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蒲城名人

蒲城名人

张锡极

张锡极(1881-1946)字永敷,蒲城翔村陶池村人。

清朝末年,求学于西安师范学堂,学习期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陕西军政府于民国元年(1912)委任为蒲天县财政局局长。民国九年(1920)赴榆林。这时陕北镇守使井岳秀部被改编为陕西陆军骑兵旅,张被任命为军需处长。民国十五年(1926)井岳秀部已参加了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组成的国民军,井岳秀被任命为陕北国民军总司令。张锡极受进岳秀派遣赴西安“陕北国民军办事处”任处长,同时杨虎城将军聘他为高参。1926年4月刘振华率土匪镇嵩军侵陕,围困西安八个月之久,张锡极协助杨虎城将军处理日常事务,坚守到底,深得信任。1931年杨虎城将军为陕西省政府主席,任张为陕西税务局局长,后又调任为陕西省盐务局局长。

1934年,杨虎城将军这实现自已的教育思想,筹备创办尧山中学,张被吸收为校董会成员。他参与捐资活动,慷慨解襄。杨委任他主持建校工作。他于四月回蒲,选择校址,设计方案、施工、督工,极为辛苦。拆除五岳庙废墟,遭士绅群众拦阻,颇受周折。九月,尧山中学开学,他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

张维寅

张维寅(1853-1922)字东白,号二知园主人,蒲城县城西南半坡刘家村人。著名的书画家。

张东白幼年好学,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人。他目睹清末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现实,无意仕途。光绪末年,被授为文林郎、咸宁(今西安市区)后补知县,他拒绝接受,以后改授汉中府教谕,勉强赴任后,看到官场舞弊及不正之风,愤然辞职。一九OO年,张东白入陕西省立师范学堂教书,加入学校进步组织“自治社”。1906年,井勿幕受孙中山委派,从日本回陕组织革命力量,他遂加入同盟会,从事推翻清朝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国军阀混战连年不断,张东白不满现状而回乡,命自已家舍为“二知园”,以农桑为生兼以书画。1921年靖国军司令郭坚被诱杀,当局将其头挂在西安新城高杆上示众,他题联:“秉性非寻常,允推当世英雄汉;盖棺难论定,须待他年太史公。”不畏权势,显求职铮铮铁骨。

张东白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皖系军阀陈树藩任陕督时,附庸风雅聘他教书画,他虽不屑前去又无由推辞,便以自由出入督军府,须听从教诲等为条件。在督军府,他不管陈的闲忙,兴趣一业就展纸教画,使陈哭笑不得,遂后他趁机辞绝回家。地方军阀缑保杰求他写字,他亦拒绝。

张东白安贫乐道,心胸开阔,生性豪爽,不计较得失。他的生活极为简朴清苦,吃穿很不讲究。常赤脚拖鞋,蹲于椅凳,不拘小节。家中无书案,便在破风匣上写字作画,他并不以此为艰,在这种情况下,穷人只要前来求字画,他也慨然应诺,给以满足。

一九二二年(民国十一年),张东白病逝于家,终年六十九岁。于右任、邵力子、张凤、冯玉祥、杨虎城等,发来唁电,送赠安葬费,表示对这位书画家的深切哀悼和崇敬。

黄罗斌

黄罗斌(1916—1998),中共七大正式代表。1916年12月生,陕西省蒲城县西苇村人。农民家庭出身。8岁在本村私塾读书4年,1928年到高杨镇高等小学读书2年至毕业,后在学校当教员。受到革命思想影响,1929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学生运动。同年8月参加渭北苏区游击队。1932 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渭北游击队战士、班长、代理政治指导员,第二十六军随营学校班长、连指导员。1934年5月起任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陕北省军事部巡视员。同年6月至1935年9月任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第三团政治委员,1935年8月至9月兼团长。9月至11月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第二三二团政治委员。参加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反“围剿”斗争。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任定(边)榆(林)横(山)游击司令员,秀延县游击部队总指挥兼独立营营长,领导陕甘苏区北部游击战争。1936年6月至1937年3月任陕北东地区游击司令部司令员、陕北第二作战区司令员等职。1936年9月至1937年1月任中共清涧县委军事部部长。1937年1月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至9月任陕甘宁边区陕北东分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1938年1月至3月任陕甘宁边区神(木)府(谷)保安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年3月至1939年4月任陕甘宁边区第一河防(黄河沿岸防务)司令部司令员。1943年至1945年在中共中央党校一部学习。1943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三旅副旅长兼第七团团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同年8月至1946年4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三八五旅副旅长兼任陇东军分区副司令员、中共陇东地委委员(至1945年10月)。1947年2月至3月任陕甘宁野战集团军警备第三旅旅长兼陇东警备区司令员。同年9月至1948年7月任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警备第三旅旅长。1948年4月至1949年2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1949年2月至9月任第一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7月至8月任西北军区独立第一师师长。8月至9月任西北军区独立第二师政治委员。先后率部参加保卫延安的战斗及麟宝战役、陇东战役、良平抗击战等,多次立功受奖。1950年4月至11月任解放军第六十五军兼宁夏省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1950年11月至1951年2月任宁夏省军区第二副司令员,1951年2月至1953年5月任宁夏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至1950年11月),1950年9月至1953年5月任宁夏省军区党委常务委员,1953年5月至1954年6月任宁夏省军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51年2月至1954年9月任中共宁夏省委常务委员。1952年8月至1954年9月任中共宁夏省委副书记。1953年3月至1954年9月兼任宁夏省选举委员会主任。参与领导土地改革和经济恢复工作,巩固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1954年8月调任甘肃,主持创建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任公司经理、党委书记。带领广大职工建成了一座新兴的工业城。1958年9月至1959年6月兼任甘肃省冶金局局长、甘

肃省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至1961年5月)。19 58年10月至1962年12月任甘肃省副省长、中共甘肃省委常务委员(1959年12月起)、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党组副书记(1960年6月起)。1960年8月至1961年5月任中共甘肃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党组书记。1962年1月至7月任甘肃省经济委员会主任。3月至6月任中共甘肃省经济委员会党组书记。后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和错误处理,1979年彻底平反。1978年1月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委常务委员。1979年6月至1980年6月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委副书记,1980年6月至1982年12月任书记。1981年9月至1982年6月兼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委员。1983年5月至1984年3月任甘肃省第五届政协主席、党组书记(至1983 年12月)。1983年12月至1988年11月任中共甘肃省顾问委员会主任。1987年11月至1992年10月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八大、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列为十五大特邀代表,因病未能出席。1998年6月30日因病逝世。

王鼎

王鼎(1768—1842)字定九,号省涯,蒲城县西街达仁巷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序幕时期政治家、著称于世的爱国名相。

王鼎少时家贫,刻苦读书,十九岁补为诸生,二十五岁中举。嘉庆元年二十九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后任编修、左赞善、洗马、侍讲、侍读、左右庶子、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少詹士、詹事、内阁学士。他任过工、吏、户、礼、刑五部侍郎。嘉庆二十三年(1818)以吏部左侍郎兼管顺天府尹事务并充经筵讲官。道光二年(1822)升迁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并署河南巡抚。道光五年以一品衔署户部左侍郎,又以左都御史衔充军机大臣,赐紫禁城骑马,冬任户部尚书。道光七年,新疆叛乱,道光帝因鼎运筹有方略,加太子少保。翌年事平叙功,赏王鼎戴花翎,紫光阁图像。道光十一年署直隶总督兼管刑部事。十五年任协办大学士,后拜东阁大学士,晋太子太保,二十一年(1841)晋太子太师。死后谥文恪。

王鼎做官以廉洁著称。为整饬吏治,他刚正不阿,不徇私情。他在刑部任职,先后深入九省审理过三十余起重大疑案,使贪赃枉法者均被惩处,冤假错案得以平反。即使封疆大吏直接插手。相互勾结的人为错案,也照查不误。浙江德清徐仉氏与前房儿子通奸,为灭口杀死儿媳徐蔡氏一案即为典型。仉氏奸刁,买通各级官吏、忤作狱吏,造成各级官员互相包庇,虽三次开棺验尸。皆无结果。直拖延三年之久不能结案。任按察使的王惟恂,明知其情,却被层层关系网所困,被逼自缢,使朝野震惊。王鼎复审,经过艰苦访查,弄清了受

贿网,涉及巡抚一人、知府四人、同知二人、知县四人以及许多县吏、忤作等,案情真象大白于天下,“浙人颂为神明”。他铲除时弊,执法如山,显示了铮铮铁骨。王鼎本人从不依人上爬,堪为自律表率。同乡同族王杰时任宰相,他从未让杰助已升迁。他要求子女族人甚严。儿子回陕参加考试,他唯恐利用权势不法行事,叮嘱儿子考前不许“见客”“见长官”。跟随家人“勿上街”,力杜嫌疑,以正自身,要凭真才实学考取功名。王鼎关心国计民生,理财有方,被誉为嘉庆、道光时期的理财能手。道光七年,新疆张格尔在英国殖民主义支持下,发动叛乱,攻城掠地,割据一方。清廷令长令率兵讨伐。王鼎均衡度支,保证了军需,卓有贡献。平叛后得到赏戴花翎,绘像紫光阁的殊荣。王鼎在整顿天津长芦盐务,两淮盐政上,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了盐商经营,扭转了盐课拖久危局,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王鼎对教育、社会公益异常关心。他一生视学江西,一分校会试,两主浙江张试,四主顺天乡试、二主会试,所得多奇杰士。任江西学政,常入基层督查,垂刻《朱子小学近思录》、《六事箴言》等,充实教学内容。他在外做官仍心系故乡,曾为蒲城尧山书院捐款,以供经费。他为倡办义仓、义田。一次主持家务的四弟对地方捐稍有犹豫,他知道后写信严责:“弟所见殊欠老成。此等义举……弟当毅然行之……”他态度鲜明,诚心感人。

王鼎生活检朴,克已奉公,怜恤民苦。在治黄工程中,以七十四岁高龄,且背患疮疾,亲临工地指挥,紧张时竟八日不返公寓,困时和衣卧于轿中。为赶工期,不避严冬,春节也在工地度过。吃饭时买民夫食物,他告诫督工人员“大工之役,终日胼胝于风雪水口中”“工程全赖若辈”,要大家爱惜民力尊重民工,赢得爱民如子的口碑。

王鼎忧国忧民,忠贞爱国,晚年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捍为领土主权,与林则徐一道,同穆彰阿、琦善为代表的投降派作了殊死斗争。他尸谏殉国的壮烈之举,成为后代志士的楷体。鸦片战争失败后,道光为推卸战败之责,将林则徐革职,发配伊犁。王鼎不顾个人安危,奏请让林襄办河工,想给林则徐一个“立功赎罪”机会,以便求朝廷重新起用。不意治河工程庆典之日,道光却急令林则徐“仍往伊犁”。王鼎星夜兼程进京,向道光力荐林之贤,并面叱穆彰阿为祸国的秦桧、严嵩。道光未听。次日又廷诤,道光仍不听,抽身欲走,鼎牵衣苦谏:“皇上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老臣知而不言,无以对先皇!”道光气恼,甩袍下殿。绝望中,王鼎于1842年六月八日夜效法春秋时卫国史鱼尸谏故事,自缢于园明邸所。王鼎以死相谏意在以血醒君。其遗折中疾呼“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

王鼎死后为掩盖事实真相,称为暴亡,大规模祭葬,追封追赠,但真相终为世人所知。林则徐在戌途中惊悉噩耗,痛失知音,写下“伤心知已千行泪,洒向平沙大漠风”的诗句。清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给予王鼎尸谏高度评价。他把刚直不阿、疾恶如仇、风骨嶙峋的王鼎比作直臣史鱼,比作屈复,比作忠心保国反遭诬陷的周公。王鼎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近代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上,确实是一位名垂千古的爱国名相。

李采白

李采白(1874—1941)字同初,号望三堂主人,蒲城县苏坊镇后李村人,是一位学者和爱国诗人。

李采白十七岁考中秀才,埋入社会后逐步看透了清政府的腐败与没落,对八股产生厌恶,对科举已有反感,便以教书为主,无心仕途。民国初,他在富平县南湖学校曾与康有为会晤,康以“结合同霄汉,委怀在琴书”对联相赠。后因眼疾回乡设馆授徒。此时正值护法时期,他结识了靖国军一批人物,往来密切,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民国十四年(1925)李采白外出,游历洛阳,开封、北京、天津等地,当道者曾聘以县长,他坚持辞而不就。在天津时,富平美原镇马某任军职于津,托他捎八千银元私资,他先以道路为乡里各高等小学预购十

三部,商定回蒲将书售完还款。回乡后发书,但因荒年募资困难。马某回家后,常差武弁限期还债,竟致倾家荡产。杨虎城主持陕攻后,1931年他受杨之聘,任陕西省政府高级参议。晚年他在故乡倡导兴街立学,多方奔走,克服重重阻力,创办了苏坊小学(今乡中)。

李采白生性正值侠义,常为人排难解纷。苏坊乡联头横行乡里,暴敛贪污,众怒而不敢言。有人诉于李采白,他找出证据上告,官府置联头于囹圄。族中一鳏夫,被人霸其田又加虐待,李养其鳏夫终身。随着形势的发展,他的侠义升华为革命事业的支持,对共产党的向往。1931年9月,中共蒲城地下党员周至仁被当局捕押省狱,他到处奔走,多方营救,周终于得以开释。

李采白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抒发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望三堂七绝钞存》(中华书局刊印)是他诗作的极小部分,《陕西省通志稿》也选有少量。这些和社会上流传的诗作都充满爱国主义精神,也映出他高尚的灵魂。李采白面对清末列强瓜分,国家危亡的局面,发出“安危输大计,不忍视神州”,“山河破碎民憔悴,怅望神州泪满襟”的哀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他眼见神州“光复”,国仇家恨一朝喜雪,高兴地赞叹:“香花奉养遗黎恸,逐臭吞膻经噩梦。忠肝义胆代代传,神州光复终获胜。”然而民国建立后,革命胜利果实却被窃国大盗袁世凯等军阀窃取,中华大地连年混战,群魔割据,生灵涂炭。他眼见“军阀方混战,列帝又纵横”,“瓜分豆剖民憔悴”的惨状,又陷入“太息天下事,何年见太平?”的惆怅。“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战爆发,他大声疾呼:“必亡谬论且闭唇,巍巍神州岂陆沉。民心不死终多助,战胜农村大有人。”痛斥了亡国谬论,歌颂了农村抗日根据地。他的女婿仵道成在延安工作,1939年受党派遣回蒲城搞地下工作。翌年八月份暴露,被追捕,于是便与匆匆话别,二上延安。仵走后李采白写诗怀念:“雁亦知难去宁为避地谋。日寇犹未灭,含恨定千秋。”表达了未见日寇剪除的遣憾。这实在类似陆游“但悲不见九注洲同”的境界。李采白的诗始终与民族兴亡息息相关,与国家的盛衰共命运。他临终前反复告诫儿女:“日寇如来,当拼命与日寇斗争”,“决不作亡国奴!”这都体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他采白死后,时任国民参议会华北慰劳视察团团长原审计部长李元鼎亲拜灵堂,痛哭失声,写了“本为乡国痛,已复叹知音”的挽诗,还写了“儒林文苑相彪炳,漫水尧山共久长”的挽联,对李采白一生作了公允的评价。

杨拯民

杨拯民(1922-1998),原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蒲城人,杨虎城长子。1938年入延安抗大、马列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米脂县委统战部部长、银城市委书记、关中军分区、延属军分区副司令员、大荔军分区司令员,建国后,历任玉门石油矿务局党委书记、局长、西北石油管理局副局长、陕西省副省长、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天津市副市长、建筑材料工业部副部长,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至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王进德

王进德,明末著名书法家,蒲城县坡头乡桥陵村人,好读书,不慕功名,厌科举,不求荣利,颇有晋代陶渊明气质,少时为了学习云麾碑书法,每天早出晚归,其“学书践道”的故事,至今传为美谈。他一生倾心于书法研究,深得唐北海太守李邕书法之道,造诣高深,字体浑厚,苍劲有力,他所书《城隍庙》、《衎神楼》、《百里金汤》有“盖世无双”之美誉。

邓祥云

邓祥云(1904-1939)原名根娃,后改邓刚,字祥云,蒲城上王乡张王庄人,著名抗日民族英雄。

祥云青年时被征壮丁在军阀缑保杰部当兵。1923进陕西陆军讲武堂,学习后回缑部任排长。1925年胡景翼国民二军豫西大战击败刘镇华,刘被驱逐出陕,缑亦失势。邓祥云投陕北井岳秀。1926年国民二军失利豫西,刘镇华率二十万嵩匪入陕,缑又刘祸陕,被部下何高侯刺杀。何被井岳秀任命为陕西陆军第四路司令。刘镇华知此,命麻振武攻蒲城灭何。七月邓祥云受井岳秀派遗,率部南下,陶池一战即胜,解蒲城之围,支援了杨虎城坚守西安。1927年祥云随国民联军南路军参加北伐,奉命援鄂攻豫。他率部出紫荆关,截击吴佩孚后升任营长。

1932年赴耀县入杨虎城部,任陕西警备师第一旅一团王竣部三营营副。1933年入黄埔军校洛阳分校,毕业后回原部任一团副官、连长等职。1936年参加“西安事变”,他为加强防范筑工事于东郊,据西犯于固关,功绩卓著,升为王竣部二营营长。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中国全民抗战爆发,祥云欲报效祖国,热血沸腾。1938年二月日寇集结主力沿同蒲路南犯,三月八日占领风陵渡,进逼陕西。日军不断炮击黄河西岸几百里陕西河防,飞机频频西飞侦察,狂轰滥炸,陕西人心怕惶惶。当此危机关头,陕西省主席兼三十八军军长孙蔚如命一七七师于五月初从合阳夏阳东渡黄河,开赴晋西南。王竣部受命开赴平民、朝邑河防。祥云举命赴平民河防前线,扼守大庆关一带。1938年七月,变任三十一军团军团长的孙蔚如,亲统在陕各部,开赴晋西南对日作战。王竣部奉命死守永济。

1938年八月,日寇进逼日紧,我军无数次击退日寇侵略军,日寇也不断增兵。八月十二日,日寇攻占永济北古城,永济告急。十三日,孔从洲将军在普救寺动员将士“与永济共存亡”。十五日敌主力攻占峨嵋原压向永济城。十六日,日寇集中主力进攻中条山尧王台,以截阻中条山守军向永济城。十六日,日寇集中主力进攻中条山尧王台,以截阻中条山守军向永济共存亡。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中午日军集中十多门大炮,三架飞机,向永济城狂轰滥炸。我军将士同仇忾奋力还击。下午七时,日寇继续增兵,炸塌城墙多处,城防出现缺口。邓祥云不顾个人安危,高喊口号冲向缺口,不幸身中数弹,血染沙场,年三十五岁。

血战永济,阵亡将士共计三百零八人,但重创了日寇,托住了日寇前进的速度,使三十一军团主力及炮兵安全转移,谱写了陕西军人抗战史上光荣的一页。1938 年十一月,当时

国民政府在朝邑县(今属大荔)大寨子村,为阵亡将士修建陵园并举行追悼大会。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分别为纪念碑题词:“为国捐躯”“民族之光”。邓祥云烈士受特准晋一级,“入祀忠列”的褒奖。西安易俗社当即编写了《血战永济》的秦腔戏。

李约祉

李约祉(1879-1969)名博,字约祉,别号全粟逸农,著名的教育家,戏剧家。

李约祉是著名戏剧家李良才的长子,数学家李异村的嗣子。自幼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和严格的家庭教育,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与弟仪祉同科考中秀才。次年,二人同时被选入泾阳崇实书院,后并入三原宏道高等学堂。光绪三十年于右任因所著《半哭半笑楼诗草》语涉反清,陕西巡抚恩寿密令三原知县德锐拿办。约祉得讯,暗告于右任之父,于父即差人前往开封,右任得免于难。光绪三十一年(1905)约祉兄弟双双考入京师大学堂,攻读外文。三十二年经井勿幕介绍,在北京加入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1908年“蒲案”发生,兄弟二人为受害师生奔走呼吁,直至胜利。

1909年,李约祉从京师大学堂毕业,被委派督办延安、绥德、榆林等地学务,后任省立女子小学校长,女子中学校长,还在蒲城创办了女子小学。李约祉还担任过省教育厅督学,全国教育联合社陕西代表。他早期致力于教育事业,特别是对女子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约祉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戏剧事业,是民国时期陕西著名戏剧家,对于秦腔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民国二年(1931),约祉之父李良村(桐轩),以移风易俗为目的,发起组织西安“易俗伶学社”,约祉参与发起,为其父得力助手,他先后两任易俗社社长评议长、教务主任、编辑主任等职,辛勤地投入秦腔戏剧改革和戏剧创作。1921年至1922年,他率领易俗社甲班学生,组成易俗分社,赴长江重镇汉口演出,历时一年半,使秦腔冲出潼关,走向全国。他为了使南方人接受秦腔艺术,采用出戏报、编印说明、出售剧本等办法,扩大宣传,收效显著。在汉口演出易俗社剧本新颖,表演精湛,音乐优美,演出又严肃高雅,一扫旧剧社浮滥之习,深得长江流域观众喜爱,为陕西戏剧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1924年,鲁迅先生应西北大学邀请,赴西安讲学,数次到易俗社。鲁迅先生看了《双锦衣》、《人月园》、《大孝传》等戏,非常满意,题写了“古调独弹”赠送。当时约祉任易俗社教务主任,负责招待鲁迅,二人结下深厚友谊。鲁迅先生回北京后,把自已所写的《中国小说史略》寄赠李约祉,作为纪念。

抗日战争时期,李约祉回到故乡,任蒲城县志馆馆长,主持续修县志。他组织人力广征博采,编写了几十万字的地方史料,时因战争影响,未能付印,但为以后撰修县志,打下基础。四十年代初,国民党装饰门面,让各地成立参议长。李约祉受各方敦请出任蒲城县参议会议长。他急公好义,甘冒不侧为民请命。1946年,蒲城大旱,灾情严重。他亲自到西安,请求省府主席祝绍周减缓农民负担。1948年,胡宗南进犯延安失败,在一次座谈会上责怪农民不合作。李约祉怒斥:“你们的军队扎在农村,把椽插到农民麦囤里,妇女跑光了,队伍出村子,门窗烧光了,还怪农民与军队不合作!”说得胡宗南哑口无言。

解放后,李约祉当选为陕西省人民代表,十年浩劫中,八十高龄的李约祉被送回蒲城富原老家监督劳动。1969年含恨而死,终年九十岁。

李约祉著述及创作甚丰。编写了二十余个剧本,《韩宝英》、《庚娘传》是其代表作。还有《千子鞭》、《仇大娘》、《优孟衣冠》、《古书媒》、《假斯文》、《公馆案》、《黄金宴》、《算卦骗人》、《上下词考》、《骰子摆饭》、《泼妇》、《杨氏碑》等。其中《韩宝英》被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改骗移植为《是恩是爱》。约祉长期从事女子教育,所写剧目塑造了各类妇女鲜明的形象,韩宝英、尤庚娘、仇大娘、何玉珍、玉兰等都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他晚年还写了许多著述,计有《回忆录》、《增广关西方言钩沉》、《风中烛影》等。

郭坚

郭坚(1887-1921):北伐时期靖国军名将,蒲城县平路庙乡郭家村人。少有大志,豪侠自负,胆识过人,读书时接触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乃广结豪杰,积极响应反清斗争。1911年9月,率一批刀客星夜赴省与清军作战,事定后,在陕西交通司任职。东路清军犯陕时,回家乡聚众数百,占领同州。不久甘肃清军犯陕时,又率部驰援,败敌于通深沟。民国建立后,被编为陕西省陆军第三混成旅巡缉营,1916年,率部据白水县宣布独立,首树西北护国军的义旗,通电讨袁逐陆,进取陕北后,连克洛川等十余县,逐陆建章离陕,奠定了陕局。陈树藩督陕时,任陕西警备军统领。1917年率部渡黄河,中陈树藩诡计,只身逃回凤翔。12月响应孙中山护法靖国的号召,在周至成立了陕西靖国军,任总司令,通电全国。1918年,任第一路司令,广东军政府授予其陆军少将衔。11月,入凤翔县城,设司令部于县署,在凤翔设民政厅,处理西路一切行政事务,宝鸡局势大定,从此据关西重镇凤翔达五年之久。期间,军纪不正,纵兵殃民,祸害百姓。1921年8月,被冯玉祥以“土匪”之罪名诱杀于西安,时年34岁。郭于军事外,尤善书法文辞,所撰写对联,才华横溢,书法更放逸如其人,也曾在凤翔创办“右辅中学”,出版过《捷音日报》,并成立了县农会和天足会。

李异材

李异材(1857—1937)名异后改为异材,字仲特,晚年号一如居士。蒲城县马湖乡富源村人。清未民初著名的数学科学家。

李异材自幼聪颖好学,对于天文、数理等自然科学特别有兴趣。青年时期,在农村坐馆教书,他常常按图观天象,对恒星名目与行星运行的规律逐渐通晓。他还攻读《算法统宗》、《梅氏丛书》、《则古昔斋算学》等。清光绪十四年(1888)同州府院试,加试算学。这在以《四书》《五经》为内容的科举考试中是独树一帜的,因此全场童生个个目瞪口呆,而李异材心算后对答,引起轰动。此后被拔入三原宏道书院学习。1890年应陕西舆图书馆之聘,参加测绘地图工作。1893 年,浙江学使徐季和聘他为幕僚,给他以“国士”待遇。此期间,他绘制了《秦晋豫三省黄河图》。1898年,他应甘肃督学陶子方约聘,赴兰山书院任主讲。任职时一方面授徒,一方面研究著述《开方数理图说》二卷。1903年,因母病归陕,充任省高等学堂算数教习。1904年随四川提学使郑叔晋入川,参加川汉铁路勘测。1906年又返回陕西。时井勿幕受孙中山派遣,从日本回陕发展同盟会组织,李异材与其弟李良才及侄约祉、仪祉皆加入同盟会,人称“一家四人口,革命党两双“。1908年被推为同盟会西北分会会长,与井勿幕、景梅九等不断发展会员,组织秘密机关,鼓吹革命。又与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在西安创办《健本学堂》,培养革命干部。他还积极参与倡办西潼铁路,延长石油厂及北山牧场等工作,社会威望极高。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国,军阀政客争权夺利,使他非常失望,便愤然遁入禅学。然历任当权者鉴于他的声望,都聘为顾问或谘议。陕西靖国军起,陕西督军皖系军阀陈树藩请他到靖国军根据地三原去调停。他到三原后,对举义诸人说:“时局混乱中有此一帜,实为革命曙光。诸公努力而为。我老了,难以相助”。于是直归蒲城故里,也不向复命。

1930年,他已七十二岁,还写成《级数比类》四卷。以后又目失明,终日静坐。1937年七十九岁高龄逝于西安。

李良才

李良才(1860—1932)字桐轩,号莲舌居士,蒲城县马湖镇富原村人,近代陕西杰出的教育家和戏剧家。他发起创办的西安“易俗伶学社”(简称易俗社)至今已近九十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艺术团体,在世界上仅次于法国的芭蕾舞剧团和莫斯科艺术剧院,被誉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三”。

李良才一生辉煌的成就,是对陕西地方戏——秦腔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同盟会员、革命者的李良才痛感中国广大群众文化道德素质太低,要实行理想的民主政治,必须先兴办教育,以提高人民的智力为根本。他又觉得学校教育太缓,戏剧虽非正规教育,但群众喜闻乐见。基于这一认识,他和孙仁玉等于民国元卡拉奇,创办了“易俗社”,他为第一任社长。“易俗社”成立,以“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目的,聘任名艺人陈雨农、李云亭为教练,招收学生分班上课,采取学习文化、业务训练、演出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实际上是戏曲学校性质的秦腔研究团体。“易俗社”的成立,使秦腔从堂会庙会戏的民间流行剧曲,转变为专业剧团正规剧场演唱的独立大型剧种,开创了秦腔戏剧发展的崭新历史。“易俗社”成立后,李良才便着力于剧本创作和传统剧目的研究、改编。他觉得旧剧思想内容迷信、荒谬、诲淫,有害社会的太多,于是他辛勤创作,其作品有大小剧本六十多种。《英雄泪》、《亡国痛》、《强项令》、《文山殉国》等,都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强权的崇高志节,社会教育作用极为强烈。

封建社会里,从事戏剧艺术活动是遭人冷眼的,被称之为“下九流”。出身秀才,身为省编史局局长,富有社会声望的李良才,“与优伶为伍”,自然有人觉得他“有失体统。”这就避免不了接踵而来的讥讽与诋毁。然而李良才面对这一切却心境坦然。他回答道:“晨兴教歌舞,亲履粉墨场。知我谓我乐,不知谓我狂。”理解与不理解、知音与非知音的界限是何等的分明!他又说:“结社得良朋,易俗语传清响。寻乐且偷闲,敢希识者赏。”结社中找到了知音,结识了为移风易俗而战的志士仁人。这些斩钉截铁的话,不仅是对世俗的有力回击,而且是他坚持艺术志向的誓词。

仵墉

仵墉(1870-1947),蒲城贾曲乡贤坡村人。民国时期著名廉吏,格守民族气节的志士。

仵墉少年家贫,十三岁才入学读书。他珍惜机会发奋学习,24岁中举,34岁中进士。先后在河北察哈尔乐亭、沧县等十一个县任知县二十八年之久。1934年后任察哈尔省民政厅长,代理省主席。1937年平、察沧陷,他隐居北平。日寇以高薪收买,让他到伪满政府任职,他誓死不从。抗战胜利后回归故乡,1947 年病逝。

仵墉数十年宦海生涯,以清廉著称。他从清末到抗战前近三十年任知县。这一时期,整个中国军阀混战连年不息,水旱灾荒接连不断,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仵墉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出发,关心民间疾苦,表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在沧县时,一次大水灾淹没农民庄田,农民交不起田赋。面对上级催逼,百姓流离失所,思绪万千。为了向上级交差,他到富户家借贷给百姓垫赋。他为官尽职尽责,不分昼夜处理民事。新到一处经常布单身私访,清理疑案,平反冤狱,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有一次下乡,一个农民跟踪好久。他发现后问,这位庄稼汉说这一带世道不稳:“我认识县长,特来保护你老人家。”1934年他在察哈尔省任职时,有人告诉他原乐亭县士绅称颂自己事迹,于是写了《闻乐亭士绅称余之往事感而记之》一诗,总结自己的为官之道。其诗云:

昔我署乐亭,未及满一岁。去已三十年,仵墉表白了自己受人尊重,时隔三十年仍不能忘怀的秘决,就是本本分分为官,清清白白作人。尽职尽责,则为好官、循吏。天下之官不能尽其本职,即为败类。这是经验之谈,也是准则。他一如既往,毫不越雷池一步。1929年蒲城大旱,史称十八年年馑,饿殍遍野。仵墉即拿出500银元,兑回故乡,赈济饥民。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铁蹄已达察冀,时局异常紧张。当时仵墉任察哈尔某县县长,警报传来,全县官绅逃匿一空,他却坚守危城不走。张学良得知问他,他说:“县长有守土卫民之责,不能只顾个人安危,不管全城百姓生死。”少帅深受感动,推荐他任察哈尔民政厅长。不久时局更紧,省府主席刘翼飞胆怯离任,新调主席又惧不到任。他临危受命代理察哈尔省主席。这一时期他与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领导的抗日同盟军紧密配合,为联军筹集粮草,坚决抗击日寇。他写信给家里表示自已要效法“马援裹尸”,为国捐躯。1937年察哈尔、北平沦陷,他隐迹北平。日伪以高薪收买他任伪职,他誓死不从,却与友人结社成立了“龙亭”会。每周赴龙亭吟诗填词,抒发爱国之情,恪守志节,不改初衷。贫穷使得全家衣物典当一空,日食两顿玉米粥充饥。儿子忧愤致病而亡,他忍着悲痛告诫家人“饿死事上,失节事大,宁可全家饿死,不受日伪一粟一缕。”真有点像不食周粟的伯夷。

1946年冬,仵墉贫困交加,回乡之心顿生。其弟奇钱,他亦卖掉自已寿枋,凑足路费回乡。他两袖清风,仅有“万民衣”一件,“万民伞”一把。但他心畅自安。他写诗表达自己的心情道:

万里荆棘险,三冬冰雪寒。七十八岁叟,

居然得生还。弟侄初相见,喜笑杂悲欢。

收泪问讯,一路尚平安。此喜胜登科,

此乐胜迁官。此身得死所,此心得大宽。

他在回乡归老的喜悦里走完人生里程,翌年逝于故里

李元鼎

李元鼎(1879-1944)字子彝,又字芝逸、子逸,号漫西曼士,诗文多署老曼。蒲城县荆姚镇中街村人。是民国时期忠于孙中山先生、正直爱国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李元鼎早年丧父,随祖父汉中府学教授李云萼读书于汉中,祖父亡后回蒲城故里,补县学生员,后入三原宏道高等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选送日本留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孙中山先生在日本组建同盟会,他即加入。他与井勿幕等陕籍同学创刊《夏声》杂志,鼓吹革命。井勿幕回陕进行革命活动、发展势力,他设计了“通讯横斜格”及“纵横连系法”,保证了通讯机密不会泄露。1909年回国,任陕西咨议局秘书长。曾以清朝“永不加赋”的祖制,抵制了清廷增征田赋税银的命令。1911年,陕西响应武昌起义,他参加了张凤的秦陇复汉军,任参议兼文书、都督府秘书长。当时都督府文告教令多出他之手。遂后任省教育司司长,倡办三秦公学、同州师范、凤翔二中;先后选派百余学生出国留学。他还扶持创办西安易俗社、创办宣讲团。1914年袁世凯派陆建章督陕,陆大肆排斥革命党人,他愤然辞职。陕西靖国军起,总司令于右任聘他为秘书长。靖国军解体后,他以教书为业。省长刘镇华(依附北洋军阀直系吴佩孚,1926年率镇嵩军困围西安,残害陕西的罪魁)屡以高官邀聘,均遭拒绝。1928年,国民党中央部编纂委员会聘他为编纂,以后任监察院委员及审计部部长。此期间,他曾抗命以蒋介石名义要求军费一律由审计厅审核、审计部照发的咨文。1935年春,他拒绝接受蒋介石派侍从室要员送赠的五十万元支票,并向于右任递交辞呈,携家小回陕。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战烈火燃烧,他又返政坛,先后被选为国民参政会第一、二、三届参政员。1940年1月,被推为国民参政会华北慰劳视察团团长,率团赴洛阳、南阳、江陵等抗日前线,撰写了视察报告,揭露闫锡山、汤伯恩、胡宗南等消极抗战的事实,反映了当时百姓的疾苦。

李元鼎的正直爱国之忱,难容于世,受到各方面排挤。1942年陕西省临时参议会成立,他回陕出任议长,对不合民意的政策措施又大胆挺争。1943年回蒲城,任《蒲城县志》主编。翌年病逝。他的诗文颇丰,但仅有《老曼斋诗存》流传。李元鼎生性乐观,他弥留之际

为自已墓穴撰联“一生无成胡遽死,百年如寄自当归。”正是他谦虚旷达性格的体现。

米岩

米岩(1860—1935)字宴周,号丰山道人,晚号芦溪渔隐,蒲城县贾曲北堡人,清末民初的教育家和爱国忧民的诗人、戏剧家。

米岩自幼苦读经史,才华卓出,但屡试不中,于是无意仕途,以教书为业。曾两次拒荐出任知县,陕甘提督聘他为教读,兼充书记,后又保荐,清政府赏他五品蓝翎,分发甘肃,以州判试用。他以“功名必循级序升方为正道”为由,不予接受。不久,清朝亦灭亡。辛亥革命后,他设私塾广招门徒。数次赴三原清麓书院,拜谒陕西名儒贺复斋,研讨教书之道。晚年研读“关学”与关学名家兰田牛梦周、兴平张鸿山信函往一,讨论交流,其认识心得收在《拜石随笔》里。

米岩长于文学,诗、词、曲文皆通,颇富文采。《芦溪文稿》、《拜石馆诗草》、《芦溪吟草》、《秦中竹枝词》等,其状物抒情,都切切动人。他的作品充满着爱国忧民,抨击时憋,痛斥酷吏,怜恤黎庶的思想感情,表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二十万言的《桃李纪传奇》剧本,是一部鸿篇巨制,场次竟达一百二十出。它以鸦片战争为背景,什么叙写了东阁大学士王鼎愤时忧国,以尸谏再荐林则徐这慷慨悲壮的一幕。全剧场面恢宏,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道光皇帝昏庸而首鼠两端,林则徐虎门禁烟击退英船的英雄气慨,奸臣穆章阿谗害林则徐、邓廷祯的阴毒和投敌卖国的丑恶,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剧本通过“火烧英船”、“奸相作威”、“东阁忧时”,“渭水送别”、“流沙秋苦”、“名臣尸谏“等场,再现了历史真实,热情讴歌了王鼎、林则徐力撼大局,撑持东南半壁江山,列强不得擅入的英雄事迹,痛斥了清王朝的腐败,鞭挞了奸臣民贼弄权卖国的滔天罪行。

米岩喜好书画,尤其是他的书法,名重一时。求者络绎不绝,他亦应接不暇。他经过长期艰辛的磨练,形成颜体为底,柳体为筋,欧体为骨,赵体为面的独特风格。中年以后,又习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的行草,研习明董其昌,清郑板桥之法,还吸引了淳化阁、三希堂等法贴之长。苍劲、豪放、气势磅礴,具有独到的创造力。

冯骧臣

冯骧臣(1852—1922)名汝骐,字骧臣,号晴原、吕原,自称吕原居士,蒲城县东杨乡木匠冯家村人。名满渭北的塾师和语言学家。

冯骧臣,幼时家贫,父亲冯一春为农村木匠。1862年五月关中回民起事,在反对官府的同时大肆屠杀汉族百姓,蒲城一带处于离乱中。当时十一岁的冯骧臣丢下母亲和被回兵打断腿的哥哥及七岁的弟弟,随父亲拍板唱曲,沿路乞讨到白水县的杨家河。农历十一月严冬,为求活路继续北行至岸门山,风雪挡道,夜宿短壁下,几乎冻死。又继续北行一百余里至电头杨柳村。这是时遇刘姓同乡,结伴做工。不料同乡心变,无法立脚。复又行至双柳街大佛寺。父亲向寺老僧求卖儿,老僧怜念而赠钱,父亲为报恩为寺院做木工。以后父子以老僧馈赠为盘缠,再北橇十里至婆萝湾。在此做些木活,上街出卖,生活稍安。同治二年秋八月,北山刀兵又起,人藏山涧谷底土室不得出,粮尽有饿死者,父子遂生回乡之念。经四百多里辗转,至家。弟已在兵灾中惨死。1863年底回烽烟平息。十五岁入乡学,次年又有捻恽兵乱,其兄在富平做工被虏达四十五日。冯骧臣自己两次被虏,经父亲哭求而放还。兵荒马乱中人们流离失所。物价暴涨,粮食斗价三贯。生活无法维持,不得已以一瓶银各十亩地的价钱,又被卖给兴镇陈应元,因母不舍而未果。1869年父在兴镇街做木活,骧臣跟随。一日早听南门内西侧小巷读书声,遂慕而自学,每日于此巷书馆外听读,久之能诵读、讲解

学生所学。馆师郭梧冈发现,爱其才即免学费收为学生。学四年,二十二岁别师赴荆姚孟郊村舌耕授徒。1878年考中秀才。当时陕西大饥,即史称之光绪三年年馑。蒲城饥民暴动,杀死知县黄传伸,官府镇压,百姓生计大缺,父母亦皆亡。为谋生奔甘肃微县。为曹氏饭店做佣工,曹见其老诚,将已女及弟许配为妻。蒲城平定后返回,在周围各村坐馆教书。

他三十七岁,被补为廪生,成为乡邑资历较深的秀才,每月有官府补助的廪膳费,生活较安。五十五岁,经官府学政长期考核被荐举为朝廷可以选拔入仕的贡生。这时已是辛亥革命的前夜,他的侄儿冯勉之及许多学生已成为同盟会员。他受西学和当时革命思潮影响,思想猛进,写了《革命论》一文,分析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表达了对革命的期待。

1911年辛亥革命,他已入花甲之年,仍然招生授徒,直到1922年去世。

冯骧臣对古汉语研究颇深。在教书过程中他发现汉字因音同义异形异义同、形似易混、一字几读等复杂性,常使学生产生谬误。光绪三十四年,编成《中文辨字》(亦名《中文三字歌》)一书。其内容分为四部分:字形疑似、同音异字、字异义同、同字异音。他所编口歌,既区别了字形,又说明了用途,还贯穿以思想品德和为人处世的哲理,是一本通俗易记,有很高实用价值的启蒙读本。

冯骧臣博览群书,熟读历代诗赋,学识渊博。他的《诗稿》、《诗草》多为兄弟、朋友、家庭往来、不幸遭遇和感时、怀古之作,社会内容较为淡薄。但如《劬劳吟》等,记叙了天旱岁荒、兵荒马乱中,他同家人逃荒乞食的经历,也反映了同治、光绪时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其中包含了对清政府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恼,字里行间透露出忧国忧民的情绪。

冯勉之

冯勉之(1880-1954)蒲城东杨乡木匠冯家人,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冯勉之幼年丧父,随叔父冯骧臣求学,入弱冠即中秀才。清末应邀入蒲城县高等学堂执教。经好友韩望尘介绍,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投笔从戎。1926年西安守卫战之后,随杨虎城部出陕,转战豫、鄂、鲁等地,任行军办事处处长。1930年杨部返陕,先后任十七路军绥靖公署参谋、陕西省政府参议兼西安城防副司令、陕西保商局经理、陕西印花烟税二局局长等职。曾参与“西安事变”策划。1937年后期,进陕西文史馆任编纂兼省政府参议。1939年去职回蒲,办县志馆,编纂蒲城县志。四十年代后期,年老居家,1954年去世。

冯勉之博览中国古籍,又接受西学,遍读康梁维新之书及孙中山革命论著,也接触马列之书,经历清末、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皆能关心国家前途命运。抗战时期杨虎城旧部被调往山西中条山前线,军长孙蔚如经过千百虞拼杀,写了《中条山感怀》诗寄给他,他便和诗《步蔚如原韵即以奉献》。其诗:“无端东海起妖氛,扫荡归来日未曛。战绩元堪光简策,兵威奚止著河汾!楚吴地固需霖雨,秦陇人尤望庆云。剑履追倍惭我老,愿依金石纪奇勋。”他认为老友能得到像萧何那样的殊荣,自已年老不能亲赴沙场与日寇侵略者撕杀而深感愧疚,但仍要用笔把将士们的奇功卓勋记下来刘其传颂千秋万代。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报国之忱。冯勉之光明磊落,人称耿介,颇多骨气。对于污秽之事,鄙夷难容。民国二十一年,陕西大旱,省府一些人不设法救灾却热衷于求神祈雨。后来果然降雨,西安卧龙寺搞起了谢神祭,还要他撰联。他感到啼笑皆非,既难于违命又不好附和,只好借题发挥:

造蘖遍乾坤,叹社会自由悖谬,罪恶弥天,不忠、不孝、不仁、不爱、不信、不义、不和平,痛兹大道沦亡,酿成旱劫三千里;

设坛祷神圣,愿同胞努力刷新,悔过克已,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勿妄、勿贪、勿奢侈,幸得甘霖霈降,普救生灵百万家。

其愤懑之心,正义之感,溢于言表。

1949年蒲城解放。县上各界组织欢迎,在路途搭起彩棚,请他撰联。他写道:

解放军抑强扶弱,所攻必克,所战必胜,所到处必偃,威震瀛寰,功成世界;

独裁制祸国殃民,有官皆贪,有吏皆污,有兵皆盗匪,上干天怒,下失人和。

他以犀利的笔锋,病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堕落与官吏的丑恶嘴脸,热情地歌颂了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军的丰功伟迹。爱憎分明地表达出广大劳动人民的心声。

冯勉之是一位饱学之士,能诗善文,生前有许多书札,赠答卷轴,今多失遗。性秉直,理政务军务多年,皆享清正之名。

韩望尘

韩望尘(1888—1971)名峻,字望尘,蒲城县东阳高阁韩家人,是享誉西北的民主战士。

韩望尘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06年入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同盟会员,1913年受命东渡日本留学,毕业于早稻田大学。袁世凯称帝,回国参加反袁斗争,投身靖国军第三路军杨虎城部工作。1921年直系入陕,靖国军各部纷纷受编,总司令部被迫解散,他始终追随杨虎城,坚持靖国军旗帜不倒。1930年,杨虎城主陕,他出任省印花烟酒税局局长、西安绥署参议等职。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为代表,和平解决事变问题。周两次拜访他,请其劝告杨虎城将军,以民族大义为重,释放蒋介石。西安事变后,杨虎城被套迫离陕,十七路军受到迫害,韩望尘不避危险,挺身参与处理善后事宜,出任《西北文化日报》社董事长,宣传抗日救国。此后,他以“弃政经商”为词,拒绝当局多方的纠缠。1937年夏,他在莲湖食堂盛情宴请了路经西安的朱德一行。他又集资购买大量书籍,送往延安,受到毛泽东主席赞扬。许多共产党员、进步人士经常在他家隐蔽,都得到保护。国民党特务盯梢、写恐吓信,他从不稍退。胡宗南曾拟杀他,他预先藏入西京医院,始免于难。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撤离,他一直与之保持联系。他任董事长的“积义兴银号”长期为共产党组织代汇款项、帮购物资。他任董事长的耀县“协建煤矿”是许多人前往陕北的秘密通道。

解放后,他将父亲生前窖藏金银挖出捐献给蒲城县人民政府。低价出售房地产及家中财物,认购胜利折实公债。抗美援朝中,再次变卖家产,为购买飞机大炮捐献。他的所作所为受到人民的爱戴和各级政府赞扬。韩望尘先后当选为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西安市副市长。1953年夏曾列席最高国务会议,应毛泽东主席之邀在丰泽园参加私营工商业改造问题座谈会。1970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被推举为第四届全国人大特邀代表。1971年9月21日突患脑血栓而逝,终年八十三岁。

王峻

王峻(1902—1941)字杰山,蒲城县东陈镇尧堡村人,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指挥员。

王峻少年时就读于蒲城县高等小学和省立同州师范。1924年赴耀县投奔杨虎城部。1925年经杨虎城将军介绍入黄埔军校,为第三期学员。1926年毕业后回杨虎城部,历任连长、营长、团长等职。1935年升任陕西警备一旅旅长。1936年参加“西安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王峻部编入孙蔚如三十八军的一七七师。十月,太原失守,日军疯狂南犯,凯觎陕西,时时轰击河西数百里河防。王竣部奉命开抵黄河西岸,警戒河防。1938年七月,山西战局失利,各军相继后撤,八月日军占领风陵渡。八路军开辟山区根据地。王峻奉命派所部一个团东渡黄河,配合友军坚守永济,痛击日军。他们多次阻击日军。日寇受阻无法前进,又调一个师团的兵力围攻永济。王峻指挥其团,血战永济城。经过激战,第二营长邓祥云壮烈牺牲守城将士三百多人阵亡。血战永济保证了三十一团安全到达中条山,成为抗日战争史上光荣的一页,永载史册。

1938年,王峻所部旅改编为新编二十七师,王峻先后任副师长、师长。1940年,王峻奉命再渡黄河,进驻晋南中条山,支援游击根据地。王峻部在当地群众支持下,与日寇作战屡胜,击退日军十多次中条山的进攻,炸毁敌军仓库,破坏其运输线。日军视之为“盲肠”,成为日寇的心腹大患。1941年五月七日,日本侵略军集中五个师团十万兵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中条山猖狂进攻。关键时刻,王峻激励将士为国争光,誓死坚守阵地。经过两昼夜激战,虽弹尽粮绝,却始终顽强拼杀,表现出中华儿女的英雄本色。五月九日,敌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再次向二十七师发起猛烈攻击。王峻决心成仁他慷慨陈词、教育将士战斗到底,与阵地共存亡。敌机扫射,王峻指挥大家隐蔽时,不幸中弹,以身殉国,年三十九岁。

王峻血战中条山,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祖国神圣领土,成为可歌可泣的优秀中华儿女,抗击日寇侵略者的民族英雄。当时国民政府追赠王峻陆军中将,埋葬在长安郭杜镇烈士陵园。西安革命公园内为他竖碑,作为纪念。

王忠民

王忠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蒲城东党乡人,生于1957年10月。1982年和1985年相继获西北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8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91年到英国基尔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3年2月回校199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99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研修。2001年在中央党校第17期中青班学习,曾任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西北大学副校长。1997年被任命为西北大学校长,曾获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历任

西北大学校长、陕西省人民政府秘书长、陕西行政学院长、省政府办公厅主任、中共安康市委书记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刘宗宽

刘宗宽,字志弘,1905年7月出生于蒲城县东陈镇刘家庄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1917年在城内上县立高等小学(既槐院小),后考入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即大荔师范),因品学兼优,常被推为代表,领导学生爱国运动。1924年毕业后,深受五四运动影响,反对军阀割据,敬仰杨虎城的传奇式的革命活动,渴望救国救民于水火,决心投笔从戎,奔杨虎城部下。

不久,听说要选送一批青年军官去报考黄埔军校,人员以定。他便找人带领其面见杨虎城。杨严肃的说:“小伙子,那可是国民党啊,要杀头的!”他立即大声表示:“革命就不怕杀头!”杨虎城笑了,答应添上他的名字。刘宗宽到广州后经过考试,正式成为黄埔第三期学员。在这里,他经受了深刻的革命洗礼,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有了较明确的理解,对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和国民党左派廖仲恺,邓演达等人都十分敬佩。1926年1月毕业后,他坚决请求仍回杨部工作。

刘宗宽等一行辗转回到三原部时,正值刘镇华奉吴佩孚命令,卒10万嵩军入陕。他即被任命为侍从副官,随杨虎城卒部进驻西安,参加了坚守西安长达8个月之久的艰苦战斗,深得杨的信赖。1934年,杨虎城保送他到南京陆军大学特别班二期(学员均为将官)深造。谁料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第二天,南京政府将其作为西北军的人质予以扣押,直到事变和平解决才释放。1937年8月,刘从陆大毕业,成绩名列榜首,被誉为“武状元”。三天后,蒋介石任命其为军委会少将高级参谋兼驻汤恩伯部联络官。他因不满蒋介石的背信弃义,以及扣押张学良,逼杨虎城出国的卑劣行经,拒绝受命,申请回原三十八军。1939年,调任中央军校七分校(在西安王曲)十六期十五总队长,为培养抗日军事干部,尽职尽责深受学生的爱戴。

1941年,刘宗宽任陆军暂编十五师师长,对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胡宗南的人事安插多所抵触。在驻合阳防守黄河河防时,发现有些军官不思抗战,不顾人民疾苦,竟走私返毒,为军纪,国法所不容,便将为首的团长扣押,解送西安。胡宗南大发雷霆,认为他有意令其难堪,当即罗其罪名,反诬其“走私返毒”,将他和参谋秦一民(秦德海,蒲城东愧院人)等人当即逮捕。一年后,押解重庆军法招待总鉴部,蒋介石以胡宗宽是“杨虎城的外甥”等原因(实数造谣)为名,大笔一挥,“一律枪决”。幸亏他的老师韩兆鹗等人多方奔走,并敬请冯玉祥将军出面,仗义执言,才免于一死。

严酷的现实生活促使他开始觉醒,刘宗宽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后该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1945年,先后受到周恩来和叶剑英同志的接见促使其加入到爱国民主运动之中。

1946年6月,蒋介石凶相毕露,发动反人民的内战。重庆行营长官张群,任命他为参谋处处长。他本想辞掉,希望能到延安解放区工作。农工民主党组织决定,并传达中共重庆负责人吴玉章同志的意见,指出“蒋介石打内战是肯定了的,不会因为你一个人就不打了,你何不利用这个机会,为革命多做些工作。”这样,他才同意受命。1949年2月,刘宗宽升为中将副参谋长,他身着国民党将军制服,负有特殊使命,收集情报,掩护同志,等待时机,迎接解放。

1949年初,国民党节节败退,解放军即将渡江南下,西南解放为时不远。5月,他的同乡好友房显志突然来到,原来是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派来联络的。从此。他如鱼得水,密切合作,积极为解放西南做准备。

当南京、武汉、西安相继解放,四川已岌岌可危之时。西南公署决定重新调整军事部署,调整方案交刘宗宽制定。他利用情况判断迷惑敌人,诱其处置错误而不知。他把湘、鄂、

黔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带故意不作明文划定,精心设计,留一空档,为解放军入川布下一条通道。之后,他将西南布防情况,包括战斗序列、人员配置、军队素质以及指挥官的特征等,写成情报,连同对解放军进军路线的建议呈送二野领导。后来解放军入川,完全采纳了他的意见。

罗广文部是国民党在西南的主力军,驻扎在重庆和汉(武汉)渝公路一带,战斗力很强。如何调虎离山,使川东空虚,为我解放军入川扫清障碍使他颇费神思。8月26日,兰州解放,他便大讲三国刘艾入川路线,致使蒋介石、蒋经国、张群、胡宗南、宋浠濂等人参加的“御前会议”上,决定将罗文广部星夜开赴川西北,罗部两个军立足未稳,还未喘过气来,川东已经告急,罗部立即撤回重庆,遭到解放军迎头痛击,残部逃往川西。

30日,迎来了重庆解放。刘伯承将军高度评价了刘宗宽为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赞扬他“解放西南第一功臣”,聘请他担任解放军二野高级参议。1950年,刘伯承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他被调去任军事学术研究室副主任和战役战术教授会副主任。1956年,转业到重庆。曾任全国政协委员、重庆政协副主席、四川黄埔同学会顾问等职,为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孜孜不倦地工作。1992年7月,在四川重庆逝世,享年87岁。

刘吉尧

刘吉尧,全国特等战斗英雄,智取华山八勇士之一,蒲城县大孔乡太峪沟村人。1922年8月28日出生,1946年10月跟随胡景铎将军在陕北横山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民主联军骑六师)。在部队历任班长、排长、侦察参谋、侦察队长、连长、营政治教导员、人民武警部副部长、副政委、部长,西安警备区顾问等职。在解放西北的战斗中,曾参加了旬邑县太峪堡战斗、桃树庄战斗、淳化县的章洪源战斗、宣川战斗、瓦子街战役、乾陵战斗、西府战役、平民战斗、潼关战斗、华山的黄浦峪战斗。1950年10月在全国英模大会上,授予全国特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颁发了人民功臣荣誉证章,1951年9月,出席西北军区第一次英模代表大会,被授予西北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寇遐

寇遐(1884-1953),早年投身辛亥革命,是陕西学生运动的代表人物。1906年在井勿幕影响下,参加同盟会,1908年10月,轰动中外的“蒲案”发生,他被西安师范学堂选为总代表,又被选区为西安各校学生代表,负责召集会议,起草请愿书,亲自到巡抚衙门交涉,积极声援蒲城学生运动,对“蒲案” 的胜利结局,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909年,寇遐从西安师范学堂毕业,回到同州(今大荔)。他以同州中学为同盟会秘密机构,积极领导东府革命活动。1911年10月22日西安光复,辛亥革命在陕西取得胜利。

寇遐被选为陕西临时议会副议长,国会众议院议员。民国五年,袁世凯称帝,派亲信陆建章督陕,寇遐积极参加反袁逐陆斗争。以后皖系军阀头子段琪瑞又派陈树藩督陕,他又投身反陈斗争。1923年10月,曹锟赂选,寇遐不为金钱所动,愤然南下,投奔孙中山,保持了革命气节。1924年10 月,冯玉祥、胡景翼经动“北京政变”,驱逐清朝末代皇帝于故宫外,寇遐积极参加,并短期出任工商总长。1931年,杨虎城主持陕政,邀请寇遐任省政府委员、高等顾问等职。1935年,张学良率东北军入陕,寇遐在促进张杨相互了解,消除隔阂、合作抗日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寇遐生活俭朴,性格直爽,重气节。他同情共产党,不满蒋介石的黑暗统治,拒绝竞选“国大代表”,因引受到国民党特务监视。1949年5月,曾被国民党裹胁到汉中、兰州,经过多方努力,解放后才返回西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寇遐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抗美援朝运动中,他晌应党的号召,出卖墨迹,损献国家,颇得社会称赞。

寇遐擅长书法,声望很高。他幼年对书法即有浓厚兴趣,刻苦练习。他初以唐代著名书法家李北海(邕)所写李思训云麾将军碑为主,1925年前后,他隐居北京始练隶书,遂又以隶书见长,并能左手书写。寇遐书法笔力丰满,结构严谨,独具一格。1934年,在邵力子、杨虎城的支持下,他组织了“西京金石书画学会”,他任会长,在他主持下,编辑出版了《西京金石书画集》,对研究我省书画金石艺术具有极高的价值。寇遐(1884-1953):著名政治家和书法家,蒲城县陈庄村人。早年投身辛亥革命,是陕西学生运动的代表人物。1906年在井勿幕影响下,参加同盟会,1908年10月,轰动中外的“蒲案”发生,他被西安师范学堂选为总代表,又被选为西安各校学生代表,负责召集会议,起草请愿书,亲自到巡抚衙门交涉,积极声援蒲城学生运动,对“蒲案”的胜利结局,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09年,寇遐从西安师范学堂毕业,回到同州(今大荔),积极领导东府革命活动。民国五年,袁世凯称帝,寇遐积极参加反袁逐陆斗争。以后段琪瑞又派陈树藩督陕,他即投身反陈斗争。1923年10月,曹锟赂选,寇遐不为金钱所动,愤然南下,投奔孙中山,保持了革命气节。1924年10 月,冯玉祥、胡景翼经动“北京政变”,寇遐积极参加,并短期出任工商总长。1931年,杨虎城主持陕政,邀请寇遐任省政府委员、高等顾问等职。1935 年,张学良率东北军入陕,寇遐在促进张杨相互了解,消除隔阂、合作抗日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寇遐生活俭朴、性格直爽,重气节。他同情共产党,不满蒋介石的黑暗统治,拒绝竞选“国大代表”,因引受到国民党特务监视。1949年5月,曾被国民党裹胁到汉中、兰州,经过多方努力,解放后才返回西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寇遐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抗美援朝运动中,他晌应党的号召,出卖墨迹,损献国家,颇得社会称赞。寇遐在书法、金石艺术方面造诣颇深,曾编辑出版《西京金石书画集》,杨虎城的“止园”别墅落成时,就由他题写门匾。另外,“杨虎城将军墓碑”、“李仪祉墓碑”、“王卓亭墓碑”字,均出自其手。西安人民大厦榜书横额,被誉为他晚年的精心之作。1953年9月6日,寇遐因心脏病在西安逝世,享年69岁。

米暂沉

米暂沉(1902—1993)蒲城城关米家巷人。早年毕业于陕西省立一中,1926年任国民党渭南县党部宣传部长兼农民协会干事,参与当地农民运动。

1927年随杨虎城东出潼关,任机要秘书,1928年陪同杨将军赴日本考察,十二月回国,先后任河南省南阳县长、长安县长、西安绥靖公署军法处长等职。三十年代初,他多次代表杨虎城与中共代表接触,参与红军、十七路军、东北军建立的互不侵犯共同抗日的“三位一体”。西安事变后,米暂沉赴英国伦敦大学学习市政管理。1938年回国,入四川三台东北大学附中。194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会。次年,受中共驻渝代表委派,赴湖北沔阳,调解杨虎城归部王劲哉师与新四军李先念部冲突。1945年10月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

秘书和机要室科长。在此期间,他利用特殊身份,多次营救被套捕的中共党员并慷慨资助其眷属。

1948年,米暂沉进入解放区,参加中国人民银行筹建,曾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专门委员,金融行政管理处副处长,公私合营银行总管理处秘书长。1959年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至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办公室主任,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6月病逝于北京。

米暂沉著有《杨虎城》一书,由茅盾题写书名,并被翻译成英文译本。

尧山中学创建时,米为校董会成员,负责学校人事选任和安排。他秉承杨将军旨意,选任了进步人士、中共党员入校任教。

张玉峰

张玉峰:北大方正创立者,蒲城人,生于1946 年4月18日。1965年9月~1970年3月,在北京大学无线电系学习。1970年3月~1978年11月,在北大汉中分校工作。1978年11 月~1986年,在北大物理系任教。1986年~1995年7月,北大方正集团公司执行副总裁。1989年,被评为北京大学高级工程师。1993年,被评为北京大学教授。1995年7月~1996年5月,北大方正集团公司总裁。1996年5月,北京大学校产管理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7月,北大方正集团公司董事长。1987年下半年,自筹资金420万元,带领几位同事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这是方正集团发展的起点。1988年任北大新技术公司副总裁,后任方正集团执行副总裁,成立方正(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7月任方正集团公司总裁,使方正集团在香港成功上市,并成立方正研究院、方正投资管理公司,同时启动方正南方产业基地。1997年任方正集团董事长,1999年任上海方正延中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被誉为“影响中关村的50个人”。

党怀英

党怀英(1134—1211)字世杰,蒲城怀仁今蔡邓庆兴)人。其父党纯睦任山东泰安军录事参军,卒于任上,一家归故里,后定居泰安。金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党怀英幼时聪颖好学,金世宗完颜雍大定三年(1170)中进士及第,调任莒州军事判官,后累迁汝阴县尹,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翰林侍制,兼同修国史。大定二十九年,与凤翔府治中郝俣充辽史刊修官。1190年金章宗完颜即位后,喜好文辞,故旁求文学之士,以备侍从。章宗问宰臣:“翰林阙人,如之何?”张霖回奏:“郝俣能属文,做官的业迹也很好。”章宗说:“近日制诏,只有党怀英最佳。”于是任怀英为国子祭酒。明昌二年(1191)

再升迁为侍讲学士,以备侍从。章宗问宰臣:“翰林阙人,如之何?”张汝霖回奏:“郝俣能属文,做官的业迹也很好。”章宗说:“近日制诏,只有党怀英最佳。”于是任怀英为国子祭酒。明昌二年(1911)再升迁为侍讲学士,翌年迁翰林学士。时增修曲阜宣圣庙,敕令:“党怀英撰碑文,朕将亲行释奠之礼。”章宗承安二年(1197)党怀英告老致仕,章宗未准,改任兖州泰安军节度使。他为政崇尚宽简,深得人心。1198年,召为翰林学士。泰和元年(1201)增修辽史编修官三员,怀英受诏负责撰写、志、列传,史成致仕。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三年(1211)卒,年七十八,谥号文献。

党怀英以文著称。金代文学家赵秉文说他文风像欧阳修,不用那些尖新、危险的话,他的诗像陶渊明、谢灵运,遮盖了魏晋。又说他“尤工于制诰,为金开国第一。”有《竹溪集》十卷,传于世。

党怀英又擅长书法。他尤爱秦李斯和唐李阳冰的玉箸篆书,临习不辍。中唐时,舒元舆曾作《玉箸篆志》分析论述说:“斯去千年,冰生唐时,冰复去矣,后来者谁?后千年有人,谁能待之?后千年无人,篆止于斯!”他慨叹玉箸篆后继无人。党怀英决心继承二李书艺经过多年苦心学练,终以继承发展玉箸篆书而名声大振,光耀史册。泰和四年(1204)八月,金朝廷命党怀英从玉箸篆书写了“泰和重宝”,铸于钱币上。其字笔圆润老到,线条流动,柔中寓刚,洒脱透逸。后人以“金泰和“而美称之,是钱币遗产中的珍品。

张肖

张肖,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前中国工商银行行长,蒲城人,生于1936年9月。1951年参军,任西北军区空军司令部干事、秘书,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信用系学习,1958年毕业,任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科员、中国人民银行工业信贷司科员、工商信贷部科员、副处长、处长、副主任、主任。1984年任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1985年7月任行长。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共14届中央候补委员。

张拜云

张拜云(1864-1909):爱国民主志士,蒲城人。1891年中举,授耀州学正,1895年参与公车上书,后居北京,主办《顺天时报》,1900年回陕。1904年,受陕西各界推派赴京反对西潼铁路由比利时修建,事成后返陕,任路局文牍,暗中秘密购运枪弹,招募工程队,从事反清活动,是同盟会在陕西发展的早期会员。1908年在西安合股开设公益书局,同年,又创办健本学堂,作为同盟会秘密机关。健本学堂为反清革命培养了不少人才,胡景翼就是其中之一。“蒲案”发生后,他以省教育总会名义,要求陕西提学使余堃惩处蒲城知县李体仁。1909年去逝,时年45岁。他善诗文,能书画,尤善音律,随便取几只瓷碗,按声音高下排列,双手各执一竹筷敲奏,即能成曲。

原小娟

原小娟(网名鼠尾草):时尚集团《美食与美酒》杂志前编辑部主任,蒲城人,1972年生,2007年4月18日因癌症离世。她的死,在中国博客世界引起震动,引发了“生命不能再透支”的大讨论,数万网友登录她的博客寄哀思。“中国的网络世界中,从此少了一株迎风摇曳的鼠尾草。”德国之声电台如此报道这位曾获全球“最佳中文博客奖”的女子的死讯。《参考消息》全文做了转载,文中说道:“这绝不止是一位时尚才女的仙逝故事,鼠尾草,代表着中国社会追星逐月、透支生命的一代,在急速发展的上行社会里,耗尽生命的火焰,并在一场疾病的打击下,粉碎了浮华的幻象。” 《普罗旺斯写真集———鼠尾草的法国味道》,是她生前的第一本书,也是最后一本。2005年夏,原小娟受邀去普罗旺斯采访,途中,她与《永远的普罗旺斯》的作者彼得梅尔共进午餐,带领读者一起去葡萄庄园中体验原汁原

味的法国美食,品鉴顶级的法国大餐。此行她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照片与文字,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也正因为这些文字,使得她得到了无数网友的追捧,并获选新浪博客的最佳私人日志一等奖和德国之声的全球“最佳中文博客奖”。

原斯健

原斯健(1892-1908):蒲案死亡学生,蒲城人。1906到1907年,一批蒲城知识分子成立教育会和高等小学堂,以县高等学堂教习常自新为会长,发展同盟会员,组织学生讲演团,宣传革命。蒲城知县李体仁认为这是“反叛”、“大逆不道”,1908年,逮捕了他和许多学生,升堂毒打,众师生被打得血肉模糊,目不忍睹,他更因伤重致死。蒲城学生和教育界群起抗议,陕西八十余县的革命师生代表在西安外龙寺开会追掉,会场内外,哭声震天,一致要求严惩凶手,在北京的陕西人士以及日本的同盟会员,也纷纷声援,形成了震动西北的“蒲城学案”,史称“蒲案”。人称其为“西北革命者流血牺牲第一人”。

王菊人

王菊人(1906—1975),原名若渊。陕西蒲城人。是一位为革命矢志不渝永保气节的志士。

王菊人出身望族,系清道光朝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抗英名相王鼎的玄孙。父亲王廷是清光绪时进士,任翰林院编修。但王菊人命运多舛,四岁丧父,由母亲金鉴春鞠养教导,后就读于翰林周政伯门下,十七内部入蒲城第一高等小学,1924年考入西安盛行德中学。此时正值刘振华率镇嵩军围城,生活及精神蒙受痛苦,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1927年春加入共青团,不久加入共产党,夏秋受组织派遣回蒲城任中共蒲城区委宣传委员及第一高小支部书记。因在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大会上散发传单,又发动农民“交农”斗争,遭省当局通辑,遂由友人资助赴沪,入上海艺术大学学习,与党失去联系。1928年底,生活濒于绝境,投笔从戎,赴山东杨虎城驻地,经米暂沉介绍入杨部任指导员。1929年秋杨部调驻河南,菊人随师入豫,任上尉副官,不久兼任杨将军机要秘书,菊人办理公私函电案无留牍,事不经宿。1930年杨奉命袭击唐生智,两军生死相搏,弹雨横飞,菊人随侍左右,从不擅离。子弹穿透军帽,竟神色不变。

1930年,王菊人随杨虎城部队回陕,任十七路军总少校秘书兼民政厅秘书。翌年秋,杨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潼关行营主任,调王任行营办公厅机要科中校科长。1932年行营撤销,杨改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菊人之职如前,参与密务,引为心腹。此夏十七路所属警备第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