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企业伦理答卷

企业伦理答卷

企业伦理答卷
企业伦理答卷

一、问答题

如何认识企业道德与企业利益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途径?

答:企业是一个由外部协作和内部协作构成的利益关系集合体,其所有行为都涉及到利益的权衡和选择,而所有利益选择都受制于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原则,这就注定了企业既是经济实体也是道德实体。

然而,企业道德与企业利益之间并非是一种天然的和谐共存的关系,而是存在着复杂的动态关系。企业讲道德未必能带来利益,但是,讲道德与利益也不是截然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能一致的,特别是当我们从整体的、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利益的话。怎样使两者同时并举,特别是怎样做到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摆在经营者面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中国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企业道德和利益几乎处在对立面的情况,这与转型期间的市场秩序混乱有关,也与中国当时产品的供不应求有关。在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更注重短期利益,加上市场经济的惩罚机制几乎没有,法律处在空白状态,而讲究道德不仅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反而导致成本的上升,从而被市场逆向淘汰了。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一些意识,到现在还比较盛行。但是现在随着供求关系的改变、信息的透明、市场秩序的建立、消费者意识的增强,这种完全对立的局面虽然未完全消失,但已经得到一定的缓解。

用道德的方式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与长期利益,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途径可以参考:

1、把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满足人的需要与加强和改善企业道德统一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是企业为满足市场需求而生产的具有消费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物品,其物质外壳与属性的背后是道德价值,企业讲道德、讲信誉、对消费者高度负责,就必然赋予产品较高的品质和性能。因此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的过程,实质上是加强和改善企业道德、践行良好道德的过程。要在企业决策与执行、产品设计与生产、包装与展示中坚持以人为本、为人着想,加强质量管理与控制,尽可能满足人的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具体化为对人的安全、实用、舒适、审美、环保的需要,满足人的经济和精神的追求,满足人对真善美的需要和追求,满足人们追求生活时尚和提升生活质量的需要,达到自然与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2、注重在企业营销过程中以道德价值增进品牌价值。企业营销是开拓市场、推介和销售商品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是商品完实现价值的关键环节。在世界上,一流的企业都有一流的产品,成功的企业都有成功的品牌和无形资产作支撑;成熟的市场竞争本质上都是品牌竞争。而成功的品牌无不以道德价值的积淀与提升为基础。道德价值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在营销活动中由初始的以单纯的自我利益为中心,转变为以企业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和谐为中心,而形成的企业信誉和品牌效应,是企业长期道德实践、履行社会责任而获得的美誉度,社会公众与用户对企业及产品的认可度,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

3、将企业伦理文化建设与企业制度机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企业伦理文化既包括企业思想理念、价值目标和价值判断、道德规范等意识形态内容,又包括企业制度机制等规制文化,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理念、价值目标和价值判断、道德规范转化为制度机制,才能使道德化管理贯穿于企业运行之中,变成现实的道德实践和执行能力。因此,一方面,要在企业制度机制建设中体现道德化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把道德化管理的要求变成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

二、案例分析题:

宋山木案例分析

极权组织文化下被扭曲的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是指双方从内心认可并共同遵守的一种精神理念和道德标准,是对付出与回报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这种契约已经固化成为人的潜意识,指引着人们按照这种契约做出行为。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心理契约”是心理上的,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而不是书面的,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仍然有着较强的约束力,从精神和理念的高度指引着人们的行为,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吉姆.柯林斯和杰里.波勒斯,从财富杂志500强中选取了包括GE、沃尔玛、惠普等18家卓越非凡、长盛不衰的企业,进行了为期6年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得出了卓越企业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因素,其中之一就是这些杰出的企业大都有着教派般的企业文化,通过信仰灌输、严密契合和精英主义的深入实施,这种文化已经成为了企业员工工作的原始驱动力,为打造的百年企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没有这种文化的支撑,这些企业也许早以销声匿迹。这就是心灵心灵契约的作用。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无边界经济时代”,人才流、信息流、物流更加迅速便捷,唯有企业文化可以内化于员工内心之中,不能带走、不能复制,成为企业固有的核心竞争要素。管理趋向成熟的企业要积极构建和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先进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的内外传播,积极打造企业文化品牌,不断提高员工工作成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然而,当企业文化被滥用之后,特别是与社会长远利益及个人的发展相互冲突的企业文化被滥用,被部分人当作实现自己卑劣目的的工具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是特别巨大的,如题目所列的宋山木案例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当这个事件曝光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谴责宋山木的邪恶,但是很少人会反思,为什么一群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人,会毫无反抗地接受奴役。我觉得从受害者“心理契约”这个角度分析,可以更好地解释出现这种事件的根本原因。

在跨文化沟通、组织行为学等课程上,都把中国划入是高集体主义的国家,而且在传统的文化中,中国人也比较追求一种团体的存在。但是,中国的政府,却有意让民众变成一团散沙,也就是打造一种原子化的社会,不让任何团体形成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在现在的中国,除了家族之外,很难找到一个真正有归宿感的团体,就连所谓的单位,也只不过是一种稳固的工作关系。而政府这个最大的组织,却在很多情况下,根本没有保护个人的意愿,或者说,认为没有保护的必要。

当受害者离开家乡来到城市工作的时候,唯一的可以依靠的组织,家族,也无法承担庇护的责任了,个人的弱小在一个复杂的包含诸多不确定性的世界面前显得那么无能,正如案例中所说的,“孤独和缺少正常的社会联系”是极权主义得逞的重要原因,而这一切在小城镇这些“熟人社会”相对而言出现的概率是比较小的。

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前面几十年似乎是为了消除原来铁饭碗时代大家对单位等组织的依赖,过分地强调个人化,盲目地抄袭西方的一些我们认为是绝对真理的冷酷的管理方式,如所谓绝对执行力之类的理念,而忽略了西方社会存在的宗教、社会团体等组织提供的心理安慰,造成大家对工作组织的一种冷漠,完全是一种物质上的契约关系,没有任何精神上的联系。而除此之外,没有合适的社会团体来吸纳环节精神上的孤独。

就山木公司而言,虽然我们从局外人的角度,可以清楚地看到诸多不合理甚至变态的企业行为,尽管其中也有些暴力的因素,但是不可否认还是有一些文化上的因素,吸引了一部分人甘心被奴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相比外面世界的冷漠与不确定,山木公司这个组织虽然有暴力与极权,但是它似乎能和受害者建立一个稳固的心理契约,让受害者在

某种程度上比较接受这样的一种约定。在没有更加好的心理契约的情况下,这种扭曲的也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受害者心理的空白。从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首先是家庭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让受害者满足了被保护的需求。其次,极度的个人崇拜,也填补了个人目标的茫然。受害者在成长的过程中,以前接受的一些绝对理念被变化的世界一个个地击破,所有与社会建立的一种心理契约被这个无规则与不确定性无情地毁灭。这样人处在一种内外极度不平衡的状态,而内心的一种驱动力驱使人要去寻求一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山木公司的这种极权文化,虽然需要受害者让渡一大部分自由作为代价,却让他们能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或许在部分人眼中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当我们认为山木事件纯粹是中国男权式后宫文化的映射,或者是中国法律的制度不健全的时候,我们可以横向去寻找相似的案例。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这样的极权组织,也同样吸引了一批受害者,甚至做出集体自杀这样不仅让渡自己的自由,还让渡自己的生命来寻求一种心理契约这样的极端现象。

综上所述,我认为,山木事件这样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社会的极度原子化,让群众失去了依附感。当这种依附感的极度缺失被少数人利用之后,就会出现类似这种对社会的长远利益造成巨大危害的事件。解决的办法,就是让民间团体合理合法地存在,让群众的心理需求得到合适的满足,从而更加体面尊严地生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