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WouldYouLikeSomeSoup课件

WouldYouLikeSomeSoup课件

计算机基础公开课教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袁涛授课对象:机电工程系2011级学生 时间:2011年12月8日星期四上午一、二节 课题:excel中数据的基本处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些常见函数的使用方法 2、会对一组数据排序、筛选 (二)过程与方法 1、锻炼学生恰当、自如地使用函数的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3、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课堂,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学生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给思维以动力。通过利用EXCEL工具软件制作出数据图表,提升学生对使用计算机软件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基本函数的使用方法 2、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 三、教学难点: 1、用公式进行计算 2、高级筛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工作簿、工作标的基本操作和数据的格式化,然而在我们学习和工作中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我们接下来一些常见函数的使用和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 (二)实例引课 实例: 1、基本函数的使用 (1)讲述Sum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演示使用sum函数求和(附带讲述自动求和); (2)讲述Average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演示使用average函数求平均值; (3)讲述Max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演示使用max函数求最高分;(4)讲述Min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演示使用min函数求最低分。

2、如何用公式对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 3、数据的排序和筛选 (1)排序 功能:按要求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 操作步骤:选定将要排序的数据区域→数据菜单→选择关键字和排序方式 演示:对实例进行排序操作 (2)数据的筛选 功能:按要求把符合条件的数据筛选出来 自动筛选:选定所要筛选的数据→数据菜单→筛选→自动筛选→筛选项目→筛选条件 演示对实例进行自动筛选 高级筛选:数据菜单→筛选→高级筛选→筛选方式→列表区域(所要筛选的数据区域)→条件区域→筛选结果所放区域 演示对实例进行高级筛选 (三)学生练习 结合上节课和本节课的内容,按要求对下列数据进行处理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37759

教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 学院计算机学院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讲教师肖燕 职称讲师

第1章计算机基础 【教学目标】 1、解计算机发展概况; 2、熟悉计算机的分类、特点及应用; 3、掌握计算机中常用数制及计算机中数和字符的表示。 【教学重点】 数制及编码 【教学难点】 数制转换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工具】 粉笔+多媒体 【教学学时】 2学时 【教学过程】 1.引入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办公、娱乐的重要工具,了解关于计算机的工作方式,以及会使用计算机成为大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2.教学内容与设计 1.1 计算机的概述 1.1.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1.1.2 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①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②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③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④第四代: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1.3 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①字长 ②运算速度

③主频 ④存储容量 1.1.4 计算机的类型和特点 ①计算机的类型 按照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方式分类:模拟计算机和电子数字计算机 按照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分类: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 按照计算机性能指标分类:巨型机、大型机、中/小型机、工作站、微型机、单片机 ②计算机特点 运算速度快、运算精度高、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1.1.5 计算机的应用 ①科学计算 ②数据处理 ③过程控制 ④计算机辅助系统 ⑤人工智能 ⑥电子商务 1.2 计算机中的常用数制 1.2.1 进位记数 ①进位记数制 ②进位记数特点: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 1.2.2 不同进位记数之间的转换 ①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整数:除2取余法小数:乘2取整法 ②十进制数与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例(725) 10=(1325) 8 =(2D5) 16 ③二进制数、八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例(1011010101.0101) 2=(1325.24) 8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通用

说明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专业计算机公共课。它的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许多非计算机专业,如航空、财会、数控、电子、建筑等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本课程正是以立足于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重点,着重满足各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而开设的。 本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将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融入教学过程中,以使学生借助教师的指导能够独立地完成学习活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杂、多,但中专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单元为主,按照教学内容设立单元项目,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关于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掌握,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应用、演示文稿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网络交流、等七个单元项目,涵盖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点,同时确定了每一个单元项目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根据能力的要求,将每个单元项目又划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项目划分好后,教师要进行课前教学准备工作。在每一个单元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自己先将项目设计开发出来,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做好案例的准备工作。 在项目实施前,教师可以向学生作简要的实施动员工作,向学生说明项目的意义与作用,引导学生上网欣赏优秀的作品,收集相关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完成项目开发的兴趣。针对项目的难度不同,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等项目的实施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而针对网络技术、网络交流等稍大的项目成立项目小组,推选小组负责人,制定计划,并落实分工,参考项目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个人能力,确定小组成员(一般4-5人)。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且进行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探索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付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任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总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本课程不是单一机械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同时向学生传授着对工作任务的理解方法,对完成工作任务流程的设计方法和完成工作任务时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技巧;它不再是一种向学生灌压式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总结、体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和技术是会老化的,本课程力求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知识和技术自我再生、自我创新方面塑造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创造、如何生存,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 时间:3月15日星期四上午第一节 班级:11学前1班 地点:机房2 主讲教师:赵浩然 教学课题:Excel工作表中的数据筛选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数据的筛选方法(自动筛选及高级筛选),并能应用于 实际工作中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对数据进行筛选 教学难点:如何用高级筛选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筛选 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法、任务驱动法 实验及教具:实例、多媒体 教学课时:第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分组,测试FTP,下载上课材料(5分钟) 复习:完成总分和平均分计算,为新课准备数据。 (各小组长检查本组成员完成情况) 二、引入新课:(利用学生上学期学习成绩表) 如何在大量的数据中查找符合我们条件的记录呢?(展示课题“数据筛选”)(一)自动筛选 1、教师演示(5分钟):请找出成绩表中的语文成绩大于85分或不大于70

分的同学。 操作步骤: 第一、单击数据区域任何一个单元格 第二、单击“数据”菜单“筛选”命令的“自动筛选”项,数据表的每个字段名旁边出现下拉按钮“▼”,单击“语文”字段的下拉按钮“▼”,在出现的下拉列表中选择“自定义”,在对话框中选择“大于”,输入“85”;选择单选按钮“或”,在第二个条件框输入“小于等于”,输入“70”,单击“确定”。很明显筛选后的结果远少于原先的记录。 2、学生操作,完成第一、二个任务,教师检查完成情况,进行点评。(10分钟) 任务一:请在成绩表中的查找出自己的成绩。 任务二:请找出成绩表中的计算机成绩大于70分且小于85分的同学。 (请学生自主学习并思考如何利用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进行筛选数据,小组协作完成。) (二)高级筛选 设问:当查找的条件比较多时,该用什么样的查找方式比较方便呢?(高级筛选) 1、教师演示:(6分钟) 请找出符合三好生条件的同学:各科成绩都及格,平均分在75分以上,语数英单科成绩在70分以上,操作等级为优,德育积分在90分以上。并在A50为左上角单元区域。 操作步骤: 第一、创造条件区域,在数据表后插入三个空行。所有的条件必须在其相应的字段列来输入。同时,条件值必须在同一行(如图-1所示的C48:S49区域

公共课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公共课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为了使不同计算机厂家生产的计算机能够相互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8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即著名的OSI/RM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它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通信协议划分为七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物理层(Physics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其中第四层完成数据传送服务,上面三层面向用户。 除了标准的OSI七层模型以外,常见的网络层次划分还有TCP/IP四层协议以及TCP/IP五层协议,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所示: TCP/IP协议、三次握手和四次握手 TCP/IP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由网络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组成。通俗而言:TCP负责发现传输的问题,一有问题就发出信号,要求重新传输,直到所有数据安全正确地传输到目的地。而IP是给因特网的每一台联网设备规定一个地址。 TCP协议中有著名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握手规则,如下所示: TCP连接建立过程 首先Client端发送连接请求报文,Server段接受连接后回复ACK报文,并为这次连接分配资源。Client端接收到ACK报文后也向Server段发生ACK报文,并分配资源,这样TCP连接就建立了。 TCP连接断开过程 假设Client端发起中断连接请求,也就是发送FIN报文。Server端接到FIN 报文后,意思是说''我Client端没有数据要发给你了'',但是如果你还有数据没有发送完成,则不必急着关闭Socket,可以继续发送数据。所以你先发送ACK,''告诉Client端,你的请求我收到了,但是我还没准备好,请继续你等我的消息''。这个时候Client端就进入FIN_WAIT状态,继续等待Server端的FIN报文。当Server 端确定数据已发送完成,则向Client端发送FIN报文,''告诉Client端,好了,我这边数据发完了,准备好关闭连接了''。Client端收到FIN报文后,''就知道可以关闭连接了,但是他还是不相信网络,怕Server端不知道要关闭,所以发送ACK

计算机基础公开课教案(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袁涛授课对象:机电工程系2011级学生 时间:2011年12月8日星期四上午一、二节 课题:excel中数据的基本处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些常见函数的使用方法 2、会对一组数据排序、筛选 (二)过程与方法 1、锻炼学生恰当、自如地使用函数的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3、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课堂,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学生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给思维以动力。通过利用EXCEL工具软件制作出数据图表,提升学生对使用计算机软件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基本函数的使用方法 2、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 三、教学难点: 1、用公式进行计算 2、高级筛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工作簿、工作标的基本操作和数据的格式化,然而在我们学习和工作中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我们接下来一些常见函数的使用和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二)实例引课 实例: 1、基本函数的使用 (1)讲述Sum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演示使用sum函数求和(附带讲述自动求和); (2)讲述Average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演示使用average函数求平均值; (3)讲述Max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演示使用max函数求最

高分; (4)讲述Min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演示使用min函数求最低分。 2、如何用公式对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 3、数据的排序和筛选 (1)排序 功能:按要求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 操作步骤:选定将要排序的数据区域→数据菜单→选择关键字和排序方式 演示:对实例进行排序操作 (2)数据的筛选 功能:按要求把符合条件的数据筛选出来 自动筛选:选定所要筛选的数据→数据菜单→筛选→自动筛选→筛选项目→筛选条件 演示对实例进行自动筛选 高级筛选:数据菜单→筛选→高级筛选→筛选方式→列表区域(所要筛选的数据区域)→条件区域→筛选结果所放区域演示对实例进行高级筛选 (三)学生练习 结合上节课和本节课的内容,按要求对下列数据进行处理

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实验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计算机基础 英文名称:The Basic Knowledge of Computer 课程编号:20190042 学时数:24 学分数:1 适用专业:全校文科类专业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程 一、实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课程实验,使学生能够加深对计算机及计算思维的理解,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基本应用,提升计算机操作技能,增强信息安全意识,提高信息素养,具备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日常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教学目标如下: 1.熟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加深对计算机及计算思维的理解。 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及常用软件的使用,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熟练使用互联网,提高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和获取信息能力。 4.熟悉计算机病毒的特征,掌握计算机病毒的基本防治,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

二、主要实验仪器设备(含主要教学软件)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计算机 主要教学软件:金山打字通,Windows 7,Office 2010,360安全卫士,360杀毒软件等。 三、实验项目信息

实验项目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实验项目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

四、实验报告 该门课程实验不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报告。 五、实验成绩的评定 实验不单独考核。 课程成绩为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一级)成绩。 六、实验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实验教材: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 教学参考书: [1]《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 [2]《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 20XX年3月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 时间:20XX年3月12日上午第一节课 班级:高职二班 地点:网络中心 主讲教师:徐剑 教学课题:Excel工作表中的数据筛选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数据的筛选方法(自动筛选及高级筛选),并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对数据进行筛选 教学难点:如何用高级筛选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筛选 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法、任务驱动法 实验及教具:实例、多媒体 教学课时:第一学时(总共2学时) 教学过程: 通过完成四个具体任务,来达到对两种数据筛选方法的掌握。 一、展示任务,查看数据表(2分钟) 1、请找出计算机成绩表中的文秘专业考试成绩最高的女同学 2、请在计算机成绩表中找出财会专业或计算机专业姓李的同学 3、请在学生信息表(1)中找出家住水口的电子专业的同学信息,结果存放在以H2为左上角单元格的区域 4、请在学生信息表(2)中找出性别为男或年龄大于18岁的同学,在原有区域显示结果 1. 任务1:请找出计算机成绩表中的文秘专业考试成绩最高的女同学(4分钟) 操作步骤: 1. 单击数据区域任何一个单元格 单击“数据”菜单“筛选”命令的“自动筛选”项,数据表的每个字段名旁 边出现下拉按钮“▼”,单击“专业”字段的下拉按钮“▼”,在出现的下 拉列表中选择“文秘”,单击“性别”字段的下拉按钮“▼”,在出现的下 拉列表中选择“女” 很明显筛选后所显示的记录远远少于先前的记录数,可以直接在这些记录中 找到最高分的同学,也可以再进行一次排序,直接看到文秘专业最高分的女 同学 2. 学生操作,完成第一个任务,教师检查完成情况。(2分钟)

计算机基础教案71838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分类、应用方面;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教学难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实物演示(或投影演示)等直观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计算机基本概念一、计算机的概念计算机是一种自动、快速进行大量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现代化电子设备。二、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1. 电子管阶段(1946-1955)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2. 晶体管阶段(1955-1964) 3.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阶段(1964-1971) 4. 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1971-现在)三、计算机的分类 1. 按性能分类:微机,小型机,中型机,大型机,巨型机 2. 按使用方法分类: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网络计算机 3. 按职务分类:工作站(两种意义),服务器,主机四、计算机的应用 1. 科学计算天气预报、地震分析、导弹拦截等 2. 数据处理(信息处理)数据库、企业管理、办公自动化 3. 计算机控制(实时控制)飞行控制、加工控制、VCD播放控制等 4. 辅助工程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辅助教学(CAI)、辅助测试(CAT)等 5. 嵌入式应用 6. 人工智能(AI) 第二节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原理一、硬件和软件硬件构成计算机的实际物理装置集合软件为了运行、维护和管理计算机而编制的各种程序和文挡的总称二、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简单了解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 1、CPU 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功能是执行算术和逻辑运算,运行存储器中的程序。 2、存储器存储数据和程序,相当于计算机中的记忆细胞。 3、 I/O设备计算机和外界进行交互的设备。 4、总线 CPU和内存及I/O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信号线。(1)数据线 CPU与内存和I/O设备间传输数据(2)地址线用来确定存储单元的地址(3)控制线用来控制外设的动作,比如读、写和时钟信号等第三节计算机软件基础一、操作系统定义:是自动管理计算机中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一组大型程序 1. 目的:(1)使系统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增强计算机处理能力(2)为用户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 分类:(1)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如:DOS (2)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如:WINDOWS (3)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如: UNIX、LINUX (4)网络操作系统如:Netware, Windows NT ,LINUX 3. 三大功能:(1)硬件管理 CPU管理、存储器管理、I/O设备管理(2)软件资源管理程序和数据管理(3)组织协调计算机运行控制用户的作业排序及运行、作业及外设等的调度、主机与外设的并行操作等等二、程序设计和语言定义把各种计算机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翻译成计算机能直接执行的目的程序的软件 1. 翻译方式编译、解释。 2. 低级语言机器语言程序、汇编语言程序。特点:不容易理解和编写,执行速度快,常用来编写系统软件和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程序,例如:驱动程序、过程控制程序等。 3. 高级语言比较接近于人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doc

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 时间: 20XX 年 3 月 12 日上午第一节课 班级:高职二班 地点:网络中心 主讲教师:徐剑 教学课题: Excel 工作表中的数据筛选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数据的筛选方法(自动筛选及高级筛选),并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对数据进行筛选 教学难点:如何用高级筛选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筛选 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法、任务驱动法 实验及教具:实例、多媒体 教学课时:第一学时(总共 2 学时) 教学过程: 通过完成四个具体任务,来达到对两种数据筛选方法的掌握。 一、展示任务,查看数据表( 2 分钟) 1、请找出计算机成绩表中的文秘专业考试成绩最高的女同学 2、请在计算机成绩表中找出财会专业或计算机专业姓李的同学 3、请在学生信息表(1)中找出家住水口的电子专业的同学信息,结果存放在以H2 为左上 角单元格的区域 4、请在学生信息表(2)中找出性别为男或年龄大于18 岁的同学,在原有区域显示结果 1. 任务 1:请找出计算机成绩表中的文秘专业考试成绩最高的女同学(4分钟) 操作步骤: 1.单击数据区域任何一个单元格 2.单击“数据”菜单“筛选”命令的“自动筛选”项,数据表的每个字段名旁边出现 下拉按钮“▼”,单击“专业”字段的下拉按钮“▼”,在出现的下拉列表中选择 “文秘”,单击“性别”字段的下拉按钮“▼”,在出现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女”矚慫 润厲钐瘗睞枥庑赖。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 3.很明显筛选后所显示的记录远远少于先前的记录数,可以直接在这些记录中 找到最高分的同学,也可以再进行一次排序,直接看到文秘专业最高分的女 同学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 2. 学生操作,完成第一个任务,教师检查完成情况。

计算机基础教案(完整版)-计算机基础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学期授课计划教师:

一、组织教学 点名,清点人数,安定课堂秩序 二、复习旧课 这是同学们学习计算机的第一门课程,通过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以前对计算机的了解学习情况,让同学们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介绍本门课程的内容及学习安排,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新的面貌投入到新的课程中开始学习。 三、讲授新课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第一台计算机:“ENIAC”1946年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第三代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可简单介绍我国计算机的发展) 3.计算机的特点 运算速度快 计算精度高 存储能力强 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 具有自动执行程序的能力 (二)计算机的典型应用 1.科学计算 2.数据处理 3.过程控制 4.计算机的辅助功能(CAI、CAD、CAM) 5.计算机网络 6.人工智能 四、巩固新课: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特点 计算机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教案首页

一、组织教学 点名,清点人数,安定课堂秩序 二、复习旧课 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 三、讲授新课 (一)计算机系统结构(五大部件) 1.计算器:计算机中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部件 2、控制器:用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各部件自动、连续执行各条指令 3.存储器:用来保存各类程序和数据信息 4.输入设备:用于从外界将数据、命令输入到计算机的内存供计算机处理 5.输出设备:用于将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信息,转换成处界能够识别和使用的数字、文字等信息。(二)计算机工作原理 冯·诺依曼原理 (三)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字长:计算机运算部件一次能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 2.速度 3.存储系统容量 存储容量以字节为单位,1个字节由8位二进制位组成 位(Bit)字节(Byte)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提问:1MB容量能存储多少汉字? 4.可靠性 5.可维护性 6.性能价格比 (四)计算机的软、硬件系统 1.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1)中央处理器(CPU) 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两面大部件,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2)存储器 1)内存储器 RAM:随机存储器 ROM:只计存储器 2)外存储器:磁盘、光盘、磁带等 (3)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光笔等 (4)输出设备 显示器: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 液晶显示器(LCD) 打印机 (5)总线:指系统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道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通用 说明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专业计算机公共课。它的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许多非计算机专业,如航空、财会、数控、电子、建筑等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本课程正是以立足于培养21 世纪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重点,着重满足各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而开设的。 本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将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融入教学过程中,以使学生借助教师的指导能够独立地完成学习活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杂、多,但中专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单元为主,按照教学内容设立单元项目,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关于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掌握,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应用、演示文稿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网络交流、等七个单元项目,涵盖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点,同时确定了每一个单元项目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根据能力的要求,将每个单元项目又划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项目划分好后,教师要进行课前教学准备工作。在每一个单元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自己先将项目设计开发出来,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做好案例的准备工作。 在项目实施前,教师可以向学生作简要的实施动员工作,向学生说明项目的意义与作用,引导学生上网欣赏优秀的作品,收集相关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完成项目开发的兴趣。针对项目的难度不同,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等项目的实施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而针对网络技术、网络交流等稍大的项目成立项目小组,推选小组负责人,制定计划,并落实分工,参考项目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个人能力,确定小组成员(一般4-5 人)。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且进行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探索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付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任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总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本课程不是单一机械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同时向学生传授着对工作任务的理解方法,对完成 工作任务流程的设计方法和完成工作任务时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技巧;它不再是一种向学生 灌压式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总结、体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计算机公共基础 授课对象:计算机应用类专业 计算机公共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在对真实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整合、序化后形成教学项目,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指导学生体验职业活动情境,培养其职业素养。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熟悉计算机的组成,学会操作系统的安装。 (2)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掌握Internet的应用。 (3)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Windows XP的常用操作。(4)了解Word 2003的基本知识,掌握其操作方法。 (5)了解Excel 2003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掌握数据处理和图表制作的基本方法。 (6)掌握PowerPoint 2003制作演示文稿的基本方法。 (7)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掌握CDT各模块功能。 2、能力目标 (1)能按用户需求选购性价比高的计算机。 (2)具备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下载资料等能力。 (3)能熟练操作Windows XP,并会设置系统环境。 (4)能使用Word 2003进行文字、图表的编排。

(5)能使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处理,创建图表。 (6)能使用PowerPoint 2003制作演示文稿。 (7)能使用CDT各核心模块,开发简单信息管理系统。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细致而耐心的工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5)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7)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8)培养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 (9)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10)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1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设计 项目一选购计算机 一、项目综述 1、项目背景 某学校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购置一批办公用计算机,按标书提供的,进行计算机选型,为投标提供依据。 2、项目实现目标 按用户要求进行计算机选型;安装操作系统。

中职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新教学大纲

附件4: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水平;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水平,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升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水平。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使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实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实行选择。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实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水平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水平,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 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理解。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理解,能用准确的语言实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会:指能够使用所学的技能实行独立操作,并能准确完成指定任务。 熟练:指能够连贯娴熟地完成操作,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操作流程,能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准确完成操作任务。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1. 基础模块 第一单元计算机基础知识 续表 —64 —

计算机基础公开课教案

计算机基础公开课教案 章节名称:第一章 Windows XP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基本功能及类型。 2)了解Windows XP桌面的组成元素和“开始”菜单。 2、技能目标 1)认识Windows XP的桌面及程序窗口。 2)掌握任务栏的使用方法。 3)掌握[开始]菜单属性的设置。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Windows XP的热情。 教学重点 1、Windows XP桌面和程序窗口的组成。 2、Windows任务栏的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 任务栏菜单属性的设置。 教学方法 1、教法: 直观演示、任务驱动 2、学法: 分组法、游戏法、实践操作 教学手段 采用课件演示、投影演示、多媒体电子教室同步演示。 素材准备 自制课件、拼图FLASH资源、课堂操作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对前两章内容的复习 计硬件系统 算 机 系系统软件 统软件系统 应用软件 问题:在软件系统中,最重要且最基本的是什么? 什么是操作系统?它有什么作用? 二、新课展开 1、引入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概念、操作系统作用(由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什么是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简称OS)是一管理电脑硬件与软件资源的程序,同时也是计算机系统的内核与基石。 这里所谓的“资源”当然不是指自然资源,而是指计算机系统内可利用的各种能力。比如计算机运行程序的能力,存储能力,打印机的打印能力等,可以说计算机系统各种资源能够相互协调,有效地进行工作,都依赖于操作系统的统一控制,因此,一台电脑只有安装了操作系统,才能进入最基本的工作状态。用户通过操作系统来操纵计算机,可以省去很多具体细节,从而获得良好的应用环境。 2)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CPU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用户接口 3)介绍操作系统的种类 2、观看Windows发展视频 教师问:同学们经常使用的操作系统有哪些? 3 4 教师:讨论完作用,我们就来具体操作一下 教学说明: 任务1、3需未锁定任务栏。(可在学生尝试失败后再提出) 任务2 小结时要突出介绍“命令选项的特殊标记√”的作用。 任务4 小结时可讨论隐藏的作用或演示任务栏属性对话框中“分组相似任务栏按钮”的作用。

计算机应用公开课教案

肇庆市技师学院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 授课教师:欧阳洪波 授课班级:中11电子技术班 授课章节:第四章第7-8节 授课地点:信息工程系4503东

第四章Word XP的应用 4.7 word表格制作 【教学目的】 1.掌握word表格的拆分与合并格式设置。 2.能制作出具有特殊格式的表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Word特殊表格的制作。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学会制作出具有特殊格式的表格,刚开始学生们对于具有特殊格式的表格的制作很感觉到比较难操作,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到这一知识点,会将表格的制作分成几个步骤,并结合多个专项练习。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问答法 【组织教学】 1.点名,记录考勤,检查学生仪容仪表。 2.组织学生检查机器,填写交接班记录表。 【导入新课】 1.插入一个新的表格有哪些方法?怎样添加新的一列或一行? 2.我们平时接触的请假条,签到表是怎样做出来的?可以利用word表格的功能 做出来吗? 【新课讲授】 表格的特殊格式化: 1. 合并单元格 方法一:选中要合并的单元格,单击“表格”——“合并单元格”菜单; 或右击,再选择“合并单元格”;或按“表格和边框”工具栏中的“合并单元格”按钮。 方法二:也可利用“绘制表格”中的擦除工具。方法:工具栏中的“表格 和边框”工具——“擦除”工具,把需要合并的单元格之间的线条擦去就可以了。 实例演示 按照样图,修改下列的表格: 行高:第1~5行取固定值1.1厘米,第6行取固定值1.45厘米。

列宽:每列的列宽都为2.5厘米。 合并:将表格的第一行和最后一行的所有单元格(除第一列外)合并,如样图所示。 样图: 【提示】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可在学生掌握了方法一的前提下,让学生先自己体会方法二的操作。 2. 拆分单元格。 方法一:选中要拆分的单元格,单击“表格”——“拆分单元格”菜单; 或右击,再选择“拆分单元格”;或按“表格和边框”工具栏中的“拆分单元格”按钮,弹出“拆分单元格”对话框;在“列数”、“行数”框中输入每个单元格要拆分成的列数和行数,按“确定”按钮。 方法二:也可利用“绘制表格”中的绘制表格工具。方法:工具栏中的“表 格和边框”工具——“绘制表格”工具,在需要拆分的单元格之间添加画线就可以了。 实例演示 按照样图,修改下列表格: 调整表格:在第三行前添加新的一行,前输入如样图所显示的内容。 表格格式化:表格内的文字均为五号楷体;表格中的全部内容中部居中。 拆分单元格:把第二列(除第一行和最后一行外)拆分为四列,并适当调整单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课程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本课程定位与性质 本课程是中级技工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第一层次,本课程除了要求学生通过结束课程考试外,还要求通过广东省高新技术办公软件中级考证。 (二)本课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初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办公软件文档的 排版和数据的处理能力。 3.为今后的后继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本课程任务 1.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掌握Windows7的 使用方法,具有操作微机系统的初步能力。 2.了解计算机文字和表格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 3.掌握Word 2003文字编辑软件、Excel 2003表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Word 和Excel综合应用。 (四)课程适用专业、年级、开课时间 1.本课程适:中级技工学校各专业一年级 2.开课时间:第一学年(两学期)

(五)课程总学时学分要求 本课程总共105学时(理论44学习,实践61学时)见附表--学时分配表

附:学时分配表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单元 Windows系统操作 【教学内容】 1.操作系统概述 2.键盘、鼠标器的使用 3.窗口和菜单的构成及其操作 4.Windows的设置 5.Windows的文件与文件夹 【基本要求】 1.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2.掌握系统的基本操作、键盘、鼠标器的使用; 3.掌握字体的添加和输入法的添加; 4.熟练掌握窗口和菜单的构成及其操作、Windows的设置; 5.熟练掌握对文件与文件夹的操作(文件的选定、打开、重命名、删除、复制 和移动、创建快捷方式、文件夹创建‘文件属性和搜索等)。 第二单元文字录入与编辑 【教学内容】 1.新建或打开文档;

《计算机基础(公共课)》—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计算机基础 英文名称:The Basic Knowledge of Computer 课程编号: 学时数: 学分数: 适用专业:全校文科类专业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程 一、课程学习目标 该课程是我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系列课程中的第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使用技能,熟练地运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进行各种基本操作,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 课程学习目标如下: 1.熟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及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熟练使用互联网; 3.了解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学习计算思维,培养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 4.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课程学习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

二、课程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1.1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1.2 采用电子教案,PPT课件,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1.3 采用实例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4 采用互动式教学。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 1.5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预习、巩固与提高所学知识。 2.作业 根据各章节的情况,每章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包括练习题、思考题等,完成这些作业需要的知识覆盖课堂讲授内容。 课程教学方法与课程学习目标的对应关系 三、课程教学的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2学时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况,熟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数制与编码知识。 本章教学重点:数制与编码,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本章教学难点:数制与编码。

计算机基础教案

计算机基础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1.1了解计算机 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 (1)能结合自己的日常观察和了解的图片、文字资料,描述计算机在生 产、生活、工作、科研、国防等场合的应用,并能说出各种应用领 域的特点。能够表述计算机技术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 用。 (2)通过图片、文字记载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过程,认识计算机的分 类与各类的特点。描述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的应用,从而 体会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所起的作用。 (3)能够结合计算机应用的具体事例,结合计算机发展及在生活、工 作、社会各个不同场合中的应用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进步,认识“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的。 2.操作技能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理解计算机发展各阶段的特点。能够说出计算机发 展的四个阶段。 (2)通过收集资料,了解计算机发展趋势及特点。能够说出计算机的主 要特点,列举计算机分类产品及使用场合。 教学分析与准备: 1.教学重点 (1)计算机发展及分类; (2)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识别并区分计算机发展阶段; (2)收集计算机应用与发展的案例,描述计算机发展的趋势。 3.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从生活实例中搜集与计算机相关的信息,帮助学生了解 计算机,探讨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 4.课时安排 2课时(45分钟×2) 5.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学习过程:

课堂小节: 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计算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重点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和计算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