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1)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1)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1)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1)

沈彦宏,男,1992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县级骨干教师。一直从事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承担县级公开课,获一等奖。先后多次被县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2012年被银川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教育

----宁夏贺兰县常信中心小学沈彦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中国在世界的影响看,最受人尊敬和影响力最大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古典名著,数百年来风靡日本、菲律宾等国,历久不衰。传统文化渗透到了军事、政治、文化、商业、教育和宗教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

一、把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

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让学生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要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 追求人文素养的精度和深度。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二、以文本为载体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

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是中华文明的民族精神史。屈子投江,苏武手持旌节牧羊十八年,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宁死不屈……在一篇篇激扬的文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不屈的民族英魂。语文教师应该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它将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则是语文教师备课前就应该考虑的。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

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时刻牢记的教育指导思想。

三、发挥语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主渠道的作用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志。因此,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甜味与魅力。具体可以作以下尝试:

1、诵读积累。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它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在课前预习时渗透传统文化,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发展。

3、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举办古诗词背诵比赛;师生共同搜集非物质文化材料;到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参观学习等,集中体现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弘扬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4、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一种科学与审美的校园中,自觉领略传统文化风采,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四、通过“审美”继承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中最为诗意感性的“唐诗宋词”,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触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初步兴趣。当学生走进传统文化这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森林时,就会心醉神迷,乐而忘返,“复前行,欲穷其林”。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手段:

1、配乐诵读法。古诗词所特有的音韵美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充分彰显出来。教师或利用朗读音频资料,或运用本身的朗读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吟诵,一起沉浸在诗歌“美”的意境中。

2、吟唱法。有些传世佳篇已经被谱成曲,成为现代流行歌曲的一部分。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虞美人》等,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一起聆听吟唱的方法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借助优美的旋律完成对诗歌意境的多角度审美。

3、古诗配画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古诗的又一大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直观的画面表现诗的内容。很多学生有不错的美术基础,非常喜欢这种表达方式,把对美术的喜爱迁移到语文学习中,他们自发地挖掘诗歌意境,带着自己审美特点的精采纷呈的作品纷纷涌现。这是几种手段中做得最成功的一个。借助直观的画面,丰富的色彩和欣赏者自身的主观体悟,诗歌的意境被大大地丰富了。

4、写“唐诗小品”。“古诗配画法”还停留在直观审美上,适宜

在学生整体中铺开。对于一部分领悟能力强,文字驾驭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写“唐诗小品”。把古人用凝练的文字表现出的意境用今天的语言,加上合理的想象,写成一篇文质兼美的小品文,再现诗词优美的意境。多种学习手段的交错运用,可以从不同侧面激发各个学习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学生的审美素质逐步提升,优美凝练的文字在不知不觉中积淀着学生的人文底蕴。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内化在学生的精神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魂。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励他们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一代的有用人才。“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三个重要方面,德育属于教育目的的范畴,德育不是学校的一种工作,而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诚然,德育有相对的独立性,学校可以开设思想品德课,有进行道德教育的班会及其他措施等。但这些以直接进行道德教育为目的的上课或活动,毕竟是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内容上也是不足以完成德育的。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要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当中去,特别是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课,更应该做到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把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去。 高中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所担负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语文学科以“文”为主,内容形象化、情感化、审美化,“以文载道”、“寓道于文”,其中的思想教育要因“文”而施。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意味着它不仅在智育方面,而且在德育、美育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

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加强德育,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 二、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途径及方法 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各种契机,积极进行德育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语文是德育的最好的载体,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自身的德育资源,真正做到不仅教书,更要育人。依据语文自身的特点,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妙加组合,巧于安排,精当点化,使语文和德育的结合成为水到渠成的自然之作,就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也是德育教育的至高境界。 (一)潜移默化,移德育之花接教材之木。 “文以载道”,课文中的许多内容都是非常好的德育材料,可以直接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德育功能,造取恰当的时间,适宜的机会,巧借材料,融德育于其中,纳思想在其里,如春风化雨,于悄无声息中,让学生在欣赏享受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得到培养。 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抓住“激趣导入”这一环节,恰当巧妙地设计导语,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体会,去认识文章的精神内涵,思想上得到升华。在对文本的品读感悟中,教师更应该自然贴切地进行德育渗透。可以以情激情,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产生共鸣,情操得以陶冶。也可以借助于朗读和表演,通过生动的朗读,能把文中内在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情感表达出来。朗读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提示朗读的要求,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很容易使学生自觉地感受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七、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平时成绩为总成绩的20%,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八、各章节教学进度及安排 绪论(2课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上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课时) 认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特点,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形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掌握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课时)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连州镇中心小学黎金荣 内容摘要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去继承和发扬光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热爱祖国文字;还可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古诗的兴趣,使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关键词:中华传统汉字诗歌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去继承和发扬光大。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孩子们没有兴趣去研读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和优秀品质渐渐淡忘。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关系是无法割舍的,它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是深远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对我们新一代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下面谈谈我的见解。 一、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1、在教学中让学生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

的有趣。首先老师要让学生明白猜字谜主要有三种方法:组合法、象形法和意会法。组合法是根据谜面的暗示,把字的笔画或部件作加减,凑成一个字。比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口”把“牛”的尾巴咬掉了,就成了“告”。象形法是把汉字的笔画比拟成事物,猜这种字谜需要观察力和想象力。比如:“河边一蜻蜓,天上双雁飞”,猜两个字。蜻蜓是细细长长的,两个翅膀一个头,像个“千”字,加上河边上的三点水,是“汗”。双雁像“从”,天的上面是一横,合起来成了“丛”。意会法要求猜谜的人根据谜面的意思去联想。比如,“客满”猜一字。客满就是人太多,谜底就是“侈”。通过让学生认识猜字谜的方法,激发他们去了解汉字的兴趣。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回”字,老师可以通过编字谜“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在教五年级语文上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中,老师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字谜七则》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去猜字谜,然后让学生在课外搜集一些字谜或自编一些字谜,在班上开展猜字谜比赛活动。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对字谜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展现汉字的趣味性。 2、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汉字的谐音体会汉字的神奇和有趣。汉字谐音的表现形式很多,有古诗、歇后语、对联等,歇后语是比较常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工具书、网络等去搜集。但是要让学生明白搜集的是谐音歇后语,如“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而有些喻意性歇后语,如,“黄婆卖瓜——自卖自夸”不用搜集。搜集到的歇后语让同学猜,可以出示前一部分,猜后一部分。还可以用墙报、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学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文化的教育,更是道德品质的教育与熏陶。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正值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对其进行道德教育是重要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高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角度做出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渗透道德情操 新时期,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素质教育教学体制逐渐成为我国各阶段教学的主流,和以往以考试为主的应试教育教学体制不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培养,明确要求学校教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发展。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将教学重点放到基础性知识传授方面,更要注重德育方面的教学,从而为国家的未来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有素养的实用性人才。高中是学生人格和个性逐渐定性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在知识学习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并且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会呈现初步的定型状态。而这种定型一旦确定,有可能对于学生以后的人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高中阶段的教育要在保证基本知识传输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给予学生思想上的陶冶和思维上的影响,即做好德育方面的教学工作。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语文可以成为高中德育教育坚强的后盾,因此在下文中,我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重点针对德育教育展开几点教学意义上的探讨。 结合课文教学及相关内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当代中学生思想解放,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这是他们的优点。但在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中,淡漠历史,不知道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不知道先辈为了寻求民族解放道路所付出的艰辛。针对这一思想实际,在教学鲁迅的《<呐喊>自序》时,教师就可积极捕捉德育契机,精心施教。可先设计这样富有深情的导语:“同学们,当你们现在沐浴着幸福的阳光时,你们可曾想过,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吗?你们可曾想过,有多少先辈为了国家的振兴,进行了怎样艰辛的探索吗?人是不能忘本的,更不能忘记祖国的历史。今天,我们就来重温鲁迅先生当年是怎样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心路历程,接受先生那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洗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重点讲析鲁迅先生为了拯救国民的灵魂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理想,把个人的理想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的崇高品质。最后,再做这样画龙点睛式的总结:“同学们,尽管我们现在已初步进入或即将步入小康生活,但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有人这样形容这个差距:我们即使马不停蹄地赶,到本世纪中叶,才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现在的水平。所以,我们还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鲁迅先生那种把个人理想同祖国命运结合起来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这样,同学们的心灵一定会受到极大的震动,陷入沉思而深受启示。 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基于彰显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的功能,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教学语言的合理使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度,进而培养其道德情感。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教学语言涵盖课堂导入语言、过渡语言、点拨语言、结束语以及教师示范性文章朗读等内容。现以教学导入语言与教师示范性文章朗读为例加以说明,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把握和使用生动地导入语,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凝聚。从而激发其对语文知识的探求渴望。在讲授《活板》一文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书籍印刷的方式这个问题,学生集思广益,阐述个人见解,笔者抓住这一时机,要求学生细致阅读文章,并思考古人如何实现书籍印刷。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有效的教学内容衔接,并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伟大魅力。此外,教师应利用示范性文章朗读实现德育目的。笔者在讲授《春》一文时,注重以充沛的情感进行文章朗读,从而使学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内江市中区朝阳镇中心小学黄秀芳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校风的好坏直接与学生的思想品质有关。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思想品德课、音乐、体育、美术、数学及语文课中。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27年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不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在素质教育中,既是塑造创新人才的教育,又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教育。为此,作为语文老师,更应该把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当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需要适时地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受到熏陶。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精心选编的,它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利用教材渗透德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呢?下面,我谈几点我个人的看法: 1.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首先,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更是影响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精湛高超的语言,会让学生从中获得审美感受,激发审美想象,丰富审美情趣,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如果教师不断释放语言艺术的灵光,学生会感到一种浓厚的语言艺术氛围,会感到情绪的高度愉悦,从而沉浸在“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美好境界中。其次,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无一不倾注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生命。因此,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得到情绪体验。这样的课堂,使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有所升华。 2.加强朗读。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有感情地朗读是促使学生增强语感、积累词汇的重要手段。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每一篇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往往贯穿在全篇课文的字里行间中。教师只有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才能悟出“道”来,产生感情共鸣,受到教育。如:讲解《女娲补天》一文时,我反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体会重点词的表情达意。从朗读中,学生体会出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值得他们学习的。 3. 创设情境,渗透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将心比心的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陶冶了他们善良的心灵,追求自我的不断超越。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创设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水平而定,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比如:讲授《花钟》一文之前,我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用不同时间开放的花做成的花钟图案展示给学生们看,让学生们惊叹不已,他们津津有味地欣赏着这些美的工艺品,是多么的兴奋。同时,我让学生通过抢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各种花的功能。然后,通过欣赏画面,让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花。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总结

2012-2013(上)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总结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德育工作涉及人数较多,面较广工作难度较大,为了搞好工作我们付出了大量心血,现就具体工作简单总结: 一、移情感悟,寓教于练 移情与感悟是美感心理的要素之一。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移情感悟,对教学内容的移情感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移情感悟;而学生则是情感活动的主体,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教师的移情感悟,对学习内容的移情感悟,对学习活动的移情感悟,对人生美好前景的移情感悟。 胡适先生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灵魂,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美谈、声情并茂的描绘、启发、点拨与暗示以及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和学识,把学生引入理想的意境,不留痕迹地让学生产生移情感悟心理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我在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针对文中“我”把极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母亲”盛气凌人地盘查,并强迫“我”去万芳家要回了羚羊木雕这一情节,我让学生对“送”与“不该送”、“应讨回”与“不应讨回”等争议的问题展开辨论。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阐明观点,很有创见。这样,既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辩论之后,我又针对学生亲情观念淡漠,常常漠视自己父母亲这一现况,沿续辩论结果及时引入时文《只是一碗馄饨》,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亲情的可贵,珍视亲情。课堂上,学生们感慨不已,有的甚至学生当场热泪盈眶,潸然泪下,对学生进行了一场生动的亲情教育。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人生观、道德观、理想前途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优秀推荐] 中华文化的勃兴北戴河第三中学张春 茹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开题报告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指导老师:(语文老师) 组长: 组员:高二17班全体学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因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下个世纪,我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天津市塘沽区第十一中学 殷观婷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天津市塘沽区第十一中学殷观婷 邮编 300450 电话(022)81938926 (022)25892263 邮箱yinguanti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c34067352.html, 内容摘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给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师人以德、授人以道。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本文将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读文悟道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生活实践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古人写文章即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更是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见,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使之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虽然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语文教学在青少年的培养与教育方面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也出现了许多令人不满的现象,尤其是当前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如:理想的异化,思想的退化;不能吃苦耐劳,不能经历风雨;不懂得感激父母感激生活,情感荒漠化;缺乏信念支撑,精神软化;沉湎于电子游戏与网络,课外生活低俗化;性格脆弱,心理贫瘠化……这一现状令人担忧。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古人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给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师人以德、授人以道。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一方面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文道统一”,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教学的阵地,突出教书育人,把德育教育融入语文效果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使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通过笔者近二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的德育渗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师都知道,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作文能够反映学生的认识能力、心理活动等,同时,教师通过批改,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尤为重要。我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是这样进行德育渗透的:(一)激发共鸣,在命题中育人作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统帅,作文的命题对学生对写作思路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应重视命题的德育设计,引导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写作思路,启发他们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重视作文对学生心灵和人格的塑造功能,将教“作文”和教“做人”结合起来。通过作文命题有意识地在作文中进行德育和美育,引导学生探索自然,了解社会和认识人生,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如《我的____》、《我敬佩的一个人》、《夸夸___》等。2、结合学校活动、班队会活动命题,例如结合革命传统教育命题:《参观___有感》、《清明祭扫革命烈士墓》等。结合课外活动命题:《为母亲河洗脸》、《我是环保小天使》等。3、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命题,例如“六一”儿童节后命题:《欢乐的儿童节》,“元旦”前后命题:《春节来了》等。(二)以情动人,在指导中育人大千世界,精彩纷纭的社会现象每天都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新也有旧、有是也有非、有善也有恶。如何引导学生判断是非,区别荣辱、分清好坏,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使其认识逐步靠近真理,使其感情逐步走向健康,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1、通过指导学生“读后感”、“观后感”等鼓励家长提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健康精神食粮。例如:帮助选择健康的读物,宏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学生与良书为友,与大师对话,建立起“书香家庭”、“书香学校”,学会把书弘扬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的一种目标追求。 2、通过写参观访问记、调查报告等,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中亲身体验,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健康生活情趣。例如:调查“留守生问题”,走进“福利院”,问卷“学生零食情况”……。(三)赏识激励,在批改中育人现在的学生从学词造句到缀段成篇,正像孩子学走路一样,得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教师要象教孩子走路一样,积极加以引导。教师在作文批改中,要高度重视思想内容方面,要十分注意学生作文的思想内容是否健康,主题是否积极有意义,选材是否实事求是,认识是否正确。所有学生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而一旦学生被笼罩在赏识的氛围中,其变化是令人欣喜的。赏识学生,给学生以信心,他们会在师爱的培育下,茁壮成长。在作文《珍惜粮食》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差生只要用自己的话把图画意思说清楚;中等生要求把吃饭的场面和心理活动写得具体点;优等生要求在写好细节的基础上,对剩饭的处理上有所创新。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一念之差,并不断用爱心滋润着,那将又是一个尖子生诞生的神话。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请翘起您的大拇指,因为它将是我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这是学生们的心声。(四)求真务实,在讲评中育人文章贵在真实,人格重在诚实。一些学生在写作文时借助范文,虚情假意,或者编造情节,堆砌词语,脱离生活实际。一

德育渗透教案_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阅历比较浅,再加上心智尚未成熟,尚未形成是非判断的标准,在生活和学习中对于事物的认知和判断主要来自于对成人的模仿。所以教师一定要利用小学生的这个特点进行德育。帮助学生建立是非判断的标准,用良好的言行引领和严格的标准规范他们,让标准成为习惯,对小学生进行可以指导其一生的德育教学,而语文课就是一个开展德育的理想场所,所以在语文课堂中应该加强德育教学。 一、培养学生勤劳勇敢的品格勤劳勇敢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历代先民所传承。但是当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享乐主义的风气盛行,越来越多的人在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现代社会中抛弃了勤劳勇敢的优良品格。而语文课程中有着很多古人的身上的良好的品格,古代先民勤劳而勇敢,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的劳作,学子萤囊映雪寒窗苦读,人们各司其职认真负责,对于困难也无所畏惧。这些德育的故事可以教育学生想要做好一件事要踏实认真地去做,还要有耐心,能够坚持。 二、培养学生正直高尚的人格。在语文课程中有很多作家的作品都表现了高尚的人格,“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的《墨梅》通过自己的诗表现的是一种不求别人的赞誉,只追求自己正直善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小学生普遍喜欢模仿大人,普遍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所以也会有心性不定的特点。而这首诗中不在乎别人的毁誉,只做正确

的事的理想也会对学生有良好的指导作用。语文讲求知人论世,所以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解作家的生平及其性格特点和追求。虽然文学家的性格各异生活经历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身上都有着高尚的品质。像李白高洁傲岸不愿趋炎附势违背自己的本心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声音。这可以培养学生正直善良的高尚品质,使学生自己认识趋炎附势是一种可鄙的行为,而不会去做那样的事。其实在小学中也不难发现有一些学生因为加紧比较衣着光鲜、文具和玩具都比较新颖时髦,还有一些学生因为生长发育比较快长得比较高比较强壮,这些学生周围就常常会围着一些学生成为一些小团体,其实这都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教师不能视而不见,而是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不要“趋炎附势”,教导学生用真诚去交朋友,教导学生要用一种公平的态度交朋友。杜甫忧国忧民心系天下苍生,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对此,教师也要教育小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而热爱祖国关心天下的意识也从小就培养起来,否则学生们会认为祖国和人民这些概念离自己太遥远完全不予关心,等到学生形成了价值观的时候再去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就比较困难了。 三、培养学生谦虚谨慎的作风。人也是不断发展的,而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骄傲是古今中外的人类都有的,在任何时候骄傲都不是一个好的特点,而且它常常会带来失败甚至死亡。比如三国时期的杨修因为自己才华横溢所以很骄傲从来不懂谦虚在别人面前也是一副恃才放旷的样子。把曹操也不放在眼里,深为曹操所忌,最后死在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现在,大部分学生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需要,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养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致使学生的学习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很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致使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我们重点学习“经典驿站”“名人长廊”这两个部分。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温馨点击”,“活动广角”。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34067352.html,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陈银惦 来源:《数学大世界·中旬刊》2019年第11期 【摘要】课堂上积极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利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还有益于他们学会尊重、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他们的人文底蕴,让他们有文化自信。本文将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渗透问题展开详细阐述,旨在通过二者融合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数学教学;中华传统文化;渗透 中華传统文化是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体,是需要传承的民族历史文化。我校作为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关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和福建省首批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学校”研究基地,非常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从课堂上营造传统文化情境氛围,注重确立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目标,部署学科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路径,完善文化传承体系。 一、引入传统文化故事 在悠远的历史中,有很多关于数学的传统文化小故事和名人故事。课堂上可通过引入小故事,向学生呈现古人数学思想,普及古人的一些计算方法。在了解故事过程中,学生将被其蕴含的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等传统文化精神所感染,主动继承故事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故事通常具备一定说服力,所以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巧妙引入经典故事,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魅力的体验,树立正确的成长方向。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时,可先引入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原理来计算平面图形面积的小故事:刘徽思想敏捷,一生都在刻苦探求数学。在面积计算上,他经过数次研究,提出可把一个图形分割、移补来计算出它的面积。听了刘徽的故事以后,学生被他坚持不懈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所感染。当学生与故事中的刘徽产生情感共鸣以后,可再顺势引入割补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教法不仅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S=a×h这个计算公式,还将促使他们主动继承坚持不懈的传统文化精神,积极探求多边形面积知识。 二、了解古代计算工具 古代计算工具有着独特作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课堂上为了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带领学生认识由古人智慧创造而成的计算工具,启迪他们透过计算工具发展史增强文化自信,了解更多中华传统文化。期间,要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自主调查古代数学计算发展历史,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学习教育.doc

........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近几年来,学校里属于独生子女的学生越来越多。许多孩子的父母或忙于工作,或忙于生意,或外出打工,总之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这种隔代的生活和教育,因为生活经历、文化结构、教育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始终跟不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导致部分学生在家庭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品行,如: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娇生惯养的日子,缺少爱心和亲情;好逸恶劳,缺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凭意气用事的时候比较多,理智的时候少等等。学校里,大部分老师在教学时是只管“教”,而不管“导”,许多课本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劳、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小学德育规程》中也说:要把各学科蕴涵的德育资源充分地开发出来,把各学科已有的德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受到德育教育。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思想家老子等人都曾倡导和践行过所谓的“无 言之教”的教育。南朝教育家颜之推指出:“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似之。”农村有句俗 话:“人看从小,马看蹄爪” 。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时期,记忆力、模仿力强,求知欲旺,对所见、所闻、所做、所感都会刻骨铭心。可见小学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应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它并没有什么固定模式,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应有“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结合小学生心理发育的特点,笔者在这方面努力做了一些尝试,现谈几点粗浅的见解,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一、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剖析来体会、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学 科不仅集工具性、知识性和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门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施方案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对于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

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励他们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一代的有用人才。“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三个重要方面,德育属于教育目的的范畴,德育不是学校的一种工作,而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诚然,德育有相对的独立性,学校可以开思想品德课,有进行道德教育的班会及其他措施等。但这些以直接进行道德教育为目的的上课或活动,毕竟是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内容上也是不足以完成德育的。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要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当中去,特别是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课,更应该做到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把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去。 小学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所担负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语文学科以“文”为主,内容形象化、情感化、审美化,“以文载道”、“寓道于文”,其中的思想教育要因“文”而施。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意味着它不仅在智育方面,而且在德育、美育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加强德育,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 二、提出原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