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7-10-03 17:22:00 ] 作者:张勇编辑:studa20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2004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2000年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0年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比1999年提高1.79%。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1]预计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将在400万~500万人,增长4%-5%。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79~1999年的20年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高达14%,即在GDP年均近9.6个百分点的增长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达1.4个百分点。[2]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更高的非农业部门中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效应。

1.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中就业,将大大提高其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从而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效应一般可以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1

2.8%。在未来30年中,如果劳动力转移的劳动力市场等障碍得以消除,使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大致相等的话,劳动力的部门间和地区间转移可以对CDP年均增长率贡献2~3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正面效应将会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

以这种方式推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并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物质投入,只需对城乡就业结构作出调整。

2.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由于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人地关系大大缓解,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上升。随着农民的劳动平均产出水平上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农民收入中高于维持生存所需的部分,可用于追加农业投资,农业本身也有可能得到较

快的发展。1965-1977年是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迅速转移的重要时期。1965年日本每个农民年收入为14.6万日元,1978年,每1万名农民拥有的汽车量达到了65.7辆。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日本农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实现了生活城市化和电气化。在中国,1994年农村中纯农业劳动力的年纯收入为1826元,兼业者为4160元,非农业劳动者则为5200元,三者之比是1:2.28:2.85。以劳动日收入计,每个纯农业劳动力每日的纯收入平均为8元,约等于每个非农业劳动力每日纯收入的53%。2004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年平均务工收入6471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而工资性收入人均为998元。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利于推动农民增收。

3.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经济部门,有利于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城乡劳动力的市场竞争,使现代经济部门的工资水平上升势头变缓,企业相对人工成本下降,利润相应上升。同时,新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还会为现代经济部门创造出新增利润,刺激现代经济部门追加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许多困难,有些问题正在阻碍农村劳动力就业,进而成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一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200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9%,其中工业增加值为45.9%,但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41.8%。[3]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速度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恰恰最容易进入城市服务业。二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市场准人条件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充分等等构成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和排斥。三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就业结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出现较大差异,缺乏技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人数庞大,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技术素质偏低。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人数高达3亿,占农村人口的20.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8.8%;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仅占5%。四是随着城市失业数量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过高的城市失业率会加大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机会成本。按照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将新增就业岗位200万到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400万到1500万个之间,再加上农村还有2亿多富余劳动力,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另一方面,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许多人再就业困难;而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经济波动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对我国的影响更加直接,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更为艰巨。

2.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它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剩余劳动力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让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还需做大量工作。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

后就所剩不多了。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以及大量额外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积极性。

3.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国家统计局2004年所做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4天,每天工作9.4小时。据有关方面调查,2004年上报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为336亿元(至2004年底偿付比例为98.4%)。2005年,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人数占农民工总数的28.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占

13.8%,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占10.0%,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12.9%。由于统计口径和调查误差等原因,农民工实际参保率很可能还要低。

4.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不少企业不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将社会保险金负担转嫁给劳动者个人而形成超额利润,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加快,另一方面使劳动者贫困加深。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者缺乏社会保障的竞争模式,必然使GDP分配中资本的分配比例过大,而消费分配的比例过小。同时也造成了企业竞争的不平等,影响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

四、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作者认为,应当重点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著名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农村的伪装失业者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要做到这一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率低,农产品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使我国农业生产率迅速得到提高,从而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2.重视产业的转移与承接。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聚集有着密切的关系,哪里产业聚集效应大,哪里吸引的劳动力就多。反过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又加速了这些地区的产业聚集。但是,伴随这种正反馈机制的形成,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二元经济结构,这对中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不利的。

只有当中、西部地区有自己强大的产业聚集,实现东、中、西部产业趋同,地区差距才可能缩小。[4]因比,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大的地区,要认真研究产业集聚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足够发展后,会向下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转移。因此,做好产业承接,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在本区域内转移,这既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加速本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但是,产业转移除受比较优势的因素影响外,制度、市场等因素也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地区虽有比较优势,但是制度成本高,市场发育滞后,产业转移也会受阻。

另外,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便捷的基础设施和相对成熟的产业链比不上东部地区。因此,中、西部地区要大力推动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发展。

3.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就业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

市化发展道路。大、中城市的经济规模较大,产业门类较多,聚集效应强,消费水平较高,为解决农村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推动城市化,要不断加快现有大、中城市发展,继续调整和完善经济结构、提升产业档次,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大、中城市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用。小城镇是实现城市化的重要路径。我国多数小城镇现有人口规模小,经济发展空间较大,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农民进镇成本低,可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现实需求。还要看到,多数农民是在搞好土地承包经营的同时兼营二、三产业,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还不完全具备离开土地进入离家很远的大、中城市的条件。小城镇具有与农村联系紧密的区位优势,便于直接发挥辐射和带动功能,促进水利、道路、环保、农电和通讯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旧居住在村里,让那些在村外工作的人每天往返上班,比单纯将劳动力从农村迁移到新建的小城市和城镇更加便捷、有效。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体现特色,注重质量,逐步完善,把扩大就业需求,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优先目标。为此,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引导乡镇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根据小城镇特点,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产业为依托,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逐步扩大产业规模。完善小城镇的投融资、用地、户籍、购房、发展二、三产业等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小城镇发展,拓宽小城镇投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企业、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发展小城镇的各项公益事业。在保护耕地和农民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

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对农民工的种种不合理限制,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4.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歧视,赋予农民工平等的劳动保障权利。进城农村劳动力是城市的建设者和财富的创造者,城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限制和歧视,实际上是对城市本身发展的阻碍和限制。从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缓解“三农”矛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的基本思路出发,当务之急是实现有利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首先,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社会地位的平等,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管理,取消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限制,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其次,以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来带动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由于就业成本低、富有效率等特点,是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政府应适当地发展非正规部门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尽快完善有利于非正规部门发展的政策,为它们提供小额贷款。大力开展创业培训,为非正规就业提供信用担保支持,逐步形成创业培训、项目管理、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政策扶持相结合的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的工作机制。国家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推行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采取国家补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办法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险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

5.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分割十分严重,农民进城就业壁垒重重,对缓解短期劳动力供给局部短缺矛盾极为不利。首先,要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构建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有效机制,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和职工社会保障与福利标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劳动者及其后代平等的教育和培训的权利。消除就业歧视,使农民享受市民待遇,打破城市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身份、户籍、住房、培训、医疗卫生等待遇的制度限制,使农民进城就业者享受市民同等待遇。其次,要建立劳动力供求预警机制。过去我们比较多地关注劳动力需求不足,对劳动力供给关注较少。面对我国劳动力供求的新形势,尤其是劳动力供给的局部短缺,政府和企业应提高劳动力供求预测意识,及时根据劳动力供求变化,掌握更全面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制定相应对策,维护劳动力市场

供求稳定。再次,以改善劳动力供给为目标,努力完善收入政策。一是以工资指导线为宏观手段,按照企业名义工资率逐年增长水平应等于全国平均长期劳动增长率的要求,引导工资合理增长。同时,加强工资和价格的控制,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政府借助于法律或行政手段对工资、价格实行管制,如对价格和工资进行冻结;另一方面,推行以激励为基础的收入政策,即对工资增长率超过工资指导线的企业课以重税,对工资增长率低于工资指导线的企业予以减税。学习西方发达国家裁员与减薪替代经验,以减薪的办法减轻简单裁员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震荡。如一些西方大的跨国公司开始注重社会形象和社会责任,他们在需要裁员时,先与职工代表商议用降低10%的工薪福利的办法替代10%的裁员计划,如果1年以后公司业绩仍没有好转,才考虑实施裁员计划。最后,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依法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通过舆论引导和政策推动,加强宣传力度,严肃劳动保障执法,净化劳动力市场环境,规范企业用工和工资支付行为,严格社会保险费用征缴,强化企业劳动保护和劳动者自我防患意识,完善劳动者对侵权案件的投诉举报与受理制度,健全劳动保障争议调解和仲裁机制,依法依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真正实现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实现集约型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高素质劳动力意味着高工资、高福利、高产出,意味着劳动力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业市场竞争迫使城乡劳动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种竞争也是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关键。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安排足够的经费用于普通劳动者培训,使财政政策真正有利于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提高素质。同时,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积极承担起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任务,以提高农村进城就业者的职业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5.

[2]中国经济网[EB/OL]https://www.wendangku.net/doc/c313706002.html,,2005-10-20.

[3]中国统计年鉴2005.

[4]袁志刚.经济全球化下的就业政策[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新闻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新闻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传统媒体经营遭遇低谷,从业人员一度饱和,新闻专业毕业生在广阔的媒体领域就业无门;另一方面,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不论是技术性人才还是运营或者管理方面,都存在庞大的人才缺口,面对庞大的毕业队伍,用人单位竟然痛呼天下无才! 如此,在传统媒体遭遇新媒体的时代变革中,新闻专业的毕业生碰到了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境遇!当初拳拳赤诚的新闻理想,在经过了四年的悬梁刺股后,却在毕业的关口碰得一头灰!那么,当今新闻专业的学子,到底是遇上了最好的年代,还是遇上了最坏的年代?或许,曾经的“无冕之王”,也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重新书写“成者为王败者寇”的定义! 一.新闻专业不再“专业” “以前新闻专业的学生,有中文系的文笔,有哲学系的思想,还有美术系的艺术,几乎无所不能。而今新闻专业的学生,论文笔不如中文,论思辨不如哲学,论排版远远不如美术!尤其是在经济、政治、法律等专门领域,新闻专业的学生往往在报道中捉襟见肘,难以胜任!”一些关于新闻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文章如是写道。 先不论这种观点是不是以偏概全、有失偏颇,且看近几年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不得不承认,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他们身上的光环正在逐渐消退,当年“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无冕之王”已经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几乎所有的广播电视以及报刊杂志或者互联网媒体的招聘启示中,专业都写着一条“专业不限”的亲民告示。而在实际的录取中,新闻专业的靴子也正在逐渐失宠,广州电视台曾在2004年招聘的43个人中,只有14人毕业于新闻专业。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新闻专业的学子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非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正逐渐受到更多青睐,尤其是经济、法律、政治等专业的毕业生,往往由于其精深的专业知识而在工作中大放异彩。不少媒体单位在招聘中均表示,新闻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专业知识积累严重欠缺,虽然采写编排技术稍胜一筹,但这种技术优势往往都是暂时性的,所以,在长远的竞争中,新闻专业的学生不但不占优,反而深陷劣势。 这样的观点,实际上表面,在传媒领域的竞争中,新闻专业的学生正在逐渐丧失其专业优势,以致其只有技术,而无专业! 与此同时,当新闻专业的许多学生在难以进行专业对口就业时,纷纷被迫转向其他领域寻找工作机会。由于大学期间过于理论化的课程设置,新闻专业的学生往往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过硬的专业技术,更没有十分突出的实践经验,所以很大一部分人的就业范围仍然局限于文秘、行政助理等操作性工作,不得不在一个几乎没有门槛的领域,接受所有人的竞争! 坦白地说,新闻专业的学生,不仅大片丧失了自己的生存领地,而且在公共的生存领地中,也沦落为十分边缘的危机地步! 二.扩招与滞后的双重危机 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危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原因在于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发生严重脱轨。 高校新闻学专业招生规模近年来不断扩大,新闻学毕业生供大于求。不少普通高等学校认为设置新闻专业是“投资小、见效快”,相继增设新闻传播专业,一些新办的民营高校、独立学院,也纷纷设立,导致新闻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而与此同时,新闻行业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新闻媒体走向市场化运作,不少单位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控制新闻采编人员的数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也提出了“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为了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不断落实,农村大量劳动力开始外出务工,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出生于1980年之后的农民工,如今,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外出务工农民工主体,他们在就业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和解决对策进行分析与探讨。 标签: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解决策略 中圖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4-0-01 引言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主体,也是建设现代社会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生代农民工一词也由此产生,指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的,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结构开始重组,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其就业压力开始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新科技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与普及,农民工对这些新技术的掌握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名工的就业前景。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述 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一词被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又被称为“第二代农民工”,是在城市从事非农村产业的80后和90后,这个新群体在农民工群体中所占的比重较高,约为70%左右。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之间有一定差距,前者出生之后开始上学,上学之后直接去城市务工,也有一部分人辍学进城务工。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对农业、农村的概念比较模糊,甚至完全不熟悉,但是他们和第一代农民工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城市居民并没有完全接纳农民工,这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也造成一定的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十分显著的特特点: 第一,数量众多,贡献较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农民工总数约为3亿人,其中16-30岁之间的占65%左右,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民工总数中所占的比重较高,接近70%左右,他们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有的人学习过知识,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在经济社会建设中成为主力军。 第二,“三高一低”。“三高一低”指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对职业的期望较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较高,但是工作的耐受力较低。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是接受过教育的人,有的虽然中途辍学,但还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由于接受过教育,掌握一定的技术,从而对职业的期望也比较高,加上接触了新型社会文化,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是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较而言,他们对工作的耐受力相对低一些。

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古人有云,“夫欲成其业,必先明其志。”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在一生之中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不枉费生命,就一定要对自己的职业做出合理的规划,这样才能有一个前进的方向,才能如愿以偿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对社会做出一份贡献,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我们需要掌握计算机、英语等当代大学生就业必备的技能,计算机到达二级,英语最低过四级。并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并尽最大的可能使之成熟,能够胜任简单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培养兴趣。通过实习和实践活动,增长自己的实际经验,将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操作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总体目标:使自己在毕业之前能够拥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应聘中获得机会,并有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能够达到公司的使用人才的标准。能够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有较强的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大学生在就业中找工作方面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的综合能力,它包括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人格品质、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应聘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心态调整能力及职业目标发展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等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强弱,不禁关系到能否实现顺利就业,而且对以后的职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进行培养,难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的人才选择标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以工作职位对任职者的具体要求在劳动力市场上以价格机制选用符合标准的人才。然而,大学毕业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作岗位对他们的要求。对大学毕业生个体而言,他们本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道德水平和就业观等资产决定了他们的就业能力,他们使用这些素质的方式和他们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素质得能力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就业市场的背景等因素同样影响着他们的就业。由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在大学期间培养,因此就业能力的强弱是与大学教育息息相关的。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因此,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基础实践能力较差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缺乏,实践能力普遍欠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 (2)知识拓展能力相对欠缺。知识广博度不够,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3)创新能力缺乏。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相当欠缺,达不到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不强。 (4)应聘能力薄弱。心理准备不足,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不能充分地展现自己。 因此,我对于自身有自己的见解。首先,我就觉得现在的自己,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没学到些真正有用的东西,知识的广博度不够,知识的拓展能力相对欠缺。其次,虽然我有在假期里去打暑假工,但是做的都是些比较简单的活路,比如饭馆服务员等工作,和以后的工作没多大联系,基础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动手能力平凡,实践经验缺乏。再次,在当代大学生中,创新能力是普遍缺乏的,当然我也是其中一员,其实我根本不懂创新能力是什么,什么才叫创新,可以在哪些方面创新。创新能力的欠缺,达不到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最后,我感觉自己应聘能力相当薄弱,因为完全不知道怎样去应聘,既没学过应聘的相关知识,也没看过其相关书籍,因此对应聘的技巧、能力和注意事项脑海里是一片空白。再有心理准备不足,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不能充分地展现自己。心理素质较差,可能会由于心里紧张,不能很好的表达

就业新闻报道

化工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呈现“以专业行业为主导、多行业渗透”的趋 势 随着学院办学经验的积累及教学过程的积淀,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一批批技能型人才。截止2015年7月,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呈现多元化。大体概括为“以走进高新产业、能源垄断企业、高新技术资助产业为主,向其他多行业渗透”的状况。 一、进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研究所 继2014届毕业生郑帅同学进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研究所之后,化工学院2015届毕业生又为该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名技能型人才。她是2012级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魏晴同学,魏晴在高中阶段学的文科,到学校之后断然选择化工学院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在学校的努力,2015年7月代表重庆市参加在天津渤海化工职业学院举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分析检验”赛项,与队友一起荣获了团体三等奖的好成绩。之后,魏晴同学顺利签约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研究所(绵阳)。实现了走进化工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的最高目标。 二、进入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石油化工企业 自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在网上公开招聘与化学相关专业毕业生以来,我院每年有大部分同学(包括毕业生与低年级学生)在网上报名,参加考试;针对这种情况,学院成立专门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学生报名;在准备考试阶段进行理论辅导和大型仪器操作培训。 继去年陈楠同学之后,今年我院又有三名同学分别进入这三家世界50强企业,分别是2012级应用化工技术301班学生何冰讯、王帅林,12级工业分析与

检验专业的何正强。岗位职责要求他们能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及上级机关计量管理的法规、条例、办法,严格执行计量操作规程;按规定及时、准确做好日常油品收、发、存的计量管理工作;按时间向油库统计岗位提供油品收、发、存数据;对当日油品收、发、存数据进行分析,在发生超溢耗时及时向公司领导汇报,并协助查找原因;及时汇报计量器具的使用情况;配合上级做好月、季、年度油库盘点工作;参与油库收、发计量纠纷的处理;负责所使用计量器具的维护与保管。 三、“专升本”进入更高一层次学习也是我院毕业生的大特色 2015年,学院参加专升本同学6名,录取同学有4名,录取比例达67%,这批学生代表有12级化检301班王梦云、12化工301班谭何新、12级化检302班何志鸿、12化检302班吴珊,分别进入西南大学化工学院、重庆工商大学化工学院、科技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等高校就读。 四、进入大型医药企业 其他大部分毕业生都进入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大型企业,如:重庆市希尔安药业有限公司、重庆民生药业有限公司、重庆汉华制药有限公司、重庆益发制药有限公司、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新原兴药业有限公司、重庆鼎联制药有限公司、重庆普生药业有限公司、重庆汉邦天然药业有限公司、重庆博迈生物医学技术有限公司、重庆科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重庆莱美药业有限公司、重庆芸峰药业有限公司、重庆埃夫朗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昌野药业有限公司、重庆众景中药饮片有限责任公司、重庆福瑞制药有限公司、重庆市华鼎现代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进入这些企业从事的岗位为药物开发与临床使用、产品药质量检测以及整个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五、进入重庆医工院

新生代农民工之现状

对新生代农民工现状与问题的调查感想 ——新生代农民工何去何从 如果要问中国最不缺的是什么,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会是劳动力,在广袤的中国农村有着丰富的劳动力的资源,然而伴随着近几年来在东部沿海地区“民工荒”频频出现的现象,“新生代农民工”日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首次在官方文件中将他们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给予重点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他们在乡村适应和城市融入过程中存在双重障碍和困境;他们处在一个身份认同和自身定位的转型期,已经由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转型成为逐渐脱离土地和农业,独立于城市之中的新的阶层和利益团体。 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农民工”这个词也许并不陌生,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庞大数量的农民工兄弟奔波于城市谋生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农民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新生代农民工却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个群体,作为一个数量庞大、情况复杂而又对经济与社会稳定具有深层次影响的特殊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以下六大问题:一、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务工地房价居高不下,是阻碍其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最大障碍;二、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关键性问题;三、受户籍制度制约,以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是影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生活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四、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学习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是阻碍其实现职业梦想不可忽视的因素;五、对精

化学专业学生就业及去向分析报告

化学专业学生就业及去向分析报告 化学系作为长治学院的众多系部之一,共有化学和化学生物学两个专业,化学专业每年为社会各企业和事业单位输送多名毕业生。从总体上说,化学专业依托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呈现出“招生、就业两旺”的良好发展态势。 下面通过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进而对化学专业就业及去向作出分析报告。 一、就业充分,以学生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为主 化学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风,学生在临毕业之前大多数都有想继续升学的打算。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其中考研率达,在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同学中,有的同学被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工程”或“工程”的院校录取。通过对以往几届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学生调查,这些学生在学习、实验及思维创新方面普遍得到所在学校教师的赞誉。 除的毕业生选择读研以外,还有的学生参加工作,工作单位大多为山西省内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或中学、职业中专等。从就业率和就业单位上来看,基本就业情况良好。 图界毕业生就业率及读研率饼图 二、就业区域相对集中,首选山西及其周边资源大省 化学专业的建设将以“育人为本”为原则,紧紧围绕专业特色和地方优势,以师范性为主体,兼顾应用性技术,立足山西,辐射全国并根据山西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和发展需求,培养和造就一批能满足现代化教案要求、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手段、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创新性教育的新一代中学或职业中专合格教师;培养和造就一部分具有创新精神、能满足现代化工企业要求的应用性人才。统计发现,化学系近几年

的毕业生以在山西就业为主,就业主要集中于中学教师和企事业单位。首先,学生的生源地以山西省为主;同时,化学专业为师范类专业,绝大多数同学在毕业之前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我系学生在第七学期到教育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周的教育实习,实习内容包括教案实习、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三个方面,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了高中教师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在教师应聘中能脱颖而出;另外,山西地区资源比较丰富,而这些大小化工企业能为我系毕业生提供充裕的就业岗位,对毕业生有较大的就业吸引力,比如山西潞宝集团、潞安集团、晋煤集团、山西汾酒集团等。 图届毕业生就业区域饼图 三、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要求不断提升 在学院的统一方针下,在我系老师的努力下,不断地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毕业生,走向不同的岗位。用人单位对化学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还是比较满意的,许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是“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合作精神好”。由于毕业生素质不错,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评价较高,所以每年来学校毕业洽谈会教案单位如“平顺一中”“壶关中学”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如“中煤集团”“晋煤集团”“潞安集团”“山西潞宝集团”等已经连续数年来我校招聘,尤其“山西潞宝集团”对我系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基本在人以上。除此之外,长治周边一些小型化工企业,如“山西鑫源化工”、“山西中宝制药”等单位派专人来我校招聘毕业生。 而与此同时,企事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并不仅仅是要求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成绩优秀,积极进取、勤奋务实,具备良好的责任心与承诺意识;还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X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X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1X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X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二、201X年与201X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XX年年增加50万人。然而,201X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1X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08 09年的就业率对比分析: 201X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X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1X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XX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1X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XX年届半年后就业

率211院校为93%、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1X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1X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1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201X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分析: 201X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 201X届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201X年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201X年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大学生就业形势预测 再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联合浙江大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对201X年高校就业趋势也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是:201X年我国总劳动力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XX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

新闻传播学考研及新闻传播就业形势分析

新闻传播学考研及就业形势分析 传媒考研网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前景的观察与思考 一、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 从1923年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大学新闻系平民大学报学系(北京)算起,中国新闻教育已走过了近80年的历程。有新闻教育学家将我国新闻教育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是我国大学新闻教育起步和迅速发展的时期。上海、北京、厦门等地一些大学都开办了新闻学(报学)系科。在办学模式上,主要是仿照美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新闻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训练为教学重点。第二阶段是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新闻系科进行了调整,1952年起学习苏联的经验,制订新的教学计划,重新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巩固基础与发展前途的新闻文字工作者”。1954年,更加具体化为“培养新闻工作干部,即从事报纸、通讯社与广播电台的文字工作人才”。第三阶段是60年代初期和中期。初期,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大环境较为宽松,学习气氛日趋活跃,在新闻教育培养目标中加入了“新闻教学与研究人员”。然而从1963年下半年起,师生下乡下厂,课堂教学难以以正常运行。第四阶段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原来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被否定,虽然招收工农兵学员,但课程设置不成体系。第五阶段是粉碎“四人帮”后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了人们的思路,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90年代初开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整个社会发生巨变,新闻教育也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研究者认为,从70多年的历程看,除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混乱以外,其他各个阶段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都是明确的、行之有效的,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求。毕业生经过实践检验,大多数能胜任新闻工作。 目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据2001年在杭州召开的全国传媒院校会议透露,全国已经有232所高校开办了与传媒有关的专业,其中123个是1998年至2001年这五年中新增加的,新增的专业点已经占到总数的53%。2002年11月在深圳召开的第五届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第二次年会上公布的最新统计结果是,在最近的一年中,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点总数已经达到323个,其中新闻学专业点96个,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点72个,广告学专业点124个,编辑出版专业点27个,传播学专业点4个。增长速度极其迅速。 我国的研究生新闻教育则是在1978至1983年间迅速发展起来的。1983年以后,中国大陆新闻学研究生教育基本上进入了持续平稳的发展时期。继1981年国务院批准第一批博士、硕士授予单位及专业学科点以后,1984年以来,国务院又先后审批了七批新增博士、硕士授予单位及专业学科点。据新闻学科第一届教学教导委员会的调查统计,目前我国共有新闻学博士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硕士点35个。教师总数1203人,其中教授231人、副教授432人,两者共占教师总数的50%以上。在校生总人数为19113人。

新闻学专业就业前景

复旦大学 【毕业去向】70余年来,已培养万名以上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地,其中数百人正担任重要新闻媒介和新闻院系的负责人。 中国人民大学 【毕业去向】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中,90%从事新闻工作或宣传工作;2%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8%从事其他工作。绝大多数毕业生已成长为各单位的业务骨干。新闻学专业在新闻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主要向以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为主的新闻单位输送人才。 清华大学 【毕业去向】在毕业去向上,以攻读研究生(约50%)为主要出口,成绩优良的毕业生将免试推荐直接攻读新闻学、传播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根据近年来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参加就业的毕业生基本都去往主流媒体、国家新闻宣传部门以及大公司等。 武汉大学 【毕业去向】新闻及影视专业毕业生可在新闻、宣传、出版部门及网络行业从事编辑、记者、主持及管理工作,在教育与研究机构从事有关新闻传播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广告学专业毕业生可在媒介广告部门、专业广告公司、企事业单位的广告部门工作;印刷工程专业及包装工程毕业生主要面向各自行业就业。 北京广播学院 【毕业去向】40多年来,毕业生遍布在国家级及各省、地市级广播电台、报社、广告部门,大多成为优秀记者、编辑、知名节目主持人、经营管理业务骨干;有的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在国外也有着他们活跃的身影。 厦门大学 【毕业去向】该系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为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及党政机关、各类大型企业等。 黑龙江大学 【毕业去向】主要在新闻单位从事编辑、记者、广告创意等工作,或在党政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宣传工作。 上海外国语大学 毕业去向】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有75%-80%被分配到北京、上海各大新闻单位,有的则成为派驻西欧、美国等地的驻外记者。 南开大学 【毕业去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为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报纸、期刊、互联网站等新闻出版机构和媒体、文化宣传部门及党政机关、各类大型企业等。每年都

9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分析

9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分析 ——基于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及其周边地区的调查 经济1103班张菁指导教师潘晔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农民工这个群体在城市中生活发展状况的相关问题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社会关注焦点,但根据我的阅读及资料查找中,我发现社会很少具体的对某个单独的农民工群体进行重点关注和相关深入的调查,再且,对于本身也是90后的自己,我的家乡也有许多早已走入社会工作的同学,在平常的联系与交流中,对他们的生活状况多少有个大概的了解,由此,我产生了对他们这个群体做一个严肃的问卷调查与深入了解的想法。以下是我在假期的调查中得出的相关结果,在呈现调查报告中,我将基于他们的基本信息来重点陈述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方面的相关内容,以此来了解他们的生活风貌和价值观念,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并针对性的提出我的建议和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调查过程的相关处理: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问卷内容主要包括9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基本信息、生活方面和工作方面以及维权方面。问卷总共分发了150份,实际回收67份,考虑到调查样本相对较小的局限而对调查分析有所影响的因素,本文在采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关分析,以期达到一个对9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生存状况的了解和对其存在的问题能提出相应有效地解决措施的目的。 摘要:90后进城务工青年作为现在的一个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未来的十年中这个群体将在农民工的队伍中处于不断壮大和上升的趋势,而对于目前经济的发展依旧主要依靠的是廉价劳动力而非资本运转的中国来说,90后务工青年的发展与生活风貌将对城市发展及三农问题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对此,社会和政府都应对之进行深入了解和关注,以采取相应措施来尽量满足他们在城市生存发展的需求,90后务工青年也应结合当下实际来发展自己,努力使自己在城市中的工作生活更好。 一、基本信息 1、调查区域的信息 三门坡镇是一个经济发展比较好的乡镇。它的土地广袤而肥沃,土地面积119.26平方公里,人口约为2.4万人。目前全镇种植橡胶3.6万亩,荔枝8.3万亩,胡椒3200亩,槟榔9700亩,香蕉11000亩,各种瓜菜13000亩。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业已初步具有基地化和规模化。另外,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及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为乡镇人民带来了创新性的收入。且三门坡镇地处通往海口、三亚、文昌三叉路口上,优越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和不断壮大的经济规模使三门坡镇成为琼山区南部较为繁荣的商贸和文化中心。这也为“回乡型”农民工在家乡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土地和产业保证。而对于由于学业不佳放弃求学的90后的青年,进城务工的主要目的是在能够让自己经济独立的同时能见些世面、学些本领﹑谋求个人的发展,通过在城中的生活来更好的认识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以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另外在城市中打工也是比较受青年们心仪的交际和求偶的方式。当然,不排除由于家庭困难而被迫过早的走入社会的工作岗位的90后青年,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致使年轻的他们离开家乡,离开校园,走进城市打工,通过调查,我发现在不同的工作生活中,他们有着相似的工作生活感受和需

化学专业就业现状分析.doc

化学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一、化学专业概述: 化学专业为学生提供化学知识方面的职业才能,同时,还开设包括数学、物理和生物在内的辅助性的课程。除了使学生掌握具体科学基础知识外,该专业还培养学生具有判断力的思维、试验技术、解释观察以及清晰表达思维等能力。 打算从事化学职业的学生将乐于独立工作。他们将有超出一般水平的科学和数学天赋,有用自己双手劳动,使用技术材料和操作实验的灵巧性。坚韧、耐心、好奇心、独立、创造力和关心细节是职业化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在双专业中,学生可能会选择生物与化学的结合。 二、化学专业就业机会 分析化学师、生物化学师、化学工程师、化学调配师、化学技术员、化学工艺师、临床化学家、化学顾问、牙医、环境学家、酶化学师、食品化学师、地理化学师、地理学家、无机化学家、生产商销售代理、医药技术师、冶金学家、营养学家、职业安全与健康专家、有机化学家、物理化学家、物理学家、医师、质保专家、放射化学家、科学信息专家、教师/教授、技术作家、毒理学家、兽类科学家(一些职位可能需要额外教育和/或培训。)潜在用人市场、化学工厂、学院、大学、政府社团、保健服务、中学、医院,工业实验室、图书馆、医药公司、私人企业、实验研究所。 三、化学专业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轻工、医药卫生、商检、化工、农业、冶金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与生产及管理工作。(需要本科四年文凭) 每年一次性就业率都较高,就业行业包括教育、材料、军工、汽车、军队、电子、信息、环保、市政、建筑、建材、消防、化工、机械等行业。部门包括:各级质量监督与检测部门、科研院所、设计院所、教学单位、生产企业、省级以上的消防总队等。 1、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适宜到石油化工、环保、商品检验、卫生防疫、海关、医药、精细化工厂等生产、技术、行政部门和厂矿企业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适宜到科研部门和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适宜继续攻读应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也可在环保方面施展才干。 2、分析化学不同方向就业情况也有差异的,像化学计量学硕士毕业难找工作,但博士就好找了。像有机波谱分析,分离分析技术等仅硕士就比较好找工作。 3、制药专业是培养制药行业一线生产操作人员的专业,主要是生物制药,几年来发展世态很好,毕业生就业率100%,呈供不应求的状况。所以,如果你的生物科目也学的很好的话,你可以选折这个专业,但是,如果本人的生物不是太好,建议还是选择其它的专业,尽管它们都是和化学密不可分的,但是,学生要考虑到自己的优势,一定要多数的和化学打交道的。 3、电化学专业主要是生物电化学,和生物电分析化学。它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命过程的实质是电子传递过程,特别是能量转换、神经传导、光合作用、呼吸过程均与此有关;甚至是生命的起源、大脑的思维、基因的传递都与电子传递密切相关。研究生物生命过程的实质就是研究生物的电子传递过程。它和生物接触的更多些。 4、化学主要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其他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也可在环保事业有所作为。 5、化学(师范类)主要就业方向:培养中等以上的学校化学教师、化学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亦可到生产企业从事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新闻传播学类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新闻传播学类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摘要】在201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之初,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新闻传播类毕业生就业考研的情况,从问卷中了解到学生关于就业、考研的具体情况,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做好毕业生工作,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类;毕业生;就业意向 为了解新闻传播学类2012届毕业生就业意向和择业状况,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我们制作了《新闻传播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考研、就业意向调查表》,在12届毕业生中进行发放,回收合格表格203份,现将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一、调查表设计及统计结果 1.您的毕业打算: a.就业57人(28.1%) b.报考研究生144人(70.9%) c.出国深造2人(1%) 2.研究生报考院校: a.安徽大学57人(40%) b.其他学校87人(60%) 3.研究生报考专业: a.新闻传播类103人(71.53%) b.相关专业12人(8.33%) c.跨专业6人(4.17%) 4.考研未通过未来打算: a.继续专职考研12人(8.33%) b.找工作58人(40.28%) c.边工作边考研25人(17.36%) d.到时再说28人(19.45%) 5.就业单位意向为(可多选): a.国家机关82人(40.39%) b.事业单位103人(50.74%) c.国有企业72人(35.47%) d.民营企业83人(40.89%) e.中外合资企业87人(42.86%) f.学校59人(29.07%) g.其他34人(16.75%) 6.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是: a.形势好,没有压力0人 b.形势较好,压力不大28人(13.79%) c.形势严峻,比较困难147人(72.41%) d.形势严峻,很困难32人(15.76%) 7.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 a.乐观,很有信心13人(6.4%) b.比较乐观,有信心87人(42.86%) c.感到迷茫,没有信心42人(20.69%) d.没想过,没信心7人(3.45%) e.心灰意冷,毫无信心0人 8.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感到: a.很满意72人(35.47%) b.一般68人(33.49%) c.无所谓13人(6.41%) d.不满意9人(4.43%) 9.希望获得的职位和专业对口: a.是的43人(21.18%) b.视情况而定92人(45.32%) c.无所谓21人(10.34%) 10.专业不对口能接受吗: a.可以143人(70.44%) b.不可以9人(4.43%) c.无所谓14人(6.89%) 11.择业首要因素(可多选): a.工作地点32人(15.76%) b.经济收入与福利69人(33.99%) c.个人发展机会123人(60.59%) d.专业对口17人(8.37%) e.工作单位性质24人(11.82%) f.工作环境32人(15.76%) g.其他7人(3.45%) 12.期望月薪: a.800元以下0人 b.800-1200元0人 c.1200-2000元34人(16.75%) d.2000元以上103人(50.74%) 13.了解单位信息: a.资金和规模34人(16.75%) b.主要业务和发展前景102人(50.25%) c.用人标准和聘用条件81人(39.91%) d.薪酬和福利73人(35.96%) e.人才培训情况35人(17.24%) f.职位信息31人(15.27%) g.单位文化和管理体制47人(23.15%)

化学专业就业前景研究分析

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作者:————————————————————————————————日期:

2017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2017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分析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其它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基础等。 1化学专业就业就业薪酬统计通过36311份化学专业就业状况分析,化学专业平均薪酬水平为 5580 元。 若按照工作经验和工龄来统计,化学专业工资4420,0-2年工资5390,3-5年工资6520,6-7年工资8460,8-10年工资11550。 你认为上面关于化学专业的就业薪酬统计准确吗?太高还是太低了? 2化学专业就业排名统计化学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根据54079份就业数据分析出: 化学专业在所有 1099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52; 化学专业在理学36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3; 化学专业在化学类4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1。 3化学专业就业区域和方向统计化学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哪个地区需求量比较大?根据54079份就业数据分析出:

需求化学专业最多的地区是上海,占27%; 需求化学专业最多的方向是制药/生物工程,占30%。 除了上述就业地区和方向外,化学专业在下面地区和方向中也特别受欢迎: 一、化学专业就业方向分布 二、化学专业就业地区分布 排名地区占比 1 上海27% 2 北京16% 3 广州11% 4 深圳10% 5 杭州6% 6 南京6% 7 苏州6% 8 天津5% 9 武汉4% 10 成都4% 以上关于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的各种数据分析仅供参考。选择大学专业不仅要看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更要注意就读人数和个人兴趣爱好,再好的专业,因为就读人数过多,也同样会导致就业困难;另外选择一个不喜欢的专业,不但影响你的后期学习,也会影响到就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并日益凸显的,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现实国情。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关注自己毕业以后就业的形势与问题。看着这些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他们的脸庞上流连着对校园的不舍,还有对未来的茫然与失措。而即将进入大三的我们,越来越开始疑惑今后工作跟升学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 一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走上自主创新,科学生产的道路。 二是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1)、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4)、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四、用人单位误区。(1)、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2)、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3)、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

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报告

劳工政策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作业 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 作者姓名:振山 指导教师:孟繁元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东北大学 2011年5月

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 (振山)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位及发展现状 (一)定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对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贡献很大。(风田,2010)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2月27日与网民在线交流时,提出“农民工已是现代产业工人队伍的主体”。“农民工已是现代产业工人队伍的主体”这一判断非常重要。 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左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监测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而外出就业1.53亿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总人数为8487万,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已经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美国《时代》周刊在2009年把年度人物的第三名授予了中国的农民工,原因是他们拯救了世界金融危机。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美国人并没有按我国的约定称呼叫农民工,而是把他们叫做“产业工人”。时代周刊给中国农民工这么高的荣誉,他们实至名归。我国经济增长的70%靠出口拉动,而出口很大程度上是

因为农民工低廉的工资。另外一个是对稳定的贡献,在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时刻,虽然有2500万的农民工失去工作,但他们并没有威胁政府与老板,而是老老实实地回家。放在任何国家,上千万人同时失业,一定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动荡。中国的农民工却没有,这也堪称世界奇迹。 (二)年龄及婚姻状况 1、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 根据当前三项规模相对较大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一项为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595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一项为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另一项为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组织对千家已建工会企业的问卷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这要求我们在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时,必须关注与其所处特定年龄阶段相关的一系列特征和问题。 2、近80%的人未婚。 据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的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已婚者仅占20%左右。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当时农民工中80%以上的人已婚。数据对比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一个未婚群体,这意味着,这一群体要在外出务工期间解决从恋爱、结婚、生育到子女上学等一系列人生问题,这与外出期间80%已成家的传统农民工相比,存在很大差别,这是我们考察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不可忽略的方面。 (三)发展现状 1、新生代农民工工作与生活现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