相对落后于周边地区,群众生活较为困难。小浪底水库的建成运用,可大幅度削减下游稀遇洪水,防凌形势也大为改观,加上滞洪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次规划安排东平湖滞洪区为重点滞洪区,分滞黄河设防标准以内的洪水;北金堤滞洪区为保留滞洪区,作为处理超标准特大洪水的临时分洪措施;大功、南展宽区、北展宽区三个蓄滞洪区防洪防凌运用几率稀少,予以取消。

东平湖滞洪区位于黄河下游由宽河道转为窄河道的过渡段,是保证窄河段防洪安全的关键工程,承担分滞黄河洪水和调蓄汶河洪水的双重任务,通过分洪运用控制艾山下泄流量不超过10000立方米每秒。东平湖滞洪区分为老湖区和新湖区,汶河洪水直接进入老湖区,老湖区滞蓄汶河洪水的能力按10年一遇设计,若汶河来水超过老湖区的滞蓄能力时则需要新湖区滞蓄,为滞蓄汶河洪水,新湖区运用几率为10~20年一遇。分滞黄河洪水时先用老湖区,老湖区蓄满后或者分洪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再用新湖区。在小浪底水库建成后,老湖区分滞黄河洪水的运用几率为20~30年一遇;新湖区分滞黄河洪水的运用几率与汶河来水有关,最低为20~30年一遇,最高为百年一遇。鉴于东平湖分洪运用仍很频繁,因此作为重点滞洪区保留。近期规划对东平湖滞洪区工程进行除险加固,疏通北排及南排通道,搞好湖区33.81万群众的安全建设,保证分洪运用时“分得进、守得住、排得出、群众保安全”。

北金堤滞洪区是防御黄河下游超标准洪水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滞洪区内人口约170万。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北金堤滞洪区的分洪运用几率为近千年一遇。虽然北金堤滞洪区的分洪运用几率很小,但考虑到小浪底水库拦沙库容淤满后,下游河道仍会继续淤积抬高,堤防防洪标准将随之降低,从目前的认识和黄河防洪减淤的长远考虑,本规划将北金堤滞洪区作为防御特大洪水的临时分洪措施,予以保留。

(五)滩区治理

黄河下游滩区面积3956平方公里,人口179.3万,耕地374.6万亩。黄河下游滩区既是行洪排沙的通道,又是滞洪沉沙的场所,还是广大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1950~1997年下游河道实测淤积泥沙92亿吨,滩地淤积64.2亿吨,占70%,相当于小浪底水库设计拦沙量的64%。在滩地淤积情况下,下游防洪已经形成大堤加高与河床淤积升高赛跑的局面。如果没有滩地淤积,大堤将加得更高,1371公里的临黄大堤防守难度进一步增加。在黄河泥沙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之前,从目前的认识看,只有按照“稳定主槽、调水调沙、宽河固堤、政策补偿”的方略进行下游河道治理和解决滩区群众的问题。

根据堤防背河侧环境容量分析,规划按照滩区群众依靠滩区土地生存和发展的思路进行

滩区安全建设,将居住距大堤较近的群众和坍塌失去土地的群众迁至大堤背河侧居住;其余淹没水深较深的群众,建设大村台,就近搬迁,兴建乡镇企业,群众在滩地取得基本口粮和乡镇企业原材料,在安全地带进行工业生产。淹没水深较浅的群众采取临时撤离。黄河滩区除滞蓄洪水以外,还有巨大的沉沙作用,其作用远远超过一般滞洪区的作用,理应和滞洪区一样,享受淹没补偿政策。

规划近期基本完成滩区安全建设,并初步建立滩区淹没补偿机制;远期进一步完善。

本规划完成后,滩区群众可以具有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全国人民共奔小康社会。

(六)河口治理

河口现行流路为1976年改道的清水沟流路,规划期内仍行河清水沟流路,并考虑尾闾河段有一定的出汊摆动。规划近期基本完成清水沟防洪河段的堤防加固和河道整治。远期在河口流路过长,溯源影响增加泺口以下河道淤积时,需改走清水沟北汊行河,缩短河口流路。

七、城市防洪

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沿岸的省会及重要地级市是黄河流域及下游沿黄地区的精华所在,人口及工业设施高度集中,是防洪的重点保护对象。随着城市发展,虽然也进行了一定的防洪工程建设,但总体来看,目前防洪工程体系还不完善,多数已建防洪工程标准低,防洪沟渠淤积严重,泄洪能力差,防洪工程还不足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次规划涉及干流及重要支流的14座城市,其中Ⅰ等设防城市4座,Ⅱ等设防城市6座,Ⅲ等设防城市3座,Ⅳ等设防城市1座。Ⅰ等设防城市包括济南、西安、太原、郑州。Ⅰ等设防城市主城区的防洪标准为二百年一遇,Ⅱ、Ⅲ等设防城市为百年一遇,Ⅳ等设防城市为五十年一遇,城市防洪工程体系一般包括拦洪水库、河道堤防、护岸、排洪沟渠、防洪墙等工程,个别城市还有分滞洪区。规划近期基本完成防洪体系,达到国家规定防洪标准。

八、水土保持与山洪灾害防治

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区45.4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为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重点治理区中多沙粗沙区面积为7.86万平方公里,其中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面积1.88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先粗后细,分期治理,使有限投入尽快发挥减沙效益。在措施配置时,要按照各区特点,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淤地坝建设为主,生物、耕作措施相结合。通过综合治理,有效地拦蓄和利用泥沙,减少下游河道淤

积,发展优质高产基本农田,为退耕还林还草创造物质基础和社会保障条件。同时采取封育限牧,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规划近期基本完成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在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和其他区域,治理面积12.1万平方公里,建设治沟骨干工程1.67万座;远期基本完成多沙粗沙区剩余的5.98万平方公里的治理,总治理面积12.1万平方公里。在新增治理措施的同时,注意已经建设治沟工程的加高加固和已经治理面积的巩固。

按照《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划分,黄河流域山洪灾害防治区总面积31.09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其次是内蒙古高原地区。防治区内地表切割破碎、沟壑纵横,暴雨强度大、历时短,暴雨洪水及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突出。山洪灾害防治应与支流治理和水土保持相结合,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应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山洪灾害的认识,建立完善的监测通信预警系统,制订切实可行的防灾预案,完善和细化政策法规。应结合水土保持,坚持以淤地坝系建设为主,与支流治理结合,对小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采取拦挡、排导、削坡等综合措施治理。

九、防洪非工程措施

防洪非工程措施是防洪减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防洪减淤工程体系发挥设计效益的重要体系。规划按照现状信息化水平和治黄科技水平,基本完善防汛指挥系统建设、防洪预报调度系统建设、调水调沙系统建设、山洪灾害的监测通信预警系统,防洪工程设施管理、防汛机动抢险队的建设,防洪区管理,配套完善上述系统需求的水情测报系统、防汛通信网、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并根据信息化发展水平和治黄技术进步,不断进行完善。

十、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积极推进规划实施;二是按照有关法规的规定,对规划提出的防洪建设任务,明确事权,落实责任;三是依法加强防洪管理,建立健全防洪建设与管理机制;四是依靠科技创新,提高防洪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平。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经济开发历史悠久,文化繁衍源远流长,曾经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黄河流域土地和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十分丰富,生产潜力巨大,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黄河是一条流域自然条件复杂、河情特殊的河流,中上游地区的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灾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和决口威胁,都严

重地影响着沿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治理开发黄河是我国国土整治与开发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黄河治理与开发。早在50年代初期,就着手组织编制黄河流域规划。在有关单位广泛开发勘测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于1954年初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由国家计委、水利部、燃料工业部、农业部、林业部、交通部、铁道部、地质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领导担任委员,聘请苏联专家组并调集国内有关专家,集中力量编制黄河治理开发规划。1954年底提出《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简称黄河规划),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并责成有关部门按时完成治理开发黄河的第一期工程。黄河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推动黄河建设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4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治理黄河、除害兴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减免洪水灾害,防治水土流失,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大规模的治黄实践,以及不断深入的勘测规划研究工作,也逐步加深了对黄河流域自然经济情况和规律性的认识。随着黄河治理开发的进展,黄河情况已较50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也对治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治黄事业更好地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目标服务,迫切需要对黄河治理开发规划进行补充和修订。

1984年4月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关于审批黄河治理开发规划修订任务书的请示报告》,同意任务书拟定的各项规划任务,同年8月,原水利电力部召开了“修订黄河治理开发规划”工作会议,与有关省(区)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商讨,明确了任务分工,11月修订黄河规划协调小组审定了规划工作大纲。此后,交通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农牧渔业部、林业部、地矿部、煤炭部、石油部、流域各省(区)的有关部门,以及水电部西北勘测设计院、天津勘测设计院、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等单位大力协同密切配合,开展了各项专项规划工作。

在此期间,国务院以国办发[1987]61号文批转了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的报告》,对近期黄河水资源利用分配作了明确的规定。国家计委还在1983年批准下达了《西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专项治理规划任务书》,1987年批准下达了《黄河入海流路规划任务书》。这两个专项规划,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是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的组成部分。除按照国家计委要求分别编报单项规划报告外,并将其规划意见纳入黄河治理开发规划。

至1987年底,《修订黄河治理开发规划任务书》规定的各个专项规划或开发意见的编制工作相继完成,提出了《修订黄河治理开发规划报告提要》。1988年5月,水利部领导在郑

州主持召开治黄规划座谈会,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及省(区)、部委的代表,对规划的主要成果进行了初步审议。与会代表认为,《修订黄河治理开发规划报告提要》中的指导思想、任务要求、基本措施、战略部署和实施步骤基本上是正确的。根据“治黄规划座谈会纪要”的精神,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修改,于1990年底完成了《黄河治理开发规划报告》的编制工作,1991年8月提出《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简要报告》。

1993年5月水利部致函流域各省(区)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征求对《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简要报告》的意见。在认真考虑各省(区)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并吸取治黄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于1996年初编制了《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1996年6月和1997年3月,水利部在北京分别召开了《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专家座谈会和预审会,进一步听取了各方面专家和领导的意见。1997年6月,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在北京主持召开了《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审查会,根据审查意见,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又对“规划纲要”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

黄河干流各河段特征值

2、土地矿产资源

黄河流域土地、矿产资源丰富,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发展潜力很大。

黄河流域总土地面积11.9亿亩(含内流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3%,其中大部分为山区和丘陵,分别占流域面积的40%和35%,平原区仅占17%。由于地貌、气候和土壤的差异,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地区土地利用情况差异很大,见表2。流域内共有耕地1.79亿亩,人均1.83亩,约为全国人均耕地的1.5倍。大部分地区光热资源充足,农业生产发展潜力很大。流域内有林地1.53亿亩,牧草地4.19亿亩,林地主要分布在中下游,牧草地主要分布在上中游,林牧业发展前景广阔。全流域还有宜于开垦的荒地约3000万亩,主要分布在黑山峡至河口镇区间的沿黄台地(约2000万亩)和黄河河口三角洲地区(约500万亩),是我国开发条件较好的后备耕地资源。另外,黄河三角洲、中下游滩地和水库库区还有大片滩涂地可供开发。随着流域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基本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今后除加强现有耕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外,在不加重水土流失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区还要有计划地开垦荒地。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情况表表2

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1990年探明的矿产有114种,在全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黄河流域有37种。具有全国性优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32%以上)的有稀土、石膏、

玻璃用石英岩、铌、煤、铝土矿、钼、耐火黏土等8种;具有地区性优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16%~32%)的有石油和芒硝2种;具有相对优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10%~16%)的有天然碱、硫铁矿、水泥用灰岩、钨、铜、岩金等6种。黄河流域主要优势矿产情况见表3。

黄河流域主要优势矿产情况表表3

黄河流域成矿条件多样,矿产资源既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为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流域内有兴海~玛沁~迭部区,西宁~兰州区,灵武~同心~石嘴山区,内蒙古河套地区,晋陕蒙接壤地区,晋中、晋南地区,渭北区,豫西~焦作区及下游地区等9个资源集中区,可以形成各具特色和不同规模的生产基地,进行集约化开采利用。流域内有色金属矿产成分复杂,共生、伴生多种有益成分,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大。

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水能资源、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都十分丰富,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我国的“能源流域”。已探明煤产地(或井田)685处,保有储量4492.4亿t,占全国煤炭储量的46.5%,预测煤炭资源总储量1.5万亿t左右。黄河流域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四省(区),具有资源雄厚、分布集中、品种齐全、煤质优良、埋藏浅、易开发等特点。在全国已探明超过100亿t储量的26个煤田中,黄河流域有11个(即宁夏鸳鸯湖—盐池煤田,内蒙古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山西大同煤田、宁武煤田、河东煤田、太原西山煤田、霍西煤田、沁水煤田,陕西黄陇煤田、陕北侏罗纪煤田)。流域内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为41亿t和672亿m3,分别占全国地质总储量的26.6%和9%,主要分布在胜利、中原、长庆和延长4个油田。其中,胜利油田是我国的第二大油田。

社会经济概况及发展趋势

黄河流域面积绝大部分在上中游地区,下游流域面积仅为全流域的3%。黄河下游两岸的广大平原分属海河、淮河流域,无论从历史还是现状看,这些地区的安危盛衰与黄河的治理开发关系都十分密切。过去黄河的泥沙淤积塑造了这片大平原,同时洪水泛滥也给它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如今两岸广大平原一方面仍然遭受着黄河水患的严重威胁,另一方面,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迫切需要开发利用黄河的水资源。因此分析流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其对黄河治理开发的要求,除了考虑黄河流域这个自然地理实体外,还要考虑流域经济的完整性和关联性,应该包括现行河道决溢可能影响到的12万km2的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

1、社会经济概况

据1990年资料统计,黄河流域人口978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6%,耕地面积1.7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