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四大史书

我国四大史书

我国四大史书

我国四大史书:《春秋》(吕不韦)、《左传》(左丘明)、《国语》(左丘明)、《战国策》(刘向)

《史记》:史记简介 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史记》:史记简介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 导语:《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它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为传统。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 “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项羽本纪》是例外); “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古代历史事件大全

中国古代历史事件大全 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在天人关系、历史本质、历史动力、历史发展形式、历史发展进程、人的历史地位和君民关系等方面,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中国古代历史事件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古代历史事件一:鉴真东渡鉴真(688;763)江阴人,俗姓淳于。原为扬州大明寺高僧,精通佛经和医学。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曾邀请他去日本,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753年,已双目失明的鉴真带着弟子第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他带去佛教经典以及建筑.雕刻和医学等知识,对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鉴真在日本十年,深受日本人民的崇敬,死后葬在日本的唐招提寺。1980年5月,鉴真像在日本唐招提寺长老的陪送下,回国“探亲”,成为中日人民友好关系史上的佳话。 唐代,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而且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依靠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积极同各国交往。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遣唐使来中国有13次之多。此外,唐朝同天竺、新罗、波斯、多罗马帝国、非洲国家都有频繁的交往。[1] 东渡原因 唐代赴日传法名僧,日本常称为“过海大师”﹑“唐大和尚”,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十四岁(一说十六岁)于扬州大明寺出家。曾巡游长安﹑洛阳。回扬州后,修崇福寺﹑奉法寺等大

殿,造塔塑像,宣讲律藏。四十余年间,为俗人剃度,传授戒律,先后达四万余人,江淮间尊为授戒大师。当时,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备,僧人不能按照律仪受戒。733年(日本天平五年),僧人荣﹑普照随遣唐使入唐,邀请高僧去传授戒律。访求十年,决定邀请鉴真。742年(唐天宝元年)鉴真不顾弟子们劝阻,毅然应请,决心东渡。由于地方官阻挠和海上风涛险恶,先后四次都未能成行。第五次漂流到海南岛,荣病死,鉴真双目失明,751年(唐天宝十载)又回到扬州。 中国古代历史事件二: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联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劳累过度过逝。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

《唐语林》与纪传体史书《旧唐书》比较(一)

《唐语林》与纪传体史书《旧唐书》比较(一) 论文关键词:《唐语林》《旧唐书》叙事 论文摘要:本文比较《唐语林》与纪传体史书《旧唐书》的异同。《旧唐书》叙事风格朴实,《唐语林》叙事活泼,更注重趣味性。 王谠以《国史补》等五十本书为资料来源撰写成唐代笔记总集《唐语林》。《唐语林校证》,由周勋初校证《唐语林》后重新出版。本文所用书为《唐语林校证》(下文皆简称为《唐语林》),凡不列书名只列条目的引文均出于此书。 《唐语林》也没有本纪这一类按年按月日记载国家大事和政治活动的体裁,因为笔记体和本纪体的分工不同,篇幅不同。 一、朴实的叙事风格与活泼的叙事风格的区别 我们以唐玄宗为个案,分析本纪体朴实的叙事风格与《唐语林》笔记活泼的叙事风格的区别。《唐语林》里有唐玄宗的条文共100条,唐宣宗90条,《旧唐书》本纪第八,《唐语林》“豪爽”476条分别如下: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讳隆基,睿宗第三子也,母曰:昭成顺圣皇后窦氏。垂拱元年秋八月戊寅,生于东都。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三年闰七月丁卯,封楚王。天授三年十月戊戌,出阁,开府置官属,年始七岁,朔望车骑至散堂,金吾将军武懿宗忌上严整,诃排仪仗,因欲折之。上叱之曰:“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则天闻而特加宠异之,寻却入阁。长寿二年腊月丁卯,改封临淄郡王。圣历元年,出阁,赐第于东都积善坊。大

足元年,从幸西京。赐宅于兴庆坊,长安中,历右卫郎将,尚辇奉御。神龙元年,迁卫尉少卿。景龙二年四月,兼潞卅别驾。十二月,加银青光禄大夫。州境有黄龙白日升天,尝出畋,有紫云在其上,后从者望而得之,前后符瑞凡一十九事,四年中宗将祀南效,来朝京师。①玄宗为潞州别驾,入觐京师,尤自卑损,暮春,豪家子数辈游昆明池。方饮次,上戎服臂鹰,疾驱至前,诸人不悦,忽一少年持酒船唱曰:“今日宜以门族官品自言。”酒至,上大声曰:“曾祖天子,祖天子,父相王,临淄王李某。”诸少年惊走,不敢复视,上乃连饮三银船,尽一巨馅,乘马而去。(476条) 《旧唐书》记唐玄宗去京师之前,只记一事,他临行前问筮的情况:“蓍立,奇瑞非常也,不可言。”唐玄宗自言门第官品之事,史书不收。本纪记国家大事和皇帝的政治活动,此事无涉政治,故不收。《旧唐书》里记唐玄宗叱武懿宗事,一两笔而已,476条记唐玄宗自言门第事,描写了外形,“戎服臂鹰”。报了门第以后,写“诸少年惊起,不敢复视,”来渲染玄宗在“卑损”之时仍有少年血气,476条叙事力求生动有趣,《旧唐书》玄宗本纪叙事,时间、官职、事件,讲述清楚则可,人物对白、人物描写很少,史书的重点在明治乱之迹,对人物官职变动的关注是对治国安邦的关注,涉及的事件、人物很多,为了节省篇幅,叙同一件事有时不如《唐语林》详细: 六月,山东诸州大蝗,飞则蔽景,下则食苗稼,声如风雨,紫微令姚崇请差御史下诸道,促官吏遣人驱扑焚痤,以救秋稼,从之。是岁,

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射者中,弈者胜”中的“射”,指投壶,与“六艺”中的“射”含义不同。 B. “君与家君期日中”中“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常用的谦辞还有: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赐教、寒舍、见谅等。 C. 《桃花源记》中“具答之”的“具”是“详细”之意。 D. 成语“趋之若鹜”中的“趋”与《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的“趋”意思相同,都是疾走、快走的意思。 【答案】 B 【解析】【分析】B项有误,“赐教”是对他人指教或来信的敬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义和敬辞谦辞。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词语意义和文化常识,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和词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比照辨析正误。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多用于书面。 B. 古人礼貌地称呼别人的女儿一般用“令爱”“令嫒”,称呼别人的儿子则用“令郎”。 C. 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D. 《红楼梦》中的潇湘馆是小说中荣国府里大观园院落之一,薛宝钗的住所。 【答案】 D 【解析】【分析】“莅临”“令爱”“令嫒”“令郎”都是古语词,到今天仍在使用。“驿路”“驿道”也是古语词,是在古代社会的专有名词。《红楼梦》、薛宝钗、潇湘馆则是重点掌握的文学常识。 故答案为:D 【点评】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日常学习和阅读中,我们要注意积累和记忆。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 A. 谦辞:家君、在下、愚见、寒舍 B. 法国:莫泊桑、普希金、法布尔、雨果 C. 小说:《儒林外史》《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 D. 律诗:《游山西村》《春望》《木兰诗》《钱塘湖春行》 【答案】 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A:正确;

史模板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令狐采学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

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小结: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岁寒三友:松竹梅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各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三牲:祭祀用的牛羊猪 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户部:负责财政、国库 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 兵部:负责军事 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经典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戏曲四行当:生旦净丑 中国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

(吴趼人)《老残游记》(刘鄂)《孽海花》(曾朴)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赵孟頫 书法四体:真(楷)草隶篆 书四库:经史子集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赵氏孤儿》《精忠旗》《清忠谱》《桃花扇》《汉宫秋》《琵琶记》《娇红记》《长生殿》《雷峰塔》.中国十大古典喜戏:《救风尘》《玉簪记》《西厢记》《看钱奴》《墙头马上》《李逵负荆》《幽阁记》《中山狼》《风筝误》 中国十部著名歌剧:《白毛女》《王贵和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洪湖赤卫队》《草原之歌》《红霞》《刘三姐》《红珊瑚》《江姐》十三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左传》《礼记》《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戏曲四行当:生旦净丑 中国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

欧洲古代史书

欧洲古代史书 欧洲古代史书籍全球通史简介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代表作。 全球通史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有强烈的现实感。 自问世以来,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 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当代世界史编纂的一个新起点,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 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 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

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 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欧洲古代史书籍全球通史作者简介斯塔夫里阿诺斯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 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 除《全球通史》外,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已于2004年3月23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去世,本书不但是斯氏《全球通史》的最新版本,也成了其最后版本。 欧洲古代史书籍全球通史点评--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全球通史》给了我强烈的现实感:它是可以用来救治我们现全球通史第七版书影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机的一种思想武

纪传体

纪传体: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 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中心,表为大事年表,书记礼制、官制及经济制度等,世家、列传记各诸侯国以及武帝以前的各类重要历史人物,少数民族,邻近国家的史实,其中世家与列传就占了一百篇。司马迁为了写完这一巨著,费时二十余年,多次跋涉全国各地考察古迹民俗,倾尽毕生心血。〈史记〉的古史资料价值特别高,有许多记载成为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史记》的史实分析和评价也比较客观,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科学性,例如肯定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进步作用,用「世家」体裁为之作传,这是古代史家中所罕见的。《史记》既是不朽的史着,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善用白描手法刻划人物形象,鲁迅甚至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史记》只写到汉武帝为止,故汉代续补《史记》者丛出,其中以班固撰的《汉书》最为后世推崇,它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自〈汉书〉着成后,以纪、表、志、传为主要形式,以断代为史的史书体例,便成为后世修「正史」的标准形式。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二十四史还附志、表等作为附录。朝鲜、日本的一些史书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但纪传体也有其弊端,即「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分头叙述人物,历史事件则被分记到人物传之中,产生重复矛盾的缺陷。到南宋,始出现了克服编年、纪传二体缺陷而综合其优点的纪事本末体。 纪传体首创于司马迁的《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种体例,以人物为中心,通 过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人物传记。因而,纪传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记叙集中而清楚。 自《史记》问世以后,中国史书大多以这种体例写成,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除《史记》为通史外余为断代史),可谓纪传体的一统天下。纪传体深受史家的青睐,这还应归功于其较合理的编排体例。以《史记》为例,它由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组成。本纪以帝王事迹为纲,按年代顺序记叙历史大事;世家中的部分内容以朝代或诸侯国的事迹为纲,按年代顺序记叙历史大事。表又分为世表、年表、月表,是以表格形式,分别按世代、年、月排列的简明大事记,以补纪、传叙述之不足。书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分门别类地记叙了礼仪(《礼书》)、音乐(《乐书》)、军事(《律书》)、历法(《历书》)、天文(《天官书》)、祭典(《封禅书》)、水利(《河渠书》)、经济(《平准书》)等方面的知识和发展概况,具有专门学科史的性质。如此一来,这部史书不仅体例完备,包举全面,规模宏大;而且纲目井然,点线交织,铺陈有方,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郑樵《通志考》)。到了《汉书》(第一部断代史),它取消“世家”,并入“列传”,称“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并增加了《地理志》、《艺书志》等纲目。自此以后,其他纪传体史书虽由于时代特点或史家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在设立条目时有增易,但大都没有跳出《汉书》所创的体例。自《汉书》以后的纪传体史书,便以纪

(完整版)史记文化常识

《史记》文化常识 整理:唐俊阳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十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二十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走遍江淮、中原。元封三年,司马迁继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此后,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 著书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名称:或称《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史公书》。《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汉职位渐低。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取材:相当广泛,包括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司马迁对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

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疑难,或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创作初衷: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以修史为使命。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遗憾、忧愤而死,死前嘱咐儿子:“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答:“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志完成史著。《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虽然司马谈、司马迁都自称以续写《春秋》之后的史事为己任,但《史记》记录的史实并非直接承接着《春秋》记录的部分,而是包含了后者。 师从: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孔安国是孔子十世孙,也是西汉的儒学名士,武帝末年,鲁共王毁坏孔府旧宅,在壁中得到《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皆蝌蚪文字,当时人识不得,只有孔安国能读出来。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等学说或理论,也推动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潮流。 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的合称,它们对《史记》中涉及的字形字音、地理沿革、人物事迹、典故俗语等疑难要点进行了解释和扩充。裴骃也是裴松之的儿子,裴松之曾经给《三国志》作注并且流传至今。司马贞与张守节都是开元年间人,但据清人钱大昕的

到清朝时期的编年体史书

到清朝时期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相传是孔子修订的。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时鲁国自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即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或公元前479年)的历史大事。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傳爲春秋末年的左丘明爲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竹书纪年》(辑本) :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它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 《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 《春秋谷梁传》:又称《谷梁传》或《谷梁春秋》,战国谷梁赤撰。内容以解释《春秋》大义为主,为儒家经典之,旧题作者为谷梁赤,初皆口授,成书时间晚于《公羊传》,约在西汉时期始写定成帙。 汉 《汉纪》: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荀悦。荀悦(公元148年~公元209年),字仲豫,本书记载内容时间起于汉元年(前206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 《后汉纪》:东晋袁宏(328-376年)撰。它是编年体的东汉史。记事溯自新莽元凤四年(17年)绿林起义,止于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魏代汉。 唐 《续唐历》:著者崔龟从,字玄告。该书记代宗大历十三年(778)至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史事,以接续柳芳《唐历》。 《唐鉴》:北宋著名史学家范祖禹著。它纵论唐三百年间的治乱兴衰,上起唐高祖起兵反隋,下迄昭宣帝被迫禅让帝位给朱全忠,被誉为“深明唐三百年间治乱”的史学名著。

叙事详备编年体史书第一部

叙事详备编年体史书第一部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记述了始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27年(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它周密而详细地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真实地记录了当时重要的政治人物的活动及言论,生动地描写了奴隶社会处于崩溃时期的历史进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一部极为宝贵的历史文献。 1《左传》简介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为《左传》。 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 (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 (鲁哀公二王七年)。 作品中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

有价值的文献,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2《左传》的文学成就 首先体现在叙事上,其叙述真实生动,头绪清楚,注意伏线,重点突出。其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奇正变化,神妙莫测; 其次,是《左传》写人的艺术。《左传》所写人物众多,范围较《尚书》、《春秋》远远扩大。对同一类人,作者也多能突出他们的鲜明个性,对同一个人,有时注意到其前后性格的发展变化,在刻画人物方面,作者也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方法; 再次,《左传》的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蓄而畅达,曲折尽情,极富表现力,无论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大都能如此。 最后是《左传》的叙事特点。《左传》叙事的文学成就很高,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的手法具有很大的特色。对事件描述时,带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在事情发展前或之中就预示了结果,甚至还有此智者的预兆。

中国文学常识大全

中国文学常识大全 一、上古神话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1)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 (2)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3)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二、先秦文学 (一)文学代表作 1.儒家经典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经”在“五经”后增加《乐》,“六艺”,诗、书、礼、乐、御、射。 2.历史散文有《左传》、《战国策》、《国语》。《左传》、《谷梁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3.《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著名篇目有《关雎》、《伐檀》、《硕鼠》、《七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先河。《诗经》名句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4.《战国策》,33篇,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二)代表人物 1.老子,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末年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道德经》是他的著作,此书共五千言,系统阐述了老子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区别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区 别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时期的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史书。与《》、《》、《》合称“”。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写作的史书称“”。它上起传说中的(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十七年(1644年),计3229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编写。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 《春秋》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司马光所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 1.编年体。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资治通鉴》等。 2.纪传体。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创始人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纪传体史书。 3.纪事本末体。主要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国别体。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撰,共分十二国策。《国语》左秋明 5.通史。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下面对我国古代几部着名的史书作简要介绍: 《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北宋司马光等人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司马迁着。 《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21卷,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是分国记载一些重要史事的国别史史书,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特点: 先秦历史的主要特点 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金(铜)石并用时代、再到铁器和牛耕时代的进步历程。 2、生产活动日益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生产关系不断变化,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氏族公社、传说时期几个阶段)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漫长历程,是中国古代史上经历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 4、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在天文历法、文字、医学、建筑、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成就突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奠定了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的确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方面的发展上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6、先秦历史的发展过程明显的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唯物史观的原理。 7、井田制的兴废成为奴隶制和奴隶社会兴衰的纽带和标志。 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以及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基础。 1、政治上: 第一,封建国家由战国分争走向统一,并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统一,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巩固发展起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制逐渐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巩固、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主阶级内部主张继续推行井田制和主张实行郡县制的两大势力进行了反复的争论和数次的斗争。 第三,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由崇尚法家思想演变到推崇儒家学说,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 第五,地主阶级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具体问题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政策调整。 第六,奴隶制的残余势力还大量存在,表明社会制度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 第七,先后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其斗争方式和策略以及他们的反抗精神大都为以后历代农民阶级所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第八,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弊端开始暴露,导致封建王朝和封建国家灭亡的主要因素在这一时期已大都出现。 第九,地主阶级内部开始分化,形成特权阶层。 第十,对外交往初步发展起来。 第十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初步发展。 2、经济上: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劳动人民的劳动,这一时期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并呈现出以下时代特色。 第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和巩固。 第二,各种经济制度由参差不齐实现了全国统一。 第三,在经济思想上确立了“重农抑商”,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的观念。 第四,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 第五,确立了中唐以前的以人丁为主的封建赋税制度。

文学体裁常识复习大全

文学体裁常识复习大全 1.文学体裁,古代的,包括散文和韵文(诗、词、歌、赋等);现代的,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2.我国古代的每个时期或朝代的主要文学样式大致如下: (1)远古时期——原始诗歌(二言形式)、远古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原始歌舞。 (2)殷商时期——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周易》卦、爻辞,《尚书》文告。 (3)西周初至春秋中叶——诗歌(四言形式)。 (4)春秋战国(东周)——散文。历史散文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列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另有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5)战国后期——楚辞。 (6)秦代——李斯的刻石文。 (7)汉代——汉赋、汉代乐府诗、五言诗、杂体散文。 (8)魏晋南北朝——骈文,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9)唐代——格律诗(近体诗),古体诗,古文,传奇。 (10)宋代——词,话本,古文。 (11)元代——曲。 (12)明代——拟话本,小说。 (13)清代——小说。 3.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骚”就是指以《诗经》“国风”民歌和屈原《离骚》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4.我国古代诗歌两大传统承继脉络

现实主义:《诗经》“国风”(源头)——汉朝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继承发展)——“诗史”杜甫的诗(高峰)——唐代白居易的诗和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诗(发扬光大)。 浪漫主义:屈原(离骚)(源头)一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继承发展)一唐代李白的诗(高峰)一唐代李贺,宋代苏轼、辛弃疾,清代龚自珍(发扬光大)。 5.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传统是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和东晋陶渊明的诗,都是“风”、“骚”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孔雀东南飞》,也是描绘现实和抒写理想相结合的。 6.我国古代诗歌在创作上善于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 7.我国古代诗歌创造了不同体制 诗---古体(四言、五言、七言、杂言) 近体绝句(五言、七言) 律诗(五言、七言) 词----小令中调长调 散曲 8.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和演变的情况如下: 殷商卜辞和西周钟鼎铭文(原始形态)一西周时的《尚书》(第一部散文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散文创作发达)一汉代司马迁《史记》的纪传体为班固等所仿效,论辩体散文“议”、“论”、“疏”、“策”、“表”有很大发展(对诸子散文的继承与发展)一魏晋南北朝的散文更趋文学化,体裁增加了“序”、“记”、“书”、“注”、“表”等(鲁迅称之为文学的自觉时代)一唐宋时代出现了“八大家”;体裁更多,如“论”、“议”、“说”、“辩”、“解”、“原”等论辩体式,还出现了“赠序”和游记(全面丰收)一元代散文衰落,明代中叶复兴一清代文字狱使散文受扼杀,产生了适应统治者要求的桐城派古文。

古代史书四种体例: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都是哪本

古代史书四种体例: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 都是哪本 史书指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在四库分类之中就是史部。早期的史书都是以编年史的形式存在,晋朝太康年间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也是编年体。东汉末年,荀悦撰成《汉纪》,开创了编年体的断代史。1、纪传体是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而日本的《大日本史》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 2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3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著史体裁。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

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 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 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4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 年的史实。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

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近代的沉沦(一)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在学术思想方面,我们有诸子百家,诞生了孔子、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墨子等为代表的墨家思想;韩非子等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孙子等为代表的兵家思想;以及阴阳家、名家等,并有易经等至今高深莫测的哲学思考。此外,我们还传承了佛学。 在政治制度方面,我们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秦始皇统一中国,创建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并行郡县制,在交通和通讯均不便利的情况下,理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保证了中国的统一。 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在汉代,中国的影响力达到了新的高度。张骞出使西域,足迹遍及今日的伊朗等西亚地域。 到隋唐时期,中国达到了高度的繁荣。一方面,中国文化影响到周遍诸国,以日本为代表,派遣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在文字、服饰、建筑和思想方面,对日本产生的影响,至今可见。 对西方世界,中国文化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对西方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此外,中国哲学对古希腊哲学,中国文化对文艺复兴的影响,均有据可考。 统一的疆域范围越来越广,最终凝聚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并在元代达到极盛疆域,北至西伯利亚,东至鄂霍次克海,共计2200多万平方公里。 最新的研究表明,直到1800年,中国依然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二)大厦将倾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文明分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长期以来处于东方文明的核心地位,是东方世界的龙头老大,包括日本在内,对中国,只有鼎礼膜拜的份。这种长期的优越感,造成了中国对其他国家不平等的态度,将中国之外的所有国家称为蛮夷之邦,不知礼义廉耻。到了18世纪末,当西方国家通过海路,与中国寻求交流时,这种视其为琉球人、高丽人的态度,依然明显表现出来。 关于通商制度,西洋的商人都限于广州。在广州,外国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节,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成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在广州期间,外国人不能坐轿,不能随便出游,不能带家眷进入,不能买中国书,不能学中文。第一个耶稣教传教士马礼逊博士的中文教师,每次去授课的时候,身旁必须随带一只鞋子和一瓶毒药,鞋子表示他是去买鞋子的,不是去教书的,毒药是预备万一官府查出,可以自尽。 与中国在东方世界的地位相仿佛,到了18世纪末,英帝国在西方世界占据了领导的地位。他们把清朝的乾隆皇帝当成模范的开明君主,认为在华通商遇到困难,责任在地方官吏。1792年,乾隆皇帝80寿辰,英王派马嘎尔尼使华,希望能派大使常驻北京,中国加开通商口岸,固定海关税则等。乾隆视马嘎尔尼为藩属的贡使,要他行跪拜礼。马嘎尔尼初不答应,后提出条件,要求将来中国派使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或者中国派员向他所带的英王画像行跪拜答礼。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马嘎尔尼也拒绝跪拜,最后不欢而散。乾隆去世后,英王再派使节来华,嘉庆给予的待遇远不及乾隆,中英间感情失和。英国知道和平交涉的路走不通,遂开始大规模进行鸦片走私买卖。 在鸦片战争前,我们不肯给外国人平等待遇,在鸦片战争后,外国人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三)沉沦的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